苏东坡与中国美食文化

苏东坡与中国美食文化
苏东坡与中国美食文化

苏东坡与中国美食文化

苏东坡是北宋大文豪,他那纵横奔放的文章,飘逸豪放的诗词,以及与黄庭坚、蔡襄齐名的书法,至今为国内外人民所敬仰。他不仅文学造诣极深,对烹饪技艺也颇有研究,还善于把饮食与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道独特的美食文化风景线,是位登峰造极的美食家。

苏东坡祖籍四川眉山,历仕江浙、中州、南粤各地,尝遍了各地的肴馔,写过许多反映各地佳肴名馔的诗文,如《菜羹》、《食猪肉诗》、《豆粥》、《鳆鱼行》以及著名的《老饕赋》。他在自己的诗作中以老馋嘴自居,这生动地反映了他对烹调的浓厚兴趣和品尝佳肴美味的丰富经验,堪称中国古代美食家。

苏东坡除善于品尝外还经常自己动手烹饪佳肴。据宋代周紫芝《竹坡诗话》记载,苏东坡贬到黄冈时,不时下厨劳作,他见当地猪肉价贱,而人们较少吃它,便带头烹调猪肉并吃得津津有味。吃得兴起,还作了首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

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后来这首诗传了出去,人们争相仿效如法炮制并把这道菜戏称为“东坡肉”。数百年过去了,“东坡肉”的制作方法不断改进,流传至今。

苏东坡烹制鱼羹颇为在行,并自称在家乡时亲自烹鱼以待客,客未尝不称善。他的素食也做得不错,曾用莱菔白米为糁做过“玉糁羹”,自称其味之佳可与西天的醍醐媲美。他还用山芋做过“山芋羹”,据说是色香味皆为奇绝的少有佳品。正因为苏东坡与饮食有如此的缘分,所以相传与他有直接关系的名馔不少,用他名字命名的菜肴更多,如“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玉糁”、“东坡腿”、“东坡芹菜脍”、“东坡墨鲤”、“东坡饼”、“东坡酥”、“东坡豆花”、“东坡肉”等等。

大凡诗人多与酒结下不解之缘,苏东坡的诗词中涉及酒的也不少,如有名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他在这首词的序言中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东坡不仅喜爱品尝美酒,还是位酿酒高手。在惠州时,他曾写过一首《寓居合江楼》:“三山咫尺不归去,一杯付与罗

浮春。”唐人多称酒为“春”,什么“窟春”、“石冻春”、“烧春”等,五花八门,宋人也多袭唐人旧习。因惠州有座罗浮山,苏东坡怕别人误以为“罗浮春”是本地酒,便在给这首诗作画时特地写明是“予家酿酒,名罗浮春”。他还亲自酿造过另一种叫“万家春”的酒,并对此津津乐道,多次在诗文中提及。在《和乙酉岁九月九日》诗中有“持我万家春,一酹五柳陶”。在一首《浣溪纱》中有”雪花浮动万家春,醉归江路野梅新。”在这首词的序文中他干脆点明“余近酿酒,名万家春,盖岭南万户酒也。”我们可以想见,当苏东坡手舞足蹈地写上“盖岭南万户酒也”时,作为一个美食家是何等地快意啊!

“东坡鱼”的由来

“五柳鱼”是浙江杭州西湖的一道名菜,其味道鲜美,喷香诱人,深为人们所喜食。人们在享用时,又常把“五柳鱼”叫做“东坡鱼”,这是为什么呢?苏东坡是中国宋朝的一位美食家。相传,有一次,他让厨师做道鱼来尝尝鲜。厨师送来后,只见这菜热腾腾、香喷喷,鱼身上刀痕如柳。东坡食欲大开,正欲举筷子品尝忽见窗外闪过一人影,原来是好友佛印和尚来了。东坡心想:“好个赶饭

的和尚,我偏不让你吃,看怎么办?”于是顺手将这盘鱼搁到书架上去了.印和尚其实早已看见,心想:“你藏得再好,我也要叫你拿出来。”东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坐下,问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到此有何见教?”佛印答道:“小弟今日特来请教一个字?”“何字?”“姓苏的‘苏’怎么写?”苏东坡知道佛印学问好,这里面一定有名堂,做出认真的样子回答:“‘苏’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边左是‘鱼’,右是‘禾’字。”佛印又问:“草头下面左边是‘禾’右边是‘鱼’呢?”“那还念‘苏’啊。”“那么鱼搁在草头上边呢?”苏东坡急忙说:“那可不行。”佛印哈哈大笑说:“那就把鱼拿下来吧。”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佛印说来说去还要吃他的那盘五柳鱼。

后来有一次,佛印听说苏东坡要来,就照样蒸了一盘五柳鱼,心想上次你开我玩笑,今日我也难难你。于是就顺手将鱼放在旁的馨里。不料苏东坡早已看见,只是装着不知道。说道:“有件事请教:我想写副对联,谁知写好了上联,下联一时想不出好句子。”佛印问:“不知上联是什么?”苏东坡回答说:“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不知道苏东坡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几乎不假思索地说:

“下联乃‘积善人家庆有余’。”苏东坡听完,佯装惊叹道:“高才,高才!”原来你的罄(庆)里有鱼(余)呀!快拿出来一同分享吧。佛印这才恍然大悟,知道上了苏东坡的“当”。但他还想“戏弄”一下,苏东坡一看,一条清蒸的西湖鲜鱼,身上划了5刀。于是,他便笑咪咪地说:“五柳鱼呗。”佛印笑笑回答说:“这条‘五柳鱼’算给你‘钓’到了,不如叫‘东坡鱼’算了。”从此以后,人们把“五柳鱼”又叫“东坡鱼”,而且这道西湖名菜名气也越来越大,一直流传到今天。

苏东坡与东坡肉

苏轼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大文学家。他不但对诗文、书法造诣很深,而且堪称中国古代美食家,对烹调菜肴亦很有研究,尤其擅长制作红烧肉。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苏轼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他自己开荒种地,便把此地号称“东坡居士”。这就是“苏东坡”的由来。在黄州期间,他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将经验写入《食猪肉诗》中。苏轼在徐州及黄州时烹制的红烧肉,只是在当地有影响,在全国并没有多大名气。真正叫得响并闻名全国的红烧肉,是苏轼第二次在杭州

时的“东坡肉”。

宋哲宗元四年,苏轼来到阔别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五、六月间,浙西一带大雨不止,太湖泛滥,庄稼大片被淹。由于苏轼及早采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带的人民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 论文题目:中国传统饮食文 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饮食文化不断发展丰富多彩,各地的特色小吃多种多样,还有融合了各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传统。他在发展过程中有几个历史阶段是饮食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在中国饮食史上占据重要的历史阶段。现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传

承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继承与发展 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法国一位著名的学者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命运要看她吃的是什么和怎么吃”。饮食文化是指特定社会群体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又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一枝独秀,曾博得“食在中国”的美誉。孙中山《民生主义建国方略》:“中国近代文明进步,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化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现之食物,固大胜于欧美;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饮食文化乃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内涵十分丰富,它至少包括饮食资源、烹调技术、食品制造、食物治疗、饮食民俗、饮食文艺等方面内容。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主要包括物质层次,包括饮食结构和饮食器具;行为层次,包括烹调技艺、器具制作工艺、食物保藏运输方法等;精神层次,包括饮食观念、饮食习俗以及蕴含其中的人文心理、民族特征等文化内涵。 1、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在我国历史上饮食文化出现了这么四个高峰:大约1万年前左右,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随着种植业、养殖业和制陶业的发展,我们的祖先逐渐掌握了新的谋生手段,告别了单纯依赖自然的生活方式,经历了大约50个世纪,创造出相当灿烂的原始饮食文化。约在4000多年前,在中原地区出现了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王朝一夏朝,经历商朝和周朝,统称“三代”,约延续了16个世纪,成为古代东方鼎盛的奴隶制国家。三代在原始社会丰厚的食料生活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开始进行国土开发,在黄土高原、黄淮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先后出现了一片片以犁耕农业和沟渠工程相结合的井田,那时大抵能亩产一石,成为中国最早出现的一批稳产高产田,初步奠定了大农业的基础。三代出现了较系统的烹调理论,反映了认识食料的一定深度和广度,以及膳食制造业的成熟;对饮食卫生、保鲜与食疗等,都已积累了成套经验,并用文字记录下来,形成了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从战国到南北朝,约经历了10个世纪,是中国封建社会向上发展时期。在这段历史最繁盛的汉代,除了保持黄河流域的垦区外,

美食节策划方案宏扬中华传统美食文化

美食节策划方案宏扬中华传统美食文化 一、活动宗旨提倡宏扬中华传统美食文化—中国食文化历史久远,中国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中一颗璀璨明珠,在世界上影响深远,让许多外国友人叹为观止。《易经·系辞上》讲道:“形面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从中国饮食这一有形的物,反映出来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格局并体现华夏民族文明形态这一无形的道。促进湘菜产业的发展—活动以推介美食美味为主要内容,集中展示全国各地的精品美食,并通过评比活动调动各企业的积极性,形成竞争,从而刺激本土企业更好地发掘特色美食。 二、组织机构主办单位:长沙永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赞助商 承办单位:长沙永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三、活动内容旅游·美食文化节将引进包括台湾、香港在内的全国各地的特色美食及国外精品美食和各地旅游商品。具体如:上海城隍庙特色美食、天津麻花、新疆多味小绵羊、新疆烤肉、大西北烧烤、云南过桥米线、西安羊肉泡馍、杭州美容蟹、成都肥肠粉、洪七公叫化鸡、北京冰糖葫芦、云南傣家饭、韩国铁板鱿鱼、朝鲜打糕、新西兰烧烤、印度飞饼等1000余品种。旅游·美食文化节是一次旅游商品、精品美食推介、销售活动,也是一次品牌集中展示和评选活动。因次,活动应该注意两点: 1、保持各次分展会之间连贯性,同时要注意根据各地的情况,突出不同场次的特色,避免单调。 2、由于有评奖环节,因此要注意保持各参展饮食企业之间的竞争氛围,又要协调好关系,达到良性竞争、相互促进的双赢的目的。

四、活动时间、地点 1、_____年___月___日——___日; 2、地点在________________最中心位置。 五、媒体策略以电视、报纸、电台等媒体为主,辅以其他形式,如利用热线公交车、彩车、派送参观券和现场广告烘托等方式,切实做好新闻报道和现场气氛的营造。 六、效果预测活动的成功举办,将达到以下效果: 1、突出美食与文化相结合,有效的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2、在社会上倡导一种时尚、健康、营养、美食消费新观念。 3、服务百姓生活,推介美食美味,充分展现名店、名厨、名师的精湛技艺和高超绝活,让广大百姓充分领略到中华美食文化的无穷魅力 4、打造知名品牌,展示企业风采,促进餐饮、旅游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3.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6.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课标要求】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 2、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能力目标] 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表现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情景设置法、讨论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忆上一框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知识导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千古未绝、唯我无双的中华文化的特征之一源远流长,这节课我将带领同学们继续领略华夏神韵,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板书: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二)推进新课 【课件展示】幻灯片展示中国的瓷器、茶文化、戏曲、书法、武术等文化,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从而激发他们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历史

茶文化 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各国的饮茶方法相同,各有千秋。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茶文化 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茶文化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三不点”为茶不新、泉不甘、器不洁,是为一不;景色不好,为一不;品茶者缺乏教养举止粗鲁又为一不,共为三不。碰到这种情况,最好是不作艺术的品饮,以免败兴。 酒 中国是酒的王国。酒,形态万千,色泽纷呈;品种之多,产量之丰,皆堪称世界之冠。中国又是酒人的乐土,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老少,饮酒之风,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中国更是酒文化[1]的极盛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生理性消费,远不止口腹之乐;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酒与诗,从此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仅如此,中国众多的名酒不单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以美的启示与力的鼓舞;每一种名酒的发展,都包容劳动者一代接一代的探索奋斗,英勇献身,因此名酒精神与民族自豪息息相通,与大无畏气概紧密相接。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酒魂!与欧洲标榜的“酒神”,甚称伯仲。似乎可以认为,有了名酒,中国餐饮才得以升华为夸耀世界的饮食文化。 酒,作为世界客观物质的存在,它是一个变化多端的精灵,它炽热似火,冷酷像冰;它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它柔软如锦缎,锋利似钢刀;它无所不在,力大无穷,它可敬可泣,该杀该戮;它能叫人超脱旷达,才华横溢,放荡无常;它能叫人忘却人世的痛苦忧愁和烦恼到绝对自由的时空中尽情翱翔;它也能叫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叫人丢掉面具,原形毕露,口吐真言。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即酒神精神的象征。 在中国,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周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无何有之乡”。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世界文化现象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西方的酒神精神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之神狄奥尼苏斯为象征,到古希腊悲剧中,西方酒神精神上升到理论高度,德国哲学家尼采的哲学使这种酒神精神得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教学目标】感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教学设计】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P68探究——请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回答, 中华文化的特色是什么?(中华文化从发展历程看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中华文化从内涵看具有博大精深、无与伦比的特点。)中华文化对世界有什么贡献?(中国的四大发明输入欧洲,为欧洲科学文化带来了黎明。马克思说过: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世界市场并建立殖民地;而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说来,变成科学复兴的工具。中国造纸术的西传结束了欧洲用羊皮纸的历史,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使文艺复兴成为可能。) 中华文化曾以博大的胸襟、精深的内涵、恢弘的气度以及蓬勃的生机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对世界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华文化在多领域取得辉煌成就。 P68探究——选择你最熟悉的一项,谈谈自己的见解。(从初创于商代、到真正创制于东汉时期的中国瓷器,是中国人为世界文明史的又一重要贡献。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明清时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我国的陶瓷业至今仍兴盛不衰,质高形美,其中比较著名的陶瓷产区有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江苏宜兴、河北唐山和邯郸、山东淄博等。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在我国广大农村开展农事活动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一般更适用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到的作用。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1、文学艺术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一部极品之作,也是世界文学之宝。作者架构出贾、王、史、薛四大家庭的兴衰史。《红楼梦》的叙述和描写就像生活本身那样丰富、深厚、逼真、自然。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皮影戏艺人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镂空的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红楼梦》、皮影戏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的特点是历史悠久辉煌、内涵丰富绚丽、风格鲜明独特。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2、科学技术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 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发现的数以万计的青铜兵器虽埋在地下两千多年,但挖出来后,仍然寒光闪闪,锋利无比。经过考古人员的现代技术分析和检验,发现兵器表面有一层致密的含铬化合物的氧化层,具有良好的防腐蚀功能。可见化学镀铬技术至迟在两千多年前的秦代就已经产生。而且青铜剑的锋利程度简直让人难以想象。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青铜宝剑,有人曾作过实验,在桌子上放一叠纸,然后轻轻将剑从纸上拉过,一次居然划透19张纸。这把剑是用铜、锡、铅等金属制成的,各种金属的比例掌握得恰到好处,从而使秦剑坚硬锋利而富有韧性。中国古代的兵器制作技术在当时来说处于领先的地位。 公元前256年,郡守李冰率领蜀地各族人民在岷江中上游创建了都江堰这项彪炳史册千古不朽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以其“历史跨度大、工程规模大、科技含量大、灌区范围大、社会经济效益大”的特点享誉中外。以都江堰为首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担负着中西部地区农田的灌溉、成都

2017广东卷满分作文:了解中华饮食就已读懂半个中国

了解中华饮食就已读懂半个中国 谈起中国,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那如巨龙般穿梭于山岭之间的雄伟长城?或是栖息于竹林中那一只只憨态可掬的黑白精灵?这些的确都是组成“中国”二字不可或缺的笔画之一,但在笔者看来,若要真正地了解中国这一神秘的东方古国,必先从“中华美食”四字谈起。 或许有人会好奇,为何谈中国必先从美食入手呢?答案其实就隐藏在简单的五个字中———“民以食为天”。对于任何一个中国人民而言,经过如此多年的传承,中华美食早已不仅仅是单纯的果腹之物,而是我们一代代传承的文化,是我们一世世流传的记忆。了解了中华美食,便读懂了半个中国。 泱泱华夏,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在过去,人们往往按地域分居,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和味觉倾向,从而形成了一种种风格迥异的美食。许多时候,一个地区的风格都已尽皆包括在当地的美食之中,四川人的热情直爽就如川菜般痛快淋漓,浙菜的精巧细腻正是苏杭人民清秀淡雅的最好体现……将这众多地区的饮食文化集中在一起,便构成了“中华美食”四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兼收并蓄就在这一道道精美的菜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尽管这让人有些不愿提及,却是一个不得不说的事实。发展到如今,中华美食似是在不经意间走上了一条岔路,“食品安全”之忧给“中华美食”这一幅绚烂的画卷染上了些许不和谐的色泽。 自最初的“三聚氰胺”事件以来,仿佛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般,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我国食品从过去的“为众人所追捧”逐渐演变得令人们都不甚放心,其中过程不由令人为之扼腕。与其说中华人民丢失的是那一份制作美食的手艺,不如说我们失落的是那一颗颗纯真的赤子之心,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再懂得如何制作美食,而是现如今的许多人宁愿为了金钱而将真正的“美食”二字置之不理。 这或许便是过快的发展带来的弊端吧,如世界人民所见,中国的经济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我们享受着飞速发展带来的种种便利,也必然要承受随之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公开课)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课程内容表现标准】 3.9 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 【教学目标描述、预设达成及其评析】 本框内容是对第一框内容的承接,通过对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来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由此而得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所在。以下是目标的描述和预设达成: 目标1:学生通过具体实例回忆中华文化丰富内容,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作用/意义、特点、地位。 目标2:学生通过典型具体例子的对比,理解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形成的原因和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目标3:学生通过讲解具体实例,能够理解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及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难点) 目标4:理解包容性的含义和意义,再现包容性的相关知识并运用到材料中。(重点) 评析以上四个教学目标在分类表中的位置:

二、教学任务分析 1、学生能力及学习动机分析: 高二的文科生已经具备了较为基础的文科思维和对问题的质疑能力,同时也具备学习本课《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知识准备。在相关课程方面历史的必修3也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学生已经掌握了不少与中华文化相关史实资料。但是,历史展现出了多彩的现象,需要通过学习来感受和获得本质的理论,因此学生对本框的内容会有较强的学习动机。通过本框学习能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领会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2、本课表现标准类型及其学习条件分析: 1)本课属于理解、运用、分析性知识类别学习。 2)其学习条件是:高中的文科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从而有够通过事例现象分析内在的本质的能力。 3、采用情景式体验教学程序: 情景体验——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学生自主交流、展示讨论成果——学生质疑与答疑——教师点拨——对应练习——学生的思维导图建构(课后) 4、课型:新授课。 5、教学时间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取生,经营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有华人处应有中国餐馆,中国的饮食可以说是“食”被天下.这一现象早在本世纪初时,就被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敏锐地观察到了。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一书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孙中山先生的这一论述十分正确,而事实上确如孙中山先生所言,中华文明到了近代,被西方文明冲击得七零八落,有识之士莫不诊脉问疾。然而中国餐馆则大异其趣,居然能够登陆欧美,遍布全球,所向披靡,至今世界上几乎每一个角落都有中餐馆。这种强烈的反差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是并没有一个较有说服力的解释。我们认为,中国餐馆能够遍布世界各地不是一个孤立和偶然的现象,其中的原因与中国饮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而探讨一下中国饮食文化的某些特征,将有利于我们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 一谈到中国饮食文化,许多人会对中国食谱以及中国菜的色、香、味、形赞不绝口。但是如果要从比较的角度来探讨饮食文化,可以操作的办法是把握住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笔者在这里认为,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讨论中国饮食文化时,从饮食生活方式的角度来着手。而实际上,中国饮食文化,实际上也是指中国人的饮食生活方式。而要谈中国饮食文化就必须涉及到中国文化,两者的关联是极其密切的。因而我们有必要先对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作一阐述。 中国文化是一个什么样的文化呢?这必须了解一下早期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因为越是在早期,文化受环境的制约越大。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东南则是茫茫的大海。中国文化的主要温床黄河流域的土地十分虽然较肥沃,但是其它环境较恶劣,多风少雨,生存的条件亲不好。文明产生以后,当时的文化就以比较强烈的现实主义的思潮表现出来,伦理道德的色彩十分浓厚。因为这个社会需要谦让需要少欲,而一个社会需要什么的时候,往往是她缺少什么的时候。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早熟的特征。马克思就曾经认为,中国文明是一个早熟的婴儿,她的发育过程中具有明显的超前特征。反观西方文明,则大相径庭。西方文化的童年时代的希腊文明,以其独有的浪温气息写入文明史,马克思曾经认为希腊文明是一个发育正常的婴儿。中国文化的生存土壤,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干旱,逐渐变得不得于农业的生产,由于土壤及其它因素等十分不利于农业生产,现实的苦难产生不了文化的浪漫,因而中国文明以其强烈的道德和禁欲特征贯穿始终。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相互诘难,殚精竭力却殊途同归,目的是建立一个没有争斗的理想世界。但这只是理想而已。战国之际,列国纷争,以实力相较,最终秦国因鼓励军功,奖励耕战而一统天下,这是人心所向。天下纷争,百姓如何生活,这也是历史的选择。只有一统,才不至于“天下几人称王,几人称帝。”?(曹操语) 先秦时期,中国南方楚国也是曾流露出浪漫主义的思潮,但是很快被北方现实主义的思潮所笼罩和淹没,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书同文,以后的历史就是天子一统的历史。中国的封建社会为了维护这一统的局面,允许君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

弘扬中国饮食文化作文

弘扬中国饮食文化作文 作为当代的年轻人要怎么去弘扬中国的饮食呢?如何通过作文的形式来弘扬中国的饮食文化呢?以下便是学习啦为大家所带来的弘扬中国饮食文化作文,希望各位会喜欢!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情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解渴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哲理,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亲友要吃红蛋表示喜庆。“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吃蛋”寄寓着中国人传宗接代的厚望。孩子周岁时要“吃”,十八岁时要“吃”,结婚时要“吃”,到了六十大寿,更要觥筹交错地庆贺一番。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但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获得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通过中西交流,我们的饮食文化又出现了新的时代特色。如于色、香、味、型外又讲究,就是一种时代进步。十大碗八大盘的做法得到了改革,这也是十分可喜的。但是,中华饮食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碰撞中,应该有一个坚固的支点,这样它才能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保持不衰的生命力。我觉得,这个支点就是优秀特质,也就是中华饮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内涵。因此,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基本内涵的考察,不仅有助于饮食文化理论的深化,而且对于中华饮食文化占据

世界市场也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我认为,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来廛,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 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当然,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但是,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美 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 ___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晏氏春秋》中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讲的也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第2课时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2.理解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 3.分析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待续和发展的重要标志。 2.以我国不同地区的风俗文化为例,说明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 3.结合我国四大名著、四大发明及古代农业科技成就,说明中华文化的独特性特征。 4.结合我国不同民族的灿烂文化遗产,说明中华文化的民族性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难点: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视频导入】中华文化之瓷器 (学生讨论) 【总结】中华瓷器丰富多样、造型精美、技术精湛,世界之最,体现中华文化的精深。【过渡】中华文化内容极为丰富:包括教育、历史、哲学、道德,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又一基本特征。 【板书】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中国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课件】精美文学图片 问题:同学们一定了解不少中国文学名著和表演艺术,你能说出对它们的印象吗?(师生互动) 【总结】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具有辉煌而悠久的

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等特征。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展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的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过渡】不仅如此,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也长期走在世界前列。 2.中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科学技术中独树一帜 【课件】精美科技图片 问题:同学们一定了解不少中国著名的科学技术,你能说出对它们的印象吗? (师生互动) 【总结】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长达两千多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过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不仅表现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上,还表现在不同区域文化上。【板书】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课件】精美区域文化图片 (指导学生看书68页相关链接) 问题:看了材料,你能说说二者的差异吗? (师生互动) 【总结】吴越文化:典型的水乡文化,流动性和开放性强,“水性使人通”。滇黔文化:边陲山寨文化特征,内敛性强,“山性使人塞”。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各地区受到不同的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不同区域的特色文化。 【过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还表现在各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上。 【板书】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课件】精美的少数民族文化贡献图片 问题:少数民族文化的贡献是什么?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是什么?各民族文化的地位、关系是什么?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意义是什么? (师生互动) 【总结】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文化的骄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

中国传统美食文化

中国传统美食文化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饮食文化不断发展丰富多彩,各地的特色小吃多种多样,还有融合了各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传统。现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绿色饮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形成道路: 1.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贡献:A造巢 B积鸟兽之肉聚草木之实,但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脱离了动物,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后烧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白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是最早的农具,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来煮酒的。 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当时是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 7.汉: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 8.唐宋:饮食文化的高峰,过分讲究。如素蒸声音部、罔川图小样,最代表唐代的是烧尾宴。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作文1000字.doc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作文1000字 中国,常被誉为一只正在沉睡的巨龙。它沉睡在中国的大陆上,红色的铠甲在熠熠生辉的阳光下闪耀着不断的光芒。是什么让它生生不息?是什么让它昂首屹立?是古老悠久的铠甲!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巨龙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来自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巨龙由两个重要的部分组成,一是坚固的铠甲,二是它的灵魂。这两个部分支撑了这条龙度过了数百年时间,从而使它的能量不减不老,并且一直不断的成为世界上的一根不可获缺的重要支柱。 龙的铠甲是牢不可固的是让人梦萦魂牵的。巨龙的铠甲是由长期历史发展中累计的传统文化形成的。主要形式是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它们是中国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积累而形成的,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铸造加固这个坚硬的铠甲。传统习俗所产生的古代的风尚、礼节和习惯在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传统建筑被成为凝固的艺术,在世界建筑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是展示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传统文艺是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的。传统文艺是由我国人民不断的积累的经验所凝结所形成的精华,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带给我们积极的影响。传统思想包括长期历史沉淀中形成得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巨龙的铠甲也有脆弱的地方,传统文化也有不好的地方。

"人非生而知之,熟能无惑?"它并不是一开始就如此的强大,而相反的是在过去它也是弱小的。传统文化也曾在过去受到打压。原来的百家争鸣的社会场景为它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学术思想受到了压制的最大话。这正是这条巨龙最脆弱的时候。到了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变成文化主流,私学风气兴起。于是,巨龙苏醒了,它的筋骨又增强了。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传统思想的双面性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窗花、剪纸等是精华为巨龙的成长提供了能量。酒桌文化等就是我们文化中的糟粕,阻碍了巨龙的成长。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辨证的分析来传承。 巨龙的魂是屹立不倒的,是强大的。它是维系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强大精华支柱。巨龙虽沉睡千年,但它经过千锤百炼后依旧锐气不减反而斗志更坚。巨龙的力量熔炼于近代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斗争之中,是存在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的。引领了我们创造出了伟大的文艺作品,传承了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建设了气势恢弘的伟大工程。让我们的创造精神前无未有的迸发出来,推动我国日新月异向前发展,大踏步的走在世界前列,凝聚着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不断发展。 一株牡丹,在晨光熹微中,透露着生命的活力;一群辛劳的人,在昏黄的斜阳中,记录下时间的传奇;一条东方的巨龙,在朝阳的映射下,焕发蓬勃生机。

中华美食_优秀作文

中华美食 中国美食历史源远流长,其中更是包含了华夏民族对美食的热爱。鲁、川、粤、闽、苏、浙、湘、徽菜系为中国的“八大菜系”,川菜的辛辣.粤菜的淡中求美……都是我的最爱。 一个名叫《舌尖上的中国》的记录片激起了我对中国美食的兴趣。每天只要有时间,我就会打开电视看《舌尖上的中国》,它就像我的老师一样,我每天如饥似渴的向他学习着。直到后来我才明白要真真正正的认识美食,只有你亲身去体验,去感受,你才能了解美食的真正意义。 看节目时,每个厨师的风格独树一帜,代表一众方地,做出来的食物也是让人直流口水。酥脆的叫花鸡,爽口的白切鸡,美味的盐酥鸡等等……还有北京的烤鸭、江苏的东坡肉、福建的佛跳墙……种类奇多,让人眼花缭乱,只能赞叹中华美食博大精深。 我渴望有一个机会能去西安。在电视上,这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有各种各样的美食(这才是我最重视的)。西安的名菜不多,但是形形色色的小吃可以说是一绝。说到小吃,西安的大麦市街回民风味小吃街人来人往,大多数都是来一品西安的美食文化的。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你走在这条街上,可以走到哪里就吃到哪里。 能用高级食材做出好菜的厨师不算是高手,但用普通的食材做出好菜的厨师才是高手,肉夹馍就是一个例子,一张普通的面饼再配上一些卤羊肉,就变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又受人喜爱肉夹馍,虽然肉夹

馍选材普通,但是它物美价廉,卤味醇香肥而不腻,深受人们的喜爱。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认识美食,品尝美食,让我从中受益不浅,食物不分贵贱,食材也可以是普通的,只要制作的人用心就可以做出一份美食,它不仅仅是口感上的满足,它可能更是一个故事、一份情感、一种文化。 文字:董智宇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荐.doc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教案 [课标要求]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文学艺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科学技术是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2、理解: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见证,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能力目标:培养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运用中华文化发展的典型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理解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史上古老文明;不同区域的文化和各个民族的独特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教学重点、难点]不同区域的文化形成原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情景设置法、讨论法、讲授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华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对于整个世界而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我们如何把握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二)推进新课(多媒体展示古代陶瓷、苏州园林的图片)第一目“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在方方面面,教

材具体从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两方面加以说明。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a、作用: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有独特的作用。b、特点:中国的文学艺术,历史悠久辉煌、内涵丰富绚丽、风格鲜明独特。c、地位: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展现,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2、中华文化中的科学技术①地位:从一般意义上论述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②中国古代科学技术a、地位:长期处于世界前列(长达两千年)b、贡献: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c、特点: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③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过渡)“自主探究”第二目“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任何一种文化的产生、演变、丰富和发展都有一定的生存环境。受特定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影响,我国形成了不同的地方文化,它们既渐趋合一,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1、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1)形成原因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通同;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2)不同区域的文化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多媒体播放视频《滇黔文化》和《吴越文化》)2、吴越文化与滇黔文化的差异(1)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精致淡雅,流动性和开放性强,“水性使人通”。 2019-05-09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教案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1)知道我国古代科技曾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2)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特色 (3)明确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4)理解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5)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能力方面: (1)提炼解读信息的能力。解读信息的能力本课信息量大,应注重培养学生提炼有效信息、(2)综合分析的能力。对文化的了解离不开历史和地理知识,要引领学生以“文化”为主线,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3)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运用相关事例,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增强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之情 (2)增强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3)增强坚定维护民族团结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理解包容性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感受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四、教学方法:引入实例法、讨论式教学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 六、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华夏文明之歌) 上堂课我们从发展历程的角度,向大家揭示出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那么就其本身来说,中华文化还有着什么样的基本特征呢?(视频:鸦片战争31分59秒—33分14秒)中华民族文化,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紧紧地将世界的目光吸住。她那灿烂的成就,对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黑格尔认为:中国的诗词可以“比较欧罗巴文学里最好的杰作”。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说:在中世纪时代中国几乎所有的科学技术领域都遥遥领先于西方,中国的科技常常为欧洲人望尘莫及。 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中华文化的成就体现在什么方面?反映出中华文化有何基本特征? (二)课堂过程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1.中华文学艺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阅读课本第67页的相关链接,感受一下中华文学艺术辉煌而优秀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阅读课本第67—68页的相关链接,感受一下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以及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中国各地特色美食文化调查问卷分析

中国各地特色美食文化调查问卷分析摘要 关键词中国美食文化特色美食调 查现状 1调查问卷设计 近期,随着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各地美食文化关注程度显著提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食文化的发展现状也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国家或各区域的发展建设。为了了解各地特色美食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及居民对特色美食文化的认知程度,中国医科大学于2012年8月组织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的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主要围绕有关饮食文化认知了解、发展现状及趋势、传承推广及制约三个主要方面展开,共设计30个问题。主要了解影响我国各地特色美食文化建设的因素以及群众对其认知程度,进一步认清饮食文化发展的趋势、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进行针对性的改进,有利于饮食文化健康有序发展。 调查问卷关注以下主要内容:特色美食的食用地点、受关注方面、宣传途径;特色美食和美食老店的传承情况;群众对美食文化现状、传承、发展以及推广的认知情况;美食节的相关情

况;本地美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美食文化消退的因素。 于湖北襄阳市发放问卷33份,回收30份,回收率90.9%。调查对象为市区居民,采用不记名方式,每人次耗费7分钟答卷。2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2.1您是否是本地居民(单项选择) 选项人数比例 是27 90% 否 3 10% 合计30 100% 分析以上数据得出,本地居民为大多数,占90%,非本地居民仅为10%,调查问卷收集数据可反映本地美食文化。 2.2您的年龄是(单项选择)

20岁以 5 17% 下 20岁 12 40% -30岁 30岁 10 33% -40岁 40岁 2 7% -50岁 50 岁以 1 3% 上 合计30 100% 分析以上数据得出,年龄分布以20-40岁为主,占73%,30岁以上居民占43%,调查问卷反映的认知情况较为全面客观。 2.3您的文化程度是(单项选择)

初一作文:中国饮食文化作文800字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由于特定的经济结构,思维方式与文化环境,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下面六个方面。 选料,是中国厨师的首要技艺,是做好一品中国好菜肴美食的基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熟练运用的技巧,每种菜肴美食所取的原料,包括主料,配料、辅料、调料等,都有很多讲究和一定之规,概而言之,则是“精”、“细”二字,孔子所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也。所谓“精”,指所选取的原料,要考虑其品种、产地、季节、生长期等特点,以新鲜肥嫩、质料优良为佳。 刀功,即厨师对原料进行刀法处理,是成为烹调师需要的,整齐一致的形态,以适应火候,受热均匀,使于入味,并保持一定的形态美,因而是烹调技术的关键之一。我国早在古代就重视刀法的运用,经过历代厨师的反复实践创造了丰富的刀法,如直刀法,片刀法,斜刀法,剞刀法和雕刻刀法等,把原料加工成各种各样的形态和各种各样的花色,还可以镂空成美丽的图案花纹,雕刻成“喜”、“寿”、“福”、“禄”字样,增添喜庆筵席的欢乐气氛。特别是刀技和拼摆手法相结合,把熟料和可食生料拼成艺术性强,形象逼真的鸟、兽、虫、鱼、花、草等花式拼盘,如“龙凤呈祥”、“孔雀开屏”等。 火候,是形成菜肴美食的风味特色的关键之一,但火候瞬息万变,没有多年操作实践经验很难做到恰好处,因而掌握火候是中国厨师的一门绝技。中国厨师能精确鉴别旺火、中火、微火等不同火力,熟悉了解各种原料的耐热程度,熟悉控制用火时间,善于掌控传热物体的

性能,还能根据原料的老嫩程度,水分多少,形态大小,整碎厚薄等,确定下锅次序,加以灵活运用;使烹制出的菜肴,要嫩就嫩,要酥就酥,要烂就烂。 烹调技法,是我国厨师的又一门绝技。常用的技法有:炒、爆、炸、烹、溜、煎、贴、烩、扒、烧、炖、焖、氽、煮、酱、卤、蒸、烤、炝、拌、熏、以及甜品的拔丝、蜜汁、挂霖等。 调料,也是烹调的百味香。 我们只有准确把握了这六方面,才能深刻地理解中华饮食文化,因则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饮食文化。

必修33.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精品优秀教案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二框题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一、教案目标: 知识点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原为: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二)难点: (1)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三、设计思想: ①学法: 讨论探究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全身性的参与,在“交流讨论”“欣赏感悟”等环节中充分地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观点,加深认识,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 ②教法:多媒体辅助教案法、引导启发教案法(通过设计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教案情境情境,提出要求,引导同学动脑,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教案方法,注意书本知识与实际的结合,把维扬文化作为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契入点,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使抽象的知识易于被学生理解。 四、教案设计: 【引入新课】 (引言)在外国人心中她是茶叶,她是瓷器,她是泰山,她是长城,她是北京太和殿,她是西安兵马俑 在中国人心中她是盘古,她是女娲,她是大禹,他是皇帝,她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她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同学们,她到底是谁? 是啊,是我们的祖国,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这节课我们继续领略华夏神韵,走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板书: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引导过渡]提到中华文化你首先能想到的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