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关于新时代做好产业扶贫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调研报告:关于新时代做好产业扶贫工作的调研与思考

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从我省实际情况看,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培育形成长期稳定的脱贫致富产业,群众经济收入没有保障。因此,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一大重要任务,就是如何引导扶持贫困地区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从根本上夯实脱贫致富的根基。

一、产业扶贫工作的开展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脱贫也要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一语道出了脱贫攻坚的核心和要义。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实施以来,我省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认真贯彻落实产业扶贫的各项政策规定,各地依据自身特点和资源禀赋,整合资金、捆绑使用,大胆探索、创新实践,上下联动、同向用功,大力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逐步走出了一条资源统筹、力量整合、措施融合的产业扶贫新路径,为区域产业发展和贫困群众稳定长效脱贫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是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和小众产业。以“村有集体经济、户有增收产业、人有帮扶措施”为目标,省市县分别成立多部门组成的产业脱贫办公室,整合涉农资金,加大金融支持,设立产业专项扶贫基金,重点扶持发展了五大类主导产业和27种小众产业。秦巴山区在聚力发展茶叶、中药材、食用菌、高山蔬菜、生态旅游等主导产业基础上,量体裁衣发展魔芋、水杂果及土蜂、土鸡、蚕桑等特色种养殖小众产业;六盘山区在大力发展矮砧苹果、肉羊、奶牛、奶山羊等主导产业的同时,扬长避短发

展巴马香猪、野猪、獭兔、麻鸭等特色养殖及绿色有机瓜果菜小众产业;吕梁山区给力发展山地苹果、肉羊和小杂粮、红枣、中草药等特色优势产业;渭北地区突出发展苹果、奶畜、蔬菜、光伏发电等主导产业,拓宽路径发展樱桃、草莓、冬枣、花椒等小众产业,所有这些举措,实打实为贫困地区提供了长短结合、互促共进的脱贫产业支撑。

二是久久为功培育壮大和做优做强产业。产业发展是一项任务艰巨的长效工程。长期以来,全省各地紧紧围绕区域特色发展优势产业,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久久为功求实效,不达目的不罢休。以洛川苹果产业发展为例,自农民李新安1947年引进栽植以来,经历了试种起步、辐射推广、规模扩张、科学发展、提质增效、延伸产业链六个阶段,通过七十年的摸索和发展,小苹果已成为闻名全国的大产业,当地95%的农民依靠苹果栽植脱贫致富,2017年全国产业扶贫精准脱贫经验交流会在该县召开。全省有关市县(区)挖掘潜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个性化发展,涌现出依托猕猴桃规模种植、花椒红枣集中栽植等产业带动脱贫致富的一批典型,示范带动了全省产业扶贫工作的扎实有效开展。

三是创新帮扶路径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产业扶贫的关键是建立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各地坚持一手抓市场主体的培育,一手抓带贫机制的建立,主动培育引进市场经营主体,积极探索创新,总结形成了盘活农村资产的“三变”改革、企业带农户的“四借四还”、“菜单式”、“搭载式”、“党支部+”等带贫模式,有效促进了贫困人口脱贫。全省56个贫困县共有3万多家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带动24.8万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占产业脱贫户数的60%,初步形成了可持续推进的扶贫脱贫机制。

四是各方联动多措并举聚力产业扶贫“大合唱”。产业培育发展面宽量大,时间长见效慢,需要全社会的合力攻坚。在具体工作推进中,领导联县包片、部门联村帮扶、干部包村包户,横向到边统筹协调,纵向到底推动发展。各地采取行政推动、利益驱动、龙头带动、群众主动、社会参与等多种形式,广集民智、同向运作,凝聚形成了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制定出台优惠扶持政策,拓展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培育壮大新型市场经营主体,示范引领带动产业发展,如海升入驻千阳带动矮砧苹果快速发展就是有力佐证;以整合资源、捆绑使用为抓手,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撬动金融资金,吸纳社会资本,做大产业投入蛋糕,如组建“国企合力团”、开展“万企帮万村”行动等等;深化“三变”改革,依托市场经营主体,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行“支部引领、能人带动、企业牵引、贫困户抱团发展”等多种形式,多力量多渠道保障产业发展。据统计,近年来全省共发展各类吸纳群众广泛参与的新型经营主体7万多家,建设贫困村互助资金协会4977个,兴办贫困村电子商务服务站2135个、光伏电站4270个,紧紧把贫困户嵌入产业链中,受益贫困人口达74万人,产业扶贫脱贫的重要作用得到彰显。

二、我省产业扶贫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产业扶贫是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长效之举、致富之基。客观而言,通过长时间不懈探索和实践,全省产业扶贫扎实稳妥、有力推进,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显著成效。实事求是讲,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定力动能不足不充分的问题。调研中乡村干部普遍认为,脱贫攻坚没有产业万万不行,产业太多太滥也不行,盲抓蛮干更不行。各级各部门都认识到产业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