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污染的危害及防治

蓝藻污染的危害及防治
蓝藻污染的危害及防治

第21卷第1期2008年2月污染防治技术P OLLUTI O N C ONTROL TECHNOLOGY Vol .21,No .1

Feb.,2008

?防治技术?

蓝藻污染的危害及防治

周国鼎

(常州市生态技术应用研究所,江苏常州 213022)

摘 要:就无锡太湖发生的蓝藻事件,介绍了蓝藻的起源、特性和水华的形成,分析了蓝藻污染对人民健康的危害,综述了对蓝藻防治的部分科研成果及资源化利用的措施。

关键词:蓝藻;水华;污染;防治

中图分类号:X503;X524 文献标识码:A

Effects of Cyanobacter i a Polluti on and Con trol M ethods

Z HOU Guo 2ding

(Changzhou Ecotechnology A pplication R esea rch Instnteti,Changzhou,J iangsu 213022,China )

Abstract:Based on the cyanobacteria polluti on accident in W uxi Taihu Lake,the origin,characteristics of cyanobacteria and the f or the occurrence of algae bl oom were intr oduced .The effects of cyanobacterial polluti on on peop le’s health were analyzed .Some research results about p reventi on and contr ol of cyanobacteria and its utilizati on were reviewed .

Key words:cyanobacteria;algal bl oom;polluti on;p reventi on and contr ol

收稿日期:2007-10-10;修订日期:2007-10-31

作者简介:周国鼎(1952—),男,江苏常州人,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生态环境与健康。

太湖蓝藻事件尚未平息,在武汉蔡甸区南湖的一个大型人工渔场,又出现了一起蓝藻爆发,造成10万kg 鱼类死亡。巢湖、滇池、三峡库区支流等

流域也相继出现了蓝藻水华的污染事件。1 认识蓝藻及水华

蓝藻是一种最原始、古老的藻类生物。蓝藻是一种单细胞生物,细胞中央含有核物质,通常呈颗粒状或网状,染色体和色素均匀地分布在细胞质中。该物质没有核膜和核仁,但具有核的功能,故称其为原核。和细菌一样,蓝藻属于“原核生物”。蓝藻的繁殖方式有两类,一为营养繁殖,包括细胞直接分裂、群体破裂和丝状体产生藻殖段等几种方法;另一种为某些蓝藻可产生内生孢子或外生孢子等,以进行无性生殖。蓝藻的细胞壁外面有胶质衣,所以蓝藻也称为粘藻。太湖爆发蓝藻,水体粘稠、发臭,就与蓝藻的这胶质衣有关。

凡含叶绿素a 和藻蓝素量较大的,细胞大多呈蓝绿色,也有少数种类藻体呈红色。已知的蓝藻约有2000种,中国有记录的约900种,它分布广泛,遍及世界各地,大多数属淡水产,少数为海产。蓝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变为

有氧环境起了巨大的作用。有不少蓝藻(如鱼腥

藻)可以直接固定大气中的氮,以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增产。有的蓝藻还成为人们的食品,如发菜

和普通念珠藻(地木耳)、螺旋藻等[1-5]

在含营养物质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被称为“水华”。大规模的蓝藻爆发,被称为“绿潮”。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孔繁翔研究员等,对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4阶段的理论假设:即蓝藻的生长与水华的形成可以分为休眠、复苏、生长、上浮及聚集4个阶段,每个阶段中,蓝藻的生理特性及主导环境影响因子有所不同。在冬季,水华蓝藻的休眠主要受低温及黑暗环境所影响。春季的复苏过程主要受湖泊沉积表面的温度和溶解氧控制,而光合作用和细胞分裂所需要的物质与能量,决定水华在春季和夏季的生长状况,一旦有合适的气象与水文条件,已在水体中积累的大量蓝藻群体将上浮到水体表面积聚,形

2008年2月周国鼎1蓝藻污染的危害及防治?87 ?

成可见的水华。

造成水华的出现,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排入太湖的污染物远远大于太湖环境的自身容量。环太湖的21条主要河流出入湖断面水质达标率为61.9%,45条主要河流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仅为53.3%。外部污染源主要有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三大类。工业污染主要集中在纺织印染业、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等领域。致使江河湖泊中的氮、磷、钾等含量上升。

太湖地区是世界上人口高密度地区之一,已达1000人/k m2左右。外来人口增多,使得城市生活污水排入量迅速增大。很多农村改旱厕为水厕,

些分散排放的生活污染源,已成为太湖河网地区氮指标的重要来源[1]。

2 蓝藻水华的危害

大规模的蓝藻爆发,“水华”绿潮引起水质恶化,造成自来水严重污染,对人民的健康和生活产生的影响不言而喻。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太湖流域的饮用水源地水质以Ⅱ、Ⅲ类为主,有32%的水体水质不能达到饮用水要求。其中,局部地区的饮用水源地水质劣于Ⅳ类水体[2]。

蓝藻中有些种类(如微囊藻)会产生藻毒素(MC),大约50%的绿潮中含有大量MC。人们在湖中游泳等水上运动时,接触含藻毒素水体可引起眼睛或皮肤过敏、搔痒、发麻,甚至皮疹,少量饮水可引起急性肠胃炎,通过食物链的累积效应可能危害人体健康。MC直接对鱼类、水生生物产生毒害。家畜及野生动物饮用了含藻毒素的水后,会出现腹泻、乏力、呕吐、嗜睡等症状,甚至死亡[2]。

水华是诱发肝癌的三大罪魁祸首之一。乙肝、黄曲霉素早已被证明是肝癌的诱因,而藻毒素也会诱发肝癌,是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率先发现的。中国著名的流行病学专家、复旦大学预防医学研究所俞顺章教授领衔的课题组,经多年对蓝藻(微囊藻)及其毒素的深入研究,发现藻类毒素经口或静脉进入体内后,主要累积于肝、肾等器官;首次发现可通过胎盘屏障引起胎儿肝肾受损,并使胚胎畸形;首次应用携带乙型肝炎病毒的转基因鼠实验证明,MC和乙肝、黄曲霉素“三害联手”,诱发肝癌概率远大于单一因素或“双害”因素。实验表明:携带以上三种毒素的转基因鼠的肝癌发病率半年达32%,一年后高达56%。藻毒素能引起学龄儿童的肝损伤。纯品微囊藻毒素的毒性与眼镜蛇蛇毒相当。这种毒素在水中含量超过1μg/L时,就会对肝有促癌作用。

目前国家标准《水中微囊藻毒素的测定》,由水生所负责制定,并已实施。从2007年7月1日起,微囊藻毒素检测已作为中国生活饮用水的一项强制性的必检指标,以保证全国饮用水和水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3 蓝藻污染的治理[3,4]

避免蓝藻毒素侵害的办法,首先是防止接触污其次是饮用二次处理的净水。常用的高温泡茶等方式对蓝藻毒素不起作用,麦饭石、明

。消毒效果最好的是臭氧加氯,可有效杀灭微囊藻毒素。各种活性炭或透析型净水器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有效率达95%以上。漂白粉能消除水中90%以上的藻毒。

在无锡水源口采取人力打捞蓝藻的办法,为提高速度,有人发明了自动金属膜过滤器,在动力船缓慢行驶的过程中,通过金属膜不停转动,把蓝藻都打捞上船,打捞速度是人工的千倍。在打捞过程中,增加了絮凝、沉降、气浮、推流、收藻等功能。国外发明了新型收藻船,用以处理和预防可能产生的蓝藻,其优点是打捞彻底,缺点是对于大面积蓝藻仍难奏效。

由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谢平博士牵头,用湖沼学的方法,夏秋季节在东湖进行原位围隔试验,采用放养鲢、鳙鱼,直接控制微囊藻水华的“生物操纵”法。试验证明,鲢、鳙鱼会吃掉藻类,大量放养这两种鱼,是水华消失的决定性因素。在养鱼的围隔里,蓝藻减少了很多,而在不养鱼的围隔里,蓝藻则生长得很好。已经出现蓝藻水华的围隔,在引进鲢、鳙鱼之后的10~20d内,水华全部消失。以每立方水中投放46~50g鲢、鳙鱼苗,控制水华发生的效果最好。浮游动物以小型藻类为食,也可以降低藻的数量。螺、蚌可以携带鱼卵运动,使鱼的分布区域扩大。噬藻体、溶藻菌和其它吞食藻的微生物都是在自然水体中分离纯化出来的,经实验室大量培养后,再投入到蓝藻水华爆发区域,可以起到控藻作用。

对自然状态活性污泥中的有益菌种,将它们进行菌群筛选、分离出来,喷雾干燥后获得高密度菌粉,通过工厂化大规模生产,附着到填料上,形成高效处理系统。有人在上海地区试验,河道治理前,

?88 ?周国鼎1蓝藻污染的危害及防治第21卷第1期

水体呈暗黑色,河水富营养化严重,没有水生动植物生长。经过12d的治理,夏长浦河治理试验段水质明显改善,水体清澈无异味。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王祥荣教授的课题组,开展了《溶藻细菌对铜绿微囊藻的降解机理》研究,已找到可以有效杀灭无锡太湖蓝藻的生物,在实验阶段体现出极高的杀灭率,生物灭藻的机理已基本确定。

复旦大学化学系邓春晖副教授,开展了《磁性纳米材料附加铜离子去除藻毒素》的研究,铜离子能够和藻毒素通过配位作用相结合,通过将铜离子附加在磁性纳米材料上,就可以用磁石将附有藻毒素的磁性纳米材料方便地提取出来,从而实现从水体中分离藻毒素的目的。在实验室,这种方法的分离率已达90%以上。

利用吸附藻类的植物和其他生物控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抑制藻类过量繁殖,从而建立生态平衡系统。实施生物操纵技术和人工浮岛技术,用人工方法让水上长出美人蕉、水葫芦、旱伞草等水生植物,可以净化水体。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胡欢等三名学生发明的“陆生植物水培治污法”,利用佛手蔓绿绒(小天使)和叶喜林芋(春羽)两种常见的景观植物,栽培在重度富营养化的水体中,可很大程度地吸收水中的富余营养物。

华东师大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陆健健教授认为:蓝藻暴发,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很多水生生物无法生长,还产生了一些有害物质,比如腐殖质,它会破坏生物的正常细胞,甚至会诱发癌细胞。蓝藻本身也会变形,基因突变成为有毒的藻类,分泌出有毒物质。陆教授提出一个既简单又行之有效的办法:“压生土”,就是从耕作层以下或者干涸湖泊的淤泥下取土,将其脱水之后打成粉末,喷洒到蓝藻上,由于生土对有机氮磷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用来灭藻可立竿见影。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左玉辉说:控制污染源,把环太湖的污水集中起来,经过预处理后,调离这个区域,跨过长江,穿过南通,送到黄海边的滩涂上,通过芦苇净化后排入大海,这是一个治本的办法。

在3700Gs的高强磁水处理器的作用下,水体中藻类数量由500兆万个/L降到50兆个/L,蓝藻基本消除;水体溶氧量和透明度分别由原来的2.40mg/L、40c m提高到7.20mg/L、75c m,水体质量明显改善,而方法的缺陷是成本高。

工程疏浚即引入活水,如用长江水将蓝藻连同发臭的湖水冲进海洋。特点是能够治理大面积蓝藻,缺点是没有从根本上治理,是将污染转移。

上述治理方法都是在末端上治理,是治标不治本的“下策”;科学的治理措施是下大决心,采取强有力措施,切断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氮磷等污染源,使水体流动起来,待污染源中断后,尊重自然的选择,实行生态自我修复,仅需辅以必要的人工治理措施。

4 让蓝藻变废为宝

通过对蓝藻进行资源化利用,化害为利,这是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实际上,蓝藻是巨大的资源库。蓝藻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多种微量元素、重要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和酵素,含有60%的植物蛋白,这些蛋白经过蓝藻的分解,更容易被人体吸收。蓝藻的蛋白质含量比任何一种食物都要高。蓝藻还含有脂肪酸、亚麻酸、脂质、核酸、维生素B群、维生素C、E和植物元素,如葫萝卜素、叶绿素和藻蓝素(能抑制癌细胞增长)。可以利用蓝藻制作食物,营养十分丰富[5]。

江苏省农科院副院长郑建初算了一笔账:蓝藻含氮量高达10%左右,含磷量也近1%。1m3蓝藻可生产4kg氮,相当于8kg尿素,加上生产沼气的收益,综合利用1m3蓝藻的总收入可达50元。如果把太湖蓝藻的一半开发出来,可解决太湖周边2.67万hm2土地的肥料供应。目前,该项目已在太湖边进行中试。

太湖蓝藻暴发后,仅在太湖岸边打捞蓝藻,每天就高达1~2kt,如不妥善处理,打捞上来的蓝藻水容易通过渗漏、径流重新回到太湖水域,造成二次污染。蓝藻水分高达97%以上,常规的脱水方法很难将蓝藻分离出来,不仅涉及到脱水、脱毒,还涉及到有益成分的动态变化。江苏省农林厅李荣刚[5]认为,在众多利用方式中,最安全的办法是将蓝藻水和秸秆、稻糠、锯末等生物质一起作为发酵原料,通过厌氧发酵来生产沼气。沼气发电或直接燃烧利用,沼渣、沼液还田,或将沼渣开发成饲料、有机肥料。每天处理1500t蓝藻水,只要建30个1000m3的沼气池,以每个沼气池投资320万元推算,总投资9600万元。这个沼气池具有多种功能,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既彻底消灭了藻毒素,还

(下转第105页)

2008年2月张明明等1区县环保局对城市餐饮油烟的监测与管理?105 ?

经下关区实践表明,在烟道出风口雨水帽的下端安

置环形集油槽,可以有效收集烟道雨水帽的冷凝滴油,防止高空油滴影响居民晾晒衣物。同时在出风口拐弯处,设置冷凝油收集槽,也有利于烟道内冷凝油的收集处理。参见图1

图1 集油槽的设计

增装集油槽成本小,安装简便,可以有效杜绝

油滴扰民的问题。实践表明,采用安装该种设计的集油槽后,新民路餐饮示范区的环境污染纠纷问题得到有效解决。4 环保局管理对策4.1 狠抓立项环评

餐饮油烟污染的管理,应由环保部门牵头,通过经济杠杆手段,统一规划,工商、税务、城建等部

门齐抓共管。对新上马的餐饮企业,在取得工商营业执照前,必须按法律法规,履行餐饮油烟排放的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对老旧餐饮店面,环评手续不完善的,应由环保部门提请工商、税务部门进行追踪补办。将辖区内污染源详细统计在册,这有助于区县环保局说清辖区内的油烟污染企业有多少家,污染达到了什么程度。4.2 抓执法监督

油烟污染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目前下关地区油烟投诉情况仅次于建筑工地噪音扰民。区县环保局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油烟污染进行专项行动,并将餐饮店的排污费和税务机关的有关税费统一征收。4.3 加强监测力度,更新油烟收集设备整治

对于目前餐饮企业,在油烟验收的过程中,注重的是达标监测,今后还应逐渐开展设施的处理效率监测,同时要加强对油烟风量、湿度的测试。4.4 宣传和市场手段并举

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是监督餐饮油烟污染管理的重要手段。区县级环保部门要重视抓住街道、社区这一阵地,加强环保知识宣传,普及油烟对健康危害的科普教育,提高基层群众的认识,做到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深入人心,进一步激励饭店、

企业,处理、削减油烟的污染排放,达到净化环境,构建和谐社区的目的。5 结 语

基层环保部门在餐饮业油烟监测管理中,任务

紧、工作重、管理对象复杂。因此,在新形势下,针对餐饮油烟业污染的特点,提出加强对油烟监测,强化餐饮业环境保护管理的若干措施,为县区级环保部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晓霞,张芳芳,康来钧.加强油烟治理,构建和谐社会[J ]1

浙江化工,2005,8(36):40-421

[2] 龙鼎新,李小玲,陈 星,等.烹调油冷凝物对小鼠胚胎发育

毒性的体外实验研究[J ]1中国职业医学,2003,5:x 1

[3] 严 松,周 萍,郑雪斌,等.广元市饮食业油烟污染现状及

防治对策[J ]1四川环境,2003,22(6):69-711

[4] 王春江,喻义勇,马维峥,等.检气管法在饮食业油烟监测中

的应用[J ]1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4,16(6):36-371

[5] 胡 敏,张 健.饮食业油烟快速检测-检气管法[J ]1上海

环境科学,2003,22(11):842-8431

(上接第88页)

解决了秸秆的出路,把生活垃圾、人畜粪尿、餐桌污

染治理结合起来,解决了农村有机污染的问题,因此,应将沼气池建设作为处理蓝藻水的首选。

[参考文献]

[1] 张 晔1太湖如何“减肥”[N ]1科技日报,2007-07-19

(x )1

[2] 聚焦无锡蓝藻之害 蓝藻水华50%~70%含多种毒素[J /

OL ]1央视国际,2007-06-01(x )1

[3] 蓝藻滋生在一定程度上可控[N ]1中国青年报,2007-06-01(x )1

[4] 小小蓝藻何以掀巨浪 科研人员探索其治理方法[EB /OL ]1

新华网,2007-06-071

[5] 李荣刚1蓝藻处置作为发酵原料 制沼气是首选方案[N ]1

中国环境报,2007-7-24(x )1

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近十几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没有同步,使得太湖的水质越来越差,特别是太湖北岸的城市——无锡曾经发生了饮水危机。临着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太湖,却没有水可以喝?——这主要是太湖水中蓝藻的大规模暴发。 蓝藻是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在地球上出现在距今35亿年至33亿年前。蓝藻的重要特性是喜高温和光照,高气温、高光照时,蓝藻会迅速生长,高温天气持续越长,蓝藻生长的时间就越长。在营养丰富的水体中,蓝藻常于夏蓝藻大量生长,死亡腐败后气味难闻,破坏景观;死亡分解耗氧过多,导致其它生物缺氧死亡;分泌毒素,破坏水质,直接危害人类健康。 那么太湖为什么会暴发蓝藻呢? 很重要的一点是自然条件。自然条件包括气象、水文和地理条件,即是蓝藻爆发的生境。蓝藻有适宜的生境就会爆发。主要有以下影响因素: 1、气温。日均气温高于200c利于蓝藻生长繁殖; 2、光照。晴热天气光照条件好,利于光合作用,蓝藻繁殖快,易上浮,易爆发; 3、风。影响蓝藻的浮沉和使蓝藻顺风向漂浮; 4、降雨。可降低水温、增氧、易于蓝藻下沉; 5、水域形状。蓝藻易聚集于顺风向的湖湾和凹岸; 6、其它。与水动力、水温、水位、水深、气压以及水体的电导、盐度、酸碱度(PH)、扰动、水的垂直分层和稳定性有关,还与微生物、食物链的相互作用等生物环境有关。 其次是基础环境。蓝藻爆发的基础环境条件主要是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1、水体富营养化。根据太湖蓝藻爆发的实际情况,当氮(N)、磷(P)达到一定浓度,蓝藻就可能爆发,但水体的过度富营养化也不利于蓝藻的生长。 2、氮、磷比值。一般认为,在水体富营养化和N/P大于一定比值,且其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蓝藻就可能爆发。 3、影响蓝藻爆发的其他基础环境条件还有有机质、铁和微量元素等。 物种条件。蓝藻爆发必须有蓝藻的种子和种群存在,并有以下两个条件: 1、蓝藻种源基数较高。一年中蓝藻首次爆发的时间和生长繁殖速度,与底

蓝藻的产生原因以及处理方法

蓝藻一直是养殖户头痛的问题,尤其是到了夏季蓝藻很容易爆发,还有腥臭味,在阳光越大越热的情况下更多 捞是捞不完的,反而是越捞越多,换水感觉效果不怎么好,下面来说说蓝藻产生的原因 1 水温蓝藻的生长速度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增加,只要水温达到25度以上蓝藻生长的 速度比其他藻类的生长速度快的多,蓝藻不可能在常温下大量生长,只有在高温下才会形成优势 种群,形成蓝藻水华,所以高温是蓝藻爆发的主要原因

2 水体的富营养化随着水温的升高养殖水体中的饲料增多,加上高密度养殖,泥鳅大便,水中的残饵增多 死亡的藻类等有机物不能自然分解,形成自身污染,使水体富营养化而爆发蓝藻,所以不经常换水的池塘更容易 爆发蓝藻 3 有机磷是蓝藻生长的必须因素,他主要存在生活的污水中,只要在洗衣服中含有,去除有机磷也是去除蓝藻的好办法 蓝藻的危害 蓝藻大量繁殖时被吹到下风头会感觉有恶臭,蓝藻中的项圈藻可快速产生致死因子,破坏养殖对象的腮组织,干扰其新陈代谢的 正常运行,麻痹神经,使其死亡,蓝藻大量爆发会造成养殖对象的中毒死亡, 蓝藻的处理方法 有的养殖户想种水上空心菜来控制蓝藻的生长,我感觉不怎么显示,养殖泥鳅真正种水上空心菜的寥寥无几吧,所以我们只有定向 的陪藻类来抑制蓝藻的生长,小球藻,和珊藻可以抑制他的生长,定期用芽孢杆菌使水体后产生大量的胞外酶,能大量消耗池塘中的残饵和动物排泄物等有机质,迅速分解水 中不良藻类及有机物质,抑制有害微生物,有害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长,其分解的小分子物质可促进

有益微生物,优势藻群正常生长,维持藻相,菌相平衡,增加水体中的溶氧 欢迎大家的加入(高效益泥鳅养殖qq群)

太湖蓝藻爆发原因及治理

太湖蓝藻爆发的起因及防治措施 太湖蓝藻爆发的起因及防治措施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记得小时候就时常唱起这首歌,可自从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无锡人就谈水色变。作为一名无锡人,在目睹了这一切之后更是感触颇深。当你打开水龙头,就能闻到一股股恶臭;一盆水中有着一层绿色沉淀物时;市民开始疯抢纯净水……你就能知道水的珍贵了! 太湖水污染,只是人与自然矛盾的一个缩影。人类对自然的肆意破坏和祲占,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森林滥砍滥伐,矿山私自采挖,污水恣意排放,能源严重消耗-----,唇亡齿寒,太湖爆发的一场水危机,只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次小小惩罚,但如若不进行深刻反思,我们将彻底砸掉子孙赖以生存的饭碗,人类社会,将自取灭亡。 通过查阅资料,我们可以知道:蓝藻即蓝藻门,又称蓝绿藻,是一门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蓝藻的主要特征是:植物体简单,单细胞生物,各式群体和丝状体;细胞中无真核,但细胞中央含有核物质,通常呈颗粒状或网状,没有核膜和核仁,具有核的功能,故称其为原核生物。蓝藻可以分为几十个种类,其中有一种叫微囊藻,它所产生的微囊藻毒素在自然界已知的毒素中排名第二,仅次子二(口恶)英。同时,蓝藻还存在着许多危害,如蓝藻可以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当蓝藻大量繁殖时,水中的溶解氧浓度也迅速降低,造成鱼虾、螺蛳等水生生物的死亡,使水体遭受污染。尽管是死亡的蓝藻,它在被细菌分

解的过程中还是会产生毒素,同样污染水体。河流湖泊中,蓝藻含量过高是否会对人体有影响,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说法,但从实验结果来看,它对肝、脾都有一定的影响。而且蓝藻爆发的周边地区,其癌症爆发比例要比其他没受蓝藻污染的地方大。 自从1998年12月,国务院就发起了太湖水污染治理“零点行动”,拉开了太湖水污染治理的序幕。可惜的是,九年以来,投资资金达百亿元,太湖水质却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明显改善,甚至还一度出现加重的趋势。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太湖蓝藻的爆发呢?直接原因是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过快导致的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远远超过我们所做的努力。间接原因在于一些政府技术性官僚和学者,总是寄希望于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公共地悲剧”问题。而我们在电视上及相关报道上,总是能听到这样一种解释,那就是水中氮磷含量超标,导致蓝藻大量繁殖,并极力强调使用无磷洗衣粉!其实这是有一定依据的,因为无锡初期的企业以传统的印染和冶金为主,后期又涌现出大批的机械制造业。然而冶金业废水若非重金属冶炼产生,一般含有毒物质较少,更没有很多的有机物;机械加工废水则主要是含机械润滑油、树脂、油漆等杂质,机械加工各种金属制品所排出的废液和冲洗废水,其中含有各种金属离子如铬、锌以及氰化物等;印染废水含有大量染料、淀粉、纤维素、木质素、洗涤剂等有机物,以及碱、硫化物、各类盐类等无机物。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无锡附近的工业废水排放并不是蓝藻爆发的主要原因,这些废水没有提供蓝藻大量繁衍所需的含磷有机物。它们所起的作用主要是使水

关于蓝藻爆发期间浊度升高的微观解释

蓝藻爆发期间出水浊度升高的微观解析 首先,我要说的是我现在是针对结合实际生产而所做的阐述。并且,滤后水浊度超标主要是由于有机物穿透滤池,处于生长期的蓝藻穿透也会影响浊度,这里只讨论前者。 (天然水中的胶体一般带负电如蓝藻,粘土以及一些固体悬浮颗粒等,而我们投加的混凝剂基本为水解带正电,如果水解为负电,那么就没有电性中和作用,而架桥作用是所用的高分子混凝剂都有的。) 首先应该从混凝开始说起,混凝有3种机理:1,电性中和即投加电解质使原水胶体颗粒的电位降低,压缩双电层,使电位ζ=0,使胶体脱稳,这样才能使胶体聚凝,但应该注意的是一旦混凝剂投加量过多,就会使胶体颗粒改变原有的电性而带正电并重新稳定,值得注意的是混凝剂的带正电价越高分子量越大其吸附性越好。2,架桥作用:不管混凝剂带何种电荷,只要它是高分子聚合物,就对胶粒有吸附作用。要具有架桥作用必须是线性的,非极性的(在其表面不会形成水化膜)并且要求有一定长度。3:网捕和卷扫:在水中杂质含量低时,往往需要投加大量的混凝剂如聚合氢氧化铝,给与其适中的PH,产生氢氧化铝絮凝体网捕和卷扫杂质。(其实氢氧化铝絮凝体任何时候都存在,只是随着PH升高有所增加) 所以我们投加的聚合氯化铝是多种效果叠加的混凝剂。 通常的,我们讨论混凝就必须考虑到2个因素:1个是混凝剂,还有就是水中杂质胶粒,混凝剂的性质影响到混凝效果,当水中杂质胶粒改变时,混凝效果也会改变,(当然还与温度 PH 浓度等也有关系后续谈到) 通常的出沉淀池的悬浮杂质都是带负电的,粒径一般的都很小,大约在30um 以下,其比表面积就很大,在布朗运动的作用的,有自发聚集的倾向(如活性炭有吸附作用),以及范德华力,以及各种键力的吸引,但由于一般胶粒表面带有同种电荷的斥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水化膜的阻力而不能自发的聚集起来,这样就形成一个分散的稳定状态。 要破坏这种状态必须使带电胶体的电位降低以排除斥力和消除水化膜(我认为主要是极性基团对水(极性基团)的吸引力造成的。) 我认为一般的憎水胶粒都是非极性分子或是极性较小的分子,影响憎水胶体稳定性的主要是动力学稳定(即各种沉降)和表面动电位趋于0的程度(即吸附中和),而影响动力学稳定的主要是流体的流态和胶粒的大小,这是次要的。因此电中和性才是导致胶粒是否处于聚集稳定状态的主要因素。且是静电力,范德华力,分子键力等因素造成的一个综合力效果,在没有投加混凝剂的情况下,根据DLVO理论,胶粒很难通过自由的布朗运动碰撞到一起甚至运动到一定的聚集范围之内的可能性也很小,对于这类以静电力排斥为主导因素而处于分散状态的胶体,只要投加异种电荷的混凝剂,使其电性得到中和,运动电位ζ=0或趋近于0就可。这样即使是电性中和还是吸附架桥都成为可能。 还有一种就是亲水胶体,如有机胶体和高分子物质,有机胶体和高分子物质一般都是极性的。存在极性基团(如羧基和羟基),它对水有强烈的吸附作用,使粒子包围在较厚的水化膜阻碍胶粒相互靠近,这时水化膜作用是影响胶体聚集稳定性的主要原因,水化膜通过物理手段很难去除。因为涉及到分子内部结构和电子排列问题。

蓝藻的防治

随着高温季节的到来,江苏省江都市罗氏沼虾和河蟹养殖塘口,蓝藻大量暴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请教全国渔业科技入户虾蟹类指导员邢华教授,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办法供参考。 一、蓝藻的危害 1、溶解氧迅速下降 蓝藻的大量死亡能使水中的溶解氧迅速下降,造成鱼虾等养殖对象大量死亡,这种现象常发生在连续数天阴雨后天气突然转晴。由于蓝藻的过度繁殖,抑制了其它藻类的繁殖,它的死亡造成了水体中浮游植物数量锐减。水体中没有浮游植物,就不能实现光合作用产氧过程。而养殖水体中氧的70%以上来源于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鱼虾等养殖对象因缺氧浮头甚至泛塘。 2、产生快速致死因子 蓝藻中的项圈藻形成水华时,可产生快速致死因子,破坏鱼、虾等养殖对象的鳃组织,干扰其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麻痹神经,使其死亡。 3、产生生物毒素 蓝藻类的个别种类不但活体带毒,而且死亡个体分解也可产生生物毒素,即蓝藻素。蓝藻素数量多时可直接造成养殖对象的中毒死亡,即使数量少,也可通过食物链的积累效应而危害养殖对象,甚至危害人体健康。 4、产生恶臭味,富集于池底 蓝藻水华出现时,水面被厚厚的蓝绿色湖靛所覆盖,被风吹到岸边堆积,不但会发出恶臭味,影响饲养管理,而且含毒素的蓝藻细胞在水

体中漂游,当与某些悬浮物络合沉淀,或被养殖对象捕食后随其排泄物沉淀,在鱼池池底富集,对水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绿色水产品养殖的目标,将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二、蓝藻发生的原因 1、水温:蓝藻的生长速度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加快。在常温条件下,一些有益的单细胞藻类生长速度并不比蓝藻慢,只有当气温达到20℃以上。水温25—35℃时,蓝藻的生长速度才会比其他藻类快。所以受其它藻种的生长制约,蓝藻并不可能在常温条件下大规模暴发,只有进入高温季节,蓝藻的生长速度优势才会体现出来。所以温度是蓝藻暴发的主要因素之一。 2、富营养化:进入养殖高峰期后,养殖水体中富营养化,养殖生物自身的排泄物对养殖水体也是一种污染。在过去我们往往忽略了养殖生物的自身污染。所以不经常换水的池塘中往往更容易暴发蓝藻。如果蓝藻没有充分的营养也是很难生长的。 3、有机磷:有机磷并不是磷酸盐之类的,它广泛存在于各类化工污水中,另外在生活污水中也有有机磷,生活污水中有机磷主要存在于洗衣粉中,有机磷是蓝藻生长的必须因素。当前很多专家学者均认为治理蓝藻最直接最根本的办法就是除去有机磷。 三、解决方案 1、定向培藻:目前,在自然界中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条件下,蓝藻的生长速度是最快的,其次就是小球藻和栅藻。如果在养殖前期,在养殖池塘中能培养出上述两种藻类为优势种群的水体(定向培育),与蓝

蓝藻的预防和处理

蓝藻的预防和处理 夏天,养殖中后期,养殖户提出最多的问题是:蓝藻如何处理? 蓝藻的生活特性: 1. 蓝藻喜高温、强光、多静止的淡水水体,尤其是水体中有机质丰富、水、底富营养化时容易产生。常见的种类有微囊藻、囊球藻、鱼腥藻、拟鱼腥藻等,这些藻类有固氮作用,因而在缺氮环境其它藻类不能生活时,唯有蓝藻可大量繁殖。 2. 蓝藻具有一般藻类的生长特点:其生命周期大概为30天,整个生命周期可分三个阶段:生长期、高峰期、老化期。 3. 有过多蓝藻的池塘呈现的颜色一般为翠绿色(由蓝藻大类中的铜绿微囊藻和不定微囊藻产生)或者是蓝绿色(由蓝藻大类中的鱼腥藻和颤藻产生),产生这两种水色的同时,一般会在池塘四周(尤其是下风口)会浮有一层翠绿色的膜,太阳上其颜色呈绿色油漆状。 蓝藻的危害: 1.蓝藻死亡后会放出大量有毒物质,比活藻危害更大; 2.蓝藻生长繁殖过程释放出一定的有害含氮化合物,有臭水的感觉; 3.多数蓝藻不易被虾利用,因而蓝藻多的水体虾生长缓慢; 4.蓝藻易浮于水面,抑制了水层中其他藻类的繁殖,因而表层以下水常常是清的,水体的净水功能较弱,底易臭。 蓝藻的预防: 在养殖过程中,为避免蓝藻出现,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清塘时,生物净化环节不容忽视:因老的池塘留有大量蓝藻的“种子”沉在底泥中,因此要清淤并用微生物制剂分解; 2.基肥慎用化学肥料,尤其少用磷肥,而用多氮少磷型的生物有机肥(如肥水元素)作基肥,中后期如追肥,应使用氨基酸速肥王或氨基酸培藻调水元素等全水溶性肥,这样可促进其他藻类尤其是有益藻类的繁殖。 3.不用含蓝藻丰富的水源。

4.养殖水位不宜过深,池边使用车轮式增氧机增氧,以培养硅藻,减少蓝藻繁殖。 5.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和底质,及时分解有机质,避免水、底富营养化。 6.水浓、透明度低应及时使用解毒绿水王、绿水元素或爽水素、水质保护解毒剂抑制蓝藻和其它有害藻类。 7.高温季节,合理投料,每周适当减料或停料2~3餐。 一旦出现蓝藻的处理方法: 1.处理蓝藻当天应适当减料,以减少蓝藻赖以生存繁殖的养分; 2.白天抽排(含蓝藻)表层水,或者全池泼洒底优或底优二代、沸石粉吸附蓝藻沉降于池底,然后在晚上排去底层水; 3.同时全池泼洒绿水元素、水质保护解毒剂分解蓝藻尸体、解除蓝藻毒素和避免藻相变动引起的缺氧; 4.于第二天从其它池塘进新鲜含藻水,再用氨基酸速肥王或氨基酸培藻调水元素追肥,培养鲜活藻相和菌相。

l蓝藻水华的危害及治理

南京师范大学 研究生课程学习考试成绩单 (试卷封面) 任课教师签名: 批改日期: 注: 1、以撰写论文为考核形式的,填写此表,综合考试可不填; 2、本成绩单由任课老师填写,填好后与作业(试卷)一并送院(系)研究生秘书处; 3、学位课总评成绩须以百分制记分。

蓝藻水华的危害及其治理 姓名:刘畅,学号:121202008.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摘要:水体富营养化是目前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水体富营养化带 来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蓝藻水华的暴发。大规模的蓝藻水华降低了水资源利用效能,引起严重的生态破坏及巨大的经济损失,而蓝藻毒素的产生给公众健康带来极大危害。有关蓝藻毒素中毒的事件也时有报道。引起蓝藻水华的种类主要有微囊藻(Microcystis)、鱼腥藻(Anabaena)、鞘颤藻(Lyngbya)、束丝藻(Aphanizomenon)、颤藻(Oscillatoria)。本文简要概述了蓝藻水华的危害及其治理现状。 关键词:蓝藻水华危害治理 The harmful of water blooms and its management Abstract:The water eutrophication is the serious environment problem that all the countries are faced with it. The water eutrophication brings the outbreak of water blooms. The scale of the water blooms reduces the efficiency of water usage , cause serious ecological destruction and huge economic losses, and the algae toxin production brings great harm to the public health . The algae toxin poisoning event is also reported. The species cause water blooms are mainly Microcystis, Anabaena, Lyngbya , Aphanizomenon, Oscillatoria. This paper briefly summarizes the harmful of water blooms and its present management situation. Key wards: water blooms, damage, management 1 蓝藻及蓝藻水华 蓝藻是一类极其古老、微小的原核生物,又称蓝细菌,是一种全球广泛存在的原核生物,无色素体、细胞核等细胞器,原生质体分为外部色素区和内部无色中央区,色素区含有叶绿素a,细胞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李建宏,1997),繁殖为无性繁殖。蓝藻在其长达三十多亿年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形态和生理代谢机制(陈飞勇,2008)。一旦环境条件适宜,其就快速生长繁殖,并在短时间内成为优势种群,当其生长达到一定的生物量时,他们便在水体表层聚集,形成水华。长期的进化形成了极强的生态竞争优势,在适合的环境条件下即可获得最大生长率,并以指数级迅速增长。研究发现蓝藻具有自我强化机制作用的生态生长调节素,可使其产生尽可能多的后代,从而使产毒菌株密度增加,获得竞争优势,形成种类少而数量大的蓝藻水华。 水华(water bloom)是指在富营养化的河流、湖泊及池沼等淡水域中,在一定的营养、气候、水文条件和生物环境下,由于氮、磷等营养元素过多,导致某些藻类的异常增殖,在水体表层大量聚集成肉眼可见的蓝绿色藻层,呈油状厚厚地覆盖于水面的污染现象(王为东,2001)。常见的水华藻种多属蓝藻门,有微囊藻、鱼腥藻、颤藻、束丝藻、念珠藻等(汪育文,2007)。其中以铜绿微囊藻在数量和发生上占绝对优势。

危机公关案例 2007年中国江苏太湖蓝藻污染

危机管理案例分析——以2007年太湖蓝藻污染事件为例2007年中国江苏太湖爆发严重蓝藻污染,太湖的环境与水质产生极其不利影响,引起全国上下高度重视。以下是此次危机事件概述,我将其分成两个阶段。 事件爆发:2007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不少太湖区域的水面漂着一层绿膜,最厚的地方像覆盖了一层绿油漆。由于天气持续高温,降雨不多,太湖水体的自净能力减弱,水源水质恶化,城区出现了大范围的自来水发臭现象,市民生括用水受到影响。不久之后,无锡全城生活用水和饮用水严重短缺,超市、商店里的桶装水被抢购一空,纯净水每桶上涨到50元。5月30日,无锡市启动危机事件应急预案。 事件控制:太湖蓝藻污染危机爆发后,江苏省无锡市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开通纯净水运输绿色通道,从常州、苏州等周边城市大批量凋运纯净水,紧急启用已封的地下深井,千方百计保证洁净饮水的市场供给。同时加大引水力度,采取各种措施,除臭除藻。几日后,无锡制水厂出水的臭味逐渐消除,水质开始好转,污染物浓度开始降低。6月3日,无锡市政府宣布已经达到恢复正常供水的阶段性目标,市民除饮用和做饭仍依赖纯净水外,其他生活用水已经正常。6月5日,无锡市委书记、市长带头喝烧开的自来水,进一步让市民放心。然而,太湖降污排污工作并未停止,连续后来半个月的抗污备战才使得蓝藻基本消除。6月13日,市政府最终宣布自来水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 太湖蓝藻污染事件持续了半个月之久,无疑是一次巨大环境危机。从官方报道的事件经过来看,无锡市政府在此次危机处理上沉着冷静,最大的优点在于危机决策和灾后处理方面,及时发挥政府宏观协调、整合资源的作用。危机爆发的第一时间,就全面调衡水资源,做到最大保证量和最广泛的合理分配,这样的一体化指挥、调度体系是政府能够有效抑制危机,将危机损失降到最低的重要保证。 其次,就是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这有利提升政府在危机管理的形象,深得民心。太湖蓝藻危机,不仅无锡市当地政府十分关注,温家宝总理也在第一时间亲自到现场问切情况,国务院、水利部对太湖流域管理局密切关注。这表现政府注重危机后的沟通工作,有利于恢复民众对政府的信心,表达政府的诚意。态度诚恳,积极应对是政府危机管理的必要前提。 但是,太湖蓝藻污染事件得到解决后,并不是没有后患。综上所述,无锡市

淡水水体中蓝藻水华研究进展

淡水水体中蓝藻水华研究进展 高政权,孟春晓* (山东理工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淄博255049) 摘要 综述目前国内大型浅水湖泊蓝藻水华成因研究现状,分析蓝藻水华形成的一般机理,重点阐明蓝藻水华治理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其重要生态和环境意义。 关键词 蓝藻;水华;治理;环境 中图分类号 X5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9)16-07597-02 Progress i n Cyano bacteri aW ater B l oo m i n Fres h W ater GAO Zheng qua n et al (Schoo l of L ife Sciences ,Shandong U ni versity o fT echno l ogy ,Z i bo ,Shandong 255049)Abstract The st udy su mmar i zed the research sit uati on o f f o r m ati on cause of cyanobacteria water bl oo m,and ana l yses genera lmechanis m s o f cyanobact er i a w ater bl oo m for ma tion .F inall y ,key techno l ogy research and its m i portant ecol og i cal and environ menta l si gn ificance f or cya nobacter i a w ater bl oo m control were discussed .K ey words Canobacteria ;W ater bl oo m;R ehabilitati on ;Env i ron m ent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706050;40706048);国家支撑项目 (11200602);中央级公益性研究所专项资金(2060402/2);山东理工大学自然科学基金(4040 306017);山东理工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4041 405016,4041 405017)。 作者简介 高政权(1972-),男,湖南安乡人,博士,副教授,从事藻类 生理学研究。*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 2009 00 蓝藻又称蓝绿藻,是所有藻类生物中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蓝藻在长期进化中形成了极强的生态竞争优势,在适宜环境条件下即可获得最大生长率,并以指数级迅速增长,从而使产毒菌株密度增加,获得竞争优势,形成种类少而数量大的蓝藻水华。由于环境污染日趋加重,许多水体富营养化而导致蓝藻水华的暴发,成为我国目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大水环境问题。我国五大淡水湖中的太湖和巢湖相继暴发大规模水华,加上以前报道的滇池、南京玄武湖、淮河、海河等水华事件,不难看出,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蓝藻水华已极大地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多个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淡水水体营养状态日益严重,长江、黄河、松花江等主要河流以及鄱阳湖、太湖、巢湖、武汉东湖、昆明滇池、上海淀山湖等集合淡水湖在调查中发现有大量藻类生长,形成严重的蓝藻水华[1] 。有资 料表明,我国有66%以上的湖泊和水库处于富营养化水平[2] 。2007年4月中国科学院长江水利委员会发布的 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 称,2003年三峡库区蓄水至135m 后,12条长江一级支流,在回水区不同程度地出现水华现象,并且近几年有加剧的趋势。湖泊富营养化依然是我国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重大水环境问题。研究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对于科学预测湖泊中蓝藻水华的产生及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其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环境意义 [3] 。 1 水华的成因 富营养化的水体在适宜的条件下,水体中藻类,主要是蓝藻短时间大量繁殖并聚集的生态异常现象称为水华,也称湖靛。底泥腐殖质较多的水体,因富含P 、N 等营养元素,当N 、P 比值大于7时,只要外部条件适宜,浮游植物特别是蓝藻就会迅速繁殖生长,甚至在水面聚合成数厘米厚的蓝绿色的藻浆,即水华。浮游植物对N 、P 的吸收速率遵循米氏方程。蓝藻水华的生成离不开合适的光照、气温、水文、气象等因素。蓝藻的繁殖习性是喜高温、连续阴雨、闷热、弱风的气 候条件,在该条件下会大量繁殖,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完全抑制了其他藻类的生长。影响蓝藻水华形成的环境因素包括物理因素(水温、光照、营养盐、气候等)、化学因素(氮、磷浓度等)、生物因素(蓝藻本身的生理生态特征在形成优势种 群中的作用)等[3] 。赵孟绪等探讨了2003年广东汤溪水库蓝藻水华提前发生的原因,结果表明,水温与蓝藻、微囊藻的丰度具有显著相关性,较高的水温是蓝藻水华发生重要条件之一;在具备充分氮磷营养盐和合适水温条件下,汛期反常的水体稳定性导致了汤溪水库蓝藻水华的提前发生[4] 。2 水华的危害 蓝藻水华被认为是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它会产生微囊藻毒素,为代表的有毒代谢物,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1996年在巴西,由于人群使用了含藻类毒素污染的水作肾透析液,造成126人出现急性或亚急性肝中毒,导致60个患 者由于肝功能严重损伤而死亡[5] 。水华是藻类在合适环境条件下形成的过度繁殖和聚集现象,因而在种类组成、发生时间及水平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蓝藻水华出现时,水面被厚厚的蓝绿色湖靛所覆盖,甚至在岸边大量堆积。藻体大量死亡分解的过程中,不但散发恶臭,破坏景观,同时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鱼类窒息死亡。随着富营养化的加剧,藻类水华发生的频率和幅度增加,水华对水环境的危害和生物安全日益引起广泛的关注。在水华发生时,其现象表现为某些藻类,尤其是单细胞的蓝藻疯长。水华是湖泊富营养化的典型表征之一。蓝藻水华的形成影响了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蓝藻大量生长改变了水体的理化环境,透明度降低,水体散发腥臭味,溶解氧减少,造成鱼虾等水生物的死亡。当水体中的营养素被蓝藻耗尽时,蓝藻大量死亡,尽管是死亡的蓝藻,其在被细菌分解过程中还是会产生并释放蓝藻毒素,最终导致水生态系统的迅速崩溃,蓝藻水华也给水产养殖业、供水及旅游业甚至人类的饮用水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6] ,太湖、玄武湖、巢湖、滇池等大型 湖泊都曾深受蓝藻水华暴发所引发的污染之苦[7-9] 。目前人们最为关注的焦点是蓝藻毒素所带来的危害。在淡水水体中引起蓝藻水华和产生藻毒素的藻类主要有蓝藻门的微囊藻属、鱼腥藻属、念珠藻属、束丝藻属和颤藻属等,其中的微囊藻毒素是一组由水体中蓝绿藻(如微囊藻、鱼腥藻、颤藻及念珠藻)产生的具有亲肝特性的环状多肽毒 安徽农业科学,Jou r n al ofAnhu iAgr.i Sc.i 2009,37(16):7597-7598责任编辑 庆瑢 责任校对 王凌志

蓝藻的现状及目前的主要治理方法

蓝藻的现状及目前的主要治理方法 摘要:最近几十年蓝藻水华在我国各大富营养化湖泊频繁爆发,形成藻灾。鉴于传统的打捞等治理手段的局限性,新兴的生物技术治理方法以其优越性而备受世人瞩目,渴望成为攻克蓝藻污染的最佳选择。文中从水华的爆发及危害、目前国内外主要的防治措施和研究方向以及蓝藻的生物工程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以希望能够寻求合理的治理方案。 关键词:富营养化蓝藻治理生物技术 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湖”由于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的藻害日益严重,其他湖泊如东湖、西湖、洞庭湖、洪湖、鄱阳湖、洪泽湖等也不容乐观,甚至连藏在群山之中、很少点面污染源的千岛湖,也由于游人猛增而水体富营养化,已出现蓝藻大规模增生的趋势。从1998年开始,这种蓝藻泛滥成灾的危机频频出现,并呈迅速蔓延之势。从50年代以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大增加了氮、磷营养物质向水体的排放量,加剧了湖泊等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使水体生态环境向恶化方向演变,最终影响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以,富营养化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中国是一个湖泊众多的国家,大于1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有2300余个,湖泊面积为70988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湖泊总储水量为7077多亿立方米。近年来,我国东部南部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环境污染控制相对滞后,不少水体负荷了超量氮、磷和其他有机污染等营养物,致使湖泊环境不断恶化。湖泊富营养化在中国已是一个突出的环境问题,所以预防治理蓝藻水华已成当务之急。 1 湖泊富营养化和水华的形成和危害 藻类和一些光合细菌能利用氮、磷等无机盐类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质,称为光养型生物。富营养化缓流水体中的光养型生物,如蓝藻、绿藻等,通过光合作用以光能和无机物合成自身生长繁殖的有机物,并在短时间内集中大量繁殖,形成藻灾,即水华。 通常春夏秋湖泊中的主要藻类是蓝藻、绿藻。但在重富营养化的湖泊中,自春至夏蓝藻常成为唯一的优势水华种群,其中以微囊藻水华最为严重。蓝藻(cyanobacteria)是全球分布最广的水生、陆生古老光合生物。在富营养化的

蓝藻浅析

蓝藻浅析 在罗氏沼虾养殖中后期蓝藻过多是塘口常见的一种情况,要想除去它们,首先要了解蓝藻的一些特性,才好对症施治,取得最佳效果。蓝藻一般的生活特性如下: 一、蓝藻适宜的生活环境: 1、高温、强光天气,水温在28~32℃,ph为8~9.5。 2、水体富营养化,有机质丰富的碱性水体中,且静水易滋生。 3、水体氮磷比例失调,一般氮含量高而磷含量低。 二、蓝藻具有一般藻类的生长特点:其生命周期大概为30天,整个生命周期可分三个阶段:生长期、高峰期、衰老期。 三、蓝藻大量滋生时,形成砂絮状水华,使水成灰绿色,当形成强烈水华时,被风浪吹起堆集在一起,尤其在下风口,好像水面盖上一层厚厚的油漆。常见的水华蓝藻是铜绿微囊藻、鱼腥藻和颤藻。 以上是蓝藻的一般特性,要处理蓝藻,一方面要了解蓝藻爆发的原因,另一方面要摸清池塘里的藻类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一个阶段,以便做到对症处理,这样效果才会好。一般虾塘发生蓝藻建议在有风的天气里,在下风口用泵把大量的蓝藻水抽走,加大套水量和次数,并及时用光合细菌调水。但在不同生长周期里采取的具体办法也各异。 一、生长期:蓝藻生命周期的前十天 在蓝藻的生长初期,一般不容易观察出这个时期的生成,但是池塘的一些状况可以看出这个阶段的生成,比如天气高温、ph值过高、水有些发浑、水体中有机质丰富等,如果池塘具备了这些特征,那么蓝藻就容易生长,为杜绝这个阶段的生成,需注意: 1、严格控制放养密度,一般罗氏沼虾塘放养密度8万/亩比较适宜,这样就可以在总体上减少饲料的投喂,以此来减少水体有机质的积累,避免水体富营养化的出现,这是最根本的方法,但这种方法还需要不断摸索。 2、在养殖前期就开始坚持使用海联科101和海联科102调水,以维持水色,保持水质稳定。 二、高峰期:蓝藻生命周期的中间十天 在这个时期中,藻类的数量会急剧增多,蓝藻大量爆发,在有风或者开增氧

蓝藻 (2)

蓝藻 进入盛夏,各地蓝藻又开始肆虐。一时间,绿色的“恶魔”在全国的一些湖泊上游荡,散发出令人恶心的臭味,造成水生生物大量死亡,一些地区的水厂无水可供,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大的影响。 蓝藻暴发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从那以后的10多年里愈演愈烈,范围越来越广,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可以说到处都有它的身影,就像一部著名电影《巴格达窃贼》中描写的那个从瓶子中被放出来的恶魔一样,大口大口地吞噬着政府为治理水环境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吞噬着人民重见碧水的美梦。 难道蓝藻真的没法治吗? 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曾对治理蓝藻做过近20年研究并积极实践的澳大利亚著名水环境治理专家、三爱水务集团董事长刘光钊。 是谁放出了“恶魔” 刘光钊认为,蓝藻的暴发性繁殖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直接后果。水体富营养化分为天然富营养化与人为富营养化。天然富营养化是指湖泊营养物质的天然富集,需要千年甚至万年的演化过程。据说当年诸葛亮的军队就是喝了兵士所说的“绿色的河水”,中毒而兵败川南。有关研究认为,这种“绿色的河水”就是天然富营养化造成蓝藻暴发的河水,而目前出现的蓝藻暴发主要原因是人为富营养化造成的。 随着人类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日益增加,工业的发展以及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大量含有污染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适当处理便排入水体,使水体中氨氮、磷以及有机污染物等耗氧物质浓度的升高,增加了水中的营养物质的负荷量;而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施用化肥逐年增加,经过雨水的冲刷和渗透,有更多的营养物质流失而进入水中,也增加了水中的营养物质的负荷量;在水产养殖方面,为达到渔业高产,一些地区采用投放饵料的方法,这也成为水体接纳氮、磷等营养物质的主要渠道。因此刘光钊认为,放出恶魔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人类自己。 以滇池为例,作为一个半封闭的浅水湖,人为破坏已使它加速进入老年化阶段,湖面缩小了1/4,湖底抬升了60厘米,水质的置换很缓慢,湖泊的自净能力很差。滇池每年接纳了1900多家工矿企业和160多万城市人口排放的污水,

深度剖析蓝藻爆发原因与解决办法

关于蓝藻水华(1) 爆发蓝藻是池塘养殖的噩梦,每年因蓝藻爆发导致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可以说,藻类控制的第一关键是如何避免蓝藻爆发。其实,一般养殖人员所说的蓝藻爆发在学术上应称为“蓝藻水华”,其关键问题是“水华”。 水华(Algae Bloom),是指淡水水体中藻类短期内大量繁殖、老化、大量积累于水面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池塘水华的出现表明藻类生态系统失衡、水体富营养化、自净能力降低或丧失、池塘生态系统恶化甚至崩溃。 蓝藻是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据考证,大约在34亿年前就已经在地球上出现,蓝藻能进行光合自养。近代研究发现蓝藻没有细胞核、色素体、线粒体及内质网,且其细胞壁的主要组成也是粘缩肽,这些都与细菌相似,被归入原核生物,称为蓝细菌。 蓝藻本身没有多少危害,就怕蓝藻老化形成水华。蓝藻形成水华时,蓝藻已经处于濒死状态,一方面将严重抑制浮游植物利用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另一方面也阻隔空气中的氧进入水体,导致水体中溶解氧严重不足。长时间出现缺氧或亚缺氧状态,会使水体持续恶化,进一步破坏水质,水生生物窒息而亡,造成生态失衡。而最为严重的问题是,某些有毒蓝藻死亡释放大量的藻毒素,使养殖动物暴发病

害或中毒死亡! 养殖户需要明白的一点是,蓝藻水华的出现是水质恶化的结果,不是水质恶化的原因!当然,蓝藻的暴发也加速了池塘生态系统的恶化,尤其是老化、死亡的蓝藻释放的藻毒素对所有养殖动物都有剧毒。因此,应该从源头上防止蓝藻水华的出现(不要让水质恶化),而不是纠缠于蓝藻水华用什么药物能处理(没有一种药物能处理恶化的水质)。一旦出现蓝藻水华,不是杀了蓝藻就完事,而是必须重建池塘生态系统。 虽然目前蓝藻水华大多归咎于水体的氮、磷和有机污染,但在池塘养殖过程中蓝藻水华的出现也不尽是富营养化所造成的。有些水质属性本身就更容易生长蓝藻,但只要蓝藻不老化,不形成水华,不产生藻毒素,池塘中蓝藻数量的多少并没有任何问题。想控制好蓝藻,避免老化和形成水华,必须了解蓝藻的特性。 关于蓝藻水华(2)

浅谈水体富营养化

浅谈水体富营养化 *** 摘要:本文就国内外的情况进行了湖泊富营养化现状的分析,以及富营养化形成原因、机理和所造成危害的相关分析,根据水体富营养化的判断标准,探究了针对水体富营养化采取的可行的解决措施,包括超声波除藻、生物控制、城市污水除氮和除磷、工农业废水控制、分污引水、底泥挖掘、洗涤剂禁磷等方法来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关键字:富营养化;现状;危害;治理 湖泊富营养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主要的水污染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农业上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湖泊水体富营养化进程日趋加快,已严重影响水体水质和水环境,导致湖泊自身调节功能的减退,水生态系统失衡。水体富营养化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1国内外水体富营养化现状 1.1国外水体富营养化现状 1.1.1湖泊与水库 来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一项水体富营养化调查结果表明:在全球范围内30%—40%的湖泊和水库遭受不同程度影响,各地区受影响的情况相差悬殊。世界上大部分的大型湖泊未受影响,水质良好,如贝尔加湖、苏必利湖、马拉维湖、坦噶尼喀湖、大熊湖、大奴湖等;而在气候干燥地区,水体富营养化情况相对严重,如西班牙的800座水库中,至少有1/3是处于重富营养化状态,在南美、南非、墨西哥及其它一些地方都有水库严重富营养化的报道,加拿大湖泊众多,发生富营养化的湖泊则主要集中在加拿大南部人口稠密地区[1]。 近些年来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湖泊环境的演变,目前欧洲湖泊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湖泊富营养化问题,在统计的96个湖泊中有80%的湖泊不同程度地受到氮、磷的污染,呈现出富营养化状态。在北美洲最受人关注的五大湖泊中,苏必利湖水质最好,属贫营养湖泊,休伦湖和密执安湖处于中营养状态,而伊利湖和安大略湖则水质相对较差,属富营养型湖。亚洲湖泊水质南北差异较大,北部湖泊水质较好,而南部湖泊水质较差;亚洲湖泊水质的主要特点

关于无锡水污染事件的案例分析

关于江苏无锡自来水污染的案例分析 环保安全g121杨光20120108103 事件概述: 2007年5月29日江苏省无锡市城区的大批市民家中自来水水质突然发生变化,并伴有难闻的气味,无法正常饮用,市民纷纷抢购纯净水和面包。 30日下午6时左右,记者走访了无锡市城区的大润发、家乐福等几家超市,发现各种瓶装、桶装的纯净水已被抢购一空。超市工作人员介绍,29日上午开始出现市民抢购,到晚上货源就发生紧缺。一些小商店的纯净水也是一瓶难求,少数经营户还趁机提高了价格,原本6元一桶的纯净水被卖到了10元。记者在现场还看到,不少市民开始大量购买其他品种的饮料,也有不少市民开始排队买面包,他们担心用变质水做饭影响健康。而自来水公司已经采取了所有能够使用的过滤和净化手段,几乎不计成本,使用了包括平时用来深度净化的活性炭以及高锰酸钾,但还是难以从根本上除掉臭味。 污染来源和污染过程: 由于前几年江苏省发文要求无锡市禁止开采地下水,无锡居民的生活用水全部来自太湖。蓝藻每年都会暴发,但这次规模最大,对自来水供应的影响也最严重。 入夏以来,无锡市区域内的太湖水位出现50年以来最低水位,加上天气连续高温少雨,太湖水富营养化较重,诸多因素导致蓝藻提前暴发,影响了自来水水源地水质。根据专家的意见,这次沙渚水源地水质异常,主要是水中含有的蓝藻死亡腐烂,快速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水体缺氧性腐变,再加上太湖水位下降导致取水口太湖底泥上泛,从而使水体产生异味。据专家介绍,从太湖来讲,水中的营养性物质氮、磷的含量较高,这为藻类的生长和大量繁殖创造了有利的内部条件,今年以来,气温偏高,水位较低,藻类便大量繁殖,再加上它有随风向、湖流漂移的特性,因此,气温偏高是“蓝藻疯长的主要原因”。无锡梅梁湖水域较易发生藻类集聚现象,集聚后,藻类会逐渐死亡,导致水体产生臭味。 而且,对于太湖蓝藻接下来的走势和监测数据显示,以及之后几个月气温升高,太湖蓝藻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警示作用: 客观分析,此次太湖突发性生态灾害,是天灾更是人祸,整个太湖流域地区都有责任。正如温家宝总理所指出的: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开展多年,但未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太湖水污染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认真调查分析水污染的原因,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研究出具体的治理方案和措施。副总理曾培炎出席太湖水污染防治座谈会指出,太湖水环境关系太湖流域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沿湖各地政府要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环境保护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远近结合、标本兼治,进一步加强应急处置和事故防范工作,切实防止太湖流域水源地受到污染,确保城乡居民饮水用水安全,实行更高水平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坚持不懈地推进全面、系统、科学的污染治理,努力从根本上解决太湖污染问题。 小小蓝藻在一夜之间让无锡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受到严重威胁,提醒各级政府亟待解决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做到环境优先,必须切实加大环境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力度,必须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力度,宁可适当减缓经济发展速度,也不能为了税收和GDP指标而制造更大的环境危机。对于许多没有治理或治理不彻底的污染源,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未经治理或治理不达标就直接排放,农业面源污染和太湖及

蓝藻的危害性及治理

一、认识蓝藻 1、蓝藻的危害 ●其一,水华(水华的主要成份是蓝藻)不宜作为饵料。国内外都有资料报道,认为蓝藻 体内含有一种抗胰蛋白酶的物质,鱼类和其它水生动物摄食后不仅难以消化,还产生毒副作用,蓝藻的饵料价值不高; ●其二,蓝藻对鱼类和水产养殖生物有毒害作用。近年来有些资料报导,蓝藻在生长过程 中分泌一种藻毒素,对鱼类生理代谢产生有害影响,严重时引发鱼病,甚至引起死鱼; ●其三,对水质危害较大。很多资料报道,蓝藻死亡后其尸骸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羟胺、 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不仅引起大量死鱼,当牛、羊饮了此水后,也会中毒死亡。 ●其四、蓝藻毒素内分为很多种,通过其危害方式可分为肝毒素和神经毒素,它们是已知 的会侵袭肝脏和神经的毒素,另一类毒素对皮肤有刺激作用,当蓝藻细胞破裂或死亡时,毒素就会被释放到水中。当暴露在含有蓝藻毒素的湖水中,虽然一部分人会生病,但是饮用含有受污染藻类的水却未必会导致死亡。长期地暴露在含有蓝藻肝毒素的水中,即使含量较低,也有可能对人体产生长期的或慢性的不利影响。如果你不断的摄入含有蓝藻的水,鱼或者其他水产品,就可能会产生头痛,发烧,腹泻,腹痛,反胃或者呕吐。 如果你在受污染的水中游泳,也有可能会产生皮肤发痒或者眼睛、皮肤受到刺激,如果你怀疑直接接触到了污染水源并且身体发生了不良反应,用干净水冲洗身体并立即联系医生。煮沸的水不会去除蓝藻中的毒素,因为你不可能凭借水的外表,气味或者味道去检测毒素的存在,只有化学测试才可以。如果条件允许,不要使用受污染水洗衣服和餐具,如果实在没有其他水源,做家务要用水时必须戴上橡胶手套,使用受污染水洗澡应该避免,因为皮肤直接接触水会造成皮肤刺激和皮疹。 2、蓝藻的特征 用纯净水瓶在水体30公分下取出水样观察,如发现大小不同的蓝色颗粒物,用手搓碎后会看到蓝色素这就是蓝藻。 3、蓝藻分解后水体的特征现象 从水下30公分取出水样,如水体透明无细小颗粒物,就证明蓝藻已被分解彻底。蓝藻被分解后水面出现的绿色漂浮物,那是绿藻和其它有益微生物,是很优质的生物养料,无毒供水生动物食用。水产营养专家建议:无需打捞和杀生处理,处理需谨慎!当蓝藻爆发时PH值、氨氮、亚硝酸盐会很高,蓝藻被分解后会随之降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