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奥数》小学二年级奥数讲义之精讲精练第35讲 坐船过河含答案

《小学奥数》小学二年级奥数讲义之精讲精练第35讲 坐船过河含答案
《小学奥数》小学二年级奥数讲义之精讲精练第35讲 坐船过河含答案

第35讲坐船过河

【专题简析】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要乘车或坐船。在乘车、坐船活动中有很多数学题,做这些题,如果光凭计算,有时就会产生错误,一定要认真审题,全面各种情况。

解答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有趣的问题,一定要从生活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使求出的问题合乎实际情况,有时可以先假设一个结论,然后对照所给的条件,找到符合所有条件的结果。

【例题1】

有16人要到河对岸去,河边只有一条船,这只船上只能坐4人。用这条小船至少要多少次才能把16人全部渡过河去?

思路导航:

解答这道题要从实际情况去考虑,第一次船上坐4人,到对岸后,必须留下1人在船上驾船返回,实际上只把三个人渡过河去。16÷4=4,当小船渡过了4次时,渡过的人数是3×4=12(人),还没渡过河的人有16-12=4(人),最后这4人刚好一次渡过河去。

解:16÷4=4(次)3×4=12(人)

16-12=4(人)4+1=5(次)

答:至少要5次才能把16人全部渡过河去。

练习1

1.有25人要到河对岸去,江边只有一条船,这条船上每次只能坐5人。用这条船至少要多少次才能把人全部渡到河对岸去?

2.36只小羊要乘船渡河去羊村,河边只有一条船,这条船每次只能坐6只羊。小羊们用这条船要多少次才能全部渡到河对岸去?

3.51个人要过一条河,只有一条船,每次只能载6人,至少要渡几次,才能使大家全部过河?

【例题2】

29人要去演出,有两种车,一种是面包车,每辆可乘7人,另一种是小轿车,每辆可乘4人,可怎样派车?哪种方案派车时,车上没有空位?

思路导航:

如果只派面包车29÷7=4(辆)……1(人),要派5辆;如果只派小轿车;29÷4=7(辆)……1(人),要派8辆;如果既派面包车,又派小轿车,正好一次把29人送完,就是最好方案。

从派面包车的情况看出,少派1辆面包车,就剩8人,这8人正好用2辆轿车送,3×7+2×4=29(人)。解:派3辆面包车,2辆小轿车正好一次送完,每辆车上都没有空位,这就是最好的方案。

练习2

1.一个旅游团共有62人,现在有两种车,面包车每辆最多坐10人,小轿车每辆最多坐3人,问应派几辆面包车、几辆小轿车能一次把他们送到火车站?(每辆车上无空位)

2.有33人要同时坐船过河,大船可坐3人,小船可坐2人,请你写出至少三种不同的方案。(每只船都要坐满)

3.一个大人和两个小孩为了过河,他们找来一条船,船最多载重60千克,而大人正好重60千克,两个小孩各重30千克。问:他们怎样才能全部过河?(三人都会划船)

【例题3】

8个人吃饭,每人1只饭碗,两人1只菜碗,4个人1只汤碗,一共有几只碗?

思路导航:

8个人吃饭,每人1只饭碗,需要8÷1=8(只)饭碗,两人1只菜碗,需要8÷2=4(只)菜碗,4个人1只汤碗,需要8÷4=2(只)汤碗,那么一共需要8+4+2=14(只)碗。

解:8÷2=4(只)8÷4=2(只)

8+2+4=14(只)

答:一共有14只碗。

练习3

1.炊事员王师傅正在洗碗,李师傅问他:“今天中午用了几个碗?”他说:“36个人吃饭,每人用1个饭碗,平均3个人共用1个菜碗,4个人共用1个汤碗。”请你算一算,中午一共用了几个碗?

2.食堂李师傅洗碗,王师傅问他:“今天你洗了多少个碗?”李师傅说:“40人吃饭,每人用1个饭碗,平均2个人用1个菜碗,4个人共用1个汤碗。”你说他洗了多少个碗?

3.小朋友们吃饭,每人1个饭碗,2个人1个菜碗,3个人1个汤碗,一共用了22个碗,请你算一算,吃饭的究竟有多少个小朋友?

【例题4】

一个大信封里放5个中等的信封,每个中等的信封里又放6个小信封,请你算出一共有多少个信封?

5个中等的信封,每个中等的信封里有6个小信封,可以算出一共有小信封:6×5=30(个),小信封+中等信封=共有的信封数,小信封30佧,中等的信封5个,大信封1个,因此共有36信封。

解:6×5+5+1=36(个)

答:一共有36个信封。

练习4

1.1个大盒子里装有4个中等盒子,每个中等盒子里又有5个小盒子,请你算出一共有多少个盒子?

2.有2个大盒子,每个大盒子内装有4个中盒子,每个中盒子内装有4个小盒子,大、中、小盒子共有多少个?

3.李大爷家养了6只兔子,其中有2只是白兔,其他的4只是黑兔,每只黑兔又生了4只小兔,每只白兔又生了5只小兔,李大爷家现在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例题5】

妈妈买回不到10个鸡蛋,两个两个地数,最后多1个,3个3个的数,最后也多1个,你说妈妈买了几个鸡蛋?

思路导航:

根据题意,鸡蛋个数除以2余1,除以3也余1,既能除以2,又能除以3而没有余数的最小的数是6,2×3+1=7(个),所以妈妈买回了7个鸡蛋。

解:2×3+1=7(个)

答:妈妈买了7个鸡蛋。

1.一串珠子,3颗一数,正好数尽,5颗一数,最后余3,你能算出最少有多少颗珠子?

2.妈妈买回不到20块糖,3块3块的数还余2块,5块5块地数还余2块,问妈妈到底买回多少块糖?

3.同学们春游,把他们分成5人一组,4人一组或8人一组都刚好没有剩余。这批学生至少有多少人?

练习题答案

练习1

1.25÷5=5(次)5×(5-1)=20(人)

25-20=5(人)5=1=6(次)

2.(36-6)÷(6-1)+1=7(次)

3.(51-6)÷(6-1)+1=10(次)

练习2

1.方案一:5×10+3×4=62(人)派5辆面包车和4辆小轿车能一次把他们送到火车站。

方案二:2×10+3×14=62(人),派2辆面包车和14辆小轿车能一次把他们送到火车站。

2.方案一:1条大船,15条小船。

方案二:3条大船,12条小船。

方案三:5条大船,9条小船。

方案四:7条大船,6条小船。

方案五:9条大船,3条小船。

方案六:11条大船。

3.第一次两个小孩一起过河,让一个小孩把船划回来;第二次让大人一人划船过去,另一个小孩划船回来;第三次两个小孩一起划过河。

练习3

1.57个

2.70个

3.12个

练习4

1.5×4+4+1=25(个)

2.4×4×2+4×2+2=42(个)

3.5×2+4×4+6=32(只)

练习5

1.18颗

2.17块

3.40人

六年级奥数-牛吃草问题-教师讲义

第八讲牛吃草问题 牛吃草问题概念及公式 牛吃草问题又称为消长问题或牛顿牧场,牛吃草问题的历史起源是17世纪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1642—1727)提出来的。典型牛吃草问题的条件是假设草的生长速度固定不变,不同头数的牛吃光同一片草地所需的天数各不相同,求若干头牛吃这片草地可以吃多少天。由于吃的天数不同,草又是天天在生长的,所以草的存量随牛吃的天数不断地变化。解决牛吃草问题常用到四个基本公式,分别是︰ 五大基本公式: 1) 设定一头牛一天吃草量为“1” 2)草的生长速度=草量差÷时间差; 3)原有草量=牛头数×吃的天数-草的生长速度×吃的天数;` 4)吃的天数=原有草量÷(牛头数-草的生长速度); 5)牛头数=原有草量÷吃的天数+草的生长速度。 这五个公式是解决牛吃草问题的基础。首先一般假设每头牛每天吃草量不变,设为"1",解题关键是弄清楚已知条件,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求出每日新长草的数量,再求出草地里原有草的数量,进而解答题总所求的问题。 牛吃草问题是经典的奥数题型之一,这里我先介绍一些比较浅显的牛吃草问题,后面给大家开拓一下思维,首先,先介绍一下这类问题的背景,大家看知识要点 求天数 例1、牧场上长满了牧草,牧草每天匀速生长,这片牧草可供10头牛吃20天,可供15头牛吃10天。问:这片牧草可供25头牛吃多少天? 解:假设1头牛1天吃的草的数量是1份 草每天的生长量:(200-150)÷(20-10)=5份 10×20=200份=原草量+20天的生长量原草量:200-20×5=100份或 15×10=150份=原草量+10天的生长量原草量:150-10×5=100份 100÷(25-5)=5天 答:这片牧草可供25头牛吃5天?

五年级下册数学试题-五升六讲义第3讲找规律(奥数版块)北师大版

第三讲 找规律 例题1:判断推理,把边长为1cm 的正方形如图那样一层、两层、三层······通过摆放,拼成各种图形,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看图找出规律并填写表格。 变式练习 1.把边长为1cm 的正方形纸片按如下规律拼搭: (1)那么第五个图形应该用几张正方形纸片拼成? (2)第10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如图由若干个边长为5cm 的小正方形拼成,若有100层,则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例题2.按规律填数:0.4,0.8,1.2,( ),( ),( ) 变式练习 按规律填数:,4.0,21 ( ),145,114,( ) 例题3.如图,依次连接第一个正方形各边的中点得到第二正方形,再次连接第二个正方形各边中点得到第三个正方形,按此方法继续下去,若第一个正方形边长为1,则第n 个正方形的面积( ) ......... 变式练习: 观察图中菱形四个顶点所标的数字规律,可知数2013应标在( )A .第503个菱形的上方B .第503个菱形的下 观察图中菱形四个顶点所标的数字规律,可知数2013应标在( )

A.第503个菱形的上方 B.第503个菱形的下方 C.第504个菱形的左方 D.第504个菱形的右方 例题4.有一个数学运算符号“□”,使下列算式成立:4□8=24, 10□6=46, 6□10=34,那么:5□2=()。 变式练习: 1.有一个数学运算符号“*”,使下列算式成立:2*4=8,4*6=14,5*3=13,8*7=23,按此规定,9*3=() 2.有一个数学运算符号“@”,使下列算式成立:6@2=12,4@3=13,3@4=15,5@1=8,求8@4=() 课后作业 1..把边长为1cm的正方形如图那样一层、两层、三层······一直拼下去。那么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恰为2016厘米时,这个图形共有()层。 2.将长5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硬纸片如图一层、二层、三层、……地排下去: (1)排到第5层,一周的长是()厘米。 (2)当周长为280厘米时,一共有()层。 3.观察下列图形:它们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依照此规律,第9个图形共有______个

六年级奥数专题讲义:不定方程与整数分拆

六年级奥数专题讲义:不定方程与整数分拆 求二元一次方程与多元一次方程组的自然数解的方法,与此相关或涉及整数分拆的数论问题. 补充说明:对于不定方程的解法,本讲主要利用同余的性质来求解,对于同余性质读者可参考 《思维导引详解》五年级[第15讲 余数问题]. 解不定方程的4个步骤:①判断是否有解;②化简方程;③求特解;④求通解. 本讲讲解顺序:③?包括1、2、3题?④?②?①包括4、5题?③?包括6、7题,其中③④步骤中加入百鸡问题. 复杂不定方程:⑧、⑨、⑩依次为三元不定方程、较复杂不定方程、复杂不定方程. 整数分拆问题:11、12、13、14、15. 1.在两位数中,能被其各位数字之和整除,而且除得的商恰好是4的数有多少个? 【分析与解】 设这个两位数为ab ,则数字和为a b +,这个数可以表达为 10a b +,有()()104a b a b +÷+= 即1044a b a b +=+,亦即2b a =. 注意到a 和b 都是0到9的整数,且a 不能为0,因此a 只能为1、2、3或4,相应地b 的取值为2、4、6、8. 综上分析,满足题目条件的两位数共有4个,它们是12、24、36和48. 2.设A 和B 都是自然数,并且满足 1711333 A B +=,那么A+B 等于多少? 【分析与解】 将等式两边通分,有3A+llB=17,显然有B=l,A=2时满足,此时A+B=2+1=3.

3.甲级铅笔7分钱一支,乙级铅笔3分钱一支.张明用5角钱恰好可以买这两种不同的铅笔共多少支? 【分析与解】设购买甲级铅笔x支,乙级铅笔y支. 有7x+3y=50,这个不定方程的解法有多种,在这里我们推荐下面这种利用余数的性质来求解的方法: 将系数与常数对3取模(系数7,3中,3最小): 得x=2(mod 3),所以x可以取2,此时y取12;x还可以取2+3=5,此时y取5; 即 2 12 x y = ? ? = ? 、 5 5 x y = ? ? = ? ,对应x y +为14、10 所以张明用5角钱恰好可以买这两种不同的铅笔共14支或10支. 4.有纸币60张,其中1分、l角、1元和10元各有若干张.问这些纸币的总面值是否能够恰好是100元? 【分析与解】设1分、1角、1元和10元纸币分别有a张、b张、c张和d张, 列方程如下: 由 () () 601 101001000100002 a b c d a b c d +++= ?? ? +++= ?? (2)(1)得9999999940 b c d ++=③ 注意到③式左边是9的倍数,而右边不是9的倍数,因此无整数解,即这些纸币的总面值不能恰好为100元. 5.将一根长为374厘米的合金铝管截成若干根36厘米和24厘米两种型号的短管,加工损耗忽

五年级奥数数阵问题

学生课程讲义 填“幻方”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一种数学游戏,由幻方演变出来的数阵问题,也是一类比较常见的填数问题。这里,和同学们讨论一些数阵的填法。 解答数阵问题通常用两种方法:一是待定数法,二是试验法。 待定数法就是先用字母(或符号)表示满足条件的数,通过分析、计算来确定这些字母(或符号)应具备的条件,为解答数阵问题提供方向。 试验法就是根据题中所给条件选准突破口,确定填数的可能范围。把分析推理和试验法结合起来,再由填数的可能情况,确定应填的数。 例1: 把5、6、7、8、9五个数分别填入下图的五个方格里,如图a使横行三个数的和与竖行三个数的和都是21。 先把五格方格中的数用字母A、B、C、D、E来表示,根据题意可知:A+B+C+D+E=35,A+E+B+C+E+D=21×2=42。 把两式相比较可知,E=42-35=7,即中间填7。然后再根据5+9=6+8便可把五个数填进方格,如图b。 练习: 1、把1——10各数填入“六一”的10个空格里,使在同一直线上的各数的和都是12。 2、把1——9各数填入“七一”的9个空格里,使在同一直线上的各数的和都是13。 3、将1——7七个自然数分别填入图中的圆圈里,使每条线上三个数的和相等。

例2: 将1——10这十个数填入下图小圆中,使每个大圆上六个数的和是30。 分析设中间两个圆中的数为a、b,则两个大圆的总和是1+2+3+……+10+a+b=30×2、即55+a+b=60,a+b=5。在1——10这十个数中1+4=5,2+3=5。 当a和b是1和4时,每个大圆上另外四个数分别是(2、6,8,9)和(3、5,7,10);当a和b是2和3时,每个大圆上另外四个数分别为(1、5,9,10)和(4,6,7,8)。 练习: 1、把1——8八个数分别填入下图的○内,使每个大圆上五个○内数的和相等。 2、把1——10这十个数分别填入下图的○内,使每个四边形顶点的○内四个数的和都相等,且和最大。 3、将1——8八个数填入下图方格里,使上面四格、下面四格、左四格、右四格、中间四格以及对角线四格内四个数的和都是18。 例3: 将1——6这六个数分别填入下图的圆中,使每条直线上三个圆内数的和相等、且最大。

五年级下册数学讲义-奥数思维训练:5余数问题(无答案)全国通用

5、余数问题 知识讲解 一、消去余数 1、出示例1:把蛋糕和面包平均分给敬老院老人。 蛋糕230块面包345个 蛋糕分到最后余2块,面包分到最后还多3个,这些蛋糕和面包最多可以分给多少位老人? 这是一道求除数的问题,设除数a。 已知:230÷a=() (2) 345÷a=() (3) 如果消去余数,就转化为整除问题。 230-2=228,345-3=342。228,342分别能被a整除,a最大是几呢? (228,342)==114,最多可以分给114位老人。 如果这个敬老院的老人在50~60人之间,你能求出正确的人数和每位老人分到的蛋糕块数、面包个数吗? 2、写出除数和余数相同,被除数不同的出发算式。 ()÷5=4...2 ()÷8=() (5) ()÷5=7...2 ()÷8=() (5) ()÷5=12...2 ()÷8=() (5) ()÷12=()...7 ()÷23=() (12) ()÷12=()...7 ()÷23=() (12) (1)说说你的发现。 22÷5=4…2 22-2=5×4 37÷5=7…2 37-2=5×7 62÷5=12…2 62-2=5×12

219÷23=9…12 357-12=23×9 357÷23=15…12 357-12=23×15 被除数和余数的差是除数的倍数。 37-22=5×3 357-219=138 62-22=5×8 138÷23=6 62-37=5×5 如果两个等式除数和余数相同,被除数之间的差是除数的倍数。 (2)你能再举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A:被除数分别是43和75,余数都是3,除数是多少? B:被除数分别是75、51和111,余数相同,除数是多少? 问题A:因为被除数与余数的差是除数的倍数,因此除数必定是(43-3)和(75-3)的公因数。(40,72)=8,其他的因数还有1,2,4。1,2比余数3小,不可能是除数,因此除数是4或8。 问题B:因为被除数之间的差是除数的倍数,因此除数必定是(75-51),(111-51)的公因数。(24,36,60)=12,其他公因数还有2,3,4,6。 75÷2=37…1,51÷2=25…1,111÷2=55…1。如果除数都是2,那么余数是1。 75÷3=25,51÷3=17,111÷3=37。如果都是3,那么余数是0。 75÷4=18…3,51÷4=12…3,111÷4=27…3, 75÷6=12…3,51÷6=8…3,111÷6=18…3。 如果除数都是4或6,那么余数是3。 3、巩固练习: (1)、用一个数去除47,61,75,结果都余5。这个数是几? (2)、用一个数去除193余4,除1087则余7。这个数是几? (3)、69,90,125被一个数n除时,余数相同,试求n的最大值。

六年级奥数专题讲义:倒推法解题

六年级奥数专题讲义:倒推法解题 一、知识要点 有些应用题如果按照一般方法,顺着题目的条件一步一步地列出算式求解,过程比较繁琐。所以,解题时,我们可以从最后的结果出发,运用加与减、乘与除之间的互逆关系,从后到前一步一步地推算,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叫倒推法。 二、精讲精练 【例题1】一本文艺书,小明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3,第二天看了余下的3/5,还剩下48页,这本书共有多少页? 【思路导航】从“剩下48页”入手倒着往前推,它占余下的1-3/5=2/5。第一天看后还剩下48÷2/5=120页,这120页占全书的1-1/3=2/3,这本书共有120÷2/3=180页。即48÷(1-3/5)÷(1-1/3)=180(页) 答:这本书共有180页。 练习1: 1.某班少先队员参加劳动,其中3/7的人打扫礼堂,剩下队员中的5/8打扫操场,还剩12人打扫教室,这个班共有多少名少先队员? 2.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第一天走了全程的3/8,第二天走了余下的2/3,第三天走了250千米到达乙地。甲、乙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3.把一堆苹果分给四个人,甲拿走了其中的1/6,乙拿走了余下的2/5,丙拿走这时所剩的3/4,丁拿走最后剩下的15个,这堆苹果共有多少个? 【例题2】筑路队修一段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5又100米,第二天修了余下的2/7 ,还剩500米,这段公路全长多少米? 【思路导航】从“还剩500米”入手倒着往前推,它占余下的1-2/7=5/7,第一天修后还剩500÷5/7=700米,如果第一天正好修全长的1/5,还余下700+100=800米,这800米占全长的1-1/5=4/5,这段路全长800÷4/5=1000米。列式为: 【500÷(1-2/7)+100】÷(1-1/5)=1000米 答:这段公路全长1000米。 练习2: 1.一堆煤,上午运走2/7,下午运的比余下的1/3还多6吨,最后剩下14吨还没有运走,这堆煤原有多少吨? 2.用拖拉机耕一块地,第一天耕了这块地的1/3又2公顷,第二天耕的比余下的1/2多3

五年级奥数专题讲义(基础卷+提高卷)-第25讲 最大公约数 通用版(含答案)

第 25 讲最大公约数 基础卷 1.有三根钢管,分别长 200cm、 240cm、 360cm,现在要把这三根钢管截成尽可能长而且又相等的小段,一共能截成多少段? 此题关键求200.240.360的公约数 200=2×2×2×5×5 240=2×2×2×2×3×5 360=2×2×2×3×3×5 最大公约数=2×2×2×5=40 所以可以截成200/40+240/40+360/40=5+6+9=20段 2.某苗圃的工人加工一种精巧的盆景,第一批加工 1788 个,第二批加工 1680 个,第三批加工 2098个,各批平均分给工人加工,分别剩下 7 个.3 个 5 个,问:最多有多少工人参加加工?1788-7=1781 1680-3=1677 2098-5=2093 (1781,1677,2093)=13 答:最多有13个工人参加加工. 3.一间长 5.6m、宽 3.2m 的屋子,它的水泥地在施工中要划成

正方形的格子,这种方格面积最大是多少平方米? 实际就是求5.6和3.2的最大公约数 5.6=2*2*7*0.2 3.2=2*2*2*2*0.2 因此最大公约数是2*2*0.2=0.8 因此最大的正方形面积是0.8*0.8=0.64平方米 4.用辗转相除法求 6731 和 2809 的最大公约数。 6731和2809的最大公约数是53. 6731/2809=2---1113 2809/1113=2---583 1113/583=1---530 583/530=1---53 530/53=10---0 因此,最大公约数就是53. 5.有一个数分别去除 492, 2241, 3195 余数都是 15,求这个数最大是多少? 492-15=477=3×159 2241-15=2226=14×159 3195-15=3180=20×159 这个数=159

奥数 六年级 千份讲义 14 01应用题综合

1. 细蜡烛的长度是粗蜡烛长度的2倍,粗蜡烛可以点12个小时,细蜡烛可以点7个小时,两根蜡烛同时点燃,那么多少小时后细蜡烛的长度是粗蜡烛的13? 2. 甲乙丙丁四车同时在一条路上行驶:甲车12点追上丙车,14点与丁相遇,16点与乙相遇;乙车17 点与丙相遇,18点追上丁。那么丙和丁几点几分相遇? 3. 甲、乙两船速度相同,同时出发向上游行驶,乙落后甲30千米。出发时甲船上一物品落入水中,10 分钟后此物距甲船3千米,甲船在共行驶10千米后折向下游追赶此物,追上时恰遇乙船,那么水流的速度为多少? 4. 一批工人到甲、乙两个仓库进行搬运工作,甲仓库工作量是乙仓库工作量的1.2倍,第一天去甲仓库 的人数是去乙工地仓库的1.5倍,第二天甲仓库3/8的工人转移到乙仓库工作,第三天又将乙仓库现有工人的3/5转回甲仓库工作。三天过后,甲仓库还需9人再搬1天,乙仓库还需27名工人再搬1天,那么这批工人共有多少人? 5. 工厂接到两个订单,第1个订单需要30个零件A ,x 个零件B ;第2个订单需要x 个零件A ,30个零件B 。甲车间生产零件B 的效率是生产零件A 效率的2倍;乙车间无论生产哪种零件效率都比甲高13。已知甲生产第1个订单会比乙生产第1个订单多用100分钟,甲生产第2个订单会比乙生产第2个订 单多用110分钟。求x 等于多少? 6. 男、女两名田径运动员在长110米的斜坡上练习跑步(坡底为A ,坡顶为B ).两人同时从A 点出发, 在A ,B 之间不停地往返奔跑.已知男运动员上坡速度是每秒3米,下坡速度是每秒6米,女运动员上坡速度是每秒2米,下坡速度是每秒3米.那么两人第2007次相遇的地点离A 点多少米?

六年级奥数专题讲义:多位数的运算

六年级奥数专题讲义:多位数的运算 多位数的运算,涉及利用9 999 9k 个=10k -1,提出公因数,递推等方法求解问题. 一、9 999 9k 个=10k -1的运用 在多位数运算中,我们往往运用9 999 9k 个=10k -1来转化问题; 如:20043 3333个×59049 我们把20043333 3个转化为20049999个9 ÷3, 于是原式为200433333个×59049=(20049999个9÷3)×59049=2004999 9个9 ×59049=(20041000 0个0 -1)× 19683=19683×20041000 0个0 -19683 而对于多位数的减法,我们可以列个竖式来求解; 20049 1968299999999个+1 如: 20049 1999 9 19999 19682999999991 19683 196829998031611968299 980317 +-+个个个,于是为19999 1968299980317个. 简便计算多位数的减法,我们改写这个多位数.

原式=20043 333 3个×2×3×3×20083333个3 =200433333个×2×3×20089999个9 =2003199998个9 ×(20081000 0个0 -1) =20031999 98个9×20081000 0个0-2003199998个9 = 20039 20089 2003920039 20030 20039 20030 1999979999999991 199998 19999799980000111999979998000 02 +-+个个个个个个个,于是为20039 20030 1999 979998000 02个个. 2.计算11112004个1 -222 21002个2 =A ×A,求A . 【分析与解】 此题的显著特征是式子都含有1111n 个1 ,从而找出突破口. 11112004个1 -222 21002个2 =11111002个1 000 01002个0 -11111002个1 =11111002个1 ×(1000 01002个0 -1) =11111002个1 ×(999 91002个9 ) =11111002个1 ×(11111002个1 ×3×3)=A 2 所以,A =333 31002个3 . 3.计算666 62004个6 ×666 62003个6 ×25的乘积数字和是多少? 【分析与解】我们还是利用999 9k 个9 =1000 01-k 个0 来简便计算,但是不同于上式的是不易得出

五年级奥数讲义题

第3讲巧用运算定律 一、复习巩固(比一比,练一练): 25×125×32 2.5×1.25×3.2 二、例题:29.5×47.5+62.1×52.2+47.8×32.6 三、(举一反三): 12.5×4.8×3.2 45×2.8 35×5.6 19.6×36+19.6×46+9.8×38 85×3.4+16×3.4 5.8× 6.9+0.58×32-5.8×0.1 6.5×38-2.5×38+4×62

消去问题 在有些应用题中,给出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未知数量间的关系,要求出这些未知的数量,先把题中的条件按对应关系一一排列出来,思考时可以通过比较条件,分析对应的未知量的变化情况,设法消去一个或一些未知量,从而把一道数量关系较复杂的题目,变成比较简单的题目解答出来,这种方法叫做消去法。 例:小红在商店里买了4块橡皮和3把小刀,共付0.59元。小黄买同样的2块橡皮和3把小刀,共付0.43元。问:一块橡皮和一把小刀的价钱各是多少元? 试试看 1.买3枝钢笔,2块橡皮共付4.98元。若买5枝钢笔、2块橡皮要付7.98元。问一枝钢笔、一块橡皮各值多少元? 2. 小卫到百货商店买了2枝圆珠笔和1枝钢笔,用去人民币5.5元。如果买一枝圆珠笔和2枝钢笔要人民币6.5元,问1枝圆珠笔和1枝钢笔价格各是多少元? 3. 2份蛋糕和2杯饮料共用28元,1份蛋糕和3份饮料共用去18元,问一份蛋糕和一杯饮料各需多少元?

第2讲正方形队列 同学们,还记得国庆时激动人心的阅兵式吗?陆海空三军仪仗队都是方阵。方阵可以由各种不同的实物排成,既有实心方阵也有空心方阵。这一讲,我们就来一起研究这些方阵。 例题1:有一个正文形花圃,四个角各摆了1盆花。如果每边都摆了5盆花,那么四边一共摆了几盆花? 试试看: 有一个正方形池塘,四个角各栽了1棵树,如果每边栽8棵树,那么四边一共栽了几棵树? 例题2:80个小朋友手拉手围成一个正方形,四个角上各站着1个小朋友,则正方形的每条边上有多少个小朋友? 试试看:在正方形围墙四周等距离地装有96盏灯,四个角上各装有1盏,这样每边有多少盏灯? 例题3:五年级的部分同学参加运动会队列训练,排成如右图所示的正方形,最外层每边有5人。这个队列共有多少人? 试试看:一个团体操表演队,排成一个空心方阵,共有3层,最内层有20人,这个团体操表演队共有多少人?

小学六年级奥数教师讲义版工程问题.docx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六年级奥数第三讲工程问题 顾名思义,工程问题指的是与工程建造有关的数学问题。其实,这类题目的内容已不仅仅是工程方 面的问题,也括行路、水管注水等许多内容。 在分析解答工程问题时,一般常用的数量关系式是: 工作量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 =工作量÷工作效率, 工作效率 =工作量÷工作时间。 工作量指的是工作的多少,它可以是全部工作量,一般用数 1 表示,也可 工作效率指的是干工作的 快慢,其意义是单位时间里所干的工作量。单位时间的选取,根据题目需要,可以是天,也可以是时、 分、秒等。 工作效率的单位是一个复合单位,表示成“工作量 / 天”,或“工作量 / 时”等。但在不引起误会的情况下,一般不写工作效率的单位。 例 1 单独干某项工程,甲队需 100 天完成,乙队需 150 天完成。甲、乙两队合干 50 天后,剩下的工程乙队干还需多少天?分析与解:以全部工程量为单位 1。甲队单独干需 100 天,甲的工作效 例 2 某项工程,甲单独做需 36 天完成,乙单独做需 45 天完成。如果开工时甲、乙两队合做,中途甲队退出转做新的工程,那么乙队又做了 18 天才完成任务。问:甲队干了多少天? 分析:将题目的条件倒过来想,变为“乙队先干 18 天,后面的工作甲、乙两队合干需多少天?”

例 3 单独完成某工程,甲队需 10 天,乙队需 15 天,丙队需 20 天。开始三个队一起干,因工作需要 甲队中途撤走了,结果一共用了 6 天完成这一工程。问:甲队实际工作了几天? 分析与解:乙、丙两队自始至终工作了 6 天,去掉乙、丙两队 6 天的工作量,剩下的是甲队干的,所 以甲队实际工作了 例 4 一批零件,张师傅独做 20 时完成,王师傅独做 30 时完成。如果两人同时做,那么完成任务时张 师傅比王师傅多做 60 个零件。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分析与解:这道题可以分三步。首先求出两人合作完成需要的时间, 例 5 一水池装有一个放水管和一个排水管,单开放水管 5 时可将空池灌满,单开排水管 7 时可将满池水排完。如果一开始是空池,打开放水管 1 时后又打开排水管,那么再过多长时间池内将积有半池水? 例 6 甲、乙二人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走完全程甲需 60 分钟,乙需 40 分钟。出发后 5 分钟,甲因忘带东西而返回出发点,取东西又耽误了 5 分钟。甲再出发后多长时间两人相遇? 分析:这道题看起来像行程问题,但是既没有路程又没有速度,所以不能用时间、路程、速度三者 的关系来解答。甲出发 5 分钟后返回,路上耽误10 分钟,再加上取东西的 5 分钟,等于比乙晚出发15

小学 六年级数学六年级奥数 浓度问题讲义

六年级奥数 浓度问题讲义 一、专题引导: 什么是浓度呢?(以糖水为例,将糖溶于水中得到糖水,这里糖叫溶质,水叫溶剂,糖水叫溶液。) 三者之间关系:浓度= ×100%= ×100% 二、典型例题 例1、有浓度为30%的酒精溶液若干,添加了一定数量的水后稀释成浓度为24%的酒精溶液,如果再加入同样的水,那么酒精溶液的浓度变为多少? 思路导航:稀释问题是溶质的重量是不变量。 例2、有浓度为7%的盐水600克,要使盐水的浓度加大到10%,需要加盐多少克? 思路导航:溶剂重理不变。 [练习]海水中盐的含量为5%,在40千克海水中,需加多少千克淡水才使海水中盐的含量为2%? 例3、在浓度为50%的硫酸溶液100千克中,再加入多少千克浓度为5%的硫酸溶液,就可以配制成浓度为25%的硫酸溶液? 思路导航:混合前两种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分别等于混合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练习]配制硫酸含量为20%的硫酸溶液1000克,需要用硫酸含量为18%和23%的硫酸溶液各多少克? 溶质溶液溶质溶质+溶剂

例4、从装满100克浓度为80%的盐水杯中倒出40克盐水,再用清水将杯加满;再倒出40克盐水,然后再用清水将杯加满,如此反复三次后,杯中盐水的浓度是多少? 思路导航:反复三次后,杯中又已装满,即最后杯中盐水的重量仍为100克,由此;问题的关键是求出如此反复三次后还剩盐多少克? [练习]①有盐水若干升,加入一定量水后,盐水浓度降到3%,又加入同样多的水后,盐水浓度又降到2%,再加入同样多的水,此时浓度是多少呢?又问未加入水时盐水浓度是多少? ②有含糖6%的糖水900克,要使其含糖量加大到10%,需加糖多少克? 比和比例应用题 例4、乘坐某路汽车成年人票价3元,儿童票价2元,残疾人票价1元,某天乘车的成年人、儿童和残疾人的人数比是5 0:20:1,共收得票款26740元,这天乘车中成年人、儿童和残疾人各有多少人? 思路导航:单价比:成年人:儿童:残疾人=3:2:1 人数比:50:20:1 [练习]甲乙两人走同一段路,甲要20分钟,乙要15分钟,现在甲、乙两人分别同时从相距840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相遇时,甲、乙各走了多少米? 例5、“希望小学”搞了一次募捐活动,她们用募捐所得的钱购买了甲、乙、丙三种商品,这三种商品的单价分别为30元、15元和10元。已知购得的甲商品与乙商品的数量之比为5:6,乙商品与丙商品的数量之比为4:11,且购买丙商品比

五年级奥数讲义:作图法解题

五年级奥数讲义:作图法解题 图形具有直观性,用作图的方法可以将复杂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使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一目了然,并借助直观的图形进行分析、推理,进而很快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这种方法我们称为作图法解题,特别是对解答条件复杂、数量关系不明显的应用题,能起到化难为易的作用. 例题选讲 例1:鸡与兔同笼共100只,一共有240只脚鸡与兔各多少只? 【分析与解答】这是鸡兔同笼问题,我们在前几讲已学会用其它方法解答,现在用作图法来解答,让同,学们体会一下这种方法的作用.图1中两个长方形的总面积表示的是鸡与兔脚的总个数,宽表示每只鸡与兔的脚的个数.则长就是要求的鸡与兔的只数.仔细观察图2,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鸡与兔多出的脚,它应该等于总面积减空白面积,即240—2 x 100=40(只),那么阴影部分的长,也就是兔的只数应为40÷(4—2)=20(只),鸡的只数就是1OO-20=80(只). 例2:甲、乙两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开出,第一次相遇时离A地有90千米,然后各按原速度继续行驶,到达目的地后立即沿原路返回,第二次相遇时离B地70千米处,求A、B两地的路程. 【分析与解答】求A、B两地的路程,题中既没有给出甲、乙 的速度,也没有给出相遇时间,解答比较困难.下面我们借助 线段图来帮助分析.从图上可以看出,甲、乙两车从出发到第一次相遇共行驶了一个全程,当两车共行驶1个全程时,甲车行驶了90千米.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甲、々两车又共行驶了2个全程.因此从出发到第l二次相遇甲、乙两车共行驶了3个全程,那么甲车就行驶了3个90千米,即90×3=270千米,而甲车比全程多行70千米.所以A、B的距离为270—70=200(千米). 练习与思考 1.有10分和20分的邮票共18张,总面值为2.80元.请问:10分和20分的邮票各有几张? 2.张红与李明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第一次两人相遇时离乙地400米.然后两人继续步行,各自到达目的地后立即返回,第二次相遇时离甲地200米,求甲、乙两地的距离.

六年级奥数专题复习资料

1、华联商厦出售彩色电视机,上午售出总数的一半多10台,下午售出剩下的一半多20台, 还剩95台。店里原有彩色电视机多少台? 2、解放军某部参加抗洪救灾,从第一队抽调一半人支援第二队,抽调35人支援第三队, 又抽调剩下的一半支援第四队,后来又调进8人,这时第一队还有30人。第一队原有多少人? 3、甲、乙、丙三个组共有图书90本,如果乙组向甲组借3本后,又送给丙组5本,三个组所有图书的本书刚好相等。甲、乙、丙三个组原来各有图书多少本? 4、甲、乙、丙、丁四个小朋友共有彩色玻璃弹子100颗。甲给乙13颗,乙给丙18颗,丙给丁16颗,丁给甲2颗后,四人的弹子数相等,他们原来各有弹子多少颗? 5、学校运来36棵树苗,冬冬和丽丽两人争着去栽。冬冬先拿了树苗若干棵,丽丽看到冬冬拿得太多,就抢了10棵;冬冬又从丽丽那里抢走了6棵,这时冬冬拿的棵树时丽丽的2倍。最初冬冬拿了多少棵? 6、书架分上、中、下三层,一共放192本书。先从上层取出与中层同样多的书放到中层,再从中层取出与下层同样多的书放到下层,最后从下层取出与上层剩下的本数同样多的书放到上层,这时三层书架所放的本数相同。这个书架上、中、下层原来各放有多少本书? 7、小松、小明、小航各有玻璃球若干个,如果小松按小明现有的玻璃球个数给小明,再按小航现有的玻璃球个数给小航,小明也按小松、小航现有的个数再分别给小松、小航;最后,小航也按同样的办法分给小松和小明。这时,他们三人都各有32个玻璃球。小明原来有多少个玻璃球?

1、张大爷提篮去卖蛋,第一次卖了全部的一半又半个,第二次卖了余下的一半又半个,第三次卖了第二次余下的一半又半个,第四次卖了第三次余下的一半又半个。这时,鸡蛋都卖完了。张大爷篮中原有鸡蛋多少个? 2、3只猴子吃篮里的桃子,第一只猴子吃了1 3 ,第二只猴子吃了剩下的 1 3 ,第三只猴子吃 了第二只剩下的1 4 ,最后篮里还剩下6只桃子。篮里原有桃子多少只? 3、一捆电线,第一次用去全长的一半多3米,第二次用去余下的一半少10米,第三次用去15米,最后还剩7米。这捆电线原有多少米? 4、修一段路,第一天修全路的1 2 还多2千米,第二天修余下的 1 3 少1千米,第三天修余下 的1 4 还多1千米,这样还剩下20千米没有修完,求公路的全长多少千米? 5、仓库里的水泥要全部运走。第一次运走了全部的1 2 又 1 2 吨,第二次运走了剩余的 1 3 又 1 3 吨,第三次运走了第二次余下的1 4 又 1 4 吨,第四次运走了第三次余下的 1 5 又 1 5 吨,第五次 运走了最后剩下的19吨。这个仓库原来共有水泥多少吨? 6、有铅笔若干枝,分配给甲、乙、丙三个学生,最初甲分得的最多,乙分得的较少,丙分得的最少,因此重新分配。第一次分配,甲分别给乙、丙各所有枝数多4枝;第二次分配,乙分别给甲、丙各所有枝数多4枝;第三次分配,丙分别给甲、乙各所有枝数多4枝。经过三次重新分配后,甲、乙、丙三人各得铅笔44枝,最初甲得几枝?

五年级奥数讲义:倒推法解题

五年级奥数讲义:倒推法解题 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还原问题”,如把一盒包装精美的玩具打开,再把它重新包装好,重新包装的步骤与打开的步骤正好相反.其实在数学中,也有许多类似的还原问题.解决这类问题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倒推法,即从结果入手,逐步向前逆推,最终找到原问题的答案. 例题选讲 例1:有一群猴子分吃桃子,第一只拿走—半,第二只拿走余下的一半多3个,第三只拿走第二只取剩的一半少3个,第四只拿走第三只取剩的一半多3个,第五只拿走第四只取剩的一半,最后还剩3个,这堆桃原来有多少个? 【分析与艉答】l|这道题条件比较多,顺向思考很困难,如果根据最后的结果倒推还原,解决起来就轻松了.曲于第五只猴子拿走余下的一半,还剩3个,所以第五只猴子拿之前应该有桃子:3×2=6(个),同理,第四只猴子拿之前应该有桃子:(6+3)×2=18(个),第三只猴子拿之前应该有桃子:(18—3)×2=30(个),第二只猴子拿之前应该有桃子:(30+3)×2=66(个),第一只猴子拿之前应该有桃子:66×2=132(个),即这堆桃有132个. 例2:甲、乙、丙三人各有若干元钱,甲拿出与乙相同多的钱给乙,也拿出与丙相同多的钱给丙;然后乙也按甲和雨手中的钱分别给甲、丙相同的钱;最后丙也按甲和乙手中的钱分别给甲、乙相同的钱,此时三人都有48元钱. 问:开始时三人各有多少元钱? 【分析与解答】从第三次丙给甲、乙钱逐步向前推算,根据三人最后都有48元,那么在丙给甲、乙添钱之前:甲:48÷2:24(元), 乙:48÷2—24(元), 丙:48+24+24—96(元); 第二次在乙给甲、丙添钱之前: 甲:24÷2—12(元), 乙:24+12+48===84(元), 丙:96÷2=48(元); 第一次在甲给乙、丙添钱之前: 甲:12+42+24—78(元), 乙:84÷2=42(元), 丙:48÷2=24(元). 所以开始时甲有78元,乙有42元,丙有24元. 例3:甲、乙、丙三人共有48张邮票,第一次甲先拿出与乙的邮票数相等的张数给乙;第三次

六年级奥数举一反三第25讲 最大最小问题含答案

第25讲 最大最小问题 一、知识要点 人们碰到的各种优化问题、高效低耗问题,最终都表现为数学上的极值问题,即小学阶段的最大最小问题。最大最小问题设计到的知识多,灵活性强,解题时要善于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种知识。 二、精讲精练 【例题1】a 和b 是小于100的两个不同的自然数,求 a -b a+b 的最大值。 根据题意,应使分子尽可能大,使分母尽可能小。所以b=1;由b=1可知,分母比分子大2,也就是说,所有的分数再添两个分数单位就等于1,可见应使所求分数的分数单位尽可能小,因此a=99 a - b a+b 的最大值是99-199+1 =49 50 答:a -b a+b 的最大值是4950 。 练习1: 1、 设x 和y 是选自前100个自然数的两个不同的数,求x -y x+y 的最大值。 2、 a 和b 是小于50的两个不同的自然数,且a >b ,求a -b a+b 的最小值。 3、 设x 和y 是选自前200个自然数的两个不同的数,且x >y ,①求x+y x -y 的最大值;②求x+y x -y 的最小值。

【例题2】有甲、乙两个两位数,甲数2 7 等于乙数的 2 3 。这两个两位数的差最多是多少? 甲数:乙数=2 3 : 2 7 =7:3,甲数的7份,乙数的3份。由甲是两位数可知,每份的数量 最大是14,甲数与乙数相差4份,所以,甲、乙两数的差是14×(7-3)=56 答:这两个两位数的差最多是56。 练习2: 1.有甲、乙两个两位数,甲数的 3 10 等于乙数的 4 5 。这两个两位数的差最多是多少? 2、甲、乙两数都是三位数,如果甲数的5 6 恰好等于乙数的 1 4 。这两个两位数的和最小是多少? 3.加工某种机器零件要三道工序,专做第一、二、三道工序的工人每小时分别能做48个、32个、28个,要使每天三道工序完成的个数相同,至少要安排多少工人? 【例题3】如果两个四位数的差等于8921,就是说这两个四位数组成一个数对。问:这样的数对共有多少个? 在这些数对中,被减数最大是9999,此时减数是9999-8921=1078,被减数和剑术同时减去1后,又得到一个满足题意条件的四位数对。为了保证减数是四位数,最多可以减去78,因此,这样的数对共有78+1=79个。 答:这样的数对共有79个。 练习3 1、两个四位数的差是8921。这两个四位数的和的最大值是多少?

小学五年级下册奥数题型分类讲义 (附答案)

小学五年级奥数分类讲义含答案 图形问题 专题1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一、专题解析 同学们都知道,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只能用来计算标准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那么如何应用所学知识巧求表面上看起来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图形的周长呢?还需同学们灵活应用已学知识,掌握转化的思考方法,把复杂的图形转化为标准的图形,以便计算它们的周长。 二、精讲精练 【例题1】 有5张同样大小的纸如下图(a)重叠着,每张纸都是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重叠的部分为边长的一半,求重叠后图形的周长。 【思路导航】根据题意,我们可以把每个正方形的边长的一半同时向左、右、上、下平移(如图b),转化成一个大正方形,这个大正方形的周长和原来5个小正方形重叠后的图形的周长相等。因此,所求周长是18×4=72厘米。 练习1 1、右图由8个边长都是2厘米的正方形组成,求这个图形的周长。 2、右图由1个正方形和2个长方形组成,下方长方形长为50cm,求这 个图形的周长。 3、有6块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如例题中所说的这样重叠着,求重叠后图 形的周长。

【例题2】 一块长方形木板,沿着它的长度不同的两条边各截去4厘米,截掉的面积为192平方厘米。现在这块木板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思路导航】把截掉的192平方厘米分成A、B、C三块(如图),其中AB的面积是192-4×4=176(平方厘米)。把A和B移到一起拼成一个宽4厘米的长方形,而此长方形的长就是这块木板剩下部分的周长的一半。176÷4=44(厘米),现在这块木板的周长是44×2=88(厘米)。 练习2 1、有一个长方形,如果长减少4米,宽减少2米,面积就比原来减少44平方米,且剩下部分正好是一个正方形。求这个正方形的周长。 2、有两个相同的长方形,长是8厘米,宽是3厘米,如果按下图叠放在一起,这 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3、有一块长方形广场,沿着它不同的两条边各划出2米做绿化带,剩下的部分仍是长方形,且周长为280米。求划去的绿化带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例题3】 已知下图中,甲是正方形,乙是长方形,整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思路导航】从图中可以看出,整个图形的周长由六条线段围成,其中三条横着,三条竖着。三条横着的线段和是(a+b)×2,三条竖着的线段和是b×2。所以,整个图形的周长是(a+b)×2+b×2,即2a+4b。 练习3

小学六年级奥数辅导讲义(无答案)

第一章 数与代数 例1、计算12×3 + 13×4 + 14×5 + 1 5×6 例2、计算?8.0+? ?31.0 例3、计算121 + 3032121 + 50505 212121 + 例4、2016的所有因数是多少个 例5、一个大于100的自然数,它减去12或者加上11都是完全平方数,求这个数是多少。 * 例6、将数字1到9做成9张卡牌,从中任意取出3张卡牌,用它们组成六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求这六个三位数之和是所取出的三个数之和的多少倍。 例7、幼儿园小朋友分糖果,若给每个小朋友5块糖果,则剩下7块,若给每个小朋友6块糖果,则还缺4块,请计算有多少块糖果。 例8、2016个83相乘,其末尾数是多少 例9、若a 、b 、c 均为非0的自然数,a 16 + b 4 + c 2 的近似值是,那么它的准确值是多少 例10、有一种算法叫阶乘,用“!”表示,规定如下: % 0!=1, 1!=1, 2!=2×1=2, 3!=3×2×1=6, 5!=5×4×3×2×1=120 求4!等于多少。请写一个算式,算式中的数字只有4个0,运算符号可以包括加减乘除、括号和阶乘,使该算式的结果等于24。 第二章 ]

第三章推理 例1、右图表格中每个方格填入一个图形,使得表格中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的四个方格中的图形都是且不重复。 △□☆○ ☆| ? 例2、黑盒中放有180个白色棋子和181个黑色棋子,白盒中放有181个白色棋子,每次任意从黑盒中摸出两个棋子,如果两个棋子同色,就从白盒中拿出一个白子放入黑盒;如果两个棋子不同色,就把黑子放回黑盒.那么最多可以拿多少次,黑盒中最后剩下的棋子是什么颜色的 例3、一个正方体木块,每个面上分别标着数字1~6。2对着的数字是(),3对着的数字是()。 例4、从1到100的自然数中,至少取多少个不同的数,其中必有两个数的 和为102说明理由。(抽屉原理1:把多于n个的物体放到n个抽屉里,则 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2个或2个以上的物体) 例5、一个岛上有两种人,一种只说真话,一种只说假话。第一天,2015 个人随机围成一圈,他们每人都说:“我左右的两个人都是骗子。”第二 天,活动继续,但有一人因病未到,剩余2014个人再次随机坐成一圈,每 个人都说:“我左右的两个人都是与我不同类型的人。”问题:那个生病 的人说真话还是假话说假话的一共有多少人 例6、A,B,C,D,E五个数,A比B大,C比D大却比E小,D比B 大,E比A小,这五个数从大到小排列是: 例7、有一路公共汽车,包括起点站和终点站共有11个车站。如果有一辆车从起点站出发,除终点站外,每一站上车的乘客中,恰好各有1位乘客从这一站坐到以后的每一站,为了使每位乘客都有座位,问这辆公共汽车最少需要有多少个座位

六年级奥数讲义第29讲抽屉原理

抽屉原理 专题简析: 如果给你5盒饼干,让你把它们放到4个抽屉里,那么可以肯定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盒饼干。如果把4封信投到3个邮箱中,那么可以肯定有一个邮箱中至少有2封信。如果把3本联练习册分给两位同学,那么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位同学至少分到2本练习册。这些简单内的例子就是数学中的“抽屉原理”。 基本的抽屉原理有两条:(1)如果把x+k(k≥1)个元素放到x个抽屉里,那么至少有一个抽屉里含有2个或2个以上的元素。(2)如果把m×x×k(x>k≥1)个元素放到x个抽屉里,那么至少有一个抽屉里含有m+1个或更多个元素。 利用抽屉原理解题时要注意区分哪些是“抽屉”?哪些是“元素”?然后按以下步骤解答:a、构造抽屉,指出元素。b、把元素放入(或取出)抽屉。C、说明理由,得出结论。 例题1: 某校六年级有学生367人,请问有没有两个学生的生日是同一天?为什么? 练习1: 1、某校有370名1992年出生的学生,其中至少有2个学生的生日是同一天,

为什么? 2、某校有30名学生是2月份出生的,能否至少有两个学生生日是在同一天? 3、15个小朋友中,至少有几个小朋友在同一个月出生? 例题2: 某班学生去买语文书、数学书、外语书。买书的情况是:有买一本的、二本的、也有三本的,问至少要去几位学生才能保证一定有两位同学买到相同的书(每种书最多买一本)? 练习2:

1、某班学生去买语文书、数学书、外语书、美术书、自然书。买书的情况是:有买一本的、二本的、三本或四本的。,问至少要去几位学生才能保证一定有两位同学买到相同的书(每种书最多买一本)? 2、学校图书室有历史、文艺、科普三种图书。每个学生从中任意借两本,那么至少要几个同学才能保证一定有两人所借的图书属于同一种? 3、一只袋中装有许多规格相同但颜色不同的玻璃珠子,颜色有绿、红、黄三种,问最少要取出多少个珠子才能保证有两个同色的? 例题3: 一只袋中装有许多规格相同但颜色不同的手套,颜色有黑、红、蓝、黄四种。问最少要摸出多少只手套才能保证有3副同色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