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中的与谐思想

道家文化中的与谐思想
道家文化中的与谐思想

道家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和谐是自古以来就被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是人类一直在追求的一个理想的目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中和”、”人和”、”适”等思想理念,都涉及到对这一目标的探求和追求。和谐既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又是历朝历代、各个社会都要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道家文化对于理想社会的设计和追求, 为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思想宝库, 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早期的老庄到后来产生的道教, 都总在期盼、探索、构想一种理想社会, 体现出道家文化对人类强烈的终极关怀意识。如:《老子·八十章》云: “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①设想了一个饮食富足, 服饰美观, 居住舒适, 风俗淳朴的理想社会, 也正是几千年来人们所向往追求的生活。《庄子·天地》云: “大圣之治天下也, 摇荡民心, 使之成教易俗, 举灭其贼心, 而皆进其独志。若性之自为,而民不知其所由然。”

②伟大而有才华的人治理天下,使百姓心情放松,移风易俗,涤荡恶念,从而保持独立的人格, 整个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风貌,人民就会专心地去从事各项工作。

道家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可持续性发展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③这是说人道的法则效法天地运行之道,天地之道的法则是自然的,所以人道也是自然而然的。从人到自然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和谐过程,不容拆解、剥离、破坏和否定,这是道家以人合天以达到自然和谐境界的”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自然和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趋向在合,不在分;天人共生共荣,人应遵循自然规律,效法自然,因为只有自然生态和谐,人类才能和谐。《老子·三十二章》云: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④天地之间,自然和谐, 就能风调雨顺, 人类必须按自然规律办事。同时,《老子·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⑤;“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⑥就是说道的产生超越时空,是永恒的和谐状态;道的存在和运动过程来源于自身原动力,周而复始,是最完整的和谐过程;这种和谐过程始终遵循“道法自然”的万物生成规律,是生命和谐的根源和依据。继老子之后,庄子更是直截了当地阐明“天人合一”的观点。《庄子·山木》认为:“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⑦。《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

一”①。所以,在庄子看来,作为自然之天,无论有人与否,天地万物都是融为一体的,人与万物也不例外。《庄子·天道》篇提出:“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②《庄子·天道》篇又提出“至乐”的标准是人事要:“顺之天理,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③。“人和”,就是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天和”,就是保持人与客观世界的自然和谐;“至乐”就是保持人与客观世界最高境界的“和”———太和。《庄子·德充符》云: “天刑之,安可解!”④自然界有平衡法则, 人也有社会行为准则, 违反了这些规则就要受到惩罚。庄子指出了破坏自然和谐,造成自然失衡所带来的可怕后果。道家文化中所体现的天人合一的仁爱观、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致力于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具有理性的启示与积极意义。从长远的利益上考虑人类未来的幸福,并着力劝导人类避免未来的灾难,把人类的和谐目标定为整个文化动机唯一长远追求的方向。因此,和谐的愿望与目标就始终贯穿于道家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既是出发点,又是归宿点。虽然人类本来就是从自然的和谐整体中产生出来的,但在其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却越来越偏离了自然和谐的原体方向。所以道家文化所要做的根本工作就在于努力修正人类对自然和谐方向的偏离,并着重强调在恢复和实现“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过程中,人类自身的积极愿望与努力方是成功的关键。总之,道家文化是从人类生存的源头上把握理论的根据,并始终贯彻到底,强调要努力遵从自然和谐的本原,以自然和谐为最高社会理想,批判人类对自然和谐的严重偏离,造成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严重不和谐的局面。故“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是道家文化的本原。

“道法自然”的实践观,指导人们按照自然规律对待一切。在道家看来“道”是宇宙万物生成发展的本源。道家创始人《老子》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⑤在老子看来,“道”是先于天地之前而”混成的某种“物”,它可以“为天下母”,《老子》第四十二章:即派生宇宙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⑥,一切都是由“道”派生出来的。可见,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生成的本原,是宇宙运行的动因。道家的另一代表人物《庄子·天地》说:“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⑦在庄子看来,道是可以化生万物的,因此,《庄子·天地》认为”形非道不生”。那么“道”的基本运行原则是什么呢?老子认为是“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则说:“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①在老子看来,“域中四大”之间的关系,就是由低级向高级的效法,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则效法自然“道法自然”则是最高层次。关于“自然”,综观《老子》全书,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本来如此,天然而成的性质,如《老子》第十七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②;二是指整个天地宇宙的存在状态,也就是泛指整个大自然,如《老子》第二十三章云:“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③这说明天地依然不可违自然。由此可知,这两层含义的核心,总起来说就是要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要人为地干预。“道法自然”的观念,从本质上讲,就是阐发一种和谐的思想。道法自然包括了三层意思:一是不以人类私利为中心而对自然环境妄加干预,随意破坏自然的生存状态;二是人类的一切行为皆应顺从自然,一切按照万物的自然本性运行;三是追求人类的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要求人类效法自然、顺应自然,使天地万物都处于部首人类妄加干预的自然和谐状态,以达到保护生态自然环境的目的。因此,在老子看来,自然存在则是一种没有任何竞争和争斗的和谐存在。在这种和谐存在的前提下,人与人之间都和谐相处,道家把“自然”状态看做是事物的本真状态,人们应该尽量顺随事物的自然发展过程,不要以人力去强行改变。因为人的主观意志往往不符合客观规律,一旦轻举妄动,就有可能造成不好的后果。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顺应自然而不违背自然呢?道家具体提出了“无为”的思想主张。在老子看来,所谓”无为”,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一切顺乎自然,不要人为干预,尤其在国家治理方面,《老子》五十七章主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④这里的“无为”、“好静”、“无事”、“无欲”其实都是希望统治者治理国家不要人为地干涉、管理,而是要顺乎自然,让百姓自己管理、自己发展,而且只要统治者无为,百姓自然会自己管理自己。其二是以自身为榜样,注重自身修养,自身做得好了就不必在其他方面作为了,即《老子》第二章所说的:“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里的“无为之事”一方面是《老子》第三章:“远离诱惑,君主远离诱惑,百姓也就不再去追求诱惑”⑤,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物,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⑥另一方面不断减损,要把与“道”不合的东西都要减损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老子》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⑦但是,无为不等于“不为”,并不是什么都

不做,而是以“无为”的方式而“为”,《老子》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①,“无不为”则体现在“无为”之中,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由此看来“无为”是手段”, “无不为”则是目的,即通过“无为”的手段来达到“无不为”的目的,所以老子反复强调“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意在告诉我们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不是消极地不行动,什么事也不做,而是依自然而为,依循事物的内在本性和发展规律,根据客观条件采取适宜的行动,以无为的态度去为。“无为而无不为”是“道法自然”思想的逻辑引申。“法自然”,就是任其自然,顺其自然,反对矫揉造作和为所欲为。提倡”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要求统治者无为而国治、国家无为而太平和人类无为二长存。

老子在《道德经》中以个体的生命为价值标准,阐明了节欲、崇俭的必要性,将少私寡欲、崇俭抑奢这些道德要求与人们希图健康长寿这一生理需要密切结合起来,将做人之道与养生之道密切结合起来。《老子·五十章》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②认为沉溺于声色犬马等感官享受之中,将会大大地损害身体。有些人本来可以长寿,之所以短命也是“以其生生之厚”,即放纵嗜欲的结果。因此,《老子·十九章》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③。

我们再把”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合在一起思考,就可以引出目前最热门的生态环保话题。客观事物的规律只能顺应,不能违背。遵循天地自然内在的固有的规律,就是要自觉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调整人类对大自然的一味”索取”、”改造”的行为,不坐破坏生态环境的事。我们已经为自己曾经违背了自然规律复出过沉重的代价,目光短浅的滥砍滥伐、污染环境,过渡开采矿产资源······只能是自掘坟墓。在经济飞速发展、社会生产日趋高科技化的今天,道家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主张无疑是一种极高的生态智慧,具有超前意识,凝聚着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使劲儿具有重要的借鉴指导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什么是传统?著名民艺家张授一先生解释的好:“…传?即传布和流传,…统?即一脉相承的系统。总的说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由历史沿传来的思想、道德、人伦、风格、艺术、制度等,概括起来主要是表现在文化方面。”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从小教育我们对中国文化的态度观,而如今何为糟粕,何为精华似乎已把我们迷惑了。当代人在看待传统时往往想到的是落后、封建、保守,不禁要问中国的传统文化精华到底在哪?是啊,到底在哪,如今的中国被韩流日流席卷着,被西方的婚姻自由、性解放等思想牵着走,导致在街上总可以看到那些哈韩哈日的少男少女,导致在如今的中国社会离婚率越来越高,都有超过西方的迹象。。。。。。 还好中国社会总有些人,一些设计师从身边的事物中,从所处的中国的生活中发现一些被人遗忘了的“中国”。洛可可设计公司是目前工业设计还不发达的中国里的佼佼者。在有一个关于牙签盒的设计中,它就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运用到其中。这是一款用于随身携带牙签的小盒子,取名为“上上签”,既有谐音之趣,也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祈福文化深植其中,赋予了产品浓厚的民族情感。牙签盒颜色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黑红搭配,外观造型来源于中国标志性建筑—天坛,细看底端红色镂空部分,会发现它其实是天坛祈年殿殿顶的一个小小缩影。这款作品体现了功能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外观设计区别于同类产品,艺术品位出众,同时引导使用者随身携带牙签,从而改变生活中的习惯来参与环保。我们是不是要从其来做出自己的思考。它的设计理念从何而来,是什么刺激了他们的思维。他们的创新点在哪儿。答案就是那些已经被我们遗忘了的中国传统文化。因为这个设计,因为它所蕴涵的理念和深刻意义,我们在使用牙签时,内心也总充满着温暖,那是因为它也是有生命的,我想这就是蕴含着中国美好的传统文化的意义吧! 自诩有过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的我们还找不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哪吗?举手投足间,一颦一笑间,一回眸,一顾盼,只要你仔细的品味,仔细的思考,只要中国文化根植于你心,你就可以发现是的中国的文化就出来了。文化的传承与表现永远都是有人文精神的设计师要思考并在设计作品中实践的命题,人将“中国”落实到一片“云”、一首“诗词”、一朵“牡丹”、一个“如意”上……他们所散发出来的气息让产品有了内涵有了生命,一个可以与你与生活对话的生命。 然而传统文化并不仅是传统文化,它是需要被雕琢的,“玉不琢,不成器”。走在城市的大街上,你是否注意到了那些被绘着各色图画的被称为“城市文化墙”的墙呢?他们就像是一本经典,代替了恶俗的糟粕。在第二届中国城市文化墙创意设计大赛上,华东师范大学的陈笑轩以作品《面面俱到》获得金奖,。“红墙象征着大户人家,白墙黑瓦总让人联系江南水乡。所以一个城市的墙体绘画当然需要统一风格,最好能体现城市整体风格。因为随处可见的墙体就是城市面庞的一部分。所以,选取传统元素更需要创新,无论题材还是手法,只有独具匠心,才能用传统文化吸引现代人的关注。而这,就是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的思考。 我们要用创意的思考,创意的设计去雕琢我们的传统文化。从其外到内,从其静到动,都是我们的出发点,也都是我们所必须去了解、知晓、懂得的。只有它们根植于心里,才会为我们结出创意的果实。就比如春节吧,每年一次的大节日,可是它的由来,它的发展,它的细节、它的前前后后、它所忌讳的事、它所忌讳的理由。。。。。。身为中国人的你能说的出道的明吗?守岁、放鞭炮、吃饺子、贴春联、拜年、压岁钱、团圆。。。。。。一系列的“繁文缛节”却被处于当代的我们删减的所剩无几了。守岁的含义是什么,是为我们的父母祈福,可是真正能够守岁的有几人,我想大部分的原因是由于不知道其中的含义吧!还有的就

道家文化对我们的借鉴意义

道家文化对我们的借鉴意义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古以来,就注重和谐,中国传统文化就很明显地体现了这一思想。从研究传统文化的季羡林和南怀瑾等大师的观点来看,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其文化精髓就是一个“道”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和谐”。而体现和谐文化价值和精神的非道家思想莫属。 一、道家文化的当代意义和价值 道家思想丰富而深刻,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代意义。1. 道家的生态伦理观有助于我们维护生态平衡,建设生态文明。 由于人类欲望的无限膨胀,工业和科技的飞速发展,自然资源开发的盲目性,随之带来的生态危机日益严重起来,当前亟需解决现代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早在2500多年前,老子就具有超前意识,提倡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文化为我们提供了最深刻最完美的生态智慧。老子认为人的生命不仅源于自然,也存在于自然,以自然为条件,归宿于自然。自然是人类的生命家园,离开了自然,人就无法生存。善待自然,就是善待我们自己。道家的“天人合一”的和谐观,维持人与自然的整体主义的生态系统观,有利于指导人们顺应自然,按照规律同自然相处,有助于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观。道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生态伦理观不谋而合,与当代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理念相类似。老子的先知先觉让西方学者惊诧不已,老子成了预测人类未来的世界哲学之父。老子道法自然的辩证思

想为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科学指导,也为当今世界树立以自然为主的生态伦理观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2. 道家的生命伦理观有助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早在几千年前,道家就致力于人类灵魂的拯救。道家注重修心养性的养生观,尊重生命,有利于人类对万物生命的保护和严肃对待生命这一问题。道家提醒人们,当基本的物质生活满足之后,应该懂得去过一种简单生活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更应该懂得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因为精神追求无止境,它可以给人以更高层次的满足,它对于丰富人的生命内涵、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具有独特的作用。当今世界,生产力飞速发展,物质财富丰富,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外在东西,已变成身外之物的奴隶,忽视了生命本身。人们思想浮躁,弄不明白究竟为什么活着,人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老子提倡节俭、爱物、谦让、不争,主张艰苦朴素、不为物欲所累的逍遥观。老子反对贪得无厌、毫不节制的消费,反对虚荣的攀比心理和世俗的价值观。老子的身心超越的生命境界观给我们带来了启迪,有利于人们合理地开发利用 资源,有利于人们坚持物质文明,有利于人的身心达到和谐,有利于人们健康幸福的生活。 道家也认识到人不能完全无欲,也不能完全无私,但应该做到“少私寡欲”。道家主张节制欲望,返朴归真。道家尊重生命的权利,热爱生命的价值,追求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的人道主义精神,有助于我们坚持精神文明。道家的生命伦理观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具有借鉴意义。对坚持以人

儒_道_禅闲适思想探微

2009年5月 河北学刊 May.,2009第29卷第3期 Hebei Acade m ic Journal Vol.29 No.3 儒、道、禅闲适思想探微 张永红 (湖南工业大学人文社科系,湖南株洲412007;中南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 [摘 要]儒家以“仁”为核心,“进”、“止”相生,其所蕴涵的是一份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闲;道家以“道”为本,求“逍遥游” 之乐,在观照自然中拾得一份难得的恬静与从容;禅宗看“空”万物,随缘人生,于平淡随意的生活中收获一份任性自由的闲适之美。 [关键词]儒家;道家;禅宗;休闲思想 [作者简介]张永红(1972—),女,湖南省湘潭市人,湖南工业大学人文社科系副教授,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休闲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71(2009)03-0241-03 [收稿日期]2009-02-05 闲适既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在中国悠久璀璨的传统文化中,虽难觅有关休闲的宏篇伟论,却不乏对闲适的体验、理解与思考,这些散见的休闲思想火花,是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内蕴生成的,是原生态的,有着西方休闲思想无法比拟的独到之处,儒、道、禅闲适思想就是其中的代表。 一、从心所欲不逾矩———儒家“进” 中求“止”的休闲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儒家坚持社会本位的人生价值取向,孔子及其门生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而四处奔波。“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述而》)安贫乐道是儒家思想的基调,因此,少有人关注甚至相信儒家思想的闲适内容。其实,儒家虽然没有正面论及休闲问题,但“闲”却内蕴于其政治主张与价值追求之中,即“道不拒闲”,可以从其关于“止”的阐释中管窥一斑。“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1](《子罕》)颜回好学不倦,孔子对他深为赞赏,但他只知前进不知止步休息,孔子对此深为叹息。“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1](《子罕》)又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1](《先进》)“惜乎”与“不幸”表达了孔子对颜渊“只进不止”、英年早逝的无比痛惜之情。对孔子的这种叹息,后学者给予了解释:“学者求道,如客在途;不有所止,将安归乎?……孔门弟子,回也独贤,‘未见其止’,夫子惜焉。”[2](《止庵铭》)这里借阐释《论语》的“止”字,深刻地阐述了一种人生观:“进”尚在旅途之中,“止”才是到家;“进”是一种人生追求,“止”是更高境界的人生追求。 其实,拥有闲暇是人类最古老的梦想,孔子关于“止”的思想何尝不是流露出对“休闲”这一人生归旨的向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让几位弟子各言其志,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同也!”[1](《先进》)在谈论“志道”之策时,孔子竟然同意一种放浪于山林之中的无拘无束的闲适与游乐,充分反映其“闲适”人生、“闲适”百姓的人生理想。可以这么认为,“孔颜乐处”是通过克服现实人生和具体生活处境的限制去践行其仁政主张,是“进”;“曾点气象”则是对休闲生活的“点化”和审美升华,是“止”。其实,儒家的“止”不只是一种终极境界的人生追求,它还是一种当下状态的休闲实践。儒家提倡“六艺”,注重生活的情趣和品味,这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进”中之“止”,是一种现实生活中难得的闲心、闲情。 当然,儒家的休闲思想是植根于其以“仁”为核心的价值理想之中的。孔子虽然痛惜顔回“只进不止”,但同时赞赏其不肯为山之未成一篑而止;他赞赏曾点的闲适生活,但并未简单否定其余三子倾心国家治理的志向。因此,儒家的闲适自得必然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蓝本,即“闲以载道”。关于这一点,还可以从儒家关于“乐”的阐述中得以明证。孔子认为,以诗立志、以礼修身方能以乐成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泰伯》)朱熹说:“乐有五声十二律,更唱迭和,以为歌舞八音之节,可以养人之性 142

道家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道家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与佛家文化相比,道家文化具有更加明显的本土气息,而后期衍生的道教也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家思想和文化对于我国文化的影响极大,在我国人心中也刻下无法磨灭的痕迹。而中国企业的管理文化中可以借鉴道家文化的有很多。本文主要是对于道家文化(非道教)简要谈一下个人见解: 一、道家辩证法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关系 道家思想具有中国最淳朴的辩证思想,如阴阳、八卦等,道家思想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相生相克,有对立之处,又有融合之处。这在道家阴阳鱼图案中表现十分明显,还有老子曾说的“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等。中国人始终对于辩证法的认识和运用都是比较深的,因此中国人看问题通常会比较全面。而为了防止人们受到情绪的控制丧失理性的判断,所以道家教导人们要“致虚极,守静笃”,这样人们才能保持好的心态。而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辩证法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企业管理者需要看明白事物背后的本质,要看人与事的两面性,还要看到这两面性的变化与融合。比如企业危机管理,假如发生危机,企业管理既要看到危,也要看到机,要能看到事物表象之后的深层次影响与变化,做到化危为机。同时管理者无论在做战略管理还是事务管理时,都需要有辩证的思想,要分清利弊,看清主次,在管

理下属时也要全面的认识下属,避免偏颇。 二、道家“和”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关系 道家追求和谐,追求“天人合一”。避免争斗,老子也曾说“夫之不争,则天下莫与之争”。这看似与现代企业管理大相径庭。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就是要竞争,争品牌,争利润,争市场。但是一个企业过于强调争,可能会发展的很快,但是也蕴含着极大的危险。因为过于强调争,就容易走极端,牛奶企业为了争,压低成本,使用三聚腈胺,最后走上绝路,如三鹿。巨人集团为了争,建造巨人大厦,结果只盖了两层就撑不下去了。秦池古酒为了争,把央视广告标王拿下来的时候也就决定了它的结局。过于强调争会容易让企业管理者丧失理性的判断,容易形成铤而走险的习惯,反而不如一些中小型企业活的长久。同时在公司内部过于强调争则容易造成不好氛围,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都是争的关系占主流,那么势必影响配合。一个团队乃至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协调配合,过于在内部强调“争”,则很有可能引发有损公司整体利益的行为。而且过于强调争,会使员工乃至领导都精神紧张,压力加大,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也是美国为什么心理医生这个职业这么走红的原因。所以企业在市场经济参与竞争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忘记“和”。企业内部要和谐,才能协调运作,保持团结。尤其是企业领导,更需要有“和”的精神,要把功劳让给员工,员工才会忠诚于自己,才能更努力工作。企业还要学会与自然

从道家文化中谈闲适

从道家文化中谈闲适 达哥亲笔 何为闲适?我认为指的就是生活中能够清静,返朴归真,形神兼养。而道家文化中正宣扬的就是这种生活,在今天急功近利,众人浮躁的社会中,何不做个“道家人”,过一个闲适的生活呢?所以想要过上闲适的生活,我们需要从道家文化中吸收到以下几点的精华。 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具体地说,就是《道德经》所说的“少私寡欲”。不要让自己被欲望所束缚,欲望是魔鬼,其实有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被自己的欲望所牵引着走的,当欲望太多的时候,占满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就会导致自己的心就会很累,人就会觉得活着很累,有时候还不如清心寡欲。这样不会被世俗纷争所困惑,人就活的很随性。所以人还是要让自己有时间清空自己的内心,这样才会活的很轻松,很开心。 返朴归真,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他在《道德经》中指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单纯的活着,没有内心和外界的复杂的纷争,不会为着那些繁杂的事情劳心劳神。 形神兼养,道学其实是博大精深的,上面的只是精神上的养生,其实除了精神上的闲适,我们平常也要注意身体上的闲适,现在大都提倡养生学,要吃的养生,用的养生,做的养生。庄子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庄子·刻意》说:“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中医讲究很多养生的方法,平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吃健康,养生的东西,多吃粗粮,比如南瓜,红薯,玉米等等,平常还要运动,比如跑步,瑜伽等等,还有针灸,穴位治疗等等,这些都是养生学,所以我们平常既要养好自己的精神,也要养好自己的身体,使身体和精神和二为一,这才是最高的境界。 道家的思想其实对人怎么能够更好的活着有着很深的理解,万事万物都是有其规律的,人活着就是要遵循那些规律,这是人活着,并且活的更好的不二法门。凡事都是要有个度,这个度,我们要好好的把握。人活着,仅仅是一种人生态度,所以,要看你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然我们要明白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什么东西我们可遇而不可求,什么东西我们能追则追,不能追则放弃。道家的思想,告诉了我们很多道理,我们应当静下心来好好的去理解,去体味,活着才不会很累。人活着,随性。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古代的器物、建筑等的设计影响深远,也为我们的现 代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思想资源。它使我们认识到,在物欲横流、商业竞争激烈的现代经 济社会需要天然淳朴、宁静淡雅的简约设计,同时注意弘扬“美善相乐”的造物文化,追 求功能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设计;造物文化 从东西方的哲学思想看,西方注重理性,东 方偏重感悟。西方艺术形式的更新取自于它的理性批判精神以及思想的不断变革;东方 艺术形式却能保持相对稳定,正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西方艺术家着重于表现人 的理念;东方艺术家着重于表现人与自然的 关系,“天人合一”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指明了人道来自于教化 而非天性。同样,设计中的人性也是源于教

化而非天性。考证汉语中的“人道”一词的语源,在先秦儒家经典《左传》中子产曾说:“天道远,人道迩。”(《昭公十八年》)就是说天道玄远,人道就在眼前。与此不同,西方人则认为天道更近于人道。所以,以东西方对自然之道的不同理解和分析为出发 点的文化理念左右着其各自的文化选择和 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古代的器物、建筑等的设计影响深远,也为我们的现代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思想资源。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认识 传统认为:“文化”的“文”就是在某物上做记号,留痕迹;“化”则是生成、造化之意,指事物的形态或性质发生改变。[1]由此可见,文化实际上是深深植根于物的形成之中的。因而可以认为,文化是基于物的内涵之表现,其载体为历史长河中人类不朽的创造,这种创造不见得一定是宏伟的建筑或光辉 的历史遗迹,可能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小景或者是不起眼的小器物,但只要我们去深刻地理解和分析,同样可以找到文化的味道和文化的感觉。

道家医学的精髓

道家医学的精髓:从养生长寿到“元神用事”---袁筱芬 胡海牙先生 生于1914年,浙江绍兴人。著名中医师,中国道家仙学学术的继承、研究者,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兼中国道教协会理事和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丹道、医药、武术顾问。 胡先生精通中医真要学理,善治疑难杂症。在行医中根据 "先治未病,兼治已病" 的治疗原则,每以治命为主,而使病痊愈。并将仙学养生方法有机地融于中医治疗的临床实践中,效果极为显著。曾深入研究针灸学中经络穴位与针刺手法的奥妙,得出从治疗局部的症状而协调全身机能,最终根治疾病的治疗方法。先生深谙内家拳,尤精道家仙学学术,认为仙学是人类缩短进化论,为我中华民族所独有,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思想来研究。曾数次赴香港、美国、澳大利亚等地讲授中医针药及道家仙学方面的知识,颇受欢迎。今已九十四高龄,每星期尚要做多次专家门诊,为患者祛除疾苦,并利用闲暇之时,着手中医与仙学文章的整理事宜。 源于道家的神仙之学在中国相传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其基本内容包括三元丹法、中医针药及内家拳三大部分。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这门学术未能得到相宜的发展。一直到 20世纪20年代,著名道家学者陈撄宁先生首次倡导将仙学独立出来,作为专门的学术来研究。 道家仙学和中医之间自古以来就有着不可分割、彼此渗透的关系。两者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内在具体联系呢?为了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道家医学的精髓,日前立品编辑袁筱芬采访了一代仙学大师陈撄宁先生的嫡传弟子,著名中医师,九十四岁高龄的胡海牙先生。 学仙要先懂得医 筱芬:作为道家仙学学术的继承者,同时又是著名的中医师,您能不能简单地给我们介绍一下道家仙学和中医之间的关系? 胡海牙:仙学是道家文化的核心。学仙呢,第一要健康长寿,这是道家里的精华。要健康长寿就要有健康长寿的方法,这个方法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所以学仙要先懂得医。反过来,如何养生,如何达到健康长寿,也是中医里很重要的一方面。 筱芬:仙学大概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 胡海牙:仙学主要是一门研究养生长寿、获得健康的学问,仙家成就的最后目标是飞升,是将重浊有生命的肉体化为轻清有生命的气体,离开短命的世界而升迁到长命的世界,永不寂灭。仙学里有炼丹的方法。一种是用来吃的,叫外丹,一种是在自己身体里面修炼的,叫内丹。仙学认为整个宇宙是由天元、地元、人元组成,所以有三元丹法。 筱芬:主要有哪些具体的养生方法呢? 胡海牙:除了三元丹法以外,医卜星象、天文地理、三教九流,这些讲起来都要懂。医是最主要的,一定要懂得如何让身体好,吃什么东西,这些和医有直接关系。如果医不懂,东西乱吃就不行。东方人很早就认识到,不同的人要按照不同的体质来辨证用药、饮食。

道家思想的精髓

第一律道法自然律 新一章(老子原著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释:「有物混成」道,它在混沌时已存在了。「寂」静、悄。「寥」空、无。「不殆」永恒。「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指道的永恒的、往复的运动。这一运动独立于宇宙一切事物和意识之外而不改其本性,它似日、月一样周行不止。「道」客观总规律。 新译:有那样一种存在,它混沌时已成。它先天地而生;它空荡荡地,然而独立永恒,它静悄悄地,然而周行不已,它是天下万物之母。 我不知用什么名字称呼才合适,姑且勉强取名为“道”;由于“道”有普遍性,我又勉强称之为“大”;可是“大”又是要变的,它要流逝,它要远离,于是就为小了,然后又重新返回。所以说,我称“道”为“大”,用词是很勉强的,因为“道”要通过这种变来保持它的“大”。 道是伟大的,天是伟大的,地是伟大的,作为万物之灵之王的人也是伟大的。它们构成了一座四层高台,台顶那一层就是人。人遵从地,地遵从天,天遵从道,而道遵从自然。 简评:老子在本章中,描述了“道”这一客观总规律,指出它是天下万物之母,是自然界最为本质的东西。

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表明人、地、天(实际上是指整个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服从“道”这一客观总规律,然而老子又指出“道法自然”,说明这一规律是对自然界一切现象的总结,从而为老子的整个哲学体系奠定了朴素唯物论的基石。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和“道法自然”两者亦组成新一轮的往复运动。是对立统一运动在新形式下的再现。 本章是老子哲学的核心理论部分,这里既有朴素唯物论又有朴素辩证法,因此是极其重要的。我们把老子的朴素唯物论按老子原话取名为“道法自然”律。“道法自然”律是老子哲学体系中的第一律,是老子的“道”这一客观总规律中的第一律。 [[学习笔记: 关键词是“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先明确“人、地、天、道”概念。老子在开篇提出“道”之后,紧接着就是“有、无”二态,然后就提到了“天、地、人”三才。一个法字,“法”是师法,效法,依据于。“法”使“人、地、天”与“道”及“自然”之间的关系表明了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层次从属关系。人(物质)从属于地(空间),而(局部)空间必须由天(时间)来定位,天(时间)不受任何因素影响,只由道决定其定位尺度。道则法于自然,整个没有上帝与天神的事情。这使人们相信,老子是唯物主义。其实,老子只唯“自然”。既不唯物也不唯心。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近百年才有的哲学分支。中国古人是反对“唯”的。凡“唯”皆偏,“不如守中”。老子是守中的。

老庄道家思想和行为艺术(doc 10页)

老庄道家思想与行为艺术 摘要:作为中国三大传统文化思想“儒”“道”“释”之一的道家思想千百年来在中国人的心中深深扎根,影响着中国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在做人的行为艺术方面。通过对老子《道德经》和庄子著作的研读以及结合中国历史人物分析,整体上对老庄思想在行为艺术方面的影响进行概括。同时其作为一种古老文化在中国发展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关键字:行为艺术做人处世处事道家思想 对于儒道释三家,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好比粮食店,为人们提供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佛家是百货店,日常用品,林林总总,一应俱全;道家则是药店,灵丹妙药,用以救人救世。儒家必须光顾,圣人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佛家店则随时可以去逛逛,有钱则购,无钱则望,其中应有尽有,为人生不可或缺之物。道家店则是无事不必登,有病必须看,否则病入膏肓,悔之晚矣。人生不可能是风平浪静、一马平川的,总会遇到一些坎坷与失败。这时候便少不了说服自己重新站起来,往往心里斗争是最残酷的,也是最痛苦的。而道家思

想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心态,一种参透生命的感悟,一如“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也正是道家所讲究的“养生、遁世、穷万物”,其在出世入世之间,行云流水,顺其自然,无形中造就了生活、做人的最高境界。 传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时一时即兴为府尹留下洋洋五千言《道德经》,从此便把道义思想以文字的形式流传下来。《道德经》可谓是智慧的浓缩,里面包含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人有不同的遭遇,便会又不同的感受。随后这种思想被庄子继承并进一步的发扬,“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人生境界更是将道家的无为思想发挥的淋漓尽致。以下将从几个方面阐述其思想中蕴含的行为艺术。 一、道家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历史必要性 隐士思想,历来占据传统文化精神最崇高、最重要的地位,只是它如隐士的形态一样,一向采取"遁世不见知而无闷"的隐逸方式,所以被大家轻易忽略,而容易忘记。如果强调一点来说,隐士思想,与历史上的隐士们,实际上,便是操持中国文化的幕后主要角色。至于讲到道家的学术思想,更与隐士思想,不可分离。与其说道家渊源于黄、老,或老、庄,毋宁说道家渊源于隐士思想,演变为老、庄,或黄、老,更为恰当。所以说道家思想的根底倒是古老的隐士思想。道家源于老子。然而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老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恰好是战乱纷纷的春秋时代。老子是东周初期人,在此以前周幽王荒淫

论林语堂的审美观

论林语堂的审美观 摘要:林语堂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以其对中西文化的了解与自身的修养,阐释了中国文化与美学的重要问题。他的美学观重在对生活艺术的探讨,以及倡导感性至上的审美价值观,其中既有西方美学的影子,更有中国传统美学与文化的精髓,在提倡和谐社会的今天,越能体现其价值。 关键词:林语堂审美观审美人生 林语堂(1895-1976)是中国现代一位颇具个性的文人与学者,也是一位倍受争议的文化人物。他在沟通中西文化上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尤以《中国人》、《吾国吾民》、《京华烟云》等著作而闻名。林语堂最得意的一副对联便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以其深湛的文化素养与人生体验,以及他对于中西文化长短互相比较后的体会,对美学问题提出了他独特的观点。他的美学思想以人生观的构建为支点,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具有浓郁的文化品味,是中国现代美学思想史上值得关注的亮点之一。 一、林语堂审美观的形成 林语堂被誉为“幽默大师”,然而幽默不是一种创作手法,而是一种美学风格,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种人生态度,是渊源学识的无意识体现,是人生智慧的重要载体,是超然心境的自然流露。林语堂提倡快乐人生,并不表明他缺乏生命意识。相反,林语堂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特别是死亡意识或者悲剧意识。他说:“人生真

是一场梦,人类活像一个旅客,乘在船上,沿着永恒的时间之河驶去,在某一个地方上船,在另一个地方上岸,好让其他河边等候的旅客上船。”[1]这个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而又无法回避的哲学命题,被林语堂轻描淡写地阐述出来:用旅客的“上船”、“上岸”,来比喻人类从出生走向死亡的过程,是多么寓于诗意的人生哲学和思想境界。 林语堂认为“智慧的人绝不劳碌,过于劳碌的人绝不是智慧的,善于悠游岁月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2],这是因为享受悠闲生活需要的是享受者有一个恬静的心态,乐天旷达地尽情玩赏大自然的胸怀。消费悠闲并非是富有者和权势者的专利,它需要心灵丰富、爱好简朴、淡泊名利,而那些整天钻营、追名逐利的人与悠闲生活是不可能有缘的,悠闲对于快乐生活十分重要。林语堂认为,世间万物都在悠闲中过日子,只有人类为生活而工作着,这是因为人类生活“太过文明”,获取食物的工作太辛苦。为了生活而劳苦的工作,从青年到老年,从黑发到白发,这是人类为现代文明不得不付出的巨大代价。 林语堂旷达洒脱的快乐人生观正是大智慧的体现,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大智慧,他能够消解悲剧,反抗绝望,善处人生,诗化生活。林语堂的这种人生观无疑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幼年的家庭环境可以说是林语堂审美观得以形成的丰厚的营养基础。他的童年启蒙奠定了他的人生根基。“山地的孩子”和“牧师之子”是其中的两块基石,他在《自传》中宣称“如果我有些健全的观念和

道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道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摘要】:道家思想源远流长,从老子的“天人合一”到“庄周梦蝶”的变化不断推到道家思想的成熟,也逐渐扩大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在春秋战国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道家思想作为百家争鸣的一支重要学派,在时代的舞台上演绎自身的传奇,在后世社会的发展中影响深远。 【关键词】:辩证法、无为、寡欲 一、道家思想的特点 (一)以“道”为核心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作为道家思想的核心,成为道家论述的基础,而作为基础的“道”让人觉得很是模糊不清,老子对“道”的解释就是道是万物的起源,是宇宙中最美好的境界,而无论怎么追求,“道”的境界总是与人的品行相差甚远。所以后世感觉到道家学说总是带有一定的虚幻性。 (二)主张“无为” 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而治是道家基本的政治主张。无为,即“不为物先,不为物后”,顺乎自然以为治。无为是实现无不为、无不治的前提和条件,“以无事取天下”。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过分的的干预事物的发展,让事物的发展顺应天性,达到和谐统一。 (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充满智慧的辩证法思想和无为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其中“物极必反,月盈则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著名的辩证词汇,不仅反映早期哲学思想所闪烁的光辉,更看到道家哲学的深邃。 其中“揠苗助长”的故事广为人知,这也反映了道家哲学的现实意义,在道

家学派的另一位大师庄子那里,他更追求心灵与自然的和谐,追求灵魂的超脱,《庄子》中有很多的寓言故事,其中有一篇说庄子梦见自己变成蝴蝶翩翩起舞,睡醒之后却在思考是庄子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变为庄子,其思想的深邃与旷达无人能及,《庄子》中有鲲、鹏那样的庞然大物,也有朝菌、蟪枯等微小之物。但在庄子眼里,他们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自己追求的目标。 其中辩证法作为道家思想的精髓,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庄子在自己的妻子去世后,竟然鼓盆而歌,这在常人看来是不合情理的举动,但在庄子看来这也许是一种解脱为什么他不能为这种解脱而高兴呢?老子作为辩证大师更是出类拔萃,其辩证法的思想令其他人难以望其项背。 (四)寡欲的思想 道家主张寡欲,寡欲不是节制欲望,而是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欲望,人的欲望越多就会一步步的踏入欲望的沼泽而难以自拔,消减欲望、知足者常乐更是为人处世的一种哲学,《庄子》中记载了楚王想请庄子担当宰相的故事,但是庄子却在名与利的诱惑下选择了自己要过的生活,那种闲适自由的田园生活,那种无所羁绊的生活为后世众多学者所向往。 二、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一)军事 道家主张无为在很多人看来就是避免、逃避战争,但是事实并不是那样的,老子就很支持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关于战争老子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其中将辩证法运用到军事当中更是惊人之举。《老子》中说“以正治邦,以奇用兵”,而《孙子兵法》更是讲求作战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出奇制胜。可见用奇兵来取得战争的胜利,是很多战略军事家共同认可的,而古今中外用奇兵克敌制胜的例子不胜枚举,以奇兵取得战争的胜利,用正道来治理国家○2可见道家思想是多么的灵活、深邃。 (二)艺术

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道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摘要:道家思想源远流长,从老子的“天人合一”到“庄周梦蝶”的变化不断推到道家思想的成熟,也逐渐扩大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在春秋战国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道家思想作为百家争鸣的一支重要学派,在时代的舞台上演绎自身的传奇,在后世社会的发展中影响深远。在现在的社会中道家思想更能为我们提供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辩证法、虚实相生、无为、寡欲 哲学 道家的哲学思想源远流长,老子充满智慧的辩证法思想和无为都为后世留下了毛贵的财富,其中“物极必反,月盈则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著名的辩证词汇,不仅反映早期哲学思想所闪烁的光辉,更看到道家哲学的深邃。 道家倡导无为,但无为并不是简单的不做什么,而是不要过分的干预事物的发展,不要盲目的插手自己不该干的事情,违背了人的天性和自然规律最终会受到惩罚的。 其中“揠苗助长”的故事广为人知,这也反映了道家哲学的现实意义,在道家学派的另一位大师庄子那里,他更追求心灵与自然的和谐,追求灵魂的超脱,《庄子》中有很多的寓言故事,其中有一篇说庄子梦见自己变成蝴蝶翩翩起舞,睡醒之后却在思考是庄子变为蝴蝶还是蝴蝶变为庄子,其思想的深邃与旷达无人能及,《庄子》中有鲲、鹏那样的庞然大物,也有朝菌、蟪枯等微小之物。但在庄子眼里,他们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自己追求的目标。 其中辩证法作为道家思想的精髓,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庄子在自己的妻子去世后,竟然鼓盆而歌,这在常人看来是不合情理的举动,但在庄子看来这也许是一种解脱为什么他不能为这种解脱而高兴呢?老子作为辩证大师更是出类拔萃,其辩证法的思想令其他人难以望其项背。 道家主张寡欲,寡欲不是节制欲望,而是减少那些不必要的欲望,人的欲望越多就会一步步的踏入欲望的沼泽而难以自拔,消减欲望、知足者常乐更是为人处世的一种哲学,《庄子》中记载了楚王想请庄子担当宰相的故事,但是庄子却在名与利的诱惑下选择了自己要过的生活,那种闲适自由的田园生活,那种无所羁绊的生活为后世众多学者所向往。 水在道家思想中无处不在,老子说“上善若水,大智若愚”水对道家来说是不可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中国拥有5000年的文化历史,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 家无法比拟的,一个国家要想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要 具备强盛的综合国力外,还必须保存和发扬其独具特色的 民族文化。在现代设计的实践中,如果只一味的模仿西方 设计的外在形式,而不注重本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内涵的体现,其民族文化存在的“根”和“脉”将会受到毁灭性的损伤。因此在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进程中,挖掘传统艺术中的文化内涵为现代所用,是中国现代设计所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现代许多成功的设计作品,特别是被国际认可的代表中国风格的现代设计佳作,它们成功的原因,都是与立足本土、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营养分不开的。我们已经看到许多热爱本土文化,发扬民族风格的设计家,在寻求新的设计元素时,放眼到了这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他们成功地借鉴、运用民间文化的精髓形式来丰富自己的设计,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也向世界人民显示了我们民族风格的当代性。这样的典范很多:2008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设计,分别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五 行中的一种,吉祥物之一贝贝的头部纹饰使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鱼 纹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鱼”和“水”的图案是繁荣与收获 的象征,晶晶的头部纹饰源自宋瓷上的莲花瓣造型,欢欢的头部纹饰 采用了敦煌壁画中的火焰纹; 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中“喜相逢”图形,反 映出一种厚实的带有民族文化底蕴的特征,而且凤鸟两两相对,旋 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圆满、吉祥、欣欣向荣的美好寓意,这 种对未来的美好希冀与向往的图案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表现的特色手法。而中国联通的标志,索性直接采用民间“八宝”之一“盘长”纹样,将传统艺术的图形赋予了崭新的现代意义。 此外,还有很多设计在总体风格上、局部形式上、个体图纹上,借鉴和沿用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理念,并赋予新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世界民众的公认和喜爱。 中国传统艺术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其表现形式看似无任何联系,其实是一体。出于对未

对道家思想的理解

对道家思想的理解0901班09519039 杨璐

对道家思想的理解 一·道家思想的基本观点 道家首先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是解释此原理的内涵,从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形态的束缚。基本上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二·对道家思想的简单理解 在《逍遥游》中,“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告诉我们要做到淡泊名利,可以免去精神上的许多痛苦,做到笑看人生有益于身心健康。而往往谈到淡泊名利,人们总是觉得这是一种消极的、逃避的想法。我觉得其实不然,淡泊名利并非看破红尘的落伍思想,笑看人生的进步给人恬淡、宁静的生活氛围,在平淡中寻找快乐,在宁静中制造浪漫,这才是至高无上的生活方式。就像诸葛亮曾说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认为淡泊既不是没有理

想,少有追求,也不是懒散和碌碌无为,而是“明志”和“志远”,是对生命的安顿,也是对自己魂魄的升华,使其自然而坦然。这即是我自道家思想中理解的“宠辱之境”,一种安然自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的闲适悠然。 我一直很喜欢道家思想中的那种淡然、豁达、超脱,甚至是出尘的感觉,觉得如若达到了那样的心境,身心都应该是清爽的,周身的气质也应该是淡定飘逸的。我总觉得那是一种静谧安定,清澈平静,干净清爽的佳境,是一种纯然的通透。但是,我们身处凡世,也想佛家所说的“身处万丈红尘”,身心的牵挂和内心的欲求都太多,所以恐怕没有办法真正做到“出尘”,但是,我觉得我们只要把这种思想当成一种追求,把“上善若水”、“笑而不答,心自闲”等常在心中绕绕,能在心境不佳,情绪低迷的时候换的一时的平和,甚至是得到开解就是我们的境界得到了一次升华,我们的心境得到了一次洗礼。

浅析中国设计人与中国传统文化

浅析中国设计人与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 在面临生存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生态型室内设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建设并推广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室内空间设计成为了当今世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现有室内空间设计的案例,对生态型室内空间的设计原则进行了一个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室内设计、节约资源、生态 1、现状分析 现阶段全球生态环境面临着森林破坏严重、土地资源丧失、全球气候变暖、大气质量恶化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人类无节制地征服、掠夺自然,给整个世界造成极大的破坏,同时也给人类自身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这一系列的严酷事实促使人类对过去的行为进行思考和反省,也正是在当今这样的一种氛围下,人们逐渐认识到大自然并不是一个可以任意改造的客体,而是一个有着自己客观发展规律的有机整体。人类为了自己的明天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与大自然建立一个发展的、融洽的关系,建立一个和自然结合良好的具有生态循环的人居环境已成为一项迫切任务。因此,地球上许多国家推出了一系列以生态概念为主题的“生态计划”、“生态建筑”之说,从多方位、多角度探索着符合“生态”要求的环境设计。 近几年,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 对自身所处的生活、生产活动的环境质量, 在安全、健康、舒适、美观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大多数时间是在室内度过,那么,如何让室内生态起来, 设计创造出既有艺术性, 又能满足功能的要求, 同时具有文化内涵的现代室内环境空间, 将是社会发展提出的重要课题。室内生态设计在注重舒适、美观的同时更强调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并倡导循环利用。室内生态设计把生态思想引人室内设计, 扩展了室内设计内涵, 将把室内设计推向更高的层次和境界,也必然会推动建筑业对地球资源的使用从消费型向可循环使用型转化。 2、案例分析 德国柏林国会大厦始建于1894年,原名帝国大厦,其在二战期间被严重破坏。德国统一以后,对该建筑进行了重新改建。柏林国会大厦的改建使人们对生态建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自然资源的合理使用,并进而达到生态平衡,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光源的利用 柏林国会大厦改建后的议会大厅与一般观众厅不同,主要依靠自然采光而且具有顶光,通过透明的穹顶和倒锥体的反射将水平光反射到下面的议会大厅,议会大厅两侧的内天井也可以补充自然光线,基本上可以保证议会大厅内的照明,从而减少了平时的人工照明。穹顶内还设有一个随日照方向自动调整方位的遮光板,遮光板的作用是防止热辐射和避免眩光。沿着导轨缓缓移动的遮光板和倒锤形反射体都有着极强的雕塑感,有人把倒锥体称为“光雕”或“镜面喷泉”。日落之后,穹顶的作用正好与白天相反,室内灯光向外放射,玻璃穹顶成了发光体,有如一座灯塔,成为柏林市独特的景观。 (2)自然通风系统 柏林国会大厦自然通风系统设计得也很巧妙,议会大厅通风系统的进风口设在西门廊的檐部,新鲜空气进来后经过大厅地板下的风道及充在座位下的风口,低速而均匀地散发到大厅内,然后再从穹顶内倒锥体的中空部分排到室外,此时倒锥体成了拔气罩,这是极为合理的气流组织。大厦的侧窗均为双层窗,外层为防卫性的层压玻璃,两层之间为遮阳装置,侧窗的通风既可以自动调整节也可人工控制。大厦的大部分房间可以得到自然通风和换气,根据空气的换气量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每小时可以达到1/2次到5次。由

道家文化的精髓

道家文化的精髓 每当说起中华文化,有人总喜欢抬出儒家思想,仿佛只有儒家思想孔孟之道才是中华文化的典范。经常有人说儒家思想如何如何正确、孔子是如何如何伟大……却不知,道家哲学才是在中华文化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道家哲学是一门最朴素的社会和自然科学。 道家的许多经典著作都精辟地道出了社会和自然的发展规律。如:《道德经》这部道家经典作品中的观点博大精深,其理论包罗万象,能跨越时空应用世间万物。《庄子》这部文学成就很高的哲学经典所阐述的人生观、世界观是如此之精辟,以至于可以治疗现代人的精神空虚。《庄子》一书中早就具备了“自由平等”的观念,其思想之先进可见一斑。《孙子兵法》是一部以道家哲学为理论的兵法,堪称众兵法之纲,其军事理论沿用至今,其正确性仍被证明是无懈可击的,倍受各国军事家推崇。此外许多国璀如武术、中医等皆与道家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相比之下,儒家只有一套说教色彩很浓的礼教,除了三纲五常之类的教条外,几乎没有什么科学性的思想。而这种思想体系竟然统治中国数千年,正是儒家思想束缚了中华民族创造力。 道家思想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的是道。 道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 道家第一原则:“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人要以自然的态度(三个层面)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所以会有“自然——释然——当然——怡然“。 2. 道家第二原则:“为而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四种情况:方而不割-有棱角而不伤人;直而不肆-率直而没有放肆;光而不耀-有光芒而不炫耀;廉而不剐。体现处世的态度:平和、宽容、自然。 3. 道家第三原则:“清静为天下正“。清静之道,自然之道。“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道“高明的管理者要懂得:“不言之教“,有时无声胜有声。“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可烦,不可挠;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劳,挠则鱼烂“。严子陵:“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4. 道家第四原则:虚其心。道就是虚,去除心中的念想、重重心事就是快乐;即让心虚着,没有心事,才能体验生命的乐趣。虚心:可以学习新知识(更新知识);可以更加包容一切(无成见)。只有虚其心,才能有容人之量。虚心的意义:可以超越自己,否定自己,不断提升自己;虚心是一种美德,——心量特别大,能包容各色各样的人,特别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才(容人之量,是靠把原有对人的成见、意见、不愉快、抱怨、不满意等等忘却才能达到)。经营智慧:忘却屡屡经验(使自己成功的方法、经验,学习更新的、更好的东西)才能有更适合发展的东西。 5. 道家第五原则:“正言若反“。自然是阴阳对立统一的。“反动“-事物的发展一定是朝相反的方向运动。“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智者一定有所不智的地方,该智则智,不该智则不智——有所智有所不智)。“相辅相成“——太极管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对立面的统一)。美国的张绪道(新道家)主张:从相反的角度考虑同一个问题;考虑正反的转化。学会:放弃掉(防止盛极而衰);继续挖潜。 翻开中国历史,可以看到中华文明皆因道学之兴而盛,道学之衰而亡。中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