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个重点文言实词及例句翻译及18个虚词详细用法 - 副本

120个重点文言实词及例句翻译及18个虚词详细用法 - 副本
120个重点文言实词及例句翻译及18个虚词详细用法 - 副本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自测

48.本,běn

(1)名词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②根本,基础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

③本业,常代指农业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论积贮疏》)

④书本,稿本,版本⑤本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狱中杂记》)

(2)量词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板》)

(3)动词,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

(4)副词,本来臣本布衣,躬耕南阳。(《出师表》)

49.朝,读音一:cháo

(1)动词,朝见,朝拜 2)名词①朝廷②朝代,

读音二:zhāo 名词,早晨

50.曾,读音一:céng

副词,表时间的过去,曾经,已经,才

读音二:曾zēng

(1)名词,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

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治平篇》)

(2)动词,通“增”,增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副词,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51.除,chú

(1)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苏武传》)

(2)动词①去掉,除去。②修治,清理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③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52.从,读音一:cóng

(1)动词①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狼》)

②依顺,听从③弟走从军阿姨死。(《琵琶行》)

④追赶佯北勿从。(《孙子·军争》)

⑤依傍,紧挨着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2)介词,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读音二:zòng

名词①指堂房亲属。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②通“”,南北方向,也特指合纵的盟约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53.殆,dài

(1)形容词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秋水》)

②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副词①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

②表约略,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54.当,读音一:dāng

(1)动词①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蛇者说》)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③一夫当关,万人莫开。(《蜀道难》)

④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

⑤判决,判罪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陈涉世家》)

⑥应当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赤壁之战》)

(2)介词①表处所,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辞》)

②当是时也,商君佐之。(《过秦论》)

(3)副词①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

②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读音二:dàng(1)动词①惴惴恐不当意。(《促织》)

②当作(2)形容词,适宜,恰当

55.道,dào

(1)名词①道路②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谋攻》)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④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⑤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

⑥好的政治措施和局面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2)动词①取道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②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赤壁之战》)

③说,讲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④通“导”,引导,疏导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货殖列传序》) 56.得,dé

(1)名词①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促织》)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2)动词

①取得,获得②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③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④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咏田家》)

⑤通“”,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3)形容词①融洽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记王忠肃公翱事》)

②此言得之。(《六国论》)

③得意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史记·管晏列传》)

4)副词,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57.复,fù

(1)动词①回来昭王南征而不复。(《左传·僖公四年》)

②恢复③回答④报复

⑤通“覆”,遮盖,盖上复之以掌,虚若无物。(《促织》)

(2)形容词

①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孔雀东南飞》)

②繁复,重复(3)副词,再,又,还

58.负,fù

(1)动词①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辜负,对不起⑤背弃,违背相如度秦王虽斋,

⑥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2)名词,失败

59.盖,读音一:gài

(1)名词①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②器物的盖子

(2)动词①遮盖②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赤壁之战》)(3)副词①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②未几,敌兵果舁(yú)炮至,盖五六百人也。(《冯婉贞》)(4)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

读音二:hé

疑问代词,通“”,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60.故,gù

(1)名词①缘故,原因②事故,变故

③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2)形容词①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赤壁怀古》)

②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

(3)副词①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轩东故尝为厨。(《项脊轩志》)

③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赤壁之战》)

④此物故非西产。(《促织》)

4)连词,所以故木受绳则直。(《劝学》)

61.归,guī

(1)动词①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

②返回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归还④归属,归依⑤归到一处,汇聚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赤 62.国,guó

名词①国家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③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逝将去女,适彼乐国。(《硕鼠》)

⑤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63.过,guò

(1)动词①走过,经过②胜过,超过

③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一日,大母过余。(《项脊轩志》)

⑤犯有过错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⑥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

⑦过时

(2)名词,过失,过错(3)副词,过分,过于

64.何,读音一:hé

(1)代词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③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副词,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3)助词,即今“啊”字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孔雀东南飞》)

读音二:hè动词,背、扛

尔牧来思,何蓑何笠。(《诗经·小雅·无羊》)

65.胡,hú

(1)名词①古代泛指西部和北部的各少数民族,秦汉时多指匈奴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

②兽类颔下的垂肉狼跋其胡,载疐(zhì)其尾。

——老狼前进踩下巴,老狼后退绊尾巴

(2)代词①

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论积贮疏》)

②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

66.或,huò

(1)代词,有的(有的人,有的事物)

(2)副词①也许,或许

②有时(3)连词,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经注·三峡》)

67.及,jí

(1)动词①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屈原列传》)

②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殽之战》)

③涉及④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⑤接近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指南录〉后序》)(2)连词,表并列,和,与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荆轲刺秦王》)

3)介词①和,同,跟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②趁着……之时

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触龙说赵太后》)——却不趁着现在让他为国立功。

68.即,jí

(1)动词①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氓》)

②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书·苏武传》)

(2)副词

①表时间的相连,相当于“立即”“就”“就要”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

②加强肯定作用,相当于“”

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

(3)连词①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②表让步,相当于“即使”“纵使”“就算是”

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促织》)

(4)介词,表时间、地点,相当于“”“”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69.既,jì

(1)动词,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韩愈《进学解》)(2)副词①表时间的过去或动作的完成。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过秦论》)

②表时间或行为承接,“不久”“一会儿”“后来”,有时“既而”连用

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祭十二郎文》)

③表范围。肴核既尽,杯盘狼藉。(苏轼《赤壁赋》)

(3)连词

①既然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②既……且……,既……又……,表两种情况同时存在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谋攻》

70.间,读音一:jiān

(1)名词①门缝,夹缝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②中间③期间

(2)量词,房屋的最小单位

读音二:jiàn

(1)名词①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庖丁解牛》)

②至京口,得间奔真州。(《〈指南录〉后序》)

③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

(2)动词①离间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③间隔,隔断④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3)副词①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③侯生乃屏人间语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71.见,读音一:jiàn

(1)动词

①看见,看到②会见③谒见,拜见④召见,接见

(2)名词①见识,见解②看见的东西

(3)代词,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

(4)介词,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读音二:xiàn

动词①引见,使……见②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72.解,读音一:jiě

动词①剖开,特指解剖动物的肢体②解开,脱去③分开

④解释,解答⑤理解⑥解救,消除

读音二:xiè

动词,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

73.就,jiù

动词①臣之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③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

④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⑤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

⑥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活板》)

74.堪,kān

动词①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指南录〉后序》)

②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孔雀东南飞》)

③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75.类,lèi

(1)名词①种类②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2)动词①中绘殿阁,类兰若。(《促织》))

②类推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墨子·公输》)

(3)近岁风俗尤多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训俭示康》)76.怜,lián

(1)动词①哀怜,同情②疼爱,爱惜

③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陈涉世家》)

77.弥,mí

(1)动词,夜雪初霁,荠麦弥望。(《扬州慢》)

(2)副词,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78.莫,mò

(1)名词,通“”,(“暮”的本字)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

(2)代词①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者,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3)副词①表否定,不②表禁止,不要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赤壁之战》)③其事体莫须有。(《宋史·岳飞传》)

79.乃,nǎi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齐桓晋文之事》)

(3)副词①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③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

④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4)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80.内,读音一:nèi

(1)名词

①里面②皇宫,宫内③内部,常指国内、朝廷内

④内心

读音二:nà,通“”

动词①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

③内狼于囊。(《中山狼传》)

③亡走赵,赵不内。(《屈原列传》)

④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史记》)

81.期,读音一:qī

(1)名词①限定或约定的时间②日期,时候

(2)动词①与老人期,何后也?(《留侯世家》)

②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孙膑》)

③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察今》)

读音二:jī

名词。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82.奇,读音一:qí

(1)形容词①奇特,罕见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六国论》)

③珍贵的,稀奇的里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居为奇货。(《促织》)

④若兵来则出奇兵击之。(《失街亭》)

⑤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孔雀东南飞》)

(2)动①惊异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张衡传》)

读音二:jī

(1)形容词,命运不好,运气不好,常“数奇”连用

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史记·李将军列传》)

(2)数词,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核舟记》)

83.请,qǐng

(1)动词

①请求。请人做某事。②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石壕吏》)

③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邀请,约请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请教,请示⑥说情文嬴请三帅。(《殽之战》

(2)副词,表示尊敬,不翻译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廉颇84.穷,qióng

(1)形容词

①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指南录〉后序》)

②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③贫困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2)动词①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85.去,qù

(1)动词①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

②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赤壁之战》)

③除掉,去掉④前往,到……去僧富者不能去,而贫者至焉。(《为学》)

⑤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2)形容词,过去的

86.劝,quàn

动词①果行,国人皆劝。(《勾践灭吴》)

②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赤壁之战》)

87.如,rú

(1)动词①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屈原列传》)

②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赤壁之战》)

③如同,好像④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鸿门宴》)

⑤先生如其指,内狼于囊。(《中山狼传》)

(2)连词

①表假设,假如,如果②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4)助词,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88,少,读音一:shǎo

(1)形容词,数量少,不多

(2)动词

①缺少②削减,减少③议者以此少之。(《晋书·陈寿传》)

(3)名词,少数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

读音二:shào

(1)名词,青年,少年

(2)形容词①年少,年轻②小

读音三:shāo 副词,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五人墓碑记》)

89.使,shǐ

(1)动词

①命令,派遣②叫,让③主使④使唤

⑤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阿房宫赋》)

⑥出使

(2)名词

①使命②古代官名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③使者(3)连词,假使,如果

90.是,shì

(1)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

(2)动词①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问说》)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3)代词,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钟山记》)

(4)助词。。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91.书,shū

(1)动词。书写,记载。

2)名词①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②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石壕吏》)

③文书,名册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

④书籍⑤特指《尚书》,也可泛指一切经书

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五人墓碑记》)

92.孰,shú

(1)动词①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晋灵公不君》)

②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孰。(《荀子·富国》)

(2)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廉颇蔺相如列传》)(3)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师说》)93.率:shuài

(1)动词①率领,带领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过秦论》)

②遵循,沿着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治平篇》)

(2)副词①

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采草药》)

②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

94.说,读音一:shūo

(1)动词①说明,解释②讲,谈

(2)名词①说法,言论②文体的一种,侧重议论。

读音二:shùi(1)动词,劝说,说服

读音三:yuè,通“悦”,喜欢,高兴。

95.素,sù

(1)名词①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孔雀东南飞》)

②白色的衣服,丧服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唐雎不辱使命》)

③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2)形容词①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三峡》)

②朴素的,不加修饰③没有文采的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殽之战》)

(3)副词①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伐檀》)

②表时间,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96.涕,tì

(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2)动词,儿涕而去。(《促织》)

97.亡,读音一:wáng

(1)动词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

③灭亡④死亡

读音二:wú动词,通“”,没有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

98.王,读音一:wáng

名词①天子,帝王②一国的君主,皇帝

③封建时候的最高爵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④战国时期,诸侯多僭称“王”。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庄暴见孟子》)

读音二:wàng 动词,称王。指统治天下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

99.望,wàng

(1)动词

①向远处看②盼望,期望③并、汾乔木,望秋先陨。(《采草药》)

(2)名词①希望,打算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名望,声望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送东阳马生序》)

③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100.悉,xī

(1)动词①悉吾村精技击者不过百人。(《冯婉贞》)

②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报任安书》)

(2)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论积贮疏》)(3)怀王乃悉发国中兵。(《屈原列传》)

101.信,读音一:xìn

(1)形容词①言语真实②引申为诚实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

③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2)名词①信用②信物,凭据③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孔

④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祭妹文》)(3)动词①相信②信任③守信用

(4)副词①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②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行》)读音二:shēn,通“伸”。动词①伸张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隆

②伸出狼欣然从之,信足先生。(《中山狼传》)

102.兴,读音一:xīng

动词①起,起床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诗经·卫风·氓》)

②起,掀起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赤壁赋》)

③发生,产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④兴起,兴盛⑤使……兴盛⑥复兴⑦兴办,举办

⑧发动,调动遂发命,遽兴姜戎。(《殽之战》)

读音二:xìng名词,兴趣,兴致遇游僧澄源至,兴甚勇。(徐宏祖《游黄山记》)103.幸,xìng

(1)动词①宠幸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③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孔雀东南飞》)

(2)形容词,幸运(3)副词,侥幸、幸亏、幸而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 104.徐,xú

(1)形容词,不徐不疾。(《庄子·天道》)

(2)副词,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促织》)105.许,xǔ

(1)动词①答应,听从②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③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④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

(2)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核舟记》)(4)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读音二:hǔ,象声词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口技》)106.阳,yáng

(1)名词①太阳,阳光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③古代哲学概念,阴的对立面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察今》)(2)形容词①凸起的,刻印时,线条凸起为阳文

②通“佯”,假装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皆阳应曰……(《记王忠肃公翱事》)

107.阴,yīn

(1)名词①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

②阴影,树明③光阴,时光

④古代哲学概念,与“阳”相对衡善机巧,犹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

(2)形容词①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

②阴冷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岳阳楼记》)

③属于死人的,如“阴宅”“阴火”④凹入的惟汉印多用阴文。(朱剑心《说金》)

⑤阴险(3)阴知党名姓,一时收禽。(《张衡传》)

109.右,yòu

(1)名词①右边③古代官职以右为尊,因而指较高的地位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引申为上一切异状遍试之,无出其右者。(《促织》)

⑤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张衡传》)

⑥车右,古时在战车上负责主帅的安全梁弘御戎,莱驹为右。(《殽之战》)

110.再,zài

(1)数词①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

②第二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2)副词,与现代汉语“再”相同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活板》)111.知,读音一:zhī

(1)名词①知觉②知识

③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报任安书》)

(2)动词①知道,知晓②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

③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⑤交游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报任安书》)

读音二:zhì通“智”,名词,智慧

112.治,zhì

(1)动词①治理,管理②整治,训练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③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冯谖客孟尝君》)

④医治⑤同心一意,共治曹操。(《赤壁之战》)⑥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出师表》(2)形容词,太平,安定,与“乱”相对文武并用,垂拱而治。(《谏太宗十思疏》)113.诸,zhū

(1)形容词,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冯婉贞》)(2)兼词①代词兼介词,相当于“”穆公访诸蹇叔。(《殽之战》)

②代词兼语气助词,相当于“”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庄暴见孟114.贼,zéi

(1)名词①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论积贮疏》)

②作乱叛国的人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赤壁之战》)

③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童区寄传》)(2)动词①是贼天下之人者也。(《墨子·非儒》)

②二人相憎,而欲相贼也。(《韩非子·内储说下》)

115.走,zǒu

(1)动词①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

②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石壕吏》)

③使之逃跑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④窃计欲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2)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报任安书》)

(3)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

117.左,zuǒ

(1)名词①左边②干到江左,必要成功。(《群英会蒋于中计》)

③较低的地位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④车上的尊位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候生。(《信陵君窃符救赵》)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烦顼的词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考点梳理」 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一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之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在者谋之。(《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涉世家》) 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例:何陋之有。(《陋室铭》) 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例:公将鼓之。(《刿论战》) 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例:吾欲之南海。(《为学》)(注:此处作实词) 以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①译为:把,拿。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译为:用,拿。例:以刀劈狼首。(《狼》) ③译为:凭,靠。例:何以战。(《刿论战》) ④译为:根据,按。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⑤译为:因为。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楼记》) 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来,而。例:属予作文以记之……(《楼记》) ②也可译为:以致。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涉世家》) 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 而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例: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高考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例句翻译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一、【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可翻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螃蟹有八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剑阁的山势又高又险,一个人把着关口,一万个人也打不进来。 ③北救而西却,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 --向北解救国,向西击退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④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毒蛇,这种蛇身子有黑色的身子、白色的花纹。 ⑤故其国富而兵强 -- 国家富裕,军队强盛 ⑥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渤之陋也 --我因此写下了这篇记,是因为感叹郦道元(记叙)的(过分)简单,嘲笑勃的鄙陋罢了。 ⑦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 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情表》)-- 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懂得的,谁能没有疑惑呢? ④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庄宗接过了(三支箭)就把它们藏在了宗庙里。 ⑤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 --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 3表示转折关系,连接语意转折的词语、句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但是”等 ①如此之势,而为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单单喜欢莲花,喜欢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 ③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享有高贵的官位却没有功绩,俸禄那么丰厚他却是不劳而获! ④小学而大遗。 --小的事情要学习,大的事情反而放弃了 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青色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是比蓼蓝青。 4、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可以翻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就好了。

18个文言虚词(含用法 例句 翻译)

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楚怀王贪婪,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了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回头看日观亭以西的山峰,好象都弯着腰,有些被太阳晒到,有些没有,都呈现出各种班驳的颜色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及翻译(精选.)

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和翻译1.【而】 (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 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冬冬敲响战鼓,兵器刚一接触,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一起从洞里出来了,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为什么呢?

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用作疑问副词。

120个文言实词及例句翻译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 1.爱,ài (1)名词,恩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2)动词①给人恩惠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⑤通“薆”,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 (1)形容词①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①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④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⑤安心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 ◆我调出京城做官二年来,感到坦然安心。 (3)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 ◆我对死尚且不躲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 3.被,读音一:bai (1)名词,被子 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训俭示康》) ◆外面很有一些人讥笑您,(说您)就像公孙弘盖布被子一样(做假骗人)。(2)动词 ①覆盖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大雪飘过岭南,覆盖了南越一带好几个州。 ②遭受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世上有灾年和丰年,是自然界的规律,禹、汤这样的贤君也曾遭受过。(3)介词,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 ◆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 读音二:pī,通“披”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 ◆将军您亲身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攻打无道暴虐的秦王朝。 ②披散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史记·屈原列传》) ◆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走一边吟咏诗句。 4.倍,bai (1)动词 ①背向,背着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史记·淮阴侯列传》) ◆按照兵法,(布阵时)应当右面靠着山陵,前方和左面靠着水泽。 ②违背,背叛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史记·鸿门宴》) ◆希望您详细的(对项王)说明我是不敢背弃他的恩德的。 ③加倍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五蠹》) ◆即使加倍赏赐,屡次的惩罚也还是不能避免祸乱。 (2)数词,一倍

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及翻译

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和翻译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冬冬敲响战鼓,兵器刚一接触,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一起从洞里出来了,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①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①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青泥岭的山路是多么曲折盘旋,行走百步就要折九弯,蜿蜒小路绕着山岸转。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新娘(刘兰芝)的车行在后面,车子发出隐隐甸甸的响声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拼音排序)12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拼音排序)12导读:高考120个文言实词词义及课文例句(拼音排序)12 奇 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奇特的,罕见的,不平常的) 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以----为奇,惊异)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4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适宜,适合) 5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不平常) 6此奇货可居(珍贵的) 7若兵来则出奇兵击之(使人不测的) 8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佳、好、宜) 9奇生怪(怪物、异物) 迁 1战,守,迁皆不及施(迁移) 2终继五国迁灭,何哉(改变) 3再迁为太史令(调动官职) 4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贬谪,放逐) 请 1君不如袒伏斧质请罪(请求,请求对方做某件事) 2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请求,相当于请允许我,请让我)3诸将请所之(请教,请示) 4乃置酒请之(宴请)

5请命1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疾苦2请示3请求任命官职 6请献十金(愿意) 7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谒见、谒问) 8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邀请、约请)穷 1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困窘,处境困难)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得志,不显贵,与“达”相对) 3所识穷乏者得我(贫困) 4穷予生之光明以疗梅也哉(穷尽) 5复前行,欲穷其林(寻求到尽头) 6穷巷陋室穷山恶水(僻、荒) 7公孙衍穷张仪(困窘) 8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穷冬、严冬) 去 1欲呼张良与俱去(离开) 2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过去的) 3为汉家除残去秽(除去,除掉) 4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距,距离) 5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表示动作的趋势) 6人所畔者,天所去也(丢弃、厌弃、失掉) 7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到去)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姓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①豫州今欲何至?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①其间旦暮闻何物。(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四)何:通“呵”,喝问。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①几寒乎?欲食乎?②技盖至此乎?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乎:在)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④吾尝疑乎是。(乎:对。)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4.【乃】 (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二)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乃尔】译为“这样”。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①秦王恐其破壁。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最新高考考纲:文言文120实词及例句翻译(101-120)

2015高考考纲:文言文120实词及例句翻译 (101-120) 101.再,zài (1)数词 ①两次 例: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译文:后来秦又两次进攻赵国,李牧连续两次打败了他们。 ②第二次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译文:第一次击鼓能够振奋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没了。 (2)副词,与现代汉语"再"相同 例: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活板》)译文:用完了再拿火烤使松香等熔化,用手一摸,那字模就掉下来了。 102.造,zào (1)动词 ①往,到 例: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促织》)译文:径直到成名家去拜访,看到成名所养的蟋蟀。 ②制作 例: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译文:公输般给楚国制造了云梯这样的攻城器械。

③修建,建造 例: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雁荡山》)译文:祥符年间,因为建造玉清宫,到山里伐木取材。 ④制定 例: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命令屈原制定国家法令。 103.知,读音一:zhī (1)名词 ①知觉 例:而死后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祭妹文》)译文:而且人死后有没有知觉,和死后能不能见面,也终究难以明白了。 ②知识 例: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译文:两个小孩子笑着说:"谁说你有很多知识呢?" ③交情,来往 例: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报任安书》)译文:所以断绝了宾客之间的往来,忘掉了家庭的私事。 (2)动词 ①知道,知晓 例: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译文:唉!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又比这蛇更厉害呢? ②主持,管理 例: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译文:我和他共同掌管越国的政事。

(完整版)18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及翻译

18 个文言虚词的课文例句和翻译1.【而】 (一)用作连词。1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①蟹 又” 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 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 "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 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假如"。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冬冬敲响战鼓,兵器刚一接触,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我也后悔,自己跟着

他一起从洞里出来了,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为什么呢?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2015高考考纲:文言文120实词及例句翻译(101-120)

高考考纲:文言文实词及例句翻译().再,à ()数词 ①两次 例: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译文:后来秦又两次进攻赵国,李牧连续两次打败了他们。 ②第二次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译文:第一次击鼓能够振奋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没了。 ()副词,与现代汉语"再"相同 例: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活板》)译文:用完了再拿火烤使松香等熔化,用手一摸,那字模就掉下来了。 .造,à ()动词 ①往,到 例: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促织》)译文:径直到成名家去拜访,看到成名所养的蟋蟀。 ②制作 例: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译文:公输般给楚国制造了云梯这样的攻城器械。 ③修建,建造

例: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雁荡山》)译文:祥符年间,因为建造玉清宫,到山里伐木取材。 ④制定 例: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列传》)译文:楚怀王命令屈原制定国家法令。 .知,读音一:ī ()名词 ①知觉 例:而死后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祭妹文》)译文:而且人死后有没有知觉,和死后能不能见面,也终究难以明白了。 ②知识 例: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译文:两个小孩子笑着说:"谁说你有很多知识呢?" ③交情,来往 例:故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报任安书》)译文:所以断绝了宾客之间的往来,忘掉了家庭的私事。 ()动词 ①知道,知晓 例: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译文:唉!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又比这蛇更厉害呢? ②主持,管理 例: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译文:我和他共同掌管越国的政事。 ③了解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课文例句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课文例句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解其惑者也。(《师说》) ⑤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 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④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⑤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④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 ④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 ⑤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7、表示因果关系,可译成“因此”“因而”。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可译成“以”“以此”。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高考语文文言文120个实词及其例句翻译

1.爱,ài (1)名词,恩惠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等到子产死去,孔子听说这件事后,流着眼泪说:“他是古代为我们留下来的恩惠啊。”(2)动词 ①给人恩惠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④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齐国虽然不算广大富裕,但我怎么会吝惜一头牛呢? ⑤通“薆”,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3)形容词,吝啬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 ①安身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使他们到来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⑤安心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 ——我调出京城做官二年来,感到坦然安心。 (3)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史记?鸿门宴》) ——我对死尚且不躲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 3.被,读音一:bèi (1)名词,被子 外 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训俭示康》) ——外面很有一些人讥笑您,(说您)就像公孙弘盖布被子一样(做假骗人)。 (2)动词 ①覆盖 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大雪飘过岭南,覆盖了南越一带好几个州。 ②遭受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世上有灾年和丰年,是自然界的规律,禹、汤这样的贤君也曾遭受过。 (3)介词,表示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 ——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 读音二:pī,通“披” 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 ——将军您亲身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攻打无道暴虐的秦王朝。 ②披散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史记?屈原列传》) ——屈原来到江边,披散着头发,在水边一边走一边吟咏诗句。 4.倍,bèi (1)动词 ①背向,背着 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史记?淮阴侯列传》) ——按照兵法,(布阵时)应当右面靠着山陵,前方和左面靠着水泽。 ②违背,背叛

语文文言虚词例句翻译

《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1.而,ér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译文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钳,除了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没有地方寄居托身,是因为心思浮躁啊。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译文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译文(把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打它,把它打破了。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译文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译文各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行事就可以了。 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译文阻碍它的生机,来谋求高价,因而江浙一带的梅都成了病态的。 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促织》) 译文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 (2)代词。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的”,偶尔也作主语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译文你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再算帐的! (3)动词,如,如同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译文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卒惊呼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样。 (4)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 译文懂得道理有早有晚,技艺和学问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②而后,相当于“才”,“方才”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 ..可以得志。(《柳敬亭传》) 译文要像优孟那样摇着头唱歌,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 ③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 ..石乎!(《石钟山记》) 译文现在把钟磬之类的东西放在水中,即使再大的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是石头呢? 2.乎,hū (1)语气助词 ①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男子汉也疼爱她的小儿子吗? ②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译文圣人成为圣人,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此吧? ③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大国呢? ④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译文唉呀!燕雀怎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啊! ⑤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译文为什么惶惶不安,想要到哪里去呢? ⑥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译文所以如今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了。 (2)介词。相当于“于” ①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在,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译文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②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译文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在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小度写范文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解释及例句分析-初中文言文虚词及例句模板

常见的18个文言文虚词解释及例句分析|初中文言文虚词及例 句 18个文言文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 又” 。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 并且” 或” 而且” 。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 就”“ 接着” ,或不译。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 但是”“ 却” 。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 如果”“ 假如” 。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7.表示因果关系, 8.表示目的关系, (二)通” 尔” ,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 你的” ;偶尔也作主语,译为” 你” 。 (三)通” 如” :好像,如同。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 罢了” 。 【而后】才,方才。 【而况】即” 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既而】不久,一会儿。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 哉”“ 也” ,可译为” 为什么”“ 什么原因” 。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 哪里”“ 什么” 。译时,” 何” 要后置。3.作定语,可译为” 什么”“ 哪” 。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 为什么”“ 怎么” 。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 怎么”“ 多么”“ 怎么这样”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 啊” 。 (四)何:通” 呵” ,喝问。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 怎么样”“ 怎么办”“ 为什么” 。 【何以】即” 以何” ,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 以” 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 拿什么”“ 凭什么” 等。 【无何】译为” 不久”“ 没多久” 。 【何乃】译为” 怎能”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 吗”“ 呢” 。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 吗” 、” 呢” 。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 吧” 。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 啊”“ 呀” 等。

18个虚词及例句翻译

18个虚词及例句翻译 1.而,ér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钳,除了蛇和鳝鱼的洞穴就没有地方寄居托身,是因为心思浮躁啊。 ②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就”、“接着”或不翻译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把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打它,把它打破了。 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⑤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各位如果有这个意愿,看我的马头行事就可以了。 ⑥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阻碍它的生机,来谋求高价,因而江浙一带的梅都成了病态的。 ⑦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促织》) ——看到成名养的那只蟋蟀,就捂着嘴吃吃地笑了起来。 (2)代词。表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相当于“你的”,偶尔也作主语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你父亲回来,自然会跟你再算帐的! (3)动词,如,如同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淹死的有一千多人,士卒惊呼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样。 (4)复音虚词 ①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懂得道理有早有晚,技艺和学问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②而后,相当于“才”,“方才”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柳敬亭传》) ——要像优孟那样摇着头唱歌,才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 ③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现在把钟磬之类的东西放在水中,即使再大的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是石头呢? 2.乎,hū (1)语气助词 ①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男子汉也疼爱她的小儿子吗? ②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圣人成为圣人,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此吧? ③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骗,何况大国呢? ④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唉呀!燕雀怎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啊! ⑤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为什么惶惶不安,想要到哪里去呢? ⑥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 ——所以如今墓中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了。 (2)介词。相当于“于” ①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在,从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②表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君子广泛的学习,而且天天对照检查自己,就会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 错了。 ③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在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的中间。 ④表示比较,比,跟……相比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因为我比您们年龄大一点,不要因为我(年龄大这一点就不说了)。 3.其,qí (1)代词 ①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才能赶不上孔子。 ②用作第三人称,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 相当于“他、她、它(们)”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王怕他撞破宝玉,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蔺相如不要撞璧)。 ③活用作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我也后悔自己跟随那些人出来,以致没能尽享那出游的乐趣。 ④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问到洞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览的人也没能走到尽头。 ⑤指示代词,作定语,相当于“其中”“其中的”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在乱石中间选择其中的一两块敲打。 (2)副词 ①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用尽了我的主观努力却不能达到,也可以无所悔恨了,难道谁还能讥笑 我吗? ②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大王非常喜爱音乐的话,那么齐国大概就治理得差不多了吧? ③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给你三枝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意愿。 ④在句中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肴之战》) ——攻它又攻不下来,包围它又没有后续部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3)连词 ①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呢? ②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 序》) ——如果学业有不精通,道德有没形成的地方,不是天生资质低下,就是心 思不如我专注罢了。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翻译 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涉江》) ——大雪纷飞无边无际,乌云浓重紧压着屋檐。 4.且,qiě (1)连词 ①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关系,“又……又……” 河水清且涟猗。(《伐檀》) ——河水又清又泛着一圈圈波纹。 ②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边……一边……”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又有像老人一样,在山谷中一边咳嗽一边笑的。 ③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况且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且因为一块宝玉的缘故违背强大秦国的友好表示,这是不可以的。 ④表示让步关系,相当于“尚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我死尚且不逃避,一杯酒哪里值得推辞呢? ⑤表示承接关系,那么 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项脊轩志》) ——听说姐姐家有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呢? (2)副词 ①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状态,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去的人就算永远完了。 ②表示动作行为即将出现,将,将要 以为且噬己也,甚恐。(《黔之驴》) ——认为(这驴)将要咬自己呢,非常害怕。 ③用于数词前,表示接近某一数字,将近,大约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北山的愚公,年龄将近九十岁了。 (3)助词,作用相当于“夫”,表示以下要发表议论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个平庸的人尚且对这种情况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军宰相呢? 有时“且夫”连用,表示下文更进一步议论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而且,天下并没有减小或削弱,雍州的地势,肴山、函谷关的险固,还 和原来一样。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