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入路颈椎微创介入手术记录

前入路颈椎微创介入手术记录
前入路颈椎微创介入手术记录

手术记录

手术日期:2017-3-30 09:30

术前诊断:颈椎间盘突出症

术后诊断:颈椎间盘突出症

手术名称:1.经皮穿刺椎间盘臭氧介入治疗术 2.颈椎间盘射频热凝术

3.颈椎间盘胶原酶溶盘术

手术医师:张尊海. 赵艳芳

麻醉方式:局部麻醉

手术经过:

患者取仰卧位,肩部垫枕,监测生命体征,颈前左侧定位C4/5.C5/6.C6/7三个间隙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手术医师张主任左手中食指推开气管和颈动脉,行穿刺点局麻浸润,射频穿刺针穿入C4/5间隙内,CT下观察射频针进入C4/5椎间盘内,射频测试诱发疼痛,调至60°.70°各一分钟,80°二分钟,然后拔出电极针芯,注入60%臭氧5ml,同法对C5/6.C6/7椎间盘行射频热凝术及椎间盘臭氧介入术,术毕,拔出射频针,75%酒精消毒,无菌纱布覆盖包扎,然后患者取右侧卧位,颈后棘突旁开1.5cm,定位C5/6椎间隙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定位点局部麻醉,穿刺针突破黄韧带后有落空感,拔出针芯回抽无脊液,推注空气无阻力,置入硬膜外导管20cm,快速注入碘海醇造影剂稀释液1ml,CT下扫描观察:C2/3-C6/7椎间隙与硬膜外前侧间隙显现造影剂分布,注入2%利多卡因实验量1.5ml,再注入30%臭氧10ml,观察20分钟,无全脊麻反应,硬膜囊无破损,

胶原酶1200单位稀释4ml,注入硬膜外间隙,曲安奈德注射液20mg 稀释2ml注入硬膜外测间隙,同法对C5/6.C6/7椎间盘胶原酶溶盘术,术后观察患者30分钟后无异常,硬膜外导管留置,75%酒精消毒,无菌纱布覆盖包扎,术顺,术后返回病房。

记录者:

2016年12月09日

(推荐)颈椎前路体表定位

颈椎前路体表定位 ①采用颈椎前路右侧横切口,病变节段高低可根据手指测量法确定切口位置(胸骨上方约两横指可显露C6,7、两指半显露C5,6、三横指可显露C3,4),也可按体表解剖标志定位(环状软骨相当于C5,6水平)。②自胸锁乳突肌中线至颈前中线,沿皮纹作横切口,长约5~6cm,横行切断颈阔肌,沿颈阔肌上下各潜行剥离约3cm,确定颈动脉鞘与颈内脏鞘的间隙,将其联合筋膜剪开,于颈内脏鞘外侧钝性分离即可至颈椎体前缘。用一枚长注射针头确定椎间隙,透视定位无误。向两侧剥离前纵韧带,用双极电源彻底止血,切开纤维环,用环锯、刮匙将突出的椎间盘摘除减压,同时将椎体终板软骨刮除,并在椎间植骨,最后采用Cage或钛合金钢板内固定等方法行椎间融合。 手术切口的选择 颈椎前路手术切口的选择中,体表标志是重要的参照。通常C3-4 大致对应甲状软骨,C5-6 对应环状软骨水平,但不同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颈前部皮肤切口的设计需要考虑美观和有效显露两方面。相比较沿胸锁乳突肌内缘的纵行切口,选择合适的切口高度沿皮纹的横切口一般可以获得良好的美观及显露效果。 颈椎前路的显露从左侧入路还是右侧入路有多方面的考虑。从安全性上讲,理论上,右侧喉返神经因勾绕右锁骨下动脉上行,再进入气管食管沟,相对于左喉返神经在下颈椎更偏离中线,损伤可能

性更大。但右侧的入路更方便右利手医生的操作;且实际操作中右侧入路已被大多数医生所接受。喉返神经损伤虽然有少部分报道,但在操作中如果了解喉返神经的走向,一般不会损伤喉返神经。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入路与术式的选择

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入路与术式的选择 【编者按】颈椎病作为中老年最常见的疾患,对其手术入路与术式的选择长期以来存在不同意见,特别是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本期邀请了相关专家对该病手术入路与术式的选择原则介绍了自己的经验,以便读者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入路与术式。 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方案选择的要素 袁文(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200003上海市) 手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通过数十年对疾病的治疗、总结,对于单节段颈椎病的治疗目前已达成共识。但对于多节段颈椎病的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仍有争议,手术治疗可能存在减压不彻底、影响颈椎活动性、植骨不融合等问题。 决定手术方案的要素包括:如何彻底减压,融合率,术后对颈椎运动功能的影响,并发症以及患者的花费。而这些问题最终集中体现在手术入路的选择上。由于颈椎手术的特点,手术入路的选择决定了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的方式。前路或后路手术具有各自优缺点,但近年的研究和临床趋势更多倾向于采用前路手术。 对于多节段颈椎病的治疗,支持单纯前路或单纯后路的文献均有[1-3。支持后路手术的主要原因是后路手术风险相对较低,且术后植骨塌陷、不融合的比例较低。但后路手术最主要的缺点在于其为间接减压,长期疗效较差;还存在并发症较多(如轴性痛、后凸畸形、减压槽边缘继发压迫、C5神经根病)等问题。前路手术的突出优点是直接减压,有更好的长期疗效;其他优点还包括:能恢复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减少轴性疼痛。临床对照研究表明,前、后路手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无显著性差异,合并OPLL时前路神经功能改善优于后路;术后长期随访结果显示后路轴性痛比例高于前路。文献中总结的前路手术缺点主要包括:手术风险大、多节段椎体次全切术后植骨不融合比例高(前路3节段植骨不融合比例可达50%-70%)以及颈椎活动受限。随着颈椎手术器械和技术的不断精细,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良,前路手术的风险在降低。 根据颈椎病的病理改变(椎间盘突出、骨赘增生等)主要集中于椎间隙的特点,我们改良了传统的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手术,在术中保留部分椎体后壁4-6。这一方法可在脊髓前方提供坚强保护,避免术中医源性损伤和术后植骨块、钛网后移进入椎管;同时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证实,保留椎体后壁还可减少出血和提供植骨融合面;较之椎间隙减压有更好的手术视野,可降低手术难度和风险。 针对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后植骨不融合比例高的情况,我们设计了分节段减压的手术方式7。多节段颈椎病退变严重,经椎间隙减压常较困难且易导致医源性损伤;而连续多个椎体次全切除对颈椎完整性影响大,术后易发生植骨不融合。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选择对椎间隙明显狭窄、椎体后缘巨大骨赘的节段实施椎体次全切除,而在相对较轻的节段经椎间隙减压。这样既可充分减压,又尽可能多地减少了对颈椎正常结构的破坏,可以有效提高植骨融合率。 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法、切实植骨和应用可靠内固定可以有效减少颈椎前路手术的缺点而充分发挥其减压彻底的优点。对于一个充分掌握前路手术指征和方法的医师,多数多节段颈椎病都能够通过前路手术获得较好的疗效。此外,前路手术中还需考虑或注意的问题包括:对颈椎运动功能的影响;特殊患者(高龄、吸烟、骨质疏

24颈椎病手术9页word

颈椎病手术 颈前入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 应用解剖 手术指证 1.颈椎间盘髓核脱出,压迫脊椎产生症状者。 2.颈椎退行性改变,骨赘增生,引起脊髓和(或)神经根受压症状者。 3.病变限于2个椎间节段以内,且位于下颈段者。病变过于广泛者宜行后 路减压手术。 禁忌证 1.有严重颈椎椎管狭窄者。 2.病变广泛,超过3个椎间节段者。 术前准备 1.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包括颈椎正、侧位片和矢状面断层 面。并进行CT、MRI检查,必要时行脊髓造影,以确定病变节段。2.节段定位。 麻醉 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体位 病人仰卧,颈后垫一沙袋,以支持颈椎处于前凸状态。头稍偏向一侧。手术步骤 1、切口:颈前横切口。外侧超过胸锁乳突肌前缘,内侧越过中线。如欲行第5-6颈椎间隙手术,切口与环状软骨下缘在同一平面,手术如在与其

相邻的节段(第4-5或6-7颈椎),则切口在上述切口的上或下1cm的平面。长度5cm的切口可显露两个节段。切口只深及皮下脂肪层,不切断颈阔肌。在脂肪和肌肉之间的界面分离。尽量向上下分离,用皮肤牵开器将横切口牵拉成为一个直切口。 2、分离、暴露:顺肌纤维方向切开颈阔肌,并将其与下面的组织分离。颈浅静脉位于肌肉之下,通常在颈阔肌切开处的内侧,应避免伤及。沿胸锁乳突肌前缘分开疏松组织,将肌肉向外侧牵拉,此时可见肩胛舌骨肌,由于其肌纤维呈斜行方向,故易于辨认。其外上缘的小静脉电凝后切断。在颈动脉和食管之间的界面用手指或剪刀分开疏松组织,此时可触到脊柱的前面,遇有小的血管可电凝切断。将食管向内侧牵拉,沿正中线切开脊柱前筋膜。显露出脊柱的前面。椎体前外侧为两侧的颈长肌。用骨膜剥离器将肌肉向两侧分离。 此时有小血管需用电凝或骨蜡止血。如术前已定位,则此时可见注入亚甲蓝的痕迹。如未定位,可在椎间隙插入一针,拍颈椎侧位片。在颈长肌下自下而上可扪到一骨性突起,是为第6颈椎椎体横突的前结节,该结节与第6颈椎的椎体相平,可借以判断节段。但在少数情况下,椎动脉不从第6颈椎横突穿入者,靠此结节来确定节段即易发生误差。 将带短齿的牵开器叶片安放在确定手术的节段椎间盘平面,短齿钩在左侧颈长肌下面。右侧颈长肌也同样牵开,两侧的叶片分别套入自持牵开器的两臂上,将叶片向两侧撑开。另一把带有无齿叶的牵开器将上、下的软组织撑开,亦可将椎体撑开器插入椎间隙中,可将椎间隙扩大1倍以上,为下一步手术创造一个良好的操作环境。

颈椎前路手术

颈椎前路手术第一节一、前路手术适应症 颈椎前路手术作为脊柱前柱原发性疾病常用的治疗手段,因其暴露容易、操作方便、疗效好、并发症少,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经历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治疗脊髓压迫和脊髓型颈椎病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对有前方结构的病变,尤其是局限性病变,如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骨赘或后纵韧带骨化等导致的脊髓前方压迫病例,进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可直接切除脊髓前方的致压物,去除主要致病因素,疗效明显。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的神经功能恢复率或改善率为80 %?90 %,在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中,65%可完全恢复,30%可获得部分恢复。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的同时进行了有效的脊柱融合, 可用于治疗颈椎不稳并可预防迟发性后凸畸形, 此外还可纠正术前的后凸畸形。另一优点是术后疼痛缓解明显, 在减压和融合术后,疼痛可得到有效缓解。但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术手术技巧要求较高, 尤其是治疗严重的多节段椎体后缘骨赘和后纵韧带骨化患者时。虽然压迫脊髓的异常骨赘或椎间盘组织可采用“漂浮法”和“无接触技术”从硬膜囊表面解除其压迫, 但仍应避免操作中轻微的对已经受压的脊髓的手术损伤, 对脊髓呈束带状严重受压的患者更应注意。严重的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可伴有硬膜囊骨化,术中容易引起脑脊液漏, 这种情况需要采用硬膜修补术和腰椎蛛网膜下腔引流术来处理。训练有素、操作熟练的医师,术中遇到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当然, 在术式选择时应将其考虑在内。 二、颈椎前路手术入路 颈椎前路手术入路周围的解剖结构特殊、毗邻关系复杂,伴行有重要的神经、血管,手术难度大、风险高,被一些手术医生视为手术的高危区域。1955 年Robinson RA 等在对颈筋膜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最先应用其行颈椎前方横切口入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但该术式仅适用于单阶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1957 年, Sowthwich WO等详细地阐述了该入路,将其发展到了C3-T1并沿用至今。此后许多学者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大量进一步的研究并进行了相关报道。 1. 颈前皮肤、肌肉等解剖结构及临床意义 颈前部皮肤较薄, 有横行的皮纹, 所以颈部手术多做横切口, 横切口有利于美容缝合,减少瘢痕组织形成,但该术式仅适用于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Bailey RW 等在1960 年描述了经胸锁乳突肌前缘斜切口入路行颈椎骨折融合术斜切口, 李舰等在颈椎前外侧改良L 形切口治疗上颈椎病变,但其皮肤缝合时瘢痕较多, 较适用于多节段的颈椎疾患的手术治疗。颈阔肌为宽而薄的肌片,其下为胸锁乳突肌,胸锁乳突肌为颈前区、颈外侧区的分界, 颈外侧区许多重要结构由其后缘穿出,其浅层为颈筋膜及颈阔肌覆盖, 可用于手术中定位及保护周边结构免受损伤。浅层之下是第 2 纤维层,也就是颈中筋膜,包绕舌骨下肌群。舌骨下肌群为位于中线两侧的扁条肌, 浅层为并列的胸骨舌骨肌和肩胛舌骨肌, 深层为上下相续的胸骨甲状肌和甲状舌骨肌。喉下部,在胸锁乳突肌和舌骨下各肌之间, 有舌骨下神经襻越过, 贴于颈动脉鞘上, 颈前路手术中, 可用舌骨下肌群作为解剖标志来定位手术入路及术中减少牵拉损伤。 2. 颈前筋膜的解剖特点及临床意义 Robinson RA 等在对颈筋膜及其间隔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开展了从内脏鞘与颈动脉鞘之间到达颈椎的手术入路。颈部筋膜分为深浅两层,在浅筋膜内有颈阔肌,其深面的颈深筋膜,称颈筋膜。颈筋膜又可分为浅、中、深三层,颈筋膜浅层又称为封套筋膜,

颈椎病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0, 10(3), 244-251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20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f01511224.html,/journal/acm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01511224.html,/10.12677/acm.2020.103039 Advances in Surgical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tic Disease Jincheng Liu, Zhibin Liu* Department of Spinal Surgery, Yan’an University Affiliated Hospital, Yan’an Shaanxi Received: Feb. 23rd, 2020; accepted: Mar. 9th, 2020; published: Mar. 16th, 2020 Abstract Cervical spondylosis has developed into one of the most common degenerative diseases of the spine and tends to occur in a younger age. Cervical spondylosis is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health of human beings both physically and psychologically. In clinical work, there have been many treatment methods for various types of cervical spondylotic diseases. In recent years, new technologies and equipment such as cervical endoscope, 3D printing technology and micro-scope have been gradually applied to the research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tic diseases, providing a new choice and hope for the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tic diseases. This paper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the progress of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cer-vical spondylotic disease in recent years. Keywords Cervical Spondylosis, Treatment, Surgery 颈椎病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刘金成,刘志斌*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陕西延安 收稿日期:2020年2月23日;录用日期:2020年3月9日;发布日期:2020年3月16日 摘要 颈椎病已发展为最常见脊柱退行性病变之一,并且有年轻化的发病趋势。颈椎病从身体和心理等多方面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临床工作中对各型颈椎病已经有较多的治疗方法,近年来颈椎内窥镜、3D打印技术、显微镜等新技术及设备也逐渐应用到颈椎病手术治疗的研究之中,为颈椎病的治疗提*通讯作者。

颈椎后路手术(相关知识)

第二节颈椎后路手术 一、颈椎后方入路 后正中人路是行颈椎手术最常用的手术人路之一,此入路可以快速而安全地显露颈椎所有后部结构,此入路有以下适应证:1.颈椎不稳。2.颈椎退行性病变。3.颈椎肿瘤。4.颈椎外伤造成的关节突关节脱位等。 (一)患者体位 患者取俯卧位,胸下垫软枕,头部稍前屈,以打开棘突间隙。术中应用支具和头架固定,可以控制头颈部的位置,并可减少眼部受压机会,同时便于麻醉师管理气道,也可以使患者采取侧卧位。 体表标志:棘突是脊椎最突出的体表标志。C2棘突是颈椎较大的棘突之一,C7和T1的棘突也很大,这3个棘突均可在颈部后正中线触及。有时术中很难区分C7和T1,因此,切口前可在病变节段棘突上插人一注射器针头,然后X线透视准确定位。因为颈椎关节突关节之间的距离和椎间隙都很小,如果不借助X线片准确定位,可能会过度剥离而破坏颈椎后柱的结构、肌肉止点,以致出现术后轴性症状。 (二)切口 剃光头部毛发,以病变节段为中心,做颈后正中直切口,最长上可至枕外隆突上两横指,下可达第七颈椎(隆椎)棘突尖(见图7.7)。需要注意的是,颈后部皮肤比颈前部皮肤厚,而且不易移动,因此相应手术瘫痕会较宽,所幸的是头发可以遮盖大部分的瘫痕。

图7.7 切口 (三)神经界面 神经界面位于正中线、两侧颈椎椎旁肌之间(颈椎椎旁肌受左、右颈神经后支节段性支配)。 (四)浅层手术分离 沿棘突向深层切开(见图7.8)。跨越后正中线的静脉丛可能会导致少量出血,电刀电凝即可止血。后正中线浅层手术分离很安全。如果术中偏离了后正中线而切人了肌组织,则会引起明显的出血,应立刻电凝止血。如果患者有明显脊椎裂,则有可能

颈椎病外科治疗中手术方式选择解析

颈椎病外科治疗中手术方式选择 孙宇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100083 目前颈椎病的手术根据入路分为前路和后路。前路手术的目的是彻底解除脊髓和神经根的压迫、稳定颈椎。后路手术的目的是扩大椎管、解除脊髓的压迫。从手术术式选择的角度可以把颈椎病分为两大类:( 1 )脊髓多节段受压(三个或三个以上节段),尤其是MRI 上显示脊髓腹背侧均受压者,如发育性和退变性颈椎管狭窄、OPLL ,应当采用后路椎板成形术(双开门、单开门)。( 2 )脊髓单节段或二个节段受压而椎管比值等于或大于0 75 者、颈椎后凸畸形或有明显不稳定者,采用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对于伴有局限性椎管狭窄的脊髓型颈椎病、局限性后纵韧带骨化应采用椎体次全切除术。实践证明,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者如果采取前路减压,往往出现减压范围不够、减压不彻底、容易复发或甚至无效等现象。因此,术前仔细阅片,确定是否存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选择合理术式,是提高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 一、前路手术术式以及适应症 1 椎间盘切除+ 椎体间植骨融合术 这是颈椎病的经典术式,包括切除病变节段的椎间盘组织和上、下软骨板、突入椎管的髓核组织和后骨刺、椎体间植骨重建椎体间稳定性。后纵韧带不要求常规切除,应当仔细分析术前MRI 影像学资料,如果判断有后纵韧带肥厚或者有游离的髓核组织突破后纵韧带进入椎管,则应当切除肥厚的后纵韧带或者切开后纵韧带取出游离的髓核组织,做到彻底减压。传统的植骨材料为自体髂骨(三面皮质骨)。也可以使用人工植骨材料,例如同种异体骨、人工骨(包括珊瑚、羟基磷灰石、硫酸钙、磷酸钙等)。

使用钛板内固定具有维持和恢复椎间隙高度、维持植骨块位置、提高融合率等优点。目前国内外使用的钛板分为限制型和非限制型二类系统。属于限制型钛板包括:AO 产品CSLP 、枢法模产品Orion 、史赛克产品Reflex 、强生产品Codman 和贝朗产品Caspar 。非限制型钛板包括AO 产品CSLP-VA 、枢法模产品Zephir 、强生产品Slimlock 和贝朗产品ABC 。限制型钛板系统由于螺钉和钛板之间为完全刚性锁定,螺钉和钛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刚性结构,可以达到上、下位椎体和植骨块之间的完全稳定,最适合于颈椎外伤以及有明显节段性不稳定情况下使用。但是当植骨界面因为界面吸收而出现高度降低时,由于螺钉和钛板是一个完整的刚性结构,因此可以出现植骨界面的应力遮挡而影响骨性融合效果。非限制型钛板系统由于允许螺钉和钛板之间有一定的角度和平行移动,因此当发生植骨界面吸收时,螺钉和钛板之间的角度和位置可以随着椎间隙高度的降低而轻微变化,从而避免出现植骨界面的应力遮挡而影响骨性融合效果,最适合于颈椎病手术。 另外,近年来出现的椎间融合器(Cage )具有提高植骨融合率、维持和恢复椎间隙高度等优点。根据形态Cage 可以分为圆柱形和矩形二类,圆柱形Cage 由于对终板有明显的切割作用,植入后很容易发生Cage 下沉,导致椎间隙塌陷,因此近年来已经很少应用。矩形Cage 由于不存在终板切割作用,因此几年来得到广泛应用。一般来讲,单节段或双节段融合不需要同时使用钛板,但是如果同时合并使用钛板固定,则固定更加牢固,理论上术后不需要任何外固定。如果实施三个或三个以上节段的融合,尤其是进行后凸矫正时,则必须加以钛板固定。Cage 的材质分为钛合金和聚醚醚酮(PEEK )二类,后者为X 线可透光性、而且弹性模量更接近骨组织,因此近年来应用更为广泛。 椎间盘切除+ 椎体间植骨融合术的适应症为:( 1 )由于椎间盘突出、后骨赘等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导致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 2 )由于椎间盘退变造成节段性不稳定导致的交感型颈椎病和椎动脉型颈椎病;( 3 )由于椎间盘退变造成的颈椎退变性后凸畸形,导致脊髓腹侧受压的脊髓型颈椎病,需要校正后凸畸形者。 2 椎间盘切除+ 椎体次全切除术+ 椎体间大块植骨融合术

颈椎前路手术

第一节颈椎前路手术 一、前路手术适应症 颈椎前路手术作为脊柱前柱原发性疾病常用的治疗手段,因其暴露容易、操作方便、疗效好、并发症少,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经历数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治疗脊髓压迫和脊髓型颈椎病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对有前方结构的病变,尤其是局限性病变,如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骨赘或后纵韧带骨化等导致的脊髓前方压迫病例,进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可直接切除脊髓前方的致压物,去除主要致病因素,疗效明显。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的神经功能恢复率或改善率为 80 %~90 %,在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中,65%可完全恢复,30%可获得部分恢复。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的同时进行了有效的脊柱融合,可用于治疗颈椎不稳并可预防迟发性后凸畸形,此外还可纠正术前的后凸畸形。另一优点是术后疼痛缓解明显,在减压和融合术后,疼痛可得到有效缓解。但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术手术技巧要求较高,尤其是治疗严重的多节段椎体后缘骨赘和后纵韧带骨化患者时。虽然压迫脊髓的异常骨赘或椎间盘组织可采用“漂浮法”和“无接触技术”从硬膜囊表面解除其压迫,但仍应避免操作中轻微的对已经受压的脊髓的手术损伤,对脊髓呈束带状严重受压的患者更应注意。严重的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可伴有硬膜囊骨化,术中容易引起脑脊液漏,这种情况需要采用硬膜修补术和腰椎蛛网膜下腔引流术来处理。训练有素、操作熟练的医师,术中遇到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当然,在术式选择时应将其考虑在内。 二、颈椎前路手术入路 颈椎前路手术入路周围的解剖结构特殊、毗邻关系复杂,伴行有重要的神经、血管,手术难度大、风险高,被一些手术医生视为手术的高危区域。1955 年 Robinson RA 等在对颈筋膜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最先应用其行颈椎前方横切口入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但该术式仅适用于单阶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1957 年,Sowthwich WO 等详细地阐述了该入路,将其发展到了 C3-T1 并沿用至今。此后许多学者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大量进一步的研究并进行了相关报道。 1.颈前皮肤、肌肉等解剖结构及临床意义 颈前部皮肤较薄,有横行的皮纹,所以颈部手术多做横切口,横切口有利于美容缝合,减少瘢痕组织形成,但该术式仅适用于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Bailey RW 等在 1960年描述了经胸锁乳突肌前缘斜切口入路行颈椎骨折融合术斜切口,李舰等在颈椎前外侧改良 L 形切口治疗上颈椎病变,但其皮肤缝合时瘢痕较多,较适用于多节段的颈椎疾患的手术治疗。颈阔肌为宽而薄的肌片,其下为胸锁乳突肌,胸锁乳突肌为颈前区、颈外侧区的分界,颈外侧区许多重要结构由其后缘穿出,其浅层为颈筋膜及颈阔肌覆盖,可用于手术中定位及保护周边结构免受损伤。浅层之下是第 2 纤维层,也就是颈中筋膜,包绕舌骨下肌群。舌骨下肌群为位于中线两侧的扁条肌,浅层为并列的胸骨舌骨肌和肩胛舌骨肌,深层为上下相续的胸骨甲状肌和甲状舌骨肌。喉下部,在胸锁乳突肌和舌骨下各肌之间,有舌骨下神经襻越过,贴于颈动脉鞘上,颈前路手术中,可用舌骨下肌群作为解剖标志来定位手术入路及术中减少牵拉损伤。 2.颈前筋膜的解剖特点及临床意义 Robinson RA 等在对颈筋膜及其间隔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开展了从内脏鞘与颈动脉鞘之间到达颈椎的手术入路。颈部筋膜分为深浅两层,在浅筋膜内有颈阔肌,其深面的颈深筋膜,称颈筋膜。颈筋膜又可分为浅、中、深三层,颈筋膜浅层又称为封套筋膜,包绕颈部并包裹前方的胸锁乳突肌和后方的斜方肌;许多学者认为颈筋膜中层分

颈椎前路手术的围术期护理

颈椎前路手术得围术期护理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具有简便、安全、暴露好、出血少,既可解除脊髓前方得致压物、又可行椎间植骨稳定颈椎得特点,就是目前治疗颈椎病与颈椎骨折脱位得最有效方法。但由于颈前部解剖得复杂与险要,颈脊髓损伤得全身生理、病理改变,科学规范得围术期护理路径对提高疗效减少手术并发症,患者尽快康复具有更为重要得意义。 1 颈椎前路手术得适应症: 1、1 颈椎髓核突出者 1、2 椎体后缘右骨刺或者软性致压物压迫脊髓本身者 1、3 椎间体关节松动、不稳、伴神经症状需固定者 1、4 椎体前方骨刺压迫或者刺激食道已造成吞咽困难者 2 术前护理路径 2、1 常规准备对新入院患者详细介绍病房情况,使患者尽快熟悉适应新得环境。认真做好入院评估,了解患者得全身情况,判断患者对手术得耐受程度,制定出个体化得术前准备与护理计划。指导患者进行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增强患者体质,并提高其对手术得耐受性。完善各种检查,术前常规备血、备皮(胡须、发际),各种皮试,准备合适得颈托(必要时备留置口颈托、备气管切开包),备三个袋装食盐(每袋0、5 kg),其中两个固定头部两侧,一个备压迫取骨处,用盐袋代替传统沙袋既相对无菌又可用于术后补钠使用等方便实用。 2、2 床上肢体功能锻炼主要为上下肢体伸屈,手足活动,这有利于手术后患者得功能恢复,又可增加心搏出量而提高患者手术当中对失血得耐受能力。 2、3 心理准备颈椎手术由于部位特殊,靠近脊髓,周围有大血管及神经通过,患者对手术抱有恐惧心理,护士应耐心向患者与家属做好解释工作,介绍疾病得相关知识,交代术前准备及术中术后配合,介绍成功事例来增强患者信心。 2、4 气管、食管推移训练气管与食管推移训练主要就是为颈椎前路手术作准备得,因颈椎前路手术得入路系经颈内脏鞘(包在甲状腺、气管、食管)与颈血管神经鞘(包括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间隙而抵达椎体前方。故术中需将内脏鞘牵向对侧,方可显露椎体前方或侧前方。术前应嘱患者自己或护理人员用2~4指插入切口一侧得颈内脏鞘与血管鞘之间,持续地向非手术侧牵拉推移,或就是用另一手牵拉或就是大拇指推移,必须将气管推过中线。 气管食管推移训练一般在手术前3~5天进行,开始时每次持续时间10~20 min,每天6~8次,以后推移时间逐渐延长至40~60 min左右,每天3~5次,如果形体较胖,颈部粗短者,气管食管训练适当加强。在做推移时,易刺激气管引起反射性干咳等症状。因此必须向患者及家属反复交代其重要性。如果推移不符合要求,不仅术中损伤大,而

最新24颈椎病手术汇总

24颈椎病手术

颈椎病手术 颈前入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 应用解剖 手术指证 1.颈椎间盘髓核脱出,压迫脊椎产生症状者。 2.颈椎退行性改变,骨赘增生,引起脊髓和(或)神经根受压症状者。 3.病变限于2个椎间节段以内,且位于下颈段者。病变过于广泛者宜行后路减 压手术。 禁忌证 1.有严重颈椎椎管狭窄者。 2.病变广泛,超过3个椎间节段者。 术前准备 1.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包括颈椎正、侧位片和矢状面断层面。 并进行CT、MRI检查,必要时行脊髓造影,以确定病变节段。 2.节段定位。 麻醉 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体位 病人仰卧,颈后垫一沙袋,以支持颈椎处于前凸状态。头稍偏向一侧。 手术步骤 1、切口:颈前横切口。外侧超过胸锁乳突肌前缘,内侧越过中线。如欲行第5-6颈椎间隙手术,切口与环状软骨下缘在同一平面,手术如在与其相邻的节段

(第4-5或6-7颈椎),则切口在上述切口的上或下1cm的平面。长度5cm的切口可显露两个节段。切口只深及皮下脂肪层,不切断颈阔肌。在脂肪和肌肉之间的界面分离。尽量向上下分离,用皮肤牵开器将横切口牵拉成为一个直切口。 2、分离、暴露:顺肌纤维方向切开颈阔肌,并将其与下面的组织分离。颈浅静脉位于肌肉之下,通常在颈阔肌切开处的内侧,应避免伤及。沿胸锁乳突肌前缘分开疏松组织,将肌肉向外侧牵拉,此时可见肩胛舌骨肌,由于其肌纤维呈斜行方向,故易于辨认。其外上缘的小静脉电凝后切断。 在颈动脉和食管之间的界面用手指或剪刀分开疏松组织,此时可触到脊柱的前面,遇有小的血管可电凝切断。将食管向内侧牵拉,沿正中线切开脊柱前筋膜。显露出脊柱的前面。椎体前外侧为两侧的颈长肌。用骨膜剥离器将肌肉向两侧分离。 此时有小血管需用电凝或骨蜡止血。如术前已定位,则此时可见注入亚甲蓝的痕迹。如未定位,可在椎间隙插入一针,拍颈椎侧位片。在颈长肌下自下而上可扪到一骨性突起,是为第6颈椎椎体横突的前结节,该结节与第6颈椎的椎体相平,可借以判断节段。但在少数情况下,椎动脉不从第6颈椎横突穿入者,靠此结节来确定节段即易发生误差。 将带短齿的牵开器叶片安放在确定手术的节段椎间盘平面,短齿钩在左侧颈长肌下面。右侧颈长肌也同样牵开,两侧的叶片分别套入自持牵开器的两臂上,将叶片向两侧撑开。另一把带有无齿叶的牵开器将上、下的软组织撑开,亦可将椎体撑开器插入椎间隙中,可将椎间隙扩大1倍以上,为下一步手术创造一个良好的操作环境。

颈椎前路手术的围术期护理

颈椎前路手术的围术期护理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具有简便、安全、暴露好、出血少,既可解除脊髓前方的致压物、又可行椎间植骨稳定颈椎的特点,是目前治疗颈椎病和颈椎骨折脱位的最有效方法。但由于颈前部解剖的复杂和险要,颈脊髓损伤的全身生理、病理改变,科学规范的围术期护理路径对提高疗效减少手术并发症,患者尽快康复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1 颈椎前路手术的适应症: 1.1 颈椎髓核突出者 1.2 椎体后缘右骨刺或者软性致压物压迫脊髓本身者 1.3 椎间体关节松动、不稳、伴神经症状需固定者 1.4 椎体前方骨刺压迫或者刺激食道已造成吞咽困难者 2 术前护理路径 2.1 常规准备对新入院患者详细介绍病房情况,使患者尽快熟悉适应新的环境。认真做好入院评估,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判断患者对手术的耐受程度,制定出个体化的术前准备和护理计划。指导患者进行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增强患者体质,并提高其对手术的耐受性。完善各种检查,术前常规备血、备皮(胡须、发际),各种皮试,准备合适的颈托(必要时备留置口颈托、备气管切开包),备三个袋装食盐(每袋0.5 kg),其中两个固定头部两侧,一个备压迫取骨处,用盐袋代替传统沙袋既相对无菌又可用于术后补钠使用等方便实用。 2.2 床上肢体功能锻炼主要为上下肢体伸屈,手足活动,这有利于手术后患者的功能恢复,又可增加心搏出量而提高患者手术当中对失血的耐受能力。 2.3 心理准备颈椎手术由于部位特殊,靠近脊髓,周围有大血管及神经通过,患者对手术抱有恐惧心理,护士应耐心向患者和家属做好解释工作,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交代术前准备及术中术后配合,介绍成功事例来增强患者信心。 2.4 气管、食管推移训练气管和食管推移训练主要是为颈椎前路手术作准备的,因颈椎前路手术的入路系经颈内脏鞘(包在甲状腺、气管、食管)与颈血管神经鞘(包括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迷走神经)间隙而抵达椎体前方。故术中需将内脏鞘牵向对侧,方可显露椎体前方或侧前方。术前应嘱患者自己或护理人员用2~4指插入切口一侧的颈内脏鞘与血管鞘之间,持续地向非手术侧牵拉推移,或是用另一手牵拉或是大拇指推移,必须将气管推过中线。 气管食管推移训练一般在手术前3~5天进行,开始时每次持续时间10~20 min,每天6~8次,以后推移时间逐渐延长至40~60 min左右,每天3~5次,如果形体较胖,颈部粗短者,气管食管训练适当加强。在做推移时,易刺激气管引起反射性干咳等症状。因此必须向患者及家属反复交代其重要性。如果推移不符合要求,不仅术中损伤大,而

颈前入路颈椎围手术期功能锻炼

颈前入路颈椎围手术期功能锻炼 阮文斌(吉林省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吉林吉林132011) [摘要]目的:探讨颈前入路颈椎手术,术前、术后的功能锻炼。方法: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心理护理,功能锻炼训练。结果:手术顺利,术后患者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围手术期进行有效地功能锻炼,可增加患者的康复信心,促进早日康复。 [关键词]颈前入路;围手术期;功能锻炼 颈前入路颈椎手术是治疗颈椎病、颈椎骨折的有效方法。由于颈椎及其周围有着重要的组织结构给手术增加了危险性,术后并发症较多。因此,做好患者的术前和术后的康复训练计划;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地功能锻炼,使患者顺利手术,尽快恢复健康,成为护士面临的重要难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1月 2011年12月开展的颈前入路颈椎手术患者11例,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16 57岁,平均40岁。颈椎外伤性骨折6例,颈椎病5例。 2功能训练的方法 2.1功能训练的遵循的原则 2.1.1先做好心理护理,打消疑虑是有效功能训练的第一步。心理护理:让患者了解功能练习的意义,术前的有效功能练习可减少术中出血,及降低对血压、心率的影响,让手术过程更顺利;同时能够减少术后的并发症如:肺内感染、压疮。尽早恢复感觉、运动功能。 2.1.2根据病情制定功能训练计划:①健康教育指导到位,将健康教育贯穿于功能训练全过程,不仅增长患者对疾病的康复知识。而且增进了护患之间沟通。功能训练指导做到讲解语言通俗易懂,动作要领重点突出,指导示范到位。②功能练习要保质保量:保证练习的幅度要到位,练习的次数要在一定范围内逐日增加,不能随意增减。③以患者主观感受为参考,循序渐进。粗暴方式的功能练习会造成肌肉、皮肤甚至神经、骨骼的伤害。 2.2术前功能训练 2.2.1呼吸功能训练:进行咳嗽及呼吸训练,指导患者深呼吸,分段有效排痰,做增强胸部肌肉的训练。 2.2.2气管食管推移训练:气管食管推移训练是颈前路手术最重要的准备[1]。指导患者自己将气管持续向非切口侧推移过颈部中线。一般在术前3 5d进行,开始坚持10 20min/次,6 8次/d,以后延长至40 60min/次,3 5次/d。提拉气管训练应循序渐进,注意勿损伤皮肤。 2.2.3床上大小便训练:让患者克服心理因素,排便习惯因素造成的不适应床上排便预防便秘。顺时针在脐周针方向进行按摩。排便时屈膝协助用力,呼气防止发生生命体征改变。 2.2.4体位训练:仰卧位训练适用于颈前路手术。 2.3术后功能训练2. 3.1神经功能的观察与训练:由于手术可造成或加重脊髓及神经的损伤,所以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四肢感觉、运动及发音等变化,根据病情可嘱患者握拳抬腿、1次/2h,连续2天。 2.3.2体位训练:①脊椎内固定术后脊椎稳定者,术后第2天可下床活动。起床活动时,必须戴紧颈围领,由仰卧位变为侧卧位,再慢慢坐起,不得直接坐起或过猛,以免加重或引起脊髓神经的损伤。躺下时与起床步骤相反[2]。下床前先带上脊围在床边坐一会。无头晕等不适再下床,第1次下床时要有人在旁扶持,防晕厥或摔倒等意外发生,下床可在室内稍活动。②颈椎术后植骨者或稳定受影响者术后必须卧床,立即围领固定,限制颈部活动,或用沙袋固定于颈部两侧,预防颈部过度移动。尽可能保持头颈身呈一直线水平,当侧卧位时注意将头垫高与脊椎保持同一水平,仰卧位时,头下不垫枕或垫一薄枕,保持中立位,颈两侧置沙袋,防止左右移动,翻身时保持头颈躯干一条直线,采用轴型滚动方式翻身。卧床4 6周后可戴围领起床活动,不宜过早。 2.3.3加强呼吸系统训练:颈椎术后1周为水肿期,应特别注意患者的呼吸系统情况,嘱患者深呼吸及时分段咳出呼吸道内分泌物,协助患者翻身、拍背,1次/1 2h以利痰液排出。 2.3.4饮食训练:颈前路手术术后初期,每天进行吞咽训练,无呛咳方可嘱患者多饮冰冷流食,以减少咽喉部水肿、出血,术后1 2d改半流质饮食,一周后改进普食。进食时速度不宜太快,以免引起呛咳。 2.3.5康复训练:前路颈髓减压术的目的是尽早最大限度的恢复肢体功能,而术后康复护理,指导患者尽早进行康复锻炼是患者功能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点。患者未清醒时可进行被动功能练习,如将肢体至于功能位,按摩皮肤受压处,定时更换卧位,被动屈伸各关节等。清醒后改为主动练习,术后当天做手指、腕关节、足趾及踝关节活动;第1天可做肢体抬高、关节屈伸,3 4次/d,15 30min/次,不能主动练习者可由他人帮助进行,逐日增加,逐步独立完成。 3出院指导 患者术后1周拆线,2周左右颈部围领固定出院,嘱患者出院后仍要颈部围领固定3个月,控制颈部活动。围领解除前需先行适应训练,先在睡觉时取下,以后改为间断使用围领,直至解除。按计划自觉行四肢功能锻炼,出院后定期复查[3]。 · 877 ·吉林医学2013年2月第34卷第4期

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术前训练气管推移的方法及研究

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术前训练气管推移的方 法及研究 摘要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前,进行气管推移训练的必要性。 方法:40例颈椎前路手术患者。随机分研究组20例术前未行气管推移训练,对照组20例术前行气管推移训练。观察两组病例中食管(咽)损伤、咽喉部疼痛、吞咽障碍、咽喉异物感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研究组出现如(咽喉疼痛)相关并发症7例,对照组出现l0例。 结论:气管推移训练在颈椎前路手术中并不一定是必须的。 关键词颈椎病患者护理气管推移 论文类型:应用研究 Thesis topic:method of cervical anterior operation in patients with tracheal passage before training and research

Speciality: Nursing Applicant: Wujuan Supervisor: Prof. Lining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anterior cervical operation, necessity of tracheal passage of training. Methods:4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nterior cervical operation. Tracheal passage of training and 20 were treated without surger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underwent tracheal passage of training in 20 cases. Observation of esophagus in two cases (pharynx) injury, throat pain, dysphagia, foreign body sensation in the throat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Results: the complications in study group (such as sore throat) related complications in 7 cases, the control group of l0 patients. Conclusion:the complications of anterior cervical operation by tracheal passage of training to reduc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颈椎手术护理常规

颈椎手术护理常规 颈椎手术护理常 规 由于颈椎病变范围不同,手术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颈椎前方入路,简称前路手术;另一类是由颈椎后方入路,简称后路手术。 一、术前护理 观察要点 1.观察病人对有关疾病的知识掌握情况。 2.观察脊髓神经功能,如双上肢,双下肢的感觉,运动。 3.颈椎损伤病人观察要点同高位截瘫病人。 护理措施 ①同骨科术前护理常规。 ②协助做好各项检查,如X线、CT、MRI等。 ③术前备颈围、引流袋、X线、CT、MRI及抗生素等 ④手术体位练习及推气管练习。 前路手术:手术体位—术前3—5天,病人取仰卧,将枕头放在肩背部、头后仰,颈部呈过伸位,训练每日2次,首次5分钟并逐渐达到,每次2小时。推气管练习—术前3天,病人取仰卧位,用手并拢四指,将气管向左或右推,每日1次,每次5—10分钟。 后路手术:病人取俯卧位及深呼吸的练习,每日2次,每次30—60分钟。二、术后护理 1同骨科术后护理常规 2颈部制动,两侧用沙袋固定,颈围固定后保持头颈部中立位,平稳搬运病人至病床上,严禁扭转、过屈或过伸,特别是植骨及人工关节者。 3严密监测生命体征、SPO2、神志。 4颈前路手术后,切口用0.25Kg小沙袋压迫止血。如出现呼吸困难,多因深部血肿或喉头水肿引起,应通知医生采取紧急措施。 5对行枕颈融合术者,需颈部制动3个月,以防假关节形成,对仅行枕大孔扩大减压术、颈、后弓切除者,可不必制动。 6检查四肢的感觉,运动,肌力每小时一次并记录,注意尿管拔除后小便能否自解,并与术前比较,观察手术效果。 7观察引流液的量、色,如为淡红色或淡黄色应警惕脑脊液漏,应立即停止负压吸引,并通知医生对症处理。 8每两小时翻身一次,并注意头劲部的保护,动作缓慢,预防枕部受压。 9劲前路手术后,常规雾化吸入一日2次,嘱病人进食冰冷食物,以减少咽喉部水肿及出血。 10观察病情变化,伤口局部有无肿胀,有无喉上神经及喉返神经损伤,预防窒息的发生,观察四肢活动及感觉情况、大小便情况等等。 11指导病人病人四肢的功能锻炼,下床前先坐起,逐渐过渡到站立、行走,由

颈椎前路手术入路相关解剖学研究进展

·综述·2012年7月第19卷第19期 颈椎前路手术入路周围的解剖结构特殊、毗邻关系复杂,伴行有重要的神经、血管,手术难度大、风险高,被一些手术医生视为手术的高危区域。1955年Robinson RA等[1]在对颈筋膜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最先应用其行颈椎前方横切口入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但该术式仅适用于单阶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1957年,Sowthwich WO等[2]详细地阐述了该入路,将其发展到了C3~T1并沿用至今。此后许多学者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大量进一步的研究并进行了相关报道。 1颈前皮肤、肌肉等解剖结构及临床意义 颈前部皮肤较薄,有横行的皮纹,所以颈部手术多做横切口,横切口有利于美容缝合,减少瘢痕组织形成,但该术式仅适用于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Bailey RW等[3]在1960年描述了经胸锁乳突肌前缘斜切口入路行颈椎骨折融合术斜切口,李舰等[4]行颈椎前外侧改良L形切口治疗上颈椎病变,但其皮肤缝合时瘢痕较多,较适用于多节段的颈椎疾患的手术治疗。颈阔肌为宽而薄的肌片,其下为胸锁乳突肌,胸锁乳突肌为颈前区、颈外侧区的分界,颈外侧区许多重要结构由其后缘穿出,其浅层为颈筋膜及颈阔肌覆盖,可用于手术中定位及保护周边结构免受损伤。浅层之下是第2纤维层,也就是颈中筋膜,包绕舌骨下肌群。舌骨下肌群为位于中线两侧的扁条肌,浅层为并列的胸骨舌骨肌和肩胛舌骨肌,深层为上下相续的胸骨甲状肌和甲状舌骨肌。喉下部,在胸锁乳突肌和舌骨下各肌之间,有舌骨下神经襻越过,贴于颈动脉鞘上,颈前路手术中,可用舌骨下肌群作为解剖标志来定位手术入路及术中减少牵拉损伤。 2颈前筋膜的解剖特点及临床意义 Robinson RA等[1]在对颈筋膜及其间隔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开展了从内脏鞘与颈动脉鞘之间到达颈椎的手术入路。颈部筋膜分为深浅两层,在浅筋膜内有颈阔肌,其深面的颈深筋膜,称颈筋膜。颈筋膜又可分为浅、中、深三层,颈筋膜浅层又称为封套筋膜,包绕颈部并包裹前方的胸锁乳突肌和后方的斜方肌;许多学者认为颈筋膜中层分为三层,即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层、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层和脏筋膜。但单建林等[5]认为颈筋膜中层分为深浅两层,浅层覆盖着肩胛舌骨肌和胸骨舌骨肌,深层为舌骨下肌间膜,分隔气管前的舌骨下肌群,两层在舌骨下肌群边缘汇合,向外颈筋膜中层在颈动脉鞘的前外侧融入颈动脉鞘。在颈筋膜中层内为脏器鞘、外为颈动脉鞘、前为封套筋膜、后为椎前筋膜的潜在间隙内,颈筋膜中层为具有一定张力的筋膜,其内包含少量的疏松结缔组织,在行长阶段颈椎前路手术时,在锐性分离封套筋膜后,应加以区分的锐性分离颈筋膜中层,在该部位进入椎前筋膜是相对安全的。颈筋膜深层即为椎前筋膜,椎前筋膜又分为深浅两层。浅层致密,向外续行构成颈动脉鞘的内壁、后壁、前侧壁,并与来自前方的颈筋膜中层结合构成颈动脉鞘的前壁外侧部分及外侧壁。深层薄弱,颈前筋膜的深层紧贴椎体,向外走行于颈动脉鞘后方,向外覆盖颈长肌、斜角肌、头长肌、肩胛提肌,走行于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后方,两层易分离。在颈动脉鞘内缘到食管后方的范围内,在进行了椎前筋膜浅面脏器鞘后方的钝性分离后,可以安全地锐性切开或剪开椎前筋膜,而不会伤及喉返神经和甲状腺下动脉,且越靠近中间越安全[6-7]。颈椎椎前筋膜的解剖特点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可使颈前入路更为安全合理,手术应避免过度牵拉。 3颈动脉鞘的相关解剖及临床意义 颈动脉鞘被一结缔组织鞘包绕形成,在该结缔组织鞘内部,外侧是颈内静脉,内侧为颈动脉,后方是迷走神经,前方为舌下神经降支。许多文献认为颈动脉鞘为孤立的桶状结构[8-9]。颈动脉鞘的浅面有胸锁乳突肌、甲状舌骨肌、胸骨舌骨肌和肩胛舌骨肌下部、颈襻及甲状腺上中静脉;后方有甲状腺下动脉通过,隔椎前筋膜有颈交感干神经、椎前肌和颈椎横突等;颈动脉鞘内侧有咽、食管、喉、气管颈部,喉返神经和甲状腺侧叶等。在颈右侧,靠近颈动脉鞘处切开颈筋膜中层很少伤及右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在左侧,可采取同样的方式来锐性分离颈筋膜中层。在C3水平以下沿颈动脉鞘前内侧锐性分离颈筋膜中层也很少伤及喉上神经和甲状腺上动脉。因此,颈动脉鞘可作为安全解剖的标志对颈筋膜中层进行锐性分离。也有文献认为颈动脉鞘并非孤立的桶状结构[5-7],即使切开气管前筋膜后颈动脉鞘仍不会游离[6],颈动脉鞘受椎前筋膜的限制相对固定于椎前肌群前方,活动受限,手术中牵拉颈总动脉可引起缺血、血栓等导致脑梗、偏瘫及死亡。因此,在显露过程中向对侧牵开脏器鞘并以手触至颈动脉位置避免损伤。 4喉上神经与甲状腺上动脉解剖及临床意义 喉上神经起于迷走神经下神经节并在颈动脉鞘内下行到相关平面,分出内外两支并穿出鞘外,甲状腺上动脉与喉上神经外支伴行,喉上动脉与喉上神经内支伴行。喉上神经外支在内支略下平面穿出颈动脉鞘并沿其内侧下行,然后在甲状腺上动脉后方与之伴行,行向下内侧,在胸骨甲状肌深面斜行至环状软骨和甲状软骨相接平面支配环甲肌。在颈椎前路手术时,舌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可作为用于术中以避 颈椎前路手术入路相关解剖学研究进展 王军(综述)胡军祖(审校) 桂林医学院,广西桂林541001 [摘要]颈椎前路手术入路周围的解剖结构复杂,伴行有重要的神经、血管及组织,包括皮肤、颈筋膜、颈阔肌、胸锁乳突肌、舌骨下肌群、喉上神经、喉返神经、迷走神经、动脉鞘、脏器鞘等重要组织,在该部行手术难度大、风险高。因颈前部错综复杂的解剖结构,使得颈椎手术成为解剖学领域的难点,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相关解剖学研究,为了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生原因,为临床提供解剖学依据,本文就近年来颈椎前部的应用解剖学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关键词]颈椎;前方入路;解剖;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3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2)07(a)-0014-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