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先生生平以及重要思想 作业

章太炎先生生平以及重要思想 作业
章太炎先生生平以及重要思想 作业

章太炎先生生平以及重要思想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一名绛,字枚叔,一作梅叔,浙江余杭人。被鲁迅誉为“有学问的革命家”,是开创中国近代思想与社会大变动的第一代披荆斩棘者中的杰出代表。

章太炎博大精深的学术功夫,不仅为他的门人后学所敬重,也为他同代同辈政治、文化、学术观念不同甚至截然对峙者不得不佩服,这在现代中国思想学术史上并不多见。胡适也在为上海《申报》五十周年纪念专刊所撰长文《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称太炎先生是清代学术史的押阵大将。本文将从章太炎先生生平、思想及其意义三方面,希望对这位文学、革命大家是怎么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给我们带来深刻影响的作一个简略概述。

生平:

章太炎一生经历曲折复杂,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

青年求学时期:章太炎出身于世代书香之家。祖父章鉴为国子监生,是博览古今图书的饱学之士。父亲章睿幼读家中藏书,取得廪生的资格,担任过余杭县训导。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影响下,章太炎秉承父辈遗训,“诵六经,训诂通”,“浏览周、秦、汉氏之书”。他研读的书籍有:《说文解字》(许慎)、《说文解字注》(段玉裁)、《音学五书》(顾炎武)、《尔雅义书》(郝懿行)及各代书。尤其在1886年后,他阅读了浩繁的治经著作丛书《学海堂经解》、《南菁书院经解》。通过这些学习,章太炎登入了清代经学的殿堂,打下了治学的坚实基础。在此期间,章太炎写下了《膏兰室札记》、《诂经札记》、《春秋左传读》等著作,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见解,在学术上初露锋芒。

维新改良时期:章太炎还在诂经精舍苦读的时候,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就已拉开序幕。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组织强学会,鼓吹维新变法。如火如荼的维新运动终于使章太炎决定走出书斋,虽然此举遭到他的老师俞樾的坚决反对,但他去意已决。1897年初春,章太炎从杭州来到上海,进了当时维新派的舆论阵地——《时务报》。后张之洞招他入幕,他便来到武昌,任《正学报》编辑,但又因志趣不合而又回到上海。戊戌政变发生后,他被迫远走他乡,先后到了台湾、日本。

革命反清时期:由于戊戌政变的刺激,再加之来台之后的痛定思痛,章太炎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排满反清思想也逐渐强烈起来。他把过去发表和新近撰写的论证、论学文字辑订为《訄书》,此书于1899年冬季木刻付梓,正式提出“逐满”问题。不久,章太炎东渡日本。此后便因革命形势所迫而常来往于上海和日本两地。1901年,章太炎在具有浓厚革命色彩的《国民报》上发表《正仇满论》,这是他公开批驳资产阶级改良派政治主张的第一篇论文,也是章太炎思想发展中的一座里程碑。第二年,他针对康有为的《与同学诸子梁启超等论印度亡国由于各省自立书》、《答南北美洲诸华侨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等文字,愤而写下《驳康有为论革命书》。1903年,邹容发表著名作品《革命军》,章太炎为之作序,并发表于《苏报》,这就是当时风行全国的《序〈革命军〉》,不久,《苏报》又摘登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第二天,震惊中外的“《苏报》案”发生,章太炎为此入狱三年。

追求共和时期: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面临的最大敌人是袁世凯,但章太炎当时没有看清形势,而是错误地支持袁世凯任总统。袁世凯的帝王思想彻底暴露后,方才醒悟,于是又从此为创立中国的政治共和局面而不懈奋斗。1913年7月,章太炎奔走呼告,既撰文,又通电,大呼“项城(即袁世凯)不去,中国必亡!”不久,章太炎被袁世凯幽禁于北京,无奈之时,又开始讲学。袁世凯死后,章太炎获得自由。第二年随孙中山南下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章太炎代拟《大元帅就职宣言》,明确宣告要“与天下共击破坏共和者”。后又在“民国共和”的种种方案接连失败后,提出“联省自治”,但此种主张不久便在阵阵枪炮声中偃旗息鼓。历史进入了黑暗的年代,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他将自己关进了书斋。

晚年讲学时期:1922年4月,章太炎应江苏教育会之邀,开始在上海主讲“国学”。自东京和北京讲学以来,他已是第三次登坛授徒。而且以后的岁月,讲学也成了他孤独的灵魂寻求慰抚的一种主要方式。

章太炎一生著述丰富,在生时曾手定《章氏丛书》及《章氏丛书续编》。章太炎去世后,章氏国学讲习会编辑《章氏丛书三编》,今人则编有《章太炎全集》(六卷本)。

思想:

关于章太炎先生的思想,我们可以在其著作中一窥究竟,在这里,主要从政治、哲学、法律这几个方面进行一一概述。

一、政治思想:首先,维新思想是章太炎先生重要政治思想之一,章太炎最初走出书斋投身到社会政治斗争,是始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维新思想的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卖国屈辱的《马关条约》,引起了全国各阶层人民的愤慨。在京应试的举人康有为等发起1300多人参加的“公车上书”,要求光绪帝变法图强。随后,又组织了北京强学会、上海强学会等政治团体,出版《中外纪闻》、《强学报》等进步刊物,推动变法维新运动。救亡图存与变法维新的声浪遍及全国,给章太炎很大震动;其次,章太炎政治思想还包括排满思想:章太炎最终与改良主义决裂是在1900年7月。那时候唐才常在上海发起“中国议会”,创立自立会,组织了自立军。该会宗旨宣布不承认清政府有统治中国权,但又拥立光绪皇帝,态度暧昧。章太炎反对用“勤王”旗号。他说:“诚欲光复汉绩,不宜首鼠两端,自失名义。果欲勤王,则余与诸君异趣也。”因断发以示决绝。③表示了要同清王朝战斗到底的决心;最后,章太炎政治思想还包括民主建国思想和民主主义思想:这在章太炎思想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且也是先生最为先进、进步的思想。推翻满清政府后,中国又面临着建立一个什么样体制的国家,怎样去建国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章太炎本着一颗火热的心,积极出谋划策,不断四处奔走。这一时期他提出不少民主建国主张。另外,章太炎虽然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反对中国共产党,成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但当时中国受到外来侵略、民族危亡迫在眉睫时,他的民主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清朝又一次闪烁出灿烂的火花。他不顾年迈体衰,为宣传团结抗日四处奔走,呕心沥血,用行动照亮了他生命历程上第二个辉煌的时代。

二、哲学思想: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章太炎被誉为是少数几个最具深刻性、原创性和系统性的哲学家之一。他通过融合印度佛学、中国佛学、康德哲学以及庄子哲学,独创了“真如哲学”。“真如哲学”的革命性,在于它确立了现代主体性;同时,“真如”的普遍内在性和多元主义的理论特征,又为个体主体性作乐理论辩护。但是,由于其思想来源未经充分整合,使得“真如哲学”充满了内在紧张,最终走向了“唯我论”,导致了这场哲学革命的夭折。对“真如哲学”的尝试挽救表明,“能动得革命的反映论”是其根本出路,也是历史的最终走向。

三、法律思想:章太炎一生著述甚丰,已出版的有《章氏丛书》及《章氏丛书》的《续编》和《三编》等。他的法律思想较为复杂,且前后多有矛盾。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建立总统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方案。2、损上益下,维护人民权利平等的法律观。3、“专以法律为治”的主张。

当然,章太炎先生的思想,一直是深受当时或维新或革命或民主的历史大潮影响的,而在其中,个人认为影响最为深刻的是清政府的腐败导致的丧权辱国,这个在其政治思想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取个例子: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前,章太炎政治上的思想一直体现为改良主义思想:在政治上主张变法主张以日本为师,“顺天革政,蔚为望国”;效仿西方政治,实行三权分立;学习西方的联邦制度,实行地方自治,使“外人不得挟政府以制九域”。

一、在经济上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他认为“始也以贸易为一商之轻重,而终也至以为一国之轻重”。同时主张鼓励消费,以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二、在文化教育上,主张改革中国的封建思想。他认为兴学堂是变革政治的前提。主张“废淫祠改改书院”,培养人才;组织学会,团结维新人士;办报馆,广译外国书报,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文化,以“开民智”。

三、在外交上,主张联日抗欧美。

四、政治主张,与康梁的思想相比,有其自己的特点:一、在变法维新上的态度上他主张变法应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指导,反对康梁以佛学为变法的思想武器。二、在对清王朝的感情没康梁的浓,以其主张更能反应当时社会的需要和对政治思想的一种需求。

而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其政治思想发生了重要转变:主要体现为:

一、民族主义思想。对内反对民族压迫,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主张民族独立。其民族思想有其局限性,他主张由汉族同化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在汉化前不得享受与汉族同等的权利。这以思想不利于团结各族民族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他认为“言种族革命,则满人为巨敌,而欧美少轻”。这表明他没看清楚帝国主义才是中华民族的最大敌人,看不清反帝反封建是中国革命密不可分的两大任务。

二、反资本主义思想。主要表现在反对资产阶级代议制和反对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三治世方案:第一,在政治上,主张“直接民权”。“依法治国”。他“直接民权”的主张并没有突破资产阶级虚伪民主制框架。因为,不触动剥削制度,无论在政体上变化多少花样,也不可能真正实现直接民权。第二,在经济上,主张“抑富强,振贫弱”。他主张“均配土田,使耕者不为佃奴”“田不自耕者不得有”。他主张限制资产阶级工商业的发展。“盐田池井不自煮者不得曝者不得有,矿土不建筑穿治者不得有,不使枭雄拥地以自殖”。同时也主张限制官吏的特权。在官者不得言商,托名与其他者重其罪,籍其产;父子经营工商业者不得入官,不得借其政治以自利。

总之,章太炎的一生,从参与变法维新到为抗日救亡奔走,凡四十年,走过了一条漫长、曲折、探索的道路,而贯穿其始终的,则是强烈的爱国主义。他一生不畏艰难险阻,不惧强权铁窗,不谋个人名利,矢志救国救民,光明磊落,肝胆照人。他的政治主张,不乏真知灼见,同时也存在着模糊、错误之处。因而他对革命起过巨大的宣传推动作用,但也有其消极甚至反动的一面。观其一生,他是中国近代革命史上一颗璀璨的巨星,也是一个曾在历史舞台上叱诧风云的悲壮的历史人物。

章太炎纪念馆参观心得汇总

参观心得 章太炎,原名学乘,字枚树,浙江余杭人,是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学家,小学大师,朴学大师,国学大师,民族、民主主义革命者。周恩来总理评价“学问与革命业绩赫然”。今天,我们入党积极分子学习班一行人来到了位于西湖畔的章太炎纪念馆,来领略先辈的精神,来感受伟人的情怀。 纪念馆分设三个展厅,陈列“革命先驱”和“国学泰斗”两大专题。陈列内容翔实、陈列手法新颖,通过场景还原、影景合成、变景画、电动图表加自动讲解,一改人物纪念馆枯燥、生涩的老面孔。馆内收藏文物丰富,其中《流血革命》、《狱中联句》、《十九路军死难将士公墓表》等,系国家珍贵文物。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章太炎墓及夫人汤国梨墓,坐落在纪念馆后面的苍松翠柏之中。 在纪念馆内,庭院内,有一尊先生的头像雕塑。雕塑慈眉善目,仿佛在用他那柔善而又坚定的目光向人们阐述他的革命意志。无论是在民国时期,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章太炎先生都一直秉持着一颗爱国救国的心,在不停地为国家振兴而努力。他曾因“苏报”案而被捕入狱,然而,即使身处狱中,他与邹容仍旧不停斗争。他在狱中书写的《答新闻报记者问》中满怀信心地说:“四万万人民都会同情我们,而公理一定会战胜的”。同时他还参与江浙革命组织“光复会”的筹划工作。在抗日战争初期,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流入日寇之手。虽然此时的章太炎先生身处逆境,他仍然怒斥当局。1932年1月13日,他与熊希龄、马相伯、张一麐、李根源、沈钧儒、章士钊、黄炎培等知名人士,联名通电,痛斥当局。六天之后,章太炎先生又率张一麐、赵恒惕、沈钧儒、李根源等,联名通电全国——《请国民援救辽西》通电对东北义勇军的奋勇抗敌予以瞭高度评价,他严斥当局“素无斗志,未闻以一矢往援”,指出“国家兴亡之事,政府可恃则恃之,不可恃则人民自任之”。

别录著作简介

别录简介 汉刘向撰。二十卷。 从武帝成帝百余年间,国家藏书“积如丘山”。成帝于河平三年(前26),诏谒者陈农广求天下遗书,同时任命刘向主持整理国家藏书。是时,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术数,侍医李柱国校方技。此外,刘歆、杜参、班斿、王龚、望(失其姓)等十数人也参预其事,由刘向总其成。 刘向校书,首先广罗异本,以相校雠,不拘一家,择善而从。其次,整理错乱,除去重复,互相补充,定著篇章。然后,条别篇章,定考目次。雠校讹文脱简,写定正本。如《晏子叙》:“所校《晏子》,十一篇,臣向谨与长社尉臣参校雠。太史书五篇,臣向书一篇,参书十三篇,凡中外书三十篇,为八百三十八章。除复重二十二篇六百三十八章,定著八篇二百一十五章。外书无有三十六章,中书无有七十一章,中外皆有以相定。中书以‘夭’为‘芳’,又’为‘备’,‘先’为‘牛’,‘章’为‘长’,如此类者多。谨颇略椾,皆已定,已杀青,书可缮写。”最后确定书名。如《战国策叙录》:“中书本号,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或曰《修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其事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间之事定。”每一书校毕,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旨意”(《汉书·艺文志》),写成叙录,附书奏上。所奏叙录,包括下列内容:阐明校雠原理,叙述校雠原委,即版本异同、篇目数量、简策脱略、文字讹谬、书名异称、校雠经过以及校书人姓名、上书年月等;介绍作者生平及思想;叙述学术源流;辨别书之真伪;评论思想或史事是非,介绍内容提要;简评书之价值等。刘向又集合众录,别为一书,是为《别录》。开创了叙录体目录。刘向校书二十年未竟而逝世,由其子刘歆续成。 《别录》著录图书六百零三家,计一万三千二百一十九卷,分为六大部类、三十八种:一、六艺: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二、诸子:儒、道、阴阳、法、名、、纵横、杂、农、小说;三、诗赋:屈原等、陆贾等、孙卿等、杂赋、歌诗;四、兵书: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五、数术: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方技: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各类之前有类序,各部后有部序,叙述各类各部学术思想和授受源流。部序之前、类目之后,皆有统计,全书最后还有总计。原书已佚,清人有七种辑本:严可均辑本,见《全汉文》;洪颐煊辑本,见《经典集林》;马国翰辑本,见《玉函山房辑佚书》;张选青辑本,见《受经堂丛书》;姚振宗辑本,见《快阁师石山房丛书》;顾觐光辑本(未刊);章炳麟辑本,见《章太炎全集》。 2.七略 汉刘歆撰。七卷。 刘向、刘歆校书,先校勘定本,即从多种书本内选定篇目,根据每篇的复本经过校雠,校定文句,成一校定底本;继而缮写清本,即把校定底本用竹简缮成清本,以便保存和阅读;再编撰叙录,一书校毕,刘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叙录记载新定本的篇目,记述校定过程,撮述全书大意;最后建成系统目录,即将所有藏书,按大类划分,下又分若干小类。与此同时,刘向又“别集众录”,而成一书,是为《别录》。刘歆继承其父未竟事业,在《别录》基础上,去详从略,撰成《七略》。 著录图书三十八种、六百零三家、一万三千二百十九卷。其分类体系为:一、辑略:乃全书叙录,包括总序、大序和小序,说明各大类和小类图书内容和学术思想流派。二、六艺略: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三、诸子略: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四、诗赋略: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

章太炎进化论思想渊源探究

内容摘要 清朝后期,我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的侵略,中华民族开始了可歌可泣的抗争历程。在思想界,自从西方进化论传入中国以后,就成为革命进行的依据,成为呼唤民族觉醒、反抗外国侵略与反抗国内压迫、推动社会进步的思想武器。章太炎在众多传入中国的西方学术中,自觉接受、改造和宣传、运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拉马克的用进废退与我国古代的变易思想,形成他自己独特的进化论,包括自然进化论、革命进化论、俱分进化论,对当时的革命、思想界以及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章太炎;进化论;渊源;探究

Abstract The later, our country entered the semi-colonial and semi-feudal society.Along with the imperialist powers to our country aggression, the Chinese nation began ordeal.their deeds struggle history. In defendingSince the western theory of evolution came to China. The theory of evolution become the basis for revolution. It become the ideological weapon of a call for national awakening, resistance against foreign aggression and domestic oppression, also it push forward social progress. Zhang Taiyan In numerous introduced into China in the western academic Consciously accept, transform and publicize Darwin's biological theory of evolution and Lamarckian’s the Principle of Use and Disuse. He used Darwin's biological theory of evolution, Lamarckian’s Principle of Use and Disuse and the Changing Idea of Ancient China, developed his own unique theory of evolution. His theory of evolution include Natural evolution, revolution evolution, the theory of all points evolution, At that time to the revolution, thinkers and made a profound impact on later generations. Key words: Zhang Taiyan,evolution,origin,probe

中国著名教育学家简介

中国著名教育学家简介 中国著名教育学家简介 孔子,春秋时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华夏教师第一人,被后人尊为“万世师表”,乃教师的“师祖”,他的教育思想结集在《论语》一书中。 韩愈,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在教育史最突出的贡献是他关于教师的论述——《师说》,阐明了“从师”、“为师”的重要性,提出教师的任务应是“传道”、“授业”、“解惑”,表明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学相长”观点。 章太炎,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学者、教育家,他重视教育的作用,主张教育必须为革命服务,认为教育的内容应德育、智育、体育三者并重;他手定的切音方法被确定为全国通用的注音符号,沿用了三十多年,对统一汉字读音做了不少贡献,著有《太炎教育谈》等书。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青年时代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他始终把教育作为革命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杂文形式多次发表对教育的评论和意见,提倡新道德新文化教育,反对奴化教育。 蔡元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他对教育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改革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他最突出的功绩一是把中国两千年的专制教育改变为国民教育(即资产阶级教育),二是把北京大学改革为现化大学的模式,对中国教育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有《蔡元培教育文选》等专著。 李大钊,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无产阶级教育家,他是我转入驶上最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论述教育本质的第一人,指出阶级社会的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他是我国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也是在旧中国的大学讲坛上公开讲授马克思主义并依据辩证唯物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组织教材进行教学的第一人,其教育思想和革命教育实践,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份宝贵遗产。

章太炎对现代性的迎拒与文化多元思想的表述

章太炎對現代性的迎拒與文化多元思想的表述 導論 「現代性」(modernity)一詞與「現代」(modern)、「現代化」(modernization)、「現代主義」(modernism)在各學科用之甚廣,不易界定。西方中古時代約六世紀時,始出現「現代」(modernus) 這一名詞,產生「現在的時間感」(modernitas),以及「現代人」(moderni)的意識[1]。現代意識必然與「古代」(antiquus)對稱而意義相反,與中國的今古觀,心却理却,如《孟子?梁徰王》有云「今之樂,由古樂也」;《中庸》有云「生乎今世,反古之道」;陶淵明<歸去來辭>更有「覺今是而昨非」之句。「今世」一語初見於《中庸》,復見之於《孔子家語?儒行解》「今世行之,後世以為楷」,與西方的「現代」一詞實可相通,然在概念上亦有重要之異,西方的「現代」與現代之前是一種「斷裂」(rupture)的關係[2],進入全新的境界,不傴傴是古今自然相承的延續。 從歷史的角度看,西方歷史可分「上古」(Antiquity)、「中古」(Middle Age)、「現代」(Modernity)三期。自中古走向現代始於「文藝復興」(Renaissance),此時代之人,如史家孟森所說,不傴想突破傳統,而且自信已經突破傳統[3]。所突破的傳統是基督教,而動力則是古典世俗文明。故文藝復興產生的「現代性」漸與基督教分離,而與「世俗的世界觀」(a secular view of the world)相結合。隨著科學革命、啟蒙運動與工業革命的來臨,使西方世界創造了嶄新的物質文明;在新的物質基礎上,新的精神文明亦慢慢形成。至十八世紀無論在論辯與品味上,「現代」與「古代」出現針鋒相對之勢,引發強烈的現代批判意識,並產生無數效應,諸如崇拜理性、進步、科技、實踐、民主自由等等,呈現前所未有的現代文明。於此可見,「現代化」的概念所意函的不傴是對過去的批判,而且承諾變更,以及肯定未來的價值。由歷史發展而言,「現代性」無疑「完完全全是西方的概念」[4]。 進入現代、經過現代化而產生的「現代性」,既然是西方的特殊概念,所謂現代化與現代性都是西方經驗的產物。所以遲至十九世紀,寰孙之內唯有西方世界進入現代、完成現代化、以及展現了現代性;其他地區無異仍處於「中世紀」之中[5]。尌此而言,其他地區走出中世紀似乎尌是走西化之路,但事實上並非如此簡單。西方進入現代之前有其歷史背景與條件,而其他地區未必具有此一背景與條件;更複雜的是,其他地區自中世紀走向現代乃是在西方現代文明衝擊下進行,其間有千絲萬縷的錯綜複雜關係,絕非單純的西化可以畢其功。日本在西方的衝擊下完成了現代化,但日本的現代性並不等却西方,是最明顯的例子[6]。 中國也是在西方現代文明的衝擊下開始現代化,故有「中國反應西方衝擊」為說,此說基於千年不變之中國,在西方衝擊下不得不變,而其所變莫不是反應西方的衝擊,顯然難掩西方中心論的色彩。故而後來又有學者主張中國中心論,亦未免

关于三字经的简介及作者

关于三字经的简介及作者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 懂的读本之一。下面有整理的关于三字经的简介及作者,欢迎阅读!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三字经》是中华 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基于历史 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 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拼音:三(sān)字(zì)经(jīng) 英文:three-character scripture 《三字经》书影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三字经》自宋朝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 以及一些民间传说等,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三字经》早就不仅仅属于汉民族了,它有满文、蒙文译本。《三字经》也不再仅仅 属于中国,它的英文、法文译本也已经问世。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英文新译本更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儿童道德丛书”,加以世界范围的推广,也是儿童的必读必背的书籍。2020年4月25日我国新修订了《三字经》,增加修改49处,修改内容仅占原文10%,由 人民教育出版社首发,力争在全国中小学推广。2020年春节到同年5月,央视百家讲坛播出了《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系列节目。 至今《三字经》依然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在过去,包括章太炎在内的有识见的学者, 多有致力于《三字经》的注释和续补者。模拟《三字经》形式的读物也层出不穷。 《三字经》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有不同版本,全文字数从1120字至1722字 不等。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都是我国优秀的蒙学读物,并称为"三、百、千"。 《三字经》内容介绍 《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有一个中心。 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 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

章太炎哲学新论

章太炎哲学新论 【摘要】: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哲学进入现代体系性创造之前,章太炎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最有深度的哲学家。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对章太炎的哲学尤其是他的后期哲学的研究却相对欠缺。本篇论文着重研究章太炎后期(1906年以后)的哲学思想,即探讨章太炎如何从其所构建的真如哲学思想出发,通过对中国现代主体性内在包含的诸环节的建构、批判和反省,如何证成、消解以及某种形式地超越了主体性,即现代性的根本原则,既对章太炎那曾经被称为“夭折了的哲学革命”做出新的理解,也试图以此为个案,一定程度展示中国现代性的复杂面相,探讨现代性观念的哲学根基。1906年之后的章太炎建立了以“依自不依他”为根本原则的真如本体论。它确立了主体性原则,此原则内在地包括了“进步”、“竞争”、“科学”、“民主”、“平等”、“自我”和乌托邦理想等一系列现代观念,它们构成了主体性结构的诸多环节,同时又是中国的现代性的某种展开。真如本体论主要融合了唯识学、中国佛学、包括康德哲学在内的西方哲学以及包括庄子哲学在内的诸子学,具有高扬主体性、真如的普遍内在性、相对主义的理论特征,以及由于思想来源未经充分整合而内涵的紧张和唯我论的理论偏向。这些特色贯穿于章氏对主体性的各个观念环节的审思中,使之在充满洞见的同时又包含了冲突和自我瓦解的因素,最终导致了主体性原则的落空。在进步、竞争(实践)、科学、民主、平等、自我人格和乌托邦世界等诸观念环节中,进步是主体性展开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框架。章氏从真如

哲学出发,对进步所预设的必然性维度和目的论成分作了全而的解构,批判了其中所蕴含的机械决定论思想。然而,由于章氏对康德哲学的误解以及将中印两种佛学系统的混淆,他的必然性批判和目的论批判并非如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无懈可击。试图替代进步哲学的是章氏独创的“不齐而齐”之齐物哲学。它肯定了每一个个体、文明的价值,是一种新型的历史哲学。和对进步的批判一样,齐物哲学的实质是拯救主体性。然而,唯我论等问题也困扰着齐物哲学。竞争不仅是主体性原则展开的动力,而且是主体能动性的实现和表现。真如哲学一方面为竞争作了辩护,另方面,它的相对主义倾向又消解了竞争的合法性。科学指向主体性原则展开的认识论、方法论维度。真如哲学在借鉴康德思想对科学的必然性持肯定意见的同时,又否定了认识对象的客观性以及规律的存在。民主、平等是主体性原则展开的政治哲学、伦理学维度。真如哲学强烈的证成了直接民主制以及万物平等,但是,它的唯我论倾向又束缚了民主,并导致了对平等的消解。主体性原则必然涉及主体和客体。真如哲学确立了自我和现代人格,对华严宗“无尽缘起”说的肯定又包含了突破唯我论的因素。但由此也导致了真如哲学中包含着向个人主义发展和向恶性集体主义发展两重倾向。同时,真如哲学对客体世界的“去魅”高扬了主体性。但鉴于主体性的恶性发展,章氏主张无生主义作为新的乌托邦模式。这种模式在根本上消弭主体的同时,又残留了主体性思维(同一性思维)的痕迹。真如哲学最终难以成为现代主体性原则的有效辩护,一方面似乎透露出现代性的悖论,另一方面也预示了时代需要新的哲学。【关键词】:章太炎主体性真如唯我论

《闲话章太炎》教案

《闲话章太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章太炎其人; 2、学习文章精心选材、组材的特点; 3、学习文章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特点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由解题入手,明确文章的写法特点和内容梗概,然后由学生分组具体讨论章太炎的品格精神及文章的写法,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写一个人物小片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章太炎为民主革命事业不畏权贵,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学习章太炎不慕名利,率真可爱的品性。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章太炎的个性特点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特点的方法 学法指导:从标题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体裁,写人应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可以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适当运用对比和夸张的写法能增强表达效果。 教具准备: 电脑和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颇具传奇色彩和争议的人物,他公开大骂过光绪帝和袁世凯,痛斥过日本政府,谴责过蒋介石;他也曾发表文章批驳过康有为,反对过孙中山;他一生曾经“七被追捕,三入牢狱”,屡遭打击却不屈服,他学识渊博,著述丰厚,被后人誉为国学泰斗,革命先驱,关于他的趣闻轶事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他是谁呢?(章太炎)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位人物。 二、简介章太炎 章太炎名炳麟(1869--1936)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播放“章太炎”视频,激发学生了解人物的兴趣) 三、解题 “闲话”即闲谈,指轻松自由的谈,谈的内容大多是人物的轶事趣闻。如果是介绍章太炎先生的革命思想和学术成果,那就涉及到深奥难懂的专业研究了,话题就不是那么轻松了,就不能用“闲话”一词。本文没有介绍人所共知的作为大学问家和大革命家的章太炎,而是独辟蹊径,选取了章太炎先生的一些趣闻轶事,使我们了解到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充满情感和独具个性的章太炎。 四、研读课文 1、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一个词语来概括闲话章太炎的特点。 2、分组讨论:章太炎具有什么样的品格和个性?请举例说明。(1、2排研读第4至6

人物简介章太炎简介

人物简介章太炎简介 章太炎于1869年1月12日出生于浙江杭州府余杭县东乡仓前镇一个末落的书香门第。初名学乘,后改名炳麟,字枚叔,号太炎。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幼受祖父及外祖的民族主义熏陶,通过阅读《东华录》、《扬州十日记》等书,不满于满清的异族统治,奠定了贯穿其一生的华夷观念,并在后来与《春秋》的夷狄观以及西方的现代民族主义观点相结合,形成具有其个人特色的民族主义观。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 他曾"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辛亥革命后,日渐脱离政治,专意治学。在经学、史学、文字音韵和文学诸方面都有深湛造诣。章炳麟一生著述甚丰,被尊为经学大师,著作版本繁多,后辑为《章太炎全集》。 1891年(光绪十七年),章太炎入杭州诂经精舍,师从俞樾、谭献等,关注经、子之学,初步确立对“今古文”界线的认识,此后几年陆续完成《膏兰室札记》、《春秋左传读》等。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章太炎曾为强学会捐款,与康有为、梁启超通信。 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1900年剪辫发,立志革命。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触怒清廷,被捕入狱。1904年与蔡元培等合作,发起光复会。1906年出狱后,孙中山迎其至日本, 章太炎(7张)参加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改良派展开论战。1911年上海光复后回国,主编《大共和日报》,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曾参加张謇统一党,散布“革命军兴,革命党消”言论。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参加讨袁,为袁禁锢,袁死后被释放。1917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1935年在苏州主持章氏国学讲习会,主编《制言》杂志。晚年愤日本侵略中国,曾赞助抗日救亡运动。 早年接受西方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生物进化论,在他的著作中阐述了西方哲学、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新思想、新内容,主要表现在《訄书》中,认为“精气为物”“其智虑非气”;宣称“若夫天与上帝,则未尝有矣”,否定天命论说教。其思想又受佛教唯识宗和西方近代主观唯心主义影响。随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思想上渐趋颓唐。 鲁迅笔下的章太炎先生,首先是一个革命者,其次才是一个大学问家。他张扬国粹,却坚决而激烈地反抗权威和反抗一切束缚。他的确是一个道德主义者,强调道德的力量,却反对社会对个人的压抑,主张个性的绝对自由。 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均有成就。宣扬革命的诗文,影响很大,但文字古奥难解。所著《新方言》《文始》《小学答问》,上探语源,下明流变,颇多创获。关于儒学的著作有:《儒术新论》《订孔》等。 一生著作颇多,约有400余万字。著述除刊入《章氏丛书》《续编》外,遗稿又刊入《章氏丛书三编》。 章太炎 章氏丛书 是同盟会和辛亥革命的重要领袖之一。他与孙文既有过并肩奋战的岁月,也有过激烈争辩乃至分道扬镳的日子。孙文逝世,章太炎肯定“天生我公,为世铃铎……余岂好邮,好是谔谔。”既承认孙文首倡革命之功,又坦言彼此的分歧,

章太炎的两则故事

章太炎的两则故事 章太炎一生中有许多非常非常奇怪的怪癖,但是同时也有非常多的搞笑的故事以下就介绍两则关于他的故事。下面是搜集整理的章太炎的两则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话说章太炎在年轻的时候曾经结过一次婚但是不久之后妻子就死了,于是和第二个妻子结了婚,两人结婚之后他的妻子为他生了三个女儿,他当即决定为三个女儿取名字,可是他取得名字都非常晦涩难懂,在女儿们小的时候倒还好,但是在女儿们越长越大之后他开始发现他身边的孩子们像他的女儿一样大的都开始谈婚论嫁了,有些甚至孩子都有了,可是他家的闺女却还没有人来提亲,四方打听之后才知道很对年轻的男子都很喜欢她的女儿但是因为不知道他的女儿名字怎么念只好望而却步,知道原因之后,章太炎决定在家举办一次宴席,在吃饭的时候不经意间说出了自己女儿的名字的读法,这才化解了这一场尴尬。他的女儿们也都嫁给了自己喜欢的人。 那一次胡适送了章太炎一本书,在写他的名字的时候在章太炎的名字前后加了两条横线,这是他刚刚学习的一个标点,但是章太炎并不懂这些,所以不管这么多就开始骂他,搞得胡适只好在他的名字前后也加上了两条线表示两个人是一样的,这样章太炎才觉得舒心了。从很多关于章太炎的故事中都能够看出章太炎的为人,章太炎的故事是非常有趣的。

章太炎简介章太炎是我国早些时期比较有出色的作家。他的一生比较坎坷,但是说起来那时候的作家但凡是有一点爱国情怀的写的文章都含有一点超前的意味,只是他的遭遇比别人都惨一点而已,章太炎简介大多是有关于他的主张和他的文学作品的。他是一个非常有民族气概的作家,他所写的文章虽然屡次将他至于非常危险的境地,但是他依然坚持不放弃。在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当过很多报社的编辑,他的文章给当时的中国人带来不不一样的观念。 他的原名叫做张炳麟,是典型的浙江人,小的时候非常喜欢学习所以喜欢长大之后成为了一个成功的教育家,他在年轻的时候受到西方思想比较严重,所以在革命时期他是倡导新思想的那一批人,在他的很多文章中都表现了他这一类的思想。他不仅仅是在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在天文学语言学等方面都非常的有看法,是个非常博学的人。他称得上是一个非常高产的作家,有人曾经统计过在他的一生中把他所有的作品加起来,他大概写了有四百多万字。可能有很多人觉得现在有电脑四百多万字不算什么,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是没有电脑这种高科技的产品的,所以这四百多万字都是章太炎一个一个写出来的,这样看来他确实是非常的不容易,章太炎的简介还有一些关于他的家庭的故事,还有他的女儿,都非常有趣。 章太炎的思想章太炎的思想变化是非常显著的,主要是以苏报案为界限,在这之前章太炎的思想不是这样的,但是在这件事发生之后对章太炎的思想冲击力是比较大的,所以在这之后章太炎就开始转变自己的想法。

纪念中华英烈——章太炎

纪念中华英烈——章太炎 摘要:章太炎先生是一个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个文学家。章先生一生都与革命相关,反清、反袁、反抗日本侵略、参与主持同盟会、建立兴浙会等革命性事件。 关键字:章太炎抗日革命 一、章太炎先生简介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字枚叔,初名学乘。后改名绛,号太炎。早年又号“膏兰室主人”、“刘子骏私淑弟子”等。中国浙江余杭仓前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中国近代著名朴学大师。曾是同盟会和辛亥革命的重要领袖之一。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 二、章太炎一生重大事件及影响分析 1.苏报案被捕入狱 事件经过:1903年6月29日《苏报》案发生。 义和团运动以后,革命形势高涨,资产阶级革命派逐渐成为一支影响力较大的革命力量。许多革命志士纷纷出版报刊杂志宣传革命。《苏报》便在这个时期于1899年在上海创刊。 1903年夏,《苏报》支持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的活动,聘请章士钊为主笔,章太炎、蔡元培为撰稿人,报道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 以后,《苏报》又陆续刊登了许多激烈宣传革命的文章,旗帜更为鲜明。当时,邹容的《革命军》在上海出版,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也公开发表。章太炎在此作中,尖锐地批判了康有为‘中国只能改良,不能革命’的谬论,并把矛头指向光绪皇帝。当这两篇文章问世之后,立即引起了清政府的敌视。《苏报》节录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痛骂清朝统治者和揭露康有为改良主义奴颜婢膝的一段文字发表成章,并向读者推荐《革命军》。 这些激烈的革命宣传使清政府感到极大的恐慌,于是公然采取镇压手段,下令封闭《苏报》,并逮捕章太炎、邹容等人。

报人史量才的新闻思想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015162946.html, 报人史量才的新闻思想研究 作者:王聪艳 来源:《传媒论坛》2019年第16期 摘要:史量才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杰出的商人、教育家和独立报人,是“史家办报”的典型。在其22年的报人生涯中,史量才先后主持了《时报》与《申报》,是当之无愧的报业大王。史量才的毕生办报实践中,他一以贯之,始终坚持以报为史的“史家办报”思想,要求新闻工作者真实记录;坚持独立自由的办报精神,坚持“无党无偏、言论自由,为民喉舌”的办报宗旨,倡导“人格、国格、报格”的三格精神;认为报人要具有“慈、廉、忠、实”的新闻私德,强调新闻家应该以国家民族命运前途为己任,以办报回报社会,完成神圣光荣的职业使命。 关键词:史量才;新闻思想;申报;史家办报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9) 16-00-02 史量才(1880~1934),是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杰出的商人、教育家和杰出的报业经营者。1904年,《时报》创刊,史量才在报馆中了解报纸、接触报纸。1908年,史量才兼任《时报》主笔,开启报业生涯;1912年,史量才接任《申报》总经理,正式开启《申报》生涯;1929年史量才从福开森手中购买《新闻报》股权,创建报业帝国,成为上海的报业大 王;1934年11月,史量才遭到国民党特务暗杀,一代报业大王消逝。黄炎培曾这样评价史量才:“独着眼社会事业,以为一国之兴,文化实其基础;而策进文化以新闻为先锋。”[1] 一、以报为史,为社会历史办报 “史家办报”的提法出于章太炎的《史量才墓志铭》,加之主张“以史自役”,因而章太炎将其办报方针称为“史家办报”。[2]史量才认为,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报人要对历史负责,因此史量才强调继承中国古代直笔的史学系统,报纸要不隐瞒、不夸大,真实地反映情况。史量才推崇史家办报的办报思想,要求记者像史学家那样“秉笔直书,真实记录”。1931年,爱国人士邓演达被杀害,史量才不畏强权,呼吁报界同仁勇于披露真相,同时刊登了宋庆龄撰写的谴责蒋介石宣言。1932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对工农红军实行第四次围剿行 动。在史量才指导下,《申报》连续发表多篇时评,无情地批评国民党的反共政策,鲜明地提出了反对内战、呼吁政治改革的主张。 在接管《申报》不久,史量才便着手搜集前四十年的《申报》,力图完善《申报》档案。 “本馆现在有人托购自开办日至民国元年一日为止之申报一份,如有人完备者或所缺不多者请来本馆接洽,自有相当价值为酬。特此布告。”[3]

十三经注疏简介

十三经注疏简介 孟子注疏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一作仲颂,号籀庼,别署荀羕,浙江瑞安人。晚清著名学者和古文辞家孙衣言之子。与黄以周、俞曲园合称“清末三先生”。孙诒让学问体大思精,著作除《周礼正义》外,还有《墨子间诂》、《契文举例》、《温州经籍志》等30多部,为晚清时期的经学大师、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被称为经学一代宗师、朴学大师。 《周礼正义》是疏证周代官制的书,解释周礼最精审详备,是清人诸经新疏中最晚出而成就最高的学术巨著。 周礼正义》是孙诒让一生用力最久最深的著作 论语疏证:杨树达著杨树达(1885-1956),语言文字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字遇夫。长沙人。曾就读于长沙时务学堂、求实书院,1905年留学日本。历任湖南省立第四师范、第一师范、女子师范等校

教员,国立师范大学【北师大前身】、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学院等校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文史馆馆长、全国政协委员。主要著作有《马氏文通刊误》、《词诠》、《高等国文法》、《积微居小学述林》、《汉语文言修辞学》等。 本书旨在疏通孔子学说,首取《论语》本书之文前后互证,次取群经诸子及四史为证,无证者则缺之。疏通的次序,大抵训解字义、说明文句者居前,发明学说者次之,旁证之事例又次之,旁证推衍之文字复次之。总体上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以便读者参悟。陈寅恪序本书时,以为此法殆与宋贤治史之方法暗合,为治《论语》者从来之所未有,可为治经者辟一新途径。 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刘文淇著刘文淇,江苏仪征人,生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91),卒于咸丰四年(1854)。刘文淇家境贫寒,一生时间大都消磨在课徒游幕之中。他研精古籍,尤致力于左氏学的研究。主要著述有《左传旧疏考正》、《楚汉诸侯疆域记》等,代表作则是未完成的《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吴静安续作 吴静安,1915年生于江苏仪征。其伯父吴遐白、父亲吴粹一均从学于刘氏门下,刘文淇的曾孙刘师苍(寿曾的儿子)和刘师培,都是他们的老师,而吴静安早年随伯父吴遐白学习,承受了他们的衣钵,幼年即攻读《左传》。自1936年以来,先后写成《广春秋世族谱》、《春秋地名今释》、《三传徵礼》、《春秋地名解诂补》、《世本集解》、《纪年集解》,为《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续》的写作做了充分的准备。 吴静安的《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续》继承了刘氏文风,沿着刘氏的注疏体例,承袭了刘氏的书法、义例。今人徐复先生在为本书所作的序中作出了中肯的评价:“仪征刘文淇集众家之大成,益以粲备。”“(吴静安)君既究心左氏,又秉承家学,思衍扬州之绪,而有赓续之作。其书博采章太炎、

史量才与《申报》的发展研究综述

史量才与《申报》的发展研究综述 【摘要】史量才是中国新闻史、特别是中国报业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报人。在他的经营下,《申报》走向了辉煌时期。本文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数据库收录的研究成果调查发现,关于史量才及《申报》发展的研究多且杂,并以结合民国时期报业环境研究为主,与当下新媒体环境内容研究结合较少。因此本文就史量才的生平、“史家办报”思想、《申报》经营策略、史量才故居以及史量才之死等几个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空间,期待对未来新闻史研究有所贡献。 【关键词】史量才《申报》史家办报经营模式 《申报》是中国近代由英国商人安纳斯托?美查在上海创办的中文商业报纸之一。1912年由著名报人史量才接手并主持笔政22年,他在报刊内容、经营模式等诸多方面大力革新,坚持独立的办报精神,使《申报》进入最辉煌的时期并成为当时无可比拟的中文报纸。 对于史量才与《申报》发展的相关研究一直是我国新闻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尤其是1980年以后,对于史量才与《申报》发展的研究更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为了梳理近三十年内国内学者对史量才办报与《申报》发展的研究情况,

本文选取了1980年至2013年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CNKI)刊载的研究成果,以篇名为检索项,以“史量才与申报”为检索词,共得出论文112篇,其中20世纪90年代以前,相关文献研究较少,2000年以后的研究有明显增多趋势。笔者结合检索到的112篇论文和相关学者对此出版的专门著作,对史量才及《申报》发展的研究状况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以期待有一些新的见解。 一、关于史量才与《申报》发展研究的分期 我们将对史量才与《申报》的相关研究以1980年为界分为两大时期:之前的空白时期和之后的大发展时期。 1、空白时期 1980年以前对史量才及《申报》发展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仅从传记类书中找到部分文献。 据查《世纪人物索引》收录有关史量才的传记资料共60余种,其中专著2种,即由史量才追悼筹备处1934年辑印的《申报流通图书馆工作报告―追悼史量才先生》,另一本系由上海申报流通图书馆1935年编印的《申报流通图书馆第二年工作报告―纪念史量才先生》。收录报刊论文30仅余篇。而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CNKI)也并没有收录此前的有关文献。 2、大发展时期 1980年以后,对史量才及《申报》发展的相关研究趋于

章太炎的政治思想

章太炎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学者,他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一生经历了剧烈动荡的社会变迁。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直到“九·一八”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在每个历史时期,他的政治思想、政治主张都有其特色,且发生过许多变化,他的思想,就是每个历史时期的一面镜子。 (一)维新思想 章太炎最初走出书斋投身到社会政治斗争,是始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维新思想的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卖国屈辱的《马关条约》,引起了全国各阶层人民的愤慨。在京应试的举人康有为等发起1300多人参加的“公车上书”,要求光绪帝变法图强。随后,又组织了北京强学会、上海强学会等政治团体,出版《中外纪闻》、《强学报》等进步刊物,推动变法维新运动。救亡图存与变法维新的声浪遍及全国,给章太炎很大震动。1895年,上海强学会征求会友,他立即寄去会费银16元,报名入会。1896年,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鼓吹变法图存。1897年初,章太炎接受梁的邀请,担任《时务报》撰述,在报上发表文章,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开始了的政治生涯。 章太炎上任伊始,就在《时务报》上连续发表《论亚洲宜自为唇齿》和《论学会大有益于黄人亟宜保护》①两文,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在前文里,他大声疾呼,中国要“生其霸心,发愤图自强”,主张“修内政”,反对“不新制度,随俗雅化,惟旧章之守”的保守政策。在后一文中,他主张兴办学校、学会,“以教卫民,以民为国”。他指出:“变郊号,柴社稷,谓之革命;礼秀民,聚俊才,谓之革政。今之亟务,以革命挽革命。”这是章太炎思想的主要方面,但同时他这时期思想中存在一些糊涂的认识和看法。首先,他还认不清帝国主义的本质,把日本侵略朝鲜、辽东半岛看成是“非其黩武,冀自救也。”章太炎从狭隘的地域观念出发,简单的把日本列为“同类”,把俄罗斯视为“异族”,因此提出“外昵日本以御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其二,章太炎此时对革命性质还认识不清,害怕革命,担心革命会导致外国干涉,“内乱不已,外寇间之”,“苟有揭竿斩木者,是自战斗吾黄种,而使白种为之尸也。”因此,他主张“以革政挽革命”,即希望通过改良的办法达到富国强兵,保家卫国。 由于以上糊涂思想的限制,决定了章太炎的维新思想,是十分复杂而又自相矛盾的。这集中体现在他的“客帝”思想上。②他反对封建专政,主张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受传统春秋大义的影响,痛恨满洲人统治,但迫于现实的复杂性,他认为迅即推翻满人统治,建立汉人政权会导致大乱,给帝国主义可趁之机。因此,他找出一条折衷办法,这就是汉人以满清君主为“客帝”,希望其领导一场政治改革,变法自强,挽救危亡。这种软弱的想法经不起现实的考验。不久,爆发了反帝义和团运动。帝国主义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组织了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清政府屈膝投降,与帝国主义签订了卖国的《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的走狗和工具。事实教育了章太炎,它的“客帝”幻想破灭了。反清思想代替了他的维新思想,从此他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鼓吹革命排满。 (二)排满思想 章太炎最终与改良主义决裂是在1900年7月。那时候唐才常在上海发起“中国议会”,创立自立会,组织了自立军。该会宗旨宣布不承认清政府有统治中国权,但又拥立光绪皇帝,态度暧昧。章太炎反对用“勤王”旗号。他说:“诚欲光复汉绩,不宜首鼠两端,自失名义。果欲勤王,则余与诸君异趣也。”因断发以示决绝。③表示了要同清王朝战斗到底的决心。 章太炎的排满思想,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开始,章太炎本着传统的春秋大义思想和对满清政府的刻骨仇恨,主张排斥一切满人。他在《客帝匡谬》④一文中,对自己的维新思想作了检讨:“余自戊、已违难,余尊清者游,而作《客帝》,饰苟且之心,弃本崇教,其违于形势远矣。”1901年,他在《国民报》第四期发表《正仇满论》,⑤具体阐述了他的排满思想。它主张,关外为满洲之地而关内为汉人分地,“今日逐满,亦犹田园居宅为他人所割据,而据旧时之契约碑界以收复吾所以固有而已,而彼东三省犹为满洲之地。故曰逐满,而不曰歼灭满人。”在这里,章太炎没有抓住要害,认清事物的本质。清政府之所以腐朽,应该推翻,是因为它奉行封建专制主义和对帝国主义实行妥协主义注意政策,而不是章太炎所说的满汉两族本非一家。章太炎为了推翻满清专制政府的需要,竭力论证满汉不同种,满洲人不是中国人,而致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东北历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的事实于不顾,是一种极端错误的做法。这不仅可能导致民族分裂,也给顽固派和立宪党人攻击革命留下了口实。章太炎并为觉悟,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对满洲人的攻击和对汉人“复国”的号召更加激烈。1903年,他为邹容的《革

章太炎思想研究综述

章太炎思想研究综述 学号:08041224 姓名:项秋圆 一、对章太炎思想的研究概况 从20世纪20、30年代至今, 章太炎一直受到关注, 被誉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宣传家和国学大师。章太炎的思想研究领域非常广,包括哲学、政治、佛学、儒学、经济、革命、国学等等。 新中国成立以前,对于章太炎思想的研究室很少的。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学术界对章太炎思想的研究停留在对他的简单研究和评价上, 属于章太炎思想研究的开创阶段, 学者们一般是在研究其他专题的过程中兼及于此, 并没有深入和全面研究的专著和论文。 新中国成立后,学术界开始陆续发表对章太炎的研究文章, 但是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1961年举行的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上, 对章太炎政治思想的争论达到一个高峰,学者们表达了不同观点。金冲及、胡绳武根据对章太炎政治思想的剖析, 认为他是站在农村小生产者的立场上的; 以蔡尚思、罗耀九为代表的另一部分学者, 认为章是属于地主阶级反满派的,而冯友兰、赵金钰等人则认为章在辛亥革命时期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 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 对章太炎思想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高潮。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姜义华的《章太炎思想研究》、唐文权与罗福惠合著的《章太炎思想研究》、章念驰的《章太炎生平与思想研究文选》与《章太炎生平与学术》等。 二、章太炎思想具体研究 章太炎革命道德思想研究 章太炎认为道德是政治问题产生的根源,无论是政治改革或是社会革命,道德都是其中的决定性因素。他指出,中国近代社会的衰微,其根本原因也是道德。“道德衰亡,诚亡国灭种之根极也。”王芳在《章太炎的革命道德思想》中指出,社会上按职业的划分,可以分为十六种人,。而这些人中农人的道德是最高的,因为他们终年在土地上辛勤劳作。强调革命者在道德问题上不能轻视小德,忽视私德,要培养正确的道德情操。 章太炎的经济思想研究 董军在章太炎经济伦理思想探析中提到,在奢俭问题上的两种对立观点他极力提倡奢侈消费, 反对节俭。他的第一篇有关经济问题的论文——1897 年7 月发表的《读〈管子〉书后》, 就借对《管子·侈靡》篇的高度评价而大力鼓吹奢侈。他否定了“黜奢崇俭”的传统

章太炎先生生平以及重要思想 作业

章太炎先生生平以及重要思想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一名绛,字枚叔,一作梅叔,浙江余杭人。被鲁迅誉为“有学问的革命家”,是开创中国近代思想与社会大变动的第一代披荆斩棘者中的杰出代表。 章太炎博大精深的学术功夫,不仅为他的门人后学所敬重,也为他同代同辈政治、文化、学术观念不同甚至截然对峙者不得不佩服,这在现代中国思想学术史上并不多见。胡适也在为上海《申报》五十周年纪念专刊所撰长文《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中,称太炎先生是清代学术史的押阵大将。本文将从章太炎先生生平、思想及其意义三方面,希望对这位文学、革命大家是怎么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给我们带来深刻影响的作一个简略概述。 生平: 章太炎一生经历曲折复杂,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 青年求学时期:章太炎出身于世代书香之家。祖父章鉴为国子监生,是博览古今图书的饱学之士。父亲章睿幼读家中藏书,取得廪生的资格,担任过余杭县训导。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影响下,章太炎秉承父辈遗训,“诵六经,训诂通”,“浏览周、秦、汉氏之书”。他研读的书籍有:《说文解字》(许慎)、《说文解字注》(段玉裁)、《音学五书》(顾炎武)、《尔雅义书》(郝懿行)及各代书。尤其在1886年后,他阅读了浩繁的治经著作丛书《学海堂经解》、《南菁书院经解》。通过这些学习,章太炎登入了清代经学的殿堂,打下了治学的坚实基础。在此期间,章太炎写下了《膏兰室札记》、《诂经札记》、《春秋左传读》等著作,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见解,在学术上初露锋芒。 维新改良时期:章太炎还在诂经精舍苦读的时候,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就已拉开序幕。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组织强学会,鼓吹维新变法。如火如荼的维新运动终于使章太炎决定走出书斋,虽然此举遭到他的老师俞樾的坚决反对,但他去意已决。1897年初春,章太炎从杭州来到上海,进了当时维新派的舆论阵地——《时务报》。后张之洞招他入幕,他便来到武昌,任《正学报》编辑,但又因志趣不合而又回到上海。戊戌政变发生后,他被迫远走他乡,先后到了台湾、日本。 革命反清时期:由于戊戌政变的刺激,再加之来台之后的痛定思痛,章太炎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排满反清思想也逐渐强烈起来。他把过去发表和新近撰写的论证、论学文字辑订为《訄书》,此书于1899年冬季木刻付梓,正式提出“逐满”问题。不久,章太炎东渡日本。此后便因革命形势所迫而常来往于上海和日本两地。1901年,章太炎在具有浓厚革命色彩的《国民报》上发表《正仇满论》,这是他公开批驳资产阶级改良派政治主张的第一篇论文,也是章太炎思想发展中的一座里程碑。第二年,他针对康有为的《与同学诸子梁启超等论印度亡国由于各省自立书》、《答南北美洲诸华侨论中国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书》等文字,愤而写下《驳康有为论革命书》。1903年,邹容发表著名作品《革命军》,章太炎为之作序,并发表于《苏报》,这就是当时风行全国的《序〈革命军〉》,不久,《苏报》又摘登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第二天,震惊中外的“《苏报》案”发生,章太炎为此入狱三年。 追求共和时期: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面临的最大敌人是袁世凯,但章太炎当时没有看清形势,而是错误地支持袁世凯任总统。袁世凯的帝王思想彻底暴露后,方才醒悟,于是又从此为创立中国的政治共和局面而不懈奋斗。1913年7月,章太炎奔走呼告,既撰文,又通电,大呼“项城(即袁世凯)不去,中国必亡!”不久,章太炎被袁世凯幽禁于北京,无奈之时,又开始讲学。袁世凯死后,章太炎获得自由。第二年随孙中山南下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章太炎代拟《大元帅就职宣言》,明确宣告要“与天下共击破坏共和者”。后又在“民国共和”的种种方案接连失败后,提出“联省自治”,但此种主张不久便在阵阵枪炮声中偃旗息鼓。历史进入了黑暗的年代,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他将自己关进了书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