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产业区域转移研究(一)

浙江省产业区域转移研究(一)
浙江省产业区域转移研究(一)

浙江省产业区域转移研究(一)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区域转移已成为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沿海发达的浙江省已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近几年的产业转移现象突出。通过对浙江产业转移的现状和影响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快浙江产业转移的相应政策。

关键词:浙江省;产业转移;产业结构

1浙江省产业转移的背景条件

1.1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

(1)中国区域经济的梯度差异是浙江产业转移的根本条件。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首先进行了改革开放,逐渐与中西部地区形成了区域梯度差异,各地区资源禀赋不同,经济发展也不平衡,产业结构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我国的经济呈东、中、西梯度差异,东部经济发展最快。劳动密集型产业已是东部的成熟产业和夕阳产业,而却是中西部的优势产业。这种梯度差异的存在就促使了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发生。浙江省就处于发达发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已成为该省经济增长的一大动力,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手段之一。

(2)优越的地理条件位置为浙江产业转移打下了基础。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加入WTO的环境下,优越的沿海地理位置方便国际产业转移到该地区。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吸收了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科学技术,学习国外先进的服务业,促进本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开始进入到国际市场,充分发挥本地的比较优势,推动劳动、资本密集性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发展。浙江省逐渐成为我国的发达省份。此外,浙江与上海毗邻,处于长三角经济区,这一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浙江抓住了这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机会,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浙江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3)便利的交通运输将促进浙江的产业转移。2007年6月15日,杭州和上海之间新增了动车组,使杭州到上海只要78分钟。同年6月26日,浙江杭州湾跨海大桥全线贯通,这使通车后宁波至上海间的陆上距离缩短至仅为120余公里。浙江嘉兴、宁波、绍兴、台州等城市的联系更加密切,从而将这一区域转变为以上海为龙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都市群的最重

要的部分。这些降低浙江与上海的联系成本,有利于浙江产业向上海的转移。

(4)政府的优惠政策为浙江产业转移提供了巨大动力。我国政府推出了西部大开发策略,对那些在西部建厂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中部地区的政府也为促进经济发展,大力鼓励和吸引外来投资,给外来的投资者给予最优惠的待遇,有些投资者可以在当地担任一定的职务,这些政策都吸引了浙江企业对外转移。

1.2产业转移的不利条件

(1)行政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阻碍了浙江省的产业转移。我国的经济仍然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地方利益冲突阻碍经济资源的自由流动,影响企业的对外转移。虽然转入地政府吸引外资,但为保护当地的同类产业也会产生地方保护主义。同样的,转出地的政府也不希望本地的企业都转移出去而影响本地经济,因而也会进行行政干扰。行政壁垒阻碍产业转移的例子很多,浙江某市一家著名服装企业,产值已达到数十亿。它曾想把总部搬迁到上海,但遭到了当地政府阻拦,地方政府通过低价转让土地的特殊待遇来留住这家企业,让这家服装公司发展房地产业以获利。

(2)企业自身方面的问题也不利于浙江产业转移的发展。浙江企业的转移多数是自发行为,存在盲目性和无序性。企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内部民营资本,外资利用不够,相对于国内外大公司,资金太单薄。此外,浙江企业缺乏品牌效应和规模效益,是不利于转移企业的长远发展的。因而,企业要不断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发展自己的企业文化。

(3)欠发达地区落后的基础设施不利于浙江产业转移。在中西部地区没有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不能为转入的企业提供配套的条件。虽然这些地区有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但如果这些优势带来的成本的减少不能弥补由于信息不畅通、运输条件差、物流效率低下、管

理不规范等带来的成本上升,将会阻碍浙江产业的转移。

2浙江产业转移的现状

2.1向上海转移

随着国家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工厂迁出去,到外地去投资,浙江省的许多企业也是如此,他们主要迁移的方向是上海。从地理上说,浙江与上海相邻,把企业迁到上海比较方便。从经济、政治、文化方面说,它们的文化相通,经济相融,有着传统的经济合作基础。而且上海又是国际经济、金融以及贸易中心,有着先进和科学技术和高层技术管理人员,投资环境优越,吸引了很多浙江企业到这里聚集。上海的产业特点是“高、精、尖”,

而浙江省产业的特点是“轻、小、加”,两者的产业刚好互补。

近几年,浙江企业向上海迁移的速度加快,出现了抢摊的局面,浙江省在沪的投资总额居全国首位。产业转移可以通过购并、建立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点等方式进行,而浙江产业向上海转移主要是通过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在上海设立销售子公司,而企业总部和主要生产基地都保留在浙江,利用上海的人才和资源建立研发机构;第二种是将总部建在上海,把主要的生产加工基地建在浙江。西湖电子集团采用的就是前者,而衫衫集团采用的则是后者。通过产业向上海的转移,浙江企业谋求了更大的发展,把浙江和上海两地的优势相结合,提高了浙江企业的层次和水平,促进了浙江经济的发展。

产业转移及其影响学案及答案201512_图文(精)

《产业转移及其影响》专题 【考纲解读】掌握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结合实例,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对转入区和转出区的意义。【背景阅读】《中国制造 2025》中指出, 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企业群体,走提质增效的发展道路。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组织研发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等智能制造装备以及智能化生产线,突破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和减速器等智能核心装置,推进工程化和产业化。【复习探究】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向现代制造业、高端服务业转型。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出现关闭、停产、外迁现象,成为珠三角产业升级过渡期不可回避的“ 阵痛” 。材料二珠江三角洲示意图及其产业结构演变图

制糖业、罐头食品业??计算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汽车、石油化工 (1珠三角产业转移接收地的优势区位因素有哪些? (2分析珠江三角洲一些中小企业出现关闭、停产、外迁现象的原因。 参考答案: (1原料、劳动力、地价。 (2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外市场需求减少;人民币升值导致原材料、土地、劳动力、能源的紧缺和涨价,利润下降;珠三角产业升级对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 【规律总结 1】产业转移的原因 2. “上海制造”是我国的传统品牌,当前上海正谋求产业梯度大范围转移。“两头(研发、营销环节在沪,中间 (生产环节在外”的经营模式,将成为上海企业未来生存的常态。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 15为“上海市部分企业转移示意图” 材料二:图 16为“长三角地区不同时期产业转移重心演进示意图” 材料三: 图 17为“产业转移发生机理示意图”

2020-2021年高二地理 5 产业转移学案

2019-2020年高二地理 52 产业转移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87页,说出产业转移的概念和分类。 2.通过阅读课本87-90页,结合图5.8,总结出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3.通过阅读课本90页,结合东亚案例,会分析产业转移的原因。 【重难点】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产业转移的原因分析。 【自主学习】 1.产业转移的概念和分类。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3.产业转移的过程和原因。 预习检测 一、产业转移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①________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分类:②______产业转移和③______产业转移。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产业转移的目的:企业生产追求更高的④________。 2.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1)主要因素 a.劳动力:具有充足、高素质且⑤_____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b.内部交易成本:发达国家社会消费水平很高,内部交易成本⑥____,推动企业家向国外转移产业;发展中国家通过改善⑦__________,降低内部交易成本,吸引产业转移。 c.市场:国内市场趋于⑧________或不能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就会开辟国际市场。为了避开多种限制就直接到市场广阔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 (2)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⑨________的调整,原生产地⑩__________,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读图探究】 一、产业转移 读图思考: 读图5.7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三家境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图。 1.比较三家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湘教版必修3课时同步练习题卷:1.4.2 区域经济联系(产业转移) 解析

区域经济联系(产业转移) 一、选择题 读“全球某产业转移路径及趋势图”,回答1~2题: 1.该类工业最可能属于( ) A.技术指向型工业 B.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C.市场指向型工业 D.原料指向型工业 2.第四次产业转移对我国沿海地区的影响是( ) A.造成沿海地区大量工人失业 B.有利于中西部产业结构调整 C.为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腾出空间 D.降低沿海地区的城市化水平 下图为“某地中药材加工循环产业链模式示意图”。完成3--4题。 3.“中药材采购→药材生产→产品销售”主要反映的地域联系方式是( ) A.信息联系 B.商贸联系 C.科技联系 D.生产联系 4.“未来待完善体系”的建设可以( ) ①增加中药材附加值②提高中药材价格③完善产品销售体系④提高资源利用率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京津冀地区产业和发展条件存在互补优势,北京、天津、河北之间存在着产业与技术,工业最终产品和高技术产品,资源、劳动力、初级产品等的流动、迁移。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最有可能代表产业和技术的数字是( ) A.①⑥ B. ②⑤ C. ③④ D. ①④

6.京津冀一体化有利于( ) A.河北、天津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 B.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发展 C.缩小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 D.提升北京的城市品质和职能种类 下表为我国2007—2010年四大地区之间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仪器仪表等制造业转移规模(单位:亿元)表。据此完成7~8题。 区域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净转出 东部地区0 645 167 239 -5 281 中部地区 2 369 0 41 60 1 469 西部地区 3 140 231 0 42 3 173 东北地区823 125 32 0 639 7.该类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向是( ) A.中部向西部地区 B.中、西部向东部地区 C.东北向中部地区 D.东部向其他三个地区 8.影响该类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成本 B.自然资源 C.集群效应 D.劳动力成本 一直以来,我国鼓励东部工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政策见效不明显。读“我国部分地区净产业转移(转入量-转出量)和净碳排放(转入量-转出量)转移图”,回答9~10题: 9.制约我国东部工业向中、西部转移的因素有( ) ①东部的产业集群效应②东部的交通条件③中、西部的劳动力价格④中、西部的资源状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0.下列关于图示地区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部沿海以低污染产业转出为主 B.中部地区以高污染产业转入为主 C.京津地区以低污染产业转入为主 D.西北地区以高污染产业转出为主 欧洲传统工业呈“香蕉带”分布。随着欧盟东扩和制造业生产向东转移,这一工业带演变成了“金足球”形状。下图为欧洲经济空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演进

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演进 从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模式来看,经历了从企业不断探索到找准定位的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式发展模式和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的打造文化产业集群式发展模式。 (一)延伸上下游产业链:从不断探索到找准定位 文化产业链,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根据特定供需关联与时空布局关系,由众多文化企业形成的链条式线性经济关系形态。 文化产业链大致涵盖三个环节: 位于文化产业链上游的是内容创意开发,这是文化产业的概念 设计环节; 位于文化产业链中游的是生产设计制作,这是文化产业的产品 生成环节; 位于文化产业链下游的是营销传播推广,这是文化产业的创意 推广环节。 环环相扣的三个环节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文化产业链(见图1)。 一般来说,延伸上下游文化产业链的主要途径是向文化产业链上游延伸进入到概念设计环节,向文化产业链下游拓深进入到创意推广环节。总的来看,这种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是尽可能在一条已经存在的文化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延伸,线性发展观必然面临着发展瓶颈的制约。 (二)打造文化产业集群: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文化产业集群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由众多独立而相互关联的文化企业以及相关文化组织,根据专业化分工和互补式合作关系所形成的集群式块状经济关系形态。最常见的文化产业集群形式就是文化产业园区(见图2)。 一般来说,提升文化产业集群效能的主要途径是完善要素结构(实现文化产业集群投入要素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和提升集群效能(建设共享的“创意- 创新-创业”网络,从而提高文化产业集群的创新速度和创新效率)。 这种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弊端是:由于缺少社区单元和公共服务配套,而导致了功能集约化进程的滞后。块状规划观使得文化产业集群很容易在城市整体布局中形成“产城割裂”的局面。如何破解这一困境,成为了新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课题。 如果说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 1.0 版本,打造文创产业集群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 2.0 版本,那么构建文化产业生态圈就是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3.0 版本。 文化产业生态圈的含义与特征 (一)文化产业生态圈的含义:生态学视角的审视 文化产业生态圈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按照区域集中、产业集聚与开发集约原则,引导文化企业、文化人才、文化资源、金融资本与知识技术等各种资源集聚起来,推动文化产业链上下游与协作关联企业通过匹配、融合、共享等多种方式,形成若干能够实现自发良性循环的微观生态链和生态群落,从而获得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市场竞争力以及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优势的区域性文化产业多维网络体系(见图3)。

浙江省产业集群的分析与建议

浙江省产业集群的分析与建议 龚佩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05级 摘 要:浙江作为我国长江三角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经济发展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近年来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浙江的经济发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放慢了,而且可以看出地区的产业结构还没有适应这种世界性的变化,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本文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去分析浙江产业在改革开放以后索取得的成就及原因。从理论上分析其内部的问题,并在这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意见。 关键词:产业发展 产业集群 分工理论 1.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特点 1.1定义 我们所说的产业集群是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内,彼此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如大学、研究机构、智囊团、职业培训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等)的地理集聚体。 对于产业集群形成与演化机理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马歇尔(1920)。他提出了外部规模经济的概念,即市场规模的扩大带来了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以及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从而可以导致外部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之后的韦伯(1929)把区位因素归结为区域因素、集聚因素。而到了新古典经济学时期,即80年代中期以来,以罗默(1986)和卢卡斯(1988)为代表内生增长理论,从人力资本溢出、技术扩散和收益递增这些内生因素分析产业集群的问题。之后的克鲁格曼则在内生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将产业集群理论与新古典主流经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技术型外部性”和“经济型外部性”的观点来进一步进行解释。而与新古典经济学不同,新制度经济学从减少交易成本和降低交易费用的角度出发,分析一定区域产业集聚的产生原因。代表人物为威廉姆森(1975),他认为不确定性、交易重复的频率和资产专用性这三个交易特征高低程度不同,与其匹配的规制结构也不同,提出了产业集群是企业间分工基础上的互补性活动和资源的相互依赖。 1.2 产业集群的特点与优势 产业集群的成本优势首先是交易成本优势。一方面通过产业集群这种组织减少了资

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分析报告书

产业结构及区域经结构分析 一、产业结构优化 ) (一)产业结构变动的测度(见教材P 172-173 (二)产业结构优化的概念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具体说来,产业结构优化是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包括数量比例关系由不协调走向协调的合理化过程,是产业结构由低层次不断向高层次演进的高度化过程。 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质就是要实现资源在产业之间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产业经济协调稳定、高效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时点上有不同的优化内容。目前,产业结构优化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三)产业结构合理化 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义:所谓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结构由不合理向合理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 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在于产业之间内在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同于各产业能力之和的整体在能力。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是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越高,从而产业结构就越合理。反之,结构关系越不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越低。 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意义在于: (1)是社会再生产进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2)是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3)是一国经济进入新的成长阶段的客观要求; (4)是迎接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大调整挑战的迫切需要。 3.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目标主要有: (1)各产业间相对地位协调。

(2)产业间关联方式协调。 (3)供给和需求在数量与结构上协调。 4.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性衡量标准主要有: (1)能够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以及国际分工的好处,使生产要素得到最佳组合。(2)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 (3)能取得较高的整体经济效益,并能保证社会有效需求的满足。 (4)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度量,主要考虑产业之间的协调程度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也就是说主要是对要素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耦合程度的一种衡量。就这种耦合而言,研究者一般采用结构偏离度对产业结构合理化进行衡量,其公式为: 公式中, E 表示结构偏离度 Y 表示产值 L 表示就业 i 表示第i产业 n 表示产业部门数。 根据古典经济学假设,经济最终将处于均衡状态,各产业部门生产率水平相同。由于Y / L可以用来表示生产率,因此,当经济均衡时, Yi/ Li= Y / L,从而结构偏离度E = 0。同时,Yi/Y可以用来表示产出结构, Li/ L 表示就业结构,因此,结构偏离度E 同时也是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耦合性的反映。结构偏离度E值越大,就表示经济越偏离均衡状态,产业结构越不合理。由于经济非均衡现象是一种常态,在发展中国家这种情形更为突出,因此,结构偏离度E 值是不可能为0的。而且,结构偏离度指标将各产业一视同仁,忽视了各产业在经济体的重要程度并不相同这一事实,同时绝对值的计算也为研究带来不便。因此,在很多后来的研究中,人们又引入了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又称泰尔熵,最早是由泰尔( Theil and Henri,1967)提出的,一些学者曾经将之用于地区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其实,泰尔指数也是一个很好的

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集聚的特点及其培育策略

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集聚的特点及其培育策略 摘要:目前各地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迅猛,已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呈现出数量多,运营模式多样、但规模效应不明显、产业关联度不高,缺乏特色品牌等特点。发展特色文化产业集群,能够传承区域特色,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促进区域经济良好发展。而如何完善政策支持,整合特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提高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将对特色文化产业集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特色文化产业集聚规模效应 近年来, 在金融全球化、信息数码化、产业集聚化、消费娱乐化的强大潮流冲击下, 出于全球化分工协作和市场交换的考虑, 从伦敦、柏林、新加坡到上海、香港、北京, 许多中心城市都在快速地发展一些新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它们显示了各种各样的形态,有的就是一栋楼宇, 有“楼宇产业园”之称,如上海多媒体产业园;有的则是生态性的村庄,成为名符其实的文化设计之家,如北京的宋庄;有的是在旅游胜地, 集聚了一批演艺项目, 成为旅游演艺之园,如浙江横店影视城;也有的利用旧城的改造, 成为别具一格的文化工厂,如北京的798艺术园区,上海的1933和深圳的F518时尚创意园。 目前我国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等各地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迅猛,,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培养,文化产业集聚区已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十二五”已经启幕,在推动文化产业新一轮增长的战略布局中,如何持续提升产业集聚度,充分发挥园区的综合效益,是决策部门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认识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集聚的现状,分析集聚的动因,并采取积极的措施,将有利于促进特色文化产业集聚的合理推进,发挥特色文化优势,进而带动区域经济更好的发展。 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集聚的定义 所谓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不同类型的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内容、创意成果和知识产权为核心价值,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引领社会消费潮流的新兴产业,它既具有一般的行业属性,又具有社会公益性质。而本文所论述的区域特色文化产业是指在一个区域内外影响较大、与其它区域相比具有独特或比较优势的文化产业,其特点是产业开发价值高、发展潜力大、难于复制、不可替代。 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集聚是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物质基础,可使区域内的人们强化对特色文化的感性认识,扩大它在人民心目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包括影视制作、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广告策划、游戏动漫等多种类型。集

浙江产业集聚

宁波工程学院 社会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题目:浙江省产业集聚状况调研分析报 告 学院名称: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国贸113班 调研组成员及学号: 胡赛飞 11408070309 周雨琪 11408070313 李芳萍 11408070314 杨凌 11408070334 指导教师:聂红隆 定稿日期: 2014年9月1日

调研报告概要 浙江省产业集聚状况调研分析报告 :通过调研了解浙江省产业集群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分析浙江产业集聚所在的问题并提出好的解决措施。根据现有集群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要突破集群展的现有瓶颈,逐步培育区域集群的持续竞争力,从而得出以下结论:一是要注重域主导产业的发展和升级,二是要注重集群内部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而这两方面的现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托于区域创新制度的建设、创新环境的营造和政府的支持。 2014年暑假(8月份) 浙江省宁波市周边地区的企业 文献搜集,现场调研,网络搜索

正文 一.调查资料 (一)浙江省年产值过千亿的5个聚集产业 产业名称产值 纺织业51个区块,年产值2950亿元纺织服装和鞋帽制造业53个区块,年产值1860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50个区块,年产值1400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48个区块,年产值1130亿元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37个区块,年产值1120亿元 (二)浙江省各是产业集群总数及产值 城市集群数量(个)产值(亿元)杭州1243380 宁波772500 温州731735 绍兴582647 嘉兴351540 台州671680 丽水25136 湖州30680 金华771310

(三)浙江省规划中的十四个省级集聚区主要集聚区特性介绍 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大江东位于萧山东北部的沿钱塘江区域,处于环杭州湾产业带和环杭州湾城市群的核心位,包括江东新城、临江新城、空港新城和前进工业园区,是杭州的"浦东",是萧山乃至杭州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发展区域、城市发展的重要功能模块,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希望和潜力所在。 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杭州科创产业集聚区定位于以科技创新为重点的现代生产服务业区、以生态和谐为特色的现代生活服务业区,强调生产与生活的相互融合,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科技制高点、新的生态体制示范点,力争成为全省产业集聚区的重点和亮点。 宁波杭州湾产业集聚区位于浙江省东北部,地理优势明显。其中杭州湾新区将建成长江三角洲南翼的工商名城、宁波市北部的经济中心。 温州瓯江口产业集聚区瓯江口要成为东南沿海城市群的重要开放门户、浙江省临港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温州大都市的滨海城市的拓展区。 湖州南太湖产业集聚区湖州南太湖产业集聚区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基础扎实,未来的发展空间将十分广阔。

德阳市产业结构分析

德阳市产业结构分析

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德阳市产业结构分析 西昌学院郭佳 摘要:本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德阳市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以四川省为参照系,对德阳市三次产业结构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制定德阳市产业发展战略和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依据,促使产业结构逐渐趋向合理化和高度化,乃至更好地促进德阳市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偏离-份额分析法;德阳市;产业结构 区域产业结构表现为区域内各种类型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城市产业结构问题是城市经济研究的核心理论问题,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城市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它不但有利于充分利用城市资源,发挥城市优势,提高城市产业经济效益,增强城市经济实力,而且还有利于城市满足城市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社会发展需求。本文将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来分析德阳产业结构优劣、竞争力的强弱,进而为确定德阳市经济发展和产业部门调整与优化的方向提供参考和依据,促进德阳市经济的发展。 一.偏离--份额分析法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B·克雷默于1942年首先提出,后经过E·S·邓恩和埃德加·胡佛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Dunn集各家之所长,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2-5].SSM分析法在国外区域与城市经济结构分析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与以往其他方法相比,偏离-份额分析法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动态性,能够揭示区域与城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程度和原因,是确定区域未来发展主导方向的有效方法。 1.基本原理 偏离-份额分析法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区域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3个分量,即份额分量(全国增长份额)、结构偏离分量(结构转移份额)和竞争力偏离分量(区域竞争力份额),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力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可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2.数学模型的构建 假设区域i在经历了时间[0,t]之后,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已发生变化.设初始期(基年)区域i经济总规模为bi,0,末期(截止年t)经济总规模为bi,t.同时,依照一定的规则,把区域经济划分为n个产业部门,分别以bij,0 ,bij,t (j=1,2,…,n)表示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初始期与末期的规模,并以B0,Bt表示区域所在大区或全国在相应时期初期与末期经济总规模.以Bj,0与Bj,t 表示在大区或全国初期与末期第j个产业部门的规模,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变化率为:

1.43区域经济联系——产业转移学习提纲填空形式

石家庄精英中学高一地理必修三课堂学习提纲 编制:高一地理组 审核: 高一地理课堂学习提纲 第1页(共4页) 高一地理课堂学习提纲 第2页(共4页) 1.4区域经济联系(三)------产业转移 班级 姓名 小组 一、学习目标: 1、能够说出产业转移的基本概念 2、学生能够分析归纳出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3、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影响 重点、难点: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自学深思: 请同学们先认真阅读课本31-33页内容,找到下列问题的答案,然后填写 学习提纲中的知识要点,重点内容在课本上标记。 本节知识概况: 1、产业转移的定义、本质、作用及原因 2、近十年来,我国产业转移的具体例证有哪些? 每个例证中影响产业迁移的主要因素是 什么? 对迁入区、迁出区的的影响又是什么? 3台湾向大陆迁移的是哪些种类型的产业? 4、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什么? 1、产业转移的概念、本质 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者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成为产业 转移。 本质:从本质上讲,企业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当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变化使生 产成本提高或者扩大产品销售市场面临一些障碍时,企业在原产地的生产利润就会受 到影响,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对外设立工厂 等方式,将产品的生产部分甚至全部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2.产业转移作用: (1)对区际 与区际 的一种替代 (2)促进劳动力、 、 在区域间的流动 3.影响产业转移的原因: 原材料价格、工资与 水平、 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会导 致产业向 地区转移。 4、对于近十年来我国的产业转移现象,用以下案例说明 案例一: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 (1) 沿海地区的企业向内地迁移的原因是什么? (2) 发达地区的企业向欠发达地区迁移的原因是什么? 这种类型的企业转移对迁入地有什么有利和不利的影响? 案例二: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 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的原因? ①近些年来,我国大陆( )的发展,尤其是( )的改善 ②( )、( )、( )对台商有很强吸引力 台湾大举投资办厂对大陆有什么积极的影响? 案例三: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促进经济发展的很好例证) (1)区域内部的产业迁移现象出现的原因? (2)广东边缘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出现的原因?意义又是什么? 5、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产业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每个阶段对环境的影响分别是什么? (2)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工业的类型是怎么样转变的?在此过程中,产业活动对环境 的影响怎样变化? (3) 从地域分布上来看,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什么类型的产业? 最后两分钟,思考讨论的问题,为讨论做准备。 三、小组讨论: 讨论1、:阅读P32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 珠三角的产业出现了向哪些地带转移的趋势?(结合图1-28) 2、 广东边远地区为什么具备显著的产业集群效应?这种产业集群效应对当地的发展有何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讨论2、山东经济东强西弱,呈现出东、中、西三个地域特征,为实现东、中、西三个地域协调发展,山东省制定了“一个龙头”、“三个突破”、“三个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思路,即“突出发挥青岛龙 头带动作用”、“东部突破烟台、中部突破济南、 西部突破菏泽”、“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装…………………………………订………………………………线……………

区域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类型研究_何衡

第9卷第4期 2012年4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Apr.2012Vol.9No.4 一、文化产业及其分类 “文化产业”这一术语最初出现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一书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不仅对文化产业概念的理解有差异,对它的范畴和类型也有不同的归纳。 根据我国2004年国家统计局印发的《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分类》,文化产业分为文化服务和相关文化服务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文化服务又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等七个大类。第二大部分相关文化服务又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两个大类。这九个大类下面又总共涵括24个中类和80个小类。其中,包装装潢及其他印刷、记录媒介的复制、知识产权服务、卫星传输服务、专业性社会团体、野生动植物保护、其他计算机服务、其他未列明的商务活动、贸易经纪与代理、机制纸及纸板制造、手工纸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其他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其他专业技术服务、通讯及广播电视设备批发、家用电器批发、家用电器零售等又被认为是含有部分文化活动的行业类别。 无论对文化产业的界定和分类有什么样的分歧,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一致认同的。作为产业类型中的一种,文化产业的发展既符合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有它的特殊路径。 二、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最初应用于公司管理层面的研究,于1990年由美国著名战略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其后有大量学者对这一领域投入了研究,国内的如芮明杰教授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能在一系列产品和服务中取得领先地位所必须依赖的关键性能力;刘世锦研究员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具有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并获得长期高于平均水平收益的竞争力;黄津孚教授认为核心竞争力即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等。 关于产业层面的核心竞争力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公认的突破性研究来自于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他通过对世界上多个国家100多个产业或产业群的产生、发展进行比较,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用于区域产业的竞争力分 析也非常适用。在被广泛关注的钻石模型中,波特把影响一国产业和经济国际竞争力的诸多因素归纳为最重要的六个方面:生产要素;需求因素;相关和支持产业;企业策略、结构和竞争者;机遇;政府行为。 可见,目前对于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端,一端是微观的企业层面,一端是宏观的国家层面,对于中间的省域、县域等为代表的区域性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较为少见。 三、区域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国内对于区域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较少见的研究中,又多半借助于波特的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生产因素、相关和支持产业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花建(2005a )将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分类归为四个方面,即成本控制能力、整体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该研究强调了创新技术和市场整合能力对文化产业的重要价值。向志强(2008)则从关键生产要素的角度,把文化产业划分为资源型文化产业、能力型文化产业和技术型文化产业三大类,并把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要素归纳为三种,即资源整合能力、市场响应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这种分类的视角有较强的概括性,并能从一定程度上揭示文化产业的竞争特点。关注到区域层面,徐萍(2006)认为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应表现为区域文化产业规模和效益、人才和技术优势、居民收入水平和文化消费、文化产业发展速度以及法律政策环境。这五个方面是分析和评价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依据。吴应芳(2008)将生产要素、文化需求、产业集群、文化企业战略、政府行为归为构成区域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并将这些核心要素分为两大类,即比较优势要素和竞争优势要素。 以文化产业下的旅游文化产业为例,长期致力于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的加拿大学者克劳奇和瑞奇,在波特的钻石模型的基础上,创建了旅游目的地可持续竞争力模型,该模型有五个构成要素:核心资源和吸引物;支持因素和资源;旅游目的地管理;决定目的地质量和附加值的决定因素;目的地政策、规划和开发。可以看出,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可持续性不仅体现在经济和生态资源方面还包括文化因素和制度保障。陈鸥鸥(2007)提出资源型文化产业的区域性、独特性和不可模仿性使得资源型文化产业具有一定的垄断性,依托于文化资源而产生的文博业、民俗文化业以及旅游业三者有着共同的 区域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类型研究 何 衡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雪岩贸易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区域文化产业在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在讨论文化产业类型的基础上,把区域文化 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归纳为五大类型,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以期对培育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实践工作有所启 发。 关键词:区域;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83··

产业转移新趋势及全国主要地区形势分析

产业转移新趋势及地区招商形势分析探讨 一、全国主要地区的形势 近年来外商在华区域分布变化明显,从体来说沿海地区外商投资所表现出主要是“北上西进”,其中“北上”的趋势明显,“西进”的规模较小。我国外资区域间转移与传统意义上的转移投资存在很大差别。在北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一些条件好的中心城市,完全具备大规模吸收外资的条件,有望形成新的开放型经济带。 一、外商在中部和北部地区投资的比重明显上升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 沿海地区的外资出现了由南部沿海地区逐步向中部和北部沿海地区转移和扩散的趋势。中部沿海地区实际吸收外资占全国的比重 , 由1983-1990年间的13.3% 提高到1991-1999年的24.2%, 2002年为30.4%;北部沿海地区的相应比重分别为20.8% 、 20.8% 和25.8, 也呈上升趋势。中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吸引外资占全国的比重 , 由2000年的47.1% 上升到2002年的56.2% 。外商投资企业向西部地区转移的现象虽不明显,但沿海地区的外资从开放中心区向其周边地区扩散的趋势却十分明显,出现了以上海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 尤其山东由于其在环渤海湾与长三角交接地的特殊位

臵,近年来区位优势初显,一方面直接吸引国外资,又不断承接长三角转出产业,尤其在吸引日资、韩资方面更是得天独厚,远走在其他地区的前面。山东省2004年引进外商投资企业5891个,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98.2亿美元,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14.4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的13.5%、14.5%、14%,均居全国第一。 分析发现外商投资倾向于“北上”的原因主要有: 1、南部沿海地区土地、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应吃紧,已不能满足其需要 近年来伴随着外商投资和各种产业的聚集,长期经济高速发展,利用、消耗了大量当地资源,造成资源的危机与紧张,直接带来土地、劳动力、水、电等要素成本大幅度上升,人才供应紧张。2003年,我国先后有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21个省市拉闸限电。同时,南部沿海地区过去所享有的政策优势逐步消失。而在以上海为核心的中部沿海地区,产业基础雄厚,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技人才等条件较好,市场潜力巨大,交通条件便利。北部沿海地区产业基础好,科研和技术人才集中,靠近广大内地市场。 2、长江三角洲生活条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近几年在我国投资的外商,投资规模巨大,在华具有长期发展意愿,投资方的许多高层管理人员准备在华长期居住。特别是来自台湾的一些投资者,其祖籍就在江浙一带 ,

中国产业集群名单

中国产业集群名单一、浙江省 温州鹿城区 1、中国皮鞋产业集群 2、中国打火机产业集群 温州龙湾区 3、中国人造革产业集群 瑞安市 4、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产业集群 5、中国休闲鞋产业集群 苍南县 6、中国印刷产业集群 温州瓯海区 7、中国锁具产业集群 乐清市 8、中国中低压电器产业集群 永嘉县 9、中国拉链产业集群 平阳县 10、中国塑编包装产业集群 嘉善县

11、中国木业及家具产业集群海宁市 12、中国皮革加工产业集群桐乡市 13、中国毛衫产业集群 平湖市 14、中国光机电产业集群 海盐县 15、中国紧固件产业集群 湖州市吴兴区 16、中国童装产业集群 安吉县 17、中国竹加工产业集群 杭州市萧山区 18、中国钢结构产业集群 桐庐县 19、中国制笔产业集群 富阳市 20、中国白板纸产业集群 宁波市 21、中国西服衬衣产业集群

余姚市 22、中国模具产业集群 慈溪市 23、中国家用小电器产业集群宁海县 24、中国文具产业集群 义乌市 25、中国小商品产业集群 东阳市 26、中国木雕产业集群 永康市 27、中国五金产业集群 诸暨市 28、中国制袜产业集群 玉环县 29、中国中低压阀门产业集群台州市路桥区 30、中国金属固废处理产业集群温岭市 31、中国注塑鞋产业集群 黄岩区

32、中国塑料模具产业集群 台州市 33、中国缝纫机产业集群 绍兴县 34、中国轻纺产业集群 嵊州市 35、中国领带产业集群 舟山市 36、中国渔业加工产业集群 二、广东省 深圳市 37、中国通信电子产业集群 广州黄埔区 38、中国日用消费品产业集群广州市增城市 39、中国牛仔服装产业集群 广州市 40、中国汽车制造产业集群 广州市番禺区 41、中国珠宝首饰加工产业集群广州市花都区

高二地理产业转移教案

高二地理产业转移教案 通过学习地理我们知道,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之间的一种重要的经济现象。下面是我为您带来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课标要求 "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这条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通过实例分析产业转移对转入区和转出区地理环境有利与不利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 2.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3.能通过案例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文材料了解什么是产业转移,并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结合案例理解产业转移对转入区和转出区地理环境有利与不利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3.通过读图,学会利用图表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4.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式、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和转入地的有利与不利影响,培养学生"一分为二"辩证看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身边地理现象的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探究意识,感受家乡经济发展的变迁,树立热爱家乡、报效家乡的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能分析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 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地理是一门与人类生产活动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读下面两段材料,你能不能指出它反映的是什么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对两个区域的地理环境分别有什么影响? 讲授新课 学生:思考问题,小组讨论,展示成果。 教师:及时点评和总结学生的回答。 (1)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市场萎缩;就业压力加大。

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产业转移概述同步练习湘教版必修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产业转移概述 (答题时间:30分钟) 某年7月,常德市举行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推介会,市委、市政府在东莞召开了此次会议,以加强与珠三角地区合作,积极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推进工业强市步伐。读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圈层示意图,完成1~2题。 1. 珠江三角洲地区部分产业转移出去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 当地人口稠密、交通拥挤 B. 资本过剩、污染严重 C. 自然资源不足,使生产成本上升,经济效益逐渐下降 D. 产业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 2. 图中接受产业转移地区的突出优势是() A. 科技发达

B. 交通便利 C. 劳动力价格和地租相对低廉,资源丰富 D. 第三产业发达 目前中国劳动力约是美国、欧盟、日本劳动力总和的两倍,因此中国成为世界,但是现在沿海地区,劳动力紧缺将会是个长期趋势。春节过后,沿海许多地区再一次出现用工荒现象。据此完成3~4题。 3. 中国农业劳动力约占总劳动力的24%,然而发达国家农业劳动力仅占总劳动力的3%。如果要使农业部门释放出更多的劳动力到工业部门,则中国的农业将会朝下列何种方式发展() A. 机械化 B. 生态农业 C. 休闲农业 D. 节水农业 4. 某出口计划将沿海的员工由26万人降至20万人,将生产基地转向内陆地区,造成该出口转移的原因不包括() A. 内部交易成本 B. 土地价格 C. 劳动力成本 D. 交通便利 近年来,省钢铁出口量增长较快,但铁矿石却需要大量从澳大利亚、巴西、印度等国进口;钢铁企业加强整合,企业布局向沿海转移。据此回答5~6题。 5. 相对于济南市的钢铁企业,日照市钢铁企业具有的优势是() A. 市场 B. 资金 C. 技术 D. 交通 6. 省对钢铁企业加强整合,逐步实现由内陆城市向沿海地区的日照转移的目的是 () ①缓解内陆地区的环境污染②降低运输成本③充分利用日照市的炼钢技术④便于出口,提高经济效益 ⑤平衡省钢铁企业布局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⑤ D. ①②⑤ 阅读材料,回答第7~8题。 材料一据媒体报道,某年春节前夕,日本知名钟表企业西铁城在华生产基地西铁城精密(广州)宣布清算解散,千余名员工被解除劳动合同,限期离,原生产基地迁回日本;与此同时,微软则计划关停诺基亚东莞和北京,并加速将生产设备运往越南。

区域文化产业调查研究报告

区域文化产业调查研究报告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的行业总称。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我国,它属于新兴产业,但在发达国家,却已成为支柱产业或先导产业。广阳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和相对匮乏的自然资源决定了其“三二一”产业倒置格局的发展定位,而在二、三产业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植文化资源,无疑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最有效、最富战略眼光的选择。加快发展我区文化产业,必须根据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对全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条件、趋势、问题要做具体分析,对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资源潜力和对策措施要有清醒的认识。 一、广阳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市、区文化市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过10余年的培育和建设,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在我区初步形成包括新闻出版、图书音像、休闲娱乐、体育健身、文艺演出、工艺美术、信息服务、广播影视、群众文化等行业在内的综合型文化产业体系,成为全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到目前为止,列入区级文化体育部门统计范围的文化经营单位已达655家,其中印刷装订复制企业197家,出版物、音像经销单位224家,文化娱乐场所62家,群众文化活动场所28家,体育经营单位30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114家。从业人员总计5000多人,注册资本共计2亿元,其中100万元以上的26家,50 万元以上的58家,10万元以上的385家,10万元以下的186家。按经济类型划分,民营企业和摊点占总户数的90%以上,占注册资本的80%,成为产业主导力量。 纵观全区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从初期一些文化单位率先进入市场开展以文补文的经营活动、部分文化单位试行企业化经营,到个体、私营经济大举介入,经营领域不断拓展,文化市场进一步繁荣,再到今天文化产业合法身份的确立,作为新兴的朝阳行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区文化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已经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浙江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及发展

纺织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班级:13经济2班:溢智学号:2013333501134 自古以来就有着“丝绸之府”的美誉而闻名世界,到目前为止,省是我国纺织业的生产大省和出口大省,而纺织行业在全省工业生产和出口贸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极大的促进了省整体的经济实力。省的纺织工业近几年来一直持续高速增长。根据国家纺织工业部多年的调查数据统计显示,从2003~2008年,按照当年价格计算,我国纺织业的工业总产值从7730.9亿元持续增至21272.5亿元,年均增长18.38%。这个惊人的增长不仅仅是在数量上得到增长,而是整个纺织实力都得到了增长。在2004年,纺织行业的出口总量首次超过省,成为我国纺织行业的第一大省。纺织行业的发展是离不开产业集群的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不容忽视。纺织产业集群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新经济地理现象。许多研究表明,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基于产业集群区域特色经济的快速成长和由此产生巨大活力的支持。 一.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与分布 1. 纺织产业发展状况 作为省制造企业中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改革开放尤其是1993年以来,纺织产业发展迅猛,纺织服装业的生产与出口均取得快速的增长:与1978年相比,2002年规模以上纺织工业总产值增长了92.36倍,生产总量跃居全国第一;2003~2008年,我国纺织业的工业总产值从7730.9亿元持续增至21272.5亿元,年均增长18.38%,同期,纺织业产品销售收入从7466.1亿元持续增至18562.2亿元,占同期制造业的比重超过5%;利润总额从243.5亿元持续增至675.0亿元,占同期制造业的比重稳定在3.8%~4.5%。;2005-2010年省纺织业实现的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