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公开课教学案

《兵车行》公开课教学案
《兵车行》公开课教学案

《兵车行》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培样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的能力,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

提高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清课文思路,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案

一、资料助学:

1、《兵车行》在体裁上有什么新的特点?

提示:“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古代有“从军行”的乐府旧题,但杜甫却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整的形式,而选用了灵活多变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

2、走进作者(根据《精讲精练》第5页完成填空)

明确:杜甫,字(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世称()()。出生于巩县,唐代()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其诗集称《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以及组诗“三吏”《》《》《》、“三别”《》《》《》。

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形成这种特点的根本原因,是杜甫诗歌所要表达的人生情感非常强烈,而同时这种情感又受到理性的节制。他的思虑常常很复杂、心情常常很矛盾,所以他需要找到恰当和适度的表达方法。这样,使得诗中的情感之流成为有力度而受控制的涌动。

(3)了解创作背景(见《精讲精练》第6页)

二、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车辚辚,马萧萧()()哭声直上干云霄()

归来头白还戍边()千村万落生荆杞()()

(2)解释下面加点词。

行人

..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

....走相送:

哭声直上干.云霄:行人但云点行频

...:

去时里正与裹头

..意未已:

...:武皇开边

山东

..二百州:禾生陇.亩无东西:

役夫敢申.恨:县官

..急索租:

信.知生男恶:生女犹得嫁比邻

..:

(3)翻译下面句子。

(1)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答案:

(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答案:

课上研讨案

1、第一段为我们描述了一幅什么画面?(为画面取名)它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的?起什么作用?

明确:

2、研读第三段最后一句,诗的结尾诗人借征夫之口想象青海古战场,那又是一副什么画面(取名)?这种情景给你什么感觉?

明确:

3、造成人哭鬼哭的根源是什么?请找出诗歌的诗眼。

4、统治者连年用兵给百姓带来了什么?情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5、鉴赏名句

本诗中有许多含蓄蕴藉、具有朴素的语言美和思想美的诗句,你最喜欢其中哪些诗句,为什么?

(1)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3)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6、读写结合:根据学过的杜甫的诗歌和对杜甫的了解,你想对杜甫说点什么呢?

示例:狼烟遍地,民不聊生。你悲耶娘妻子走相送,悯归来头白还戍边。你愤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感恨之处花也落泪鸟也惊心。虽一生潦倒,百姓疾苦却依然是你心头最沉重的牵挂。

课后巩固案

巩固训练:

1、牵衣顿足拦道哭,。

2、边庭流血成海水,。

3、汉家山东二百州,。

4、生女犹得嫁比邻,。

链接高考:

一、(2010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拓展阅读:

二、齐读下面三首诗,讨论每首诗的情感,然后就自己喜欢的诗或某句诗句做出评论。

河湟旧卒

张乔(唐)

少年随将讨河湟,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塞下曲

许浑(唐)

夜战桑干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陇西行

陈陶(唐)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深闺梦里人。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赏析并积累名句。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人在诗中控诉战争的情感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3.品味语言,熟读成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鉴赏诗歌。 三、教学课时:第一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韩愈说:“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李白和杜甫是盛唐诗坛两位重量级的诗人,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李白的一些诗歌,今天我们将走进杜甫的诗歌。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关口,他的诗歌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动乱,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因而被世人称为“诗史”。他的诗歌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为后世的诗歌艺术树立了博大精深的光辉典范。 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是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杜甫诗歌的“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再具体就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所谓沉,主要是就情感的深沉而言;所谓郁,主要是就情感的浓郁而言。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再具体就是说,从字面上看,就是指语意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从结构上看,顿挫往往表现在起承转合处,交互为用,按理循脉,或起或伏,有情有景,相间相融。杜甫极善于运用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手段,使沉郁之情巧妙地寓于跌宕有致、徐疾相间的顿挫中,把沉郁顿挫昭然揭示在人们的面前。 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兵车行》中,亲身感受一下这首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二)作者背景及相关介绍 文体:“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如我们学习过的:《燕歌行》《琵琶行》《走马川行》等。杜甫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整的形式,而选用了灵活多变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 作者: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的青年时代是在盛唐社会中度过的,过了一段南北漫游、裘马轻狂的生活,33岁在洛阳遇到了刚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建立了千古传颂的友谊,两人一路同游。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名句。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杜甫也有远大的抱负,自谓能立登要路,致君尧舜。但这幻想在到长安后彻底破灭了。当时他曾参加了由李林甫操纵的一次考试,落入骗局。李林甫因惧怕有识之士揭发他的奸邪行径,没有让一个人及第,且上表称“野无遗贤”。后来赠诗给皇上,并希望得到权贵的引荐,都落空了。十年长安,使杜甫历尽人生辛酸,他看到了民生疾苦,关心着国家安危,忠君爱国,仁民爱物的情怀愈加强烈。这段时间他创作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九首》等反映天宝后期动乱行将到来的社会风貌

《兵车行》学案

30兵车行 杜甫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杜甫的相关知识及其诗风。 2 ?联系背景知识,了解诗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3?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难点】联系背景知识,了解诗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预习】 学生查字典、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并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搜集整理杜甫的资料和诗词,增加知识积累提高文化素养。 合作探究,擦出智慧火花

先县咏五百字》、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背景介绍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 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 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 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 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 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 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这件事,在《资 治通鉴?唐纪三 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 莫肯应募。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 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 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 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 关于“行”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耶娘妻子走相送( ) (2) 哭声直上干云霄( ) (3) 或从十五北防河( ) (4) 况复秦兵耐苦战( ) (5) 信知生男恶 ( ) 四、激情诵读,理解文意 4. 听录音朗读(注意正音、停顿以及朗读的语气和情感) 5. 自由大声朗读,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6. 开展诗词朗读竞赛,男女同学各一组,选代表参赛。 五、整体感知 三、直击预 7?《兵车行》属于 __________________ ,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它可 习,定向检 分为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测 部分,揭露了唐统治者发动长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战争造成的恶果,教师出示 反映了人民的深重苦难,描写了他们怨恨的心情。 投影片。 课 衔接展示 环节,由作 者 导入。 学生板书 课题、作 者。 课件出示 作者简介 和背景资 料,指一名 A 类生朗 读。 学生速记 加 粗部分 的内 容 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三、直击预习,定向检测 1 ?给加粗字注音。 车辚辚() 云霄() 戍边()荆杞() 2 ?《兵车行》作者是 朝诗人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 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 他是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 ,他被称为“

兵车行导学案答案

兵车行导学案答案 一、【前置作业*我的自主学习】 (一)1、《杜少陵集》杜甫唐朝子美《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 《垂老别》《无家别》 2、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干.(gān )戍.(shù)荆杞.(qǐ)辚.(lín )啾.(jīu 陇.(lǒng)点行.(háng) (三)解释下列文中加线的字 1、车辚辚(象声词,形容车行走时的声音) 2、马啸啸(拟声词,马叫声) 3、耶娘妻子(父、母、妻子、儿女。耶,后来写作“爷”,父亲) 4、干(冲) 5、但云(只说) 6、或从十五北防河(有人) 7、纵有健妇把锄犁(纵然,即使。用手握住) 8、未休关西卒(罢遣)9、况复秦兵耐苦寒(能够) 10、信知生男恶(确实。坏、不好) 11 、生女犹得嫁比邻(靠近) 12、啾啾(这里指呜咽的声音) (五)略 二、【探究交流*我们相互提高】 (三)课文重点问题探究 1、第1段“惨别”撼人心魄“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探究学习:诗一开头,一个“走”字写出了“行人”被驱赶着上路,更写出了家人老小不忍亲人离去,而又不得不让亲人离去,又惟恐这一离去竟成永别的心情。多少人被征发,多少人追赶送别,诗人只写了一句“尘埃不见咸阳桥”,多么具体而又形象。这个“不见”,更“见”得“行人”之众多,送行者之众多了。更妙的是,接下去诗人从视觉转而写到听觉,巧妙地运用了动词:牵(衣)、顿(足)、拦(道)、哭,勾勒了一幅撕心裂肺的画面。艺术地概括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理,自然地引出下文。 2、诗中几个数词有何作用? 探究学习: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数词却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好像很难结合。可是 《兵车行》中的几个数字用得非常自然贴切,融入了诗的意境。例如:“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十五”“四十”这里准确地反映了当兵的年龄,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又如:“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句话里的数词并非实指,是略数,写出了“点行频”对生产所造成的破坏以及田园荒芜的景象,诗人驰骋想象,从眼前联想到全国,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这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而且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3、“行人”直接倾诉,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答:主要包括三方面:从时间方面,不义战争消耗了一个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从人员伤亡方面,不义战争造成死伤惨重的后果;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方面,不义战争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4、中国人传统观念是重男轻女的,“行人”为什么发出了“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 答:在封建社会里,重男轻女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然而无休无止的战争却使男子成了兵役制度的牺牲品,男子迟早要葬身战场,而女子还能保全性命,还能嫁给近邻有个依靠。所以“行人”发出了“信知生男恶,还是生女好”的感叹,这就更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兵役的繁重及其罪恶。 5、“君不见”之后描写战场景象,作者怎样使之具有更广阔的内涵? 答:结尾描写青海战场,环境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作者又从现实延伸到历史,以历史推证现实,同

《兵车行》学案

《兵车行》学案 【学习目标】 1、培养诵读兴趣,能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能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3、体会并学习诗人关注民生,忧国忧民的悲悯情怀。 【学习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 2、能理解诗歌内容反映的悲惨现实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渲染铺垫的写作手法。 【学习课时】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后世又称他杜少陵、杜工部。(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其诗被称为“”。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辗转流离,最后抵达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筑草堂栖居。后来出川东下,贫病交加,病逝于湘江的破船上,终年59岁,文集有《杜工部集》。 2、识记体裁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很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行”的意思是。 《兵车行》属于歌行体。这种诗歌,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古代有“从军行”的乐府旧题,本诗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 3、熟识背景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 二、自主学习 1、熟读诗歌。 2、杜甫的“三吏”是指什么? 3、杜甫的“三别”是指什么? 4、韩愈称赞杜甫:“,光焰万丈长。”杜甫自己说:“为人性僻耽佳句, 。”杜甫诗歌风格是。 三、合作探究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2、你能叙述诗歌内容吗? 3、从结构上看,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 4、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5、这首诗歌展现出许多触目惊心的画面,例如咸阳桥头悲惨送别图、血流成海图,你还能找出其它的画面吗? 6、造成这一切苦难的根源是什么? 7、“车辚辚,……哭声直上干云霄。”开头的场面描写表达了怎样的内容?辚辚萧萧的听觉形象给人什么感觉? 四、课堂测评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⑴耶娘妻子走相送⑵哭声直上干云霄 ⑶或从十五北防河⑷役夫敢申恨 ⑸信信知生男恶 ①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②低眉信首续续弹 ③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④言必信,行必果。 ⑤美言不信,信言不美。⑥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⑦烟涛微茫信难求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2、“行人但云点行频”有何作用? 3、这首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杜甫导学案

课题:《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课时:第一课时编写人:马丽 审核:高二备课组上课时间: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 2、了解这篇传记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以及此传记中人、诗、史三者有机结合的特点。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杜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诗歌创作,体会杜甫 的人格追求。 2、难点: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 三.情境导入: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文体——传记。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依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辑、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 传记的作者在记述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情感、想像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它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它的类型很多,包括一般的传记、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年谱等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这是杜甫逝世前一年对自己的写照。后人从这孤独的形象中看到了他包容乾坤的博大胸怀以及回旋天地,与元气同在的精神力量。 这篇冯至所写的传记,展现了杜甫生命中的一个片段。《杜甫传》原有13节,大约3万字,限于篇幅,本文只选了其中的“长安十年”“流亡”“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三节,部分段落有删节。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冯至的笔迹,再次回到那个时代,同诗人杜甫一起去感受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通过他的诗歌一起去感受一份与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的炽热而跳动的心灵。 四.学习过程 1.“自学”提示: 知识链接 本文写于1946年,历时三年。冯至从青年时代就非常热爱杜甫。抗战期间,无论是在颠沛流离的途中,还是在相对沉静的昆明山中,冯至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开始了写作《杜甫传》的准备,并在1945年发表了《杜甫和我们的时代》和《我想怎样写一部传记》两篇相关文章。 冯至(1905-1993),出生于河北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和德国海德堡大学。回家后先后在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任教。作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其诗歌创作主要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作为学者,他的杜甫研究和歌德研究都十分优秀。此外,他的散文作品《山水》和小说《伍子胥》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所以他7岁开始学诗,15岁时就已扬名。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诗史”。 课前预习 阅读文本,思考问题: ①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杜甫生活的时代有什么样的特点? ②从杜诗入手,分析诗人、感情、社会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③从杜甫其人入手,分析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2.“研学”探究:写出自学过程中呈现的疑问并探究 3.“导学”引领: 阅读第一部分“长安十年”内容,填写下 表1:长安十年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诗歌特点: 代表作品: 4.“检验”部分: ①解读《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和《投简咸华两县诸子》二诗: ②解读《兵车行》: ③解读《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河大版语文七下兵车行教案 (2)

兵车行 主备人:陈玉良复备人:王其英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①理解诗中叙事、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②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理解这首诗的特色和技巧 教学难点:理解杜诗的叙事技巧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情感揣摩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甫七岁,始作诗文。年十四,出入东都翰墨场。开元十九年,漫游吴越。二十三年,举进士落第,游齐赵。天宝三四载间,与李白、高适等同游宋、齐鲁间。五载至长安。十载,进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侍制集贤院。安史乱起,陷于贼中。至德二载,脱身赴凤翔,为右拾遗。因上书救人,触怒肃宗,放还省亲。上元元年至成都,于浣花溪营草堂,世称“杜甫草堂”。时故人严武为成都尹,时有馈赠,互有唱和。后被严武聘为校检工部员外郎,后世称“杜工部”。严武死后,携家至云安,后居夔州,三年,自夔出峡,飘泊于岳阳、潭州、衡州一带,五年,病卒于湘水扁舟中。后人以之与李白并称,谓之“李杜”。杜甫为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长安十年,辛苦备尝,对下层人民的苦难及朝廷政治的腐败,有相当深刻的认识,所作如《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不朽名篇。自安史乱起至入蜀之前,为创作高峰期,《悲陈陶》《悲青坂》《月夜》《春望》《哀江头》《北征》《洗兵马》以及“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入蜀以后至去世之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秋兴》《咏怀古迹》《登高》《登岳阳楼》等,成为典范之作。韩愈赞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二、评讲: (一)诗歌背景: 据《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史鲜于仲通讨南诏,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者震野。”杜甫诗歌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 (二)解题: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三)朗读训练(运有各种方法) (四)整体把握 1.1-3行,诗人杜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给以留下深刻印象的描写有哪些? 2.4-7行,你对征夫们有命运有何感受?造成他们悲惨命运的根源是什么? 3.8-10行,这几句在内容上与控诉“武皇开边意未已”有何联系? 4.11-13行,这三行的内容与上文联系是怎样的? 5.14-15行,你怎样理解这几句所寄寓的情感? 6.16-17行,这样的结尾在内容、结构和情感上有何作用? (五)赏析诗句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1.释“辚辚(车轮声)”“萧萧(马鸣声)”“耶(爷)”“干gān(冲)”“走(跑)”“妻

杜甫《兵车行》学案设计

杜甫《兵车行》学案设计 杜甫《兵车行》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时代背景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通过阅读,理清本诗思路,了解本诗所写内容;通过诵读,体会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分析,把握本诗的艺术特色,初步体会杜甫诗歌“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4、背诵诗歌。 【学习重点】 目标2、3 【学习难点】 目标3 【学习时数】 2课时 【相关资料】 1、杜甫生平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

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他的生平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点相联系的。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如京兆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等人,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大约在杜甫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困起来,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专题四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专题整合

专题整合 杜甫与律诗 一、律诗简介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即10句或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偶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二、杜甫与律诗 杜甫与李白,都是伟大的诗人,但又都是个性迥然不同的伟大诗人。表现在诗体上,李白喜欢自由、少束缚的歌行体,而杜甫则喜欢格律严谨、章法严密的律诗,尤其是七律。可以说,杜甫在这方面的成就,是古代诗人所难以企及的,对中国的诗歌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杜甫以前,七律多用于宫廷应制唱和,这类诗内容贫乏,其语言也平缓无力,佳作也不多。到了杜甫,不但在声律上把七律推向成熟,更主要的是充分发展了这一诗歌形式所蕴涵的可能性。七律同五律一样,是固定的诗型。但杜甫将它用于比五律稍大的篇幅,使之能包含相当大的容量;在语言节奏方面,虽然七律每句只比五律多二字,但经过杜甫的精心调节,却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变化。于是,七律成为一种既工丽严整,又开阖动荡,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的诗型。 三、如何鉴赏律诗 近年来,高考所选择的诗体有以绝句为主转向律诗的倾向。如果对律诗的结构、修辞、音律等方面的特点进行把握,形成较为理性的认识,对应付高考大有禆益。那么如何去鉴赏

江苏省扬州市安宜高级中学高二语文A部《兵车行》教案

总课题沉郁顿挫的杜甫诗课时2课题兵车行 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写作风格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写作风格 教学日期教学班级 教学过程个人复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至今还依然索绕在我们的脑 海中,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中的一篇。杜甫一生写过 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 穷兵黩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 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二、简介背景 (一)出示杜甫在长安十年所写的反映人民疾苦的有关诗句,使学生 更准确地理解这首诗。 1.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2.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总结:(统治者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 (二)资料链接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这 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 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同样的不幸。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时 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 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 这就是《兵车行》的写作背景,下面我们先来听一下《兵车行》 的朗读,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情感。 三、课文诵读: 1.听录音。(严羽《沧浪诗话》中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 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从朗诵我们可以明显体会出杜甫诗歌的沉郁 顿挫风格。) 2.这是一首歌行体诗,长于叙事,寓情于事,且多含感叹之意, 那么这篇课文叙了什么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大家带着问题 自由朗诵课文。 3.齐读课文。 四、文意理解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反映出生 活的本质,那么这首诗为我们描写了什么内容?又由此表达了怎样 的感情? 1、场面描写。(齐读)

兵车行学案

《兵车行》学案 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感悟理解作品内容。 2、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一、知人论世 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7岁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他的生活从20岁后可分为四个时期。 漫游时期(35岁以前):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此期间的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诗》、《赠李白》等 长安时期(35~44):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玄宗在751年正月8到10日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玄宗使待制集贤院,但并未得重用。 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44~48):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书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书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漂泊西南时期(48~59):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人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武处,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鲁人版选修课《唐诗宋词》第一单元学案

鲁人版选修课《唐诗宋词》第一单元 总第期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时间: 【单元导读】 【学有目标】

【学有计划】

理解诗歌复杂的思想情感,体会李白豪迈奔放的浪漫主义诗风。 一、文学常识 1、知识卡片一——关于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属甘肃)。先世罪迁中亚碎叶,后随父迁居四川绵州隆昌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因号“青莲居士”。李白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 二十五岁以前,是蜀中读书、习剑、隐居、学道和游历时期。这些特殊的生活经历,对其思想性格和浪漫诗风的形成,有着深刻影响。 二十五岁至四十二岁,是以安陆为中心的第一次漫游而兼求仕时期。青年李白雄心勃勃,十几年间游踪几遍大半中国,创作力亦非常旺盛,作品大都描写自然山水与漫游生活。《望庐山瀑布》《赠孟浩然之广陵》等诗皆作于此时。 四十二岁至四十四岁,是礼拜供奉翰林时期。但李白眼见朝廷的腐败与黑暗,自己的理想破灭,沉痛地离开长安,这成为李白思想和创作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开始写出像《行路难》那样具有深刻政治内容和思想性的作品。 四十四岁至五十五岁,是以东鲁、梁园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时期。这期间他与杜甫结为挚友。人生的坎坷、世态的炎凉,虽使他更热衷于求仙访道,但他的反抗精神愈加强烈,诗歌带有更深广的忧愤,代表作有《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五十五岁至六十一岁,正值安史之乱,是李白晚年从璘、流放和遇赦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古风》十九(西岳莲花山)等。 2、知识卡片二——浪漫主义诗风 浪漫主义诗风传统为屈原所开创,并为李白、李贺、苏轼、辛弃疾、陆游、龚自珍等优秀诗人继承并发扬光大。主张创作自由,描写自然,注重民间文学艺术上尊创新反模仿,重奇特而轻平凡,以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描写奇特的情节,塑造非凡的,独特的性格等特点,用热情奔放的语言,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浪漫主义诗歌形式新颖,格律自由,辞藻富丽,比喻动人。 二、文字知识 3、你能读准这些字音吗?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杜甫及有关背景知识; 2.教师引导学生初读全诗,在疏通诗意、理清人物事件关系的基础上,把握基调; 3.再读诗作,品味语言探究深意; 4.选择角度描摹形象。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诗作掌握诗意; 2.品味语言探究深意; 3.选择角度描摹形象。 教学方法:朗读理解法,质疑探究法 教学时数:1课时 课文分析: 《兵车行》是历史上社会现实的真实记录。“诗圣”杜甫通过征夫出征、家人送别的凄惨场面与征夫的对话,真实地再现了唐王朝“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唐代长期的拓边战争给边疆少数民族和广大中原地区人民所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和对国势的深深忧虑。 教学时引导学生能“知人论世”,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联系已知(《石壕吏》《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诗)感受诗境,品味语言探究深意;质疑激趣,探究细节;针对学生课前预习和自主学习实践情况,拟以诵读为出发点,侧重质疑探究,以细节为突破口,玩味文本内涵。因此,结合“课标”精神,确定本诗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详述如上。 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造氛围 (幻灯出示几幅战争照片) 师:同学们,看到这几幅画面,你作何感想呢? 生…… 师:战争摧毁了人们的家园,夺走了人民的生命。战争是黑色的,战争是残酷的。今天,就让我们追溯历史,回归唐朝,看看杜甫笔下描写的战争带给老百姓怎样的生离死别吧!课前要求你们自己查阅资料,了解作者杜甫及有关背景知识;并且初读全诗,理清人物、事件等关系;这节课我们主要体味诗的低沉,压抑,怨愤的朗读基调和沉郁顿挫的风格。重点品味语言,探究诗作深刻的内涵。 二、指导诵读解诗意 师:谁先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生:有感情的朗读。(教师和学生评价) 师:范读或听录音,说说你对全诗的感情基调有何感受? 生:(作答并评价)(低沉,压抑,怨愤) 师:理清全诗人物、主要事件。 生:(家人送别,役夫申恨)

《兵车行》优秀教(学)案

《兵车行》优秀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赏析并积累名句。(目的:感悟文章主旨,升华思想情感) 2、品味语言,熟读成诵。(目的:领略艺术风格,提高鉴赏能力)重点是对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培养;难点是对杜甫诗歌艺术风格及思想情感的理解。一、导入一切优秀诗篇的意境,莫不是客观生活实践在诗人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杜甫的《兵车行》虽然写于唐天宝中后期,但那惨别的图景,悲愤的诉说,至今仍然触动着我们的审美体验。二、研读新课 1.【题解】《兵车行》在句式上有什么新的特点? 提示:“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古代有“从军行”的乐府旧题,但杜甫却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整的形式,而选用了灵活多变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 2.【整体感知品味语言】①“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赏析——时间:军队开拔之时。地点:桥畔。背景:在通往西去的桥上,马嘶鸣、车隆隆地疾驰而过,风烟滚滚,甚嚣尘上。前景:被征发的人已经全副武装,配好弓箭就要开赴边塞。此一去生离死别,难以回还。因此,征夫的家属,不顾一切地在行人中间杂乱地奔跑,寻找即将远去的亲人。特写:她们拉扯着亲人(丈夫、儿子,或父亲)的衣衫,捶胸顿足,堵塞在桥上,放声痛哭,悲痛欲绝。淡化:哭声盖过车马的轰鸣嘶叫之声,穿透覆在桥上的滚滚尘土,直冲上云霄。这是一个艺术的镜头,其中“爷、娘、妻、子,走(跑)、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极形象地表现了人呼天抢地、难舍难分,留恋、悲愤、绝望的感情,给读者以动作神态和视听上的极为强烈的感受。它具体、客观、逼真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记载:天宝十载(751年)四月,鲜于仲通讨南诏,将兵八万,至西洱河,大败,死者六万人。制大募两京(长安、)及、北兵以击南诏。人闻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虽然不能肯定地说《兵车行》就是再现了这一段史实,但可以想见唐明皇大肆开边,连年战争,这样触目惊心的场面的确是存在的。②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四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赏析:“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这个过者就是作者自己,他既目睹,又耳闻:“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点行频”一句话,一针见血地点明了问题的实质,频繁的征役是造成妻离子散、田园荒芜的根源。战争给人们带来无边际的灾难,从时间上看,人未成年就要防河,归来满头白发还要戍边。 人的一生都在战争中度过去了,这在杜甫后来写的“三吏”“三别”中更明显、更深刻地表现出来:新婚夫妇结婚头一天便被迫分离,白发老翁也难免被征,老翁不在老妻也得去顶替,更惨的是未成年的中男也要被征去打仗,还有那些单身汉,无家可别,就是战死沙场,也无人挂念,无人吊念。从空间看,从“北防河”到“西营田”,要在广阔的边境上与吐蕃、南诏作战,而在中原地“汉家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荒草满地,人烟稀少,一片凋敝的景象。“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兵历来以勇于攻战著称,驱使他们上战场就如同趋赶鸡犬一样,家中壮劳力都被抓丁,那么,纵使有强健的妇女能把种子播下去,而沉重的赋税,残酷的剥削,使人无力招架,田间无人管理,又怎能长出庄稼?通过行者的一席话,由眼前推及全国,战争遥遥无期,时间之长,围之广,不仅形象地反映了唐王朝扩边状况,也说明了如此战争,是唐王朝的人力、物力、财力所无法支持的。这就从军事、经济、政治角度上显示了大唐王朝将要灭亡的前兆。③诗中几个数词有何作用? 赏析: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数词却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好像很难结合。

《兵车行》教学设计

《兵车行》教学设计 枣庄八中南校高二语文组王慧第十五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文本研习与对话) 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 (PPT) 齐读?课前小积累?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4、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5、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6、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7、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9、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师:知道这是谁的诗句吗? 生(齐):杜甫。 师:一代“诗圣”杜甫以他忧国忧民的悲悯情怀,在文坛上奠定了他的不朽地位。而他的诗歌也因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而被誉为“诗史”。韩愈曾这样评价:“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PPT) 杜甫(712~770) 是我国____代_______诗人。字______。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________,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_________。 师:杜甫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诗人,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承久的一道光彩。“诗史数千言,一腔君国河山泪。草堂三五里,沉郁顿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并背诵。) 四、重点讲解,深度研习 问题探究: 1、面对连年征战,民不聊生的惨况,役夫有怎样的心情呢? 明确: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役夫并非无恨,而是恨满胸臆。但这种恨却无处可申,且申也无益。故以?敢申恨?来表达自己的愤激之情。 2.在这首诗歌中,役夫都有哪些恨呢?讨论交流总结。 明确:恨征兵频繁,恨血流成海,恨开边未已,恨流离失所,恨田园荒芜,恨非人待遇,恨租税繁重,恨白骨无人收。 3、文中哪是沉痛语,令人不忍卒读? 明确:?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生女就真的很好吗?为人女、为人媳、为人母、为人妻的苦命女子啊,眼见着自己的丈夫、公婆的儿子、儿子的父亲即将被抓入伍,更是痛不欲生。丈夫这一走,今后的日子该怎样过啊?上有年已老迈的双亲,下有嗷嗷待哺的幼子,?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尽管如此,还有?县官急索租?,本来自己就已经家徒四壁,?出入无完裙?了,那些?租税从何出?啊!这样生不如死的日子该如何苟活下去啊! 师作诵读指导:结尾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令人悲痛欲绝,声调凄楚。“君不见”应重读,“古来”句道尽战场惨景,集中表达“行人”和“诗人”的怨愤,要缓缓读出,“无人收”三字乃血泪铸成,尤应重读。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并背诵。) 五、课堂小结 (PPT“穷年忧黎元,叹息热内肠。”“宁为太平犬,莫做乱离人!”诗圣杜甫怀着忧国忧民的赤子情怀,以深沉、浓郁、一字一顿的笔触传达出了对战争的控诉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现在让我们怀着对人民的同情,对诗圣的崇敬,踏着杜甫的思想踪迹,再一次诵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假如你是一名导演,或是一名编剧,或是一位画家,你将如何来拍摄、编写或画出这一惨绝人寰,令人撕心裂肺的场面呢?请用文字把你心中的设想描述出来。 第二课时(文本研习与反馈练习) 一、自主阅读,美点寻踪 (PPT)前人评杜甫《兵车行》时说:“语杂歌谣,最易感人,愈浅愈切。”请将诗中运用口语的句子抄出来,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明确:(1)接字法。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蝉联而下,累如贯珠,琅琅上口,铿锵和谐,优美动听。 (2)通俗口语。如?耶娘妻子??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被驱不异犬与鸡??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等,能收到清新自然、明白如话、生动鲜明的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些句子,体会其美感。) 二、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同学们在读这首诗时,印象最深的是哪个字?你认为文中都有哪些人在

兵车行学案

《兵车行》学案 杜甫 【学习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2.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在比较阅读中对李白和杜甫两大诗人进行研究性学习。 学习过程 【知识链接】 解读杜诗的钥匙: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诗人郭沫若题联: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杜甫是一位穷于一时、达于千秋的伟大诗人。 诗雄百代,光焰万丈,有如长江大河,万古长流。 海涵地负的艺术才力;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包罗万象的艺术成就 读破万卷的富赡才学;悲天悯人的仁者情怀;渊渟岳峙的不凡气势 称雄百代的开创精神 一、测标:欣赏课文朗读方法: 1、找诗眼; 2、定基调 3、寻关键; 4、理脉络 5、明主旨; 6、知妙处 二.【达标】 (一)、导入 河山日月本平平 一触此老奇趣生 《杜诗详注》 (二)、简介作者 1、读书游历时期(712——747)35岁前 祖父杜审言,是三朝宰相。杜甫24岁考进士未第。这一时期代表作《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 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的政治抱负未能实现,却落得个“都市卖药,寄食友朋”。这一时期代表诗作《兵车行》、《丽人行》,对“安史之乱”前的开边政策进行讽刺,反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45——48岁 亲历“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仕途几经辗转,生活充实,佳作较多《春望》。“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49岁后 寓于成都杜甫草堂。诗作、《蜀相》《登高》《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三)、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

《登高》导学案

《登高》导学案 【学习目标】(凡事都要有个目标,要求不高,认真做,你一定能达!) 1、多样诵读,读准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情感; 2、品读诗歌,品景,品情,品人; 3、熟读成诵,感悟千秋诗圣的伟大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品读诗歌,品景,品情,品人 【学习方法】讨论、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预习案】(厚积而博发哦,只要用心你定会收获快乐!)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诵读诗歌,标记勾画重点字词,疑难问题,再研读本学案。 2、认真限时,规范书写,独立完成,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牢记:先读完课文,再做本预习案。 【教材助读】 一、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组诗“三吏”、“三别”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