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

基于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
基于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

摘要

目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旨在了解病原微生物对各种抗生素的敏感程度,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的种类和用量,以做到利用药物对疾病进行更加准确的治疗。由于在实践操作中所进行的各种标准药敏试验的周期较长,一般需要耗用几十个小时,且操作过程较复杂,需要有经验的专业实验人员进行反复验证。因此,建立灵敏、快速和操作简单的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在科研应用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普鲁士蓝(PB)为光学探针,大肠埃希氏菌(E. coli)为模型微生物所构建一种新型的光学体外药敏试验方法,用于快速的检测出药物有效性及筛选出抗菌新化合物,弥补现有的方法缺陷。方法实验以K3[Fe(CN)6]为电子受体,定量转移微生物呼吸作用所产生的电子,自身被还原为K4[Fe(CN)6],与后续加入的FeCl3反应生成普鲁士蓝(PB)。当微生物的活性受到抑制时,其呼吸作用会减弱,相应生成的PB的量也会减少。因此,可通过700nm处测定PB的吸光度确定受试微生物活性变化。通过考察[Fe(CN)6]4-的生成量,确定体系的稀释倍数和FeCl3的加入量;通过考察吸光度值与E. coli固定时间的关系,确定氧化石墨烯(GO)固定E. coli的最佳时间;通过比较固定化E. coli在Luria-Bertani(LB)培养基和磷酸缓冲溶液中活性随存储时间的变化趋势,确定最佳存储条件;根据吸光度值的变化,将最优条件下制备的GO固定E. coli颗粒用于检测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头孢噻肟钠5种抗生素的有效性。结果4h培养时间内,45 mmol/LK3[Fe(CN)6]足够用于转移微生物呼吸作用产生的电子,但生成的K4[Fe(CN)6]量过多,导致生成的PB沉淀,因此应在加入FeCl3之前,将培养液稀释至5 mmol/L。当固定时间为16 h时,以具有表面GO结构的石墨颗粒为载体的E. coli固定效果最好。培养相同的时间,在PBS中保存的GO固定E. coli的吸光度值比其在培养基中保存时的吸光度值小。以GO固定E. coli为受体的光学方法进行药物的有效性检测中,抗生素对菌体活性的影响与接触时间和抗生素种类相关。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和头孢噻肟钠均可对E. coli 产生明显抑制作用;相比之下,万古霉素的作用较弱。结论与一般的药物有效性检测方法不同,在优化条件下的基于GO固定E. coli的PB光学检测方法更加简便、快捷、低耗、价廉,同时具有较好的灵敏度。所以,该方法在抗菌类药物的检测和临床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药敏实验;普鲁士蓝;光学方法;抗生素;药物有效性

ABSTRACT

Objective The drug susceptibility test referred to as the drug sensitivity test, which is designed to understand the sensitivity of pathogenic microorganism to various antibiotics in order to guide clinical rational selection of the types and dosage of antibiotics. So the drug susceptibility test ensures a more accurate use of drug to treat the objective disease. However, the testing cycle of various standard drug susceptibility tests are so long, even spending dozens of hours. Otherwise, the standard drug susceptibility test is often needing complex operations and professionals to repeatedly verify the accuracy of the test results. Therefore, establishment of a rapid, sensitive and simple drug susceptibility test is of great significant i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This study applies a common dye - Prussian blue (PB) as a optical probe and Escherichia coli (E. coli) as a model microorganism to build a novel optical drug susceptibility test in vitro for rapid detection of drug effectiveness and screening of new antibacterial compounds. We expect that this novel method is making up the defects of existing drug susceptibility test. Methods In our test, K3[Fe(CN)6] that was as a electron carrier was used to transfer the electrons from bacterial respiration. Then reduction product of K4[Fe(CN)6] was mixed with an addition of FeCl3 to generate prussian blue (PB). The bacterial respiration should be weakened when the bacterial activities were inhibited. So the production of PB was reduced. Therefore, the bacterial activities could be measured at PB absorbance of 700 nm. Production of [Fe(CN)6]4- was studied to ensure a suitable dilution ration of our system and additional concentration of FeCl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bsorbance value and immobilized time was studied to screen an optimum immobilized time of E. coli on GO. Two different stored methods, such as Luria-Bertani (LB) culture and phosphoric acid buffer solution, were respectively studied to screen an optimum stored condition. Finally, our optimum conditions were used to prepare GO immobilized E. coli for detecting the effectivenesses of antibiotics, such as amikacin, gentamicin, levofloxacin, vancomycin and cefotaxime sodium. Results K3[Fe(CN)6] of 45 mmol/L was enough to transfer all electrons from bacterial respiration within 4 h incubation time. But the production of K4[Fe(CN)6] was too many to produce stable PB solution. So the incubation culture should be diluted and ensured the content of K4[Fe(CN)6] of 5 mmol/L before addition of FeCl3 solution. The optimum immobilized time of E. coli was 16 h when the graphite particles was modified with GO structure on its surface. At the same incubation time, the PB absorbance produced by respiration of E. coli that was stored in the PBS was lower than E. coli that was stored in the LB culture. The GO immobilized E. coli was as testing model to apply into test of drug effectiveness with optical method. Al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fectivenesses of antibiotics on the bacterial activities were related to the contact time and the kinds of used antibiotics. The antibiotics of amikacin, gentamicin, levofloxacin and cefotaxime sodium all showed obviously inhibitions on the respiration of E. coli. Comparing with other four kinds of antibiotics mentioned ab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vancomycin was weaker. Conclusion It was different from general drug effectiveness detection method, the PB optical detection method with GO immobilized E. coli

was simpler, lower consumption, rapider and cheaper, well with good sensitivity. So our study has a cetrain potential in the detection and clinical diagnosis of antibacterial drugs.

Keywords: Drug susceptibility test; Prussian blue; Optical methods; Antibiotics; Drug effectiveness

前言

随着抗菌药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使用,导致越来越多的细菌开始对药物产生耐药性,给由细菌导致的疾病的治疗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目前致病性耐药菌已成为大家广泛关注的一个问题,要解决这一严峻的问题不仅需要我们有不乱使用抗生素的意识,同时也需要研发出新的更有效的抗生素开对抗细菌以及耐药菌。但是现在生产抗生素的技术发展非常的缓慢,相关的研究也不是很规范,达不到现在医药生产企业对药品生产效率的要求,影响了企业对新药的研发进程。

研发新药时需要建立药物量-效曲线关系模型以及确定所治疗疾病。研发抗菌药物,确定目标疾病与筛选微生物和剂量确定是分不开的。测药物对微生物抑制作用的大小所用的方法为药物的敏感性实验,他是估计药物对细菌抑制作用的比较方便的方法,且由于其具有较好的准确度和重复性,所以被用于初期筛选新药以及监测抗菌药物疗效和检测细菌耐药性。在对药物进行敏感实验时宜用阴性对照的方法,但是近年来在药物的提取,合成以及后来的药物敏感性检测中有较大量的使用,所以一般的阴性对照试验对药敏实验的安全和准确已不能保障。

新药的研发除了需要时间,大量的人力物力,还要克服成功率低,具有相对较高的风险,周期和投入等实际问题。现在纸片扩散法仍然是作为抗菌药物进行有效性检测的体外测试方法,但纸片扩散法的实验周期相对较长,需要消耗大量的试剂且需要专业的工作人员操作,给药物的研发增加了很多的任务。因此我们需要寻找能克服上述缺点的一种方法来完成对临床进行药效监测和研发新的抗菌药。例如,PCR技术。这些新的药敏实验方法能够更快速,更灵敏的获取耐药性微生物的信息。虽然新型的药物检测方法相对于传统方法在灵敏度、准确度方面有优势,但是新型的药敏实验方法需要更高的实验费用。

本实验采用光学方法,以铁氰化钾做为反应体系,通过微生物的呼吸作用使之发生电子转移生成亚铁氰化钾,然后根据其与三氯化铁生成普鲁士蓝进行光学检测。通过探究微生物使用的浓度,培养的时间以及所给的营养物质对灵敏度的影响确定适宜的检测条件。并应用哌拉

西林、阿莫西林、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和左氧氟沙星5种常见抗生素对20株E. coli临床分离物的实际检测。然后与传统的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实验部分

1 仪器和试药

1.1 材料和试剂

磷酸氢二钠天津市瑞金特化学品有限公司,磷酸二氢钾天津市博迪化工有限公司,硼酸沈阳市联邦试剂厂,无水碳酸钙天津永晟精细化工有限公司,葡萄糖北京化工厂,铁氰化钾天津博迪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谷氨酸,盐酸左氧氟杀星氯化钠注射液黑龙江科伦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5367,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河南润弘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41020318,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江苏吴中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制药厂批准文号H32021408 ,注射用盐酸万古霉素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批准文号H20033366,头孢噻肟钠哈药集团制药总厂批准文号H23021721,3,5-二氯苯酚(DCP) 沈阳市联邦试剂厂。实验用的E. coli来自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经活化后用15%甘油置冰箱中冷冻保存。

1.2 溶液配制

Luria-Bertani(LB)培养基:胰蛋白胨10.0g L-1,酵母粉5.0g L-1,NaCl 10.0g L-1,用0.1mol L-1 NaOH调节pH至7.4±0.2,120°C灭菌20 min,待用。

PBS:0.12mol L-1 Na2HPO4,0.08mol L-1 KH2PO4。

GGA:葡萄糖150mg L-1,谷氨酸150mg L-1。

K3[Fe(CN)6]储备液:采用去离子水配制330mmol L-1 K3Fe(CN)6,实验当天使用。

1.3 实验仪器

电化学工作站820C 才华仪器有限公司,CJJ79-1磁力加热搅拌器,电子天平沈阳龙腾电子有限公司;压力蒸汽灭菌器上海申安医疗器械厂;721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海欣茂仪器有限公司;洁净工作台SW-CJ-1E(洁净等级100级) 上海博迅实业有限公司。

2 方法和结果

2.1 石墨烯颗粒的制备

GO不仅具有很好的电子传导速度(1000m/s),其结构和组成的特殊性也使得该材料的光学性能、生物相容性和机械强度等性质较为优越,所以在生物传感领域应用广泛。本文通过制备具有表面GO结构的载体,固定E. coli,用于开发抗生素类药物有效性检测的光学微生物传感技术。

准确称取150g石墨棒将其切成15cm左右长度放置于500mL中,用量筒准确量取200mL浓硫酸,将其缓慢倒入烧杯中浸没石墨棒,充分反应20min。准确称取NaNO2和KMnO4各5g备用。先将NaNO2投入石墨棒-浓硫酸反应体系中,并迅速转移至冰水浴中保存;投入已准备好的KMnO4,用玻璃棒持续搅拌。待石墨棒表面出现大量的孔隙且搅拌费力时,立即将烧杯放入温水浴中1min,再转移至80℃的水浴锅中,直至烧杯壁上有大量的气泡附着时,加入200mL的去离子水停止反应。加入10%盐酸后,将表面具有大量GO结构的石墨棒趁热过滤,并用去离子水洗涤数次至无SO42-为止。将表面具有大量GO结构的石墨棒封入透析袋,置于装有去离子水的大烧杯中浸没,隔两小时换一次水,并用pH试纸测定其酸碱度。待pH近中性,取出短棒,放入恒温摇床于37℃烘干后,切成3cm左右的颗粒置于烧杯中备用。

2.2 GO固定大肠杆菌颗粒的制备

在无菌条件下将0.2mL E. coli菌种接种到已灭菌的300mL LB培养基中后,向培养基中投入切粒整齐的具有表面GO结构的石墨颗粒,以灭菌锡纸封口,并置于恒温摇床中培养。达到预

定培养时间后,以灭菌药匙捞出GO固定E. coli颗粒,备用。

2.3 电化学方法测试[Fe(CN)6]4-的浓度

新鲜配330mmol/LK3[Fe(CN)6]储备液并将其存放在冰箱里保存,取4支1mL心管分别加入0.1mL的45mmol L-1 的K3[Fe(CN)6]溶液,0.1mL的220mg L-1的GGA溶液,然后用新鲜配置的PBS溶液将其稀释至1mL。向4支小离心管中分别投入已经18h培养的GO固定E. coli 颗粒后,置于37°C的恒温摇床中培养,分别于1h、2h、3h和4h一管进行测试。根据前人研究表明,E. coli呼吸作用所产生的电子可通过Fe(CN)63-转移至微生物体外,同时[Fe(CN)6]3-转变成[Fe(CN)6]4-,因此可采用电化学工作站结合计时电流法检测培养液经不同培养时间所含[Fe(CN)6]4-的量。置外加电压为450mV,工作电极为Pt微阵列电极,参比电极为Ag/AgCl(饱和KCl)电极,对电极为铂电极,响应时间为15s

如下图2.3a所示,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极限电流值也在不断增大,说明培养液中所含的[Fe(CN)6]4-的量在不断增加。以5mmol/L K4[Fe(CN)6]的极限电流值为参考,计算不同培养时间时,培养液中所含[Fe(CN)6]4-的浓度(图2.1b)。当培养时间分别为1h、2h、3h和4h时,所测得的电流值分别为3.202e-8A、7.969e-8A、9.832e-8A、12.62e-8A ,5mmol/L K4[Fe(CN)6]的电流值为 2.000e-8A,由比例关系可求得相对应时间内因微生物呼吸作用产生[Fe(CN)6]4-的浓度分别为8.004mmol/L、19.92mmol/L、24.58mmol/L、31.55mmol/L。因K4[Fe(CN)6]与FeCl3反应所生成普鲁士蓝的摩尔比为1:1,所以可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得出需要加入的FeCl3量。但根据实验结果,当加入FeCl3的浓度超过5mmol/L时,普鲁士蓝絮凝,因此应适当稀释含有[Fe(CN)6]4-的培养液后再加入FeCl3,使之生成稳定的普鲁士蓝溶液。

Fig2a The curv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ubation time and limiting current

图2a 培养时间和计时电流的关系曲线

Fig2b The curv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ubation time and potassium ferrocyanide concentration.

图2b 培养时间和亚铁氰化钾浓度的关系曲线

2.4 筛选GO固定E. coli的最佳反应时间

在无菌条件下将0.2mLE. coli菌种接种到已灭菌的300mLLB培养基中后,向培养基中投入切粒整齐的具有表面GO结构的石墨颗粒,以灭菌锡纸封口,并置于恒温摇床中培养6h、8h、10h、12h、16h、18h、20h和24h。达到培养时间后,以灭菌药匙捞出GO固定E. coli颗粒,备用。将已固定细菌的GO颗粒置于由0.1mL、0.15g/LGGA溶液,0.1mL、0.045mol/L K3[Fe(CN)]6溶液以及0.8mLPBS溶液所组成的培养液中反应1h。PBS溶液是由0.12mol?L-1 Na2HPO4以及0.08mol?L-1 KH2PO4配制而成。根据2.3实验结果,制备普鲁士蓝溶液前应对培养液适当稀释:用枪头精确吸取培养液0.2mL,加入1mL的去离子水稀释,然后加入新鲜配置的0.08mol/L的FeCl3溶液2mL,摇匀,生成普鲁士蓝。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于700nm处测定普鲁士蓝的吸光度,因普鲁士蓝的生成量与微生物的活性成正比关系,因此可根据所测得的吸光度值筛选GO固定E. coli的最佳反应时间。

实验数据如图2.3所示,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吸光度值也在增加;当培养时间为18h时,其吸光度值达到最大;当培养时间大于18h时,其吸光度值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下降,应是由于E. coli逐渐增加,培养物质逐渐匮乏而导致菌体活性下降所致。所以由实验可得,采用表面氧化技术制备的GO颗粒固定E. coli的最佳生长时间为18h,后续实验中均采用18h 作为固定化时间。

Fig2.4 The curve of absorbance value changes depending on time spend of GO immobilized E. coli 图2.4 吸光度值随GO固定E. coli的反应时间变化曲线

2.5 不同的保存条件对E. coli活性的影响

将已经18h培养,收获的GO固定E. coli颗粒分别置于已灭菌的PBS溶液或原培养基中保存,用于保存的溶液必须完全浸没GO固定E. coli颗粒。分别于保存的1d-10d无间断的在两种保存条件下各随机选取4粒GO固定E. coli颗粒作为测试对象,采用如2.4所述光学方法检测E. coli的菌株活性。实验的结果如图2.5-1和2.5-2所示,同一保存条件下,吸光度值随着在K3[Fe(CN)]6体系中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说明增加培养时间可有效提高[Fe(CN)]64-的生成量;虽然经相同的K3[Fe(CN)]6体系培养1h、2h、3h和4h,但随着存储时间的增加,采用不同存储方式的GO固定E. coli颗粒产生的[Fe(CN)]64-的量均明显下降,表现为所对应的吸光度值与前一天相比均有所降低;此外,经相同的保存时间,相同的培养时间和培养条件,在培养基中保存的GO固定E. coli颗粒的活性优于PBS中保存的GO固定E. coli颗粒的活性,表现为培养基中保存的GO固定E. coli颗粒所产生的吸光度值更高。相对于单纯的PBS保存,培养基可持续供给固定化E. coli营养物质,所以,于培养液中保存的菌株活性持续的时间较长。由实验结果可观察到,保存时间和保存条件均会对固定化E. coli的活性产生影响,因此在应用中应慎重选择微生物的保存方法,并明确规定保存时间。

Fig.2.5-1 The curve of absorbance value chan

ges depending on incubation time of GO immobilized E. coli stored in PBS solution at different storage time.

图2.5-1 经不同存储时间,存储于PBS溶液中的GO固定E. coli吸光度值随培养时间变化曲线

Fig2.5-2 The curve of absorbance value changes depending on incubation time of GO immobilized E. coli stored in culture at different storage time.

图2.5-2经不同存储时间,存储于培养基中的GO固定E. coli吸光度值随培养时间变化曲线2.6 不同种类和浓度的药物对大肠杆菌活性的影响

分别选取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头孢噻肟钠考察GO固定E. coli对各类抗生素的灵敏度。阿米卡星的有效性检测:配制好母液800 mg/L,设置6个浓度梯度,即0mg/L 、4mg/L、6mg/L、8mg/L、10mg/L、12mg/L。分别吸取母液0mL、0.05mL、0.075mL、0.1mL、0.125mL、0.15mL于12个离心管中,每只离心管中再加入0.1mL 0.15g/LGGA、0.1mL 0.045mol/L K3[Fe(CN)6溶液,用采用灭菌的PBS缓冲溶液补齐培养液至1mL,每个浓度梯度设置2个样品。加入GO固定E. coli,置于恒温摇床中反应1h,稀释后补入FeCl3,制备普鲁士蓝溶液,用紫外分光光度计于700nm处测定其吸光度,求每个浓度梯度吸光度的平均值,进而监测E. coli的活性变化。

庆大霉素的有效性检测:配制好母液400mg/L,设置6个浓度梯度,即0mg/L 、2mg/L、4mg/L、6mg/L、8mg/L。分别吸取母液0mL、0.025mL、0.05mL、0.1mL、0.15mL、0.2mL于12个离心管中,每个浓度梯度设置2个样品,后续方法与阿米卡星的有效性测试方法相同。

左氧氟沙星的有效性检测:配置好母液400mg/L,分别设置6个浓度梯度,0mg/L、2mg/L、4mg/L、6mg/L、8mg/L、10mg/L。分别吸取母液0mL、0.025mL、0.05mL、0.1mL、0.2mL于12个离心管中,每个浓度梯度设置2个样品,后续操作与上述阿米卡星有效性测试方法相同。

万古霉素的有效性检测:配制好母液400mg/L,设置6个浓度梯度,即0mg/L 、2mg/L、4mg/L、6mg/L、8mg/L。分别吸取母液0mL、0.025mL、0.05mL、0.1mL、0.15mL、0.2mL于12个离心管中,每个浓度梯度设置2个样品,后续操作与上述阿米卡星有效性测试方法相同。

头孢噻肟钠的有效性检测:配制好母液400mg/L,设置6个浓度梯度,即0mg/L、0.5mg/L、1mg/L、2mg/L、3mg/L、4mg/L。分别吸取母液0mL、0.025mL、0.05mL、0.1mL、0.15mL、0.2mL于12个离心管中,每个浓度梯度设置2个样品,后续操作与上述阿米卡星有效性测试方法相同。

基于PB光学方法测定抗生素有效性的原理:当有抗生素药物存在时,大肠杆菌的呼吸受到抑制,因而产生的[Fe(CN)]64-少于大肠杆菌正常呼吸所产生的电子,这表明PB生成量的多少取决于抗生素对微生物呼吸的抑制程度,所以可通过肉眼观察或利用可见光分光光度计测定吸光度以确定PB产量的减少,进而确定抗生素的有效性。

不同抗生素药物的抑制作用与E. coli的呼吸作用的关系用吸光度值变化率表示:

由图2.6.1-2.6.5可知,随着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和头孢噻肟钠5种抗生素浓度的增加,其对细菌的抑制率也在不断增加。当达到半数抑菌率时,阿米卡星的浓度为12mg/L;庆大霉素为8mg/L;左氧氟沙星为10mg/L;头孢噻肟钠为3mg/L。但在0mg/L-10mg/L的测量浓度范围内,万古霉素的抑菌率均低于40%。根据药理作用,万古霉素主要用于葡萄球菌(包括耐青霉素和耐新青霉素株)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等致病菌所导致的疾病治疗,对厌氧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对E. coli的抑制作用较其它抗生素差。可见,本文研究的基于普鲁士蓝的光学测试方法不仅可有效区分各种抗生素类药物的靶向微生物,同时给出有效作用浓度。

Fig2.6-1 F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amikacin inhibition rate of e. coli activity

图2.6-1 图不同浓度的阿米卡星对大肠杆菌活性的抑制率

Fig2.6-2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gentamicin inhibition rate of e. coli activity

图2.6-2 不同浓度的庆大霉素对大肠杆菌活性的抑制率

Fig2.6-3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levofloxacin inhibition rate of e. coli activity

图2.6-3 不同浓度的左氧氟沙星对大肠杆菌活性的抑制率

Fig2.6-4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vancomycin inhibition rate of e. coli activity

图2.6-4 不同浓度的万古霉素对大肠杆菌活性的抑制率

Fig2.6-5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cefotaxime sodium inhibition rate of e. coli activity

图2.6-5 不同浓度的头孢噻肟钠对大肠杆菌活性的抑制率

3 分析和讨论

3.1 不同保存条件对大肠杆菌活性的影响

本文通过考察保存环境和保存时间对固定菌体活性的影响确定最佳保存条件。实验表明:经10d的保存周期,GO固定E. coli的活性随着时间的延长,其变化幅度逐渐减小;但是随着保存时间延长,相对于PBS中保存的固体颗粒,在培养基中保存的具有表面GO结构的石墨颗粒出现了融化的现象,可能是因为载体长时间放置在有机液态环境中,受到腐蚀所致。所以在进行此实验或在后续技术应用开发时应关注保存条件对GO固定E. coli的活性和颗粒完整度的整体影响,否则会造成结果的不准确。

3.2 大肠杆菌的浓度、培养时间和普鲁士蓝生成量的分析与讨论

据研究发现,K3[Fe(CN)6]的浓度过高将会对细胞的呼吸产生抑制作用,使细胞膜受到损伤,所以在使用的时候应控制其浓度此外,K3[Fe(CN)6]的作用是接受微生物呼吸所产生的电子,需要考虑在培养时间内,其用量是否足够。因此,根据前期实验本文选用K3[Fe(CN)6]的浓度为45mmol L-1。在实验过程中,直接将同浓度的FeCl3与生成的[Fe(CN)6]4-混合时,会产生大量的普鲁士蓝沉淀。经研究发现,控制FeCl3与生成的[Fe(CN)6]4-的浓度为5mmol L-1时,生成的普鲁士蓝才能稳定存在,因此需要对培养液进行适当稀释,降低[Fe(CN)6]4-的浓度后,再添加FeCl3。同时,不同的培养时间所产生的[Fe(CN)6]4-的浓度是不一样的,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Fe(CN)6]4-的浓度会逐渐越大。当培养时间为1h,[Fe(CN)6]4-的浓度较小,当加入FeCl3时,没有出现明显的普鲁士蓝;当培养时间为2h时,由微生物呼吸作用所转移的电子增多,由此所生成的[Fe(CN)6]4-的浓度也相应增大,与FeCl3反应所生成的普鲁士蓝也比较明显;当培养时间增加至3h和4h时,加入FeCl3后溶液颜色明显加深,甚至出现了普鲁士蓝沉淀,因此需要提前稀释。可见,基于GO固定E. coli光学方法的建立还应充分考虑培养时间和生成[Fe(CN)6]4-的生成量,以确定合适的稀释浓度。

经微生物呼吸作用产生的K4[Fe(CN)6]不仅与培养时间有关,还与与E. coli的浓度和活性相关。本文通过建立吸光度随E. coli在具有表面GO结构的石墨颗粒上的培养时间的关系曲线,获得以下结论:第一,在16h之内,E. coli的活性随着时间的增大而增大;第二,E. coli的活性达增大至一定的程度后,会随着时间的增大而减小,因为提供给菌体的营养物质和生长空间有限,同时营养物的传导也会随着菌体的增加而受到限制;第三,16h可作为E. coli在具有表面GO结构的石墨颗粒上固定的最佳时间,在此培养时间下,E. coli出现活性的峰值,以便于通过呼吸作用转移更多的电子,生成更多的[Fe(CN)6]4-,当与FeCl3反应时能够呈现出明显的普鲁士蓝,增加测定的准确度和灵敏度。

4 结论

通过监测[Fe(CN)6]4-浓度随培养时间的变化趋势,确定电子转移受体K3[Fe(CN)6]在4h培养时间内被还原量低于45mmol/L,但加入FeCl3后会引起沉淀,因此应对培养液进行适当稀释,保证[Fe(CN)6]4-的浓度低于5mmol/L;通过考察吸光度值随GO固定E. coli的反应时间的变化趋势,确定以LB培养基培养16h时,经GO固定的E. coli的活性最优;通过考察GO 固定E. coli颗粒分别在LB培养基和PBS溶液中存储周期和活性关系,确定LB培养基更适合保存固定化E. coli,且随着存储周期的延长,E. coli的活性损失逐渐趋于平稳。将新鲜制备的GO固定E. coli颗粒用于检测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和头孢噻肟钠

5种抗生素,只有万古霉素对菌株的活性抑制较弱,其余种可用于革兰氏阴性菌抗生素均表现出较好的抑菌作用。可见,本文所研究的基于GO固定E. coli的光学技术可有效区分抗生素的靶向作用微生物和有效性;营养物质对E. coli活性的保持尤其重要,为了确保技术的灵敏度和应用性,菌体储存过程中应注意营养物质的供给。因此,GO固定E. coli的光学技术在抗生素有效性检测实时监测和检测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曾婷, 郝丽, 谢逸欣, 等. PCR技术在细菌耐药性中的应用研究[J]. 医药论坛杂志, 2013, 34(1): 69.

[2]Patel PA, Robicsek A, Grayes A, et al. Evaluation of Multiple Real-Time PCR Tests on Nasal Samples in a Large MRSA Surveillance Program[J].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Pathology,2015,143(5):652-658.,

[3]Zee AVD, Roorda L, Bosman G, et al. Multi-centre evaluation of real-time multiplex PCR for detection of carbapenemase genes OXA-48,VIM,IMP,NDM and KPC[J].Bmc Infectious Diseases, 2014, 14(2): 304-313.

[4]战旗, 王蕊, 李爽, 等. 中药抗菌作用研究现状[J]. 山东中医杂志, 2014(8).

[5]杨露, 谢晓芳, 胡荣. 麻黄附子细辛汤联合抗生素的体外抗大肠埃希菌作用研究[J]. 中药与临床, 2015, 11(3): 35-38.

[6]卞永娟. 呼吸道感染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试验[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22): 254-255.

[7]孔祥菊. 某院2013年临床分离细菌体外药敏试验检测结果分析[J]. 医学检验与临床, 2015(5): 62-64.

[8]李昌勤, 赵琳, 杨宇婷, 等. 丹参生品及不同炮制品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J]. 中成药. 2011, 33(11): 1948-1951.

[9]张赟彬, 郭媛. 三种方法提取八角茴香精油及其抗菌活性研究[J]. 德州学院学报, 2012, 28(2): 1-8.

[10]Lu-Ming LI, Yuan XY, Wang MY, et al. The integron-gene cassette system and the mechanism of bacterial drug resistance: research progress[J].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ecology, 2014, 26(2): 246-248.

致谢

在忙碌而充实的本科实习生活快要结束的时候,首先我要把我最诚挚的谢意和最崇高的敬意送给我的实习老师—刘畅副教授,感谢刘老师的辛勤耕耘,你的努力让我收获到了知识的果实,让我明白了知识的重量,让我拥有了严谨的科研态度。在实验的过程中也经历过失败,但刘老师深刻而细致的教导让我在不断探索中最终获得了实验的成功,完成了本科实习论文。其实这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本科实习论文,更重要的是包含了刘老师诲人不倦的指导,所以再一次诚挚的感谢刘老师。

感谢我的家人们在我本科实习阶段给与我的鼓励,关心和照顾。感谢爸爸妈妈给与我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谢谢你们。

感谢我的同学韩笑、孙悦、在实习实验及论文的写作中给予我的的热心帮助!

综述

基于微生物固定化技术的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的研究

1、微生物固定化技术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技术,它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游离微生物如真菌、细菌等限定在特定的空间内,保持生物活性并且可以多次循环使用。

1.1微生物固定化

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变得日益严峻,污染范围越来越广,因此有必要发展更加简便、实用、高效且价廉的环境污染监测和治理的新方法。在此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就环境污染中的水污染这一方面开启了生物处理废水的研究,并且已发展成为有效治理水环境污染的一大热点。目前固定技术大致有共价结合法、吸附法、包埋法、交联法四种。

吸附法是一种传统的微生物固定方法,利用带电微生物与载体之间静电的相互作用使微生物细胞固定。传统的吸附载体包括活性炭和硅胶等物理吸附法。

共价结合法是将菌体活化,然后利用固定相载体表面与微生物细胞的表面功能基团(如羟基、酚羟基、咪?基、刘汲、羧基、氨基等)形成的共价键相结合,从而对细胞形成固定化。

交联固定法是利用多功能或双功能试剂,直接与微生物表面的反应基团发生化学交联,通过形成共价键来固定微生物,其彼此交联形成网状结构的固定化微生物,其结合力为共价键。常用的交联试剂有三羟甲基丙烷等。

包埋法是用物理方法将微生物细胞包埋在水不溶性的载体凝胶聚合物细孔的网状空间内。它能让产物更好的扩散,可以筛漏出杂质,还能阻止细胞的泄漏与流失。本文所使用的即是包

埋法,这种方法的操作对微生物细胞的生物活性影响相对较小且操作的方法相对简单,而且其固定微生物细胞的强度高,所以其在目前的研究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3、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和检测方法

细菌产生耐药性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所以产生了进化,也是药物治疗细菌感染疾病时不能避免所产生的。当抗菌药物与细菌接触的时候会因为各种反应机理来应对抗菌药物的抑菌作用,这时细菌的耐药性就产生了。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可能是细菌本身所固有的,也有可能是获得性的,细菌可通过从其他耐药菌中获取耐药基因或者通过基因突变的方式而产生耐药基因。所以可将耐药菌分为固有耐药菌和获得性耐药菌。细菌可通过基因突变在后期对抗生素药物产生耐药,并且细菌在繁殖子代时可将耐药基因传给子代或者其它的菌株,所以细菌耐药性的精准迅速检测是指导我们正确使用抗生素的依据。通过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可使细菌的耐药性周期得到较好的延长,从而可保证抗生素的作用效果。检测细菌的耐药性方法包括传统的药敏试验(AST)、分子生物学技术、电化学方法和MTT比色法。其中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芯片和全基因组测序等技术。这些新型的研究方法在检测细菌的耐药性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和较为全面的应用。

4、药物敏感性检测的原理

抗生素与人类疾病的治疗息息相关,所以其研究与开发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由于滥用抗生素,出现了大量的耐药细菌,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形成严重威胁,已成为当前不可回避的且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耐药性细菌的出现导致疾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异,所以给疾病的治疗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困难且治疗耐药性细菌所导致的疾病也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所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正在研究新的更快、更灵敏的检测方法。另外,研发抗菌药物,确定疾病以及测试剂量都离不开微生物的参与。所以要采用更快,更灵敏的药物敏感性实验方法来减少研究过程中人力和物力的大量投入。目前,应用最多的药物敏感性实验方法以及细菌耐药检测方法仍是纸片扩散法。这种方法虽然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与较好的重现性,但检测过程需要大量的时间且操作过程复杂,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无法应对突发性事件。所以在检测细胞活性的众多方法中,光学方法的廉价以及简单受到了人们的追捧。

前人的研究结果发现,通过染料与细胞膜之间所产生的作用,可以很快速和简便的区分出活的细胞和死的细胞。例如中性红以及台盼蓝。通过这些染料穿透细胞膜来呈现出细胞的形态,展现出细胞的生命活力。

PB是亚铁氰化铁钾的配位化合物,它的生物之间的相容性是非常好的。PB在近红外区具有很强吸收和具有非常高的光和热的转换效率。这也使得PB在药物输运、分子影像、基因治疗、光热治疗肿瘤等研究领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同时PB作为光学探针也为新的药物敏感性实验提供重要的依据。

实验选择的目标E. coli具有非常短的生命周期,对抗生素具有较好的敏感性且较易于分离纯化。利用光学检测方法的优势,让K3[Fe(CN)6]接受细菌呼吸过程中所产生的电子,然后以其生成物K4[Fe(CN)6]和FeCl3反应所产生的PB作为光学检测的探针,在700 nm处测定其吸光度,观察细菌生物体的活性是如何变化的,来检测抗生素的有效性。

5、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目前,细菌耐药性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对临床治疗和患者的人身安全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尤其细菌感染是患者病死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虽然体外菌株鉴定和药敏实验为临床医生给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给以人性化的治疗提供了十分必要参考,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减少生病的时间、减少患者的医药费以及降低病死率,但由于从样本开始检验到获得药物敏感性实验报告的时间较长,一般需要两天以上,然而当药物敏感性实验报告产生误差时,可能会延误患者的治疗,以至于导致更严重的后果。所以要想得到更快速、结果更确切的药物敏感性实验报告,除了对收集细菌标本做出严格的要求以及规范细菌的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外,寻求

更快速、简便和准确的药物敏感性实验方法也是十分重要的。

本实验以普鲁士蓝(PB)为光学探针进行吸光度的测定,以大肠杆菌为模型,用于筛选新的抗菌化合物以及对药物的有效性进行快速检测。通过对此方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可得出大肠杆菌的浓度,营养物质以及培养时间对测定药物的有效性的影响,从而确定反应的最佳条件并将其用于抗菌药物的有效性检测,该试验的结果与传统的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具有较好的吻合度。可能其灵敏度比不上肉汤稀释法,但是PB光学测定法的测定时间更短,适用于药物对细菌急性疗效的检测。

参考文献

浅谈中职学校就业方向英语教学

浅谈中职学校就业方向英语教学 摘要:中职学校英语教学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和灵活性,老师不但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根据中职学生与普通中学学生性质的不同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英语教学。中职英语老师需要有针对性的备课,灵活多变的课堂组织教学,以及不可忽略的课后教学。 关键词:中职学生就业方向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1)11-0215-02 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都认为教学就是把自己所学知识倾囊 相授,这些年教学实践使笔者明白中职英语教学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和灵活性,老师不但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根据中职学生与普通中学学生的性质不同,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英语教学。下面笔者主要针对就业方向的中职学生浅谈一下英语教学应该注意的几点: 1 有针对性地备课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知识一般比较差,英语老师在教学前是否认真的有针对性的备课是教学是否成功的首要条件,备课时教师要熟悉大纲和教材,把握教学内容;分析教学任务,明确教学目标;研究学生特点和性质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编写教学计划,从而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方向的英语教学应以“适用”为备课原则,以求学生能掌握一些基础英语知识以及能说一些日常生活适用的英语,很多属于高

考的英语知识点或难点则可以选择不予讲解。 2 进行有效的课堂组织教学 2.1激发学习英语的激情与兴趣 每个教师都明白学习兴趣对于教学的重要性,而在中职学校教学过程中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中职学生在中学的文化课已经相对薄弱,这严重导致了他们缺乏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进入中职学校还要学习文化课,他们显然没有任何的学习兴趣,尤其是英语这一学科,一些学生甚至连26个英语字母都在中学时没能掌握,不能准确的针对国际音标发音,怎能还有学习兴趣?所以作为一名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师,怎样唤醒中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是一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培养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与兴趣应该从两点出发:首先,要从教师本身出发。我们很多人都认为老师一般都需要在学生面前建立自己的威信,这点的确需要,但是往往很多老师过于严肃,让学生产生了相当大的畏惧心理,再加上教学内容全是枯燥的英语语法知识,中职学生怎能对英语学习充满学习兴趣?其实老师上英语课应该一改严肃的教学风格,上课可以带上丰富的肢体语言,英语语言可以抑扬顿挫,面部表情可以根据授课内容而变化,同时老师面对学生要少一点架子,多一点的尊重和真诚,少一点尖酸刻薄,多一点赏识和信赖,少一些冷漠,多一点的热情和交流.师生之间只有互相了解,互相沟通,互相平等,学生才会喜欢你,才会爱你,到那时候,“亲其师而信其道”,一名这样的英语教师在学生喜欢的环境下教学必定充满了教学乐趣,学生同时也

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应用-推荐下载

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应用 纳米复合材料的定义: 纳米复合材料是以树脂、橡胶、陶瓷和金属等基体为连续相,以纳米尺寸 的金属、半导体、刚性粒子和其他无机粒子、纤维、纳米碳管等改性为分散相,通过适当的制备方法将改性剂均匀性地分散于基体材料中,形成一相含有纳米尺寸材料的复合体系,这一体系材料称之为纳米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由于其优良的综合性能,特别是其性能的可设计性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交通、体育等领域,纳米复合材料则是其中最具吸引力的部分,近年来发展很快,世界发达国家新材料发展的战略都把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放到重要的位置。该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纳米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纳米碳管功能复合材料,纳米钨铜复合材料。 在纳米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方面,主要采用同向双螺杆挤出方法分散纳米粉体,分散水平达到纳米级,得到了性能符合设计要求的纳米复合材料。我们制备的纳米蒙脱土/PA6复合材料中,纳米蒙脱土的层间距为 1.96nm ,处于国内同类材料的领先水平(中国科学院为 1.5~1.7nm ),蒙脱土复合到尼龙基体中后完全剥离成为厚度1~1.5nm 的纳米微粒,其复合材料的耐温性能、阻隔性能、抗吸水性能均非常优秀,此材料已经实现了产业化;正在开发的纳米TiO2/聚丙烯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抗菌效果,纳米TiO2粉体在聚丙烯中分散达到60nm 以下,此项技术正在申报发明专利。 由于纳米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不同于普通的聚合物,本方向还积极开展新的成型方法研究,以促进纳米复合材料产业化的进行。 常见的几种纳米复合材料:1,天然硅酸盐蒙脱土 简介: 纳米蒙脱土系蒙皂石粘土(包括钙基、钠基、钠-钙基、镁基蒙粘土)经剥片分散、提纯改型、超细分级、特殊有机复合而成,平均晶片厚度小于25nm ,蒙脱石含量大于95%。具有良好的分散性能,可以广泛应用高分子材料行业作为纳米聚合物高分子材料的添加剂,提高抗冲击、抗疲劳、尺寸稳定性及气体阻隔性能等,从而起到增强聚合物综合物理性能的作用,同时改善物料加工性能。在聚合物中的应用可以在聚合物时添加,也可以在熔融时共混添加(通常采用螺杆共混)。  蒙脱土主要成分蒙脱石,是由两层Si—O 四面体和一层Al-O 八面体,组成的层状硅酸盐晶体,层内含有阳离子主要是钠离子,镁离子,钙离子,其次有钾离子,锂离子等。蒙脱土的纳米有机改性目的是为了:将层内亲水层转变为疏水层,从而使高聚物与蒙脱土有更好的界面相容性。 化学成分: Ex(H2O)4{(Al2-x,Mgx)2[(Si,Al)4O10](OH)2}又称微晶高岭石。上式中E 为层间可交换阳离子,主要为Na+、Ca2+,其次有K+、Li+等。x 为E 作为一价阳离子时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纳米复合材料制备

方法: 1.1溶胶一凝胶法 溶胶一凝胶法是一种制备纳米复合材料的重要方法,它是将无机相的前驱体(例如:正硅酸乙醋)和聚合单体、低聚物或高聚物在液态状态下相互混溶,实现分子级水平的均匀混合后,发生溶胶一凝胶反应,生成的纳米复合材料的各组分之间可以形成相互连接的范德华力、氢键或者是化学键,防止了相分离的发生。 溶胶凝胶法的特点在于,该方法反应条件温和,分散均匀,甚至可以达到“分子复合”的水平。目前溶胶一凝胶法是应用最多、也比较完善的方法之一。但它也有一些缺点,如前驱物大都是正硅酸烷基酷,价格昂贵而且有毒;干燥过程中由于溶剂、小分子的挥发,使材料内部产生收缩应力,致使材料脆裂,很难获得大面积或较厚的纳米复合材料等。 1.2原位聚合法 原位聚合,即在位分散聚合,是制备具有良好分散效果纳米复合材料的重要方法。该方法将纳米粒子在单体中均匀分散,然后在一定条件下就地聚合,形成纳米复合材料。 (由于这些原位生成的第二相与基体间的界面有着理想的原位匹配,能显着改善材料中两相界面的结合状况。而且,原位复合省去了第二相的预合成,简化了工艺。此外,原位复合还能够实现材料的特殊显微结构设计并获得特殊性能,同时避免因传统工艺制备材料时可能遇到的第二相分散不均匀,界面结合不牢固以及物理、化学反应使组成物相丧失某些特性等不足的问题。原位聚合法可在水相,也可在油相中发生,单体可进行自由基聚合,在油相中还可进行缩聚反应,适用于大多数聚合物基有机一无机纳米复合体系的制备。)原位聚合法反应条件温和,制备的复合材料中纳米粒子分散均匀,粒子的纳米特性完好无损。同时在聚合过程中,只经次聚合成型,不需热加工,避免了由此产生的降解,从而保持了基本性能的稳定。但其使用有较大的局限性,因为该方法仅适合于含有金属、硫化物或氢氧化物胶体粒子的溶液中使单体分子进行原位聚合制备纳米复合材料。 1.3插层法 插层复合法是将单体或插层剂插层于具有层状结构的硅酸盐(粘土、云母等)、石墨、金属氧化物等无机物中,然后单体在无机片层之间聚合。在此过程中,单体进入无机片层之间,并因聚合可使片层间距扩大甚至剥离,使层状填料在聚合物基体中达到纳米尺度的分散,从而获得纳米级复合材料。 1.3.1溶剂插层法(大分子或预聚物插层法) 该方法首先将层状硅酸盐在一种溶剂(可以是有机溶剂或水)中剥离成单片层,然后将聚合物(对于不溶解聚合物,可使用预聚物)溶解在该混合物中,由于聚合物与层状硅酸盐片层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当除去溶剂后,层状硅酸盐发生聚集,将聚合物夹在层状硅酸盐之间,得到具有一定规整结构的纳米复合材料。 对于水溶性基体,如氧化聚乙烯PEo[聚乙烯醇PV A[s]都使用该方法得到了插层型纳米复合材料,而聚己酸内醋PCL和聚交酷PLA溶解在氯仿中也使用该方法得到了纳米复合材料件。对于不能溶解的一些聚合物,则将其预聚物溶解在含有剥离层状硅酸盐的溶液中,使预聚物吸附在层状硅酸盐上,然后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预聚物转化为目标聚合物,如聚酞亚胺。 1.3.2原位插层聚合法 将层状硅酸盐在液体单体(或单体溶液)中溶胀,然后单体在层间引发聚合,引发可以采

纳米复合材料制备

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方法: 1.1溶胶一凝胶法 溶胶一凝胶法是一种制备纳米复合材料的重要方法,它是将无机相的前驱体(例如:正硅酸乙醋)和聚合单体、低聚物或高聚物在液态状态下相互混溶,实现分子级水平的均匀混合后,发生溶胶一凝胶反应,生成的纳米复合材料的各组分之间可以形成相互连接的范德华力、氢键或者是化学键,防止了相分离的发生。 溶胶凝胶法的特点在于,该方法反应条件温和,分散均匀,甚至可以达到“分子复合”的水平。目前溶胶一凝胶法是应用最多、也比较完善的方法之一。但它也有一些缺点,如前驱物大都是正硅酸烷基酷,价格昂贵而且有毒;干燥过程中由于溶剂、小分子的挥发,使材料内部产生收缩应力,致使材料脆裂,很难获得大面积或较厚的纳米复合材料等。 1.2原位聚合法 原位聚合,即在位分散聚合,是制备具有良好分散效果纳米复合材料的重要方法。该方法将纳米粒子在单体中均匀分散,然后在一定条件下就地聚合,形成纳米复合材料。 (由于这些原位生成的第二相与基体间的界面有着理想的原位匹配,能显着改善材料中两相界面的结合状况。而且,原位复合省去了第二相的预合成,简化了工艺。此外,原位复合还能够实现材料的特殊显微结构设计并获得特殊性能,同时避免因传统工艺制备材料时可能遇到的第二相分散不均匀,界面结合不牢固以及物理、化学反应使组成物相丧失某些特性等不足的问题。原位聚合法可在水相,也可在油相中发

生,单体可进行自由基聚合,在油相中还可进行缩聚反应,适用于大多数聚合物基有机一无机纳米复合体系的制备。) 原位聚合法反应条件温和,制备的复合材料中纳米粒子分散均匀,粒子的纳米特性完好无损。同时在聚合过程中,只经次聚合成型,不需热加工,避免了由此产生的降解,从而保持了基本性能的稳定。但其使用有较大的局限性,因为该方法仅适合于含有金属、硫化物或氢氧化物胶体粒子的溶液中使单体分子进行原位聚合制备纳米复合材料。 1.3插层法 插层复合法是将单体或插层剂插层于具有层状结构的硅酸盐(粘土、云母等)、石墨、金属氧化物等无机物中,然后单体在无机片层之间聚合。在此过程中,单体进入无机片层之间,并因聚合可使片层间距扩大甚至剥离,使层状填料在聚合物基体中达到纳米尺度的分散,从而获得纳米级复合材料。 1.3.1溶剂插层法(大分子或预聚物插层法) 该方法首先将层状硅酸盐在一种溶剂(可以是有机溶剂或水)中剥离成单片层,然后将聚合物(对于不溶解聚合物,可使用预聚物)溶解在该混合物中,由于聚合物与层状硅酸盐片层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当除去溶剂后,层状硅酸盐发生聚集,将聚合物夹在层状硅酸盐之间,得到具有一定规整结构的纳米复合材料。 对于水溶性基体,如氧化聚乙烯PEo[聚乙烯醇PVA[s]都使用该方法得到了插层型纳米复合材料,而聚己酸内醋PCL和聚交酷PLA溶解在氯仿中也使用该方法得到了纳米复合材料件。对于不能溶解的一些聚合

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摘要: 纳米材料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并正在迅速发展的材料科学。由于纳米材料体系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应用前景广阔,而且涉及到原子物理、凝聚态物理、胶体化学、配位化学、化学反应动力学和表面、界面科学等多种学科,在实际应用和理论上都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所以成为近些年来材料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被誉为“21世纪最有前途的材料”[1, 2]。 关键词: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纳米单元,制备 由于纳米微粒尺寸小、比表面积大,表面原子数、表面能和表面张力随粒径的下降急剧增大,表现出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特点,从而使纳米粒子出现了许多不同于常规固体的新奇特性,展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它也为常规的复合材料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含有纳米单元相的纳米复合材料[5]通常以实际应用为直接目标,是纳米材料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成为当前纳米材料发展的新动向,其中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6~10]由于高分子基体具有易加工、耐腐蚀等优异性能,且能抑止纳米单元的氧化和团聚,使体系具有较高的长效稳定性,能充分发挥纳米单元的特异性能,而尤受广大研究人员的重视。 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是由各种纳米单元与有机高分子材料以各种方式复合成型的一种新型复合材料,所采用的纳米单元按成分分可以是金属,也可以是陶瓷、高分子等;按几何条件分可以是球状、片状、柱状纳米粒子,甚至是纳米丝、纳米管、纳米膜等;按相结构分可以是单相,也可以是多相,涉及的范围很广,广义上说多相高分子复合材料,只要其某一组成相至少有一维的尺寸处在纳米尺度范围(1 nm~100 nm)内,就可将其看为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对通常的纳米粒子/高分子复合材料按其复合的类型大致可分为三种:0-0复合,0-2 复合和0-3复合,纳米粒子在高分子基体中可以均匀分散,也可以非均匀分散;可能有序排布,也可能无序排布,甚至粒子聚集体形成分形结构;复合体系的主要几何参数包括纳米单元的自身几何参数,空间分布参数和体积分数,本文主要涉及后两种类型的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此外,还有1-3复合型,2-3复合型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高分子纳米多层膜复合材料,有机高分子介孔固体与异质纳米粒子组装的复合材料等等[1]。 纳米单元与高分子直接共混 此法是将制备好的纳米单元与高分子直接共混,可以是溶液形式、乳液形式,也可以是熔融形式共混。可用于直接共混的纳米单元的制备方法种类繁多[15~18],通常有两种形式的制备:从小到大的构筑式,即由原子、分子等前体出发制备;从大到小的粉碎式,即由常规块材前体出发制备(一般为了更好控制所制备的纳米单元的微观结构性能,常采用构筑式制备法)。总体上又可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物理化学方法三种。 物理方法有物理粉碎法,采用超细磨制备纳米粒子,利用介质和物料间相互研磨和冲击,并附以助磨剂或大功率超声波粉碎,达到微粒的微细化;物理气相沉积法(PVD):在低压的惰性气体中加热欲蒸发的物质,使之气化,再在惰性气体中冷凝成纳米粒子,加热源可以是电阻加热、高频感应、电子束或激光等,不同的加热方法制备的纳米粒子的量、大小及分布等有差异;还有流动液

纳米复合材料发展与现状

纳米复合材料发展与现状 201041505118 李少军10材料一班 1 纳米复合材料 超细粒子(或纳米粒子)是指尺度介于原子、分子、离子与块状材料之间,粒径在1~100nm范围以内的微小固体颗粒。随着物质的超细化,产生了块状材料不具有的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量子效应,从而使超细粒子与常规颗粒材料相比具有一系列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纳米粒子经压制、烧结或溅射组合而成的具有某些特定功能的结构即纳米材料。它断裂强度高、韧性好、耐高温,纳米复合同时也提高材料的硬度、弹性模量、Weibull模数,并对热膨胀系数、热导率、抗热震性产生影响。[1] 纳米复合主要指在微米级结构的基体中引入纳米级分散相。纳米复合材料(复合超微细颗粒)表现出许多与模板核本质不同的性质,如不同的表面组成、磁性、光学性能、稳定性及表面积等。纳米复合材料涉及的范围广泛,它包括纳米陶瓷材料、纳米金属材料、纳米磁性材料、纳米催化材料、纳米半导体材料、纳米聚合材料等。纳米粒子具有很高的活性,例如木屑、面粉、纤维等粒子若小到纳米级的范围时,一遇火种极易引起爆炸。纳米粒子是热力学不稳定系统,易于自发地凝聚以降低其表面能,因此对已制备好的纳米粒子,如果久置则需设法保护,例如保存在惰性空气中或其他稳定的介质中以防止凝聚。纳米材料是物质以纳米结构按一定方式组装成的体系。它是纳米科技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纳米科技最为重要的研究对象。纳米材料也被人们誉为21 世纪最有前途的材料。由于纳米材料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能。作为一种全新性能的先进复合材料,在微电子、信息、汽车、宇航、国防、冶金、机械、生物、医药、光学等诸多领域有极广泛的应用前景。 2 纳米复合材料的分类 研究纳米复合材料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改进并提高块体材料的性能,或通过结构复合来发现块材料中并不存在的性能或效应。和块体材料相比,纳米复合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将更多地依赖于材料的表面缺陷和量子尺寸效应。目前.纳米复合材料的种类繁多,可分为:固态纳米复合材料和液态纳米复合材料。基质材料对于纳米粒子的结构具有稳定作用;而基质材料的不同,又可将纳米复合材料区分为:无机基纳米复合材料和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聚合物基包括单聚合物、共聚合物和聚合物的混合;无机基则包括玻璃,如多孔玻璃、分子筛、溶胶一凝胶玻璃和陶瓷等。[2]还可根据纳米粒子的物理性质可将纳米复合材料区分为:半导体纳米复合材料、铁电体微晶复合材料、染料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稀土纳米复合材料、金属(合金)纳米复合材料、光学纳米复合材料(非线性、发光、光折变等)、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等。 3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3.1 溶胶- 悬浮液混合法

环氧树脂_二氧化钛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环氧树脂/二氧化钛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作者:董元彩, 孟卫, 魏欣, 杨绪杰, 陆路德, 汪信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材料化学教研室,210094 刊名: 塑料工业 英文刊名:CHINA PLASTICS INDUSTRY 年,卷(期):1999,27(6) 被引用次数:74次 参考文献(11条) 1.Shang SW;WilliamsJ W查看详情[外文期刊] 1994(29) 2.ShangSW;WilliamsJW查看详情 1995(30) 3.黄锐;徐伟平查看详情 1997(03) 4.熊传溪;闻荻江;皮正杰查看详情 1994(04) 5.欧玉春;漆宗能查看详情 1997(02) 6.Henglein A查看详情 1989(89) 7.严东生查看详情 1995(01) 8.Rustum Roy查看详情 1987(18) 9.林鸿益查看详情 1994(06) 10.张宝龙;黄吉甫查看详情 1998(05) 11.邹盛欧查看详情 1996(09) 引证文献(74条) 1.吴宗汉.罗曼环氧树脂及涂料的增韧改性[期刊论文]-涂料工业 2009(12) 2.熊磊.王汝敏.梁红波.管静超支化聚合物接枝纳米TiO2/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期刊论文]-中国胶粘剂 2009(4) 3.齐鑫.邸明伟纳米技术在弹性体增韧环氧树脂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粘接 2009(1) 4.颜正义.游长江.李瑶环氧树脂增韧改性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广州化学 2009(1) 5.吴捷.杨楠.吴大青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性能评述[期刊论文]-森林工程 2009(6) 6.欧宝立.李笃信表面修饰纳米SiO2增强增韧聚氯乙烯[期刊论文]-复合材料学报 2009(1) 7.江曙.廖立兵环氧树脂/金云母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期刊论文]-矿物学报 2008(4) 8.狄宁宇.沈鉴烽.曹万荣.刘攀登.郑芳环氧灌封料中无机填料的研究[期刊论文]-绝缘材料 2008(5) 9.谢宇.曹黎华纳米粒子改性环氧树脂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应用化工 2008(3) 10.王合情.曹诺.肖卫东.胡高平纳米有机蒙脱土改性环氧树脂的研究[期刊论文]-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2007(6) 11.王慧敏.柳婵.李清环氧丙烯酸酯/蒙脱土插层材料的研究[期刊论文]-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07(3) 12.曹端庆.熊联明.覃毅.李璐.曾林辉.郭亮环氧树脂改性方法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塑料科技 2007(11) 13.曹树祥.黎苇.余任亮纳米材料的特性及其在建筑涂料中的应用[期刊论文]-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3) 14.陈士昆.吴杰颖.徐国财微米碳酸钙复合树脂制备及表征[期刊论文]-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7(3) 15.曹诺.肖圣洁.肖卫东三溴苯酚/环氧树脂活性阻燃体系的增韧研究[期刊论文]-塑料科技 2007(3) 16.魏建军.毕兴.姚建武纳米材料的特性及其在建筑涂料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江西化工 2007(2)

纳米复合材料

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 分析化学饶海英20114209033 摘要: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目前已经成为复合材料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涉及了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有机材料、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等众多学科的知识。本文主要针对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性能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综述。 复合材料由于其优良的综合性能,特别是其性能的可设计性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航、交通、体育等领域,纳米复合材料则是其中最具吸引力的部分。80年代初Roy等提出的纳米复合材料[1-3],为复合材料研究应用开辟了崭新的领域。纳米复合材料是以树脂、橡胶、陶瓷和金属等基体为连续相,以纳米尺寸的金属、半导体、刚性粒子和其他无机粒子、纤维、纳米碳管等改性为分散相,通过适当的制备方法将改性剂均匀性地分散于基体材料中,形成一相含有纳米尺寸材料的复合体系,这一体系材料称之为纳米复合材料。由于纳米微粒独特的效应,使其物理和化学性能方面呈现出不同的性能。将纳米材料与复合材料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纳米复合材料兼有纳米材料和复合材料的优点,因而引起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的研究[4-5,44,45]。纳米复合材料的基体不同,所构成的复合材料类型也不同,如:金属基纳米材料[9-11,43]。陶瓷基纳米材料[12]、聚合物基纳米材料。 近年来发展很快,世界发达国家新材料发展的战略都把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放到重要的位置。该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纳米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纳米碳管功能复合材料、纳米钨铜复合材料。 1纳米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1.1 纳米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合成进展 在纳米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方面,主要采用同向双螺杆挤出方法分散纳米粉体,分散水平达到纳米级,得到了性能符合设计要求的纳米复合材料。较早发展起来的几种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13-14]有共混法、溶胶-凝胶法(sol-ge1)、插层复合技术(interaction),可分为插层和剥离(exfoliate)两种技术、原位(in-situ)法、母料法、模定向合成法(template directed)包括化学方法和电化学方法。 声化学合成(sonochemical synthesis)是制备具有独特性能的新材料的有效方法。

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综述

第23卷第4期2002年7月 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Jiangsu U niversity(Natur al Science) V ol.23No.4 July2002 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综述 赵晓兵,陈志刚 (江苏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摘 要]纳米材料是一种新型高性能的材料,已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由于它具有特殊的用途和性能,更多地应用于一些特定的场合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综述了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着重介绍了制备纳米复合材料的关键 纳米粉体的分散技术,重点介绍了几种常用的分散方法及其原理,并较全面地分析了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分散 [中图分类号]TB3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775(2002)04-0052-05 纳米材料是指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的范围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 在纳米量级的范围内,材料的各种限域效应能够引起各种特性发生相当大的改变[1,2] 这些变化可以提高材料的综合性能,为发展新型高性能材料创造了条件 然而,单一的纳米晶材料在制备技术上存在困难,往往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许多研究将纳米粒子和其他材料复合成纳米复合材料,这种复合材料有可能同时兼顾纳米粒子和其他材料的优点,具有特殊的性能 纳米复合材料的概念最早是由Rey和Kom arneni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3] 纳米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相材料组成,其复合结构中至少有一个相在一个维度上呈纳米级大小 纳米复合材料的组成可以是金属/金属、金属/陶瓷、陶瓷/陶瓷、无机(金属、陶瓷)/聚合物、聚合物/无机及聚合物/聚合物等不同的组合方式 1 纳米粉体的分散 由于纳米组分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极易形成尺寸较大的团聚体[4],从而使纳米复合材料中不存在或存在很少的纳米相,难以发挥纳米相的独特作用 因此,纳米组分在基体中的分散是制备纳米复合材料的关键,受到广泛的重视,目前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实现纳米级分散 1 1 超声波分散 利用超声空化时产生的局部高温、高压或强冲击波和微射流等,弱化纳米粒子间的纳米作用能,可有效地防止纳米粒子的团聚 Lu将平均粒径为10nm的CrSi2加到丙烯晴-苯乙烯共聚物的四氢呋喃溶液中,经超声分散得到包裹高分子材料的纳米晶体[5] 采用超声波分散时,若停止超声波振荡,仍有可能使纳米粒子再度团聚 另外,超声波对极细小的纳米颗粒,其分散效果并不理想,因为超声波分散时,颗粒共振加速运动,使颗粒碰撞能量增加,可能导致团聚 1 2 机械搅拌分散 借助外力的剪切作用使纳米粒子分散在介质中 在机械搅拌下纳米粒子的特殊结构容易产生化学反应,形成有机化合物枝链或保护层,使纳米粒子更易分散 但搅拌会造成溶液飞溅,反应物损失 1 3 分散剂分散 1 3 1 加入反絮凝剂形成双电层 选择适当的电解质作分散剂,使纳米粒子表面吸引异电离子形成双电层,通过双电层之间的库仑排斥作用使纳米粒子分散 例如,用盐酸处理纳米Al2O3后,在纳米Al2O3粒子表面生成三氯化铝(AlCl3),三氯化铝水解生成AlCl2+和AlCl2+,犹如纳米Al2O3粒子表面吸附了一层AlCl2+和AlCl2+,使纳米Al2O3成为一个带正电荷的胶粒,然后胶粒吸附OH-而形成一个庞大的胶团 如图1所示 由此可得分散较好的悬浮液 [收稿日期]2002-03-04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9KJD430004) [作者简介]赵晓兵(1975-),男,河北石家庄人,江苏大学硕士生

ZnO-CNT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物理化学学报(Wuli Huaxue Xuebao) October Acta Phys.?Chim.Sin.,2006,22(10):1175~1180 ZnO?CNT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朱路平1,2黄文娅3马丽丽4傅绍云1,*余颖4贾志杰4 (1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80;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3武汉耀华玻璃有限公司,武汉430010;4华中师范大学纳米科技研究院,武汉430079)摘要以醋酸锌(Zn(CH3COO)2·2H2O)和经硝酸处理过的碳纳米管(CNTs)为原料,一缩二乙二醇(DEG)为溶剂, 采用溶胶法制备得到ZnO?CNTs纳米复合材料,并通过XRD、TEM、SEM、IR、PL等手段对样品进行了表征, TEM及SEM结果显示,负载在碳纳米管上的氧化锌纳米颗粒的尺寸小于25nm.讨论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 因素对产品形貌的影响,并对复合材料的光致发光效应及其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PL结果表明,相对于 纯ZnO,ZnO?CNTs纳米复合材料的近紫外发射峰峰位发生了明显的蓝移. 关键词:溶胶法,ZnO?CNTs,纳米复合材料,红外吸收,光致发光光谱 中图分类号:O648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ZnO?CNTs Nanocomposites ZHU,Lu?Ping1,2HUANG,Wen?Ya3MA,Li?Li4FU,Shao?Yun1,*YU,Ying4JIA,Zhi?Jie4 (1Technical Institute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80,P.R.China;2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49,P.R.China;3Wuhan Yaohua Pilkington Safety Glass Co.Ltd.,Wuhan 430010,P.R.China;4Institute of Nano?Science and Technology,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430079,P.R.China) Abstract ZnO?CNTs nanocomposites wer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by sol method using Zn(CH3COO)2·2H2O and treated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CNTs)as raw materials and diethyleneglycol(DEG)as regent.The samples were determined by means of X?ray diffraction(XRD),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infrared(IR)absorbence,and photoluminescence(PL)spectrum.TEM and SEM images indicated that the coating layer was composed of ZnO nanoparticles with size less than25nm.The effects of various experimental conditions,such as reaction duration and reaction temperature on the obtained composites were investigated as well.Finally,PL function and possibl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ZnO?CNTs nanocomposites were proposed.The PL spectra of ZnO?CNTs nanocomposites showed obvious blue?shifts compared with that of pure ZnO nanomaterial. Keywords:Sol method,ZnO?CNTs,Nanocomposite,IR absorbence,PL spectrum 碳纳米管(CNTs)自从1991年[1]被发现以来,由于其独特的结构、纳米级的尺寸、高的有效比表面积和可呈现导体的性质,使其在工程材料的纳米增强相和半导体材料等方面很受关注.同时,由于其具有极大的比表面积和化学稳定性,以及独特的电子结构、孔腔结构和吸附性能,也被认为是一种良好的载体[2?6].近几年来,由于碳纳米管管壁的官能化的发展,加之其优良的电子传导性,对反应物种和反应产物的特殊吸附及脱附性能,特殊的孔腔空间立体选择性,碳与金属催化剂的金属?载体强相互作用以及碳纳米管的量子效应而导致的特异性催化和光催化性质,使其越来越多地用作催化剂载体[7].目前 [Article]https://www.360docs.net/doc/f018863902.html, Received:March22,2006;Revised:April14,2006.*Correspondent,E?mail:lpzhu@https://www.360docs.net/doc/f018863902.html, or syfu@https://www.360docs.net/doc/f018863902.html,;Tel/Fax:010?8254375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07002)资助项目 鬁Editorial office of Acta Physico?Chimica Sinica 1175

纳米复合材料的探索及应用

纳米复合材料的探索及应用 摘要:纳米颗粒在塑料中的应用潜力很大,因为只要添 加很少量纳米填料就可起到添加大量的其它助剂更好的作 用。最近的数百篇有关纳米材料的论文表明,在改善塑料的 机械性能、阻隔性能、阻燃性能和导电性能方面,纳米材料 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令人兴奋的进展。 关键词:纳米复合材料;纳米粘土;碳纳米管;纳米石墨片;阻隔性;阻燃性 [中图分类号]TQ323.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 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还处于成长期,据预测,在未来几十年内,它们将被证明是改变塑料工业面貌的最强有力的事物。只要通过熔融共混或原位聚合在聚合物中添加2%?5%的纳米颗粒,复合材料的热-机械性能、阻隔性能和阻燃性能将会得到戏剧性的提高。在提高耐热性、尺寸稳定性、 导电性方面,它们也能超越普通填料和纤维填料。 纳米尺度的增强塑料在汽车和包装业已经市场化,尽管利润不是太高,发展速度也比预期的慢。但是就像热心的研究人员和商业界人土在最近发表的多篇论文所指出的,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步伐将大大加快[1-3]。 美国商业通讯有限公司的市场调查报告指出,在200 3年,世

界市场上的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总产量为二千四 百五十万镑,价值九千余万美元°BCC还指出,纳米复合材料的市场年增长率将会达到18 . 4%,到2 0 0 8年产 值将会达到两亿多美元。 在研究开发和实际应用中处于领先地位的纳米填料是 纳米粘土、纳米滑石、碳纳米管和石墨片。但是其它如合成粘土、多面体低聚硅倍半氧烷(POSS)、以及像亚麻和苎麻之类的天然纤维也在被积极地开发。 1.最常用的纳米填料 目前最受人们关注并率先投入商业应用的两类纳米填 料是纳米粘土和碳纳米管。这两种纳米填料必须进行化学处理来改变其表面性质,以促进填料在树脂中的均匀分散,改善填料和树脂的相容性,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最佳的改性效果。这两种纳米填料能显著地改善塑料的结构、热性能、阻隔性和阻燃性。碳纳米管还能提高塑料的导电性。 到目前为止,由于价格低,纳米粘土显示出了最强的商 业竞争能力,它的价格为 2.25-3.25 美元/镑,可以被广泛 地用于热塑性聚烯烃、绦纶、聚苯乙烯和尼龙等。 研发和应用最多的是蒙脱土,它的单个片层直径约1微 米,厚度约1纳米。美国国内两家主要的生产商是Nanomer 公司和南方粘土产品公司。这两家公司和树脂与改性剂供应商、复

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其应用

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研究及其应用 任成,王小军,李永祥,王建龙,曹端林 摘要:石墨烯因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能,成为物理化学和材料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分类,主要包括石墨烯-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石墨烯-聚合物复合材料和石墨烯-碳基材料复合材料。并简述石墨烯复合材料在催化领域、电化学领域、生物医药领域和含能材料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石墨烯;复合材料;纳米粒子;含能材料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Graphene composites ABSTRACT: Graphene has recently attracted much interest in physics,chemistry and material field due to its uniqu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structure and classification of graphene composites, mainly inclouding graphene-nanoparticles composites, graphene-polymer composites and graphene-carbonmaterials composites. And resume the application of graphene composites in the field of catalysis, electrochemistry, biological medicine and energetic materials. Keywords: graphene; composites; nanoparticles; energetic materials 石墨烯自2004年曼彻斯特大学Geim[1-3]等成功制备出以来,因其独特的结构和性能,颇受物理化学和材料学界的重视。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紧密堆积构成的二维晶体,是包括富勒烯、碳纳米管、石墨在内的碳的同素异形体的基本组成单元。石墨烯的制备方法主要有机械剥离法,晶体外延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插层剥离法以及采用氧化石墨烯的高温脱氧和化学还原法等[4-10]。与碳纳米管类似,石墨烯很难作为单一原料生产某种产品,而主要是利用其突出特性与其它材料体系进行复合.从而获得具有优异性能的新型复合材料。而氧化石墨烯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和结构,使其成为制备石墨烯和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理想前驱体。本文综述了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结构、分类及其在催化领域、电化学领域、生物医药领域和含能材料领域的应用。

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发展现状

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发展现状 一、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现状 1.1 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市场应用状况 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还处于发展阶段,但根据预测,纳米复合材料将会迅速发展,成为近10年来对塑料工业影响最大的技术。聚合物通过熔融复合或者原位聚合技术利用2%~5%的纳米填料进行增强改性,即可大幅度改善其热学-力学性能、气体阻隔性能和阻燃性能,而且可以获得比常规填料增强的聚合物材料高得多的耐热性能、尺寸稳定性能和导电性能。 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已经在汽车和包装领域获得应用[1]。通用汽车公司最新推出的“悍马(hummer)12”越野车的车身使用了重达3 kg的纳米复合材料作为饰件、中心桥、嵌板和盒路保护。尽管目前经济效益不佳,发展速度低于预期。但是根据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nanocomposites 2004、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spe antec 2004和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召开的nanocomposites 2004三大纳米复合材料技术会议总结的信息,全球对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开拓市场的热情极为高涨,这将推动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快速发展。 1.2 聚合物/纳米粘土复合材料 市场预测和研究公司[2] business communications的调查报告统计2003年全球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市场为2450万磅,价值9080万美元,并且预测到2008年将以年均18%的速度增长,增至21110万美元。即使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市场发展遇到一些障碍,但business communications预测其部分应用将以20%/年的速度增长。 研究与开发和商业化生产中主要的纳米填料是层状硅酸盐纳米粘土和纳米云母,其次是碳纳米管和片状石墨。其他一些纳米填料也在积极研究之中,例如合成粘土、多面体低聚半氧硅烷(poss)和天然纳米填料(亚麻纤维和大麻纤维)。 研究最广泛的、首先商业化应用的纳米填料是纳米粘土和碳纳米管。为了获得较好的分散状态和最终产品的综合性能,纳米填料都必须经过表面改性剂进行化学改性。纳米粘土和碳纳米管均能改善聚合物材料的结构性能、热学性能、气体阻隔性能和阻燃性能。碳纳米管还能增强导电性能。 迄今为止,纳米粘土由于其价格低廉(2.23~5.25美元/磅)而获得最为广泛的应用,一般用于通用树脂(如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聚酯、聚乙烯、聚苯乙烯和尼龙)改性。目前,纳米粘土主要是纳米蒙脱土。纳米蒙脱土是一种层状硅铝酸盐,单片直径为1微米,比表面积为1000 :1。生产纳米蒙脱土的两大厂商为:nanocor公司,建有nanomer生产线;southern clay products公司,建有cloisite生产线。这两家公司都与树脂供应商、表面活性剂生产商以及树脂加工商、汽车制造商和包装材料生产商建立了联盟。相关企业进行的研究都申请了专利,并获得了商业成功。 gerneral motors公司已经在应用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方面领先一步。gerneral motors公司首次采用纳米复合材料是用于生产2002年款的“通用游猎(gmc safari)”和“雪佛兰星旅(chevrolet astro)”的辅助台阶,使用纳米复合材料制备的辅助台阶比目前汽车使用的塑料材料轻20%,而且更耐用,也更有利。2004年1月,该公司推出的“雪佛兰英帕拉(chevrolet impala)”的车身使用纳米复合材料制备,质量减轻了7%。该车型使用的纳米热塑性弹性体材料是由gerneral motors公司与basell north america和southern clay products合作生产的。目前,gerneral motors公司每年使用660 000磅的纳米复合材料,这是世界上使用聚烯烃基纳米复合材料最大的应用。 1.3 聚合物/碳纳米管复合材料 纳米粘土可以增强聚合物,碳纳米管则赋予聚合物以导电和导热性能。碳纳米管的商业

纳米复合材料

纳米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由于其优良的综合性能,特别是其性能的可设计性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国防、交通、体育等领域,纳米复合材料则是其中最具吸引力的部分,近年来发展很快,世界发达国家新材料发展的战略都把纳米复合材料的发展放到重要的位置。该研究方向主要包括纳米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纳米碳管功能复合材料、纳米钨铜复合材料。在纳米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方面,主要采用同向双螺杆挤出方法分散纳米粉体,分散水平达到纳米级,得到了性能符合设计要求的纳米复合材料。我们制备的纳米蒙脱土/PA6复合材料中,纳米蒙脱土的层间距为1.96nm,处于国内同类材料的领先水平(中国科学院为1.5~1.7nm),蒙脱土复合到尼龙基体中后完全剥离成为厚度1~1.5nm的纳米微粒,其复合材料的耐温性能、阻隔性能、抗吸水性能均非常优秀,此材料已经实现了产业化;正在开发的纳米TiO2/聚丙烯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抗菌效果,纳米TiO2粉体在聚丙烯中分散达到60nm以下,此项技术正在申报发明专利。由于纳米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不同于普通的聚合物,本方向还积极开展新的成型方法研究,以促进纳米复合材料产业化的进行。碳纳米管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发现的一种新型的碳团簇类纤维材料,具有许多特别优秀的性能。我们在碳纳米管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1)大规模生产多壁碳纳米管的技术,生产出的碳纳米管的质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成本也很低,为碳纳米管的工业应用创造了条件。2)开发了制造碳纳米管为电极材料的双电层大容量电容器的技术。3)开发了制造具有软基底定向碳纳米管膜的技术。钨铜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低的热膨胀系数而被广泛地用作电接触材料、电子封装和热沉材料。采用纳米粉末制备的纳米钨铜复合材料具有非常优越的物理力学性能,我们采用国际前沿的金属复合盐溶液雾化干燥还原技术成功制备了纳米钨铜复合粉体和纳米氮化钨-铜复合粉体,目前正在加紧其产业化应用研究。 功能复合材料 功能复合材料是指除机械性能以外而提供其他物理性能的复合材料。如:导电、超导、半导、磁性、压电、阻尼、吸波、透波、磨擦、屏蔽、阻燃、防热、吸声、隔热等凸显某一功能。统称为功能复合材料。功能复合材料主要由功能体和增强体及基体组成。功能体可由一种或以上功能材料组成。多元功能体的复合材料可以具有多种功能。同时,还有可能由于复合效应而产生新的功能。多功能复合材料是功能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 塑木复合材料 塑木是以锯末、木屑、竹屑、稻壳、麦秸、大豆皮、花生壳、甘蔗渣、棉秸秆等低值生物质纤维为主原料,与塑料合成的一种复合材料。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