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劳动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自考劳动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自考劳动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自考劳动经济学单项选择题及答案汇总

1.我国所有的经济资源都是稀缺的,但_______是相对过剩的。

A.土地资源;

B.劳动力资源;

C.矿产资源。

2.“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润,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是描述_______。

A.供给创造需求理论;

B.看不见的手的理论;

C.利润最大化理论。

3.劳动经济学是_______现象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

A.劳动力市场;

B.劳动力供求;

C.劳动力交换。

4.比较明确的劳动力生产部门是_______。

A.工业部门;

B.农业部门;

C.家庭。

5.收入指某个时间内个人和家庭的劳动所得和_______。

A.工资所得;

B.非劳动所得;

C.劳动报酬。

6.劳动是人类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_______活动。

A.有价值的;

B.有希望的;

C.有目的的。

7.雇佣调整函数是指企业_______与最佳目标雇用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A.最大雇佣量;

B.最小雇佣量;

C.现有雇佣量。

8.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间内,在_______下雇主愿意并且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数量。

A.某种工资率下;

B.某种劳动生产率下;

C.某种价格比率下。

9.企业在雇用劳动力时,企业愿意支付的工资率定义为_______。

A.劳动力供给价格;

B.劳动力需求价格;

C.劳动力均衡价格。

10.长期成本曲线是资本和劳动投入都可变动时,若干短期平均成本的_______的连辍轨迹。

A.最低点;

B.最高点;

C.相切点。

11.等成本线是在总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可以购买到的劳动和_______的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A.资本;

B.土地;

C.技术。

13.政府补贴政策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可以从_______两方面来分析。

A.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B.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

C.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

14.非营利企业潜在利润为正值的含义是_______。

A.要求企业不营利;

B.要求企业利润最大化;

C.要求企业利润低水平。

15.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主要划分为_______三大方面。

A.自然,经济,社会;

B.微观,中观,宏观;

C.家庭,企业,国家。

16.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_______关系。

A.反向;

B.正向;

C.平行。

17.劳动力参与率M形周期变化规律表现的是_______。

A.男性劳动力参与率;

B.女性劳动力参与率;

C.青年劳动力参与率。

18.劳动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状态叫做_______。

A.供给富有弹性;

B.供给无弹性;

C.供给缺乏弹性。

19.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劳动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的状态叫做_______。

A.供给富有弹性;

B.供给无弹性;

C.供给缺乏弹性。

20.劳动时间与余暇时两者之间是_______关系。

A.此消彼长;

B.同消同长;

C.正相关。

21.劳动经济学中的非劳动收入是指_______。

A.不劳而获的收入;

B.不正当、不合法的收入;

C.劳动工资以外的收入。

22.当市场劳动供大于求时,政府一般应_______。

A.上调最低工资;

B.下调最低工资;

C.不动最低工资。

23.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劳动力供给曲线右移,则会出现_______。

A.均衡工资率下降,均衡就业量增加;

B.均衡工资率上升,均衡就业量减少;

C.均衡工资率下降,均衡就业量减少。

24.在劳动力市场上,均衡的形成由均衡工资率与_______决定。

A.均衡供给量;

B.均衡需求量;

C.均衡就业量。

25.在U—V分析中,U表示_______。

A.就业;

B.失业;

C.效用。

26.在U—V分析中,V表示_______。

A.职业空缺;

B.就业;

C.失业。

27.劳动力过剩表现在企业外部就是_______。

A.隐性失业;

B.显性失业;

C.劳动力滞存。

28.劳动力迁移成本是劳动力在流动中发生的_______。

A.中间成本;

B.间接成本;

C.直接成本。

29.劳动力流动的社会成本在经济学意义上称作_______。

A.内部成本;

B.私人成本;

C.社会成本。

30.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必须着眼于提高我国农村_______指标。

A.土地垦殖面积;

B.土地复种面积;

C.人均土地经营面积。

31.实际工资是货币工资与_______之商。

A.股价指数;

B.物价指数;

C.比价指数。

32.福利分配是工资的_______。

A.转化形式;

B.实物支付形式;

C.延期支付形式。

33.工资的职能是由工资的_______所决定的.

A.计时性;

B.计件性;

C.本质属性。

34._______提出了均衡价格工资理论。

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马歇尔。

35.按要素分配制度主要包括劳动分红制、年薪制和_______。

A.股权薪酬帛;

B.劳动股权制;

C.借贷购股制。

36.劳动股权制的基本原则是包括了_______。

A.按资产分配原则;

B.按资金分配原则;

C.按劳分配原则。

37.劳动分红制是对企业_______的一种内部再分配形式。

A.税前利润;

B.税后利润;

C.利润总额。

38.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包括了_______。

A.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B.西方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

39.从理论层面讲,劳动力是_______。

A.人和动物都有的一种能力;

B.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C.人所特有的活劳动体力。

40.劳动力供求规律表现为_______。

A.供过于求,工资下浮;

B.供不应求,工资下浮;

C.工资上升,需求增加。

41.利息、工资与就业的互动关系为_______。

A.实际利息率高,将来就业增加;

B.实际利息率高,现在就业增加;

C.实际工资率低,现在就业增加。

42.劳动边际生产力递减的假设是_______。

A.完全自由竞争市场;

B.产品不同质;

C.工人具有不同的劳动效率。

43.凯恩斯增加就业的对策是_______。

A.启动价格调节作用;

B.节制消费的政策;

C.政府主动干预经济。

44.人力资本的特点包括_______。

A.能够转让和继承;

B.不能静态货币计量;

C.人的消费能力。

45.教育的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的差异表现在_______。

A.两种投资的边际收益均等程度不同;

B.两种成本的内部经济性不同;

C.两种成本的考核时间不同。

46.公共部分就业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

A.目标为市场价值最大化;

B.目标为外部效益最大化;

C.目标为公共服务最大化。

47.劳动力市场是指_______。

A.买卖劳动力的市场;

B.买方市场的劳动力市场;

C.卖方市场的劳动力市场。

48.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1的涵义是指_______。

A.完全无弹性;

B.完全有弹性;

C.单位弹性

49.从基尼系数看,劳动者收入分配不公的警戒点是指_______。

A.J=0;

B.J=0.4;

C.J=1。

50.劳动力市场垄断歧视理论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

A.男性工资水平高于一般工资水平;

B.女性工资水平高于一般工资水平;

C.男性工资水平高于女性工资水平。

51.供给学派就业理论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

A.赞同凯恩斯增加需求的主张;

B.否定凯恩斯增加需求的主张;

C.实施最低工资制会降低失业率。

多项选择:

1、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包括()。

A、人的劳动

B、生产工具

C、劳动对象

D、原料、燃料

E、劳动资料

2、马克思把劳动分为三种形态,它们是()。

A、生产性劳动

B、非生产性劳动

C、潜在形态的劳动

D、流动形态的劳动

E、凝固形态的劳动

3、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认为,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形式有

A、流动的过剩人口

B、潜在的过剩人口

C、停滞的过剩人口

D、相对过剩人口的最底层

E、固定的过剩人口

4、造成工资国民差异的原因()。

A、国民劳动强度不同

B、价值规律在国际上的应用所形成的商品价格和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C、商品的国际价值的货币的相对价值的差异

D、不同国家名义工资的差别

E、各国的自然、历史、文化条件不同

5、对劳动经济理论论述最集中的是()。

A、劳动经济学

B、劳动经济学说史

C、人力资源经济学

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E、西方经济学

6、劳动力市场交易的行为,以下哪些情况符合“互惠”的标准()。

A、所有人都受益没有人受损

B、部分人受益,但没有人受损

C、部分人受益,部分人受损,但受益者受益可补偿受损者之损

D、所有人都受损,但受损者的损失相同

E、部分人受益,部分人受损,但受益者受益不能补偿受损者之损

7、人的劳动与动物求生活动相比的特点有()

A、人的劳动具有主动性

B、人的劳动具有自觉的目的性

C、人的劳动具有创造性

D、人的劳动具有多层次性

E、人的劳动具有相依性

8、劳动作为生产要素与土地、资本等要素相比的特点是()。

A、劳动的所有者是自然人

B、劳动的所有权不能转移

C、劳动的所有者既可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D、劳动力在流动中具有一定主动性和决定性

E、在流动中劳动的所有权常发生转移

9、在农业、工业经济时代,劳动者就业最主要的三个条件是()。

A、健康的身体、充沛的体力

B、忠于雇主,勤于劳动

C、具有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D、身怀一技之长

E、具有业绩和知识

10、劳动报酬业绩化表明()。

A、谁年龄大、职务高、职称高、报酬也就高

B、谁工作时间越长,报酬就越高

C、知识含量高的劳动,其报酬就高

D、劳动报酬与劳动业绩成正比

E、岗位工资制被业绩工资制所取代

11、马克思主义者把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它们依次是()。

A、生存的需要

B、成就的需要

C、享受的需要

D、情谊的需要

E、发展的需要

12、人的行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非动机行为,另一种是动机行为,下列行为哪些是动机行为?()

A、工作行为

B、本能行为

C、社交行为

D、情绪冲动时行为

E、学习行为

13、与物力资源相比,人力资源具有以下特征()。

A、时限性

B、能动性

C、再生性

D、智力性

E、核心性

14、影响人力资源数量的主要因素有()。

A、人口

B、劳动力参与率

C、社会制度

D、风俗习惯

E、教育

15、广义的人力资源开发包括()。

A、人力资源的生理、心理开发

B、人力资源的智力开发

C、人力资源的伦理开发

D、人力资源的技能开发

E、人力资源的环境开发

16、当今人力资源的教育开发呈现出以下特点()。

A、教育开发一体化

B、教育形式多样化

C、培养目标国际化

D、课程设置综合化

E、教育手段现代化

17、市场型人力资源配置,具有配置的()。

A、及时性

B、有效性

C、客观性

D、自发性

E、盲目性及调节的不全面性

18、在人力资源的产业配置方面,第一产业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的原因是()。

A、工业劳动者收入高于农业劳动者收入

B、工业效率高于农业

C、农产品需求下降,工业品需求上升

D、技术进步对工业劳动力需求减少

E、人均收入增加对服务需求的扩大

19、劳动力需求()。

A、是一种派生需求

B、是有效需求

C、是雇主对劳动力所有权的购买

D、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替代能力

E、受产品需求弹性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的影响

20、影响劳动力需求的正式制度因素有()。

A、就业制度

B、社会意识形态

C、伦理道德

D、工资制度

E、福利制度

21、我国劳动力供求状况表现为()。

A、就业增长率较低

B、不同产业就业增长率差别显著

C、就业增长率弹性较低

D、国有企业就业增长率低于民营企业

E、就业增长率弹性较大

22、影响我国劳动力供求的因素有()。

A、人口

B、经济因素

C、制度因素

D、经济质量与经济结构

E、劳动力供求体制

23、影响劳动力供求的经济因素有()。

A、劳动力与资本比率

B、工资

C、劳动的边际产品

D、劳动力供求体制

E、人口的数量与质量

24、劳动力市场作为一种特殊市场,它的运行体系包括()。

A、劳动力市场主体

B、劳动力市场的运行规律

C、劳动力市场规则

D、劳动力市场的服务体系

E、劳动力流动趋势

25、为了保证劳动力市场的正常运行,必须建立劳动力市场的服务体系,劳动力市场的服务体系包括()。

A、职业介绍

B、信息服务

C、职业培训

D、失业保险

E、咨询服务

26、根据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原则,我们把劳动力市场分为()。

A、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

B、非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

C、二元的劳动力市场

D、资源约束型劳动力市场

E、需求约束型劳动力市场

27、根据劳动力市场主体地位的不同,我们可将劳动力市场分为()。

A、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

B、非完全竞争劳动力市场

C、需求约束型劳动力市场

D、资源约束型劳动力市场

E、二元劳动力市场

28、影响劳动力市场的社会性要素包括()。

A、家庭背景

B、阶层

C、文化

D、歧视

E、习惯

29、导致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因素有()。

A、种族

B、性别

C、原有国籍

D、宗教信仰

E、身体障碍

30、劳动力流动()。

A、是社会生产过程中技术基础不断变革的客观要求

B、有利于劳动者地位的提高

C、能够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D、有利于劳动者自由选择职业和单位

E、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31、劳动力流动既有社会原因,又有个人原因,就个人方面主要包括()。

A、知识

B、人事制度

C、经济福利

D、技巧

E、社会关系

32、影响劳动力流动的社会因素包括()。

A、人事制度

B、户籍制度

C、福利制度

D、社会分工

E、经济福利差异

33、非经济因素对劳动力流动决策的影响正确的表述为()。

A、劳动力的流动率随年龄增加而降低

B、技术水平越高的劳动力,流动率越低

C、受教育程度越高,劳动力流动可能性越大

D、交通距离越短,劳动力流动可能性越大

E、专业技术人员在特别的需求和较高的待遇下也具有强烈的流动愿望

34、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有()。

A、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B、产业与技术选择

C、农业比较利益水平与人口城市化水平

D、土地资源利用状况与农村人力资本状况

E、户籍管理制度和交通状况

35、()被认为是现代人力资源理论创始人。

A、马歇尔

B、李斯特

C、欧?费雪

D、舒尔茨

E、贝克尔

36、关于人力资本正确的说法()。

A、人力资本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力资本,表现为人的智力和体能

B、人力资本是投资转化而来的,没有一定的费用投资不可能形成人力资本

C、人力资本的使用可以实现经济价值增殖

D、知识资本是对人力资本的拓展

E、人力资本是由劳动力资本转化而来,它们是不同的范畴

37、关于人力资本不正确的说法()。

A、人力资本是由劳动力资本转化而来的

B、人力资本和劳动力资本是同一范畴

C、人力资本是凝结在人体中的能使价值增殖的知识、体力和技能的总和

D、人力资本是对知识资本的拓展

38、美国学者斯图尔特提出了知识资本的HSC结构,指出知识资本的价值体现在()三者之中。

A、劳动力资本

B、人力资本

C、结构资本

D、物质资本

E、顾客资本

39、根据能力来划分,人力资本理论把人力资本划分为()。

A、一般型人力资本

B、技能型人力资本

C、管理型人力资本

D、企业家型人力资本

E、体力型人力资本

40、人力资本的形成需要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有效的投资主体包括()。

A、家庭

B、个人

C、企业

D、政府

E、国际有关基金组织

41、罗默的“收益递增的增长模式”认为()是经济增长的两个最主要因素。

A、资本积累

B、专业化的人力资本

C、技术进步

D、制度创新

E、管理

42、当今的美、英、法等主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人力资本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

A、立法制定人力政策

B、教育和培训政策

C、促进劳动力流动政策

D、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政策

E、反歧视政策

43、工资的职能包括()。

A、保障职能

B、补偿、增殖职能

C、激励职能

D、调节职能

E、统计和监督职能

44、不同产业部门之间工资差别形成的原因有()。

A、熟练劳动力所占比重

B、技术经济特点

C、发展阶段

D、工会化程度

E、地理位置

45、计时工资的优点有()。

A、工作时不是太紧张

B、工资额确定简便

C、企业易预算人工成本,雇员有固定收入

D、雇员可重在提高质量,而不必担心数量

E、计时工资形式,形成现代家庭劳动的基础

46、下面哪些属于雇主提供的重要福利项目()。

A、节假日支付的报酬

B、失业、养老、工伤、医疗等保险项目

C、午餐和食品补给

D、婚丧补助金

E、免费交通

47、下列选项中,属于收入范畴的有()。

A、福利

B、利润分享

C、利息

D、红利

E、政府转移支付

48、下列关于效率工资的说法,正确的是()。

A、雇主向雇员支付高于平均工资水平的效率工资时,固然会增加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但却可以有效地抵制雇员的消极怠工倾向

B、由于效率工资高于平均工资,因而必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从而使利润下降

C、支付效率工资使雇主易于在劳动力市场上招募到自己所需要的各类劳动力,从而节约招募培训等方面的支出

D、当效率工资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企业的利润达到最大化

E、当效率工资所带来的边际收益高于边际成本时,企业的利润达到最大化

49、下列关于基本工资和福利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基本工资是指按时间和产量计算的实际工作时间所支付的劳动报酬

B、基本工资的支付方式是货币支付和现期支付

C、福利的支付是实物支付和现期支付

D、在企业的成本项目中,基本工资属于可变成本,而福利有固定成本的特点

E、员工福利是雇主的恩惠,不属于劳动报酬的范畴

50、歧视造成的工资差别主要体现在()。

A、性别、年龄歧视

B、种族歧视

C、地区、行业歧视

D、组织歧视

E、身份歧视

51、职业的特点包括()。

A、同一性

B、差异性、层次性

C、基础性

D、广泛性

E、时代性

52、在职业选择中,与劳动者类型相对应的职业类型包括()。

A、实际型

B、调研型、社会型

C、艺术型

D、事业型

E、常规型

53、人们一生的职业生涯包括()。

A、职业准备期

B、职业选择期

C、职业适应期、稳定期

D、职业能力衰退期

E、职业结束期

54、就业对劳动者个人的功能包括()。

A、劳动者生活保障功能

B、劳动者自我价值实现功能

C、劳动者服务自我发展的功能

D、劳动者服务社会功能

E、社会稳定功能

55、为实现充分就业,政府可采用()政策。

A、财政政策

B、收入政策

C、货币政策

D、产业政策

E、福利政策

56、在开放经济中,对国民经济增长起直接作用的因素有()。

A、就业者

B、失业者

C、社会总人口

D、非劳动力人口

E、退休人口

57、影响个人收入差距的最主要两个原因是()和()。

A、歧视

B、在职培训

C、正规教育的数量和质量

D、家庭背景

E、社会关系

58、经济增长指的是()。

A、国民收入的提高

B、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

C、国民生产总产值的提高

D、经济结构的变化

E、消费需求的增长

59、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有()。

A、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正相关

B、菲利普斯曲线凸向原点

C、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垂直状态

D、反映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叫“均衡失业率”

E、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水平线

60、按失业的成因划分的失业类型包括()。

A、磨擦性失业

B、技术性失业

C、结构性失业

D、季节性失业

E、周期性失业

61、产生磨擦性失业的原因有()。

A、市场组织不完备

B、劳动力供求信息不灵

C、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提高的劳动生产率取代一部分劳动力

D、季节变化

E、行业与企业发生调整或转移

62、下列选项中属于失业人员的有()。

A、16周岁以上各类学校毕业或肄业的学生中初次寻找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者

B、企业宣布破产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

C、被企业终止、解除劳动合同或辞退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人员

D、辞去原单位工作后尚未找到工作的人员

E、自营业人员

63、下列关于自然失业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

B、属于正常性失业

C、是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D、当自然失业率在4%-6%左右时,失业水平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充分就业的实现

E、自然失业率就是非自愿失业率

64、社会公平的内涵应包括()。

A、人们的社会地位平等,人人都具有同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B、权利与义务基本对称

C、收入差距合理而不悬殊

D、收入分配保证每个成员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E、社会公平强调的是要素投入与要素收入对等

65、社会保障的具体特征包括()。

A、强制性

B、保证性

C、普遍性

D、互济性

E、福利性

66、社会保障的类型主要有()。

A、传统型社会保障

B、福利型社会保障

C、储备金型社会保障

D、国家型社会保障

E、家庭个人型社会保障

67、社会保障的原则包括()。

A、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B、权利与义务对应原则

C、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

D、普遍原则

E、强调绝对公平原则

问答题:

1.试论界定劳动力市场歧视的要则?

(1)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定义;(2)确定歧视的重点是可衡量的市场结果;

(3)忽略不计偶然结果的常规随机差异;(4)主要区分引起工资差异的后市场和前市场因素;

(5)目的是为政府的反歧视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6)结合一定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2.运用劳动力参与率理论进行中外比较并提出因应对策?

(1)什么是劳动力参与率及其分类;(2)外国劳动力参与率周期线的特点;

(3)中国劳动力参与率周期线的特点;(4)形成中外劳动力参与率周期线差异的因素:

(5)结合实际提出消除上述差异因素的应然性分析。

3. 运用均衡失业率理论分析当前大学就业问题及对策?

(1)均衡失业率理论的内涵;(2)从全局而言,大学生就业市场依然存在缺口;

(3)从局部而言,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过剩;

(4)结论:均衡失业率理论之结构性失业,或均衡失业率理论之磨擦性失业等;

(5)大学毕业生失业的实然性分析;(6)大学毕业生失业的应然性分析。

4. 浅论工资差别及其变化的一般规律?

(1)工资差别的一般定义;(2)工资差别主要分为补偿性工资差别与竞争性工资差别;

(3)补偿性工资差别的分类;(4)竞争性工资差别的分类;

(5)工资差别变化随工业化进展而变化的阶段性;(6)结合一定的实际对上述工资差别理论进行一些应然性分析。

5. 从配第—克拉克定理论中外城市化进程?

(1)配第—克拉克定理的内涵;(2)城市化进程的内涵;(3)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

(4)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新特征;(5)中国城乡就业结构演变的历史趋势;(6)结合一定的实例进行应然性分析。

6. 论中国教育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1)高等教育入学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3)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相对滞后;(4)地区教育投资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

(5)教育体制僵化导致劳动力供求脱节;(6)结合实际提出一系列言之成理的相应对策。考试大收集整理

1 、什么是就业结构? 研究就业结构有哪些重要性?

答:就业结构一般是指社会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各领域的分布、构成和联系。

研究就业结构的重要性体现在:

1 就业结构合理是经济结构合理负担从而使产出最大、效益最高的保障。

2 就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经济结构的其他方面。

3 就业结构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3 .简述我国就业服务体系。

答:P158-159以及用图示。

3 社会保障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有哪些?

答:P185(六点)

论述题

1 、如何降低失业率?

答: 1 加强人力资本投资, 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是解决失业问题的前提。

2 积极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 建立与劳动力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就业机制是解决失业问题的关键环节。

3 加速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 促进国民经济有效率地持续快速增长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4 立足世界劳动力市场解决中国劳动者的就业是解决失业问题的一个战略手段。

5 逐步降低劳动参与率和劳动时间是解决失业问题的重要内容。

2 .劳动力市场制度结构包括哪些因素?为什么应存在这些制度结构体系?他们如何发挥作用?

答:劳动力市场机构安排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条件,也是政府与劳动力市场相互关系的具体表现,其主要包括最低劳动标准、最低社会保障、工会三个因素。劳动力市场制度体系的存在是劳动力市场正常、稳定地发挥其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依据。

最低劳动标准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最低劳动标准从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劳动时间标准和其他劳动条件标准等方面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不受侵害。

最低社会保障制度是为劳动力市场的正常运行创造良好的环境,增加社会经济的有序性,使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有机体得以持续、稳定、均衡、协调的发展。

工会的最基本功能是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参与决定基本劳动条件,并对各项劳动条件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除此之外,工会还兼顾社会整体利益的增长,具体包括经济性的功能、政治性的功能、社会性的功能、心理性的功能等四个方面。

六、分析题(请结合所学过的劳动经济学的有关知识和理论,联系所给出的材料加以分析。要求:基本知识和理论运

用正确,文字通顺,论证充分。)

1 、表中数据是根据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抽样数据计算出来的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劳动参与率情况。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劳动参与率情况表

单位:%

请问:

(1) 你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2) 试着解释表中的现象?

参考答案:从表中可发现以下规律:( 1 )劳动参与率是中间高两头小;( 2 )25 岁以上女性劳动力的劳动参与率明显低于男性;50 岁以后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只到男性的一半。

究其原因:( 1 )25 岁以前,主要是求学的年龄段,虽然20 —— 24 岁的女性的劳动参与率比男性略低,但总体而言,劳动参与率在这个阶段是爬升阶段。( 2 )25 岁以后,女性一方面由于结婚生育等原因,劳动参与率比男性要低,另一方面,根据我国现行政策,女性从50 岁开始就将陆续退休,从而使其劳动参与率与该阶段的男性相比明显降低。

1、实证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回答的是在一定假设前提下,人们的行为将是什么(将做什么选择、将是什么结果)的问题。它不回答这种后果的好坏问题。实证分析方法认为,人们的行为是由一系列前提决定的,前提变了,行为就会变。(P13页)

2、规范分析方法:规范分析就是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评价经济效益的好坏和制度政策的利弊,回答经济行为人的选择“应该是什么”的问题。(P16页)

3、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参与率是指潜在劳动力资源人口中经济活动人口所占的比重,它是衡量和测度潜在劳动力资源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P47页)

4、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方面?(P48、49页)

(1)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

(2)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

(3)工资水平;

(4)个人非劳动收入;

(5)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6)社会保障制度;

(7)其他因素,如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

5、试画图并简述等产量线的特征。(P78、79页)

(1)等产量线的斜率为负。体现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生产量一定时,一种投入减少,另一种投入就必须增加;(2)较高产出的等产量线离开原点较远。体现为投入越多,产量越大。

(3)等产量线是一条连续曲线。体现劳动与资本在各个产量水平上的可替代性。

(4)等产量线的斜率随着劳动与资本的不同组合而变化。上端较陡直、下端较平缓,体现劳动与资本的边际产品递减规律。

6、论述人力资本自己具有的一些独特的特征。(P98、99、100页)

(1)私有性。只要是资本,都有其所有者。对于物质资本而言,其所有者可以是个人、法人、团体,从而有了私人资本、集体资本、国家资本、股份资本之分。对于人力资本而言,所有者只能是个人,即人力资本具有私有性。

(2)依附性。人力资本的依附性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对人身的依附。人是人力资本的天然载体,一切才能和智慧都依附于活生生的人而存在,而且以人具有劳动能力为条件。②对物质资本的依附。人力资本只有在生产劳动中,与物质资本相结合,才能实现其价值。

(3)递增性。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比较,具有明显的递增性。物质资本会随着不断使用而消耗,如固定资本的自然磨损。人力资本则不然,它只会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不断增加。

(4)可变性。人力资本的可变性表现为一方面会不断增加,另一方面也会贬值。

(5)层次性。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比,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人力资本的层次性来源于人的能力的不同。

(6)不可视性和难以度量性。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不同,我们难以直接观察到一个主体人所拥有的人力资本数量和质量。

(7)投资主体的多元性。投资通常由别人来完成。物质资本的投资者通常是资本的所有者,因而投资收益也就自然归所有者所有。人力资本投资则不然,当人力资本的载体—受益人年幼时,其人力资本投资是由父母来完成,而且,学校的设备、教学水平、师资水平、图书馆的藏书量等等则由国家来进行投资。

(8)投资收益的多重性。物质资本的投资目的在于获取更多的货币收益,这是由理性人的本质所决定的。人力资本则不同,其投资目的不是惟一的而是多元的。

(9)时效性。一方面表现为人力资本会随人自身时间的有限性而贬值或流逝,如不及时地利用将被浪费。另一方面,在新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的更新越来越快,人力资本应随时代的发展进行更新,否则会失效。

(10)社会性。人力资本的载体是人的身体,人生存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受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因而,人力资本主要受社会的特定生产方式的制约,具有鲜明的社会性。

7、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通过投资形成并由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体力(健康状况)所构成的资本。(P96页)

8、试简述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含义和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P85、86、87页)

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是指同类劳动力,工资率变动1%引起劳动力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数。

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及其与劳动力需求自身工资弹性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派生需求的四个定理之中。派生需求概念最早由马歇尔创立,后来,希克斯又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人们又称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1)最终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2)其他生产要素替代该种劳动的难易程度;(3)其他生产要素供给(价格)弹性;(4)总成本中,劳动成本所占的比重。

9、简述人力资本投资的几种主要形式。(P105、106页)

人力资本投资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教育。(2)培训。(3)保健。(4)国内迁移。(5)国际迁移。

10、试画图并说明收入—闲暇等效用曲线及其特征。(P51页)

(1)等效用曲线离开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高。

(2)同一个人的两条等效用曲线不能相交,相交意味着偏好的改变。

(3)等效用曲线的斜率为负;

(4)等效用曲线凸向原点;

(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等效用曲线群,体现人们的偏好的差异。

11、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它是蕴藏在人体中的脑力和体力的总和。(P40页)

12、劳动力需求:是指政府和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报酬条件下所需要的劳动力。P65页

13、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报酬条件下,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劳动者个人)对自己的劳动使用权的让渡。(P45页)另加上的

14、简述劳动力市场的概念及劳动力市场的特点。(P24、25页)

劳动力市场一词,有三种外延不同的含义。最狭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从事劳动交换的场所,如各地挂牌的“劳务市场”“劳动力交流中心”“职业介绍所”。中层含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要素交换场合与劳动要素交换关系二者之和,它强调市场上的工资由供求双方“讨价还价”而决定。最广义的劳动力市场除了具有交换场所、交换关系的含义外,还反映了一种机制,这种机制包括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

(1)劳动力只能被租借或使用,劳动者本人不能被出卖和购买;

(2)劳动力所有者在市场上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劳动力市场价格一般由买方决定而不是由卖方决定。

(3)劳动力的价格不只是当时提供的劳动的报酬,也包括人力投资(接受教育和培训)应获得的报酬;

(4)企业的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工作环境、企业福利、企业待遇、企业文化以及职务的有限性、挑战性等因素,对吸引就业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5)劳动力市场存在着各种歧视;

(6)劳动力市场的活动不仅由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决定,而且受到政府、工会、舆论等社会力量的影响。

15、试简述家庭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P58页)

(1)在现代社会中,家庭既是一个消费单位,同时也承担着部分生产功能。家庭理论把个人的可自由支配时间划分为三部分,即闲暇时间、市场工作时间、非市场工作时间。

(2)在一个家庭中(考虑有两个以上劳动者的家庭),家庭成员在进行工作决策时,总是要与其他家庭成员进行协商。(3)家庭成员在进行劳动力供给决策时,不仅要考虑其他家庭成员的情况,而且要考虑自身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即决定在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从事市场工作或较多地从事市场工作,哪个阶段从事非市场工作(或闲暇)或较多地从事非市场工作(或闲暇)。

16、简述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的区别。(P123页)

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员工学到的任何职业技能对工人接受训练的企业以外的其他企业的用处如何。如果培训对其他企业也同样有用,那么不管这种技能的性质究竟是什么,它都是一般培训。一般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培训内容具有普遍性。一般培训的成本是由受训人员自己支付,企业不承担一般培训的成本。如果员工接受训练的技能能使提供训练的企业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它就要被当作特殊培训,即它的价值在某些方面是专门属于那个企业的职业的,对别的企业毫无价值,在这种情况下,特殊培训的成本和收益合理地都归于企业。

17、简述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中成本与收益如何分担?(P120、121页)

一般培训的成本不是由企业负担,而是由接受训练的工作自己负担。因为员工经过培训后,必然要求提高工资。如果不能获得一个相应的较高工资,员工就会流动到新企业。如果一般培训的成本是由企业负担的,那么原来进行培训投资的企业只支付成本却得不到任何收益,显然是不合理的。一般培训的受训人员并不是直接支付培训成本,而是在培训期间接受了比原来更低的工资水平。

特殊培训仅对提供训练的企业特别有效,而对其他企业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在这种情况下,特殊培训的成本和收益合理地都归于企业。而工人在训练期间并不降低工资,不耗费投资成本,在训练以后工人的工资仍处于原来水平。

18、一般培训:是指员工学到的职业技能对进行培训企业以外的其他企业同样有用。(P120页)

19、特殊培训:是指员工接受训练的技能能使提供训练的企业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P121页)

20、试论述影响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位移有哪些因素?(P91页)

(1)人口数量及年龄结构;(2)劳动力参与率,①个人非劳动收入变化;②家庭其他成员工资和收入的变化;③居民

家庭生产率的变化;④居民对市场工作厌恶程度的变化;⑤效用最大化目标(偏好)的变化;⑥社会保障制度。

21、影响企业劳动力需求曲线位移有哪些因素?(P92页)另加的

(1)技术变化;(2)最终产出价格的变化;(3)其他生产要素(资本)价格的变化;(4)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变化。

22、西方经济理论的前提假设有哪些?(P6、7页)

(1)人是合乎理性的人或经济人;

(2)人是具有完全信息的人;

(3)关于“资源”假设,西方经济理论认为,所有的经济资源都是稀缺的;

(4)产权界定明晰的前提假设。

23、简述劳动力资源的特征。(P42页)

(1)劳动力资源是能动性资源。这是劳动力资源与其他一切资源最根本的区别;

(2)劳动力资源兼有资本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特征。劳动力资源作为一种经济资源,既具有资本资源的属性,又具有自然资源的属性;

(3)劳动力资源有体能资源和智能资源之分,这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资源。

24、人力资本投资:通过增加人的知识和技能的存量来影响未来货币和物质收入的活动。(P106页)。

25、试述人力资本的特征。(P97、98、99页)

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相似之处:

(1)二者都是生产性资本,都对经济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2)二者都必须通过投资而形成;

(3)二者都能通过投资而带来收益;

(4)二者都存在投资风险。

人力资本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1)私有性。只要是资本,都有其所有者。对于物质资本而言,其所有者可以是个人、法人、团体,从而有了私人资本、集体资本、国家资本、股份资本之分。对于人力资本而言,所有者只能是个人,即人力资本具有私有性。

(2)依附性。人力资本的依附性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对人身的依附。人是人力资本的天然载体,一切才能和智慧都依附于活生生的人而存在,而且以人具有劳动能力为条件。②对物质资本的依附。人力资本

1.什么是劳动力市场的U—V分析?

2.简答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3.什么是集体谈判工资的海克斯模式?

4.实际储蓄利率与劳动就业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5.效率工资理论及其应用是什么?

6.政府转移支付和补贴对劳动力市场有何影响?

7.收入政策实施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哪些?

8.调控劳动就业时,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9.在物价上涨时,政府对实际工资的保证通常采取哪些主要的方法?

10.个人偏好歧视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1.简答统计性歧视理论的主要内容?

12.简签在职培训愈来愈受到重视的原因?

13.发达国家人力资本投资表现出哪些一般趋势?

14.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15.产生磨擦性失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6.凯恩斯的充分就业非均衡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7.菲利浦斯就业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8.什么叫就业弹性?如何判别?

19.简答最低工资制度的主要内容?

20.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两个低于”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

1.(1)从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效的方法;(2)目的是说明均衡失业率;

(3)划定U=V的分界线。

2.(1)人力资本是主要资源;

(2)人力资本投资效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效益;

(3)人力资本以教育投盗为主体;

(4)人力资本理论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

3.(1)雇主和工会双方都不愿为长期停产付出代价,同意让步;

(2)雇主让步曲线为正斜率,工会抵制曲线为负斜率;

(3)两曲线相交点为双方谈判的妥协点,形成双方都接受的工资率。

4.(1)Sl=f[(1+r)Wt/(Wt+1)];

(2)储蓄利率高,现在就业增加,将来就业减少;

(3)储蓄利率低,现在就业减少,将来就业增加。

5.(1)工作绩效优劣与工资水平高低成正比;

(2)高工资高激励高失业成本;

(3)失业率存在的客观性。

6.(1)增加相关部门的派生劳动力需求;

(2)导致市场商品价格下降的连锁反应;

(3)改善个人劳动力供给决策的条件;

(4)对弱质劳动力供给产生政策性保护。

7.(1)权威性劝说政策;

(2)工资—物价指导线或路标政策;

(3)补偿或税收性收入政策;

(4)工资—物价管制或冻结政策。

8.(1)调节法定准备金率;

(2)调整再贴现率;

(3)伸缩公开市场业务。

9.(1)工资指数化;

(2)工资非指数化;

(3)提高工资标准。

10.(1)雇主个人偏好;

(2)雇员偏好;

(3)消费者偏好。

11.(1)统计性歧视的定义;

(2)用群体典型特征取代个体个别特征;

(3)原因是统计方法不科学和信息不完全。

12.(1)在职培训的意义;

(2)市场和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

(3)科学技术更新换代的快速变化;

(4)员工在岗位间的轮换日益普遍。

13.(1)教育和培训的费用表现为一种高投入;

(2)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有逐年提高的趋势;

(3)教育投资明显提高了劳动者的比较收益。

14.(1)投资收益的广泛性;

(2)投资收益的长效性;

(3)投资收益的多样性;

(4)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

15.(1)磨擦性失业的定义;

(2)劳动力市场的动态性;

(3)就业信息的不完全性;

(4)现行经济制度的制约性。

16.(1)政府只要想办法消除了非自愿性失业,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2)非自愿失业不能通过削减货币工资的办法来解决;

(3)非自愿失业产生的原因在于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

17.(1)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可能永久地改善失业状况;

(2)降低失业率必然要以通胀风险为代价;

(3)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呈负相关关系;

(4)菲利浦斯曲线的描述。

18.(1)就业弹性是就业量变动的百分比和GDP变动的百分比之比。(2)就业弹性等于1时,就业量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保持同步增长;

(3)就业弹性小于1时,就业量的增长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

(4)就业弹性等于0时,经济增长反而减少了就业岗位。

19.(1)最低工资的定义;

(2)最低工资制度的法理依据;

(3)最低工资率的确定;

(4)最低工资保障政策。

20.(1)企业工资总额的增长幅度应低于本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幅度;(2)员工实际平均工资的增长幅度应低于本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

00164自考劳动经济学复习资料

复习资料一 生产与消费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2、(课后2)如何正确理解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 答:资源的有限性称为资源的稀缺性(识记),或者更准确地说: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求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此种力量定义为资源的稀缺性。(识记)劳动稀缺性的实质: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始终是制约社会和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充分满足的基本因素。 3、劳动资源稀缺性的属性是:(识记)(相对性、普遍性和绝对性。) 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 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从而使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普遍和绝对的属性。

3、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领会)机会成本,是指将稀缺的劳动资源用以满足此种需要和愿望而放弃的彼种需要和愿望的满足。 (领会)4、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都有着自己的目标,并以明智的方式追求这一目标。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不过是效用最大化的变形,它突出了效用和货币收益方面,而忽略掉非货币收益方面。 所谓选择,就是指主体关于如何利用资源去生产物品和消费闲暇的决策,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满足主体自身的需要和愿望。 如何选择资源的利用,表现为资源的配置。通过人们的无数次各种各样的选择,将可用于生产经济物品的劳动资源按一定的工资分配到不同的职业、企业、部门和地区,从而在劳动方面最终回答一个经济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一基本问题。 《劳动经济学》总复习资料2

劳动经济学试题库及答案

《劳动经济》试题集及其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将你选定的答案编号英文大写字母填入括号内) 1、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理论认为: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在于()。 A、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 B、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料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2、在远古时期,在()著作中,热情讴歌了人类的劳动,认为只有劳动才能得到财富、荣誉、家庭和朋友。 A、赫西奥德的《劳动与时日》 B、色诺芬的《经济论》 C、色诺芬的《雅典的收入》 D、柏拉图的《理想国》 3、产业革命后,提出“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观点的经济学家是()。 A、配第 B、斯密 C、李嘉图 D、萨伊 4、()标志着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独立发展阶段。 A、索罗门·布拉姆的《劳动经济学》著作出版 B、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革命” C、20世纪40年代,芝加哥学派进行的“劳动经济学革命” D、我国朱九通教授所著的《劳动经济学概论》出版 5、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起点是()。 A、劳动力市场理论 B、工资理论 C、人的劳动和人力资源 D、个人职业生涯与职业选择 6、在知识经济时代,就业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是() A、健康的身体 B、忠实于雇主 C、身怀一技之长 D、具有知识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7、按照行为科学家的研究,人的行为链条为()。 A、动机→需要→行为→目标 B、需要→行为→动机→目标

C、目标→需要→动机→行为 D、需要→动机→行为→目标 8、美国行为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分为()。 A、安全、生理、尊重、社交、自我实现 B、生理、安全、尊重、自我实现、社交 C、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 D、生理、尊重、安全、社交、自我实现 9、在人力资源所包括的几个素质中,()是基础。 A、科学文化素质 B、思想道德素质 C、身体素质 D、技能能力素质 10、狭义的人力资源开发是指()。 A、人力资源的生理开发 B、人力资源的心理开发 C、人力资源的伦理开发 D、人力资源的智力和技能开发 11、在影响劳动力供给的诸多因素中,最为主要的因素是()。 A、市场工资率 B、非劳动收入 C、家庭性因素 D、个人偏好 12、现代劳动经济学认为,在工时固定的情况下,要实现最大的劳动供给量,最好的办法是()。 A、实行奖励工资 B、实行计时工资 C、实行固定工资 D、进行道德刺激 13、劳动力供给等于()。 A、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时间 B、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效率 C、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时间×劳动力的效率 D、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时间+劳动力的效率 14、影响劳动力供给的非经济因素有()。 A、市场工资率的高低 B、非劳动收入的多少 C、家庭因素的强弱 D、个人偏好 15、影响劳动力市场最根本、最主要的要素是()。 A、市场性要素 B、组织性要素 C、社会性要素 D、工会、政府 16、劳动力市场的歧视主要可分为()两类。

劳动经济学试卷及答案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劳动经济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长期劳动力需求与短期劳动力需求中的长期,意指() A.三年以后的时期 B.五年以后的时期 C.与时间长短无关,是根据资本要素可否调整为依据的 D.十年以后的时期 2、若劳动力需求弹性为E D=1,则表示工资率上升1%,劳动力需求量将() A.增加1单位 B.减少1单位 C.增加1% D.减少1% 3、资本供给弹性越小,其价格的上升速率越快,则() A. 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程度就越高,对劳动力需求影响越小 B. 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程度就越低,对劳动力需求影响越小 C. 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程度就越高,对劳动力需求影响越大 D. 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程度就越低,对劳动力需求影响越大 4、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经济总水平下降时期,有() A.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B.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C.失业率下降,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D.失业率下降,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5、在劳动者的效用曲线中,通常得到满足时可有如下结论成立() A.边际效用为正时,总效用递减 B.边际效用为负时,总效用停止变动 C.最大总效用出现在边际效用为0时 D.边际效用始终是递减的,从没有任何递增的阶段 6、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即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递减的经济含义是保持主体效用不变的情况下() A. 要增加一些闲暇,必须减少越来越多的劳动收入 B. 要增加一些闲暇,必须增加越来越多的劳动收入 C. 要减少一些闲暇,必须减少越来越多的劳动收入 D. 要减少一些闲暇,必须增加越来越多的劳动收入 7、考察单个市场,单个商品价格与供求关系的一种分析方法是() A.局部均衡分析 B.一般均衡分析 C.静态分析 D.动态分析 8、某一时点受雇劳动者的人数和一定时间段内的总劳动时间分别是() A.存量和流量 B.流量和存量 C.都是流量 D.都是存量 9、费尔德斯坦和弗莱明把劳动者人数和劳动时间当作不同的要素代入生产函数中,得到结论认为劳动时间对生产的影响比劳动者人数对生产的影响() A.要大 B.要小 C.一样 D.不能确定谁大谁小 10、若劳动者根据期望总工资收入来决定是否流动,可以预期一般情况下() A. 工资较高的单位员工流动率较低 B. 工资较低的单位员工流动率较高 C. 工资较高的单位员工流动率较高 D. 工资较低的单位员工流动率较低 11、在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养育子女的经济性决策的理论中,他们将子女看做是父母的() A.耐用消费品 B.投资品

历年劳动经济学考试试题

做试题,没答案?上自考365,网校名师为你详细解答! 浙江省2009年7月自考劳动经济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6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将年龄在下列哪个区间的人口定义为劳动年龄人口?( ) A.16-55岁 B.16-60岁 C.18-55岁 D.18-60岁 2.下列哪个公式表述是正确的?( ) A.MRP=MR·P B.MR=MRP·MP C.MR=MRP·P D.MRP=MR·MP 3.劳动力买方独家垄断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 ) A.MRP L<ME L B.MRP L=ME L C.MRP L>ME L D.MRP L≥ME L 4.下列哪位学者的主要贡献是用人力资本解释个人收入的差别?( ) A.贝克尔 B.明塞尔 C.舒尔茨 D.马歇尔 5.下列哪种工资理论认为:如果工资和购买力高,需求则强烈,生产则可持续发展?( ) A.工资基金理论 B.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 C.均衡价格理论 D.购买力工资理论 6.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 ) A.实际工资=货币工资 B.实际工资=货币工资/物价指数 C.货币工资=实际工资/物价指数 D.货币工资=实际工资/物价 7.新《工会法》规定:所有用人单位一律按工资总额的多少拨缴工会经费?( ) A.1% B.2% C.3% D.4% 8.用一个群体的典型特征作为雇佣标准,往往会产生下列哪种歧视?( ) A.雇主歧视 B.雇员歧视 C.统计性歧视 D.垄断歧视 9.下图中哪条曲线表示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 A.曲线A B.曲线B C.曲线C D.曲线D

本科劳动经济学课程试卷十一及参考答案

本科劳动经济学课程试卷库及参考答案 试卷十一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潜在利润为正的非营利企业的劳动需求曲线比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更() A、平坦 B、陡峭 C、无差别 D、不确定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是决定劳动投入经济效益的因素 A、劳动生产率 B、产品收益率 C、劳动投入费用 D、产品质量 3、、工资差异是指各类人员()的差异 A、工资形式 B、总收入 C、工资水平 D、劳动成本 4、下列不属于劳动力流动的市场机制的是() A工资机制B供求机制C竞争机制D政府调节机制 5、集体谈判的双方为() A、雇主和员工 B、雇主和工会 C、雇主和政府 D、政府和工会 6、蛛网稳定条件是指() A、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劳动力供给弹性 B、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劳动力供给弹性 C、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劳动力供给弹性 D、劳动力需求弹性为1 7、效率合约是指() A、工会效率最大化 B、用人单位效率最大化 C、用人单位的等利润曲线与工会无差异曲线相切的那些点 D、工人效率最大化 8、在家庭劳动力供给中,引起劳动力参与率下降的因素是() A家庭收入的下降B家务劳动时间的增加 C制度劳动时间的下降D教育培训投入的下降 9、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征税使工资率上升,则会使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A减小B增加C不改变D不确定 10、提出“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观点的经济学家是() A、斯密 B、配弟 C、李嘉图 D、斯图加特·穆勒 11、把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引入家庭经济行为领域,为人力资本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微观基础的经济学家是() A、舒尔茨 B、贝克尔 C、明塞尔 D、卢卡斯 12、由于农村各产业和农村各部门不能容纳的劳动力所形成的是() A、农村剩余劳动力 B、广义农业剩余劳动力 C、农民劳动力 D、狭义农业剩余劳动力 13、内部人控制形成的工资收入具有()的特征 A、补偿性 B、竞争性 C、垄断性 D、平均性 14、下列选项中,属于延期支付方式的是() A、带薪休假 B、免费工作午餐 C、折价优惠商品 D、失业保险 15、计件工资的适用范围是()

安徽自考00164劳动经济学-近年案例分析题汇总

全国2008年1月七、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0分) 38.根据有关部门调查A国20%的低收入人口所占收入比重为5%,而20%的高收入人口所占收入比重为50%;B 国20%低收入人口所占收入比重为10%,20%高收入人口占收入比重为45%。 要求:(1)根据以上资料,说明哪国贫富差距大?(2分) (2)简述基尼系数的含义。(2分) (3)根据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说明在生产力不同发展阶段,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6分) 全国2009年1月 38.《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 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实践中有的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本身就是“霸王制度”,这种单方的规定很难保证员工的利益,因此《劳动合同法》规定,在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不再是用人单位一方说了算,这样更好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要求:(1)以上内容体现了我国劳动关系构建的什么目标?(2分) (2)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是什么?(2分)这一基础的主要内容有哪些?(4分) (3)分析该内容体现的是基础条件中的哪一项?(2分) 全国2009年10月 38.根据下面提供的员工福利方面的资料,回答资料后面的问题。 《经济学家》杂志曾发布一项调查报告,通过对北美、欧洲和亚洲的227位资深经理人的调查,结论是增加员工福利投入的回报率达600%。同时,生产率持续提高,员工福利形式越多,福利支出占薪酬总额百分比也一直持续上升。其中,美国企业为员工提供的福利占直接薪酬之比大约是30%~40%。近50年来,不仅传统的企业福利形式,如举办集体福利设施、发放各种补贴和实物以及服务快速增加,而且包括咨询服务、家庭援助、困难慰问、法律援助等一些新福利项目也在员工福利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企业员工福利增加与企业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发展。 问题: (1)企业员工福利支出在近年来有什么发展趋势?员工福利形式有什么样的新变化? (2)简述企业员工福利实物支付方式普遍存在的原因。 全国2010年1月 38.案例:“近些年来由于现行劳动法律、法规规定不完备,一些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维权难。”全国律师协会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委员会委员、大连市律师协会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委员会主任王玫说。此前,劳动领域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①1995年实施的《劳动法》对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没有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发生争议后,不承认与劳动者有事实劳动关系,不支付经济补偿金;②劳动关系不稳定,劳动合同短期化现象非常严重;③有的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严重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④有的用人单位设立高额违约金,限制劳动者自由择业;⑤有的用人单位滥用“劳务派遣”,目的是不交或是少交社会保险金,降低用工成本。 要求:(1)以上案例体现了我国劳动关系构建的目标是什么?(2分) (2)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是什么?(2分)这一基础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分) (3)分析案例中说明的问题应如何得以较好的解决,其体现了我国劳动关系调整目标基础条件中的哪项内容?(4分) 全国2010年10月 38.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劳动经济学试卷和答案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劳动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A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06级(普本)《劳动经济学》 期末考试试题(A卷) 学号姓名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15分) 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D ) A 工资与社会保障 B 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 C 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 D 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优化配置 2、工资水平上升了30%,企业的雇工数量下降了10%,证明该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弹性状况(A ) A 劳动力需求弹性小,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陡峭 B 劳动力需求弹性大,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平缓 C 劳动力需求弹性小,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平缓 D 劳动力需求弹性大,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陡峭 3、劳动力市场需求曲线不移动,高等教育供给规模变大,其他影响供给的因素不变,则劳动力供给曲线向移动,均衡工资率。( A ) A 左,上升 B 右,上升 C 左,下降 D 右,下降

4、假设劳动力供给曲线不变,在经济繁荣的时候劳动力市场形成新的均衡,下列对新的均衡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 ) A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B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C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D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5、假设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在居民家庭生产率下降的时候劳动力市场形成新的均衡,下列对新的均衡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D ) A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B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C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D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6、按照劳动经济学的观点,假设其他因素不变,个人非劳动收入增加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是( A ) A 使劳动力参与率降低 B使劳动力参与率上升 C 劳动力参与率不变 D 与工资水平上升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方向相同 7、下列关于劳动负效用补偿性工资差别的描述正确的是(A ) A 为补偿由于某些职位劳动环境恶劣而给劳动者带来的精神损失、健康损失 B 为补偿人力资本投资产生的负效用

自考劳动经济学试题与答案

自考劳动经济学试题与答案 单选题 1、在我国所有劳动力流动问题中,最为突出的,也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 A、城市职工的劳动力流动问题 B、高级知识分子的下海问题 C、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问题 D、移民国外或移民发达地区的问题 2、劳动力理论认为,减少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动的有效途径是()。 A、市场化 B、工业化 C、城市化 D、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 3、()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第一经济发展要素。 A、劳动资本 B、物质资本 C、人力资本 D、货币资本 4、人力资本作为一种经济学说的思想则源远流长,第一次论证了人力资本投资和劳动技能如何影响个人的收入和工资结构的古典 经济学家是()。 A、威廉·配第 B、亚当·斯密 C、萨伊 D、李嘉图 5、在人力资本配置时,考虑的是人力资本所受的专业化教育,那么这种人力资本配置就是()。 A、一般型人力资本配置 B、技能型人力资本配置 C、组织管理型人力资本配置 D、企业家型人力资本配置

6、认为学习成绩可以作为人力资本配置依据,并认为接受同等教育的劳动力,人力资本在工作上的表现相同的人力资本配置就是()。 A、一般型人力资本配置 B、技能型人力资本配置 C、组织管理型人力资本配置 D、企业家型人力资本配置 7、认为教育只在人力资本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人力资本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验和积累,这种人力资本配置就是()。 A、一般型人力资本配置 B、技能型人力资本配置 C、组织管理型人力资本配置E、企业家型人力资本配置 8、现代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A、资本积累的快慢 B、技术进步 C、制度创新 D、人力资本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工资的多少仅取决于工资率 B、工资的多少仅取决于工作时间 C、工资的多少取决于工资率与工作时间两个方面的因素 D、某人的工资高,则其工资率一定也高 10、关于劳动报酬的说法错误的是()。 A、它是劳动者因提供劳动而获得的所有报酬总和 B、它等于工资与福利之和 C、它就是劳动者的收入 D、工人的带薪休假工资、退休金是劳动报酬中的福利部分

劳动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劳动经济学期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 B )的。 A.向前弯曲 B.向后弯曲 C.从左下向右上倾斜 D.从左上向右下倾斜 2. 家务劳动的存在对劳动参与( B )影响。 A.有正向 B.有负向 C.没有 D.不确定 3. 等成本线的斜率等于( C ) A.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品之比 B.劳动和资本的数量之比 C.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价格比 D.工资率 4. 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比短期需求曲线的弹性和形状( B ) A.大,陡峭 B.大,平缓 C.小,陡峭 D.小,平缓 5. 下列关于边际技术替代率的说法,不正确的有( B ) A.边际技术替代率是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相互替代的比率 B.边际技术替代率数值为正 C.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等产量线的斜率 D.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可变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品之比 6. 边际劳动产量最终都要下降,这是因为( C ) A.新增加的劳动力本身技术较差 B.新增加的工人工资较高 C.资本变得相对稀缺 D.资本变得相对过剩 7. 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对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量的影响为( C ) A.减少,减少 B.减少,增加 C.增加,减少 D.增加,增加 8. 一般培训的成本通常由( B )来支付。 A.企业 B.员工 C.政府 D.社会 9. 实际工资与物价指数( B ) A.正相关 B.负相关 C.不相关 D.不确定 10. 技术进步对( C )的就业影响较大。 A.熟练工 B.非熟练工 C.技工 D.女工 11.规范分析方法首先使用什么基准来解决评价问题?( B ) A.“互益”基准 B.“互惠”基准 C.“互助”基准 D.“互利”基准 12.下列哪一项属于劳动力的生产间接费用?( D )

自学考试《劳动经济学》模拟试题及答案(1)

自学考试《劳动经济学》模拟试题及答案(1) 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 A.稀缺的信息资源配置问题 B.稀缺的技术资源配置问题 C.稀缺的土地资源配置问题 D.稀缺的劳动资源配置问题 2.用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 A.客观事实 B.价值判断 C.经济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 D.经济现象运动的内在逻辑 3.规范研究方法要说明的是( ) A.研究对象或现象“是什么”的问题 B.如何认识研究对象或现象的客观事实 C.研究对象或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4.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 ) A.相对稀缺性 B.绝对稀缺性 C.普遍稀缺性 D.支付能力与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D.揭示研究对象或现象内在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普遍联系 5.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要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经济学将此种力量定义为() A.需求弹性 B.资源的稀缺性 C.机会成本 D.边际生产力 6.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是存在于人体中的一种功能,体现为() A.每当人生产某种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B.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C.每当人生产某种价值时就运用的情绪和思维的总和 D.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情绪和思维的总和 7.根据主体均衡的条件,主体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获得效用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 A.工资率大于边际替代率 B.工资率小于边际替代率 C.工资率等于边际替代率 D.工资率等于边际技术替代率 8.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是( ) A.就业率 B.失业率 C.劳动力供给弹性 D.劳动力参与率 9.一般来说,劳动力供给曲线是一条( ) A.从左上向右下倾斜的曲线 B.从左上向右下倾斜的折线 C.从左下向右上倾斜的折线 D.从左下向右上倾斜的曲线 10.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是( ) A.劳动者家庭或个人 B.政府或公共部门 C.行业工会 D.企业或雇主 11.下列对无差异曲线的特征表述正确的是( ) A.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所表示的效用越低 B.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会相交 C.无差异曲线斜率为正值、凸向原点 D.即使主体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也不会有区别 12.有关最低劳动供给价格的理解,正确的是( )

劳动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劳动经济学期末复习题、单项选择题 1.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 A. 向前弯曲 C. 从左下向右上倾斜( B ) 的。 B. 向后弯曲D. 从左上向右下倾斜 2. 家务劳动的存在对劳动参与( B ) 影响。 A. 有正向C. 没有 B. 有负向D. 不确定 3. 等成本线的斜率等于( C ) A. 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品之比 B. 劳动和资本的数量之比 4. 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比短期需求曲线的弹性和形状( B ) A. 大,陡峭 B. 大,平缓 C. 小,陡峭 D. 小,平缓 5. 下列关于边际技术替代率的说法,不正确的有( B ) A.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相互替代的比率 B. 边际技术替代率数值为正 C.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等产量线的斜率 D. 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可变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品之比 6. 边际劳动产量最终都要下降,这是因为( C ) A. 新增加的劳动力本身技术较差 B. 新增加的工人工资较高 C. 资本变得相对稀缺 D. 资本变得相对过剩 7. 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对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量的影响为( C ) A. 减少,减少 B.减少,增加 C. 增加,减少 D.增加,增加 8. 一般培训的成本通常由( B ) 来支付。 A. 企业 B. 员工 C. 政府 D.社会 9. 实际工资与物价指数( B ) A. 正相关 B. 负相关 C. 不相关 D.不确定 10. 技术进步对( C )的就业影响较大。 A. 熟练工 B.非熟练工 C. 技工 D.女工 11. 规范分析方法首先使用什么基准来解决评价问题?( B ) A. “互益”基准 B. “互惠”基准 C. “互助”基准 D. “互利”基准 12. 下列哪一项属于劳动力的生产间接费用?( D ) C. 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价格比 D. 工资率

自考《劳动经济学》汇总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 1931年朱通九在《劳动经济》一书中认为,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者的经济行为的科学。1997年牛津大学出版的《牛津经济学辞典》认为:劳动经济学是关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方面的经济学问。 概念: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简单地说,劳动经济学也可表达为是对劳动力市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劳动力市场是一种劳动力“租借”使用的市场。劳动力市场也是具有一种“准市场”的属性。劳动经济学与普通经济学有所不同: 第一个特点是,它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工作的范围,投向了人们选择以及变换工作的行为,投向了人们为工作而获得的货币和非货币的报酬方面。 第二个特点和劳动力市场的特性联系在一起。对劳动经济问题的研究,脱离不开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制度和全球化及网络经济发展这些大的背景。 第二节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发展 理查德1886年出版的《美国劳工运动》一书,开创了对劳动力市场现象进行制度与组织分析的先河。 布鲁姆1925年出版的《劳动经济学》是历史上第一本以劳动经济学命名的教科书。 以下三种力量共同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运行与结果:市场性因素、制度性因素、社会性因素。市场性因素:劳动资源的配置与调整是由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力量共同决定的。 制度性因素:工会、政府及大型企业等各类组织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影响。第一,制度性因素可以将整个劳动力市场分割成许多联系松散而大小不等的各级市场。第二,制度性因素还可以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率水平。 社会性因素:社会群体以及社会规范在工资确定和劳动力配置过程中所发挥的影响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社会性因素影响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职业选择范围和流动方向,从而影响不同劳动力市场的构成;其二,社会性因素会影响到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工资率,从而影响收入决定的因素。 一、新古典学派:是公认的主流学派。源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基本观点是认为市场力量是配置稀缺资源的主要手段,而市场力量的基本作用机制是供求力量主导的价格机制。 代表人物: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 从理论框架方面来看,新古典劳动经济学强调市场机制以及市场性因素在决定工资水平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 主要由两个相互联系的理论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关于人类行为的本质。第二部分是关于市场的本质和市场的运行机制。 二、制度学派:认为是制度因素和社会因素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运行结果。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末。代表人物康芒斯。经济理论的核心是市场。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40—50年代,代表人物是邓洛普、罗斯、雷恩兹。侧重于研究劳动力市场实际软化运行的力量和实际。 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为称为“二元”或“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理论。代表人物是派尔雷、多林格尔和布鲁斯通。 第四个阶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威廉姆森。 在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因素方面,制度学派与新古典学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劳动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20分) 1、劳动经济学就是经济学得重要分支,就是一门研究( )得学问. A、劳动生产率 B、劳动得人 C、劳动资料 D、劳动要素 2、劳动力就是指() A、人得劳动能力B、具有劳动能力得人“人” C、简单得生理劳动 D、劳动 3、劳动供给得无差异曲线向原点凸起,当左边比右边陡峭,这种形状说明……() A、货币收入越高,闲暇时间越少 B、货币收入越高,闲暇时间越多 C、货币收入越代,闲暇时间越低 D、货币收入高、低,对闲暇时间无影响 4、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存在以下关系( ) A、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工作时间减少 B、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工作时间增加 C、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时,工作时间减少 D、替代效应小于改入效应时,工作时间增加 5、人力投资收益就是( ) A、劳动生产能力得提高为用人单位带来得收益; B、劳动力质量提高为劳动者增加得收入; C、国家与家庭收回用于劳动力生产得全部费用; D、劳动生产能力得提高为用人单位带来得收益与劳动力质量提高为劳动者增加得收入 6、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原则,劳动力需求应符合() A、劳动得边际产品收益大于工资率 B、劳动得边际产品收益小于工资率 C、劳动得边际产品收益等于工资率 D、劳动得边际产品收益等于产品生产成本 7、如果货币工资不变,物价上涨,实际工资() A、上市B、不变C、难以确定D、下降 8、周期性失业产生得直接原因就是() A、生产过程得周期性B、劳动力再生产得周期性 C、经济周期中萧条阶段得经济下降所造成得劳动力需求不足 D、失业得周期波动 9、劳动需求曲线向左下方向移动,说明劳动力需求() A、增加B、减少 C、不变 D、难以判定 10、水平形状得劳动力供给曲线得弹性为() A、0 B、1 C、正无穷 D、不确定 11、长期劳动力需求行为不同于短期得劳动力需求行为在于() A、企业可以调整其资本数量

人力资源自考劳动经济学资料

《劳动关系与劳动法》复习大纲 一。掌握以下名词: 1力量:是影响劳动关系结果的能力,是相互冲突的利益、目标和期望以何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决定因素。 2合作:是指在就业组织中,双方共同生产产品和服务,并遵守经过双方协商一致,以正式的集体协议或劳动合同的形式,或者以一种非正式的心理契约形式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的一套既定制度 和规则的行为。 3劳动关系:是在就业组织中由雇佣行为而产生的关系,是组织管理的一个特定领域,它以研究与雇佣管理有关的问题为核心内容。其基本含义是指管理方与劳动者个人及团体之间产生的,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力量和权力关系的总和,它受制于一定社会中经济、技术、政策、法律制度和社会文化的背景的影响。4“投入——产出”模式:将劳动关系纳入具有一定功能的系统,在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把劳动关系看成一个由冲突转化为管理规则的过程,从而实现从投入向产出转化的特定功能。5“冲突的根源”:(1)根本根源,指由于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造成的冲突,包括异化的合法化、客观的利益差异、雇佣关系的性质、劳动合同的性质;(2)背景根源,指由那些更加可变的,取决于组织、产业、地域、国家等因素的属性所造成的冲突,包括广泛的社会不公平、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工作本身的经验。 6沟通:指管理方向员工及其组织传达信息,实现加深员工及其代表对组织的问题和管理方的地位的理解,消除及其代表可能已有的错误观念的过程。 7管理方:指在生产组织中通过行使职权,实施管理职能,率领其隶属人员完成既定工作的各级管理人员,从广义角度上包括企业中的各种管理人员和各类正式与非正式的雇主协会。 8雇主协会:指由雇主组成,旨在维护雇主利益,并努力调整雇主与雇员以及雇主与工会之间关系的组织。 9自主/合作管理模式:又称为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它起源于福利资本主义和家长制,管理方通过加强与雇员的沟通,给他们更多的自主权,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使雇员服从目标不是处于强迫所致或工具性目的,而是达到一种对双方都有利的双赢结果,即企业的利润增加,雇员的工资水平相应的提高。该模式主要包括雇员年金计划、公司住房计划、公司工会、公司组织的娱乐活动、建议计划、利润分享计划,以及其他提高员工忠诚度与献身精神、防止企业工会化的策略。 10工会:指由雇员组成,主要通过集体谈判方式代表雇员在工作场所以及整个社会中的利益的组织。 11职业工会:指将具有某种特殊技能,从事某种特殊职业的所有雇员组织起来的工会,而不考虑这些雇员所处的行业。 12行业工会:是将某一特定行业中从事工作的所有工人都组织起来的工会,而不考虑这些雇员的技术、技能以及所从事的职业。 13总工会:是在职业工会或行业工会的基础上经过合并逐渐形成的,对会员招募不加任何限制,不考虑职业因素和行业因素的工会组织,它体现了对职业工会和行业工会分化现象的一种修正。 14工业主义理论:又被称为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以所有成员的功能整合的方式获得发展的,秩序和进步代表着经济和社会自然发展过程的主流,冲突和停滞仅仅是局部问题。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 15工会民主:指多数工会会员经由投票而拥有控制和制定决策的足够权利,对工会中少数群体也要予以保护。 16劳资合作:是指工会与管理方寻求实现共同利益的一种方式。17工厂内干预:指雇主与工会在工厂内部的合作,包括斯坎伦计划、拉克计划、集体收益分享计划、质量圈、劳资联合委员会、工作生活质量计划、自我管理的工作团队。 18工会的组织结构:指工会借以安排其内部管理体制、代表制度及职权体系的机构与过程,其中心问题是如何把效率与民主相结合。19社会倾销:指跨国公司利用各国劳动力市场的差别,将本国的就业机会转移到国外以获取更大的利润的行为。 20劳动法:指调整特定劳动关系及其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1最底工资: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其所在企业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 22工作时间:是法律规定的,劳动者在工作场所为履行劳动义务而消耗的时间,即劳动者每天工作的时数或每周工作的天数。 23弹性工作时间:指在标准工作时间的基础上,每周总工作时间不变,每天的工作时间再保证核心时间的前提下可以调节。 24综合计算工作日:指用人单位根据生产和工作的特点,分别采取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综合计算劳动者工作时间的一种工时形式。 25缩短工作日:指法律规定的少于标准工作日时数的工作日,即每天工作时数少于8小时或每周工作时数少于40小时。 26三方原则:指在指定劳动法规、调整劳动关系、处理劳动争议和参加国际劳工会议方面,要有政府、工人和雇主三方代表参加。27“效率工资”理论:认为工人工作的效率与工人的工资有很大的相关性,高工资使工人效率更高,高工资提高了工人的努力程度。这种理论认为,企业不可能完全监督其雇员的努力程度,而且,雇 员必定自我决定是否努力工作。雇员可以选择努力工作,也可以选择偷懒,并有被抓解雇的风险。这里引起了工人的道德风险。企业可以通过高工资减少工人的道德风险,提高工人的努力程度,进而提高工人效率。 28劳动合同: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确立、变更和终止劳动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29劳动合同的变更:指劳动合同在履行过程中,经双方协商一致,对合同条款进行修改或补充,具体包括工作内容、工作地点、工资福利的变更等。 30劳动合同的解除:指劳动合同在期限届满之前,双方或单方提前终止劳动合同效力的法律行为。。 31借调合同:指借调单位与借调人员之间,确立借调关系,明确相互责任、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32霍桑实验:是指1927—1932年间由美国人埃尔顿-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所进行的一些列分析改变照明和其他一些条件对工人和生产率的影响的试验。 33精英理论:是自由改革主义的代表理论,认为社会按照等级划分阶层,精英处于社会的最高层,因而对政策的制定具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力。 34均衡性劳动关系: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国家、企业、员工(工会)三方合作、共同制定产业政策和劳动政策的原则得到推广,管理方和员工双方都更愿意用相对缓和的形式来解决冲突,冲突的激烈程度在不断下降,合作成为劳动关系的主流。 35员工参与管理:即共同管理,主要是集体管理,指员工与雇主在交流过程中,共同制定企业组织策略或战略规章,共同对有关问题进行决策的制度。 36能本管理:是一种以能力为本的管理,是人本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它通过采取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能力,实现能力价值的最大化,并把能力这种最重要的资源作为组织发展的推动力量,实现组织发展的目标以及组织创新。 37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观念,犹如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制度、企业精神、企业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的总和,它通过非正式的道德规范、文化习惯和企业精神的感召力,协调着企业的组织管理和人际关系。 38目标管理:是在科学管理行为科学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员工参与管理制度,该系统建立在强调自我控制、自我指导的基础上,通过参与目标的制定,使人具有明确的方向感,并激发目标执行的积极性,进而产生自我控制和自我指导。 进而 39申诉:指雇工认为自己在工作中的权利受到侵犯,而提出要求解决的行为。 40停职:指违纪的员工必须离开岗位一两天或者三天(带工资)来考虑自己是否愿意遵守企业规章制度,是否愿意继续工作的问题。 41热炉规则:是对员工实施处罚的一种方式,类似于触摸到热炉产生的效果,它强调在实施处罚时对事不对人,应具有即时行、预警性和一致性。 42渐进性惩处:指管理方对员工的处罚,应才去逐步严厉的方式进行,即口头警告、书面警告、停职和解雇这种正常顺序,其目的是确保对所犯错误施以最轻的惩处。 43时效:指劳动法为劳动争议当事人设定的寻求法律救济的法定期间,在这一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则意味着当事人放弃了权利,法律将不在予以保护。 44劳动争议:即劳动纠纷,指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和义务发生的争执。 45劳动争议调解:指调解委员会对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明确责任的基础上,依照国家劳动法律、法规、以及依法制定的企业规章和劳动合同,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推动双方互谅互让,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一种活动。 46劳动争议诉讼:指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服劳动仲裁委员会的裁决,在规定的期间内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程序,依法对劳动争议案件进行审理的活动。 47举证责任:当事人在诉讼中对自己的主张加以证明,并在自己的主张最终不能得到证明时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的责任。 48集体谈判:是工会与雇主交涉、协商、确定薪酬、福利、工时、工作条件等有关劳动标准和劳动关系事务的活动,是工会为会员争取经济利益的最直接的方式。 49公正代表责任:指工会要平等、公正地代表选举单位内的所有工人,不得对任何工人实行差别对待,不能用任意专横或不诚实的方式对待工人,即使某些工人实际并不是工会会员。 50集体谈判的结构:指不同层次、不同等级、不同类别的谈判单位的集中或分散程度,以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 51合作式谈判:是指劳资双方之间的一体化谈判、互惠式谈判,谈判双方作为一个利益共同体,把冲突区域看作是双方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要获胜的位置,双方共同努力,采取措施,以解决彼此的分歧。 52谈判社团主义:是以社团主义治理理想以及独立、强大的工会组织为特征的劳动关系模式,在该模式中,劳动关系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在企业层面是工会与管理方之间的社会伙伴关系;在国家层面则 1

完整版劳动经济学 试题及答案汇总

劳动经济学题型及答 1.我国所有的经济资源都是稀缺的,但( B )是相对过剩的 A.土地资源; B.劳动力资源; C.矿产资源 2.“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润,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是描述( B ) A.供给创造需求理论; B.看不见的手的理论; C.利润最大 化理论 3.劳动经济学是( A )现象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 A.劳动力市场; B.劳动力供求; C.劳动力交换 4.比较明确的劳动力生产部门是( C ) A.工业部门; B.农业部门; C.家庭 5.收入指某个时间内个人和家庭的劳动所得和( B ) A.工资所得; B.非劳动所得; C.劳动报酬 6.劳动是人类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 富和精神财富的( C )活动 A.有价值的; B.有希望的; C.有目的的 7.雇佣调整函数是指企业( C )与最佳目标雇用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A.最大雇佣量; B.最小雇佣量; C.现有雇佣量 8.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间内,在( A )下雇主愿意并且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数量 A.某种工资率下; B.某种劳动生产率下; C.某种价格比率下 9.企业在雇用劳动力时,企业愿意支付的工资率定义为( B )

A.劳动力供给价格; B.劳动力需求价格; C.劳动力均衡价格 10.长期成本曲线是资本和劳动投入都可变动时,若干短期平均成本的( A )的连辍轨迹 A.最低点; B.最高点; C.相切点 11.等成本线是在总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可以购买到的劳动和( A )的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A.资本; B.土地; C.技术 13.政府补贴政策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可以从( B )两方面来分析 A.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B.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 C.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 14.非营利企业潜在利润为正值的含义是( C ) A.要求企业不营利; B.要求企业利润最大化; C.要求企业利润低水平 15.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主要划分为( A )三大方面 A.自然,经济,社会; B.微观,中观,宏观; C.家庭,企业,国家 16.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 B )关系 A.反向; B.正向; C.平行 ( B ) 形周期变化规律表现的是M劳动力参与率17.

全国自考劳动经济学历年真题和答案

全国自考劳动经济学历年真题和答案 全国自考《劳动经济学》配套题库【历年真题】【课程代码:00164】 目录 ?2017年4月《劳动经济学》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题(课程代码:00 164) ?2016年4月《劳动经济学》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题(课程代码:00 164) ?2015年4月《劳动经济学》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题(课程代码:00 164) ?2014年4月《劳动经济学》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题(课程代码:00 164) ?2013年4月《劳动经济学》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题(课程代码:00 164) ?2012年4月《劳动经济学》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题(课程代码:00 164) ?2011年10月《劳动经济学》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题(课程代码:0 0164)

?2011年4月《劳动经济学》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题(课程代码:00 164) ?2010年4月《劳动经济学》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题(课程代码:00 164) ?2010年1月《劳动经济学》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题(课程代码:00 164) ?2009年7月《劳动经济学》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题(课程代码:00 164) ?2009年4月《劳动经济学》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题(课程代码:00 164) ?2008年4月《劳动经济学》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题(课程代码:00 164) ?2007年7月《劳动经济学》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题(课程代码:00 164) ?2007年4月《劳动经济学》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题(课程代码:00 164) ?2005年7月《劳动经济学》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题(课程代码:00 164)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