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汉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汉字的规范化是指现在通行使用的汉字应该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经过整理简化的字,一类是未经整理简化的传承字。汉字规范的标准是:(1)简化字以198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为准;(2)异体字中的选用字以1955年12月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为准(恢复使用的28个字请参看《简化字总表》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3)汉字的字形以1988年3月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为准;(4)更改的县以上地名僻字以1955年至1964年国务院分九次公布的为准;(5)更改的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用字以1977年7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标准计量局联合发出的《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为准。

汉字的标准化是指在对现行汉字进行全面、系统、科学整理的基础上,做到“四定”,即“定量、定形、定音、定序”。“定量”指确定现代汉语常用、通用汉字的数量,即对现代汉语用字做一个全面、精确的统计,确定数量,并使之合法化。“定形”指规定汉字使用的统一字形,即对每一个汉字定形,做到一字一形,不能一字多形。“定音”指规定每一个现行汉字规范化的标准读音。“定序”指确定现行汉字的排列顺序,规定标准的检字法。

汉字规范

汉字规范 (一)汉字规范的定义 汉字规范化,是指根据文字发展的规律和社会交际的需要,为汉字的应用确定各方面的标准,把那些符合文字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用法固定下来,加以推广;同时,对一些不符合文字发展规律和没有必要存在的歧异成分及用法,根据规范的要求,妥善地加以处理,使汉字更好地为社会交际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汉字规范一直与汉字使用相伴随。汉字在3000 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变动与相对稳定之中,而历朝历代都对用字有基本的规范要求。《史籀篇》、《仓颉篇》、《凡将篇》、《急就篇》、《字样》、《干禄字书》、《龙龛手镜》、《字鉴》、《俗书勘误》、《康熙字典》及《佩文韵字正》等,都是历史上厘定当时汉字的文字范本。 (二)汉字规范的途径 汉字的规范有两种途径:顺其自然约定俗成;政令强制法定求同。这两种途径看似矛盾,实则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约定俗成的“规律”借助政策法令加速其社会应用,而政策法令以约定俗成的内容为基础对其因势利导。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汉字简化总体上是好的、成功的。20 世纪以来,在楷书被社会稳定沿用的状况下,汉字规范主要以规范字符为主,而其中一项重要的规范工作,就是应社会使用的“避难就易”而进行的汉字简化。 (三)推行规范汉字

规范汉字最大的特点是汉字简化和整理异体字,这还反映了文字自身发展演变中求简的趋势。规范汉字在扫除文盲、普及教育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目前规范汉字已经在全国得到普及,已经有8亿人是在汉字简化和规范的条件下掌握了文化的,因此可以这样说,推行规范汉字对提高中华民族综合素质功不可没。 在推行规范汉字方面,国家做了许多工作,主要是对汉字的简化和整理。发表了《简化字总表》,整理异体字、更改地名生僻字、统一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用字、规范汉字的查字法、公布《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配合国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实施,国家准备出台规范汉字汇编。 (四)汉字规范仍需延续 《通用规范汉字表》的研制是过去规范工作的延续,是我国当今社会生活、文化生活和语文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它对我国汉字社会应用的规范作用意义重大。《通用规范汉字表》自立项到研制工作完成,历时8 年,集中了国内众多文字学家和语言文字工作者的心血和智慧,在研制过程中体现了语言规范应该遵循的科学性、政策性、社会性、稳妥性的原则。汉字作为汉语的载体,要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走规范化标准化之路,同时为了大众更好地交流与沟通,社会用字也需要规范。从现有资料看,《通用规范汉字表》基本体现了现在社会语文生活中通用汉字的字量、字级和字形规范。该表把通用汉字分为三级:分别满足汉字社会应用的基本需求和专门需求,体现了汉字社会应用的层级性和多样性。一级的3500 字和二

汉语标准化的历史与现状

汉语标准化的历史与现状 概述 汉语标准化是指以普通话为基础,通过规范和统一汉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使用,实现汉语的统一和规范化。本文将介绍 汉语标准化的历史发展以及当前的现状。 历史发展 自古以来,汉字的产生与使用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方言和口音,导 致了语言使用的不统一。为了实现汉字的统一和传播,汉语的标准 化逐渐成为重要任务。 清朝时期,随着官话的地位提升,普通话逐渐发展起来,成为 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口语。然而,由于地域差异和方言影响,普通话 的发展过程并不顺利。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普通话的标准 化才得以加强,官方确立了普通话作为全国通用语言的地位。 现状

现在,普通话已经成为全国范围内的官方语言,并广泛应用于 教育、政府、媒体等领域。同时,普通话还在不同地区不断进行标 准化的推广和普及工作。随着国内外汉语教学的增加以及国际交流 的发展,对汉语标准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汉语标准化仍面临一些挑战。由于中国地域广泛、方言 众多,不同地区的人们仍然使用各自的方言和口音,导致了语言的 多样性和标准化的困难。此外,随着网络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年轻 一代的语言使用趋向多元化,标准化的普通话也面临着一定的压力。 结论 汉语标准化的历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目前已取得了一定 的成果。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使用,推动了汉语的统一和 规范化。然而,标准化仍面临各种挑战,需要持续努力和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对普通话的推广和教育,倡导标准汉语的使用,将 有助于汉语标准化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资料: 1.___。汉语标准化发展历程研究[D]。___。2014.

汉字标准化的作用与意义

汉字标准化的作用与意义 引言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汉字标准化的作用和意义在于保护和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字交流的效率和准确性。本文旨在探讨 汉字标准化的作用与意义。 汉字标准化的作用 1. 保护传统文化: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 标准化汉字的使用,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汉字标准化 使得人们更容易理解和研究传统文献、古籍等重要文化遗产。保护 传统文化: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标准化汉字 的使用,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汉字标准化使得人们更 容易理解和学习传统文献、古籍等重要文化遗产。 2. 提高文字交流效率:标准化汉字减少了文字交流中的歧义和 误解,提高了交流效率。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交流还是商务、政务 等领域中的文字沟通,标准化汉字都能帮助人们更清晰地表达意思,减少误解和沟通障碍。提高文字交流效率:标准化汉字减少了文字 交流中的歧义和误解,提高了交流效率。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交流

还是商务、政务等领域中的文字沟通,标准化汉字都能帮助人们更 清晰地表达意思,减少误解和沟通障碍。 3. 促进信息传递和共享:标准化汉字使得信息在各类媒体和平 台上的传递更加顺畅。通过统一使用标准化的汉字,可以帮助人们 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信息,促进信息的传递和共享。促进信息传递和 共享:标准化汉字使得信息在各类媒体和平台上的传递更加顺畅。 通过统一使用标准化的汉字,可以帮助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信息,促进信息的传递和共享。 汉字标准化的意义 1. 维护文字的规范性:标准化汉字有助于维护文字的规范性, 避免了过度扩大、误用或误读汉字的情况。通过标准化汉字的使用,可以保持文字的统一和规范,使得文字的表达更加准确、规范。维 护文字的规范性:标准化汉字有助于维护文字的规范性,避免了过 度扩大、误用或误读汉字的情况。通过标准化汉字的使用,可以保 持文字的统一和规范,使得文字的表达更加准确、规范。 2. 提升国际交流能力:标准化汉字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交流 中的能力和影响力。随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不断提高, 标准化汉字的使用可以使外国人更容易研究和理解汉字,促进中外 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交流能力:标准化汉字有助于提升中

汉字规范化的历史和意义的论文

汉字规范化的历史和意义的论文 导语 “语言文字工作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和国际的交往;实现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工作效率的一项基础工程,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摘自《国务院批转国家语委关于当前语言文字工作请示的通知》1992) 汉字规范化的历史 汉字的规范化不是现在才有的。自从汉字脱离了原始形态成为全社会的交际工具以后,人们就不断对它进行规范。汉字也正是在一次次规范化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的。考古学的研究表明,原始汉字的萌芽约在6000年前就出现了。传说中的仓颉造字也许就是最早的汉字规范化活动之一。因为任何文字体系都不可能是由一个人或几个人所能创造出来的,而由少数人对已有的文字体系进行规范化整理倒是有可能的。仓颉也许就是当时参与规范化整理的人中,成绩比较突出的一个。据有人考证,商代前期的文字以图象为主,字画复杂,于是盘庚迁都于殷以后,就进行了一次以简化为主要内容的规范化整理,甲骨文、金文就是在这次规范化整理的基础上形成的。(该说法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另外,还有西周宣王用《史籀篇》统一当时的文字,于是出现了大篆的说法,但一般认为大篆是春秋战国时期西土秦国的标准性字体。秦统一全国后,“书同文”已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在官方,李斯等人以秦系大篆为基础,参考古文字,整理出了法定的标准性字体——小篆,在全国颁行;在民间,程邈等人则在广泛搜集民间广为流行的俗字的基础上,整理出了隶书。这两项规范化整理,对汉字的发展进化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使汉字体系的规范性程度大大加强。东汉灵帝于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开始刊刻《熹平石经》,把《尚书》、《诗经》、《易经》、《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七种经典刻在石碑上,立于洛阳太学讲堂门外,作为全国读书人读经的范本。这实际上是一个推行隶书的规范化举措。此外,从唐代开始兴起的历代的“字样”之学,则都对楷书的规范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如唐代有颜师古的《字样》、杜延业的《群书新定字样》、颜元孙的《干禄字书》、唐玄宗的《开元文字音义》、张参的《五经文字》,宋代有张有的《复古编》等。特别是《干禄字书》,曾被当作科举时代的字体标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文字工作。解放初期就成立了专门机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1985年,为适应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需要,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更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并于1986年制定了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任务。40多年来,这个“专门机构”在整理和简化汉字,制订汉字的各项规范性标准,指导汉字的规范化运用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规范化与现代化 实现文字使用的规范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发展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提高物质文明建设的效率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质量等现代化事业,都离不开文字使用的规范化。 当前,世界的发展已经开始进入自动化和信息化时代。随着现代化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相互交往的地理障碍越来越小,但在文字上的障碍却仍然很大。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文字的规范化工作在当今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现代化的生产、科研和办公都是以文字的规范化为基础的。如果文字系统的标准化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计算机的优越性也就无法发挥出来。因为只有标准化的文字系统,才便于实现计算机的输入、输出、存储、转换、检索等信息处理过程。我们已经失去了一个打字机的时代,当然不会再失去一个计算机的时代。但这仅仅靠造出若干台计算机是不够的,还须要有一个标准化的文字系统和一大批能按规范化要求使用汉字的、懂计算机的人。特别是人的正字法知识水平,已经成为当前计算机普及过程中的最大障碍之一。

汉字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发展

汉字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发展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文字之一。然而,由于历史 的演变和地域的差异,汉字的书写形式和用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了统一汉字的标准和规范,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多次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努力。 一、古代标准化努力 在古代,汉字的标准化主要通过字书的编纂和字法的规定来实现。最早的字书 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说文解字》,它对汉字的字义和用法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解释。随着时间的推移,字书的编纂越来越多,如东汉时期的《康熙字典》和清代的《辞源》等。这些字书为后来的汉字标准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另外,古代还有一些字法的规定,如《说文解字》中对字形的规范和《康熙字典》中对字音的规定。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了汉字的书写和发音,使汉字的使用更加规范化。 二、现代标准化努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汉字的标准化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 世纪50年代,中国政府开始了一系列的汉字简化工作,旨在提高汉字的书写效率 和普及程度。这一工作最终形成了现代汉字简化方案,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施。汉字简化的成功不仅使汉字的书写更加简便,也提高了汉字在国际交流中的可读性。 除了简化字的推广,现代还出现了一系列的标准化努力。1988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了《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对常用字进行了限定和统一。这一字表成为了现代汉字书写的重要参考依据,使汉字的使用更加规范和统一。 此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汉字的标准化工作也涉及到了字库的建设和输 入法的规范。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了《计算机用汉字字符集》,规定了汉字

在计算机中的编码和使用方式。同时,国家信息化管理部门还对汉字输入法进行了规范,使得输入法的使用更加方便和统一。 三、挑战与前景 尽管汉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新词汇和新用法不断涌现,给标准化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其次,地域差异和个人习惯也影响着汉字的标准化。不同地区和个人对于某些字的书写和发音存在差异,这给标准化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然而,汉字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发展仍然具有广阔的前景。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力的增加,汉字的国际地位日益重要。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工作将进一步提高汉字的可读性和可用性,促进汉字在国际交流中的应用。 综上所述,汉字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发展是一个历史长久的过程。古代的字书编纂和字法规定为汉字的标准化奠定了基础,现代的简化字推广和标准化努力进一步提高了汉字的规范性。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但汉字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工作仍具有广阔的前景,将进一步提高汉字的国际地位和应用价值。

现代汉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第二章汉字第五节现代汉字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一、现代汉字的标准化 现代化社会要求各项事物标准化,以提高使用效率,便于多方交流;信息化的发展推动图书情报、印刷排版、生产管理、办公室事务等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逐步实现自动化和现代化。为此,人们要求现代汉字有一个数量限制,要求汉字字形稳定而明确,要求字音按照规范的普通话确定标准读音,要求汉字字序规范化,统一字典的查字法。就是说,要求在对现代汉字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整理的基础上做到四定—定量、定形、定音、定序,以提高用字的规范。 (一)定量 “定量”主要是规定现代汉语用字的总量,包括常用汉字、通用汉字及各类专业用字的数量。确定了标准用字量,有利于人们的学习和运用。在教学方面,可以根据学习的不同阶段,规定识字教学的要求;在出版印刷方面,可以准备固定数量的字模,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在新闻通讯方面,能加快传送消息的速度;在汉字信息处理方面,能减少工序。总之,确定了汉字用字的标准量,就可以极大地提高效率,大大地减少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 1981年,国家标准局公布了《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供电脑中文信息作为交换码使用,《辅助集》也已于1990年公布。1988年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并公布了《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从而确定了常用字量和通用字量。这一系列规范化基础工程的完成,是定量工作所取得的具体成果。 汉字定量研究中还有一些未完全解决的问题,这主要是指姓名用字、地名用字、方言字、科技专用字、翻译用字中的生僻字和新造字。按照汉字定量的要求,姓名用字、地名用字、方言字、科技专用字、译音用字都有必要制订字表,加以适当的限制。 (二)定形 定形是为所有现行汉字确定标准字形。无论印刷体、手写体都要有明确的字形标准。 我国在汉字定形方面,先后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1955年1月,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废除了1055个异体字;1956年,国务院又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文字改革委员会编辑出版了《简化字总表》,收入2236个简体字(1986年重新发表时又略有调整)。这样,消除了汉字长期以来繁简并存,多体并存的混乱情况,统一了汉字的形体,初步建立起汉字字形的规范。 1965年1月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员会公布了《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作为一般书刊等出版物汉字印刷体字形的标准。《字形表》规定了6196个汉字的标准印刷字体,对汉字的笔画数目、笔画形状、笔画顺序、结构方式都作了说明,建立了印刷用汉字字形的规范,使印刷体与手写体基本达到一致。现在一般书、刊、报中所使用的字体,依据的就是这个字形表。 1988年3月,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公布了《现在汉语通用字表》,字表收字7000个,不但规定了现代通用字数量,而且规定了每个汉字的规范字形,包括笔画数和笔形,所以是一个规范字形的字表。 目前,汉字定形需进一步整理异体字。异体词的整理也亟待进行。如“笔画—笔划”、“繁琐—烦琐”之类同音、同义而异形的词语。另外,汉字笔画的种类、名称和具体写法,汉字部件的数量、名称和具体写法,也需要进行研究,定出具体的规范。 (三)定音

浅谈现代汉语的规范问题

浅谈现代汉语的规范问题 浅谈现代汉语的规范问题 随着我门国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执行和推广,现代汉语语言规划工作的宗旨是大力的推广普通话执行并认真推广汉字的规范化,做好语言文字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让现代汉语健康的发展下去,尽量的去发挥语言文字在我们的周围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然而,在我生活的周边,还存在着现代汉语使用的不规范的现象,这种现象要引起广大汉语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对此,本文首先探讨了现代汉语规范化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分析了汉字的特点及其标准化,最后浅谈了为什么会出现现代汉语使用不规范的问题呢?并分别对其进行了如下探讨研究。 一、现代汉语规范化所要解决的问题 1、如何使规范明确的问题 规范不明确的问题就是针对一些比较具体的语言运用问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规则。对于规范不明确这个问题,我们要按照语言的发展规律给出一些倾向性建议,式的语言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总的来说,现代汉语要以北京语音和北方话为标准语音基础方言。 2、如何使规范普及的问题 对于规范不普及的问题,就是指当今人们还不了解现代汉语规范化的内容和要求,普通话在各个不同的地区还未得到完善的推广,语言用字上还有待进行更改。规范不普及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当今,现代汉语规范化所要面临解决的问题就是宣传规范和说明规范。因此说,我门国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执行和颁布,对于语言规范化的普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促进语言的规范化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转变思想观念。我们要将语言规范工作的目标定位在为人们的交际、思想和认知服务上。在社会上对于语言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和新特点,要采用辨证的思想认识,对其进行正确的处理和分析。第二,处理好普通话同方言的关系。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并不是说要消除普通的方言,简单地说,让使用方言的人们也要掌握语言规范的内容和正确的使用现代汉语,已达到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第三,正确的处理好语言文字规范同语言文字发展的关系。语言文字的规范有利于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更有利于语文教学有所参照。 二、现代汉语语言汉字的特点及其标准化 汉字是由字形和字音以及字义这几种关系复杂组成的一个文字,所为汉字的标准是指,对于现代汉语在用字的过程中来进行系统的整理,在此基础上来达到实现汉字的定量、定音、定形以及定序。定量就是说在现代汉语文字使用的过程中汉字的使用数量。定形就是在现代汉语文字使用的标准形体即统一的字形。当今,汉字定形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滥用繁体字和滥造简体字。定音确定现代汉语使用文字的标准正确的读音,必须消除汉字的异常读音的现象。定序就是确定现代汉语使用文字的标准顺序。汉字的标准内容主要包括:定量、定形、定音、定序,这是当今语言文字工作的主要内容。 三、现代汉语语言文字出现不规范问题形成的原因 1、缺乏语言文字规范化的意识。当今,有个别的人认为在读汉字的时候读不准音,在写字的过程中出现写错别字是小事情。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过于强调语文素养和文学鉴赏一集人文内涵等等,忽视了语言文字读音的规范化和书写文字的规范化。他们在这些方面不下功夫,更不重视我们国家颁布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只凭着自己上学的时候学到的东西来使用语言文字,可想而知,肯定会闹笑话。 2、缺乏严谨认真的态度。要想做到现代汉语的语言文字符合标准和规范,就必须认真钻研下功夫,要有耐心。对于有些人讲普通话讲得不好,方言很重,一时间是改不过来的。还有些人很马虎,有愿意查询字典和词典,即使出现错误也不改正。 3、现代人浮躁不安的情绪。由于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经常表现出一种浮躁不

汉字的标准化

第三节汉字的标准化 文字作为辅助语言的交际工具必须实现标准化。汉字标准化的主要内容是“四定”,就是定量、定形、定音、定序。 一、定量 定量就是确定现代汉字的字量,包括各种专门用字的字量,实现汉字字有定量。汉字自古至今的总字数多达数万。《康熙字典》收字 47000 多字,《汉语大字典》收字 54000 多字, 1994年出版的《中华字海》收字 86000 多字。在这 86000 多字中,大部分是文言古语用字,只有一万多个是现代汉字。在这一万多个现代汉字中,使用的频率并不相等,有的高有的低。据统计,按照字频由高到低排列,序号和覆盖率的关系大致如下: 序号: 1000 2400 3800 5200 6600 覆盖率: 90% 99% 99 . 9% 99 .99% 99. 999% 频率最高的 1000 字在现代白话文中的覆盖率高达 90%。这就是说,在 100000 字的文章中大约有90000字,是用这 1000字写成的。这样的统计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实现汉字的分级定量。 (一)常用字 常用字是教学用字,包括小学、初中等几个级别的教学用字。根据汉字字频和覆盖率的关系,我们知道: 2400 个常用字覆盖率 99%,可以作为小学的识字量; 3800 个常用字覆盖率是 99.9%,可以作为初中的识字量。 选定常用字要综合考虑以下四个方面因素:第一,频率高的;第二,学科分布广的;第三,构词能力和构字能力强的;第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 1988 年 1 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公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收常用字3500 字。又分为两级:一级常用字 2500 字,二级次常用字字 1000 字。经检测,一级常用字的覆盖率是97.97%,二级次常用字的覆盖率是 1.51%,合计是 99.48%。 (二)通用字 通用字是印刷出版用字,是记录现代汉语一般要用到的字。从全部现代汉字中除去罕用字,得到的就是通用字。选定通用字对于印刷出版、辞书编纂、汉字的机械处理和信息处理都有重要的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府主管语言文字的部门公布过四个通用字表。⑴1965 年 1 月,文化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及标准化

第一章语音 第一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一、《中华人们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 1.颁行 2000年10月31日由九届人大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2001年1月1日起执行。 2.内容共4章28条 第一章总则:本法律适用的范围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重申“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第二章使用: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公务用语用字(另有法律规定的除外)。 第三章管理和监督:执法主体是政府;国务院语言文字工作部门颁布普通话测试等级标准、审核外国人名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管理企业和商品名称、广告用字。 第四章附则:2001年1月1日起执行。 3.相关问题 (1)通用语言文字指普通话和规范汉字。 (2)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国家通用语言。 (3)规范汉字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整理简化的汉字和未整理简化的汉字,并且由国家主管部门推行,全国范围内通用的法定文字。 (4)简化汉字的规范标准: 简化字:1956 年《汉字简化方案》简化汉字2236个,1986年《简化字总表》,简化汉字2235个。 异体字:1955年《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淘汰了1055个异体字,后来恢复了28个。 字形标准:以1988年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字形为标准。 (5)推广普通话方针的改变: 1955年“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1992年“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 4.颁行的意义 (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法律,确立和规范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2)把语言文字的运用纳入法制化轨道,使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了法律上的依据和保障。 (3)4个有利于:促进现代经济、科技的发展;促进地区、民族间的交流;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技;实现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 (4)4个重大意义: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文化的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二、三大语文运动 即切音字运动、国语运动、白话文运动。 1.切音字运动 (1)定义:切音字即拼切汉语语音的字母,运动指清末20年间发端于民间的创造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的运动。 (2)运动兴起的原因: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落后的原因在于教育的落后,教育落后的原因是汉字难学,西方教育普及得益于“切音为字”。 (3)第一个设计拉丁化拼音方案的人为卢章,著作《一目了然初阶》,拼写厦门方音。 (4)制定课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形成运动,推出27个方案,王照《官话合声字母》采用楷书笔画记录官话,推行最广、影响最大。 (5)形成两大潮流:拼音字母以汉字笔画式为主,拼写对象以拼写官话为主。 (6)意义:对二、三十年代的注音字母、国语罗马字、北方拉丁化新文字、汉语拼音方案影响巨大。

贯彻实施 通用规范汉字表 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贯彻实施《通用规范汉字表》 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光明日报》( 2013年08月28日 06 版) 汉字规范化是加快普及国家通用文字的重要前提,是文化教育事业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发布实施《通用规范汉字表》,有利于汉字的规范、发展和汉语国际传播,有利于国家信息化建设和教育、文化、科技事业发展,是利国便民的重要工程。 一、《通用规范汉字表》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重大配套规范,是满足信息化时代汉字应用需要的基础性规范 我国现行的汉字规范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陆续制定的,主要有《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简化字总表》《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等,对规范社会用字和促进中文信息处理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我国教育、文化和科技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现代化、信息化事业的快速推进,语言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基础教育和文化普及的常用字比过去相对集中。二是社会用字量有所扩大,科技用字不断进入日常生活。三是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邮政通讯、金融保险、医疗卫生、户籍管理等行业对汉字规范化有了新需求。例如,激光照排技术的普遍应用,使计算机字库成为影响印刷出版与信息传播的重要因素;户籍、邮政、金融等行业信息存储和检索的数字化,使姓氏人名、地名等用字直接关系到相关行业的信息系统建设和政府的公共管理。在新形势下,过去的规范不能完全适应现代语言生活的需要,且因不同时期的研制原则、技术手段、面对的社会用字状况不同,存在一些疏漏和相互矛盾之处。在整合优化以往汉字规范的基础上,制定发布《通用规范汉字表》,进一步提升汉字规范化、标准化水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各领域汉字应用需求,关涉国计民生,是汉字规范发展的必然要求。 2000年10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制定与该法实施相配套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