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城东楼》《无题》

《咸阳城东楼》《无题》
《咸阳城东楼》《无题》

1. 反复诵读,理解诗的意思,品味诗的意境。

2. 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一、《咸阳城东楼》

1. 诵读经典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2. 了解背景

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时所写,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咸阳城东楼》。咸阳:秦都城,唐代咸阳城与新都长安隔河相望。今属陕西。

3. 鉴赏诗句

首联: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释句:

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

汀洲:水中的小洲。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

讲解:

首联扣题,抒情写景:“高楼”,指咸阳城楼,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咸阳旧城隔渭水与长安相望;“蒹葭”,暗用《诗经·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远而势雄。

颔联: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释句:

溪:这里指咸阳城南的磻溪。下文的“阁”指城西的慈福寺。

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讲解:

颔联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国势动荡,危机四伏。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颈联: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释句:

芜:丛生的杂草。

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

讲解:

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释句:

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这里也指作者自己。

当年事:指秦、汉灭亡的往事。

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

行人莫问当年繁华盛事,都城依旧,只见渭水不停东流。

讲解:

尾联作结,融情于景。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熔铸着诗人相思的

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4. 体会感情

《咸阳城东楼》情景交融,景中寓情,寄寓了宦游在外,思念家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江山依旧,世事沧桑的无限愁绪和感慨。意境萧条凄凉。

二、《无题》

1. 经典诵读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 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李商隐,字义山,唐代著名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唐朝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

3. 鉴赏诗句

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释句:

东风无力百花残:这里指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东风,春风。残,凋零。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讲解: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两个“难”字,重复出现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分外的深沉和缠绵。

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东风

无力百花残”,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这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抒写内心情感,物我交融。自己的不幸境遇和心灵创痛,也同眼前这凋残的花朵一样,无可奈何,无法排遣,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

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释句:

丝方尽:丝,与“思”谐音,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蜡炬:蜡烛。

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讲解:

这两句以浅显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的双关,写对爱情的至死不渝。“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因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才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相会无期,痛苦也终生相随。

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有着悲观色彩。

诗人联想丰富,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

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释句:

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镜,用作动词,照镜子的意思。

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喻青春年华。

应觉:设想之词。

月光寒:指夜渐深。

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茂密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讲解:

颈联拟写对方的相思之情。上句是写出了年轻女子“晓妆对镜,抚鬓自伤”的形象,从中暗示出女方的思念和忧愁。“云鬓改”,是说女方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但愁”——只为此而愁,表现女子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

下句,“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直接写出年轻女子寒夜相思的悲凉情

境,深夜沉吟,孤寂无伴,会感觉月光的刺骨清寒。细腻地描写对方的愁苦,可见诗人对女方的体贴入微,也就更加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深挚。

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释句:

蓬山:蓬莱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指仙境。

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殷勤:情谊恳切深厚。

探看:探望。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讲解:

尾联希望青鸟传信,惆怅而伤感。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就是结尾两句的内容。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4. 体会感情

《无题》是一首感情深挚、缠绵委婉、咏叹忠贞爱情的诗篇。诗人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蕴藉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体现了爱情的坚贞,意境新奇,诗味隽永,已成千古传诵的名句。

一、文学常识

1.许浑,字用晦,唐代诗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代表作《咸阳城东楼》。

2.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一起并称“小李杜”。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善于用典,尤其以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表现了语言的艺术魅力。

二、内容感知

1. 《咸阳城东楼》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作品。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

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2. 《无题》首先写惜别是以委婉曲折的笔调来表达,而不平铺直叙。其次,写别后相思,运用了谐音双关、比喻的手法;写对方思念自己,通过细节来表达。写对方相思,乃是由己及人的设想。末联是利用神话传说,表示希望有人传递消息,以慰渴思。全诗表达出深沉的情思。

三、名句品析

1.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诗人将云、日、雨、风四个同性同类的字连用在一处,而四者的关系是如此的清晰,如此的自然,如此的流动,,又颇极错综辉映之妙。云起日落,雨来风满,在“事实经过”上是一层推进一层,井然有序,将“形势逼人”很自然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真可谓奇妙。

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2.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成为一曲悲壮的千古绝唱。

(答题时间:30分钟)

一、基础知识

1. 李商隐《无题》中可以用来赞美献身事业,奉献不止的精神的诗句是:,。

2. 李商隐的《无题》中寄托作者的苦闷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咸阳城东楼》中淋漓尽致而又形象传神地写出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的诗句是:,。

4.《咸阳城东楼》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的诗句是:,。

二、课内阅读

(一)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5. 根据内容,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6. 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

(二)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7.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助比喻来写强烈的相思和至死不渝的爱情。此外,它还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是什么?

8. 请简析本诗的抒情特点。

1.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3.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4.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5. 官宦在外,思念家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江山依旧,世事沧桑。

6. 颈联晚眺近景,虚实结合(或从“视听结合”的角度分析也可);强调过去的禁苑深宫,现今只是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蝉不识兴亡,依然如故。沧桑的世事,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吊古之情油然而生。(或“引发诗人的思古幽情”)

7. 对工作或对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

8. 本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用春蚕和蜡炬一对最具表现力的比喻来抒写强烈的相思和至死不渝的爱情。

《咸阳城东楼》原文、译文及赏析

《咸阳城东楼》原文、译文及赏析 咸阳城东楼全文(原文):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咸阳城东楼全文翻译(译文): 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 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 秦汉宫苑,一片荒凉。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夜间。 行人莫问当年繁华盛事,都城依旧,只见渭水不停东流。 咸阳城东楼字词句解释(意思): 咸阳:今属陕西。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唐代咸阳城隔渭水与新都长安相望。 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蒹,荻;葭,芦。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溪云”句: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当年:一作“前朝”。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 “故国东来渭水流”:一作“渭水寒声昼夜流”,“声”一作“光”。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 咸阳城东楼全文拼音版(注音版):

yīshàng gāo chéng wàn lǐchóu ,jiān jiāyáng liǔsìtīng zhōu 。 xīyún chūqǐrìchén gé,shān yǔyùlái fēng mǎn lóu 。 niǎo xiàlǜwúqín yuàn xī,chán míng huáng yèhàn gōng qiū。 háng rén mòwèn dāng nián shì,gùguódōng lái wèi shuǐliú。 咸阳城东楼赏析(鉴赏): 此诗首联扣题,抒情写景。“蒹葭”,暗用《诗经·国风·秦风·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苍凉伤感的情怀落笔即出,意远而势雄。 颔联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诗人傍晚登上城楼,只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作结,融情于景。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咸阳城东楼》许浑赏析习题及答案

《咸阳城东楼》许浑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诗】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译文】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之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作者】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之。成年后移家京口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 【背景】 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主旨】 本诗开篇愁字笼盖全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与下文构成因果关系,开头讲愁,下面则交代因何而愁,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名句赏析】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咸阳城东楼》精品教案

《咸阳城东楼》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以及生平经历; 2、熟读背诵诗歌,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重点) 能够背诵相关诗句(难点) 作者: 许浑(?—858),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州安陆,寓居润州丹阳(今属江苏),遂为丹阳人。武后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文宗大和六年(832)进士及第,先后任当涂、太平令,因病免。大中年间入为监察御史,因病乞归,后复出仕,任润州司马。历虞部员外郎,转睦、郢二州刺史。晚年归丹阳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 了解创作背景: 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神完气足,为唐人登临诗篇之佳作。 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1

学习过程: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 2、听录音朗诵,并跟读; 3、师范读; 4、小组内竞读; 5、赏析,结合注释。 词语注释 ⑴咸阳:今属陕西。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唐代咸阳城隔渭水与新都长安相望。 ⑵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蒹,荻;葭,芦。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⑶“溪云”句: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⑷“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⑸当年:一作“前朝”。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 ⑹“故国东来渭水流”:一作“渭水寒声昼夜流”,“声”一作“光”。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 6、翻译诗歌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 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 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的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主旨归纳 2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咸阳城东楼

咸阳城东楼 许浑 (唐)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 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 秦汉宫苑,一片荒凉。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夜间。 行人莫问当年繁华盛事,都城依旧,只见渭水不停东流。 创作背景 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主题:这首诗是许浑登临怀古的代表作,通过对在咸阳西楼晚眺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唐王朝日薄西山的衰朽的无限惋惜之情。 1、分析“一上高楼万里愁”的“愁”含义和作用。 愁,思乡,怀古。一个“愁”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以“愁”开篇,其后交待“愁”的缘由,描绘咸阳城傍晚时的景致,抒发苍凉伤感的情怀。 1、开篇之愁字,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请简括诗中写到了哪些愁? 思乡之愁、对唐王朝颓势之愁、昔盛今衰之愁、人世沧桑之愁。 2.《诗境浅说》评“山雨欲风满楼”可谓“绝妙好词”, 试从内容角度赏析。 周围的群山雨意越越浓,大雨即将到,城楼上已是满楼的狂风。全句只有寥寥七个字,十分形象地写出山城暴雨即将临的情景, 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暴雨到前狂风满楼的自然界变化特点。但是作者并不仅仅只是写自然界的变化,而是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唐皇朝的统治,已经面临着崩溃在即的危机。社会也到了大变动的前夕。这种社会大变动的征兆,已经反映得极为明显。也是出现了“山雨欲风满楼”的局面。

奈达翻译理论初探

第27卷第3期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5月Vol. 27 No.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05 奈达翻译理论初探 尹训凤1,王丽君2 (1.泰山学院外语系,山东泰安 271000;2.唐山师范学院教务处,河北唐山 063000) 摘要:奈达的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实践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从语法分析角度来讲,相同的语法结构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逆转换将表层形式转化为相应的核心句结构;翻译含义是翻译成败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奈达;分析;转换;重组;核心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5)03-0034-03 尤金?奈达是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也是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被誉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他与塔伯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对翻译界影响颇深。此书说明了中国与西方译界人士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别:前者是静的,崇尚“信、达、雅”,讲究“神似”,追求“化境”;后者是动的,将语言学、符号学、交际理论运用到翻译研究当中,提倡“动态对等”,注重读者反应。中国译论多概括,可操作性不强;西方译论较具体,往往从点出发。他在该书中提到了动态对等,详细地描述了翻译过程的三个阶段:分析、转换和重组,对于翻译实践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笔者拟结合具体实例,从以下角度来分析其理论独到之处。 一 一般来说,结构相同的词组、句子,其语法意义是相同或相近的。然而奈达提出,同样的语法结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有不同的含义。“名词+of+名词”这一语法结构可以对此作最好的阐释。如下例: (1)the plays of Shakespeare/ the city of New York/ the members of the team/ the man of ability/ the lover of music/ the order of obedience/ the arrival of the delegation 在以上各个词组中,假设字母A和B分别代表一个名词或代词,它们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关系。在the plays of Shakespeare 中,Shakespeare是施事,plays是受事,用公式表示就是“B writes A”;在the city of New York中,city和New York是同位关系,用公式表示就是“A is B”;the members of the team中,members和team是所属关系,即“A is in the B”;在the man of ability中,“B is A’s characteristic”;在the lover of music中,lover表示的是活动,即动作,music是它的受事,因此可以理解为(he/she)loves the music, 用公式表示就是“X does A to B”(X施A于B)或“B is the goal of A”(B为A的受事);在the order of obedience中,obedience表示的是活动,order是它的受事,因此用公式表示就是“X does B to A”(X施B于A)或“A is the goal of B”(A为B的受事);在the arrival of the delegation中,arrival表示动作,而delegation是动作的发出者,所以是“B does A”。 因此它们的结构关系如下所示: the plays of Shakespeare——Shakespeare wrote the plays. the city of New York——The city is New York. the members of the team——The members are in the team. the man of ability——The man is able. the lover of music——(He/She) loves the music. the order of obedience——(People) obey the order. the arrival of the delegation——The delegation arrives. ────────── 收稿日期:2004-06-10 作者简介:尹训凤(1976-),女,山东泰安人,泰山学院外语系教师,现为天津外国语学院研究生部200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 34 -

奈达翻译理论简介

奈达翻译理论简介 (一)奈达其人尤金?奈达(EugeneA.Nida)1914年出生于美国俄克勒荷马州,当代著名语言学家、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也是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被誉为西方“现代翻译理论之父”。尤金是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其理论核心是功能对等。 尤金先后访问过90个国家和地区,并著书立说,单独或合作出版了40多部书,比较著名的有《翻译科学探索》、《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等,他还发表论文250余篇,是世界译坛的一位长青学者。他还参与过《圣经》的翻译工作。他与塔伯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对翻译界影响颇深。此书说明了中国与西方译界人士思维方式的巨大差别:前者是静的,崇尚“信、达、雅”,讲究“神似”,追求“化境”;后者是动的,将语言学、符号学、交际理论运用到翻译研究当中,提倡“动态对等”,注重读者反应。中国译论多概括,可操作性不强;西方译论较具体,往往从点出发。他在该书中提到了动态对等,详细地描述了翻译过程的三个阶段:分析、转换和重组,对于翻译实践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二)奈达对翻译的定义 按照奈达的定义:“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风格)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 源语的信息。”其中,“对等”是核心,“最切近”和“最自然”都是为寻找对等语服务的。奈达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观点出发,认为必须以读者的反应作为衡量译作是否正确的重要标准。翻译要想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必须使译文从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章风格、语言文化到社会因素等方面尽可能多地反映出原文的面貌。他试图运用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建立起一套新的研究方法。他根据转换生成语法,特别是其中有关核心句的原理,提出在语言的深层结构里进行传译的设想。 奈达提出了词的4种语义单位的概念,即词具有表述事物、事件、抽象概念和关系等功能。这4种语义单位是“核心”,语言的表层结构就是以“核心”为基础构建的,如果能将语法结构归纳到核心层次,翻译过程就可最大限度地避免对源语的曲解。按照4种语义单位的关系,奈达将英语句子归结为7个核心句:(1)Johnranquickly.(2)JohnhitBill.(3)JohngaveBillaball.(4)Johnisinthehouse.(5)Johnissick.(6)Johnisaboy.(7)Johnismyfather. (三)奈达翻译理论的经历阶段 奈达翻译理论的发展经历过三个阶段,分别是描写语言阶段、交际理论阶段和和社会符号学阶段。 第一个阶段始于1943年发表《英语句法概要》,止于1959年发表《从圣经翻译看翻译原则》。这一阶段是奈达翻译思想及学术活动的初期。 第二阶段始于1959年发表的《从圣经翻译看翻译原则》,止于1969年出版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主要著作有《翻译科学探索》、《信息与使命》。在这10年中,奈达确立了自己在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的权威地位。1964年出版的《翻译科学探索》标志着其翻译思想发展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里程碑。第三阶段始于70年代,奈达通过不断修正和发展自己翻译理论创建了新的理论模式———社会符号学模式。奈达在继承原有理论有用成分的基础上,将语言看成一种符号现象,并结合所在社会环境进行解释。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一书中,奈达强调了形式的重要性,认为形式也具有意义,指出语言的修辞特征在语言交际及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并且用“功能对等”取代了“动态对等”的提法,是含义更加明确。 三、对奈达翻译理论的评价 (一)贡献 奈达是一位硕果累累的翻译理论家。可以说,在两千年的西方翻译思想发展史上,奈达的研究成果之丰是名列前茅的。他的研究范围从翻译史、翻译原则、翻译过程和翻译方法到翻译教学和翻译的组织工作,从口译到笔译,从人工翻译到机器翻译,从语义学到人类文化学,几乎无所不包,从而丰富并拓展了西方的翻译研究领地。 奈达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用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气氛,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和了解。他坚持认为:任何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都能够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在语言之间、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适当方式重组原文形式和语义结构来进行交际。因此也说明,某

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咸阳城东楼》《无题》《行香子·树绕村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咸阳城东楼》《无题》《行香子·树绕村庄》《丑 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咸阳城东楼 【作者】许浑【朝代】唐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写作背景: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 【节奏划分】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释】 ⑴咸阳:今属陕西。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唐代咸阳城隔渭水与新都长安相望。 ⑵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蒹,荻;葭,芦。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⑶“溪云”句: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⑷“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⑸当年:一作“前朝”。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也包括作者在内。 ⑹“故国东来渭水流”:一作“渭水寒声昼夜流”,“声”一作“光”。故国:指秦汉故都咸阳。东来:指诗人(不是渭水)自东边而来。 【译文】 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 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 秦汉宫苑,一片荒凉。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夜间。 行人莫问当年繁华盛事,都城依旧,只见渭水不停东流。 诗词鉴赏 首联[扣题】【抒情写景】首句“一上”对应“万里”,有力地表现出结的突兀而浓厚。 领联写晚眺远山景,高意深,“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山千古名句,常转用于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本联抒发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 尾联【融情于景】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追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成阳,连遗址都寻不道,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熔铸着诗人思乡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主题思想】 《咸阳城东楼》是唐代诗人许浑的作品。此诗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全)许浑《咸阳城东楼》赏析及备考集锦

许浑《咸阳城东楼》赏析及备考集锦咸阳城东楼 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咸阳城东楼【唐】许浑 【词句注释】 1.咸阳:今属陕西。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唐代咸阳城隔渭水与新都长安相望。 2.蒹葭:芦苇一类的水草。蒹,荻;葭,芦。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3.“溪云”句:溪,指磻溪;阁,指慈福寺。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后移家京口(今江苏镇江)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许诗误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阳城东楼》。 【中考鉴赏阅读试题】 1.许浑的《咸阳城东楼》属于(B) A.政治讽谕诗B.咏史怀古诗 C.山水诗D.田园诗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诗人登楼远望,蒹葭杨柳,好似江南之景,千古万里之愁,以乡思为始。 B.颔联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 C.颈联写晚眺之景,虚实结合,视听结合,以实景叠合虚景,景中有浓浓的清。 D.尾联“莫问”乃劝诫之词,表达了对唐王朝的憎恨以及自己消极的心态 分析:D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3.对《咸阳城东楼》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咸阳城东楼》中考复习题

《咸阳城东楼》许浑中考复习题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主题思想】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诗】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译文】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之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作者】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丹阳人。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唯诗中多描写水、雨之景,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之。成年后移家京口丁卯涧,以丁卯名其诗集,后人因称“许丁卯”。 【主旨】 本诗开篇愁字笼盖全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与下文构成因果关系,开头讲愁,下面则交代因何而愁,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许浑的《咸阳城东楼》中感慨历史沧桑的句子是: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二、选择题: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诗人登楼远望,蒹葭杨柳,好似江南之景,千古万里之愁,以乡思为始。 B.颔联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

C.颈联写晚眺之景,虚实结合,视听结合,以实景叠合虚景,景中有浓浓的清。 D.尾联“莫问”乃劝诫之词,表达了对唐王朝的憎恨以及自己消极的心态 【解析】D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 2、对《咸阳城东楼》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注释中提及许浑是江南人,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宦游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 B、颔联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风为雨头”,含蕴深刻。用来比喻重大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 C.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是诗人的联想。鸟下绿芜,黄叶为视,蝉鸣为听,融入了诗人的吊古之情。 D.“莫问”二字劝诫之辞,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 【解析】“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 3、下列对《咸阳城东楼》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一上高城万里愁”,一个“愁”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以“愁”开篇,其后交代“愁”的缘由。 B.“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全诗的警句。周围的群山雨意越来越浓,雨即将到来,城楼上已是满楼微风习习,令人舒爽。全句只有寥寥七个字,十分形象地写出山城雨即将来临的情景。作者准确地抓住了细雨到来前凉风满楼的自然界变化特点。 C.作者并不只是写自然界的变化,还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唐王朝的统治,已经面临着崩溃在即的危机,社会也到了大变动的前夕。它的引申意义被后人在许多

奈达翻译理论动态功能对等的新认识

To Equivalence and Beyond: Reflection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Eugene A. Nida for Bible Translating1 Kenneth A. Cherney, Jr. It’s been said, and it may be true, that there are two kinds of people—those who divide people into two kinds and those who don’t. Similarly, there are two approaches to Bible translation—approaches that divide translations into two kinds and those that refuse. The parade example of the former is Jerome’s claim that a translator’s options are finally only two: “word-for-word” or “sense-for-sense.”2 Regardless of whether he intended to, Jerome set the entire conversation about Bible translating on a course from which it would not deviate for more than fifteen hundred years; and some observers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studies have come to view Jerome’s “either/or” as an unhelpful rut from which the field has begun to extricate itself only recently and with difficulty. Another familiar dichotomy i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formal correspondence” translating on one hand and “dynamic equivalence” (more properly “functional equivalence,” on which see below) on the other. The distinction arose via the work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figure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Bible translating: Eugene Albert Nida (1914-2011). It is impossible to imagine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especially Bible translating, without Nida. Not only is he the unquestioned pioneer of modern, so-called “meaning-based” translating;3 he may be more responsible than any other individual for putting Bibles in the hands of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that they can read and understand. 1 This article includes material from the author’s doctoral thesis (still in progress), “Allusion as Translation Problem: Portuguese Versions of Second Isaiah as Test Case” (Stellenbosch University, Drs. Christo Van der Merwe and Hendrik Bosman, promoters). 2 Jerome, “Letter to Pammachius,” in Lawrence Venuti, ed.,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2nd ed. (NY and London: Routledge, 2004), p. 23. 3 Nigel Statham, "Nida and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 Evolution of a Concept, Some Problems, and Some Possible Ways Forward," Bible Translator 56, no. 1 (2005), p. 39.

咸阳城东楼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②,故国东来渭水流。 这首诗的标题有两种不同的版本,一作“咸阳城西楼晚眺”。这首诗写的是在咸阳城头登临远眺所引起的感慨。古诗中往往有这种情况:有的整首诗都不错,且不乏名句;也有的整首诗很难说多么好,但某些句子却写得很精彩。许浑的这首诗就属于后面这种情况。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句,就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开头两句说:登上咸阳城楼,城外的一切,引起我登高怀远的哀愁。芒荻(蒹葭)和杨柳,都使我想起与它很想象的那个水中的汀洲。这里,主要是自然环境的某些特点,引起作者对两个不同地方的联想。从句中“万里愁”“似汀洲”这些语言来看,似乎是指江南水乡,作者是丹阳人,很可能指的就是他家乡的某个地方。“万里愁”也可以说就是作者怀念老家的乡愁。 “溪云初起日沉阁”,据作者自注,句中的“溪”,指咸阳城南的皤溪,“阁”是指城外西边的慈福寺阁,写的是咸阳城楼所见。意思是说,乌云开始从皤溪上起来,太阳从西城外的慈福寺阁后沉落下去。这说明了时间已是傍晚,而且开始显出了雨意。下句“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全诗的警句。周围的群山,雨意越来越浓,大雨即将到来,城楼上,

已是满楼的狂风。全句只有寥寥七个字,却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山城暴雨即将来临时的情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因为这里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暴雨到来前狂风满楼的这种自然界变化的特点。但是,作者并不仅仅只是写自然界的变化,而是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这个时候,唐皇朝的统治,已经面临着崩溃在即的危机。社会也是到了大变动的前夕了。这种社会大变动的征兆,已经反映得极为明显。也是出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局面。所以作者才能写出这个概括性极强又十分形象的诗句。由于自然界的变化与社会的大变动具有某些共同性的特点,所以这种比喻的含义,就比较容易理解,它的引申意义,就被后人在许多场合引用来说明社会大变动即将到来的某种征兆。 第三联“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这两句说的是同一个内容:在傍晚飞鸟停息和秋天寒蝉长鸣的荒草杂树丛生的地方,原来是秦汉时代的旧宫苑。但是,上下句的意思,又有所区别:上句“鸟下”,主要是写动态;下句“蝉鸣”,则是写声音。而且,上下句的对仗,对得非常工整,鸟下对蝉鸣,绿芜对黄叶,秦苑夕对汉宫秋,在语言的声调,含义,词性等等都很严谨地相对。 这第三联是接着前面咸阳古城来说的。这是秦代的都城,汉代京城长安与它只有一河之隔,登上咸阳城楼,就自然联想起秦宫汉苑。它跟第二联又有含义上的内在联系。第二联是写大变动在即的预感,这一联则是写历史上皇朝没落的不可避免。当年何等繁华的秦宫汉苑,此时只留下乱草杂树中的宿鸟和鸣蝉了。唐皇朝的前景也已显示出了衰败没落的征兆,整个形势已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候。它

九上课外古诗词诵读翻译和情感 人教版

九上课外古诗词诵读翻译和情感人教版 长沙过贾谊宅译文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 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 全诗瞻仰故宅以怀故人,并移目于广阔背景之下;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又抒发了物是人非的历史兴亡之感。 月夜忆舍弟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表达了思念亲人的感情,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全诗凄楚哀感,沉郁顿挫。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译文 早晨我把一封谏书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洲。 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 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终南山,家又在哪里?立马蓝关,积雪拥塞,连马也踟蹰不前。 我知你远道而来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正好在潮州瘴气弥漫的江流边把我的尸骨收清。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 商山早行译文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鹅,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商山早行》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凄清之感,表达了作者浓烈的思乡愁绪。 咸阳城东楼译文 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 溪云突起红日落在寺阁之外,山雨未到狂风已吹满咸阳楼。 黄昏杂草丛生的园中鸟照飞,深秋枯叶满枝的树上蝉啾啾。 来往的过客不要问从前之事,只有渭水一如既往地向东流。 表现了诗人对日薄西山的唐王朝无限惋惜之情;抒发作者内心苍凉伤感的情怀。 行香子译文 绿树环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迎着暖暖春风,兴致颇好的来回漫步。小小的院子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越过围墙远远望,隐约有几间茅草房。溪水的小桥旁,青色的酒幌子在风中飞扬。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只见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本词写出了春天里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表现了清新自然、绚丽多彩、充满生机的农家田园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农家风光的喜爱之情以及欣赏风光的轻快畅意。 丑奴儿人年少时不明白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吟赋新词而勉强说

【咸阳城西楼晚眺】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咸阳城西楼晚眺】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释 ①咸阳:今属陕西。此题一作《咸阳城西楼晚眺》。 ②汀洲:水中小洲。 ③溪、阁: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对慈福寺阁。” ④“鸟下”二句:夕照下,飞鸟下落至长着绿草的秦苑中,秋蝉也在挂着黄叶的汉宫中鸣叫着。 ⑤当年:一作“前朝”。 译文 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 夕阳西下时分登上城楼,当时浓云从蟠溪上空涌来,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 两朝故都,已成草树疯长的田野;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虫鸣,不识兴亡。 赏析 诗人在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大唐

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太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诗人的忧愁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袭上心头,交织在一起,于是即兴写下了这首(一题作“咸阳城东楼”)意蕴别致、格调俊丽的七律—— “一登上这高高的咸阳西楼,心中便涌起无边的忧愁;眼前蒹葭苍苍、杨柳堆烟,就像云水迷濛、沙洲萋萋的故乡。磻溪之上暮云渐起,慈福寺边夕阳西落;骤起的凉风满布西楼,一场山雨眼看就要来了。鸟雀仓惶,逃入禁苑的绿丛;寒蝉悲鸣,躲在深宫的枯桐。羁旅于此的人,还是不要追问旧朝的往事吧!秦汉故址上,只剩下渭水还像昔日一样,不息东流……” 诗人首联扣题,抒情写景:“高城”,指咸阳城西楼,咸阳旧城在西安市西北,汉时称长安,秦汉两朝在此建都。隋朝时向东南移二十城建新城,即唐京师长安。咸阳旧城隔渭水与长安相望;“蒹葭”,即芦荻(蒹,荻;葭,芦),暗用《诗经蒹葭》的诗意,表思念心绪;“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诗人一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长江中的汀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监,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笔触低沉,景致凄迷,触景生情,

“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

[摘要]传统的只围绕直译与意译之争,而奈达从《圣经》翻译提出功能对等即读者同等反应。“功能对等”翻译理论是奈达翻译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从新的视角提出的新的翻译方法,它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也有丰富的实践基础,对翻译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是一大贡献。 [关键词]功能对等;奈达翻译;英语论文范文 尤金·A·奈达博士是西方语言学翻译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他的学术生涯中,从事过语言学、语义学、人类学、通讯工程学等方面的研究,还从事过《圣经》的翻译工作,精通多国文字,调查过100多种语言。经过五十多年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至今他已发表了40多部专着、250余篇论文。“自八十年代初奈达的理论介绍入中国以来,到现在已经成为当代西方理论中被介绍的最早、最多、影响最大的理论。他把信息论与符号学引进了翻译理论,提出了‘动态对等’的翻译标准;把现代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翻译理论中来;在翻译史上第一个把社会效益(读者反应)原则纳入翻译标准之中。尤其是他的动态对等理论,一举打破中国传统译论中静态分析翻译标准的局面,提出了开放式的翻译理论原则,为我们建立新的理论模式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奈达在中国译界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奈达的理论贡献,主要在于他帮助创造了一种新姿态对待不同语言和文化的气氛,以增进人类相互之间的语言交流和了解。”[1] 翻译作为一项独立的学科,首先应回答的问题就是:什么是翻译?传统翻译理论侧重语言的表现形式,人们往往醉心于处理语言的特殊现象,如诗的格律、诗韵、咬文嚼字、句子排比和特殊语法结构等等。现代翻译理论侧重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以及两种反应(原文与原作读者、译文与译作读者)之间的对比。奈达指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奈达在《翻译理论于实践》一书中解释道,所谓最切近的自然对等,是指意义和语体而言。但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中,奈达又把对等解释为是指功能而言。语言的“功能”是指语言在使用中所能发挥的言语作用;不同语言的表达形式必然不同,不是语音语法不同就是表达习惯不同,然而他们却可以具有彼此相同或相似的功能。奈达所强调的是“对等”“、信息”“、意义”和“风格”,奈达从语义学和信息论出发,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正如他自己所说“:翻译就是交际”,目的是要寻求原语和接受语的“对等”。他所说的“信息”包括“意义”和“风格”,着重于交际层面。他实质上要打破的是传统的翻译标准。他把翻译看成是“语际交际”,也就是在用交际学的观点来看问题。交际至少应当是三方的事情:信息源点———信息内容———信息受者,也就是说话者———语言———听话者。奈达注重译文的接受者,即读者,而且都对读者进行了分类。奈达根据读者的阅读能力和兴趣把读者分为四类:儿童读者、初等文化水平读者、普通成人读者和专家。他曾说过,一些优秀的译者,常常设想有一位典型的译文读者代表就坐在写字台的对面听他们口述译文,或者正在阅读闪现在电脑显示屏上的译文。这样,就好像有人正在听着或读着译文,翻译也就不仅仅是寻求词汇和句法的对应过程。运用这种方法,译者就可能更自觉地意识到“翻译就是翻译意思”的道理。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翻译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奈达对不同的之间的交流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认为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任何东西都可以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尽管不同民族之间难以达到“绝对的”交流,但是可以进行“有效的”交流,因为人类的思维过程、生产经历、社会反应等有许多共性。他这种思想主要基于他对上帝的信仰和对《圣经》的翻译。在他看来,上帝的福音即是真理,可以译成不同的语言,也可以为不同国家的人所理解。因此,他提出“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 奈达把翻译分为两种类型:形式对等翻译和动态功能对等。翻译形式对等是以原语为中心,尽量再现原文形式和内容。功能对等注重读者反映,以最贴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文信息,使译文读者能够达到和原文读者一样的理解和欣赏原文的程度。奈达的形式对等要求严格地再现原语的形式,其实也就是“逐字翻译”或“死译”。奈达本人也不主张形式对等的翻译,他认为严格遵守形式无疑会破坏内容。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提出是对译学研究的一个重大贡献。首先,他提出了一个新的翻译评价标准。他指出:翻译准确与否取决于普通读者正确理解原文的程度,也就是把译文读者反应与原文读者反应进行对照,看两者是否达到最大限度的对等。其次,他提出的“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标准也不同于传统的“忠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