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发神谶碑》在清代的影响

《天发神谶碑》在清代的影响
《天发神谶碑》在清代的影响

《天发神谶碑》在清代的影响

郭锋利

摘要:《天发神谶碑》是三国吴碑刻,此碑自出土便因其文辞诡异、书体奇特而为人重视,在后世的金石志、地方志中多有提及,并为很多书法家和篆刻家取法,尤其是在清代,不仅很多书法篆刻大家涉猎此碑,而且很多书法篆刻家因取法此碑而成为大家。本文就着重梳理清代有哪些书法家和篆刻家取法此碑,并分析他们是如何形成自己的风格,这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入认识此碑,并通过他们对此碑的取法方式指导我们的创作活动,从而形成自我风格。关键词:天发神谶碑影响吴让之徐三庚赵之谦

《天发神谶碑》又名《天玺纪功碑》,刻于天玺元年(公元276年),在晋宋时就已断为三段,因此又称《三段碑》、《吴天玺元年断碑》、《吴纪功三段碑》。此碑在宋元祐六年由转运副使左朝请郎胡宗师发现,据其在碑上的题字:“予因游府南天禧寺,寺门之外有石三段半埋于土,窃疑以为天玺元年岩山纪吴功德段石冈之碣,因观之,果耳……寺僧不善获持,岁月之久、风雨所暴,必至泯灭,因辇置漕台后圃筹思亭。”1发现时此碑已断裂,后置于筹思亭,又几经周转徙至金陵(今南京)尊经阁,清嘉庆十年(1805)毁于火。翁方纲曾于乾隆四十四年秋到尊经阁亲自考察此碑,其重点主要是碑的尺寸、字数以及碑是否三段为拼接,纠正了前人的很多错误,具体详见其所著《两汉金石记》,这里不再赘述。

此碑碑文传为华覈撰,认为是华覈的首先是晋代的张勃,后唐代的许嵩延其说,其在《建康实录注》中说:“案《吴录》,其文东观华覈作,其字大篆未知谁书,或传是皇象,恐非。在今县南四十里龙山下。”2到了元代,戚光更是肯定是华覈,其在《集庆续志》中说:“……末后别书曰兰台东观令,曰巧工九江,曰吴郡,曰东海夏侯,盖列与事之臣于正文之后。华覈为东观令,是必华覈也。”3明《一统志》亦延张勃之说。后朱彝尊提出疑议,认为不可能是华覈所撰,并加以证明,其在《曝书亭集》中说:“碑文相传为华覈所作,盖本张勃《吴录》,而许嵩《建康实录注》、戚光《集庆续志》因之。以覈尝为东观令,而碑复有‘兰台东观令’字,遂以实之也。考覈为东观令时,犯颜数谏,号称直臣,又其免官在天玺元年,则碑之所云兰台东观令别是一人。覈既免官,又素伉直,必不复藉符瑞取媚,未可遽信为覈之文矣。”4关于碑文多认为是皇象所书,到了明代的周晖,其又提出苏建说,其在《金陵琐事》中说:“《天发神谶碑》吴皇象书,又定为苏建。”5其后清代的周在浚又认为苏建可能是苏健,其在《<天发神谶碑>考》中说:“案诸书俱以为皇象书,周晖独言又定为苏建,建无能书名,亦不知为何时人。考孙皓封禅国山所立碑文,末有东观令史邱信中郎将臣苏健,或晖误引此邪。”6

对于以上关于撰文和书写者的争论,王昶的论述或许具有总结性的意义:“张勃《吴录》以为华覈撰文、皇象书,许嵩《建康实录注》、董逌《广川书跋》、黄长睿《东观馀论》说皆从之。近朱氏彝尊据《吴志》辨其非华覈所作。昶考国山碑,以旃蒙协洽之岁(乙未)、月次陬訾之舍(十二月)、重光大渊献之日(辛亥)、受天玉玺于柔兆涒滩(丙申),月正革元

1王昶《金石萃编》,见《历代碑志丛书》第四册,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历史文化分会编,江苏古籍出版社,第417页。

2同上。

3同上。

4王昶《金石萃编》,见《历代碑志丛书》第四册,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历史文化分会编,江苏古籍出版社,第418页。

5同上。

6同上。

即为天玺元年,而告祭刊石,中有国史莹覈名意,覈虽因微谴免官,尤在左右,遂命以撰文,未可遂定为非覈,且并疑象书也。象字休明,广陵江都人,张怀瓘《书断》云:‘象工章草,小篆入能,或即指此等篆书而言。然《书断》及张彦远《法书要录》并以象为官至侍中,《梁书》及《南史·皇侃传》并云青州刺史,惜《吴志》不为立传,不能定其孰是矣。”7对于《天发神谶碑》的争论与研究在清代达到顶峰,这主要得益于清代金石考据学的兴起。在此背景下,理论上涌现出很多研究金石碑板的学者,如惠栋、王槩、朱彝尊(1629-1709)、王昶(1724-1806)、钱大昕(1728-1804)、翁方纲(1733-1818)等,他们或专重考据碑刻,或长于搜罗著录,或擅长拓本的鉴赏。作为三国吴碑的代表,《天发神谶碑》自然成为很多学者研究、考证的对象。在实践发面亦出现了很多取法、借鉴《天发神谶碑》的书法家和篆刻家,他们或沉浸此碑,如徐三庚;或兴到偶尔效之,如吴让之、赵之谦、黄牧甫、张廷济等。下面就谈谈他们是如何取法此碑的,并进一步分析他们书法或篆刻的风格。

(一)书法家

1、张廷济

张廷济(1768-1848),原名汝林,字顺安,一字说舟,又字作田,号叔未,又号海岳庵门下弟子,晚号门寿老人,浙江嘉兴人。工诗词,精金石考据学,是与阮元同时期重要的乾嘉金石学代表,阮元督学浙江时与之订为金石交。收藏鼎彝、碑板及书画甚丰,能篆隶,精行楷。初规摹钟、王,五十后出入颜、欧间,晚年兼法米芾。张宗祥云:“叔未早岁学王,小楷宗《黄庭》、《乐毅》,中年以后顶礼襄阳,大字楷书锋挺毫齐,至饶刷意,惟终觉金石之气充溢纸上。”著有《清仪阁题跋》、《清仪阁印谱及诗钞》、《眉寿堂集》、《桂馨堂集》。

刘靖基先生静寄轩藏有其“将军更解神谶字;太史合书大有年”七言联,辑入上海书画出版社《明清楹联集》。张廷济对《天发神谶碑》十分衷爱,他曾评价此碑:“雄奇变化,沉着劲快,如折古刀,如断古钗。为两汉来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之第一佳迹。”8此联虽为集古字,但仍体现出“刷字”的用笔特征,笔画刚劲挺拔,使笔如刀,竖画飞白悬针收笔;结字取长方,纵横恣肆。诚如张宗祥评价:“能将金石端庄气,一变襄阳狂放姿。海岳重来应大笑,刷书今竟化钟彝。”

2、吴让之

吴让之(1799-1870),原名吴廷飏,字熙载,后以字行,字让之,自号让翁,又号晚学居士,江苏仪征人。包世臣入室弟子,工篆隶,善篆刻。著有《通鉴地理今释稿》、《师慎轩印谱》、《晋铜鼓斋印存》等。

目前见到的吴让之取法《天发神谶碑》的作品有《吴让之临<天发神谶碑>》,此作是吴让之同治二年(1863)所书,时吴让之六十五岁。此时吴让之无论是书法还是篆刻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吴让之共临此碑一百二十四字,可见其对此碑之喜爱。临摹此碑刻,首先要弄清它是何种书体,该用什么笔法,但是对于《天发神谶碑》而言,把它归入五体之中,便显得不是那么容易,正如北宋黄伯思评价:“皇象书人间殊少,惟建业有吴时《天发神谶碑》,若篆若隶,字势雄伟,相传乃象书也。”9此碑似篆似隶,于奕正认为是八分书,他在《天下金石志》中记录:“南直隶-应天府-吴纪功三段碑-孙皓天玺元年立,皇象八分书。”10刘熙载则认为是篆书,他在《艺概》中说:“《开通褒斜道石刻》,隶之古也;《祀三公山碑》,篆之变也;《延光残碑》、《夏承碑》,矣《天发神谶碑》,差可附于八分篆二分隶之说,然必

7王昶《金石萃编》,见《历代碑志丛书》第四册,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历史文化分会编,江苏古籍出版社,第419页。

8张廷济《清仪阁金石题识》,陈其荣编辑。见《丛书集成续编·九二》,新文丰出版公司,第267页。

9王昶《金石萃编》,见《历代碑志丛书》第四册,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历史文化分会编,江苏古籍出版社,第417页。

10于奕正《天下金石志》,《续修四库全书·史部·金石类》上海古籍出版社,第59页。

以此等为八分,则八分少矣。或曰《鸿都石经》,乃八分体也。”11康有为亦偏向篆书,他在《广艺舟双楫·分变第五》中说:“若《三公山碑》、《是吾碑》,皆由篆变隶,篆多隶少者。吴《天发神谶碑》尤有此体。”12他在《广艺舟双楫·说分第六》中又说:“《三公山碑》、《是吾碑》、《天发神谶碑》-右以隶笔作缪篆,亦可附于西汉八分。”13笔者认为,《天发神谶碑》应归于篆书。首先,此碑虽有隶书用笔,但隶书典型的用笔——波磔却不是那么明显,而仅仅是受到隶书影响,字形趋方,笔画起笔有隶意;其次,从书体演变的规律看,先有的篆书,后有的隶书,只能是篆书受到隶书影响,而不可能是隶书受到篆书影响;最后,从书法家和篆刻家取法的角度来说,吴让之精于篆书,并用篆书的章法临习它;赵之谦、黄牧甫将其引入篆刻,显然是将其看做篆书。徐三庚亦是取其用笔,形成自己“婀娜多姿”的篆书风格。

我们将《天发神谶碑》原碑、《吴让之临<天发神谶碑>》以及吴让之的其他篆书作比较(表1),发现《吴让之临<天发神谶碑>》有几个特点:从用笔来看,篆书用笔和隶书用笔相杂,篆书用笔多体现在弧形笔画,而隶书用笔多体现在笔画的起笔和平直笔画。从字形来看,吴让之所临体势变长,更似小篆,如“天”字。从章法来看,章法似吴让之所书篆书《宋武帝与臧焘敕》和《三乐三忧帖》,采用长方界格,写的规规矩矩,所以更像是《天发神谶碑》的临摹范本。

此外吴让之还有两幅取法《天发神谶碑》笔意的对联,对联以自家篆书结合《天发神谶碑》笔意写成,所以算是创作作品,但由于《天发神谶碑》风格之强烈,所以其影子依然很明显。

表1:

《天发神谶碑》吴让之临吴让之篆书《天发神谶碑》吴让之临吴让之篆书

3、徐三庚

徐三庚(1826-1890),浙江上虞人,字辛榖,一字袖海,号井罍、金罍、上于、大横,又号金罍野逸、金罍道士、金罍道人、西庄山民、诜郭、翯嘫散人、馀粮生、似鱼室主、荐未道士等。有《似鱼室主印谱》行世。

徐三庚对《天发神谶碑》浸淫之深可谓超越任何人,从书法到篆刻,无不脱胎于《天发神谶碑》,而篆刻又是书法的另一种体现方式,即“印从书出”,所以我们将《天发神谶碑》对徐三庚的影响主要归入书法一类,但是徐三庚的篆刻作品中亦有直接体现取法此碑的,如

11刘熙载《艺概》,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年版,第684页。

12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年版,第779页。

13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81年版,第793页。

朱文“白门史致道仲庸父章”,边款云:“辛榖仿王(皇)象字。乙丑二月。”另一方为白文“惟庚寅吾以降”,边款云:“拟皇象书,为春畴仁兄鉴。上虞徐三庚记。”此外还有朱文“聱亭生”、“袖中有东海”。

白门史致道仲庸父章惟庚寅吾以降聱亭生

袖中有东海

要想梳理出徐三庚书法的发展轨迹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徐三庚生前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著作,而且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又寥寥无几,有纪年的更少,目前所见的有纪年的徐三庚的篆书作品多为其晚年所书。在徐三庚的书法作品中有两幅落款署明仿《天发神谶碑》的,一为上海博物馆藏“典校兰台书史;敷陈丹桼文章”,一为其六十三岁所书“烟霞问讯;风月相知”,可见其《天发神谶碑》之衷爱。

(二)篆刻家

1、王石经

王石经(1833-1918),字西泉,一字君都,山东潍县人。工铁笔、篆、隶,耆古最深,与陈介祺、郭麐折柬往来。其所刻石印,一笔一划,悉从古印玺中得来,尝从陈介祺检定《万印楼印谱》;同王懿荣、盛昱、徐坊诣太学观石鼓;同宫本昂赴琅琊拓秦碑,

一时交游皆海内金石名家。辑有《西泉印存》、《甄古斋所刻印谱》等。

故宫博物院藏有两方王石经印章,二印由陈元章捐献,除大小不同外,其余基本相同。其中一方有陈介祺题款:“余年四十有二有病归故里,卧海

滨者十有六年矣,衰老日至,有不学之叹,时梦觚棱,有玉堂天上之感。爰

浼吾良友西泉以《吴天玺碑》法作印志之。印篆之奇前此所未有也。同治己

巳秋九,陈介祺记。”14陈介祺评价印文篆法之奇前所未有,可见风格之独特,

这也间接评价《天发神谶碑》的奇诡。

对于王石经的印艺,吴重憙描述:“合周秦汉法,西泉学所

述。能使笔如刀,又使刀如笔。”15这主要是说王石经印章取法

秦汉,使刀如笔。接着,吴重憙又说:“君偶出别裁,不落恒蹊

想。上摹古鼎钟,下摹吴皇象。”这说明王石经刻印别出心裁,将古鼎文字和皇象的字引入自己印章。

2、赵之谦

赵之谦(1829-1884),字益甫,号撝叔、铁三、冷君、悲盦、无闷等,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书初法颜真卿,后专意北碑,篆隶师邓石如,能以北碑写行书,尤为其特长。著有

《二金蝶堂印谱》、《悲盦居士诗賸》、《补寰宇访碑录》等。

提到赵之谦与《天发神谶碑》的关系,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其所刻“丁文蔚”印,边款云:“蓝叔临别之属,冷君记,颇似《吴纪功碑》。己未十

二月。”此印文字结体颇似《天发神谶碑》,略作小变;刀法上单刀、双刀

并用,尤其是一些“倒韭叶”笔画,上粗下细,以单刀入石,逐渐深入,惟妙惟肖。值得一提的是,赵之谦借鉴《天发神谶碑》入印,仅代表了自己“印外求印”所

14见《金石千秋——故宫博物院藏二十二家捐献印章》方斌、郭玉海主编,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版。15吴重憙《题<甄古斋印谱>》,见《历代印学论文选》韩天衡,西泠印社出版社,1999年版,第892页。

达到的广度,是偶尔为之,非自己偏爱。

赵之谦虽仅有一方取法《天发神谶碑》的印章,但其影响是空前的。齐白石受其启发,开创了自己单刀刻印的风格,他在《<白石印草>跋》中回忆自己的学习历程时说:“余之刻印,始于二十岁以前,最初自刻名字印,友人黎松庵借以丁、黄印谱原拓本,得其门径。后数年,得《二金蝶堂印谱》,方知老实为正,疏密自然,乃为一变。再后喜《天发神谶碑》,刀法一变。再后喜《祀三公山碑》,篆法一变。最后喜秦权纵横平直,一任自然,又一大变。”16

3、黄士陵

黄士陵(1849-1908),字牧甫、牧父、穆甫、穆父,号倦叟、倦游窠主,安徽黔县人。通六书,工篆刻,兼精绘事,尝客吴大澂幕府。

黄士陵篆刻受赵之谦影响,尤其是其“印外求印”思想。黄士陵在赵之谦的基础上,将入印文字的范围,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作了进一步探索和总结,但二者又有不同,正如黄士陵的弟子李尹桑所说:“悲盦之学在贞石,黔山之学在吉金;悲盦之功在秦汉以下,黔山之功在三代以上。”

在黄士陵的篆刻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两方取法《天发神谶碑》的印章,一为“鲲游别馆”,边款云:“仿天玺碑为华老制印。穆父时寓羊石。”一为“受想行识”。我们将印文与碑中可以找到的原字(包括偏旁部首)作比较(表2)可以发现,黄士陵几乎完全遵照原碑,着力表现原碑的本色美,这也是黄士陵“印外求印”的一个重要特征。“鲲游别馆”一印单刀痕迹较明显。

表2:

总之,《天发神谶碑》自出土便因其文、其书之诡异引起世人广泛关注,因其风格过于强烈,不适合广泛临习,更不易从中走出自我风格,一直以来仅作为书法家、篆刻家把玩的一种选项。到了民国亦有书法家对其有新奇感,如上文提到的齐白石,此外还有沈尹默等。

16王振德、舒俊杰《齐白石全集》,第十卷,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79页。

清朝太后一览表

徽号谥号姓氏享年在位 顺治朝:无孝端文博尔济吉特氏 51 19年中宫皇后 (1614-1643),7年太后(1643-1649)【顺治嫡母】 昭圣孝庄文博尔济吉特氏 75 19年庄妃(1625-1643),19年太后(1643—1661).27年太皇太后(1661—1688)【顺治生母】 康熙朝仁宪孝惠章博尔济吉特氏 77 8年中宫皇后 (1654-1661),57年太后(1661-1717)【康熙嫡母】 慈和孝康章佟佳氏 24 9年佟妃(1653-1661),3年太后(1661-1663)【康熙生母】 雍正朝:仁寿孝恭仁乌雅氏64 41年德妃(1681-1722),半年太后【雍正生母】 乾隆朝:崇庆孝圣宪钮祜禄氏86 8年熹妃 (1723-1730),6年熹贵妃(1730-1735),43年太后(1735-1777)【乾隆生母】 嘉庆朝:无孝仪纯魏佳氏 49 以皇贵妃名义统摄六 宫10年,追赠孝仪纯皇后【嘉庆生母】 道光朝:无孝淑睿喜塔腊氏 38 1年中宫(1796年正月-1797年2月,农历)【道光生母,嘉庆原配嫡后,清朝唯一生育皇帝的嫡皇后】 恭慈孝和睿钮祜禄氏74 23年中宫(1799-1821),29年太后(1821-1849)【道光嫡母,嘉庆继后】 咸丰朝:无孝全成钮祜禄氏 32 中宫7年(1834-1840)【咸丰生母,道光继后】 康慈孝静成博尔济吉特氏 44 以皇贵妃后宫名义统摄六宫11年(1840-1850),皇考太妃5年(1851-1855),康慈皇太后9天,追尊孝静成皇后【咸丰养母,清朝唯一一个既不是皇帝生母又不是皇帝嫡母而册封的太后】 同治朝:慈安孝贞显钮祜禄氏 45 10年中宫(1852-1861), 两朝太后21年(1861 -1881)【同治嫡母】 慈禧孝钦显叶赫那拉氏 74 懿贵妃5年(1857-1861),两朝太后48年(1861-1908)【同治生母】 光绪朝:同上 宣统朝:隆裕孝定景叶赫那拉氏46 中宫20年(1889-1908),太后4年(1908——1912)【光绪嫡后】

论天京事变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论天京事变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1856年,因为太平天国高层领导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天京事变爆发,太平天国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及燕王秦日纲三王被杀,以及约两万人丧命,翼王石达开远走。这次事件为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同时也是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下面我想结合周伟驰所著<<太平天国与启示录>>来阐明一下这一事件的影响. 天京事变我认为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856年6月,太平军攻破清军向荣的江南大营,解天京三年之围。向荣在8月9日死后,其死讯不久便传入天京,东王杨秀清见当时太平天国形势大好,便另有图谋。过了不久,东王称“天父下凡”,召天王洪秀全到东王府。“天父上身”的东王对天王说﹕“你与东王皆为我子,东王有咁大功劳,何止称九千岁?”洪秀全说“东王打江山,亦当是万岁。”“天父”又问“东世子岂止千岁?”洪说“东王既称万岁,世子亦当是万岁,且世代皆万岁。”“天父”大喜说“我回天矣。”不过,天父下凡只是洪杨之争中杨秀清使用的一种实用性的手段,两人的根本问题应该还在于意识形态路线的斗争,这种斗争也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天京事变的第一阶段的爆发,北王屠遍了东王府上下。如此滥杀之举引来翼王的不满,也就造成了之后的第二阶段的发生,北王情急攻打天王府,失败后与燕王等一同伏诛。紧接着天王不愿相信太平军中最有才干的将领翼王,处处防范迫使翼王率领精兵负气出走。这应该是天京事变的第三阶段,也是使其军事力量受到创伤的重要原因。 应该来说天京事变的恶果不是军事兵力的锐减和战斗力的下降,也不是土地的丧失,而是神话宗教体系的崩溃。天京事变之后洪秀全起用李秀成、陈玉成等一批年轻将领,采取"围魏救赵"之策,二破江南大营,解天京之围,应该来说天平天国的军事力量并没有遭到巨大打击,但是宗教意识在人们心中逐渐淡薄却是致命的,尽管洪秀全对其宗教体系进行了调整和缝补却也于事无补。太平天国的信仰对象在太平天国的领袖看来,是中国最古老的信仰,他们认为世界各地的信仰是相通的,“皇上帝”不仅是西方的神,也是中国的传统信仰。中国皇帝僭越了“皇上帝”的权威,才使得人们忘记了“皇上帝”,这也是社会失序的原因。太平天国宗教信仰诞生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促成了太平天国宗教信仰的独特气质。相较于基督教的超越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超越性,太平天国的宗教兼具了这两种气质。同时,太平天国运动作为旧式的农民起义,在宗教的号召之下,呼唤出了千百年来农民对平等的诉求。但是天京事变后,由于原先的天兄代言人萧朝贵在长沙牺牲,天父代言人杨秀清又在事变中被韦昌辉所杀。所谓天父、天兄人格化本来就是个骗局,杨秀清被杀更是骗局的暴露,太平天国出现了空前的信仰危机。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宗教的第一句话就是谎话;宗教一开头向我们说明某种人的事物的时候,不就把这种事物说成某种超人的、神的事物吗?"洪秀全向教徒灌输的上帝是"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而今天父代言人被人家袭杀时并没有显示出这些权能,人们自然不会和先前一样,虔诚地去信所谓的皇上帝了。严重的信仰危机,导致分散主义滋生,使太平天国一步一步走向低谷,难有回天之力。 天京事变从根本上造成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尽管这场反清运动没有成功,但是它却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太平天国革命达到了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朝统治的衰落和崩溃。同时,它还打击了外国侵略者,阻滞了中国半民地化的进程,太平天国的反抗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意志,是当时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一部分,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同时也震动了欧洲大陆。可以说,天平天国运动开创了清朝时革命运动的先河,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10级英教3班杨俊丽2010932107 最近恰处于五一放假期间,闲来没事儿,就把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前前后后研究了一番。以下是我对这次运动的一些看法。 太平天国自1851成立起至1864年天京陷落,前后历时有14年之久。它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发生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同时也是最具影响力的一次农民起义运动。此次农民运动,涌现出了一大批的人民英雄,也体现出了中国农民阶级在历史进程中,为探索怎样使人民更好的生存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我本人十分欣赏太平天国反封建的运动,它体现出了农民阶级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敢于同清朝封建统治阶级叫板,重重的打击了那些自以为是,因循守旧,不断的压榨贫苦劳动人民的统治者们。最重要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提倡人人平等,男人和女人享有同等的权利,即使是女人也可以行军打仗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去,当时也涌现出了一批战功显著的女将军。同时,太天国时期,十分注重商业经济的发展,确实的为广大贫苦百姓做出了很多好事儿,因此,该运动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

照这种形式发展下去,可以说太平天国会发展的更加壮大,人民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可是,令人遗憾的是,该运动发展到后来却逐渐走向衰败,重要的领导人物相继遇害,直至天京的陷落,最后太平天国运动还是以失败告终。 可以说究其原因,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但可归纳为两个要点: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在我看来,太平天国之所以未能推翻清王朝而造成最后失败,其原因无论是客观的、主观的,主要的、次要的,都曾在斗争进程中不断地具体的表现出来。以下是我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分析。 1、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 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 农民最关心的是什么,一直以来农民最关心的就是土地问题。我们都知道,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性文件,高中时历史老师就强调过,这个制度有两重性的特点,一方面作为反封建斗争的一面旗帜、一个纲领,它通过彻底否定封建土地制度,要实行农民土地的制度,所以,这是它革命斗争性最突出的表现,以及它把历代中国农民反封建斗争的要求最具体形象化、直观的展现在额、人们面前,所以它是一个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天朝农亩制

清代戏曲

从清代戏曲发展史 试论晚清戏曲的特殊性 李荣 (新疆艺术学院影视戏剧系戏文专业 30840208) 摘要: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从先秦到宋代古代戏剧学的酝酿时期、 从元代至明代前期中国古代戏曲的成型时期、从明中叶到清初的繁荣时期和清代中叶到清末的总结时期。在这几个时期内,中国戏曲从源起、发展、成型到繁荣的过程中,最值得戏曲理论学习和研究者关注的则是清代戏曲的“国粹”化道路。清代戏曲在继承了唐代歌舞戏、宋元杂居、明传奇发展基础上,通过“花雅之争”和最后京戏的形成,从而奠定了清代戏曲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尽管清前期的戏曲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而相对于以往戏曲,晚清戏曲因其独特的政治、社会等背景的变化呈现出特殊性。本文试图通过对清代戏曲发展的历程入手,探究晚清戏曲特殊性。通过对时代背景、戏曲文本、戏曲改良实践家等方面的分析,来具体阐述晚清戏曲的特殊性。 关键词:清代戏曲发展概况、清代戏曲代表作家作品、晚清戏曲发展背景、戏曲改良 一、清代戏曲概况 清代的戏曲,成就最高的是清初,著名作家和作品,都集中在这一时期,清中叶,传奇和杂剧已渐趋衰落,地方剧则开始盛行。到了鸦片战争前夕,传奇和杂剧的创作更加寂静,地方剧则得到很大的发展。 1、清初戏曲 东南沿海一带,向来是戏曲演出最盛的地区。清初,昆曲的发源地吴县(苏州)一带出现了以李玉为中心的一批思想倾向和艺术风格相近的作家,写出一批较为成功的传奇作品。

李玉,字亥玉,号“一笠庵主人”,在明末作有“一笠庵四种曲”,即传奇《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俗称“一人永占”。明亡后李玉对现实的认识有了提高,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一般都超过前期,重要作品有《万里缘》、《牛头山》、《千钟禄》、(《千忠戮》)、《清忠谱》等,其中最优秀的是《清忠谱》。 《清忠谱》为李玉原作,由朱寉、毕魏、叶时章等参与修改润色。作品以明后期东林党人和苏州人民反抗阉党魏忠贤黑暗统治的斗争为题材,是“事俱按实”的历史戏。它赞美东林党人周顺昌清廉耿直,嫉恶如仇的品格和气节,谴责魏忠贤及其党徒的凶恶残暴,颂扬了以颜佩韦为代表的城市下层人民主持正义、反抗暴政的精神。但也表现了作者的封建正统思想。 此剧艺术上最有特色的是对于声势浩大的群众斗争场面的生动描绘,作者通过台上角色与后台的联系和对后台的反应,让观众感到似乎有成百上千的人在行动,写得头绪纷繁而有条不紊,层次分明而气氛紧张。在我国古代戏曲中,这种直接表现波澜壮阔的群众斗争场面,是很少见的。 在吴县作家群(后人称“苏州派”)中,除李玉外,还有朱(素臣)及其弟朱佐朝(良卿)、毕魏(万后)、叶时章(雉斐)等人,也写出一些有一定影响的传奇作品,如《十五贯》(朱皬)、《渔家采》(朱佐朝)、《三报恩》(毕魏)、《琥珀匙》(叶时章)等。 吴伟业和尤侗是属于苏州派之外的“案头之曲”作家。他们的作品大都借历史故事表现个人的怀才不遇或故国之思,意境近于诗歌,

清代服饰

第八章——清代服饰 ?一、不同文化的激烈对抗 ?二、顶戴花翎论官贵 ?三、马蹄箭衣与龙蟒官袍 ?四、龙褂、补褂与黄马褂 ?五、端罩及其他朝服用品 ?六、一般男子服饰 ?七、女子服饰 一、不同文化的激烈对抗 ?1、女真族 ?2、剃发易服 ?3、服色肩舆永例 二、顶戴花翎论官贵 ?1、冠 ?分两类:冬天戴的叫暖帽 ?夏天戴的叫凉帽 ?暖帽:圆形,有一圈向上反折的冠檐;质地多为各种毛皮,以貂皮为贵,其次为海獭皮,再次为狐皮。多为黑色,帽顶周围饰有红色的帽纬,顶端还有不同颜色和知道的顶饰。 ?凉帽:比暖帽大,无檐,形如圆锥;用玉草或藤丝。竹丝为骨,红纱绸为里,再以白色、湖蓝或黄色罗为表,另选石青片金织物裹边而成;四周也用红色纬缨装饰,顶饰大致同暖帽。?区分等级的标志就是顶饰“顶子”。 ?2、顶子 ?皇帝顶子级别最高,朝冠和吉服冠顶子通常用最好的东珠(产于黑龙江、松花江等江水中的蚌珠,因生于北国寒冷水域,生长缓慢,质地光润,是清代供皇家专用的贡品)为顶饰。?一般品官的顶子不能用东珠,文武一品用红宝石,文武二品用珊瑚,文武三品用蓝宝石,文武四品用青金石,文武五品用水晶,文武六品用砗磲,文武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锭,九品用阳文镂花金顶。进士、状元冠帽用金三枝九叶顶,举人、贡生、监生冠帽用雀顶,生员用银雀顶。 饰翎 ?花翎也是清代官服冠帽上用以区分等级的标志 ?花翎:指的是冠帽后面拖着的一根孔雀羽毛。 ?帽顶专设有与笔帽长短粗细相仿的玉质或珐琅质的翎管,供插翎羽用。 ?一定品级以上官员所用花翎上面有“眼”,眼就是孔雀羽毛尾端的花圆眼形图斑,有单眼、双眼及三眼之分,以眼多者为贵。 ?作用相当于古代的貂尾。 马蹄箭衣 ?袖口马蹄形袖盖,箭袖也称马蹄袖 龙袍 ?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的龙袍属于吉服范畴,比朝服、衮服等礼服略次一等,平时较多穿着。穿龙袍时,必须戴吉服冠,束吉服带及挂朝珠。龙袍以明黄色为主也可用金黄杏黄等色。古时称帝王之位,为九五之尊。

清朝皇后服饰,配饰,朝冠(图)

描述:朝冠之皇后夏朝冠皇后朝冠除中央顶饰三层金凤外,朱纬上还缀一周金凤共7只和金翟1只,位于后面的金翟向脑后垂珠为饰,皇后为五行二就,冠后又垂护领。【典制】皇太后、皇后朝冠,冬用薰貂,夏以青绒为之,上缀朱纬,顶三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凤,饰东珠各三,珍珠各十七,上衔大东珠一。朱纬上周缀金凤七,饰东珠各九,猫睛石各一,珍珠各二十一。后金翟一,饰猫睛石一,小珍珠十六。翟尾垂珠,五行二就,共珍珠三百有二,每行大珍珠一。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珍珠各六,末缀珊瑚。冠后护领垂明黄绦二,末缀宝石,青缎为带。

描述:·皇后朝珠·皇后朝珠须佩戴三盘,东珠一盘正佩于胸前,另外两盘珊瑚朝珠交叉于胸前,由左右肩斜挂至肋下。且女性所戴朝珠两串记念的一侧在右胸前,与男性正相反。只有皇太后、皇后才能佩戴东珠串成的朝珠。皇贵妃以下至妃为蜜珀1串、珊瑚2串,嫔以下至乡君为珊瑚1串、蜜珀2串。【典制】皇太后、皇后朝服御朝珠三盘,东珠一,珊瑚二。佛头、记念、背云、大小坠、珠宝杂饰惟其宜,绦皆明黄色。

描述:·皇后金约·金约为后妃及女贵族穿朝服时佩戴在朝冠下檐的饰品,形似圆形发卡。金约以其上镂雕的金云纹和镶饰的珠宝数目以及脑后所垂贯珠的形制区别等级。【典制】皇太后、皇后金约镂金云十三,饰东珠各一,间以青金石,红片金里。后系金衔绿松石结,贯珠下垂,五行三就,共珍珠三百二十四,每行大珍珠一,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每具饰东珠珍珠各八,末缀珊瑚。

描述:·皇后领约·领约为后妃及女贵族穿朝服时佩戴在朝袍披领之上的饰品,形似项圈。领约以所饰东珠数和两端所垂绦色区别等级。【典制】皇太后、皇后领约镂金为之,饰东珠十一,间以珊瑚,两端垂明黄绦。中各贯珊瑚,末缀绿松石各二。

太平天国运动及其对后续近代革命的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及其对后续近代革命的影响 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也是清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反抗满清朝廷的武装起义,后建立“太平天囯”,并于1853年攻下金陵(今南京),定都于此,号称天京。1864年,太平天囯首都天京被湘军攻陷,洪秀全之子、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1872年,最后一支太平军部队,翼王石达开余部李文彩在贵州败亡,太平天国终结。太平天国历时14年,达到了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加紧搜刮人民。统治更加腐败。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也乘机勒索百姓。不堪忍受煎熬的劳苦大众纷纷起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1846年至1850年,两广地区本来就地瘠民穷再加上水、旱、虫等天灾不断,广大劳动人民陷入饥饿和死亡的困境。鸦片的输入导致满清白银大量外流,劳动力日益衰竭,人民生活更加困苦艰难,于是,发生了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捻军,陕西回民叛乱。 下面介绍一下太平天国的建立过程。洪秀全是广东花县人,几次参加科举,都名落孙山,屡试不第后,受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的影响,于1843年创立了拜上帝教。为了宣传拜上帝教,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写出《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文章。最初加入拜上帝教的只有洪秀全的同学冯云山、族弟洪仁玕等几人,在洪秀全从事宗教理论研究宣传的同时,冯云山在广西桂平紫荆山区传播拜上帝教,开展反封建斗争,势力发展到周围数百里。冯云山经过艰苦的努力,在紫荆山等地区发展了万余会众,并逐渐形成了以洪秀全为首的由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人组成的领导核心。 太平天国建立后依次经历了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出师北伐西征及天京解围天京事变翼王西征东征与清军反击天京陷落与败亡余部战斗等事件,由于这其中实在曲折,而今天的演讲主题是“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是近代中国革命准备时期的重要事件”,所以我们避重就轻,主要讲一下太平天国运动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以及对我国近代革命的影响。 下面介绍一下在太平天国时期出现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这体现了太平天国的先进思想。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于1853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它是太平天国的基本纲领,其基本内容是关于土地改革制度,同时提及中央及地方政制,还涉及经济制度。详见ppt。 先进性:《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所能提出的最完整的反封建纲领;也是使太平天国运动成为中国历代农民战争最高峰的重要标志之一。 局限性:从根本上说,它是小农经济的产物。这个平均主义的方案一旦实施,就是将小私有、小生产、小农经济作为社会发展的最完美的方式而将其固定化,从而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因而具有落后性;同时这种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的大同社会在实践中无法实现,具有空想性。实际上并没有实行。 资政新篇先进性:《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政治上,它主张“以法治国”、舆论监督和直接选举政府官员,即

清代戏剧

第八章清代戏剧 清代戏剧的声腔剧种基本上承续明代,传统的雅部声腔逐渐由盛而衰,而代表各地方剧种的花部诸声腔却日益兴旺,昆剧在清初成为最大的剧种,到十九世纪前期分化,地方戏迅速成长。戏剧作家作品十分可观,但艺术质量每况愈下,乾隆后戏剧艺术出现雅与俗两极分化倾向。 明初戏剧创作有三种流派: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以吴伟业、尤侗为代表的文人派,以李渔为代表的形式派。继三派之后代表清代戏剧最高成就,并代表清初感伤审美思潮重要实绩的,是被称为南洪北孔的历史剧作家洪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 苏州派:以李玉为代表明末清初活动在苏州一带的重要戏剧流派,在身份上都是出身社会中下层与科举无缘;以毕生精力从事戏剧创作的作家;题材内容上关注现实,写政治剧和时事剧;在作品形式上以生动曲折的情节排场、工巧和谐的宫调曲牌而形成适合场上搬演。李玉最为著名的是号称一人永占的《一笠庵四种曲》,包括《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和与人合撰的政治时事剧《清忠谱》。朱素臣《十五贯》,又名双熊梦,据宋代话本小说错斩崔宁和醒世恒言改编。 李渔戏剧理论:见于《闲情偶寄》,词曲部专论戏曲创作,演习部专论戏曲表演,对戏剧创作和表演都提出了很有见地的主张,他认为戏剧艺术是填词之设、专为登场,把是否适合场上演出作为戏剧创作的出发点;他提出结构第一、词采第二、音律第三、宾白第四、科诨第五、格局第六的创作原则,他所说的结构是指全剧的构思布局,把这个戏剧自身关键问题放在首位,表明他对前人曲论注重音律文辞偏向进行了重大修正。 对于如何搞好剧本的构思布局,在词曲部第一部分,他提出要立主脑—突出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脱窠臼—题材内容要追求新奇、摆脱俗套,密钱线—情节紧密、前后照应; 在剧本语言方面,他注意将适应场上演出作为首要任务,他提出贵浅显—曲词要通俗浅近,重机趣—要有情致和风趣,戒浮泛—防止平庸、一般化,忌填塞—要少用古人古事和古书中现成的句子; 他还具体论述了填写曲词在声韵、宾白、科诨方面的要求,又谈到昆剧如何培养演员和进行演出,并涉及到导演艺术,他的戏剧理论相当精辟地揭示了戏剧艺术的内部规律,是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系统化的标志。 李渔强调剧本创作要适用场上演出的目的是为了突出戏曲为市民阶层服务的娱乐消遣功能,剧本充满了喜剧色彩。(《比目鱼》采用戏中套戏的情节,《奈何天》变生旦团圆为丑旦团圆)清代中期戏剧衰落:(1)戏曲内容被强调风化的道德说教宠罩,很多戏曲专以宣扬忠孝节烈为目的;(2)戏曲艺术本身规律被忽视,很多戏曲作家以写作诗文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来进行戏曲创作;(3)以剧本创作为主体的戏剧活动被搬演前代剧目的舞台演出活动取代,戏曲表演的地位超过了戏曲创作的地位;(4)花部各地方戏的蓬勃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了戏

全面介绍清代的服饰

全面介绍清代的服饰 1644 年—1911 年 清朝是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政权,因其长期处于游牧生活和征战状态,所以紧身、简洁、便于骑射是其服饰文化的主要特征,这与汉族传统的服饰文化差异较大。清朝

统治者一直对自己的民族服饰有着独特的理解,他们不仅认为民族服饰是祖先的传统,而且认为这是他们屡战不败的重要因素,所以对民族服饰的继承和发展极其重视。清朝服饰也是中国历代服饰中最为庞杂和繁缛的,对于近世纪的中国服饰影响较大。 套金护指的慈禧(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慈禧写真像》

皇帝朝冠 皇帝朝冠分为冬朝冠和夏朝冠两种。冬朝冠冠体为圆顶 呈斜坡状,冠周围有一道上仰的檐边。用薰貂或黑狐毛皮制作,顶上加金缧丝镂空金云龙嵌东珠宝顶,宝顶分为三层, 底层为底座,有正龙 4 条,中间饰有东珠 4 颗;第二、三两 层各有升龙 4 条,各饰东珠 4 颗;每层间各贯东珠一颗;共 饰东珠 15 颗。顶部再嵌大东珠一颗。夏朝冠冠形作圆锥状, 下檐外敞呈双层喇叭状。用玉草或藤丝、竹丝作成,外面裱以罗,以红纱或红织金为里,在两层喇叭口上镶织金边饰;内 层安帽圈,圈上缀带。冠前缀镂空金佛,金佛周围饰东珠15颗,冠后缀东珠7颗。冠顶再加镂空云龙嵌大东珠金宝顶,宝顶形 式与冬朝冠相同。

清皇帝冬朝冠 清高宗夏朝冠(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清高宗夏朝冠冠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龙袍 清代只有皇帝才能穿十二章龙袍,龙袍是圆领、大襟、右衽、窄袖加综袖、马蹄袖端,四开裾式的长袍,明黄色,用缂丝或妆花、刺绣作金龙九条,再装饰十二章纹样,间以五色云幅纹,下幅装饰八宝立水。领前后饰正龙各一条,左右及交襟处饰正龙各一条,马蹄袖端饰正龙各一条。领和袖均用石青色镶织金缎边饰。随季节变换棉、纱、夹、裘等材料。

清朝历代皇后

清朝历代皇后

————————————————————————————————作者: ————————————————————————————————日期:

清朝历代皇后? 明君贤后实乃万民之幸,皇帝外持四方,皇后内主六宫。孝庄文皇后,历经三朝,为清朝辅佐幼主顺治、康熙入主中原奠定牢固的基础。而慈禧内揽朝纲,垂帘听政。清朝泱泱260余年,她们即助英主到达强盛,亦随昏君走向了衰弱。 孝庄文皇后(太宗皇太极)

孝庄是一位非凡的蒙古族女性,她13岁进宫,62年间辅佐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三朝皇帝主政,为清初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的巩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孙子康熙这样评价他的祖母:“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敦有今日成立。”? 其实,孝庄没有当过皇后,而是皇太后、太皇太后。之所以称为孝庄文皇后,是她死后康熙皇帝给其谥号的简称。

孝康章皇后(世祖顺治帝)(科尔心蒙古卓礼克图亲王之女博尔济吉特氏)。然而顺治17年,顺治追封死去的董鄂妃为孝献庄皇后 在位仅一天的皇后。?康熙帝的孝懿皇后佟氏被册立为后,仅一天就病逝了,成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后。??佟氏的父亲佟国维是康熙的舅父,她的姑母是康熙的生母孝康皇后。康熙和佟氏表兄妹结婚之后,生有皇八女。康熙二十八年,佟氏得了重病,孝惠皇太后知道了,

很是关心。联想起多年来佟氏为抚育众皇子,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又想到孝昭皇后去世以来,中宫久虚,是佟氏以贵妃和皇贵妃的身份担起了主管后宫的重任,为皇帝解除了后顾之忧。于是,皇太后向皇帝降一道懿旨:“皇贵妃佟氏,孝敬性成,淑仪素者。鞠育众子,备极思勤。今忽而疾,势在濒危,予心深为珍惜,应即立为皇后,以示恩宠。”康熙帝立即照办,在七月初九日举行册立礼,正式立佟氏为皇后,颁诏全国。佟氏实在没有当皇后的命,举行册立礼的第二天下午就病死了,打破了在位时间最短的记录。? 对于佟氏的死,康熙帝非常悲痛,辍朝5日,亲自为她穿孝服10天,并亲制挽诗四首。康熙二十八年十月,这位多情的皇帝亲自护送皇后梓宫奉移山陵,葬入景陵地宫,赠谥“孝懿皇后”。

太平天国运动-评价

影响和评价 太平天国革命发生在中国进入近代社会的初期,它既是单纯的农民战争,又带有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它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平均主义思想发展到了顶峰。从形式上看,清王朝的统治还延续了近半个世纪,但在这半个世纪中,中国人民受到了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和鼓舞,一直没有停止过对封建王朝的斗争,半个世纪后终于爆发了辛亥革命。 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革命,从1851年起共坚持了14年,势力扩展到17省,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的侵略,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崩溃,阻止了中国殖民化的进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页。[8] 但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教训同样是非常深刻的。它同所有失败的农民起义一样,没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如陈胜吴广起义、绿林起义、赤眉起义、黄巾农民起义、隋末农民起义、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这场由千百万群众参加的伟大战争,由于领导集团政治上过早的封建化,组织上不能始终保持领导核心的团结,军事上战略决策一再失误,以及外交上缺乏经验,太平天国所鼓吹的“同教一家”,使其领导人没有真正认识到列强的实质,最后遭到内外镇压,陷于失败。 性质争议 编辑 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史学界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认为是一场旧式农民革命。如刘大年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说:“太平天国期间封建经济占统治地位,社会生活中最普遍、最突出的是农民和地主的矛盾”,而“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群众是旧式农民战争中的群众。”因此,“太平天国是旧式农民革命的顶峰。”[18-19] 第二种,认为带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如郭毅生在《略论太平天国革命的性质》一文中提出:太平天国革命无可非议的是农民战争,以农民作为革命的主力,但它爆发于中国开始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之后,崛起于经济较为发达、中西交通频繁的两广,“此时社会各阶级已发生了新的变化,农民已不是中世纪的封建农民,他们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派的特点,农民以外还有新兴的市民等级,这一社会力量投入革命斗争中,成为其核心和骨干。”如“杨秀清、萧朝贵、秦日昌等人便是无产阶级分子杰出代表”(此等人作者认为属于市民等级,编者注)。“因此,就不能不使得太平天国革命具有了迥异于以往单纯农民战争的许多特点,其中如政治纲领中提出的平等观念,否定专制神权和专制政权的思想,便带有较为明显的资产阶级性质。” 失败原因 编辑 太平天国运动丧失斗志和指挥失误 过早建都丧失锐气。太平军攻克南京后杨秀清率文武百官迎洪秀全入城。遂决定建都于南京,并改南京为天京。在太平军攻占武昌时,就存在着去向问题,北进河南则威胁清京,东下金陵则有可能形成割据局面。如今太平军已顺利攻占南京,同样又存在着去向问题。如果以南京为根据地,然后向北发兵,把战略重点放在推翻清王朝上,这样的话,太平军就应集中精锐部队及最有权威的将领进入河南、河北、山东,兵锋直指清廷,这当是太平军攻占南京的战略抉择之一。如果过早在南京建都,太平军必然以保卫天京的安全为目的来部署一切兵力,革命的进攻阶段就会停顿下来,锐气就会减退。因此,在南京建都实在是犯了兵家之大忌。而这却是出自洪秀全、杨秀清的意愿。太平军离开广西之后,便有“取金陵为本”之议。杨

【宫廷】有关清朝各类人物的服装描写

【宫廷】有关清朝各类人物的服装描写 亲王亲王朝冠,与皇子同。吉服冠,冬用海龙、薰貂、紫貂惟其时。夏织玉草或藤竹丝为之。红纱绸里。石青片金缘。上缀朱纬。顶用红宝石,曾赐红绒结顶者,亦得用之。知 端罩端罩,青狐为之,月白缎里,若曾赐金黄色者,亦得用之。补服用石青色,绣五爪金龙四团,前后正龙,两肩行龙。朝服、蟒袍蓝及石青随所用,若曾赐金黄色者,亦得用之。馀与皇子同。主 朝珠朝珠、朝带、吉服带、雨冠、雨衣、雨裳,均与皇子同。崇德元年,定亲王冠顶三层,上衔红宝石,中嵌东珠八。前舍林,嵌东珠四。后金花,嵌东珠三。带用金镶玉版四片,嵌东珠四。顺治九年,定冠顶共嵌东珠十,舍林、金花各增嵌东珠一。带四片,每片嵌东珠四。服用五爪四团龙补、五爪龙缎、满翠四补等缎。知 亲王亲王世子朝冠,顶金龙二层,饰东珠九,上衔红宝石。夏朝冠前缀舍林,饰东珠五。后缀金花,饰东珠四。吉服冠、端罩、补服、朝服、蟒袍、朝珠皆与亲王同。主 朝带朝带,色用金黄,金衔玉方版四,每具饰东珠三。左右佩绦如带色。吉服带与亲王同。顺治九年,定亲王世子冠顶三层,共嵌东珠九。带用金镶玉版四片,每片嵌东珠三。服与亲王同。斋 郡王郡王朝冠,顶金龙二层,饰东珠八,上衔红宝石。夏朝冠前缀舍林,饰东珠四。后缀金花,饰东珠三。吉服冠、端罩皆与亲王世子同。知 补服补服,用石青色,绣五爪行龙四团,两肩前后各一。朝服、蟒袍、朝珠皆与亲王世子同。斋 朝带朝带,色用金黄,金衔玉方版四,每具饰东珠二,猫睛石一。佩绦如带色。吉服带与亲王世子同。崇德元年,定郡王冠顶三层,上衔红宝石,中嵌东珠七。前舍林,嵌东珠三。后金花,嵌东珠二。带用金镶玉版四片,嵌绿松石四。顺治九年,定冠顶共嵌东珠八,舍林、金花各增嵌东珠一。带四片,每片嵌东珠二。服与亲王同。主 贝勒贝勒朝冠,顶金龙二层,饰东珠七,上衔红宝石。夏朝冠前缀舍林,饰东珠三。后缀

清朝皇后嫔妃的服饰(图)

清朝皇后嫔妃的服饰(图) 钿子分凤钿、满钿、半钿三种。其制以黑绒及缎条制成内胎,以银丝或铜丝之外,缀点翠,或穿珠之饰。”一般妇女多用铜丝或铁丝做成“头发撑子”,钿子有凤钿、满钿、半钿三种。钿子前如凤冠,后加覆箕,上穹下广;将头发分两缕缠绕其上,再插上扁子、簪子、花等饰物。 金簪 簪子是满族妇女梳各种发髻必不可少的首饰。通常满族妇女喜欢在发髻上插饰金、银、珠玉、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制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压鬓簪、凤头

簪、龙头簪等。簪子的种类虽然繁多,但在选择时还要根据每个人的条件和身份来定。比如人关前,努尔哈赤的福晋和诸贝勒的福晋、格格们,使用制作发饰的最好材料首选为东珠。两百年后渐渐被南珠,即合浦之珠所取代。 骨簪 与珍珠相提并论的还有金、玉等为上乘材料,另外镀金、银或铜制,也有宝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种簪环首饰,装饰在发髻之上,这若是同进关以后相比,就显得简单得多了。进关以后,由於受到汉族妇女头饰的影响,满族妇女,特别是宫廷贵妇的簪环首饰,就越发的讲究了。如乾隆

十六年(1751年),乾隆皇帝为其母办六十大寿时,在恭进的寿礼中,仅各种簪子的名称就让人瞠目结舌,如事事如意簪、梅英采胜簪、景福长绵簪、日永琴书簪、日月升恒万寿簪、仁风普扇簪、万年吉庆簪、方壶集瑞边花(鬓花)、瑶池清供边花、西池献寿簪、万年嵩祝簪、天保磬宜簪、卿云拥福簪、绿雪含芳簪……等等。这些发簪无论在用料上,还是在制作上,无疑都是精益求精的上品。 点翠钿子

从清代后妃遗留下来的簪饰来看,簪分两种类型。一是实用簪,多用於固定发髻和头型用的。另一类为装饰簪,多选择质地珍贵的材料,制成图案精美的簪头,专门用於发髻梳理后戴在明显的位置上。现故宫内珍藏的多幅宫廷写实画,都有后妃戴簪的描绘。从图上看,她们有的将簪戴在发髻正中,有的斜插在发髻的根部。后妃们头上戴满了珠宝首饰,发簪却是其中的佼佼者。因而清代后妃戴簪多用金翠珠宝为质地,制作工艺上亦十分讲究,往往是用一整块翡翠、珊瑚水晶或象牙制出簪头和针梃连为一体的簪最为珍贵。如北京故宫珍藏的白玉一笔寿字簪就是一块纯净的羊脂白玉制成的,簪梃即是寿字的最后一笔。用同一方法雕刻的翡翠盘肠簪、珊瑚蝙蝠簪都是簪饰中之佳作。此外还有金质的福在眼前管、喜鹊登梅簪、五蝠捧寿簪等以雕刻精细、玲珑剔透而受到瞩目。还有金质底上镶嵌各种珍珠宝石的头簪,多是簪头与针梃两部分组合在一起的,但仍不失其富丽华贵之感。随著清代后妃发式逐步加宽加大,簪饰的形制也逐步朝

太平天国运动对晚清政治的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对晚清政治的影响 重庆江津市第二中学校甘波(402284)以推翻清王朝为目标的太平天国运动,历时14年,势力席卷十八个省市,沉重打击了晚清王朝。只是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不免最终失败。但对晚清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拟对太平天国对晚清政治的影响,作一探讨。只是囿于资料的限制和学识的浅薄,文中定有许多不足和错误之处,恳请方家提出批评和修改意见。 一是导致中央集权的衰落和地方督抚权力的膨胀。 主威素重,权集中央,地方几无独立之权,这是咸丰以前清朝政治的显著特色。随着太平天国的兴起和不断发展,为镇压太平天国,清朝派出了大量的八旗兵和绿营兵,但都无济于事。为此清政府先后委派官员数十人到各省举办团练。这样,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应运而生,并且成为镇压农民革命的主力。清政府不得不逐渐赋予湘淮将帅以越来越大的权力。比如,曾任命曾国藩为两江总督节制江浙皖赣四省军务。这样一来,自咸丰以后,“主威素重”,权集中央的状况被打破了,逐渐形成内轻外重,督抚专政的局面。具体表现为: 1、军权下移,督抚掌握了半地方化和半私人化的军队。咸丰以前,清朝军权由皇帝独揽。中央征调军队,督抚不敢怠慢。自咸丰时起,湘淮军及其以后张之洞的“自强军”,袁世凯的北洋军等,都成了半地方化、半私人化的军队,并不绝对听命于中央。“兵部除绿营之外,各省勇数且不能知,若一旦出警,各省皆自顾疆圉,不能恤人”。(康有为:《官制议》,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553页。) 2、财权下移,督抚逐渐掌握了地方财政大权。 皇帝掌握军权与中央集中财权互为表里,督抚掌握军权也是与他们掌握财权密切相关的,清代前期与中期一切财权统于户部,通过制定收支科目和收支标准,保证一切财政收支都作为国家收支,从而实现中央对财政大权的控制。各省布政使司、盐运道、粮储道系户部的派出机构,分掌一省财政。但到1852年,太平天国控制长江流域富庶省份之后,中央财政收入锐减,无款可拨,各省于是截留税收,自己筹饷,以资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于是财政大权逐渐下移。1853 年,清廷谕令:“按年定数指拨解部”。(《洋务运动》第三册542页)。这一谕令赋予了地方督抚控制财权的合法权力。这样,中央集中财政的体制遂限于瓦解。中

清代地方戏

清代地方戏-正文 清代新兴的多种民族、民间戏曲的统称。继昆曲盛行之后,具有浓厚乡土色彩的地方戏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剧种众多,各具特色,为古老的中国戏曲注入了新鲜血液,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在清代地方戏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乾隆年间被称为“花部乱弹”戏的梆子、弦索、皮簧等新兴剧种和以藏剧、白族吹吹腔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戏曲。其次,也包括了由前代延续下来而有新的变化的昆、弋腔戏和其他古老剧种。 清代地方戏的兴起 地方戏兴起的概貌地方戏的兴起,并非始于清代。清以前所有古老剧种都发源于一定的地域,其最初形态都是地方戏,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某些剧种取得了专擅一代剧坛的优势地位,同时出现的其他剧种或因数量不多,或因尚处于不成熟阶段,未能形成诸腔并奏争胜的局面。这种情况到了明末清初开始发生变化,首先是明末弋阳诸腔戏的繁衍;继而是清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新兴地方戏曲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滋生,终于使戏曲剧坛的面貌为之一变。据有关文献记载,康熙至乾隆期间除昆、弋诸腔戏继续流行外,已有下列新兴地方戏曲出现:即梆子腔(包括弋阳梆子、安庆梆子、陇西梆子等)、乱弹腔(包括扬州乱弹和山西平阳、四川等地的乱弹)、秦腔、西秦腔(一名琴腔、或甘肃调)、西腔、西调、陇州调、并州腔、襄阳腔(一名湖广腔)、楚腔、吹腔(一名枞阳腔、或石牌腔)、宜黄诸腔、二簧腔(一名胡琴腔)、啰啰腔(一名啰戏或锣戏)、弦索腔(一名女儿腔,俗名河南调)、唢呐腔、巫娘腔、柳子腔、勾腔、本地土腔(本地指河南,包括大笛翁、小唢呐、朗头腔、梆锣卷)、山东弦子戏、卷戏、滩簧、秧歌和花鼓等。上述新兴的地方戏曲,名称既无规范,形态也不稳定,或称腔,或称调,或称戏,或按地名称,或以伴奏乐器命名,也有因腔调或演唱的特点得名的,其间常有名异而实同,或名同而实异的情况。这说明它们还处在不成熟和不完善的阶段。尽管如此,其诸腔杂陈,新奇叠出,百花竞放的局面已逐渐形成,却是一个基本的事实。乾隆年间,戏曲剧种出现了花部雅部的区分,雅部专指昆曲,花部即指各种地方戏曲,又称“乱弹”或“花部乱弹”戏。 与上述情况相适应,原来散布在南北各地的昆曲,也加强了自明代以来就已出现的地方化的趋势,接受各地民间艺术、地方语言和群众欣赏习惯的影响,演变为富有当地色彩的昆剧,如被今人称为北昆、湘昆的剧种;或被地方戏所吸收,成为地方戏的组成部分之一,如川剧、婺剧中的昆曲。此外,这一时期流行在闽、广一带的古老剧种,如兴化戏(即今莆仙戏)、下南腔(即今梨园戏)、潮调(即今潮州戏)等也有相应的发展。许多少数民族的戏曲,如藏剧、白族吹吹腔、壮剧等,也已形成或有新的发展。 地方戏兴起的原因地方戏在清代出现蓬勃兴起的局面,有着政治、经济和艺术方面的原因。首先,明末清初,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末期,阶级斗争、民族矛盾错综复杂;伴随着明中期以来已经萌芽的资本主义因素的不断增长,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封建桎梏的民主思潮和民族意识也空前活跃和高涨。这一切,自然要在文化艺术领域,包括在戏曲舞台上有所反映,而这一时期统治戏曲舞台的昆曲已日渐趋于衰落,新兴地方戏的大量出现,正是戏曲发展适应这一新的时代变化和精神需要的结果。因此,当康熙后期,战乱稍息,清政府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采取相应措施,使农业生产、城市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生活渐趋稳定的时候,各地民间的戏曲剧种即随之蓬勃兴起。其次,民间艺术的发展和古老戏曲的传统影响,也为新兴地方戏曲的诞生准备了必要的艺术条件。据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载,明后期的民歌、小曲(即“时尚小令”)十分流行,“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在李自成的起义军中,也随军携带有善唱“西调”,即山陕一带民歌小曲的女乐。而且,这些时尚小令还出现了“渐与词曲相远”,“以充弦索北调”,

清朝皇帝的婚姻

清朝皇帝的婚姻-龙凤呈祥 皇帝结婚是国家的盛典,被列在传统的吉、嘉、军、宾、凶“五礼”中的嘉礼,为与普通百姓的婚礼相区别而 称大婚。清代入关后的10位皇帝中,有5位皇帝在即位前已成婚,末代皇帝溥仪在位时年岁太小,根本来不及结 婚,清王朝就被推翻了,因而在紫禁城中举行过大婚典礼的皇帝仅有顺治、康熙、同治、光绪4位皇帝。 祥龙聘瑞凤,帝皇的婚姻本应为天下第一绝配佳偶,可是这四位在位皇帝结婚的对象大多是为了巩固皇权而 不得不实行的政治婚姻,清朝初期顺治、康熙二帝所聘的皇后,是以巩固大清政权为首要条件;而清朝晚期慈禧 太后是为了自己能够得以控制皇权,亲下懿旨为皇帝选择后妃。太多的政治色彩而酿成诸多不幸,江山与爱情, 永远是帝王两难的抉择。 但是皇帝结婚作为国家盛典,必须隆重地祭拜天地神明,敬尊先祖高堂,诏告臣僚百姓。清代皇帝大婚礼仪 浩繁,沿袭了中原历代传统婚礼的主流程式,但也融合了统治民族满族的习俗。既展示了皇家尊贵至极的奢华, 也彰显了帝王至高无上的皇权,演绎出一个时代的婚礼经典。 婚姻制度 皇帝可以娶多少后妃 中国历代帝王的后宫无不美女如云,清朝也不例外。然而在16世纪末,努尔哈赤刚开始进行统一女真族各部 落的战争时,还没有什么后妃制度,汗王的妻室既没有号位,也不分等级,一律都称福晋。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后,进行了一系列封建帝制的建立与改革,宫廷内的后妃制度也逐步开始建立。康熙帝以后,典制完备,后 宫号位定制严明。皇帝的正妻称皇后,统辖六宫。以下是皇贵妃1人,贵妃2人,妃4人,嫔6人,分居东西12宫,辅佐皇后主内治。嫔以下还有贵人、常在、答应3级,都无定额,随居东西各宫,勤修内职。尽管制度规定得十 分严格,但是各朝妃嫔数目的多少实际上并未完全按照规定执行。盛世皇帝康熙、乾隆帝在位的时间都超过60年 ,多年迎娶的嫔妃总数大大超过规定,而清朝晚期,同治和光绪两位皇帝相对较受慈禧太后挟制,远远没有那么 多的嫔妃。另外嫔妃受晋封的情况也各不相同,这和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是分不开的。 谁能成为后宫之主 清代皇后的确立经历了两种形式,一为从某一满蒙贵族家的女儿中直接指定;另为在八旗家的女儿中选择秀 女后再通过复选指立。 清王朝入关早期,顺治、康熙帝年幼即位,各种朝政尚未完善,时局不稳,所以主要采取了直接指立的形式

浅谈传统文化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毕业论文范文)

浅谈传统文化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内容摘要】 已经过去了一个半世纪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农民起义运动之一。太平天国运动既是对以往的农民起义的继承,又与以往的农民起义相区别。其中最大的不同是,太平天国运动是以引入西方基督教教义的拜上帝为基础,其矛头直指向封建的满清王朝及中国传承了数千年之久的传统文化。从表面看,太平天国似乎与传统文化势不两立,将传统文化彻底的抛弃了。其实不然,从太平天国运动开始至结束,我们都可以看到传统文化对太平天国的影响。在太平天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显现有传统文化的踪迹,太平天国运动始终挣脱不了传统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太平天国儒学思想经济政策变革思维 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最有影响力的农民起义运动之一。其影响远远的超过了以前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引进西方基督教教义,以教会的形式发展起来的,以推翻封建的清王朝统治为目标,全盘否定和摧毁中国数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的一场农民起义运动。太平天国势力所到之处,庙宇、祠堂被毁,传统文化遭到极大的打击。但是,从太平天国的开始到失败,传统文化的影子始终都伴随着太平天国的沉浮,对其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一、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出现政策冲突 (一)政策上的自相矛盾和前后抵牾 以拜上帝教为指导思想的太平天国力求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几乎是“有传必反”,但在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成长的太平天国看似与传统文化决裂的政策中却产生了很多抵牾,政策上的自相矛盾和前后抵牾也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化层面上的冲突。比如太平天国它一方面要实行有无相恤、有福同享的政策,另一方面又是极力宣扬什么贫富天排定,叫人们要知命安贫,各守本分。一方面要建立人人不受私的圣库制度,“有衣同穿,有饭同食”。另一方面则又坚持“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的等级制。一方面提倡“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另一方面则要“着佃起征田赋”,“按亩输钱米”;一方面是“商贾资本皆天父所有,全解归圣库”,另一方面又是“士农工商各力其业”等等。

浅谈中国历史清朝服饰文化

从服装发展历史看,清代对传统服饰变革最大,服饰形式也最繁缛复杂是中国服饰史上又一次大变革。 一、朝服饰文化背景 明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明统治阶级,满洲贵族借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臂助,进入关内,建立清王朝,时公元1644年至1911年,随着清朝的建立,强盛,衰落与灭亡,直接牵动着中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作为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一开始就建立在政治与民族压迫的基础上,统治者为了泯灭汉人的民族意识,强制推行满人的服饰,汉人的强制抵制,迫使清王朝采取“十从十不从”对策,这才使剃发易服的民怨得到缓和,清代服饰也得以充 分吸收汉族服饰的成就。在清王朝统治期间,政治经济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化,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也给服饰一冲击和影响。乾隆帝好大喜功,但他清楚意识到,是承袭一套已涵在衣冠制度中的政治理论,而不是外观形式,方能传国长久,故颁布了冠服制度。二、清朝服饰的特点 清入关后,顺治二年下剃发令,军民人等限旬日尽行剃发,并依满洲服饰,不许用汉制衣冠,以此作为归顺与否的标志。

顺治九年,废除了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从此,男子一改束发为削发垂辨,以箭衣小袖,深鞋紧袜,取代了明代宽衣大袖与统袜浅鞋,其中“马蹄袖”最具特色。另外, 清代衣物上采用纽扣做连接件,大大提高了服装的形式和结构。 锁着满汉民族融合,清代服饰仍可以看到对前代服饰基础方面的保留,如衮服,朝服的十二章纹,冠服朝褂的补子,花翎,以及官员所用的珠玉,珊瑚,宝石,金银的等差,以及命妇朝冠所缀金凤,金翟数目多少,区分等级的制度。 清后期,在“中学为体,西学为重”的新思想影响下,先后几次选派学生出国留学。留学生剪掉了辫发,开始了西装。此后,清政府开办学堂,操练新军,采用西式的操衣和军服,学生和军队的服饰也有了改变。 清代皇帝朝服,龙袍,皇后凤袍,出现了hui衣。清代八旗兵着甲胄,武士穿盔甲,琵琶褂,马褂。晚清有云肩和刺绣衬衣,太平天国的宽袖服,忠王着龙袍。此外,最大特色当属旗装了。 满族旗装(图二)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外露,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