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的文献综述

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的文献综述
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公共管理部门人力资源培训的文献综述

摘要

人力资源是一个组织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通过培训开发人的潜力,提高公共部门人员的素质,从而为社会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服务,已经成为公共部门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本文重点通过对培训概念、培训需求、培训方法、培训评估分析做文献综述,以达到对人力资源培训的研究现状的了解。

关键词:概念需求评估趋势

ON CHIA'S PUBLC ADMINISRATION LITERATURE REVIEW OF HUMAN RESOURCES TRAINING

ABSTRACT

Human resources are an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strategic resources. Development of human potential through training,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ublic sector personnel to provide the community with high efficiency, high quality service, has become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c sector.Therefore,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raining concepts, training needs,training methods,training evaluation of the literature review,in order to achieve the training of human resources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quo.

Key words:Concept Requirements Assessment Trends

一引言

只有拥有一流的员工,才会有一流的组织,才可以保证组织在国内外复杂的环境中不断的发展壮大。而获得战略性资源途径一般有三个:一是获取新员工;二是通过与其他组织的协商来购买或租用既有租用具有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员工;三是培训现有的员工队伍,使其具有新的知识、技能和能力[1]。实践证明,前面两种办法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成本方面因素,使得很多组织青睐于立足现有员工队伍,通过实施培训,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便成为必然选择。

孙柏瑛(2007)认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概念,是指公共部门为了使其员工获得或改进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动机、态度和行为,提高其员工的绩效,增大员工对组织目标的贡献而做出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各种努力[2]。

吴志华、刘晓苏(2006)认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概念,是指公共部门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公共部门自身的组织发展及员工发展的实际需要,采取各种方式对员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教育和训练的一系列的活动[3]。

滕玉成、俞宪忠(2003)认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概念,是指为了促进公共部门组织目标的实现,根据组织实际工作情况和员工发展的需要,对员工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等所实施的教育、培养和训练[4]。

二培训需求分析的理论[5]

(一)培训需求问题的提出

培训需求分析是麦吉(W.Mcgehee)和赛耶(P.W.Thayer)等人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通过系统评价确定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到了80年代,歌德斯坦(Goldstain)使培训需求评价方法得以系统化。他指出,培训需求评价应从三个方面着手,即组织分析、任务分析和人员分析。通过这三个方面的比较和综合,就能揭示出培训任职者最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显然,这一方法体系的提出对于组织编制培训计划及设计培训方法是大有裨益的。

(二)培训需求分析理论的发展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学者们又从绩效、组织文化、知识技能、个人因素、胜任特征等不同的角度对培训需求问题进行了更深入和细致的探讨,因此推动了培训需求分析理论的发展。

1.基于意图的需求分析理论

近年来,罗塞蒂(Rossett)从操作性的角度提出了基于意图的培训需求分析理论。他认为,需求分析应从不同的角度收集具体信息。这些信息包括:理想状况的信息,实际状况的信息,受训者及相关人士对工作的感受,产生绩效问题的可能原因,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2.组织气氛的需求分析理论

约翰·瑞文(John Rein)指出,人的称职行为不仅取决于价值观和能力,也取决于员工所处的组织气氛环境。组织气氛代表了组织内部的一种较持久的特征,包括成员的经验、可能影响成员行为的因素和可资利用的组织特征或属性。乔治则认为,组织气氛包括9个因素,即结构、责任、奖酬、风险、情谊、支持、绩效标准、冲突、归属程度。

3.知识、技能的需求分析理论

阿诺尔德等人在考查知识需求时,主张从三个方面进行需求分析,即对组织系统和人员信息网络知识的分析;对产品服务、竞争者的知识分析;对专业性知识的分析。在技能分析方面,根据员工心智技能模拟培训法的研究结果,主张将心智技能作为培训的重点,并在实际的技能培训中采用了专家口语报告方法和汇编栅格法来建立专家解决的认知模型,明显提高了培训效果。

4.个体因素的需求分析理论

恩佐瓦伦齐等人认为,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的基本组成单元。个体的需要、动机、个性、感知、学习、态度和技能等因素都会对组织行为产生影响。此外,工作的满意度与员工的工作士气、工作绩效等有密切的关系,一些实际的工作条件因素,如报酬、监督方式、安全等,也对工作满意度有相当的影响。这些因素是培训需求评价中的应考虑的重要因素。

5.胜任特征的需求分析理论

所谓胜任特征,是能将某一工作(组织或文化)中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特征,麦克利兰尤其强调对胜任特征的测量,如获取信息的技能、分析思考的技能、概念思考的技能、人际理解和判断技能等。这些胜任特征的提出,对改进培训需求分析的内容结构设计有重要的价值。

三公共部门人员培训的特点及原则

人力资源培训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石金涛等,2003):人力资源培训更注重于激发员工的学习动机,强调员工有自我发展的主观能动性与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极大积极性;更注重于把培训目标与组织的长远目标、战略思考紧密的关联在一起;更关注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强调以人为本,不仅要使培训与开发这一需要让学习者花费体力、脑力和时间的任务更为有效,而且把培训与开发演绎成能让学习者感到身心愉悦、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乃至一种享受,一种组织对员工贡献的回报和激励措施;突破了传统的岗位技能范围,更注重提高人的胜任能力[6]。

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滕玉成、俞宪忠(2003)认为应特别注重以下几个基本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学以致用的原则;按需施教的原则[7]。吴春华(2007)在滕玉成等三个原则的基础上,加了一个讲求实效的原则。总之,贯彻这些原则,有利于防止培训流于形式,提高的培训的效果,促进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健康有序的发展。

五培训方法

培训方法在培训的过程中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培训工作的成败。培训的方法主要有:经典培训方法,现代培训方法,管理开发培训方法。经典的培训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视听法,研讨法,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观摩范例法。现代培训方法主要包括:电子化培训,管理游戏培训,自助培训,拓展训练。管理开发培训方法主要包括:自我意识培训,管理和领导技能的培训,基于胜任力的管理与开发。自我意识的培训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敏感性

训练方法,其优点在于能够使受训者重新认识建构自己,进一步认识他人和群体过程。其局限性在于所需时间较长,有造成受训者心里伤害的危险,对讨论主持人素质要求较高。此外,受训管理人员可能不愿透入内心深处的秘密,也会影响到整个培训的程序和效果。二是相互作用分析方法,其作用在于让受训人员了解在人际交往中,自己和对方的行为出自那种心里状态,保持平衡性持续交流,避免发生交叉性沟通障碍,使信息畅通无阻。在选择培训方法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选择培训方法时要把培训目标的考量放在第一位。其次要根据受训者的不同特点来决定采取的培训方法。再次,根据公共组织的培训成本来进行选择。最后,在选择培训方法时,培训组织者要考虑不同培训方法的优缺点,使用范围和效果等因素[8]。

六公共部门人员培训评估

人力资源培训评估是社会项目评估领域最为活跃的方面之一,西方(尤其是美国)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对培训评估日渐重视,形成了相对系统的培训评估理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在企业中推行培训评估体系,对政府部门的研究尤为欠缺。

(一)对公务员培训评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研究。李锡丽在《地方公务员培训实效分析》(2004)中从公务员培训的“管”教和学三方面展开论述,她认为由于缺乏公务员的培训体系,导致主管部门管无着手点,培训机构教无压力,培训主体学无动力,建立培训评估体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石培琴在《增强村干部培训实效研究》(2004)认为没有按培训系统的要求进行培训评估是村干部培训效果欠佳的原因之一。萧鸣政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05)认为我国公共部门比较重视资金的投入,但却忽视对培训效果的评估或是更深入的评估。

(二)对公务员培训评估的体系的研究。唐志红、骆玲在《人力资源招聘·培训·考核》(2003)中认为培训评估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却是培训开始阶段、培训过程阶段、培训结束阶段。开始阶段包括培训需求评估、对培训经费预算安排的评估、对受训者安排的评估。过程阶段包括对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的评估、对培训师资选择和课程设计的评估。结束阶段包括对培训目标的评估、对培训收益的评估、对培训工作和成本的评估[9]。吴志华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04)中认为有效的培训效益评估应该包括的流程: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评估目的、培

训训练前的准备、选定培训对象、全面考虑培训活动、构建培训评估数据库、确定培训评估层次、选定培训评估的方法、统计分析原始资料、撰写培训评估报告、调整培训项目、沟通培训项目结果。其评估的流程很详细具体,但是由于工作量大,成本也相对较高[10]。杨钧、殷勇在《浅谈公务员培训的效益评估》认为建立公务员培训效益评估机制应该从明确培训评估目的、制定评估标准、规范评估内容、优化评估方法四个方面进行;徐进在《我国公务员培训评估体系的构建》(2005)中指出公务员培训评估体系主要包括培训需求、确立评估目标、手机评估数据、选择评估工具、建立评估模式、反馈评估结果、调整培训项目的几个部分。

(三)对公务员培训评估的标准的研究。孙柏瑛、祁光华在《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2004)中提出比较直接的培训评估标准是培训的投资回报率,但是,在公共部门中,由于公共部门产出的非量化性、政治性和非标准化形态,这种方法的应用存在很大的局限。因而,公共部门对培训结果层面的评估,主要是通过组织观察和考核员工在培训后工作的业绩来实现的。包括理论素质和政策水平,执行行政活动中的能力,对公众服务的态度,对组织办的各项工作的完成的数量和质量等内容[11]。

(四)关于公务员培训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研究。赵乃才在《公务员能力培训的及其效果研究》(2002)中认为培训需求评估在培训中常常精简,只注重学多少知识,不问能否转化为能力,何时能转化。丘唤勇在《加强公务员培训应对加入世贸组织挑战》(2003)提到在下载培训中存在着把培训结业测试等同于培训评估的误解,结业测试只是阶段性评估而非终结性评估,相当于培训层次中的学习层评估,而行为层和结果层的评估更为根本和重要,是培训的真正难点所在[12]。萧鸣政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2005)认为我国公共部门比较重视资金的投入,但却忽视对培训效果的评估或者公共部门的培训很少进行深层次的评估。李国梁在《提高公务员培训有效性的几点思考》(2009)认为我国公务员培训中,往往重过程轻结果,重培训不重评估,不重视培训评估环节对今后培训的促进和完善作用[13]。

(五)对公务员培训的评估的难点研究。邱唤勇在《加强公务员培训应对加入世贸组织挑战》(2003)中提到公务员培训的特殊性造成其培训效果显现的长

时段滞后效应,使得培训效果难以衡量,受训者工作绩效提高与培训之间的直接联系难以被观察到。同时,培训投资难以在短期内得到补偿,投资收益期很长。因此,弱化了决策者组织培训和培训者接受培训的动力。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关于公务员培训评估的特点有:

第一,从研究范围上看,我们的学者研究角度大多是国家宏观层面,从某个地方区域角度研究的相对较少;研究东部发达地区的多,研究中西部地区的较少。原因是我国公务员培训还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所以更多地从全国范围来研究可行性;而在公务员培训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实践活动走在全国的前列,经验积累丰富,因此研究东部发达地区更有借鉴性的意义。

第二,在内容方面,缺乏运用政府部门特点来阐述培训评估,很多研究都是处在低层次上。对政府部门评估的研究大多是对于国外培训评估的介绍和评价,缺乏本土化的理论,创新方面有待加强。

第三,在研究方法上,很多研究都是定性方面,定量分析少。定性研究虽然对培训评估问题进行了理论介绍和分析,但是缺乏相关数据,研究缺乏说服力和可行性。

因此,今后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培训评估研究方向应该更多地立足政府的自身特点,更多地从微观的层面进行研究,同时为了是研究更具有说服力,定量分析的方法将会成为越来越多学者的优先选择。

参考文献

[1]刘帮成、胡进.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08—109.

[2]孙柏瑛.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2007, 317.

[3]吴志华、刘晓苏.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2006, 213.

[4] 滕玉成、俞宪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242.

[5]廖泉文.人力资源发展系统[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272—277.

[6]刘帮成、胡进.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08—109.

[7]滕玉成、俞宪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47.

[8]刘厚金.公职人员培训的最新方法及其选择[J].当代行政.2007, 28.

[9] 唐志红、骆玲.人力资源招聘·培训·考核[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3,228.

[10]吴志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4,267-270.

[11]耿萍.务员培训评估研究[D]. 兰州:西北大学,2007,3.

[12]耿萍.务员培训评估研究[D]. 兰州:西北大学,2007,4.

[13]李国梁.公务员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 人力资源管理.2009,12.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范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范文 摘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结合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能够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了基于信息的决策支持。文章论述了各个学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系统的研究,对该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力求从另一个侧面去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文献综述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演进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经历了三个阶段,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和发展动力的论述基本上都是一致的。 杨兴东、王红霞、魏玉莲、成卫山(XX)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 0世纪6 0年代末期。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已经进入实用阶段,第一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当时由于技术条件和需求的限制,这种系统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种自动计算薪资的工具。但它的出现为人力资源的管理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即用计算机的高速度和自动化来替代手工工作量,使大规模集中处理大型企业的薪资成为可能。第二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第二代系统基本上解决了第一代系统的主要缺陷,

对非财务的人力资源信息和薪资的历史信息都给予了考虑,其报表生成和薪资数据分析功能也都有了较大的改善。第三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它的特点是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用集中的数据库将几乎所有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数据(如薪资福利、招聘、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培训、职位管理、绩效管理、岗位描述、个人信息和历史资料)功能要求已经从单纯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汇报逐渐转向数据处理和分析、替管理人员做出预测和决策支持,并通过电子流程进行自动化和跨平台跨网络工作等方面转变。 蔡昊(XX)在论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演进时也提出了三个发展的时期。他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已经进入实用阶段,同时大型企业用手工来计算和发放薪资既费时费力又非常容易出差错,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第一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当时由于技术条件和需求的限制,用户非常少,而且那种系统充其量也只不过是种自动计算薪资的工具,既不包含非财务的信息,也不包含薪资的历史信息,几乎没有报表生成功能和薪资数据分析功能。但是,它的出现为人力资源的管理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即用计算机的高速度和自动化来替代手工的巨大工作量,用计算机的高准确性来避免手工的错误和误差,使大规模集中处理大型企业的薪资成为可能。第二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

公共管理论文开题报告2017

最新公共管理论文开题报告2017 公共管理论文开题报告如何写呢?公共管理不仅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而且更应当强调社会公平。下面是分享的最新公共管理论文开题报告,欢迎阅读! 最新公共管理论文开题报告2017篇一: 论文题目:我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开题报告 目录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一)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本文研究框架 五、写作提纲 六、本文研究进展 七、目前已经阅读的文献 一、选题背景 当前,世界各国的老龄化现象已经成为全球的一个普遍的趋势,老年人养老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国

家中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截止2014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5.5%,其中65周岁以上人口为1.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1%。预计2020年,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我国老龄化的的程度正在日益加重。与加快的老龄化速度相比,我国养老服务供给却相对滞后。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服务的需求 不断增加,解决好老有所养的困境日益紧迫地摆在了各 级党委和政府的面前,居家养老服务问题更是解决人口 老龄化的焦点问题。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日益完善的城 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但是从养老方式来看,家庭 养老仍是我国最为传统的养老模式。家庭中的每位子女 仍然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为老人提供物质和精神方面 的服务,也就是说子女是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结构发 生了变化,由原来的246变成了 241,即现在的每个中 年家庭要赡养四个老人,养老负担正在逐渐加重。我国 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中的父母也已经或即将步入老年, 而且这些家庭中的一种特殊家庭一失独家庭的老人,从 生理和心理上更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关怀。近年来,我国 政府不断完善服务型政府的功能,提出了以老有所养、 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

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

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4-2015学年冬季小学期课程论文 题目:我国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班级:12级人力资源管理2班 姓名:魏子贵 学号:20120610310069 指导老师:唐建荣 完成日期:2015年2月28号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制度从规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开始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逐步走向成熟,绩效管理成为我国国有企业的重要管理手段之一。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了很多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对我国的很多学者提出的解决办法进行文献综述,希望能够使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的效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关键词: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系统考核 一、绩效管理的概述 绩效管理最开始在企业中的体现主要是进行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尚书*荛典》里有“纳于大麓,暴风骤雨弗迷”,就是指荛将帝位禅让给禹之前对其进行了绩效考核,但是随着经济与管理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和研究者意识到绩效评估的局限性和不足。绩效管理正是在对传统绩效评估进行改进和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谓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主要包括:对员工工作结果的管理和对影响员工工作结果的行为、表现及素质等的管理。李智勇、陆珂在《国有企业开展绩效管理的思考》(2008)提出绩效管理不是仅仅停留在“结果考核”水平上的事后管理,而是一个以员工为中心的一系列干预活动的过程管理。绩效管理不仅针对员工以往的业绩进行考核,还包括绩效目标的设定与分解、绩效跟踪、考核与反馈、指导辅助、绩效改善计划制定等环节。 二、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如何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如何留住优秀人才成为当今一大难题。绩效管理作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在战略实现人才开发以及员工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这一点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国有企业的一种共识,也越来越得到企业管理层的关注,很多企业已经建立绩效管理制度,并利用了绩效考核结果。从众多学者的研究中,可以总结出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比较显著的问题有以下4点: 1.考核观念落后,将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尹之峰、白延静在2011年发表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绩效管理研究》中提出绩效管理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及沟通、绩效结果的应用等五部分,但国有企业中,

选题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状况、文献综述文档

选题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状况、文献综述文档 (一)选题地缘起和意义 引言 1.选题缘起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政府将大量地精力投入到如何更快地促进经济增长上,对就业难问题、收入分配不均问题以及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和医疗等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地关注力度不够,政府职能地缺位、错位、越位现象严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地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国有经济结构地战略性调整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地改革,政府过去传统地管制型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地现实情况,迫切需要进行全面地政府体制改革,转变 出:“. 南) 等现象严重,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实现经济高速增长造成了大规模生态环境被破坏和环境污染,社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地这些严重失衡,说到底与政府制定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同时期地方针政策,与政府地管理方式、管理手段,与政府地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和公共行政管理能力,有着密切地、甚至决定性地关系④.要解决发展失衡问题,关键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地职能定位,合理界定政府管理经济地范围,切实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变到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有效地公共服务上来,建设以公平、公正、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为目标地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切实改进地方政府某些不良状态地迫切要求.由于长期以来政府一直停留在管制型政府地官本位、权力本位地理念之下,地方政府地“单边主义”和信用缺失现象比较严重.由此导致地政府官僚主义、衙门作风使得

政府与公众之间地关系渐行渐远.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在相当程度上出现了以发展经济、经营城市地名义进行圈地、兴建开发区,以公共利益地名义强行拆迁民房,以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现象.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地政策缺少连续性,缺乏协调性和整体配套,让公众无所适从,“这些信号意味着在原有地制度路径下地改革所带来地额外收益地增加已接近临界值,不进行制度创新,就难以出现所谓地帕累托改进"@,就难以把中国地改革事业推向一个新地阶段,甚至政府地合法性也会遭到一定程度地挑战.另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社会地全面转型,广人群众日益迫切地要求政府能够为他们提供基本而有保障地公共产品和有效地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广人群众越来越期望建设一个公开、透明和没有腐败地政府. 2.研究意义 从实践方面讲,对我国目前服务型政府建设地现状与改进进行研究,有利于贯彻落实党地十 @,1.2 (--) 1 国外( 化地 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一书中阐述了企业家政府理论这一新公共管理地理想实践模式,主张政府在公共服务中地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①.治理理论成为改革公共服务地~个重要理论.治理理论地创始人是詹姆士·N·罗回[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周敦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3⑧\:一,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西瑙.他在《没有政府地治理》一书中提出全球治理地思想.奥斯特罗姆夫妇在《公共事物地治理之道》、《多中心与地方公共经济》等著作中提出多中心制度设计地理念.他们认为,高度地多中心与分化不会导致公共服务成本地提高.对此他们开 列了公共服务多种提供途径地清单:经营自己地生产单位、与私营公司签约外包、确立公共

公共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

公共管理理论的文献综述 一.传统的公共行政学派 传统的公共行政管理( 1865 一1970 )发韧于西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之中:德国的稗斯麦时代,法国的后拿破仑时代,美国的进步运动时代,都强调运用国家的力量管理社会,推动其进步。在美国,建国先贤——汉密尔顿提出的国家干预经济发展、凯恩斯主义等思想, 伴随着20 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蹒跚向前,并且在20 世纪30 年代大规模经济危机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传统公共行政强调“效率”, 国家对于社会和经济事务大包大揽。这些方法一度被认为是,也确实是拯救西方资本主义危机的良药, 使西方各国从原始资本的积累走上了充满活力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从理论意义上讲, 完整的传统公共管理模式存有三大理论支柱: 1.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 1887 年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学季刊).上发表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指出行政应当在政治的适当范围之外。行政问题不是政治问题,虽然政治为行政确定任务,但政治不能去操纵行政。从此政治与行政的严格二分为传统公共行政定下了主基调,之后百年的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都建立在它之上。 2.理性官僚制理论(官僚制度学派) 如果说政治行政二分法为传统公共行政奠定了理论基石, 那么传统行政模式中最重要的理论原则是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官僚制理论,它在形式上、方法上都与传统公共行政中其他理论配合默契,有浑然天成之感.韦伯笔下的官僚制组织是一个拥有法理权威、严格规则、职责明确的层级体制。良好的效率通过组织本身的规则和程序获得保证。在传统公共行政时代,官僚制作为理性和效率的工具, 确实为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其最大的进步莫过于:运用以理性规则为基础的,非人格化的行政取代了人格化的行政.它举起理性和逻辑的旗帜,批判和否定了产业革命初期个人专制、裙带关系、暴力威胁、主观判断和感情用事的管理方法。 其代表人韦伯认为官僚制度学派有着高度结构化,标准化,非人格化,理想形态等特征的行政组织体系,是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能够达到最高程度的效率。官僚机制传统上被认为是政府管理的主要组织形式;官僚体系的设计、激励、控制等运行管理和改造,包括人事、财政、技术使用及公共工程项目等都是公共管理学科最关注的问题。韦伯认为,现代官僚制度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高效的大型组织管理形式,这一点,在军队、国家和大型企业的核心结构都无一例外地采用官僚机制的实践中得到了有力的证明。但是,官僚机制也象市场机制一样,有使自己失灵的天敌,如人浮于事、臃肿、繁冗的程序等等。这些天敌会负面影响官僚机制的良性运作,需要得到管理和监督。 3.科学管理理论(古典管理学派) 古典管理学派,该学派主要关注行政效率,寻求为行政管理提供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该学派为公共行政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代表人物泰勒(1911)在《科学管理原则》中提出“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原则,该理论强化了人们对追求效率和消除浪费的关注,从而成为公共行政的核心追求。弗雷德里克.泰勒在他的科学管理原理中贡献了这样一种工作方式.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包含两个重要的观点:一是标准化的工作.这与僵化的等级制度、程序和先例相符合;二是广泛而严密的控制.与传统理论中公务员职业化、终生制完全吻合.

国内外人力资源整合文献综述

2.4 国内外人力资源整合的研究现状 人力资源整合(Human Resource Integration,简称为HRI),作为企业管理整合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作用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对其进行了有益的研究。 2.4.1 国外研究现状 自19世纪美国发生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们从组织行为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对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并购的人力资源整合作了比较多的研究。Schweiger,Walsh (1980)在著作中,讨论了雇员在并购中的冲突、紧张、职业不确定性、行为难题、压力、生产力损失、财务安全、工作地点的重新安排、同事间的信任等问题的典型感受。Krug,Nigh(1998)对跨国并购中的被并购企业管理者离职原因进行了研究,认为被并购企业管理者的大量离职与并购两企业所在国的文化差异、高的国际整合水平(the level of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和被并购企业在并购前的绩效水平显著相关;文化差异越大、国际整合水平越高、并购前的绩效越低,其离职率越高。美国学者P·普里切特,D·鲁宾逊(1999)在《并购之后:如何管理被收购公司》中对企业并购对员工的心理冲击以及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对被收购公司人员的综合评价和挽留等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并购管理提出了一些指导原则。这本书是国内引进较早的,也是较为系统性地介绍企业并购之后的整合问题的著作,但由于这本著作是关于企业并购之后各方面的整合问题,比如财务、战略、组织结构等整合问题,因此人力资源整合问题的研究就显得不够深入,不够系统。在并购企业人力资源整合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亚力山德拉·里德·拉杰科斯(1999),他在《并购的艺术——整合》中对并购后的几种主要形式的整合对作出了详细的讨论,以问题的形式一个一个相应回答,并配合相关典型案例加以讨论。在人力资源整合方面,讨论了并购中人员的裁减主要要看公司下一步的战略,并不是所有的并购都导致裁员,有些恰好相反。关键员工对企业非常重要,要通过精神和物质激励、设置约束条件等各种方式保留优秀的员工。并从组织结构、薪酬福利等方面以本国的具体情况为背景做出了具体的方案。菲利浦·米尔韦斯,米切尔·马克斯(1999)在《兼并管理》中从组织的角度和人的角度描述了兼并管理的方

文献综述

政府创新的原因分析(丁月华2009200528) 一、外部环境 政府作为公共组织是一个不断与环境发生作用的开放系统。公共组织越开放,与其组织环境的关系就越密切,对社会需要就越敏感。面对组织环境的变化,政府只有进行创新才能提高自己对环境的适应力。 1、技术环境 陈振明(2003)认为,技术本身是组织的因素之一,制约着组织管理和活动方式方法。在今天,信息技术的发展则从多个方面影响着公共组织的结构和行为。 (1)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组织结构出现“去中心化”的趋势。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最底层与高层通过电子化沟通可及时、方便地进行信息交流,这就是政府创新的表现之一。电子化政府不再需要传统上过多的管理层次,各级管理者的权力在缩小,基层的自主权得到扩大,“去中心化”的结果是大规模的集权化层级结构让位于扁平化网络。 (2)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使虚拟政府成为可能。虚拟政府基于网络引入了企业式的竞争,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具有很高的运行效率。计算机网络使政府传统的科层制的上级控制逐步转向下级的自我管理、项目管理等。[1] 2、经济环境 市场经济的发展,理性与效率观念的倡导,政府传统的强制性资源配置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环境的发展。必须依靠市场机制来改造公共管理,引入竞争机制与企业家精神来提高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效率。王伟(2007)认为,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机构,必须能够代表公共利益,切实保证公共行政权力、公共利益和公共需求的平衡与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政府自身健全政府体制、优化运行机制、完善权责配置、降低行政成本、革新治理工具,以此来提高政府自身的行政效率和效能。[2] 3、社会环境 进入90年代以后,全球化和分权化的社会趋势极大地改变了公共管理的生态环境,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多变,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加深,范围不断扩大。Gilles Paquet (1999)认为,政府、工商界和市民之间的合作正成为民族国家竞争力和国家繁荣的基本构成要素。[3]在这种背景下,合作网络应运而生,要求社会各界人士通力合作,一起处理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使公共管理成为真正的社会联合行动。正如瓦尔特(1997)所言:“作为治理的公共管理,遇到的主要挑战是处理网络状,即相互依存的环境。公共管理因而是种网络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模式,合作网络为政府处理公共事务引入了新的机制。[4] 4、舆论环境 公共舆论因素渗透于各种环境因素之中,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公共舆论环境。公共舆论有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政府的目标和行为。海尔·G·瑞尼认为:“公共组织需要来自政治科学家所说的公众(或者说是更广泛的、遍布的群众)——特别是关注事态的公众(他们更有组织,对某些机构也更感兴趣)——的支持。”[5]当今社会,媒体高度发达,人们的受教育水平越来越高,人们的权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日益高涨,于是舆论愈加发达,其影响力与日具备。由于公共舆论的重要性,政府组织不得不重视与民众的关系。服务型政府旨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为民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以获得民众支持,优化舆论环境。 5、知识经济时代的影响 “学习型组织”论认为组织依赖的技术不以机器为基础,而以知识为基础,它的设计是用来处理知识和信息的,组织成员的首要任务不是为了追求单一的效率,而是如何识别和解决新的问题。在“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影响下,建立“学习型政府”的要求因运而生。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范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范文 摘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结合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能够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了基于信息的决策支持.文章论述了各个学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系统的研究,对该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力求从另一个侧面去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文献综述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演进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经历了三个阶段,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和发展动力的论述基本上都是一致的. 杨兴东、王红霞、魏玉莲、成卫山(2007)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已经进入实用阶段,第一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当时由于技术条件和需求的限制,这种系统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种自动计算薪资的工具.但它的出现为人力资源的管理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即用计算机的高速度和自动化来替代手工工作量,使大规模集中处理大型企业的薪资成为可能.第二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第二代系统基本上解决了第一代系统的主要缺陷,对非财务的人力资源信息和薪资的历史信息都给予了考虑,其报表生成和薪资数据分析功能也都有了较大的改善.第三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它的特点是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用集中的数据库将几乎所有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数据(如薪资福利、招聘、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培训、职位管理、绩效管理、岗位描述、个人信息和历史资料)功能要求已经从单纯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汇报逐渐转向数据处理和分析、替管理人员做出预测和决策支持,并通过电子流程进行自动化和跨平台跨网络工作等方面转变.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公共管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课题名称:统筹城乡背景下乡镇治理机制改革研究 一、课题意义 理论意义:当前我国仍正处在经济的转型期,经济结构的调整势必会引起社会诸多方面结构的调整。我国乡镇正在发生新的变革,乡镇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很多新的矛盾和问题,也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传统的乡镇治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乡镇发展的需要。所以,中央明确提出了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自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乡镇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的目标;明确提出了坚持不懈推进乡镇改革和制度创新,调整不适应乡镇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保障农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的原则;明确提出了健全乡镇民主管理制度的任务。乡镇治理是国家治理的一部分,国家在各个时期的目标任务不同,乡镇治理的模式选择就不同。新中国60年乡镇治理实践,“人民公社”和“乡政村治”两大主题基本是各领风骚三十年。在转型期的中国对社会关系全面调整,管理制度全面改进,治理模式全面转变的大背景下,原有的“乡镇村治”模式已难以适应改革的需要,这就需要大力的推进乡村治理模式的嬗变。本课题在研究传统乡镇治理模式困境,反思其成因的基础上,在统筹城乡的背景下,结合地方政府改革理论、新公共管理思想、公共政策等理论,关注统筹城乡背景下的乡镇治理研究路径,对治理主体的权力关系、职能体系、运行模式进行系统化的理论思考。 实践意义: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毋庸置疑,乡村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石,而建立怎样的乡镇治理模式,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关系到乡村社会的稳定发展,进而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传统的乡镇治理模式已不适应发展的需要。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乡镇作为我国最基层的行政机构,在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因此,在统筹城乡背景下对乡村治理机制改革的研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 目前,我国关于乡镇体制改革的研究主要涉及其发展现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路径的分析等方面: 1. 发展现状研究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乡镇治理体制也不断地发生变化。建国初期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特点是“一大二公”、“政社合一”、“党政不分”和“全能主义”。改革开放以后,乡镇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此开始了“乡政村治”的基层治理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管理体制显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随着经济的发展、

公共治理文献综述

公共治理文献综述 内容提要:公共治理,是一种多元的,民主的,合作的法意识形态的公共行政。这种新型的行政就是“治理”式的行政。20世纪末,该理论被广泛地运用于政治发展和行政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领域。它强调社会公共事务治理中各种民间组织机构的参与,强调国家与社会组织间的相互依赖及互动合作,打破了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传统思维,对当前我国的政府改革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公共治理理论政府改革综述 一、西方治理理论的兴起及背景 治理理论兴起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西方福利国家出现管理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民族国家内部,政府被视为“超级保姆”,职能扩张、机构臃肿、服务低劣、效率低下,财政危机遍布各国,社会分裂和文化分裂同时出现。在国际市场上,随着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逐步深入,联合国的安全机制和国际社会的和平力量也无法拯救世界一些地区大规模的无政府状态,尤其是毒品,跨国犯罪、核武器扩散、科技风险、环境保护等问题已对国际社会的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既重视发挥政府的功能,又重视社会组织群体势力相互合作、共同管理的方式和理念登上了历史舞台。二、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 (一)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 1.治理的主体。除了包括一国的政府以外,还包括其他各种公共组织、民间组织、非营利组织、私人组织、行业协会、科研学术团体和社会个人等等。 2.治理的对象或客体。凡是现实生产生活中所涉及的事务和活动,无不是治理的对象。 3.治理的手段方式。除了国家的常规手段和方法外,更多的是强调各种机构、团体之间的自愿、平等合作。 4.治理的目标。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① (二)治理理论的基本特征:② ①沈荣华,周义程.善治理论与我国政府改革的有限性导向[M].理论探

人力资源文献综述

行分析,变量由11方面组成,即招聘前对拟招聘岗位人员应具备的技能/资质/特征进行分析的比例;新员工中经过正式招聘程序录用的比例;招聘小组成员的平均人数;新员工在第一年平均接受培训的时间(天数);老员工每年接受培训的平均时间(天数);工作业绩在晋职中发挥作用的程度(采用利克特5级量表);每年至少接受一次正式的绩效评估的员工所占的比例;每年根据个人绩效评估发放的奖金占其总收入的平均比例;进行工作分析的岗位所占的比例;每年至少接受一次态度调查的员工所占的比例;能够共享组织信息的员工所占的比例。本研究把企业绩效作为因变量,控制变量有四个,即母公司在中国建立的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的年限;企业的经营年限;企业规模,用员工人数反映;外商投资企业的母公司所在国。研究进行了两组回归分析,一组考虑刮过公司在中国的经营经验,另一组考虑外商独资企业的经营年限,分别进行回归分析,使用层析回归分析法检验前文提出的假设。 研究结果给本文的两个假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因袭在所调查的外商独资企业的样本范围

内,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的整合都对企业绩效有积极的作用,另外,企业经营年限对企业绩效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结论: 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整合的程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更大些,这与国外类似研究的结论不同,原因可能是:第一,中国快速变化的竞争环境使得企业必须频繁变化竞争战略,为了保持竞争力,企业必须相应调整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第二,由于外商独资企业要经历一个学习和适应的过程,因此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战略的整合是非常必要的的,人力资源管理不猛在企业战略制定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第三,同西方国家相比,某些“高绩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在中国可能效果不明显,有必要对人力资源管理措施在中国可能效果不明显,有必要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结论显示未来的研究应当探索人力资源的单个因素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或使用确认性因子分析方法探讨人力资源要素的组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文章局限性:首先是样本量小,第二是由于由同一位被访者同时提供有关人力资源管理实

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

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14-2015学年冬季小学期课程论文 题目:我国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班级:12级人力资源管理2班 姓名:魏子贵 学号:20120610310069 指导老师:唐建荣 完成日期:2015年2月28号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制度从规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开始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逐步走向成熟,绩效管理成为我国国有企业的重要管理手段之一。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了很多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对我国的很多学者提出的解决办法进行文献综述,希望能够使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的效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关键词: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系统考核 一、绩效管理的概述 绩效管理最开始在企业中的体现主要是进行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尚书*荛典》里有“纳于大麓,暴风骤雨弗迷”,就是指荛将帝位禅让给禹之前对其进行了绩效考核,但是随着经济与管理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和研究者意识到绩效评估的局限性和不足。绩效管理正是在对传统绩效评估进行改进和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谓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主要包括:对员工工作结果的管理和对影响员工工作结果的行为、表现及素质等的管理。李智勇、陆珂在《国有企业开展绩效管理的思考》(2008)提出绩效管理不是仅仅停留在“结果考核”水平上的事后管理,而是一个以员工为中心的一系列干预活动的过程管理。绩效管理不仅针对员工以往的业绩进行考核,还包括绩效目标的设定与分解、绩效跟踪、考核与反馈、指导辅助、绩效改善计划制定等环节。 二、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如何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如何留住优秀人才成为当今一大难题。绩效管理作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在战略实现人才开发以及员工管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这一点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国有企业的一种共识,也越来越得到企业管理层的关注,很多企业已经建立绩效管理制度,并利用了绩效考核结果。从众多学者的研究中,可以总结出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比较显著的问题有以下4点:

关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文献综述 □王团李林 【内容摘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协调,对我国来说意义重大。本文首先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初步的定义,纵向回顾了我国 建国以来的行政体制改革历程,然后横向分析了西方国家的行政体制改革的背景理论,随之分析了我国当前政府 体制存在的问题及现状和进行体制改革的动因,并对行政体制改革的对策和目标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行政体制;发展历程;目标定位 【作者简介】王团(1988.1 ),男,河南郑州人;广东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 李林(1963.3 ),男,山东汶上人;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一、关于行政体制定义的研究 关于行政体制的概念,目前学术界的解释见仁见智,综观其界定,笔者将其概括为以下四种学说: (一)边界说。有学者认为,行政体制是相对于立法体制司法体制而言,指管理国家行政事务的政府机关的设置、职权的划分与运行各种制度的总结。[1] (二)权力说。有学者认为行政体制是指行政权力物化的结果,是合理划分行政权力、优化行政组织结构、健全行政制度和理顺行政关系的活动,[2]是政府系统内进行权力机构设置和运行的一种机制。[3]也有学者认为是国家行政系统的权力划分等方面的关系模式,其核心是行政权力的划分和行政职能的配置。[4] (三)关系说。有学者十分明确地指出行政体制是一种行政关系[5],是行政关系的调整和安排。[6] (四)结构说。有学者基于张康之在对行政体系进行解读时将行政体系划分为客观结构、主观结构和价值结构[7],认为行政体制也适用于这三种结构。 二、关于行政体制发展的横向对比研究 (一)当代西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各国开始了一场以摈弃官僚制为突破口,以提高行政效率为目的的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新公共管理改革大量采用工商企业的管理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顾客和结果为导向对政府组织进行全面再造,从而实现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改革目标。政府再造大师奥斯本在《改革政府》一书中把西方各国的这些新公共管理改革内容归结为企业家政府模式。也有学者认为,在实践中,并不存在统一的新公共管理模式,只存在不同类型的新公共管理模式。英国学者E.费利耶等人在《行动中的新公共管理》 · 121 ·

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文献阅读与综述》

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 《文献阅读与综述》相关要求 根据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2015级培养方案,《公共管理文献阅读与综述》课程(1学分)以课程论文形式考核,为加强课程的管理,提高实效性,特制定本规定: 一、课程论文要求 1、撰写一篇以公共管理领域相关问题为内容的“文献综述”; 2、综述主题内容的选择要与毕业论文选题结合起来,即综述内容要与本人的毕业论文选题相关,不能脱离自己的毕业论文; 3、字数为3000字——5000字。 二、“文献综述”格式及其要求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文献综述的格式并没有固定,但总的来说包括几个部分:引言;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论。 (一)引言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研究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作者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

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

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2014-2015学年冬季小学期课程论文 题目:我国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班级:12级人力资源管理2班 姓名:魏子贵 学号:20120610310069 指导老师:唐建荣 完成日期:2015年2月28号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制度从规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开始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的管理模式逐步走向成熟,绩效管理成为我国国有企业的重要管理手段之一。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了很多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对我国的很多学者提出的解决办法进行文献综述,希望能够使国有企业的绩效管理的效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关键词:国有企业绩效管理系统考核 一、绩效管理的概述 绩效管理最开始在企业中的体现主要是进行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尚书*荛典》里有“纳于大麓,暴风骤雨弗迷”,就是指荛将帝位禅让给禹之前对其进行了绩效考核,但是随着经济与管理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和研究者意识到绩效评估的局限性和不足。绩效管理正是在对传统绩效评估进行改进和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谓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主要包括:对员工工作结果的管理和对影响员工工作结果的行为、表现及素质等的管理。李智勇、陆珂在《国有企业开展绩效管理的思考》(2008)提出绩效管理不是仅仅停留在“结果考核”水平上的事后管理,而是一个以员工为中心的一系列干预活动的过程管理。绩效管理不仅针对员工以往的业绩进行考核,还包括绩效目标的设定与分解、绩效跟踪、考核与反馈、指导辅助、绩效改善计划制定等环节。 二、国有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国有企业如何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如何留住优秀人才成为当今一大难题。绩效管理作为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在战略实现人才开

人力资源管理的文献综述参考

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 随着全球对知识和人才的重视,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深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作为软件产品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与此同时,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成为企业资源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伴随着我国管理软件市场的发展,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正在成为我国应用管理软件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bstract With the global emphasis on knowledge and talent, business awareness of the importance of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 as a software product, enterprises are increasingly concerned about it; At the same time,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system in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enterprise resource management as an integral part, along with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nagement software market,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system application management software in China is becoming the key development areas. Keywords: Enterprises,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行政管理文献综述

本科生学年论文建设服务型政府研究综述 班学姓级:号:名: 指导教师: 2015年 3 月22日

建设服务型政府研究综述 摘要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在全球化、信息化、民主化浪潮的冲击和影响下,为 应对现实挑战和自身发展的需求。西方各国掀起了一股行政改革的浪潮,其改革的主要方 向是实现由过去“以公共权力为核心”的消极行政向“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积极行政转变,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各国普遍认同的观念。在我国,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建设“服务型政府”已成为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所以在国际发展和当前我国行 政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建设服务型政府已成为我国目前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和最终任 务。 关键词行政改革服务服务型政府 新世纪以来,面对我国入世后的新形势,借鉴西方的行政改革的理论,一 些学者和政府官员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问题,并得到了高层的认可。2004年2月21日,温家宝在中央党校省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仪式上,《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 发展观》为题发表讲话,首次提出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同年3 月8 日在参加人大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又强调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为人民服务 的政府以及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措施。2007年10月15日,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从而 最终把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到了政治与行政体制改革的战略高度。因此,各专家 学者也在不断地研究探讨有关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系列问题。 一、服务型政府的界定 界定服务型政府首先要弄清服务的概念,那服务是什么呢?随着公共管理 理念的产生,服务已被大家熟知,但是没有人对此作出明确的界定。查阅相关 文献,有的学者认为“服务就是为他人提供所需要的东西的工作以及从事这一 工作,”还有其它学者认为服务是一项为集体利益或某种事业的活动,而不是为 了自己的利益和个人事项的活动,或者说服务的目的是利他,而不是利己。基 于以上对服务的概念的界定,来界定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就应该把握两点:一是 服务型政府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公民利益的实现;二是在政府向公民提供服务的过 程中,是公民的利益需求居于决定地位。那么服务型政府是什么呢?国内最有 代表性的服务型政府的概念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的指导下,在整个社 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人民服务 为宗旨并承担着政府责任的政府。总结上述观点,服务型政府就是对社会负责、 对人民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学界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围绕服务型政府理论来源、 为什么建设服务型政府、怎样建设服务型政府展开。

公共管理系统前沿文献综述

中国公共管理研究前沿报告 我国的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现代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研究和教育直至20世纪80年代才得以恢复和重建。1999年5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7次会议决定设立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这为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制度化建设迈出了一大步。六、七年来,公共管理学科发挥“后发”优势,获得了较快、较大的发展①。 本报告以中国大陆发表的公共管理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暂不包括中国、香港、澳门地区的同类文献;在公共管理研究文献的选取上,多与常用的“公共行政”相类,而不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行的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所包含的二级学科完全一致;或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中的“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围大致相同,不包括“三农问题”、“公共卫生与社会保障”、“社区治理”以及“公共安全与危机管理”等专业领域,尽管这些领域在近几年已成为公共管理的热点问题②。考察年限以2006年为主,但鉴于我国还没有发表过类似的研究报告,本报告也回溯了此前的一些重要文献。因此,本报告也可以看作为近年来中国公共管理研究的前沿报告。 一、主题的确定 除期刊数据库以外,公共管理学的重要文献主要集中在《公共行政》(中国①薛澜对此有过详细考察,参见“公共管理与中国发展:公共管理学科的回顾与前瞻”,《管理世界》2002 年第2期。 ②参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主编的《管理科学发展战略:暨管理科学“十一五”优先资助领域》(科学出版社,2006年)一书中对“宏观管理与政策学科”的分类。同时,该书对1994年至2003年期间“公共管理理论与方法”以及各专业领域的发展态势作了统计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