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教材编写大纲

化工原理教材编写大纲
化工原理教材编写大纲

《化工原理》教材编写大纲

总体要求

1、要反映工科教育的特点,突出实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强化工程观念,以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

和科学思想方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2、要以整体培养规格为目标,优化容体系,贯彻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可持续

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3、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连贯性、逻辑性,力求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并在可用图示说明的前提下直接用图说

明教学容,以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4、要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适当留有供自学和拓宽专业的知识容。

5、每学时按4000~5000字编写。

容安排

1、编委会统一前言

2、作者前言

3、目录---列至三级标题(即章、节、一、二、三等)。

4、每章前要列出“学习目的及要求”,对于理论性较强的教学容在“章”的末尾需附有“单元小结”及“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必须是1995年以后出版的书籍和刊物),以便自学。

5、正文中例题及章末思考题和习题应贴近生活和生产实际,并占有一定的比例,例题以[例题x-x]的格式按章——例题流水号形式给出。

6、根据教学容的要求可适当插入与新技术、新工艺、新信息相关的知识点,以丰富教材容,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7、根据需要书末附“附录”;附录容应与正文容相关,引用列出的数据、标准等要准确无误。

8、物理量、计量单位、图、表、公式编排要求

①物理量名称、符号和计量单位执行国家标准GB3100-3102-93《量和单位》予以统一,其中组合计量单位中除的关系用斜线表,不用负指数形式(如mol/L)。有关计量单位的使用详见华东理工大学《著译者须知》9~10页。

②公式中物理量的说明格式采用《须知》28页中介绍的第二种形式。如果说明中又套有公式时,其格式采用《须知》中28-29页中的第一种形式。

③图、表、公式编号均以章——流水号编排(中间用半字线“-”连接)。物理量与计量单位之间用斜线“/”隔开的形式编排。有附加条件时,应对物理量进行说明,而不修饰计量单位。

④其它具体要求详见《须知》。

版面布置要求

1.纸为B5规格---字距为35行;A4规格---字距为40行。全文统一采用小4号字体、同规格纸。

2.体例

第**章****(居中)

第**节****(居中)

一、****(前空两格,独占一行)

**************************************************(下文另行,前空两格,另行顶格排)

(一)****(前空两格,独占一行)

**************************************************(下文另行,前空两格,另行顶格排)

1. ****(前空两格,独占一行,另行顶格排)

**************************************************(下文另行,前空两格,另行顶格排)

(1)**** ***********************(标题后空一格,接下文,另行顶格排)****************

①*********************************(正文接标题号,另行顶格排)

交稿要求

1、主编负责全书的统一整理工作,全书按流水号统一编排页码,包括扉页(作者署名)、前言、目录、容

提要、正文、本章小结、思考题和习题、参考资料、附录等。交稿要求达到“齐、清、定”,具体要求见《须知》第1页。

2、交磁盘稿并附打印稿一份,两稿容要求一致,以打印稿为准。

3、交稿时另附一份复印图,图的容、编号与正文中的图一致,并且图中线条清晰,大小适宜。如果采用

图文混排稿,须保证图中的容清晰、明确,达到出版要求。

4、交稿时间由合同确定。

编写容(总计按148学时编写,各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用人方向选讲教学容)

《化工原理》(上册)(按70学时编写)

绪论(按2学时编写)

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本课程的起源与发展

二、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三、单位及单位制

四、基本概念

(一)稳定系统与不稳定系统

1. 稳定系统与不稳定系统

2. 稳定系统的特性

(1)连续性与连续性方程(2)稳定系统的守衡性

①质量守恒

②能量守恒

(二)平衡与过程速率

1. 平衡过程

2. 过程速率

(三)经验关联式

1. 实验数据关联方法

2. 对数坐标系

3. 准数与因次

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流体力学(按20学时编写)

教学目的及要求

引言

第一节基本物理量(按3学时编写)

一、密度

(一)密度、相对密度(比重)、比热容的定义及换算

(二)密度计算

1. 混合液的密度;

2. 气体密度计算

二、压力(压强)

1.流体静压强的定义、特性

2.压强的计量与测量

三、流量与流速

1.流量

2.流速

四、黏度

1.牛顿黏性定律

2.黏度与黏度的计量单位

3.黏度计及其应用

第二节流体静力学(按3学时编写)

一、静力学基本方程及其结论

(一)静力学基本方程的推导

(二)讨论

二、静力学基本方程的应用

(一)系统压差及表压强的测量——液柱压差计(二)液位的测量(近程、远程测量)

(三)液封高度的计算(含气柜衡压原理)(四)液下物体受力计算

第三节流体动力学(按4学时编写)

一、稳定流动系统的能量类型

(一)流体本身携带的能量类型

(二)系统与环境交换的能量类型

二、稳定流动系统的能量衡算方程——柏努利方程(一)拓展的柏努利方程推导

(二)柏努利方程讨论及变形

三、柏努利方程式的应用

(一)计算截面与水平基准面的选取原则

1. 计算截面的选取原则

2. 水平基准面的选取原则

(二)柏努利方程式的应用示例

1. 高位槽

⑴高位槽的作用⑵高位槽面高度计算⑶高位槽输液系统流量的确定

2. 确定的输送设备有效功率

⑴输送设备的有效功率⑵输送设备有效功率的确定

3. 确定送液气体的压力

4. 确定端面压力

5. 流量测量

第四节管流过程(按2学时编写)

一、阻力的表现与形成原因

(一)流体阻力的表现

(二)形成原因

二、流体的流动型态及其判定――雷诺演示实验(一)两种典型的流动型态――雷诺演示实验(二)雷诺准数与流动型态的判定

(三)非圆管系统中流动型态的判定

三、圆管中的速度分布与流动边界层概念

(一)层流过程的速度分布函数推导

(二)湍流过程的速度分布

(三)流动边界层

1. 流动边界层概念

2. 边界层的形成与分离

第五节化工管路基础(自学容)

一、化工管路的分类

(一) 分支管路

(二) 并联管路

(三) 串联管路

(四) 单一管路

二、化工管路的基本构成

(一)管材

(二)管件与阀件

三、管子的选用

第六节管路系统的能量损失(按4学时编写)一、直管阻力(沿程阻力)

(一)直管阻力损失计算通式――宁公式的推导(二)摩擦因数

1. 层流过程的摩擦因数

2. 湍流过程的摩擦因数

(1)湍流过程摩擦因数的影响因素

(2)绝对粗糙度与相对粗糙度

(3)莫狄图及其讨论

(三)直管阻力损失及压降计算

二、局部阻力

(一)当量长度法1. 当量长度的概念

2. 局部障碍物的当量长度

(二)阻力系数法

1. 阻力系数的概念

2. 局部障碍物的阻力系数

三、系统总阻力损失计算

第七节管路计算(按2学时编写)

一、简单管路计算所研究解决的问题

二、简单管路计算常用计算方法――试差法

三、简单管路计算示例

(一)确定输送系统动力消耗

(二)确定输送系统的理论工作流量(三)配管计算

四、复杂管路计算原则

(一)并联管路

(二)分支管路

第八节流量测量(按2学时编写)

一、测速管(皮托管)

(一)构造

(二)测量原理

(三)讨论

二、孔板流量计

(一)构造

(二)测量原理

(三)讨论

三、文氏流量计

(一)构造

(二)测量原理

(三)讨论

四、转子流量计

(一)构造

(二)测量原理

(三)讨论

单元小结

复习思考题

习题

参考文献

第二章流体输送(按12学时编写)

教学目的及要求

引言

第一节离心泵(按6学时编写)

一、离心泵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一)主要构造

(二)配套装置

二、离心泵的主要性能与特性曲线

(一)离心泵的主要性能

1. 流量

2. 扬程

3. 轴功率

4. 机械效率

(二)离心泵的特性曲线

1. 离心泵的特性曲线

2. 特性曲线的应用

(三)离心泵的安装高度(吸上高度)

1. 离心泵的气蚀现象

2. 离心泵安装高度

(1)允许气蚀雨量法(2)允许吸上真空高度法(四)离心泵的型号及选用

1. 离心泵的型号

⑴清水泵⑵油泵⑶耐腐蚀泵

2. 选用方法

(五)离心泵的操作

1. 离心泵的工作点及确定

2. 离心泵的串、并联操作

3. 离心泵的操作方法

第二节其它化工生产用泵(按2学时编写)一、往复泵

(一)往复泵的构造与工作原理

(二)往复泵的特性曲线

(三)恒压装置

(四)正位移系统

二、比例泵

三、旋液泵

四、齿轮、蜗杆泵

五、化工生产用泵性能比较

第三节气体输送设备(按4学时编写)

一、通风机

二、鼓风机

(一)离心式鼓风机

(二)萝茨鼓风机

三、压缩机

(一)往复式压缩机

1. 构造与工作原理

2. 配套设置

3. 往复式压缩机的吸气能力与影响因素

(二)离心式压缩机

1. 构造与工作原理

2. 特性曲线

四、气体输送设备性能比较

单元小结

复习思考题

习题

参考文献

第三章非均相系统的分离(按12学时编写)教学目的及要求

引言

第一节重力沉降及设备(按3学时编写)一、自由沉降

(一)自由沉降

(二)自由沉降速度

二、重力沉降设备

(一)多层隔板式降尘室

(二)连续沉降槽(增稠器)

第二节离心沉降及设备(按2学时编写)

一、离心沉降与离心沉降速度

二、离心沉降设备

(一)旋风分离器

1. 构造与工作原理

2. 分离能力与临界直径

(二)旋液分离器

第三节过滤(按4学时编写)

一、过滤基本原理

(一)分类

(二)过滤介质

(三)助滤剂

(四)过滤名词术语

二、过滤基本方程式

(一)过滤基本方程式

(二)恒压过滤基本方程式

三、恒压过滤基本方程式的应用

四、过滤设备

(一)板框压滤机

1. 构造

2. 工作原理

(二)叶滤机

1. 构造

2. 工作原理

(三)真空过滤机

1. 构造

2. 工作原理

第四节离心机(按1学时编写)

一、分类

二、常速离心机

三、高速离心机

四、超速离心机

五、离心机的性能及选用

第五节其它气体分离设备(按1学时编写)

一、惯性分离器

二、袋滤器

三、静电除尘器

四、文丘里除尘器

五、泡沫除尘器

第六节分离设备的选择(按1学时编写)

一、气-固混合物的分离方案及设备选择

二、液-固混合物的分离方案及设备选择

单元小结

复习思考题

习题

参考文献

第四章传热(按18学时编写)

教学目的及要求

第一节概述(按1学时编写)

一、传热学研究解决的问题

二、传热的基本方式

(一)热传导(导热)

(二)对流

1. 自然对流

2. 强制对流

(三)辐射

三、工业换热方式

(一)混合式

(二)间壁式

(三)蓄热式

四、传热名词术语

(一)载热体、热载热体、冷载热体(二)加热剂、冷却剂、冷凝剂

(三)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

第二节传热基本方程(按1学时编写)

一、传热速率

二、传热壁面积

三、传热推动力

四、传热基本方程

第三节热负荷(按2学时编写)

一、热负荷

二、热负荷与传热速率间的关系

三、热负荷的计算方法(一)焓差法

(二)显热法(温差法)

(三)潜热法

(四)两步法

第四节传热平均温度差(按2学时编写)

一、恒温传热

二、变温传热

(一)间壁两侧流体间的相对运动方式

(二)并、逆流运动状态下的传热平均温度差(三)错、折流运动状态下的传热平均温度差1. 计算方法 2. 温度修正系数

第五节一维稳定热传导(按4学时编写)

一、热传导(导热)

二、导热分类

(一)一维导热与多维导热

(二)稳定热传导与不稳定热传导

(三)一维稳定热传导

三、傅立叶定律

(一)温度梯度

(二)傅立叶定律

(三)导热系数

四、导热计算——傅立叶定律的应用

(一)平壁导热

1. 单层

2. 多层

(二)空心圆柱体导热

1. 单层

2. 多层

(三)空心球体导热

1. 单层

2. 多层

第六节对流传热(按4学时编写)

一、传热边界层

二、对流传热基本方程式——牛顿冷却定律

三、对流传热膜系数

(一)传热膜系数的物理意义及单位

(二)传热膜系数的影响因数

(三)对流传热膜系数的准数关联

1. 流体在圆直管作强制湍流时的膜系数计算

2. 流体在圆直管作强制过渡流时的膜系数计算

3. 流体在弯管作强制对流时的膜系数计算

4. 流体在非圆管作强制对流时的膜系数计算

⑴传热当量直径⑵列管换热器壳程流体的膜系数计算

第七节传热系数与传热壁面积(按4学时编写)

一、间壁式换热过程机理

二、污垢热阻

三、传热系数与传热壁面积

四、传热计算示例

单元小结

复习思考题

习题

参考文献

第五章换热器(按8学时编写)

教学目的及要求

第一节换热器简介(按2学时编写)

一、夹套式

二、蛇管式

(一)沉浸式

(二)喷淋式

三、套管式

四、列管式

(一)温差应力

(二)固定管板式

(三)浮头式

(四)U型管式

五、螺旋板式

六、板式

七、板翅式

第二节列管式换热器的工艺设计方法(按6学时编写)

一、非标准列管换热器的工艺设计

(一)物性参数计算

(二)列管类型确定

(三)流动空间确定

(四)估取传热系数初定传热壁面积

(五)管规格、长度、换热管根数

(六)管程数、壳程数

(七)换热管的空间排列排布

1. 布管方式

2. 管间距、排间距

(八)布管草图、换热器直径

(九)折流挡板

1. 挡板类型

2. 挡板间距、挡板数

(十)定距管

(十一)进、出口接管

(十二)换热器校核

1. 传热性能校核

2. 压力降校核

二、标准列管换热器的选用步骤

(一)物性参数计算

(二)列管类型确定(三)流动空间确定

(四)估取传热系数初定传热壁面积(五)标准列管选型

(六)换热器校核

1. 传热性能校核

2. 压力降校核

单元小结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化工原理》下册(按78学时编写)

第六章蒸发与结晶技术(按12学时编写)教学目的及要求

第一节概述(讲授2学时)

一、蒸发的定义、基本原理及分类

二、蒸发专用名词

三、典型蒸发流程简介

第二节单效蒸发(讲授4学时)

一、单效蒸发器的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

二、单效蒸发器的沸点升高与Δt m计算

三、管沸腾过程的α计算

四、单效蒸发器的传热面积计算

五、单效蒸发器的选型设计

第三节多效蒸发(讲授2学时)

一、多效蒸发流程

二、蒸发系统的热效率与节能

第四节结晶分离技术(讲授4学时)

一、结晶操作的类型

二、结晶分离的基本原理

三、结晶过程的相平衡

(一)溶解度曲线

(二)溶液的过饱和与介稳区

四、影响结晶操作的因素

(一)结晶的生长过程

(二)影响因素

五、结晶工艺计算

(一)结晶系统的物料衡算

(二)真空冷却结晶过程的热量衡算

六、结晶器

(一)冷却结晶器

(二)移除部分溶剂的结晶器

七、其它结晶方法

(一)熔融结晶

(二)沉淀结晶

(三)升华结晶

单元小结

复习思考题

习题

参考文献

第七章蒸馏与精馏技术(22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第一节概述(讲授4学时)

一、基本概念(定义、基本原理及分类)

二、二元溶液的气液相平衡

(一)溶液的分类

(二)理想溶液的气液相平衡

(三)非理想溶液的气液相平衡

三、蒸馏方式(简单蒸馏、平衡蒸馏、精馏原理及流程)

第二节二元板式连续精馏塔的物料衡算(讲授4学时)

一、恒摩尔流假设

二、全塔物料衡算—产品流量的确定

三、精馏段的物料衡算与精馏段操作线方程

四、提馏段的物料衡算与提馏段操作线方程

五、加料板的物料衡算—两段气液相流量的确定

六、精、提馏段操作线的交点轨迹方程

七、操作线的画法

第三节二元板式连续精馏塔的塔板数(讲授4学时)

一、理论塔板数

(一)理论塔板的概念

(二)理论塔板数的确定(逐板计算法、图解法)二、实际塔板数

(一)板效率(单板效率、塔效率)

(二)实际塔板数的确定

第四节操作回流比(讲授2学时)

一、操作回流比对精馏操作的影响

二、全回流与最少理论塔板数

三、最小回流比及其确定

四、适宜操作回流比的确定

五、进料状态对精馏操作的影响

第五节特殊精馏(讲授2学时)

一、水蒸气精馏(基本原理、流程)

二、恒沸精馏(基本原理、典型流程)

三、萃取精馏(基本原理、典型流程)

第六节多元精馏(讲授2学时)一、多元精馏的特点

二、多元精馏系统的气液相平衡

三、多元精馏系统的简化计算方法

四、理论塔板数的捷算法――吉利兰关联图的应用第七节板式塔(讲授4学时)

一、板式塔简介

(一)板式塔的主要构造

(二)塔板结构与性能

(三)溢流方式

(四)板式塔的非正常操作现象

(五)板式塔的总体设计要求

二、浮阀塔的工艺设计

(一)初估塔径

(二)溢流装置设计

(三)浮阀数与塔板布置

(四)性能校核—负荷性能图

(五)操作弹性及调整

单元小结

复习思考题

习题

参考文献

第八章气体吸收(16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第一节概述(讲授2学时)

一、基本概念(吸收的定义、基本原理、分类、流程)

二、吸收系统的气液相平衡

(一)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曲线及讨论、亨利定律与亨利系数)

(二)吸收推动力及过程判定

第二节吸收机理与吸收速率方程(讲授2学时)

一、扩散方式

二、双膜理论模型

三、吸收速率与吸收速率方程

第三节吸收系数(讲授2学时)

一、吸收总系数与分系数间的关系(界面浓度的确定、总系数与分系数间的定量关系、膜控制过程)二、吸收分系数(分系数间的换算关系、分系数经验公式及适用围)

第四节单组分填料吸收塔的工艺设计(讲授8学时)

一、溶剂的选择与用量确定

(一)溶剂的选择原则

(二)填料吸收塔的物料衡算(吸收能力计算、吸收操作线方程)

(三)操作液气比的影响及其确定

(四)溶剂用量与出口浓度的确定

二、填料塔塔径的确定

(一)填料类型与特性(类型、特性、装填方式)(二)填料的选用原则

(三)操作空塔气速的确定-埃克特通用关联图(四)塔径的确定与校核(压力降与润湿率校核)三、填料层高度的计算

(一)填料层高度计算通式的推导

(二)传质单元的概念

(三)对数平均推动力法

(四)解吸因子法

(五)图解积分法

四、附件设计(液体分布器、再分布器、捕沫器、填料支承)

第五节其它吸收与解吸(讲授2学时)

一、高浓度气体吸收(特点、简化计算方法)

二、多组分吸收(特点、计算方法简介)

三、化学吸收(特点、控制因素)

四、解吸与解吸流程(原理、流程、工艺计算方法)单元小结

复习思考题

习题

参考文献

第九章其它分离技术(16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引言

第一节萃取分离技术(讲授6学时)

一、基本概念(定义、基本原理与流程、相关名词术语)

二、萃取平衡——三角相图的应用

(一)三元溶液组成的图示

(二)萃取系统的杠杆规则

(三)萃取系统的溶解度曲线

(四)萃取计算

三、工业萃取设备

(一)混合澄清器

(二)萃取塔(喷洒塔、填料萃取塔、筛板萃取塔、脉冲筛板塔、往复筛板塔、转盘萃取塔)

(三)离心萃取器

四、超临界气体萃取(一)超临界气体萃取基础

(二)典型流程及应用

第二节膜分离技术(讲授4学时)

一、膜分离概念与分类

二、膜分离设备类型

三、膜分离指标参数及影响

四、膜分离过程简介

(一)电渗析(原理、典型流程及应用)

(二)反渗透(原理、典型流程及应用)

(三)微滤(原理、典型流程及应用)

(四)超滤(原理、典型流程及应用)

(五)纳滤(原理、典型流程及应用)

(六)气体膜分离(原理、典型流程及应用)(七)液膜分离(原理、典型流程及应用)

第三节吸附分离技术(讲授2学时)

一、基本概念(吸附原理、吸附剂)

二、吸附平衡与吸附速率

三、吸附设备(固定床、移动床、变压吸附)

四、吸附分离技术的应用

第四节生物分离及高新分离技术简介(讲授4学时)

一、生物分离的特点与一般步骤

(一)生物分离的特点

(二)生物分离过程的一般步骤

二、新型分离技术简介

(一)离子交换分离技术

(二)色层分离技术

(三)反应精馏技术

单元小结

复习思考题

习题

参考文献

第十章固体干燥(12学时)

教学目的及要求

第一节概述(讲授4学时)

一、去湿与干燥的分类

二、干燥机理与流程

三、湿空气的性质

四、湿度图及其应用

第二节空气干燥器的物料衡算(讲授2学时)

一、空气干燥器的物料衡算方程

二、干燥产品流量的确定

三、水分蒸发量

四、干空气的消耗量及风机工作流量

第三节空气干燥器的热量衡算(讲授2学时)

一、空气干燥器的热量衡算方程

二、空气干燥器的热效率

三、空气出口状态的确定

第四节恒定干燥条件下的干燥时间计算(讲授2学时)

一、物料水分的性质

二、恒定干燥条件下的干燥速率曲线

三、恒定干燥条件下的干燥时间计算

第五节空气干燥器简介(讲授2学时)

一、盘架式干燥器

二、带式干燥器

三、滚筒干燥器

四、气流干燥器

五、转筒干燥器(转窑)

六、沸腾床干燥器

七、喷雾干燥器

八、升华干燥

单元小结

复习思考题

习题

参考文献

《中小型建筑设计原理》教学大纲

黑龙江东方学院 《中小型建筑设计原理》教学大纲建筑工程学部建筑学专业教研室

《中小型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14047适用专业建筑学专业(建筑装饰设计方向)学分:1 总学时24 (理论学时24 ;实践(实验)学时:_0_) 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限选课,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是一门用以培养学生设计理念和基本方法的专业课。 二、本课程的目的任务 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态度去继续专业知识的探寻;帮助学生系统的领悟关于建筑设计专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其中的关于“专业知识的系统性”非常重要,它的关健在于使学生建立一种将来从事这一专业工作所必备的十分周密的又十分严谨的系统的思维方式及状态,并且将所有的专业知识附载在这个系统之上。引导学生开拓眼界,使他们对专业学科所涉及的广大领域发生浓厚的兴趣并努力去探寻和钻研。 住宅设计原理课程的授课方式是借助多媒体的一对多的讲解方式,学生容易被动学习。学生在一对多的授课方式中快速有效地掌握住宅设计的一般规律是主要目的,建立纯粹专业理论课与实践的有效衔接。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为更好的理解、掌握本课程的知识体系,要求在本课程之前应具有一定的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结构等基本知识。 四、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作为最大量专业知识的系统总结 2?推出理论层次的系统化的专业思维方式 3 ?以系统的思维方式指导具体的专业设计实践 五、课程内容 1.理论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套型设计第三章多层住宅设计(4学 时) (4学 时)

第四章多层住宅造型设计 第五章住宅标准及经济标准 第六章住宅建筑设计规范 2. 实践教学内容: 无 六、 教材与参考书 1?教 材:住宅建筑设计原理?哈尔滨工业大学自编教材 2?参考书:住宅建筑设计原理.朱昌廉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七、 本课程的教学方式 1 ?理论陈述 其目的是通过组织良好的语言, 以理论化的述、论、证给学生和到最大量的 感染。在这一过程中应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受到启发而跃跃欲试。 2 ?图像的展示 其目的是使学生直观的接受专业知识, 但必须注意的是应当使学生把直观的 形象和头脑中建构的理论体系相联系起来。以与之相反的过程启迪他们的设计思 维。为此,这一过程是相对缓慢的进行的。 3 ?调研和讨论 其目的是更大量的使学生自主涉及专业知识的各个层面, 并且主动的参与意 见,这对于培养学生严肃负责的专业态度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一过程可以培养 出学生主动研究式的学习及工作方法,这对于学生以后的进步有很大帮助。 八、 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4学 时) (4学时)

化工原理考试大纲

(825)化工原理考试大纲 一、考察目标 该考试的主要目标是考察考生对于化工生产中流体流动、传热和传质过程的基本原理、主要单元操作及设备的计算方法、典型设备的构造及性能等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要求考生能够系统地运用化工原理的相关知识来准确分析、解释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 二、考试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 1、了解化工过程与单元操作的关系; 2、了解化工原理课程的内容和性质、单元操作的研究方法; 3、熟悉单位制,掌握变量和公式的单位换算。 第二章绪论 1、了解流体质点、连续介质、可压缩流体与不可压缩流体; 2、掌握流体静止的基本方程及其应用; 3、掌握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连续性方程、伯努利方程); 4、了解流体流动现象(流动型态、湍流、管内流动分析、边界层与边界层分离); 5、掌握流体流动阻力损失的计算; 6、理解和掌握简单管路和复杂管路的计算; 7、理解压差式流量计(测速管、孔板流量计、文丘里流量计)和体积式流量计(转子流量计)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第三章流体输送机械 1、了解流体输送机械的分类(泵与机)、化工过程对流体输送机械的要求; 2、理解离心泵的工作原理、主要部件及基本方程式(理论压头);掌握离心泵的主要性能参数与特性曲线(实际压头、功率、效率);掌握离心泵工作点与流量调节;了解双泵串、并联工作点的变化;掌握离心泵的安装高度(汽蚀现象与吸上高度)和离心泵选用。 3、了解其他类型泵; 4、了解气体输送机械。 第四章机械分离与固体流态化 1、了解筛分的概念和固体颗粒的性质(粒度分布、平均粒径、当量直径与形状因子); 2、了解固体颗粒对流体的相对运动规律。掌握颗粒沉降运动(重力沉降、离心沉降)的基本原理,理解重力沉降设备和离心沉降设备的计算。 3、理解过滤过程、过滤设备;掌握过滤基本方程式和过滤计算(间歇过滤与连续过滤); 4、了解固体流态化现象,了解固体流态化水力学特性,包括压力降、起始流化速度、带出速度与气流输送等。 第五章传热 1、了解传热的基本方式(热传导、对流传热、辐射传热)和两流体间的热交换方式;

网页设计与制作教材编写大纲

《网页设计与制作》教材编写大纲 【开篇引案】卓帆五金制品厂网站 【网页设计与制作的职业岗位分析】 ◆认识网站、网页 ◆网页设计与制作的职业岗位分析 ◆网页设计与制作的典型工作任务 【典型任务1】网站规划 【工作任务描述】 1.任务背景 2.任务目标 对网站进行需求分析 对网站的风格进行定位 制定网站具体实施方案,制作网站规划说明书 3.所需工具 【工作过程】 第1步:网站需求分析 第2步:制作网站规划说明书 ◆嵌入知识点 【典型任务2】站点建设与管理 【工作任务描述】 1.任务背景 2.任务目标 认识站点,明确站点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 根据网站建设实际需要,合理有效地创建与管理站点资源3.所需工具 【工作过程】 第1步:认识Web站点 第2步创建“卓帆五金制品厂”网站本地Web站点 第3步管理站点 第4步创建文件夹和空白页面 ◆嵌入知识点

【典型任务3】首页设计与制作 【工作任务描述】 1.任务背景 2.任务目标 明确首页设计与制作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在页面中设置跟踪图像,作为布局蓝图 在网页中绘制布局表格和布局单元格对页面进行布局 在页面中插入表格、设置表格属性 对网页中的文本进行格式化设置 在网页中插入图像并进行编辑与美化 3.所需工具 【工作过程】 第1步:设计网站首页 第2步:制作网站首页 ◆嵌入知识点 【典型任务4】首页美化 【工作任务描述】 1.任务背景 2.任务目标 理解CSS 样式表的意义和原理 在Dreamweaver网页制作软件中定义并应用样式表来美化首页外观3.所需工具 【工作过程】 第1步:认识CSS样式表 第2步:创建与编辑CSS规则美化网站首页 ◆嵌入知识点 【典型任务5】设计二级页面 【工作任务描述】 1.任务背景 2.任务目标 3.所需工具 〖子任务1〗设计“首饰包装”页面的内部与外部链接 【工作任务描述】 1.任务背景

化工原理I1教学大纲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本门课程的内容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化工过程的基本原理,以三种传递原理为主线,以物料衡算、能量衡算、平衡关系、传递速率等基本概念为理论依据,掌握典型单元操作的学习方法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进行典型单元操作设备的设计、操作及选型的计算,并进行基本实验技能和设计能力的训练,以增强学生掌握扎实的化学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 2.设计思路: 本课程教学主要讲授流动流动及输送设备、非均相混合物分离及其设备以及传热原理、计算及设备设计等内容。采用以多媒体教学形式为主,辅以同学们课外练习和文献资料的查阅等开展课堂讨论。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教学内容涉及知识面广,在学习此课程之前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知识,例如《物理化学》、《大学物理》、《高等数学》、《化工制图》及《计算机基础》等。 二、课程目标 - 4 -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系统和过程的能力,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并在设计过程中能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安全、健康、伦理等制约因素,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建立对终身学习的正确认识和不断学习的能力,以不断适应专业飞速发展的要求。 具体如下目标: (1)能够将化工原理知识应用到复杂化学工程问题的描述、分析与研究 (2)能够针对具体的化工单元操作分析其中的热力学、动力学以及传质分离过程(3)能够针对具体的化工过程分析其中的热量传递、质量传递、动量传递 (4)具有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能够根据用户需求设计化工过程,并用图纸、报告或程序呈现设计成果 (5)具有对化工单元进行优化设计的能力 三、学习要求 《化工原理》是一门涉及到基本理论、工程技术和经济等诸多学科的专业基础性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由理科思维向工科思维的转变,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够建立工程概念。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在工程设计中做到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安全环保。要达到以上学习任务,学生必须按时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作业典型案例分析。 四、教学进度 - 4 -

《室内设计原理》-大纲

室内设计原理第一章室内设计概述 第二章室内空间与界面 第三章人体工程学与室内设计 第四章色彩与室内设计 第五章室内陈设与家具 第六章室内采光与照明 第七章室内绿化 第八章室内设计史与风格流派 第九章居住空间室内设计 第十章办公空间室内设计 第十一章商业空间室内设计 第十二章旅游建筑室内设计 --

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本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方向)专业的必考课程,是为培养具备环境艺术设计与研究的知识及能力而设置的专业课之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课程总目标)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较强的课程.它是对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设计方法.技术要点的概括与总结.其核心内容是室内环境设计的基本原理及其系统方法.在本课程的学习中,应当立足于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也应该注意培养考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运用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卷中的问题将以本课程大纲中所确定的实际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的有关要求为依据.问题不超出大纲的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考生将了解室内设计的含义.发展和基本观点,室内设计的内容.分类和方法,理解室内设计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能把握相关概念和原理的区别和联系,能熟练运用基本原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会运用室内设计原理完成实际工程中的实际任务. 学习本课程必须具备素描.色彩.建筑装饰构造.画法几何.室内表现图技法.中外建筑史等课程的相关知识.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室内设计概述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学习,掌握室内设计的基本含义.室内装饰.装修和设计的词义.了解室内设计的基本观点,掌握室内设计的内容.分类.方法和步骤.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室内设计的含义 室内设计的基本概念,室内装饰.装修和设计的区别,室内设计中的依据.因素. 第二节室内设计的基本观点 以满足人和人际活动的需要为核心,加强环境整体观,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时代感与历史 文脉并重,动态和可持续的发展观. 第三节室内设计的内容.方法和分类步骤 室内环境的内容和感受,室内设计的内容和相关因素.室内设计的分类.室内设计的方法和程 序步骤 第四节室内设计的依据.要求和特点 室内设计的依据和要求,室内设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三)考核知识点 第一节室内设计的含义.装饰.装修.设计. --

化工原理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化工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流体流动、传热和传质基础理论及主要单元操作的典型设备的构造、操作原理;工艺设计、设备计算、选型及实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分析和解决化工单元操作中的各种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巩固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强调理论与实际结合,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和内容 绪论 本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本课程与其他有关课程的关系。 Δ物理量的因次、单位与单位换算:单位制与因次的概念。几种主要单位制 (SI.CGS制.MKS工程单位制)及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单位换算的基本方式。 第一章流体流动 流体的性质:连续介质的假定、密度、重度、比重、比容、牛顿粘性定律与粘度。 牛顿型与非牛顿型流体。 流体静力学:静压强及其特性;压强的单位及其换算;压强的表达方式;重力场中静止流体内压强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离心力场中压强的变化规律。 流体流动现象:流体的流速和流量;稳定流动与不稳定流动;流体的流动型态;雷诺准数;当量直径与水力半径;滞流时流体在圆管中的速度分布;湍流时的时均速度与脉动速度;湍流时圆管中时均速度的分布;边界层的形成、发展及分离。 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Δ 物料衡算——连续性方程及其应用;Δ能量衡算方程;柏势利方程;Δ能量衡算方程和柏势利方程的应用。 流体阻力:Δ阻力损失的物理概念;边界层对流动阻力的影响;粘性阻力与惯性阻力;湍流粘度系数;Δ沿程阻力的计算;滞流时圆管直管中沿程阻力计算;滞流时的摩擦系数;湍流时的摩擦系数;因次分析法:用因次分析法找出表示摩擦阻力关系中的数群;粗糙度对摩擦系数的影响;Δ局部阻力的计算。

教材编写规定

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教材编写管理规定(草稿)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教材编写工作,充分调动专家、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我院编写、选用教材质量上档次、上水平,多出精品,特制定本规定。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方针 以教育部关于教材建设的相关文件和学院党委的要求为指导,主动适应学院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满足我院专业建设发展的要求,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为目的,把提高教材质量作为教材编写的核心任务,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科学规划;优选编者,明确职责;严格编审,加强监控;加强领导,加大投入;多方举措,政策激励;全面提高教材质量。在教材编写种类上,要力争系列配套,建立具有我院特色的教材体系。 二、教材编写的组织领导机构及职责 由主管教学的院长领导全院的教材编写工作。 学院教材建设委员会在院长直接领导下指导全院的教材编写工作,其工作任务按照《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教材建设委员会工作条例》的规定执行。教材建设委员会是学院教材建设工作的职能机构,在主管教学工作的院长和教务处的领导下,全面履行学院编写教材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和教材的编审加工、出版等职能;负责处理学院教材建设的日常事务工作。 各系、部接受学院教材建设委员会的指导,在编写教材工作中的主要职责是:拟定本系部教材编写规划,初步审定教材主编和编写人员,督促、检查、落实本系、部所承担的教材编写工作,研究、解决教材编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其组成成员有:主管教学工作的系部领导、教研室主任和若干专家等。 教研室应全力支持和帮助教材编者完成教材编写任务,要尽可能给编者提供充分的编写时间和良好的编写条件,及时解决和反映编写教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按时保质完成编写教材的任务。 各级领导应正确和充分认识编写教材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把编写教材工作摆在议事日程。院、系两级教材建设领导机构要充分发挥作用,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编写教材工作会议,研究、解决编写教材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三、教材编写工作的实施 1.教材编写的原则 (1)我院编写教材的重点是:专业主干课程、特色课程和新开课程教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教材一般不编写,优先选用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选修课教材编写依据课程安排、选修人数等情况酌情确定。 (2)专业课程教材使用周期不超过5年;教材选订严格执行有关规定。 (3)对某些课程教材进行优化整合,提高自编教材的使用效益。 (4)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现已编写出版的教材。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 二、课程简介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机械类各专业学生在学习了机械原理课程后进行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为培养学生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和创新设计能力、应用计算机解决工程实际中各种机构设计和分析能力服务的。 三、课程目标 本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本课程设计的训练,使学生学会常用机构的分析和综合方法,并具有进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创新)设计的初步能力。 1) 通过课程设计大跨度的训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完整的概念,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的能力; 2) 通过对某些机构的发明构思,锻炼学生创新设计的能力; 3) 通过对设计方案中某些机构进行分析和设计,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技术资料、运算和绘图的能力; 4) 通过对课程设计中某些计算内容编程上机运算,使学生更清楚认识计算机在工程设计中的意义,提高他们利用计算机的能力。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先修课程有: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机械原理等。

后续课程:机械设计、专业课程及专业选修课程、毕业设计等。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 1.选用教材:孙桓主编.《机械原理》(第8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2. 陆凤仪主编.《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年. 3. 师忠秀主编.《机械原理课程设计》.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年. 六、课程设计进度表 七、教学方法 本课程设计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课堂讲解和设计过程的现场指导相结合,启发学生的创造性设计思维,使学生具备进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初步能力。 八、对学生的学习要求 1.学习本课程的方法 本课程是在机械原理课程结束后的一个综合训练环节,要多练多想,运用一般的机械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机构和机器的具体设计与分析问题。 2.学生完成本课程须耗费的时间 为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投入全部精力到为期1周的课程设计中,达到具备进行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初步能力的目标。 3.学生的上课、讨论、计算说明书等方面的要求 认真听好设计指导课,做好笔记,积极参与教学互动;在设计过程中,主动与老师探讨问题;针对课程设计题,积极思考,培养自己的分析和计算能力。设计完成后,提交合格的设计图纸和课程设计说明书。

化工原理教学大纲

《化工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化工原理/Principl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课程总学时:144 实验学时:24 先修课程 :数学、物理、化学、物理化学 适用专业 :应用化工技术 1、 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1.课程性质: 《化工原理》是化工及其 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技术课程,它在 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自然科学 领域的基础课向工程科学的专业课过渡的入门 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介绍流体流动、传热和传质的基本原 理及主要单元操作的典型设备构造、操作原理 、过程计算、设备选型及实验研究方法等。这些都密切联系生产实际,以培养学生应用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化工单元操作中各种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专业课 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的: 《化工原理》属于工科课程,用自然科学的原理考察、解释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解析和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本课程强调工程观点、定量运算、实际技能和设计能力的训练。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掌握以理论到实践所涉及的问题的研究方法,还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教学内容: 1.绪论 化工过程与单元操作 ,单位与单位换算,物料衡算,能量衡算 2.流体流动与输送设备

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流体的物理性 质,静止流体的 压力,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的应用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流 量、流速、稳态流动、非稳态流动的概念,连续性方程,柏努利方程,柏努利方程的应用流体流动现象 :流体流动类型,蕾诺数,管内流体速度分布,边界层的概念流体在管内的流动阻力:直管阻力,局部 阻力,总能量损失管路计算:简单管路计算,复杂管路计算流量测量:测速管,孔板流量计,文 丘里 流量计,转子流量计. 离心泵:工作原理,主要部件,离心泵的基本方程式 , 主要性能参数,特性曲线,允许安装高度,工 作点,流量调节,选型与使用其它类型液体输送机械:往复泵,旋转泵,旋涡泵,各类泵性能比较。气体输送和压缩机械:离心通风机、鼓风机、压缩机,旋转 鼓风机、压缩机,往复压缩机,真空泵 3.非均相物系的分离 颗粒及颗粒床层的特性:颗粒及 颗粒床层的特性,颗粒床层的特性,流体 通过床层的压降 沉降分离:重力沉降,离心沉降 过 滤:过滤基本方程式,恒压过滤,恒 速过滤,过滤常数的测定,过滤设备,过滤机的生产能力 4. 传热 概述:传热的基本方式,冷热 流体热交换方式,传热速率、热通量、稳态传热、非稳态传热的 概念,载热体及其选择 热传导:傅立叶定律,导热系数,通过平壁的稳态热传导,通过圆筒壁的稳 态热传导 对流传热概述:对流传热 速率方程,对流传热系数,对流传热机理,保温层的临界直径 传热过程计算:热量衡算,总传热速 率微分方程,总传热系数,平均温度差,总传热速率方程,总传热速率方程的应用,传热单元数法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对流传热过程的 量

设计原理课程大纲设计

设计概论课程复习纲要 总纲: 1、绪论 2、设计发展史 3、设计方法 4、设计形态 5、设计美学 6、设计与市场 7、设计批评 第一章、绪论 1 .设计的概念 ★注意的问题:1、设计的名词解释: 2、设计的动词解释 3、设计的广义含义核心特征:目的性 4、设计的狭义含义 ★需要了解:1、设计词义的演变:《牛津大词典》分为名:动;解释 a、15世纪前后 b、18世纪 c、1974 年 d、现代对它的四个解释: 1、2、3、4

2、现代设计的自身特点:a、设计与生产的分工、以及设 计师的诞生 b、强调没有既定模式的开发性 设计 c、功能与造型的一致性 3、中国设计一词的演变(需要了解) 2 .设计的范畴和分类: 2.1设计的范畴广义的概念、狭义概念不包括 ★注意的问题:1、设计与工程的区别:解决人造物与人的关系;物与物的 关系 2、设计与美术的区别:目的不同 3、设计与工艺的区别:意义》工艺 2. 2设计的分类种类:A以设计院校的专业设置分类: B《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分类 C以目的分类:(本书使用分类) 视觉传达:定义:分类6个(掌握每个的定义) 三要素:1、2、3、 三步骤:1、2、3 产品设计的分类:定义:分类4个(掌握每个的定义) 环境设计的分类:定义:分类5个(掌握每个的定义)

3 .设计与文化的相关性 A、设计与艺术的关系: 过程:18世纪前艺术的存在以技艺为主特征一一分工细致艺术技术分家 艺术自由化 ------- 大美术小美术观点出现——19世纪的工艺美术运动 提倡应该向小美术发展 B、设计与科技的关系:共同变化 设计与科技关系的三状态: 1、古代技术时代 2、近代技术时代 3、高科技时代a、b、 第二章、设计发展史 1、中国设计发展史(手工业时代设计为主) 石器时代到先秦(石器一一开始打砸石料做工具一有意识的塑造造型) (彩陶一一绘有黑色、红色装饰纹样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 以a自然动物和抽象图形,b造型品种繁多) (青铜器一一红铜+锡的一种合金色泽青灰;早期模仿陶器;商 晚器类繁多,造型雄浑庄重,文饰精致,云雷纹为底衬的主纹; 西周“礼制”衰弱取代商的“酒器组合”为“食器组合”中期造 型简率、纹样质朴,春秋向生活发展。) 秦汉至隋唐时期(金属一一新品类、新设计、新风格出现---铜人铜马镜子一一

教材编写思路与提纲

教材编写思路与提纲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兽药与饲料营销技术》课程的教材编写思路 广西柳州畜牧兽医学校林贝茵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与目的 以更好地服务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密切联系农林牧渔生产的实际,大力推进精品教材的建设是教材编写的主导思想。进行新教材编写为改变以往教材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现状,编写出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通俗易懂,以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职业需求及现代经济市场发展,关注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的联系,适应不同地区的学生发展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注重选择专业与职业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新编教材的目的。 二、教材编写的思路与目标 新教材在《兽药与饲料营销秘决》等的基础,从市场营销基本知识入手,以兽药饲料营销策略和操作技术为主线,理论结合案例,简要介绍兽药饲料基本知识、兽药饲料商品的属性、市场的特点、介绍国内外畜牧业、饲料、兽药生产营销状况发展趋势及兽药饲料政策法规条例。详细介绍市场调研、营销策划、营销服务、新产品宣传推广、市场操作、效益核算、兽药饲料营销的策略、销售技术、方法与相关的知识等内容。让学生在兽药饲料市场营销战略与兽药饲料企业营销实践上,撑握兽药饲料营销知识与了解兽药饲料营销领域的最新动向。 三、教材编写的两点创新想法

1、新教材减少过多的理论内容,注重营销实践操作,课程内容与学 生就业、职业相联系。如:压缩兽药与饲料的基本知识。增添营 销队伍建设与管理、营销财务、推销心理等。 2、教材紧扣课程内容,配合兽药与饲料企业营销战略案例及模拟操 作培训,做到以案例和实践教学,教材内容针对性强、通俗易 懂。让教师上课讲解轻松、易于解释,使学生听得懂,看得懂, 能自主参与学习。 《兽药与饲料营销技术》课程 拟教材提纲 第一章:兽药与饲料基本知识 第一节兽药基本知识 第二节生物制品基本知识 第三节饲料基本知识 第四节兽药饲料市场现状的发展趋势与管理 复习与思考:兽药饲料市场的发展趋势与管理 第二章兽药与饲料企业营销 第一节兽药饲料企业营销的市场 第二节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 第三节企业市场营销组合 复习与思考:理解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撑握营销组合的搭配与运用。 第三章兽药饲料市场调研与市场预测 第一节市场调查 第二节市场预测 复习与训练:市场调查结果的处理与整理 第四章兽药饲料产品策略 第一节产品的整体概念第二节产品组合第三节产品市场生命周期及特征与营销策略 复习与训练:产品组合营销、产品市场生命周期及特征与营销策略 第五章新产品的开发与推广 第一节新产品概念与开发

化工原理教学大纲

《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上册102 学时,下册60 学时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工类及相近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它是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分析和解决化工类型生产中各种物理过程(或单元操作)问题的工程学科,本课程担负着由理论到工程、由基础到专业的桥梁作用。该课程教学水平的高低,对化工类及相近专业学生的业务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属工科科学,用自然科学的原理(主要为动量、热量与质量传递理论)考察、解释和处理工程实际问题,研究方法主要是理论解析和在理论指导下的实验研究,本课程强调工程观点、定量运算和设计能力的训练、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应能够解决流体流动、流体输送、沉降分离、过滤分离、过程传热、蒸发、蒸馏、吸收、萃取和干燥等单元操作过程的计算及设备选择等问题,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化工原理》课程在第五、六学期(四年制)开设。教材内容分为课堂讲授、学生自学和学生选读三部分,其中课堂讲授部分由教师在教学计划学时内进行课堂教学,作为基本要求内容;学生自学部分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学,作为一般要求内容;学生选读部分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能力,进行课外选读,不作要求。 本课程教学计划总学时112学时,其中上册102学时(课堂讲授80学时,习题课18学时、课堂讨论2学时,机动2学时);下册60学时(课堂讲授56学时,课堂讨论2学时,机动2学时)。 本课程课件依照学时安排制作,每次课一个文件,内容包括每次课讲授内容,思考题及课后作业。每次课后留2~3个作业题,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可根据情况布置综合练习题和安排习题讨论课。本课程每周安排课外答疑一次(3小时)。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 1.流体流动。流体的重要性质;流体静力学;能量衡算方程及其应用;流体的流动现象;流动在管内的流动阻力;管路计算;流量测量。 2.流体输送机械。离心泵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与特性曲线、流量调节以及安装;其他液体输送机械简介;气体输送机械简介。 3.机械分离与固体流态化。颗粒与颗粒床特性;重力沉降与离心沉降的原理和操作;过滤分离原理与设备。 4.液体搅拌。搅拌器的性能和混合机理;搅拌功率简介。 5.传热。传热概述;热传导;对流传热概述;传热过程计算;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辐射传热简介;换热器简介。 6.蒸发。蒸发设备、流程与操作特点;单效蒸发计算;多效蒸发简介。 7.传质与分离过程概论。质量传递的方式;传质设备简介。 8.气体吸收。吸收过程的平衡关系;吸收过程的速率关系;低组成气体吸收的计算(包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考试大纲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考试大纲 一、基本描述 课程名称: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Fundamentals for Design of Concrete Structures) 学分:3.5 学时:57 (课内实验:0 上机:0 课外实践:0 ) 适用专业:土木工程 开课单位:建筑工程学院土木系 课程负责人:张丽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混凝土结构上册-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第五版)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合编,20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北京:2010。 混凝土结构(上册),叶列平,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内容概述: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土木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与现行规范、规程等有关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混凝土结构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一般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的能力以及正确处理施工及工程管理中常见混凝土结构构件问题的能力。主要讲授:混凝土结构所用材料的性能,混凝土结构设计原则,混凝土结构中常见受力构件(轴心受力、受弯、受剪、偏心受力、裂缝及变形、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破坏特征、设计模型建立及设计方法。使学生具备运用混凝土结构设计基本理论知识正确进行混凝土结构设计和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二、考核要求和教学内容重、难点

(教学基本要求:A-熟练掌握;B-掌握;C-了解) 三、考核方式 试卷考核 四、大纲编写的依据与说明 本课程教学大纲,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综合该课程权威体系相关要求编写。 起草人:张丽审核人:童中华日期:2016.11.11

《化工原理》教学大纲.doc

《化工原理B》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15170/1 总学时:64H 学分:4 基本面向:生物工程、制药工程 所属单位:生物工程教研室 一、本课程的目的、性质及任务 本课程属工程学科,是化工类及相近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技术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研究化工生产中各种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过程设备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具有运用课程有关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过程中常见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用自然科学方法考察、解释和处理化工生产中传质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典型设备及其设计计算和操作分析,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有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一)熟练掌握基本的单元操作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对单元过程的典型设备具备基础的判断和选择能力; (二)掌握本大纲所要求的单元操作的基本常规计算方法,常见过程的计算和典型设备的设计计算或选型; (三)熟悉运用过程的基本原理,根据生产上的具体要求,对各单元操作进行调节; (四)了解化工生产的各单元操作中的故障,能够寻找和分析原因,并提出消除故障和改进过程及设备的途径。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物理学、物理化学等,达到教学大纲要求。 四、本课程的教学内容 上册 绪论 (一)了解化学工程发展史; (二)了解化工原理的任务性质及内容; (三)了解物料衡算、热量衡算、过程速率及平衡关系; (四)掌握单位制及单位换算,了解因次的概念及因次式。 重点: 化工原理课程中三大单元操作的分类和过程速率的重要概念的内涵。 难点: 使学生通过对课程性质的了解,把基础课程的学习思维逐步转移到对专业技术课程的学习上,在经济效益观点的指导下建立起"工程"观念。 第1章流体流动 (一)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 1、掌握流体的性质 2、掌握流体静力学方程式及其应用 (二)流体在管内的流动 1、掌握流体在管内流动的流量和流速 2、熟练掌握定常与非定常流动的概念 3、连续性方程与机械能衡算式极其应用 (三)流体的流动现象 流体的粘性,牛顿粘性定律 流动类型,雷诺数、边界层的概念

结构设计原理教学大纲

《结构设计原理(2)》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1.《结构设计原理》(2)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工科土建类土木工程专业(专升本)本科一门必修课程。本课程针对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专科)学生具有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理解结构设计理论,掌握构件计算方法。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1)理解结构设计理论,掌握构件设计计算方法。2)了解现行《公路桥规》对结构构件计算的有关规定。 2.《结构设计原理》课程是在已开设的《建筑材料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等先修课程的基础上设置的专业基础课,后续课程是《桥梁工程》。 3.《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内容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混凝土与砌体结构、钢结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二、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1.《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研究各种结构构件的设计计算理论、截面应力应变、承载力计算方法。通过对材料力学性能、截面受力性能的分析、结合试验,给出截面承载力计算方法,应力、位移、裂缝计算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结构设计计算理论、截面受力分析、承载力计算方法。 2.《结构设计原理》课程,在了解材料力学性能、本构关系、掌握受力分析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了解结构试验方法、观察试验过程、能将试验结果应用到承载力计算中。 3.《结构设计原理》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一方面各种构件计算方法都有试验分析作为基础,同时截面设计要考虑构造要求;另一方面设计计算为工程实际服务。要求学生加强实践性环节:如观摩受弯构件正截面试验分析、受压构件强度试验、预应力施工技术等。了解《公路桥规》有关构造要求。 4.通过习题练习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三.课程教学要求层次 教学环节中,基本概念、定义、截面性质、受力性能等概念,由低到高分为“知道、了解、掌握”三个层次。有关截面承载力计算、应力计算、连接计算、变形、裂缝计算等公式及其设计计算方法,由低到高分为“会、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 第二部分媒体使用与教学过程建议 一.学时分配与学分 1.学时分配 本课程共72个学时(具体课时分配如下表)。

《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总述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建筑设计日益受到重视,建筑设计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本课程要求学生了建筑设计类型及各类建筑的特征。掌握建筑设计的基础工作:基础资料的收集;城市建筑的调查;城市建筑的综合分析。学会建筑设计文件的编制,规划成果的审批和审批程序。 课程名称建筑设计原理课程代码3836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先修课程制图 总学时数32 周学时数 2 开课院系艺术学院设计系任课教师卢 编写人卢编写时间2009.9.10 使用教材朱昌廉等著.住宅建筑设计原理,重庆大学出版社 教学参考资料杨窥丽.城市原来绿地规划,中国林业出版社《华夏意匠》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课程教学目的 本门课程为环境艺术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以理论分析与规划设计为特点,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下述能力: (1)培养正确的建筑观。 (2)培养分析、理解城市空间的认识能力。 (3)认识不同城市、地理方位的建筑不同特点 (4)使学生对我国建筑发展的概貌及重要的专业术语有所了解,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审批的基本程序。 课程教学要求了解建筑的分类及各类建筑的特征。 2、认知建筑:从理论与历史的阅读中再来认识城市绿地的规划原则,形成对于功能、空间、形式、秩序、文脉和建构等建筑语汇的深层认识,也形成关于城市作为文化现象的深层理解。 3、掌握建筑规划的基础工作:基础资料的收集;建筑现状的调查;建筑的综合分析。 4、掌握建筑设计文件的编制,规划成果的审批和审批程序。

本课程的重点和难 点 本课程重点和难点在于:掌握建筑设计文件的编制,规划成果的审批和审批程序 课程考试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考试大纲[001]

《化工原理》考试大纲 总体要求 本考试采用主客观题混合题型,按百分制计分,满分为100分。 二、考试对象 本大纲适用于修读完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各专业课程,并准备攻读本科教育课程的学生。 三、考试方式与内容 考试方式为笔试,考试内容如下: 第一章流体流动与输送机械(教材第一章) 内容:掌握流体的密度和黏度的定义、单位、影响因素,压力的定义、表示方法及单位换算;流体静力学方程、连续性方程、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流动类型及其判断,雷诺数的物理意义及计算;流体在馆内流动的机械能损失计算;简单管路的计算;离心泵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特性曲线,离心泵的工作点及流量调节,离心泵的安装及使用等。 第二部分传热(教材第三章) 内容:掌握傅里叶定律,平壁及圆筒壁一维定态热传导计算及分析;对流传热基本原理,牛顿冷却定律,影响对流传热的主要因素,无相变强制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及其应用,Nu、Re、Pr、Gr等准数的物理意义及计算。 第三部分气体吸收(教材第五章) 内容掌握相组成表示方法及换算;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亨利定律各种表达式及相互间的关系;相平衡的应用;对流传质的概念;双膜理论的要点;吸收塔的物料衡算、操作线方程及图示方法;最小液气比的概念及吸收剂用量的缺点;填料层高度的计算,传质单元高度与传质单元数的定义、物理意义。 第四部分蒸馏(教材第六章) 内容:双组分理想物系的气液相平衡关系及相图表示;精馏原理及精馏过程分析;双组分连续精馏塔的计算(包括物料衡算、操作线方程、q线方程、进料热状况参数q的计算、回流比的确定、逐板法及图解法求算理论板层数等),熟悉塔板的主要类型及特点。 为了较好地考核学生运用技能的综合能力,既照顾到科学性,客观性,又考虑到专业测试的特点,考试大纲将认知能力分为:(A)了解、(B)理解、(C)掌握、(D)应用四个层次。各层次的含义是: 1. 了解――认识、记忆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并能正确表达。 2. 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内容,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 掌握――能运用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 4. 应用――能运用涉及多个知识点的原理、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试卷结构和分值 (1)主要题型:主要题型:单项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计算题。 (2)试卷题量以中等水平考生在规定时间内答完全部试题为度,并考虑到试题覆盖面,试卷题量应在50小题内。 (3)试题水平了解(20%)、理解(40%)、应用(30%)、综合(10%) (4)试题难度较易(25%)、中等难度(35%)、较难(30%)、难(10%) 五、考试形式及用时 本考试采用笔试形式,笔试采用闭卷形式(需带计算器,具备对数、反对数运算功能)。

教材编写大纲(样例)

《典型直流调速系统的调试与维护》课程教材编写大纲 成都市高级技工学校徐国强 1.课程性质和任务 1.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技工院校电气维修专业预备技师的一门职业能力课程,培养学生具有典型直流调速系统的主电路、电源电路、触发电路、保护电路、隔离电路、反馈电路、调节电路及系统调试与维护的能力,达到技师职业资格中相关职业功能模块的要求。 1.2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典型直流调速系统原理及应用等方面知识,使学生能根据直流调速设备资料,读懂系统电气原理图,正确调试电路有关工作参数,检修系统电气故障,并具有独立维护系统的能力,达到国家职业标准相关要求。 2.教学项目及要求 2.1教学项目 教学项目一主电路调试与维护 教学项目二电源电路调试与维护 教学项目三触发电路调试与维护 教学项目四保护电路调试与维护 教学项目五隔离电路调试与维护 教学项目六反馈电路调试与维护 教学项目七调节电路调试与维护 教学项目八系统调试与维护 2.2教学要求 2.2.1 能读懂典型直流调速系统电气控制线路; 2.2.2 能独立分析典型直流调速系统各控制环节电路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2.3 掌握各控制环节参数调试与维护; 2.2.4掌握典型直流调速系统的系统调试与维护; 2.2.5 会绘制电气控制电路图; 2.2.6 会查阅相关技术资料。 3.编写要求与建议 3.1作为职业任务驱动模式下的教材编写思路,我们必须摒弃由概念或原理的

提出、然后推理论证、最后举例说明等传统的编写思路,而应该是首先明确该教材所面对的教学对象今后的就业岗位和该岗位要求员工的职业能力,然后模拟工作情境、提出工作任务、总结和写出解决任务的方法与过程。 3.2在职业任务驱动模式下,教材编写的大量工作是思考模拟工作情境、恰到好处地提出工作任务(含知识点和技能点)。 3.3教材编写要贯彻“合理确定教学内容、精彩展现教学内容”的编写理念,做到实用、够用、能学、会用,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 3.4教材的编写要围绕职业活动,突出岗位操作技能。以职业活动为教学的依据,虽然考虑到与教学实践活动的结合,但是更应该重视职业活动的真实性,避免造成“学校学一套”“工作干一套”的巨大差异。 3.5教材的内容组织采用“逆向推导”的思维方法,从“任务实施”中的技能需求向理论方向寻求界定相关知识的外延和内涵,避免出现“遗漏”或者“过多、过深、过难”。 3.6教学内容要适当体现本行业所需的“四新内容”,尽量缩短教学与生产实际的距离。 3.7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编写思路做到体例完整,以图代文、以表代文增强教材的形象化。 4.编写内容(以教学项目为载体,按任务分步实施)

化工原理A教学大纲资料

《化工原理(A)》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化工原理 二、课程英文名 Principl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三、课程编码 050103014 四、课程类别 技术基础课 五、学时数、学分数、开课学期 140学时;7学分;第五、六学期 六、适用专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专业 七、编制者 高智,副教授 八、编制日期 2005年9月 九、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化工原理》课程是化学工程、化工工艺及相近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学生在具备了必要的高等数学、物理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之后所必修的技术基础课,是一门工程学科的课程。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研究化工生产中各种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过程设备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具有运用课程有关理论来分析和解决化工生产过程中常见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最基本的单元操作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对单元过程的典型设备具备基础的判断和选择能力;掌握本大纲所要求的单元操作的基本计算方法,常见过程的计算和典型设备的设计计算或选型;熟悉运用过程的基本原理,根据生产上的具体要求,对各单元操作进行调节;在了解化工生产中各单元操作中的特点的基础上,能够提出强化和改进过程的措施。 十、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在高等数学、物理学、物理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先修课程的基础知识,分

析和解决化工类型生产中各种单元操作问题的工程学科,是基础课程向专业课程、理论到工程过渡的桥梁课程之一,并与化工工艺计算、化工机械设备基础、化工仪表自动化等课程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化工过程的知识体系,为化工分离工程、化工工艺学等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十一、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教学课时分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