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信仰与禅宗的关系

观音信仰与禅宗的关系

摘要:观音信仰和禅宗是汉传佛教最普遍的信仰形态和法脉传承。观音菩

萨作为大乘佛教菩萨信仰中的主要信仰对象之一,以其无尽的大悲愿力和贴近

基层百姓日常生活的示现,受到了士庶各阶层的欢迎。而禅宗自六祖慧能开辟

顿悟法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后来“一花开五叶”,分化出五家七宗,并

在唐武宗灭佛之后独树一帜,成为汉传佛教具有代表性的法脉传承。观音信仰

和禅宗的中国化与普及,是印度佛教为适应中国文化主动的调整与中国文化自

身积极理论创建双向运动所产生的结果。本文尝试从同源同质,智悲双运,修

行互助三个方面来阐释两观音信仰和禅宗的关联,以期探讨佛教的修行信仰形

态和佛教中国化的特征。

关键词:佛教、观音、禅宗、信仰、修行

佛教自公元1世纪前后传入中国,经历了大约六百年的本土化历程。期间

与中国原有的文化进行了长期的碰撞与融合,分化出诸多流派,最终被中国古

代社会所吸收,成为最普及的宗教信仰形态。在所有汉传佛教的法脉传承或信

仰形态中,最为普遍的无疑是观音信仰和禅宗了。观音菩萨作为大乘佛教菩萨

信仰中的主要信仰对象之一,以其无尽的大悲愿力和贴近基层百姓日常生活的

示现,受到了士庶各阶层的欢迎。而禅宗自六祖慧能开辟顿悟法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气韵空灵,重视入世和家庭伦理,契合儒家的人伦纲常。后来“一

花开五叶”,分化出五家七宗,并在唐武宗灭佛之后独树一帜,成为汉传佛教

具有代表性的法脉传承。那么,探求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梳理其何以成为主

要信仰的原因,对于理解佛教修行信仰形态和中国化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尝

试从同源同质,智悲双运,修行互助三个方面来阐释两者的关联,以探讨佛教

的修行信仰形态和佛教中国化的特征。

一、同源同质

观音信仰和禅宗的主要信仰形式和精神内核都源自印度佛教,这也就决定

了两者相同宗教特征。

(一)、大乘法门

佛教大致可分为人天乘,小乘和大乘。人天乘寻求来世的人天乐果,小乘

追求自我的精神解脱,而大乘则要普渡众生。观音菩萨是大乘菩萨,禅宗也是

大乘法门。对于大乘佛教来说,具有菩提心是所有大乘法门的基本属性。菩提

心有两个所缘对境。一是缘众生之大悲,二是缘众生之佛果。缘众生之大悲即

是观想沉溺于轮回苦海里的所有苦难众生,他们在无始以来的轮回之中都曾经

做过自己的父母,愿自己能够代他们受苦。缘众生之佛果即是愿所有的众生都

能够出离生死大海,获得究竟圆满的佛果。菩提心又可以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

提心。愿菩提心指的是普渡众生的发心愿力,行菩提心即是菩萨修习佛法救度

众生的六度万行。下面分别阐述两者的大乘特性:

1、观音信仰

观音菩萨是诸佛世尊大悲心的总集,对众生有强烈的悲心,并且应机施教,化现无量身相,以种种方便度化众生。如印光大师云:

“观音大士,于无量劫,久成佛道;为度众生,不离寂光,现菩萨身。又

复普应群机,垂形六道,以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无作妙力,寻声救苦,度脱群萌。”1

“名观世音者,以菩萨因中由观闻性而证圆通,果上由观众生称名之音声

而施救护,故名观世音也。”2

由于观音菩萨在因地时强大的发愿力,所以现在其获得佛果时的悲心周遍

整个法界,任何众生只要称念其名号,都能获得其护佑和加持。如《法华经》云:“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

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3很多修行人受到观音

菩萨的精神感化,也对众生生起了大悲心,在现实生活中行菩萨道,以其

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了世道人心。

2、禅宗

禅宗在所有大乘佛法里面是比较特殊的一个法门,因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禅宗行者在追求明心见性,了生脱死的同时,也不会忘记自己的大乘种性。六祖慧能大师所发四宏誓愿的第一条即是“众生无边誓愿度”。当然惠能大师

把这里的众生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提升。此众生并非局限于经验可见的众生,而

是自身心中的众生,即八万四千烦恼。“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狂

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等心,尽是众生。”4另外,禅宗立宗

的基本宗教情怀即是为化解一切众生烦恼,让其顿悟自性光明。如《六祖坛经》:“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人有

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5在实践层面,禅宗的一些社会实践则

是其宗教精神的具体落实。如其丛林制度,禅门清规。很多禅门大德不断地在

践行其普渡众生的四宏誓愿,如近代的虚云禅师,当代的星云大师,都是禅门

典范。

(二)、一乘佛法

观音信仰和禅宗各自作为佛教的修行法门之一,尽管其存在形态和修行方

式有教大差别,但都具有同样的宗教功能。两者皆是能够让众生究竟成佛的法门。佛陀为顺应众生种种根基,而宣说种种法门。佛法在究竟的意义上是一乘的,虽然在显现上有诸多形式,但并不违背其一乘法的性质。所有的法门,不

管是大乘还是小乘,显宗还是密宗,都能为众生种下解脱种子,最后究竟成佛。如《法华经》云:

“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6

“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7

“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

说诸法,是法皆为一乘佛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8(三)、心性本体的统一

观音信仰与禅宗在佛性和心性本体上是统一的。佛教认为众生皆有佛性。

佛性是普遍存在的,是心性本体的一种存在状态。在大乘中观见解中,万法在

世俗谛中是现而无自性如梦如幻的,在胜义谛中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而

这种空性并非单空,而是一种心性光明的存在,一种不可思议的常有,能显现

万物色相。这种光明即是佛性或说自性。禅宗通过向内的观照而觉悟自性,了

知心体,如《六祖坛经》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成万法。”9在观音

信仰中,在其心性本体层面,观音菩萨说宣讲的《心经》中也提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此句中,“色不异空”即是把万法抉择为空性,破除实执;

“空不异色”即是把空性抉择为心性光明,破除空执。10这与禅宗的自性般若

见解有异曲同工之效。

二、智悲双运

前文已经论述了观音信仰和禅宗在形而上的心性层面的统一。然而,两者

在心性的妙用上却有差异。观音主悲,而禅宗主智。两者之妙用恰好构成了智

悲双运,具有互补性。智者大师在《法华玄义》中云:“良以悲心熏于智慧,能

拔他苦,慈心熏于禅定,能与他乐。”般若空性智慧与大悲心是同时产生的,

有互生的关系。有些修行者通过观修大悲心而证悟空性,有些则通过证悟空性

而生起大悲心。悲心与智慧分别顺应了众生的情感需求和理性需求。这两种需

求是生命个体的不同层面的需求,具有普世性。

(一)、大悲心

所谓的悲心,即是拔众生苦。在中国古代社会,对观音菩萨的大悲愿力有着广泛的信仰需求。汉末至魏晋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繁、民族矛盾、阶级矛盾

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的利益冲突都十分尖锐的时期,社会各阶层人士都有一种朝不保夕的恐惧感,特别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人民,受着天灾与人祸的双重压迫,极力寻求一种超自然神力的庇护,以摆脱现实苦难的纠缠。《法华经》的译出正好满足社会各阶层的这种心理需求,比起远在西方极乐世界、遥不可及的佛,观音

菩萨能够出莲座,历下界,主张“随类化度”,具有“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

一切众生苦”的愿职。11

同时,在中国所经历的漫长的封建社会,灾难深重,悲剧时有发生。下层民众面对土地兼并,生活无着而流离失所,面对官僚的盘剥却束手无策;上层社会因利益集团的相互倾轧而心惊胆战。各个层次、各种身份的人们在政治、经济、

自然日常生活等层面中经历着各种悲剧与焦虑。人们渴望得到观音的佑助,观音信仰成为处于危难之中的人们的避风港。12

另外,观音菩萨除了能够拔除世人的痛苦外,还能够满足世人的愿望,给予世人安乐。中国文化是一种世俗文化,老百姓不太关心形而上的事情,最在

意的是现实的生活层面。所以他们需要的是一些人天福报,比如多子多福,消

灾免难,长命富贵,财源广进,姻缘美满,家庭幸福等。而观音菩萨又能够满

足他们的愿望。所以,观音菩萨慢慢的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成为寻常百姓心目

中的善神、财神。由于在中国人眼中,母性是仁慈和善的,是利他心的体现。

所以观音的形象也从印度佛教中的男性演变成了女性。为了进一步体现观音菩

萨贴近民生百姓,中国古人还在原有的佛典中的观音形象的基础上创造了诸多

形象,比如千手千眼观音,水月观音,送子观音,杨枝观音等,足可见观音信

仰与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贴近程度。13

(二)、般若智慧

所谓的般若智慧即是破除对一切万法的实执,显现清净法身。禅宗对中国人理性智慧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其对于心性本体的诠释和顿悟的修行方法上面。

中国文化重经验,不重理论;重直觉,不重逻辑。所以中国古代士大夫不太有

耐心进行复杂的逻辑思辨和漫长的宗教修行,他们希望宗教修行艺术化,能够

从直觉上体验宗教的精神内核。然而,作为诞生于古代印度文化传统的宗教,

印度佛教具有发达的修行体系和严密完备的逻辑思辨体系。这些佛法与中土众

生的根器不太相应,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士大夫阶层的冷遇。于是禅宗的出现,

满足了士大夫阶层的需求,得到了快速的普及。这是印度佛教为适应中国文化

主动的调整与中国文化自身积极理论创建双向运动所产生的结果。下面分别阐

述禅宗对于心性本体的诠释和顿悟的修行方法:

1、诠释心性本体

在印度佛教中,通常通过复杂的逻辑推理来抉择心性本体。但到了六祖慧

能这里,就简单直接,开章明义,将佛直指为众生的自性,又将自性直指为众

生本自具有。众生一念悟得自性,即是佛。在自性中,一切本自清净,本自具足,包含一切佛法。如《六祖坛经》云:

“善知识!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14

“善知识!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善知识!一切般若智,皆从

自性而生,不从外入。”15

在这里,万法的本体是心,一切万相皆是心性的显现,一切方便法门都是

心性的妙用。在具体的修行中,以心为王。只要转变心念,了悟自性,对宇宙

人生的认知就会发生质的改变。这种解读方式直截了当的描绘了心的本来面目,毫不拖泥带水。

2、顿悟

禅宗认为,人的自性是可以直接认识的,不需要假借过多的修行。在佛教中,很多菩萨从凡夫位修到菩萨位需要经过百千万劫漫长的修行过程。虽然也

有即身成佛的法门,但这些法门大多需要经历初发菩提心,中间修持六度万行

积累福慧资粮,最后才能获得佛果。也即他们走的是渐悟的路线。而禅宗则可

以通过种种方便方法,让学人当下了悟禅机。这就是顿悟。

从历代禅师的著作看,禅宗并不关注如何认识世界,以满足外在需要的问题,不关注世界观、宇宙论的向题,它在这方面的理论贡献较小。惟有对禅修方法极为重视,探讨,辩论和创造甚多,棒喝、机锋、语录、公案、古则、话头、默照,

甚至呵祖骂佛等教学方法和参禅法门,令人目不暇接,而这形形色色的禅法,都是从心性思想发挥出来的种种机用。禅宗的种种修行方法,不同的途径,也都是以

达到见性成佛为目的的。16

三、修行互助

(一)、观音菩萨对禅宗的助益

对禅宗修行者来说,念修观音菩萨是修行的大助缘。

在禅宗发展过程中,并非一直特立独行,与其他法门完全绝缘,而是多有

融合。宋代以降,就有禅教融合,禅净双修等现象。当然禅门行者中,念《心经》,大悲咒,念观音名号者也不乏其人。

我们知道,在佛教的世界观中,我们这个世界叫娑婆世界。由于此世界众

生多行不善业,众生福报减损由众生恶业所感,此娑婆世界就变成了五浊恶世,即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那么在这个世界修行很难成功,容易

退转。为了让众生修行不退,观音菩萨在显现上有这样的功德,只要听得其名号,见到其身相,忆念其者等凡与之结缘者都能菩提不退,究竟成佛,如《地

藏菩萨本愿经》云:

“佛告观世音菩萨:汝于娑婆世界有大因缘。若天若龙、若男若女、若神

若鬼乃至六道罪苦众生,闻汝名者,见汝形者,恋慕汝者,赞叹汝者,是诸众

生于无上道必不退转,常生人天,具受妙乐,因果将熟,遇佛授记。”17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可能会遭遇种种违缘痛苦。对内,是内心的贪嗔痴等

无明烦恼炽盛扰乱身心以及身体的由四大不调或宿业所感而引起的疾病困苦;

对外,是五欲六尘的干扰以及周边自然环境变化对修行的影响。这些违缘如果

处理不好势必影响修行。所以禅门修者忆念观音菩萨,菩萨就会以大悲之心予

以加持护佑,帮助行者早成道业。

禅宗是大乘法门,除了自我了脱生死外还要去行菩萨道,利益众生。那么

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就会遇到种种险阻。如果能经常祈祷观音菩萨,依靠菩萨

的加持,能够顺利成办利他事业。

(二)、禅法对修行观音的助益

在观音修行方面,对于以观音为本尊的修行者来说,如果具有禅定的功夫,则在修行上比较容易成就。要想成就本尊,心念的专注和稳定性至关重要。如

果心念散于外境,不能专注于所缘境,则本尊的身相很难以了了分明,要想成

就本尊是可不能的事。但是,如果修行者懂得禅法,能够通过禅法调伏自相续

中的妄想分别执着,则心意识就会稳定下来,修行也容易成就。

另外对于专持观音心咒或观世音菩萨名号的修行者来说,心念的专一和稳

定同样很重要。心不一就很难一心不乱或功夫成片,也就难以与菩萨感应道交。如印光大师云:

“一月丽天,万川影现,即小而一勺一滴水中,各各皆现全月。若水昏而动,则月影便不分明矣。众生之心如水,若一心专念菩萨,菩萨即于念时,便

令冥显获益。若心不志诚,不专一,则便难蒙救护矣。”18

由此可见,通过禅法而调节心念对于观音的信仰和修行也能起到很好的助益。

综上,观音信仰与禅宗同为中国佛教的最普遍的信仰形式和修行法门之一,有着同源同质,智悲双运,修行互助等诸多内在或外在的联系。但同时都作为

大乘法门的代表,其关联性必定是深刻的,不能被这一纸论文所囊括,其内核

还需要进一步更加深入的挖掘。

时至今日,人类进入后工业时代,科技昌明,各类知识增长呈现出爆炸状态。但这些并不意味着人类世界灾难的整体消解。今天的人类文明正遭受着巨

大的威胁。在内,有恐怖主义,集权暴政,核武阴影,恶性疾病流行,整体道

德沉沦,信仰危机,粮食危机,贫富差距等,在外,有生态系统失衡,水资源

污染,大气污染,全球变暖,洪水,干旱,其他各类自然灾害频发等。这些都

在危害着人类的生存和身心健康。如果能够普及禅宗的身心调节方法和观音菩

萨所代表的慈悲理念,必定能够给带了巨大的心灵安抚和社会净化作用,让人

类社会回归到正常的运行轨道上面,最终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可持续

发展。这也就是观音信仰和禅宗在现代社会的现实价值所在。

1、李敬通编,《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弘化社,第47页。

2、李敬通编,《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弘化社,第47页。

3、(姚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中华书局,第483页。

4、(唐)慧能,《六祖法宝坛经》,奉化市佛教协会弘法利生基金委员会,浙内图准字(2006)第77号,《忏悔品第六》,第64页。

5、(唐)慧能,《六祖法宝坛经》,奉化市佛教协会弘法利生基金委员会,浙内图准字(2006)第77号,《般若品第二》,第29页。

6、(姚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中华书局,第71页。

7、(姚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中华书局,第71页。

8、(姚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中华书局,第72页。

9、(唐)慧能,《六祖法宝坛经》,奉化市佛教协会弘法利生基金委员会,浙内图准字(2006)第77号,《行由品第一》,第14页。

10、参考索大吉堪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世界青年佛学研究会,第94-95页。

11、屈川,《观音信仰与中国民众的现实需要》,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月第9卷第4期。

12、屈川,《观音信仰与中国民众的现实需要》,《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2月第9卷第4期。

13、参考柳和勇,《论观音信仰的中国文化底蕴》,《学术界》(双月刊)总第119期,2006.4。

14、(唐)慧能,《六祖法宝坛经》,奉化市佛教协会弘法利生基金委员会,浙内图准字(2006)第77号,《般若第二》,第25-26页。

15、(唐)慧能,《六祖法宝坛经》,奉化市佛教协会弘法利生基金委员会,浙内图准字(2006)第77号,《般若第二》,第26页。

16、方立天,《心性论——禅宗的理论要旨》,《中国文化研究1995年冬之卷》(总第

10期)

17、(唐)实叉难陀译,《地藏菩萨本愿经》,弘化社,卷下,《见闻利益品第十二》,第96页。

18,李敬通编,《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弘化社,第46-47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