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

黄鹤楼送孟浩然
黄鹤楼送孟浩然

一、导入

1、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诗吗?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你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李白)

3、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首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课题

4、题目告诉我们些什么呢?理解:黄鹤楼:楼名之:去,到广陵:今,江苏,扬州

小结:背景材料:诗人李白所在的唐朝,历史上地域辽阔,交通极不方便,亲人朋友一旦分别,再相见,极为困难。李白和孟浩然是好朋友,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李白望着孟浩然渐行渐远的船只,不禁动情,留下了千古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相信同学们了解了这样的一段背景资料,再来品读诗句就会有更真切的感受。

二、学习课文

1、导入:一位大诗人送别另一位大诗人,从江南名楼到江南名城,那将是一场怎样的送别呀?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碰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看看注释,还可以同桌讨论。5分钟

2、出示课文,谁能流利地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3、你读懂了这首诗的哪些地方?

(教师重点提示:“西辞”、“碧空尽”、“天际流”的意思。)

6、理解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的意思

三、学习一、二句

过渡:读通诗句还不能学到古诗的精华,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古诗中那种真挚的情感。

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不仅仅是两位大诗人,不仅仅是名楼名城,这场送别还发生在一个美好的季节,什么季节?──(烟花三月),请想象一下,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阳春三月,杨柳花开,风一吹,远远看去,白蒙蒙的,如烟雾。

2、观看欣赏: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季节里的扬州城。

(课件播放扬州风景,出示音乐《春江花月夜》介绍:在唐朝,扬州是江南最繁华最迷人的城市,唐朝的诗人都向往到扬州一游。而三月,更是扬州最美的时候,瘦西湖畔,杨柳依依,从宁静的楼阁向外望去,一片烟雨迷蒙,一湖春水之上,小船在慢慢悠悠的摇晃着,等到百花盛开之时,整个扬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

3、指导朗读:

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这样一个地方,李白的心里会怎样想?那我们来读一读前两行诗。

(指导学生读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读出李白的向往,读出诗句的美丽。)

四、学习第三、四句:

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过尽千帆皆不是”,此时此刻,他眼里只有友人的船,其他的都视而不见;他只是来送朋友的,他只关心朋友的船;因为朋友走了,他心里很孤独。]

2.是啊,过尽千帆眼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此时此刻,诗人能看到的,只有那──孤帆远影;只有那载着他的好朋友远去的──—孤帆远影;只有把他的那颗心、那个眼神牵得远远的──—孤帆远影。3.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个“孤帆”,你还会觉得它仅仅是“一条小船”的意思吗?从这个“孤”字,你读出了什么?

(作者因朋友远去而感到孤独、孤单、伤感……)

这小小的一个“孤”字,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齐读(让我们把诗人这种孤独、孤单、伤感读出来。)

4、从这两行诗中,你看出,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目送)

让我们随着李白的目光,一起读:(手势提示)孤帆──远影──碧空尽;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五、扩展

1、想李白久久地望长江水,望着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际,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2、出示句子:孟浩然坐着小船,顺江东去了。李白伫立江边,思绪泉涌,他与孟浩然的交往还历历在目: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___;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这是多么快乐的时光!

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他们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

幸福快乐的日子就这样被这无情的“孤帆远影”带走了……

(生齐读全诗。)

3、播放音乐《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赠汪伦》《别董大》

4、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

5、让我们把诗人的这种离愁别绪通过诵读表达出来吧。个别读(配乐)──齐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一) 一、谈话导入 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 1、同学们,曾经跟家人、跟朋友分别的情形,你还记得吗?那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1、2生) 2、在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板: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赠汪伦》,生齐背)你还会背哪些送别诗呢? 3、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指导写“孟”和“陵”字。 二、理解课题 1、谁能把课题读一遍?(请2生)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你能围绕这个“送”字提一提问题吗?想知道答案吗?答案就藏在题目里,让我们一起来读2次。 2、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生1:从题目中我知道了在黄鹤楼送孟浩然 师:你读懂了送的地点。 课件展示:湖北的黄鹤楼是江南的三大名楼之一,它与江西的滕王阁、湖南的岳阳楼被称为三大名楼。 生2:从题目中我知道了李白送孟浩然到广陵。

师:你能从题目中知道那么多,可不简单呀! 3、交流作者李白、孟浩然的资料。 简介背景资料:话说,李白年青的时候风流潇洒,挎一把宝剑、带一个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路过湖北湘阳的时候,认识了当时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这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了12岁,但年龄的差异丝毫没有影响两人的交往。他们一见而故,相见恨晚,整天在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有一年春天,孟浩然要到扬州做事,这对于多愁善感的诗人来说,对于朝夕相对的好朋友来说,真是难舍难分呀! 三、读通古诗: 1、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心情如何呢?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把诗句读通读顺。 2、这首诗里面有五个生字,我们先和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孟、浩、陵、辞、唯) 孟浩然:是唐朝的一位大诗人,他比李白大12岁,但两人一见而故,成为知己,让我们一起来呼呼他的名字。 广陵:你知道它在哪里吗?它就是现在江苏省的扬州市。 3、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 (1)随机纠正字音。 (2)怎样才把这首诗的节奏美读出来呢?请同学们再听录音朗读,注意听清楚诗是怎样停顿的。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送广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稿2016-06-19 来源:易公教育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一、教材简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古诗两首》中其中的一首。这首诗讲的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好朋友孟浩然去扬州的事,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纯真友情。本单元以“人间真情”为专题组材,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要相互关爱。这首诗的作者是有着“诗仙”美称的唐代大诗人李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借景抒情。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之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中,情景交融,含吐不露,余味无穷。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诗中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古诗。 2、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及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语言表达、自主学习及创新想象等各方面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境,感悟诗情。 教法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打算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在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在读中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在读中体会诗人的心情、在读中升华学生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感受诗情。 让学生背一背自己平时积累的古诗,让他们比赛背,看谁背得多背得好;然后加大难度,让他们听《送别》的音乐,背抒发离别之情的古诗,学生应该能联想到学过的“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诗句;接着,就导入新课。 2、品词析句,感悟诗情。 (1)从题入手,初读古诗。 首先,我让学生读诗题,在理解“之”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从这个题目当中能读懂什么。我想学生应该能读懂“在黄鹤楼送朋友”,“朋友是孟浩然”,“孟浩然要去广陵”等这些内容。并相机和学生一起交流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帮助学生理解下文的“西辞”。然后我问学生:除此之外,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他们是什么时候分别的、送别时的情景如何、他们之间的友情怎样?”等等。并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初读古诗,要求把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2)学法引路,再读古诗。 自读之前,我让学生回忆以前学习古诗有哪些理解词句的好方法,教师相机小结,并通过投影为他们提供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让学生用这样方法试着学习这首诗。 (3)交流汇报,精读古诗。 在学生自主学习古诗的基础上,让他们交流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和对古诗所表达情感的整体把握。理解诗句意思对学生并不困难,因此,没有必要在这花太多的时间,而是把体会诗中包含的浓浓情谊作为教学的重难点。 想象画面,触景悟情 对“烟花三月”的理解是难点,需要借助想象。我先让学生闭眼想象,并用自己的话描述“烟花三月”的景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看一组扬州春天的美景图,最后让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资料,体会作者在与孟浩然分别时,内心除了惜别之情,还有对魅力扬州对漫游天下的向往之情。 ?故事铺垫,入事悟情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情,我给学生讲他们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正因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意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字义 1、之:往、到达。 2、广陵:扬州。 3、故人:老朋友。 4、辞:辞别。 5、下:顺流而下。 6、孤帆:一只船。 7、尽:尽头。 8、碧空尽:消失在蓝天的尽头。9、唯见:只见。10、天际流:流向天边。 二、诗意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顺流而下,前往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三、中心 这首诗描写了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字义 1、之:往、到达。 2、广陵:扬州。 3、故人:老朋友。 4、辞:辞别。 5、下:顺流而下。 6、孤帆:一只船。 7、尽:尽头。 8、碧空尽:消失在蓝天的尽头。9、唯见:只见。10、天际流:流向天边。 二、诗意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顺流而下,前往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三、中心 这首诗描写了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字义 1、之:往、到达。 2、广陵:扬州。 3、故人:老朋友。 4、辞:辞别。 5、下:顺流而下。 6、孤帆:一只船。 7、尽:尽头。 8、碧空尽:消失在蓝天的尽头。9、唯见:只见。10、天际流:流向天边。 二、诗意 老朋友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顺流而下,前往扬州。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三、中心 这首诗描写了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所以他的诗歌总体风格清新俊逸,既反映了时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其诗中多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 二)文意赏析 注释:故人:就是老朋友,指孟浩然; 辞:辞别,黄鹤楼在扬州的西方,所以说是“西辞”; 烟花:阳历三月是春天最好的时节。春天百花盛开,田野上常有迷蒙 蒙的雾气,古人称为“烟花”,形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下:顺流直下,可见船走得很快; 碧空:湛蓝的天空; 尽:消失; 天际:天边; 译文:在春光烂漫的时候,老朋友孟浩然要离开李白,到扬州去了。孟浩然的船出发了,李白站在黄鹤楼前,眼看那挂帆的孤舟,带着老朋友越走越远,终于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见浩荡的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他的心似乎也跟着孤帆,随着江水追着朋友向远方去了。 鉴赏: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它不同于其它的送别诗,诗中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仅点明了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两人的关系——两人是好朋友,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唐代】赏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唐代】赏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渭城曲》 作者:王维【唐代】赏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二首》 作者:高適【唐代】赏析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 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芙蓉楼送辛渐》 作者:王昌龄【唐代】赏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赠汪伦》 作者:李白【唐代】赏析 白游泾县桃花潭,村人汪伦常酝美酒以待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描写风景的诗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贺知章《咏柳》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杜甫《绝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张志和《渔歌子》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朱熹《春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渭城曲》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 新年: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挑换旧符。 《青玉案·元夕》宋·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端午: 竞渡曲唐·刘禹锡沅江五月平堤流,吧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鬊鬣动,螮蝀饮汀形影联。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 嬉。典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亨前水东注。七夕: 秋夕唐·杜牧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行香子宋·李清照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醍儿雨,醍儿风。 重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踏莎行辛弃疾夜月楼台,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来去。是谁秋到便凄凉,当年宋玉悲如

小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释、译文及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唯通:惟) 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注释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赏析 这首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而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多了点诗意,少了份伤感。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他当年轻快意的时候,所以眼里所看到的无不是美好惬意。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文及翻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文及翻译 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全翻译 : 老朋友孟浩然向我频频挥手,一起在那告别了黄鹤楼,他在这柳絮如烟、繁 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将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 消失在碧空的尽头, 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 着天边奔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 李白,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留下了许多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这首诗 就是他歌颂友情,送别诗中的之一。它不同于王勃 《送杜少府 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 《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 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 “烟花三月下扬州”, 在“三月”上加“烟 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 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 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 意的细节,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 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

对李白来说, 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 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 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李白作者介绍 : 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 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 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 年病逝,享年 61 岁。其墓在 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二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 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五、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2、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3、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六、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送别诗: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及赏析

送别诗: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及赏 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 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逐步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 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注释 黄鹤楼:中国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 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所以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 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 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创作背景 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两人很快成了 挚友。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 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 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 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 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 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 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 这个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 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实行的。李白心里 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 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 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 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 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个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 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所以一提到黄鹤楼,

人教版四年级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语文四年级上人教新课标第20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语文四年级上册人教新课标第六单元第20课《古诗两首》其一。 第六单元以“人间真情”为主题,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到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更有意义。《古诗两首》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包含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古诗,表现了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习积累了一定量的古诗,掌握了一定的古诗学习方法,对于古诗的学习比较感兴趣,能够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意。他们学习主动性高,思维比较活跃,富有想象力和激情,但是想象不够深入,不能透过诗句的表面文字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鹤”、“孟”、“陵”、“辞”、“唯”5个生字,会写“”“孟”、“浩”、“陵”、“辞”、“唯”五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解诗题、知诗人、读诗句、解诗句、入诗境、悟诗情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两次试讲

四年级(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第二教案) 兵团第六师新湖总场小学王小燕 导入:老师想问问我们班的同学喜欢古诗吗?那老师要考考你们,《赠汪伦》会背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说即使桃花潭的水油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同学们,像这样在诗中表达离情别意、离愁别绪的诗就是送别诗。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送别诗,齐读课题。 一、读了题目能填出这些空吗?人物:事件:地点(黄鹤楼在湖北 武汉,与岳阳楼、滕王阁合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是文人墨客、达官贵人聚会或者饯别的地方)。那对李白了解多少?说说你了解的李白!老师也带来了他的资料,一起读一读。对孟浩然了解多少? 现在说说题目的意思:大诗人李白在名楼黄鹤楼送别名诗人孟浩然到江南名城扬州。这么盛大而别开生面的送别已经让我们感觉到一点点诗意的味道了,赶快来读读古诗吧! 二、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生字,书下的注释也要读一读。(指名) 谁想挑战? 2、诗要读的慢一些,古人读诗有读诗的方式,二声要读的长一些,三四声短一些,这样古诗就有味道了,同学们再读一读。有进步吗?

3、老师示范读,学生画出节奏。有变化吗?老师已经听出了送别的味道。下面按照自读要求,小组合作学习。 4、试着填空(课件) 三、1、第一句:老朋友孟浩然在西边的黄鹤楼辞别; 第二句:在鲜花盛开、花团锦簇的阳春三月孟浩然要乘船顺流而下到江苏扬州去; 第三句:孟浩然乘坐的那条船越来越远,影子消失在晴朗天空的尽头; 第四句: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流向天边。 2、“烟花三月”是怎样的场景呢?一起看看图片,你还能用别的词或者一句话说说你眼中的春天吗?白居易在忆江南中还写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那江南美景除了花团锦簇,更有江水奔流,浪涌千叠。所以我们眼中的烟花三月不仅仅是个鲜花盛开的春季,而是一个色彩艳丽、满目青翠的,非常美的春季。 3、同学们带着我们这么多春天的景象来读前两句,一起来。读出春天的景色。 4、这两句诗你仿佛看见了什么?什么样的景象?(在这个美丽,炫目的季节,老朋友却要离开,他们在抱拳相送,互道珍重,谁想来演一演?我们每个人都有知己,好朋友,如果你的好朋友要离开了,你要说些什么?也许他们这一别再也无法相见…… (孟兄,再见,一路顺风,一路平安,一帆风顺,我会想念你,有缘我们再相见,再在一起饮酒作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精选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精选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六组课文 的主题是“人间真情” ,精读课文《古诗 两首》安排了两首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是其中的一首。 本诗是李白 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开元盛世,阳春三月,文人知己,江南名楼,繁华都 会——这样的创作背景使盛唐诗 人笔下的这次离别在感伤之外, 更充满了少年人青春昂扬的气息, 充满蓬勃 的生命活力,色彩明丽,体现了盛唐独有的精神风貌。因此,在“送别诗”中独 放异彩,是历来传颂的名篇。 学情分析: 本次执教对象是农村四年级学生,借班上课,平时与学生没有接触。 四年级是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桥梁, 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 有 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积累, 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阅读习惯。 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 看,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 孩子能收集相关语文学 习材料,但面不广,收集材料较散。平时能积极发言,但公开课上表达欲望 和自信心不稳定。 知识面和语言表达能力相对城镇孩子较弱, 在语言感悟方面深 度不够,语感一般。平时缺少不断总结学法,培养自学能力的意识。 设计思路: 1、根据学情,放弃原先上组诗的想法。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之中选学色彩明丽、语浅意深的《黄鹤楼送
1 / 10

孟浩然之广陵》。 2、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 教学之根本, 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 “读”是 主线,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出诗情, 层层递进,显象得意。随着对古诗语言逐步深入的品味,随着放飞想象产生的多 彩体验,学生的古诗诵读能力渐渐趋于个性化,成熟化。 3、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 立阅读古诗的能力。“读懂诗题、读通诗句 、理解诗意、体验诗情”四个步骤做成卡片,每个步骤结束时及时总结并贴 在黑板上,成为板书的一部分。 4、注重氛围的创设,注重引导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 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 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2、 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2 热身活动:分两队,小队长领着赛背李白的诗。 (启用哪种背景音乐,确定什么课前活动内容,是经过了考虑和挑选的。高 山流水遇知音,李白诗篇万古传。——“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前的一切准备都 只为了让学生进入和谐的感性氛围。) 一、谈话激趣: 1、歌星、演员、运动员,你喜欢哪些人?诗人、作家、科学家,你对谁的 印象最深刻? 2、你们想知道老师崇拜的名人是谁吗?他是—— (课件李白图出现)
2 / 1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主题、赏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百花盛开的三月去繁华的扬州。 孤独的帆船远去的影子在蔚蓝的天空里消失了,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诗人送友人远行,对老朋友要去繁华的扬州充满了羡慕,诗中洋溢着欢快的情绪。诗人在江边极目远送,可见两人友情的深厚。全诗自然清丽、境界开阔、形象传神. 主题:这首诗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芙蓉楼送辛渐》诗意 昨天晚上,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大地,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 清晨当我送别友人的时候,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 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的像一颗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 赏析] 这首诗不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努力抒发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讲述自己的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当时,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西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也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深深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小学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xx送xx之xx 唐代:xx 故人xxxx,烟花三月下xx。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唯通:惟)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注释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辞:辞别。 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山”。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赏析

这首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而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多了点诗意,少了份伤感。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他当年轻快意的时候,所以眼里所看到的无不是美好惬意。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 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四年级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上课学习教案人教版

四年级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 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课前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过李白写的一首诗《赠汪伦》还记住吗?(学生背)这首诗写的是谁送谁的呢?(汪伦送李白)2介绍李白(多媒体)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这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这首送别诗写的是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送谁到那里。 三、预习检查: 3、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繁花似锦,长江边的柳树抽出了新枝,长出了嫩绿的 叶子。一阵暖风拂过,柳枝就像春姑娘的秀发,在空中飞舞。花儿争奇艳,粉红 的桃花、黄的迎春花、红的梅花……五颜六色。 长江边, 巍然屹立着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 金色的琉璃瓦屋顶闪闪发 光,门上和窗上都雕刻着精美的花纹,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古色古香。这 就是黄鹤楼。黄鹤楼里,一个临江的房间里,放着一张红木方桌,上面摆着几道 小菜,两个酒杯,一壶酒。孟浩然 正在和李白 辞别。只见李白站起身来,给两个酒杯倒满酒,然后两手端起酒杯,恭敬的 对孟浩然说: “孟兄, 此次去扬州, 祝你一路顺风。 ”孟浩然也端起酒杯说: “谢 谢。”说完,俩人把酒一饮而尽,然后发出一阵爽郎的笑声。孟浩然感激地说: “贤弟,这些日子多谢你的照顾,愚兄敬薄酒一杯,谢谢你!”俩人喝了一杯又 一杯,真心话说了一句又一句。这时船夫在下面催促道:“客官,该上船了。” 孟浩然和李白一起携手走下了楼。 孟浩然登上了船,对李白拱手说:“贤弟,你以后有空一定要来扬州找愚兄 啊!”说完,船就离岸了。帆船渐行渐远,慢慢消失在碧水蓝天的尽头。李白却 久久伫立在江边,望着奔腾不息的江水,听着哗哗的江水声,一份孤独涌上李白 的心头。他多么希望这滔滔江水能带去他对友人的情意,带去他对友人的祝福, 带去他对友人的思念…… 听着,想着,李白觉得江水好像在吟唱一首带着忧伤的离别曲子。于是李白 诗兴大发,高声吟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茫茫江面上,久久地荡着着李白那朗朗的声音。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 师:同学们,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别离意味着也许终生都难以再见。多情自古伤离别,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在诗人王勃的眼中,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那么,在唐代著名诗人,“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目中有几个生字,自个儿读。谁来读一读课题。(指名读,齐读)(理解“之”,“广陵”) 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呢? 二、读通诗句。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并把诗句念通顺。 请同学来读一读预习的生字词: 鹤h è、孟m èng 、陵l íng 、辞c í、唯w éi 、浩。 (学生朗读) (生齐读)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争取读得有板有眼。(学生朗读) 师:读得好吗?我们也来读读。(学生齐读) 三、理解诗意,设疑自探。 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哪位同学能围绕这个“送”提一提问题。会问的孩子是会学习的孩子,想想可提什么问题? (板书:谁送谁?为什么送?在哪送?送到哪?何时送?怎样送?)

同学们真不简单,围绕一个词提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这首诗里,同学们认真读读诗,把答案找出来。把答案找出来了,这首诗也就读明白了(板书:理解诗意)。读的时候可以看插图,看看注释,查查字典,也可以和同学讨论交流,看谁先读明白。 (指板书上的问题)谁第一个汇报? 黄鹤楼在哪里? 还有谁知道更多关于黄鹤楼的知识?黄鹤楼和扬州都在哪条河流边呢?(板画长江)黄鹤楼在扬州的西面,孟浩然是从西面的黄鹤楼顺流而下出发到东面的扬州去。所以诗人说 “故人——” 李白为什么要送孟浩然呢?你从哪里知道的?(理解“故人”)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他们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读明白这个问题的同学可以继续告诉我。 他们可能是在春暖花开的郊外,……也可能是在人群喧嚣的酒家……那可能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那也可能是在夜晚暖暖的灯光下…… 谁来说说,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学生汇报) 饮酒作诗,作画下棋,多么快乐的日子,多么美好的时光,可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都成为了过去,因为老朋友就要离别,在这美丽的三月,要到扬州去。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李白,这时,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正是因为朋友感情深厚,因此李白这时的心里就更加留恋,更加依依不舍,更加惆怅,牵挂,孩子们,读出你的留恋,读出你的伤感,读出你的牵挂来,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进诗的字里行间去。(自由读)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老师听出来了,同学们是用心在读。是的,在这千年胜地黄鹤楼上,(引读“故人西辞——”)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引读“故人西辞——”)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李白又是怎样送走老朋友的呢? 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哪个字告诉我们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理解“尽”)李白看着老朋友的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那小船到哪去了? 老朋友的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李白也该回去了吧?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和注释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和注释 《黄鹤楼送孟浩然 之广陵》作于玄宗开元十六年,即公元 728 年(一说作于开元十三年)。该诗 是李白 颇具代表性的一首七绝, 古往今来, 备受推崇, 明人陈继儒曾誉之为“ 送别诗之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 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 的天际奔流。 注释 ⑴黄鹤楼: 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 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 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 楼已毁,现存楼为 1985 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 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 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⑶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向 下而行。 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尽头,消失了。碧空:一作“碧 山”。 ⑸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1/7

创作背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李白是一位热爱自 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 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 年),李白东游归来,至湖北安陆,年已二十七岁。 他在安陆住了有十年之久,不过很多时候都是以诗酒会友,在外游历,用他自己 的话说就是“酒隐安陆,蹉跎十年”。也就是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 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非常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 八年(730 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 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 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 《送杜少府 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 《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其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 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 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 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 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 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 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 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 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 的气氛里进行的。 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 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 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 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 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 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 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 更因为黄鹤楼是
2/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