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起源故事PDF.pdf

汉字的起源故事PDF.pdf
汉字的起源故事PDF.pdf

汉字的起源故事

这算得上是老古话了。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那时,当官的可并不显威风,和平常人一样,只是分工不同。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

仓颉这人挺聪明,做事又尽力尽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里都有了谱,难得出差错。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当时又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结代表每个数目。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悉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么,形成了文字。

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行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

字谜:一月又一月,两月共半边,上有可耕之田,下有长流之川,一家有六口,两口不团圆。用

四个山字山靠山,四个川字川套川,四个口字口对口,四个十字颠倒颠。田

头是一,腰是一,尾是一,其实不是一。三

说起旧社会,两眼泪淋淋,我家十口人,只有草盖身。苦

一个大,一个小,一个跑,一个跳,一个吸血,一个吃草。骚

千字不象千,八字排两边,有个风流女,却被鬼来缠。魏

守徐州失去大半,战吕布打掉巾冠,骂候成盗去花马,恨

董卓有心无肝。德

说它小,能代表一国,说它大,填不满麻雀肚皮。米

一点一横长,一甩去南阳,南阳两棵树,长在石头上。磨

遇水立成河,同伴就称哥,头顶大得奇,傍人又如何。可

某字生来横,老是躺着困,若要问本事,样样是头名。一

一堵大围墙,墙外水汪汪,水从左边来,冲走右边墙。汇

中字加横不加点,莫做申字猜;若做申字猜,不是真肚才。神

去头是字,去尾是字,去头去尾还是字。申

上八是倒八,下八是正八,十字当中架,人人需要它。米

两个动物并排站,一个游泳,一个吃草。鲜

上头在水里,下头在天空,要问家在哪,老家在山东。鲁

一座石灰山,出产各种炭,石墨、金钢石,也是它生产。碳

十个哥哥,体重真轻,重一千倍,才一公斤。克

有耳能听到,有口能请教,有手能摸索,有心就烦恼。门

外面会说话,里面飘雪花,里外合起来,大家爱着它。图

木字加一笔,猜对是稀奇,本未木术禾,一个也不是。札

砍去左边是树,砍去右边是树,砍去中间是树,只有不砍不是树。彬

没有鼻子没有眼,牙齿长在耳朵边,一看就知不正派,及时改正还不晚。邪

上边十一口,下边二十口,上下合起来,遇事总不愁。喜

海口吹得高过天,不知身旁有人言,难怪别人批评你,总是跟在错后边。误

一只牛,没有头,天天来,天天走,要想见它也容易,等到十二点左右。午

左看两点水,右看水两点,细看不是水,敲敲硬梆梆。冰

奇怪奇怪真奇怪,这个谜语叫你猜,一家至少有一个,全国一共才几百。姓

炮土象马一盘棋,老将当中笑嘻嘻,五个小卒当阵卧,为何输了这盘棋。软一字难猜着,头长两只角,身上六个嘴,嘴下八只脚。典

看来有两人,面目很难分,不象是大夫,倒象是工人。天

南字反方向,口字在中央,上下二四点,大家猜猜看。燕

待月西厢一寺空,张生普救去求兵,崔莺未提佳期事,恼恨红娘不用工。徽有一有二又有三,中间一笔连成串,笔划虽少分量重,公社粮棉堆成山。丰一个无力旁边站,一个有力床上躺,此事并非不公平,只因受损不健康。伤四四方方一座城,里边住着十万兵,另有八万去打仗,还有二万守着城。界一字九横六直,几个学生不知,一同去问老师,老师想了三日。晶

四面有山不显,二日碰头相连,居家一十四口,两王横行中原。田

没水真是难,没手也是难,有水又有手,再也不为难。(打二字)滩、摊

是土不象土,用它把水抽,河边它常在,不洞必须补。堤

虽有十张口,只有一颗心,要想猜出来,必须动脑筋。思

一、汉字常识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

(一)汉字的起源

1.汉字的起源

中国人对自己文字的起源,大概在战国时期就注意到了。有人认为结绳是汉字的起源。但不少人表示异议,结绳是上古用以记事的方法,差不多一切原始民族都曾用过。它即便是记事,也毕竟不能算是文字。也有人认为中国的文字源始于八卦。此外,尚有“河图、洛书演进为文字说”。中国古代最通行之说是仓颉(jié)造字,这至少在战国末年已经在广大学者中流传。一般说来,文字的发展有一个从多头到单头,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从表形至表音的过程。因此有不少人提出,中国的文字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经“巫”和“史”整理并发展而成的。至于“巫”和“史”又是什么人呢?这又有各种不同的猜测。目前,中国史学界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中国文字源始于殷商。不过稍有异议的人也不乏一例,根据一些人的看法,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而任何事物总有一个从发生到发展渐趋成熟的过程。因此中国文字的发生始年还可前推。至于推多少年呢?有的主张至少上推一千年;有的主张推至夏末;也有的主张推至夏以前,各执己见。在考古学家那儿,中国文字之源始又有分歧。其中提出最不同凡响之见的当推郭沫若。他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汉字究竟源始于何时呢?我认为,这可以从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的年代为指标。”“半坡遗址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划,和器上的花纹判然不同。”“虽然刻划的意义至今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jié)遗。”如按此说,中国文明则应算成近六千年。中国文字之源始,究竟在何时?最古老的文字产生于什么时代?分别代表什么含义?至今还尚在百家争鸣中,看来还有待于大量的材料来佐证说明!目前世界上公认最早的文字,是出现在古代中东地区的楔形文字,距今5000~6000年,然而,在河南贾湖发现的一些刻在龟甲上的符号,距今却达8000年。

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网站发表了一则惊人消息说:“在中国河南贾湖发现的乌龟壳上的符号,很可能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如果这则报道内容被确认属实,那将是一个世界级的发现。

2、汉字的始祖

相传汉字是黄帝时期一个叫苍颉的人创造的。

在我国的陕西关中有个叫仓颉的人,他生有四只眼睛,眼睛里总是糊满了眼屎,但这两双迷迷蒙蒙的眼睛中总是放射出异样的光芒,观察事物特别清楚。他披着长发,留着长须,身穿兽皮,坐在一张凶猛野兽的皮上,手里经常拿着一支土笔,与坐在他对面的人交谈,似乎又在思索着什么。他的头形也不同于一般人,头顶高高地隆起,像个奇形的头陀,显得特别聪颖过人。

他经常骑着毛驴,在陕西的黄土高原上四处奔波,跋山涉水,跨州过郡,去了解民间风俗习惯,收集民间流行的语言符号。那时没有纸,他就把收集的资料写在芦苇的叶子上,装在口袋里,让毛驴驮着。他收集的不少,装了好多袋,毛驴走到现在的陕西省岐山县就累死了。

仓颉带着这批资料,没有毛驴不能再行走了,就索性找了一间草棚住下来。仓颉不

断观察天象,抬头仔细看月亮时圆时弯的变化,还观察山水风雨演变的现象,辨识鸟兽的各式各样的脚印,或野兽、车辆经过后留下的痕迹,分清和区别各种纹理的异同,并开始创造文字。

其实,文字的形成是一个渐生的过程,绝非一时一人所能胜任。文字应当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创造、发明、发展、完善下来的符号。数量也是从少到多积累起来的。

汉字的数量很多,但是到底有多少,恐怕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准确数字。我们只能从古今字典中,知道它的大概数目。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共收字9353个。曹魏时李登的《声类》共收字11520个。南梁顾野王的《玉篇》共收字22721个。唐朝时颜真卿的《韵海镜源》共收字26911个。宋朝时的丁度等所著的《集韵》共收字53525个。清朝张玉书等所著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当代的《汉语大字典》收字54678个,这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

读完小学阶段我们要累计识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要会写。

3.汉字的演变

中国文字的演变,大体经历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这是符合文字的发展由繁到简,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规律的。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称篆书。那么,篆、隶、楷、行、草书便构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字体。汉字发展到了今天,楷书和行书还在应用着,而篆书、隶书、草书,特别是篆书已不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只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存在了。

4.汉字六书

说汉字的来源,就要说到汉字的六书。

六书就是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人们依据不同的造字方法,造出了许多汉字供人们记录信息,传递信息使用。

六书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和转注。

象形象形就是描画事物形状的一种造字法。用这种方法造的字,就叫象形字。比如,日、月、燕、网等。

趣谈“瓜”字

瓜是一个象形字。“瓜”字中,两撇表示藤,中间竖钩表示瓜,捺表示叶。你们看古人造字多精妙。

“葫芦科植物的统称”就是“瓜”的本义。

“形状像瓜”,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像瓜形的,比如,“瓜皮帽”是帽子的一种;“瓜皮船”是船的一种。

“像切瓜一样”,瓜的命运是要被切分的,由此引申出此义。人们用“瓜分”表示分割或分配。又指若干强国联合起来分割弱小或不发达国家的土地。

“傻瓜”,表示不聪明,这一词来自古代的“瓜子族”,春秋时期生活在瓜州(甘肃敦煌一带)姜姓人被称为“瓜子族”,他们十分勤劳,受人雇佣时总是一刻不停地干活,可是有些人把他们这种老实的习俗看作“傻”,于是就有了“傻瓜”了。

指事用象征的符号,或在象形字上加上符号来表示某个词。比如,“刃”,在刀口上加一点,表示这里最锋利,这就是刀刃。

指事字的来源

指事字是一种抽象的造字方法,也就是当没有、或不方便使用具体形象画出来时,就用一种抽象的符号来表示,例如“上”、“下”、“凶”……等等。“上”、“下”两个字是用横线“一”为界,在横线上用一点或较短的短线指出上方的位置,写成“二”,也就是“上”字;而在横线下面画符号为“”,则是“下”字。“凶”字是指地上有一个深坑,走路的人没看见而踏空掉进坑里,“ㄩ”代表深坑,中间的“×”就是象征掉下坑的那种惊吓的感觉和危险的情形。

象形字和指事字一般都是独体字。

会意用两个或几个字组成一个字,把这几个字的意义合成一个意义。比如,“休”,“人”和“木”合在一起,一个人靠在树上,表示休息。

简说会意字

会意是为了补救象形和指事的局限而创造出来的造字方法。和象形、指事相比,会意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第一,它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义;第二,它的造字功能强。直到现在人们还用会意的方法创造汉字,例如“灶、尘、国、孬、歪、甭”等。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合而的,组合的方式多种多样,交叉错综,这就是会意的方法所以“高产”、会意字所以多于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原因。拿“人”和“木”说:“人”和“人”可以组合为“从、众”等,“人”还可以和其他形体组合为“保、伐、戍、付、伍”等;“木”和“木”可以组合为“林、森”,“木”还可以和其他形体组合为“析、相、采、困”等。因为会意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的会合,所以可以表示许多抽象的、用象形或指事的方法难以表示的意义。

下面是几个会意字例:

(1)“莫”字。甲骨文“莫”字的写法是:上下都是草,中间是个太阳,意思是太阳已落入草丛之中,天色已暮。是“草”和“日”两个象形字的会意字。以后简化为“莫”。“莫”的本义是日落的时候,后又引申出“不”、“不要”、“没有谁”、“没有哪一种东西”,以及表示揣测或反问等词义,如:莫如、一筹莫展、莫不、莫不是等词。作为本义日落时候的“莫”,后又被新创的“暮”字所替代。

(2)“盥”字。盥洗、洗手的意思。甲骨文的写法下部是一只盆子的形状(皿),上部是一只手伸入盆内,表示在洗手,是“皿”和“手”两个象形字组合而成的会意字。金文和小篆表示得更为明白,左右双手在盆(皿)中洗,盆中还有水,是“皿”、“双手”和“水”三个象形字组合而成的会意字。现在已不再象形,盆的形状已写成“皿”字。

叠罗汉式会意字

有些会意字是两个或几个同样的字重叠组成的。二字重叠的多是左右的并列结构,三字重叠的多是塔型的上下结构,看起来像体操活动中的叠罗汉。例如三个“人”组成“众”;三个“火”组成“焱”;三个“木”组成“森”;三个“日”组成“晶”;三个“直”组成“矗”;三个“水”组成“淼”;三个“口”组成“品”等。

破体会意字

会意字由于字形的变化太大,现在已看不出它们的字源了。

例如妇女的妇字,为什么在女旁加个歪山呢?正确的字源分析只能从繁体字“婦”中才能看出。这个“婦”字左边的“女”旁指妇女,女旁的“帚”是扫帚,前后合在一起的意思是妇女拿着扫帚在家里劳动。“女、帚为婦”和“力、田为男”是符合当时的“女内男外”、“男耕女织”的社会情况的。

这类不容易看出字源的字相当多,人们叫作“破体字”。

形影相随,“从”善相亲

在人的一生中,总有自己崇拜的对象,喜欢跟从他,学习他。就如右图(李乐毅《汉字演变五百例》)所示:

一老者在前头走着,一后生在后跟着,形影相随,观察模仿着老者。这就是“从”字。

“随从、跟随”,这是“从”的本义。学习某人,必定要“跟随”而学。子路、曾皙、冉有等为了学习孔子,跟随着孔子周游列国,边走边问,增长才智。

“顺从、听从”,要学习别人,就要有一个良好的态度,要谦虚,因此就引申出“顺从、听从”的意思。作为解放军战士,就要服从命令听指挥。小学生要听从老师的正确指导。

“侍从”,这是由“跟随”引申出来的意思。我们知道,在古代老师的地位是很高的,在伦常中有“天、地、君、亲、师”之说,还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之说,这些都表现了老师的崇高地位。因此,学生对老师除了要“跟随”学习之外,还要侍奉老师,也就是“侍从”了。

“参与、从事”。要侍奉老师,就要参加到老师所做的事情当中,并和老师一块动手动脑做。因此“从”字就有“从事、做”的意思。现代汉语中有“从事、从军”等词,其意思都是“做”。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跟在后面的后生,显然是学习者,要看前面的人做事,于是,“从”字就有了“副、从属的、次要的”之意。在法律上,有两个词语最能体现这个词义:主从关系、从犯。

汉字的独特神韵

中国的方块字以其独特的构造、深远的意境而特立独行,如果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很难领略其神韵和精髓。老师讲解“臭”字,会说:“自大一点就是臭。”以此教育我们要谦虚谨慎,不要自满;老师剖析“伪”字会说:“人为和起来便是伪。”以此区分自然和雕琢的高下,要我们写文章和做人都要有真情实感。

这实际上玩的是“拆字”游戏,但也让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比如“富”和“穷”两个字,所谓“富”,过去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就是有田的人,一大片沃土只喂养一张嘴、一个人,自然绰绰有余,也就“富”了。而“穷”呢,只有靠用“力”打工了,八为十以内的最大偶数,也就是说,穷人是那些耗尽力气打工的人。只有力气,当然“穷”了。“贱”字也很有趣,“贱”的繁体是“賤”,左边为“贝”即钱,右边两个“戈”即两个兵器重叠交叉、相互较量在一起,为钱而争,为钱而斗,自然是“贱”的了。

当然,不是所有的汉字都蕴含了事物的本质。我们在读汉字的时候若对字形加深一层思考,有助于我们更多地了解汉字所具有的独特神韵。

形声利用形旁和声旁组成的新字。在形声字中,跟读音有关的偏旁称为声旁,跟字

义有关的称为形旁。比如,“岗”字,下面的部分表音,表示这个字读“gang”,上面的“山”表示这个字的意思与山有关。

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有三种组合方式:

左形右声:指、诗、估、格

左声右形:救、歉、剑、钦

上形下声:空、露、花、崭

上声下形:盂、货、娶、基

内形外声:闻、问、闷、瓣、辫、辩

内声外形:园、囤、病、衷、阁、匣

东坡问字

王安石写了一部书叫《字说》。

有一次,苏东坡写了个“坡”字,去问他什么意思。

王安石回答说:“坡就是土的皮。”

苏东坡说:“难道滑就事水的骨吗?”

王安石无话可说。

在汉字的结构中,偏旁是比笔画大的构字部件,是构成汉字的基本单位。“坡”中的“皮”是表示读音的偏旁,王安石的解释是不对的,难怪苏东坡以“滑”字相问,王安石就无话可说了。

秀才识字读半边

有个流传很广的说法:秀才识字读半边。

说的是秀才遇到不认识的字,或懒得查字典,或怕丢面子,有个窍门是读半边字。例如:碰上“坷”读“可”音,碰上“锣”读“罗”音。这类的字都读对了。可是这个办法有时又不灵。如挽救的“挽”不读“免”音,刚愎自用的“愎”不读“复”却读“b ì”。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原来,有些形声字,随着汉字的改革表音部分的读音有了变化,已经不起表音的作用了,如果再读半边就要闹笑话。现在“秀才识字读半边”又成了对“秀才”们读错字的讽刺。

“她”字的由来

“她”是现代汉语里常用的一个人称代词,专指第三者的女性。我国古代没有这个字,只是到了19世纪20年代才出现了它。

在古文里,作宾语的第三人称用“之”字表示。后来白话文兴起,用“他”字做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男性,也可以代女性及一切事物。

“五四运动”前后,有的文学作品也用“伊”字来指女性,如鲁迅时期作品中就是

如此。1918年,我国新文化运动初期重要作家、著名诗人和语言学家刘半农在北大任教时,第一个提出用“她”指代第三人称女性。一时轰动全国。“她”字一出现,就遭到封建保守势力的攻击和反对,但却很快得到人民的承认、称赞,并被广为使用,各种字典也都收录了这个字,此事在当时文化界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刘半农创造了“她”字,结束了以往书面语言中第三人称的混乱现象,从而纯洁、丰富了祖国的语言文字。鲁迅高度评价刘半农的创造精神,说“她”字的创造是打一次“大仗”。

六书之中,除了上述的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之外,还有转注和假借,因为它们离我们的生活远一点,所以不再细说。

(二)汉字的形体

1.笔画

笔画就是构成汉字字形的各种点和线。写字的时候,由起笔到收笔,就是一笔或叫一画。

汉字的基本笔画有八种,即点、横、竖、撇、捺、提、折、钩。

常用笔画名称表

笔画间的组合关系有三种,即相离、相接和相交。因为组合关系不同,就有了不同的汉字。比如汉字中的撇笔和捺笔,如果其间的组合是相离就是“八”;如果是相接就是“人”或“入”;如果是相交,那就构成了“ㄨ”(“义”和“刈”的一部分)。

2.笔顺

笔顺就是汉字笔画书写的顺序。汉字笔顺的一般规则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还有从外到内,先中间后两边等。

笔顺正确与否,关系到字形的好坏和书写的速度。

汉字笔画规则表

(一)基本规则

1.先横后竖:下十

2.先撇后捺:人尺

3.从上到下:三言

4.从左到右:仆川

5.先外后里:风问

6.先外后里再封口:田日

7.先中间后两边:小办

(二)补充规则

1.点在上边或左边,先写:衣为

2.点在右上或字里,后写:我瓦

3.半包围结构的字:

(1)上右和上左包围结构,先外后里:句压

(2)左下包围结构,先里后外:边廷

(3)上边未包围的,先里后外:凶

(4)下边未包围的,先外后里:用同

(5)右边未包围的,先上后里再右下:医匠

你知道下面各字的笔顺吗?

长撇、横、竖提、捺

凸竖、横、竖、横折折折、横

片撇、竖、横、横折

心点、卧钩、点、点

必点卧钩、点、撇、点

女撇点、撇、横

3.偏旁

偏旁是汉字学中的一个传统名称。原指合体字中左右两方的结构单位,左方叫偏,右方叫旁(如“如”字,“女”为偏,“口”为旁)。后来把“偏”和“旁”合起来,统称为“偏旁”。现在合体字中的上下、左右、内外任何一个结构单位都统称为偏旁。

汉字偏旁名称表

偏旁名称例字

冫两点水儿次、冷、准

冖秃宝盖儿写、军、冠

讠言字旁儿计、论、识厂厂字旁厅、历、厚匚三匡儿区、匠、匣刂立刀旁儿列、别、剑冂同字匡儿冈、网、周亻单人旁儿仁、位、你勹包字头儿勺、勾、旬厶私字旁允、去、矣廴建之旁廷、延、建卩单耳刀卫、印、却

阝双耳旁去儿防、阻、院邦、那、郊

氵三点水江、汪、活丬将字旁壮、状、将忄竖心旁怀、快、性宀宝盖儿宇、定、宾广广字旁庄、店、席辶走之儿过、还、送土提土旁儿地、场、城艹草字头艾、花、英廾弄字底开、弁、异尢尤字旁尤、龙、尥扌提手旁扛、担、摘口方框儿因、国、图彳双人旁行、征、徒彡三撇儿形、参、须夂折文旁冬、处、夏犭反犬旁狂、独、狠饣食字旁饮、饲、饰子子字旁孔、孙、孩纟绞丝旁红、约、纯巛三拐儿甾、邕、巢灬四点底杰、点、热火火字旁灯、灿、烛礻示字旁礼、社、祖王王字旁玩、珍、班木木字旁朴、杜、栋牛牛字旁牡、物、牲夂反文旁收、政、教疒病字旁症、疼、痕衤衣字旁初、袖、被

春字头奉、奏、秦罒四字头罗、罢、罪皿皿字底盂、益、盔钅金字旁钢、钦、铃

禾禾木旁和、秋、种

癶登字头癸、登、凳

米米字旁粉、料、粮

虍虎字头虏、虑、虚

竹字头笑、笔、笛

足字旁跃、距、蹄

注:有的偏旁有几种不同的名称,本表只取较为流行的一种。

〔你知道吗〕

冫——两点水,是古代的“冰”字。所以,凡两点水的字都与冷有关。如冷、冻、凉等。

宀——宝盖儿。“宀”在古代是一个独体字,读作mián。因为它的形状像屋子,所以,带有宝盖儿的字大多与房屋、居住有关。

冖——秃宝盖儿。古代是个独体字,读mì,是覆盖的意思,即以巾盖物。所以,部首为秃宝盖儿的字,都与覆盖的意思有关,如冠、幂等。

厂——厂字旁,古代是一个独体字,读ǎn。《说文解字》中解释是:厂,山石之崖岩,人可居住。所以,部首为厂字旁的字大多与居住有关,如厅、厦、厨等。

4.偏旁部首

合体字的偏旁各有一定的位置。偏旁相同,部位不同,有的可能就是形、音、义各不相同的汉字。

有一个汉字谜语是这样说的:“一木口中栽,非困又非呆,若是把杏念,趁早别来猜。”答案是“束缚”的“束”字。这个谜语就形象地反映了偏旁位置的改变而导致产生不同汉字的现象。

合体字的偏旁部位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内外结构三种基本形式。(汉字形体结构的具体类型见下表)

汉字形体结构类型表

结构形式例字

独体字人入

上下结构忠想尘是笔字思昌蟹岗笑雷

上中下结构草意竟暴薯慧舅赛器

左右结构明从相请珠知诚钓江好刘歌唱

左中右结构谢树锄倒搬掰辨嫩嗽懒湘

半包围结构闪这凶庆句医风历匹叵屎

全包围结构团图囚回困园

品字形结构众森品聂磊晶

(三)汉字的识记

识记汉字就是我们常说的认识汉字和记忆汉字。

认识汉字,就是见到一个汉字,要能把它正确地读出来。记忆汉字就是不仅能把汉字正确地读出来,还要能正确地写出来。

怎样识记汉字呢?

1.利用拼音

汉语拼音是我们学习汉字的最有效工具。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拼音,就能认识。

2.查字典

在小学阶段,要学会两种查字典的方法。

部首查字法

当知道字形,不知道字音和字义时,可以用部首查字法。

部首部首是汉字排查法中的一个名称。字典、词典按照字形结构,选取相同的部分作为分列编排被查字的门类。

部首不同于偏旁。偏旁是组成合体字的各个部分。部首则是字典、辞典根据汉字的字形结构,取其相同的部分,作为查字的依据,分部排列,相同的部分就是部首。偏旁和部首不是一回事,但有一定的关系。部首和偏旁的关系是:有些部首是偏旁,但偏旁不一定是部首。总体来说偏旁的数量比部首多。

部首查字法的方法

第一步,找出被查字的部首,数清部首的笔画数。

确定部首的方法是:

○1部首的一般位置在字的上、下、左、右、外。如:合、直、压、实等字的部首在上部;思、孟、监、丞等字的部首在下部;阵、情、叶、海的等字部首在左边;数、邻、形、制等字的部首在右边;国、凶、匡等字的部首在外边。

○2一般位置没有部首的在中坐找。中坐就是能托起或连接其他部位的中间部分。比如“坐”和“幽”中的“土”和“山”就是托起其它部分的,“土”和“山”就是中坐。“夹”和“秉”中的“大”和“禾”是连接其他部分的,“大”和“禾”就是中坐。

○3中坐没有部首的在左上角找。比如,“弱”的部首是“弓”,“嗣”的部首是“口”,“赣”的部首是“立”。

○4一个字有几个部首的,按这样的顺序找:取上不取下(“节”的部首是“艹”),取左不取右(“朴”的部首是“木”),取外不取内(“闪”的部首是“门”),取多不取少(“意”的部首是“音”),无从找部首的取第一笔。

〔练一练〕

你能找到下面字的部首吗?

头查( )部囫查( )部盔查( )部却查( )部

栽查( )部弥查( )部婪查( )部免查( )部

第二步,在“部首检字表”的“部首目录”中按笔画找到这个部首,看清这个部首旁边的页码。

第三步,按照目录所指示的页码,在“检字表”中找到相应的页码,并从这个页码中找到要查的部首。

第四部,数清所查的字除去部首后的笔画,按照笔画顺序,从这个部里找到要查的字(《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和其它一些字典数的是整个字的笔画)。

第五步,在正文里找到该字。

部首查“益”三法

用部首查字法查“益”,可用三种方法查。

一是把“益”的起笔“丶”作为部首。《新编小学生字典》、《新华字典》、《3500常用字》中,能从“丶”部中查到这个字。

二是把“益”的头部“丷”作为部首。除了《新编小学生字典》、《新华字典》、《3500常用字》三种字典能查到外,还有《现代汉语词典》,能从这个部首中查到“益”字。

三是把“益”字的“皿”字底作为部首。上面提到的四种工具书中,都可以从“皿”字部里查到。

很多工具书为了便于读者查阅,把一些字分别收到几个部首里。所以,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时,确定一个字的部首,思路要开阔,方法要灵活。

音序查字法

当知道字音,不知道字形和字义时采用音序查字法。

音序查字法的方法是:

第一步,读准字音,确定音节。

第二步,在“汉语拼音音节索引”中找到大写字母,再找到相应的音节,看清这个音节旁边的页码。

第四步,按照这个页码在字典正文中找到音节,按四声顺序找出要查的字。

通过查字典,选择正确的义项,从而掌握汉字。

3.掌握字形字义

正确地掌握汉字,就是掌握汉字的形音义。

(1)分辨字形

分辨字形主要集中在形近字。形成形近字主要是笔画的连接关系,笔画的长短,笔画的多少,偏旁部件的相似等原因。

①比较易错的笔画。有些字笔画很相似,要注意区别。比如:延——廷。

②比较笔画的多少。有些字多一笔少一笔就会变成两外一个字。比如:今——令。

③比较笔画的长短。有些字的某一笔如果变长或变短,就会变成另一个字。比如:末——未。

比较“巳、已、己”

“巳、已、己”这三个字形状只有细微的差别。一句口诀通过最后一笔的长短变化把它们的不同点概括得很清楚:“整堵巳,半堵已,不堵口的就念己”。

巳,读sì(四)。我国农历用天干地支搭配起来表示年、月、日、时的次序。巳是地支中的第六位。巳时就是上午9点到11点这段时间。巳字单用的时候很少,但由它组成的常用字却不少,奇异的“异”、领导的“导”、港口的“港”、巷子的“巷”等字都含有“巳”这个部件。

已,读yǐ(以)。这是个常用字,“已”是停止的意思,如“不能自已”,就是自己不能够停止下来的意思。由它组成的常用词语很多,如:已经、已往、已然、已知、不能自已、争论不已等。

己,读jǐ(几)。自己的己,也是常用的字。由它组成的常用字有:纪、起、配、杞、岂等。

④比较易错的部位。有些字的某个部位非常相近,要注意辨析具体部位的特点。

这类字大多集中在形声字中,因为形旁或声旁不同,字的读音和意义也不相同。

声旁相同,形旁不同,注意辨析形旁。如“狐、孤、弧”这几个字的声旁相同。“狐”的形旁是“犭”,用“犭”作形旁的字一般与兽类有关。“孤”的形旁是“子”,一般与小孩有关,孩子失去父母,当然是孤儿。“弧”的形旁是“弓”,用“弓”作形旁的字一般和弓箭有关系,“弧”的原意是木弓,现在引申为圆周的一段。了解了这些字形旁的意义,这几个字就不会写错用错。

正确区分“班”和“斑”

班,中间从“刀”,是分赐的意思,由“分剔”引申出排列、位次等意思。构成的常用词有:班次、班级、班车、班房等等。班师,原指调回出征的军队,后又指出征的军队胜利归来;班门弄斧的“班”,指鲁班,词的表面意思是在鲁班门前耍弄斧头,实际比喻在行家里手面前卖弄本领。

斑:中间从“文”,原义为杂色的花纹,引申指纷繁的色彩。构成的常用词有:斑点、斑纹、斑白、斑驳、斑斓等等。“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的“斑”指豹子的斑纹,“斑斑”,指斑点的数量多,如“血迹斑斑”。

有些形似的字不是形声字,要抓住特点进行比较。比如,“炙”和“灸”。“炙”是会意字,是用火烤肉。“灸”是形声字,形旁是“火”,用于“针灸”。

〔你知道吗〕

你写对了吗?

“冒”字头上是什么?“冒”字不是“日”字头,也不是“曰”字头。“日”和“曰”字的最后一笔是与两边的竖笔连在一起的。而“冒”字上半边最后一笔横,是与两边的竖笔分开的,而且,这一笔横还要缩进去一些,上边的这一部分要写得扁一点,两边要大出下面的“目”。你看看,上边的这一部分是不是正像一顶帽子戴在“目”字的头上呢?

“日”“曰”和“冒”字头上的部分虽然是形状相似,但意思完全不同。

(2)分辨同音、近音字

同音字是读音相同,而意义没有任何联系的字。区别同音字,要联系语言环境,才能确定字形。比如,道——到,“道”用在道路、道理等语言环境中,而“到”用在到达或去往等语言环境中。

近音字是读音相近,而意义没有任何联系的字。区别近音字,同样要联系语言环境,才能确定字形。比如,仿——放,“仿”用在效仿,照样做等语言环境中,“放”用在解除限制等语言环境中。

枇杷不是琵琶

明朝文人申石田有一次收到友人送来的一盒东西和一封信。信中说:“送上琵琶请笑纳。”但打开一看却是枇杷。

申石田回信说:“承惠琵琶,开奁(lián)视之,听之无声,食之有味。”

这位友人很羞愧,就作打油诗一首自讽:

“枇杷不是此琵琶,怨恨当年识字差;

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萧管尽开花。”

汉字是表意文字,使用时不能拿一个同音字代替,例如上面的一个“枇”字,同音字就有“琵”“皮”“脾”“疲”“毗”“蚍”等二十几个,怎能拿同音字随便使用呢?一般说来,汉字的形声字是形旁表意,声旁表音,如上面的“枇杷”,它属于果类的,果从“木”,所以该用“木”旁。如果我们在这方面研究一下汉字的特点,写错别字的情况就会大大减少了。

错字惹祸

从前,有一户人家,父子俩在外做生意,婆媳俩在家里种地。父子俩忙不过来,就雇(gù)了一个帮手。一天,老父写了封信寄到家里。婆媳俩都不识字,就请人念信。那人看了信,说:“生意不错,只是死了一个人。”婆媳一听,就痛哭起来。

同村一个人正准备外出,听到哭声,就问一个小孩是怎么回事。小孩信口答道:“他们家死了一个人。”后来,这个人碰巧遇到了做生意的父子俩,连忙说:“你们还不赶快回家!你家死了一个人。”父子俩一听,泪如雨下,立即连夜往回赶。

回到家里,四个人一照面,都感到莫名其妙。互相询问了事情的原由,才知道是因信中写错了一个字引起的。信中把“雇了一个人”写成了“故了一个人”。

〔练一练〕

你能找出下面成语中的错别字吗?

(成语中用错的字都是同音或近音字,要仔细分辨)

攻无不刻惊慌失措排山到海川流不息完壁归赵再接再励

欢心鼓舞阴谋鬼计情不自尽爱不失手水泄不通文丝不动

走头无路原形比露自力更生不曲不挠人心慌慌以身作责

一丝不够熟视无赌大显伸手笑竹颜开混然一体车水麻龙

《汉字的起源》教学设计

(封面) 《汉字的起源》教学设计 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汉字的起源 (2)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和字体演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形象地展示汉字的发展 (2)通过课堂练习来巩固和提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汉字的魅力,关心汉字的发展。 (2)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和字体演变,也能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书写规则,了解汉字中的民族文化气息,并且有助于鉴赏书法艺术作品教学重点 理解汉字的起源、造字方法和字体演变 教学难点 对汉字的起源、造字方法和字体演变的理解并能正确地解决在生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用具 多媒体 一、导入新课 出示下列图片,请学生说说自己的认识。 解说:

图一为“梅花堂”,由“梅花”二字的演变可以初见汉字的发展变化;图二两个“明”的不同写法可以看到汉字字体的千变万化,同时,柱子上的字体可以看出属于篆字。 引言: 悠悠中华五千年,中国有着太多太多让外国人仰慕的东西,包括四大发明,文字等等,而汉字则是见证中国悠久历史的重要载体,今天句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字,走进中国。 二、看“图”识字 1、学生辨识课文中的甲骨文图片,了解汉字起源于图画; 2、课堂活动设计一: 下面是一幅挂在阿拉斯加猎人门上的画。据考证,猎人画这幅画是要告诉人们这样的意思:“我坐船照这个方向到岛上去,我要在岛上睡一晚,又到另一岛上,睡两晚。我希望杀死一头海狮才回家。”严格地讲,这些还不是文字,只是用画画儿的方式传达了一些意思罢了。请同学们对照释义研究一下这幅图,看看它是怎样传达意思的,你认为它传达的清楚吗?假如我们现在还没有文字,你会怎么用图画来传达这个意思? 3、知识补充:汉字的起源 (1)结绳记事说 (2)八卦说 (3)书画说 (4)仓颉造字说《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

汉字手抄报汉字的起源传说文字稿

汉字手抄报汉字的起源传说 人类有了语言,就可以积累知识,形成文化。有了文字,就可以记录语言、交流信息。语言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文字把 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和文明阶段区分开来。文字更打破了语言在 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将语言传送到远方,扩大了语言的交际 功用。 有关汉字起源的说法繁多,有结绳说、八卦说、河图洛 书说、仓颉造字说和图画说等。 汉字的来历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 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 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 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 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 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 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 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 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

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汉字来历的故事: “被”是一个形声字兼会意字。如果从形声字的角度来看,“被”字左边的“衣”字旁表示意义,说明被子是属于衣物一类,右边的“皮”字在造字的时代和“被”的读音相似,表示这个字的读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皮”和“被”的读音变得不一样了,逐渐失去了它表读音的功能。如果从会意字的角度来看,用皮做的衣物就是“被”。被的最初意义指的是一种小被子,到了后代,在被的本义基础上又引申出“蒙受”等意义。 结绳说 《北史·魏本纪》说:北朝魏的先世“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结绳而已。”记录了原始社会部落或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在文字出现之前,以结绳记事的方法,把战争、猎获、会盟、选举、庆典、联姻、生育、疾病和灾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记录下来。 过去亦有学者据《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的论说,推断“文字起源于结绳”。

注音字母的来历与汉语拼音字母对照表

注音字母的来历与汉语拼音字母对照表 中国第一套法定的汉字形式的标注汉字的拼音字母。又称国音字母、注音符号、注音字符。1913年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1919 年又公布“注音字母音类次序”,重新排列字母顺序。字母共有39个。1920年审音委员会增加“ㄜ”字母,成为40个。即:ㄅㄆㄇㄈ万、ㄉㄊㄋㄌ、ㄍㄎ兀ㄏ、ㄐㄑ广ㄒ、ㄓㄔㄕㄖ、ㄗㄘㄙ、ㄧ(直行作一)ㄨㄩ、ㄚ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注音最初以读音统一会所定字音为标准,故有万、兀、广三个字母。后来以北京音为标准,万、兀、广3个字母用来标注方音。1922年教育部公布《注音字母书法体式》,改订标调法,废除四角点声法,改用标调符号。注音字母的特点是:字母选自古汉字,音节拼字法采用三拼制,主要用来标注汉字读音。1918~1958年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前一直通行,对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有很大贡献。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曾把注音字母改名为注音符号。后台湾当局改称为国音符号。 注音字母与汉语拼音字母对照:

注音字母与汉语拼音字母对照:ㄅㄆㄇㄈ万 bpmfv ㄉㄊㄋㄌ dtnl ㄍㄎ兀ㄏ ɡk?h ㄐㄑ广ㄒ jqnjx ㄓㄔㄕㄖ zh ch shr

ㄗㄘㄙ zcs ㄧㄨㄩ iuü ㄚㄛㄜㄝ aoeie ㄞㄟㄠㄡai ei ao ou ㄢㄣㄤㄥan en ang eng

ㄦ er 有24个声母:ㄅㄆㄇㄈ万ㄉㄊㄋㄘㄍㄎ兀ㄏㄐㄑ广ㄒㄓㄔㄕㄖㄗㄘㄙ(其中"万兀广"是拼写方言用的)。 16个韵母:ㄚ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ㄧㄨㄩ。 注音符号的来源简介如下: ㄅ,b:“包”之古字,说文解字:“勹,裹也,象人曲行,有所包裹。”读“ㄅㄠ”,取其“ㄅ”声。 ㄆ,p:说文解字:“攵,小击也。”即手执竿轻敲。读“ㄆㄨ”(扑),取其“ㄆ”声。 ㄇ,m:“幂”的本字。遮蔽覆盖之意。古音“ㄇㄧˋ”,取其“ㄇ”声。 ㄈ,f:说文解字:“匚,受物之器。”古代一种盛物的器具。读“ㄈㄤ”(方),取其“ㄈ”声。 ㄉ,d:古之“刀”字。读“ㄉㄠ”,取其“ㄉ”声。ㄊ,t:古之“突”或“凸”。读“ㄊㄨ”,取其“ㄊ”声。ㄋ,n:古之“乃”字。读“ㄋㄞˇ”,取其“ㄋ”声。

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起源 一、关于汉字起源的传说和研究 请注意下面几个方面: 仓颉造字的传说 新石器时代遗物上的各种符号 判定文字的标准: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 文字形成的社会条件 文字体系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 汉字和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印度的印章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玛雅文,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种独立形成的古老文字,关于它们的起源问题,一直是人类未解之谜之一。目前世界上正在使用的文字有很多种,而汉字是最为古老的。比起其他几种早已不用的古老文字,汉字的历史是延续不断的,其发展脉络清晰可见。人们越是感到汉字的生命力如此强大,就越想了解它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探讨汉字的起源不仅是探寻中华文明源头的一项有意义的工作,而且也可以给人们探讨其他文字的起源及其形成过程提供参考,对于了解整个世界文明的发生和发展也是很有意义的。 古代中国人对汉字的起源也非常关注。如今几乎家喻户晓的“仓颉造字”1的传说,早在战国晚期就流行开了。这一时期的传世文献里有这样的记载: 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吕氏春秋〃君守》) 苍颉造文字。苍颉,黄帝之史。(《周礼〃外史》疏引《世本〃作》) 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韩非子〃五蠹》) 这种传说无疑在较早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但是,在传世的战国晚期的古籍中却没有关于仓颉的时代以及他在造字之外的事迹的任何记载。现存的早于战国晚期的古籍中也从来没有关于仓颉的记载。仓颉是什么时候的人?他是做什么的呢?汉代人多认为仓颉是黄帝的史官,魏晋以后人则说仓颉是早于黄帝的远古帝王。2《尚书正义》孔颖达疏说: 司马迁、班固、韦诞、宋忠、傅玄皆云:苍颉,黄帝之史官也。……崔瑗、曹植、蔡邕、索靖皆直云:古之王也。 汉代人把仓颉跟史官联系起来,大概并没有多大的根据,很可能是因为人们认为史官在平时跟文字接触最多,所以才有此说。魏晋人说仓颉是远古的帝王,

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起源

作者: 日期:

作,但年代其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 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宋代郑樵在《通志.六书略.论便从》中写到:“文字 便从不便衡(横)。坎、离、坤,衡卦也,以之为字则必从。故I I 1从而后 成'水',丨! I 必从而后成'火',! ! !必从而后成'<<< (川)'° ” 按郑樵的说法,由于八卦符号的纵横变化,便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汉字。但这种看 法很难令人相信。有限的卦爻符号,不管是八卦,还是八八六十四卦,是难以 演化岀众多的原始汉字的。不过,我们不能排除汉字构形与八卦爻象在文化方 而的某些联系。 四、仓颉造字 关于关于汉字起源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仓颉造字。《说文解字?序》黄帝之 史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 以察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谓之字。"仓颉创字 并不是仅仅依据文献记载,而是分析仓颉两字的字义的结果。仓颉:仓:人 启,人类启蒙心智,颉:吉頁(首),頁和首字的八和、/换位,首也就是向上, 頁也就是而部向下,故颉也即吉利开头。有些学者认为有些现代学者不能理解 仓颉创字的思维,武断的认为没有仓颉其人,其实是不对的。仓颉创字开辟了 中华民族文字的历史,并且以“字”的字义承载历史的智慧。研究仓颉创字必然 研究创字思维。例如说“龙”:尤匕为“龙”字,蚩尤就是龙的起源,龙的起源也 就是蚩尤,蚩尤也就是岀没草丛的疣豬,也就是龙的起源就是疣豬。龍是龙的 繁体,繁体字“龍”也就进一步解释蚩尤就是豬。 民间流传了一则仓颉造字的小故事形象的描述了文字的来源。在没有发明 文字的时候,要利用打结的绳子来记事。一天,仓颉请属下去市场用一匹马换 二辆车,而属下却搞不清楚是一马换二车还是一车换二马,结果错误百出,让 仓颉伤透脑筋。仓颉利用绳结记下黄帝交待他办的许多事,也是越弄越胡涂。 于是仓颉开始研究,如何把图画变成文字。 仓颉每天在沙地上涂涂写写,渐 渐地知道图画可以转变成文字,他为此欣喜若狂。他慢慢地从生活中了解形成 中国文字的六种原理,即“六书”仓颉从此就不停地造字。 颉,请他专心造字,于是仓颉更积极地造字,以造福大众。 字的由来。 五、河图洛书说 《易?系辞上》有:"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之说。 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 觞。相传,上古伏 羲氏时,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背负"河图",献给伏羲,伏 羲依此而演成八卦,后为《周易》来源。又相传,大禹时,洛阳西洛宁县洛河 中浮出神龟,背驮"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依此治水成功,遂划天下为九州。 汉字的河图洛书说认为文字是上天的恩惠,例如说“神‘‘:示m,示:表 示、展示,“中“田"字从下至上,也就是先民对農业的寄托和希望为“中”, 也就是先民的愿景。河岀图、洛出书只是初民的神话,它可能反映文字或先于 文字的某种符号最先发生在河洛一带,并不反映文字的真实起源。 后来黄帝召见仓 这便是祖先发明文 河图与洛书是中国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专题汉字》网络主题探究学习设计 吴中区渡村中学 张霞 周岳杰 曹耸 一、引言 同学们,欢迎你们来到渡村中学的《开心辞典》答题。今天主要考考同学们有关世界文字之最的题目? (1)当今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语言文字 A 日文 B 汉字 (2)当今世界上惟一仍在使用的方块字 A 中国汉字 B 埃及文字 (3)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 A 英文 B 汉字 (4)当今世界上电脑输入速度最快的文字。 A 英文 B 汉字 (5)世界上使用最简洁的文字 A 日文 B 汉字 回答完上面五道题,你会发现它们的答案都是中国的“汉字”。作为一个中国学生,相信你会不油然地升起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是啊!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智慧的浓缩,是中华文明的精华,其形状之丰润、结构之精美、意境之深邃、韵律之悠扬,是其他文字无可比拟的。在五千年的文明积淀和文字演变中,汉字以其独特的形、意、韵,缔造了书法、诗词(格律)、成语、联谜等四大足以令拉丁文字汗颜、令华人华语扬眉的瑰宝。 今天,我们就一起遨游汉字王国,走进专题《汉字》开展网络主题探究学习,感受汉字的有趣、神奇和美丽,了解汉字文化,并为纯洁祖国文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吧。快去看看>>任 务 二、任务 1.头脑风暴:认真阅读教材《专题 汉字》中的文章及活动建议,看看可以研究汉字哪些问题?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你还想查阅哪些方面的资料? 2.明确任务:请同学们参考下表,并结合自己刚才的思考与兴趣,明确自己

声明:汉字网平台https://www.360docs.net/doc/f05070178.html, 为了更全面、及时的让大家了解汉字相关信息其中有些稿件来源于 三、过程 (一)制定和交流计划 1.头脑风暴:认真阅读教材《专题 汉字》中的文章及活动建议,看看可以研究汉字哪些问题?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你还想查阅哪些方面的资料? 2.明确任务:到“任务”栏中查看老师提供的探究任务,结合自己的思考与兴趣,确定自己的探究任务。 3.组建小组:按共同研究的内容自愿组合成学习小组,每组5人左右,选出组长。 4.制定计划:小组讨论制定课题探究计划,明确分工。计划应包含下列内容:组长、组员、活动时间、地点、内容、过程、成果展示方法、分工。 5.计划交流:师生共同评议,完善计划。 (二)分组活动 1、开始研究前,请查看"评价"项目,你的研究将被判定等级,请尽可能达到五星级。 2、请打开Word 软件作为一个记录本。你必须随时记录和拷贝一些重要的信息,如:文稿、图片等。 3、利用“资源”上的网络链接进行探索。浏览这些网站上与你小组课题有关的信息,并收集资料。 4、拷贝和粘贴文字、图片到你的"记录本"上,为制作幻灯、网页、小报和稿件等做好准备。 5、将你们的最新研究动态在“讨论区”内发布。 (三)展示、交流成果 1、与您的伙伴一起探究完成你们的选题,选用自己比较内行的方式来表达,建议选择图片、幻灯、稿件、网页、小报等,整理成一篇内容翔实、图文并茂、可读性强、有自己观点的探究报告。 2、组长主持组内宣读所写报告,让小组成员了解、分享各自研究成果。组内成员提出修改意见,反复修改后最终定稿。 3、组长指定一人代表本组发言,在班内进行研究成果交流。 4、记录整个活动中你们小组每个成员对自己工作的完成情况以及在研究中的合作精神,以便于完成“评价”中的活动评价表。 3、您在此次研究活动中有什么收获,请整理成文,将在学习园地中展示。 (四)社会调查 开展“啄木鸟行动”,分组到校园或街道调查错别字、不规范用字和不准确拼音等情况,并形成报告,请有关部门及时纠正。 四、资源 首先请同学们点击观看一段汉字视频https://www.360docs.net/doc/f05070178.html,/hzsp.htm 。 然后再根据所选课题寻找资源进行研究。 (一)汉字之史 中国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汉字。我国的汉字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中国最早的文字是什么?又是怎样发展演变呢? 1、进入下列相关网站,自主探究学习,看看能获得哪些知识。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研究性学习报告 464班刘永美研究课题: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问题的缘起: 文字就是记录语言与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也就是人们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之一。正因为有了文字,人类的知识才能记录下来,正确地传承下去;正因为有了文字,人类的精神文明才能发展;正因为有了文字,科技才能不断进步;正因为有了文字,人类社会活动的痕迹才能被记载,减少了重复的研究等不必要的麻烦。文字记载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使无形的东西在有形的文字的记录下变的清晰而有意义,所以文字的产生,更快的推动了人类的社会文明,更快的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了任何媒介都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汉字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就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历程的结晶,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历史。随着时间的延伸,汉字也在改变着,更加的简洁,方便我们的使用。我们作为汉字的使用者,更应该深入了解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与运用汉字。 故,我们小组决定将“汉字的起源与发展”作为研究学习的课题! 研究该题目的意义: 文字在人类历史上就是文明与野蛮的分水岭。文字的诞生就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文字就是人类书写语言的符号与跨时间、跨地域交流信息的重要工具。文字记载了人类的知识与社会活动,就是一种更精确更易保留的沟通形式。文字的出现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后世人少走弯路、减少了重复研究。文字对于文明的传承与交流具有深远意义。时间虽无形,却对文字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字能记载岁月、保留时间,而时间可以使文字更加完善、更加通俗易懂。但就是,时间也就是文字的一个破坏因素,正如大自然风化金字塔,时间也正腐蚀着文字,腐蚀着文字所代表的历史文化。时间总就是赋予文字新的含义,新的理解,让有的文字失去了原有的美感与意义,甚至就是理解的上的误差,有时甚至造成了对于文化的误解。即使就是同样的文字,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们也有着不同的解读,一些语言的精髓也就很难被后世人所理解,所以人们应更重视文字的这种历史力量,更关注它的发展与传承。 研究计划: 该报告的完成方式①上网查找资料、②去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③向老师咨询 通过以上几种途径方式查找、归纳、整理,最后总结出该学习报告。 该报告中引用的资料、图书: 课内: 语文书历史书 课外: 《中国通史》《文史百科》 通过这次研究得出的结论: 汉字就是历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就是当今世界上年龄最大的文字,也就是当今世界上应用人数最多的文字。汉字就是流传到现代的唯一的历史硕果,就是文字家族中的最老的寿星。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发展需要历经时间的考验。汉字作为中国人衡量文化精华的标尺,深深融入炎黄子孙的血液之中,自然而然成为了民族精神的图腾。从甲骨文起源,金文的出世,到大篆,小篆的飘逸,再到隶书,行书草书的刚劲,最后到我们如今最为广泛使用的优美的楷书,汉字在这崎岖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它的蜕变,所以,中国汉字的起源与发展完全可以说得上就是一部历史,纪录中华大地兴衰存亡的宝贵见证。 通过这次研究我的收获与感悟: 收获:经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我们不但培养了合作,共同学习讨论的能力,查找资料的能力,应对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把人類社會的[ 奇异知识]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易?系辞下》说,“古者包牺(伏羲)氏之王天下也,抑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段话即是演绎《易》的易理,也是创造汉字的原理。 1、汉字的结构 汉字的结构是“外圆内方”。这法于古人的“天圆地方”的理念。“O”是“”的简化形式,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图形。“O” 的周长与直径相比是一个常量(n =3.14159 ............ ) ,“n ”是物 质世界“变易”中的“不易”,可谓“万变不离其中”。“O” 是在线条长度固定时,可以占据的最大“宇宙空间”。可见,汉字的“外圆内方”结构是“完美”和“节省”的构造方式。 2、“五”之说 “五-二乂”字,《说文解字》说“五,五行也,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可见,“五”字乃指“天地阴阳相交,音同‘戊午'。戊,为天干第五;午,也指五月”。在著名的《河图》、《洛书》中,“五”安排在图的中间,也有“阴阳相交”之意。“天”是最大的“阳象”,“地”是最大的“阴象”,“天地造

化五行”。“五行”是古人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即:金、木、水、火、土。 3、五种基本笔画 笔画指构成楷书汉字字形的最小连笔单位。所有笔画归纳为五种标准的结构,即:横(一)、竖(丨)、撇(丿)、捺(丶)、折(乙)。 4、汉字起源和演变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 “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 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例如: “ma ba”用于代表“妈、爸”可能是从哭声“啊……”中分化 出来。语音进化到现代,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汉语中大约 有4X 400= 1600种声音。语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 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例如: “鹅、鸡、鸭、猫... ”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 定其名的。 “哈、喔、嘘、哎唷.... ”等声音是直接表示人类在不同情 绪下的自然发声。

汉字的起源

汉字起源 汉字是我们汉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因生活和交流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一般认为最古老的汉字是公元前13至公元前11世纪商代的“甲骨文”。但是在甲骨文之前,我们根据文献资料了解到关于汉字起源的一些历史旧说,有的还带有神话色彩;这些旧说并不都是无稽之谈。 有关文字起源的六种传说,我们大体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关于前文字时期的传说,另一类是关于创造文字本身的传说。从这些传说中,我们可以窥见原始汉字发生的因由,以及由原始汉字向成熟的文字体系过渡时的一些历史状况。 (一)结绳造字说 结绳记事的说法首见《易经?系辞》:“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庄子?箧篇》也说:“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留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牺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根据这两个说法,上古有很长一段时间都用结绳记事,神农氏是用结绳的最后时代。至于结绳这种记事方法如何施行,《周易正义》引《虞郑九家易》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人们结绳的可区别性很低,只能用结大结小来标记大事小事。尽管结绳的记录功能很弱,但结绳说既有后代民俗作为确证,又可从历史发展的逻辑上分析出它存在的合理性,因此,可信度较大。 (二)契刻传说 这是与结绳说相提并论的传说。在竹、木等材料上刻上各种痕迹、记号来记事,即是契刻。这也是古代广泛地使用过的方法。《尚书》:“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其中“书”又当别论,“契”是指刻划和经刻划物。(马家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陶制刻符、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及丁公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陶制刻符。) (三)八卦造字说 八卦是上古巫人用作吉凶占卜的一种特殊符号。宋?郑樵在其《通志?六书略?论便从(纵)》中认为,由于八卦符号的纵横变化,便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汉字。这种看法很难令人相信。有限的卦爻符号,不管是八卦,还是八八六十四卦,是难以演化出众多的原始汉字的。不过,我们不能排除汉字构形与八卦爻象在文化方面的某些联系。 八卦,《易经》中的八种基本图形,由整线“—”(代表阳)和中断线“--”(代表阴)组成。每两卦相互对立,其中,阴阳的对立是根本。阴阳两种气体结合交感产生万物。正反,变化,发展,矛盾,辩证法因素。科学和迷信,本来是水火不相容的,但有的时候,二者会奇妙地纠缠在一起,仅仅只有一步之遥。(四)仓颉造字说 相传上古黄帝时期,史官仓颉根据日月星辰、鸟兽足迹等自然现象创造了汉字。仓颉造字,这种说法影响很大,古代典籍多有记载。《吕氏春秋?审分览?君守》:“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然而非主道者。《韩非子?五蠹》:“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学生: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一、文字起源 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了各种和各样的记事方法,最原始得计亊方法是: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不论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简单概念。如大事记大疙瘩,小事记小疙瘩。疙瘩的多少也代表东西的多少。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却不能进行思想交流。所以不可能产生文字,只能说它是文字产生前的孕育阶段。 契刻记事 人们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做符号,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作为两半,双方各持一半。以两者吻合为凭据。古代契上刻的数目主要适用来做债务凭证的。 图画文字 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人们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用文字的线条或笔划把要表达的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的勾画出来,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 “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语言被广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 譬如,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这就是原始的文字。 甲骨文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是用来记事。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为这个时候的文字多是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过来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比较高,因为是刻在兽骨上,所以笔画比较细,直笔比较多。 甲骨文字(男):这个字是“男”,左为“田”,右为“力”。“力”是表示古代的一种农具“犁”的一种形状。在田里劳动是古代男子的主要职责,因此用“男”这个符号来表示男人。 甲骨文字,帚(妇):这个字是“帚”像一把用植物做的笤帚,上部为帚苗,下部为帚把,有的中间还有绳索捆扎的样子,如图(二)甲骨文中,有时帚苗方向朝左,有时帚苗方向朝右。至今中国北方还在用高粱,黍子杆做笤帚,与字形很为想象。“妇”的繁体字为(妇),因为过去的女 人在家里主要是做家务的。 这是甲骨文的“车,”你们看看,像不像一辆你们在博物馆或历史书里看见的古时候的车。 这是十二属相,是不是有点像简意画。

汉字的起源和故事

汉字的起源故事(最全收集) 一、汉字常识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 (一)汉字的起源 1.汉字的起源 中国人对自己文字的起源,大概在战国时期就注意到了。有人认为结绳是汉字的起源。但不少人表示异议,结绳是上古用以记事的方法,差不多一切原始民族都曾用过。它即便是记事,也毕竟不能算是文字。也有人认为中国的文字源始于八卦。此外,尚有“河图、洛书演进为文字说”。中国古代最通行之说是仓颉(jié)造字,这至少在战国末年已经在广大学者中流传。一般说来,文字的发展有一个从多头到单头,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从表形至表音的过程。因此有不少人提出,中国的文字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经“巫”和“史”整理并发展而成的。至于“巫”和“史”又是什么人呢?这又有各种不同的猜测。目前,中国史学界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中国文字源始于殷商。不过稍有异议的人也不乏一例,根据一些人的看法,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而任何事物总有一个从发生到发展渐趋成熟的过程。因此中国文字的发生始年还可前推。至于推多少年呢?有的主张至少上推一千年;有的主张推至夏末;也有的主张推至夏以前,各执己见。在考古学家那儿,中国文字之源始又有分歧。其中提出最不同凡响之见的当推郭沫若。他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汉字究竟源始于何时呢?我认为,这可以从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的年代为指标。”“半坡遗址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划,和器上的花纹判然不同。”“虽然刻划的意义至今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jié)遗。”如按此说,中国文明则应算成近六千年。中国文字之源始,究竟在何时?最古老的文字产生于什么时代?分别代表什么含义?至今还尚在百家争鸣中,看来还有待于大量的材料来佐证说明!目前世界上公认最早的文字,是出现在古代中东地区的楔形文字,距今5000~6000年,然而,在河南贾湖发现的一些刻在龟甲上的符号,距今却达8000年。 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网站发表了一则惊人消息说:“在中国河南贾湖发现的乌龟壳上的符号,很可能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如果这则报道内容被确认属实,那将是一个世界级的发现。 2、汉字的始祖 相传汉字是黄帝时期一个叫苍颉的人创造的。 在我国的陕西关中有个叫仓颉的人,他生有四只眼睛,眼睛里总是糊满了眼屎,但这两双迷迷蒙蒙的眼睛中总是放射出异样的光芒,观察事物特别清楚。他披着长发,留着长须,身穿兽皮,坐在一张凶猛野兽的皮上,手里经常拿着一支土笔,与坐在他对面的人交谈,似乎又在思索着什么。他的头形也不同于一般人,头顶高高地隆起,像个奇形的头陀,显得特别聪颖过人。 他经常骑着毛驴,在陕西的黄土高原上四处奔波,跋山涉水,跨州过郡,去了解民间风俗习惯,收集民间流行的语言符号。那时没有纸,他就把收集的资料写在芦苇的叶子上,装在口袋里,让毛驴驮着。他收集的不少,装了好多袋,毛驴走到现在的陕西省岐山县就累死了。

“汉字”的起源文化及常规知识

“汉字”的起源文化及常规知识 关键词:文字汉字字体结构 内容摘要: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是在语言之后产生的,是社会进化、语言成熟的产物。任何一个民族都毫无例外地拥有各自的语言。汉字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字之一。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汉字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正是这种变化才构成了汉字本身璀 保证了汉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其次维系了国家与民族的统一并且促进了汉文化与周边文化之间的交流。 同世界上其他文字一样,汉字源自图画,是原始图画日益简化的结果。早期汉字中的大量象形字即是一个明证。由文字画到文字不仅过程漫长,之间的区别也十分明显:图画只表示一个模糊、浑沌的概念,随意性较大,并且不跟语言中的音节相对应;文字除了表达一个相对完整、清晰的意义外,还具有一个特定的语音形式。结构的繁简与是否方便实用也是二者的一些重要差别。 世界上的文字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表音文字,如拉丁文、斯拉夫文和日文等;一类是表意文字,如古埃及的圣书字、古巴比伦的丁头字以及汉字。汉字能表意而不能表音,音有限而意无穷。汉字的表意性质直接铸就了汉字形体繁杂、数量惊人的特点,客观上造成了汉字难认、难读、难写的现状。汉字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调整自身、完善自

身,其由象形、指事、会意向形声的进化,正是出于弥补自身不足的需要。汉字是世界上仅存的表意文字,之所以如此,形声化起了很大的作用。 由于汉字的自身特点接下来简单的介绍一下汉字的一些常规知识。 汉字的字体变化 汉字是历史悠久的文字,它的字体经历了多次明显的变异,先后出现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五种正式字体,以及草书、行书等辅助字体。其中汉代通行的隶书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汉字的字体由此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开始向现行汉字字体过渡。从历时的角度看,殷商到秦汉时代是汉字字体变化频繁的阶段,之后汉字的字体相对稳定,变化趋于缓慢。汉字字体演变的总体趋势是朝着简便易写的方向发展。 (一)甲骨文 甲骨文是殷商时代通行的汉字字体,这种文字通常被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所以叫甲骨文。从形体上看,象形字的图画性强,离事物原形不远;结构尚不定型,同一个字可以有 . . 今草成熟于东晋,字与字之间牵连相通,血脉不断,书写更加简易快速,但不容易辨识。 狂草出现在唐代,笔画联绵回绕,变化多端,书写放纵不羁,个性十足,实用价值不大,几乎成为纯艺术化的字体。 .行书 行书产生于东汉,字形流畅,易写好认,西晋以来,一直广为应用,是常用的手写体,也是楷书最主要的辅助字体。 汉字字体演变的总趋势是逐步简化、符号化、定型化、规范化。 现行汉字的常规字体是楷书和行书,非常规形体则包括草书、隶书、篆书甚至甲骨文,主要见于印章、对联、匾额及书法作品中。从形成手段看,现行汉字则有印刷体和手写体。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 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 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 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经过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净,接着锯削磨 平。然后,在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缺。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 的。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 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巫 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 骨上。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目前,考古学者共发掘甲骨16万余片。其中有的完整,有的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的碎块。据统计,所有这些甲骨上的各种文字总计为四千多个,其中经过学者们考证研究的约有三千个,在三千余字里面,学者们释读一致的是一千多字。其余的或者不可释读,或者学者们分歧严重。尽管如此,通过这一千多字,人们已经可以大致了解有关商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了。甲骨文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为后世

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汉字又经历了铜铭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形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 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 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 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 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系,总数约有一万个,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个左右。这三千余个汉字可以组成无穷多的词组,进而组成各种各样的句子。 汉字产生以后,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日本、越南、朝鲜等国家的文字都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制的。

2020年整理《汉字的故事》教案.pdf

第二课《汉字的起源》教学设计(详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视频展示,学生了解汉字起源与甲骨文,知道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的特点; 2.了解汉字产生的原因,是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化的结果。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本节课,吸引学生学习汉字的热情,激发他们主动思考。 教学重难点: 甲骨文产生的原因,不是神话而是历史发展的结果;甲骨文的特点,和我们现在通用的汉字的不同;在学生心中形成甲骨文形象特征。 教学过程: 师:老师知道在以前的语文课和美术课中,你们对汉字已经有过一些了解,那谁知道在汉字没有出现之前,古人是用什么方法记事的呢? 生:结绳记事,(出示课件) 师:你知道这种记事方法是怎样使用的吗? 生:古人用长短不同,颜色有别的细绳,根据需要,在间隔不等的距离,打上不同形式的结。 师:你还知道哪些方法? 生:物语。(出示课件) 师:古人有很多方法来记事,除了结绳记事和物语外,还有刻木记事和画图记事,(出示课件)从“刻木”和“画图”的名称上你能想象出前人是怎样记事的? 生:刻木记事是每发生一件事就拿刀在木板上刻一道。画图记事是用画画的方法把发生的事情的记录下来。 师:现在让你用这些方法来记事,你会有什么感受? 生:结绳记事方法简单但不可靠,绳子的结打多了,事情多了会记不住。 刻木记事,只能起个提醒的作用,但不能对事情本身作记录。 画图记事,画一样东西太慢了。

师:为了能将事情清楚,准确记录下来,人类就开始尝试用更简捷,又能让所有人明白的符号来表达意思,这就是字。那汉字到底是谁创造的呢?(仓颉)谁能给大家讲一讲“仓颉造字”的故事。 生:学生讲述。 师:同学们讲得真不错!汉字是不是仓颉一个人造出来的呢? 生:汉字不可能是仓颉一个人造的,那么多汉字,靠一个人的智慧是完成不了的,很多人参与才能完成。 师:“仓颉造字”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不是史实,但它生动地描述了汉字是怎样产生的,那么汉字是怎样发展的呢? 师:刚才有同学提到甲骨文是王懿荣在吃药的时候发现的,“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汉字,甲骨文上的汉字至今仍然有1200多个字活用到今天,老师收集了一些简单的甲骨文,请同学们认一认。(出示课件)从这里你知道最初的汉字是从什么演变来的?(图画) 师:大家看这个字,认识它吗?(马)把它侧着看像什么?(一匹马)这就是甲骨文的“马”字。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这个“马”字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出示课件)请看这分别是金文、小篆、隶书、和我们今天用的楷书的马字,从马字的演变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生:汉字由复杂变得简单。 师:从马字的演变,我们可以发现,汉字的发展经历了从图画到到方块字,由繁到简的发展过程(出示课件)这个过程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在文字上的创造力。 (“仓颉造字”的故事和汉字的演变过程,给学生创设了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学生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师生在交流、述说、碰撞中不断生成“活资源”,使得教育内容更为广博。)

汉字的来历和起源

[标签:标题] 篇一:汉字的来历与起源 汉字的来历与起源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 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 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经过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净,接着锯削磨平。然后,在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缺。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巫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骨上。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 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系,总数约有一万个,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个左右。这三千余个汉字可以组成无穷多的词组,进而组成各种各样的句子。 汉字产生以后,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日本、越南、朝鲜等国家的文字都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的。 篇二:关于汉字的来历和起源 关于汉字的来历和起源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

汉语拼音的由来

汉语拼音的由来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 目前大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和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书》,还有1926年的国语罗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国字。所有这些汉字拉丁化方案都为汉语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础。 1949年,吴玉章给毛泽东写信,提出为了有效的扫除文盲,需要迅速进行文字改革。毛泽东把信批复给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于1949年10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其中一项任务就是研究汉语拼音方案。 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改为国务院直属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其间收到各种汉语拼音方案1600多个。大致有这样几种形式:

汉字笔画式 拉丁字母式 斯拉夫字母式 几种字母的混合形式 速记式 图案式 数字形式 而最后决定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的符号系统,以便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所以,您知道了吧?汉语拼音的出现,是为了将汉字“拉丁”化。孰先孰后,泾渭分明嘛 汉语拼音由来 古代没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拼合起来就行了. 古代,中国的回族兄弟不学汉字,学习阿拉伯语,但他们用阿拉伯文的字母来拼写口语(汉语),所以这是中国最早的拼音。

元朝,蒙古统治者用改变了的藏文的字母来拼写汉语等语言,叫八思巴字。虽然不是专门拼写汉语的,但是,也算汉语拼音的一种吧。 明朝,西方传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是中国最早的拉丁字拼音。 清末明初,出现了用简单的古字表现汉语语音的拼音方式。民国年间,政府制定了“注音字母”,就是这个系统的集中表现。现在台湾依然使用。但是,同时也出现了拉丁字的拼音运动,而且,跟左翼人士的政治运动结合很密切。 共和国成立后,立即由政府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就是现在使用的这一套方案。联合国也承认的。 汉语拼音方案与汉民族标准语 —纪念汉语拼音方案发表44周年 北京大学中文系王理嘉 [提要]一、从简略的回顾中,阐明从19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汉语拼音运动一开始就是与语言的统一、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团结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历史事实不止一次的证明,无论哪一种拼音设计,违背了汉民族共同语统一的发展趋势,注定会以失败告终。二、通过注音符号、国罗、北拉和汉语拼音方案的历史渊源关系,具体说明方案在哪几方面继承和发展了这几种拼音的主要优点并加以创新,从而总结了二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