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本主义语言教学_袁平华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本主义语言教学_袁平华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本主义语言教学_袁平华

山东外语教学 Shandong Fore ign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2006年第2期(总第111期)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本主义语言教学

袁平华

(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 330047)

收稿时间:2005-12-20

作者简介:袁平华(1966-),男,汉,江西丰城人,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二语习得、外语教学。

摘要: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基本思想,并且由此产生了具有该思想的教学理念。人本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人格,认为理想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0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智、情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人本主义思想在语言教育的应用表现为实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语言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的作用在于提供一种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中,既可以学习语言,又可以发展自己的人格,实现自我,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关键词:人本主义;以学生为中心;自我实现;人本主义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43(2006)02-0016-051.0引言

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是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派。它因与近代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t psycholo -gy)和精神分析心理学(psychoanalytic psychology)两个学派在观点上存有分歧,而被称为心理学界的第三势力(the third force)。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本主义心理学并不是一个具有严谨思想体系的学术流派,而是一种学术观点相同或近似的学派联盟,其主要代表人物是Maslo w (1908-1970)和Rodgers(1902-1987)。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美国兴起后,其基本理论、原则和观点很快对心理学界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形成的学习理论受到教育学家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被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产生了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语言教学界,由于行为主义心理学(Skinner,1957)和结构主义的语言观(Bloomfield,1933)受到人们的批评,与此同时,认知心理学也只注重智力方面的发展,忽略了学习者的情感因素,而人本主义理论强调智与情的结合,因此,在语言教学界备受推崇。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当语言教学界从研究如何教好(teaching)语言转到研究如何帮助语言学习者学好(learning )语言,把注意力从语言教学的成果(product)转到学习过程(process),倡导以学生为中心(learner -centered),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行语言教学时,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其提供了心理学

方面的理论基础,产生了人本主义语言教学思想。

2004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5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6根据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和今后一段时间中国对大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5教学要求6进一步肯定了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实施人本主义语言教学的思想,强调在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从一般意义上的语言教学过渡到针对语言学习者进行的全面综合素质教育,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0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基础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科技水平达到世界领先地位,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极为丰富,然而,人们的精神世界却每况愈下,颓废沮丧。在美国,由于人权运动和反战运动,社会陷于困顿不安,有识之士认为出现社会不稳定的原因就在于重视科技的发展却轻视了人文的发展,应从拓展客观世界的/外部空间0转向探索人们内心世界的/内部空间0,大力提倡探究人生的意义、价值与自我实现,这一切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迫切需要。在教育方面,学者们认为美国过分强调科学技术的教育是反人性的教育(dehumanized education),而过分强调客观条件,忽视学生主观需求的教育是反个性的教育

16

(depersonalized education)。因此,要改造社会,挽救美国,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基于对社会及教育的不满,应运产生了以人本教育为中心思想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当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还有其思想基础。首先是存在主义心理学(existential psychology),它起源于19世纪的丹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一种广泛流行的人生哲学思想(Morris,1954;1966),主张个人拥有绝对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力,应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存在主义之所以强调个人的存在,一方面是针对欧洲重抽象、重理想、轻个人的传统哲学思想;另一方面是有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人性遭到摧残和泯灭,而战后又唯独重科技工业发展。这种重物质、轻精神的结果使人性的价值遭到贬抑,因此,存在主义要求人类生活世界回到人自身,关注人的存在,正视人的处境,每个人都必须寻找到真实的自己,因为人决定一切。人的存在不同于物的存在,人比石头、树木、动物有更大的尊严,人应当受到尊重和重视。(伍麟,2005)存在主义中强调个人价值与尊重人性的思想,成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源泉。其次是现象心理学(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该学说强调知觉、主观经验与个人意义。现象心理学家所指的现象是/个人凭感官所知觉到的立即经验0。个人的现象场(或心理场),也即是他在日常生活中,凭知觉经验所获得的他认为是实实在在的东西。现象心理学家认为,适于心理学家研究的题材,应该是个人的现象场或心理场。作为心理学家,要研究一个人的心理现象,决不可能只靠外在观察就可了解他的行为。因此,心理学家在观察一个人的行为时,不能将自己置身于事外,而必须把自己当作是被观察者设身处地去了解他的观点,找到与被观察者相同的感觉。(张春兴,1998)因此,存在主义主张自由、选择与责任,现象心理学强调知觉、主观经验与个人意义,两种哲学心理学思想合二为一,奠定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基础。

3.0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不像行为主义心理学或认知心理学那样,强调系统理论与严密的推理论证。人本主义心理学是针对人性对心理学以及对教育提出的一些观念、态度和主张。

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行为主义绝对客观化和机械决定的原则,认为要研究人,必须以整个人为对象,考察他的各个方面,不能采取分解组合的方法去了解一个具体的人。人所表现出来的任何行为不是外在刺激引起或决定的,而是发自内在的、出于当事人自己的情感与意愿所作出的自主性与综合性的选择。同时,就人性而言,人本主义心理学家Maslow (1978)认为,人性本质上是善良的,或至少是中性的,并且这种善良的或中性的本性是天生就有的或似本能的,只要后天环境适当,人就会自然地健康成长。换言之,人本身具有生长的潜力,不需要外部强制力量,就可达到实现自我(sel-f actualization)的目标。Maslow的理论和观点解答了人在其成长过程中所具备的动力问题,而心理学家Rodgers(1980)的主张则回答了人成长所必需的环境问题。作为人本心理治疗的创始人,罗杰斯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心理治疗,在理念上以当事人为中心,实行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法(clien-t centered therapy),他认为患者本人具有健康成长的潜在条件,只需设置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他就能够改变自己,不需医治就能痊愈。在治疗患者时,罗杰斯提出了三个条件:第一,真诚一致(congruence),指治疗人员在态度上要表里一致,对患者以诚相待;第二,无条件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指治疗人员对患者的关心态度是没有任何条件的;第三,同理心(empathy),指治疗人员对患者的痛苦除了同情之外,更应设身处地了解患者的心境。(张春兴,1998)同样,在教育上,罗杰斯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学校因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认为学生们各有其求知向上的潜在能力,只要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就会学到他们所需要的一切。

人本主义心理学最重视的是人,是人对自己的看法,包括个人身份(identity)和自尊(sel-f estee m)等方面。人对自己的看法,将会随着他自身在有意义的生活经验中发生改变,并且这种改变是根据他个人意愿而有所选择,并不为外在因素所控制。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育上的意义是,不主张强性规定教师应教授学生什么知识,而是主张从学生的主观需求出发,帮助学生学习他喜欢而且认为有意义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提供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不感到有压力,使他们最终实现自我,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fully functioning person)。

4.0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育方面的运用就产生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理论,其重要思想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和以学习者为中心。人本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是一个有意识和目的的人,他能够主动进行选择和塑造自己的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学校和教师必须把学生看作/人0,尊重学习者,相信学生的本性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相信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有自己教育自己、发展

17

自己的潜能,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0。另外,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和教育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并创造一切条件和机会,帮助学生的学习和变化,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深入,并在以后的生活和行为中普遍产生影响。(Rodgers,1983)

2)强调影响个人学习的主要因素是心理。人本主义学习论者认为传统的教学只重视智育发展而忽略情感的培养,甚至把学习者的智和情割裂开来,影响到整个人的全面发展。如果学习只是没有情感参与的学习,它只是一种信息的接收和加工的过程。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中,这种排斥情感参与的学习对学习者是无意义的,因而也就是无效的学习。Rodgers(1983)甚至认为认知学习理论所描述的学习是一种/颈部以上的学习0,不利于学习者的身心健康。因此,人本主义学习论中的另一个原则是必须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不应只把学习过程看作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的过程,还应该使学生注意探究自己的情感,学会正确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发展自己的潜能并争取达到最佳境界,使人格得到提升和发展。

3)主张有意义的或经验的学习。人本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者的自我发展、自我重视,是一种生命的活动,而不是为了生存的一种方式。人本主义的最基本假设是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潜能。那么,整个教育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就是自我的发展与实现的过程,这不仅是学习和教育的价值所在,从更广的意义上说也是生命的价值所在,因此,学习者应全身心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Rodgers(1980)认为:个体在他们自身内部就有巨大资源,如果能提供一定的具有推动作用的心理气氛,那么,这些资源就能被开发。也就是说,只要有一个适当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就可以凭借自身的这种巨大资源,自动、自我地完成学习。因此,学习者应在更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己安排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活动和情境;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只有某种知识的学究式的人,教师的作用是帮助自力更生的学习者发展教育的功能。

4)促进学习者学会适应变化和学会如何学习。当今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为使学习者能适应各种变化,教学工作的目标应定在促进学习的过程上,促进有意义的学习上。Rodgers(1983)主张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变化、改革和学习。而学习的关键是为帮助学习者有效地对付处于变迁中的科学世界而知道如何学习。在课程内容方面,要看到材料是持续不断地变化的,有些材料将会过时,有些材料根据时代的发展又要充实到教学中来,这就要求学生适应这种变化。同时,不仅要强调学习的结果,更要让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授之以/渔0,而非仅/鱼0,使学习者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学校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5.0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长期以来,语言教学中只注重语言知识的灌输,很少关注学习者自身的因素和需求。在以前所出现在语言教学方法中的语法翻译法、听说法等即是如此。(Richards&Rodgers,1986)这些教学方法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在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涌现了一些全新的外语教学方法,其中有影响的有Curran(1972)的/社团语言学习法0 (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Gattegno(1972)的/沉默法0(the Silent Way)以及Lozanov(1978)的/暗示法0(Suggestopedia)。尽管这些教学方法采用的教学形式和课堂活动有所差异,但共同之处在于它们不像行为主义者那样将学习者视为一个仅能对外界刺激做出机械反应的有机体(organism),而是将他们看成是有智力又有情感的完整个体(the whole person),因此,特别重视情感因素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教育的思想,常被统称为/人本主义教学流派0(humanistic approaches)。(Crystal,1987;Nunan,1991)1981年,在底特律举行的TESOL会议后,英国文化委员会(the British Council, 1982)出版了一本介绍人文主义语言教学思想和方法的著作,在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人本主义语言教学是将人本主义的主要思想贯穿于语言教学过程中。人本主义的教学理论在语言教学中具有众多体现,如:语言学习应看成是学习者必须全身心投入的事,而不只是智力的投入;学生应看成与老师一样的人,都有情趣和知识方面的需求;学生自己能自主学习,老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能使其发挥自己创造性、没有威胁感的语言学习环境。这些观点可见于Stevick(1976,1990),Moskowitz (1978),Simon(1972)及C urran(1972)等人的著作中。人本主义语言教学具体可概括为如下几点:

1)教学目标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不仅强调发展人的智力水平,同时强调个人的全面发展。在Rodgers看来,教育绝不只是向学生提供一些事实性的知识(factual kno wledge),然后举行考试。教育是有综合目的、不断充实、具有生活意义的成长历程,它应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自我实现(sel-f ac-tualization),因此,在语言教学中也应考虑如何促进

18

学生的自我发现(sel-f discovery)、内省(introspection)和自尊(sel-f esteem),如何在学生间建立亲密的关系,认识自己和他人的长处和品质,而语言则是达到此目标的必要工具。Moskowitz(1988)指出:/我们大多数人都想更好地了解自己,并想树立一个积极的人生观。在外语课堂上,通过有意义的交流来帮助我们实现这些愿望是最合适不过的了。这也是我们心理成长过程的重要部分。0在语言教学中,学生通过各种交际活动,交流彼此的体验、感受和价值观,不仅能加深对自己和他人的了解,也会在交际过程中掌握语言,使得语言教学成为个人成长教育中的一部分,对学习者的一生产生影响。

2)教师的角色教师已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知识讲授者(lecturer)和课堂管理者(manag-er),而应充当更广泛的角色,如课堂活动的参与者(participant)和学习顾问(counselor)等。(Richards& Rodgers,1986)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洞察学习者的情感及其变化,并充分信任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教师本人要表里一致,对学生以诚相待,重视他们的情感和意见。教师应设法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着力营造一种平等和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自己自由地探索学习语言的规律。(王磊、李银燕, 2001)

3)学生的角色学生应是语言学习的主体,学生不仅可以自主参加学习活动,而且应对自己的学习负责(Burton,1987;Dickinson,1987),可自评学习结果,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与创造力,建立起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Nunan,1988;1989)学生也可向所在班级提供自己感兴趣的教材,对某项教学活动进行表决,甚至可以自行设计课堂活动,采取协商制教学方法。英语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相比较,更应以学生为中心,这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这是由语言的本质决定的。因为,语言是一种社会交往能力,要学会和掌握这种能力就必须经过一定量的语言训练,使学生直接参与交际活动,得到一种表现自我,实现自我的机会。当学生的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时,学生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愿望和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4)语言学习环境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有利于语言的掌握。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际关系和个人情感因素对语言能力和语言习得的影响,认为在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学习环境和气氛,学习者只有在放松和协调的状态下才能最有效地学习和掌握语言或其它知识。(张荣建,2000)Krashen(1981)也提出在语言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情感因素(affec-tive factors),给学生以动力和自信心,让他们自由自主地学习语言。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合作学习(John-son&Johnson,1989)的制度,让学生合作互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完成某项学习任务(learning task),从而培养其语言沟通能力并为以后进入社会打下基础。

5)教材的选用教材对于语言学习至关重要,一般说来,教材的选用主要由教师来决定,这就难免使得学生对某些教材失去兴趣,以致抑制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教材选用,也应注意教材对学生的兴趣性和相关性。如果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未来生活经历有关系,学生学起来就会极大地投入,并产生浓厚兴趣。教材也可由学生自己选择,充分体现其自主性和创造性,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6)自评学习结果成长中的学生无法根据传统的教学测量方式来评量,应学会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学习知识,教学评量的目的也不只是检查学生学到多少知识,而是要进一步使学生学习到如何检查自己,如何改进自己。这样使学生在自由的气氛中学习,将有助于其独立思维与创造力的成长。在语言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测量主要由专家或教师主持,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测试,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因此,增加学生的自评将有利于督促学生学好语言,使其学会对自己的未来负责。

6.0结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尊重个人,发挥个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主张学习过程中的智和情结合在一起,这对语言教学有着深刻的影响。在传统的语言教学中,学生只看成是被动的语言知识接受者,接受的是一种应试教育,极大地抑制了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而人本主义语言教学观倡导给学生提供一种宽松融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由的状态下自主学习,这将鼓舞学生在语言知识的海洋中自行探索,更为有效地掌握语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将来的事业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Bloomfield,https://www.360docs.net/doc/f05259930.html,nguage[M].New York:Holt,1933.

[2]Burton,J.Implementin g the Learner)Centred Curriculu m

[M].Adelaide:National Curriculum Resource Centre,1987.

[3]Crystal, D.The Cambridge Encyclop e dia of Language[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4]Curran, C. A.Coun seling Learning:A Whole Person Model

f or Education[M].New York:Grune and Stratton,1972.

19

[5]Dickinson,L.Sel f-instruction in Langua ge Learning[M].

Cambridge:Cambridge Uni versity Press,1987.

[6]Gattegno, C.Teaching Foreign Lan guages in Schools:The Si-

lent Wa y.(2nd ed.)[M].New York:Educational Solutions, 1972.

[7]Johnson, D.W.&Johnson,R.T.Cooperative learning:

what special educators need to know[J].T he Pointe r,1989,

(33):5-10.

[8]Krashen,S.Second Language A cquisition and Secon d Lan 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1981.

[9]Lozanov,G.Suggestology an d Outlines o f Suggestopedy[M].

New York:Gordon and Breach,1978.

[10]Maslow. A.H.T oward a Psychology o f Being[M].New

York:Van Nostrand,1978.

[11]Morris,V. C.Ex i stentialism and education[J].Educa tional

Theory,1954,(4):252-53.

[12]Morris,V. C.Existentialism and Education[M].New York:

Harper&Row,1966.

[13]Moskowitz,G.Caring and Sharing in the Foreign Lan guage

Class:A Sourcebook on H umanistic Techniques[M].Rowley, Mass.:Newbury House,1978.

[14]Moskowi tz,G.Ou t of li mbo into humanistic heaven[A].In

Glen wood,H.I.(e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e-lected Readings in Theory and Pr actice[C].Ontario:The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1988.

[15]Nunan, https://www.360docs.net/doc/f05259930.html,n guage Teachin g Methodology:A Textbook f or

Teache rs[M].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91. [16]Nunan, D.The learner-centered Curriculum[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17]Nunan, D.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 municative Classroom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18]Richards,J. C.&T.S.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 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19]Rodgers, C.R.Freedom to Learn(2nd ed.)[M].Ohio;

Merrill,1983.

[20]Rodgers,C.R.A Way o f Being[M].Boston:Hoghton Miff-

lin,1980.

[21]Simon,L.W.Howe and H.Kirschenbaum.Values Cla ri f i-

cation:A H andbook of Practical Strategies f or Teachers an d Stu dents[M].New York:Hart,1972.

[22]Skinner, B. F.Verbal Behavior[M].New York:Appleton-

Cen tury-Crofts,1957.

[23]Stevick, E.W.Memory,Meanin g and Method:Some Psy-

ch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Language Lea rnin g[M].Rowley, M ass.:Newbury House,1976.

[24]Stevick, E.W.H umanism in Lan gua ge Teachin g[M].Ox-

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25]The Briti sh Council.H umanistic Approach:An Empirical

Vie w.ELT Document113[M].London:The British Coun-cil,1982.

[26]国家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

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7]王磊,李银燕.20世纪西方人本主义教育回顾[A].吴

友富.外语与外语文化[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8]伍麟.西方心理学中的两种人文取向)))关于人本主

义心理学和现象学心理学的辨析[J].西北师大学报, 2005,(2):50-54.

[29]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30]张荣建.人文主义教学法、ESP教学与英语教学中的人

文素质[J].山东外语教学,2000,(4):65-70.

Humanistic Psychology and Humanistic Language Teaching

YUAN Ping-hua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Nanchang Universi ty,Nanc hang330047,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s and basic ideas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as well as humanistic learning theories.Hu-manism highli ghts personal value and digni ty,and it asserts that the ideal educati on should be learner-centered and the goal of education lies in developing the whole person of intelli gence and emotion.The application of humanistic approach in language instruction contributes to the for-mation of learner-centered language instruction,in which language learners.initiative and motivation are hi ghly emphasized and a language teacher plays a role of creating a relaxed learnin g environment.The learners can not only learn the target language,but also develop their own dignity and realize sel-f actualization.

Key words:humanism;learner-centeredness;sel-f actualization;humanistic language teaching

20

人本主义心理学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界的“第三势力”,主张从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了解人的 心理,强调人的本性、尊严、理想和兴趣,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目标是要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进行全面描述。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和罗杰斯。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行为主义将人类学习等同于一般动物学习,学习只是外在的行 为变化,不能体现人类本身的特性。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认知结构,却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观、态度等最能体现人类特性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关注学习者的知 觉、情感、信念和意图,认为它们是导致人与人的差异的“内部行为”。 人本主义认为,凡是有机体都具有一定内在倾向,即以有助于维持和增强机体的方式来 发展自我的潜能。由于人本主义强调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因此学习并非教师以填鸭式严格强迫学生无助地、顺从地学习枯燥乏味、琐碎呆板、现学现忘的教材,而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吸收任何他自觉有趣和需要的知识。通常认为的学习涉及到的内容对学生自己是没 有个人意义的,它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因而与完人无关,是一种无意义学习。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只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并不是罗杰斯所指的有意义学习。 对于有意义学习,罗杰斯认为主要具有四个特征:全神贯注;自动自发;全面发展;自我评估。因此,学习能对学习者产生意义,并能纳入学习者的经验系统之中。总之,"有意义的 学习结合了逻辑和直觉、理智和情感、概念和经验、观念和意义。若我们以这种方式来学习,便会变成统整的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 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学习是出于内部动机,发挥自身的潜能。 人本主义过于强调学生的兴趣爱好,却低估了教师的教师的作用,教师只需要给学生创 设一个安全感的氛围,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料,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以上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学习理论,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

汉语言文学专科之心理教育(十套练习题剔除相同题目)

1.第1题 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渠道有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治疗。 您的答案:心理咨询与辅导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0.0 2.第2题 弗洛伊德将人的意识分为三个层次, 即意识、无意识和( )。 您的答案:前意识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0.0 3.第3题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看,人的心理状态可分为三种状态,即()、()和不健康状态或病. 您的答案:正常状态(常态)、亚健康状态(不平衡状态或偏态) 题目分数:6 此题得分:0.0 4.第4题 人格结构中维护统一的关键因素是()。 您的答案:自我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0.0 5.第7题 当前国内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性文件是教育部制定的()。 您的答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0.0 6.第9题 社会文化素质一般包括()、()和审美素质等方面的内容。 您的答案: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 题目分数:6 此题得分:0.0 7.第10题 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 您的答案:成长问题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0.0 8.第11题 生理素质是指()和()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特别是神经系统机能活动方面相对稳定的特征。 您的答案:先天遗传、后天获得性 题目分数:6 此题得分:0.0 9.第12题 最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防御机制是()。 您的答案:升华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0.0 10.第13题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三部分组成的。

您的答案:超我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0.0 11.第15题 德育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 您的答案:心理健康教育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0.0 12.第16题 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一是表现在学校教育教学方面的变化,二是表现在()。 您的答案: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方面的变化 题目分数:3 此题得分:0.0 13.第5题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您的答案: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可以认为是以某种框架或结构为基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题目分数:7 此题得分:0.0 14.第8题 会心团体咨询 您的答案:罗杰斯将当时存在于美国的许多性质相同的咨询团体统称为会心团体(encountergroup),包括人际关系小组,T-小组,敏感训练小组,个人成长小组,人类潜能小组等。这些团体尽管名称各异,但本质上是相同的,都强调团体中的人际交往经验,都注重此时此地的情感问题,团体咨询的目的不是为了治疗,而是促进个人的成长,包括了解自我,增强自信,寻求有意义的人际关系等。会心就是指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概括了这些团体咨询最根本的特点。因此,会心团体被视为发展性团体咨询,或成长性团体咨询。 题目分数:7

人格心理学--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 和罗杰斯(C.R.Rogers 。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 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 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目录 1. 基本理论 2. 差异 3. 分类 4. 自然人性论 5. 自我实现人格论及其患者中心疗法 6.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7.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8.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9. 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贡献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缺陷 一、基本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产生深远影响的有两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分别是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 和罗杰斯(Carl R.Rogers,1902-1987 . 。 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应该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应该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 ,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有别于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界的“第三种力量”,主张从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了解人的心理,强调人的本性、 尊严、理想和兴趣,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目标是要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进行全面描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行为主义将人类学习混同于一般动物学习, 不能体现人类本身的特性,而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认知结构,却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观、态度等最能体现人类特性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在他们看来,要理解人的行为,必须理解他所知觉的世界,即必须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其信念和知觉。人本主义者特别关注学习者的个人知觉、情感、信念和意图,认为它们是导致人与人的差异的“内部行为”,因此他们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学习情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这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心理倾向,它们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 当学生了解到学习内容与自身需要相关时,学习的积极性最容易激发;在一种具有心理安全感的环境下可以更好地学习。罗杰斯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完整版备课讲稿

人本主义心理学完整 版

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其与语言教学的关系一、定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它是以人为本研究人的本性、经验与价值的心理学,亦即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意向性、创造力、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科学。简而言之,因强调以人为本体的价值观而得名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为本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宗旨,整体人观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 二、特点 因其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等同于动物,只研究人的行为,不理解人的内在本性,又批评弗洛伊德只研究神经症和精神病人,不考察正常人心理,因而被称之为心理学的第三种运动。 三、代表人物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马斯洛的自我实现心理学,其理论基础包括三个方面:性善论(或人性本善论),潜能论(或机体潜能论)和动机论或需要层次论。主要观点是对人类的基本需要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将之与动物的本能加以区别,提出人的需要是分层次发展的;他按照追求目标和满足对象的不同把人的各种需要从低到高安排在一个层次序列的系统中,最低级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这是人所感到要优先满足的需要。

而另一代表人物罗杰斯(C.R.Rogers),罗杰斯的人格自我心理学,包括人格理论、以人为中心疗法和会心团体治疗。其主要观点则是在心理治疗实践和心理学理论研究中发展出人格的“自我理论”,并倡导了“患者中心疗法”的心理治疗方法。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 四、主张 1. 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并且正常的人,重视人的心理活动,强调影响个人学习的主要因素是心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和价值观,使学生注意研究自己的情感,学会正确阐明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当然,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有助于学习者展示其真实的内心世界,促进学习的发展。 2. 强调人的因素,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是一个有意识和目的的人,他能够主动进行选择和塑造自己的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此外,把学习者当成学习活动的主体,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 3. 主张有意义的或有经验的学习。人本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的自我发现、自我展示。因此,学习者应全身心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老师也给学生提供帮助,让学生学习他喜欢且认为有意义的知识。 4.促进学习者学会适应变化和学会如何学习。当今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各种知识理念层出不穷。又因为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学习者需要感受到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根源是在欧洲有广泛影响的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个人责任和意志自由,强调个人的成长与自我实现,认为此时此地重要,而不是过去重要,人们可以通过注意自己的意识经验来了解自身,看重现象学的价值。现象学要求个体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直接经验进行描述。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主要根据以下四项原则开展活动,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经验着的个体;2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研究的重点是人的选择性、创造性和自我实现,而不是机械还原论;3、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对个人和社会有意义的问题;4心理学家应该注重人的尊严和提高人的价值; 人本主义心理学具有以下论点:1具有强烈的现象学倾向,强调人的主观经验,对人主观世界的心理内容有强烈的兴趣,但不因人本主义心理学关心人的主观性就否认他的科学性。2坚持人性的统一和完善,吸收了格式塔心理学的优点,并将其进一步深化。3在承认人的发展的同时,认为人类有一种不可缺少的自由和自主的倾向,能努力克服自身条件的限制。4主张按意识的本来面目来看待意识经验,反对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还原论。5相信不可能对人性进行穷尽的解释,因为人的人格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人有实现自己的潜能,不断超越自我的能力。 第一节: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一需要和动机

需要和动机是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重心和精髓,人的基本需要应该得到满足,潜能要求实现,这是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基本点。一、基本需要 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12基本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爱的需要受到挫折,是心理失调的主要原因。 成熟的爱是人与人之间的彼此关心、信任和尊重。爱分为自私和无私两种。 4尊重需要自尊的需要和来自他人尊重的需要34心理需要 5认知需要 人有求知和理解的欲望,并把它看作克服障碍和解决问题,从而满足基本需要的工具。 6审美需要: 这种需要包括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存在于大多数儿童和某些成年人身上的对行为完满的需要; 567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是创造的需要,是追求自我理想的需要,是个人特有潜能的极度发挥,是个人想做一些自认为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 一个人能做什么,他就必须做什么。我们可以把这种需要称为自我实现。 基本需要各个层次的固定程度并非那样刻板,实际上有许多例外,有许多常见的颠倒情况。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教学论文信息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简介: 【发表论文编号:123,国家级,国际范围发行,重庆三峡学院主办,《三峡学院学报》2001年3期上发表;发表论文编号:126,省级,国内范围发行,陕西省电化教育馆主办,《信息技术教育》2001年4期上发表。此文在2003年3期的《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的论文《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美术教学平台的构建》一文所引用。】【摘要】本文阐述了学习是个人自主发起的,使个人整体投入其中并产生全面变化的活动,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和在教学中怎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关键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应用;自我实现On the application of Humansitic Theory to the teaching SiChuan province PingChang middle school, educational and science office,636400)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ounds that study is an acticity which orginates from individual action on one’s own, lets individuals put in it entirely and produces all-round changes. It also expounds Humanistic Theory repersented by LuoJeShi and how to stimulate student’s active participation and arouse students’subjective initiative in teaching. Key Words: Humanistic Theory; application; self-realization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学派,它以人的整体性研究为基础,崇尚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要研究对人和社会的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本质的揭示不像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那样给予严格的定义。而是从人的自我实现和个人意义的角度加以描述。认为学习是个人自主发起的,使个人整体投入其中并产生全面变化的活动。教育技术为学生的自我完善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因此,它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目标的自我实现的体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自主性,即学习是个人主动发起的(不是被动地等待刺激),学习者内在的思维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及评价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及评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 ,人们的精神状态也陷人了更大的危机,人受制于物而无能为力、很多社会问题的解决急需借助心理学,从而使得临床心理学、心理诊疗、社会心理学等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人们开始认识到,一切不安的根源在于人缺乏对自身内在价值的认识,但是传统心理学存在着严重的贬低人性和非人性化的倾向,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便应运而生。人本主义心理学被认为是现代心理学中除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派别之外的第三大势力,其理论产生是出于反击当时两个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派,即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在这些心理学中,作为心理学核心的人的心理现象的本质属性没有得到正确阐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应着重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在心理学的基木理论和方法论方面,他们继承了1 9 世纪末狄尔泰和韦特海默的传统,主张正确对待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反对用原子物理学和动物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类心理,主张以整体论取代还原论。 人本主义重视人的价值与尊严,研究的中心是基本的人性(自我的成长、需要、天赋潜能、自我实现等)。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其基本观点是: 1.需要层次论:马斯洛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需要又有高低层次之分。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人们只有在低一级的需要获得基本满足后,才会有高一级的需要。不同的人一生中达到的需要水平是不同的,有些人毕生挣扎在饥饿线上追求温饱的需要,而只有极少数人能达到自我实现的水平。自我实现不仅是人最高需要的满足,而且是个人价值和潜能的实现。自我实现的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和价值。当人达到自我实现时,就可以体验到一种无自我中心的、达到目的的状态,使人产生极大的幸福感和内心生活的丰富感,马斯洛称之为“顶峰体验”。当自我实现受挫时,则会产生心理上的病态:孤独、沮丧和失望等。 2.自我论:罗杰斯特别强调“人”本身(自我)与其主观经验的重要性。因此,自我论又称为“人本论”。罗杰斯的自我论有两个主要概念:一为“自我

2018年成人高考专科汉语言文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心理学考题 名词解释 遗忘规律P7 :遗忘进程不是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时间遗忘很快,后来逐渐减慢,而一段时间过后几乎不再遗忘了。 (先快后慢:先遗忘的快后遗忘的慢)(先多后少:先遗忘的多后遗忘的少) 个性倾向性P10:是个性中的动力系统,是最活跃的因素,对其他心理活动,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具有方向性和制动性的作用。 能力P11: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饿个性心理特征。 复演说P20:人类个体的发展完全重复着人类种族进化的历程。 顺应P29: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 自我意识P48:指个人对自己的意识,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它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组成。 趋避冲突P61:接近——回避冲突。一个人对一个目标产生了既吸引、又排斥这两种互相矛盾的动机时,会产生趋向与排斥的动机斗争。 言语信息P86:指能用言语表达的信息,掌握用语词或命题陈述的事物名称或事实。 概念同化P90:以定义形式直接向学生揭示新概念的本质属性,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理解新概念,从而掌握新概念意义的过程。 迁移P100: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前一种为顺向迁移,后一种为逆向迁移。 学习动机P105:引起和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活动指向学习目标的心理倾向。 信度P128:指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即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多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程度。 个体内差评价P136:对同一个学生在同一学科领域不同能力的测验成绩或不同学科间的成绩进行比较,从而了解其优势和弱点,或者,对他前后不同时间的成

绩进行比较,以了解其进步的情况。 晕轮效应P150: .(又叫成见效应,或概面效应)当一个人对某人产生了良好印象或不良印象后便以偏概全,以点概面,认为这个人一切都很好或一切都很差,形成了某种成见,好象月晕一样,把月亮的光扩大化了。 刻板印象(社会刻板印象)P151:由于受社会影响,对于某个人或某一类人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也叫定型化效应。 从众P166:指个体由于受到群体的压力,放弃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在认知或行动上表现出与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 公平理论P207:是美国心理学家于60年代提出的,理论认为员工的工作动机,不仅受他所得到的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受相对报酬(自己与他人收入的比较)的影响。 简答题 心理的实质P2: (1)心理是脑的机能; (2)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 (3)人的心理反映的主观性、能动性; (4)人的心理反映的社会制约性。 知觉的一般特征P5: (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 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P31: (1)阶段性;(2)连续性;(3)顺序性;(4)联系性;(5)差异性。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P32: 遗传素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 社会生活环境和教育是心理发展的决定因素; 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心理发展的动力P36:

人本主义心理学

以下简要概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1、人的责任; 人们自己最终要对所发生的事情负责,这就是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基础,它能说明我们为什么经常说“我不得不”这句话,例如“我不得不去上班”、“我不得不去洗澡”、“我不得不听老板的调遣”等。其实,我们不一定非要做这些事。我们甚至可以选择不做任何事情。在特定的时刻,行为只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弗洛依德和行为主义把人说成是无法自我控制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则与之相反,他们把人看做是自己生活的主动构建者,可以自由地改变自己,如果不能改变,只是因为身体上有局限。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主要目标,就是使来访者认识到他们有能力做他们想做的事情,但是,正如弗洛姆所说,有许多自由是可怕的。 2、此时此刻; 生活中总有很多怀旧或无法自拔于过去的人,他们常常追忆往昔的美好时光,或是反复体验以往尴尬的遭遇或是痛苦的失恋。也有一些人总是在计划将来的日子,而不顾眼前的生活。从一个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角度,每天的怀旧或是白日梦使你失去了N分钟的时间,你本应该享用这N分钟去呼吸新鲜空气,去欣赏日落或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根据人本主义的观点,只有按生活的本来面貌去生活,我们才能成为真正完善的人。只有生活在此时此刻,人才能充分享受生活。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会常常告诫你“今天是你剩余生命里的第一天”。 3、个体的现象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他们鼓励自己能够克服自己所遇到的暂时的困境。 4、人的成长;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让所有需要立刻得到满足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当人们眼前的全部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不会感到满意或幸福,而要得到满意或幸福则是永远地积极地寻求发展,这就是人的“自我完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除非有困难阻碍我们,我们会不断朝着这种满意状态。 人本主义治疗师允许来访者自己克服困难,继续成长。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其美学理论提供了心理学基础。其心理学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格。他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将最终导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体验代表了人的这种最佳状态

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它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为研究对象,并将分析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其根本任务。 3.文本: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 5.文学价值的“真”: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方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出来。 6.文学价值的“美”: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7.文学的功能定义: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文学功能存在的内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8.文学创作(创作过程):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

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内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eg :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眼中之竹山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则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形象,至于手中之竹,已经是经过艺术传达之后的竹子,是画在纸上的画图,是最终完成的作品。) 王国维的隔与不隔:“隔”意思则是指艺术技巧使用的很拙劣,以致不能有效地调动读者情感,并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不隔”第一层含义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是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内涵而感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第二层含义是指用直书其事的方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劳猜想就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池塘生春草不隔,“谢家池上,江淹浦畔”,隔) 文学创作过程(创作动因、艺术构思、语言呈现)、文学创作心理机制(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艺术理解)、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作家与生活体验、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素养、创作个性与独创性、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 创作动因:创作动因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内驱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这是文学创作的开端。 9.创作动机:创作动机是指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作家有某种思想感情需要传达,或要赞美、批评某种现存事物,或要互换某种新的社会变革等,心中有所积郁,不吐不快,于是产生了创作动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 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由马斯洛创立,以罗杰斯为代表,被称为除行为学派和精神分析以外,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和其它学派最大的不同是特别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而并非集中研究人的问题行为,并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础 (一)自然人性论 认为人性来自自然,人生来不具有生理的、安全的、尊重的、归属的、自我实现的等各种不同的基本需要,这些基本的需要就是人性。 (二)自我实现人格理论 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动力。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追求自我潜能得以实现和发挥的欲望和倾向,也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 (三)来访者中心疗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疾病患者往往形成了歪曲的、消极的自我概念,心理治疗的目的就是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即自由地实现自我潜能。需要三个基本条件:(1)无条件的积极关注(2)真诚一致(3)移情的理解 二、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一)学习的目的与过程 人本主义心理学者认为,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于教授知识或谋生技能,更为重要

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感发展,使他们能在知识、情感、动机诸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其健康人格。学习的目的和结果就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具有高度适应性和内在自由性的人,一个充分起作用的人,也就是使学生整体人格得到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应该是促进人的变化和成长,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成长的人,即培养学会学习的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者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条件下自觉挖掘其潜能,自我实现的过程。(二)有意义的学习 罗杰斯认为学习可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无意义学习指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的学习,是一种“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因而与完整的人的成长无关。所谓有意义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及对未来行为方针选择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有意义学习四个特征:(1)全身心投入(2)自我发起(3)渗透性(4)自我评价 三、人本主义的学生观与教师观 (一)人本主义的学生观 罗杰斯强调要把学生当人来看待,相信学生自己的潜能。为此他建立了“非指导性教学”的学习理论,提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珍视学生、在感情上和思想上与学生产生共鸣;信任学生,并同时感受到被学生信任。 (二)人本主义教师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在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学生只是被

人格心理学考试

第一题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自我探索并结合人格测试结果及他人的评价,找出自己身上始终保持稳定的人格特点,分析是什么原因使这些特点一直稳定。就你而言,人格心理学不同理论流派中谁的观点更能解释你人格特点的形成。 我的MBTI性格测试结果是按内向,感觉型更强,思考大于情感。 综合来说,我认为我身上稳定的人格特点是有点挑剔又追求完美,缺乏信心,遇事思考再三,善于分析,更加理性一点,注重细节但有时过于保守。 人格理论主要包括:精神分析学派、特质学派、生物学派、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流派、认知和社会认知流派 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无意识心理对他们行为方式的差异起着很大的作用;特质流派的心理学家认为认识处在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的连续体的某个位置上的;生物学流派的心理学家用遗传素质和生理过程来解释人格的个体差异;人本主义流派认为,人的责任感和自我接纳感是造成人格差异的主要原因;行为主义流派的心理学家把稳定的行为方式说成是条件反射和期望的结果;认知流派则用人们加工信息的方式来解释行为的差异。 就我而言,我认为特质学派更能解释我的人格形成特点。首先用物质流派来分析一下自己的气质特征,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人格特质在时间上具有稳定性,在空间上具有普遍性。具有同一特质的人,对不同的情境会做出类似的反应。课上讲到,人的气质类型分为多血质、抑郁质、黏液质和胆汁质。根据对这几种特质类型的了解,我觉得自己是抑郁质和粘液质的结合体,首先我的反应性比较低,情绪不易发生,也不易外露,很少产生激情,遇到不愉快的事也不动声色;注意稳定、持久,但难于转移;思维灵活性较差,但比较细致,喜欢沉思;在意志力方面具有耐性,对自己的行为有较大的自制力;态度持重,好沉默寡言,办事谨慎细致,从不鲁莽。同时我也有较高的感受性,易多愁善感,往往富于想象,聪明且观察力敏锐,善于观察他人观察不到的细微事物,敏感性高,思维深刻;在意志方面常表现出胆小怕事、优柔寡断,受到挫折后常心神不安,但对力所能及的工作表现出坚忍的精神。气质是个人生来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属于人格中的先天倾向,因此,我觉得自己的气质更多的是来源于先天即遗传基础。人格的形成除了遗传因素的作用外,环境因素的影响也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周围都是淳朴的农民,因此我的性格比较内敛,善良,父母从小对我严格要求,教导我要诚实守信,让我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进入学校以后,我一直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所以我做任何事都是循规蹈矩,不想让父母老师失望。所以这样的环境让我养成了做事谨慎的习惯,注重细节的分析。 第二题 结合课程所授内容及课后延伸阅读文献谈谈你对人格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基本观点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在实际生活中有何现实意义。 1、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包括创始人弗洛伊德,即他的学生阿费烈德 .阿德勒、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奥图。兰克,卡伦。杭妮,史塔克。苏利文等。精神分析学派是弗洛伊德在毕生的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的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总结、多年的累积而逐渐形成的。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它重视人格的研究、重视心理应用。 精神分析学派在协助当事人能够去发现,现行行为的潜意识基础。并认为内在的行为是受了过去的因素(潜意识) 所支配,即人类早期发展影响目前行为,帮助人了解过去,以便

心理学简答题排(汉语言文学)

1.产生深度知觉的线索有哪些? 2.深度知觉涉及三维空间的知觉,即不仅能够知觉物体的高和宽,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距离、深度和凸凹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对深度和距离的知觉主要来自肌肉线索和单眼线索。单眼线索包括:线条透视、相对大小、阴影、遮挡、纹理梯度。 3.创造性思维具有什么特征? 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 2.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谈谈复习时应遵循的策略? (1)及时复习。(2)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如果记忆材料所需时间较短,可用集中复习;如果时间较长,分散复习效果较好。开始复习的时间,间隔条短,以后可以长一些。(3)复习形式应该多样化。 3.关于攻击性行为理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及其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什么? 攻击,实际上是人们根据行为者和行为本身的特性而对某些伤害性行为作出的一种判断。 攻击的理论: (1)习性学观点。习性学是研究人和动物的生物学基础的科学,代表人物是康拉德.洛伦兹。他认为攻击是人和动物的本能,它同喂食、逃跑、生殖一起共同构成了人类和动物的四大本能系统。人和动物的攻击驱力来自有机体内部,与外界刺激无关,

随着个体的攻击能量在有机体内不断积累,他必须借助于适当的外部刺激周期性地进行释放。 (2)挫折-攻击理论。20世纪30年代,多拉德等提出了挫折-攻击理论,认为人类的攻击行为不是来源于攻击本能,而是来源于挫折。20世纪60年代,博克维茨休整了挫折-攻击理论。他认为挫折并不直接导致攻击,它只是为攻击行为的实际发生创造了一种唤醒或准备状态。情绪唤醒是挫折与攻击之间的中介变量。 (3)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从研究儿童的攻击行为入手,引入认知中介过程讨论攻击行为的获得机制和发生过程,提出了攻击的社会学习理论。他认为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获得:一是直接学习,二是观察学习或模仿。儿童对攻击行为的观察或模仿学习由注意过程、记忆过程、动作复制过程、动机过程四个相互联系的子过程组成。 8.影响人际吸引因素有哪些?亲密关系至少应该在哪几个方面与其他关系有所不同。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1)相似性。(2)熟悉与临近。(3)外貌。(4)人格品质。 美国心理学研究者布瑞姆认为亲密关系至少应该在六个方面与其他关系有所不同,这就是了解、关心、信赖、互动、信任和承诺。 4.简述编码特异性原则。 影响记忆提取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加拿大认知心理学家塔尔文等

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比较

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比较 摘要:

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创导的行为主义又称为“刺激—反应心理学”(既S——R心理学),他反对传统的意识心理学把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把内省发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张心理学应该用自然科学客观方法研究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构件其行为主义的理论体系。行为主义认为行为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无论简单或复杂,其构成单位总是刺激(S)与反应(R)的联结。刺激是引起有机体行为的外部和内部的变化,反应是构成行为最基本成分的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行为的原因,最终都可以归结为物理和化学的变化。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有许多观点相近的心理学家和学派所组成的松散联盟,他认为行为主义研究的是动物和普通人,精神分析研究的是“病人”,以此两者为研究对象尽管不乏可取之处,但对于全面,准确地了解人的心理现象而言却是不完整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心理学应研究健康的人的内在意识经验,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几那些在行为主义和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中都没有系统地位的,人类能量和潜能。 行为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有区别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应该用客观的量化的和可验证的方法解析心理学,甚至应该用研究动物的方法去研究人的心理学,但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决不能象行为主义者那样把人类的行为仅视为一个空间的,消极无助的有机体,而要极力恢复意识在对人的心理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而在心理学研究对象上屏弃主观意识而主张研究采用客观法却恰恰是行为主义的初衷。 所以说,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是有区别的。 关键词: 行为主义心理学,刺激反射,人本主义心理学,意识。 一,他们的产生和背景 华生一开始就将行为主义定义为一门“纯粹的客观的自然科学”,而且是一门纯生物学或纯生理学的自然科学,来区别于以往的抽象的主观的心理学。 但后来居上的人本主义却并不赞同将人等同于动物,人的心理是机械式的心理,人本主义再次呼唤关注人本身主观的东西:本性,潜能,经验,价值,将心理转变为回归以人为本的心理学,当然他也赞同科学客观的观点。 二十世纪初,在传统心理学大行其道,而且并不完善的时候,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所

汉语言文学专科自考真题-教育学(一)

1101-全国-教育学(一) 总分:98.0 一、单选题(共14题,共28分) 1、1623年,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一文的科学分类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的科学家是()(2分) A:洛克 B:培根 C:斯宾塞 D:卢梭 2、一直延续至今的中小学的六三三学制是历史上哪个学制系统规定的()(2分)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 3、真正为课程论建立起心理学基础的学者是()(2分)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杜威 D:亚里士多德 4、暗示教学方法是()首先创立的。(2分) A:卢扎诺夫 B:沙塔洛夫 C:布鲁纳 D:巴普洛夫 5、“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自己的目的”这是哪一位教育家的言论()(2分) A:夸美纽斯 B:裴斯泰洛齐 C:卢梭 D:杜威 6、根本目的是分班、分组的测验是()(2分) A:安置性测验 B:形成性测验 C:诊断性测验 D:总结性测验 7、我国当前是由()来负责教师的培训、教师资格认证等事务(2分) A:教师专业自治团体

B:教育行政部门 C:教师所在的学校 D:社会与教育相关的公共事业机构 8、在集体发展的几个阶段中,集体真正成为教育手段的阶段是()(2分) A:集体形成的初始阶段 B:集体形成的初步建立阶段 C:集体发展趋于成熟和和谐的阶段 D:以上都不是 9、德育的个体发展功能的发挥应注意()(2分) A:强调德育的外在强制性 B:尊重学习个体的主体性 C:发挥德育的教育功能 D:注重个体的享用性 10、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提出了四类教学模式,其中个人类的教学模式不包括()(2分) A: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B:认知发展模式 C:群辩法模式 D:意识训练模式 11、认为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的观点来自()(2分) A: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B: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C: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D: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12、考察是否达到了预先规定的标准,类似于各种执照考试,如驾驶执照考试。这种测验只关注考生是否达到了应该达到的水平,而不去管别的考生怎么样,这种测验是()(2分) A:常模参照性测验 B:标准参照性测验 C:成就测验 D:学能测验 13、十几岁的孩子就其身体发育来看,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了,而其心理的成熟程度,却要比成人低得多,这体现了儿童个体发展的()特点(2分) A:阶段性 B:不平衡性 C:顺序性 D:分化与补充的协调性 14、从十九世纪初叶起,英、法、瑞士等国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工厂法规,其中重要的条款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h u m a n i s t i c p s y c h o l o g y)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当代西方心理学中的一种革新运动。 60年代初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会成立后,这一运动有较大发展,1971年在荷兰举行过国际会议,影响扩及欧洲和亚洲 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 ?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一种运动是由许多具有类似观点的心理学者共同发起的,主要有: ?人格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h.a.默里、g.墨菲 ?新精神分析学家k.霍妮、e.弗罗姆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r.梅 ?机体论者k.戈尔德施泰因;发展心理学家c.比勒、j.f.布根塔 ?比较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a.h.马斯洛 ?心理咨询家和教育改革家c.r.罗杰斯等 其中马斯洛、罗杰斯和梅是这一运动公认的领袖人物。 人本主义心理学特点 ?关注人的经验,将人作为处在其整个生活过程中的一个整体进行理解?强调人类独有的特性,如选择性,创造性,和自我实现 ?强调选择产生出意义,所以应选择有意义的研究问题而非为求客观牺牲命题的意义性 ?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关心人的潜能和发展 研究和理解整体的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普遍同意的一个原则。 人本主义心理学特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应着重研究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他们既反对s.弗 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把意识经验还原为基本驱力或防御机制,又反对行为把意识看作是行为的副现象。 ?关于人的价值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大都同意柏拉图和卢梭的理想主义观点, 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恶是环境影响下的派生现象,因而人是可以通过教育提高的,理想社会是可能的。 在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方面,他们继承了19世纪末w.狄尔泰和m.韦特海默

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其教育启示

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其教育启示 【摘要】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对各国教育改革产生了极重要影响。它所提倡的“以人为本,人格深化”的思想以及自我实现理论在指导基础教育改革方面要求做到:转变教育观念,重新认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及师生关系;丰富教与学的方法并重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应加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教育评价上,应充分发挥学生自我评价的作用。因此,它对当前教育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与启示。 【关键词】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改革;自我实现;启示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 世纪50 - 60 年代在美国兴起的西方心理学思潮和革新运动,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心理学流派之一,也是美国主要的心理学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主要有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重视主观性及实现倾向,把实现倾向与心理健康相提并论,他们主张研究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肯定人、尊重人以及人的自我实现,以人为本,人格深化,从真正意义上开始关注世界的主体——人。 这一思潮不但引领着管理学理论从制度管理走向柔性管理,也对教育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肯定了人 的价值,肯定了人在自我发展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格观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来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格形成发展、扩充成熟的驱力。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

对于自我发挥和完善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其自身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由于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使得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人格发展的关键在于形成和发展正确的自我概念,人的潜能是自我实现的。简言之,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类本性中原就蕴藏着无限的潜力,追求创造是人性固有,主张改善环境,以利人性的充分发展。马斯洛反对外在学习,提倡内在学习。所谓内在学习就是依靠学生的内在驱动,充分开发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学习。这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模式。这种内在教育的模式促使学生自发的学习,打破各种束缚人发展的清规戒律,自由地学他想学的任何课程,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罗杰斯的患者中心疗法 罗杰斯认为,人格发展的关键在于正确自我概念的形成,为获得心理健康应帮助患者创造一种有关他自己的更好的概念。患者中心疗法的基本做法是鼓励患者自己叙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罗杰斯据其临床经验,提出有效运用患者中心疗法,使患者潜在的自我得以实现所具备的三个基本条件:(1)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治疗者应该真诚、热情、尊重、关心、喜欢和接纳。(2)真诚一致,即治疗者的想法和他对患者的态度和行为应该是一致的。(3)移情性理解。治疗者要设身处地站在患者的立场思考,理解他内心的想法。这对罗杰斯后来的非指导性教学、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和学生中心的教育主张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罗杰斯等人从他们的自然人性论、自我实现论及其“患者中心”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出发,在教育实际中提倡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推动了教育改革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突出情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