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案例分析心理答案

8个案例分析心理答案
8个案例分析心理答案

案例八。精神病

一.整理目前身心状态及社会功能。

1精神状态:内感性不适/注意力不集中/思维障碍/情绪低落/意志行为改变/个性稳定性发生改变2生理功能改变:头痛3社会功能状况:工作中经常出差错/社会交往少,与外界接触不良。

二.分类整理认知症状。

答1感觉障碍:内感性不适2知觉障碍:评论性幻听/功能性幻听。3思维障碍:强制性思维/关系妄想/物理影响妄想。4自知力丧失三.分类整理情感意志行为方面

答:1情感障碍:情感迟钝/易激惹2意志行为障碍:意志减退/强迫动作/强迫意向。四.诊断及诊断依据

答:诊断精神病性障碍、精神分裂症。

依据:1。具有典型的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等2自知力障碍3社会功能严重受损4病程持续时间为半年5能够排除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和其他因素导致的精神障碍。

五.鉴别诊断:

答:1.与强迫症相鉴别:本案例虽然伴有强迫症状,但非主导症状,且没有求医动机,无自知力,因此可以排除强迫症。2与抑郁症相鉴别:本案例虽有情绪低落,但无其它典型的抑郁表现,而是以幻觉、妄想为主要症状,因此可以排除抑郁症。3与偏执性精神病相鉴别:本案例以系统的妄想为主要表现,行为和情感反应与妄想观念一致,无幻觉和精神衰退,因此可以排除偏执性精神病。六.选择量表:

答:应该选择MMPI、SCL-90、SDS量表进行检查。

七.咨询师还应该了解哪些资料?

答:1求助者的出生情况2家族史3疾病史4既往心理咨询史5既往心里测验情况6朋友、同事反映的情况7是否存在未暴露的症状,如被害妄想等。

八.处理方式:

答:1本案例具有典型的精神病症状,属于精神病性障碍,不属于心理咨询的范畴。2本案例的处理原则是:转入专科医院进一步诊断治疗。

案例七:强迫症

一.个人成长资料:

答:1童年生活经历:吃东西未洗手遭到母亲训斥/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父母感情融洽/父母管教严厉,做事追求完美。2青少年期情况:兴趣爱好较少,很少与同伴玩耍、

做游戏/大学时因同学患肝炎而担心被传染/

没有要好的朋友/学习、就业很顺利。

二.整理目前身心状态及社会功能。

答:1精神状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

情绪急躁,爱发脾气。2生理功能改变:睡

眠障碍3社会功能状况:工作中经常出差错/

社会交往很少,与外界接触不良。

三.主要症状

答:强迫洗手、强迫检查、强迫意向、回避

行为、焦虑、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记

忆力减退。

四.诊断及诊断依据

答:诊断:本例最可能的诊断是:非精神病

性障碍、神经症性障碍或神经官能症、强迫

性神经症。

诊断依据:1强迫症状2内容充分泛化3有

自知力,能够主动求医或按照病与非病三原

则排除重性精神病4病程持续时间较长5社

会功能已经受损6精神负担重,内心痛苦。

五.病因分析:

答:1社会原因:童年因吃东西未洗手遭到

母亲训斥/家庭教养严厉/大学时因同学患肝

炎而担心被传染/自幼卫生习惯对心理障碍

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2心理与行为方面的

认知原因:(1)错误观念:童年和青少年期的

经历导致其形成了不干净就会染上疾病的观

念(2)对现实问题的误解或错误评价:害怕被

传染上肝炎,性格内向,凡是追求完美。

六.如何进行量化评定:

答:对该求助者进行临床量化评定时,可按

照神经症临床评定方法进行评定1病程:1

年以上评为3分2精神痛苦程度:自己摆脱

不了,须借助别人才能摆脱,评为2分;3

社会功能,工作效率显著下降,回避社交场

合,评为2分。总分为7分,精神痛苦程度

和社会功能改变超过3个月,神经症的诊断

成立。

七.制定咨询目标应把握的原则:

答:1与求助者共同商定咨询目标。2正确判

定求助者的期望与咨询目标的关系。该求助

者希望能改变反复洗手、反复检查的毛病,

改善睡眠状况,能正常与人交往,这与通过

咨询改变求助者错误认知、行为和情绪的目

标是密切相关的3向求助者说明不能把他的

快乐、满足作为咨询目标。4向求助者说明,

咨询中发现更深层的问题,需要对原有目标

做出调整,重新确立新的目标。

八.如何评价咨询目标的有效性

答:1改善认知、行为和情绪属于心理学性

质。2消除或减轻求助者的痛苦,最终达到

心理健康是积极的。3从求助者自身的能力

和经济条件以及咨询师提供的条件看,确定

的咨询目标都是可行的。4改变求助者错误

的评价、行为和情绪都是具体的,可以操作

的。5拟定的咨询目标能够量化,可以通过

问题的改善程度来体现,因此是可以评估的。

6拟定的咨询目标是双方商定的,符合求助

者的愿望,咨询师能够解决,对双方来说是

可以接受的。当双方意见不一致时,能够以

求助者为主;当咨询是无法认可求助者的目

标时,应中止咨询或转介。7在拟定的目标

中,改变行为、认知、情绪是具体的目标,

促进求助者心理的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

善是长远目标,符合多层次统一的要求。

案例六。社交恐怖症

一.整理目前身心状态及社会功能。

答:1精神状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

自控能力差、易激惹2生理功能改变:无躯

体异常感觉3社会功能状况:工作中经常出

差错/社会交往很少,与外界接触不良。

二.主要症状:

答:恐惧.焦虑.易激惹、回避行为、注意力不

集中、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

三.需了解的资料:

答:1该求助者的家族史2疾病史3既往心

理咨询史4既往心里测验情况5家庭成员关

系6娱乐活动7价值观、理想和信念8出生

情况。

四.诊断和诊断依据

答:本案最可能的诊断是:非精神病性障碍、

神经症性障碍、恐怖性神经症、社交恐怖症。

诊断依据:1恐怖或恐惧症状2内容充分泛

化3有自知力,能够主动求医或按照病与非

病三原则排除重性精神病4病程持续时间较

长5社会功能已经受损6精神负担重,内心

痛苦。

五.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

答:1生物原因:该求助者在青春期生理上

处于发育阶段由于认识水平低,所以形成的

心理问题容易泛化而成心理障碍。2社会原

因:(1)童年受母亲训斥,中学上生理卫生课

时回忆童年经历感到下流、羞耻。(2)害怕与

人交往,故人际交往少(3)家庭教养严厉(4)由

于在成长过程中受上述生活事件的影响和错

误认知,以至于不敢与异性交往,逐渐发展

1

到不敢与人交往(5)道德观念因素对心理障碍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3心理与行为方面的认知原因:(1)错误观念:认为童年期的经历是下流、无耻的,暗恋男老师,觉得自己不纯洁(2)对现实问题的误解或错误评价:害怕他人从自己的目光中看出自己不纯洁、看出自己很坏(3)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童年事件一直困扰着自己,与人接触就紧张、害怕。六.拟定的咨询目标

答:1改变该求助者认为童年期的经历是下流、无耻的,以及暗恋男老师,觉得自己不纯洁的错误观念2改变该求助者认为他人从自己的目光中看出自己不纯洁、看出自己很坏的错误评价。3改变该求助者与人接触就紧张、害怕的行为4改变该求助者成长过程中的负性情绪5改变该求助者的睡眠状况6在达到上述具体目标的基础上,最终达到促进该求助者心理的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七.评价咨询目标的有效性

答:1改善认知、行为和情绪属于心理学性质2消除或减轻该求助者的痛苦,最终达到心理健康是积极的3从该求助者自身能力和经济条件以及咨询师所能提供的条件看,拟定的咨询目标都是可行的4改变该求助者错误的观念、评价、行为和情绪是具体的、可操作的。5本案例拟定的咨询目标能够量化,可以通过问题的改善程度来体现,因此是可以评估的。6本案例拟定的咨询目标是双方商定的,符合求助者的愿望,咨询师能够解决,对双方来说是可以接受的。当双方意见不一致时,能够以求助者为主;当咨询师无法认可求助者的目标时应中止咨询或转介7在拟定的咨询目标中,改变认知、行为和情绪是具体的目标,促进该求助者心理的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是长远目标,符合多层次统一的要求。

八.咨询效果评估的时间和方法。

答:1评估的时间:在开始1次或几次后进行评估/在咨询结束前进行评估/在咨询后追踪复查时评估。2方法:(1)对照咨询前后心里测验的结果进行评估(2)根据该求助者自我报告进行评估(3)根据该求助者家人、同事、朋友的报告进行评估(4)根据该求职者社会生活适应状况的改变程度进行评估(5)根据咨询师对该求助者各方面的观察进行评估。

案例五。神经衰弱

一.整理资料。答:1精神状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

自控能力差、易激惹2生理功能改变:即躯

体异常感觉:头痛、头晕疲劳、全身酸痛3

社会功能状况:学习效率降低/社会交往很

少,与外界接触不良。

二.主要症状:

答:精神易兴奋、易疲劳、烦恼、易激惹、

精神紧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回

避行为、睡眠障碍、头部不适感、消化功能

减退。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答:本案例最可能的诊断是:非精神病性障

碍、神经症性障碍、神经衰弱。

鉴别诊断:1与精神分裂症鉴别:精神分裂

症早期有神经衰弱的症状,但常常伴有思维

障碍和人格改变,如孤僻、淡漠、行为怪异、

幻觉、妄想等,无自知力和求医愿望,本案

例无此典型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2与抑郁

症相鉴别:抑郁症虽有神经衰弱的症状,但

大部分时间情绪低落,消极悲观、兴趣减退,

有自杀企图和自杀行为。本案例无此典型症

状,因此可以排除抑郁症。3与焦虑症相鉴

别:焦虑症的焦虑为原发症状,本案例的焦

虑为继发症状,且以精神易兴奋、易疲劳为

特征,因此可以排除焦虑症。

四.答:对该案例应该选择EPQ、SCL90、

SDS、SAS等量表进行检查。

五.如何量化其临床表现?

答:对该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进行量化评定时,

可按照神经症临床评定方法进行评定:1病

程:1年以上评为3分;2精神痛苦程度:自

己摆脱不了,须借助别人才能摆脱,评为2

分;3社会功能:学习效率显著下降,回避

社交场合,评为2分。总分为7分,精神痛

苦程度和社会功能改变超过3个月,神经症

的诊断成立。

六.如何确定本案例的咨询目标?

答:本案例的咨询目标主要有1改变该求助

者认为那位同学总跟自己过不去的错误评价

2改变该求助者烦恼、易激惹的情绪3改变

该求助者精神紧张的情绪4改变该求助者的

社会交往情况5改变该求助者的睡眠状况6

在达上述具体目标的基础上,最终达到促进

该求助者心理的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八.评价咨询目标的有效性

答:在本案例中对确定的咨询目标的有效性

可进行如下评价1改善认知、行为和情绪属

于心理学性质2消除或减轻该求助者的痛

苦,最终达到心理健康是积极的3从该求助

者自身能力和经济条件以及咨询师所能提供

的条件看,拟定的咨询目标都是可行的4改

变该求助者错误的观念、评价、行为和情绪

是具体的、可操作的。5本案例拟定的咨询

目标能够量化,可以通过问题的改善程度来

体现,因此是可以评估的。6本案例拟定的

咨询目标是双方商定的,符合求助者的愿望,

咨询师能够解决,对双方来说是可以接受的。

当双方意见不一致时,能够以求助者为主;

当咨询师无法认可求助者的目标时应中止咨

询或转介7在拟定的咨询目标中,改变认知、

行为和情绪是具体的目标,促进该求助者心

理的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是长远目标,

符合多层次统一的要求。

案例四。精神病(精神分裂症)

一.主要症状:

答: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幻听、被害妄

想、恐惧、情绪低落、焦虑、烦躁、入睡困

难等。

二.怎样对该求助者作出诊断:

答:对该求助者作出诊断的程序如下:1分

析该求助者是否经历过较强烈的现实性的刺

激2分析该求助者的自知力,是否有求治的

愿望,内心冲突是否具有道德性质或现实意

义3分析该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

各方面是否受到影响4分析该求助者的问题

是否有器质性的病变作基础5综合以上分析

排查,诊断为精神病、神经衰弱、神经症等。

三.对该求助者的诊断及依据是什么?

答:对该求助者的诊断是:精神病(精神分

裂症)。

诊断依据: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

助者的知情意已经不统一,主观和客观不一

致,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没有自知力,没有主

动求医的行为,逻辑思维已经混乱,有幻听、

被害妄想等典型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考

虑诊断为精神病。2由于其初始反映强烈,

幻听、被害妄想等症状持续时间长达半年,

内容充分泛化,心理痛苦无法自行摆脱,已

不能上学,严重影响了社会功能,有泛化、

回避出现,说明问题非常严重,可以诊断为

精神病。3根据该求助者为青年女性,首次

发病,主要症状为逻辑思维混乱,有幻听、

被害妄想等,可以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四.鉴别诊断

答:1与抑郁症相鉴别:该求助者虽然表现

出情绪低落、兴趣下降等症状,但这些症状

2

是在“别人看见自己洗澡”后产生的,是伴随的而不是主要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抑郁症2与恐惧性神经症相鉴别:恐惧性神经症的特点是对不应感到恐惧的对象和情境感到恐惧,恐惧的对象和情景是现实的或想象的,但是都是真实的,且恐惧性神经症的患者有自知力,又主动求治的愿望。而本案例中求助者虽感到恐惧,但恐惧的内容并不是审视崔载的。且其没有自知力,也没有主动求医的愿望,因此可以排除恐惧性神经症。3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焦虑症是“以广泛性焦虑或发作性恐怖状态为主要临床相的神经症”,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不利情况而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和运动性不安等。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症状,但与其精神症状相比,焦虑症状不是主要的,而是精神症状的伴发症状,而且其没有自知力,也没有主动求医的愿望,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五.怎样对该求助者进行病因分析?

答:该求助者出现精神问题的原因可能是1生物原因:求助者为女性,19岁,正处在青春期,有性的意识和性的冲动,但没有得到满足。2社会原因: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谈恋爱失败,半年前自己洗澡的实践使该求助者出现精神问题的诱因/家庭教育的原因,家教严格/性格内向,与人交流较少,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未得到理解和关注,缺乏正确的指导。3心理原因:(1)存在明显感知觉障碍:听见别人说自己不要脸是幻听。认为自己洗澡别人能看见,别人说自己不要脸(事实上在楼下不可能看见该求助者洗澡)这是被害妄想(2)情绪方面的原因,对别人说法的恐惧和焦虑等负性情绪的困扰不能自己解决/有回避行为,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巧(3)个性追求完美,争强好胜,心胸狭小,偏执,对家长、老师、同学的解释持否定态度。六.选用的心理测验并说明理由

答:1可选用MMPI测验,用来测定其病理人格和程度2可选用SAS测验,用来测定其焦虑状态和程度3可选用SDS测验,用来测定其抑郁状态和程度。

七.怎样进行转介

答:1咨询师如发现自己与求助者不匹配时,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明智地转介。2首先征求求助者的意见,向其说明转介的原因和理由。3向求助者介绍新咨询师的有关情况。4向新咨询师介绍求助者的

情况。5一般不干预新咨询师的活动6不能

在求助者面前对新咨询师的方法、为人等进

行评论、更不能指责。

八.咨询对象应具有的特征

答:1具有一定的智力基础。2咨询内容合适。

3人格基本健全。4动机合理。5有交流能力。

6、对咨询有一定信任度。

案例三疑病性神经症

一.主要症状:答:心理方面:痛苦、焦虑、

恐惧、情绪低落、意向下降。躯体方面:右

腹部不适,睡眠障碍,食欲下降,全身乏力,

头、胸、肩等部位疼痛不适。

二.诊断及诊断依据

答:诊断:疑病性神经症。

依据: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

的知情意统一,主观和客观一致,对自己的

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

逻辑思维的混乱,无幻觉、妄想等典型精神

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2由于其

初始反映强烈,持续时间长达两年,内容充

分泛化,心理痛苦无法自行摆脱,已严重影

响了社会功能,有泛化、回避出现,根据许

又新教授的神经症评分标准,该求助者在严

重程度、有无泛化、及病程的得分大于6分,

可以诊断为神经症。3该求助者的症状主要

是高度敏感、偏执,在多家医院均不能确诊

的情况下,仍确认自己患了肝癌,由反反复

复就医的行为,有持久的内心痛苦不能自己

解决。根据这些症状诊断为疑病性神经症。

三.鉴别诊断

答: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

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统一,主观和客观

一致,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

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

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

此可以排除精神病。2与焦虑症相鉴别:根

据CCMD-2的标准。焦虑症是“以广泛性焦

虑或发作性恐怖状态为主要临床相的神经

症”,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

发生不利情况而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常

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和

运动性不安等。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症状,

但与其疑病症状相比,焦虑症状不是主要的,

而是疑病症状的伴发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焦

虑性神经症。3与恐惧性神经症相鉴别:恐

惧性神经症的特点是对不应感到恐惧的对象

和情境感到恐惧。该求助者对肝癌有恐惧症

状,是对疾病的一种正常情感体验,且恐惧

不是其主要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恐惧性神

经症。4与肝癌相鉴别:该求助者虽然自述

右腹部不适,但经北京各大医院的诊断,均

未作出明确的诊断,由此推断肝癌的诊断不

成立,因此可以排除肝癌。

四。该求助者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答:1生物原因:男性,45岁。2社会原因:

(1)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两年前属下死于肝

癌这是求助者出现心理问题的诱因(2)家庭教

育的原因:父母非常看重他的身体健康状态,

该求助者受父母影响,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很

关心(3)该求助者是一定地位的领导,与人交

流较少(4)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未得到

理解和关注,缺乏正确的指导。

五:选用的心理测验及理由:

答:可选用MMPI测验,用来了解其病理人

格特征,也可以作为鉴别精神病的依据2可

选用EPQ测验——人格特征3可选用SCL

—90测验——在躯体方面的自我评价以及程

度4可选用SAS测验——焦虑情绪及程度5

可选SDS测验——抑郁情绪及程度。

六.摄入性谈话的切入点

答1根据该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深入

了解相关资料2根据在咨询中观察到的疑点

深入了解相关资料3据心里测验结果初步分

析中发现的问题深入了解相关资料4据上级

咨询师下达的谈话目标深入了解相关资料。

七.阻抗产生的原因

答:阻抗本质上饰求助这对于心理咨询过程

中自我暴露和自我变化的抵抗。阻抗产生的

原因是:1阻抗来自于成长的痛苦,旧行为

的结束和新行为的开始都将是求助者产生痛

苦,进而产生防御和抵抗,形成阻抗。2阻

抗来自于功能性的失调,阻抗产生源于失调

的行为弥补了某些心理需要的空白,求助者

从中受益,也来自于求助者企图以失调的行

为掩盖更深层次的心理矛盾与冲突。3阻抗

来自于对抗咨询或咨询师的心理动机,其一,

求助者只具有想得到咨询师的某种赞同意见

的动机。其二,求助者想证实自己与众不同

或咨询师对自己无能为力的动机。其三,求

助者并不具有发自内心的求治动机。

八.选择咨询方法的一般原则

答:1不同的问题应选择不同的方法。2不同

的截断可选择不同的方法。3根据不同对象

选择不同的方法。4不同的专长和经验会影

响方法的选择。

案例二严重心理问题

3

一.对该求助者作出诊断的程序

答: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根据有无自制力,有无主动求医行为,是否存在逻辑思维方面的异常症状等,判断是否为精神病。2根据求助者表现出的症状,内心痛苦的程度,对社会功能的影响情况,有无泛化和回避以及病程,判断是否属于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样心理问题。3参考心理测验的结果。4最终作出诊断。

二.诊断依据

答: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统一,主观和客观一致,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2根据求助者紧张、害怕、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问题持续时间较长,为4个月已经出现泛化及回避,已经影响了社会功能,不属于一般心理问题的范畴,所以考虑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3心理测验的结果支持本诊断4最终诊断:严重心理问题。

三.该求助者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答:1生物原因:求助者为女性,18岁,12岁来月经,已经进入青春期。2社会原因:家庭经济情况较差,自幼目睹家庭经济拮据,使其下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加重的生活状况,把本应由父母承担的责任加在自己稚嫩的肩膀上。家庭内部人际关系紧张,奶奶与妈妈总是吵架。很少和别的同学来往,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未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关注,未得到正确的指导。3心理原因:(1)存在认知错误:即使考试成绩好,也是别人没考好,不是真正学好了。自己紧张害怕将来考不上大学,无颜面对父老乡亲(2)情绪方面的原因:,受紧张、害怕情绪的困扰无法自行解决(3)在行为模式上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面对高考前的焦虑,不知所措(4)求助者从小性格很内向,个性追求完美,争强好胜。

四.选用的心理测验及理由。

答:根据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围绕已形成的初步印象,对其可选用的心理测验及其理由如下:1选择直接与临床表现有关的量表,将问题的严重程度量化2选择与临床表现有密切关系的量表3选择进行病因项探索的量表4选择为排除其他诊断而使用的量表。五.还应收集求助者哪方面的资料?

答:1婚恋情况2以往解决问题的模式3对未来的希望4性欲的发展及性生活的相关情

况5生活状况6社会交往情况7娱乐活动8

个人内心世界的重要特点

六.摄入性谈话提问的注意事项

答:1避免“为什么……”的问题,因为这

类问题有强烈的暗示性2避免多重选择性问

题,因为这类问题是封闭型的,影响咨询师

获得信息3避免多重问题,因为这类问题往

往使求助者不知所措4避免修饰性反问,因

为这类问题不需要也无从回答5避免责备性

问题,因为这类问题往往使求助者产生防卫

心理6避免解释性问题,因为这类问题可能

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

七.怎样商定咨询目标?

答:1首先向求助者介绍咨询目标的内容及

制定的原则2根据咨询目标的有效特征,按

照属于心理学范畴的、积极的、具体(量化)

的、可行的、可评估的、双方接受的及多层

次统一的等项内容逐一商定3咨询目标时双

方商定的,不能有咨询师或求助者单方制定

4当求助者和咨询师的意见不一致时,以求

助者的意见为主5咨询师应对咨询目标进行

整合6最终制定的咨询目标以文字或口头形

式固定下来7咨询目标制定后,经双方认可,

可以进行修改。

八.应用面质技术的目的是什么?

答:面质技术是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

的矛盾,促进求助者思考的一种技术。在本

案例中应用面质技术的目的在于1促进该求

助者对自己的感受、信念、行为等深入地了

解2激励该求助者解除方位、掩饰心理,面

对现实,并由此产生富有建设性的活动3促

进该求助者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言语与行

动的统一4促进该求助者明确自己的资源,

并善加利用5给该求助者树立学习、模仿面

质的榜样,将来有能力对他人或自己做面质。

案例一抑郁性神经症

一.主要症状

答:情绪低落、兴趣下降、意向下降、焦虑、

自我评价低、绝望、有自杀倾向、失眠等。

二.诊断及诊断依据

答:诊断:抑郁性神经症。

依据: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

的知情意统一,主观和客观一致,对自己的

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

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

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由于其初始反应强烈,持续时间长达3年,

内容充分泛化,心理痛苦无法自行摆脱,已

严重影响了社会功能,有泛化、回避出现,

根据许又新教授的神经症评分标准,该求助

者在严重程度、有无泛化、及病程的得分大

于7分,可以诊断为神经症。3该求助者的

症状主要为情绪低落、兴趣下降、意向下降、

焦虑、自我评价低、绝望、有自杀倾向、失

眠等,根据这些症状诊断为抑郁性神经症。

三.鉴别诊断

答: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

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统一,主观和客观

一致,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

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

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

此可以排除精神病。2与抑郁症相鉴别:该

求助者虽然表现出情绪低落、兴趣下降、意

向下降、焦虑、自我评价低、绝望、有自杀

倾向、失眠等症状,但在病程上已持续3年

以上时间,因此可以排除抑郁症3与焦虑症

相鉴别:根据CCMD-2的标准。焦虑症是“以

广泛性焦虑或发作性恐怖状态为主要临床相

的神经症”,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

乎将要发生不利情况而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

绪,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

出汗和运动性不安等。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

症状,但与其抑郁症状相比,焦虑症状不是

主要的,而是抑郁症状的伴发症状,因此可

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四.该求助者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答:1生物原因:本案例中未有明显的生物

原因2社会原因:(1)家庭教育的原因,出生

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家庭教育严格,父母

非常看重他的学习成绩(2)负性生活事件的影

响,上大学后成绩下降,成绩排在班里的后

几名(3)求助者人际关系紧张,独来独往(4)缺

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未得到父母、老师

和同学的理解和关注。3心理原因:(1)存在

认知错误:认为学习成绩没有中学好就认为

自己没用,认为自己很没面子,认为父母、

老师和同学因为自己成绩不理想就都看不起

自己,觉得自己一切都完了(2)情绪方面的原

因:受情绪低落、焦虑情绪的困扰无法自行

解决(3)在行为模式上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

技巧,面对学习成绩下降,不知所措(4)个性

追求完美,争强好胜,无法正视挫折。

五.选用的心理测验及理由。

答:1对该求助者可选用MMPI测验,用来

测定其病理人格特征。2对该求助者可选用

4

UPI测验,求助者是大学生,可选用UPI测

验来了解其人格特征。3对该求助者可选用

EPQ测验,来了解其人格特征。

六.还应收集那些资料。

答:1婚恋情况2以往解决问题的模式3早

年回忆,有无负性情绪记忆4对未来的希望

5性欲的发展及性生活的相关情况6生活状

况7社会交往情况8娱乐活动9个人内心世

界的重要特点。

七.选择摄入性谈话的切入点

答:1根据该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深

入了解相关资料2根据在咨询中观察到的疑

点深入了解相关资料3根据心理测验中初步

发现的问题深入了解相关资料4根据上级咨

询师下达的谈话目标深入了解相关资料

八.如何商定咨询方案。

答:1首先向求助者介绍咨询方案的内容及

制定的原则2按照咨询目标、原理与方法、

评估、双方的责权利、时间与次数的安排、

费用的古迹及其他等项内容逐一商定3咨询

方案是双方商定的,不能由咨询师或求助者

单方制定4最终制定的咨询方案以文字或口

头形式固定下来7咨询方案制定后,经双方

认可,可以进行修改。

5

自考变态心理学(05626)

目录 第一章绪论 (2) 第二章心理病症现象 (3) 第三章神经症 (5) 第四章癔症及应激相关障碍 (7) 第五章人格障碍 (10) 第六章心境障碍 (12) 第七章精神分裂症 (14) 第八章进食与睡眠障碍 (16) 第九章性功能与性心理障碍 (19) 第十章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1) 第十一章儿童和青少年期精神障碍 (23) 第十二章老年期精神障碍 (26)

第一章绪论 领会: 1.变态心理学评估的几种方法 (1)临床访谈 (2)行为评估 (3)身体检查 (4)心理测试 (5)生理心理评估 (6)脑成像技术 2.心理障碍的多维综合模型与经典的4大心理学对变态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多维综合模型: 3.变态心理评估工具的基本元素 评估工具的基本要素:信度、效度、标准化。 识记: 1.变态心理的概念和标准p3 变态心理是一个很难精确定义的概念。一般认为,变态心理或在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三个基本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2.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的10种分类 (0)器质性精神障碍 (1)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2)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质。 (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 (6)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 (8)童年和青少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 (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

变态心理学测验考试

2007年4月变态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把心理异常归纳为体内四种体液的失调,是疾病,并且有器官上的原因的古希腊学者是( b ) A.盖伦B.希波克拉底 C.比奈尔D.克雷佩林 2.同时面对两个对自己具有威胁性的事件,而且只能接受其中一个才能避免另一个事件的威胁时,所引起的矛盾冲突叫b A.双趋式冲突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D.双重趋避式冲突 3.病人以想象的、未曾亲身经历过的事件填补他所遗忘的某一片段经历,称之为c A.遗忘B.错构 C.虚构D.似曾相识症 4.分裂样人格障碍的定义性特征是b A.敏感性B.社会性分离 C.对他人的掠夺性态度D.古怪的言谈、行为、思维或感知5.痴呆是认知功能全面的、逐渐的衰退,并经常伴有兴奋、冷漠和 A.抑郁B.焦虑 C.恐惧D.强迫 6.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并不包括 A.思维联想障碍B.情感障碍 C.意志行为障碍D.妄想

7.躁狂发作的核心症状并不包括. A.活动增多B.心境高涨 C.思维奔逸D.夸大妄想 8.抑郁症的自杀高峰期常为 A.抑郁发作中期B.抑郁发作末期 C.起病初期和抑郁发作末期D.抑郁发作中末期 9.在性功能障碍的分类中,性交恐惧障碍属于 A.性欲障碍B.性唤起障碍 C.性高潮障碍D.性心理障碍 10.患者看见“和平”二字,马上想到“战争”二字;一见“安全”,便想到“危 险”,这种症状属于 A强迫性怀疑B.强迫性回忆 C.强迫性穷思竭虑D.强迫性对立思维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 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1.研究心理异常现象比较直接的方法是临床法,包括个案研究与调查研究。其中调查研究又可分为 A.相关研究调查B.反应式调查 C.非反应式调查D.病程实验调查 12.感觉障碍除感觉过敏和感觉减退外,还包括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以下是关于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分析,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实验心理学经典案例 "迟延满足" 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称为“迟延满足”实验。实验者发给4岁被试儿童每人一颗好吃的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只能吃一颗;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给吃两颗。有的孩子急不可待,把糖马上吃掉了;而另一些孩子则耐住性子、闭上眼睛或头枕双臂做睡觉状,也有的孩子用自言自语或唱歌来转移注意消磨时光以克制自己的欲望,从而获得了更丰厚的报酬。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观察,发现那些以坚韧的毅力获得两颗软糖的孩子,长到上中学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精神;而那些经不住软糖诱惑的孩子则往往屈服于压力而逃避挑战。在后来几十年的跟踪观察中,也证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两块糖果的孩子,事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 实验证明:自我控制能力是个体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自我意识 ·

的重要成分,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情绪实验 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作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 实验告诉我们: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心理问题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一个人在生活中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和本人的实际情况越符合,他的社会适应能力就越强,越能把压力变成动力。 神奇的"莫扎特效应" 趣味心理实验 1993年,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戈登·肖教授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让大学生在听完莫扎特的《双钢琴奏鸣曲》后马上进行空间推理的测验,结果发现大学生们的空间推理能力发生了明显的提高。他们将这种现象称作"莫扎特效应"。 莫扎特效应启发人们从多个角度思考促进脑功能发展的 ·

心理学案例分析(原题库)

1、做一个小实验:举起你的双手,手指伸直,让十指交叉。请注意看,是你的左拇指在上呢,还是右拇指在上?如果左拇指在上,那你就属于“艺术型”的人;如果右拇指在上,那你就属于“思想型”的人。请分析说明这个小实验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这个小实验的理论依据是:大脑左右两半球的机能不同,左半球主要机能是抽象逻辑思维,右半球主要机能是具体形象思维;又由于大脑两半球对肢体的支配是左右交叉的,左手属右半球支配,右手属左半球支配。所以,右拇指在上就可能是“思想型”的人,左拇指在上就可能是“艺术型”的人。 2、有一位学生在田间小路上行走,突然看见一条蛇,这是什么心理过程?看到蛇后感到恐惧害怕,这又是什么心理过程?这两种心理过程有什么关系? 答:这位学生在行走中看见蛇,这是认识过程。看见蛇后感到恐惧害怕,这是情感过程。这两种心理过程密切联系着,认识过程是情感产生的基础,情感产生于认识,反过来又影响认识,积极的情感推动认识,消极的情感阻碍认识。 3、为了把课上得生动形象一些,胡老师今天带来了不少直观教具,有标本、图片、实物等。进教室后他把这些教具放在了桌上,有的挂在黑板上。他想,今天的教学效果一定很好。可是,结果并非如此。请运用注意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一下原因。 答:利用直观教具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这是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来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但教具过多,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特别是老师进教室后把教具放在讲桌上或挂在黑板上,学生的注意会被这些教具所吸引而不注意听讲。等到使用教具时,这些教具已经失去了刺激的新异性,已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因而教学效果不理想。 4、教师讲课,声音要有抑扬顿挫;板书时要用彩色粉笔标示重点;教科书的某些地方用黑体字排印或加重点号。请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对象与背景的对比程度,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引起学生的注意,以便更准确、更清晰地选择知觉对象。这是知觉的选择性规律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关于变态心理学案例

关于变态心理学案例 三级技能—变态心理学 (2001年11月-2008年5月真题汇总) 2011年11月 案例五: 案例介绍:下午六点,心理咨询师正准备下班,来了一位年轻女士,要求咨询,咨询师告诉她,咨询是要预约的,请她改日再来。她说,那不行,今天无论多晚,都必须要为她咨询。口气坚定,不容商量。又说她担负重要的任务,时间很紧,还戏谑地说,不就是晚吃会饭嘛,晚一会吃饭有利于身体健康,减减肥么。 心理咨询师观察到该女士二十多岁,衣着打扮正常,朴素,没化妆,表情令人难以捉摸。咨询师请她入座后问她需要哪方面的帮助,她没有回答,然后自言自语地说:这个地方五年前我来过,你可真有本事,中秋节会吃粽子,耽误时间了,地铁是动车出事故,你能把抑郁症治成精神分裂症,就这样,别哕嗦,开药吧。 以下是双方一段对话。 心理咨询师:你想开什么药? 该女士:维思通。 心理咨询师:为什么要吃维思通? 该女士:他们说这个对我有用。 心理咨询师:他们是谁啊7 ( 该女士:别装糊涂了,就是精神病院的那些所谓专家们。 心理咨询师:你找他们看过? 该女士:还住过院呢。 心理咨询师:那因为什么不继续找他们?

该女士:我就不是他们说的那个病,我是心理问题,你不是心理专家吗? 多选:46、该女士的行为特点包括( )。 (A)强人所难 (B)随心所欲 (C)有病乱求医 (D)语言夸张 单选:47、该女士出现的主要症状是。( )。 (A)主客观不统一 (B)破裂性思维 (C)夸人语言 (D)行为异常 单选:48、对于该女士说“这个地方五年前我来过”,咨询师恰当的做法是( )。 (A)要向她说明其所言不实 (B)不与她争论 (C)委婉地告诉她记忆有误 (D)判断这句话有无症状学意义单选:49、对该女士形成初步诊断前,首先需要排除的是( )。 (A)心境障碍 (B)人格问题 (C)精神病性问题 (D)疑病症 单选:50、对该案例咨询师恰当的做法是( )。 (A)向她说明不属于自己工作范围 (B)进行转诊 (C)通知家长 (D)委婉说明自己对她的问题无能为力单选:51、交谈中,咨询师请助手为该女士倒杯水,趁机递给助手一个小条,上写:“注意,精分”,其用意是( )。 (A)考虑安全措施 (B)尊重该女士 (C)考虑保密例外 (D)准备药品 单选:52、对该女士的收费问题,比较恰当的做法是( ) 。 accident occurred, the direct punishment 0.5-10,000 yuan, responsible for the direct responsibility for the accident and the

变态心理学完整大全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社交恐惧症 陈某,女,23岁,未婚,中专文化。因与人交往时紧张、局促不安三年,羞见生人、回避社交一年求治。 病人19岁进入某专科学校,在花枝招展的女生中间感到压抑,立志发奋读书,以示不随波逐流,但成绩平平,故时而气馁、悲观,时而愤愤不平,甚至嫉妒。常暗中注意同学们对自己的态度,如言语中有无含沙射影?眼神中有无蔑视怠慢?某日上课,发现新来的男老师似乎老是注意自己,颇难为情。迎面相逢,病人会面红耳赤、心慌气促。此后只要遇上该老师就言行失措。久而久之,觉得同学们都洞悉了其心中秘密,于是与同学们相处也不自然了。毕业工作后,从不参与同事活动,有同事与其主动交谈,也因不敢正视对方而借故走开,上下班故意加快或放慢脚步,避免与人同行。知道这样做没有必要,但又不敢与人相处。后经人介绍结识一男友,虽然同在一市,却多是鸿雁传书,每次决定约会,马上心慌、脸红,以致勇气全消,偶尔赴约,也是故意迟到。有一次男方父亲寿辰,邀病人赴约,无法推托,一直忐忑不安。赴宴那天,还没见公婆就心慌气促,四肢发颤,与公婆见面,顿觉头晕目眩,满身大汗,语无伦次。以为中暑,被送至医院。此后,羞见一切外人,甚至与家人共餐也有些不自然。为避免窘迫,常托词休病在家,以免交往。 病例讨论: 本例病人的症状以恐怖为主要临床相,恐怖的对象主要为人际接触和社交场合,恐惧发作时伴心慌、面红、气促,甚至颤抖、大汗、头晕目眩等植物神经症状,并有回避行为。病人知道恐惧过分,不必要,但无法控制。符合社交恐怖症的诊断标准。 本例诊断: 社交恐怖症 一、心理动力学观点(精神分析理论

心理动力学派认为神经症的根源在于本我冲动的威胁和自我的压抑与防御之间所形成的冲突。恐惧症被视为恐惧反应的无意识转移,即从小时候曾经造成过创伤性恐惧体验的刺激物转移到一个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新的刺激物。 本例中病人可能在童年期经历过创伤性体验,尤其是家庭生活和童年的社交经历。有研究发现家庭成员间缺乏相互帮助和支持,儿童会对他人产生不信任和不安全感,在社交中容易敏感、多疑以及紧张焦虑。本例中患者表现出过分的多疑,例如怀疑同学“言语中有无含沙射影?眼神中有无蔑视怠慢”,这可能与其生活的家庭环境有关。另外,父母过于频繁、严厉的惩罚、责骂和苛刻的要求,促使子女形成“高道德”标准的社会价值观,这时,子女在评价自身的行为、态度和欲望时,往往过分苛刻和严厉,从而产生明显罪恶感、耻辱感和自我 谴责,为神经症的产生提供了充分的条件。父母的严厉、惩罚,会使孩子变得胆怯、小心翼翼,在社交中过分担心自己的言行,惟恐遭人指责;父母对子女过多的拒绝、否认,使其个性变得自卑、自我否认、内倾而逃避社交,或过分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和心理状态来刻意表现自己,以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或过分渴求他人的赞誉,对受到批评或拒绝很敏感,因此,在社会交往中始终处于焦虑恐惧之中,从而出现回避行为。本例中患者表现出较高的自卑水平,可能与父母的不良的教养方式有密切关系。 社交恐惧症患者较正常人过度使用中间型和不成熟防御方式,例如:解除、制止、回避、同一化、投射、潜意呈现、幻想、退缩和躯体化等,而较少使用成熟防御方式,如幽默。社交恐惧症患者较正常人特征性地使用回避防御方式。本例患者也多采用不成熟的防御方式。 本病例可采用精神分析疗法,帮助患者回忆童年的经历,重点在家庭生活环境和童年社交情况,找到发病的深层次原因,对症下药,在采用行为或认知方法进行治疗。 二、人本主义观点

教育学心理学经典案例解析30题解析

[案例]31 这是一位青年教师的教学反思札记: 这是一节公开课,内容是《北大荒的秋天》。当学到北大荒的小河这一段时,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明镜一样的小河’能换成‘明净的小河’吗?”我愣了一下,这个问题多少让我觉得有些突然。我没有直接说不能。于是,我给了大家一个“提示”,在黑板上写了“明镜”和“明净”。果然,一个孩子说:“不能,因为两个词虽然读音相同,但意思并不相同。”我为顺利解决难题而沾沾自喜。 下课了,一位有丰富语文教学经验的老师对我说:“现在,你看这两个词可不可以换呢?”我仔细一想,真的能换!“其实,这两个词的确可以换,但你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当‘明镜一样的’换成‘明净’,才读得通。当然,用‘明镜’更形象一些。”我惭愧极了,过去我最精彩的地方竟然是自己失误的地方! 问题:这位年轻教师的失误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什么? [参考答案]走出失误来看失误,有两点启示:首先这位教师潜意识里犯了简单武断的错误。要知道一名的教育工作者,必须冷静、理智、思维缜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一个引导者的作用,才能敏锐地捕捉各种资讯,并恰当地处理这些资讯。其次,要想真正出精彩,就要抓住契机,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辩论,从而也给自己赢得思考的空间。 [案例]32 《请善待学生的评价》

1998年底,学校对教师的年终检测开展改革,在检测时加上了“学生评估教师”这栏目。成绩一出来,我竟是全校最低分,当时我非常愤怒的对学生一顿痛骂。学生都低着头,满脸的恐惧。第三天,我在改作业时,忽然看到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着:“老师,请你别再生我们的气了,我们不是说你课上得不好,而是因为你动不动就对我们发脾气、骂人,有时为一点小事大发雷霆甚至不上课。说真的,听你的课我们总有一种压抑感,生怕一不小心被你骂。老师,真没想到给你造成这么大的伤害。请原谅我们吧!”下面是10个学生的署名。问题:请你结合案例谈谈教师如何转变学生观,如何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做法。 [参考答案]教学无小事,教师无小节。也许就是你的某一句话或是某一个不经意的小事,在学生心中留下了不好的影响,从而影响了你最终的成绩。我们在埋怨学生不通人情时,是否反思一下自己是否不通人情?我们在埋怨学生素质低时,我们为什么不想一下自己的素质。再说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学生在学校里,每天都要和多门学科的任课教师接触,他们对教师的了解程度及所获得的资讯量远不是学校领导和其他教师所能比拟的。每一位教师在向他们“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无疑是在展示自己,所以,教师应放下架子,善待每一位学生的评价。 [案例]33 课堂中的吵闹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热爱我的工作,注意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

心理学案例分析

十二、实例分析题 1、做一个小实验:举起你的双手,手指伸直,让十指交叉。请注意看,是你的左拇指在上呢,还是右拇指在上?如果左拇指在上,那你就属于“艺术型”的人;如果右拇指在上,那你就属于“思想型”的人。请分析说明这个小实验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答:这个小实验的理论依据是:大脑左右两半球的机能不同,左半球主要机能是抽象逻辑思维,右半球主要机能是具体形象思维;又由于大脑两半球对肢体的支配是左右交叉的,左手属右半球支配,右手属左半球支配。所以,右拇指在上就可能是“思想型”的人,左拇指在上就可能是“艺术型”的人。 2、有一位学生在田间小路上行走,突然看见一条蛇,这是什么心理过程?看到蛇后感到恐惧害怕,这又是什么心理过程?这两种心理过程有什么关系?答:这位学生在行走中看见蛇,这是认识过程。看见蛇后感到恐惧害怕,这是情感过程。 这两种心理过程密切联系着,认识过程是情感产生的基础,情感产生于认识,反过来又影响认识,积极的情感推动认识,消极的情感阻碍认识。 3、为了把课上得生动形象一些,胡老师今天带来了不少直观教具,有标本、图片、实物等。进教室后他把这些教具放在了桌上,有的挂在黑板上。他想,今天的教学效果一定很好。可是,结果并非如此。请运用注意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一下原因。答:利用直观教具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这是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来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但教具过多,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特别是老师进教室后把教具放在讲桌上或挂在黑板上,学生的注意会被这些教具所吸引而不注意听讲。等到使用教具时,这些教具已经失去了刺激的新异性,已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因而教学效果不理想。 4、教师讲课,声音要有抑扬顿挫;板书时要用彩色粉笔标示重点;教科书的某些地方用黑体字排印或加重点号。请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答: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对象与背景的对比程度,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引起学生的注意,以便更准确、更清晰地选择知觉对象。这是知觉的选择性规律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变态心理学试卷

2009年变态心理学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判定一个人心理是否变态的标准是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和( A )P3 A.非典型性反应 B.躯体化反应C.兴奋反应D.自由联想2.幻觉的定义是( C ) P17 A.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受 B.对客观事物的胡思乱想C.缺乏相应客观刺激时的感知体验 D.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感知体验3.解释强迫症的可能原因主要理论有心理动力学理论、神经科学理论和( A )P36 A.认知行为理论B.人本主义理论 C.体液理论 D.刺激一反应理论 4.在疑病症病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父亲或母亲具有人格障碍或( D )P39 A.恐惧症 B.癔症 C.强迫症 D.神经症 5.CCMD-3将人格障碍的类别分为( C )P61 A.6种B.7种C.8种D.9种 6.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大约是( A ) P64 A.2-3% B.3-4% C.4-5% D.5-6% 7.一位女大学生坐在教室里,听到上帝对她说,她是一个卑鄙可憎的人,这个人可能患上了(B )P88 A.癔症B.精神分裂症C.疑病症D.恐惧症8.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是(D )P90 A.情绪低落 B.情绪不稳 C.情绪高涨 D.情感淡漠 9.关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思维联想散漫 B.妄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性C.行为幼稚愚蠢 D.常急性或亚急性起病10.关于神经性厌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P103 A.多数患者即使十分消瘦仍认为自己胖 B.神经性厌食者

因食欲减退而不愿进食C.神经性厌食者多知道自己体重过低、进食过少是病态,常主动就医D.神经性厌食患者多同时并发抑郁症 11.有关失眠症诊断标准,正确的是( B )P111 A.每周失眠2次,持续1月以上B.每周失眠3次,持续1月以上 C.每周失眠2次,持续2月以上 D.每周失眠3次,持续2月以上12.关于精神发育迟滞不正确的描述是( D ) P159 A.智力发育低下B.社会适应困难C.起病与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有关D.起病于大脑发育成熟以后13.当前对孤独症最有效、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 A )P165 A.教育和训练 B.认知心理治疗 C.药物治疗 D.心理治疗加药物治疗14.谵妄的关键性精神病理改变是( D )P178 A.感知觉障碍 B.思维不连贯 C.记忆力下降 D.意识清晰程度的下降15.老年痴呆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和( C )P179 A.谵妄B.器质性遗忘 C.血管性痴呆 D.晚发性精神分裂症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6.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理论家强调自由、选择(责任)和意志力对个体成长的重要意义。 P7 17.临床访谈形式包括无结构访谈、结构化访谈和(精神状况检查)。P10 18.神经衰弱常见的心理生理障碍包括:睡眠障碍、(头部不适感)、内脏功能障碍等。P37 19.有研究者认为,疑病症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人格特征,是(衰弱型)或不安全型人格的一种变异。P39 20.癔症性精神障碍在CCMD一3中被称为(解离症状),是

变态心理学论文作业

变态心理学论文 本学期我选择了变态心理学作为我的选修课,尽管本学期的变态心理学课时我们都是在看一些关于一些心理变态的电影,但是通过自己阅读完整本课本和看了那么多的心理变态的电影,我对变态心理学还是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虽然算不上深刻。 首先变态心理学史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它研究的人的心理和行为的饿异常表现,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动机和意志行为活动、智力和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所以,也可以说,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整本心理变态学分为20章,在这里我对于自己理解和认为最有实际意义的几章做一个大致的说明。关于第4章中对于变态心理和环境的关系与我起初的想法不谋而合,一开始我就认为变态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环境的后天影响,当然前面一张说道的和一个人本身的生理也是有点关系的我不反对,毕竟每个人的性格是有差异的,内向的人可能相对于外向的人而言,更容易产生变态的心理,但是要是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进行引导我相信会对于一个人产生一些积极的引导,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 对于第八章——人格障碍,书中解释:人格代表着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一个人与其他人相区别的特质或心理特征。它是在人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塑造出来的独特的认知方式、情感特征和行为风格。对于人格障碍实际上并不能算做事一种精神疾病,因为它没有明确的病因。人格障碍最易发生在幼儿时期,由于这个时期孩子们的人

格未发育完全,可能由于不良的环境就会导致孩子的人格发生扭曲。所以这个时期我们要尤为注意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形成。生物学家们还做过一个调查——人格障碍患者的亲属中人格异常的发生率和血缘是成正比的,对于这个我认为绝对有理:1.亲缘关系越近接触的机会越大,可能就会有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2.可能血缘的遗传也有一定的影响。 对于精神分裂这一章我看得最仔细,同样感触最深,理解也最深刻。精神分裂症心理异常表现非常复杂、多样。其基本特点是病人的精神生活与现实环境脱节;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互不协调,甚至互相分裂。它的主要症状分为以下几种:1思维障碍2意志行为障碍3感知觉障碍4 情感障碍5 其他异常表现。对于精神分裂症它的致病因素很复杂,可能是生物遗传和化学影响,也可能是早期脑发育和脑结构变化引发,也可能是社会家庭发面的因素。对于这一块的治疗的话。应该及时,尽量在发病的早期或急性期,由于病人症状活跃而丰富,内心矛盾冲突明显,情绪不稳,心理活动的各方面不协调。因此此时因以药物知了为主。同时配以心理治疗,渐渐的帮主病人走出异常的心理状态。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不同变态心理的问题书中也有写到,不过仅有儿童和老年时期的心理障碍问题,我认为笔者有必要在增加一张关于青年人的心理障碍,因为我认为最主要的人群还是集中在青中年,发生变态心理的也可能会更多的集中在青中年,不过可能对于青中年的变态心理分布比较广泛和前面的一些可能有重复之嫌吧,不想儿童

心理学案例分析

六、实例分析题(请运用所学过的心理学知识,对下列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要求原理运用恰当、条理清楚、言之有理。) 1、在美国人们为了保护鹿,就杀掉了鹿的天敌──狼。于是鹿的数量剧增。鹿们由于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结果体态变得蠢笨,植物因为鹿群迅速繁殖和践踏而调零,继而鹿由于缺少充分的食物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捕捉而大批死亡。无奈,人们又只有把狼再请进来,鹿们又恢复了蓬勃生机。 试分析引狼捉鹿与“磨难教育”的关系,如何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 2、甲同学表现为兴奋,易激动,以奔放不羁为特征;乙同学表现为抑制,胆小、脆弱、消极、防御等品质,试分析甲乙二位同学各属什么气质类型,应该怎样对其教育。 3、1920年,在印度西北部的山区,发现两个“狼孩”。当她们回到人间时,仍用四肢行走,膝盖着地,用嘴舔地面上的水;不肯穿衣服,怕强光,深夜嚎叫。其中一个名叫卡玛拉的女孩大约七、八,其智力仅相当于在人类社会生活中6个月婴儿的智力水平。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 4、某校有一名初中生,其特点是:情绪发生慢,心理平衡,善于克制忍让,生活有规律,爱思考,喜独居,内心少外露,注意力不易转移,做事心细,认真、仔细、谨慎,习惯做熟悉的工作,适应新环境慢,接受新事物慢。根据上述特征,判断该生气质类型,并提出相应的教育措施。

5、全世界每年至少有100万人,因吸烟而死亡。目前在大学校园里,也有相当一批学生吸烟。据一项调查,抽烟的比例高达70%,而且有逐年上升趋势。结合你自己对周围的观察,加以分析,请说出吸烟大学生们种种心态? 6、1968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了一个实验。他从小学每个年级中抽出部分学生,进行所谓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试,学生名单交给任课教师。实际上,罗森塔尔并末做任何真正实际的测验,只是随意抽取部分学生的名字,在这些学生中,有的是教师意料到的,有的却不然。过了一学期后重测,发现那些随意抽出的学生各方面都获得了较大的进步,成绩明显提高。上面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受到哪些启发? 7、某初中班有两位同学,甲常常表现为:温柔、合顺,对事物观察敏锐,反映敏感,体验深刻,想象丰富,在活动中不敢表现自己,做事小心谨慎,缺少省略,课堂表现很守纪律。而乙生表现为:动作迅速,精力充沛,热情洋溢,爱发脾气,情绪产生快而强,难以自制,理解问题常比别人快,活泼直率,粗心大意,坚持已见。根据上述特征,判断甲、乙两位同学的气质类型,并分析两种气质类型积极与消极因素,而后提出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8、根据《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夫子与学生公西华正在座谈,子路来向孔子请教“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吗:”孔子答:“有父兄在,为什么急于行动呢?”一会儿,冉由也来请教同样的问题,孔子说:“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公西华不明白教师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给予不同的回答。孔子解释说:“子路总是好胜,我是有意让他遇事后退一步,冉由畏缩,我是有意鼓励他遇事极力向前。”孔夫子向学生施教的心理依据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变态心理学主观题示例

五、案例现象描述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案例一: 男性,36岁,医生。两年前得知自己同科室的同事曾经因为嫖娼被抓,以后就对该同事接触过的东西避而远之,担心传染上性病。逐渐出现碰过一些他认为该同事碰过或有可能碰过的东西就反复洗手。以后担心的范围逐渐扩大,乘公共汽车,在饭店吃饭,在宾馆住宿,之后都要反复洗手,洗澡,并尽量回避公共场所。洗手、洗澡的次数越来越多,每次的时间也越来越长。意识到这样做没有意义,但无法控制,非常痛苦。已不能去上班,并尽可能地减少外出。 (1)以上描述的为何种心理障碍 (2)根据上文及掌握的知识,概括此类心理障碍患者的主要特征。 答:(1)此案例描述的心理障碍是强迫症。 (2)强迫症的主要症状特征是强迫(观念或行为)和反强迫现象。 案例中出现强迫行为:反复洗手、洗澡。 案例中出现反强迫现象:意识到这样做没有意义,但无法控制,非常痛苦。 2.案例二: 患者男性,60岁,初中文化,退休。多年来染上了吸大麻烟恶习,并成瘾,已持续20年。记忆减退,工作中差错多,有时说话颠三倒四。如不吸大麻烟则食欲不振,饭量锐减,入睡困难脾气暴躁,烦恼焦急,坐卧不宁,控制不住自己,甚至寻衅闹事打人。曾被开除公职,后经收容治疗了2年,强制收容后,烟瘾减退,但感到脑子已经坏了,不能看报,记忆力差。 (1)以上描述的为何种精神障碍 (2)根据上文及掌握的知识,概括此类精神障碍患者的主要特征。 答:(1)此案例描述的精神障碍是大麻依赖与成瘾。 (2)案例中有大麻依赖和戒断反应。 大麻依赖:吸食20年。如不吸大麻烟则食欲不振,饭量锐减,入睡困难脾气暴躁,烦恼焦急,坐卧不宁,控制不住自己,甚至寻衅闹事打人。 大麻戒断反应:强制收容后,烟瘾减退,但感到脑子已经坏了,不能看报,记忆力差。 3.案例三: 张某似乎对发报员的工作很称职。他认真负责,要求完美,对事情周到入微,但和同事的关系不但不亲密,反而很“疏远”。即使日常事务中的微小变动,也会使他极度不安。例如,如果同事没有严格按照他详尽的日程安排或计划去做,他也会紧张和急躁。生活缺少乐趣,并总因为小事闷闷不乐,他严格的日程安排根本不可能实行,因此经常出现紧张性头痛或胃痛的症状。 (1)以上描述的为何种人格障碍 (2)根据上文及掌握的知识,概况此类人格障碍患者的主要特征。

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

变态心理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某女,33岁,大专文化,某国企行政人员,未婚。 来访者在沟通中诉说从小性格内向,非常听话,一直表现良好,十分乖巧,也没有什么过错让父母担心。但父母要求较严格,特别是上中学后,不仅对学习要求很严,还特别在意她与男孩子的交往,经常告诫她不要与男孩子来往,偶尔有男同学找电话来,总是盘问半天,假期里的活动如果有男同学参加,一般上不会让她去的。事实上她与男孩子的交往并不多,大约从上初中开始,看见了男孩子就会脸红,紧张,不知说什么好,有些手足无措。上高中时,暗恋某同学,见了该同学,尤其紧张,害怕与该同学眼神接触,后来发展到只要见了男同学就非常紧张。在中学和大学时都有男同学明确表示喜欢自己,但都因为恐惧而不敢与他们交往。工作后这种情况更为严重,见了年轻的异性就紧张、恐惧,也因此很少参加单位里的活动。近几年来,不断有人为其介绍男朋友,一般情况是不见,实在推托不了,勉强见了,也往往弄的别人很尴尬。近半年来甚至见了人都觉得害怕,不愿意与人交往,下班后就在宿舍看书、看电视。吃不好,睡不香,自己也对自己这种状况不满,多次想来咨询但又对见心理咨询师很害怕,在父母的再三鼓励下,自己前来咨询。 心理咨询师了解到:上小学前曾经和小朋友玩的时候互相抚摸对方的生殖器,当天晚上母亲知道了,责备她怎么那么坏,还狠狠的打了她的屁股。后来她就忘了这件事,初中讲生理卫生课时,突然想

起此事,觉得自己不纯洁、下流,自己很坏。并且从此经常想起此事,怕人知道。上高中时暗恋男同学,觉得自己不纯洁,不敢看老师,不敢与老师交往。上高中和大学时,症状有所加重,以至于最后连普通男性都害怕了。这种担心与害怕严重地影响了工作和生活,工作岗位调整了多次,领导和同事都很有意见,多次批评过她。她为此也很苦恼,30多岁了还没有结婚,出现这种情况根本没法找男朋友,本意上她也愿意与他人交往,可就是害怕他人知道那件事,害怕他人从自己的目光中看出自己不纯洁,看出自己很坏,所以特别害怕与他人目光接触,害怕与他人交往。 对该求助者的分析与判断如下: 1、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 行为:对异性(继而对同性)而退缩、回避。 内心体验:性焦虑;道德冲突被唤起焦虑、自责、抑郁情绪体验 社会功能:正常学习、工作、生活被破坏。 2、本案最可能的诊断: 按许又新教授关于心理冲突性质与神经症诊断的理论,最可能的诊断是:(性道德冲突导致的)异性交往心理与行为障碍,属于心理障碍。按许又新教授病程、精神痛苦程度、社会功能三维度诊断法,可诊断为神经症。社交恐怖症。恐人症。

消费心理学典型案例

消费心理学典型案例 消费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消费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目的是研究人们在生活消费过程中,在日常购买行为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及个性心理特征.消费心理学是消费经济学的组成部分。研究消费心理,对于消费者,可提高消费效益;对于经营者,可提高经营效益。 消费心理是影响消费者实施消费行为的众多因素之一,而不是全部。 不是所有的消费心理都能转化为消费行为的; 也不是所有的消费行为都是由消费心理引发的。 产生什么欲望,是个人问题,可以用消费心理学的方法研究;如为什么或怎样产生对异性的需求; 满足欲望的6W(何时、何地、何手段等)2H(何代价等)如何选择,则是消费行为学问题,要用以文化人类学为基础的“消费行为学”来研究。如,是通过抢婚、还是上帝安排、还是父母之命、还是自由恋爱来满足对异性的需求; “消费行为学”认为,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的因素有: 文化因素(文化、亚文化、社会阶层); 社会因素(相关群体、家庭、角色与地位); 个人因素(年龄、生命周期段、职业、经济环境、生活方式、个性、自我概念); 心理因素(动机、认知、学习、信念、态度)。 消费心理仅仅是影响消费者实施消费行为的一部分因素,而不是全部。 二者的分别,不是可有可无的;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营销史上的多数企业的胜败得失,促销活动方案或策划者本人的优劣判断,往往都是以二者的区别为起点的。 端正促销目的:消费行为VS消费心理 应该是定价策略吧 以下是我在网上找的比自己说的好就引用了还有案例 定价策略是指企业根据市场中不同变化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程度采用不同的定价方法,制定出适合市场变化的商品价格,进而实现定价目标的企业营销战术。 (一)新产品定价策略 新产品的定价是营销策略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新产品能否顺利地进入市场,能否站稳脚跟,能否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目前,国外关于新产品的定价策略,主要有三种,即取脂定价策略、渗透定价策略和满意定价策略。 1、取脂价策略 取脂定价策略,又称撇油定价策略,是指企业在产品寿命周期的投入期或成长期,利用消费者的求新、求奇心理,抓住激烈竞争尚未出现的有利时机,有目的地将价格定得很高,以便在短期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尽快地收回投资的一种定价策略。其名称来自从鲜奶中撇取乳脂,含有提取精华之意。

基础心理学案例

1 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分析 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 案例 2 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 分析 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 (1) 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

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 [ 案例 3 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 [ 分析 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 案例 4 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

变态心理学试题(一)

变态心理学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判定一个人心理是否变态的标准是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和() A.非典型性反应B.躯体化反应C.兴奋反应D.自由联想 2.幻觉的定义是( ) A.对客观事物的错误感受B.对客观事物的胡思乱想 C.缺乏相应客观刺激时的感知体验D.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感知体验 3.解释强迫症的可能原因主要理论有心理动力学理论、神经科学理论和() A.认知行为理论B.人本主义理论C.体液理论D.刺激一反应理论 4.在疑病症病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父亲或母亲具有人格障碍或() A.恐惧症B.癔症C.强迫症D.神经症 5.CCMD-3将人格障碍的类别分为() A.6种B.7种C.8种D.9种 6.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大约是() A.2-3% B.3-4% C.4-5% D.5-6% 7.一位女大学生坐在教室里,听到上帝对她说,她是一个卑鄙可憎的人,这个人可能患上了()A.癔症B.精神分裂症C.疑病症D.恐惧症 8.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是() A.情绪低落B.情绪不稳C.情绪高涨D.情感淡漠 9.关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思维联想散漫B.妄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性C.行为幼稚愚蠢D.常急性或亚急性起病10.关于神经性厌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多数患者即使十分消瘦仍认为自己胖 B.神经性厌食者因食欲减退而不愿进食 C.神经性厌食者多知道自己体重过低、进食过少是病态,常主动就医 D.神经性厌食患者多同时并发抑郁症 11.有关失眠症诊断标准,正确的是() A.每周失眠2次,持续1月以上B.每周失眠3次,持续1月以上 C.每周失眠2次,持续2月以上D.每周失眠3次,持续2月以上 12.关于精神发育迟滞不正确的描述是() A.智力发育低下B.社会适应困难C.起病与生物、心理及社会因素有关D.起病于大脑发育成熟以后13.当前对孤独症最有效、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

「学个案心理课堂」心理案例分析

「学个案心理课堂」心理案例分析 变态心理学与我们根底心理学研讨的范畴不用,而且心理能否变态我们是经过社会文化来决议的。大家要正常了解变态心理学,由于心理变态的人常有明显的偏离社会常模的行为,但是我们也不可以以为只需违背了社会常模的人都是有病的。我们来跟随心理咨询师经过一则变态心理学案例剖析来详细理解变态心理学学问。 刘某,女,32岁,已婚。因慌张、焦躁、如坐针毡、心悸、气急、怕疯、怕死。 病人1983年结婚,婚后多年不孕,四处就医。1989年1月做诊断刮宫,术中无明显不适,但术后呈现阴道流血。病人较恐慌,听同事说有癌症的可能,愈加慌张,感气促、心慌。2周后,经处置出血中止,但病人恐惧患有不治之症,又怕不能生育被丈夫丢弃。失眠、焦躁、易激惹,对外界环境兴味降低,但尚能坚持工作和料理家务。3个月后病症加重,并呈现发作性极端焦躁、坐卧不宁、呼吸急促、胸闷、心悸、出汗、手脚麻木。盲目会发疯、变傻,有濒死感,每次发作持续半小时至一小时不等,简直每天皆有发作。发作间歇仍有焦躁,担忧再发,但尚能控制本人。 至5月份,病症愈加严重,以无明显间歇期,整日处于惶恐不安之中,有明显的自杀企图,主要是由于“太难受了”,但同时又怕死。不愿去肉体病院看,爱人只好请医师至家中,病人抓住医师不放,重复叙说本人的病痛。经常无故找爱人吵闹,将本人的不适归咎于爱人的不关怀、不了解。彻夜不眠,也不让爱人安睡,对爱人非常苛刻,请求他百依百顺,否则就大吵大闹。怕听收音机,怕看电视,怕人打搅,但四周无人又感到非常孤独。看到离婚或丧偶的女性则触景生情,心中呈现“一阵阵绞痛”。整日愁眉苦脸,三言两语,叫喊“不得了”。严重时撕头发,捶胸顿足,两手不住在腹部揉搓,致使上腹部皮肤发红肿胀,有时以至在地上打滚。至此,完整丧失工作和料理家务的才能,生活难以自理。

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或理论

社会心理学经典案例(或理论)

————————————————————————————————作者:————————————————————————————————日期:

1、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2、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我虽然没有被抢过,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来谈虎变色,不敢只身去纽约开会。最近纽约的市容和市誉提升了不少,令我颇为吃惊,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因此,当我出去开会,碰到一位犯罪学家时,立刻向他讨教,原来纽约市用的就是过去书本上讲的破窗效应的理论,先改善犯罪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再慢慢缉凶捕盗,回归秩序。当时这个做法虽然被人骂为缓不济急,“船都要沉了还在洗甲板”,但是纽约市还是从维护地铁车厢干净着手,并将不买车票白搭车的人用手铐铐住排成一列站在月台上,公开向民众宣示政府整顿的决心,结果发现非常有效。警察发现人们果然比较不会在干净的场合犯罪,又发现抓逃票很有收获,因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因此警察愿意很认真地去抓逃票,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门不敢带武器,以免得不偿失、因小失大。这样纽约市就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手,打破了犯罪环结(chain),使这个恶性循环无法继续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