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诺威世博会看国际性大型会展的地区经济效应

从汉诺威世博会看国际性大型会展的地区经济效应
从汉诺威世博会看国际性大型会展的地区经济效应

从汉诺威世博会看国际性大型会展的地区经济效应

孙智君 严清华

(武汉大学经济学系,武汉 430072)

[摘要]2000年世界博览会无论是对德国整体国民经济还是对承办地汉诺威市的地区经济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依据投入产出理论,考察汉诺威世博会的准备、实施及项目运作的全过程,分析该过程中所有原发投入对汉诺威地区所产生的短期和长期经济效应,并就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汉诺威世博会、国际性大型会展、投入产出分析、地区经济效应

国际性大型会展是指那些规模(包括出席人数、目标市场、公共和私人投资等)庞大以至于影响整个经济,并在全球媒体中引起极大反响的国际性博览活动。其容量应超过100万观众,资金成本至少达5亿美元。以世界博览会(简称世博会)为例,它是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由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会展活动。自1851年英国伦敦第一届世博会至今,已先后举办过40届世博会。

2000年世博会在德国下萨克森州汉诺威市举办。汉诺威是世界领先的博览会举办地之一,著名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和汉诺威信息通讯及自动化博览会在这里举办,位于汉诺威的德国展览股份公司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展会设施,这为世博会的举办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汉诺威世博会(2000年6月—10月)的主题是“人·自然·技术:一个诞生中的世界”,其目的是为人类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应对方案提供全球性的展示和交流平台。在五个月的时间里,汉诺威世博会的正式参展方包括155个国家、17个国际组织和10个非正式参展方;参观游客总数约为1810万人次。其各个展示项目非常成功地表达了世博会的主题,而且无论从短期效应还是从长期效应而言,都推动了德国整体经济和汉诺威地区经济的发展。

一、2000世博会对汉诺威地区的短期经济效应

(一)原发投入因素

为使世博会顺利进行,汉诺威成立了世博会有限责任公司,在该公司的运作下,1995年开始准备,到2000年世博会各项目实施完成,全部投入即为原发投入。按其活动范围可分为如下投入:

1.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公路建设投入。为改善世博会的交通状况,汉诺威市实施了以下工程:由汉诺威公路建设局投资的联邦远程高速公路(包括环线和交叉路口的改造)和疏导路线、新建公路即世博会环线(围绕世博会展出场地一周,形成前往展览场馆的快速通道)建设。总投入为766.8百万德国马克(含增值税,下同)。

公共近途客运交通网投入。此工程包括汉诺威城市轻铁南北线路扩建工程(如城市轻铁调车厂和维护站的改扩建、飞机厂和火车站至世博会展览场馆的路线延长、火车站的电气化信号所的改扩建、增设19辆城市轻铁机车等)。除轻铁机车由西门子和Alstom/LHB投资联合体投资外,其余由政府投资。总投入为2230.3百万德国马克。

世博会(科隆山)住宅区投入。为满足世博会工作人员的住宿需求而进行的开发和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如街道、小学、托儿所、市区广场、社会和文化活动中心、绿地和景观建设、教堂、医疗中心、商业中心及3773套世博会住宅。该住宅小区是目前欧洲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最现代化的住宅样板总投入为646.9百万德国马克,由汉诺威城市公用股份公司、城市排水局及相关私营公司共同投资和开发。

2.展览场地建设投入

汉诺威世博会的相当部分利用了德国展览股份公司的展览设施(469655平方米的展厅面积和57825平方米的室外场地),这是世博会历史上第一次利用既有设施,体现了与世博会主题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但2000世博会在准备阶段从质量和数量上对原有设施进行了改扩建。该项投入包括:对汉诺威原有的展览场地进行改造、补充等工程(如展厅扩建)、世博会广场建设、绿地和活动场地建设、世博会的参与国和合作方的投入(如各国展厅的搭建)。以上总投入为2946.7百万德国马克,由德国展览股份公司和世博会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筹资。

3.世博会有限责任公司的经营管理投入及主题公园投入(下称“展览项目”)世博会有限责任公司共有约415个正式职位和80个辅助性工作职位,另有800多前德国展览公司的工作人员在世博会有限责任公司工作。这些人分布在世博会管理机构(经理部、一般职员、中央服务机构、信息技术和通讯、金融和监管、法律及公关)、文化管理、媒体服务、推广和市场营销、运营和安排等方面。另为世博会主题公园的建设。总支出为2196.6百万德国马克。

4.世博会的世界项目投入

世界项目是各参加国和组织在展览场地之外举办的一系列项目,它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为世博会的主题“人·自然·技术:一个诞生中的新世界”提供了实际样板,产生了包括国际和国内在内的共800个左右的项目,其中首期70个项

目以其超前性而融到所需资金,从而有力地拉动了地区经济。如有关城市和地区发展项目:低成本高适温性被动式房屋(汉诺威)、科隆山生态优化(汉诺威)等;有关生态和研究项目:循环经济中的生态技术(甘得克湖)、世博会汉诺威地区气候保护规划(汉诺威)等。世界项目总计投入1475.0百万德国马克。

5.旅游消费投入

一般地,大型会展将吸引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到会展承办地旅游观光,从而对当地经济产生一定影响。根据若干重要的指标如门票价格、游客体验程度高低和交通状况显示的信息,了解他们的支出数额、支出结构(如住宿、餐饮和购物)和支出地点,从而了解由世博会参观者引发的需求效应,最后的调查结果是参观者为1810万,产生的旅游消费需求约为955.5百万德国马克。

下面列出各工程措施及工程分类开支:

表1:2000年世博会准备和实施阶段总支出(单位:百万德国马克)

总项目 分项目 工程金额

公路新建和扩建 766.8

基础设施建设

3644.0

公共近途客运交通 2230.3

世博会住宅 646.9

原有展览场地改扩建 1770.3

2946.7

世博会广场建设 552.9

展览场地建设

景观建设 50.3

参与国和合作方投入 573.2

2196.6

世博会有限责任公司 2011.7

展览项目

主题公园 184.9

世博会的世界项目 475.0

旅游消费 955.5

总计 11217.8

资料来源:根据阿尔诺·勃兰特博士著,任树银译:《汉诺威世博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整理。

表2:2000世博会在联邦德国和汉诺威地区的原发投入(单位:百万德国马克)

任务范围 原发投入 其中:对汉诺威地区的原发投

1.准备和实施活动 8787.3 5574.4

其中:

公路建设 766.8 541.4

市内公共客运交通

2230.3 1327.5 世博会住宅区

646.9 506.3 世博会展览区

2946.7 1996.4 主题公园

2196.6 1202.8 2.汉诺威世博会的世界项目

1475.0 1136.2 3.旅游消费

955.5 836.9 总计 11217.8 7547.5

资料来源:阿尔诺·勃兰特博士著,任树银译:《汉诺威世博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二)方法和结果:投入产出分析

汉诺威世博会上述各项原发投入带来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等需求的变化,从而对该地区经济增加值和就业产生深刻影响。本文假定技术投入系数为固定值,故引入一个开放式的静态的投入产出模型,研究以上原发投入产生的收入效应,它包括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继发效应。其中直接效应指由最终需求获得的营业额,如:由准备和实施活动带来的汉诺威之内和之外的企业获得的生产或经营合同;间接效应是指导致在一定领域出现最终需求的前期关联效应,如:上述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经营所需的配套产品或劳务供应商所得到的合同;继发效应是指服务收入带来的部分再消费,如:由以上两类企业支付给员工的工资引发的消费需求。

假定生产函数为:

ij x =j ij x a

以i 表示生产领域建立平衡式:

∑+n j i j ij y x a

=i x 其中:

ij x 为某部门j 在某领域i 的先期投入

j x 为某部门j 的总投入

ij a =ij x /j x 为某领域i 的某部门j 的相关投入系数

i y 为在某领域i 属于最终需求的商品或劳务

i x 为在某领域i 的毛生产值

而对整个国民经济来说,可通过一个线性等式方程来描述:

X=AX+Y

其中:

X 为技术依附性总产出的分解矢量(即某部门毛产值)

Y 为外生最终需求的分解矢量

A 为投入系数的二次矩阵(即中间部门的先期投入的关联)

则 X=(E-A)1? Y=CY

其中:

E 为单位矩阵

C 为倒置的投入产出矩阵

如果用0c 表示外部消费激励,

它可由预先确定的外部最终需求引发,则所求个人消费的变化1c 在首个作用周期内可表示为:

1c =p A w w 21 1)(??A E Y=0c R 即R= 121)(??A E A w w p

其中:

1w 为私人边际消费倾向

2w 为企业投入边际消费倾向

p A 为基本投入系数矩阵

在发生乘数与加速数效应的所有周期内由外部最终需求引发的个人消费为:

t c =1?t Rc =22?t c R =…n t n c R ?

即:∑∞

= 0

t t c =(E+R+2R +…)0c =01)(c A E ?? 其中:

1)(??A E =消费乘数矩阵 则:X= Y Y R E A E 1)()(1????

以此类推,可以求出所有直接、间接和继发收入效应。

根据倒置劳动生产率可将收入效应换算成就业效应:

即:B=L Y R E A E 11)()(????

其中,L 为倒置部门劳动生产率(即部门工作系数)

将表2中的所有原发投入数值代入上述生产函数,可得表3、表4:

表3:2000年世博会的整体经济效应(单位:百万德国马克、人/年)

任务范围

原发投入 收入效应 就业效应 1.准备和实施工作

8787.3 10629.6 78014.1 其中:

公路建设

766.8 927.3 6900.1 市内公共客运交通

2230.3 2326.6 16259.0 世博会住宅区

646.9 835.0 6399.0 世博会展览区

2946.7 3664.6 27350.8 主题公园 2196.6 2876.1 21105.2 2.世博会的世界项目 1475.0 1738.1 12821.4

3.旅游性消费 955.6 1018.0 11283.8

总计 11217.8 13385.7 102119.4 资料来源:阿尔诺·勃兰特博士著,任树银译:《汉诺威世博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表4:2000年世博会在汉诺威地区的经济效应(单位:百万德国马克、人/年) 任务范围 原发投入 收入效应 就业效应 1.准备和实施工作 5574.4 6287.3

其中:

公路建设 541.4 595.7 4489.9

市内公共客运交通 1327.5 1276.4 8994.4

世博会住宅区 506.3 609.1 4703.4

世博会展览区 1996.4 2356.9 17861.6

主题公园 1202.8 1449.2 10321.5 2.世博会的世界项目 1136.2 1236.0 9243.7

3.旅游性消费 836.9 859.4 10052.3

其中:

世博会参观者 769.7 786.3 9304.5

展会工作人员 67.2 73.2 747.8 总计 7547.5 8382.7 65666.9

资料来源:阿尔诺·勃兰特博士著,任树银译:《汉诺威世博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表3和表4所列举的整体经济效应和汉诺威地区经济效应结果显示出:2000年世博会的准备和实施为经济增加值做出了贡献。其中,对德国整体经济增加值约为134亿德国马克,,就业增加值为每年10万余人;对汉诺威地区经济增加值约为84亿德国马克,就业增加值为每年6万余人。

二、2000年世博会对汉诺威地区的长期经济效应

(一)基础设施的长期效应

为世博会而创建的基础设施对汉诺威的长期经济影响是巨大的。

首先是会展基础设施的投资。汉诺威在世博会场地新建了三个大型展馆、扩建了三个展馆,并对原有场馆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如加装空调、门、坡道、装饰内墙、增设室内和室外停车位、拓宽马路、对场馆中的通讯和计算机等设备进行维修、建设展馆与展馆之间的空中通道、建设直升机起降平台等。上述建设充实和完善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会展中心,进一步提高和增强了汉诺威作为世界展会

城市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并为汉诺威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其次是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其中有远程高速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还有市内公共客运交通系统的改善。以市内公共客运交通为例,2000世博会准备工作期间,汉诺威新建了高效的城市轻轨系统,从而大大地便利了汉诺威周边地区同市区的交通。更进一步来说,市内公共客运交通系统的完善对企业选择落户地点的意义也十分重大。因为人的移动性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零售业及其它所有考虑到交通成本的企业在落户该地区之前都将具体予以考察。所以,市内公共客运交通如新建的城市轻轨系统和扩建现存轻轨系统在这个意义上为该地区的招商引资作出了积极贡献。

最后,汉诺威世博会园区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固定电话网和移动电话网,该网络在汉诺威信息通讯与自动化博览会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另外,世博会的“世界项目”使汉诺威的许多旅游和其它设施获得改造和更新,也成为促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因素。

(二)学习效应

现代主流经济学认为,学习效应是在长期生产过程中,企业的工人、技术人员、经营管理者所积累的产品生产、技术设计以及经营管理方面的经验,从而导致的长期平均成本的下降。所以,生产的效率随累积产量的增加而提高,但是累积产量的增加也会使生产效率提高的速度递减。这也表明新的生产者往往有提高生产效率的最大潜力。推而广之,这样的学习效应可以在大型的国际性会展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在会展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产生。

1.服务行业的学习效应

有数据表明,2000年世博会产生的经济效应中,服务行业从间接和继发效应中获利最大(原发投入为2.6个单位的旅馆、餐饮业和市内公共交通行业,产生的经济增加值效应为14.3,就业效应为384.5个单位,大大高于整体经济效应)。更为重要的是,服务业能够在国际性大型会展中取得经验并提高能力,这使他们在未来立于更好的竞争位置。仍以市内公共交通行业为例分析:因为承担大型展会的往来旅客运输任务,市内公共交通网的运营商不得不努力攻关,或向别的地区学习,而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技术、交通疏导和停车规划方面的诀窍,从而使之在未来盛夏繁忙季节处理市内公共交通客运的运输任务时得心应手。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这种知识是一种十分宝贵的竞争优势,它使该企业有机会到国外承接新的大型项目,或在其它城市或地区接受新的交通服务任务。

2.会展实施过程中的学习效应

会展相关建筑项目实施过程中,建筑公司在技术上有了一些新的见解,如对能源标准和房屋技术方面等新建筑技术(建筑材料和加工技术)有了新的认识,

并且学会了实际运用这些技术,例如住宅建筑公司首次在工程项目中接触到低能源标准就被在以后的项目中继承了下来。这种附加知识大大改善这些建筑公司未来的市场机会和竞争能力。同时,建筑成品在2000年世博会上的实际展示也扩大了对该技术和某种新建筑材料的市场需求。

从政府方面来看,负责市政项目规划和实际的管理机构也在工程的逐步推进中认识了新的生态标准。以世博会科隆山住宅区的建设为例,最初的计划是将它建成一个“低成本高适温性被动式房屋”,以突出其对生态的保护,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这种生态标准将产生高昂的供暖费用而带来长期使用的非经济性,所以不能保证市场的成功运作。这使政府认识到:长期使用的经济性与生态保护一样是项目获得认可和推广的前提。只有在事前充分核算基本经济情况,才能指望取得良好的生态成果。

(三)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是具有两个以上业务单位的公司在确定长期目标、发展方向和资源配置的战略管理过程中,公司拥有的技能、资源在企业内部通过沟通和交流的方式形成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在各个业务单位之间转移和共享,从而获得公司整体业绩的提升。即“1+1>2”。它包含两个相互联系的内涵:一是因为协同作用而获得的好的结果;二是通过资源和能力的整合获得竞争优势的动态过程。

2000年世博会推动了汉诺威地区的企业间协同和合作效应。例如,主题公园报价共同体负责主题公园的建设、经营和拆卸工作。该共同体由14家企业(一半是汉诺威地区的当地企业,一半是外地企业),150名员工构成,经他们合理分工,明确定位,优势互补,精诚合作,成功地完成了世博会的主题公园项目,为达到经济的、有效的企业间合作提供了一个样板。通过这种协同,企业拥有了会展运营方面的特殊技能、先进的会展管理理念、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和独有的企业文化。所有因素综合在一起,构成了企业自身拥有的无形的知识和技能。这种知识和技能存在于企业核心员工头脑中,成为确立其在市场上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主要因素。2000年之后,其中的一部分企业依据它们在世博会的资源和经验建立了21世纪报价共同体管理和咨询股份公司,承接诸如临时性建筑和一些会展项目甚至整个欧洲范围内的大项目。

(四)产业结构效应

产业结构效应是产业结构变化的作用对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效果。其尤为关键的是产业扩散的前向效应,即一个地区主导产业的成长诱导了新兴产业的出现,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从而推动和保持经济增长。

2000年世博会对展览园地的可持续利用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共划出了163

公顷的世博会用地。前已述及,德国展览股份公司在世博会园地改造了原有的展厅、新建了新展厅,更新了技术设施,还建设了一个占地面积为12公顷的世博会广场。世博会广场上的建筑均为永久性建筑,该广场和其他展厅一起构成了汉诺威世博会园区,正是世博会园区里的主导产业——会展产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包括信息和通讯技术领域的企业、媒体和设计专科大学、音乐和戏剧大学等在内的高附加值行业进驻,随之入驻的还有娱乐业、饮食业及相关科学和教育机构。德国展览股份公司还因成功地出售了广场中的一些增值地产而获得后续的经济利益。可以说,正是因为上述这些新公司的入驻,汉诺威地区的产业结构才得以成功调整。虽然新公司在就业方面总体上不能产生很大效应,但它们造就了以有创新能力、面向新技术和重视科学的企业为重点的产业结构,使该地区的产业结构效应得以产生,并推动了地区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

三、结论与启示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会展承办地区已经成功地扭转了历史上大型会展亏损的局面,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使所有的原发投入能在该承办地区产生巨大的经济增加值效应和就业效应,并推动该地区经济的长期发展。

我国的上海市将承办2010年世博会,上海世博会的举办,不仅会直接促进上海的国际化和现代化发展,而且还将对长三角经济带产生显著的推动作用。上海和汉诺威两个城市,就区位条件、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程度而言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此,从汉诺威世博会产生的地区经济效应看,我们可以得到几点启示。

(一)科学规划世博会园区

目前,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区位选址已经确定,面积为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规划范围,分为浦东、浦西两个区域,浦东以新建展馆和世博主题公园等展示空间为主,具体布展中国馆、主题馆、国家馆、地区馆、演艺中心、部分企业馆等设施;浦西以保留建筑改造的展馆和配套服务设施为主。在位置已定的情况下,对园区的总体布局尤应重视。政府应在经专家科学论证和征集广大市民意见的基础上,按照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来进行规划设计,不仅注重世博会的实用型和艺术性,而且还要兼顾场址的后续利用和经济效应。

(二)建设方便快捷的现代化交通体系

现代化交通体系包括完善的远程公路交通体系和市内公共交通体系。就远程公路交通体系而言,上海世博会的举办需要将长三角地区形成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世博圈”,所以,连接上海与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高速公路的改扩建、世博会场址的周边环路建设等项目势在必行。市内公共交通体系包括延长从世博会园区到机场或火车站的轻轨路线,市内其他公共交通线路的完善以及世博会园区内交通的完善。以上项目的建设要求在政府审批制度的改革、轨道建设中融资方式的选择和先进设备的采购等方面必须遵循科学、经济和合理的原则,为建设具备

高度通达性的世博会交通体系奠定基础,从而增强上海作为会展城市的全球竞争力。

(三)抓住世博会机遇调整产业结构

在世博会筹备过程中,大规模的世博园区规划和建设,城市道路、轨道交通、机场甚至通信和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改造建设,将有力地改善上海城市基础设施,为其产业结构升级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世博会筹备和举办期间,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将汇聚上海,超常规水平发展的经济活动将使上海作为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城市功能得以全面提升,并将吸引国内外许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的企业入驻上海。 所以,应充分利用经济活动的学习效应、企业与企业合作的协同效应以及产业的扩散效应,以推动上海市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同时也不能忽视将世博会期间上海的主导产业定位于会展业,目前上海会展业还不够成熟,与会展业发达的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所以,打造会展品牌,加强与各国际会展权威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和培训会展业人才是上海会展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四)以人为本,绿色世博应成为永久主题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既体现了新世纪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绿色世博的永恒主题。为实现此主题,科技创新应成为世博会的核心,城市安全与防灾、交通一体化和智能化、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能源技术、信息技术、健康与卫生等方面的最新科技发展成就应得到充分利用和展示。同时也要将高科技的理念、方法、手段渗透到整个世博会的筹办过程中,推动高科技在世博会土地清污、场馆和配套设施建设中的应用,保证世博会硬件设施在加工技术、工艺流程、材料等方面实现优质、新颖、适用和经济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刘大可、王起静主编:《会展活动概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8 月第一版。

2、金辉主编:《会展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第一版

3、阿尔诺.勃兰特博士著,任树银译:《汉诺威世博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5、唐子来:《世界博览会的经典案例研究之四:2000年汉诺威世博会》,《城市规划会刊》,2004年第4期。

6、杨路红、陈佩英:《上海世博会的乘数效应》,《上海新一轮发展》,2004年5 月。

7、陶冶:《北京奥运会投入产出经济效应分析》,《中国流通经济》,2004年第3期。

8、宁丽:《世博商机凸现上海》,《新观察》,2005年2 月。

2010上海世博会的经济效应分析

2010上海世博会的经济效应分析 摘要: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历届世博会中规模最盛、影响最大的世博会.为了对世博效应进行定量评估,本文以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为视角,将世博效应划分为确定性部分和不确定性部分来进行分析. 上海世博会申办成功是在2003年,模型一依托本底趋势线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建立回归模型,在1992年—2003年这一与世博无关的阶段,对上海市生产总值和对生产总值构成影响的多个变量进行拟合,得到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本底趋势线,然后用这一本底趋势线对2004年—2009年这一上海世博准备阶段的生产总值进行推算,从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中实现对世博前期效应的完全剥离,并通过和上海市2004年—2009年的实际生产总值的比较,量化得出上海世博会在准备期对上海市生产总值的贡献率。 模型二通过加入世博影响因子,以2004年—2009年的实际数据为基础,再次回归得到完善后的世博后期效应的预测模型,并对2010年—2015年这一上海世博会的后期影响作出预测性分析。在此基础上,从互联网上查询得到上海世博会的前期固定投资数据,结合固定投资的乘数效应,初步估算世博会给上海市带来的GDP总收入。这两个模型,是对上海世博会的确定性影响作出了量化的评估。 最后,通过模型分析,系统论证上海世博效应,并结合实际,对世博效应的不确定性影响作出相应的前瞻性分析。 关键词:定量分析本底趋势线回归模型预测分析 一、问题重述 世界博览会是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所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首次在中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它给举办国家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宣传和扩大举办国家的知名度和声誉,促进社会的繁荣和进步。由于世博会对举办城市经济的促进,世博经济也日益成为各界人士关注焦点,为此本文通过建立有关上海近年的GDP与时间变量、政策变量等的模型,量化分析世博会对举办城市经济的影响。 二、问题分析 对“影响力”的定性及定量 影响力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且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也不可能完全通过一些实际的数据来完全量化。因此本文在考虑到这一点的同时将世博带来的影响力分为确定性影响和不确定性影响两个方面。 在实际生活中需要将确定性影响力转化为有参考价值的数据时,往往需要利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对其进行定量的分析。本文在评估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影响力时,正是应用了这种方法。通过两种不同的思路,分别建立模型。上海世博会是在2003年申办成功的,模型一通过对1978年——2003年这一时期上海市的生产总值以及影响生产总值的各个因子变量进行分析,拟合出申办世博会成功之

浙江省金融发展对出口贸易的拉动效应分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 浙江省金融发展对出口贸易的拉动效应分析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总趋势,对外贸易则是衔接的纽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实力不断上涨,与经济增长是分不开的。其中对外贸易规模大幅增加,贸易结构显著提升,对外贸易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金融发展水平也显著提高,金融发展指标基本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对金融发展理论学者多是关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考虑到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一般影响,对对外贸易的影响比较零散,特别是对出口贸易的拉动效应。近年来,许多学者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证的探索,以获得更加有力的证据。 1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水平 金融部门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部门。金融体系具有降低风险、有效配置资源、动员储蓄、便利交易和加强监督管理功能(Levine,1997)。发挥这些功能能够增加资本积累、推进技术创新,继而影响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因此金融发展是影响对外贸易的途径。 1938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逊在其论文《国家贸易前景》中,首次提出了“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引擎”的观点以来,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界研究和争论的焦点。国外最有影响的关于贸易和增长之间影响机制研究的要数Frankel和 Romer(1999),他们的研究吸收了贸易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的成果,并利用地理因素拟合出一个贸易工具变量,然后从水平量角度出发将人均产出分解为三个要素最后利用拟合得到的贸易工具变量分析贸易通过那些途径影响人均产出。 Tse and Leung(2002)提供了另一种思路,他们认为从国际市场上借款的成本相对较高,由于进入固定成本的存在,一个国家只有收入水平打到一定程度后才具备进入国际金融市场进行借贷的条件,所以只有GDP水平较高的国家才有足够的信用保证从国际金融市场借到资金。如果以上假说成立的话,金融发展导致了经济增长,使这些国际能够更容易地进入国际借贷市场,借入更多

从农业产业的关联效应看农业产业的地位与作用

从农业产业的关联效应 看农业产业的地位与作用 曾乐元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农业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些长期性、根本性的问题并未解决。然而,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人们对于农业和农业发展问题的关注却开始降温,忽视农业、掠夺农业、挤占甚至挪用农业投资的情况日益严重,各地政府在经济工作中偏重于追求过高的工业发展速度,热衷于开发区、房地产和市场建设,对农业投入不足,导致工农业发展比例失衡。据专家分析研究和经验数据表明,我国工农业发展的合理比例应是215∶1,但1991~1994年间却为4∶1。尽管近年来中央多次重申坚定不移地加强农业,但忽视农业和农业发展问题,放松对农业的领导和投入的状况并未根本扭转。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农业产业地位与作用的认识主要侧重“稳”的作用,而很少注意农业产业作为关联度很高的产业部门,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联带作用,特别是近年来广泛宣传的“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观点,更使这种片面认识格式化、观念化。 不可否认,农业在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但在理论上忽视农业产业的关联作用,将农业发展与“致富搞活”割裂开来却是十分有害的,必然导致许多地方在“兴地富民”时只把农业作为“口粮农业、口头农业、口号农业”去抓,而不愿真正把财力和精力投到农业中去。根本扭转这种状况,必须在理论上进一步深化对农业产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突破原有思维定势。 二、农业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产业关联度是指社会生产中不同产业部门、不同行业之间在技术结构、产品需求结构方面扩散程度和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程度。产业关联包括前向关联(即一个产业部门与吸收其产出的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与后向关联(即一个产业部门与为其提供投入品的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关联度高的产业部门前后向关联广泛,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程度较高,其投入产出的增加,会对相关产业部门的投入产出产生较强的乘数作用,并通过相关产业部门的关联效应将这种乘数作用传散到更多的产业部门,进而引起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在我国,农业产业就属于关联度很高的产业部门之一。 ——农业产业投入产出的增加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会对第二产业投入产出的增加及其发展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在后向关联效应的作用下,首先会带动为农业产业提供投入品的、与农业生产联系最紧密的农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投入产出的大幅度增加。最近两年,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农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便也摆脱了前几年徘徊的局面,特别是农用汽车、联合收割机、化肥、农膜等的发展尤为显著,96年农机产品销售总额在机械行业中由第九位跃居第一位,充分显示了农业产业极强的后向关联效应。 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产出的增加,也会通过前向关联效应带动农产品加工、包装、保鲜等产业部门投入产出的增加,特别是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将为吸收农业产出的前向相关部门提供数量更多、种类更丰富的加工对象,从而促使更多的相关部门的产生和发展,陕西省近年来由于苹果生产大幅度增长而带动果汁加工企业的大批建立就是农业产业前向关联效应的最好例证。 农业产业的这种关联效应还会增强其前向关联产业部门与后向关联产业部门之间的互动效应,并会通过相关产业的发展及各自的关联效应传散到钢铁、机械制造、原材料、石油、电力、化工、机械修配等产业部门,进而传散到整个第二产业的所有部门,带动整个第二产业的发展。 必须看到,农业产业对于第二产业的关联效应不仅仅是引起其数量的扩张,更主要的促进其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如我国农用机械生产不但存在着品质低、性能差、功能少、能耗高等问题,而且还存在重动力机械(主要是拖拉机)轻工具机具;重田间作业机械轻固定作业机械的倾向。有资料表明,与拖拉机配套的拖带农机具在发达国家已达千余种,我国仅有百来种。农业产出的增加无疑对前向相关产业部门的加工率、加工深度和精度、加工产品品种等提出更高的要求,为第二产业赋予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农业产业的关联效应对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具有巨大的联带作用。流通部门既是与农业产业直接关联的产业部门,又是农业与第二产业关联效应得以实现的媒介,因此,随着农业产业投入产出的增加和生产的发展及其与第二产业关联程度的增强,农用生产资料流通部门和农产品购销部门以及与此相关的仓储、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部门 — 1 2 — 理论导刊97.6农业?农村?农民

会展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第二章会展业对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作用会展自发展伊始就与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它深刻的改变着一个城市的面貌及命运。会展业的发展会带动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展,会推动这座城市的市容、公共设施的发展,会带动这座城市以及周边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会提高这座城市居民的知识水平的提高和精神风貌的提升。世界各大城市不遗余力的争取各著名国际会展的举办权,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会展业不但可以提升举办城市的知名度和为城市带来直接巨大的经济创收,还给酒店、旅游、金融、交通运输诸多行业带来巨大的商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有许多城市因举办大型国际会展而成为国际化的品牌城市,其中尤以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会更为突出。中国贸促会特邀顾问、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高级顾问俞晓松在第三届中国城市会展高峰论坛上表示,会展业对于一个城市来讲,是城市发展的综合推动力。 2.1 会展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会展不但本身可以产生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拉动城市诸如旅游、酒店、交通运输和通信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有专家估测,国际上展览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系数为1:9。 2.1.1 会展业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世界旅游组织官员约翰.凯斯特说过,会展业是目前旅游细分市场中最重要、做有前景的产业。旅游是会展的附属和延伸,而会展能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会展活动的举办为中心城市带来大量的人流,能为城市的旅游带来一定的客源,很多参会人员在参加会议或展会的同时顺便浏览该地区的旅游景点旅游。同时,很多会展的硬件设施可以转化为旅游景点,像昆明的99世博会举办之后,世博园就转化为旅游景点,不但不会造成资源浪费,还为昆明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说旅游是会展的附属和延伸。当然,除了为城市旅游带来客源外,会展活动的举办能推进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的推广,同时能拉动城市的旅游消费,同时,会展活动的举办能对举办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旅游景区景点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能大力提高会展举办地的知名度和旅游形象,故而会展能推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会展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会展专业毕业论文题目参考 会展专业以素质为本,能力为重,德育为先,培养适应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系统掌握管理技能与方法,具备思辨与创新精神,并能够在科研机构、政府部门、会展行业协会、大专院校、会展专业组织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研究、管理、教育和策划工作的专业人才。我们为该专业学生提供了以下会展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以供参考。 会展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一: 1、中国会展经济研究 2、现代会展与区域经济发展 3、哈尔滨会展旅游发展研究 4、重庆会展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5、城市会展行业对城市发展影响分析 6、会展物流系统网络优化研究 7、台湾会展业发展研究 8、提升福州城市会展品牌管理水平研究 9、上海会展专业人才开发研究 10、广州会展经济发展研究 11、基于钻石模型的成都会展经济竞争力研究 12、基于服务供应链理论的会展旅游质量评价及提升研究 13、上海会展业低碳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 14、上海会展场馆经营模式研究

15、会展产业发展探析及西安实证分析 16、城市会展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7、我国政府在会展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18、中国会展业的产业聚集和产业竞争力研究 19、2010世博会对上海会展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20、湖南会展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21、大力发展我国会展经济的对策 22、珠江三角洲会展经济探析 23、长沙会展业发展的战略研究 24、长江三角洲会展业空间格局研究 25、廊坊市会展经济研究 26、服务贸易中新的经济增长点 27、中国会展经济发展研究 28、中国会展产业链及运作模式研究 29、哈尔滨会展经济发展研究 30、城市会展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31、我国现代会展业的功能研究 32、武汉会展经济发展研究 33、我国农业会展绩效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 34、内蒙古会展旅游发展中政府职能研究 35、专业会展品牌塑造研究 36、城市会展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数学建模优秀论文 世博会对上海经济的影响力评估

世博会对上海经济的影响力评估 摘要: 本文选取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上海经济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互联网在上海统计局官方网站及其他权威网站获取相应数据,建立世博会对上海经济影响定量评价的数学模型。论文为了更精确的衡量世博会对上海经济的影响先后建立了三个模型。 模型一:建立比较静态模型。首先运用神经网络预测在无世博影响的情况下2003~2009年上海GDP的增长趋势,然后再与实际世博会的情况下上海2003~2009年GDP的增长趋势做对比,得到世博会对上海在筹办期间经济的拉动效应,并由此绘制出世博会对上海经济的拉动作用图。得到自2003年筹备开始,世博会每年对上海经济的拉动作用约为2%,且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对2009年上海经济的拉动作用达到了3.75%。从2003年到2009年上海GDP已累计增加到1907.2亿元。按此趋势2010年世博会对上海经济的拉动作用可以达到6%左右。这些数据都说明世博会对上海经济的拉动作用相当明显。 模型二:建立了世博会对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回归模型,并定量计算经济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模型二深入探讨世博会对上海产业结构的影响,进而对整体经济的影响。通过多次使用回归分析研究各产业占上海经济总量的比重变化,按照剩余标准偏差和拟合优度选定了各个产业所占比重的时间序列回归方程。并以此绘制出各产业比重的走势图,得出世博会对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有明显推动作用。然后预测出了2010年至2012年一、二、三产业各自占上海GDP 的比重,得到2011年后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将大于72%,达到世界一流都市的标准。在此基础之上我们定量计算经济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贡献,得到2003年到2009年上海经济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平均为0.9个百分点,进而得到世博会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对上海经济的贡献。 模型三:世博会对上海经济增长的投资乘数模型。根据经济学理论分别计算考虑当期收入影响的投资乘数和同时考虑预期及资产因素的投资乘数,分别为2.057和1.64。然后用投资乘数乘以世博会的累积投资,得到2003年到2009年

广西文化产业的关联拉动效应分析

广西文化产业的关联拉动效应分析 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利用《2007广西投入产出表》及《2012广西投入产出表》数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扬长避短,涵盖国民经济的14个部门,将文化产业分为两个细分行业,即文化品制造业与文化服务业,对这两大细分行业的产业关联度的比较分析,为全面了解广西地区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动态关联特征,对广西地区2007年到2012年的文化产业进行了动态变化研究,进一步阐述了广西地区文化产业的地位与作用,为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标签:文化产业;投入产出;产业关联;波及效应;拉动效应 doi:10.19311/https://www.360docs.net/doc/f06775160.html,ki.16723198.2016.30.002 1引言 文化的发展能够增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只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国家才能具备强大的综合实力。因此,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对其他产业的生产发展发挥着日渐强大的作用,有良好的发展趋势。 林秀梅和张亚丽(2014)首先把2007年吉林省144个产业部门投入产出表合并整理成5个产业部门投入产出表,将吉林省文化产业细分为“文化制造”、“文化服务”两大细分行业,并分析了其产业关联、波及效应与拉动效应。蔡春旺(2010)强文化产业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从中国2007年135个产业部门的投入产出表中选取出12个文化产业部门,分析其关联效应及波及效应。王志标(2008)基于2002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了文化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以及基于分配系数的前向联系。 目前的研究中,大多侧重于研究国民经济中文化产业的感应度和影响力,缺乏动态比较方面的研究,有关文化产业的外延界定方面的研究也存在不足。因此,本文根据前人的研究,将文化产业分为两个细分行业,即文化品制造业与文化服务业,涵盖国民经济的14个部门,对这两大细分行业的产业关联度的比较分析,同时对广西地区2007年到2012年的文化产业进行了动态变化研究,进一步阐述了广西地区文化产业的地位与作用。 2文化产业投入产出部门的分类 在国内外学者对于文化产业的界定的基础上,依据我国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结合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本文将文化产业细分为文化品制造业与文化服务业两大细分行业。包含广西区2012年139×139部门投入产出表及2007年135×135部门投入产出表中的14个部门,具体如表1。 在对文化产业的分类的基础上,为了能够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揭示其他国民

浅谈会展经济与航空业发展(一)

浅谈会展经济与航空业发展(一) 摘要:会展业具有很强的带动效应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我国近几年会展业和会展经济快速发展,航空业也同样受到会展经济的影响,那么在我国如何有效发挥会展经济的带动效应,促使我国航空业的更快发展,则是一个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会展经济谈起,对我国航空业顺应会展经济,推进航空业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力图促进我国航空业与会展经济的良性互动发展。 关键词:会展经济航空业发展建议 1会展与会展经济 1.1会展的定义在国际上,会展通常被称为MICEindustry。它由公司业务会议(meeting)、奖励旅游(incentivetour)、协会/团体组织会议(Convention)和展览会(exhibitionorexposition)所组成。随着会展业的不断发展,MICE中的E又包含了新的含义:节事活动(event)。 而在欧洲,会展被称为C&E(ConventionandExposition)或者M&E(MeetingandExposition),会展的内容仅包括会议和展览,会展业也即会议和展览业。 国内对于会展定义的理解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种认为会展是会议、展览和大型节事活动的统称。这是从概念的外延定义会展,该外延表述简洁,与我国很多会展界人士认为的广义会展概念外延相一致。 一种照搬国外概念,认为会展就是MICE(Meetings,Incentives,Conventions,Exhibitions,即会议、奖励旅游、集会、展览),会展的外延就是公司业务会议、奖励旅游、协会/团体组织会议和展览四个部分。 另外一种将会展定义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会展的内容就是经济行为的会议和展览,这种观点认为:会展是一种既有市场性也有展示性的经济交换(流通)形式,会展是人类经济交换的主渠道。 广义的会展外延很广,它包括各种类型的大型会议、展览、节庆和其他活动的集会。 综合上述观点,对会展的定义为:会展是一种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围绕特定主题进行的集体性的物质文化交流活动。 1.2会展经济的定义国内学术界对会展经济做出了众多界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2.1会展经济是以会展业为支撑点,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会、博览会和国际会议,能够交流信息、提供服务、创造商机,并利用其产业连带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一种经济。 1.2.2会展经济是伴随着人类的会展经济活动,会展产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形成的跨产业、跨区域的综合经济形态。除了能够获取直接的经济效益,还能够带动带动一个地区或一个城市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1.2.3会展经济是以会展业为依托,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会、博览会和专题会议,形成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人流,创造商机,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一种经济。 综合以上观点,对会展经济的定义表述如下:会展经济是以会展业为依托,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展览或节事活动,拉动城市及其所在地区相关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经济现象。 2会展经济对航空业发展的影响 会展经济由于其涉及服务、交通、旅游、餐饮和住宿等诸多行业,不仅本身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着航空业的发展。 2.1会展业对航空运输的带动效应会展是一种人们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围绕特定主题进行的集体性的物质文化交流活动。因为是交流活动,这就牵涉到了一个空间位移的概念。现在,对于空间位移工具的选择就成了值得关注的问题,在今天所有交通方式中,航空运输无疑最为迅速最为便捷的了。因此,随着会展的开展,对航空运输的发展越来越具有很强的

2017年中国会展服务行业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一、会展行业快速发展,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 会展是指会议、展览、大型活动等集体性活动的简称。其概念内涵是指在一定地域空间,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形成的、定期或不定期、制度或非制度的传递和交流信息的群众性社会活动,其概念的外延包括各种类型的博览会、展览展销活动、大型会议、体育竞技运动、文化活动、节庆活动等。发展会展业,能够汇聚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直接拉动和间接带动相关产业和配套行业发展,引导产业升级与转移,促进就业,拉动消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创新发展。 而会展经济是以会展业为依托,借助各种会展活动的举办拉动城市及其所在地区相关产业发展,并能带来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种经济形态。 会展经济由于其涉及服务、交通、旅游、广告、餐饮、通信和住宿等诸多行业,不仅本身能够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着城市的发展。 二、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自2015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不断优化展览业发展环境。 中央政府方面,商务部牵头建立促进展览业改革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并于2016年12月印发《展览业统计监测报表制度》。此项制度旨在建立以展馆经营者、展览组织者和展览服务商为主要调查对象的展览业统计监测体系,科学、有效地开展展览业统计工作,进一

步增加市场透明度,优化市场结构,规范、引导和推动行业有序健康发展。 地方政府方面,各地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财政、税收、人才、土地等多个方面给予展览业鼓励和扶持。 三、我国会展业规模持续增长,会展经济产值不断扩大 截至2016年,我国展览场馆达189座,展览馆总供给面积达916.12万平方米。2011-2016年,我国举办各类展览数量从6830场上升到10519场。展览面积从8120万㎡上升到13264万㎡。展览面积增长快于展览项目增长,单位项目规模扩大,展览效益向好。 2011-2017年全国会展展览数量及面积情况统计 数据来源:商务部、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随着会展业办展数量和办展面积的快速增长,相应会展经济产值也实现大幅增长。根据商务部等机构的统计数据,2011年会展经济直接产值仅为3016亿元,到2016年增加到5612亿元。 2011-2017年全国会展业直接经济产值统计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2010年世博会在我国大都市上海举行,对此我们感到很骄傲,很自豪,但随之而来的就是世博会结束后会给我国带来哪些影响。。。 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举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加强与各国的经济和技术合作,促进国际间经济贸易往来具有重大意义。承办2010年世界博览会将会使世界更加充分地了解中国,目睹中国的巨大变化,并可加速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开放化,中国将进一步参与到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去。在上海举办这次世博会,将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声誉,使全世界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上海,这会提高上海现代化程度。 2.对中国宏观经济各要素产生重要影响 (1)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为了办好世博会,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可以说,世博会将使上海基础设施建设整整提前了十年,城市的面貌焕然一新。主办世博会,上海的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会得到大力的发展。另外,据了解,根据“十五”规划,上海还准备投资200亿元人民币,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电讯、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确保在世博会展览期间每日30至40万人次的外来游客住宿、饮食、交通、通讯等需要,并投入巨资继续开发浦东、改造旧城区。 (2)促进我国消费需求的扩大,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上海举办2010 年世界博览会,将有利于促进消费需求的扩大。 首先,可以有效地带动中国旅游消费增长。一个城市如果举办大型博览会,城市的旅游业往往是最直接的受益者。2010年世博会将为上海开发旅游新产品,世博会作为一个极具魅力的旅游吸引体,将吸引国内外的旅游者纷至沓来,据估计,其中有超过70%的参观者将做延伸旅游或周边旅游后参观世博会,这就为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旅游经营者创造了组合新产品的良好机遇。其次,有利于促进宾馆业、文化娱乐、服务等消费需求提高。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测算,旅游每增长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的收入就能增长4.3元。 (3)将有效促进中国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 上海举办世博会,对中国经济贸易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举办世博会,为国外企业了解中国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特别是通过举办这样一个大型活动,为大力宣传中国民族品牌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从而有利于扩大中国产品出口,并有利于扩大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多方面的交流。另一方面,国内企业也可以通过上海举办世博会,了解国外发展最新动态,有利于吸引多方来客与中国进行经济贸易合作。

固定资产投资对地方税收的拉动效应分析及政策建议_徐润华

LILUNDAOBAO实践思考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当消费和出口增长相对稳定时,投资是推动经济和税收增长的主要拉动因素。本文应用数据资料及有关指标来分析江西固定资产投资对地方税收的影响,从而为进一步深化项目带动战略,促进地方税收增长,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江西固定资产投资与地方税收的实证分析 1.总量分析。江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0年的548.2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877 2.3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由2000年的1.67%提高到2010年的 3.15%。江西地方税收在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值效应下规模不断扩大,由2000年的56.6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435.0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由2000年的1.51%提高到2010年的1.68%。 2.固定资产投资与地方税收的增长趋势分析。2000年至2010年,江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2.0%,地方税收年均增长22.6%,平均投资税收弹性为0.71,也就是江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每增长1%,则地方税收增长0.71%。其中:“十五”期间,平均投资税收弹性只有0.59;“十一五”期间,平均投资税收弹性为0.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地方税收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 各年份江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地方税收的增长存在差异,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地方税收除了受投资影响外,还与消费、出口等经济因素以及税收政策调整、税收征管力度等因素密切相关。二是投资对经济和地方税收的影响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拉动作用在当年并不一定能够完全反映出来,但在第二年或第三年会显现出来。 3.固定资产投资与地方税收的结构分析。从江西投资使用构成看,建筑工程投资占比呈下降趋势,由2006年的58.2%下降到2010年的49.7%,下降了8.5个百分点。而设备工具器具购置投资上升了5.2个百分点。建筑工程投资占比下降,说明能直接拉动地方税收的投资份额相对减小,短期内对地方税收的拉动作用减弱。 从江西投资行业结构看,第二产业投资占比逐年提升,由2006年的39.3%上升到2010年的57.5%,提高了18.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占比提高了18.3个百分点。由于工业投资对地方税收的拉动作用见效慢、周期长,而第三产业投资则见效快、周期短,使地方税收结构产生不尽相同的变化。工业地方税收占比由2006年的18.2%下降到2010年的 15.9%,第三产业地方税收占比稳定在60%的水平。 二、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地方税收增长的地区比较分析 一般来说,各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地方税收呈正相关关系,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越大,税收收入规模也越大。2010年全国地方税收总量前10名的省份,有8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前10名之内,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四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中部前4名,地方税收也居前4名。从固定资产投资的边际税收效益看,地区间的差异较大,东部较高,中部较低。2010年,江西固定资产投资的边际税收效益只有0.0503,远低于0.0982的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列第27位。 三、启示与建议 以上分析表明,固定资产投资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带动地方税收增长的重要因素。江西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较小,固定资产投资和地方税收增长的弹性系数较低,边际税收效益较低。因此,必须扩大固定资产投资,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增强江西经济发展和地方税收增长的后劲。 1.进一步加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强地方税源基础。固定资产投资是财源、是税源、是后劲。保持一定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就保持了经济总量和税源的基础。应继续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坚定不移地抓项目建设,千方百计抓固定资产投入,紧紧把握国家产业和区域发展政策,抓住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变化带来的投资机会,力争有更多的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入户江西,有更多的大企业大集团来江西投资兴业。 2.积极改善投资结构,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一方面,要优化工业投资,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和更新改造投资规模,提高再生产能力和效率。另一方面,要重视第三产业的投资,重点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建设,大力发展交通和贸易服务业,大力挖掘旅游资源,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业,促进第三产业的复苏和持续增长。 3.充分发挥税收调节作用,有效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收益。要全面贯彻落实《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税收政策》,用足、用好各项地方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固定资产投资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节能环保企业倾斜,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要加强重点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和效应管理考核,提升固定资产投资收益。 4.创新税收征管模式,切实提高税收征管水平。积极探索税收征管新模式,加快税收征管创新步伐,依靠现代科技手段,扎实推进“两业”税收管理系统、个人所得税信息管理系统的推广工作,强化各部门的联动配合,形成“信息管税”的整体合力。要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工作,落实项目登记制度,落实重大项目领导挂点联系制度,加强重点工程税收征管协调,切实把投资增长转化为税收增长。 (作者单位:江西省地方税务局) (责任编辑汪冰) 固定资产投资对地方税收的拉动效应 分析及政策建议 ●徐润华吕松 25 理论导报 2012.10

应用文-世界经济视野中的空间关联效应初探

世界经济视野中的空间关联效应初探 ' 目前,关于空间关联效应的研究是新 地 的一个新领域,但还不是主流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传统国际经济学中,国家通常被抽象为具有稳定要素禀赋或 权限的空间一点,忽视了国家在空间角度的关联效应。城市经济学模型化城市内部结构,但缺乏城市间关联效应的研究。在学术界提出全球化是国家之间的“距离的消亡”观点之后,不少学者不仅尝试把空间以经济地理的形式引入主流经济学中,更加意识到对空间关联效应的研究是理解世界经济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空间关联效应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当代全球化进程中的产业梯阶转移,对理解当代经济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城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空间关联效应的两个基本原则 传统经济学理论,由于存在边际收益递减,经济活动最终将空间均匀分配。然而,现实世界却长期存在人口、繁荣和贫穷的空间聚集。在此基础上,空间经济或经济地理学提出关于资源在空间的配置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问题,以及经济要素之间的空间关联效应的研究空间关联效应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给定经济活动中心的位置,城市的经济活动和收入水平与跟这些中心位置的空间距离之间有什么关系,比如,租金由城市中心向边缘依次降低;二是什么力量推动了经济活动中心的形成,以及经济活动中心的位置的决定因素,如城市中的贫民窟和工业区、国家内的城市系统 ,以及世界经济中长期存在国际收入不平等现象。上述两个问题都可以通过完全不同的空间规模加以解释,但需要两个基本的原则:一是空间距离成本,二是要素聚集机制。 1.空间距离成本 空间距离增加经济行为的直接交易成本,抑制经济行为发生。研究表明,随着两地距离的扩大,两地问的经济活动的发生率逐渐降低。第一,两地距离扩大降低贸易量。重力模型估算表明,当两地间的空间距离从1000公里扩大到2000公里,贸易量减少50%;两地间的距离从1000公里扩大到4000公里,贸易量降低82%;当两地问的距离进一步扩大到8000公里,贸易量降低93%。第二,两地空间距离扩大降低跨国资本流动。Portes和Rey(1999)对跨国资本进行研究发现:两地间的距离为8000公里时,两国的跨国资本流动还不足距离为1000公里时的1/5Di Mauro(2000)研究了跨国直接投资的流动,发现随着国家间距离从1000公里扩大到8000公里,跨国直接投资下降的比率相对少一些,尽管下降的比率已经超过一半。第三,在跨国境经济行为中,国家间政策、 和 方面的差异构成间接的空间距离成本,提高了国家间的贸易成本,阻碍经济相互作用。研究表明,即使在关系密切的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贸易量,也比加拿大国家内部各州之间的贸易量下降10~20倍。 2.要素集聚机制 新古典经济学以规模经济递减原理为基础,暗含经济活动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扩散和传播是均匀的,任何东西都自给自足。但“自给自足资本主义”与现实世界不相符合,最主要的问题在于规模经济的认识问题。只有在规模经济的前提下,才会有在生产所有产品(低贸易成本,但是规模小)和生产部分产品(高的贸易成本,低的生产成本)之间的平衡。从本质上来看,

会展经济与城市经济的互动效应

在我国,会展业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服务业,会展经济具有很强的城市经济特色,以其集聚效应、品牌效应及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力,对城市形象的树立,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而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汇聚信息流、商品流、技术流、人才流的城市为会展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条件,形成了双向驱动的良性发展模式。 城市经济催生会展行业 城市经济是指能充分体现城市特征和功能的产业及相关活动,而会展经济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展业在城市中的地位与功能是随着城市的规模扩张与职能演变而发展的。目前,城市的职能与产业结构已经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而信息产业、运输业、旅游业、酒店餐饮等服务行业的崛起,为会展业在城市的兴起提供了产业支撑基础。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企业、政府与国际组织寻求信息并加强经济合作、交流的愿望日益加强,迫切需要一个提供商品信息、交流行业发展趋势、获取先进技术和经验的信息平台。在此背景下,集信息交流、成果展示、先进技术传播、创新集成、交易推动等功能于一体的会展业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得到了迅速发展。可以说,城市的现代服务功能的提升直接和间接催生了会展经济,而城市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会展经济的运行质量。 发展会展经济要求会展城市有扎实的经济基础、完备的公共基础设施、现代化的会展基础施设、良好的城市形象、丰富的旅游资源、发达的第三产业、便利的交通、便捷的信息流通、高效的政府管理水平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等。也只有具备上述条件,一个城市才有可能建立完善的会展市场发展体系,推动会展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世界各国会展经济的发展情况也说明,会展经济发达的地区往往具备这些优良条件,如德国的汉诺威、英国的伦敦、中国的上海和香港。 会展经济贡献城市发展 作为城市型服务业,会展经济由于其拥有直接性、集聚性和经济性的优势本身就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相关资料显示,会展业利润一般在20%至25%以上,是无污染、高效率的经济模式。会展经济新投资净额的增加也会促进消费的增长,形成乘数效应。会展经济涉及行业众多,集聚放大效应明显,其资源整合功能的表现也是多方面的。 会展业对相关产业具有带动效应 会展业是关联性、外向性极大的产业部门,它的长足发展能培育新兴产业,如会展旅游业,而且能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直接和间接发展。首先是会展场馆的建设就涉及规划、房地产和建筑等多个领域;会展活动又能吸引大量的人流、物流,从而刺激商品和劳务的消费需求,推动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会展参加者往往为外来人口,这为当地的旅馆业、餐饮业、零售业、公共交通业等带来发展机遇,而要成功举办一次大型会展还需要当地交通、物流、电信等基础行业的综合配套支持,这就相应地促进了举办城市综合经济的提升。会展活动,尤其是大型的会展活动还会对其周边地区的各产业产生强大的经济辐射作用,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根据专家的测算,会展业带来的相关经济效益,直接投入产出比为1∶6,间接的可达到1∶9。2006年,我国会展业直接收入达140亿元左右,由此带动交通、餐饮、通信等10多个相关产业,其收入达1260亿元。 会展业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作为连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最核心的产业环节的会展业,在调节供需平衡、新产业带

会展经济的发展与前景

会展经济的发展与前景 F9804201 董少校 5980429012 摘要 会展经济是近年来发展很快的一种经济形态,随着APEC会议的成功召开、北京将要举办2008奥运会、上海正在申办2010年世博会等一系列活动日渐深入人心,人们对会展经济有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旨在通过对会展经济一些基本问题的考察,结合一个具体的事例,阐述会展经济的概要情况,分析我国会展行业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会展经济发展的前景。文章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什么是会展经济;二、与会展经济相关的行业;三、会展经济的作用;四、会展与城市;五、会展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六、会展产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七、一个特殊的例子。 关键字:展会,会展,会展经济 Abstract Convention&exhibition economic is developed greatly in the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people have known that the APEC was held successfully, Beijing will charge the 2008 Olympic Game, and that Shanghai is applying the 2010 EXPO, then they are pay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n the convention&exhibition economic. In this thesis, I will show the basic condition of the economic in our country with a special example, analyse the questions in this economic conformation, and then give a perspective of this economic. The article is made up of seven parts. 1.What is the convention&exhibition economic. 2.Trades related to the convention&exhibition economic. 3.What kind of parts is the convention&exhibition economic playing. 4. Convention&exhibition economic and the cities. 5.Questions in the the convention&exhibition economic. 6.Perspective of the convention&exhibition economic. 7.A special example of the economic. Keywords:exhibition&convention,convention&exhibition,convention&exhibition economic

专家评析上海世博会六大效应

专家评析上海世博会六大效应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教授就此作出分析,认为上海世博会将会带来六大效应。 “效应一”:促进上海乃至全国的经济和就业增长。 历史经验表明,世博会的举办能在一定程度推动举办国,特别是主办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数据显示,大阪世博会、新奥尔良世博会和筑波世博会分别为日本、美国和韩国的GDP增长贡献了2.1%、0.1%和0.75%;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为德国带来了超过120亿美元的经济效益。 据统计,从2004年到今年上海筹办世博会期间,世博会平均每年对上海GDP 增长的拉动约为2%。预计世博会举办期间,将直接带动房地产和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帮助上海GDP增长5%。 此外,大田世博会为韩国创造了20万人以上的就业机会;汉诺威世博会为德国带来了10万个工作机会;筑波世博会为日本增加了45.7万个就业机会。预计上海世博会将在管理、经营、安全保卫和文化娱乐领域创造22至25万个就业机会。 “效应二”:推动长三角地区及沿长江流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从历史上来看,举办世博会能推动以举办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圈的形成。例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就是由1970年成功举办大阪世博会而最终形成的,以大阪为核心的关西经济带造就了日本经济长达十年的辉煌;英国伦敦世博会促成了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沿泰晤士河扩展的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的产生;芝加哥世博会紧密联系了北美五大湖城市圈-底特律的汽车工业、匹兹堡的钢铁工业和托莱多的玻璃工业。上海世博会将有助于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区及沿长江流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并形成资本、人才、信息等资源汇聚,不断输出服务和品牌。 “效应三”:推动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 上海世博会与1933年的芝加哥世博会举办背景相似,那时正值世界经济大萧条,而现在是全球金融危机。当时芝加哥世博会有力推动了美国服务业,尤其是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为美国经济转型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样,2000年的德国汉诺威世博会期间,第三产业比上年增长了3.2%,速度明显高于全德的增长率。因此可以预计,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能够借助世博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逐步减少制造业比重,推动以生产性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 “效应四”:提升中国和上海的国际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