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顾问-中国物联网产业地图白皮书

赛迪顾问-中国物联网产业地图白皮书
赛迪顾问-中国物联网产业地图白皮书

中国物联网产业地图白皮书

(2011年)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HK08235)

前言

一、研究目的

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发展物联网产业不仅是提高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成为各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未来中国物联网产业将迎来加速发展和优化布局的重要机遇。在“十二五”开局之年,赛迪顾问在总结国际物联网产业分布特点、发展成功举措,分析国内物联网产业分布特征及资源特征的基础上,对中国物联网产业未来的空间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为国家和地方的物联网产业空间布局与宏观决策提供参考。

二、主要结论

1、2010年,国内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1900亿元(不含应用层),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等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总体产业空间格局。

2、中国物联网产业重点城市的分布,与信息产业区域分布特征基本吻合。目前国内将物联网产业作为优先发展领域的重点一线城市,基本都为信息产业强市。

3、未来中国物联网产业空间演变将呈现出三大趋势:

(1)产业发展“强者愈强”,资源要素将继续向优势地区汇聚集中。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等国内物联网产业聚集地,企业分布密集,研发机构众多,产业氛围良好。同时已经初步形成了产业与应用相互促进形成的良性循环,未来优势地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提速,国内物联网领域的资源要素也将进一步向这些地区汇聚集中。

优势地区在未来国内物联网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将有增无减。

(2)产业发展“多点开花”,热点地区将不断蓬勃涌现。包括天津、昆明、宁波在内的众多国内城市将物联网产业作为本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吉林、山西、河南、湖南、贵州等省,以及合肥、厦门、大连等城市,也在积极谋划本地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同时,二、三线城市纷纷投身物联网产业发展。

(3)产业演变“合纵连横”,区域分工将进一步显现。目前国内物联网产业分布已经呈现相对集中的态势,随着未来国内物联网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以及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产业链之间的分工与整合也将随之进行,区域之间的分工协作格局也将进一步显现。

2

第一章中国物联网产业区域分布特征

一、已形成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总体分布格局

按产业链层级划分,物联网产业可分为支撑层、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以及应用层五个层级。考虑到物联网应用层涉及领域广泛、产业规模巨大(近万亿元),其产业分布在赛迪顾问发布的《中国感知城市建设地图白皮书》中也已有所描述,故本白皮书中不再专门加以分析。

2010年,国内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1900亿元(不含应用层)。产业分布上,国内物联网产业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等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总体产业空间格局。其中,长三角地区产业规模位列四大区域的首位。

图1 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地图

3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物联网产业数据库 2011,08

物联网支撑层企业分布。物联网支撑层主要为整个物联网体系提供共性技术支持,以及为物联网技术产业化提供基于共性技术的测试、生产平台。目前支持层产业在国内物联网产业整体规模中所占比重尚不足3%,规模相对较小。物联网支撑层相关企业主要集中在京津环渤海、长三角以及珠三角地区。

图2 2010年中国物联网支撑层企业区域分布

4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整理 2011,08

物联网感知层企业分布。感知层是物联网体系对现实世界进行感知、识别和信息采集的基础性物理网络,产业领域主要包括传感器、RFID、定位系统等。目前感知层产业规模在国内物联网产业整体规模中所占比重约在20%左右,相关企业分布较为广泛,但上规模企业仍以东部沿海地区企业居多。

图3 2010年中国物联网感知层企业区域分布

5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整理 2011,08

物联网传输层企业分布。传输层主要依靠传感网与已有通信网络的相互融合来实现,产业领域包括光纤光缆、光器件、各类通信设备等。传输层产业是物联网产业中规模最大的领域,在整体产业规模中所占比重达到40%。目前国内物联网传输层相关企业以网络基础设施企业为主。

6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整理 2011,08

物联网平台层企业分布。平台层的主要功能是承载各类应用并推动其成果的转化,产业领域主要包括计算中心和支撑软件等。平台层产业是目前国内物联网产业的第二大领域,产业规模在整体产业中所占比重接近40%。国内平台层企业主要分布在东中部地区。

7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整理 2011,08

二、重点区域

1、环渤海地区

环渤海地区是国内物联网产业重要的研发、设计、设备制造及系统集成基地。该地区关键支撑技术研发实力强劲、感知节点产业化应用与普及程度较高、网络传输方式多样化、综合化平台建设迅速、物联网应用广泛,并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发展体系架构。

8

图6 环渤海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概览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整理 2011,08

2、长三角地区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的起源地,在发展物联网产业领域拥有得天独厚的先发优势。凭借该地区在电子信息产业深厚的产业基础,长三角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主要定位于产业链高端环节,从物联网软硬件核心产品和技术两个核心环节入手,实施标准与专利战略,形成全国物联网产业核心与龙头企业的集聚。

9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整理 2011,08

3、珠三角地区

珠三角地区是国内电子整机的重要生产基地。在物联网产业发展上,珠三角地区围绕物联网设备制造、软件及系统集成、网络运营服务以及应用示范领域,重点进行核心关键技术突破与创新能力建设、着眼于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以及农村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

10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整理 2011,08

4、中西部地区

中西部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迅速,各重点省市纷纷结合自身优势,布局物联网产业,抢占市场先机。湖北、四川、陕西、重庆、云南等中西部重点省市依托其在科研教育和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以及RFID、芯片设计、传感传动、自动控制、网络通信与处理、软件及信息服务等领域较好的产业基础,构建物联网完整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重点培育物联网龙头企业,大力推广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

11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整理 2011,08

12

第二章中国物联网产业重点城市发展

一、发展格局与信息产业区域分布特征基本吻合

发展物联网产业需要强大的信息产业基础作为支撑。目前国内将物联网产业作为优先发展领域的重点一线城市,基本都为信息产业强市。现阶段国内物联网产业的区域发展格局,基本与信息产业重点城市的分布格局基本相吻合。

图10 2010年国内物联网产业重点城市分布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整理 2011,08

13

二、重点城市产业布局

1、北京:科研实力首屈一指,聚焦城市管理应用

产业基础:北京物联网技术研发及标准化优势明显,拥有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众多高等科研院校,以及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等标准化组织。同时,北京拥有中星微电子、大唐电信、清华同方、时代凌宇等业务领域涉及物联网体系各架构层的物联网企业,在核心芯片研发、关键零部件及模组制造、整机生产、系统集成以及软件设计等领域已经形成较为完整产业链。

政府行动: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为契机,北京在城市网格管理、视频监控、智能交通、食品溯源、水质检测等行业领域,率先实现了多个物联网行业应用示范项目。目前,北京已在城市交通、市政市容管理、水务、环保、园林绿化、食品安全等多个领域实现了自动化的监测和管理。北京市政府也陆续出台了《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行动计划(2010-2012年)》、《北京市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领域物联网应用建设总体方案》等具体的物联网建设规划及方案,持续推动北京市物联网产业发展。

产业布局:北京以石景山区作为区级物联网综合应用示范区,东城区为电梯质量安全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区,丰台区为餐饮综合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区,朝阳区为社区安全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区。

发展重点:北京物联网产业发展重在应用,主要聚焦在城市应急管理、社会安全、物流、市政市容管理应用、环境监测监管、水资源管理、安全生产监管、节能减排检测监管、医疗卫生及农产品和产品

14

监管等领域。

应用示范:北京着力建设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包括首都城市应急管理物联网示范工程、城市安全运行和应急管理物联网应用辅助决策系统工程、北京市物联网应用支撑平台工程、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综合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城市生命线”实时监测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安全生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政治中心区”综合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轨道交通安全防范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极端天气条件下保持道路交通畅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城市运行保障和应急抢险车辆卫星定位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以及区县和社区综合监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等。

图11 北京物联网产业布局示意

15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物联网产业数据库 2011,08

2、上海:产业技术基础雄厚、应用示范全面推开

产业基础:上海是国内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在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方面具有一定基础。特别在推广应用方面,防入侵传感网防护系统已在上海机场成功应用,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电子围栏已在世博园区安装,实现了智能安防。

政府行动:上海根据国家战略要求和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特制定《上海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10-2012年)》,将本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纳入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范畴并加以推进。

产业布局:上海在世博园区率先进行物联网应用示范,在嘉定、浦东等地区建设物联网产业基地,形成若干个物联网应用示范区和产业集聚区,展示物联网应用技术和示范工程。

发展重点:上海市将先进传感器,核心控制芯片,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组网和协同处理,系统集成和开放性平台技术,海量数据管理和挖掘等物联网技术作为物联网产业中重点发展的领域。

应用示范:上海正积极推进十个方面的应用示范工程,通过示范工程探索完善的运作模式,形成长效运作机制,将上海打造成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城市。十个方面包括:环境监测、智能安防、智能交通、物流管理、楼宇节能管理、智能电网、医疗、精准控制农业、世博园区,以及应用示范区和产业基地。

16

图12 上海物联网产业布局示意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物联网产业数据库 2011,08

3、无锡:传感产业实力强大、产业集聚加速发展

产业基础:无锡集成电路、智能计算、无线通信、传感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支撑产业基础较好,初步形成了以新区、滨湖区、南长区为重点的产业聚集区。

政府行动:2010年,无锡发布了《无锡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力争通过3到5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集技术创新、产业化和市场应用于一体,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努力成为掌握物联网核心和关键技术、产业规模化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先导

17

市、示范市。

产业布局:无锡规划在新区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滨湖区经济开发区和南长区传感网高新园内,全力打造物联网核心区,加快发展物联网重点区。同时,全市其它六个市(县)、区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为全市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支撑和服务,做大、做强全市的物联网产业链。

发展重点:无锡规划重点培育和发展物联网核心产业、支撑产业和带动产业三大重点产业领域。面向重点领域,全力推广物联网应用。采取引进、合作、培育等方式,建立健全物联网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级各类服务平台。通过优化人才、资本、政策和服务环境,加快集聚物联网企业。

应用示范:无锡计划在感知电力、感知交通、感知环保、感知医疗、感知水利、感知工业、感知农业、感知物流、感知家居、感知安保、感知园区等领域大力打造一批应用示范工程,并加快行业和领域的信息化进程。

图13 无锡物联网产业布局示意

18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物联网产业数据库 2011,08

4、杭州:产业先发优势明显、天堂硅谷雏形初现

产业基础:杭州企业物联网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起步早,技术起点高,应用亮点多,已形成一定先发优势。目前杭州市已基本形成了从关键控制芯片设计、研发,到传感器和终端设备制造,再到物联网系统集成以及相关运营服务的产业链体系。

政府行动:杭州于2010年发布了《杭州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 年)》,提出在示范应用、核心产业、关键技术以及公共平台建设方面取得关键性突破,率先将杭州打造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综合性物联网技术应用城市。

产业布局:以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滨江)和余杭仓前创新基地

19

2020年物联网行业分析报告

2020年物联网行业分 析报告 2020年8月

目录 一、5G成为物联网核心催化剂 (6) 1、5G时代最大特征是万物互联 (6) 2、运营商重视物联网发展,三大运营商物联网连接数持续高增长 (6) 3、5G建设全面提速,行业应用加速落地,物联网迎来加速发展期 (7) 4、作为新兴行业,物联网市场规模得到快速发展 (8) (1)连接数量 (8) (2)市场规模 (9) 二、产业物联网成为新时期物联网发展的核心 (9) 1、政策因素在生产性领域和智慧城市建设上效果显著 (9) 2、5G会对物联网产生本质催化 (10) 三、芯片成为物联网连接根基 (12) 四、物联网模组有望迎来发展机遇,格局向头部集中 (14) 1、无线通信模组是物联网感知层与网络层的重要连接枢纽 (14) 2、通信模组分为蜂窝类模组和非蜂窝模组 (15) 3、整个物联网模组的产业链格局:规模优势+渠道优势提供行业护城河 (16) 五、相关企业 (19) 1、移远通信 (19) 2、广和通 (20) 3、汉威科技 (20) 4、移为通信 (21) 5、威胜信息 (21) 6、高新兴 (21) 7、美格智能 (21) 7、浩云科技 (22) 六、主要风险 (22)

1、贸易摩擦带来的芯片原材料供应风险 (22) 2、产品技术升级的风险 (22) 3、行业发展不及预期 (22)

物联网市场高度景气,带动行业增长迅速。作为新兴行业,物联网市场规模得到快速发展。(1)连接数量,根据爱立信的统计,物联网连接数将3倍于移动互联网的增速,其中局域网链CAGR约18%,广域网产业链(包括蜂窝和LPWA)CAGR约26%。(2)据Gartner 预测,物联网终端市场规模将达到2.93万亿美元,保持年均25-30%的高速增长。 5G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是物联网发展质变的根基。5G定义了三大场景:大带宽、广连接、低延时。5G网络覆盖不断加速,对于更多物联网场景的孵化意义重大,包括公用事业、车联网、自动驾驶、工业控制等,2G/3G/4G网络对于物联网没有直接的催化,是基于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基础设施。而5G网络是第一次面向产业的信息端基础设施升级。物联网的爆发始于5G。 物联网成为新的经济引擎。以互联网、智能终端为载体的信息革命带来了上一轮经济的爆发,催生了苹果/亚马逊/谷歌,阿里/腾讯等商业巨头。而在5G时代刚起步的当下,物联网连接数10倍于互联网的背景下,对于运营商、芯片厂商、中游制造厂商、下游应用平台厂商都迎来一轮新的契机。 物联网作为5G应用的核心赛道,有望在5G/IDC的基础设施之上,开启新篇章。基础设施的建设给物联网应用的孵化提供了土壤,物联网的推进促进了基础设施的升级。 5G的投资节奏逐步进入第三个阶段—规模建网之后,寻找5G落地带来的流量增长和应用落地的投资机会。

【完整版】2020-2025年中国物联网模组行业新市场开拓策略研究报告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 2020-2025年中国物联网模组行业新市场开拓策略研究报告 可落地执行的实战解决方案 让每个人都能成为 战略专家 管理专家 行业专家 ……

报告目录 第一章企业新市场开拓策略概述 (6) 第一节研究报告简介 (6) 第二节研究原则与方法 (7) 一、研究原则 (7) 二、研究方法 (7) 第三节研究企业新市场开拓策略的重要性及意义 (9) 一、重要性 (9) 二、研究意义 (9) 第二章市场调研:2018-2019年中国物联网模组行业市场深度调研 (11) 第一节物联网模组概述 (11) 一、无线模组的定义 (11) 二、无线模组的分类 (12) 三、模组是上游芯片和下游终端的关键结合点 (13) 第二节我国物联网模组行业监管体制与发展特征 (15) 一、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 (15) 二、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 (17) 三、部分物联网应用领域的行业政策 (19) 四、相关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22) 第三节物联网发展初期,产业链上游模组率先受益 (22) 一、万物互联时代开启投资新风口 (22) 二、物联网模组作为物联网产业链上游率先受益 (23) 第四节技术带动模组发展,4G和NB-IOT成为主流 (25) 一、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场景和特点 (25) 二、技术演进带动模组发展 (26) (一)模组演变过程:技术迭代推动模组逐级过渡替代 (27) (二)4G/5G模组长期共存是模组破局关键 (28) (三)蜂窝模组:4G模组及NB-IOT模组将成为主流 (28) 三、LPWAN (29) (一)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30) (二)LPWAN:应用场景 (31) (三)LPWAN模组:NB-IOT商用化,模组厂商产品升级 (33) 第五节深耕细分行业需求,模组厂商模式需升级 (34) 一、模组的产业链 (35) 二、上游标准化芯片 (35) (一)海外寡头垄断集中度高 (35) (二)上游标准化芯片:主流厂商均已具备量产能力 (36) (三)上游标准化芯片:价格趋低利好模组厂商 (37) 三、下游多样化终端 (38) (一)分散化需求,模组厂商定制差异化产品 (39) (二)下游多样化终端:需求巨大,推动模组规模级别放量 (40) (三)下游多样化终端:需求巨大,推动模组规模级别放量 (41)

关于国内物联网应用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国内物联网应用现状调查报告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业内企业的不断努力下,中国物联网产业持续良好发展势头。技术研发取得重大进展,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市场化应用稳步推进。与此同时,物联网产业在产业升级、节能减排、拉动就业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十二五”期间,中央政府仍将继续支持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壮大,在项目审批、财政补贴、招商引资等方面予以扶持。 物联网产业在产业升级、节能减排、拉动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物联网已初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产业和应用基础,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人力成本快速上升的当前,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是解决人力成本、提升运营效率的有效方式。2012年,我国物联网市场规模达到3650亿元,较上年增长了38.9%。根据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预测,到2015年,我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30%,市场前景巨大。 一、全球物联网产业发展状况 1、发达国家把握物联网发展契机,积极进行产业战略布局 继美国政府提出制造业复兴战略以来,美国逐步将物联网的发展和重塑美国制造优势计划结合起来以期重新占领制造业制高点。德国联邦政府在《高技术战略2020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了工业4.0理念。韩国政府则预见到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的广阔前景,持续推动融合创新。

2、物联网应用稳步发展,市场化机制正逐步形成 受各国战略引领和市场推动,全球物联网应用呈现加速发展态势,物联网所带动的新型信息化与传统领域走向深度融合,物联网对行业和市场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已经广受关注。总体来看,全球物联网应用仍处于发展初期,物联网在行业领域的应用逐步广泛深入,在公共市场的应用开始显现,M2M(机器与机器通信)、车联网、智能电网是近两年全球发展较快的重点应用领域。 M2M(MachinetoMachine)是率先形成完整产业链和内在驱动力的应用。M2M市场非常活跃,发展非常迅猛。到2013年底,全球M2M连接数达到1.95亿,年复合增长率为38%。目前,全球已有428家移动运营商提供M2M服务,在安防、汽车、工业检测、自动化、医疗和智慧能源管理等领域增长非常快。 车联网是市场化潜力最大的应用领域之一。车联网可以实现智能交通管理、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智能化控制的一体化服务,正在成为汽车工业信息化提速的突破口。。全球车载信息服务市场非常活跃,成规模的厂商多达数百家,最具代表性的全球化车载信息服务平台如通用的安吉星(OnStar)、丰田的 G-book。截至2013年年底,安吉星已经在全球拥有超过660万的用户。2014年1月份,雪佛兰、AT&T和OnStar宣布密切合作,通过AT&T的4GLTE网络,由OnStar为雪佛兰汽车提供基于HTML5的应用程序商店服务,包括音乐、天气、新闻、汽车健康检测等多项内容。 全球智能电网应用进入发展高峰期。2013年与智能电网配套使用的智能电表安装数量已超过7.6亿只,到2020年智能电网预计将覆盖全世界80%的人口。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区域集聚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区 域集聚 文件编码(TTU-UITID-GGBKT-POIU-WUUI-0089)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区域集聚 2012-02-08 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发展物联网产业不仅是提高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成为各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未来中国物联网产业将迎来加速发展和优化布局的重要机遇。在“十二五”开局之年,赛迪顾问在总结国际物联网产业分布特点、发展成功举措,分析国内物联网产业分布特征及资源特征的基础上,对中国物联网产业未来的空间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为国家和地方的物联网产业空间布局与宏观决策提供参考。 中国物联网产业区域分布特征 2010年,国内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1933亿元(不含应用层)。国内物联网产业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等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总体产业空间格局。其中,长三角地区产业规模位列四大区域的首位。

图1 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地图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物联网产业数据库 2011,08 环渤海地区是国内物联网产业重要的研发、设计、设备制造及系统集成基地。该地区关键支撑技术研发实力强劲、感知节点产业化应用与普及程度较高、网络传输方式多样化、综合化平台建设迅速、物联网应用广泛,并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发展体系架构。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的起源地,在发展物联网产业领域拥有得天独厚的先发优势。凭借该地区在电子信息产业深厚的产业基础,长三角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主要定位于产业链高端环节,从物联网软硬件核心产

工业大数据白皮书2017版

一张图读懂工业大数据 1. 工业大数据 工业大数据是指在工业领域中,围绕典型智能制造模式,从客户需求到销售、订单、计划、研发、设计、工艺、制造、采购、供应、库存、发货和交付、售后服务、运维、报废或回收再制造等整个产品全生命周期各个环节所产生的各类数据及相关技术和应用的总称。 工业大数据的主要来源有三类: 第一类是生产经营相关业务数据。主要来自传统企业信息化范围,被收集存储在企业信息系统内部。此类数据是工业领域传统的数据资产,正在逐步扩大范围。 第二类是设备物联数据。主要指工业生产设备和目标产品在物联网运行模式下,实时产生收集的涵盖操作和运行情况、工况状态、环境参数等体现设备和产品运行状态的数据。此类数据是工业大数据新的、增长最快的来源。 第三类是外部数据。指与工业企业生产活动和产品相关的企业外部互联网来源数据。 2. 工业大数据的地位 2.1 在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中的定位 工业大数据位于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图的关键技术标准的左侧,属于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五大关键技术之一。

2.2与大数据技术的关系 工业领域的数据累积到一定量级,超出了传统技术的处理能力,就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方法来提升处理能力和效率,大数据技术为工业大数据提供了技术和管理的支撑。 首先,工业大数据可以借鉴大数据的分析流程及技术,实现工业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分析、可视化。其次,工业制造过程中需要高质量的工业大数据,可以借鉴大数据的治理机制对工业数据资产进行有效治理。 2.3与工业软件和工业云的关系 工业软件承载着工业大数据采集和处理的任务,是工业数据的重要产生来源,工业软件支撑实现工业大数据的系统集成和信息贯通。 工业大数据技术与工业软件结合,加强了工业软件分析与计算能力,提升场景可视化程度,实现对用户行为和市场需求的预测和判断。 工业大数据与工业云结合,可实现物理设备与虚拟网络融合的数据采集、传输、协同处理和应用集成,运用数据分析方法,结合领域知识,形成包括个性化推荐、设备健康管理、物品

物联网产业链分析

物联网产业链图谱 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而言之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Kevin Ashton 教授提出,即“万物皆可通过网络互联”。2005 年11 月17 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ITU 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对物联网做了如下定义:通过二维码识读设备、射频识别(RFID)装臵、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的架构 物联网架构一般可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码标签、RFID 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红外线、GPS 等感知终端。感知层是物联网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来源,关键在于具备更精确、全面的感知能力和实现低功耗、小型化。主要技术有二维码、RFID、GPS/ 北斗导航等。 网络层由各种网络,包括互联网、广电网、有线和无线通信网络、网络管理系统和云计算平台等组成,是整个物联网的中枢,负责传递和处理感知层获取的数据和信息。网络层的关键在于高效、可靠的信息传输和处理,主要技术有Wifi、蓝牙、ZigBee、2G/3G/4G、LPWAN、LTE-M及大数据和云计算等。 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人、组织或其他系统)的接口,是物联网的智能应用。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它把物联网与具体行业需求相结合,提供物联网智能化应用的解决方案集。应用层的关键在于行业需求融合、智能化的解决方案、有效的商业模式等。主要技术有大数据、云计算、各行业应用技术等。 三层架构的比较 架构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

国内外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全面综述 2

国内外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趋势 关键词: 物联网RFID 【提要】2009年8月和12月,温家宝总理分别在无锡和北京发表重要讲话,重点强调要大力发展传感网技术,努力突破物联网核心技术,建立“感知中国”中心。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再次指出:将“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明确纳入重点产业振兴计划。这代表着中国传感网、物联网的“感知中国”已成为国家的信息产业发展战略。 2009年8月和12月,温家宝总理分别在无锡和北京发表重要讲话,重点强调要大力发展传感网技术,努力突破物联网核心技术,建立"感知中国"中心。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再次指出:将"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明确纳入重点产业振兴计划。这代表着中国传感网、物联网的“感知中国”已成为国家的信息产业发展战略。 物联网概述 1.物联网的定义与概念提出 所谓"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通俗地解释,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物联网的概念是美国Auto-ID实验室在1999年首次提出的,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在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物联网概念",激情豪迈地指出"物联网时代即将到来"。 2.物联网的本质和关键技术 物联网的本质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特征,即对需要联网的物一定要能够实现互联互通的互联网络;二是识别与通信特征,即纳入物联网的"物"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MachinetoMachine,M2M)的功能;三是智能化特征,即网络系统应具有自动化、自我反馈与智能控制的特点。 物联网产业链可以细分为感知、处理和信息传送三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分别为传感技术、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传感技术通过多种传感器、RFID、二维码、GPS定位、地理信息识别系统和多媒体信息等多媒体采集技术,实现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区域集聚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区域集聚 2012-02-08 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发展物联网产业不仅是提高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成为各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 未来中国物联网产业将迎来加速发展和优化布局的重要机遇。在“十二五”开局之年,赛迪顾问在总结国际物联网产业分布特点、发展成功举措,分析国内物联网产业分布特征及资源特征的基础上,对中国物联网产业未来的空间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为国家和地方的物联网产业空间布局与宏观决策提供参考。 中国物联网产业区域分布特征 2010年,国内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1933亿元(不含应用层)。国内物联网产业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等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总体产业空间格局。其中,长三角地区产业规模位列四大区域的首位。 图1 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地图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物联网产业数据库 2011,08 环渤海地区是国内物联网产业重要的研发、设计、设备制造及系统集成基地。该地区关键支撑技术研发实力强劲、感知节点产业化应用与普及程度较高、网络传输方式多样化、综合化平台建设迅速、物联网应用广泛,并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发展体系架构。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的起源地,在发展物联网产业领域拥有得

天独厚的先发优势。凭借该地区在电子信息产业深厚的产业基础,长三角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主要定位于产业链高端环节,从物联网软硬件核心产品和技术两个核心环节入手,实施标准与专利战略,形成全国物联网产业核心与龙头企业的集聚。 珠三角地区是国内电子整机的重要生产基地。在物联网产业发展上,珠三角地区围绕物联网设备制造、软件及系统集成、网络运营服务,以及应用示范领域,重点进行核心关键技术突破与创新能力建设、着眼于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以及农村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 中西部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迅速,各重点省市纷纷结合自身优势,布局物联网产业,抢占市场先机。湖北、四川、陕西、重庆、云南等中西部重点省市依托其在科研教育和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以及RFID、芯片设计、传感传动、自动控制、网络通信与处理、软件及信息服务等领域较好的产业基础,构建物联网完整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重点培育物联网龙头企业,大力推广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 城市发展格局与信息产业区域分布特征基本吻合 发展物联网产业需要强大的信息产业基础作为支撑。因此,目前国内将物联网产业作为优先发展领域的重点城市,基本都为信息产业强市,国内物联网产业的区域发展格局与信息产业重点城市的分布格局基本相吻合。 图2 2010年国内物联网产业重点城市分布 数据来源:赛迪顾问整理 2011,08 未来中国物联网产业空间演变将呈现出三大趋势:

2018-2019年工业物联网网络安全解决方案白皮书

工业物联网网络安全解决方案白皮书 2018-2019

目录 1 工业物联网信息安全背景 (1) 1.1工业物联网基本概念 (1) 1.2工业物联网发展形势 (1) 1.3工业物联网安全政策 (3) 1.4工业物联网重大信息安全事件 (4) 2 工业物联网信息安全威胁 (6) 2.1工业物联网网络结构 (6) 2.2工业物联网信息安全威胁分析 (7) 2.2.1应用层安全威胁分析 (7) 2.2.2网络层安全威胁分析 (8) 2.2.3感知层安全威胁分析 (9) 3 工业物联网信息安全需求 (11) 3.1应用层安全需求 (11) 3.2网络层安全需求 (12) 3.3感知层安全需求 (12) 4 工业物联网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13) 4.1整体方案设计 (13) 4.2参考依据 (15) 4.3典型应用场景 (15) 4.3.1仓储物流场景 (16) 4.3.2 油气开采场景 (19)

4.3.3 智慧办公场景 (25) 5 相关安全产品简介 (27) 5.1 安全产品 (27) 5.1.1 应用层 (27) 5.1.2 网络层 (34) 5.1.3 感知层 (38) 5.2 安全服务 (42) 5.2.1 IIOT 代码审计 (42) 5.2.2 IIOT 漏洞扫描 (45) 5.2.3 IIOT 渗透测试 (46)

1 工业物联网信息安全背景 1.1工业物联网基本概念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 T U)的定义,物联网主要解决物品与物品(T h i n g t o T h i n g,T2T),人与物品(H u m a n t o T h i n g,H2T),人与人(H u m a n t o H u m a n,H2H)之间的互连。但是与传统互联网不同的是,H2T是指人利用通用装置与物品之间的连接,从而使得物品连接更加的简化,而H2H是指人之间不依赖于P C而进行的互连。因为互联网并没有考虑到对于任何物品连接的问题,故我们使用物联网来解决这个传统意义上的问题。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连接物品的网络,许多学者讨论物联网中,经常会引入一个M2M的概念,可以解释成为人到人(M a n t o M a n)、人到机器(M a n t o M a c h i n e)、机器到机器从本质上而言,在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的交互,大部分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互。 与工业互联网的重点不同,工业互联网目标是融合互联网与工业,打破工业生产的全生命周期,从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营销、服务构成了闭环,彻底改变工业的生产模式。而工业物联网作为物联网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其特点是将具有感知、监控能力的各类采集、控制传感器或控制器,以及移动通信、智能分析等技术不断融入到工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从而大幅提高制造效率,改善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和资源消耗,最终实现将传统工业提升到智能化的新阶段。从应用形式上,工业物联网的应用具有实时性、自动化、嵌入式(软件)、安全性、和信息互通互联性等特点。 目前,工业物联网广泛应用于制造业、物流和交通运输业、能源和公用电力事业、航空航天、煤矿、石油和天然气、采矿、冶金等各个工业领域。 1.2工业物联网发展形势 工业物联网是一个新概念,是传统工业自动化和工业信息化结合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与产业链分析

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与产业链分析 摘要 如今,物联网的发展作为一个信息产业的新的发展高度。我国物联网还处在初始阶段,互联网产业发展存在许多困难。我国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我国政府有必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来支持我国物联网技术的探索,掌握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主动性。通过对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产业链相关问题的分析,提出相关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物联网,政策,产业链 Abstract At present,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s a highly developed information industry. But because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 China is still in initial stage,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has a lot of difficulties China. In order to avoid things pure speculation,China has become the developed country technology marketplace,is necessary for our government to make feasible policy,break the bottleneck industry at present,grasp the initiative in the later stages of industrialization proces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industrial chain of issues related to the Chinese Internet industry development analysis,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nternet policy and the future,and provides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Keywords: network,policy,industry chain

物联网产业投资分析报告

物联网产业投资分析报告 随着电信网络特别是无线网络的扩展,传感技术的发展,我国推广物联网的条件逐步成熟。国家工信部明确提出要进一步研究建设物联网,加快传感中心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资源利用率、经济运行效益和投入产出效率。我国物联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物联网在广东、江苏、上海等地都已经有了局部的建设。2014年我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了60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6%,2015年产业规模达到75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3%。但由于产业标准不统一,行业竞争加剧等风险存在,物联网未来将进一步完善并获得高速发展。 定义 物联网,英文名称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里包含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产业浪潮,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 应用范围 物联网应用到生产环节,能够实现更加智能化、针对性的生产管理,进行供应链的分析与优化,更好地做出产品故障诊断与预测,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使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更加环保、智能、安全。 物联网应用到消费环节,可穿戴设备、智慧医疗、智能家居、车联网等领域的应用应运而生,它们将引领消费者物联网的发展,给服务业带来深远的影响,从而改变和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预计今后,许多软件和硬件供应商都能从这一领域中找到一席之地。

物联网应用到公共事业,将技术引入到水务、照明、环保、电网、交通、消防等多个领域,帮助政府实现对城市的智能化管理,着力打造真正的“智慧城市”。可以说,物联网的影响正在逐渐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产业环节中,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变革。 行业投资价值度评级

物联网行业发展环境研究

物联网行业发展环境研究

1.2经济环境1.4技术环境 1.1政策环境1.3社会环境 目录 物联网行业发展环境 PEST Analysis of the IoT Industry

物联网的概念及内涵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是通信网和互联网的拓展应用和网络延伸,它利用感知技术与智能装置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通过网络传输互联,进行计算、处理和知识挖掘,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信息交互和无缝对接,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目的。 物联网的概念及产业架构 ?物联网可以实现对物的感知识别控制、网络化互联和智能 处理有机统一,从而形成高智能决策 ?物联网发展的产业架构主要分为四层,分别是感知层、传 输层、平台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应用层

端广域局域 通信芯片 AI芯片控制芯片传感器识别技术 语音 识别 语音 识别 语音 识别 操作系统 ARMMbed 华为LiteOS AliOS Things SylixOS Free RTOS Win 10IoT Google Fuchsia RT –Thread Zephyr Tizen 电源管理 屏幕 天线芯片感知技术操作系统其它 管Wi-Fi/BLE/Zigbee UWB 短程通信 通信方案运营 广域通信 中安云网 eSIM 工业级无线通用模组 模组运营商 设备商 连接管理 爱立信DCP 沃达丰 GDSP平台 鸿雁星座 神州国信非授权频无线连接授权频谱无线连接卫星与量子 卫星与量子

安全 AI 与大数据 互联网厂商平台 通信厂商平台创业企业平台 IT厂商平台工业厂商平台 云 P aaS平台云端通用能力 用 智能家居智能 全屋智能智能门锁穿戴 智能工业 车联网 智慧物流 智慧农业 公共 事业 智慧 照明 智慧 停车 系统集成 智慧消防 智慧安防 智能家电 健康 智能 出行 消费性物联网政策驱动物联网生产性物联网边缘计算 硬件载体 边缘计算 平台软件 华为IEF 阿里link Edge 西门子Industrial Edge 边 边缘计算解决方案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浅析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浅析 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发展物联网产业不仅是提高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和提升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举措,也成为各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未来中国物联网产业将迎来加速发展和优化布局的重要机遇。 在市场应用方面,2011年从整体来看,占据中国物联网市场主要份额的应用领域为智能工 产业分布上,国内物联网产业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等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总体产业空间格局。其中,长三角地区产业规模位列四大区域的首位。 环渤海地区是国内物联网产业重要的研发、设计、设备制造及系统集成基地。该地区关键支撑技术研发实力强劲,感知节点产业化应用与普及程度较高,网络传输方式多样化,综合化平台建设迅速,物联网应用广泛,并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发展体系架构。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物联网技术和应用的起源地,在发展物联网产业领域拥有得天独厚的先发优势。凭借该地区在电子信息产业深厚的产业基础,长三角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主要定位于产业链高端环节,从物联网软硬件核心产品和技术两个核心环节入手,实施标准与专利战略,形成全国物联网产业核心与龙头企业的集聚。 珠三角地区是国内电子整机的重要生产基地。在物联网产业发展上,珠三角地区围绕物联网设备制造、软件及系统集成、网络运营服务以及应用示范领域,重点进行核心关键技术突破与创新能力建设,着眼于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以及农村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 中西部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迅速,各重点省市纷纷结合自身优势,布局物联网产业,抢占市场先机。湖北、四川、陕西、重庆、云南等中西部重点省市依托其在科研教育和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以及RFID、芯片设计、传感传动、自动控制、网络通信与处理、软件及信息服务等领域较好的产业基础,构建物联网完整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重点培育物联网龙头企业,大力推广物联网应 近来,中国物联网产业空间出现新的演变趋势: 一是产业发展“强者愈强”,资源要素将继续向优势地区汇聚集中。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等地区作为目前国内物联网产业的聚集地,企业分布密集,研发机构众多,产业氛围良好。同时,这些地区依托发达的经济环境与雄厚的地方财力,建设了一大批物联网示范项目。这为物联网的应用提供了成功案例和发展方向,并带动了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大范围社会应用。得益于产业与应用相互促进形成的良性循环,未来优势地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提速,国内物联网领域的资源要素也将进一步向这些地区汇聚集中。优势地区在未来国内物联网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 二是产业分布“多点开花”,热点地区将不断蓬勃涌现。物联网产业广泛的内涵以及与应用紧密结合的特点,使得其能够在具备先发优势的地区之外,得到更加广泛的发展。除前文所述的重点省市之外,包括天津、昆明、宁波在内的众多国内城市也将物联网产业作为本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此外,四川双流县、河北固安县、山东微山县等众多县级城市,也纷纷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大力培育发展物联网产业。 三是产业演变“合纵连横”,区域分工将进一步明晰显现。虽然目前国内物联网产业整体尚处于起步阶段,但RFID与传感器、物联网设备、相关软件,以及系统集成与应用等几大产品领域的产业分布已经呈现相对集中的态势,国内各重点产业集聚区之间的产业分工格局也已初步显现。随着未来国内物联网产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以及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产业链之间的分工与整合也将随之进行,区域之间的分工协作格局也将进一步显现。总体来看,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将分别在支撑层、感知层、传输层和平台层等几个层面确定各自的优

2019年物联网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2019年物联网行业市场分析报告

内容目录 1. 通信研发占比高,挖掘细分领域潜在机会 (4) 1.1. 科创板发行规则及与原三板的区别 (4) .2. 通信板块研发占比位居前三,挖掘细分领域潜在机会,重点关注5G、量子通信、1 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 (5) 2. 5G 完整的产业链概况:集成能力强,末端制造强,前端芯片及材料成为突破的主战场 (5) 2 2.1. 以主设备商领先的优势,产业链集成有望引领全球 (5) .2. 光模块/器件:核心技术高壁垒,国产化重点突破领域,5G+云计算叠加国产份额 提升驱动长期成长 (8) .3. 基站天线及滤波器的末端制造环节较强,功放、数字中频、高频覆铜板等前端芯片级材料是下阶段重点突破方向 (10) 2 2 2 2 2 2.3.1. 基站天线:中国基站天线企业全球领先 (11) .3.2. 滤波器:全面的国产替代,陶瓷滤波器渐成主流 (12) .3.3. PA:薄弱环节,密切关注国产替代进展;GaN 成为首选的PA 材料 (12) .3.4. 数字中频+射频收发模块:目前多依赖进口,国产化仍有待加速 (13) .3.5. PCB+CCL:高频高速板正在国产化替代 (14) 3. 专网:技术壁垒高、研发投入大的高科技产业,国产替代+份额提升面临广阔成长空间 (15) . 量子通信:量子计算时代国家信息安全核心保障,中国厂商商用进度领先,期待应用需求大规模落地 (17) 4 4 4.1. 量子计算机商用临近,下一代安全技术量子通信需求迫切 (17) .2. 国家高度重视量子通信,国内量子通信商业化进展领先 (17) 5. 云计算基础设施:IDC 一线资源稀缺,长期价值凸显 (18) 5 5 5.1. 全球IDC 行业受益云计算快速发展,大型化数据中心是未来趋势 (18) .2. 国内IDC 行业高速发展,一线资源稀缺,价格稳定,长期价值凸显 (20) .3. 5G 时代云计算/CDN 向边缘计算演进,当前处于技术研发、商业模式探索关键时 期 (20) 6. 物联网:5G 时代万物互联,终端、平台、应用市场有望相继迎来大发展 (22) 6 6.1. 中国M2M 市场:全球最大市场仍然保持高增长 (22) .2. 国内物联网产业进展:网络建设日益完善、成本如期下降,应用拓展仍需时间和 场景创新 (23) 图表目录 图1:科创板要求 (4) 图2:2017 年通信行业研发费用占比中信行业指数前三 (5) 图3:5G 网络连接示意图 (5) 图4:全球主要设备商变迁 (7) 图5:2013-2017,五大通信设备商的运营商业务收入(亿美元) (7) 图6:几大设备商无线接入设备(RAN)市场份额统计 (7)

中国物联网行业概况研究-行业发展环境及产业链

中国物联网行业概况研究-行业发展环境及产业链 (二)行业发展环境 1、有利因素 (1)国家产业政策支持,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无线通信技术保证了物联网的网络层能够可靠传递数据。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向各行业全面融合渗透,构建万物互联、融合创新、智能协同、安全可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被列入《“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7年1 月,工信部发布的《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物联网分册(2016-2020 年)》提出到2020 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包含感知制造、网络传输、智能信息服务在内的总体产业规模突破1.5 万亿元,智能信息服务的比重大幅提升。 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规划布局,公众网络M2M 连接数突破17 亿个。无线通信产业作为国家信息化的战略性产业,发展得到产业政策的持续扶持,上述政策支持为行业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无线通信技术不断进步,持续创造新的产品需求 随着物联网的迅猛发展,物联网无线通信模块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关注。目前无线通信模块所使用的远程通信技术依赖电信运营商网络,近程通信技术依赖蓝

牙、WiFi、红外数据传输、ZigBee、NFC 等。上述无线通信技术仍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以满足物联网应用服务多元化的数据传输需求,如4G 通信技术拥有比2G、3G 更高的传输速度和更宽的覆盖领域,4G 通信模块的市场占有率正在快速提升,使得更加丰富的物联网应用场景成为可能,行业应用更加成熟;同时,原先已经使用2G 及3G 技术进行无线通信的终端也有产品更新迭代使用 4G 的新需求。 (3)物联网应用涉及广泛,市场潜力巨大 根据麦肯锡咨询的预测,到2025 年最主要的9 个物联网应用领域为智能工厂、智慧城市、消费支付、智能家居、智能汽车、智能穿戴、智慧办公、智能物流、资源环境,9 大领域合计市场规模将达到3.9-11.1 万亿美元。无线通信模块作为物联网层级架构中的重要一环,在下游市场需求的带动下将进入爆发期。

2019-2020中国物联网产业全景图谱

“2019-2020中国物联网产业全景图谱”

大道至简。要想突破迷思,需要使用金字塔原理对物联网概念从整体到细节进行breakdown;最顶层的breakdown到如下的三个环节: 三个环节可做繁复的细分,但简单而言: 端 = 传感器或表计等感知设备 + 通讯终端(或二者的耦合和集成) 管 = 通讯(网络) 云 = 数据处理(数据平台、分析、应用) 因此物联网的定义是:使用传感器和测量等感知技术提取各行各业,个人海量终端数据(端),通过通讯技术把这些数据传输(管)到数据中心和数据平台进行数据分析(云);再通过通讯技术(管)把数据分析的指令和远程操作,返回到终端实现各种专业应用和操作(端)。

三个环节的现状和相互逻辑关系,从整体而言为: 端:传感器和计量等物联网感知层设备的历史由来已久,这些技术在互联网、物联网名词来临之前就早已存在,其中不乏百年老店!比如仪表行业的SENSUS,ELSTER,GE等;传感器技术也是如此,虽说传感器技术也会一直迭代演进,但其并非依赖于物联网时代的来临而存在,其技术迭代也只是常态。

管:通讯技术目前出现非常差异化的特点。绝大多数人对通讯的了解来自移动通讯和运营商网络,移动通讯技术在30年左右的发展中迅速发展到目前的5G技术,但目前非常不同的态势是:234G 技术的发展基本上遵循一个简单清晰的路径:“更快(速率),更宽(带宽),更高(频谱)”,而5G的来临再也不可能统一到如此清晰明了的发展旗帜之下了!从下图可以看出对通讯技术的要求差异化到何种程度,这使得5G或未来通讯技术会是一个集合,而非单个技术。这也是为什么市场上会出现其他差异化的通讯技术标准(比如英国剑桥的Weightless)和非通讯标准的技术(比如Sigfox,LoRa等),各自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很难靠一个技术或标准满足所有要求的情况下找到自己的细分领域。

中国物联网产业链分析

物联网产业链分析 物联网是信息化应用的新模式,通过射频识别、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设备,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 图表 1:2010年全球产业链各环节主要参与者产业定位和规模从物联网的产业来讲,物联网是一个超大规模的产业。“从现在起到2020年的10年里,中国物联网产业将经历应用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三个关键的发展阶段,成长为一个超过5万亿规模的巨大产业。”(摘自《物联网产业发展研究(2010)》) ITU的物联网产业白皮书给出一个物联网总体的三层架构图,即物联网可以分成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从具体产业链的角度,物联网以传感感知、传输通信、运算处理为基础,形成若干个面向最终用户的应用解决方案。

图表 2:国际物联网应用主要领域 序号应用领域应用场景 1 公共安全监测环境的不稳定性,根据情况及时发出预警, 2 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部位的视频监测监控及预警, 3 加强对危险物品监控、垃圾监控、可燃物排放、有毒气体 排放、医疗废物、疾病预防控制等的全流程过程监测和控 制 4 对建筑工地、矿山开采、水灾火警等现场的信息采集、分 析和处理 5 监察执法管理的现场信息监测 6 智能司法管理 7 城市运行管 城市网格、部件监控管理,如井盖等 理 8 城市水、电、燃气、热力等重点设施和地下管线实施监控

26 医疗电子档案管理 27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管理 28 文化智能文化创意园 29 文化监管 30 文物、古树、文化古迹保护 图表 3:物联网应用场景举例 目前国内产业链各环节合作模式主要集中于产业联盟,各环节除运营商外,厂商整体综合实力均较弱。目前产业联盟是产业链主要的合作形式,运营商是产业链的主导,扮演集成商和服务商角色,通过产品和服务购买的形式向产业链下游渗透。 图表 4:产业链合作形式 国内终端传感器及芯片厂商起步阶段,定位比较专,盈利能力尚不稳定,技术水平低,多为代工,国内M2M终端传感器及芯片厂商规模相对较小,针对于M2M领域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盈利能力尚不稳定,更多是在专注领域稳

whitepaper2017-物联网2017典型案例白皮书

0102

0301

02 03 服务物联网 工业4.0 工业物联网 11 33 59 Contents 阔地教育: 云端课堂,让人人享有优质教育机会 “按图索骥”,提升读者体验和图书馆效率全家升级能耗,护航“食安”锁住会员的胃同仁堂推动数字化改造,消费体验全面升级家乐福拥抱数字创新,打造差异化服务凯胜绿能: 打造安全环保的智慧巴士 62 6670737679 讯飞“听见”: 语音人工智能技术的集大成者“智能建设”如何改变传统工程机械行业“一企一证一卡”,拧紧排污阀门森林智能监控,防火于未“燃” 当虹科技: IP多画智能监控,保障城市安全看澳洲大型农场如何变身智慧农场 364044485154 数字化车间助力海信质效双升 梦天木门: 家具“定产销”的智能化之路直击食品饮料包装,高速检测升级路 “双剑合璧”成就机床产业升级AGV、机床和产线三线联动,迈向“无人工厂”怡丰机器人: 以技术力量,扩展AGV市场应用 141720 232629 04060882 研华科技及全球服务网点研华全产业物联网解决方案架构卷首语: 以生态圈力量,加速物联网落地后记&致谢 产业洞察--集产业生态,助力中国“智”造转型产业洞察--打造WISE- PaaS联盟,推动物联网落地产业洞察--助推业态融合,加速“智能”服务落地

0405 设计中心制造中心CTOS中心物流中心服务中心维修中心 研华科技及全球服务网点 研华科技是全球智能系统的领导厂商,以先进技术和可靠品质成为客户值得信赖的国际品牌。自1983年成立至今,研华全球分支机构遍及在23个国家,拥有专职员工超过8000名。联合多家合作伙伴形成了强大的技术服务和营销网络,为客户提供真正全球化布局、本土化响应的便捷服务。研华以智能地球的推手为企业使命,并以“驱动智慧城市创新 共建物联产业典范”为目标,协助各产业加速其智能化经营,致力成为智能城市及物联网领域中最具关键影响力的全球企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