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意识形态

中国的意识形态
中国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一种特殊的有组织的理论信念体系,这种理论信念体系一逻辑的方式,通过一系列理论概念符号的特定结合,来论证某种政治体制与政治秩序的合法性,以及实现某种特定的理想政治目标的途径的合理性,意识形态规定了一个国家、民族及其社会成员所应承担的义务与政治行为规则,以此作为广大民众的政治共识的基础。

一、中国古代社会——世俗的儒家意识形态

在鸦片战争和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次一次的冲击下,儒家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各种政治思潮涌入中国。

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

1.表现:1)思想意识:以平均主义和共同富裕为特征的共产主义理想。共产主义理

想在建国后成为了社会政治生活的共同精神纽带和中

国社会建构新体制的指导原则。(表现)

2)政治指导思想: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这是改革开放前意识形态的核

心内容。改革开放前,我国意识形态基本上属于一种革

命型意识形态,其主要表现为: 明显的批判性和斗争

性。我国意识形态是从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发展起来

的,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是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

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和解

放,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在革命背

景之下,共产党倡导批判和斗争精神,充分调动一切可

调动的革命力量参加斗争,就成为时代和革命斗争实践

的必然要求。即使在建国后,意识形态的这种批判性和

斗争性特点也在一定时期内得到相当程度的延续,它依

然强调对社会的批判,强调重建一个更加合理的社会制

度。(表现)

3)经济分配:大公无私的价值理想和相应的制度安排。以土地问题为例:

改革开放前,我国意识形态基本上属于一种革命型意识

形态,其主要表现为: 明显的批判性和斗争性。我国意

识形态是从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民主革命

的基本任务是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和官僚主义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建立人民

民主专政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在革命背景之下,共产

党倡导批判和斗争精神,充分调动一切可调动的革命力

量参加斗争,就成为时代和革命斗争实践的必然要求。

即使在建国后,意识形态的这种批判性和斗争性特点也

在一定时期内得到相当程度的延续,它依然强调对社会

的批判,强调重建一个更加合理的社会制度。(表现)2.功能:1)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决定了某些人的政治沉浮。

2)承担着巨大的社会整合功能,是当时中国人民的主要精神寄托和凝聚力的基础

3)承担着指导功能,是改革前中国宏观经济社会决策、基本体制建构的指导思想3.分层:1)以功能分:①纯粹理论性的意识形态——从西方引进的马克思主义(作用:维

持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

②实践的意识形态——毛泽东思想(作用:指导中国共产党组织和

行动)

2)以意识形态的最终目的分:①具有乌托邦色彩的意识形态,强调极端集体主

义和极端平均主义,目标是通过持续的革

命,以最快的速度实现人人平等的共产主

义。(表现:人民公社化、大跃进、文化大

革命时期的极端集体/平均主义)

②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具有务实色彩的意识形态,希

望通过艰苦的脚踏实地的工作,来是西安

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表现:第一个五年

计划时期)

3)以两种标准分层的作用:①使得意识形态既有远大目标的导向作用,同时也有

现实的公共政策的指导作用

②但是在一定时期这两层意识形态有一定的矛盾。

4.特色:1)政治意识形态的范围扩充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表现:一切社会意识构成了意

识形态的内涵)

2)意识形态也扩张到了极致(表现:意识形态决定了一切)

三、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事求是的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含义:科学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等重大

问题,是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

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

的科学理论。其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

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1.内容: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它的

指导下,中国进行了关于真理问题的大讨论,突破了“两个凡是”,摆

脱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为拨乱反正、全面改革提供了意识

形态的合法性基础。

2)重新界定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

裕。肯定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使得中国共产党在改革

后的工作重点稳步向经济建设转移。

3)重新界定了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发展理念,简明扼要、完

整系统阐明了科学发展观。

4)主张对外开放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5)重视民主和法制建设,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要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社

会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命题。提出

充分实现政治民主,社会民主和党内民主。

6)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7)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

2.特征:1)有着鲜明的时代性,从以政治和道德为主,走向以经济为中心,否定了阶级

斗争为纲的理论,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确立了经

济建设的中心地位,确立了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和发展生产力的经济

发展标准。

2)确定了社会初级阶段的理论,从而承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非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存在的合理性。

3)主张在建设经济的同时,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法制建设

4)承认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有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性

5)否定了片面的自力更生,主张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改革开放,艰苦奋斗,在开放的环境里进行现代化建设。

6)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贯彻“三不主义”,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自由发展;同时,合理吸收外国文化一切好的东西,是这一文化民主性的重

要表现。

7)要勇于改革,改革要符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

效益的最佳结合。

3.与改革以前相比:1)意识形态政治色彩日益淡薄,经济功利色彩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利

益结构日益明晰化

2)注意意识形态化的状况有所改变,社会科学研究在改革后日益得到恢

复和发展,非意识形态的学术争鸣也开始得以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作用:1)为改革开放政策提供

了一整套的合理性论证;2)为改

革开放消除了意识形态障碍)4.现代意识形态的转变:1)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转换,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

2)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转换,即从社会至上转变为服从服务于经

济建设的中心和大局;

3)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路转换,即从不破不立、“破”字当头,转向

重在建设、以立为本;

4)意识形态工作的检验标准,即从惟书惟上转向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5)意识形态工作从有“一”无“多”、以“一”盖“多”转向弘扬

主旋律、发展多样性;

6)意识形态工作的着眼点,从崇尚经典转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

中心等等。

中国意识形态现代思潮

中国意识形态现代思潮 概念的解析意识形态不仅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生命的有机组 成部分,没有意识形态人类就无法维持自己的生存。我们既是各种意 识形态的创造者,也是各种意识形态的创造物。作为一个在某种特定 利益驱动下形成的包含着欲望、情感、表象的知识系统,意识形态是 由理论到实践、由观念到行动的“翻译器”和“催化剂”。 但我们总是把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混为一谈。一种是“意识形 态”(Ideologie),一种是“意识形式”(Bewuβtseinsformen),二者 在来源、内涵、性质等方面存有本质区别,一味在二者之间进行“心 脏搭桥手术”,不仅难免郢书燕说以讹传讹,而且会过度强调意识形 态的阶级性,并极易造成乱贴“阶级”标签的粗暴学风。西方学者把 意识形态作为考察社会的一个视角,在他们眼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 义的对立与其说是两种制度的对峙,不如说是两大意识形态的对抗; 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也是两种意识形态的较量与融合。20世纪 60年代以来,意识形态成为社会科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范畴。法西斯 主义、纳粹主义的形成与失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 义两大阵营的对抗,第三世界(特别是非洲大陆)的出现及其政治意识 的觉醒,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的解体,都是培育“意识形态”研究的 适宜气候与土壤。这在一定水准上造成了“意识形态”一词的滥用, 不过同时又强化了它的语义威力。 “意识形态”是20世纪西方思想史上内容最复杂、意义最含混、性 质最诡异、使用最频繁的范畴之一,撒姆纳以前归纳、总结了10种意 识形态定义,伊格尔顿归纳、总结了6种意识形态定义,其中都充满 了对立、矛盾和歧异。“意识形态”与“政治”、“经济”、“道德”、“伦理”等简单概念不同,它是一个动态复合概念,表达的是 一个动态复合过程,既包括历史、社会和文化的深层互动关系,又包 括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既包括主体的认知,又包括价值的评判;既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也是一个信仰的过程;既具有理论的性质,又具有实践的品格。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无法用其他内涵清晰、外延

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X 周 宏 (常熟理工学院社会科学部,江苏常熟 215500) 关键词:意识形态;当代;理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摘 要:5德意志意识形态6的出版开启了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新路径。西方学者对意识形态的特征和历史命运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思想支援;而20世纪下半叶的社会变迁又促使了意识形态理论的凸显。20世纪80年代以来,意识形态理论在中国学术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开,这种展开对有效地批判形形色色的虚假意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中图分类号:B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05)03-0283-06Ideology theory and contemporary C hina .s ideology theoretical research ZHOU Hong (Social Sciences School ,Changshu I nstitute of T echnology ,Changshu 215500,China)Key words:ideology ;contemporary;theory ;contemporary China;M arx i sm Abstract:T he publication of T he Ger man Ideology opened new ro ad for research o f the ideo logical theo ry.T he wester n scholars have carried on the discussions on the char acteristic and historical destiny o f ideology from many aspects,which provides aid for the r esearch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a .s ideology theory.And social chang es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impel the emerg ency of ideolog y t heory.Since 1980,ideolog y theory gets mor e abundant development in Chinese academia,which bears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to criticize varied false con -sciousness effectively ,and to build so ciali st cultur e w 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一、当代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进程 1924-193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5德意志意识形态6的出版引起了学者们对意识形态理论的浓厚兴趣。1929年德国哲学家卡尔#曼海姆(Karl M annheim,1893-1947)发表了5意识形态与乌托邦6,从探讨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出发,对意识形态的含义进行分析,提出意识形态有特殊含义(即狭义)和总体含义(即广义)之分。他指出,如果说特殊含义的意识形态是指他人(或论敌)提出的在真实性和合理性上具有虚假性或可疑性的观点和陈述[1](P 56) 的话,那么广义的意识形态则是指一定社会集团所持的总体世界 观(包括其概念结构)及其要素。 [1] (P58) 意识形 态是在一定的社会存在条件下人们基于一定的利益取向而形成的观察客观对象的方式。它是每一个社会集团所不可或缺的,难以避开的,人类的所有社会知识都是意识形态。曼海姆试图建立一种关于意识形态的客观科学理论,但是既然他认为所有社会知识都是意识形态,那么他的理论又怎么具有超越意识形态的客观科学性呢?这成了曼海姆理论的悖论)))史称/曼海姆难题0。 5意识形态与乌托邦6的发表引致了以霍克海默(Max H orkheimer,1893-1973)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2] 他们提出,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对意识形态进行总体的、中性的理解,是想消解意识形态理论原有的批判张力, 第33卷第3期Vol.33l .3 5安徽师范大学学报6(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 nal of Anh ui N ormal Univ ersity (Hum.&Soc.Sci.) 2005年5月M ay 2005 X 收稿日期:2005-04-08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与社会科学/十五0规划基金项目(01BZX009) 作者简介:周宏(1962-),男,江苏省吴江市人,江苏省常熟理工学院社会科学部教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意识形态理论。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特点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特点 (一):一元主导性与多样性并存 一元主导性指马义在我国思想意识形态体系中占据着核心领导地位。之所以如此,与我国目前实行的政治经济制度密切相关。导致一元主导性因素:经济上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上实行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一元主导是我国思想领域的突出特点,可以起到动员导向增强凝聚力的作用。同时意识形态多样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是我国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必然结果,是社会阶层的变化,人们现实思想水平差异的必然结果。在现实中,人们的思想水准有差异,不同的水准导致不同的价值取向判断。我们要正视这个问题,用马义去正确引领整合社会思潮,同时把健康向上的意识形态整合到马义中去。 (二):先进性与层次性并存: 我国的社义意识形态是以我国社会现实生活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综合水平的反映,具有先进性。中共所秉承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及方针政策和道德准则是现实的表现形式,代表中共最广大人名的根本利益,因而具有先进性。我国的社义意识形态还具有层次性,这主要是指主流意识形态的层次多样性,并非多种意识形态的并存性,即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主要表现为共产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以及合理的追求个人利益的价值观念。 (三):批判性和建设性并存: 批判性是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无论哪个阶级的意识形态都具有批判性。社义的意识形态从不排斥人来文明上任何有科学价值的思想,但它也从不放弃同一切反马义的思潮的批判。他的批判表现为对各种异质性思想的批判以维护马义主义的一元主导地位;同时还表现为自我批判,即对自身的吐故纳新和新陈代谢。当然,意思形态批判的目的不仅仅是在消除异己,更重要的是在批判中建设新的意识形态,历史经验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每一次的发展有与意识形态的建设性密不可分。每到社会转型的活跃期,都是彰显意识形态建设性的关键期。(四)、开放性与包容性:开放性是时代赋予的基本属性,源于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根源于客观存在的事实及人类所面对的一些问题。由此决定了意识形态开放性的新特点:1、是意识形态自身发展的要求,具有主动性和持久性。2、是借鉴和吸收了一切先进思想和优秀成果,具有全方位性。3、是引进来喝好走出去相统一,具有双边互动性。4、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具有亲和性。包容性是开放性的意识形态的必然属性,是由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和社会主义的特点决定的。要包容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思想,在坚持一元主导的同时包容有益思想,从广义上讲应包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包容当代社会正在成长着的意识形态,包容世界各国有益的文化成果。 (五)、继承性和创新性 我国的意识形态在时空上反映了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和历史传统。同时继承和延伸着中国历史的文化资源即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性形态,反映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连续性(一)它继承的思想有:1、社会主义内在固有的意识形态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性和共产主义的目标理想。2、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民族性。3、西方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与教训的理论总结,体现了开放性4、批判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所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

研究生课程论文封面 课程名称 马克思经典选读 授课学期 2010 学年至 2011 学年 第 2 学期 学院 外国语学院 专 业 课程与教学论 学 号 2010010565 姓名 张 芳 任课教师 王秋梅 交稿日期 2011年6月26日 成绩 评阅教师签名 日 期 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院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摘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经历了不断形成和发展的曲折历程。邓小平理论的提出,初步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就,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

1.引言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具体要求。(朱兆中,2008)。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经历了更新与重构的曲折历程,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几代党中央集体,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实践相结合,形成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征和功能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他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这种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在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由四个方面组成:(1)马克思主义是其核心和主导;(2)改革开放以来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主义的过程中形成的新思想、新观点;(3)反映未来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若干思想因素,在现实生活中,共产主义观念的部分呈现;(4)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如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结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政治思想、社会主义的法律思想、社会主义道德等等。(尚兴娥:199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理论上它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探索了在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市场经济体系,加强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在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统一。中国共产党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也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也是不断前进创新的,与时俱进的。 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 意识形态具有政治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指明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巩固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让公众坚信社会主义的政治优越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秩序有导向和巩固的功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经济的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推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并且指导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伦理规范和风俗习惯 )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但是无论怎么变化,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他们都是首先维护个人的利益,再到实现社会利益的增值。因此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层出不穷,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得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社会文化功能在整个特色社会主义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包容和协调社会的各种力量,使全社会的成员能够团结一致,形成一个统一思想,凝聚民族的力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繁荣发展。

中国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研究

中国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研究 意识形态工作是“极端重要的工作”,是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关乎人民群众对党的指导思想的信仰、对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决定党的事业兴衰成败。著名学者马尔库塞于1964年在其《单向度的人》一书中向我们详细描述了发达工业社会的意识形态,分析了意识形态在那时的呈现状态。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互联网信息技术推动网络社会形成。新时期、新形势,现实客观存在的变化,必然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意识形态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特点。本文认为,网络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在网络社会条件下的新样态,是意识形态发展史进入网络社会的新呈现和新存在。正是在这个视域下,立足中国实际,对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系统研究法、统计分析法、质性分析法。本文认为,传统意识形态在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改变,社会阶层分化,网民、网上社会和网络社会形成,信息传播方式、交往方式明显变化,网络语言及叙事方式提供巨大张力,以及宽松社会环境等条件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宏观、中观、微观的三维生成动力机制实现了网络意识形态的演进生成,具有推动力量和动力机制的无穷技术性、现实性和虚拟性的有机互动性、网络传播方式的多样交互性、思想观念的多元迸发性的规律性特点。论文指出,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是时代的新课题,需要高度重视,充分结合网络意识形态新特征,全面分析把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现状。本文对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进行了理论解析,认为网络意识形态是由于信息技术推广运用产生,是意识形态在网络社会的崭新样式和更高形态,是网民

在借助数字化、符号化、图像化、语言化等中介系统进行在线、线上与线下及线下与线下交流互动而形成的思想认识,是网民看待网络社会且具有能动效应的价值观念,是网民政治理想、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思想理论基础,其本质属性是价值性与技术性的有机统一。论文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指出网络意识形态的结构,从宏观社会整体看,国家意识形态、思想理论和社会心理出现有机分离。从微观内部看,网络意识形态中认知解释层、价值信仰层和目标策略层三者处于相对分离,而又有机统一的状态,同时层与层之间出现了耦合效应。论文简要分析了网络意识形态与传统意识形态的异同,分析了结构与功能的动态变化关系,指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详细研究分析了网络意识形态动态转化,针对技术的两面性,分析了网络技术的意识形态性与抑制。本文分析了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现状,总结中国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取得的主要成效,包括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社会舆论积极向上,网上社会愈加晴朗,有效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中国声音更加响亮。论文指出了中国网络意识形态治理存在的不足,表现在治理局限网上社会,一元管理比较明显,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有时显得悬空乏力,治理措施手段传统且较单一,中国部分网民素质不高,在效果上标本兼治尚未实现。论文分析了网络意识形态治理成败的原因,在取得成效方面,主要是因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旗帜鲜明地与非马克思主义作斗争,注重理论创新,与时俱进找准意识形态治理的重点内容,重视方式方法手段的创新。存在不足的原因是传统思想认识根深蒂固,多元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论文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研究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灵魂。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既面临战略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维护中国意识形态安全,要从根本上确立意识形态安全的国家战略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问题的基本原则;持之以恒地推进意识形态领域的立论、驳论、攻辩、创新和引领工作;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构筑先进而强大的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切实把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建立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社会基础之上。 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它是当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斗争的主要阵地。坚定不移地维护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反对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在多元中立主导、多样中谋共识,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国家整体安全的意识形态保证。目前中国意识形态总体上是安全的,这是主流。否认这个主流,丧失自信、自我否定,加入“弱化”、“丑化”中国意识形态的“合唱”,是错误的和有害的。没有忧患意识,丧失警惕,盲目乐观自信,同样是错误的和有害的。我们既要看到机遇又要看到挑战。不仅要看到资本主义力图对社会主义进行和平演变,更要看到社会主义的诞生就是对资本主义挑战的开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大趋势是不可改变的。必须将维护中国意识形态安全上升到自觉的高度,坚持重在建设,形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繁荣健康发展的局面。 党内的消极腐败现象严重消解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内的消极腐败现象更容易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听其言观其行”是人民群众辨别干部的最起码标准。当前党政官员的一些腐败现象,已经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极大地影响了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削弱了党的执政基础,降低了党的执政能力,使人民群众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失去信心,进而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上摇摆不定,产生认同障碍和逆反情绪,严重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公信力、吸引力和凝聚力。对此,胡锦涛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到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关乎能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教育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在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高校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学府,聚集的是来自全国的优秀青年学子,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关乎国家的发展方向。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一种盲目引进、迷信和重用西方文科教材和“洋”学者、“洋”学说的现象。一些学校在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本科生、研究生教育中取消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政治经济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只要求掌握西方政治学、西方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的原版教材;研究生入学考试只考西方经济学;有些留学西方、系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海归”派人士,没有经过任何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教育,就直接被高薪、高位聘请进高校教师队伍、研究队伍和领导队伍。在高校存在轻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或对意识形态采取完全不作为的状况,甚至有教师在公共政治理论课硕士班上为取

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

·现代管理2012/8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关系,科学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推进主流意识形态与时俱进,事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大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一种自觉地反映一定社会集团(在有阶级的社会就是阶级经济政治利益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是一定社会集团、阶级的政治理想、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基础,反映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自觉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体系。但是,任何社会的意识形态都不可能只有一种纯粹的形式。这是因为,一定的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性质也不同。然而,任何国家或社会,其内部总是或有不同的阶级、阶层,或有不同的所有制形式,或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其外部总是要不同程度地受到其他国家、民族意识形态的影响。因而,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领域,不可能只有一种意识形态。一个国家的一定时期,尽管可能存在多种意识形态,但各意识形态的地位并不是平起平坐的,而总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 在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即主流意识形态。这是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精神力量,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指导、舆论力量、精神支柱和文化条件,它引导和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为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团结奋斗。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有多少种所有制、有多少个阶级,就有多少种反映其利益的意识形态。因此,意识形态不可能只有一种,而是多种多样的。在当代中国,事实

如何推进中国国家意识形态的建设

如何推进中国国家意识形态的建设(二) 陈利权 2008年04月18日13:56 来源:政工研究动态 黄力之在《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国家意识形态的现实性问题》一文中,首先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呈现出的复杂性的存在状态,认为从形式上看,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的法律地位是确定无疑的,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地位并非是无差别的。一般地说,改革开放以前地位比较稳固,而在改革开放以后地位发生过动摇;尽管党和政府坚持马克思主义,但在一些非主流媒体以及在相当一些大学的人文学科专业课堂上,伴随着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同,马克思主义不断受到批判和诋毁,出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对四项基本原则的进攻和挑战;在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与信仰领域,自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以消费主义为特征的物欲主义大行其道,商品化倾向渗透到一切领域,马克思主义为内核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处于普遍失落的状态;近几年出现的以“新左派”为典型代表的思潮,他们以马克思主义为追求目标,运用马克思主义话语分析当代问题,但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也与国家意识形态有距离。面对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在当下中国的复杂状态,有效地坚持而不是形式地坚持马克思主义,除了从方针政策的角度需要加强和改进外,非常重要的是必须使越来越多的人在感性层面上觉得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生活之间不存在不一致的现象,必须积极主动地消灭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的不一致之处。其思路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形而上真理性及其所体现的崇高性、理想性与现实的方针政策相对剥离开来,通过减少不一致达到消灭不一致。此外,必须在求真务实地学习、宣传和捍卫马克思主义这一方面下功夫,要有新思路: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中国的必要性立场――马克思主义具有终极的信仰性质;应当更加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著的学习;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方面,也要进行反思和创新,一方面,作为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坚持,在法律上规定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意识形态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另一方面要真正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西方及中国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进行充分说理的批评和斗争。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分析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及对策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同时,伴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我国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贫富差距扩大、拜金主义盛行、贪污腐败层出不穷等等问题,而更为严重的问题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遇到了巨大的挑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全球化趋势和科技信息化的发展,非主流意识形态不断蔓延,各种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错误思潮和思想观点不断滋生,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一、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的新挑战 (一)外部环境带来的挑战 1、西方思想渗透带来的挑战 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后,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将“和平演变”的矛头直指正在崛起的社会主义中国。作为和平演变的核心内容,思想渗透依然是他们采取的重要手段,他们不断对中国进行着“西化”和“分化”,依靠自己本身的强大实力,通过强大的舆论和媒体传播实力,大力宣传西方价值观及生活方式,并企图通过各种方式摧毁中国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力求颠覆中国人民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坚持。正是在这种西方国家设置的意识形态陷阱的思想渗透下,中国很多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坚持,导致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受到严重的削弱。 2、西方强势经济实力带来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换言之,就是说经济实力决定着文化实力。那么,在意识形态的国际竞争中,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形成了强大的威胁。江泽民同志在书中写到:“目前,从经济科技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来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我们这样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要高的多。这也是客观存在,我们不承认、不正视也不行。”①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使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和价值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和认同,同时也导致了我国很多人对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盲目崇拜,并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了动摇。而我们在面对经济实力不如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面前,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显得很苍白,缺乏足够的说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状况简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07287651.html,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状况简析 作者:张占军 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5年第09期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迅猛发展,与此同时非主流意识形态范畴的各种思想文化相随而至,不仅有促进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一面,更有阻碍、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发展的另一面,这种双重性、相对性是当前起主导作用的主流意识形态所面临的一种严峻挑战。为了推进主流意识形态与时俱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在深入了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上,对非主注意识形态内涵及特征进行探讨,有效把握二者关系,科学地对非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整合,使非主流意识形态良性发展并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的正向发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指导下发展和谐社会,实现伟大中国梦。 [关键词]意识形态;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由来已久,涵盖范围极广,是精神层面汇聚凝结在物质层面上升华的具体体现,精神层面源于物质生活,以物质为基础,形成即定的意识形态,同时反作用于其基础,影响物质层面。意识形态引领人类的价值取向,反映利益诉求。正能量的利益诉求,价值取向有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负能量的利益诉求,价值取向不仅不利于社会发展,反而阻碍、扭曲社会的发展,将使社会进入动荡不安,朝难夕虑的混乱难艰境况。可见意识形态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巨大,有必要深入研究意识形态内涵及特征,有效掌控践行正向意识形态,让正能量汇聚并传承,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健康和谐有序发展。 一、解析意识形态内涵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意识形态就相随而生,其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具有不容忽视的群体精神力量,其上深深烙印着一个阶级、或一个集团、一个群体的思维模式、思想观念、利益诉求。是积淀自然成型的一套思想理论体系,可以作用于特定社会,可以适时规范人类行为。是思想库源,是理论库源,是思想理论依据,可以有效整合社会建构。 意识形态是人们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立场、观点在理论上的系统表现,是一个世界观的思想体系;意识形态是人们的某种信念理性,是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形式属于特定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同政治、法律制度等要素一起构成上层建筑的有机体系,为其所在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服务,我们把这类社会意识形式叫做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是对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直接反映,集中体现出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其发展与社会物质经济关系发展状况不完全一致;意识形态具有能动性,它产生于经济基础,又积极、主动地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参与社会关系的建设。

论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

论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的阶级、集团基于自身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 觉反映而形成的认知体系,由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及观点所构成,反映了一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取向和价 值取向,并为其服务,成为其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思 想的理论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精辟地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 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 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 ①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主流意识形态和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 态构成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的中枢和支柱,构成一个民族精神信仰的基础 和载体,起着扩大政治认同、进行政治整合、规范政治行为、增强政治 体系的合法性、促进政治稳定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主导地位得 到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仰并认同。但是,改革开 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社会利益集团的分化,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多样化,主流意识形态趋于弱化、淡化,非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十分复杂的分化。在主流意识 形态之外,各种社会思潮如新儒学、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新利己 主义、后现代主义、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此起彼伏、层出不穷。这些社会思潮的意识形态理论通过各种渠道如国内学者的阐述和发挥、文学艺术、影视媒体以及互联网等广泛地传入中国社会各阶层,从而使 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第一,信仰和认同发生危机。由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遭遇挫折,国 际共产主义运动跌入低潮,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敌对势力传输西方文 化和意识形态,加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时期,因而社会各界有些人深受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迷茫、模糊、动摇、失落甚至淡漠,政治信仰发生危机,道德规范发生困惑与失范,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潮泛滥,我国 的主流意识形态遭到巨大冲击。 第二,意识形态发生分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发展,社会的经济成分、物质利益、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和 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状况也日趋复杂多样,意识形态和政 治文化的多样性已经成为我国思想文化领域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因此,不仅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出现了非主流意识形态,而且非主流意识形态也日益分化和多元化。这深刻说明了主流意识形态所受到的巨大压力及 所承负的引领和整合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巨大社会责任。 第三,主流意识形态被淡化。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是一 种经济形态,同时也是一种价值体系,自主、平等、竞争、信用、法制

当代中国广告的意识形态

当代中国广告的意识形态 摘要:当代中国广告中的意识形态观念是在既有的意识形态之中慢慢摆脱其束缚,逐渐显露其商业文化的本性。当代中国广告的意识形态功能有一个逐渐加强的过程。当代中国广告中所蕴涵的意识形态观念及广告为推行它而做的努力,受制于当代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大环境。 关键词:中国;广告;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既是一种观念体系,处于整体的社会关系之中,同时又是一种控制工具,使人受到影响而“采取一致的行动”,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广告理所当然地属于思想观念系统,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同时,广告又执行着意识形态功能,它总是要把自己的意识表达为被大众一致赞同的意识,从而使其所具有的思想观念成为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 一、当代中国广告的意识形态观念 广告作为商业活动的产物,在市场经济中不仅是市场营销的一个环节,而且是商业社会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因此,商业社会的广告便带着商业社会的印记,有着明显的商业社会的意识形态观念。 当代中国的广告自1979年复苏以来,伴随着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走过了三十年,在这三十年中,我们也发现和感受到了广告的商业性质。而当代中国的广告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的历史环境,体现在广告中的意识形态观念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总的来说是在既有的意识形态之中慢慢摆脱其束缚,逐渐显露其商业文化的本性的。

1.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的观念 当广告在中国媒体上重现身影的时候,虽然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商品经济重新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并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的时候,人们的思想观念并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很多人仍然像过去那样抵制广告,反对广告。为消除当时人们对广告的偏见,学界和广告界开展了对广告的正名的活动,力图在学理上解决广告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合法性问题。在对广告的正名活动中,所采用“资本主义广告”和“社会主义广告”这些传统的意识形态话语,符合当时人们刚刚从传统体制下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的认识和思维习惯,也容易为社会所接受。 这一时期的广告也体现了这种特点,在传统的意识形态观念中演绎自己,即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作为主要表现方式。在当时的媒体(报纸和杂志)中刊载广告的地方,总要标注“为您服务”的字样,广告的内容也是简单的告白再加上一点点艺术装饰,以此表明广告是在沟通产销关系,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不可少的组成元素。 2.倡导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告不再仅仅标榜自己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的角色,广告开始赋予商业社会物品以意义,同时也就开始极力地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由于生产发展的无限性和市场激烈竞争,广告在无形中推销着越来越多的超前消费和享受的观念,宣扬商业社会的生活方式,让人们

当代中国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当代中国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意识形态领域是由意识形态和领域两个词构成,而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依据这个定义,可以说意识形态就是一种思想观念,但不是一般的思想观念, 有多少种所有制、有多少个阶级,就有多少种反映这些所有制和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识形态不可能只有一种,而是多种,不是单数,而是复数。但是,这是就人类历史长河和世界范围而言的,具体到一个国家的一定时期来说,尽管也可能存在多种意识形态,但各意识形态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 总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用意识形态的“复数性存在”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没有什么理论根据。各种各样的文化并不是平分秋色的,必然有主有次,必然是主旋律与多样化的统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了这个主旋律,才能保证文化的多样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与发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与社会思潮的多样化并不矛盾,不仅不矛盾,而且根本一致。这就要求我们妥善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化的关系。 由此可见,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化的关系,不仅可以防止思想僵化,而且可以防止各种腐朽和错误思潮的泛滥,从而在思想文化领域真正形成一种既有统一意志又生动活泼的和谐局面。 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道理其实并不复杂。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被100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的事业需要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中国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一种特殊的有组织的理论信念体系,这种理论信念体系一逻辑的方式,通过一系列理论概念符号的特定结合,来论证某种政治体制与政治秩序的合法性,以及实现某种特定的理想政治目标的途径的合理性,意识形态规定了一个国家、民族及其社会成员所应承担的义务与政治行为规则,以此作为广大民众的政治共识的基础。 一、中国古代社会——世俗的儒家意识形态 在鸦片战争和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次一次的冲击下,儒家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各种政治思潮涌入中国。 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 1.表现:1)思想意识:以平均主义和共同富裕为特征的共产主义理想。共产主义理 想在建国后成为了社会政治生活的共同精神纽带和中 国社会建构新体制的指导原则。(表现) 2)政治指导思想: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这是改革开放前意识形态的核 心内容。改革开放前,我国意识形态基本上属于一种革 命型意识形态,其主要表现为: 明显的批判性和斗争 性。我国意识形态是从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发展起来 的,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是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 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和解 放,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在革命背 景之下,共产党倡导批判和斗争精神,充分调动一切可 调动的革命力量参加斗争,就成为时代和革命斗争实践 的必然要求。即使在建国后,意识形态的这种批判性和 斗争性特点也在一定时期内得到相当程度的延续,它依 然强调对社会的批判,强调重建一个更加合理的社会制 度。(表现) 3)经济分配:大公无私的价值理想和相应的制度安排。以土地问题为例: 改革开放前,我国意识形态基本上属于一种革命型意识 形态,其主要表现为: 明显的批判性和斗争性。我国意 识形态是从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民主革命 的基本任务是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和官僚主义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建立人民 民主专政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在革命背景之下,共产 党倡导批判和斗争精神,充分调动一切可调动的革命力 量参加斗争,就成为时代和革命斗争实践的必然要求。 即使在建国后,意识形态的这种批判性和斗争性特点也 在一定时期内得到相当程度的延续,它依然强调对社会 的批判,强调重建一个更加合理的社会制度。(表现)2.功能:1)为中国共产党执政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决定了某些人的政治沉浮。 2)承担着巨大的社会整合功能,是当时中国人民的主要精神寄托和凝聚力的基础 3)承担着指导功能,是改革前中国宏观经济社会决策、基本体制建构的指导思想3.分层:1)以功能分:①纯粹理论性的意识形态——从西方引进的马克思主义(作用:维

意识形态与中国经济

意识形态与中国经济 2013统计蒋昌兴201310030022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以马列主义为基础,它体现着一种“强势”的、“革命型”或“运动型”的特征。毛泽东之后,“运动型”特征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变。本文从三个阶段分析意识形态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强调自1976年开始,中国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发展逐渐呈现出显著的相互推动的趋势。 意识形态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纵观中国改革开放30年历程,社会意识形态的创新和发展始终伴随和主导着改革开放进程,为推进改革开放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彰显出意识形态的特有经济功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改革发展关键阶段的重大理论创新,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而言,一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总要受到主、客观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在那些影响到经济发展的主观因素中,意识形态毫无疑问地处于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位置。特别是对中国这样一个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同时又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问题的国家来说,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作用更是非同寻常。事实证明,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50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与意识形态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联系。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在全国范围的确立,中国意识形态领域内发生了空前的变化。其中,最根本也是最为重要的变化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里逐渐取得了领导地位并将这一地位延续至今。因此,所谓“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实际上主要是指建国之后的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注:事实上,当代中国,尤其是“文革”后的中国,的确还存在着其他类型的意识形态。这种多种意识形态并存的状况,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经济、政治的复杂结构相适应的。这些其他类型的意识形态虽然在某些时候能够发挥出较大的社会影响,但在总体上,它们不占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对社会政治的作用也要小得多。在文章中,出于分析的考虑,我们有意缩小了分析对象的范围。)按照毛泽东的说法,当代中国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然而,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主要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是一个中性的说法,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实际持有的观念、思想和理论;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的则是一种完整而正确的思想体系。从根本上,这是一个肯定性概念。由此,二者在内容和范围上都有了明显的差别。马列主义原理是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纯粹意识形态部分,毛泽东思想则是马列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实践中的发展。但它们都还不足以涵盖整个当代中国意识形态本身。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曾经接受过一些错误的、背离马列主义基本原则的思想的指导。这些思想属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范畴,仍然在我们考察的视野之内。 当代中国意识形态以马列主义为基础,在中国民主革命的过程中发展起来。它基本上属于一种、“强势”的、革命型的意识形态。 所谓意识形态的“强势”特征,是就意识形态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实际地位和作用而言的。一般地,如果某种意识形态排他性强,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明显,就可以称之为“强势”意识形态;反之,则是弱势或温和型的意识形态。(注:关于“强势意识形态”与“弱势意识形态”的概念可以参见林毓生:“二十世纪中国的反传统思潮与中式乌托邦主义”,载于《经济民主与经济自由》,第346页。而在概念的具体含义上,本文与林先生的理解略有不同。)如前所述,意识形态在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处于“枢纽”的地位,因而用“强势意识形态”来概括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总体特征还是比较适当的。具体说来,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强势特征体现在:第一,意识形态与政权关系密切,在思想领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的执政党,通过国家宪法的形式,规定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后来的邓小平理论在国家生活中的指导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