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散文

:20世纪80年代散文
:20世纪80年代散文

20世纪80年代散文

袅第十章

膄【教学目的、要求】:

蚀了解新时期散文发展的总体概况;巴金《随想录》的特征。

肇【教学重点、难点】:

袆新时期散文发展脉络;巴金《随想录》内涵。

节【课时】:2学时

膀【教学内容】:

螈一.20世纪80年代散文概况

羈20世纪80年代的散文创作成就不及小说,以中青年作家为主力。

蚄富有影响的散文集有:

蕿巴金《随想录》;

薈陈白尘《云梦断忆》;

螅杨绛《干校六记》;

螃贾平凹《爱的踪迹》;

节曹明华《一个女大学生的手记》。

芈本期散文呈现出的特征:

螇(一)对散文基本品格真实与真诚的追寻;

膅(二)创作主体对散文本体意识的自觉,注重散文的审美存在。以叙写日常生活场景或作者个人的故事为主,以表现主体丰富的心灵世界为主,以审美性为主。

蚂二.巴金的《随想录》

聿《随想录》:包括巴金从1978年12月至1986年9月写成的150篇散文,共42万字。先以单篇的形式发表于香港《大公报》等报刊上,后以时间为序编成《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

中集》、《无题集》五集,以《随想录》为总题出版。

薄《随想录》作为巴金晚年叩问、探索、总结历史之旅与人生心路的实录,对历史与人生作出了深刻的检视与理性的反思。解剖自我、怀念旧人、自我忏悔,敢于说真话,反思文革。其中《怀念萧珊》《小狗包弟》《“文革”博物馆》《说真话》等影响较大。

芃三.杨绛《干校六记》

肁杨绛多年从事翻译工作,写有长篇小说《洗澡》以及若干剧本。她于80年代写的两本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显示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观察、叙述历史的角度。

蝿她专注于时代大事件中的小插曲,书写个人的见闻和感受。她的叙述不停留在一己悲欢的咀嚼上,也不以“文化英雄”的姿态夸大个人对历史、社会的责任意识,而意识到个人的有限与可能,从“卑微者”的角度冷静地展示世态人情,因而能更多地显示历史与人生的“真相”。这种独特的叙述角度和立场,使她的散文显示出透彻的人生智慧和淡泊优雅的文风。

蚅《干校六记》记述作者1969 年底到1972 年春在河南“五七干校”中的生活,大多是个人亲历亲闻的“琐事”: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其名称、写法和作者的叙述立场,都可见明代作家沈复的《浮生六记》的影响。《将饮茶》也部分地写到了“文革”期间的遭遇,但更具特色是回忆亲人的那些作品。

莂四.20世纪80年代报告文学

薀本期报告文学可以分为两个时段:

蕿1984年前的报告文学,主要集中于人物再现,主题取向的主旋律意识鲜明。徐迟《歌德巴赫猜想》、理由《中年颂》。

螇1985年后,报告文学向“问题报告文学”发展,具有警世省人的作用和意义。霍达《国殇》、涵逸《中国的“小皇帝”》。

螄几位有名的报告文学作家的创作个性:

羀徐迟的报告文学具有题材科技化的特点;理由的报告文学具有小说化的特点;陈祖芬的报告文学主要具有深刻性和信息总集的特点。

芀【思考题】:

薄一.简析20世纪80年代散文概况;

二.谈谈巴金《随想录》的主题与特征。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社会心态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社会心态研究 20世纪80年代正当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时候,也是刚刚从文革的恐慌中走出来不久的时候,新的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社会思潮等矛盾不断冲击着社会上的每一个人。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一号文件”,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的改革步伐不断的加大,社会中的各阶级的社会心态也不断的在发生着变化。所以对这一时期的国人的心态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很有意义了。 社会心态,指的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反应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方向,它揭示的是特定社会中人们的心理状态。 20世纪80年代,我国面临着两大方面的矛盾对立:改革与保守,开放与封闭。实行改革开放势不可挡,但我们必须重新去认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如何看待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如何看待新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就成为我们必须去面对的一个大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阶层的经历和价值观利益观的不同,对这一时期的看法也不同,社会心态也各有不同,我们下面主要是研究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当时的社会心态。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的名义,在头版头条上刊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此思想解放的闸门打开了。从78年到80年,中国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而且思想解放运动的进一步深入,所以人们当时的社会心态就更多的反映在政治文化和社会经济上。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刚从文革的恐慌中走出来不久,这一时期,迷惘、悲观、怀疑、逆反等情绪瘟疫一样在青年群体中互相感染,造成青年中三种引人注目的现象:一是信教青年急剧增多;二是自杀青年急剧增多;三是偷渡港澳台的青年急剧增多。尽管这些现象只是滞留在少数青年的行为中,但却反映出这一时期广大青年的总体的心态特征——在深感人生缺憾的痛苦中产生的失落感、惶惑感和迷茫感。从他们的这些举动中,可以看得出经过文革的影响的他们,社会心态是厌世和消极的,产生的极度不信任感才致使他们这么做。但是与选择自杀相比,绝大一部分的青年知识分子是在伤口上进行反思的,他们站在现实的角度上逐步形成了积极的自我意识。他们开始唾弃迷信中的误导,用自己的眼睛重新看待人生。 从思想方面来说,当时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已经开始去触及以往那些被奉为禁止的东西了。他们的心态开始逐渐变得更包容更开放,对于文艺创作和美学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开始追寻人性、人道主义等方面的美。从真理思想大解放的过程中,他们的心态慢慢发生改变,开始用自己的思想去看待问题,改变了文革时期个人崇拜和一刀切的心理。对于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的理解也没有局限在那些条条框框的理论上。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心态也变得更加的开放和包容起来。开始引进外来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文化来促进本国的经济的发展。一直以来社会上流行

八十年代以来的诗歌和散文

八十年代以来的诗歌 一教学目的:了解新时期诗歌创作的概况。 二教学重点:掌握归来派诗歌、朦胧诗、第三代诗歌的创作特征。 三教学难点:理解归来派诗歌、朦胧诗、第三代诗歌对新时期诗歌创作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讲授 五教学步骤: 第一节归来者的诗(1课时) 一教学目的:了解归来派诗人的创作情况及其代表诗人艾青的诗歌创作。 二教学重点:理解归来派诗人的概念内涵,了解他们的创作概况。 三教学难点:理解归来派诗人对八十年代诗歌的贡献。 四教学方法:讲授 五教学步骤: (一)课程导入:诗歌在八十年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出于探索的先锋位置。文革之后主要的诗人群体有两类:1是复出诗人的诗歌创作,又称为归来者的诗;2是以写朦胧诗为主的青年诗群。这一节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归来派诗人的诗歌创作。 (二)归来诗人概念

1 背景:1980年,艾青发表了一本诗集,名为《归来的歌》,同时,流沙河、梁南也写了诗歌《归来》和《归来的时刻》,由此,“归来”不仅成为这一期间老诗人复出的现象,而且成了普遍性的诗歌主题。这批复出作家也被成为归来诗人。 2 归来诗人的群体构成:(1)50年代反右运动中的右派诗人,如艾青、公木、昌耀、公刘等;(2)1955年“胡风集团“事件中的罹难者,如牛汉、绿原、曾卓等;(3)因政治原因而在50年代相继退出诗坛的诗人,如辛笛、陈敬容、郑敏等。 (三)归来诗人的诗歌创作 1 艾青:1978年到1982年艾青创作进入了新的高峰期。这期间他出版了《归来的歌》、《彩色的诗》、《雪莲》等3部诗集和1部诗论集《艾青谈诗》,从而显示了他的创作活力。 (1)诗歌主题:从时代特征、民族命运和对人类未来关怀的角度观察生活、处理题材是艾青艺术个性的基本出发点,倾吐忧郁与追求光明是他的作品并行互补的两大基本主题。如《光的赞歌》从宇宙——历史——社会人生的广阔宏大视野来赞颂光,光既是自然现象,给世界带来色彩、声音和生命,又是精神现象象征人类的智慧、理想和勇毅,并把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政治命题放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曲折道路和所从事的伟大斗争的背景上来展开,在宏大的理性化的结构中表现了作者的人生观、宇宙观和美学观。但同时也由于强大的哲理挤压了情感的渗入使诗出现了理念化的倾

80年代文学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q 1976年1月,周恩来总理逝世,“天安门诗歌”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新时期文学” 体制的修复和重建 政治机构 书籍出版机构 文学规范制度的调整对合乎规范的作家作品加以褒奖(p191) 80年代的作家构成(P193)50年代的“复出作家” 艾青、汪曾祺、蔡其矫、牛汉、绿原、王蒙、张贤亮、高晓声、刘宾雁、邓友梅...... “知青”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贾平凹、王安忆、郑义、梁晓生、阿城...... 文学著译的出版(p197) “新时期”文学开端《班主任》(刘心武) 《伤痕》(卢新华) 80年代前期:寻求反叛“文革”模式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思想、文学话语资源。小说 “伤痕小说” “反思小说” 诗“复出诗人”的“归来的歌” 青年一代的“朦胧诗” 戏剧(话剧)与文革有关的“社会问题剧” 80年代中期:旨在离开“十七年”的话题范围和写作模式的“革新”能量“寻根文学”:着眼于民族文化的探寻 “现代派文学”:倾向于从西方现代文学获取灵感 “第三代”(“新生代”):受“朦胧诗”滋养的“朦胧诗”反叛者 80年代中后期:“回到文学自身”、“文学自觉”小说 “先锋小说” "新写实小说" 诗歌:“诗到语言为止” 理论批评:着眼研究“内部规律” 人道主义思潮(p203)起源:“伤痕文学” 发展 1979年,朱光潜《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话题》 1983年,周扬《关于马克思主义制度的“异化”问题》 80年代文学

工程管理专业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

展,具备工程技术及经济管理、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工程管理专业与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的知识结构相接轨,专业方向涵盖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管理经营、工程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承包等方向。毕业生可从事工程咨询、工程项目施工、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的相关工作,专业覆盖面宽,从业范围广,社会需求大。

资格考证:EMCI)等。 发展状况 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教育是在管理工程专业、涉外建筑工程营造与管理专业、国际工程专业、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教育的基础之上逐渐发展形成的。早些时候,国际上诸所大学院所中开设工程管理这门专业的也是寥寥无几,只是侧重于某些重点方面进行专门的专业教育,

高,将对工程管理专业及行业的发展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挑战。如何使工程建筑在质量、监理的水平以及创意上有所突破,都需要工程管理方面的协调和配合。在建筑施工组织和技术、工程开发和经营、财务的滚动和回收、整体规划的管理等诸多方面,进行工程管理的升级和同步发展,以适应发展变化的需要。业等等。 就业状况 工程管理专业的就业领域涉及建筑工程、工程施工和控制管理、房地产经营以及金融、宾馆、贸易等行业部门的管理工作。这一专业涉及就业领域对人才的大量需求比较普遍。从银行证券到酒店宾馆,从建筑企业到房地产开发公司都急需补充大量的工程营造管理及相关专业的人才,因此人才市场上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该专业就业领域所涉及到的工作是:综合系统地运用管理、建筑、经济、法律等基本知识,侧重于工程建筑、施工管理以及房地产经营开发,并熟悉中国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进行企业工程开发建设项目的经营和管理。 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修改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就业政策,为专业人才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市场环境,完善了专业人才尤其是高校毕业生脱颖而出的市场机制。北京市先后出台了《北京招聘外地人才细则》等政策,使外地专业人才留京之路进一步拓宽。享受政策优惠的人才包括

20年代散文流派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20年代散文流派 篇一:20年代散文整理 20年代散文 (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主要是杂文创作)—短小精悍的社会文明批评。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化传统”。1918年4月《新青年》设立“随感录”作家群: 他们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论战批判色彩浓厚的急就章。对于文化痼疾,社会时弊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对现实作敏锐的反应,体现“五四”的青春精神,又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如: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等,以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1927年《野草》的出版,标志着现代散文诗的成熟。 这个作家群奠定了杂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而且影响所及,自《新青年》到《莽原》《语丝》,直到30年代以后的《萌芽》《太白》《中流》,可以找出一条发展轨迹。

《新青年》《莽原》《语丝》(后分化出“言志派”—在周作人麾下聚集的自由主义作家群,以后发展到《骆驼草》《水星》《论语》等) (二)语丝文体(语丝派) 语丝社是以1924年11月创刊于北京的《语丝》周刊而得名的,是五四以后出现的一个重要的作家群体。这一群体不同于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它没有严格的组织,只是一个由《语丝》周刊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仁团体,但其影响却能与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社团相提并论,而且这个刊物坚持的时间很长。《语丝》周刊从24年11月17日创刊,到1930年3月10日停刊,是极少数长寿刊物之 一。它先后由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柔石、李小峰任主编,长期撰稿人主要有周作人、鲁迅、林语堂、钱玄同、川岛、章依萍、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另外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些重要作家如郁达夫、朱自清、胡适、徐志摩、沈从文等也经常在《语丝》上发表作品。从成员的构成看,语丝同仁在政治态度、思想倾向和艺术主张方面都不很一致,但在办刊宗旨和创作态度上很相近,即提倡自由 思想和独立意识,提倡美的、艺术的生活。语丝作家群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展开积极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对迂腐的封建礼教和落后的思想意识、僵化的传统观念、军阀官僚的残暴统治和虚伪的文风进行了猛烈的抨

资本在国际间大规模地频繁流动已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

资本在国际间大规模地频繁流动已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全世界范围内倡导金融自由化政策,广大发展中国家也逐渐加大了金融市场开放的力度。直观地看,资本的跨国流动对国际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提高了各国福利。 同样,资本流动对我国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弥补储蓄投资缺口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是一个对资本进行管制的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流入主要通过FDI(外商直接投资),很多资本交易受到限制。20世纪末期我国出现了严重的资本外逃,近年来又由于人民币的升值因素,国际资本又通过各种方式进入我国。进入我国的长短期资本导致了外汇储备的急剧增长,加大了人民币潜在升值的压力,影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特别是,流入我国的投机资本并没有真正融入到我国经济发展之中,因此对提高我国资本使用效率的贡献并不大。 可以说,资本流动程度对一国稳定政策的短期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扩张性财政政策在多大程度上挤出私人投资以及货币政策影响总需求的程度大小都与一国的资本流动程度有关。基于此,如果对国内外金融市场联系的强弱程度知之甚少,那么对经济运行就有可能做出一些自相矛盾的经济分析和政策决策。因此,评估资本流动程度对于决策者制定政策和预测政策效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我国资本流动的基本态势 我国是一个转型国家,金融制度一直处于变革之中,这种变革无疑会对资本流动性产生影响。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资本流动性一直比较低,但在1992年以前有一个明显的较快的上升趋势,在1992年之后出现了一个非常微小的下降阶段,至1995年又呈现一个稳定的缓慢上升趋势。这种变化反映了我国渐进式改革进程对资本流动的影响。改革前,我国基本是一个封闭的经济体,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对资本账户进行了有限度、有选择的开放,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之前我国资本流动性出现了较快的上升。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除了1994年实现了汇率并轨、1996年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等措施外,1998年以后只是在原有法规基础上进行规范和完善,金融体制未见较大的改革措施,而且对资本的流出和短期资本的流入采取的以计划审批、数量控制为主的严格的直接管理措施一直没有放松,限制外国对华证券投资和国内对外投资,所以资本流动性仅呈现一种稳定的缓慢的上升过程。即便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对资本流动的监管也没有明显的加强。其中主要原因是我国政府一直对资本的流出和短期资本的流入限制措施本来就很严格,在内外经济均衡发生较大冲突时期,监管当局只是对个别以前已经放松的资本项目重新实行严格管制。例如,2002年以来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刺激了大量国际资本流入我国,为了控制国内金融机构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短期对外负债,监管当局对借入外债开始实行规模管理,2004年6月监管当局制定了将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短期债务规模限制在经营资本5倍以内的限制措施。另外,尽管对资本账户采取较为严格的管制措施,但是,在国际交易活动中,一些企业采取隐蔽的、非法的措施规避政府资本项目管制,使我国政府所采取的资本管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失效或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另一方面,在1982-1986年间,我国直接投资指标稳步缓慢上升,在1986

第十一章 80年代散文.ppt.Convertor

中国当代文学 第十一章 第十一章80年代散文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80年代散文创作的总体概况和报告文学的特征。领会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涵及其所体现的“真”的文体精神。了解徐迟的报告文学在题材和艺术上的特点。 第十一章80年代散文 第一节概述 一、80年代散文创作的基本情况 (一)总体情况:平淡 (二)作家:老中青三代相承共生 (三)80年代散文创作的特色与价值 1.创作主体对散文本体意识的自觉。 2.找回了久已失落的文体精神。 3.对文体新质和新的表达方式的探索。 第十一章80年代散文 二、巴金的《随想录》 创作于1978年12月----1986年9月。 共150篇,42万字。 分五集: 《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 评价: “力透纸背、情透纸背、热透纸背”的“讲真话的大书”(张光年) “一部在思想上、艺术上都是十年文学中具有文献价值、思想价值、艺术价值的重要的著作。”(冯牧) “《随想录》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的品种,展示了一个新的方向和内容”,“比《家》、《春》、《秋》的时代意义更为伟大”。(萧乾) 第十一章80年代散文 (一)思想文化价值 1.具有震撼力的批判与自我批判精神。 2.强烈的自审意识与自省精神。 (二)文体价值 1.找回了散文的真诚品格。 2.开拓了当代散文的题材领域。 3.其话语方式在当代散文史上具有转型意义。 第十一章80年代散文 (三)《怀念萧珊》讲析 1.寻找分析的切入点 文为情作: ①连累萧珊,于心不安; ②萧珊反过来安慰、保卫”我“,增加了心灵重负 两条线索: ①外在叙事线: 属文缘起—生病—住院—死—追悼—追忆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批作家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并追溯到此前的历史,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上,和伤痕文学相比,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被称为“反思小说”。 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在中国大陆文坛出现的一种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反思”一词是哲学上的一个术语,含有反省、回顾、再思考、再评价、怀疑以往既成的结论等多层意思。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下,伴随着政治上的拨乱反正,作家们开始以冷静、严肃、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审视历史,他们视野更加阔大、思考更加深入,反思文学从而应运而生。 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发展和深化。较之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不再满足于展示过去的苦难与创伤,而是力图追寻造成这一苦难的历史动因;不再限于表现“文革”十年的历史现实,而是把目光投向1957年以来甚至是更早的历史阶段。重新探究历史是非,对过去一贯以为正确而在实践中证明是错了的政策、路线、事件提出怀疑,并以艺术的方式加以充分而深刻的表现,这就是反思文学的基本出发点。在反思文学兴起的初期,“反右”扩大化、“大跃进”、“文革”等一个个事件的历史真实不断在文学中得到展示,而这些,也就构成了反思文学的主要题材。这一时期的反思文学作品几乎全部是悲剧性的,作家们在悲剧中倾诉了人民的苦难,贯注着对民族坎坷历程的思考。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等是其中的代表作。随着新时期作家主体意识的加强,从王蒙写作《蝴蝶》开始,作家们在反思历史的同时又给自己提出了新的课题,那就是个人对历史应负的责任。这样,文学就将展示历史的进程与探索人生的真谛结合了起来。在反思文学的这一阶段,新时期文学完成了它的一次重要的跨跃——由侧重于表现时代精神到注重于张扬人 的主体,由展示历史沿革到致力于对人的心灵世界的探寻。反思文学开阔了新时期文学的视野,使新时期文学具有了更丰厚的容量与更深刻的蕴含。 背景社会条件:政治上的拨乱反正;社会性的思想解放运动作家条件:“右派”作家归来;青年作家涌现思想条件:文学不再满足于暴露揭示伤痕,而试图对历史作纵深整体性思考。 类型 反思内容:对共和国初期至“文革”时期历史、社会、个体命运进行批判性思考。反思对象:较广泛,干部、右派、知青、农村、军营生活、商人、“内奸”等在文革中命运。思考触角,追索从左到极左的深层历史原因。 反思主体:复出作家、知青作家、女性作家可与“伤痕文学”相比较。特征 1.历史纵深感和较大思想容量;从文革上溯到四清、大跃进、反右。再现反思社会灾难和人生悲剧。 2.反思历史,同时文学反思,作家主体、文体意识觉醒。

20世纪80年代中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区问题在我国开始受到重视,政府倡导的社区服务在全国普遍展开。90年代初期,民政部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概念,开始在中国大地探讨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社区的渊源及内涵 一、社区的产生 社区概念的提出,始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社区是指相对立的一种传统的精神状态、生活方式和组织形态。此后,美国社会学家罗密斯第一次在译文中划分了社区和社会的概念,提出社区和社会是有区别的。认为社区是自生的,而社会是结合的;社区是同质的或异质共生的,而社会则是异质的;社区是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而社会则是相对开放的,相互依存的;社区 往往是单一价值取向的,而社会则是多元价值取向的;社区是人们感情和身份的重要源泉,而社会则是人们理性和角色的大舞台。 二、社区的内涵 国内外学者对社区的概念理解各有侧重,对社区的定义也是人人言殊,但对社区的地域性却是基本认同的。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城市社区成为多学科学者研究的对象。有的学者表述为“社区是若干个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部分社会学家认为,社区是进行一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生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也有的学者指出:社区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根据一套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社会实体,是一个地域社会生活共同体。还有的认为:社区是由聚集在某一地域内按一定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生活共同体。可见,人们在概念的理解、定义的确定上各有不同,但大都同意在地域意义上使用社区一词。因此,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第二节社区的特征及构成要素 一、社区的特征 社区的概念既然是有一定地域范围的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那末它必然具有 以下几个特征。 1.社区是社会的缩影由于社区是社会成员的生活基地,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活动是在本社区内进行的,他们以家庭为单位消费各种生活资料,解决最基本的社会生活需求,以此建立了多种社会人际关系,通过社区,共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因此,社区不仅包括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而且包括由这些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不

我国20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理论意义

我国20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理论意义 经济二班梁巧杭 201221080213 摘要: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80年代初期在中国大陆的农村推行的一项重要的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转折,也是现行中国大陆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陆推行“改革”,而改革最早始于农村改革,农村改革的标志为“包产到户”即后来被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正文: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简介 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经营体制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集体经济组织为发包方,以家庭为承包主,以承包合同为纽带而组成的有机整体。通过承包使用合同,把承包户应向国家上交的定购粮和集体经济组织提留的粮款等义务同承包土地的权利联系起来;把发包方应为承包方提供的各种服务明确起来。 绝大部分地区采用的是包干到户的形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主要生产资料仍归集体所有;在分配方面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集体和家庭有分有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中央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已有93%的生产队实行了这种责任制。 二.改革过程 1978年11月24日,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的18位农民在关系全村命运的一次秘密会议中签署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这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开端。 1979年10月,小岗村打谷场上一片金黄,经计量,当年粮食总产量66吨,相当于全队1966年到1970年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 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在一次重要谈话中公开肯定了小岗村“大包干”的做法。当时国务院主管农业的副总理万里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对这一举动表示的支持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农村改革势在必行。 1982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此后,中国政府不断稳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三.改革优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我国农村旧的经营管理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第一,就全国来说,农业发展水平比较低,主要是手工劳动,因此不适合大规模的经营,而将经营的单位划小到家庭,同这种手工劳动的生产水平相适应。 第二,原来那种大规模经营下的集体劳动(改革前农村以生产队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农民评工记分年终分配)对每个人的劳动数量、质量很难准确统计,因而必然是平均主义的“大锅饭”,而以家庭为经济单位可克服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平均主义。 第三,农业生产的劳动对象是动物、植物等生命体,劳动对象的这种特性要求劳动者有更强的责任心,以家庭为经营单位有助于这种要求的实现。所以,家

80年代文学

论80年代文学 ——当代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12汉本2班鲁国霞 120302099 【内容摘要】文革结束后,主流意识形态发生很大变化,在文革中“损毁”的文学体制的修复、重建。成为构建“新时期文学”的首要任务,在80年代复杂的政治环境,以及政治与文学的复杂关系中,涌现出各具特征的文学流派、作家作品、文学思潮等,成为20世纪末中国小说家热情最高涨、态度最积极的、成绩较为突出的十年。 【关键字】黄金时代 80年代文学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流派 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肯定了“实践实践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命题,确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路线,提出中共“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针,与社会政治关联密切的文学界,随后也把“文革”后的文学成为“新时期文学”。“新时期文学”的发生,被看作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另一次重大“转折”。 让我们从当时的政治氛围、文学流派、作家作品等方面看80年代文学这一当代文学史的“黄金时代。 政治氛围 1980年代,当代文学在“文革”后迎来了“复苏”,大批有影响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文学”一度占据着社会话语的中心,并有效地策应着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重写文学史”口号的提出,许多文学史研究者从纯粹“文学性”的角度描述20世纪中国文学史,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路径。但由于20世纪中国人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政治化倾向,使得置身其中的文学必然无法回避“政治”这样的事实存在,因此有许多文学史研究者仍然关注着文学的生存环境,包括政治环境,这当然也无可厚非。 80年代中后期,这时以追求创新为总体特征。经过难得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在改革开放的现实环境里,也在海外文艺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成果的影响下,人们对现代文学史的认识,有了很大发展,并产生了一批新的认识成果。这时现代文学教学、科研队伍也比“17年”有了很大发展,老中青三代汇聚成一股思想活跃又看重严谨学风的学术力量。于是出现

回归与敞开_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散文诗

回归与敞开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散文诗 黄永健 (深圳大学文学院,广东深圳!518000) 摘!要: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新的话语环境之下,中国大陆的散文诗写作实现了审美的回归和文体的独 立,相应地也生成和确立了一些新的审美风格和文体样式,本文试图梳理这一特定的文体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轨迹,希望对目前的散文诗创作有所助益。 关键词:散文诗;文体;风格;审美范式 中图分类号:I207 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44(2004)05-0094-05!!一、审美的回归与文类独立的过程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大陆的散文诗创作进入了全面复兴和强势发展的高潮期,与其它各类文体一样,散文诗复兴首先得力于政治思想解放所带来的文艺观念的更新,文学突破阶级性、政治性的禁区而重新进入人性的表现领域,散文诗的表现能力和表现内容有了回归现代散文诗审美范式的可能 以散文诗负载现代人复杂的心灵世界,抒写更加抽象的现代生活。其次,它得力于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环境,从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意义上来看,全方位的改革开放将中国中断了30年的现代化进程重新接续起来,中国人不再沉迷于虚妄的政治乌托邦幻想,科技、经济、工商、竞争、都市、时间、效率以及个体、心灵、价值、理性等时代话语共同构成了新的现代生存空间。 九十年代至新世纪伊始,中国散文诗创作队伍进一步扩大,风格更加多样,散文诗以其短小精微的文体特征,适应了现代后现代社会精神消费快餐化的趋势。诗人西川九十年代的长诗?致敬#、?巨兽#等因追求诗歌文本的多义性、播散性、多元复杂性,而胀破了新诗分行分节的格局,或许可以认为是在新的环境之下,自由分行诗体自然向散文诗体滑行的一个信号。自1979年开始全面复兴的大陆散文诗,思想内容从战歌(四十年代)式的鼓吹,赞歌、牧歌式清唱(五十年以郭风、柯蓝为代表)转向对历史和革命的反思,随着时代的推进,散文诗的哲理内蕴进一步转向对人性多面复杂、存在的悖论荒诞作多视角、多层次的探索和阐释。 因此,如果我们说自70年代末开始,中国现代散文诗 实现了向散文诗美学品味的回归,倒不如说中国散文诗实现了向现代性的回归,中国终于从政治意识形态的虚妄状态中重新回归全球现代化的轨道,人们的心灵状态再度调适,从创作者和接受者两方面来看,散文诗必得走向回归之路,但这种回归决不是简单的重复(回归到以鲁迅为代表的象征寓言式表达),而是沾着历史的血泪和现代的感受,由以往单纯的赞美走向对于历史、时代、现实的艺术思考,并努力突破特定历史环境中形成的写作模式,在形式、技巧和 语言方面,积极探索这一文类的新的可能性。[1] 八九十年代 中国散文诗恢复正常生态并开始取得与小说、诗歌平行的专门文类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作人数的剧增。从1979年开始,中国大陆散文诗创作队伍迅速扩大,除柯蓝、郭风、流沙河、许淇、王中才、徐成淼、刘湛秋、李耕等五六十年代即已闻名的散文诗作家之外,陈敬容、刘北汜、莫洛等40年代就已成名的老作家?归来%之后也写了不少好作品,新时期作家群包括一些从事文学理论研究的专家中都有大批创作散文诗的新秀出现,中国大陆出现了一大批以写散文诗而崛起于文坛的散文诗诗人,进入九十年代之后,散文诗作者和出版散文诗个人专集的诗人群体更加庞大。 二是散文诗发表园地的扩大和散文诗理论的勃兴。1986年1月,湖南益阳邹岳汉创办中国文坛有史以来专门刊载散文诗作品和散文诗理论研究文章的?散文诗#杂志,发行量由最初的每期三千册发展到现在每期近七万册,十八年来发行三百多万册。1986年10月,柯蓝主编的?散文 收稿日期:2003-12-15 作者简介:黄永健(1963-),男,安徽人,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2004年第5期(总第87期)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 ty for E thnic Minori 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No.5Oct.2004

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1.张芳同学写了一篇关于“西藏今昔巨变”的主题论文,下列史实与之无关的是()

A青藏铁路通车 B 西藏和平解放C西藏民主改革D设立经济特区2.这一握,穿越了60年的历史风雨。60年前,国共两党为了中华民族的共同福祉曾有过两次成功的“握手”,即() ①北伐战争②辛亥革命③抗日战争④解放战争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③D②④ 3.我国的经济特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主要区别是()A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B与中央的关系不同 C社会制度不同D各自的权限不同 4.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之所以迅速发展,最根本的一点是() A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一脉相承 B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 C国际形式变化的影响 D海协会和海基会的共同促进 5.探究问题: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9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安徽和四川等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一年深圳、珠海等四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此时的中国,改革的初步成果催生了人们的信心和希望,一场奋力图新的社会变革,如春潮般涌动,走出了一条属于中国自己的道路。 ——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复兴之路》解说词 ①今年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多少周年?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 想基础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②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党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③接合所学知识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是什么? ④改革开放以来,整个中国社会变化很大,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⑤从改革开放的变化中你得出了怎样的认识?

20世纪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的启示

引言 (2) 一、20世纪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与当前中美贸易摩擦概述 (2) (一)20世纪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概述 (2) (二)当前中美贸易摩擦概述 (3) (三)两国贸易摩擦的特点对比分析 (4) 1.中日两国遭遇贸易摩擦特点的相似之处 (4) 2.中日两国遭遇贸易摩擦特点的相异之处 (4) 二、20世纪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与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比较 (5) 1.中日两国遭遇贸易摩擦原因的相似之处 (7) 2.中日两国遭遇贸易摩擦原因的相异之处 (7) 三、20世纪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与当前中美贸易摩擦应对措施比较 (8) (一)日本应对贸易摩擦的措施及其后果 (8) (二)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措施及其效果 (9) (三)两国遭遇贸易摩擦应对措施的比较分析 (10) 1.中日两国遭遇贸易摩擦解决方式的相似之处 (10) 2.中日两国遭遇贸易摩擦解决方式的相异之处 (11) 四、对我国的启示 (11) 目录

20世纪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与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比较分析引言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进入最为辉煌的时期。经过近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日本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80年代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与此相反,美国经济却面临着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的双重困扰,这一时期,日美贸易顺差迅速增加,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向纵深方向发展。美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手段,扭转局势,逼迫日本妥协,直接导致日本经济泡沫化。 当前,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与20世纪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在一定程度上有其相似之处。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与美国间的贸易摩擦也日趋频繁。本文通过对日美贸易摩擦与中美贸易摩擦的比较研究,分析中日两国遭遇摩擦的特点、原因、对策的相似性与相异性,从中获得日本应对摩擦的经验与教训,更好地化解中美贸易摩擦。 就搜集到的资料来看,也有学者曾对相关问题进行比较研究:卢艳辉《中美、日美贸易摩擦比较分析》(《求实》,2005)通过回顾七、八十年代日美贸易摩擦的情况与分析中美贸易摩擦现状,将两者进行相同点与不同点的比较。李文通《中日对美贸易顺差的原因及美国不同政策的反应思考》(《当代经济》,2010),该文从日美贸易和中美贸易对比分析及美国对中日两国不同政策的角度切入,主要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一、20世纪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与当前中美贸易摩擦概述 (一)20世纪80年代日美贸易摩擦概述 至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国内经济繁荣,在出口导向经济战略的引导下,获取大量外汇,已连续十多年对美贸易顺差,并且数额逐年增加,日本与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日趋尖锐。“1970 年, 日本的出口贸易额为189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1/ 6,而16 年后日本增至2108 亿美元, 基本上与美国的2173 亿美元持平。在1970 至1986 年的16 年中,日本的出口规模扩大了10倍,而美国仅翻了一番。”[1]在此期间,日美间摩擦范围也逐步扩大(见表1)。50年代摩擦的焦点是纺织品,60年代转而变为钢铁,70年代时,彩电成为两国贸易摩擦的中心,80年代发生摩擦的对象则是汽车,严重触及美国国内的支柱产业。以汽车生产为例:二战刚结束时,日本的汽车年产量不足1.5万台,仅占同期美国汽车生产量的0.2%。至1980年,日本汽车生产量超过1000万台,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当时美国生产的汽车在日本市场仅占1%的份额,

浅谈80年代汪曾祺散文1.

浅谈80年代汪曾祺散文中“谈吃”的现象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082 学号08011114 姓名费会 【摘要】: 汪曾祺写“吃”是“大雅”与“大俗”的完美融合,是汪曾祺用精致的笔尖热情拥抱生活的结晶。他用他那儒雅朴实的笔触去紧紧拥抱生活,也让读者随着他的笔享受了一道道精神的美食之旅。本文从发现汪曾祺散文中广博的“吃”现象入手,进而发掘其异于其他文人的特 殊之处最后重点总结其特殊性的成因。 【关键词】: 雅俗融合怀旧情怀自由博雅儒家文化饮食传承 【引言】:随着新时期文学环境越来越宽松自由,汪曾祺那淳朴灵动的语言又跃入读者的眼帘,犹如给浮躁的当代文坛带来一曲悠远清新的牧歌。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和他的小说一样总体上呈现出一种疏朗淡薄之气,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尽收笔下。读其散文不难发现,其在散文中涉及“吃食”之多,是颇为有趣并且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在散文领域能把写“吃”写的如此广博多样,雅致讲究,舒坦爽朗的,汪曾祺无疑是屈指可数并独占鳌头的一位。仅仅关于吃食的美文,汪曾祺就有32篇之多,如《故乡的野菜》《端午的鸭蛋》《昆明菜》《四方食事》等等。他那些古朴清晰,自然温婉的语言犹如汩汩细流缓缓滑过读者的心头,能让焦躁的心绪获取短暂的平和。他谈吃方面的散文在可谓是给读者乃至文坛带来了一道道精神上风味独特的美味佳肴。 现当代文坛上,笔下涉及“吃”的作家虽不止汪曾祺一个,但是能够把“吃”写的雅俗融合而且毫不做作的,汪曾祺可谓是第一人选。周作人谈吃,是为了表现艺术化的生活。正如他在《生活之艺术》中讲到“生活不是很容易的事。动物那样的,自然地简易地生活,是其一法;把生活当作一种艺术,微妙地美地生活,又是一法”1周作人是推崇艺术化的生活的,在他看来,中国人少的就是生活的艺术,少的就是微妙的,美的生活。而在《北京的茶食》中说得更为具体一些:“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之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动物基因组计划和动物分子遗传学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突破性成果,国际上的动物育种已逐渐进入分子水平,从传统的育种方法朝着快速改变动物基因型甚至是单倍体型的方向发展。动物分子育种的理论和技术得到了不断完善,可以预见分子育种在动物中的广泛应用,必将迎来了新的畜牧科技革命,对21世纪世界畜牧业产生巨大的影响。 1.分子育种的理论基础 遗传学从产生起经历了经典遗传学、群体遗传学、数量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发展到现在的分子数量遗传学。孟德尔遗传学与数学相结合形成了群体遗传学,通过它来研究孟德尔群体的遗传结构及其变化,即群体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组成和变化。群体遗传学使孟德尔遗传学由家庭水平发展到了群体水平,而数量遗传学则是群体遗传学和统计学应用于数量性状的产物,是研究群体数量性状遗传与变异规律的科学。分子数量遗传学是分子遗传学与数量遗传学相结合诞生的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分子育种就是以分子数量遗传学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动物育种方法。 动物育种技术随着遗传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经历了从表型和表型值选种,基因型值或育种值选种,发展到目前以DNA分子遗传标记为基础的标记辅助选种、转基因技术和基因诊断试剂盒等的分子育种。 2.动物分子育种 动物分子育种(animal molecular breeding)是利用分子数量遗传学理论和技术来改良畜禽品种的一门新型学科,是传统的动物育种理论和方法的新发展。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它应包括两方面内容:基因组育种(genomic breeding)和转基因育种(transgenic breeding)。其中,基因组育种是在基因组分析的基础上,通过DNA标记技术来对畜禽数量性状座位进行直接选择,或通过标记辅助导入有利基因,通过标记辅助淘汰(marker assisted culling,MAC)清除不利基因等,以达到更有效的改良畜禽的目的。转基因育种则是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某种动物的基因组上,育成转基因畜禽新品种(系),从而达到改良重要生产性状(如生长率、遗传抗性等)或非常规性育种性状(如生产人类药用蛋白、工业用酶等)的目标。 由于动物分子育种是直接在DNA水平上对性状的基因型或基因进行选择,因此其选种的准确性会大大提高,克服了传统动物育种方法的缺陷。按照常规育种方法要提高家畜的生产性能,如瘦肉率、产奶量、增重速度、饲料利用率等,人们往往需要进行多代杂交,选优交配,最后培育出高产、优质、人们期望的品种。然而,这种传统的方法存在着品种育成时间长、育成后再想引入新的遗传性状困难大等许多弊端,使带有新性状的品种可能同时也携带有害基因,杂交后有可能会降低原有性状。而分子育种能够克服传统杂交选择法的各种缺陷,具有高效、快速育种的特点,目前已显示出了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必将成为动物遗传育种学科发展的方向和21世纪动物育种的主流。 2.1基因组分析与动物分子育种

20世纪80年代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3-2014学年度下学期2012级《形势与政策》期中论文试卷任课教师:向海英 学院:财经学院专业班级:财政1201班姓名:钟家宝学号:20121504905 成绩: 中国能否坚持不结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综合国力上升,而中国的外交政策一直以来也是各国关注的焦点。随着中国崛起,中国将放弃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的言论兴起,而在我看来中国是坚持不结盟的。 一、我国不结盟政策由来 中国不结盟政策由来已久。20世纪80年代后,国际态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苏联的霸权主义全球扩张难以为继,国内的经济发展开始变得缓慢甚至停滞,国内政局也因为最高领导人的接连去世而处于不稳定状态,种种因素导致苏联的实力已经大为削弱。而美国在结束越战后,国家趋于稳定,国力开始回升。美苏力量对比已由20世纪70年代的苏攻美守的局面转变为美苏均衡,美国略占上风。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作为一支独立的重要力量,其倾向不仅关系着美苏争霸的结果,也关系着自身利益和世界局势的稳定。在以邓小平为中心的国家领导人认清了苏美两国分别对我国的威胁之后,认为:苏联由于自身实力的下降,对中国的直接威胁程度已经大大降低;美国延续同台湾的半官方外交关系,实行“双轨”的对华政策,这种中美战略是极为不可靠的。同时,中国的国内政治经济情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目标是中国最大、也是最高的国家利益。外交战略也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要为经济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不结盟战略作为一种全方位的无敌国式外交战略,它强调不与美、苏两个大国中的任何一个结盟,也反对和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成为盟友,很好地反映了中国同世界各国进行交流与合作的利益需求。 二.我国不结盟外交战略的内容 不结盟外交战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陈云在1979~1989年十年中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方针有哪些重要思想值得我们牢牢记取? (一)我们搞四个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先要把“实事”搞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什么事情也搞不好 1977、1978年错在什么地方?就是错在没有把“实事”搞清楚。经过了“文化大革命”十年的破坏,已经不可能在20世纪内实现四个现代化。考察了日本、欧洲,只看到了他们战后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成为发达的国家,没有看到他们的工业基础比我们好,他们的技术力量比我们强,更重要的是没有看到他们没有八亿农民革命胜利30年了还有要饭的这样一个情况,从而不适当地坚持要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并且错误地提出要以比原来的设想更快的速度、要在20世纪末实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结果犯了“急于求成”、“欲速不达”的错误。 1983年以后错在什么地方?就是错在没有坚持20年翻两番的前十年打基础、后十年振兴的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同样错在没有把“实事”搞清楚。当时的“实事”是什么?首先,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国家财政经济状况还没有根本好转,经济体制有待在经济环境比较宽松的情况下进行系统的改革。在这种情况下,前十年只能着重于打基础、理顺关系,速度不能搞得太快,而且要边走边看,走一步看一步。由于没有这样做,一些领导人天天在那里鼓动翻番,鼓动大上基本建设项目,鼓动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结果出现了1984年第四季度的严重失控,1987、1988年又没有正视经济中存在的国民收入超分配的问题,软着陆没有着下来又再度起飞,最后导致国民经济的再度大调整,重犯了“急于求成”、“欲速不达”的错误。 我们的问题,无不出之于不分析“实事”。我们每一个大的报告都是从形势分析讲起,而且用的篇幅不短。问题在于是不是把“实事”搞清楚了。回过头来看,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并没有把“实事”搞清楚,不然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差错。 什么东西妨碍我们把“实事”搞清楚? 先有目标,然后去“分析”实事。1977年提出23年实现现代化以及随后一些部门和地区提出的翻番计划,都分析了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但这种分析都是为了论证当时提出的目标是积极的和可靠的。定什么目标,应当是分析的结果,而不应当是分析的出发点。先定下目标再去找根据,是无法把“实事”搞清楚的。 “长官意志”在起作用。在许多情况下,发展目标都是长官意志断定的,而长官的意志又是不受约束的、不承担责任的。做经济工作的人,扭不过长官意志,只能只唯上、不唯实。而在有些情况下,尽管经济部门唯实了,但长官意志可以轻易否定掉经济部门制定的计划方案。第一个五年计划1955年5月人大会议通过,12月,中央领导人就发动批判生产和建设方面的右倾保守思想。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数字于1956年11月八大二次会议通过,1957年10月,中央领导人就发动“大跃进”,把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全面推翻了。1982年人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