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社会交换理论

第八章社会交换理论
第八章社会交换理论

第八章社会交换理论(S o c i a l E x c h a n g e T h e o r y)本章授课要点:

1、明确交换理论所使用的基本概念及其思想来源;

2、正确区分霍曼斯和布劳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各自的理论缺陷

第一节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来源

现代社会学的交换理论是在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的着作中诞生的,同冲突理论一样,交换理论也是作为对功能主义的反拨而发展起来的。社会交换理论是在广泛地吸收其他学科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思想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人类学和行为心理学。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交换思想

以亚当·斯密等为代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理论取向。在他们看来,交换是人类一切历史阶段上一切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古典政治经济学同时把人看作是富有理性的,人在行动时,总是精心计算,对市场信息作出全盘估计,对行动的成本和利润加以权衡,尽量选择只付出较小成本就能获得较大利润的行动方案。社会交换论者吸收了以上关于成本、报酬、利润等概念,在他们看来,经济学对商品交换的分析不仅适合于经济领域,也适合于社会领域。

二、人类学中的交换思想

20世纪上半叶,西方人类学对初民社会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在以下这些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中,交换被作为一种社会整合的要素受到关注,其成果为社会学的交换理论提供了一些基本思想。

(一)弗雷泽的澳大利亚土着居民姑表联姻模式: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用经济动机来解释澳大利亚土着居民中的姑表联姻模式,即土着居民由于没有娶亲的财力,只好用自己的女性亲属作为交换妻子的物品,因而妇女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拥有较多姐妹或女儿的男人就富有,并给他带来威望和权力。

(二)马林诺夫斯基的交换心理学说:马林诺夫斯基在对特罗布里恩德群岛进行研究时发现,居民中通行一种“库拉圈”的交换制度,交换以臂环和颈饰为物品,但这种交换主要的不是源于获得的经济动机,而是一种建立并维持友谊的方式。马林诺夫斯基由此区分出物质交换和非物质交换,这对现代交换理论摆脱功利主义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摩斯交换理论中的结构主义:马歇尔·摩斯既反对从个体的经济动机解释交换,也反对从个体的心理动机解释交换。在他看来,促使人们进行交换的力量不是来自个体,而是来自社会或群体。个体从事交换活动是根据群体规则进行的,又是任意的,它体现了群体的道德。而这种道德一旦出现并在交换中得到巩固,其作用就远远超出交换事物的活动范畴。摩斯的这一观点把功利主义的交换与社会结构分析紧密地联系起来,对社会学的交换理论形成是有意义的。

(四)列维·施特劳斯的结构主义:列维·施特劳斯是结构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他对社会交换理论的影响不仅仅是他重申了交换关系,反映了社会组织模式,还在于他明确提出了交换对等原则,即任何交换都必须是得到的与提供的相等。

三、行为心理学对社会交换理论的影响

行为心理学家伯勒斯·斯金纳通过对动物的实验观察,认为一切行为都可以用刺激——反应的公式来表示,

不论是动物行为还是人类行为都受“奖励”的引诱。这种强调个人的行为是由外部决定的,并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相信通过动物行为的观察可以推断和解释人类行为的思想,对社会交换理论产生了最为深刻的影响。

第二节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

乔治·霍曼斯(George C. Homans)1910年出生于美国波士顿的一个富有家庭,1932年在哈佛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因偶然的机会而转向了社会学研究。1934年与查尔斯·柯蒂斯合着的《帕累托理论介绍》,给他在社会学界带来了声誉。霍曼斯一声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哈佛讲学,曾出任过哈佛大学社会学系主任,1964年当选美国社会学会主席。霍曼斯在从事社会学研究初期对功能主义兴趣较大,着有《人类群体》(1950)。后来,研究方向则转向交换论,着有《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1961)、《返回到人》(1964)、《社会交换的性质》(1967)。

霍曼斯的早期理论受帕森斯、默顿的影响较大。在《人类群体》(1950年)一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结构功能主义的某些兴趣与继承。后天他的理论发生了转变,其中哈佛大学动物心理学教授金纳对他的影响十分显着。他的主要着作有:《作为交换来看人的行为》(1959年)、《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1961年)、《社会交换的性质》(1967年)等,在这些着作中,他把人类行为都视为交换行为,尝试建构能够解释人类行为的合理性命题系统,并推演出一些微观社会学定律。他的开拓性研究,使他成为当代西方社会交换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理论特色是行为交换论。

一、霍曼斯交换思想的来源

霍曼斯在反驳列维一斯特劳斯对交表婚姻所作的结构分析时,首次提出了交换理论框架。在与大卫·施纳德的合作中,霍曼斯预含着他以后着作的重要主题;(1)对各种形式的功能理论持怀疑的观点,(2)强调心理原则是社会理论的公理,(3)对交换理论概念的偏重。①

在评价列维一斯特劳斯交换功能主义时,霍曼斯和施纳德有力地指出列维一斯特劳斯理论例外情况。首先,它排斥了各种间接、广义交换形式。列维一斯特劳斯对交换所作的这种理解“把它的意义狭隘化了”。第二,列维一斯特劳斯认为不同的交换形式象征性地再肯定和整合不同模式的社会组织的观点存有疑难,“制度之所以是制度,是因为它产生于社会中个人或子群体的驱动力,或迫切需要。”②拒斥列维一斯特劳斯思想的结果,就是霍曼斯和施纳德坚持认为交换理论必须首先强调面对面的互动,首先强调个人之间有限的和直接的交换,认识到个体的行为创造并维持社会结构。

把人类行为理解为互动的个人进行报酬(和惩罚)的交换,这使霍曼斯把基本经济学的第一原则加以改动并加以吸收:人理性地算计他们某一市场中行为的长期结果,并试图在交易中获取最大的物质利益。然而,霍曼斯使这一简单思想增添光彩:“我们的确要恢复经济人的地位。经济人的麻烦并不在于他是经济人,即他运用资源谋私利,问题在于他是反社会的和唯物主义的,只醉心于金钱和物质商品,甚至为此而不惜牺牲自己的老母亲。”③

① [美]乔治·C·霍曼斯和大卫·M·施纳德:《婚姻,权威及最终原因:对单系交表婚姻的研究》(纽约:自由出版社,1955年)。

② [美]霍曼斯与施纳德:《婚姻》,第15页。

③ [美]霍曼斯《社会行为》第79页,肯尼斯·鲍尔丁《“社会行为:其基本形式”的经济主义观点》(《美国社会学评论》

因此,为了对人类的行为做出恰当的解释,这一基本的经济学假定必须从以下四方面加以修改:(1)人们并不总是追求最大利润,他们只是想在交换关系中得到某些利润。(2)人在交换中并非常常从长远着想或进行理性的算计,在日常生活中,“博弈论对人类行为是良好的劝告,但却是对人类行为糟糕透顶的描述。”(3)交换物不仅是金钱而且还有其他的商品,包括赞同,尊重,依从,爱,情感,以及其他紧缺物质产品。(4)市场并非是人类交换中的一个孤立的领域,所有的互动都牵涉到个人,他们交换报酬(如惩罚),追求利润。

二、基本概念

霍曼斯把经济学和心理学的概念与观点结合在一起,阐述了他的理论目标:“把社会行为视为一种至少在两人之间发生的、或多或少要获得报酬或付出或本的、有形或无形的交换活动。”④首先,他修改与吸收了经济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中的有关概念与命题:

霍曼斯为了阐述这一基本原理,使用了下列基本概念:

行动——是行动者个体的行为,旨在追求报酬,避免惩罚

互动——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作用

情感——是指在群体中,个人之间所具有的内部兴趣

刺激——是指环境中的暗示,能引起个体做出行动上的反应

报酬——又称奖励,是指能够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对象

成本——有两种含义,一是实际成本,二是机会成本

投资——是指一个人拥有的全部资源,包括社会地位、知识、专长等

利润——是指一项行动结果中,报酬减去成本所剩下的纯粹奖励

霍曼斯运用这些基本概念,建构了关于人类行为的一般命题系统,他试图通过演绎进行解释,即通过一般命题系统演绎出经验规则,解释人类行为。霍曼斯关于人类的社会行为的一般命题系统包括下列六个命题。

三、基本命题

(一)成功命题

成功命题(The Success Proposition):个人的某种行动越是经常地得到相应的报酬,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重复这一行动。

对于人们进行的所有行为来说,一个人的特定行为越是经常受到奖励,则该人越是有可能采取这种行动。

⑤霍曼斯在这一命题中指出,如果一个人曾经成功地获得一种报酬或避免一种惩罚,他就倾向于重复这种行为。他认为,日常生活是由人们需找报酬的行为构成的。例如,工作努力就能获得较多的工资,为考试而学习就能得到好分数,微笑的表情可以得到热性的欢迎。那么,人们就会努力工作、为考试而学习、待人和气。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看到例外的现象: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努力工作,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在考试前认真学习,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面带微笑。因此,成功命题只有一半是真实的,它不能完全经得起经验的检验⑥。

(二)刺激命题

对霍曼斯网罗基本经济学和心理学的更为详尽和严格的分析,请看埃克森《社会交换理论》第162-171页。

④ [美]G .G .霍曼斯:《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第13页。

⑤ [美] G. C. 霍曼斯:《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第16页。

刺激命题(The Stimulus Proposition):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有相同或相似的行动。

如果过去一个特定刺激或一组特定刺激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对某人行为的奖励,则现在的刺激与过去的刺激越相似,这个人就越可能采取该种行为,或相似的行为。⑦

霍曼斯在这一命题中指出,一个人在若干种行为中总是选择更能得到他所希望的报酬的行为,为了掌握这个命题,我们举一实例来说明:一个采购员过去几次给有关人员送礼后都得到他所想得到的紧俏商品。这使他认识到,送礼能使他采购到不易采购的紧俏商品。同时,这个采购员过去几次用单位介绍信联系业务,也可能选择送礼,而不是使用公文。在这里,采购活动是一个特定的刺激。这个命题的真实性与普遍性都有限,因为它排除了更大范围内的社会“刺激”因素,如反腐败的力度等。如果还有其他“刺激”因素存在,行动者就可能会放弃相同或相似的行为。

(三)价值命题

价值命题(The Value Proposition):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架子,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

霍曼斯在这一命题中指出,一个人在若干行为中总是选择那种结果对他更有价值的行为。为了掌握这个命题,我们也试举一实例:某人所在单位的领导与他自己的一位亲戚在同一天搬家,都需要人帮忙。如果去帮忙前者,就不能帮忙后者。这里就产生了一个价值问题:帮助领导与帮助亲戚哪一个更有价值?他当然会挑对他来说价值大的一种行为。

(四)剥夺与满足命题

剥夺与满足命题(The Deprivation—Satiation Proposition):指某人在近期内重复获得相同报酬的次数越多,那么这一报酬的追加部分对他的价值就越小。

霍曼斯在这一命题中指出,一个人总会认为已经得到的奖赏没有多大价值,而要通过新的行动寻找不同的奖赏。也就是说,经常得到的报酬,对行动者来说会逐渐失去价值。为了掌握这一命题,我们也试举一实例来说明:某人经常为亲戚做事,从而赢得了亲戚们的赞许。久而久之,他不再追求亲戚们的赞许,而追求朋友们的赞许。因此,当一个亲戚与一个朋友同时找他做事时,他可能会拒绝亲戚而帮助朋友。

(五)攻击与赞同命题

攻击与赞同命题(The Aggression—Approval Proposition):当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预期的报酬或受到未预期的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或出现攻击性行为;当个人的行动得到预期的报酬或超过预期的价值,或没有得到预期的惩罚时,他就会高兴,心理上也赞同这种行为。

霍曼斯这一命题中指出,一个人行动的结构是否与他的预期(得到酬偿或回避惩罚)一致,总会引起他的情感行为,不一致则感到气愤,可能发生攻击行为;一致则感到高兴,可能发生赞同行为。我们现举例来说明这一命题:一个人不小心损坏了邻居的一个物件,他准备赔偿20元钱了事。但那位邻居把那物件交给他,要他全部赔偿,结果他赔偿了100元钱。他为此很生气,会向人们诉说那位邻居的苛刻,或找机会报复。如果那位邻居一分钱不要他赔偿,也没有责备他,那么他会高兴,会向人们诉说那位邻居的宽容或找机会为邻居做事。这两种现象就腹黑霍曼斯在“攻击—赞同”命题中提出的行为规则。

(六)理性命题

理性命题(The rationality Proposition):人类的行为不是一种单纯的刺激—反应,而是一种理性行

为。这一命题是霍曼斯在《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一书初版以后明确提出来的。这一命题的含意是,一个人行动前不仅要计算行动产生的报酬的价值,还要考虑获得报酬的可能性。如果报酬的价值大,但得到此种报酬的可能性不大,总会减少行动的可能性;反之,如果报酬的价值大,得到此种报酬的可能性也大,总会提高行动的可能性。获得报酬的可能性,是一种概率。这样,行动(可能性)=(报酬)价值×(获得此报酬)概率。

例如,一个副料长被本部门领导人找去谈话,调到另一部门继续任副科长,或去高校进修一年,并说如果高校进修一年回来后提升为正科长。一年后提升为正科长,比起平行调动来,无疑对这位副科长来说是更有价值的;但一年后提升为正科长的可能性大不大呢?这便成了这位副科长是否决定去进修一年的关健因素。如果那位领导人说话历来算数,这位副科长一年后获得晋升的概率为l;如果那位领导人说话有时算数,有时却不算数,则这位副科长一年后获得晋升的概率为0.5,如果那位领导人说话很少算数,则获得晋升的概率更小,几乎近于零。只有在概率较大时,这位副科长才会采取离职进修的行动。

霍曼斯指出,这些命题是互相联系的一个整体。单个命题只能对人类行为作出部分解释,整个命题系统却能全面解释社会结构。霍曼斯认为,最制度性的社会行为与最不制度性的行为,都可以通过他的一组命题来解释。在霍曼斯看来,他提出的关于人类社会行为的六个命题,是显而易见的、不证自明的。从面,他构造了一个以这些公理式命题为核心的演绎框架。霍曼斯试图把六个命题作为公理置于演绎框架的顶端,而把经验概括置于演绎框架的底层。他把社会学解释的方法确定为:从最抽象的命题(或公理)推向被解释的经验概括。

四、霍曼斯的理论不足

(一)心理还原主义

霍曼斯将一切社会行为都归结为简单的心理行为。他认为任何人类行为的背后都有其心理基础,对社会行为的所有解释归根到底都是心理学的解释,因而他的社会交换理论是建立在交换行为的心理规律基础上的。他提出人类交换行为的六个命题在本质上都是心理学的命题。他断言一切复杂的社会现象都可以返回到人类的心理中获得解释。

(二)机械论

霍曼斯的理性命题悄然地使其交换理论为反对功利主义的批评找到口实;行动者真是理性地计算代价和报酬吗?霍曼斯认为人们进行算计,权衡代价、报酬、获得报酬或避免惩罚的概率,这样霍曼斯就部分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但人们是按照价值进行算计的——即,按照使得他们感到满意的东西。这样,什么东西能带来报酬,这也是一个个人的问题,它因人而异。人们基于自己过去的经验,确立自己的价值。从而,理性源出于个人价值的计算。⑧

然而,还有另一个隐含假设,它也使霍曼斯和大多数交换框架给批评以可乘之机。所有的人类行动都涉及到算计吗?人在所有情景中都在权衡和评估代价和报酬吗?⑨批评家们坚持认为,人们通常没有事先计算就接受了报酬。例如,当某人接受礼物时,并没有预先做出算计。当然,这里仍然涉及到报酬或强化,但是,理性原则与很多互动毫不相干。因此,霍曼斯的理论也就太狭窄了。关于人的行为是一种理性行动的批评。实际生活中,许多人的行为受偏好和习惯影响。

(三)理论命题中的同义反复

循环论证是交换理论的根本问题。只要人们考察其主要概念的定义——价值,报酬,行为——就会发现它

⑧类似地,帕森斯涉及到理性问题(“组织的层次”,收集于H·特克和R·L·辛普森编辑的《制度与社会交换》[印弟安

纳洲,印第安纳波利斯,鲍勃一梅里尔出版公司,1971年]第219页)。

们是互为定义的。报酬是有价值的满意,价值是报酬或强化的程度,行动是追求报酬的活动。这样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从同义反复的公理去构造理论是否可能。

例如,霍曼斯的命题:“某人行动的结果对他越有价值,则他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是同义反复的。价值定义为报酬的程度,行动定义为追求报酬的行为。⑩因为霍曼斯的一些基本概念是相互定义的而导致有些理论命题犯了同义反复的逻辑错误。

(四)研究群体范围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是以个人主义的假定为前提的,这种假定来自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基础经济学。霍曼斯坚持主张,个人层次的命题对于解释社会行为是及其重要的。因此,他的研究理论只适合于围观的小群体研究。第三节布劳的结构交换论

彼得·M·布劳(Peter M. Blau)1918年2月出生于奥地利,21岁随父母移居美国。1942年,布劳从伊利诺斯州的埃尔姆赫斯特学院社会学系毕业。1952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后任教于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1973年出任美国社会学学会主席,并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布劳毕生致力于社会学理论的研究与教学,着作十分丰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论着有:《科层制的动力》(1955)、《社会整合理论》(1960)、《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1964)、《互动:社会交换》(1968)、《社会交换中的公平性》(1971)、《不平等和异质性》(1977)、《关于社会结构的宏观社会学理论》(1977)、《比较理论的观点》(1984)、《我的宏观社会理论与实证性研究》(1987)等。

一、布劳的结构交换思想来源

布劳作为默顿的学生,受到中层理论的影响较大。在论述科层组织内部非正式过程的早期着作中,他注意到雇员如何频繁地用工作帮助换取尊敬,以信息换取社会赞同,以及其他的非物质报酬的交换过程。可是,他在回顾这一早期经验研究工作时,评论道:“我并不知道,或不记得社会交换的概念以前从亚里士多德到莫斯一直为很多人所使用。”11这一疏忽在某些方面应该是优点,因为在重新发现交换过程中,布劳创造了一个别交换、功能和辩证冲突理论的具有建设性的混合体。

布劳的社会交换论在方不支论上不同于霍曼斯的地方,主要有两点:(1)霍曼斯倾向于“个人主义方法论”与心理还原论,即以个人的心理的解释推导所有群体行为,布劳则更多地倾向于“集体主义方法论”与整体结构论,即认为社会复杂的结构不能还原为个人的心理现象,而且具有整体的效应。布劳认为,微观结构是由进行互动的个人组成的,宏观结构却是由互相联系的群体构成的。宏观的复杂结构,需要正式的程序与强制性的手段来维持秩序。(2)霍曼斯用对等性原则解释社会交换,布劳则用对等性解释部分社会交换,用不对等性解释另外一些社会交换。布劳认为,不对等交换产生了社会的权力差异与分层现象。从而,布劳用交换理论解决了微观向宏观过渡的问题。

二、基本的结构交换概念

(一)信任与互惠

信任与互惠——布劳认为社会交换是一种具互惠性质的自愿性回报行为,回报即酬赏,可分为内在性酬赏

⑩对该问题具有启迪意义的探讨,请见莫顿·多伊奇的《斯金纳当中的人》,收集于H·特克和R·L·辛普森主编的《制

度与社会交换》(印第安纳周,印第安纳波利斯:鲍钴——梅里尔出版公司,1971年),第81-92页;本特·亚伯拉罕森的《交换中的人;复活了的享乐主义》,载于《美国社会学杂志》第76卷(1970年10月)第273-285页;皮蒂里姆·索罗

金的《当今社会学理论》(纽约:哈约一罗出版公司,1966年),尤其是第15卷“伪科学的和经验的社会学”,以及马尔奇《功能主义与交换》,第166-189页。

(internal reward),如爱、情感、敬仰等,或外在性酬赏(external reward),酬赏会因人而异,无实际计算单位,也无法确知可能的回报是什么,人们藉由彼此的回报维持和强化连系,但未获期待的回报,连系会减弱或瓦解。因为社会交换具有互惠性质,既然无法确知回报为何,交换过程就需要某种程度的信任,信任日增,互惠及交换模式才会加深、扩大,因而整合了社会。

(二)权力

权力——权力是个人或团体不顾他人反抗而强加其意愿于他人的能力,布劳认为社会交换是一种有互惠义务的行为,交换的结果可能产生不均衡状态,当交换之一方无力付出同等价值物来交换时,只有放弃某些自身的权力,因之社会就产生支配与被支配着两种人,布劳认为这就是权力的来源,而在大社会结构中,权力源自于个人所在的结构位置,从属者认为权力的行使正当公平且可获整体利益,便赞同领导者地位,反之,则会引起集体对立行为。

(三)承诺

承诺——人们会去寻求最大利益的各种可能方案,当找到最佳方案时,对交换伙伴就会产生承诺,且停止继续搜寻其他的方案。

(四)社会分化

社会分化——人们对威望及权力的希冀,会努力使自己有相当的交换能力,但若太多人积极的争取交换能力,将导致竞争或社会分化。

(五)理性求利与分享

理性求利与分享——布劳指出每个人都是理性的最大利益追求者,社会交际及友谊,甚至对爱情、婚姻的选择亦同,但不论在个人或团体的交换或利益追求,酬赏必须与其他份子相当或与他人分享,否则将引致排斥,而此种分享就造成社会的整合与稳定。

布劳把这些一般强化物按其价值排列于交换关系中。在大多数社会关系中,金钱是一种不适宜的报酬,因而其价值最小。社会赞同是一种适宜的报酬,但对大多九人来说不得它并非以价值更高的尊重或尊敬报酬。在很多场合,提供服务的人并不能要求接受者对他产生尊敬,可是所提供服务的价值常常足以要求接受者按照互惠原是和公正原则回报那种价值最高的报酬——对某人要求的依从。当人们能够从交换关系得到依从时,他们就具有了权力。他们有能力撤回报酬性服务、惩罚不服从者或使其付出沉重代价。

三、微观结构中的社会交换

社会报酬有两种:第一种是内在性报酬,即从社会交往关系本身中取得的报酬,如乐趣、爱、感激、社会赞同等。第二种是外在性报酬,即在社会交往关系之外取得的报酬,如钱、商品、劝告、邀请、帮助、服从等。

(一)内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

内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的本质特征类似于社会交往,即社会交换本身即是目的,而不是注重交换的结果,与韦伯的价值理性行动类似,但韦伯的价值理性行动追求的是一种超现实的理想目标,而布劳的内部交换行动则比较现实。参加这种交换的行动者把交往过程本身作为目的。例如,一个人同他所爱慕的姑娘交往,就是依据内在性报酬。

(二)外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

外在性报酬的社会交换类似于韦伯的工具行动,有很强的功利目的。参加这种交换的行动者把交往过程看作是实现更远目标的手段。外在性报酬对一个人合理选择伙伴,提供了客观的独立的标准。

[表]内部交换与外部交换比较

(三)混合型的社会交换

混合型的社会交换往往是以内部交换为名,行外部交换之实、虽然如此,但由于有一种帕累托所说的非逻辑行动的大量存在,所以,有些人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没有引起警惕。这种交换既具有内在报酬性,也具有外在报酬性。例如,工人们参加某个工会,不仅仅是为了发送他们的雇佣条件,而且也是因为他们内在地喜欢该工会中的伙伴关系,并且从帮助实现它的目标中得到满足,又如,一个人报受邀请可能是为了享受饮食之乐,也可能同时为了享受看望自己老朋友的愉快。饮食是外在性报酬;欣赏高雅的陪伴或交谈的刺激属性,都是内在性报酬。

布劳指出:“个体们对其他人的最初吸引总是以允许比较的外在因素为基础的。”例如,人们可能仅仅是为社会交伙伴而集合在一起,但他们仍然必须揭示自己还有别的东西可以相互吸引,这些东西必须是可以比较的,是外在的。又如,恋爱关系起初也有一个比较过程,即在不同对象的长相、魅力、体质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逐渐确定恋爱关系与正式提出承担义务(结婚)。这一过程表明,正是为了能最终消除比较,才对不同对象进行比较;最终建立起来的排除了比较的关系,是一种内在报酬性的关系。同伙伴无法分离的根源,往往是交往中各种报酬的融合。

(四)社会交换的条件

关于影响社会交换过程的条件,布劳列举了三种主要的类型:

第一,交换发展时期与交换伙伴间关系的特点和性质,一个人初次给陌生人或一位熟人帮一次忙,一次友好的表示,他要承担帮忙本身被拒绝的风险。通过冒这些风险,一个人就结束了他自己与另一个人之间的全面冷漠,变成一种不是亲密便是敌对的关系。交换关系的建立产生了对另一方义务的投入,交换关系的逐渐扩大促进了相互间的信任。交换义务会使义务永存并加强信任、感激的纽带,但过于仓促的报答会被指责为不恰当。布劳引用弗·拉·罗希福考在《箴言集》(1940年)中说过的一句话:“对履行义务过分热心是忘恩负义的一种形式。”通过对别人保持感激,通过对另人会履行他们的义务的信任,便会加强社会纽带。

第二,社会报酬的性质和提供它们时付出的成本。社会报酬具有不同的性质,具体可作三种区分:(1)不能在交换中易手的社会本报(如对一个人的内在吸引、对他的意见与判断的赞同、对他能力的尊敬)和能在交换中易手的社会报酬(如社会承认、工具性服务、服从)。(2)内在于个体间交往的报酬(如个人吸引与

报酬)和单方面的报酬(如对给他较高声望的人的尊敬、对给予他较高权力的人的履从)。12在交换中为其他人提供社会报酬时所付出的代价可以分为:“投入成本”、“直接成本”、“机会成本”。“投入成本”指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直接成本”是指用声望与权力给别人以报酬;“机会成本”是指把一段时间花在一种确定的交往关系上所放弃的选择机会。

第三,发生交换的社会背景。其中包含五个因素:(1)每个伙伴的角色丛,即参加交换的行动者由于占据着与交换有关的社会地位而具有的角色关系。这些角色关系支配着交换双方的选择机会。例如,一个小集团的成员之间相互邀请,这些人的角色关系规定了每个人放弃的选择机会。(2)群体整个交换中占压倒优势的交换率。对应于这种交换率的交换行动,成为群体的标准,任何偏离该标准的交换都会受到群体的压力。(3)潜在联盟。在一个集体中,较弱小的成员之间的潜在联盟,往往会限制它的较强大的成员充分利用他们在交换交易中的有利地位。(4)权力差异。已确立的权力使一个人能够强制其他人提供服务,而他却不做出适当的回报。(5)其他的交换关系。例如,一个人给一位服务员一大笔小费,主要不是为了赢得服务员的感激,而是为了使餐桌旁伙伴对他的慷慨表示赞许。

四、社会交换中的权力结构

(一)社会吸引

社会吸引是指与别人交往的倾向性,如果一个人期望与别人的交往带来报酬,那么不论这些报酬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他们都会受到能提供这些报酬的人吸引。要向对方证明自己也是一个有吸引力的人,只有这样对方才会愿意同自己交往。证明自己的吸引力,就是让对方相信自己也能提供他们需要的报酬。如果这种证明成功了,对方接受了他,交往就会发生。如果双方都从对方得到期望的报酬,相互的利益就会加强相互的吸引。不断的吸引使双方建立了稳定的相互交往关系与共同纽带,群体就形成了。

社会吸引的过程导致社会交换的过程。社会吸引指的是不管出于任何原因去接近另一个人。13互相提供报酬将维持人们之问的相互吸引与继续交往。但我们还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单方面提供报酬.乙给甲提供某种东西,但甲却没有东西回报乙。在这种情况下.甲有四种选择:第一,强迫乙给他帮助;第二,从另一个来源获得乙所能给的帮助;第三,寻找没有乙给他的这种帮助也能过得下去的方法;第四,服从乙,按照乙的意愿行事,用此作为对乙的回报。如果甲作出了第四种选挣,那么乙对甲就拥有权力。

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M·爱默森1962年曾经对此作过理论上的一般阐述。他指出,一个人需要他人提供某种服务时,他面临如下四种选择:第一,能够为他人提供他人极其想要的利益,这种提供足以诱使他人用服务来回报。第二,能够在别处也获得必要的服务,即存在其他的供应者.第三,能够强迫他人提供服务。第四,能够学会在没有这种服务的情况下行事,或找到一些替代物。如果一个人不能或不艰在上述四种方案中选择,那么他只有服从他人的愿望,以便通过服从换回必要的服务。14

(二)保持社会独立性的条件

社会交往中义务不平街,就会使一方获得权力,而另一方失去社会独立性。布劳认为,个人或群体要保持社会独立性(即不单方面依赖他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战略资源。具体地说,一个人如果拥有作为使其他人为自己提供必要服务和利益的有效诱因的所有必要资源,那么他就受到了保护西不会变得依赖于任何人,群体也是如此。

2、替代来源。具体地说,一个人如果在别处也能获得某种服务,有可以替代的某种服务的提供者,那么

12 [美]P.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44页。

13 [美]P.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23页。

他就不必非得依赖于某人不可,群体也是如此。

3、强制力量,具体地说,一个人如果具备运用强制力量迫使别人提供必要的利益或服务的能力,那么他就不必依赖特定的人。群体也是如此。当然,有些报酬是不能用强制力量去获得的,因为在强制之下它们会失去意义,例如,爱情与社会赞同。

(4)减少需要。具体地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在没有某种服务的情况下也能过得下去,那么他就不必一定去依赖某种服务的提供者。布劳指出:“一个人的要求和需要越少,为满足它们而产生的对别人的依赖性也越少。15群体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不具备上述条件,他就会失去社会独立性。交换对方则获得了权力。

(三)获得权力的条件

什么是权力?它是个人或群体将其意志强加给其他人的能力”。16

布劳指出,权力包含三种意义:(1)权力指一个人或群体反复地将意志强加给其他人的能力,而不是指影响他们的一项决定(不管多重要)的单个例子。(2)权力是惩罚反抗的一种强制力量.但这种强制不同于直接的肉体强制。(3)权力是固有地不对称的,来源于单方面的依赖,相等力量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意味着没有权力。

获得与维持权力的战略,是防止其他人选择保持社会独立性的任何一个条件方案,同时强迫其他人服从,使其他人知道只有服从才能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布劳提出了获得权力的四种必要条件:

1、对于他人能够提供给自己的作为交换的利益保持冷淡。例如,保证必需的利益来自外部源泉而不是来自下级,正如团伙领袖不会从他的较为富裕的追随者那儿借钱那样。

2、对于别人需要的东西加以垄断,如果一个人切断了接近某种服务的替代提供者的通道。那么就能保证其他人总是要依赖于他提供某种服务。

3、防止其他人为满足他们的需要而形成强制力量,具体做法有:第一,阻止在下级中形成联盟。第二,维护法律与秩序,反对在政治上控制交换过程。

4、别人需要他所能提供的利益。例如,爱国的理想可以使人民拥护自己的国家在战争与和平中获得成功,这种爱国理想加强了政府的权力。17

布劳指出,一个人对其他人的权力依靠向他们提供的服务。这个概念并不意味着某些人的高级权力在道义上受到了辩护或由他们所作的服务作了说明。权力方面的巨大差别在没有服务方面的相应差别的情况下发生。根据社会条件,服务的供应者可能收到一份对他们的投人的不公平的回报成一份过量的回报。充分的权力使个体们能够垄断资源并使其他人日益依赖于他们。他们的权力的永存,取决于他们继续向其他人提供某些利益。因西。使其他人为这些。利益”而依赖于他们的权力,不能被看作因供应服务而应得的报酬。或一种为产生它们所必需的诱因,简言之,一旦高级权力通过提供服务被获得,那么不提供这些相同的服务它也可以被继续维持住。权力的这种自我永存的成分在整个社会的阶级结构中要比小群体的地位分化中还要更加碉显。不考虑这种因素是严重地缺少社会分层的功能概念。18

(四)交换冲突

拥有权力者与被使用权力的人民之间存在冲突。

这种冲突主要发生在下列四类问题上:第一、下级的资源问题。如果下级的资源足以为他们获得交换中所必须的利益,那么他们就停止服从于别人的权力。如果下级的资源不足以达到这一目标,那么他们就服从别人的权力。第二、可使下级获得必要利益的替代机会问题。上级之间为了下级的服务而展开的竞争,增加了下级

15 [美]P.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140-142页。

16 [美]P.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137页。

17 [美]P.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142一144页。

的独立性;而垄断性的做法则增加上级的权力。第三、在反对以高级资源为基础的权力的斗争中运用强制性力

量的问题。有些社会价值准列在加强着对于有权者不得不拿出来的服务的需要而有些敌对的意识形态则减弱这

种需要。第四、社会价值准则与敌对性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问题,其中,激进意识形态扩大服务,使人们减少

对一些人权力的依赖,面增加对另一些人权力的依赖。

布劳关于交换冲突的思想,可归纳为如下命题:

1、上下级之间的交换关系越是不平衡,与当权者对立概率则越大。(1)上级越是违背了互惠规范,不平

衡就越大。(2)上级越是违背了公平交换规范,不平衡就越大。

2、个人越是集体地发生与上级的不平街关系,则他们的剥夺意识越强,与当权者的对立概率越大。(1)部属的空间分散性越小,他们就越可能集体经历和上司的不平衡关系。(2)部属越是能够相互沟通,他们就

越可能集体经历同上司的不平衡关系。

3、当与上司发生交换关系时,部属越是能够集体地经历剥夺,他们就越有可能在意识形态上统一其剥夺感,并且与当权者对立就越强烈。

4、部属的剥夺感越是得到意识形态的统一,他们的团结意识就越强,对立的概率就越大。

5、部属间的团结意识越强,他们就越能够把对立理解为种高尚和正义的事业,并且与当权者对立的概率

就越大。

6、意识形态团结的意识越强.部属就越可能把对立视为它自身的结果,并且与当权者对立的概率就越大。19

五、交换系统与宏观结构

吸引,竞争,分化,整合和对立这些普遍过程在宏观结构间的交换中是显而易见的,布劳认识到这种交换与微观结构间的交换相比存在某些基本差异。

1、在宏观结构间的复杂交换中“共享的价值”的作用提高了,因为正是通过这些价值宏观结构间的间接交换得到了调节。

2、宏观结构间的交换网络受到制度化。尽管自发的交换是社会生活的普遍特征,但是通常存在历史上已确立起来的秩序,它们制约着集体单位间吸引、竞争、分化、整合甚至对立的基本交换过程的运行。

3、由于宏观结构自身是较基本的交换过程的产物,因而分析宏观结构就需要对两个以上的社会组织层次作分析。20

(一)中介价值观

在布劳看来,个人间基本交换的“人际吸引”在宏观层次为共享价值观所取代。这些价值观可以概括为“社会交易的中介”,它们为实施社会结构及其个体成员间复杂的间接交换链提供了一套共同的标准。布劳认为,由于社会结构的个体成员经常被一套共同价值观所社会化,他们认为这些共同价值观是合适的,因而接受它,这样这种价值观就提供了有效的复杂交换的中介。此外,当共享价值观与和那些具有权力的群体和组织所实施的程序相联系时,它就成为大尺度系统的宏观结构中复杂和间接交换的调解手段。在调停群体和组织间的间接交换时,共享价值观提供了标准,以计算:1、预期的报酬,2、互惠,3、公平交换。

因此,由于个全不是复杂交换的单位,布劳强调,为了产生和维护复杂的社会组织模式,直接的人际吸引的“功能均衡”有必要存在。甚至当复杂交换的确与人有关时,他们的互动经常是拖延而间接,以致某人的报酬掌握在千里之外的人手中,这就要求共同价值观来导引和传递交换。

19 [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新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29页。

布劳对“中介价值观”的关注和帕森斯对“广义交换媒介”的分析之间具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21尽管各自对广义中介种类的理解互有差异,但二者都关心在各种背景中社会关系如何不仅利用特定的符号以确立各自行动的价值,而且用于规定交换的方式。因为如果没有共享的价值观,交换就局限于直接的个人间的互动。由于实际上所有已知的社会系统都包括了各类社会单位中的间接交换关系——从个人和群体到组织和社区——因而有必要来概括共享价值观产生的方式。在布劳看来,中介价值观是复杂交换系统得以产生的关键条件,因此,超越面对面互动的社会组织就无从谈起。

(二)制度化

价值观促进各单位中的间接交换,制度化则调节和稳定复杂交换过程。22当人和各种形式的集体组织日益依赖特定的间接交换网络时,经由显规范形成交换网络的压力随之增大。

这一复杂交换系统的形式和原则起作用,至少需要三种条件:1、已形成的交换网络必须给大多数交换者带来利益。2、组织中的大多数个人必须通过社会化内化了用于建立交换网络的中介价值观。3、交换系统中权势单位必须获得某一程度的报酬,从而促使它们积极去建立管理交换关系的规则。

制度是历史的产物,其规范及基本中介价值观代代相传,从而对交换网络类型的产生施加限制。制度对个人和各类集体单位施加外在强制力,使交换过程服从其规定和禁令。制度于是提出了一套相对稳定和普遍的规范,这些规范调整各种社会单位中间接和复杂交换关系模式。

制度化的这一思想与帕森斯和霍曼斯的表述相差无几,后两者的思想略有不同。尽管帕森斯和霍曼斯都认为制度是借助互动模式规范的调节,但是帕森斯把制度设想为规范结构,其中充斥着能使目标不一的行动者之间互动模式化的价值观。相反,霍曼斯认为制度是规范和交换关系的广义强化物的形式化,而这些交换关系最终给每一个参与者带来报酬。尽管他们各自的着重点不同,可是二者都关心规范出现以促使目标达成和社会单位提供报酬的基本过程。二者都认为制度规范的形式化扩展了各种社会单位中互动或交换网络。布劳吸收了二者的思想,他以霍曼斯的口吻指出:互动的制度化模式必须付给意在追求报酬的参与者以酬偿,同样他也和帕森斯一样强调,共享的价值观必须先于有效的间接交换关系的制度化而存在。在这里布劳显然想调合交换理论的原理和功能主义者对价值观和规范如何说明复杂社会系统的出现与维持的侧重。

(三)社会组织的层次

布劳在很大程度上坚信“宏观结构的动力在于子结构内部和于结构间社会力量的多种相互依赖性。”23各宏观结构的子结构之间相互依赖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1)宏观结构的某些成员在各子结构同时具有成员资格;(2)成员存各子结构之间流动,(3)属于不同宏观结构的子结构相互之间直接发生交换关系。

为了识别这些子结构的动因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宏观结构之间的交换,布劳首先探究存在哪些普遍的子结构类型。结果,他离析出四类子结构;“范畴”,“社区”,“组织化的集体”,“社会系统”。范畴指一种属性,例如种族,性别,年龄,它“实际主宰着人们之问的关系以及他们的互为取向。”24社区是“在一定领土上组织起来的集怍,它总有自己的政府和使他们相互区分开来的地理边界。每一个社区包含着更小的社区,这些社区是较大的疆土组织的组成部分。”25组织化的集体是“人们和各个社会组织的联合,这些组织可以小到非正式的联

21帕森斯:《论政治权力的概念》,《美国哲学社会的活动》第107卷(1963年6月)第232-263页。帕森斯《论影响的概念》,《公共舆论季刊》第7期(1963年春)第37-67页;以及塔尔科特·帕森斯《若干一般理论的问题》,收入J·C·麦克金

尼和E·A·特若基安编的《理论社会学:思想与发展》(纽约:阿普尔顿—森特利—克罗夫特出版社,1970年)第28-68页。同样也见T·S·特纳《帕森斯的社会互动的广义媒介概念及其和社会人类学的关系》,《社会学研究》第38卷(1968

年春)第121-134页。

22布劳:《交换与权力》第273-280页。

23布劳:《交换与权力》,第284页。

24布劳:《交换与权力》,第285页。

谊派系,大到科层化的正式组织。”26社会系统“不是由特定集体社会关系组成,而是由分析原理或组织构成,例如莱一社会的经济或政治制度。”27

价值观调节各类子结构内部的各种过程。可是,在辨别子结构的中介价值观和宏观结构的中介价值观二者的复杂关系时,引发了最为棘手的分析问题:一方面,假如宏观结构要想维持最低限度的整合的话,一价值观就必须贯穿于宏观结构的各子结构中。另一方面,子结构自身的价值观不仅能够把各子结构相互区分开来,而且产生相互问的冲突。此外,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包括这样一些基本交换过程。吸引,竞争,按相互提供的服务分化。于是,要分析宏观结构中的交换两络,就不得不考察其子结构的交换过程。另外,这些子结构之间的关系由于这一事实而变得复杂起来。即各子结构的成员经常是重叠的,或这些成员经常在各子结构之闻流动,这样对吸引,竞争、分化、整合和对立的分析就很困难。

六、结构交换理论的不足

布劳深信社会交换对社会整合的重要性,但强调不能只重人际互动行为而忽视了社会结构对人的影响力,他在理论上虽然修正了霍曼斯的缺失,但此点也成为其最为人所批评之处,他指出当认知失调发生于团体中时,跟人会加以合理化及强化,并转变成共同价值或规范,此即团体的影响力,此一论点已跨越了交换理论的范畴,加入事实典范行列,亦即他为了将交换理论扩展至整体社会层次,将交换理论由社会行为典范转型至社会事实

典范,因为不再被认同为是行为主义取向者。

社会学理论难以摆脱的问题之一是:对微观层次和宏观结构的层次的结构与过程的分析,在什么时候可以

采用同样的概念和规律?对突生性质的分析,在什么样的社会学分析单位上,才要求采用独特的分析方式,引

入新的概念和描述?群体、组织、社区和社会系统在哪些方面相似,在哪些方面相异?在建构社会学理论中,这些问题是很棘手的,而且是最为持久,难以解决的问题。布劳在早期交换思想中,试图用这样一些方式来解

决这些问题:(1)假定在各种社会组织层次上都存在吸引、竞争、分化、整合和对立这些基本交换过程,(2)

解释一般交换原理.并且采用抽象的交换概念,它们说明交换过程在各组织层次上的逐渐展开,(3)引入诸如

中介价值观和制度化这样一些概念,用来说明宏观社会组织层次上的突生现象,(4)归纳出杜会组织的普遍类型——范畴,社区,组织化的集体,及社会系统——它们代表不同层次的组织,对各组织层次运行的分析要求

采用多少有所不同的概念。这是填补社会学理论中微观与宏观之间鸿沟的有益的尝试,不过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首先,布劳对组织化集体所下的定义太泛,以致予包容了从小群体到复杂组织的所有现象。初级群体、次

级群体、人群、社会运动、小组织、大的公司科层组织各自适用的概念和理论概括框可能是有区别的。从小群

体到复杂组织,社会组织无疑会产生突生性质。事实上,除社区研究之外,社会学中的大多数亚领域都属于布

劳的组织化集体的范畴。因此,布劳并没有解决突生性质的问题.而是用过多的范畴来下定义,这些范畴包括

了社会学家所感兴趣的大多数突生性质。

其次,如果不提供这样一种认识。即随着宏观层次的提高,我们在理解现象时需要什么样的概念,那么引

入说明不同组织层次的饭念,只会扩大微观和宏观之问的鸿沟。布劳只是声称,存在这样一些基本交换过程,它发生于宏观组织层次,并且要把握这突生的组织层次的话。就要引入新的概念和中介价值观。但是这一分折

回避了关键的向题,这些概念在什么时候、在什么组织层次上才显得重要?在两人组台?三人组合?初级群体?次级群体?小组织?大组织?具有自身运动规律的各种价值观,在哪些场合下才显得重要?布劳只是说在

某个场合中中介价值现是十分重要的,以此搪塞这一具有理论意义的问题。

第三,布劳的交换概念,以及这些概念所组成的原理是含糊不清的。由于布劳没有明确陈述出现于各组织

层次的交换原理,于是他就不能解决他在其主要着作的开卷中声称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问题在于从个人间

26同上。

日常相互作用及人际关系中到处存在的较为简单的过程派生出支配着社会区与社会复要结构的社会过程。”28这

样就有必要明确阐述从简单结构派生出复杂结构的规律。布劳总是很隐晦,按他的话说,他的“注意力并不在

于提出一个关于社会结构的系统理论,实际的欲望要小得多。”可是即使如此,布劳还是在他那富有启示性的

交换理论中融汇了各种理论传统,但他终究放弃了交换理论。他轻而易举地就放弃了这种努力,即把宏观过程

当作与微观交换过程有着根本的联系。我以为这一简单的转变是一大错误,但它表明布劳对自己处理微观和宏

观关系问题是十分不满的。29社会学中有少数几种理论方法能以同时适用于微观过程和宏观过程的原理来填补

二者的鸿沟,交换理论则是其中的一种。因此,应努力整合人际理论和结构理论,而不是放弃这种努力。

第四节埃默森的社会交换网络分析

理查德·埃默森(Richard M. Emerson),美国社会学家。他将交换理论与社会网络的结合,可以说是现

代社会学的里程碑。

“社会网络分析”是近几十年里作为对社会结构的一种新的概括方法而提出的。网络分析把行动者当作某

一相互联系的系统中的点,因而能够描述行动者间的事件流(flows of events)。可是,对于分析网络结构

的动因,它所能提出的理论寥寥无几。30事实上它一直热心于发展从网络角度描述资源的技术。当然,也有一

些例外,31但他们的数量如此之少,以致于他们对我的观点供认不讳;网络社会学的方法论很精致,但它明显

不是理论。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一方面是交换理论,它说明了一些人类关系的极重要的动力,但却没能找出适当的社会结构概念。另一方面是网络分析,它拥有一套强有力的描述社会结构的技术,尽管前景可观,但却没有多少理论。理查德·埃默森,是少数几位把交换理论和网络分析相结合的社会学理论家之一。埃默森采用成熟的交换理论,开始分析社会网络中的不平等与权力,结果使交换理论有希望得到较准确的结构概括,也使网络分析能获得社会结构理论。

一、埃默森的交换网络的方法

60年代,埃默森追随齐美尔的理论传统,寻求关于基本交换过程的形式社会学。埃默森的问题是,个人

与集体之间的各种交换能否以同样的原则来理解。通过对行为主义心理学与社会网络分析的综合,埃默森为这

一问题提供了创造性的答案。心理学为他提供了交换背后的驱动力,而网络社会学使他以相同的术语对个人与

集体行动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概念化。

埃默森主张社会交换理论的研究单位应该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非交换者本身。交换的对象可以是

个人,也可以是团体、社会甚至于国家。交换理论所应注重的不是这些个体,而是它们之间的交换关系形态。埃默森成功地把网络分析技术运用于社会交换分析,用严谨的理论结构和概念讨论社会交换过程的形态,从而

开辟了一条新的研究路径。

(一)基本交换概念

埃默森提出的网络交换思想,其中主要的概念如下:

行动者:能够从环境中接受强化的个人或集体单位。

28布劳:《交换与权力》第2页。

29帕特里克·斯普里德:《布劳的交换理论,支持与宏观结构》,载《美国社会学杂志》第35卷(1984年,6月)第157-173页。

30马克·格拉诺维特:《社会网络分析中的理论鸿沟》,载于P·霍兰和S·莱因哈德编的《关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思想》。格

拉诺维特是这一陈述的例外,特别参见他的《工作连带的力量:重访网络理论》(《社会学理论》第1卷,1983年,第201-233页)。同样,致力于理论化的范例,请见巴里·韦尔曼《网络分析一些基本原理》(同上,第155-200页)。也见罗纳德·伯

特《朝向行动的结构理论:社会结构、认知和行动的网络模型》(纽约:学术出版社,1982年)。

强化:能够给行动者带来潸意的环境特征。

行为:行动者对环境作出的行动或运动。

交换:行动者所发射的、随从环境产生强化的行为。

价值:强化物引发和强化行动者采取行为的强度,它与其他强化物相关,并使剥夺成为大于零的常量。

报酬;与一定类型的强化相关的价值的程度。

选择性;行动所处的环境中财富的数目,这一环境能够提特定类型的强化物.

代价:某一类报酬的大小和数目,这种报酬可望得到另一类报酬。

交换关系:行动者随时采取行为的机会,这种行为将导致相对稳定的、与环境中其他活动者的交换活动。

依赖:行动者的强化依另一方行为而定的情景,依赖程度是强化的二元函数,强化度与行为和报酬的选择性大小有关。

平衡:行动者A为获取报酬对行动者B的依赖性。等于行动者B为获取报酬对行动者A的依赖性。

权力:在交换关系中某一行动者能够迫使另一行动者付出代价的程度。

资源:某一行动者在与其他行动者的交换关系中能够使用的任何报酬。

埃默森把现成的关系——不是关系中的行动者——当作最小的分析单位,这样一来,每一行动者的价值观就无足轻重。因为这里所考虑的是从事资源变换的行动者之闻的关系。当然.这样也就不再用个体行动者的价值观来欲解释。分析的重点在于行动者进行交换的报酬比率,以及这一比率在交换关系形成和变化过程中如何交化或稳定化。命题于是重点解释在更为广泛的杜会关系中外在于行动者的变量。交换关系才是要解释的变量。理论的目标是要寻找有助于说明特定的交换关系模式的规律

其次,由上述概念可见,行动者、强化、交接、价值、报酬、代价和资源是互相定义的,但由于它们并不被独立于交换关系来分析,也就回避开了循环论证的问题。这些概念是所有现存变换关系的已知项,因此,与霍曼斯的观点相比,社会结构不是理论的己知项,已知项是行为倾向,所有要解释的是杜会结构。

第三,由于强调交换关系的结构,而不是行动者的特征,因此交换关系中的(1)依赖,(b)权力,(c)平衡就成为中心概念。埃默森框架的主要问题就是交换关系中的依赖,权力和平衡如何有助于解释复杂社会模式的运行。

第四,行动者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同一交换过程可以应用于个体,也可应用于集体,因此消除了很多社会学理论概括中微观与宏观相分裂的问题。当注意力从行动者的品质转向行动者交换关系的形式时,这就是可能的。

因此,上述埃默森概念的清单表面上和霍曼斯及其他具有行为主义倾向的交换理论家所提出的概念差别不大,但需要着重指出,其中的差异是重大的,这就是理论重点由行动者的价值观及其他认知特性转为交换关系的结构,后者把资源在交换者之间的流动作为已知项加以接受,于是理论的注意力就在于交换关系的结构特性,以及现存交换关系结构形式的维持过程或变迁过程。

(二)基本的交换过程

在埃默森的框架中,分析是以起码两个以上的行动者之问现存的交换关系开始的。这一关系的形成是:(1)一个以上的行动者认识到机会,(2)采取行为,(3)相互强化的行动者之间交易的完成。如果最初的行为没

有受强化,那么交换关系就不会发展。行动者之间的交换活动起码要维持一段时期,才具有理论分析的意义。

这样埃默森的观点从一个现成的交换关系开始,并且问这一关系服从哪些基本过程?答案是:(1)权力的运用,(2)平衡。如果交换关系显示出行动者B在强化上高度依赖于行动者A,那么A就对B具有“权力优势”。对权力的这种理解与布劳差不多。尽管埃默森提出了一不同于布劳的命题来解释其动力。掘有权力即是运用权力,

一个基本的命题就是不平衡变换关系随着时间趋向于平衡。

(三)结构、网络与交换

1、单方垄断式交换关系

在如上图的网络中,行动者A 是行动者B 1,B 2,B 3的有价资源的来源。行动者B l 、B :、B 3为A 提供报酬,但由子A 拥有多个报酬来源,而B 的报酬来源只有A ,这种情景就是单方垄断式交换关系。

这一结构通常是以人际关系为单位或以团体为单位。例如,A 可以是三个不同的男人B 1,B 2和B 3的女朋友。或者A 可以是一个公司,它是其他三个制造业公司B 1、B 2、B 3的唯一的原料供应者.或A 可以是一个政府,而B 是其附设机构。因此,事情便十分明显。由于主要研究交换关系的结构,因此也就消除了交换分析中,以及总的社会学理论中很多微观和宏现的关系问题。

2、分工式交换关系

在如上图的网络中,假如每一B 为A 提供各自不同的资源,因而它们就可能在与A 的交换中运用这些资源,并在为A 提供这些资源时产生专业化。这就降低了A 的权力优势并确立一种新的网络类型。应该强调几点,首先,这种转变的单位可以是个人;个人也可以是集体行动者。其次,结构或网络形式的变化是用操作原则系统派生出来的定理、推论和其他定理来刻划的。因此这一定理可以运用列更广泛的微观和宏观的联系中去。

3、社会圈

埃默森指出,有些交换发生子类别之间,有的则发生于类别内部。类别间的交换是这样一种变换,其中一种类型的资源与另一种类型的资源交换一金钱与商品,忠告与尊重,烟草与钢刀等等。至此所讨论的网络巳经包括了拥有不同资源(A ,B ,C ,D ,E)的行动者之间的类别之问的交换。类别内部的交换是指这么一种交换,其中所交换的相同的资源——感情与感情,忠告与忠告,商品与商品,等等。这种交换用相同的字母(A 1,A 2,A 3等等)

闭”定义为既是一种关系圈,也是一种所有行动者相互交换的平衡网络。交换的媒介的两种,同类物与异类物。若为同类物的交换,交换关系是封闭的。

4、分层网络式交换关系

埃默森指出,探讨类别内部的交换如何经常通过封闭达到平衡,有助予我们理解分层的过程。例如,如果网球选手A 1,A 2.A 3及A 4能力不等,由于A l 和A 2比A 3和A 4能力更强,A 1、A 2,A 3、A 4之间就会形成一个初始圈,随着时间推移,A 1和A 2会更愿意两人对打。而A 3和A 4在向A 1和A2发出邀请时不得不付出太大的代价。由于A 1和A 3的关系是不平衡的,A 3将不得不提供更多的资源——打网球,赞扬,尊敬.自贬.其后果便是出现了两个阶级。埃默森用此网络来解释社会阶级的形成及其结构。但当封闭式社会圈中各行动者的资源匹配时,就会出现分化,从而产生了分层式关系。

5、中心网络交换关系

“趋中性”是网络分析的一个重要概念。事实上,它被认为是一个网络最关键的性质之一。趋中性由各种测量决定,这些测量按如下几方面把某一点置于网络中:(1)与之相联系的其他点的数目,(2)它所相邻的点的数目,(3)在某一闸络中某点对其他点的封闭性。32

这些测量各不相同,但总的思路是:在某种意义上,一个点(行动者)是中心,它连接很多点(行动者),处于某些点之间,或者接近某些点。例如在上图中,根据A I 和A 2相邻各点的数目,以及它们在二级以后所联系的点的数目(在二级之后,A 1和A 2和所有其他各点联结,而其余各A 达到这种联系需要三级或四级,因而行动者A 1和A 2更具有中心地位。 思考题:

1、简述交换论的理论预设及其研究主题。

2、简述霍曼斯交换论中存在的不足。

3、试析布劳的微观结构的交换理论的基本观点。

4、霍曼斯与布劳交换理论的区别是什么?

5、试析埃默森的网络交换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贡献。

延伸阅读:

1、《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孙非等译,华夏出版社,1988。布劳关于交换理论的思想主要出自《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该着作是关于现代交换理论,特别是结构交换理论的重要着作之一,为分析非制度化的人际互动和制度化的结构关系提供一般性交换理论框架,是交换理论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

2、关于网络分析的基本参考书,见弗雷米·F·布瓦塞万和J·克莱德·米切尔的《网络分析》(荷兰:莫顿书社,1973年);保罗·霍兰和塞缪尔·莱因哈德编的《关于社会网络研究的思想》(纽约:学术出版社,1979年);林托·C·弗里曼《社会网络文献目录》,J·克莱德·米切尔编《都市社会中的社会网络》(康涅狄格州,曼彻斯特:曼彻斯特大学出版社,1969年)以及《社会网络》(《人类学年签》第3卷,1974年,第279-299页);彼德·马斯登和林编〈社会结构与网络分析〉(加州:塞奇出版公司,1982年),同样也可查阅《社会网络杂志》。

3、埃默森的观点在下列文献中得到最好的表述:《交换理论,第1编:社会交换的心理基础》以及《交换理论,第Ⅱ编:交换关系与网络结构》,载于J·柏格·M·泽尔迪奇和B·安德森编《社会学理论》,第38-87页。给这理论观点提供初始动力或经验支持的更早的确经验研究着作包括:《权力—依赖关系》(《美国社会学评论》第17卷,1962年2月,第31-41页);《权力、依赖关系:两个实验》(《社会计量》第27卷,1964年9月,第282-298页);约翰·F·斯托尔特和理查德·M·埃默森《结构化不平等:网络结构中的地位与权力》,见于《社会学龄前的行为理论》,R·汉布林编(新泽西:译文出版社,1977年)。其他更富有思想的着作包括有:《操作心理学与交换理论》,收入R·伯吉斯和D·布谢尔编的《行为社会学》(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69年);《社会交换理论》,见A·英克尔斯和N·斯梅尔策编的《社会学年鉴》第2卷(1976年)第335-362页。

参考文献:

[1][美]乔治·C·霍曼斯和大卫·M·施纳德:婚姻,权威及最终原因:对单系交表婚姻的研究,纽约:自由

出版社,1955(15)。

[2][美]G .G .霍曼斯:社会行为:它的基本形式

[3][美]玛格丽特·波洛玛:当代社会学理论,华夏出版社,1989(47)

[4]罗伯特·比尔施太德:评布莱恩的交换与权力,美国社会学评,1966(30)

[5]彼德·M·布劳:比较理论的观点,1984(9)

[6][美]P.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1988

[7][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新江人民出版社,1987(329)

[8]帕森斯:论政治权力的概念,美国哲学社会的活动第107卷,1963年6月(232-263)

[9]帕特里克·斯普里德:布劳的交换理论,支持与宏观结构,美国社会学杂志,第35卷,1984年6月(157-173)

[10]马克·格拉诺维特:社会网络分析中的理论鸿沟,关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思想

[11]休顿·C·费里曼:社会网络中的趋中性:概念的澄清,社会网络,第l卷,1979年

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简介

第七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4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社会交换理论与社会影响理论;从众、服从和顺从的含义和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 社会交换理论与社会影响理论;从众、服从和顺从的含义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社会交换理论与社会影响理论 教学方法及手段: 以讲授法为主;依据启发式教学法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列举丰富的实例,提高学生兴趣,加强教学;采用幻灯片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交换 1958年美国社会学家Homans提出了社会交换思想。社会交换是人类社会生活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不论是经济生活中的商业行为,还是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交往活动,无不受交换的影响。 一、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 1、功利主义经济学 *创始人: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主要观点:惟利是图是人的本性。在市场竞争中,人总是理性地追求最大的物质利益。 *人在市场竞争条件下权衡所有可行的选择,理性地选择代价最小但报酬最大的行为。 不总是追求最大利润,但当与他人交往时总是试图得到一些好处 不总是理性的,但在社会交往中的确要核算成本与收益 不具备完备信息,但知道有些信息是评价成本与收益的基础 社会生活中,经济交换只是人们普遍交换关系的特例 交换中不仅追求物质目标,同时也交换非物质的东西 2、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张 *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桑代克、华生和斯金纳 *主要观点:人的行为是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为基本目的的 *Homans把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一些命题引入到社会交换理论中: 任何情境中机体都将产生能够获得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行为。 机体将重复在以往曾经受到强化的行为。 在与过去行为得到强化类似的情境下将重复同样的行为。 从某一行为中得到的报酬越高,该行为越不值得,机体可能产生替代性的行为以寻求其他的报酬。 二、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 1. 酬赏与成本 酬赏指个体从人际交换里所获得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如被爱的感觉,得到经济上的援助等。事物对人是否具有酬赏作用因人而定,在一个人看来重要的东西,别人可能认为一文不值。 社会交换中的成本是指与他人交换过程中的付出或产生的负性结果,如社会交换需要时间、精力,有时还伴随着冲突和责难等,这些成本是我们与他人交往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流派之一。产生于50年代末期的美国。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的,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它强调对人和人的心理动机的研究,批判那种只从宏观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或抽象的社会角色上去研究社会的作法;在方法论上倡导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根本原则;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这是对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功能主义的文化人类学和功利主义的经济学的全面综合。 社会交换论的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G.C.霍曼斯、P.M.布劳和R.埃默森。霍曼斯是交换理论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一组普遍性命题:①成功命题。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就会重复这一行动;某一行动获得奖赏愈多,重复活动的频率也随之增多;获得的奖赏愈快,重复活动的可能性就愈大。②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性行为。如某人过去在某种情况下的活动得到了奖赏或惩罚,而在出现相同的情况时,他就会重复或不再重复此种活动。③价值命题。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去重复同样的行动。④剥夺与满足命题。某人(或团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愈多,那么,这一奖赏对该人(或团体)的价值就愈小。⑤攻击与赞同命题。该命题包括两方面:一是当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者受到了未曾预料到的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从而出现攻击性行为;二是当个人的行动得到预期的奖赏,甚至超过期待值,或者没有遭到预期的惩罚时,他就会高兴,就会赞同这种行为。霍曼斯将 5个命题看成是一组“命题系列”,强调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并认为只要将5个命题综合起来,就能够解释一切社会行为。霍曼斯指出,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由于每个人都想在交换中获取最大利益,结果使交换行为本身变成一种相对的得与失。对个人来说,投资的大小与利益的多少基本上是公平分布的。 布劳的交换理论是从社会结构的原则出发考察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换过程,其理论目标既想克服功能主义忽视研究人的理论缺陷,又想弥补霍曼斯理论只局限于微观层次方面的不足。布劳的理论方法是从描述交换过程及其在微观层次上的影响开始,再从群体层次上升到制度与社会的宏观层次。他认为,社会交换关系存在于关系密切的群体或社区中,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的。社会交换是一种有限的活动,它指个人为了获取回报而又真正得到回报的自愿性活动。布劳还区分了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内在奖赏和外在奖赏的差别,引入了权力、权威、规范和不平等的概念,使交换理论在更大的范围内解释社会现象。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从微观到宏观,系统地追溯了交换现象的各种发展过程及其影响,从而形成一种归纳过程取向的社会结构理论。 继布劳之后,对交换理论作出重要贡献的还有埃默森等人。埃默森运用严密的数理模型和网络分析,阐述社会结构及其变化、社会交换的基本动因和制度化过程,在方法论上进一步充实了交换理论的理论体系。 霍布斯在他早期发表的学术文章 (1958 年 ) 以及专著《社会行为的基本形式》(1961 年和 1974 年版 ) 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他理论的主要根据。在五种理论中,他的

布劳与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

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19世纪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家亚当·斯密的交换学说。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交换是古往今来一切民族、一切社会普遍具有的现象,人们之所以乐于互相交换是希望从中得到奖励和报酬.霍曼斯从功利主义经济学中吸取了灵感,并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不论是物质活动还是非物质活动,都是一种交换活动。二是人类学的考察资料。人类学家对原始部落中形形色色的经济交换形式和社会交换的论述使霍曼斯确信,交换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而且.人类已丛经济交换发展为社会交换,已从单纯的物质交换发展为物质与非物质的综合性交换。三是行为主义心理学。霍曼斯深受行为主义心理学斯金纳的影响,认为斯金纳对鸽子和白鼠的研究结果同样适用于解释人类行为。来自经济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的思想使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一具有浓重的功利主义和行为主义色彩.并且尤其强调对人类的社会交换行为作心理学解释。 布劳是一位典型科班出身的社会学家,他的理论来源于各个派别的思想.功能理沦、冲突 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观点和概念都出现在布劳的著作中,布劳可以说是采各家之长,立己之论。 共同点: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是以霍曼斯的为基础,两人都认为任何复杂的社会结构都产生于基本的社会交换过程。 不同点: (一)研究主题的差异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不是从人的社会关系、从社会的动态过程去揭示人的需要和人的动机的存在和变化,未能认识到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效应。布劳批判霍曼斯的交换论忽略了社会结构所具有的突生性质,因此它只适用于直接人际互动关系的小群体,只能解释非制度化的社会行为。布劳认为霍曼斯从心理学原理来解释所有社会现象的做法犯了“无视社会突生属性的还原主义错误”,为此,他为自己确立了新的研究主题,即“分析社会交往、维持它们的过程和它们具有的形式,并且进一步探究它们所引起的复杂的社会力量和结构”,或者说“回答较为复杂的社会交往过程是怎样从较为简单的过程中演化出来的”。布劳希望实现的理论目标是克服霍曼斯理论在解释宏观领域现象时暴露出的不足,为分析非制度化的人际互动和制度化的结构关系提供一般性交换理论框架,填补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之间的鸿沟。可见,在布劳的研究设计中,微观结构、简单过程是出发点,宏观结构、复杂过程是落脚点。(二)对社会交换界定的分歧 霍曼斯认为所有人类行为都是交换行为,将社会交换看作是无限的活动;布劳则认为并非所有的人类行为都受到交换考虑的指导,社会交换是极其有限的活动。在界定社会交换的概念时,霍曼斯同布劳都强调追求报酬这一动机,但布劳更胜一筹的是他强调并非所有的社会交往都是以对称的、平等的交换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可以是交互的,也可以是单方面的,一旦人们的社会地位分出高低,就要用权力关系而不是交换关系来维持。 (三)方法论上的区别 1.霍曼斯倾向于个人主义方法论和心理还原论,以个人心理的解释推导所有群体行为,这一原则把社会现实看作个人行动的结果,把社会结构看作是由个人行动创造维持的。他认为人与人面对面的交往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形式,断言一切复杂的社会现象都可从人类心理中获得解释。布劳更多地倾向于集体主义方法论与整体结构论,认为社会复杂的结构不能还原为个人的心理现象。他坚持,微观结构是由进行互动的个人组成,宏观结构由相互联系的群体构成,需要正式的程序与强制性的手段来维持秩序。 2.霍曼斯用对等性原则解释社会交换,布劳则用对等性解释部分社会交换,用不对等性解释另外一些社会交换。布劳认为,不对等交换产生了社会的权力差异与分层现象。布劳的交

社会交换理论完整版

社会交换理论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第八章社会交换理论(S o c i a l E x c h a n g e T h e o r y)本章授课要点: 1、明确交换理论所使用的基本概念及其思想来源; 2、正确区分霍曼斯和布劳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各自的理论缺陷 第一节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来源 现代社会学的交换理论是在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的着作中诞生的,同冲突理论一样,交换理论也是作为对功能主义的反拨而发展起来的。社会交换理论是在广泛地吸收其他学科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思想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人类学和行为心理学。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交换思想 以亚当·斯密等为代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理论取向。在他们看来,交换是人类一切历史阶段上一切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古典政治经济学同时把人看作是富有理性的,人在行动时,总是精心计算,对市场信息作出全盘估计,对行动的成本和利润加以权衡,尽量选择只付出较小成本就能获得较大利润的行动方案。社会交换论者吸收了以上关于成本、报酬、利润等概念,在他们看来,经济学对商品交换的分析不仅适合于经济领域,也适合于社会领域。 二、人类学中的交换思想 20世纪上半叶,西方人类学对初民社会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在以下这些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中,交换被作为一种社会整合的要素受到关注,其成果为社会学的交换理论提供了一些基本思想。 (一)弗雷泽的澳大利亚土着居民姑表联姻模式: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用经济动机来解释澳大利亚土着居民中的姑表联姻模式,即土着居民由于没有娶亲的财力,只好用自己的女性亲属作为交换妻子的物品,因而妇女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拥有较多姐妹或女儿的男人就富有,并给他带来威望和权力。 (二)马林诺夫斯基的交换心理学说:马林诺夫斯基在对特罗布里恩德群岛进行研究时发现,居民中通行一种“库拉圈”的交换制度,交换以臂环和颈饰为物品,但这种交换主要的不是源于获得的经济动机,而是一种建立并维持友谊的方式。马林诺夫斯基由此区分出物质交换和非物质交换,这对现代交换理论摆脱功利主义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摩斯交换理论中的结构主义:马歇尔·摩斯既反对从个体的经济动机解释交换,也反对从个体的心理动机解释交换。在他看来,促使人们进行交换的力量不是来自个体,而是来自社会或群体。个体从事交换活动是根据群体规则进行的,又是任意的,它体现了群体的道德。而这种道德一旦出现并在交换中得到巩固,其作用就远

社会交换理论

大学生交往中社会交换行为的分析摘要:一直以来,赠予和反馈的交换行为充满于人民的生活当中,从人情互惠到对他人的帮助予以报答。本文探讨了大学生交往中常见的交换行为,说明学生交往中普遍存在着交往行为的回报期待,并希求付出与回报的适当平衡。本文探讨了交换行为概述、交换行为的不同类型, 以及个人对大学生交往中社会交往行为的观点。中心词:交换行为回报期待平衡 一、交换行为的概述 1. 交换行为的界定 交换行为是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之一,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即两方或两方以上的人在遵循各类规则的前提下,相互换取为他人所拥有的各种形式的“所有物” 。 2. 交换行为是人类社会和经济系统中普遍存在的重要现象,经济学、人类学和社会学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分析探讨,产生了诸多研究成果,这些理论经过梳理可以归为三条线索: (1)个体主义。交换研究中的个体主义将每一个进行交换的社会成员看作为个体的、利己的、理性的人,在交换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利益最大化是行动的原动力。霍曼斯将理性人假设引入到社会交换的研究领域中,结合心理学中行为主义的观点,提出交换理论六大命题,推动了社会学对交换行为这一长期被看作为特定的经济行为概念的深入研究。 (2)结构主义。结构主义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交换现象进行研究,列维—施特劳斯通过对原始社会中亲属关系的研究,提出来限制性交换和普遍性交换两种交换形式的划分。马林诺夫斯基则认为交换行为是社会关系影响之下而进

行的社会行动。作为结构主义交换论者的布劳则认为无论微观还是宏观,都发生着同样的交换过程,不同的是,在宏观领域,交换主题从个人扩展到群体和组织,由直接扩展到间接,交换从先于和创造社会制度及社会结构的过程变为受制度结构制约的过程。 (3)对个体主义和结构主义的调和。布迪厄的资本理论,布迪厄将资本看做交换对象,并指出正是通过资本的转移导致了交换的形成。有限理性选择理论则在修正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几个命题,比如人们并非是纯粹理性的,但他们在社会交换中却会盘算成本和收益。 二、交换行为的不同类型 1.利他型———亲密性 利他型,行动者双方都以满足对方的利益为目的。它以亲密的角色关系为基础,如近亲、密友等角色关系以及建立在亲缘基础上的亲密关系。行动者若考虑到这种关系,其行为会受到某种情感因素的支配而表现出大度、慷慨的奉献精神。行动者不去估价或计较特定场合下这种角色互动所付出交换的价值。利他型中,行动者期待的报酬没有时间、空间的限定,也没有数量和质量的限制。这种行为是在一些力量的驱使下发生的:一是由于关心爱护他人,或对他人负有责任,行动者往往把自己与他人等同起来,以他人的喜怒哀乐为自己的喜怒哀乐,休戚相关。二是行动者展示出奉献精神回应另一行动者的慷慨大度,目的在于获得或保持一定意义上的自我价值,当社会对行动者的行为给予较高评价或赞赏时更是如此。三是行动者为了巩固并加强现存的角色关系。任何一种角色关系都必须通过社会互动才能实现。亲密友好的

社会交换理论研究报告.

战略管理研究课程作业 ————社会交换理论与战略管理研究报告 第二组小组成员:田家宝毕双双 孙妍黄盼盼 李赫尧赵侠 朴秀镜

目录 1、社会交换理论综述 (3) 1.1、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 (3) 1.1.1、理论介绍 (3) 1.1.2、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对人际交往心理研究的贡献 (5) 1.2、布劳的结构交换论 (5) 1.2.1、理论介绍 (5) 1.2.2、布劳的贡献 (8) 2、重要观点及模型 (8) 2.1、霍曼斯的操作心理学观点 (8) 2.1.1、理论基础 (9) 2.1.2、决策 (9) 2.1.3、交换模式 (9) 2.2、布劳的经济学观点 (10) 2.2.1、理论基础 (10) 2.2.2、经济学的决策 (10) 2.2.3、变换模式 (11) 2.3、蒂博特与凯利的相互依赖说 (11) 2.3.1、理论基础 (12) 2.3.2、决策 (12) 2.3.3、交换模式 (13) 2.4、E?福阿与U?福阿的资源说 (14) 2.4.1、理论基础 (14) 2.4.2、决策 (14) 2.4.3、交换模式 (14) 2.5、E?沃尔斯特、贝尔谢德和G?沃尔斯特的公平说 (15) 2.5.1、理论基础 (15) 2.5.2、交换模式 (15) 3、社会交换的测量方法 (16) 3.1、方法论的选择 (16) 3.2、测量工具—量表 (17) 3.2.1、组织中的社会交换—感受组织支持(POS)的测量 (17) 3.2.2、领导—部属交换理论(LMX)的测量 (18) 4、社会交换理论实践应用 (19) 4.1、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组织承诺形成机制 (19)

同等学力申硕《社会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笔记和课后习题(社会学史-社会交换理论)

第八章社会交换理论 2.8.1 复习笔记 社会交换理论是当代社会学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与结构功能主义不同,它以人际关系中的交换现象为基本出发点,试图解释竞争、冲突、整合、权力等重大社会现象。它的主要代表有乔治·霍曼斯和彼得·布劳。 第一节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渊源 社会交换思想主要来源于古典经济学、人类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三个方面。早期社会学家只有齐美尔比较重视交换研究,认为团体成员之间存在一种互惠交换模式。 一、古典经济学中的交换思想 古典经济学研究了人们通过相互行为满足欲望的问题。最早是英国的洛克和亚当·斯密,他们认为交换使双方互利。社会交换理论借用和修正了古典经济学中的下述假设:第一,每个人都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 第二,个人拥有某类资源越多,对这种资源的需要便越小; 第三,市场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第四,垄断下的价格高于自由竞争下的价格。

社会交换理论以经济学方式解释非经济领域中的社会现象,从经济学中借用了许多概念和思路。 二、人类学中的交换思想 人类学家对初民社会的研究表明:初民社会没有现代市场,盛行的是以物易物的实物交换。除此之外,初民社会中各种赠礼风俗、馈赠仪式莫不具有交换的含义。上述风俗除了具有物质性交换的一面外,还包含非物质性社会内容,这有助于建立相互间的义务,维系人们之间的联系。甚至亲属模式、婚姻关系都可以用交换来解释。 人类学的研究促使交换思想摆脱经济学功利主义的束缚,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理论视野。其代表人物有弗雷泽、马林诺夫斯基、摩斯、列维—施特劳斯等。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刺激—反应”作为解释行为的模式,相信对动物行为的实验可用来推断人类的行为。其代表斯金纳对习得行为,特别对惩罚、强化给行为造成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其成果直接被社会交换理论家霍曼斯所借鉴。 社会交换理论在古典经济学、人类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基础上,将人与人之间的所有互动行为视为计算得失的理性交换行为。 第二节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 乔治·霍曼斯是社会交换理论的创始人。霍曼斯早期受功能主义影响,后来通过对功能主义的批评创立了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

听黄先生讲课有一大乐趣,在于可以听到许多从未了解过的领域的知识。然后就会去查阅并试图在日常中去考证它。平时被忽视的事情也突然就与之产生关联,会有一种“哦,原来如此”的心情。 “社会交换理论”发生于社会互动,任何人际关系,其本质上就是交换关系。人与人之间精神和物质的交换过程达到互惠互利时,人际关系和谐,而且只有在相对平衡的条件下,互动得以长久维持。 黄先生将这种交换过程描述为“信用账户”,即给予我们精神支持或是物质帮助的这个人,其实是在我们这儿往他的账户里“存款”,而你会很自然的为此适时作出回报性的反应,于是互动继续。“社会交换理论”目前被量化为六类,X1—爱、X2—时间、X3—物、X4—社会地位(彼此之间的稀缺性)、X5—服务、X6—信息。他还给出了一个公式,更加准确直观。 Y=K1*X1+K2*X2+K3*X3+K4*X4+K5*X5+K6*X6 其中,Y是“信用账户”的总和,K值代表权重(黄先生称之为“情感放大系数”),我们看重的东西各不相同,六类事物在我们心中占据的分量不同。且面对不同的个体,衡量标准可能不会是唯一的。 上个周末,去看了心心念念的La La Land,电影很好看。被电影的拍摄和结局感怀之余,不由自主的就试图开始套用之前提及的理论,从一个一点儿也不浪漫的角度去分析它。Sebastian和Mia偶遇多次,Seb热爱爵士乐,梦想是开一家爵士乐俱乐部,可以纯粹创作,不受约束。女主Mia努力试镜,想要成为一名演员。两个坚持梦想的人(“社会地位”),相爱了。 Mia满足了Seb对于“爱”的需求,他太需要一个对他的执着感同身受的聆听者(服务、时间)。而试镜并不顺利的Mia同样需要一种精神上的支撑(服务),愿意花“时间”去陪伴她的人(爱)。这个阶段大家都在往“信用账户”存款,信用状态良好。 由于一个契机,Seb加入了乐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与Mia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也与最初的梦想渐行渐远。争吵随着这种失衡而来,Mia责备Seb背叛自己的梦想,Seb则认为当初是为了给Mia稳定的生活,不得已选择了乐队,而现在Mia却指责自己辛苦获得的成功事业。此时双方的付出与各自收到的并不相同,两者试图满足对方的,都恰恰不是对方最需要的。双方互耗“信用”,社会交换的良性循环被打破。 Mia也迎来了转机,在一次重要的试镜之后,她问Seb,"Where are we?",这句话,代表着在这个时候,Seb的爱对于Mia来说,已经没有梦想照进现实更加重要。在梦想面前,她将“爱”相应K值变小。交换停滞,社会互动中止。 结局很美,很伤感。他们试图圆满了所有过去,并祝福各自的当下。在现实面前,能做的就是,将相遇之歌作为离别的礼物。我会永远爱你,但是我尊重我们的选择与错过,相视一笑,就是最大的默契。 从某个层面看,用这个理论解释亲子关系,也是说得通的。子女对父母总有一种无法拒绝的心情,不正是因为他们在子女心里的“信用账户”,早已经让作为孩子的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完成真正与之匹配的回应。也想到,当我们对一个人抱有期待或是要求时,是否应该掂量一下自己在对方心中的信用状态,不该贸贸然的一味索取。 诚然,这个理论有点过于凉薄,或许你一点也不认同。我也始终相信,有不存在所谓“信用账户”的两个人,我相信,大千世界,许多情感,无法简单用理论言明。 当我们无法面对某一个人时(即社会互动中Y值失衡),暂时放下一颗敏感脆弱的心,用一个较为客观的理论来安抚你的不平衡、挫败、受伤。我但愿,但愿它在你很难的时刻,对你有一点点的帮助。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第二篇 第8~11章)【圣才出品】

社会学理论(含社会学概论)配套题库 第二篇西方社会学理论 第八章社会交换理论 一、名词解释 1.交换 答:交换是爱默森从操作心理学中抽出对分析复杂社会模式有用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指行动者自环境中提取强化的行为。交换分为内部交换与外部交换,布劳把内部交换和外部交换又称为社会交换和经济交换。 2.单方垄断式交换关系 答:单方垄断式交换关系是爱默森的社会交换网络分析中的一个概念。在这种网络交换关系里,行动者A的报酬来源是多方面的,他可以从B1、B2、B3那里得到报酬。相反,行动者B1、B2、B3却只能从A那里得到报酬,这种交换关系是垄断的,是不均衡不稳定的交换关系。单方垄断在人际间及群体间非常典型。如A可以是与3个男子B1、B2、B3约会的女子,A也可以是向三个生产性公司B1、B2、B3单独提供原料的公司,A可以是一个统治实体,而B们为依附性机构。单方垄断的重要特征是非均衡性,而非均衡结构总是趋于变化。 二、简答题

1.简述霍曼斯社会交换论的理论来源与理论目标。 相关试题: (1)社会交换(概念题,吉林大学2017年研) (2)简述社会交换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研) 答:(1)理论来源 ①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马克思的经济思想 以亚当·斯密等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认为,人的欲望的满足主要是通过交换过程实现的。每个人都有期望从相互交换中得到报酬的倾向。人是富有理性的,人在行动时,尽量选择只付出较小成本就能获得较大利润的行动方案,并认为交换不仅仅产生了经济关系,交换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形成了社会关系。 ②文化人类学家的交换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产生了一大批文化人类学家,尤其是弗雷泽、马林诺夫斯基以及莫斯等人对初民社会中形形色色的经济社会交换研究深深地影响着霍曼斯。文化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研究使得霍曼斯坚信交换是所有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人类不仅能够进行简单的经济上的物物交换。在此基础上已经发展为非物质方面的社会交换,交换成为社会整合以及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通过交换可以揭示初民社会的社会结构。 ③斯金纳的个体主义心理学思想 如果说经济学、人类学启发了霍曼斯思想的形成,那么斯金纳的心理学理论就直接成为他的交换理论不可或缺的理论资源。霍曼斯认为按照进化论学说,既然人从低等动物进化而来,低等动物的行为必然成为人类行为的主要来源。因此斯金纳对鸽子和老鼠的研究同样适用于对人类行为的解释。在他看来,人的行为首先是对外部环境的一种刺激反应,人也会寻求酬赏而避免或减少惩罚,“刺激反应”行动方式和理念应当是人类行动的基础方式。

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

评述部分 社会交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论。由于它对人类行为中的心理因素的强调,也被称为一种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理论。这一理论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而这一理论的主要开拓者就是霍曼斯。(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个体主义力法论自然就应运而生,霍曼斯便成了开路先锋。) 而霍曼斯交换理论的产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马克思的经济思想。第二,文化人类学家的交换思想。第三,斯金纳的个体主义心理学思想。 该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成功命题。就个人的全部行动而言的。人的行动与动物有着相似的地方,他要遵循报酬原则。也就是说,频率的有规律性所获得的报酬和奖励要低于没有规律所得到的奖励和报酬。 第二个是刺激命题。某一特定的刺激或者一组刺激的出现会给某人的行动带来某种报酬或奖励。那么现在的刺激与过去的刺激越相似,个体就越有可能进行类似的行动。 第三个是价值命题。如果某种行动所产生的结果对一个人来说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取同样的行动。当然.霍曼斯所讲的价值不仅仅指经济价值也包含了社会价值乃至伦理道德价值因素在内. 第四个是剥夺——满足命题。一个人在最近越是经常地得到某种报酬,那么随着报酬的增加此人所获得此报酬的满足感和价值感就会减少。 第五个是攻击——赞同命题。这个命题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当某人的行动没有得到他期望的报酬或者他得到了料想不及的惩罚时,他将被激怒并越有可能采取攻击性行为,而这种行为可以发泄他的不满情绪,因而对他来说有价值。其二。当某人的行动获得了他所期望的报酬,特别是报酬比预期的还要大,或者他的错误行动没有受到预想中的惩罚,他都会非常高兴,继续做得到报酬的行动或者避免错误行为的再度发生。 第六个是理性命题。霍曼斯认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在人际交往中,人们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最高酬赏和利润。 从上面我们不难发现,霍曼斯是在吸收上述思想家们的思想并总结斯金纳心理学理论五个命题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命题,与原先的社会理论相比,更具有时代性和较强应用力。但是,与布劳、科尔曼等人的社会理论相比,他一味地反对帕森斯的功能主义,而没有深入揭示建立在个体交换基础上宏观水平上的社会交换。 霍曼斯交换理论在20世纪的60年代之后,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尤其是其成功命题和刺激命题,被广泛应用到薪酬制度当中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总而言之,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对于重新恢复人的主体性、克服功能理论忽视人的因素具有积极的作用,他的理论因此被公认为是一个精致的、“完整的具有强解释力的现代社会学理论眦”。而且,霍曼斯理论非常重视人的需要和情感在人际交往与社会交换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视理性人的选择性,这种将微观互动与宏观整合相结合的尝试也为心理学、社会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 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理论所存在的不足之处。首先,霍曼斯忽视了社会因素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过分夸大了人际交往以及社会交换中个人的目的与动机,而忽视了宏观社会结构对个体活动的制约作用以及个人对于社会结构的能动作用。其次,霍曼斯混淆了动物为了生存而形成的本能行为与人类的社会行为之间的界限,忽视了人类生活、人类文化以及

12社会交换理论

第11章社会交换理论 第一节社会交换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 11.1.1社会背景 (一)、对帕森斯的批判。 二战后,功能主义一度占据主导。50中后期,国内矛盾普遍激化,暴露不平衡,人们强调个性发展,崇尚个人力量。霍曼斯认为,功能理论只是描述而非解释。如“内化”等命题,批判功能论抽象空洞,忽视对人的研究,把人简单看作是占据。 (二)、由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导致新的理论的出现。 社会生活中,人们普遍强调重视人的个性发展,崇尚个人力量,霍曼斯和布劳倡导的强调个人行为的社会交换理论于50后期登上美国社会学舞台。 11.1.2思想根源: 在社会学领域中一直存在着两条线索,即源于迪尔凯姆的集体主义线索和韦伯的个体主义线索。这两条线索的彼此冲突要远远大于其整合,霍曼斯的交换行为主义,从个体理性出发的社会学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视为对帕森斯的直接批评,交换行为主义是少数几种可以同时适用于宏微观过程的理论方法之一。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功利主义取向 交换是人类历史阶段上一切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呈”是每个人都期望从相互交换中得到报酬,正是人类的本性。同时,人是有理性的,人在行动时,总是精心计算,对市场信息作出全盘估价,对行动的成本和利润加以权衡,尽量选择只付出较小成本就能获得较大利润的行动方案。(二)人类学中的交换思想 20世纪上半叶,在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中,交换被作为一种社会整合的要素受到关注,其成果为社会学的交换理论提供一些基本思想。 1.如弗雷泽用经济动机来解释澳大利亚土著居民中的姑表联姻模式,即土著居民由于没有娶亲的财力,只好用自己的女性亲属作为交换妻子的物品,因而妇女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拥有较多的姐妹或女儿的男人就富有,并给他带来威望和权力。相反就贫穷。 2.马林诺夫斯基发现“库拉圈”的交换机制,交换以臂环和颈饰为物品,建立并维持友谊的方式,而不是获得经济动机,强调心理需要,这对摆脱功利主义起了重要作用。 3.摩斯反对从个体出发来进行解释,个体从事交换活动是根据群体规则进行的,体现了群体的道德,并得到了巩固,转向了社会结构分析。 4.列维—斯特劳斯重申了交换关系,反映了社会组织模式,还在于他明确提出了交换对等原则,即任何交换必须是得到与提供的相等,这种对等可以是俩人之间的直接行为,也可以是许多人产生的间接行为,只有对等,交换关系才能继续存在下去。 (三)行为心理学的影响 斯金纳:一切行为者都可用刺激—反方的公式来表示。人的意识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不能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强调个人的行为由外部决定,别难过随环境变化而变化,通过对动物的观察可以推断和解释人类行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分析,理解人际间大多数行为的最佳方法是将行为作一种有形或无形的商品和服务来交换,这些商品和服务包括食品,住房等有形之物,也包括社会认同,同情,怜悯之类的无形之物。人们的选择往往是将其能够分享的物品进行交换。而人们又是在权衡了行动过程之利弊得失并选择最有吸引力的东西之后才有所行为的,也就是说人在交换这种互动过程中是理性的。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着眼于个人层次上对个人行为的解释,一般称为交换论,布劳的理论侧重于探索从人际互动的交换过程到支配社区与社会复杂结构的交换过程,可成为社会结构交换论。 第二节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 11.2.1生平及主要观点。 (一)学术经历 (二)主要观点 霍曼斯认为,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单位是人,对社会现象的合理解释必须以人性的内在心理结构为基础。人与人之

社会交换理论

第八章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 本章授课要点: 1、明确交换理论所使用的基本概念及其思想来源; 2、正确区分霍曼斯和布劳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各自的理论缺陷 第一节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来源 现代社会学的交换理论是在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的著作中诞生的,同冲突理论一样,交换理论也是作为对功能主义的反拨而发展起来的。社会交换理论是在广泛地吸收其他学科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思想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人类学和行为心理学。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交换思想 以亚当·斯密等为代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理论取向。在他们看来,交换是人类一切历史阶段上一切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古典政治经济学同时把人看作是富有理性的,人在行动时,总是精心计算,对市场信息作出全盘估计,对行动的成本和利润加以权衡,尽量选择只付出较小成本就能获得较大利润的行动方案。社会交换论者吸收了以上关于成本、报酬、利润等概念,在他们看来,经济学对商品交换的分析不仅适合于经济领域,也适合于社会领域。 二、人类学中的交换思想 20世纪上半叶,西方人类学对初民社会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在以下这些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中,交换被作为一种社会整合的要素受到关注,其成果为社会学的交换理论提供了一些基本思想。 (一)弗雷泽的澳大利亚土著居民姑表联姻模式: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用经济动机来解释澳大利亚土著居民中的姑表联姻模式,即土著居民由于没有娶亲的财力,只好用自己的女性亲属作为交换妻子的物品,因而妇女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拥有较多姐妹或女儿的男人就富有,并给他带来威望和权力。 (二)马林诺夫斯基的交换心理学说:马林诺夫斯基在对特罗布里恩德群岛进行研究时发现,居民中通行一种“库拉圈”的交换制度,交换以臂环和颈饰为物品,但这种交换主要的不是源于获得的经济动机,而是一种建立并维持友谊的方式。马林诺夫斯基由此区分出物质交换和非物质交换,这对现代交换理论摆脱功利主义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摩斯交换理论中的结构主义:马歇尔·摩斯既反对从个体的经济动机解释交换,也反对从个体的心理动机解释交换。在他看来,促使人们进行交换的力量不是来自个体,而是来自社会或群体。个体从事交换活动是根据群体规则进行的,又是任意的,它体现了群体的道德。而这种道德一旦出现并在交换中得到巩固,其作用就远远超出交换事物的活动范畴。摩斯的这一观点把功利主义的交换与社会结构分析紧密地联系起来,对社会学的交换理论形成是有意义的。 (四)列维·施特劳斯的结构主义:列维·施特劳斯是结构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他对社会交换理论的影响不仅仅是他重申了交换关系,反映了社会组织模式,还在于他明确提出了交换对等原则,即任何交换都必须是得到的与提供的相等。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 人物简介 霍曼斯(George Casper Homans,1910—)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交换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生于波士顿。193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39—1941年任大学讲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海军服役。1946年回到哈佛大学,转入社会学系,1953年任社会学教授,1967—1970年任社会学系主任。1963—1964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他早期受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强调小群体研究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其中的行为变量,如活动、交往和情感三者的关系,为交换理论奠定了基础。后期,他强调人和人的动机的重要作用,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交换过程,把社会学的研究还原为微观的社会心理研究。他把社会看作是个人行动和行为交换的结果,社会结构是个人行为的集合,因而个人行为应成为社会学研究的最高原则。霍曼斯的社会学思想被称为行为主义交换论。 社会学家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认为:任何人际关系,其本质上就是交换关系。只有这种人与人之间精神和物质的交换过程达到互惠平衡时,人际关系才能和谐,而且只有在互惠平衡的条件下,人际关系才能维持。 一、背景 2O世纪4O年代以后,帕森斯的功能主义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社会学界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适应美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帕森斯把社会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由AGIL等四个有机部分构成,其中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占据一定的结构、承担相应的角色、发挥各自的功能。这正如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所说:“在二战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整个世界的社会学都为美国社会学所主宰,社会学理论中深深地埋下了帕森斯的印记”。 然而,社会结构和功能如此的完美性忽视了社会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的丰富性特征.因而往往也就表现为一种抽象的理论,显然不符合20世纪6O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社会现实,这种理想主义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所构造的“理想类型”引起了社会科学家们的严重不满。其情形诚如吉登斯所言:“现在回过头来看。帕森斯的思想享有的声望未免太高,因为他那种抽象、含混的风格引起许多人的麻烦。”所以,反思社会学功能主义研究理路、寻求社会学方法论突破、构建真正能够反映和把握社会现实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就成了帕森斯以后社会学家的共同心声。因此,针对帕森斯整体主义方法论。6O年代初,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个体主义力法论自然就应运而生,霍曼斯便成了开路先锋。 二、理论来源 按照恩格斯的理解,任何一种社会科学理论都是“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它总会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及理论来源。总体上看,霍曼斯交换理论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马克思的经济思想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深受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马克思的经济思想的影响。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商品之间的交换是自古到今一切社会、一切民族普遍存在的经济社会现象。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参加交换的各方都期望从中获得报酬或利益,也就获得是满足自身的某种需要,这是人类的本性,它“为人类所特有,而在其它动物中是找不到的。”马克思也认为,物质交往是物质生产得以实现的前提.物质生产从来就是社会性的生产,它必须以许多个人共同活动为前提,而这种共同活动只有通过物质交往才能实现。所以,离开了物质交往不可能有物质生产。马克思恩格斯说:“生产本身又是以个人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生产力“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力量。”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更是直接地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只要“有5O%的利润就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300%的利润就敢冒受绞刑的危险。”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中最常见的商品开始,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交换关系得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由物质商品结构分析出社会结构。霍曼斯发展了斯密和马克思的这一思想。认为交换不仅仅产生经济关系,交换促进了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交换产生整个社会关系,并由此形成社会结构。 文化人类学家的交换思想 l9世纪末2O世纪初欧洲产生了一大批文化人类学家,尤其是弗雷泽、马林诺夫斯基以及莫斯等人对初民社会中形形色色的经济社会交换研究深深地影响着霍曼斯。弗雷泽认为,社会交换包括职位的交换,而这种交换也与宗教仪式、文化习俗息息相关。意大利阿里奇亚内米湖人为了获得祭司职位必先破坏自己前任祭司所保护的橡树树枝后再杀死他就是一个奇特而很有说服力的例子。马林诺夫斯基认为特洛布里安人的礼物“大多数是要求回偿的,只有丈夫定期给妻子的礼物却是无偿的”。然

社会交换理论

第八章社会交换理论(S o c i a l E x c h a n g e T h e o r y)本章授课要点: 1、明确交换理论所使用的基本概念及其思想来源; 2、正确区分霍曼斯和布劳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各自的理论缺陷 第一节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来源 现代社会学的交换理论是在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的着作中诞生的,同冲突理论一样,交换理论也是作为对功能主义的反拨而发展起来的。社会交换理论是在广泛地吸收其他学科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思想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人类学和行为心理学。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交换思想 以亚当·斯密等为代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理论取向。在他们看来,交换是人类一切历史阶段上一切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古典政治经济学同时把人看作是富有理性的,人在行动时,总是精心计算,对市场信息作出全盘估计,对行动的成本和利润加以权衡,尽量选择只付出较小成本就能获得较大利润的行动方案。社会交换论者吸收了以上关于成本、报酬、利润等概念,在他们看来,经济学对商品交换的分析不仅适合于经济领域,也适合于社会领域。 二、人类学中的交换思想 20世纪上半叶,西方人类学对初民社会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在以下这些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中,交换被作为一种社会整合的要素受到关注,其成果为社会学的交换理论提供了一些基本思想。 (一)弗雷泽的澳大利亚土着居民姑表联姻模式: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用经济动机来解释澳大利亚土着居民中的姑表联姻模式,即土着居民由于没有娶亲的财力,只好用自己的女性亲属作为交换妻子的物品,因而妇女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拥有较多姐妹或女儿的男人就富有,并给他带来威望和权力。 (二)马林诺夫斯基的交换心理学说:马林诺夫斯基在对特罗布里恩德群岛进行研究时发现,居民中通行一种“库拉圈”的交换制度,交换以臂环和颈饰为物品,但这种交换主要的不是源于获得的经济动机,而是一种建立并维持友谊的方式。马林诺夫斯基由此区分出物质交换和非物质交换,这对现代交换理论摆脱功利主义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摩斯交换理论中的结构主义:马歇尔·摩斯既反对从个体的经济动机解释交换,也反对从个体的心理动机解释交换。在他看来,促使人们进行交换的力量不是来自个体,而是来自社会或群体。个体从事交换活动是根据群体规则进行的,又是任意的,它体现了群体的道德。而这种道德一旦出现并在交换中得到巩固,其作用就远远超出交换事物的活动范畴。摩斯的这一观点把功利主义的交换与社会结构分析紧密地联系起来,对社会学的交换理论形成是有意义的。 (四)列维·施特劳斯的结构主义:列维·施特劳斯是结构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他对社会交换理论的影响不仅仅是他重申了交换关系,反映了社会组织模式,还在于他明确提出了交换对等原则,即任何交换都必须是得到的与提供的相等。 三、行为心理学对社会交换理论的影响

社会学交换理论概述

社会学交换理论综述 浙江师范大学刘小文体育人文社会学学号:2011210277 社会交换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进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论。由于它对人类行为中的心理因素的强调,也被称为一种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理论。这一理论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社会交换理论由霍曼斯创立,主要代表人物有布劳、J.蒂鲍特和H.凯利等[1]。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正是在围绕交互性这个概念发展起来,确切的说从微观的视角是关于社会互动性质的假设,并认为各种社会交换理论是以经济交易中的一个基本原则为基础的交互模式,并努力将经济学与社会学与社会行为心理学结合起来,从而为解释提供一个基础。霍曼斯希望通过社会交换原则来对社会结构解释,其交换理论强调心理学对于解释社会现象的重要性,并认为社会行为的所以解释归根与心理学。霍用以经济学建立他的理论更依赖于人们做出的行为,要么获得报酬,要么逃避惩罚,这些行为目的与报酬的交换是以经济交易的根本原则。霍曼斯认为经济学描述交换关系,社会学描述社会学社会结构需要心理学的钥匙,特别是斯金纳的行为心理学,或认为对对动物的理解产生对人类的理理解,并模仿通过斯金纳的心理学五个相关命题来解释交换理论,其一是成长命题,对于人们进行行为来说,一个人某种行动获得报酬越经常这个人就愿意从事这种行动,其二是刺激命题,如果在一种特殊刺激出现,成为一个人行为报酬的原因,那么现在刺激越是与过去相同,人就越可能发生这种相似的行为。其三是价值命题,对于一个人越有价值人越可能执行这种行为。其四是剥夺—饱满命题以及其五认可命题。霍曼斯相信把上述行为心理学命题作为一个整体可以使社会学有能力解释结构功能主义所称的“社会结构”。霍对权力问题的认识用“最小利益原则”解释权力与权威,指在社会情景中得到最小利益的人能为合作制定条件,一个人向另一人提供报酬大于对方提供的报酬权力自然也就产生了,同时霍认为权力是平等发展趋势,强制的例外不是人际关系法则,人拥有其他人无法拥有的资源大为自然也就被提高[2]。 总而言之,在霍曼斯看来,人类行为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获得利益和报酬的经济目标。所有的社会现象包括强制的权力、分层、权威及其他不平等,都可以按交换这个术语来分析,用来解释制度和准制度层的行为,但这一理论基本处于准制度、微观层次上。 [1]https://www.360docs.net/doc/f08386046.html,/view/367754.htm [2]玛格丽特[美].当代社会学理论[M].华夏出版社,1989.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