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赏析:我若为王

译文赏析:我若为王
译文赏析:我若为王

《我若为王》译文比较赏析

课堂上参与讨论过《我若为王》刘士聪先生的译本,由于自己比较偏爱杂文,经常读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聂绀弩先生是继鲁迅先生之后又一杂文大家,所以对这篇文章很感兴趣。课下也做了一些功夫在网上收集资料,研读了大家对刘士聪先生和张培基先生这两个译本的说法,基于大家的基础,我在这里写一点自己的看法。

《我若为王》是聂绀弩先生于解放前夕写的一篇杂文,文章笔锋犀利,其时,中共革命浪潮汹涌澎湃,蒋家王朝的独裁专制濒临穷途末路,但是封建社会的愚忠思想、王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等奴根还在很多人的思想中深深扎着根。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这篇文章以唤醒民众,摒弃奴性。

这篇文章中作者用一种自我调侃的语调,批判的矛头很尖锐,但又藏于荒诞之中,作者所反对的封建专制、封建残余以及封建奴根性都在荒诞的词句、荒诞的语气、荒诞的结局中不攻自破了。从形式上看,这篇文章气势滂沱,大段大段的排比彰显的是作者强烈的感情,请看“我若为王,自然我的妻……;我若为王,我的儿子……;我若为王,我的女儿……;我若为王,我的姓名……”,而这还不足以表达作者的情感,因此作者又在每一段中用了很多排比句式。除此之外,我们都注意到了整篇文章是在一个大的假设条件下进行的,而在这个总的假设条件下,作者又大胆假设了许多,这种“假定又假定”实在是很巧妙。文章结尾,作者说道“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却也真地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这句话表面上看似矛盾,实际却是全文的重中之重。

我们今天要看的就是这样一篇通篇排比,运用“假定之假定”技巧,还有自相矛盾之嫌的文章的译文。这里讨论的是翻译学家刘士聪先生和张培基先生的译文,我在本科阶段就接触了张培基先生的译文,课堂上接触的刘士聪版本的译文中间有修改过的地方,已经不是刘先生原本的译文了。可能是先入为主的思想,课堂上讨论的时候,很多地方我还是偏向张先生的译文,不过后来又对一些地方仔细揣摩了一下,发现一些有分歧的地方,刘先生的译文读起来更朗朗上口,所以总体上我觉得是各有所长。

为了方便下面的讨论,我们暂且将张培基先生的译文称为译文1,将刘士聪先生的译文称为译文2,那么下文就将两篇译文中译法不同的字词句拿出来讨论一二,以下用原文、译文1、译文2来讨论。

1、“为”字的翻译

原文:我若为王

译文1:If I Were King

译文2:If I Be King

这里我想说两点。第一,英语语法提到过,if表示假设分不可实现和可能实现两种情况,不可实现的情况应该使用虚拟。在这篇文章中,聂绀弩先生一方面并不想做皇帝,另一方面在当时的环境下先生即便是想要做皇帝也是不可得的,因此这里采用译文1的译法更为妥帖;第二,译文2只在标题和第一段采用了If I Be King译法,在接下来的段落中同样采用If I Were King的译法,这未免有前后不一致的嫌疑。

2、“东西”一词的翻译

原文:王是什么东西呢?

译文1:What the hell is a king?

译文2:What kind of stuff is a king made of ?

课堂上,大家也针对这一点做了讨论。原文“王是什么东西”中“东西”一词实在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山水树石、花草鱼虫之物。译文2中“stuff”、“made of”所传达的意思明显与原文不符。译文1和原文意思较为一致,但我认为“the hell”加重了语气,原文虽然提到“我根本不想作王,也根本看不起王”,但根据下文“难道我脑中还有如此封建的残物么?”可隐约感觉出作者说“王是什么东西呢?”这一发问虽然有蔑视的成分,但感情强度还没有达到“王不是什么东西”的地步。

3、“自然”一词的翻译

原文:我若为王,自然我的妻就是王后了。

译文1:If I were king, my wife would of course be queen.

译文2:If I were King, naturally my wife would be Queen.

由于对“naturally”一词掌握的不熟悉,课堂上讨论我认为译文2对“自然”一词的翻译不如译文1忠实,回去查了字典后才觉得此处“naturally”一词更为传神。

4、原文:而且真想作王的人,他将用他的手去打天下,决不会放在口里说的。

译文1:Moreover, if one is really bent on being a king, he will try to carry out his design by deeds instead of by words.

译文2:He who really wants to be King will fight for it with his hands instead of mouthing it in words.

这句话的翻译我比较倾向于译文2,译文2采用主语从句不但衔接紧密,而且读起来

更为顺畅。虽然译文1中“by deeds”与“by words”采用尾韵,但整句话采用假设从句+主句的译法未免不如译文2精炼。

5、原文:一个王后是如何地尊贵呀,会如何地被人们像捧着天上的星星一样捧来捧去呀。

译文1:Imagine how noble and dignified a queen would be and how people would keep lauding her to the skies like mad!

译文2:How honorable and respectable a queen would be and how she would be praised to the skies and worshipped like stars!

一开始看到译文2的翻译时,我对“be praised to the skies and worshipped like stars”心存怀疑,因为这和汉语中“像捧着天上的星星一样碰来碰去”太一致了,我担心此处的翻译有Chinglish的嫌疑。后来经老师指点,又翻查一些资料,才知道译文2在此处的处理比较恰当,既做到了和原文一致,又很形象地道出了世人对皇亲国戚的谄媚形象。译文1中“like mad”很值得商榷,人们把王后像捧天上的星星一样捧来捧去,并不是心甘情愿的,而是屈于王的威严。而“like mad”表达的是某种感情达到极致时的作为,所以说这里用“like mad”和原文在感情色彩上还是不太符合的。6、原文:假如我能够想像,倒是件不是没有趣味的事。

译文1:It is indeed great fun for me to visualize all of this.

译文2:If I could stretch my imagination a bit, it would not be anything uninteresting.

汉语原文出现在第三段,是双重否定句,这句话在第二段中也有出现,不过第二段中是肯定句式的“假如我能够想像,那一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译文1对第二段和第三段中意思相同句式不同的两句话的翻译是一模一样的;译文2在第二段译为“If I could stretch my imagination a bit, it would be very interesting.”,在第三段译为如上的句子。我比较倾向于译文2的译法,译文2在第三段中和原文保持一致,也采用双重否定句式,用的是系动词否定+表语否定的处理方法,这样能更准确地传达原文内容。

7、原文:我将没有任何过失,因为没有人敢说它是过失

译文1:I would do no wrong simply because no one dared to call it a wrong.

译文2:I would be immune from making mistakes, for no one had the guts to call what I said or did a mistake.

这句话的翻译,译文1和译文2各有千秋,译文1中“because no one dared to…”远比译文2中“for no one had the guts…”要地道要简练;不过译文2中采用“be immune

from…”的结构却比译文1中“do no wrong”要传神一些。

8、“昂头阔步耀武扬威”的处理

原文:昂头阔步耀武扬威的人们(第五段)

译文1:those who had used to swagger arrogantly in front of me.

译文2:those who had once swaggered around in front of me.

汉语原文中用了两个四字成语“昂首阔步”和“耀武扬威”来表现以前地位高于我的人的傲慢,这种连用四字成语的表达在汉语中多用,不显得累赘不说,还比较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译文1中用了“swagger arrogantly”,译文2中用的是“swagger around”,swagger一词本身表达的意思就是“大摇大摆地走、昂首阔步地走”,译文1中又用到“arrogantly”,未免显得重复累赘了,因此此处译文2要胜出一筹。

9、原文:快乐的时候不敢笑,不快乐的时候不敢不笑,悲戚的时候不敢哭,不悲戚的时候不敢不哭的脸。

译文1:faces that dared not smile to express joy; faces that dared not refrain from a forced smile when there was no joy at all to justify a smile; faces that dared not to cry to express sorrow; faces that dared not refrain from a feigned cry when there was no sorrow to justify a cry.

译文2:faces that dared not smile when happy and dared not refuse to smile when unhappy, and faces that dared not weep when grieved and dared not to refuse to weep when not so grieved.

从词数的多少上,我们首先能判定译文2比较简洁。再将译文内容分别与原文做比较,不难发现译文1与原文的意思多少有点出入,我们来看译文1对“不快乐的时候”的处理为“when there was no joy at all to justify a smile”,对这句译文仔细读上几遍就能发现译文说的意思是“没什么可高兴的事时”,原文却是“不快乐的时候”,译文1对这句话的翻译过于繁杂且意思有了些许改变,相比之下,译文2既准确传达了原文意思,又简明扼要。

10、再看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翻译

原文:“万岁,万岁,万万岁!”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

译文1:I would join true people all the world over in giving three cheers for myself.

译文2:I would shout along with the people (in the real sense) of the world, “A long life, a long life, and a long, long life.”

首先来读译文1,“true people”和“three cheers”未免会让不懂汉语的人发出这样的疑问:Is there any false people? Could false people be called people? Why we give three cheers, not four cheers? 这些疑问也正说明了译文1对这句话翻译的问题,太扣着原文中的字词了。

通过以上10个点的比较不难看出,两篇译文各有自己的出彩之处,但也都难免有瑕疵。拿不同的译文进行比较赏析只是译文赏析的一个方法,由于自己翻译水平有限,目前在学习过程中多采用这种方法来吸取各家之长。在本学期的译文欣赏课程中,我确实学习到了很多东西,比如在老师的指导下,现在养成了先看译文再追回到原文的习惯,而且按照这种方法,我感觉获益匪浅。

小学古诗《静夜思》注释及译文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静夜思:静静的夜里,产生的思绪。 床:今传五种说法。 一指井台。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诗意图》。 二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我们可以做一下基本推理。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明月夜,很可能是月圆前后,作者由看到月光,再看到明月,又引起思乡之情。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月,那么作者不可能身处室内,在室内随便一抬头,是看不到月亮的。因此我们断定,‘床’是室外的一件物什,

至于具体是什么,很难考证。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可能看到月亮的。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山月’,便可证实作者所言乃是室外的月亮。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比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四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五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一种坐具)。 疑:好像。 举头:抬头。

信达雅之雅在散文翻译中的体现

信达雅之雅在散文翻译中的体现 朱竞妍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 摘要:以Samuel Ullman的名篇《青春》为例,今在其诸多中文译本中,选择三个版本中的几处译句作为比较对象,分析雅在散文翻译中的体现。 关键词:雅、细节处理、句子优化、修辞艺术、措辞艺术 一、译文的印象和评价 比起严谨细致的说明文、简洁明了的应用文、逻辑严密的议论文和艺术色彩浓厚的小说戏剧,散文作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更为常见。这些文体的翻译作品我们接触的不少,而散文作品的翻译技巧更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去研究。 本文所选的短文是Samuel Ullman的名篇《青春》,作者在创作这篇散文时,已年届七十。作为一位须发斑白,阅尽世态却依旧饱含生活热情的长者,作者下笔沉稳而不失活力,遣词用句体现出了成熟、大气的风格。读完全文,我们也深受启发,青春不仅仅是用肉眼来辨别的,青春更是需要用心灵来感受,用热情去创造,用生命力去维护的。近百年来,此文一直为世人所倾倒,为英语学习者珍视,其产生的轰动效应经久不息,有不少名人或将此文视为座右铭,或将其随身携带,以时时提醒激励自己,如美国的麦克阿瑟将军曾在其任盟军最高统帅时,将此文悬挂在办公室内,并在其演讲中时不时引用。 理想的译文,应是在充分领会原文的要义和内涵后,在译文中自然地复现出来,既翻译出原文的字面义和隐含义,又保留原文的行文风格。像《青春》这样一篇足以影响数代人的美文佳作,篇幅短小,言语简洁,内容深刻,其译文必须要将原文的形式之美和内涵之美充分传递给读者,才能让人感到印象深刻,不失原文的精彩。

此处参考的三篇译文,一篇出自翻译大家王佐良先生,其余两篇出自两位不知名的译者。若撇开三位译者的知名度不谈,仅就译文的翻译水准来评价,考虑到译文的各个方面,三位译者的译文都可视为属上乘之作,而我个人较为偏爱的是王佐良先生的版本,其译文即便是独立的作品,亦堪称精品。若从细节处理,措辞艺术,修辞艺术,句子优化这些角度来判别译文水准的高下,无论是用词的凝炼,修辞的运用,以及句式的灵活,王佐良先生的译文都无可挑剔。虽然在翻译过程中,这个版本细节的处理较另两个版本有更多的变通,但这些变通并没有妨碍到译文的“信”,即忠实于原文,反而使译文更顺畅,更加自然,更有“中国味儿”,读来也更为亲切,更符合“达”的要求;而且王佐良先生的译文在风格上最接近原文,传递出原文意境的美感,“雅”的体现有目共睹。可以说,初读一遍,三篇译文或许难分伯仲,而细细品之,则觉王佐良先生的译文也如原文一般,好似陈年佳酿,令人不禁反复回味,不忍忘却。 严复先生在多年前提出了翻译的“信达雅”标准,窃以为,“信”和“达”是“雅”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忠于原文的“信”,则无所谓译文通顺自然之“达”,更无需谈及译文既与原文神似又有语言品味之“雅”。此处选取的三篇译文,在“信”和“达”方面,都表现得相当不错,可以说不仅忠实于原文,也翻译得浅白流畅,文字功底可见一斑;而王佐良先生的译文之所以能技压群芳,还是因为在“雅”方面,即表达的艺术性和美感方面,略胜一筹。 二、从细节处理的角度比较译文 相对于后文将会谈到的修辞艺术和措辞艺术,细节处理和句子优化更多地是为译文的“达”,即令译文更自然晓畅而没有“翻译腔”,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并且在“达”的基础上,也帮助译文更接近“雅”的境界。

英汉翻译评析(附参考译文)

英汉翻译讲解(1) I.英汉之间的差别: “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吕叔湘 国内学者的共识是:汉语是综合性的,描写性的,而英语是分析性的,逻辑性的。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形合和意合的对比(contrast between hypotaxis and parataxis),英语重形合(形式上的融合),汉语重意合(意思或意境的融合)。在句法方面,有学者形象地把英汉比喻为以下几种: 1.雄孔雀/雄狮-----即英语习惯于把最着重的事物放在句首先说出来,开门见山,一语破的,然后再把各种标志一条条补述,一步步交代,慢条斯理,从容不迫,形成一条头短尾长地线性链,象头小尾大地雄孔雀。而汉语则相反,其线性序列的展开好比画龙点睛,先把外围的环境与衬托一一交代周到,最后点出话语的信息中心,水到渠成,给人以豁然开朗之感,形成雄狮型头大尾小地局式。 例如:I was all the more delighted when, as a result of the initiative of your Government it proved possible to reinstate the visit so quickly. 译文:由于贵国政府的提议,才得以这样快地重新实现访问。这使我感到特别高兴。 又如:The assertion that it was difficult, if not impossible, for a people to enjoy its basic rights unless it was able to determine freely its political status and to ensure freely its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was now scarcely (不足地,不充分地;一定不,绝不)contested (斗争;比赛). 译文:如果一个民族不能自由地决定其政治地位,不能自由地保证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要享受其基本权利,即使不是不可能,也是不容易的。这一论断几乎是无可置辩的了。 2.葡萄/竹竿-----即把英语句子比作“葡萄型”结构,葡萄主干很短,其上附结着丰硕的果实。而汉语句子则较短,一个短句接一个短句地往下叙述,逐步展开,内容像竹竿一样一节一节展开,常称为“竹竿型”结构。 She was beautiful, with long dark hair and brilliant green eyes.她长得很美,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一双晶莹明亮的绿色眼睛。 She has smooth akin as pale and iridescent as the moon shining over a snow-covered landscape.她光滑的肌肤白里透红,宛如皎洁的月光洒在茫茫血地上。 3.多枝共干----英语句子中还有两个或几个动词共受一个状语修饰,共有一个主语或宾语,或者两个或几个状语共同修饰一个动词,两个或几个主语或宾语共一个动词,这就好比几根树枝长在同一根树干上,我们称为“多枝共干”式结构。 4.也有学者认为英语是一种弥漫着“男子气”的语言。逻辑性、组织性和理性是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的思维支撑点,从而就形成了英语的“阳刚之美”。而汉语自有汉语之美。汉语不注重对客观现实作符合逻辑的形式的描摹,不执着于形式结构的规范,中国人的思维支撑点似乎更具有抽象,深邃和疏放的取向,由此繁衍生出的是显赫的暗示和幽远的意境从而形成汉语的“阴柔之美”。汉语的魅力在于她的流散和疏放,系于她超凡的暗示力和意境性。所以汉语的形式机制很弱,主谓宾没有形式标定,主谓间关系松散,宾语无定格,无定位,主语的超句承接功能很强。 如果说汉语是一种“人治”语言,那么,英语则是一种“理性”语言。汉语能化逻辑为内在,英语则必须将逻辑外化,化作种种行合的标记,化作启转承合的纽带。英语语法规范森严,理性十足;英语形式逻辑缜密,滴水不漏。 5.汉语是一种意境语言,一种艺术语言。寥寥数词,就能出意境,出氛围,出画面。

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全诗翻译赏析 《静夜思》是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就流传非常广泛,它几乎是全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1、举:抬。 ①夜思:一作“静夜思”。郭茂倩(qian欠)把它编入《乐府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②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3)举头:抬头。望明月:一作“望山月”。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4)低头:形容沉思的神态。思:思念。 【韵义】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 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 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诗文解释]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创作背景 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评析】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

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 诗的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谓平实朴素之极,以此清静之景来衬出诗人的寂寞孤单。这首诗在写法上,能注意心理刻画和行动举止描写相结合,第二句中,一个“疑”字点出诗人的内心深处迷离之因。由于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因此很容易产生错觉。这是诗人极写思乡之切,因而才情思恍惚,眼目迷离。后两句诗人从沉思中转而清醒过来,便是一“举头”,再一“低头”。为何要“举头”?因为诗人后来既然已醒悟到地上应是月光而不是白霜,所以就产生了无穷的遐想,这就是“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类的古人有关月光传情的诗句所表述的思亲之情。他感到光看地上的月光还不足以寄托自己的情思,因而便“举头”仰望,这样便可看得更加真切一些,清晰一些,似乎要从这明月里寻找家人从远方寄送来的美好祝愿。仰望既久,思念愈深,诗人便又转而“低头”了。为何还要“低头”呢?这是因为虽久久仰望,甚至望眼欲穿,依旧不能从明月那里得到一份慰藉,无奈之中,只得低头沉思不语了。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有意则意真。于是,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化为寄情明月之举,头上的明月,心中的故乡,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英汉翻译评析

评:在最后一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中,译者将“百媚”翻 译为“ full of grace ” ,在此处应取“ eleganee and beauty of movement expression , a beautiful figure which she used in subtle movements unparalleled grace ”这一义,我认为此处强调的是“媚”这个字,这种美是无 人能比的,以至于六宫粉黛无颜色,所以在翻译之时,可以把这种媚翻译成魅 力,而且是“百媚”,此处“百”又不是真的“ hundred ”,而是一种“ end beauty, end of charm ”。 评:最后一句“六宫”翻译成six places 非常生硬,感觉没有体现中国古典文 化中六宫的含义。同时fairest face 也太过于字面化,没有什么美感。回眸直 接翻译为turning her head 也是过于直接,体现不出古典诗歌所要表达的美。 or of of 评:第二句杨家有女初长成中, womanhood just grow ,womanhood 略感多余,前面已经用 了 maiden ,意透露性别信息,无需再次强调女性身份,第三句中天生丽质难自弃,用 en dowed with n atural beauty, en dow 之嫌,一朝选在君王侧翻作 selected for the mon arch' 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有承接关系,觉得, 已有天生具有的意思,再用 natural 强调原生有语义赘余 s side,太过直译,可以意译为入宫为 that 放入前半句更好, that she turns her head, with a sweet and grace smile 。 评:诗歌标题“长恨歌”并非表达一种真正的恨意和痛苦, 的遗憾和悔恨。“ regret ”正好有“悔恨,遗憾”之意,“ 而是指唐明皇和杨贵妃无法长相厮守 everlasting ”正好表达岀了长久的意 味。许渊冲的翻译避免了直接翻译的直白, 又恰到好处地将两人无法长相厮守的遗憾表达得淋漓 尽致,十分贴切。 《长恨歌》翻译评析 长恨歌 许渊冲译 The Everlast ing Regret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The beauty-lovi ng mon arch Ion ged year after year To find a beautiful lady without peer.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A maide n of the Yan gs* to woma nhood just grow n. In inner chambers bred, to the world was unknown.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En dowed with n atural beauty too hard to hide, One day she stood selected for the mon arch ' s side.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Turning her head, she smiled so sweet and full of grace That she outsh one in six palaces the fairest face.

《静夜思》赏析

静夜思古诗赏析 【注释】 ①床:指井台。(对于床的解释有争议,见下) ②疑:怀疑,以为。 ③举头:抬头。 ④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译文】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赏析】 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如清水芙蓉,不带半点修饰。完全是信手拈来,没有任何矫揉造作之痕,正是平平淡淡才是真。本诗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一幅鲜明的月夜思乡图生动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客居他乡的游子,面对如霜的秋月怎能不想念故乡、不想念亲人呢?如此一个千人吟、万人唱的主题却在这首小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致千年以来脍炙人口,流传不衰! 关于“床”的释义:

1)指井台。参考资料:《新课堂作文》。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退休教师重解李白“床前明月光”,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静夜思>诗意图》。 2)魏明伦表示,《静夜思》家喻户晓,但研究者对这首诗却一直争论不休,焦点就集中在“床前明月光”的“床”上。有的认为“床”应作坐具解释,有的认为“床”应作睡眠之床,学者认为“床”应作井栏解。其实,《静夜思》中的“床”确为井栏,而且“井”这一民俗意象是全诗的核心意象。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 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3)“床”即“窗”的通假字 4)驳以上观点床之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5)马未都先生提出观点:床应解释为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

《一代宗师陆谷孙》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代宗师陆谷孙 黄显宁 ①我记得,念小学五、六年级那会儿,当科技翻译的母亲送给我一本《新英汉词典》母亲说:“中学毕业前用这本就够了,读大学得换《英汉大词典》。”我看到,两部词典的主编是同一个人:陆谷孙。 ②显然,这个人是母亲的骄傲。作为复旦大学英语系六四级本科生,母亲大二那年正好赶上毕业留校任教的陆先生开启他长达五十余年的教学生涯。 ③谁不愿意当陆谷孙的学生呢?母亲说起陆老师当年英语如何零基础开始,一年之后成绩就甩同学一大截,任教讲后课如何生动精彩。母亲似乎在讲传奇故事,我也像听评书那样默默地替这些故事添油加醋。以至于多年后,每每遥想半个世纪前风华正茂的陆先生,儿时撞自叠加的岳飞、秦琼、杨六郎的形影,依然隐约可见。 ④记得2000年前后,在别人攒的饭局里叨陪末座,席上有陆先生。我语无伦次地告诉他,家母是他的学生。他问了母亲的名字和年纪,想了没多久就反应过来:“你母亲写得一手好字。”陆先生果然记忆力过人,但我一想到自己身无长项,一时尴尬得接不上话。陆先生当然也看出来了,于是把话题岔开“虽然我比你父母年长不了几岁,不过,按师门规矩,你得排到徒孙辈啦。”说完朗声大笑,那股子胸襟坦荡的侠气完美地契合了我儿时想象中的一代宗师。 ⑤从此,“徒孙”和“师祖”成了我和陆先生闲聊时最常提的

“典故”。我曾张罗请陆先生到我任职的出版社给青年编辑做业务培训,虽随口一提,没想到曾推掉无数大型活动的陆先生爽快应允,还手书三页纸的提纲,嘱咐我打印好事先发给来听讲座的同仁。讲座名为“向外文编辑们进数言”,勉励我们务必以“知书习业、查己识人、深谙语言、比较文化”为己任,穿插其间的是十几个双语案例。昨天找出来,提纲上的水笔字迹清晰如昨。再细看,有些短语旁边还有淡淡的铅笔字:“请打作斜体。” ⑥陆先生就是这样。前几年请陆先生出山翻译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传记《生活曾经这样》,不到两个月已经完成大半,我说“您悠着点啊,不是说过一年后交稿吗?”他摆摆手,说:“伸头一刀,缩头也一刀不如早点了却心事。” ⑦问题是,陆先生的心事不断,教书之余要翻译,译文之外有辞书,英汉完了有汉英,勤勉不辍,无穷也。心无旁鹜,一息尚存就要“榨取时间的剩余价值”,以求留下实实在在、泽被后世的成就,这大约是陆先生毕生的态度。于健康而言,这无异老虎口里夺食,但从陆先生的角度想,或许是征服时间这头猛兽的唯一办法。 ⑧然而猛兽总在暗处咆哮。站在陆先生的灵堂,想到半年前,我的翻译遇到难题,没敢惊动“师祖”,只在朋友圈里发了一条求助信息。没过两分钟,小窗就亮起来,陆先生照例主动提出他的解决方案,照例加上一句“斗胆建议,不怕犯错,真是仅供参考的。”… ⑨《中华汉英大词典》下卷还未出版,先生已离我们而去,我多么希望时间的猛兽在打瞌睡啊。

英汉翻译评析(答案)

Commentaries on the Version of “一个女人是这样衰老的” 一个女人是这样衰老的 SV:How a Woman Ages/A Woman’s Aging/A Woman Fades Thus/What causes a Woman to Grow Old/The Way in Which a woman is Aging/How a Woman Gets Old RV: The Way Woman Withers 点评:Rhetorical Device: distillation and aesthetic hightlights of language, either Chinese or English/The successful employment of alliteration(头韵) 1.二十岁的时候,我穿着一条背心式牛仔裙在校园里走来走去,一说话就脸红。三十岁的我穿着名牌套装,坐在办公桌前,满脸冷酷地对下属说:“这么愚蠢的问题你也敢问?也不先打个草稿。”SV: At the age of twenty, I walked about on the campus, wearing a vestlike jean skirt. My face would turn red whenever I speak. After I have turned thirty, I am seated in front of a bureau, in a suit of famous brand, reproaching a subordinate coldly “How dare you ask such a stupid question? Why didn’t you make a draft first?” RV: At the age of twenty, wearing a jeans jumper, I moved about on the campus, my face blushing the moment I had the inclination to make an

《静夜思》英译欣赏

李白《静夜思》英译欣赏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In the Still of the Night I descry bright moonlight in front of my bed. I suspect it to be hoary frost on the floor. I watch the bright moon, as I tilt back my head. I yearn, while stooping, for my homeland more. (徐忠杰) 注:徐忠杰先生是著名的诗词翻译家,他善于用美丽的辞藻、韵律将中国古诗词翻译成英文,其译作广受读者好评。从这首诗亦可发现徐先生的风格,如对比其他译作来看,“床前(看见)明月光”中,“看见”译为see,或者干脆没有翻译,但徐先生用的是更高级的词汇descry,这样读上去也更为押韵。 2).A Tranquil Night Abed, I see a silver light, I wonder if it's frost ag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许渊冲译) 注:许渊冲先生曾经师从钱钟书先生,是诗词翻译的老前辈,堪称翻译界牛人。钱钟书先生评价他的翻译“直追李白灵魂”,而其同窗好友杨振宁先生则评价他翻译的诗歌是“没有戴镣铐跳舞”。大家注意没有,本诗标题只译了“静夜”,而没有译“思”。有人说静夜而思,是自然而然的事儿,不译也罢,你觉得呢? 3).In the Quiet Night So bright a gleam on the foot of my bed--- Could there have been a frost already? Lifting my head to look, I found that it was moonlight. Sinking back again, I thought suddenly of home. (Tr. Witter Bynner) 注:这是美国翻译家威特·宾纳的译作,可以看出,他和华人翻译家思维的不同之处,“床前明月光”多数华人翻译家会自然的补充主语、谓语,即理解为“我看见······”,但他直接以月光为主语,翻译为月光照在床前。 4). Night Thoughts I wake, and moonbeams play around my bed, Glittering like hoar-frost to my wandering eyes; Up towards the glorious moon I raise my head,

翻译 中英对译 英文散文赏析

原文 巷 柯灵译者-张培基 巷,是城市建筑艺术中一篇飘逸恬静的散文,一幅古雅冲淡的图画①。这种巷,常在江南的小城市中,有如古代的少女,躲在僻静的深闺,轻易不肯抛头露面②。你要在这种城市里住久了,和它真正成了莫逆,你才有机会看见她③,接触到她优娴贞静的风度。 人耐心静静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它又这么曲折, 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踅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地听到自己的 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苍翠欲滴 的藤萝,简直像古朴的屏风。春来 小巷的动人处就是它无比的悠闲。无论是谁, 你的心情就会如巷尾不波的古井,那是一种和平的静穆,而不是阴森和肃杀⑩。它闹中取静,别有天地,仍是人间。它可能是一条现代的乌衣巷(11),家家有自 己的一本哀乐帐, 使人忘忧。 译文 The Lane Ke Ling The lane, in terms of the art of urban architecture, is like a piece of prose of gentle gracefulness or a painting of classic elegance and simplicity①.

a small the lane, a maiden of ancient times hidden away in a secluded boudoir, is reluctant to make its appearance long time.③ The does not taste of the countryside at all. It is long and deep, so it will take you a long while to walk patiently and quietly through it from end to end. It is also so winding that it seems ⑤when you look far ahead, but if you keep walking until you take a turning, you’ll find it again lying endless and still more quiet. There is nothing but stillness there⑥. At any hour of day, you can even distinctly hear in the , which, moss-covered and hung with clusters of fresh green wisteria, look almost like screens of primitive simplicity. Inside the walls are residents’ gardens with In spring, beautiful peach and apricot blossoms atop the walls, ⑧waving their red sleeves, will sway hospitably to beckon the pedestrians. The charm of the lane lies in its absolute serenity. No matter who you are, if you in the lane for a while⑨, your mind will become as unruffled as the ancient well at the end of the lane. There you will a kind of peaceful calmness rather than gloomy sternness⑩. There reigns peace and quiet in the midst of noisy bustle. It is a world of its own on earth. It may be a modern (11)where each family, secluded behind closed doors, has its own covered-up story of (12)The all-pervading and all-purifying atmosphere of water-like placidness makes one forget all cares and worries.

汉译英翻译技巧分析解析资料讲解

汉译英翻译技巧 一、分清主从(Subordination) 汉语句中各分句关系比较松散,所以在动笔前应认真分析句子要旨所在。句中重点往往在后。英译时,要突出重点或主句,其他部分可分别用介词短语,非谓语动词形式或各种从句表示。 1、没有农业,人们就不能生存,社会生产就不能继续下去。 Without agriculture, people cannot exist, neither can social production proceed. 2、他们一听到“反霸”就火冒三丈,这充分暴露了他们那霸权主义的蛮横嘴脸。 The fact that they fly into a rage at a mere mention of the expression“anti- hegemony”is enough to reveal their true colours as a domineering hegemonists. 3、有人以为社会主义就了不起,一点缺点也没有,哪有这个事? Some believe that socialism is just perfect, without a single flaw. How can that be true? 4、但是,象我们常说的那样,道路总是曲折的,前途总是光明的。 But as we have often said, while the road ahead is tortuous, the future is bright. 二、选词用字(Diction) 在汉译英时应特别注意选找与原文中在意义上和风味上尽可能都类似的词语。 1、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不然它为什么能存在?为什么能发展? Every nation has its own strong points. If not, how can it survive? How can it progress? 2、树雄心,立壮志,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 Foster lofty ideals, set high goals and march forward for the revolution of moderniz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需要一个国内安定团结, 天下大治的局面。 For its socialist construction, China needs a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of peace and a domestic situation of stability, unity and great order. 4、论技术,她那时还不如我,但思想却比我高得多。 Professionally she was then not yet my equal, but ideologically she was head and shoulders above me. 三、增益(Ampification) 汉译英时的“增益”技巧的运用,有时是为了使英美人理解原文的精确含义,有时是为了遵循英语的行文习惯。 1、交出翻译之前,必须读几遍,看看有没有要修改的地方。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 Before handing in your translation, you have to read it over and over again and see if there anything in it to be corrected or improved. Only then can you do your work well. (英语行文时人称代词,物主代词用得较多) 2、她挑水,生炉子,洗东西,忙个不停。 Fetching water, building the fire, washing --- she had her hands full every minute. (增益为了意译) 3、他们一听说有新任务,就坐不往了。

《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

《静夜思》全诗翻译赏析 《静夜思》是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表达的是思乡之情。这首诗虽然只有区区二十个字,但就流传非常广泛,它几乎是全世界华人耳熟能详的一首名篇。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 1、举:抬。 ①夜思:一作“静夜思”。郭茂倩(qian欠)把它编入《乐府集·新乐府辞》,并说:“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 ②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3)举头:抬头。望明月:一作“望山月”。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4)低头:形容沉思的神态。思:思念。 【韵义】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 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 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 [诗文解释]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创作背景 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26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其《秋夕旅怀》诗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评析】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李白的这首思乡之作,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感动了古今无数他乡流落之人。 诗的起句,“床前明月光”,可谓平实朴素之极,以此清

浅谈外销词汇翻译

中外企业家 2011年第12期(下)总第387期 广角镜·Wide-a ngle lens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中国的贸易业务与国际有着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的联系。为了使国内从事贸易业务的人员能够更多、更准确地了解国际经济与市场动态,从而在国际交易中能应付自如,外贸英语翻译受到越来越多的翻译界专业人士和外贸业务人员的关注,其重要性也显得越来越突出。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的外贸英语翻译并不尽如人意,还存在不少的错误和问题。本文拟从以下三方面对其中的一些常见词汇翻译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归类分析,探讨它们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就此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期对提高翻译的质量有所帮助。 一、充分认识外贸英语词汇的特点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结构单位,词义辨析是英汉翻译的基本功,因词义理解错误而导致的翻译错误是外贸英语翻译中最常见的错误,它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导致的错误,以虚指实的名词导致的错误和名词复数变义导致的错误。 1.一词多义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一词多义现象,而且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因此,在翻译中如何分析把握原语中的多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含义,准确无误地使之在目的语中再现,是翻译的关键问题之一。 许多常用的英语词汇在外贸英语中既有普通含义,又被赋予新的含义,有的进而发展成为专业词汇、外贸术语。许多外贸英语翻译错误由此而生。如例句: Provided you fulfill the terms of the credit ,we will accept and pay at maturity the draft. 误:在贵公司履行信用证条款的条件下,我行将接受并于成熟之日支付信用证下提示的汇票。 正:我行将承兑并于期满时支付信用证项下提示的汇票。此句中的accept 和maturity 都是我们熟悉的词汇,其常用意义分别为“接受”和“成熟”,而在此处,accept 意为“承兑,即远期汇票的付款人接受汇票,正式确认如期支付汇票金额的责任”;maturity 意为“(票据的)到期”。这两个错误显然是由于忽略了这两个词在外贸英语中的特别意义所致。 由此可见,在外贸英语翻译中遇到一词多义的词汇时,千万不能想当然,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其含义。在不能确定时要勤查专业词典和书籍,弄懂词汇的确切意义和可能具有的特定意义,才能使传达的内容符合原文。 2.以虚指实的名词 外贸英语中的抽象名词在很多情况下也可变成可数名词,表示比较具体的东西,并可有复数形式,这些以虚指实的抽象名词能大大简洁英语的表述。在这种情况下,翻译应该把虚化为实,使之具体化,从而使译文更为贴切。例如: (1)Thank you for informing us about the damage to our shipment. (2)The United States is a heavy consumer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it is increasingly reliant on certain imports ,especially on oil. Shipment 做不可数名词时有“装运,运送”的意思,而在例(1 )中,该词用作可数名词,其语义具体确定为“所交运的货物”则更准确。在例(2)中,imports 并非抽象的“进口”之意,而是指“进口的产品”。在处理类似情况时,需要一点灵活变通,在原词词义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伸或添补,即可使中文译文很确切到位。 3.名词复数变义 在外贸英语中,有些名词在从单数构成复数时词义发生了变化。有些名词的单、复数意义截然不同,复数意义并非单数意义的扩展或引申,也非联想意义。处理这类词的翻译时需要格外小心,认真辨析,不能简单当作复数概念看待,不然的话,译文也容易出现偏差。如: (1)Commodity futures trad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uying and selling process.(商品的期货交易是买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For accounting and other purposes ,the above mentioned current assets and liabilities are those actually shown in the Balance Sheet as per incorporation date.(为了核算和其他目的,上述流动资产及负债就是那些实际反映在公司成立那天的资产负债表内的数字。)以上两例中futures 和liabilities 的意义分别为“期货” 收稿日期:2011-11-08 作者简介:谢颖(1982-),女,江苏扬州人,讲师,从事英语口译研究。 浅谈外销词汇翻译 谢 颖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127) 摘要: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日益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迅速发展,内销日渐转为外销,对外联系和信息交流日趋频繁,外贸英语便成为所有从事外贸工作的人员必定关注的话题。本文从三大方面对一些常用的外销词汇翻译问题进行了归纳分类,以期对提高翻译的质量有所帮助。 关键词:外贸英语;词汇翻译;提高翻译质量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1)24-0116-02 116

静夜思 赏析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注释】: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仰头观看明月呵明月,低头乡思连翩呵连翩。【赏析一】: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赏析二】: 《静夜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非常喜欢的诗,不管是年轻人,还是上了年纪,也不管是客居他乡,还是与亲人相守相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会背这首小诗的,为什么这样一首语句平白如话,情感朴实无华的诗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唤起了深深的共鸣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歌的开头是平白的叙事,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户外室内,没有一点声响,只有那宁静皎洁的月光,悄悄地照在床前的空地上,洒下了淡淡的青辉。在不经意间,低头一望,还以为是地上落了一层薄薄的秋霜呢。这显然是一种错觉。也许,作者本来已经睡着了,在睡梦中回到了家乡,可是却被强烈的思乡情怀唤醒,在朦朦胧胧中,错把地上的月光当做了秋霜亦未可知,“疑”字,用得很传神,细致地反映了当时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恍恍惚惚的感觉,因为自己也隐约地意识到,在屋里是不应该有霜的,可见第一反应是霜,而第二反应就有点怀疑了,等到醒悟过来,这并不是秋霜,而是“床前明月光”时,其实已经是第三反应了。至于为什么第一反应恰恰是秋霜,则又是颇为令人寻味的,因为秋霜历来是一种感伤的暗示,它表示这又是一年秋风起,唤起无数客子心中深藏的年华易逝的迟暮之感,对此,李白是深有体会的,“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其十五)正是他内心的表白。在他的笔下,秋霜时而铺在了床前,时而又染在了头顶,可见他把秋霜当做了一种寓意丰富的象征了。而今夕何夕,月色如霜,虽然四下里没有一点声音,而天上的明月和地下的月光却好似在无声地倾吐着什么,使得诗人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了。他感到怦然心动,有一股同样是无声却是不可抗拒的情感的暗流在胸中涌动流淌。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播动了他的心弦,从而使他再也无法平静下来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时他已经完全清醒过来了,明白自己身处何地,而当他抬起头来,顺着光线向上望去时,窗外那娟娟的月轮正静静地挂在夜空。他一下子恍然大悟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