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第二集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第二集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第二集

朗读: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旁:在这段《三字经》中,讲述了孟母是如何教育孟子的,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还讲述了窦燕山的五个儿子为什么都能够考中科举,这就是“五子登科”的故事。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儒家思想十分强调父亲和教师的绝对权威,但是,当父亲或教

师有错误的时候该如何对待?我们现代人又该如何正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

点呢?请继续关注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第二集。

钱:《三字经》在“教之道,贵以专”以后,紧接着又是四句,哪四句呢?“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昔孟母,择邻处”这样六个字以另外一个名字而闻名:“孟母三迁”,“孟母三迁”出于西汉刘向的一本书,叫《列女传》,讲历史上各种

伟大的女性,而孟母这个故事也在里面。这是什么样一个故事呢?孟子小时候,父亲

很早就去世了,家境非常的贫寒,所以住在一个破房子里头,而这个破房子还不能在

城里头,古代也是一样啊,城中心的房价贵啊,住在城外,而且城外还不能在城外很

好的地段,在哪里呀?在墓地旁边,那么经常有人出殡、啊办丧事,小孟子耳濡目染,天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他就受到了熏染,所以小孟子啊从小就学人家这个哭丧,啊他没事就哭,没事就摔那个瓦盆,过去啊这个孝子摔瓦盆,学这个各种各样的丧仪,这当然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孟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么办呢?竭尽所能搬家,

从第一个住处搬到第二个住处,第二个住处搬到哪里呢?不巧,搬到了市集上,就搬

到了一个商业街那附近。而隔壁恰好是个肉铺,那么肉铺当然天天要杀猪卖肉,天天

要剁肉在哪里,小孟子又没事干就学着这个肉铺啊,天天也在那剁肉,然后讨价还价

学人家,这一斤肉多少钱,这是后腿,这是前腿,这两蹄子,这副下水,就变成一个

卖肉的孟子,那么孟母当然更着急了,这当然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好的,更何况,当时

是看不起商人的。咬咬牙,再搬家,这对于一个生活很贫寒的家庭来讲,是非常艰难

的事情,这一次搬到哪里?第三个家,搬到了一所学校附近。弦歌不绝,书声琅琅,

孟子受到学校的熏染,就从此开始学什么呢?学打躬,学作揖,因为这师生之间的规矩,跟着耳朵听着在那嚷嚷跟着在那儿背、读书、念书、背书,变得彬彬有礼,这就

是“孟母三迁”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什么?说明为了孩子的成长,必须给孩子营造

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成长环境。

朗读: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钱:那么接下来的故事“子不学,断机杼”是怎么一故事呢?小孟子长大了,长大了

要读书去了,但是呢,还是个孩子,童心嘛,经常翘课,孟子反正看读书也烦,经常

逃课,不去上课。有一天,这小孟子又逃回来了,听着听着课没劲儿逃回来了,孟母

正好在织布,因为孟母那个时候主要靠织布靠卖布来维持生活,一看到孟子又回来了,说过孟子好多次的孟母啊,这个时候一句话都没说,就把织布的梭子,“机杼”就是

织布的梭子给弄断、敲断了。这当然就意味着这一匹布马上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

那无数个夜晚的辛劳就白费。孟子是个好孩子,他当然非常孝顺自己的母亲,就跪下来,就问妈妈:“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就告诉他:“读书、学习可不是一天两天

的事情,就像我织布,我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先一段一小段一小段一小段的才能织

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它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才可以做被单对不对。你这

读书也是这个道理,你不能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你

怎么能够成才呢?”那孟子受到了母亲的教育,从此以后专心致志,一心向学,后来

成为了一代“亚圣”,成为了中国儒家思想的代表性人物。这就是《三字经》的孟母

的故事,孟子母亲的故事。简单吗?不简单。这里边蕴含着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

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宗法文化,以父亲为主,家长是男性。为什么讲

到教育的问题居然先把母亲放在前头呢?

旁:中国封建社会中,父亲是一家之主,妇女的地位很低,甚至大多数妇女都不识字,那么教育孩子当然首先应该是父亲的责任了,但为什么《三字经》在提到孩子的教育

问题时,却是先讲孟母如何教子,而不是先说父亲应该如何教育孩子呢?

钱:我想这个解释还是可以解释的。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像我以前讲的“人之初,性本善”是孟子一系的思想,所以到举例子的时候,总要从孟子那一系来举,就这个“亚圣”是怎么培养出来的,不巧,孟子从小父亲就去世了,孟子的父亲

并没有对孟子的教育、孟子的成长产生多大的影响,孟子是在他母亲的教育之下,开

始做学问,开始了成为“亚圣”,这样的一个人生的旅程,所以用孟母来做例子。另

外一个: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在中国传统社会当中,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很少,

大量的女性,甚至包括这些名门望族、豪门的女性好多并不识字,我的老师季羡林先生,季先生的母亲就是不识字的,但是当回想起自己所接受的最早的教育的时候,季

先生也好,胡适也好,很多大学者也好,都首先想到自己的母亲,也许自己的母亲并

没有读过书,也许自己的母亲可能连字都不识,母亲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母亲是一

个孩子最早的老师,更是一个孩子众生的导师。母亲尽管在传统社会当中没有受过很

好的教育,但是母亲对孩子的道德的养成,对一些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孩子人格的养成,母亲的作用绝对是至关重要的。

旁:我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是终其一生的。那么父亲

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朗读: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钱:那么《三字经》接下来的是比较冷僻的一个故事:“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

名俱扬”。又是四句诗:窦燕山是五代时期的一个人,是历史上的一个真实人物。他

出生于富豪之家,非常有钱,但是这窦燕山人不怎么样,他他虽然很有钱,但是呢,

他经常的这个恃财傲物,这个“财”不是“才气”的“才”,是“财富”的“财”,

还小心眼,还见难不救,反正这个人不怎么样,窦燕山,在年轻的时候。所以就遭了

报应,什么样的一个报应呢?在中国传统当中,这是一个天大的报应:年到三十,膝

下无子。没儿子,这在中国是最大的报应。那么窦燕山有一天在梦里梦见自己的父亲,自己的父亲就教育他:“你现在这样的为人处世,你这种做法和行为举止是不对的,

你应该改过,你应该乐善好施,多做好事。”醒过来以后,窦燕山在梦中接受了父亲

的教诲,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仗义疏财,修桥铺路,济难扶困,变成了“哎”名甲一

方的一个好人,一个善人。不久以后,就有了五个儿子,就有了这五个儿子。那按照

古代传统的说法,年过三十才有子在古代几乎就是中年得子了。而窦燕山牢牢记住了

自己的教训,呕心沥血去教育这五个孩子,后来三个中了进士,两个中了举人,这就

是“五子登科”这个成语的来历。“五子登科”教的就是窦燕山的五个儿子中了科举了,登科了。到了今天,咱们的“五子登科”已经变了,变了娘子、票子、车子、房子、位子。咱们今天讲“五子登科”,早就忘了这个典故,这个典故出于《三字经》

就在于此。

朗读: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钱:《三字经》觉得仅仅讲这么“五子登科”的故事还不够,那么接下来就是非常有

名的六个字:“养不教,父之过”,这里的“养”有两层意思:生养、养育的意思;

你做爸爸的,你不能光把孩子生下来,你不去教育他,你只管生育他,只管养育他,

但你不去教育他,那是什么,那是你父亲的过错,你父亲的罪过。“养不教,父之过”。从历史上,可以找到一正一反的故事来解释这六个字“养不教,父之过”,我

都举同时代的人。

汉宣帝的时候,汉朝有叔侄两个人,一个叫疏广,一个叫疏受,疏广是叔叔,疏受是

侄子。这叔侄两个人啊都当了比较大的官,什么官呢?太子少傅和太子太傅,就是教

育太子的这个大官,啊官很大。那么他们把太子教育完成以后,叔侄两个觉得就应该

告老还乡,回家了。皇帝当然要感谢这叔侄两个人对太子的这个教育啦,所以就赏赐

了他们一笔钱,一大笔钱。这叔侄两个回到老家以后,按照常规应该怎么样?诸位,

买田买地嘛,留给子孙嘛,你当了那么大的官,皇帝又赏了你一大笔钱,你又告老还

乡了,你也有子有孙,按照传统观念是不是应该这样,给子孙准备好多财富,留下好

多钱好多动产、不动产。这叔侄两个很奇怪,怎么奇怪呢?回去以后没看见他们有这

个动静,只看见他们两个人经常在村里这个举办宴席,请谁呢?请自己的一些亲友,

请村里的孤寡老人,请附近的这些没人去关心的,比较贫苦的人来赴宴,来白吃白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皇帝赏赐的这个钱啊像流水一样在花,疏广和疏受都有孩子,

看着不敢说,看着也不敢说,但心里担心,“你这么折腾的话,你拿什么给我们呢?”就托人托族里的长老去跟这疏广、疏受打个招呼说:“你这么花钱,孩子没钱,孩子

将来怎么活,你这样花钱的话,你给孩子留下什么呢?”疏广、疏受就跟长老讲这么

一段话:“我们做父亲的,怎么会不爱自己的孩子?我们怎么不知道该给孩子留点东

西呢?但是,我们疏家已经薄有田产,如果我的孩子勤劳一点,刻苦一点,向上的话,是不会比别人过的差的。我把那么多钱留给他们,只能使他们变得懒惰,变得依赖,

从小锦衣玉食,消磨斗志,对他们恐怕没有什么好处。”这个长老把疏广、疏受的话

传给他们的子孙,他们的子孙一下子领悟到父亲的深意所在。现代社会当中,我们经

常考虑给孩子留点什么,孩子还很小就琢磨着他将来要结婚啊,我先给他先把房子买

好了。孩子刚刚进入大学,就琢磨着给他买个车吧。但是大家知不知道,在传统中国

有一句话:遗子千金,不如遗子一经。留给孩子千两黄金,我不如留给他一本经书。

当然这个话你不能刻板地去理解,真留一本经书给他,它直接吃经书啊,不是这个意思。而是留给他知识,与其留给他千两黄金,不如留给一种安身立命的知识,给他创

造一种受教育的机会,应该培养他一种学习的渴望和对学习的依赖,而不是对财产的

依赖。父亲对于孩子的教育作用很大,和母亲一样必须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职责,当

然父亲的教育功能和母亲的教育功能还是有所区别的。我相信,父亲是一个孩子成长

以后,终究能够理解的榜样。往往父子感情比较紧张,母子感情很亲近,但是,往往

当一个人成长以后,他会想起自己的父亲,这个时候也许自己已经成年了。

旁:父亲往往就是孩子无形中的榜样,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父亲都是合格的,也不是

父亲所有的思想都是正确的。如果父亲的观点是错误的,那么孩子应该怎么办呢?

钱:反面的例子也有,也是汉宣帝的时候,也有一个当朝的大官,御使大夫,这也很

大了这类似于今天的监察部长,叫什么呢?叫陈万年。他也爱自己的孩子,也愿意教

育自己的孩子,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谨小慎微,溜须拍马,谁都不得罪,看到

皇亲国戚,看到政要啊,竭尽讨好之能。这个陈万年做爸爸的是这么样一个人。而他

的儿子陈咸,却是一个刚正不阿、仗义执言、执法如山的一个官员,也是一个官,当

然没他爸爸那么大,经常得罪人,不必权贵。父亲也爱儿子,他怎么会陈万年怎么会

不爱陈咸呢?所以他也担心:“你小子这么弄下去,将来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看你

得罪那么多人,还好有我老爸在,我人缘好,我位置高,我还能罩着你,我总有走的

一天吧,我做了以后,你怎么办?你这你不要被别人整死吗?”所以他有一天晚上下

定决心找他儿子谈谈,那么古人父子之间规矩很严,是吧,陈万年年纪比较大了,躺

在这个榻上,那汉朝的时候我们知道还没有我们今天的床,我们今天的床是很晚才有的。他躺着,儿子恭恭敬敬的站在屏风,要跟父亲隔着一个屏风,父亲在里边说话,

有一个屏风,站在屏风后面,聆听父亲的教诲。这个陈万年就教育他:“你应该像我

一样,圆滑一点,变通一点,要明哲保身。”这老爷子一番好心唠唠叨叨、唠唠叨叨、唠唠叨叨车轱辘话。陈咸站在那里,完了,也累了,累了以后就“扑通”,头就撞到

了屏风上,这把老爷子给惹火了:“我好心好意,那么累,在这里通宵教育你,你在

那儿打瞌睡。”就爬起来举起拐杖啊要去揍那个陈咸,那么古人有规矩啊“小杖受,

大仗走”,你这个爹要打我,你打的不重我挨几下,你打的重我也是要走的啊,“小

杖受,大仗走”也是儒家的规矩,我要跑的,这也符合规矩的,儒家并没有说父亲要

打儿子,儿子只能被打死,儒家没有这种说法,小小的打一下你就熬一熬,如果要狠

狠地打儿子,儿子是有权逃的。那么陈咸就跑,跑的时候,扭头扔下一句说:“你这

老爸,我为什么打瞌睡,你要说的话我都懂,无非是叫我像你这样溜须拍马嘛”。这

老爷子当场撅倒。这两种教育方法都是父亲教育儿子,都是父亲教育儿子,都这个父

亲也都深爱着自己的儿子,可是哪种好呢?

旁:虽说“养不教,父之过”,但是父亲到底应该教给孩子什么,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正确的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加尊重父亲,而错误的教育,只会使父亲失去自己的

威信。那么教育孩子的责任除了父母以外,还有谁更加重要呢?

钱:那么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这个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你要离开父母,去接

受更完备的教育,那么这是谁的责任呢?老师。所以《三字经》接下讲的是“教不严,师之惰”。

朗读:教不严,师之惰。

钱: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惰:懒惰的惰,是一种疏忽,一种过错的意

思在这里,并不是仅仅是懒惰的意思。不是教不严,就是你老师偷懒,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教不严就是老师的过错。“教不严,师之惰”。如果我们要从历史上找出一

个故事来说明的话,那太多了,我想我找一个最极端的、最狠的一个。怎么狠呢?我

找一个皇帝家的老师来说明这个问题行不行。朱元璋,朱元璋夺取了元朝的天下,登

基做皇帝。朱元璋本身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大家是知道的。那个时候,当然他当了皇

帝以后,就很关心自己皇子的教育啊。就满世界的找有学问的人,来皇宫里边教他的

这些龙子龙孙。找到了,叫李希颜,一代名儒,教书水平很高。朱元璋请进来,啊李

先生,教书。这个老师那是非常严格的来教育这些龙子龙孙,完全以一种严格的态度

来履行自己教师的职责。严格到什么地步?他揍龙子龙孙,就这些皇子上课不好好听

讲他也揍,戒尺啊什么都上,打得这个皇子嗷嗷叫,受不了,这老师太野蛮了,“我

是皇子你还敢揍我”,老师照打。打完了以后,有一个朱元璋非常宠爱的小皇子就跑

到父皇那里,“父皇,这书没法念,这老师把我给揍得快揍死了。”,朱元璋当然就

火了,“你还了得你,我给你脸叫你来当我老师,你还自以为什么,你还敢打我的孩子。”,就准备去治这个李希颜先生的罪。这个时候,马皇后就是朱元璋的这个原配啊,也没读过书,在旁边就劝朱元璋说:“这是你不对。”她就问那个孩子:“老师

为什么揍你?”“因为我不好好背书。”“那不你该揍吗?”就跟朱元璋讲:“李先

生这是以圣人之道,以一种非常严格的态度来教育我们的孩子,也是为了你的江山社

稷考虑的,我们应该感谢李先生,怎么还能责怪他?”朱元璋一下子“哎”,马皇后

的话有道理。不仅没有治这个李希颜先生的罪,反而对他尊敬啊,非常尊敬、尊敬有加,当李先生退休的时候,朱元璋专门赏赐了红袍,因为李先生的官并没有那么大,

并不见得可以穿这样的服饰,但赏赐了红袍,赏赐了大量的钱财,让老先生告老还乡,千恩万谢。

旁:在封建帝王社会制度中,皇帝是最高权威。为什么一个教书先生竟敢责打皇子?

而贵为皇帝的朱元璋,为什么会对一个教书先生如此礼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师

的地位到底有多高呢?

钱:在传统的中国,老师是什么地位呢?在传统的社会当中,孩子,正式入学的第一天,要向,当然这是比较晚的,要向孔子的牌位敬礼、要鞠躬、要磕头,因为这是至

圣先师。还要为一个磕头,就是一个牌位上磕头,上面写着:天地君亲师。上有天;

下有地;有皇帝;有父母有祖父母,“天地君亲”,第五个就是“师”,这是老师的

地位。在传统中国文化,过去1905年以前,因为1905年中国废除科举啊,实际上私塾门口,一般都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四个字,哪四个字大家知道吗?“溺爱免送”。如果你要溺爱你的孩子,拜托,你别送来,我不教了,这是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就

是在中国传统社会,贵为帝王都是懂得这个道理的。清朝,皇子入学,就是有这个道理,大家如果看过溥仪、宣统皇帝的回忆录,大家去看,为什么清朝的这个储君,清

朝没有皇太子,他这个大阿哥去读书的时候,为什么要请亲贵陪大家知道吗?他就会

找一些同宗的人陪,就是让老师骂的。因为老师必须教训你,“你不好好读书,你小

动作不断。”我要骂你,但是你将来是皇帝不好骂啊,那我总得指桑骂槐吧,我总的

教训你吧,我怎么教训你呢?就找几个小皇帝的叔伯兄弟作陪,对这也都是亲王啊,

都是贝勒贝子啊,这就指他们骂,当然不敢骂溥仪,比如骂另外一个:“你看你,那

么不庄重,上课不好好听,动手动脚,言语轻浮,你像个什么样子啊?”其实是溥仪

在动,那叔伯兄弟并没有动,挺老实在听课,但是他得挨骂,他得挨骂,这是一套制

度诸位。这也就是说明了,在中国的传统当中,老师必须严格教学。

旁:教不严,师之惰。不仅为强调了老师的责任,同时也强调了老师的尊严,这就是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师道尊严”,但是这种“师道尊严”会不会使有些不合格的老师

有恃无恐、误人子弟呢?

钱:可有些老师也不那么合格,的确是有的。鲁迅先生讲过一个很好的例子,也是一

个故事。说有一个老师教孩子读《论语》,读到一句叫“都都平丈我”。这学生一下

子就晕了,什么叫“都都平丈我”?什么话,什么意思啊?这个老师比较蛮横:“你

背不就完了,我教你,你就背,你管那么多。”这个学生很小心地就问:“老师您老

人家这是不是有可能记错了?”“老师怎么会记错,就是‘都都平丈我’。”是什么呢?“郁郁乎文哉”。这老师是个白字先生,水平不高啊。“郁郁乎”,“郁郁”不

知道怎么看成“都都”,“首都”的“都”,“乎”看成了“平”,“文”看成了“丈”,“之乎者也,呜呼哀哉”的“哉”看成了“我“,所以老师这就把“郁郁乎

文哉”一直读成“都都平丈我”,那么他也这么教学生,那这样的老师,那毫无疑问是不合格的。

旁:儒家文化十分强调老师的绝对权威,但是为人师者,未必都合格。那么,我们现代人应该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些问题呢?传统中的师生关系是不是完全过时了呢?

钱:中国传统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它的优缺点,它的长处和短处,我们还没有好好的反思过。长处在哪里?短处在哪里?有些短处是很明显的,比如体罚,这个在今天是应该要予以批判的,这不能继承下来的,现在老师绝对不能对孩子施以体罚。但是老师的严格教育是不是就不对了?是不是老师就可以纵容孩子呢?我想时代进步了,老师应该用新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把新的教学内容教给孩子,孩子还是应该以一种尊敬老师的心态,刻苦学习的心态,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从老师那里领受知识和教育。这个传统恐怕没有过时。现在好多教师对孩子他不敢严格要求,也许好多家长也未必理解老师,怕严格要求委屈了我的孩子了,我家里就这么一个独苗,我就这么一个宝宝,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啊,会对老师兴师问罪。当然我还是要强调,传统的教育有它的毛病,我们不能继承,但是传统的教育难道就一点道理都没有了吗?难道“教不严,师之惰”不对吗?当然老师自己也应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以一种敬业的精神来履行自己的职责,那么孩子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接受教育、珍惜教育、领悟教育呢?这是《三字经》要接下来讲的又一个重大问题,请大家听下一讲。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视频全集)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视频全集)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视频全集)《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成书大约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三字经》一经问世,即广为 流传,实际上成为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而在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称的“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经》被尊称为“经”。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为什么这样一本小书被历代人们奉为经典?钱文忠教授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解读这部传统启蒙经典?在看似简单易懂的字句背后,都包含着什么样的深意?而对于今天的人们,《三字经》还有着什么样的启发意义呢?请 听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系列。 钱文忠:我为何要讲《三字经》三字经(第 一集)三字经(第二集)三字经(第三集)三字经(第四集)三字经(第五集)三字经(第六集)三字经(第七集)三字经(第八集)三字经(第九集)三字经(第十集)三字经(第十一集)三字经(第十二集)三字经(第十三集)三字经(第十四集)三字经(第十五集)三字 经(第十六集)三字经(第十七集)三字经(第十八集)三字经(第十九集)三字经(第二十集)

三字经(第二十一集)三字经(第二十二集)三字经(第二十三集)三字经(第二十四集)三字经(第二十五集)三字经(第二十六集)三字经(第二十七集)三字经(第二十八集)三字经(第二十九集)三字经(第三十集)三字经(第三十一集)三字经(第三十二集)三字经(第三十三集)三字经(第三十四集)三字经(第三十五集)三字经(第三十六集)三字经(第三十七集)三字经(第三十八集)三字经(第三十九集)三字经(第四十集)三字经(第四十一集)三字经(第四十二集)三字经(第四十三集)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

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在“第三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的演讲 精彩实录 各位尊敬的校长、尊敬的老师,非常高兴来到这里。因为今天我是奉我的老学长俞敏洪学长之命前来报道。本来题目是俞敏洪校长规定的,但是我在底下聆听了四中校长和郑州外国语学校校长的发言之后我临时想不讲国学,我想改改。以一个学生的身份以一个家长的身份,以一个老师的身份,我来谈一谈对教育的看法,对中国当下教育的看法只有四个字“我不相信”。我不相信中国今天的教育,为什么因为我们对中国教育今天所有的看法都起源于一种错误,我们没有认真思考到底什么是教育,我们不断在让步,在为自己找理由,为孩子们开口目前。我想说教育不是这样,不应该是这样,我不相信所有问题都有解决办法。我们这个民族现在有一个固定的心态不怕有问题,只要找到办法就能解决,我告诉大家有些问题将永远无法解决。 举一个例子一个人当你得了癌症,是早期发现的时候还可以,如果发现不去治疗或者用更坏的办法去对待,或者说纵容它发展,到了癌症晚期再去治疗还有用吗?没有用。我想教育可能就是这个问题。今天我们看到了太多教育的现状,我们也给出了很多理由,也有很多理论,我们也在做很多努力。但是请问大家相信中国的教育真的还有救吗?我觉得恐怕很难说。我个人绝不相信。为什么?我们有太多的事实而非的想法在脑海里。我们对中国这30年的发展早就不再是发展,中国面临着很多人文历史上从来没有面对过的问题。 比如我们的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是人文历史上地球上有人这个物种以后所出现的一个从来没有过的“亚种”,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那么多集中在那么短时间、被国家计划的集中出现。我们所有的教育理念、所有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从来都是针对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今天我们教育者拼命在反思,但是别忘了接受教育的对象是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物种,我们没有办法不知道怎么教育这些孩子。千万不要以为他们和我们是一样的,他们和我们不一样。他们和我们完全不一样,我们今天讲快乐教育,我们讲我们的童年很快乐,我们的童年快乐吗?各位老师。我一点不快乐,回忆都是快乐,你好了伤疤忘了疼,我们不是一路考试拼上来的?我们小时候也留那么多作业,我们小时候还要被老师揍呢。 我有个同学最近写一本小说写他的初恋情人,描绘的爱情非常好,可我知道当年天天吵架。所以凭什么教育是快乐的,我实在想不通,教育怎么一定是快乐的?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这是百分之百的。我们凭什么对将来要接替我们的子孙让步,我想不明白。 我刚才看了徐小平的文章,讲的头头是道,儿子要学厨师,他鼓励说,凭什么说厨师好?我们对孩子的教育都是鼓励,惩戒呢?教育没有惩戒手段吗?凭鼓励就可以完成教育了?打死也不相信。家长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不要看孩子的日记,凭什么不让看?我从小的日记我父母就看,也没把我看傻了。今天大家都说北大有很多教授、冯勇谈先生、张代民先生讲座滔滔不绝,扯什么呢,这三位教授都是结巴。为什么是结巴,从小打的。 听说前一段教育部发过一个文件叫赋予老师批评学生的权利,这么荒唐的文件都发出来了,这种文件教育部发得出来!老师批评学生的权利要赋予?何况什么时候剥夺过?没有剥夺收回什么,逻辑不通的现在的孩子骂不得,说不得、批评不得、一点挫折感受不了。我小时候我的老师打过我,我们的感情很好。所以我们的教育这样下去什么都不行,现在孩子都表扬,惩戒呢。我们讲跟国际接轨,接轨了吗?倒是“接了个鬼”。我们讲英国的教育,我是在欧洲留学的,我们讲欧洲的教育怎么怎么样,大家看看英国的好学校规矩严到什么地步。英国一个议院通过一条法规,叫“允许教师在历次劝告无效的情况下采取包括身体在内的必要手段,迫使不遵守纪律的学生遵守据纪律”说白了就是可以揍。大家多说新加坡教育好,新加坡中小学教师哪个后面没有一把戒尺。孩子不行规定打三下,只许打手心,不许打手背,两个老师在场的时候允许执行。 我非常感动,特别希望我的儿子有机会碰大北京四中和郑州外国语学校的两位这样的校长,但是我们的教育

钱文忠三字经注音版

《三字经》全文(注音) r?n zhī chū xìng běn shàn xìng xiāng jìn xí xiāng yuǎn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gǒu bǘ jiào xìng nǎi qiān jiào zhī dào guì yǐ zhuān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xī mang mǔ z? lín chù zǐ bù xu? duàn jī zhù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d?u yàn shān yǒu yì fāng jiāo wǔ zǐ míng jù yáng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yǎng bù jiāo fù zhī gu? jiāo bù yán shī zhī du?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zǐ bù xu? fēi suǒ yí y?u bù xu? lǎo h? w?i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yù bù zhu? bù ch?ng qì r?n bù xu? bù zhī yì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w?i r?n zǐ fāng shǎo shí qīn shī yǒu xí lǐ yí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xiāng jiǔ líng n?ng wēn xí xiào yú qīn suǒ dāng zhí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r?ng sì suì n?ng ràng lí dì yú cháng yí xiān zhī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shǒu xiào tì cì jiàn w?n zhī mǒu shù shí mǒu w?n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yì?r shí shí?r bǎi bǎi ?r qiān qiān ?r wàn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sān cái zhě tiān dì r?n sān guāng zhě yuē yua xīng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曰月星 sān gāng zhě jūn ch?n yì fù zǐ qīn fū fù shùn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yuē chūn xià yuē qiū dōng cǐ sì shí yùn bù qi?ng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三字经》里你所不知道的秘密(1)

转载自远伯群体 https://www.360docs.net/doc/f09610952.html,/zbw430新浪博客 《三字经》里你所不知道的秘密!(一) 创意与《三字经》解读:春风拂面 “忍冬”编辑整理 最近我们在做神传文化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非常多的朋友都参与进来,在这个过程中积累我们下一步要展开事情的基本素材,也是一种修炼证实法理的过程。 好朋友“春风拂面”提出来要做《三字经》的解析。我 们知道钱文忠做过《三字经》的解析、解读,而且做得非常好。他是从专家的角度,把整个历史贯通起来。以前人们解读三字经的时候,往往是从儿童教育读本,从知识性和有一定的哲理性上来讨论。而钱文忠是把整个5000年中华文化的历史贯穿起来,把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文精神,都潜移默化地在他的讲解里用历史事实、鲜活的人物故事,向我们揭示出来。他这个工作做得非常细。 那我们来解读《三字经》的时候,是本着一个什么原则?如果按照世人的角度来说,钱文忠做的已经是很高的高度了,我们再做是不是在重复他所做过的一切,是不是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没有意义呢? 恰恰相反,世间生命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给我们证实法,把神传文化留给人间,揭示给常人做铺垫的。

我们现在来讲讲我们来做《三字经》的解读,从中可以看到哪些有意义的,从中能体现出神传文化精神的这么一些内涵。 《三字经》的前两句,很多人都会背,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下一句是“性相近,习相远”。看起来非常简单浅显的两句话,12个字,可是就是这12个字里面所包含的内容,我们讨论起来,却能讨论出来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宗教。 因为中国的文化是从老子的《道德经》这个角度开始的,从道家的文化开始传播的,但是道家不是宗教。后来佛教引入中国的时候,它变成了一种接近宗教的形式,但是和老百姓的精神生活还差得很远,它是变成一种修练的表现形式,更多的人通过这种方式去出家呀,修行呀,叫世人知道修行的理,也知道佛家的慈悲的内涵。但是真正人们日常生活中,并没有用这种佛家的思想,把它作为一种戒律,把它作为一种影响思想的主要根源来继承,或者是来吸收。 可是,和中国古代相对应的西方却非常奇怪,它的宗教是一开始就存在的。我们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什么意思?第一句讲人生下来的时候天性是善良的。第二句讲人的个性各方 面都差不多,是因为环境的影响,使这个人发生一些变化。这是中国传统思想里面的核心内涵。可是西方却讲人生下来是性本恶,他说人是有罪的,有原罪。因为它相信宗教,它相信基督教,或者各种各样的教,都是讲人是有罪的,神是来解救人的,要审判,不好的要进地狱。所以西方的文化,从开始的时候,就和中国是完全相反的。 那么,这样一种情况出现,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讲世间的事没有偶然的。那么开始就产生了这么一种差别,最终会对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在解析《三字经》的过程中去回答的问题。 我们刚才讲了《三字经》的前12个字,看起来是这么平凡,所包含的、所要引起我们讨论的问题还不仅仅是这些,丰富到什么程度呢?还丰富到神传文化的来历。人之初性本善,这个说法是谁的说法呢?是中国的哪些思想家,或者是哪一个流派、思潮的代

三字经读后感共10篇

三字经读后感(共10篇) 1.三字经读后感 随着钱文忠教授在《百家讲坛》节目中讲解《三字经》,学习国学的热潮也悄悄兴起。于是,我对照讲解,开始认真阅读起《三字经》这本古老却经典的著作。《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成书大约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三字经》一经问世,即广为流传,实际上成为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在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称的“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经》被尊称为“经”。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了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今天学习《三字经》对于我们来说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即学知识之前必先学道理。反映在今天的学习中,成绩固然重要,德育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三字经》采用叙事和论理并举的方法,运用大量的历史典故,蕴涵了我国古代人伦道德的许多精华,是一本学习中华文化不可多得的书。这本读物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含了教育、历史、天文、地物、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传说,广泛深动而又言简意赅。 《三字经》也启发了我们,当今家庭都只有一个独生子女,很多青少年社会问题的出现都是家庭教育不良或不严而造成的,《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还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等都说明了为人父母为人师的责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的重要性。另外,现在的独生子女有很多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而《三字经》教导人们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书中说“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现在好多家长只看重学习成绩,而忽视了教导孩子如何做人。如果我们能从小好好学习《三字经》,那么我们是否能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读了《三字经》,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加深了,进行中国经典文化的教育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弘扬正气,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我觉得读《三字经》、习《三字经》,把《三字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课堂中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既是民族知识的传承、又是民族精神的发扬。 今年暑假里,学校里布置了一样特殊的作业,让大家背诵《三字经》,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三字经》内容十分丰富,而且能琅琅上口,象儿歌似的,十分有趣,又能启迪心智,我被《三字经》这博大精深文字深深的吸引了。 《三《三字经》包含多方面的知识,如历史故事、古今贤文、人生哲理等, 字经》是一篇有劝学的,有讲道德的,有讲做人的等等。它是每三个字一句、四句一组的诗歌,每一句所表达的意思都不相同,虽然只有三个字,含意深刻,简洁明了,能让我们一读就懂。我读《三字经》后,觉得它对我帮助很大,它不仅让我懂得了许多人生哲理,知道珍惜时间,讲文明懂礼貌,让我在少年期走正确的成长道路。同时还使我的知识面扩大,特别一些历史方面知识让我懂得了许多。文中还有许多经典故事,如孔融让梨,让我回想起尊老爱幼的好精神。《三字经》中还有激励我们学习的典故,如头悬梁、锥刺股,讲述一个道理,一个人只有趁年轻的时候刻苦学习,才能长大成才,为国效力。从《三字经》中,我还明白了,一个国家或一个人,如不上进,则会后退,一个君主不明智,将会成为昏君,最

学习《三字经》心得

学习《三字经》心得体会 清水九年制学校赵艳梅 记得很小的时候,就会那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并且总会以会背《三字经》而感到骄傲。时至今日,我成为一名教师,重读钱文忠先生的解读《三字经》才发觉自己对《三字经》的内涵理解的太少、太肤浅。《三字经》用三大部分来告诫人们:如何学会生活,感受生活;如何学习,怎样学习;如何做人,怎样做人。作为一名老师,我们的学生大多都会背《三字经》,可对其中的含义,学生就不一定都明白了。在重读此书后,我希望,我可以教给我的学生如何生活、如何学习、如何做人。让学生除了对琅琅上口的《三字经》会背之外,还能真正的了解其含义。 《三字经》中有许多小故事向我们阐述了丰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倡导尊师重教,宽厚待人的;有颂扬勤劳节俭,清正廉洁的;有劝诫谨慎持身,悔过改错的;有爱国爱民,弘扬正气的;有激励勤学,奋发图强的,这些内容包括了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重复利用经典诗文中的故事,来教育学生,还应该在金典诗文、典故的基础上,予以拓展。结合学生的实际,结合现代生活的实际,去教育学生,去塑造他们的灵魂。为孩子的终身打下做人成才的良好基础。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隔断织布机的布来教子。孟子之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和母亲的严格教育是分不开的,从这里我

们可以看到良好的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在教育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为学生创作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在进行科学教学时,教师要教授与学生学习经验密切联系的教学环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运用生活经验,体会学习的快乐,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三字经》里有一句“能温习,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其中提到的小黄香,是汉代一位孝敬长辈,而留名千古的好儿童。小黄香不仅以孝心闻名,而且刻苦勤奋,博学多才。我们现在的孩子,就缺少这种精神。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可以说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世间最伟大的力量。教育学生学会爱自己的父母。只有爱自己的父母,才能爱他人,爱集体,长大才会爱社会,爱祖国。 列宁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三字经》中的榜样比比皆是:“从温习的黄香,到让梨的孔融,从八旬梁瀚大廷夺魁,到天才少年祖茔”,这些榜样都十分明确的告诫我们:向他们学习,就能有所作为。我们要教育我们的下一辈,把榜样作为模仿的对象,以榜样的行为规范自己的行动举止。

读三字经的读后感

读三字经的读后感 读三字经的读后感1 今天,我们听了复旦大学钱文忠的”讲解《三字经》”第一、二集。虽然只有原文六句,但是这六句却在钱文忠教授独树一帜的讲法中变得趣味盎然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字经》是宋朝时的儿童启蒙课本,内容通俗易懂。钱文忠教授之所以能让这有点枯燥乏味的简单文字,让人理解起来如此传神,还是因为他那独特的教学方法。他在每一段话的背后加上一个轻松、诙谐的小故事。通过第1、2课(集)的学习,我们已初步领悟到了学习对于人的重要性,知道了”五子登科”、”才高八斗”等成语的由来。其中,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曹操四子的故事。 传说曹操有四个儿子,他们分别是曹植、曹丕、曹彰、曹冲。这四个人虽然是亲兄弟,但性格各异,又不像亲兄弟。曹植才高八斗、憨厚老实,喜欢吟诗作画,才华横溢。曹丕奸诈、贪婪,占有欲很强。攻城时,曹丕总第一个冲进城去。可是他既不是来带将士冲杀,又不是剿获战利品,而是去强占别人的东西和亲人,还很嫉妒。曹彰武艺高强,能够钝住一只老虎。而曹冲则是家喻户晓的神童……,这几个人性格的差异,凸显教育环境的重要性。 《三字经》之所以被奉为”经”,是因为它朗朗上口、

蕴藏着无尽哲理,真希望明天可以再看! 读三字经的读后感2 有一本书,它深深影响了我,让我从一个懵懂的小孩转变成一名有知识、有思想的小学生。那本书就是——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别看这就短短的几句话,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它的意思是:人刚生下来都很善良,天赋也相近,只是后来个人所处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不同,才会使习性的差距变大,如果对孩子不严加管教,孩子就会不再善良了。妈妈就曾经给我讲过与这个有关的故事。 故事情节大概是这样的:有一个孩子,长得很可爱,妈妈总喜欢把他抱到邻居家去玩。有一次,他无意中把邻居家的一根绣花针带回了自家,读后感《读三字经有感》。妈妈看了,说:”孩子,你真聪明,还知道把这个拿回来”孩子听了,很高兴。于是,他就养成了拿别人东西的习惯。长大后他成了一个小偷,还犯了大案,要被处死。在执行的前一天,小偷要求再见母亲一面,母亲泪流满面地跑过来,小偷说要亲一下母亲,母亲同意了。小偷凑上去,一口把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母亲骂她不孝,他却说:”妈妈,当我第一次拿别人家里绣花针的时候,你能告诉我那样做是不对的,今天,我就不会走到这个地步。妈妈,我恨你!” 我们小孩的本性都是善良的,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接受家长和老师好的引导,就有可能走上歪路,变成一个对社会有害的人。这就是三字经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同学们要谨记

三字经范文精选:百家讲坛解读三字经

百家讲坛解读三字经 《三字经》一经问世,即广为流传,实际上成为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而在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称的“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经》被尊称为“经”。为什么这样一本小书被历代人们奉为经典?钱文忠教授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解读这部传统 启蒙经典?在看似简单易懂的字句背后,都包含着什么样的深意?而对于今天的人们,《三字经》还有着什么样的启发意义呢?请听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系列第一集。 钱文忠:今天每到开学的时候,我们都会看见很多可爱的孩子背着一个很大的书包,里边装满了各种各样的课本,沉甸甸的一个书包。这个课本分门别类,语文、数学、外语,印刷精良,由国家教育部门统一编纂、统一发放,这是现代的孩子。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在传统的中国孩子们用什么东西来做教科书呢?用什么样的教科书来启蒙呢?毫无疑问当然是有的,只不过当时没有一种政府统一安排的教科书,启蒙的,没有。而到了中国宋朝以后,突然出现了一部《三字经》,来历不明。为什么说它来因不明呢?我们连它的作者是谁都不怎么知道,而这部书《三字经》,从宋朝开始一直到今天,流传不绝。这部书有什么特点呢?从内容到形式它都有自己的特点。从形式上看《三字经》嘛,三个字一句,三个字一句,琅琅上口,非常易于记诵,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在中国宋朝以后流行的像这种传统的启蒙书里边,我们知道叫“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统称“三百千”,这都是孩子启蒙读物。那这里边大家一听这个排列,“三百千”马上会有一个感觉,为什么这个三字称经呢?为什么《百家姓》不叫《百家姓经》呢?为什么《千字文》不叫《千字经》呢?那就彰显了《三字经》的重要性。在我们传统文化当中,把一部书称为经,那这是至高无上的一种地位和荣誉,《三字经》就是这么重要的一部传统的启蒙经典。也许大家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第一集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第一集 【画外音】《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成书大约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三字经》一经问世,即广为流传,实际上成为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而在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称的“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经》被尊称为“经”。为什么这样一本小书被历代人们奉为经典?钱文忠教授又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解读这部传统启蒙经典?在看似简单易懂的字句背后,都包含着什么样的深意?而对于今天的人们,《三字经》还有着什么样的启发意义呢?请听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系列第一集。 【正文】今天每到开学的时候,我们都会看见就很多可爱的孩子,背着一个很大的书包,里边装满了各种各样的课本,沉甸甸的一个书包。这个课本分门别类,语文、数学、外语,印刷精良,由国家教育部门统一编纂,统一发放,这是现代的孩子。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在传统的中国,孩子们用什么东西来作教科书呢?用什么样的教科书来启蒙呢?毫无疑问当然是有的。只不过当时没有一种政府统一安排的教科书。启蒙的,没有。而到了中国宋朝以后,突然出现了一部《三字经》,来历不明。 [字幕:《三字经》——宋朝启蒙读物。] 【正文】为什么说它来历不明呢?我们连它的作者是谁都不怎么知道。而这部书《三字经》从宋朝开始一直到今天,流传不绝。这部书有什么特点呢?从内容到形式它都有自己的特点:从形式上看,《三字经》嘛,三个字一句,三个字一句,琅琅上口,非常容易记诵,在古代是可以唱的。在中国宋朝以后流行的像这种传统的启蒙书里边,我们一般知道叫“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字幕:《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统称“三百千”。] 【正文】这都是孩子启蒙读物。那这里边,大家一听这个排列,“三百千”,马上会有一个感觉,为什么这个三字称经呢?为什么《百家姓》不叫《百家姓经》呢?为什么《千字文》不叫《千字经》呢?那就彰显了《三字经》的重要性。在我们传统文化当中,把一部书称为经,那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一种地位和荣誉。《三字经》就是这么重要的一部传统的启蒙经典。 也许大家会说,既然是给儿童看的书,那它一定很简单了,有什么值得讲的呢?错了,这个看法。《三字经》的确非常简明扼要,但是也正因为它简明扼要,它以最简洁明快的方式凝聚了最深厚的文化传统。所以我们必须用心去阅读,用心去体会,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三字经》所要传达给我们的一种文化信息;我们才能理解《三字经》为什么能够流传到今天;我们才能够理解《三字经》对于今天我们这些中国人来讲,特别是今天我们这些还在学习过程当中的孩子们来讲,有什么不可替代的意义。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三字经》。 【画外音】为什么一本儿童启蒙读物,一个儿童识字课本被大家尊称为《三字经》?在看似简单易懂的文字背后都包含着什么样的深意?而钱文忠教授又会对传统经典《三字经》做出什么样的解读呢? [字幕: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三字经解读二十八

解读《三字经》(二十八) 【字幕配画外音】《三字经》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两汉历时400年。在这段时间,中国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对世界的文明史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汉末天下大乱,出现了魏吴蜀三国相争的局面,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代。大家对三国相争并不陌生。但是《三字经》为什么把这场战争称为“争汉鼎”呢?最后又是谁统一了中国,成立了晋朝?而晋朝又是怎么衰亡的?南北朝分裂的格局,是如何形成的?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开国皇帝都是谁?他们是怎么争夺地位的的?而这几个朝代又为什么都这么短命呢? 请继续关注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第二十八集。 【钱文忠】上一讲我们讲到,到了汉献帝,两汉400多年的统治就降下了帷幕。那么,在这两汉统治中国的400多年时间里,这当中固然有很多重要的事情发生,但是有一些事件,我们必须放到世界文明的大背景下去看,才会彰显出它的特别意义。在当时的西方,罗马帝国强盛。西汉时期,大规模开拓的陆上丝绸之路,就将遥远的罗马帝国,和遥远的东方的汉帝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甚至一直有这个说法:东方传过去的丝绸,导致了罗马帝国的灭亡。为什么呢?太贵了。丝绸已经跟黄金等价,要按份量卖,一件袍子怎么卖啊?多少份量,这么卖的。把罗马帝国的黄金等贵金属,大量吸引出来。这个说法在学术界有争议,但是一直有这个说法。然而不管是不是丝绸导致了罗马帝国的灭亡,发生在东汉时期的一件事情,确实影响了整个文明世界的格局。公元一世纪,匈奴在汉军的攻击下,分裂为南北两部。整个的匈奴被击成两部,南匈奴后来逐渐跟中原民族同化,南匈奴跟中原混居,慢慢地混入中原民族。北匈奴向西退却,导致了一场民族大迁徙。匈奴往西跑,西边的民族再往西跑。这么一捋一捋往西打,强盛的罗马帝国,就是被这股巨浪冲垮的。 在两汉时期,还发生了一件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影响极度深远的事情:佛教入华。相传,汉明帝有一天晚上,作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金人,就是一个金颜色的人、一个金人。顶上有白光,在宫殿之间飞行。第二天,汉明帝就把这个梦,告诉了大臣,问问他们:我这个梦是吉还是凶啊。因为在古代中国,有解梦的传统。作了一个梦,一定要搞清楚,它是吉还是凶。当时有一个大臣叫傅毅,这个人以知识渊博著称,他就跟汉明帝说,哎呀,陛下您梦见的是佛啊。于是汉明帝派遣郎中和博士弟子,出使天竺、到印度去,到印度去干嘛呢?无摹写佛陀的遗像,因为他想我梦里梦见的这个人,希望到印度去,能够把佛陀像带回来。后来汉明帝派出的使臣和天竺的高僧,所谓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了洛阳。他们带回来了一些佛经和释迦牟尼的像。而在洛阳就建立了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两汉以后,中国的历史进入了著名的三国时代。 【字幕配画外音】《三字经》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汉末国运衰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已经成为一个傀儡。此时的中国又起战火,以曹操为首的魏国、以孙权为首的吴国和以刘备为首的蜀国,都企图一统天下,形成了三国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后感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后感(一) 暑假到来,看看作业上老师推荐的百家讲坛,于是我便看了一看,正好碰上钱文忠讲的《三字经》,刚开始听他这这一讲还有很多的趣味。讲座虽然不长只有四十分钟,但是很了然,不难听出其中的道理,也不免对我的生活加一对比。从小就听家长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其实人交朋友首先要想,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有以及朋友一同前进的人,那才是真正的好朋友。这才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是最重要的啊!现在百家讲坛都快成败家讲坛了。 《百家讲坛》栏目一向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以及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异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咱们主要说说近期的钱文忠讲的《三字经》吧: 钱文忠的《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学习以及教诲的重要性。其中很多观念已融刻在中国人的思惟血脉中,如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然而《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以及期望。《三字经》一方面认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外一方面又强调后天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所谓的“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讲患上就是这个道理。咱们可以找到很多历史故事来印证成长及教诲环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以及曹冲四人同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差距越来越大,甚或者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城市受到污染。同时,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始终如一,一心一意地去经历,才会有所成,我想,这就是钱文忠讲《三字经》的根本目的。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读后感(二) 闲暇之余,信手翻阅《钱文忠解读三字经》下册,恍若在阅读一本通俗的中国二十四史,恍忽间随钱文忠先生在字字溯源中一起走近历史事件,并从文字的推敲中,探查历史的真相。 林肯曾说“读诗使人聪慧,读史使人明智,”在二十四史的演变中,我能更深层次的感受到“得民心者得天下”至理;并深刻感受到唐太宗在魏征去世后感叹的“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钱文忠先生说:“《三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词集,《三字经》之所以能流传到今天,它在今天就是有生命力的,它的生命力一定还在,一定是超越时空的。”我对这个说法相当认同。在阅读中,我看到几乎所有的朝代在开始时都是励精图治的,但在灭亡时都是因为长期腐败造成的。在读史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皇帝奢靡的生活,又能感受到生于皇家的不易,如唐后主李煜“愿生生世世莫生于帝王之家”的无奈;又如齐恒公竟被手下关了禁闭,活活饿死,尸体被撂了67天;再如在魏晋南北朝时,

听《钱文忠讲解三字经》

听《钱文忠讲解三字经》 古人曰:“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 《三字经》一本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一本传统的儿童识字课本。为什么它一经问世就广为流传?在看似简单易懂的文字背后,到底包含着什么样的深意?对于这些问题你又能回答几个呢? 中国宋朝以后,《三字经》现世。它来历不明,也无人知晓它的作者,但从那开始它一直流传至今。这部书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自己的特点。形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简单易记;内容上:简单语句却道出中国传统道德与知识。 而《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这本书作者将《三字经》中天文、地理、历史、文化等所有的知识融会贯通,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方式完美表达,来吸引人的注目。 在《钱文忠讲解三字经》中把三字经分为了六个部分,分别围绕它们的中心进行讲解。一、教育的地位及学习的作用,二、强调儿童要懂礼仪、孝父母、敬兄长,三、介绍生活中各方面的一些名物常识,四、介绍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及儿童读书的程序,五、介绍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凸显中国史的基本面貌,六、强调学习勤奋刻苦、孜孜不倦。《三字经》有很多的人物故事,例:孟母三迁、孟母断杼、五子登科、黄香温席、孔融让梨、苏洵二十七方才学习……在《钱文忠讲解三字经》中每看一篇,我都会被陶醉在经文的韵律和生

动的故事中,钱文忠教授用其诙谐的语句讲诉这一个个历史故事。 三字经的每一行字,都讲述着一个人生哲理。在钱文忠的讲解下,我又明白了更多的深刻道理:孝敬父母,尊师爱友,礼貌待人,勤奋好学……作者通过对一千多个字的《三字经》进行讲解,举出大量的中国历史人物故事,古今贤文,来解读文章中的深刻道理。作者运用《孟子》当中《公孙丑·上》里的这样一句话“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耻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来说明孟子的看法——人必须有这四种心,如果没有这四种心就称不上是人。“百善孝为先”,孝敬是中华民族最崇尚的道德品质。而钱文忠教授对此也讲的非常详细。例:黄香温席被称为“天下至孝之人”,宋朝黄庭坚随居庙堂之高,但依然为母清洗便桶。 在古代,教育备受国家各阶层所关注。人们都认为少年人生起步读“三千百”,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成年步入社会为人臣,开始做事了,研习《论语》和《孟子》;步入高层为国君分忧,研习《老子》和《庄子》。人生的各个阶段、阶层都有时宜的书读。这些圣贤书传授做人的准则,做事的原则,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现在的教育是应试教育,造就了人灵魂的无以寄托、无以用心、心无以安顿。使得现在大学生脑袋晕晕的,没有思想、没有中心价值观,不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不知道从哪里来,准备往哪里去。真所谓:“电脑程式机械书,消磨几代英雄气,为几斗米,丧尽气节,领几个钱,了此残生。” 都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试问大家中国文

钱文忠弟子规观后感

钱文忠弟子规观后感 钱文忠弟子规>观后感(一)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弟子规》总序。 张爱玲说,于千万年之中,在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就赶上了……读《钱文忠解读<弟子规>》这本书,给我的就是“刚好赶上”的这种感觉。虽说《弟子规》是一本启蒙读物,不过我要是在孩提时代就已经读过的话,恐怕不会有多么深刻的见解,甚至于会因为半知半解而浅尝辄止,错过经典。诚然,在适当的年龄读相应的书籍也是很重要的。 以本人为例,相信现在很多学生跟我一样,特别是理工类的学生,对文学经典几乎没有一点嗅觉,更别说文言文类的读本了,平常肯定也没怎么读过这类书籍,读了也会是一知半解,很少会联想到现实当中,产生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本书作者钱文忠先生风趣幽默,以全新的视角,借助大量>故事和案例,融入对现实的深层次思考,为我们解读《弟子规》这一经典,使其所表达的思想更加浅显易懂,耐人寻味。 本书按照《弟子规》总序的顺序为我们见解弟子规,分别详细的讲解“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这七个部分。百善孝为先,读弟子规,我觉得关于孝,我还是做的不错的,几乎每两天就给家里打一次电话,跟爸爸妈妈聊聊身边的人和发生的事,常常报喜不报忧,怕他们会过多担心我,我希望他们过得开心幸福。在读这部分时,常常不觉眼睛会涩涩的,觉得自己的父母很平凡但却很伟大,老爸虽然会去小赌,但为人老实,勤奋,很爱我们,常常跟我说,“我努力赚钱,你也要努力读书哦”。老妈每次吃饭都会把最好的夹给我们,虽然啰嗦,却是满满的爱意,每次打电话,都会跟我说“别太省了,多吃点好吃的”,而我常常会回答“放心啦,你们在家才别太省,您儿子在学校生活的很好,一点都不省”。对他们的爱,我从不吝啬表达,虽然对于一个男孩子来说,这着实会有点矫情,但我无所谓,因为我要让他们感受到,他们儿子也是爱他们的。记得高中时每次回校前我都会给我妈妈和奶奶一个拥抱,记得去年帮老爸买了部手机后我在锁屏界面上写了“爸,我爱你”四个字。诚然,有一些方面我还是做的不够好的,不过我会努力去做好,我知道《弟子规》教我们的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我们实实在在去做到,因为说容易,做不易,对父母的爱,有些人很难启齿而我比较喜欢直率点的表达方式。 《弟子规》几乎囊括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事情,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大到为人处世,小到行走站立,无论社会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虽然有些部分已经不合时宜,当从中引申出来的思想精髓还是值得我们继承发扬的。 最后,以《弟子规》中,我最喜欢的一句很美的话作为结尾,“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钱文忠弟子规观后感(二) 放假后不久,偶然发现中央10套科教频道每天中午开播的《百家讲坛》在播放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解读《弟子规》的节目。看了几集后觉得不错,便日日坚持,越看越觉得讲得好。好在哪呢? 一是因为《弟子规》本身内容好。它是继《三字经》之后对弟子进行儒家思想启蒙教育的一个读本,虽说是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但它对现代青少年从小明白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懂得如何修身养性,同样有重要作用。它要求弟子所遵循的规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如何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到早起洗漱、便后洗手,从怎样穿衣戴帽、

《三字经》晨诵案例

穿越历史重温经典 ——《三字经》晨诵课程开发随笔《三字经》是我国的传统儿童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历久不衰。《三字经》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同为中国古代私塾的初级入门课本,合称“三百千千”。 已经诵读了几个学期的童谣、儿歌、诗歌等,我觉得很有必要让孩子们接触一下国学经典,于是便尝试开发了《三字经》的晨诵课程。说是开发课程,其实很惭愧。《三字经》作为古代的启蒙教材,其取材广范,它的内容涵盖了中国五千年神传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内容相当丰富。而自己在国学方面的知识其实是非常欠缺的,《三字经》当中的很多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自己只是了解一些十分浅显的皮毛而已。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于是,就抱着边开发边学习的心态和孩子们一起开始了国学三字经之旅。 最初,对于这部国人奉为经典的《三字经》,还真不知道从何入手。于是,只好借助网络和书籍,我在网络上查了很多相关的资料,特意购买了钱文忠所著的《钱说三字经》,进行了深入的学习。《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每一部分有一个中心。我决定用一个月的时间先尝试让孩子们诵读其中的前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材;第二部分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举了黄香和孔融的例子;第三部分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介绍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方方面面,一应俱全,简单明了。 晨诵内容的选择最重要的结合孩子当下的生活,《三字经》作为经典的国学启蒙教材,当然是和孩子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但由于它距离现代社会十分遥远,因此,传达的方式及内容上还是和今天的教育有许多不同之处的。如何与孩子当下的生活联系起来,处理好这些内容呢?这便成了这次课程开发的关键所在。 根据诗文内容的连贯性,前两部分的内容,我设计安排了三节晨诵课完成。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第5集)文本

解读《三字经》(五)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 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在前几期的节目当中,钱文忠教授为我们揭示了《三字经》中关于学习和教育的重要 性的论述,和我们一起重温了古代日常礼仪规范和一连串生动的故事,通过这些明白如话 的叙述和通俗易懂的故事,我们发现《三字经》的以上部分强调的只是有关品德教育和学 习目的的概括介绍,那么作为古代的启蒙读物,《三字经》接下来要教给孩子们哪些具体 的知识呢,也就是说传统的中国人最该掌握的学问是什么呢?在不分学科和课程的古代,《三字经》是如何把语文、数学、自然、历史这几类知识巧妙结合在一起的,而看似简单 的数字背后还蕴含着什么样的传统思想?请听复旦大学钱文忠副教授解读《三字经》第五集。 按照《三字经》,传统中国人首先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呢?“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数数,先得把数给数明白了,你数不明白数你折腾什么呀,所以《三字经》并 不像大家想的好像中国是个人文大国,一开始就应该学点古字,没那个,一开始先给我数数,“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把这些字先给数明白了,这里边难道还有什么 大道理可讲吗?就为什么《三字经》开始教大家数数呢? 这不是应该的吗?是应该的,但是里面还有道理,什么道理呢?数学的教育本来就是 传统中国启蒙教育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传统的中国人从来就没有忽视过数学的教育,还有接着我们要看到,自然知识方面的教育,从来就没有忽视过,按照古代的规矩,贵族

子弟六岁入学,这是有规矩的在古代,只要是贵族子弟,六岁必须入学,一入学首先就要 学的数学和方位,一二三四五六七这样的数字,第二东南西北中这样的方位,这是必须要 学的,到了八岁,传统中国就必须掌握四则运算,跟今天比也不算太晚,今天孩子八岁, 也就是小学的二年级三年级,就必须学四则运算,而周秦时代、秦朝以前,中国古代的学 校教育有六艺之说,也就是六门功课,分六门功课要教的,哪六门呢?“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礼、礼仪,各种礼节;乐、音乐,你要学各种乐器;射、射箭;御、驾车,等于得有一个驾照;小学生就开始学着赶马车,书、写字,基本的文字学知识;数、数学。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是周奏时代开始规定,六艺,数,虽然在六艺当中排 在最后一位,但是这绝对不等于说数在传统中国的教育当中地位最低,不对的,为什么说 他不对?《三字经》大家都看明白了,一开始就数数,把数数明白了以后,《三字经》接 下来讲什么呢?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第一个数字讲三,“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这里头的三才和三光,都 是传统中国极其重要的文化概念,首先我们来看什么叫三才?告诉大家了,三才就是天、地、人,那么才是什么意思呢?才在这里就是指最基本的东西,也就是说,三样最基本的 东西,天、地、人,先告诉大家这个概念,出现在儿童的启蒙书,《三字经》里头,但是 它大有来历,它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周易的说卦,“昔日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刚曰柔,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周易·说卦》,意思是什么呢?古时候圣人在创制易的时候,周易,创制易的时候,就是要用它来顺应,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讲义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讲义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讲义 童音: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 专。 画外音: 《三字经》 是我国古代儿童识字课本, 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 成书大约在 900 年前的宋朝。《三字经》一经问世,就广为流传,实际上成为全 国通用的儿童教材。 而在和 《百家姓》 、 《千字文》 合称的“三百千”的只有 《三 字经》被尊称为经。为什么这样一本小书,被历代人们敬称为经典。钱文忠教授 又会以什么方式来解读这部传统启蒙经典, 在看似简单易懂的文字背后都包含着 什么样的深意。而对于今天的人们, 《三字经》还有着什么样的启发意义呢?请 听复亘大学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第一集: 钱文忠:今天,每到开学的时候。我们都会看到很多可爱的孩子,背着一个 很大的书包,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课本,沉甸甸的一个书包。这个课本分门别 类,语文、数学、外语,印刷精良,由国家教育部统一编纂,统一发行,这是现 代的孩子。 那么我们不禁在问, 传统的中国孩子们用什么来作教科书呢?用什么 样的教科书来启蒙呢?毫无疑问肯定有, 只不过当时没有一种政府统一安排的教 科书,启蒙的没有。而到了中国宋朝以后,突然出现了一部《三字经》,来路不 明,为什么说来路不明呢?我们连它的作者是谁都不知道。而这部《三这经》从 宋朝开始,一直到今天,流传不绝。 这部书有什么特点呢?从形式到内容,它都有自己的特点。从形式上来看, 《三字经》三个字一句,三个字一句,琅琅上口,非常易于记诵,在古代是可以 唱的。在中国宋朝以后流传的像这样传统的启蒙书里边,我们一般知道“三百 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都是孩子启蒙读物。那这里边 “三百千”这个排序,大家马上会有一个感觉,为什么这《三字经》称经呢?为 什么百家姓不叫《百家姓经》呢?为什么《千字文》不叫《千字经》呢?那就彰 显《三字经》的重要性。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把一部书称为经,那就是一个至 高无上的地位和荣誉。《三字经》就是一部这么重要的传统启蒙经典。 也许大家会说, 既然是儿童看的书, 那它一定很简单了, 有什么值得讲的呢? 错了,这个看法。《三字经》的确非常简单扼要,但是也正因为它简明扼要,它 以最简明洁快的方式凝聚了最浓厚的文化传统, 所以我们必须用心去阅读、 用心 去体会,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三字经》所要传达给我们一种信息;我们才能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