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战略方案

人才战略

要夯实人才的基本素质,突破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局限,在家庭、社会和各级各类学校中重视现代独立性人格的培养,使独立、民主、创新成为培养人才的首要目标。要做到这点,必须政府、社会、学校、家庭都认识到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成长,人的幸福,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不为了暂时的物质利益而束缚人的自主性,发展以培育现代独立性人格的先进教育模式。以此为基础,教育既是为了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也可以发展成教育产业,走出不同于临川利用自身“高考升学率高”的优势,吸引外来生源发展“高考经济”,也不同于新余面向发达地区输送人才的“职业技术教育经济。”一是探索发展培育现代独立性人格的早期教育、基础教育的新路子,发展新型的基础教育产业。二是围绕着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信息业及相关服务业发展要求引进专业人才、培养专业人才,形成从理论到实践、从技术到操作、从高端到低端的具有专业生态知识的梯队人才队伍,发展与生态经济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使农民成才、市民成才和大学生的成才能和本地经济的持续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发展。

这样,依靠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知识创新来促进经济增长,促使经济系统内部产生抑制人口增长的机制,使人口成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依靠科技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人,使之自觉地增强控制人口,环境保护的意识以及合理而适度的消费观念,才能最终形成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适度人口和最佳人口规模。

推进人才兴企战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对技术高新化、管理现代化、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必须大力推进人才兴企战略。根据企业的基础和战略目标,逐步实现全员培训,侧重引进高级人才,创造人才发挥作用的条件和环境,在市场竞争中抢占人才制高点,结合市场规律,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健全人才投入、创业、评价、激励机制,实现非公有制企业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和完善培训服务平台

按照中央关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精神和市委关于人才强市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引进工作。结合国家实施的《银河培训工程》,建立各类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与非公有制企业的人才交流制度,鼓励各类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为非公有制企业开展人才的委培、代培、定向培养等服务。鼓励各类培训机构进行培训质量评估,在全市建设确认一批非公有制企业经营人才培训基地,逐步建立和完善区县培训基地。同时,帮助非公有制企业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强化职工技能培训。

1.积极培养专业人才

加快培养和吸引专业人才,用高素质的人才带动非公有制经济的全面发展。(1)从非公有制企业中有针对性地选送人才到大专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进行培训,通过规范化教育培养人才。(2)建立健全职工教育培训体系、人才交流服务体系和技术经济信息网络,每年对专业人员进行轮训。(3)注重提高经营者的政策素养,定期举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培训,帮助经营者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政策为企业发展服务。

2.培养职业经理人及其市场

目前,大多数非公有制企业属于家族制企业,企业上规模以后,一些非公有制企业主的管理能力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家族制企业中原来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一些积极因素逐步转变为消极因素,由血缘关系、亲缘关系或地缘关系滋生的宗法性和封闭性特征,制约非公有制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这样的企业,需要加速“两权分离”的步伐。引进职业经理人,采取管理层持股、技术人员入股、稀释家族股份等方式淡化家族产权。由一股独大向产权多元化发展,在非公有制企业内部建立职工入股制度,鼓励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以资金或自身的人力资本入股,把人才自身的利益与企业发展联系起来,有利于人才的稳定和潜力的发挥。建立职业经理市场与监管制度,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信息对称性,提高职业经理人对于经营管理资产保值增值的能力。建立职业经理人的个人诚信体系,推动经理人市场的健康发育。

3.促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

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留学回国人员,大中专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创办非公有制企业或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人才资源转变为人力资本的机制。鼓励外出投资者和务工人员回重庆创业。破除人事管理中的身份和所有制界限,非公有制企业引进各类人才、吸纳进入就业市场的各类学校毕业生,在其入城落户、档案管理、职称评定、住房和子女入学入托等方面与公有制人员享受一视同仁的待遇。开展面向非公有制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组织非公有制企业主出国考察和开展省际、国际交流。

(四)建立和完善创业服务平台

按照“创办小企业,开发新岗位”,改善创业环境的要求,加大创业辅导力度。以市乡镇企业干校(中小企业培训中心)为基地,利用社会各种资源,组织创业辅导和创业培训。要依托和引导一批中介机构,开展政策、管理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对创业者创办企业进行全程服务。要大力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把闲置的厂房和设施改造成为创业辅导基地,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拓宽新的就业领域。

1.政策咨询服务

积极开展相关政府扶持基金、专项资助及贷款融资的咨询服务,必要时协助非公有制企业进行申请。帮助非公有制企业申请紧急援助资金,及时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在成熟项目进行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资金短缺问题;对有市场发展潜力的项目进行资金援助。收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并及时反馈到政府相关部门,促使非公有制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交流更畅通,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营造更好的环境。

2.管理咨询服务

组织政府官员、高校专家、商界成功人士成立“创业辅导专家委员会”,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经营计划顾问服务,诊断企业经济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协助企业策划、建立有效的发展模式。提供企业经营管理、财务管理等咨询顾问服务,并针对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开展各种层次的创业训练和专业培训。

(五)建立和完善信息服务平台

在市中小企业局现有网络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和市有关部门的支持,建立和完善全市非公有制企业信息网络,为企业发展提供快速、准确、及时的人才、技术、市场、融资等信息和政策导向。同时,建立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统计核算体系和动态监测指标体系。

1.建立信息平台

市中小企业局在指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时,应注重建立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信息数据库,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免费发布信息的平台;为企业提供最新、最全的全国各地政府采购信息和其他相关采购信息;为企业“打包订制”各类商业信息、投融资信息、会展信息、人才信息、行业动态等。

2.提供信息服务

随着市场经济日趋成熟,全市非公有制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商机的需求更加迫切。对此,根据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可采取两个方面的服务措施:一是针对有资金找不到项目,有项目找不到资金这一“两难”问题,设置“非公有制经济信息服务热线”;二是尽可能掌握大企业需求信息,及时向非公有制企业传递,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与大企业进行技术及产品配套,通过大企业拉动非公有制企业发展。

(六)建立和完善市场服务平台

按照市委、市政府确立的“走出去、引进来”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组织经营者到境外培训和考察。组织经营者到国内外进行商贸考察,帮助企业与国外、国内企业和经济组织建立合作关系,为企业开展东西合作、国内国外合资合作、扩大对外开发和劳务输出、拓展新的市场提供服务。同时,支持中介机构组织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内外的各种展览、展销活动,促进经济技术合作。

当前,全市要加快组建以市中小企业局为行政主体,以重庆工业展览馆、市外商投资服务中心、市外商投资协会、市非公有制企业促进会及各行业协会为协作单位的市场拓展服务体系,发挥市中小企业局在体系中的领导、协调与监督职能,着力解决非公有制企业信息相对滞后、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问题。

(七)建立和完善质量服务平台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大力推进管理创新,积极指导和帮助企业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国际标准、ISO质量体系的建设和人员培训;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帮助重点企业争创名牌产品,为企业以优质产品占领和拓宽市场服务;配合有关部门建立非公有制企业信用信息征集、评价、公示查询系统,开展企业诚信等级评定,培育诚信守法典型企业,推进重庆市非公有制企业信用建设。

(八)建立和完善法律服务平台

当前,要进一步发挥市中小企业法律服务中心、市政府民营企业维权投诉中心、市政府外商投诉中心、市政府台商投诉中心和各区县(自治县、市)政府民营企业维权投诉中心的作用,及时受理企业的投诉和法律咨询,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查处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加大企业治乱减负力度,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抚州:要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要整合用工培训资金,对园区企业用工进行免费培训。要完善园区配套服务设施,改善园区职工生活条件,在工业园区建设“职工家园”,以良好的设施、优质的服务和较好的生活条件留住员工,稳定企业用工。员尧大力实施好民生工程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尧最直接尧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遥胡锦涛总书记在我省考察时强调:

越是困难时刻,越要高度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的政绩。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之策。各级各部门必须坚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推进民生工程放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好。要着力抓好就业创业、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尤其要突出解决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问题,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今年,我市在外地打工的返乡农民工将不断增多,给城乡就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春节期间在我省考察时和省委苏书记视察抚州时关于做好返乡农

民工就业创业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切实做好农民工返乡创业进一步推进全民创业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做好返乡农民工就业和社会保险工作的意见》,狠抓落实。尤其是对返乡农民工新办企业要放宽政策,降低门槛,减免各种收费,缓交两年税收。要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民工稳定就业、接续和参加社会保险,支持和帮扶农民工返乡创业。

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深圳、东莞、惠州在具体类别上已形成一定程度的错位,深圳主要是在研发、人才和资金方面有优势,东莞是在制造业配套发展方面有优势,惠州是首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国家视听产品产业园”,有TCL、德赛、华阳等一批拥有自主品牌的大企业。惠州将与深莞合作,不断完善电子信息产业链条,推进电子信息产业高端化发展。

为中小企业在技术咨询、管理咨询、培训、开拓市场方面搭建平台、互相交流,提升中小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

我们特意设计了与“昆山服务”相适应的打磨工序——规划方法,总体而言,本规划有四个特点:

第一,营销性。将昆山市视为一个市场导向的企业,将昆山市服务业发展视为一个有市场潜力的产品,针对目标市场,进行开发、设计、包装和行销。

第二,综合性。充分考虑服务产品的不可移动性,既把服务业规划看成是产业规划,又把服务业规划看成是目的地规划。

第三,战略性。采用国际上比较成功和先进的战略规划方法,将本次规划视为一战略规划过程,从深入剖析昆山服务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中形成昆山服务业的愿景、目标、战略和行动,并有相应的实施保障。

第四,可操作性。重点关注政府可以实施和招商的投资项目,在生产性服务、生活性服务和公共服务各设计了十大重点投资计划,并以更为详细具体的公共投资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形式了进入政府的三年实施计划。

“昆山服务”的号角已经吹响,勤劳智慧的昆山人有能力在未来的战略机遇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新的经济奇迹,成功地实现从“昆山制造”到“昆山服务”的转型。

人才积累

目前服务业高级人才短缺,从业人员素质与现代工贸城市不相适应,应建立与现代工贸城市相适应的人力资本。

服务业多是人才密集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能否得到良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专业人才的吸引、积累和利用。现实情况来看,昆山市虽然具有影响力较大的人才市场,但是无论从供给方还是需求方看,多是初中级技术工人,由于受到上海、苏州等城市的强烈吸收作用,昆山服务业特别是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业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积累不够。应充分发挥临近上海的优势,在发展昆山人才市场的基础上,应注重引进高素质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同时还要注重自身人才的培养。

首先,加强岗位职业培训和人才培养。要广泛利用现有条件,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培训,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业务水平。加快培养社会急需的信息服务、现代物流、旅游、金融、保险等新型服务业人才以及熟悉国际服务贸易规则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有计划地在昆山市周边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引进服务业紧缺专业的人才,大力发展服务业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级技工教育,满足服务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外来人口是昆山市服务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力量。要给予尊重、关心、引导,提供教育培训机会,充分挖掘其潜力,提高综合素质。

其次,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力度,特别是对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急需的各种人才的引进力度。针对人才流动中面临的实际困难,调整政策,由政府、人才引进单位和社会中介机构三方出面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政府适当投入或调整政策降低他们举家搬迁后的一次性购房价格困难;政府、人才引进单位和有关中小学联合,解决他们的子女入学问题;政府和中介机构组成信息服务网,共同解决引进人才的配偶工作问题,以避免人才的浪费。

人才方面,株洲作为内陆省份的中等发达城市,相对缺乏吸纳人才、留住人才的优势资源和有效载体,相对缺乏合理使用人才、全面配置人才的成功经验和机制保障;统筹协调发展,建设美好家园

(1)适度超前发展教育。按照“足额、多元、均衡、优质”(足额的学位、多元化的办学方式、城乡学校的均衡发展、优质的教育教学环境)的要求,着力打造“教育新区”。建设株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园,整合全市职教资源,大量培养高级技术工人,并以此为突破口,提高株洲乃至湖南应对“9+2”的能力。到2015年,新、改、扩建11所以上中小学校,建设好湖南工业大学,引进10所以上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形成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到大学教育的新区教育体系,成为全市教育样板区。

(2)打造新区人才高地。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吸引和激励机制。按照“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升素质”的要求,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到2015年,新区人才总量达到8万人。

2、聚合人才,提供载体

(1)建设一流的创业基地。重点建设国家级留学生创业园、创业服务中心、中小企业活力促进园等高层次、高水平的孵化器,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和国内科技人才来创业。

(2)支持科技人才载体建设。着重发挥现有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培育唐人神、千金药业、广缘科技等一批省级工程中心为国家级工程中心,并建立博士后工作站,新增国家级技术中心4家,博士后工作站5个。培育湘火炬、南车电机、太子奶、南方阀门、利德投资等一批企业建立省级工程中心,新增省级技术中心10家。依托科研院所,争取建立起国家重点实验室。

(3)健全高效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对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者,要给予荣誉和物质上的重奖。加强知识产权和技术秘密保护,为激励科技人员创新提供保障。

(4)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依托株洲在传统产业上的技术、师资优势,加大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与支持,建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园区,加快培养新区科技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与管理人才,营造良好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兴办培训机构,加强职工在岗培训。

人才篇

人才资源的开发和竞争已日益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最重要的动力。未来十年,株洲新区要推动“二次创业”,实现“1030335”的奋斗目标,关键还是在于人才。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吸引优秀人才来新区创新创业,形成人才聚集高地,打造人才创业平台,对实现新区“二次创业”的奋斗目标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形势与现状

1、发展现状

(1)人才数量快速增长。到2004年底,新区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各类人员达到21910人,比1992年增长了40余倍。其中:具有中专学历的5436人,大专学历9504人,大学本科学历6570人,研究生以上学历400人;党政人才521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6693人,专业技术人才14696人,分别是1992年的20倍、60倍、300倍。

(2)人才素质不断提高。到2004年底,全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数达6970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7人,硕士研究生353人。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中有高级职称的2047人,中级职称的有5936人,中高级职称人数占专业技术人才的54%。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科研成果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新区现有15项科研项目列入国家“863”计划。

(3)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近三年,新区大力推行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制度,先后有96名干部通过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走上副科级以上领导岗位,公开招考录用了131名工作人员。在高新区五局成功地推行了全员聘任、竞争上岗,绩效考核、末位淘汰的运行机制。建立以新加坡境外培训基地和南京、武汉等高校为依托的人才培训基地,初步形成了国内培训与国外学习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能力教育相补充的新机制。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实行员工聘用合同制,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4)人才载体建设取得初步成效。目前,高新区己建成了国家级的创业服务中心和全省首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共孵化企业140家,引进归国学子20余名。中小企业促进园初见成效,引进企业20家,引进人才300多人。高新区共有7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13个国家和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建有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传感技术产业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湖南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

2、存在问题

一是人才观念不够新。“唯学历、唯职称”的人才观和泛人才观还仍然存在,“柔性流动人才”的观念尚未广泛树立。二是人才总量不足。新区人才总数不及30000人,每万人拥有人才量还不及先进地区的平均水平,远不能满足新区事业的发展需要。三是人才结构和布局还不尽合理。高、中、初级人才还不够匹配,专业技术人才占全区人才总量的比例偏小,民营企业技能型人才(高级技师、技师)和农村实用人才紧缺。四是高层次人才比较短缺。全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人才2047人,仅占人才总量的%,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不及50人。五是人才开发基础不够雄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优势资源和有效载体还比较缺乏;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奋发有为的机制尚需不断完善。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按照“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升素质”的要求,把人才作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第一资源来开发,紧紧抓住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创新竞争激励、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营造拴心留人、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打造新区“人才高地”,为新区改革开放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2、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才队伍能力建设为主题。从促进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重点培养人才的分析判断能力、策划能力和执行能力。

(2)坚持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适应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的动态机制。

(3)坚持以培养和选拔党政领导干部、企业家、学科技术带头人为重点。按照分级分类管理的原则,实行重点带动,整体推进,大力加强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4)坚持以机制创新为动力。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选拔任用、激励、市场配置和监测等机制,优化人才环境。

(5)坚持以为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人才支持为根本出发点。把人才规划纳入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保证人才总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人才素质提高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同步,实现人才资源可持续开发与经济社会长期稳步增长的良性互动。

3、发展目标

2005-2015年,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一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

(1)人才总量明显增加。到2015年,人才总量达到80000人,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到19400人,党政人才达600人,专业技术人才达到60000人(含技能型人才10000人,农村实用人才1000人)。实现“151”高层次人才工程目标,在全省或全国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有突出贡献专家达到10名,在省内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具有领先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达到50名,市级学术技术带头人或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人才达到100名。

(2)人才队伍结构日趋合理。到2015年,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占人才总数的55%以上;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达到15%,中级的达到50%,初级的达到35%。

(3)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到2015年,在各类人才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达到90%左右,本科以上学历的达到40%左右,高层次人才的比例达8%。技术工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率达到90%,技能型人才年增长15%。

三、战略举措

1、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1)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加强党政人才的能力建设,着力提高分析判断能力、策划能力和执行能力,尤其是招商引资、项目包装与策划、促进项目建设的实际操作能力。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把激情工作、干事创业、奋发有为的人才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完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和考试录用工作人员制度,健全竞争上岗、绩效考核、不合格工作人员淘汰的机制,按照廉洁、勤政、高效、务实的要求,增强效能监察、责任追究的力度,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国家公务员队伍。重视年轻人才、妇女人才、非中共党员人才和后备干部的培养使用。

(2)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围绕发展上亿元、5亿元、10亿元及以上的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中小企业,培育一批熟悉国际经济、法律、具有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的职业经理人和一批善经营、懂管理、精通国际经济和外语、法律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继续办好高新技术企业协会,搭建银企合作桥梁,指导企业经营管理者提高投融资和创新创业能力,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家成长。定期遴选一批企业董事长(厂长、经理)和具有一定实践经验、有培养前途的优秀经营管理人员,到国内外大公司、大企业、商务基地研修企业经营管理经验。

(3)加快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区内博士后工作站、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聚集和培养人才。全面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科学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重点培养和引进一批急需的金融、外贸、规划、财会、市政建设、投融资等专业和有色金属深加工、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与健康食品等产业发展方面的专门人才;培养和引进一批善于组织重大科研项目研发、成果转化的科技管理人才。按照“实际、实用、实效、适时”的原则,全面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造就一批农业产业带头人。

(4)加紧培养技能性人才。通过职业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加快技能性人才的开发。根据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围绕新区主导产业所需的技术工人和技能性人才开展培训,尤其要有针对性地选择4—5所职业技术院校和新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园作为新区人力资源培训基地,组织新区青壮年劳动力参加“订单式”的职业技能培训,造就一大批适应现代工业化生产需要的技术工人。组织技术工人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进一步提高技能,造就一批技能性人才。

2、加快人才引进步伐

(1)开辟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制定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和实施办法,在严格控制、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对达到一定执业资格和学识水平的高层次人才,可简化手续,优先引进。对重点企业、重点工程、重大项目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实行“直通车”式服务。

(2)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组织指导高新技术企业、上市公司、机关事业单位与高等院校合作培养人才,“订单式”地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尽快建立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加强与进区企业、进区项目和进区人才的联系,以已有企业、项目、人才来吸纳新的人才,实现“猎头”引才。加大项目对接力度,积极引进“863”项目,通过引进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区内企业进行项目对接,实现“柔性”引才用才。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关系不转、双向选择、能进能出”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鼓励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以咨询、讲学、兼职、短期受聘、技术合作、项目对接、人才租赁等方式来新区进行科学研究、技术推广、成果转化、产品开发和提供专业服务。

3、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机制

(1)建立科学的评价和使用机制。根据德才兼备的原则,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机制。树立“无功便是过,慢进也是退”的评价观。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以扩大民主、加强监督为重点,深化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以推行聘任、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以实行企业经营管理者聘任制、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为重点,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市场配置。

(2)完善合理的分配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在高新区五局机关,继续推行聘用合同管理,实行工作人员的职务(岗位)责任大小、工作难易程

度、工作业绩与劳动报酬直接挂钩的职级结构工资,在天元区党政机关推行以工作业绩为主要考核内容的绩效考核制度。在事业单位,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的分配机制,试行按岗位定酬、按任务定酬和按业绩定酬相结合的分配办法。在企业单位,建立年薪、利润分享、养老保险与技术入股、股份期权、风险投资等相结合,报酬与经营和贡献挂钩的分配机制,推行协议工资制、年薪制。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机制,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设立新区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奖,完善“企业增盈、财政增收”奖和招商引资奖,重奖在科技、管理、生产、招商引资以及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体育艺术等方面为新区做出重大贡献的优秀人才。

(3)健全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以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以加强能力建设为重点,构建适合各类人才特点的人才培养机制。依托全社会教育资源和开放式学习网络,形成职前教育和继续教育相衔接,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自主学习与团队学习相互动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政府调控、行业指导、单位自主、个人自觉的继续教育运行机制。进一步建好“裕廊工业园”、“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才培训基地,组织开展好中青年优秀人才的境内境外培训。继续下派和外派干部挂职锻炼、跟踪协调项目建设,在基层工作和重点项目建设中磨练干部。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直接引入或柔性引进一批具有真才实学、能干事、能干成事、能干成大事的人才。

四、保障条件

1、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

牢固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的观念,不断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化的人才投入机制,以政府投入资金为导向,引导和推动用人单位加大人才投入。尽快建立起由区财政每年安排专款和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团体及个人自愿捐赠组成的株洲新区人才开发基金,推动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奖励以及人才工作平台的建设。

2、加快人才载体建设

依托区内科研站所完善一些门类的实验室,逐步建立一批重点类别和专业的国家级实验室。建立具有新区特色的人才市场和人才信息库,健全服务体系,拓展服务功能,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服务。进一步加强高新区留学人员创业园(创业服务中心)、中小企业促进园和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工作,充分发挥其吸纳海外和留学人才的基地作用,多途径地鼓励留学人员来区工作、为区服务。创造条件设立高新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引进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加强与高等院校合作,构建人才工作新平台。尝试与湖南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学术交流平台和信息查询网络,为新区高层次人才开展科研查询资料和交流成果提供便利。加快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努力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服务,建立健全人才资源整体性开发体系。

3、加紧发展教育事业

在加快发展基础教育的同时,全力推动湖南工业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整合全市职业教育资源,启动建设新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园。围绕高新区重点发展有色金属深加工、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与健康食品等产业的人才需求,组织新区广大劳动力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基地参加培训学习,重点培养适应现代化企业生产需求的技术工人和技能型人才,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

4、优化集聚人才的环境

积极营造以人为本的创新创业软硬环境,提升新区集聚人才的功能。营造开放的政策环境。进一步加大政策创新力度,结合新区实际,制定人才引进、培养、考评、激励等系列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积极为人才提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工作环境,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地位。妥善处理引进人才和用好、留住现有人才的关系,充分调动现有人才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知识更新、能力提升、事业发展的机会。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牢固树立并大力倡导“人才就是效益、人才就是竞争力、人才就是发展后劲”的理念,在全区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创造人才互相交流的机会,加强人才在学术上、生活上、情感上的沟通交流。

一是招工扶,在园区增设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整和乡镇劳动保障所、企业管理站资源组建乡镇招工招商办公室,配备村级招工协管员,强化乡镇招工考核,建立吉安县工业园“校企合作”联谊会,全市重点职校与园区重点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如华忆教育集团、吉安市技工学校为协讯输送了800员工,井冈山应用科技学院、吉安实验技校输送了71名学生到浩汉电子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