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第一节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2.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2.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3.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

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

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3.了解家乡的地形。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地名地形特点

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

1.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4.小组观察地形图

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

5.汇报、小结。

四、拓展延伸

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

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五、课后活动

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第二节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2.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3.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4.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2.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毛巾、橡皮泥、泡沫塑料块、彩色笔等。

教师演示: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或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今天这

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

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

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教师介绍。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

压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3.教师课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块,以及六大板块间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等运动方式。

4.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实验一: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

实验二: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

实验三:一块长方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的错位方式。

5.小结。

四、总结延伸

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们是怎样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五、课后活动

注意继续收集并和同学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第三节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2.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过程与方法:

1.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2.做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来验证推测。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4.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描述实验中的现象,用流程图或图画表示岩石风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2.欣赏自然界岩石变化形成的景观,获得美的体验。

3.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教学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难点】

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小的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水、带盖塑料瓶、碎砖块。

教师演示:有关岩石风化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录象资料、植物根对岩石影响的实验装置和结果(提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岩石都很坚硬,除非我们用锤子敲,否则它们不会轻易破碎、断裂。可是在野外,山上的岩石都布满了裂缝,山脚下往往堆着不少的碎石和沙,河道和海滩上的岩石都是圆圆的很光滑。我们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吗?能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吗?

2.学生猜测引起岩石模样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根据学生的猜测来选择实验。

1.冷和热的作用。

猜测用酒精灯加热岩石,然后放入冷水中(模仿自然界一年四季温度的变化对岩石的作用),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冷热对岩石的影响。

有什么现象产生?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2.流水的作用。

猜测将几块岩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中剧烈晃动,岩石会有什么变化。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水的冲刷对岩石的影响。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3.植物的作用。

演示实验:向杯内倒入石膏糊,撒上几粒豌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将结成块的石膏糊放入盛水的盘子。

出示豌豆发芽后的石膏(提早准备的)。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4.小结,延伸。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现在我们能够解释山上的岩石为什么布满了裂缝,山脚下为什么堆满了碎石了吗?

我们能描述岩石风化的过程吗?

推测一下这些碎石再继续变化,会成什么样呢?

三、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

1.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杰作吧。

2.出示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的有关图片和资料,师生共同欣赏分析成因。

四、课外拓展活动

我们的家乡有没有特殊的地质景观呢?形成原因是什么呢?请课后好好去搜索调查一下吧!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第四节土壤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3.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4.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3.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报纸、放大镜、去掉上部的透明饮料瓶、镊子、小棍、水、牙签等。

教师演示:有关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又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

2.学生猜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吧!

1.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土倒在纸上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我们观察到了什么?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2.观察干燥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吗?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图片或课件出示:放大后的沙砾、沙、沙粉和黏土颗粒。

3.观察土壤的沉积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再做一次验证自己的想法。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4.延伸、小结。

土壤里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物质吗?(腐殖质、盐分)

现在我们能解释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了吗?

三、土壤和生命

1.讨论: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我们怎么解释这一观点?说说自己的理由,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2.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讲解,学生阅读学习。

3.说说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四、课外拓展活动

阅读高士其的诗歌《我们的土壤妈妈》。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第五节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2.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2.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3.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

4.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教学重点】

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教学难点】

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

教师演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或录象、介绍实验操作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下雨时,雨水降落到土地上。雨水会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雨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2.学生讨论交流。

3.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些问题。

二、雨如何影响土地

1.我们先来看两幅图。(出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

你能说说你看到的景象吗?

你平时看到过类似的景象吗?

你认为出现这样的景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2.模拟实验:下雨。

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明白实验器材所代表的含义。

教师课件出示介绍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学生观看学习。

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实验前仔细观察斜坡上的土地的形态;实验时注意观察“降雨”过程中的土地,以及“雨水”和“径流”的情况,并做记录;实验后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小组交流、汇报。

3.小结、拓展。

雨水会不会影响土地?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并思考:斜坡上的这许多小细沟是怎样来的,这许多小细沟中汇集的水流又会怎样改变地形。

三、影响侵蚀的因素

1.如果我们刚才实验中的土地不是斜坡而是平地,如果斜坡上长满树木,如果降雨量很大,结果又会怎样呢?为什么?

2.学生回答。

3.接下去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影响侵蚀的因素”吧。我们能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吗?

4.学生小组选择一个研究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前的讨论交流。

5.学生小组尝试撰写实验方案,教师提示这是对比实验,方案中要注意明确不同条件和相同条件,实验器材的选用和实验装置的设计。

四、课外拓展活动

还有什么影响侵蚀的因素呢?希望你们课后能继续观察与研究。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第六节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2.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

3.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过程与方法:

1.在交流的过程中,反思和修改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

2.按照已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4.用实验结果推测自然界的情况,并运用所学知识思考洪水灾害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关注有关洪水带来的灾害,及人们采取什么措施预防等相关信息。

【教学重点】

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和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

实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使之更科学、合理。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分别扎大孔、小孔)、水、接水容器。

教师演示:有关水土流失、黄土高原、黄河水的图片或录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已经制定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吧。看看,我们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1.小组交流展示实验方案。

2.全班讨论,评价、修改或完善实验方案。

3.思考: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4.小结。

三、探索侵蚀的实验

1.实验前的准备:明确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教师特别要提醒注意实验中的公平性、操作的规范性;准备实验装置。

2.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用容器接住“径流”,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中的现象。

3.小组交流:实验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4.全班交流汇报。

5.小结: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四、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进行了探索侵蚀的实验,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自然界中什么地方的土地最容易发生侵蚀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河水”、“水土流失”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2.土地在被侵蚀的过程中地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土高原”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3.思考:侵蚀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灾害?

学生交流讨论。

五、课后作业

事物都有双面性,侵蚀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思考一下,并找找有关资料。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第七节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

2.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

3.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过程与方法:

1.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2.推测河流什么地方流速快,什么地方流速慢,什么地方将会有侵蚀,什么地方将会有沉积。

3.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4.尝试解释冲击平原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2.培养对土壤的感情,认识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

3.风化、侵蚀、沉积等作用对人类有利有弊。

【教学重点】

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难点】

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的土、长方形塑料水槽(可用一升牛奶盒剖开对接成河道装置)、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大饮料瓶、塑料杯(杯底侧边扎孔)、水、尺子、接水桶。

教师演示:河流形成、河流侵蚀两岸和河床、江河下游泥沙沉积成平原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国家有哪些大的河流?家乡有哪些河流?这些河流和我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关系?你知道长江和黄河的形成原因吗?

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后讲解:河流一般是由冰雪融化形成的小溪,或是山涧溪流汇集而成的。当流水漫过地表时,会形成细小的水流和沟壑,这些细小的水流会逐渐形成溪流并汇成河流,而沟壑在流水不断侵蚀的过程中会逐渐发展成大的切沟和冲沟并形成河床。

3.河流的形成也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结果。那么河流对土地又会有什么影响呢?

4.学生讨论交流。

5.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二、探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

1.河流会侵蚀两岸的土地吗?

2.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地方,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怎样呢?

回忆沉积实验,观看关于“大石头—鹅卵石—细沙”的图片。

3.学生实验。

准备实验装置:注意空出盒的1/3不要装土。

观察无河水流过的“河道”,在记录纸上画出河道的形状,并把它的宽度、深度标记在图上。

推测:当河流形成时,什么地方流速大,什么地方流速小,什么地方会发生侵蚀,什么地方会发生沉积?

在河道上记下自己的推测,用虚线标出。

学生动手实验。注意:在向“河流”注水时,一定要检查出水口是否正对“河道”,试一试,流出的水是不是正好流入“河道”中。确保无误后,才能正式向“河道”注水。注水一开始,要保持杯子中的水始终是满的。在实验盒的出水口,一定要用较大的容器接住流下来的水。为了让效果明显,观察得更清楚,可以让实验观察的时间长一些,也就是说在一瓶水流完后,再接着倒一瓶水。

观察河水流动速度的变化,注意河水的什么地方被侵蚀了?什么地方会有土沉积下来?

4.小组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汇报。

6.小结。

三、侵蚀和沉积形成的地形地貌

1.思考:为什么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学生讨论回答。

2.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教师出示相关图片或课件。

四、课外拓展活动

除了流水,还有什么自然的力量能引起土地的侵蚀和沉积?请课后阅读单元资料库,了解其他自然力如风、冰川、海浪等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第八节减少对土壤的侵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2.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

2.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各种力量在重塑和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2.认同人类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减少因自身活动带来负面影响的观点。

3.认识到土地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4.关注人类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地不被破坏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教学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

【教学难点】

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方法。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长方形塑料水槽(或大盘子)、土、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水、接水容器、建造房屋的材料等。

教师演示:防治水土流失的图片、录象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侵蚀使某些地方的土壤流失,改变了地形地貌,同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保护自

己的家园,人们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侵蚀。出示预防水土流失的图片、录象或课件。

2.今天我们就运用我们在这个单元所学的知识,在一个大水槽里建造一个有山地有平原的地形,然后选择地形中的一个地方建造房屋。如果暴雨即将来临,我们的家园能经得住风雨的袭击而不被破坏吗?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比一比吧。

二、设计和建造我们的家园

1.我们建造什么样的地形,用什么材料?选择什么位置建筑房屋?小组讨论并画出设计图。

2.全班交流展示设计图,并描述为什么这样建造地形,解释为什么这样选择家园的位置,以及选择建造地形及房屋所需要的材料的理由。

3.评价、小结。

4.预测暴雨过后,我们的家园会怎样?

三、暴雨对我们的家园有什么影响

1.思考:在比赛实验中,每组的什么条件应该保持相同,为什么?

2.学生进行比赛实验:用喷水器装水模拟暴雨降临,观察自己的家园能否经得住暴雨的袭击。

3.交流讨论并评价比赛实验结果。

4.反思:如果重新设计建造自己的家园,我们会对地形做哪些改进?我们仍将房子建造在最初选择的地方吗?为什么?我们将房子建造在哪里?

四、总结、拓展延伸

1.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力量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2.地球的各种力量包括人类自身在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会对我们造成哪些灾害?

3.调查一下,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来防止这些灾害的发生,以及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危害。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电饭煲在煮饭的过程中,消耗的能量是() A、机械能 B、电能 C、化学能 D、声能 2、正常人平常步行的速度大约是:() A、1.3米/秒 B、1.3厘米/秒 C、13米/秒 D、1.3千米/秒 3、用撬棒撬石头,如图所示,手握在撬棒的未端比握在撬棒的中部要更容易些;这一过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A、力的大小 B、力的方向 C、力的作用点 D、以上都不对 4、下列事实中,最能说明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是:() A、人坐在软席沙发上 B、跳伞运动员在空中沿竖直方向匀速下落 C、用力压气球,气球被压扁 D、足球运动员用头把飞来的足球顶回去 5、先轻敲一下大钟,然后再用力敲一下大钟,两次听到大钟发出的声音() A、音调改变了 B、响度改变了 C、音色改变了 D、声音传播的速度改变了 6、能引起我们听觉的声音频率在( ) A、20赫以下 B、20—20000赫之间 C、85--1100赫之间 D、20000赫以下 7、以下属于光源的是( ) A、白雪 B、月亮 C、平面镜 D、萤火虫 8、要使人的眼睛看到物体,其必要条件是( ) A、物体是光源 B、必须有光射入眼睛 C、物体和眼睛在一条直线上 D、只有白天才能看到物体 9、“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站在岸边的人通过平静的水面能看到“姑苏人家”在水中的倒影,该“倒影”是( ) A、光的反射所成的虚像 B、光的折射所成的虚像 C、光的反射所成的实像 D、光的折射所成的实像 10、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噪声不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C、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 D、噪声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11、一只电铃放置在玻璃钟罩内,接通电路,电铃发出声音;当用抽气机把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去,使玻璃罩内成为真空,则( ) A、电铃的振动停止了 B、电铃继续振动,但听不到声音 C、电铃的声音比原来更加响亮 D、电铃停止振动,但能听到声音 12、“神舟五号”在轨道上正常飞行时处于“失重”状态,在这种环境中,以下哪个实验不能像在地面一样正常进行( ) A、用刻度尺测长度 B、用放大镜看物体 C、用平面镜改变光路 D、用测力计测物体的重力 13、下列哪种运动属于机械运动( ) A、枯黄的树叶落地 B、电铃声传入人耳 C、太阳光照射大地 D、桃树上结出了桃子 14、下列感受器存在于皮肤上的是( ) A、味觉 B、冷觉 C、听觉 D、视觉 15、小明和小宇两同学进行跑步比赛,他们讨论比赛方案,小明说,我们跑相同的跑程,看谁用的时间短,短者为胜;小宇说,我们都跑相同的时间,看谁跑的跑程长,长者为胜。对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试题-第三单元形成性测试卷(3)苏教版(含答案)

第三单元形成性测试卷(3) 一、认真思考,对号入座。 1、任何声音都是由的而产生的。停止,消失。 2、声音的主要功能是。 3、声音能在、、中传播,传播方向是。 4、耳廓的主要作用是。 5、是听起来很不舒服的声音。 6、在宇宙中,宇航员交谈要靠无线电,这说明声音不能在中传播。 7、在有些公共设施附近安装了禁止鸣笛的标志,这样做是为了。 8、说话声是由产生的,琴声是由产生的,风声是由 产生的,流水声是由产生的。 二、仔细推敲,辨析正误。 1、叩门声是由门扇振动而产生的。() 2、遇到巨大的声响,我们要捂住耳朵紧闭着嘴,以保护鼓膜不受到伤害。() 3、物体不振动也能发出声音,如录音机播放的声音。() 4、太空是一个静悄悄的世界。() 5、噪声危害了人的身体健康,它是当代社会四大公害之一。() 6、女同学说话声音“尖细”,是指女同学声音的音调高。() 7、不同物质的传递声音的效果不同。() 8、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的慢,发出的音调就低。() 三、反复比较,择优录取。 1、说话声音大小是()的不同表现,女高音和女低音是()的不同表现。 A、音高 B、振动大小 C、音量 2、“伏罂而听”的故事中,声音是借助于()传入侦察兵的耳朵。 A、土地 B、空气 C、坛子 3、我们听到打雷声,是()把声音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 A、水 B、空气 C、大地 4、游泳时,如果潜入水中,仍然能听到声音,这是声音通过()传播到我们耳朵里的。 A、水 B、空气 C、游泳池的墙壁或大地 四、科学分析,正确联线。 听神经收集声波 耳蜗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 外耳道把振动变成大脑能接收的信号 耳廓传递振动 鼓膜传送声波 听小骨产生振动 五、看图填空。 cc

部编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一、作者介绍 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二心集》、小说《彷徨》、《呐喊》、《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诗集《野草》等。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二、文章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1926年,鲁迅写这篇散文“重提旧事”。这年,鲁迅目睹“三一八”惨案,愤怒不已,并亲自参加对北洋军阀的斗争,遭到了通缉。他来到厦门后,仍很失望,厦门大学也充满了陈腐之气,那里的校领导顽固地奉行封建教育制度,强迫学生尊孔读经。鲁迅“重提旧事”就是为了借它来讽喻现实,也就是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生活的对比来痛斥封建教育迫使儿童读那些无用之书,摧残儿童身心的罪恶。 三、词语解释 ①确凿:确实。 ②轻捷:轻快敏捷。 ③缠络:缠绕。 ④攒:凑在一块儿。 ⑤无妨:没有妨碍;没有关系。 ⑥高枕而卧:垫高枕头睡觉,形容不加警惕。 ⑦敛:收拢。 ⑧鉴赏:鉴定和欣赏。 ⑨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⑩宿儒:书念得很多的老学者。宿,有长久从事某种工作的意思。 11、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鼎,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一般为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沸,水开。

12、拗:弯曲,弯转。 13、绅士:旧时地方上有地位、有势力、有功名的人,一般是地主或退职官僚。 14、倜傥:洒脱,不拘束。 四、问题巩固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解析:①“百草园”“三味书屋”点名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很明显就是把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内容。②表明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2、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两部分是和谐统一的关系,贯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对自然的爱和对知识的追求,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是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韵味美之所在。 3、文中写冬天的捕鸟活动有何意义? 解析:前面写了春、夏、秋的景物,这里再单写冬天的捕鸟活动,正好构成一幅百草园四季图。 4、童年的鲁迅对他的老师是什么态度? 解析:主要是敬慕先生,信服他渊博的知识,同时也很爱先生,因为学生虽然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是瞪眼睛而已。 5、回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怎样看待这两种生活?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百草园的生活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而三味书屋的生活虽然枯燥无味,但是能学习文章,增长知识。这两种不同的生活分别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和追求新知识的思想感情。这两种生活方式虽然不同,但都是人生的美好经历。正是因为美好,所以这些回忆才会弥足珍贵,使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回味,从中体会生活的百般滋味,激励我们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6、文中说,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乐园”之“乐”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

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单元评估试题 班级姓名分数 一、填空(17分,每小题1分)。 1、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音高的单位是(赫兹),它表示(每秒声音振动的次数)。 3、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振动)。 4、耳朵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 5、音量是由(振动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小;音高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振动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频率)越慢,声音就(越低)。 6、耳廓的作用是(收集声音),鼓膜有(共振(振动))作用。二、判断(6分,每小题1分)。 1、轻轻打击大音叉与重一点打击大音叉时发出的声音完全一样。(×) 2、我们不要长时间戴着耳塞听音乐。(√) 3、声音有高有低,有强有弱。(√) 4、音量的单位是分贝。(√) 5、我们不能制造声音。(×) 6、人发出的声音不是振动产生的。(×) 三、选择(把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在括号里,8分,每小题2分)。 1、下面物体传声效果最好的是( A )。 A 铝箔 B 木尺 C 棉线 D 尼龙线 2、用打击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 B )。 A 水面没有任何变化 B 水面产生水波 C 无法判断 3、人体能感受振动的器官是( C )。 A 眼 B 鼻 C 耳 D 口 4、下课了,我们在教室里( B ) A可以大声讲话 B 控制自己讲话声音 C无所谓 四、填图(7分)。 五、实验(6分)。 1号、2号、3号、4号四个相同的玻璃杯,分别装上自来水水(如下图),用小棒敲击杯口。请你判断:玻璃杯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答: 杯子序号 1 2 3 4 声音高低 高较高较低低水量越少,杯子发出的声音越高;水量越多,杯子发出的声音越低。 六、简答(6分,每小题3分)。 1、为什么人们在月球上互相通话必须借助无线电? 答: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介质。而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所以须借助无线电通话。 2、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答:声音由耳廓收集,通过耳道传道内部,引起鼓膜振动,由听小骨、耳蜗放大,由听觉神经传到大脑。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以水为例(水是学生最为熟悉的物质),引导学生探究温度和物质状态变 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观察水的各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集中研究水在融化、 蒸发和凝结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物质是不断变化的”认识,同 时,通过对水的三态循环的观察和感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质循环”的概 念。 一、单项选择题。 1、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B );物体获得热量,温度(D)。 A、没有变化 B、下降 C、有变化 D、上升 2、水的状态变化与(C )有关。 A、温度 B、气候 C、热量 D、环境 3、从不同的角度看温度计的液面,可以读出几个不同的温度。我们应选择哪个角度观察温度 计上的读数作为测得的温度呢?(B ) A、俯视 B、平视 C、仰视 D、斜视 4、我们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A )的水能凝固成(C )的冰,(C )的冰 能融化成(A )的水;(A )的水会蒸发成(E )的水蒸气,(E )的 水蒸气又会凝结成(A )的水。 A、液态 B、动态 C、固态 D、静态 E、气态 F、变态 5、大约在1593年,意大利科学家(D )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温度计。 A、华伦海特 B、摄尔休斯 C、阿尔伯特 D、伽利略 二、多项选择题。 1、水在自然界有(ACE )三种存在状态。 A、液态 B、动态 C、固态 D、变态 E、气态 F、静态 2、使用温度计前需要弄清楚的问题:(ABCD)

A、这是一支摄氏温度计吗?即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吗? B、温度计上的每一个刻度表示多少度? C、它能测量的最高温度是多少? D、它能测量的最低温度是多少? 3、测量水温的方法:(BCDEF) A、手拿温度计的下端 B、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C、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D、视线与温度计持平 E、在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 F、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三、填空题。 1、物体的冷热程度,我们称为(温度),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物体的(温度)) 可以用(温度计)进行测量。 2、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3、水的三种状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这使水在自然界中产生了(循环)运动。 4、物体的冷热也总是在变化着:一杯热水会慢慢地变(冷),而电水壶里的水又在慢慢 地变 (热)。水冷到一定的程度会结成(冰),而电水壶里的水烧开了,又会变成(气) 冒出来。 5、25摄氏度可以写成(25℃),(25℃ )可以读为25摄氏度。 6、零下8摄氏度可以写成(-8℃),(-8℃ )可以读为零下8摄氏度。 7、当环境温度低于(0℃ ),水的温度下降到(0℃ ),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固体状态。 8、当环境温度高于(0℃ ),冰的温度升至(0℃ )时开始融化;并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 ),直至完全融化成冰。

七年级政治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政治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三单元师长情谊 第六 师生之间 一、走近老师 (一)了解教师职业 教师的工作有什么特点? ①教师是一个古老的职业。人类数千年文明的延续,在很大程度上靠教育来传承。 ②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传承者之一。 ③在现代社会,教师已发展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的使命。 2时代对教师有什么要求? 时代在发展,教师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二)风格不同的老师 3为什么老师有不同的风格?(教师风格不同的原因)由于年龄、学识、阅历、性格、情感与思维方式等差

异,每位老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表达方式不同,由此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4为什么要接纳不同风格的老师? ①每个人心目中都有好老师的形象,我们喜欢的老师,风格可能不尽相同。我们要承认老师之间的差异,接纳每位老师的不同,他们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②无论什么风格的老师都应该受到尊重。尊重老师的“不同”,可以让我们走近老师,更深入地了解老师。 我们怎样与风格不同的老师相处?(怎样面对不同风格的老师?) ①承认老师的差别。承认并接纳每位老师的不同,才有更多的机会了解老师。 ②发现不同风格老师的优点,寻找接纳老师的理由。 ③了解老师教育行为的目的,更好地理解老师。 ④主动交往。主动和老师交往,表达自己对老师的亲近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二、师生交往 (一)教学相长 6为什么要与老师相互交流? 教与学是师生相互陪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一方面,我们的学习离不开老师的引领和指导;另一方面,我们与老师交流互动,也可以促进老师更好地“教”。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有答案)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测试题(有答案) 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形成性测试参赛试卷评价等级优良 达标待达标在相应等级上划“√” 一、填一填:(2×20=40分) 1、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的( )有没有发生变化。这另一物体我们称为(),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的物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也不同。 * 2、运动的快慢需要用( )来判断,就是常说的 ( )。 3、物体运动的方式有:( )、( )、( )、( )。 4、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以上的运动方式。 5、小车从斜坡上滑下来,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与斜坡的()有关,斜坡越(),小车冲出去的距离越()。 6、小车运动的快慢与()的大小有关,拉力越(),走得越(),拉力越(),走得越()。 二、连线:(2×5=10分)将左右相关的内容用直线相连拍皮球青蛙跳直线运动风车转动转动荡秋千摆动滑滑梯往复运动三、判断题:(2×10=20分) 1、世界上没有完全静止不动的物体。()2、坐在行驶的汽车里,以椅子为参照物,司机动了,方向盘也动。() 3、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没有关系。() 4、在斜坡上滑行的木块是直线运动,小朋友立定跳远时从脚的运动轨迹看属于曲线运动。() 5、运动形式只有一种。() 6、参照物可以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 7、速度的大小与所用时间没有任何关系。 8、小车的运动只与路面有关。() 9、摆的快慢与摆的质量有关。() 10、公路上的汽车在运动。()四、简答:(4×5=20分) 1、如何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 2、说出三种物体在做直线运动有例子? 3、你能用什么方法判断月亮是在运动? 4、说一说人们是按照什么给物体的运动方式分类的? 五、动手做:(2×5=10分) 1、思考并填空:坐在行驶的汽车上看路旁小树,小树是。当我们站在地上看路旁小树,小树是。我明白了:。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测试卷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填空(22分) 1.根据食物的来源我们把食物分成()食物和()食物。 2.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多种()的支持。 3.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通常分为:() ()()()和()以及()。 4.()和()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我们 的身体可以存储大量的()和()。 5.()是构成人体肌肉、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 分。 6.()和()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它们 的种类非常多,是我们()不可缺少的营养。 7.我们可以通过()和()的方法辨别食物 中含有的营养成分。 8.我们从食物中获取各种营养,这些营养必须(), 才能保证我们正常生活和成长,这就是()。 9.食物的腐败变质是()引起的。 二、判断。(10分) 1.食物都必须吃熟的,不能吃生的。() 2.有人说多吃含脂肪的食物会发胖,所以我们不能吃含脂肪的食物。 () 3.不同食物的保存日期都各不相同。()

4.为了使自己获取膳食营养,我只吃喜欢的食物。() 5.合理的食物搭配可以保证我们获得均衡的营养。() 6.含有脂肪的食物在白纸上会留下油 渍。() 7.所有的食物必须经过烹饪才能食用,否则会影响健 康。() 8.凡是密封包装的食品不管放置多长的时间都能 吃。()9.手指脱皮、口腔溃疡时,需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 物。() 10.生吃能减少食物营养的损失,所以我们应以生吃为 主。() 三、选择。(10分) 1.下列食物中含有丰富糖类的是()。 a、鸡蛋 b、米饭 c、肥肉 2.下列信息一般不能在食品包装上获取的是()。 a、食物名称 b、食物价格 c、食物保质期 3.食物在白纸上擦一擦,压一压,会留有油迹,说明该食物含有较多的 ()。 a、蛋白质 b、糖类 c、脂肪 4.下列食物必须烧熟了吃的是()。 a、黄瓜 b、梨 c、猪肉 5.下列食物中,含维生素比较丰富的是()。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含答案)第三单元 1.用字母表示运算律:设a,b,c 表示三个数,加法交换律可表示为a+b=b+a;加法结合律 可表示为(a+b)+c=a+(b+c) ;乘法交换律可表示为ab=ba;乘法结合律可表示为(ab)c=a(bc) ; 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可表示为a(b+c)=ac+bc。 2.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长方形周长C=2(a+b);面积S=ab;正方形周长C=4a;面积S=a2;平行四边形面积S=ah;三角形面积S= ah;梯形面积S= (a+b)h;圆形周长C=πd;面积 S=πr2;长方体棱长总和l=4(a+b+h) ;表面积S=2(ab+ah+bh);体积V=abh ;正方体棱长总 和l=12a;表面积S=6a2;体积V=a 3;圆柱侧面积S=Ch;体积V= πr2h;偶数2n;奇数2n+1/2n-1 。 3.用运算符号把数和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代数式。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4. 代数式的书写要求:数与字母或字母与字母相乘时,称号可以用“。”表示,也可以省略, 当省略字母时,数应写在字母的前面,带分数化成带分数,字母按顺序写;若含有单位名称, 积或商的形式时,除法要写成分数(式),后面直接写单位名称;和或差的形式时,要先括 括号,再写单位名称。 5.求代数式的值,遇到负数时,要合理添加括号。 6.数与字母的乘积叫做单项式。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注:凡字母出现在分母中的式子一定不是单项式;单项式中不含加减运算;π是常数。 7.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注:单项式中只含有字母时,它的系数是 1 或-1,通常“1”省略不写;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前面的符号;带分数写成假分数。 7.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注:单项式中某个字母没有指数,则次数是1;常数的次数是0;π不属于字母。 8.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多项式中的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多项式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多项式的次数。 多项式中单项式的个数叫做多项式的项数。 注:不可忽略多项式中各单项式前面的“+”“-”号;几次几项式的找法。 多项式不含某项,则令某项的系数为0。 9.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注:整式中分母不含字母。 10.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11.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法则:系数相加,字母和字母的指数 不变。注:同类项移动位置时,不要漏掉“+”“-”号。 12.去括号法则: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原括号里各项的 符号都不改变。 括号前面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要改变。 13.多位数表示方法:若a 在百位上,b 在十位上,c 在个位上,则三位数可表示为100a+10b+c;两位数可表示为10b+c。 14.整式的加减,实质就是将整式中的同类项进行合并,如果有括号应先去括号,运算结果 要最简。 15.代数式求值,应先化简再求值,字母代换成数字时,省略的乘号要还原,代入负数时, 应加上括号。 16.去绝对值时,若绝对值里的数大于0,仍得原数;若绝对值里的数小于0,则每一项都变 成相反数。

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

单元备课

课时备课

集中话题 1.放录音国歌声雨声鞭炮声鸟 鸣声欢呼声打雷声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板书] 学生的汇报 师:你能将刚刚听到的这些声音分为两类吗? [板书] 人为自然 2.保鲜袋发声 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这只保鲜袋发出声音,一会儿告诉大家。学生交流,将方法做出来。 3.身体发声 师:请你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让自己的身体发出声音,我们每组一个人轮流做,老师也参加。 师: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4.小结 师: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声音,有自然的,有人为的,它们为我们传递了各种信息。 这一环节的三个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知,并知道声音是多种多样的,发声方法也是各不相同的,声音的作用是为我们人类传递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 探索和调查 研究声音的产生 1.师: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 [板书课题] 声音的产生 2.师:把你的预测写在纸上。[板书学生的回答] 3.师:下面我们要来做一些活动。[活动一] 发声时有明显振动的物体。 请你按要求使它发出声音,然后完成这张记录。 A.橡皮筋 (将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用力张开这两个手指,用左手手指拨动橡皮筋。) B.钢尺

(一只手在桌子边缘用手按住钢尺的一小部分,另一只手向下按住钢尺另一端,松开。) C.音叉(一手拿住音叉的柄,一手用小锤敲击音叉。) 学生做发声活动并完成记录。学生汇报。 师:通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活动二] 发声时借助其它物体才能发现其振动的物体。活动内容同上 A.鼓、鼓槌、绿豆 B.(将绿豆撒在鼓面上,将左手的食指按在鼓面上,用右手拿鼓槌敲击鼓面。) C.塑料瓶、小泡沫球(用嘴靠近塑料瓶口,轻轻地连续吹气。) 学生做发声活动并完成记录。 学生汇报 师:通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活动三] 通过反证巩固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师:既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应该消失。是不是这样呢?请你们通过下面的活动去证明。 [小镲和喉咙的实验] 学生汇报(有些物体在发声时,我们看不见它在振动,但可以通过其它物体推出它在振动。) 学生的预测应该是在老师意料之中的,他们会把发声发放误当成声音产生的原因,比如:摩擦碰撞等。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正常的,一下子要他们接受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有很大难度。所以这一环节分成了三个部分由浅入深来让学生接受。首先是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振动”,第一组材料在发声时,学生可以看见物体产生了明显的振动;第二组材料发声时,学生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推出发声物体在振动,这是通过间接观察法来观察的。最后是通过反证让学生知道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回顾和解释 师:通过这么多活动,你得出什么结论?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我的判断(对的打√,错的打×20分) 1、一些物质(食物、石油、煤等)中贮藏着能量,并且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释放出来。(√) 2、能量储存在燃料中而食物中没有能量。(×) 3、只有电才能向其他能量转化。(×) 4、磁铁有南极和北极,而电磁铁没有南极和北极。(×) 5、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以改变,通过增加线圈的圈数和电池的数量能够增强电磁铁的磁力。(√) 6、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能量,离不开能量的转化(√) 7、煤是由亿万年前的植物经过复杂变化而形成的,可以通过煤的特点和地层特点推测出来。(√) 8、风、流水、电、汽油都具有能量。(√) 9、电能只能转化成光能和热能。(×) 10电磁铁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 二、我的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30分) 1、、磁铁能把下列哪种物体吸起来。(①) ①、回形针②、玻璃杯③、铝锅 2、改变(③)不会改变电磁铁的xx。

①、电池的正负极②、线圈绕线方向③、线圈的圈数 3、"条形磁铁的哪部分磁性最强。(①) ①、两端②、中间 4、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②)没有关。 ①、线圈圈数②、线圈的缠绕方向③、线圈中电流的强度 5、"可以改变小电机的转子转动方向的是(①) ①、电池的正负极的接法②、磁铁的数量③电池的数量 6、和运动有关的能量叫(②) ①、化学能②、机械能③、光能 7、电池是把(③)或光能转化成了电能 ①、声能②、热能③、化学能 8、煤所具有能量最初来源于(③) ①、植物②、动物③、xx 9、电灯也是一个能量转化器,它能把电能转化为(①) ①、光能②、机械能③、磁 10、"1820年,丹麦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②) ①、电磁铁有xx②、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三、我的探究(32分) 1、可能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因素 (1)我的假设: 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因素有:

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测试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 1、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有没有发生变化,我们把这另外一个物体称为()。 2、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或()的物体。 例如:汽车的行驶,是以路旁的()()作为参照物的。 3、选择不同的(),判断物体是否()的结论也不相同。例如:在开行着的火车中,如果以车厢为参照物,乘客是();但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那么乘客就是()。 4、“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意思是:人随着小竹排在江中前进,如果以小竹排为参照物,人是(),就会感觉巍巍青山在后退。 5、(参照物)不仅对判断物体是否()是必要的,对判断物体()也是不可缺少的。 例如:以地面为参照物,子弹的速度很快;但是以飞行员为参照物,子弹就几乎是静止不动的,顺手就可抓住。 6、世界上没有()的物体,只有()的物体。 7、“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意思是:以()为参照物,“坐地”的人是静止的;以地心为参照物,人随着地球自转一周,相对于地心行的路程是八万里;地球在天空转动,所以住在地球上的人也在“巡天”,“一千河”泛指宇宙中很多的星河。 8、刘翔参加的是(),他的最好成绩是()。 9、()就是常说的(),可以用()内通过的()来测量。 10、短跑运动员跑完60米用了10秒,他的速度是()米/秒。 11、龟兔赛跑的故事说明:在距离一定的条件下,所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如果兔子不睡觉,当它到达终点时,乌龟还在路上呢。这就说明在相同时间内,所走的路程越长,速度越()。 12、气象台在发布台风预报时,除了有()()()以外,还强调()。 13、有些看似不动的物体,实际上也在缓慢()或(),如指甲的生长等。 14、物体运动的方式主要有四种:()、()、()、()。 15、按运动的轨迹可将运动方式分为两类:()和()。 16、锯木头的动作属于()。 17、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有关。拉力(),走得越快。 18、可按照()的科学探究过程进行探究。 19、在一个摆中,重物来回往返一次,我们算它()。 20、摆的快慢与()有关系,(),摆得越快。 21、摆的快慢与()、()没有关系。 22、同一个摆,每摆动一次需要的时间是()的。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Unit 3 Is this your pencil? 一、重点词汇 1.thank v. 感谢,谢谢 常见用法:(1)thanks= thank you (2)thank sb for sth/doing sth=thanks for sth/doing sth 如:Thank you for your help! = Thanks for helping me! 2.ask v. 请求,要求,询问 常见用法:(1)ask (sb) about sth 询问(某人)某事 (2)ask (sb) for sth 请求(某人)给予某物 (3)ask (sb) to do sth 要求做某事 (4)ask sb not to sth 要求某人不要做某事 例句: She asks about the birthday party. 她询问生日派对的事情。 She asks me for a drink. 她请求我给她一杯酒。 I ask to visit the museum. 我要求去参观博物馆。 The teacher asks us not to fight. 老师让我们不要打架。 3.find v. 找到;发现 常见用法:find 强调寻找的结果 I can’t find my book. 我找不到我的书了。 4.some adj. 一些;某些pron. 有些;有的 常见用法:(1)some作形容词,既可以接可数名词复数,也可接不可数名词。some girls;some milk

(2)some & any 的用法区别 some 用在肯定句中。any用在一般疑问句和否定句中。但是,如果在疑问句中,问话者希望得到对方的肯定答复时,要用some, 不用any. Some kids are playing in the room. I can’t see any fish there. Can you see any car in the street? ---Can you give me some advice(建议)? ---Yes, I can. 5.call v. (给...)打电话 常见用法:(1)call sb 给某人打电话 (2)call sb at +电话号码拨打...号码找某人 6. help A. 作动词常见短语: help sb 帮助某人 help sb (to)do sth 帮助某人做某事 help sb with sth 在某方面帮助某人 B.作名词常见搭配: with the help of... 在...的帮助下 help oneself to...随便/自用某物(食物,饮料) 7.welcome v. 欢迎 welcome to + 地点欢迎到某地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学校班级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21分) 1.指南针是用来的仪器,它是利用的性质制成的。 2. 的磁力是可以改变的。电池数目相同,线圈圈数多的电磁铁磁力。线圈圈数少的电磁铁磁力。 3.电磁铁也有两极,一级为极,一级为极。电磁铁的两极随的方向和连接电极的不同而变化。 4.蓄电池充电时是把能转化成了。 5.普通电池的能也可以转化成电能。 6.由和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电磁铁有和。 7.转向器的作用是电流,并电流方向。 8.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有关,电池少则磁力,电池多则磁力。 二、选择题(10分) 1.磁力大小和()有关系。 A变流B电压C电阻 2.摩托车要运动起来,需要使用汽油中的()。 A热能B机械能C化学能 3.下列属于机械能的是()。 A生能B光能C动能 4.电磁铁和磁铁相比,其优点是()。 A有磁力B有两级C两极和磁力大小可以改变 5.与电磁铁磁力大小无关的是()。 A使用的电池数量B线圈圈数C通电时间 三、判断题(5分) 1.切断电源后,电磁铁的磁性马上消失。() 2.各种能量的转化都需要一定的装置。() 3.石油天然气,煤是新能源。()

4.食物里面不能储存能量。() 5.电磁铁是一种将磁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四、连线题(4分) 把下列物品与其使用的能量形式连起来。 A电池1太阳能 B核电站2化学能 C风力发电机3原子能 D太阳能热水器4机械能 五、简答题(4+3+3=10分) 1、下图是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的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证明了什么? 2、列举生活中可以节约能源的好习惯。 3、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题 1 . 声音是以_________的形式传播的,不同的物质传播声音的本领是不一样的。 2 . 我们的耳朵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无处不在,比如: ①工厂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 ②剧场里京剧表演的演奏声; ③清晨公园里小鸟的叫声; ④装修房子的电锯声 ⑤爆竹声 ⑥山间小溪潺潺的流水声 ⑦半夜邻居家里的电视机传来的声音; ⑧马路上机动车的声音 ⑨音乐课上,老师用收音机播放中国名曲《二泉映月》的声音。 以上声音属于噪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属于乐音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4 . 噪音对人的伤害:_________________,损伤我们的听力。 5 .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___________来描述。声音是以___________的形式传播的。 6 . 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产生的,声音是以(______)的方式向(______)传播的。 7 . 把耳朵贴在桌面上,能听到用手轻轻挠桌底或桌腿的声音,这说明声音能在_____中传播。

8 . ________ 给人以美的享受,________对人造成危害。 9 . 声音产生的条件:____________。 10 . 声音的高低与物体__________的快慢有关,当物体快速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就__________,当物体慢慢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就__________。 11 . 尺子伸出桌面部分的长短影响的是声音的________,拨动尺子力的大小决定了声音的_________。 12 . 土电话游戏中,小朋友的声带_______________产生的说话声,以____________的形式传播。在传播过程中,遇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物体并使它们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这些物质传到听的小朋友的耳朵里的。 13 . 人耳分为外耳、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二、实验题 14 . 某班同学要做“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实验。 (1)研究的问题: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振动发出的声音会改变吗? (2)下面是该小组的实验记录表,请填写下表。 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的快慢声音的高低 4厘米 8厘米较高 12厘米较慢 16厘米 注:振动的快慢用“快”“较快”“慢”“较慢”表示,声音的高低用“高”“较高”“低”“较低’’表示。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结构图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结构 一、单元学习目标: 1.能欣赏文章所描写的优美画面,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 2.能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能做生活的有心人,多留心、细观察、勤思索、常积累,学会从生活中寻找丰富的写作素材。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社戏 3课时 端午日 1课时 本命年的回想 2课时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2课时 写作:从生活中找“米” 3课时 单元小结1课时 三、教材分析: 斑斓多彩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的民俗风情,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追求,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所选的文章,分别向我们介绍了过年、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以及江浙地区农村演社戏祈福的民俗风情。读罢这些文章,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着这些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的无穷乐趣,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增加对我们民族乃至世界灿烂文化、悠久历史的热爱。 四、教学内容及设计: 单元整体学习 (一):课前预习: 1、开始本单元学习,刚好是“国庆”节后,“重阳节”将临。要求:同学们利用假期,回家向家人、长辈或者通过图书、网络了解“重阳节”的来历、活动形式、和现今的发展变化,作好记录以备交流。除此外,你还知道哪些节日? (二):课堂学习: 1、交流课前所积累的知识,明确“重阳节”之类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2、浏览课文,了解单元内容,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问题情境:(1)、哪些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 (2)、哪些内容是你最感兴趣的?为什么? (3)、了解单元内容后,你有何感受? 3、布置任务:根据单元内容制定相对应的学习目标。) 《社戏》通过“我”和少年伙伴们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的描写,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烂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乡文化生活经历,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本文通过描述看戏、偷豆的故事情节,描绘出了美丽的江南特有的景色,写出了农村孩子纯真的品格。 本课采用精读精讲的方法。引导学生体验那种特有的乡间生活。1、能欣赏文中优美的景色描写,体会“人在图画中”的感觉。2、能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

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声音 一、填空题。 1. 听听声音 1.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声音有高低、强弱的不同。 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音 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我们不时地在听各种声音,自己也能发出许多不同的声音。 2.在水槽里盛有清水,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发现水面产生波动。 3.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4.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物体通过振动发出声音,物体不振动就不会发声。 5.我们身体上就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到振动的器官,它是声带,它在喉咙。 6.声音产生的条件:发声物体、受力、物体振动。 3. 声音的变化 1.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2.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3. 音高和音量是描述声音的两个基本指标。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就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 4.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松紧等会影响物体振动发声的音高,物体所受的力度会影响物体振动发声的音量。 4.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1.用同一力度击打大小不同的铁钉和音叉,发现,大铁钉、大音叉声音低,小铁钉、小音叉声音高。 2.用不同的力度拨动钢尺,发现,轻轻拨动钢尺,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声音强。 3.敲击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发现,杯子里的水越多,声音越低,杯子里的水越少,声音越高。 4.用相同的力拉橡皮筋,发现,橡皮筋拉得松,声音低,橡皮筋拉得紧,声音高。 5. 用相同的力敲击长短、粗细不同的物体,发现,物体越粗越长,声音越低,物体越细越短,声音越高。 6. 用相同的力拨动尺子,发现,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声音越低。 7.男性的身带比女性的身带长,所以男性的声音比女性的声音低。

【强烈推荐】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4、说说黄河水变黄的原因,我国为什么要治理黄河? 5、说说河流各段的岩石会有什么不同? 6、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形成了什么,为什么? 7、哪些力量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8、人类的哪些行为造成了地表的破坏?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地表不受破坏? 9、侵蚀有什么危害? 10、生物会对岩石造成什么影响? 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及答案

2、腐殖质:土壤里含有一些可以燃烧的东西,主要是土壤里动植物肢体腐烂以后变成的,叫做腐殖质。 3、侵蚀: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4、冰川:地质学家把在地表缓慢移动的大冰体称为冰川。 三、问答题: 1、地震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危害? 地震是由地球内部运动形成的,它能引起地裂、水灾、火灾等。 2、引起岩石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主要有①冷和热的作用②水流的作用③植物的作用④动物活动的作用。 3、土壤是由哪些成分构成的? 土壤是由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构成的。 4、说说黄河水变黄的原因,我国为什么要治理黄河? 黄河在流经黄土高原时,因为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覆盖着黄土,没有树,没有草,下大雨时,雨水秀容易把黄土冲下山坡,流入黄河,黄河里的泥沙多起来,水就变黄了。 因为黄河流到下游,流速变慢,水中泥沙沉积到河底,使河床越来越高。在雨季水大时,非常容易泛滥成灾,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5、说说河流各段的岩石会有什么不同? 河流上游往往布满了大石头,中游堆积了很多的鹅卵石,下游河床堆满细沙。 6、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形成了什么,为什么? 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容易形成平坦辽阔的冲积平原。因为大江大河的下游,水流流速减慢,起到了沉积作用。 7、哪些力量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一是地球内部力量,如火山和地震等会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二是来自地球的外部力量,如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也会改变地形地貌。 8、人类的哪些行为造成了地表的破坏?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地表不受破坏? 人类自身的活动如破坏植被、过度放牧等,都加剧了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应该适度开采矿产,妥善保护植被。 9、侵蚀有什么危害? 侵蚀会让土地支离破碎,形成的山洪冲毁房屋,冲毁道路,引发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 10、生物会对岩石造成什么影响? 植物的种子落进岩石缝隙中,生根发芽后,植物根系的膨胀作用会使岩石破碎产生风化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