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恭维语的语用差异及其文化理解

英汉恭维语的语用差异及其文化理解
英汉恭维语的语用差异及其文化理解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处理方法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处理方 法 "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差异宗教文化差异习俗差异思维模式审美观 论文摘要: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式的交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在历史、习俗、思维和宗教多方面都具有特殊性。译者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以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Nida说“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式的交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历史衍变的产物,作为文化的载体、信息传递的工具,地位举足轻重。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这些文化差异导致英汉表达法的不同。要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就要洞察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为使译文读者得到和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中遇到两种文化的差异时,译者就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以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1.1 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而成。不同的历史渊源使各民族间形成了相互不同的性格气质和生活方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孕育了丰富的具有浓厚民族色彩和鲜明文化个性的成语和历史典故。如“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 诸葛亮在中国家喻户晓,他是智慧的象征。但西方人未必知道他。若直译为“Three cobbles equal Zhuge Liang.”译文读者就会很迷惑,因此,应采取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式,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Chuge Liang the mastermind. ” 或者采用意译的方式译为,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与英语中的“Two hands are better than one.”相对应。 西方也蕴藏着大量的历史文化典故。如Achilles’ heel、Penelope’s web、a Pandora’s box等。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中有深远的影响。英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翻译时应注意。如,《红楼梦》中刘姥姥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Hawkes 译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于上帝。)这就把刘姥姥的宗教错认为是基督教了。杨宪益的翻译“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则更为贴切,更符合刘姥姥的信仰。 1.3 习俗差异 风俗文化是指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中国人见面寒暄多问“你到哪儿去?”“你干什么

英汉恭维语与应答对比及其对英语语言教学的启示

2012年第·2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 总第127期 Fe b2012 [摘要]语言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本身的学习,更应该是文化交际的学习。礼貌是交际有序进行的润滑剂。论文分别从利奇和顾曰国的礼貌原则入手,对比英汉恭维语与应答的语用异同,从而得出其 对英语语言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恭维语与应答;礼貌原则;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2-0119-02英汉恭维语与应答对比及其对英语语言教学的启示 宋晓丽1,2,左巧1 (1.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80; 2.山西大同大学浑源师范分校,山西大同037400) 作为一名语言教学者,应了解语言发展的最新趋 势。过去的语言研究,更多地停留在语言本身,也就是语义学层面,而且语言研究多为单语言研究,很少进行语言间的对比研究或者与语言所相关的文化、思维领域的对比研究,致使语言的学习呆板化、僵硬化,成为“死语言”。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密切以及联系的不断加深,对我们的语言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言学习的重点应是语言的交际运用。在交际过程中,礼貌是交际和谐的必要条件,而恭维语或者说赞美语又是礼貌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英汉恭维语与应答的语用异同进行研究,对英语语言教与学从“死语言”变成“活语言”有着重要意义。论文从以下几方面分别论述: 一、英汉的礼貌原则理论 1.利奇的礼貌原则(Le e ch’sPolitenes sPrinciple s) 英国语言学家利奇提出礼貌原则(PP),认为礼貌的功能是可以避免交际的不和谐或冒犯,保证交际的顺畅。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Tact maxim(Minimiz e cos t to other;Ma xim iz e be ne fit to o ther.)得体准则(对他人损失最小化,利益最大化)。 (2)Ge ne ros ity ma xim(Minimiz e benefit to s e lf; Maxim iz e co st to se lf.)慷慨准则(对自己利益最小化,吃亏最大化)。 (3)Approbatio n m axim(Minimiz e disprais e of o the r; Ma ximize pra is e o f other.)赞誉准则(对他人贬低最小化,赞扬最大化)。 (4)Modes ty m axim(Minimize prais e of self;Maxi-mize disprais e o f se lf.)谦逊准则(对自己赞扬最小化,贬低最大化)。 (5)Ag ree me nt ma xim(Minimize disagreeme nt be-twe e n s elf a nd other;Ma ximize agreement between s elf a nd other.)一致准则(少表达与他人不一致的观点,多表达与他人一致的观点)。 (6)S ym pathy maxim(Minim ize a ntipathy be twe e n s elf and other;Maximize sym pa thy between s elf a nd o the r.)同情准则(尽量避免使对方反感,多同情对方)。 以上六准则,重在强调尽量对对方赞扬,给对方更多的利益。人际交往时,应尽量谦虚、宽容大方。 2.顾曰国的礼貌准则 与西方的礼貌原则相比,中国的礼貌又有其自身的民族特色。我国学者顾曰国指出,我国的礼貌准则基本上包括以下五方面: (1)称呼准则(Thea ddres s m a xim)。即用适当的称呼问候对方。使用恰当的称呼被认为是最起码的礼貌原则。 (2)贬己尊人准则(The s elf-denigration ma xim):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指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的事物要“抬”,要“尊”。 (3)文雅准则(The refinem ent m axim)。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认为是懂礼貌。其主要内容是“先用雅言,禁用秽语;多用委婉语,少用直言”。 (4)求同准则(The bala nce m axim)。求同就是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要保持相称,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 (5)德言行准则(The generos ity&Ta ct m a xim):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增大他人的利益。在言词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缩小自己付出的代价。 3.利奇与顾曰国礼貌原则比较 利奇与顾曰国之观点既有相似性,又有相异性。如顾之德言行准则正是利奇前两个准则的概括,顾的求同准则与利奇的一致原则接近。二人观点最大的不同是,利奇的赞誉与自谦原则和顾之贬己尊人原则。二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文化内涵的差异上。在西方道德价值体系中,西方人崇尚人人平等、个人主义,所以,西方人认为对于他人的赞誉、给予相应的感谢与认同,才是一种礼貌行为。与之相反的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道德,就强调“仁”、“礼”、“谦卑”等,以自己的卑微来凸显对王景 119 --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111942446.html, 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 作者:陈忠良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11期 摘要:礼貌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特性。礼貌用语在英汉语中都得到广泛使用,然而在不同文化中,语义相对应的礼貌用语在语用上存在很大差异,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人们消除语用障碍和语用失误,有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实现。本文从语用的角度对常见的英汉礼貌用语,包括致谢语、请托语、致歉语和道别语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揭示了它们的语用差异。 关键词:英汉礼貌用语;语用对比;语用差异 中图分类号:H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106-02 礼貌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指的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的礼貌文化差异,而这种差异,常常构成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从而导致语用障碍和语用失误。礼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带有明显的民族性,每个民族衡量礼貌与否的标准也是不同的。本文试图找出英汉礼貌用语的不同和相似之处,以及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 英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礼貌用语主要包括致谢语、请托语、致歉语和道别语。在英语中分别对应thank you,please,sorry(excuse me),goodbye,汉语中分别对应谢谢、请、对不起、再见。英汉语中的这些用语,在语义上基本对应,但它们却具有语用上的差异。 1.致谢语:“谢谢”和“thank you”。汉语中的“谢谢”和英语中的“thank you”基本语义是对应的,但两者有着很大差别。首先,“thank you”的使用频率比“谢谢”更高。在汉语中,家庭成员之间基本不用“谢谢”,熟人、亲戚好友之间,也很少用。而英美人则相反,熟人、亲戚朋友、家庭成员之间均用“thank you”这句话。其次,“谢谢”和“thank you”在使用的范围和场合上也有差别。当讲汉语的中国人得到别人的恭维、赞扬或邀请时往往采用谦虚推让、贬己尊人甚至是否认自己的方式,而英美人在受到称赞或邀请时,会高兴地表示谢意。此外,讲汉语的人在接受服务时,常常向服务员表示谢意,而英美国家则相反,往往是服务员向顾客表达谢意。另外,英汉两种语言对于“谢谢”和“thank you”的回答也存在差异。当受别人感谢时,讲汉语的人会回答“不客气”或“没关系,这是我应该做的”等类似的话,而讲英语的人则会回答“You are welcome”或“I am glad to help you!”等。如果将汉语的回答“没关系,这是我应该做的”译成英语为“Never mind. It’s my duty.”而在英语中“Never mind”是在对方表示道歉时才使用的回答语,而“It’s my duty”通常是值班人员或工作人员的用语,表示是职责所在,不得不为之的意思。最后,英语的“Thank you”并不总是表示感谢,有时作为一种窘迫下的解脱之词,还表示要结束 谈话,甚至表示拒绝的搪塞之词。英语中,“thank you”也常用回答别人的恭维和赞美。在英语中,一般遵循“一致准则”。当有人夸奖时,受夸奖者的回答往往是“Thanks!”或“Thank you (very much)!”。但在中国,面对夸奖则遵循“谦虚准则”。中国人通常是“否认”或“自贬”,如:“哪里,哪里”、“不敢当”、“过奖了”等。

英汉恭维语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发-教育文档

英汉恭维语研究对外语教学的启发 0 引言 根据Homles的观点,恭维语(compliment)是“为他人尤其听话者具有听话者和说话者均给予肯定评价的某种良好东西(拥有物,性格或技能等),以隐含或明示的方式向其表示的一种言语行为。”狭义的恭维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社交目的而在言语上的阿谀奉承,在词语划分上属于贬义词。而在语言学中,恭维是日常交际中一种非常普遍的语言现象和行为,一般认为,凡是表示积极肯定的言词,均在恭维语之列。恭维语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而又十分复杂的一种语言现象,是社会文明的产物。它反射出形形色色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心理状态,和与之相应的文化传统。恭维语的存在体现了不同的社会文化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和制约,也体现了不同国家交际方式的特点。恭维语涉及到文化、风俗、历史、交际等诸多方面,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研究,也属于文化研究的范畴。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恭维语都是人们进行正常交流,维持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必要的手段。因此恭维语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是一个重要部分,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恭维语在不同语言中涉及的话题内容以及使用习惯也会呈现各自不同的特征,为了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遇到的麻烦,了解英汉恭维语的差异是很有必要的,应该受到外语学习者和教学者的重视。

1 礼貌原则与恭维语 利奇提出的礼貌原则(PP)包含6项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千谦逊原则、一致原则和同情原则。具体内容如下: 1)得体原则: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让别人多得益。 如:―Could you please help me finish my work? ―It will be my great honor. 2)慷慨准则:尽量少让自己得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 如: You MUST feel at home and help yourself. *Please feel at home and help yourself. 3)赞誉准则:尽量少贬损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 如:What a great job you have done! 电影《泰坦尼克号》里的句子“Jack, you are shining as a new penny.” 4)谦逊准则: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损自己。 如:―You got high scores in the final exam. ―Thank you. That’s because I have good teachers. 5)一致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 如:―A: Our English teacher is really kind and patient with us,don’t you think? ―*B1: Yes, I think so. ―B2:I don’t think so. I think she is too strict with

英汉语言差异

英汉语言差异 摘要: 本文主要以英汉语言实例为出发点,力求多方位,全角度地展示英汉两种语言特征的差异性。从而揭示出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特征。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汉语为突出主题,注重意合,具有静态性,实说性和临摹性的分析语;而英语为突出主语,注重形合,具有动态性,虚用性和剪辑性的综合分析语。认识这两种语言的差异性特征有助于英汉互译工作,并能促进英语学习。 关键词:英语特征;汉语特征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bstract: Based on practical exampl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indicate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By comparison and analysis,we can draw a conclusion that Chinese is atopic prominent , paratactic , dynamic, concrete, and chronicle, analytic language while English is a subject prominent, hypotactic, stative, abstract, non chronicle, synthetic analytic language. Be aware of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two languages is a great help to translation. Keywords: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正是由于英汉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各自有着不同的语言类型、文字系统、语音系统以及词法上的差异,因此英汉语言在句法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英译汉时必须使用汉语的句法来表达英语的意思。如果按照英语句法直译,译文将受到英语表达方式的影响和束缚,违反汉语表达习惯。反之,汉译英时也必须采用英语的句法来表达汉语的意思,尽可能适应英语的表达方式和习惯。因此,熟悉英汉语言句法上的差异对正确地进行英汉翻译十分重要。 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是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特征上的最主要区别之一。所谓形合是指主要靠语言本身语法手段,所谓意合是指主要靠句子内部逻辑联系。英语句法特征是“形合”,注重语法形式和功能。句子要按照语法规则来组织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摘要]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之外,还必须深刻理 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拟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的角度、以中西文化差异为突破口,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一些文化差异较大的语言现象提出建议性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文化;文化差异;翻译 根据《现汉》,“文化”有三个定义:1.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2.考古学用语,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同样的工具、用具、同样的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3.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 / ∽水平。 而美国1974年出版的The New World Encyclopedia给“Culture”一词下的定义是:It is the totality of the spiritual, intellectual, and artistic attitudes shared by a group, including its tradition, habits, social customs, morals, laws and social relations. Sociologically, every society, on every level, has its culture. The term has no implications of high development.对比这两种定义,不难发现中国人与英美人对“文化”的理解不是完全相同的。英语的Culture定义排除了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高低,它只强调艺术、文学、观念、习俗等精神财富,而汉语的“文化”则包括“物质财富”。 据上所述,文化包括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包含了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而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因此,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发展能促进语言的发展,而文化要靠语言来传播和继承。作为记录人类思想和历史的工具,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而翻译就担负着在语言和文化中进行转换、促进交流的重任。正如刘宓庆(1995,316)所说:“语言中几乎处处有所谓‘文化符号’,留待译者‘解码’(decoding)。”在翻译中,译者首先要对原文中的文化符号进行解码。这些文化符号源自我们身处的社会环境,只有悉心分析,敏锐观察才不会有所错漏。在解码之后,译者还需用译语将原文的文化信息重新编码。这一过程则更为不易,要求译者对译语语言和文化有精深通透的了解和把握。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言,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1984:34)美国翻译理论学家尤金.奈达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语言只有在其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因此,在翻译工作中,译者除了深厚的语言功底外,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才能使两种语言达到真正的交流。尤其是掌握汉英两种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这方面的知识更加重要。由于这一问题的广泛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要进行全面探讨是不可能的。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一下论述:

浅谈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

浅谈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中国与英语国家在文化上的差异体现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也体现在地域文化的差异,习俗文化的差异,姓名与称呼用语的差异,交际用语的差异,数字内涵,委婉语和对应词及其内涵方面。我从中选取几个方面来,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讨论来探讨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性。 首先要讨论两国语言在文化上的差异就应该了解什么叫文化,以及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所谓文化就是一个群体的人们在其发展过程中引导其生活、保障其生存的全部内容的总和。我们每一个人,无论生长何地,都是各自特定文化与表达文化的语言的产物。鲁斯·本尼迪克特在《文化类型》中说道:“一个人从他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他周围的环境与风俗习惯就影响着他的经历和行为。等到他咿呀学语的时候,他已成为此文化熏陶的一个小生灵了。待到他长大成人,能够参与社会活动时,这一特定的文化习惯便成了他的习惯,其特有的观念也变成了他的观念,其禁忌也就变成了他的禁忌。”这高度概括了文化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 同时,语言与文化相依为命,不可能脱离另一方面而独立存在,语言反映文化特征并预示文化发展的方向,两者的关系可简单地比作内容与形式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 中英文在文化上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域文化的差异 地域文化主要指地理环境、自然环境方面的文化。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民族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上存在差异。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中为美,而在另一种语言中为丑;有些事物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内涵,而在另一种语言中毫无意义。地域文化上的差异又体现在: 1.中英文动物词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龙被视为神物,集力量、智慧、运气、喜庆、威严、威武、权力于一身。封建时代的皇帝常把自己比做“龙”,中华民族也称自己为“龙的传人”,“龙的子孙”。而在英语中,dragon被看作“邪恶”、“恐怖”,甚至“战争”的代名词。《圣经》里多次提到的魔鬼撒旦就是一个与上帝作对的诱惑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它被称作the old Dragon。英国着名作家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也以“Dragon”这个词来描述斯巴塞太太:……镇上的人们走来走去看见她坐在那儿,却把她看作这个银行的“毒龙”(Bank dragon)。 2.中英文植物词文化的差异 竹子这种植物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历代文人墨客赏竹、画竹、咏竹。郑板桥的竹画享誉世界,邵谒的名句“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深入人心,竹子逐渐成了中国人坚强不屈、高风亮节的性格的象征。但bamboo一词在英语里只不过是一种很普通的植物,没有任何外延意义。 二.习俗文化的差异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

英汉语言十大差异 语言毕竟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甚至历史、地理、风俗、政治、经济等常常水乳交融,它们无孔不入地反作用于语言,使语言打上深深的文化烙印。英汉翻译者,若不知英汉各自的特点,不知两者的差异,是不能想象的。不要以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从牙牙学语开始,便开始接触汉语,因此,就想象自己很了解汉语。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汉语到底有什么特点? 就汉语论汉语,因为没有距离,就看不真切,因为没有比较,就看不明白!只有当汉语和英语比肩而立,碰撞交流,才会燃爆出绚丽的火花,两者之差异,才会赫然呈现。 目前,从事英汉对比研究的学者和专著在我国并不少,但是,当我们放眼这个领域,就觉得有必要正面回答一个问题:英汉对比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弄明白英汉的差异,并不是我们研究的最终目标,至多只能是一种手段而已,而手段总得服务于一定的目的。英汉对比研究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应该是:服务于翻译。 译界的实践证明:只有对英汉之差异了然于心,译者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下面结合英汉翻译的实际,对英汉之间的明显差异作鸟瞰式分析和归纳。 1.英语重形合(Hypotaxis),汉语重意合(Parataxis) 汉语重意合,结构松弛,多以意思连接的积累式分句(Accumulative Clause)或独立的单句(independent Sentence),其彼此的逻辑关系多以句序之先后加以暗示。 有的语言学家以“竹节句法”写英句,所谓“竹节”,则指其断不可缺的种种连接词(Connectives);有以“流水句法”写汉句,所谓“流水”,指少用乃至不用连接词的行文流畅。 美国的翻译学家Eugene A.Nida在其Translating Meanings (1983)一书中曾经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英汉这一差异: 就汉语和英语而言,也许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一个区别就是形合和意合的对比,在英语以及大多数的印欧语言中,句子的从属关系大多是用连接词如,although,because,when,in order that,so及so that等词明确地表达出来。但是,这同一概念,我们用意合的方法基本上也可以表达出来;那就尽说,将两个句子放在一起并无连接词表明其相互关系,而从句子本身的意思中体现出来。例如,我们说because it is late,I must leave.在这里两个句子的逻辑关系是用连接词 because加以表达的。然而我们也可以说it is late,I must leave.在这里,虽然无明确的词汇表明彼此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显然是存在的。 以上Nida所言,有一点需要加以纠正。他说:“我们也可以说It is 1ate,I must leave.” 此议不妥,因为这样缺乏连接词的英句是不合其表达习惯的,至少也是拙句(C1umsy Sentence)。比如: An Englishman who could not speak Chinese was once travelling in China. 译文:一个英国人,不会说中国话,有一次在中国旅行。 英语原句是一个典型的形合句,而相应的汉译则是意合句。假如,将英语原句改成意合句,那读上去还有英语味吗? There was an Englishman.He could not speak Chinese.He was once travelling in China.同理,假如我们将此句译成:一个不会说中国话的英国人有一次在中国旅行。读上去便稍有绕口之嫌。 从语法范畴分析, 英语动词的时体显得极为丰富,从理论言,英语有十六个时态。若就“形态结构”的视角进行观察比较,似又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英语是一种更为形式化的语言,它注重形式的变化。就语法范畴言,英语的代词(名词)可以有性、数或格的形态变化, 动词还可有时、体、态、气等形态变化,等等。

英汉恭维语及其应答的对比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从艾米莉?狄金森与李清照的诗歌看女性文化差异 2 The Features of Classic-literature-based Movies Show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 3 探究汉英翻译的中式英语现象 4 斯佳丽:“旧”时代的“新”女性 5 初中生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因素及对策 6 《魔戒》中的现实主义初探 7 论顺句驱动在英汉同声传译中的运用 8 美国个人主义对民众生活信念的影响--以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为例 9 从归化异化角度浅析《三字经》两个英译版本 10 浅析眼神交流在非语言交际中的作用 11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 Wordsworth’s Nature Poem and One by Tao Y uanming 12 试析《雾都孤儿》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13 论多丽丝?莱辛小说《金色笔记》中的现代女性意识的体现 14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外贸函电中否定信息的传递 15 礼貌原则在商贸信函中的应用 16 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 17 如何有效做好交替传译笔记 18 从功能对等理论来看委婉语翻译 19 An Analysis of Life and Death in Mrs. Dalloway 20 浅谈《到灯塔去》的女性意识 21 导入艺术在培养初中生英语学习兴趣中的运用 22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 23 伊恩?麦克尤恩作品《赎罪》中的成长主题探析 24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25 《威尼斯商人》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26 功能对等理论观照下《警察与赞美诗》译本评析 27 从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看中美关系 28 浅析中西情人节短信中的文化差异 29 从荣格的原型理论看《蝇王》中杰克的形象 30 黑色孤岛上的灰色母亲—从黑人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中的母女关系 31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美家庭教育对比 32 关于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游戏设计和组织 33 英汉语言中颜色隐喻的认知差异研究 34 小说《嘉莉妹妹》中女性成长的分析 35 语用合作原则及礼貌原则在商业广告中的有效运用 36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by Analyzing Brand Names 37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浅析网络语言中的隐喻现象 38 词块理论在英语专业学生写作中的应用 39 《七宗罪》的人性解剖 40 爱伦坡侦探小说中恐怖气氛的营造方法 41 英汉恐惧隐喻对比研究 42 浅析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

英汉称呼语用差异

英汉称呼语用差异对比分析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代码,其中称呼语作为语言中词汇的一部分,也是对不同文化的一种映照。每一种语言都有它的文化背景,因此,不同语言下的称呼语也有其不同的文化背景。汉语的称谓语是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的,英语的称呼语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称谓词语的数量和指称的范围各有特色“中国文化传统、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人为本、名为用”的价值观念,使得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反差。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称呼是引导交际的“先驱者”,它反映出交际双方的社会属性、价值观念,并与他们所属的社会、民族心理、政治背景、伦理道德等密切相关。 关键词:称呼语;差异;中英文化 一、引言 现代语言学的研究表明,语言并不是单纯用来传播信息的,语言还常常用来表达说话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语言除了发挥认知功能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社交功能,表达人际关系,帮助人们明确自己在社会群体中应当担任的各种角色,建立、限定、确认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而表明角色和关系,最为直截了当的莫过于称呼语的使用。 根据《现代汉语大词典》(第五版),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老师、经理等”。称呼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属于社会语言的范畴,在家庭以及社会交往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著名学者与就发表了有关英语称谓系统的研究,其称谓系统存在着三种语义模式,即:彼此直呼其名;彼此采用头衔加姓氏的方法和非对称性选择方式。(Fasold, 2007)我国学者对称呼语也做了大量的研究,祝畹瑾在《汉语称呼研究——张社会语言学的称呼系统图》中对亲属和社会成员之间如何使用称呼语一一作了简要的说明。(转引自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基于中外学者们对称呼语语的种种研究,本文将探讨英汉称呼语在通常性、职业性及亲属性称呼上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文化背景原因。 二、英汉称呼形式对比

中英颜色,动物,数字文化差异原则(中西差异)英语版

文化差异原则 1. 2、 3、黄色 4、蓝色 5、文化差异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英汉颜色词语的词义有时对应 有时相佐,有时无对应。译者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不仅要掌握两国的语言 文字,而且要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在翻译时应该仔细推敲,谨慎处 理。 2. 动物差异 语言是人类社会进行交际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不同民族的语言既受到本民族社会文化的制约,又反映各白特定的文化内容。如果某一民族的人们不了解某一特定民族的文化因素,则不可能进行有效与顺利的交流。因此,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进行交流。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的专家赵贤州先生 (1992)说:“跨文化交际之所以成为可能,正是人类享有某些共同的文化信息;而跨文化交际之所以产生某些偏差,是因为双方不能共享另一些有差异的文化信息”。英汉这两种各具特色却大相径庭的语言形式,其表达方式与文化习惯存在一定差异。这些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与纷繁复杂的习惯差异是由于汉民族文化与英美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民族历史、社会制度、道德信仰、文学艺术、心理特点、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地域风貌等等差别。 只有充分了解英汉文化的背景知识,才能进行更有效、更顺利的交际。在英语文化中把人的某种特点与动物相比较并不常见,但汉语言中却

有很多这种比喻的例子。通过上面这个小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如果 在翻译中遇到这种与动物有关的比喻性句子时,我们一定要考虑西方文化的因素,避免用中国人的习惯说法代替西方人的习惯说话。 这里还有这些搭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比如bull(公牛)这种动物,经常跟angry(愤怒)搭配,但它也可以跟mad腕 狂)、strong(强壮)等搭配,因此千万不要搞教条,一定要灵活运用。古代原始人与动物为伍,生活在深山密林之中,捕鱼狩猎,以野生动物为食,繁衍生长。直到今天,动物仍然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人类的生活一刻也离不开动物的存在。正因为人类与动物相依相存,频繁接触,因此在人类语言中必然存在着大量以动物为喻体的隐喻性词语,并依据动物的外貌、习性等特征赋予它们特定的情感和喻义。同时,又由于英汉两个民族在地域生态、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等文化各个方面的差异,隐喻中所含有的文化内涵也大不相同。 英语国家都把狮子比喻成“百兽之王”,比喻勇敢、威严、权势、凶猛等。当比喻一个人勇猛时,会描述他为“ He is a lion. ”英国历史上查理一世因其“勇武善战”被誉为“the lion-hearted king ” (狮心王),史称“狮心查理王”。正因为英语词汇lion 的这种语义,在学术界有“威望”的人,也被称为“ a literary lion ”,同汉语的“执牛耳”、“泰斗”。[11] (P219-222)英国白豪地以狮子作为白己国家的标志,英国国徽的中心图案是lion ,因此英国又被称之为“ the British Lion ”,所以to twist the lion ' s tail 意为“向英格兰挑战” 。“ Lion and Unicom "(“雄师” 代表英格兰,“独角兽”代表苏

英汉语言和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收稿日期:2003-07-09 作者简介:顾云峰,男,浙江林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 英汉语言和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 顾云峰 (浙江林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临安311300) 摘要:广告翻译面临的不单是语言转换问题,还涉及到各国诸多的文化差异问题。从语言角度讲,译者 更应注重广告英语的特点,文章具体阐述由英汉语言差异引起的在英汉广告翻译中造成的三种差异;从 文化角度讲,国内译者注重的应该是各国间的跨文化因素对英汉广告翻译的影响。文章主要归纳出四 点英汉广告翻译中的跨文化因素。 关键词:广告;语言;跨文化;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24(2004)02-0023-04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企业的产品、服务、品牌也日益广泛、深入地参与了国际市场竞争。随之而来的便是营销全球化趋势,这使得跨文化广告传播日益频繁,对广告翻译提出了更大挑战。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承认,由于我国企业国际竞争经验不足,国际营销人才缺乏,在对外广告,尤其是外文广告方面,做得还有差距。本文将从广告语言特点和跨文化因素等方面,对跨文化广告的翻译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广告英语的特点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信息的载体。而翻译就是通过一种语言转达另一种语言的文化信息。广告也是一种文化,是从属于商业文化的亚文化,作为广告文化信息的载体)))广告语言具有独特性,充分体现了语言、文化和思维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在国际交流中使用最广泛的广告语言便是英语。广告英语从文体上看,多为口语体,书面体并不多见。具体表现为: 词汇简单。词的内部结构比较简单,积极肯定、褒义的词占绝对优势,多用缩约词。名词词组中所有格/.s 0的出现频率很高,比用/of 0更为精炼。如:L otte,the VIP .s choice(L otte 旅馆)。 句型简单。句子长度一般都很短,结构简单,复合句少。如:Every man has his price(苏格兰威士忌酒)。 语法简单。动词词组非常简单,被动语态运用较少。过去时出现的频率极低,基本上采用一般现在时。因为使用一般现在时,商品的特征在人们的眼中成为和一般自然规律一样的永久特征,这是其他各种时态所做不到的。如:True values never change(钻石)。 修辞手法大量使用。常见的有比喻、双关、拟人、重复等等。如:Light as a breez e,sof t as a cloud (比喻,服装);Have a good time(双关,Certina-D A 手表)。 二、由语言差异引起的在广告翻译中的差异 广告英语的口语化和简单化是实际应用的需要。因为简单的文字容易理解,人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其看完。而口语化的文字可以使人感到亲切、不拘束,能赢得读者的好感。但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呈现在广告翻译中主要是三类:语用意义、修辞手法和句型。 1、语用意义的差异。 跨文化广告传播最明显的障碍就是语言文字的隔阂。精通受众国的语言,适应其语言习惯及 第17卷第2期 2004年3月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J OURNAL O F NINGBO UNIVERS ITY (LIB ER AL AR TS EDI TION) Vol.17N O.2 Mar. 2004

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深入探讨

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深入探讨 [摘要]:在翻译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民族在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上都各不相同,因此许多事物的形象在不同的语言中就有差异[关键词]:翻译;文化差异;归化;异化 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这就是说源语信息的再现应是翻译工作的首要出发点,其次考虑译语中选择最适当的对等语。 在欧洲,翻译实践有长远的历史。有人甚至认为,欧洲文明源于翻译,罗马帝国,下至今天的欧洲共同市场。都要靠翻译来进行国际贸易。有人说,用古希伯来语写的《圣经》和用阿拉伯写的《福音》,如果没有先译为希腊文和拉丁文,后来又译为中世纪和近代诸语言的话,2000年来的犹太基督教文化就不会产生,因而欧洲文化也不会出现。自翻译《圣经》起,将近2000年来,欧洲的翻译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 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是由各自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积淀而形成的。英汉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不同,因此所形成的历史文化内涵就必然有差异。即使是在同一种文化下。也会出现不同的亚文化,所以说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绝对的。但是这种差异也包含着相似性,也并不排除完全重合的情况,否则翻译就无法进行。因此,我们说不同民族在文化上是“绝对歧异,相对相似”,正因为中国的龙和西方的dragon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相似,所以最初的翻译者就把两者基本等同起来,比如,中国龙取蛇身,而dragon在西方其实就是大蛇serpent,这是其一;其二,两者均为虚幻神化之物。然而究其文化根源,正如本文开篇所述,两者在本质上实乃截然不同。因此,在翻译这类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时。我们就必须慎之又慎,在归化异化等翻译手法中寻求最佳的词语和表达方式。 所谓归化,即归化翻译法(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是指抓住原文语用意义,从目的语中选取与原文语用意义相同的表达来翻译。而异化,也就是异化翻译法(foreignizing translation)则是保留原文的表达结构和表达方法,甚至包括形象,将异国文化的表现法介绍到目的语中转换方法。 一般说来,归化翻译法侧重目标语读者的可接受性,实质上是将原语文本纳入到目标语文化体系框架下进行转换,最大限度地打破文本的地域性。使得译文容易为目标语读者理解和接收,然而,“归化”是将一种文化中的独特成分转化为另一种文化中人们所熟悉的内容,表面上避免了文化冲突,实现了文化的交流,实际上这样就往往造成了对原语文化的损害,从而不利于文化之间的渗透与融合。因为不同文化拥有的共核非常小,那么文化间的空缺和不对称(包括相似部分)就占主体地位。所以译者在翻译中就不可避免的经常使用“异化”。虽然异化翻译法可能会由于文化上的空缺导致暂时的不可理解或难于接受,但是从长久的

浅析英汉问候语差异.

浅析英汉问候语差异 摘要:问候语作为日常交际的一部分在各国文化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比较英汉两种问候语的内容、意义、结构、称谓、合作原则等方面,可以得出二者在问候语使用中的差异,并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关键词:英汉语言;问候语;差异问候语作为社交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社会生活中最为普遍的语言表达,在各国文化中都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通过问候语的使用,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角色以及二者之间的亲疏关系被突出出来并加以确定。它们也是一种常规用语,构成了各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同一语言内部,其成员对问候语的使用表现为一种无意识的社会习惯;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各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人们在使用问候语时经常会产生一些交际失误。本文将从语言学不同角度对英汉招呼语进行了系统对比分析,通过内容、意义、结构、称谓、合作原则等方面的对比,指出不同语言的问候语在表达形式和实际使用方面的差异。英汉问候语的功能和使用是相似的,但其在内容、语义、句型结构等方面却是大有区别的。接下来本文就将逐一从五个方面对英汉问候语的差异进行对比。 1 内容差别中英文招呼语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问候语内容的差异。从古至今,中国人不仅把食物作为人的第一需求,而且还将其作为聊天的中心,所以人们一见面通常使用“吃了吗?”作为问候语。在英语国家,人们通常将谈论天气作为问候语,如,“Lovely day.isn’t it?”(天气挺好,是 吧!),“It’s s0 cold today,isn’t it?”(今天真冷,对吧?),“It’s extremely windy today,isn’t it?”(风真大。不是吗?)。这种语言现象主要归因于英国多变的天气。由于英语和汉语一些习惯性的问候语在内容方面存在差别,所以在使用时应考虑文化差异,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尴尬。例如。在英语中“你吃了吗?”并不是一种问候语,而是男士向女士发出的邀请。中文问候语的内容可以根据说话双方的关系、场合、心理状态等进行变化。汉文化中习惯使用诸如“你在忙什么?”或“你去哪?”等传统的问候语。这类问候语的目的不是询问,而是表达说话人的关心。听话人可以用一些模糊的字眼如,“瞎忙”、“出去”、“有事”,作为回答。在英语文化中,一些个人信息被视作隐私,只有和非常亲密的朋友在一起时才会说起。而且英语问候语的内容也有很大的约束性。汉语中的“你在忙什么?”或“你去哪?”在英语文化中就会被作为一种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曾经有一位外籍教师向学校领导抱怨经常会有人询问他要去哪里,要做什么,甚至陌生人也会这样发问。他认为他在中国没有人身自由。直到外事人员给他做出解释才罢休。由此可见一种语言中的问候语在其他语言中可能并不适合。 2 意义差别英汉问候语的另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表达意义上的差别。汉语和英语有时使用相同的问候语,但是由于语义场的不同,两者表达的意义也有所不同。English Chinese Good morning! 早上好! Good afternoon! 下午好! Good evening! 晚上好! 从以上两者的对比可以看出,英语中的一些表达在汉语中都能找到对应。但是汉语的“早上”指的是8点以前,而英语的早上指的是从太阳升起到中午的这段时间。所以英语的“Goodmorning”比汉语的“早上好!”在一天内可使用的时间范围要长。而“Good afternoom”则是中午到下午6点之间一个较为正式的问候语;“Good evening”也是用于下午6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