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四章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

(完整版)第四章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
(完整版)第四章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

第4章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

一、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

1.新陈代谢

1.1同化作用:生物体不断地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将它们转变为自身的物质,并贮存能量的过程。

1.2异化作用:生物体不断地将自身的物质分解以释放能量,并将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注意新陈代谢类型的描述:先讲同化后讲异化;同化类型有自养和异养两种,

异化类型有需氧、厌氧和兼氧三种。

2.合成反应和分解反应

2.1合成反应:由小分子形成大分子的化学反应。

如:有机物中的脱水缩合反应,单糖→多糖;氨基酸→蛋白质;核苷酸→核酸;甘油和脂肪酸→脂肪等。

2.2分解反应:由大分子形成小分子的化学反应。

2.2.1水解反应:需要特定的水解酶参与,并消耗水的分解反应。

如:多糖→单糖;蛋白质→氨基酸;核酸→核苷酸;脂肪→甘油+脂肪酸;核苷酸→磷酸+五碳糖+含氮碱基

2.2.2氧化分解反应:反应过程中不消耗水分子;如:葡萄糖→ 2丙酮酸+4H+能量

注意分清是水解(初步水解还是彻底水解)还是氧化分解,一般讲的代谢终产物为氧化分解终产物。3.生物催化剂----酶

3.1酶的概念: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功能的生物大分子。

3.2化学本质: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3.3酶的特点

3.3.1高效性:其活性(即酶的催化效率)一般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实验4.1 探究酶的高效性实验

实验目的:知道酶的催化功能及催化的高效性。

实验原理:酶是生物催化剂,能催化H2O2分解产生O2泡,O2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因此,可通过产生的氧气泡的多少和木条的复燃情况,判断酶和F3+(无机离子)催化效率的高低。

材料选择:详见P58 仪器试剂:详见P58

实验方法:准备试管→加材料和试剂→观察记录

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功能;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高温使酶失活。

要说明酶的催化具有高效性,可选择试管1、2、3

要说明酶在高温下失去活性,可选择试管1、2、4

要说明酶的催化具有专一性,应如何设计实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2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合成反应或分解反应。

原因:这由酶本身的分子结构所决定,酶分子上特定的活性部位只有与其所催化的物质(底物)在结构和形状上完全契合时才能起催化作用。

3.4酶的命名和种类(繁多):习惯上根据酶的来源以及它们所催化的底物来命名。例如:唾液淀粉酶等

3.5酶的作用场所:细胞内、外都可以

3.6 影响酶活力的因素:

3.6.1温度:绘制温度与反应速度的曲线(注意横坐标、纵坐标的表示,横坐标的

数值,注意高温使酶永久失活,低温使酶暂时失活,因此低温可保存酶)

3.6.2 PH值:绘制Ph值与反应速度的曲线关系(注意口腔、胃、小肠中酶的PH值)

4.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ATP

4.1 ATP的全称:腺苷三磷酸

4.2 ATP结构简式:A—P~P~P(高能磷酸键的数量,及断裂的顺序)

注意高能磷酸键和普通化学键的表示;A—腺苷、T—三个、P —磷酸基。

4.3 ATP与ADP 的相互转化表示式及生物学意义(注意能量的不同)

ATP水解的意义:为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

合成ATP的能量来源:植物来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动物来自呼吸作用(即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注意能源物质或能源类相关题目:太阳能—能量的最终来源;葡萄糖—主要能源物质;{脂肪、

淀粉、糖原—储能物质};ATP—直接能源物质。

4.4 产生ATP的场所:线粒体、叶绿体的类囊体、细胞质基质

4.5光反应中产生的ATP用于暗反应,呼吸作用产生的ATP用于除光合作用外的其他生命活动。

二、光合作用

1.研究历史:(注意不同实验的设计及其验证,实验装置图的结构,注意对照组的设立)

时间科学家实验内容结论

1642年比利时范.赫尔蒙特柳树增重实验植物(柳树)增重全部来自于水

1771年英国化学家普里斯特利绿色植物可以改善污浊的空气或绿色植物在烛光下产生了蜡烛燃烧所需的物质

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改善污浊的空气

1864年德国生理学家萨克斯光合作用产物中有淀粉

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同位素示踪实验

(用18O分别标记

H2O和CO2)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

20世纪

40年代

美国科学家卡尔文同位素示踪实验(用14C标记CO2) 探明CO2转化成有机物的途径2.叶绿体及其色素

2.1叶绿体--光合作用的场所

2.1.1双层膜:能控制物质进出叶绿体。

2.1.2基粒:由多个类囊体重叠而成,类囊体是由膜围成的空心饼状结构,

膜上含有与光合作用(光反应)有关的色素和酶。

2.1.3基质: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暗反应)。

2.2色素:

2.2.1种类:叶绿素a: 蓝绿色

叶绿素主要吸收红橙光和蓝紫光

叶绿体中的色素叶绿素b: 黄绿色

胡萝卜素:橙黄色

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叶黄素:黄色

2.2.2功能:选择吸收光谱(见上面)。所有色素吸收的光能都要传递给叶绿素a才能用于光合作用。

2.2.3含量:绿叶中一般叶绿素含量是类胡萝卜素的4倍(叶片大多是绿色的原因)。当叶片衰老或环境

条件不良时(如干旱、高温、寒冷等,叶绿素比类胡萝卜素更容易被破坏。

3.光合作用的过程(注意反应流程图的绘制,光反应与暗反应在反应部位、反应条件、反应阶段中的反应物、产物的区别,光反应与暗反应的联系与实质,各阶段的名称)

3.1光合作用的反应方程式[用线桥法表示元素的来源去路](注意反应条件、各物质系数)

光能

反应式:6CO2+12H2O C6H12O6+6H2O+6O2

叶绿体

3.2光合作用过程

物质变化水的光解 O2全来自水

光反应ATP的形成NADPH的形成

光合作用过程能量变化:光能→电能→活跃的化学能

暗反应能量变化:活跃的化学能→稳定化学能

物质变化 CO2的固定:C5+CO2→2C3

C3的还原C3还原形成糖类和C3还原形成C5化合物光合作用场所光反应在叶绿体的类囊体上

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

3.3光合作用概念

绿色植物吸收并利用光能,将CO2和H2O合成贮能的有机物并释放O2,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过程。

比较光反应暗反应

部位叶绿体内基粒的片层结构薄膜上叶绿体基质中

条件光、(叶绿体色素、酶)CO2、(酶、[H]和ATP)

物质变化1水的光解:2H2O 4[H]+O2+4e;

2ATP 的形成:ADP+Pi ATP

3 NADPH的形成:NADP++H++2e 酶 NADPH

1、CO2的固定:

2、C3还原生成C6H12O6:

3、C3还原形成C5

产物[H](NADPH)、ATP和O2NADP、ADP、C6H12O6、磷酸基

能量变化一部分光能转化为活跃的化学能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稳定的化学能

联系光反应中为暗反应提供ATP、NADPH;暗反应为光反应补充NADP、ADP、Pi

3.5光合作用的实质:

光反应把光能转变成活跃的化学能,暗反应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同时把活跃的化学能转变成稳定的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

4.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4.1内部因素:叶绿体含量、植物发育的阶段(一般在幼苗期光合作用较弱,现蕾开花期光合作用最强,

衰老、成熟期光合作用逐渐减弱。

4.2外部因素:光照强度、CO 2浓度、温度、无机离子等。

4.2.1光照强度:影响光反应。在一定的光照条件下,光合速率随着光照强

度的增大而提高;当光照强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光合速率不随光照强度的增大而提高,趋于稳定。

4.2.2 CO 2浓度:影响暗反应。曲线类似于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曲线。 4.2.3温度:影响酶活性。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一般是25-30℃。 4.2.4无机离子:N 、P 、Mg 、K 等。

4.2.5水分: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当植物缺水时,还会引起气孔关闭,导致CO 2减少而影响光合作用。

实验4.3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实验目的:学会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方法与技能;了解叶绿体色素的种类。

实验原理:叶绿体中各种色素不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可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叶绿体中

的各种色素随着层析液在滤纸条上扩散的速度是不同的,这样,运用纸层析法可以使叶绿体中的不同色素在扩散中被分离开来。

实验材料:新鲜的绿色叶片(如菠菜、青菜等) 仪器试剂:详见P66 实验方法:称量→剪碎(加少量CaCO 3、石英砂、无水乙醇)

→研磨→过滤→划线→层析→观察

加CaCO 3目的:防止叶绿素被破坏; 加石英砂目的:便于研磨;

加无水乙醇目的:提取叶绿体色素 实验结果:(见右图)

思考:1.滤液成淡绿色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2.滤液细线为何要画得细而直,并重复多次?

3.滤纸上画的滤液细线为什么不能接触到层析液?

实验4.4 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实验目的:学会利用真空渗水法排除叶肉细胞间隙中空气的方法,了解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外界因素。 实验原理:利用真空渗水法排除叶肉细胞间隙中的空气,充以水分,使叶片沉于水中。在光合作用过程中,

植物吸收CO 2放出O 2,由于O 2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主要积累在细胞间隙,结果可使原来下沉的叶片上浮。因此,根据叶圆片上浮所需时间长短,能比较光合作用的强弱。

材料选择:叶龄相当的蚕豆叶片 仪器试剂:详见P73

实验方法:(影响因素以CO 2为例)

排气(使叶圆片下沉) → 加不同浓度NaHCO 3

溶液 → 光照 → 观察记录 → 分析结果 → 得出结论

结果记录:

注:如用太阳光照,建议观察记录时间改为每分钟记录一次为好,这样可提高精确度。

杯号

条件 不同时间(min)叶圆片上浮数量 叶圆片平均上

浮时间(min) 温度 光照 NaHCO 3浓度 5 10 15 20

三、细胞呼吸 1.概念和类型:

1.1概念:有机物在细胞内经一系列氧化分解,最终生成CO 2或其它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 的过程。 1.2类型:细胞的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有氧呼吸:

2.1概念:是指生物细胞在有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大量CO 2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

2.2场所:先在细胞质基质内,后在线粒体内(主要在线粒体) 2.3过程:

2.4方程式:C 6H 12O 6+6 O 2 +6H 2O 6CO 2+12H 2O+能量(大量)

3.无氧呼吸:

3.1概念:是指生物细胞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分解成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3.2场所:始终在细胞质基质内进行 3.3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糖酵解;

第二阶段:还原C 3H 4O 3(丙酮酸)为酒精和CO 2(例:高等陆生植物、酵母菌)或乳酸(人体骨骼肌细胞、乳酸杆菌、马铃薯块茎、玉米的胚等) 原因:酶的不同 3.4方程式:

C 6H 12O 6 2C 2H 5OH (酒精)+2CO 2+能量(少量) C 6H 12O 6

2C 3H 6O 3(乳酸)+能量(少量)

4.有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比较

比较类型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区别 反应场所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始终在细胞质基质内进行 反应条件 需O 2、酶 不需O 2、需酶

有机物分解情况 彻底分解,产生CO 2、H 2O

不彻底 酒精和CO 2,如高等植物水淹时

乳酸,如乳酸菌、马铃薯块茎,骨骼肌

能量变化 释放能量多

释放能量少

联系

都经过第一阶段----糖酵解,并且都是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

5.呼吸作用的意义:为生物体(或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能为体内其它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6.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

比较类型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有氧)

区别

代谢类型 同化作用(合成代谢) 异化作用(分解代谢) 进行场所 叶绿体内进行 所有活细胞内都可进行 所需条件 需要光 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物质变化 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能量变化 将光能转变成稳定的化学能 将稳定的化学能转变成ATP 中能量和热能 实质 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联系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有机物和O 2,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CO 2

7.影响呼吸作用的外界因素:温度、水分、O 2和CO 2浓度等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名称 糖酵解 三羧酸循环 氧化磷酸化 场所 细胞质基质 线粒体(基质) 线粒体(内膜) 反应物 葡萄糖 丙酮酸、水 [H]、O 2 产物和能量变化 丙酮酸、[H]、A TP (少) CO 2、[H]、ATP (少) H 2O 、ATP (多)

实质 在生物体内氧化分解有机物,并且释放能量的过程

演示实验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实验目的:认识酵母菌在不同的供氧条件下呼吸方式的类型,及呼吸方式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

实验原理:酵母菌为兼气性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的条件下分别进行有氧呼吸或无氧呼吸,产生相应的代谢产物如CO2、酒精等,通过测定产物的不同,来推知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的不同。

实验材料:鲜酵母培养液(或酵母干粉)

仪器试剂:试管、铁架台(一整套)、烧杯、5%葡萄糖溶液、石蜡油、0.5%BTB溶液、蒸馏水等(详见P1-78) 实验方法:

1.将鲜酵母培养液各10mL分别注入甲、乙两个大试管中;

2.甲试管稍加石蜡油浮于培养液表面,并加试管塞;乙试管加塞(但

有通气管与外界相通)后和甲试管同保温于50℃水浴。

3.将两试管中产生的气体用导管通入BTB试剂中,观察1、3两试管

颜色的变化,记录自通气开始至变色的时间。

4.测1、3试管中溶液PH值,拔去瓶塞后闻甲试管中的气味。

实验结果:3试管比1试管变成黄绿色的时间更短;甲试管中有酒精味。

思考:1.甲、乙两试管的处理有何不同?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什么?为何甲、乙试管同保温于50℃水浴?

2.2号和4号试管有何作用?

3.甲、乙两试管中的产物分别有哪些?你觉得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对实验的产物进行检测?

四、生物体内营养物质的转变

1.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1.1糖类代谢:

1.2脂肪代谢:

1.3蛋白质代谢:

1.4三大类物质的转化流程图

糖类

氨基酸蛋白质脂肪

2.合理营养:

2.1概念:合理营养是指人体摄入的食物,水、无机盐、维生素、糖类、脂肪、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的种类齐全、摄入量及其比例符合人体营养要求。

2.2方法:

2.2.1膳食的多样化

2.2.2提倡“三低”饮食----即低脂、低钠、低糖。

9.4 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第四节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熔化热、汽化热等概念。 2、掌握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初中所学的吸放热知识的回顾,理解熔化热、汽化热等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的学习,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教学重点: 了解熔化热、汽化热等概念 教学难点: 物态变化时的能量交换 教学方法: 阅读归纳法、讲授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投影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我们知道,物质的三种状态――气态、液态、固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转变的过程中会发生能量的交换。在初中就学过,“蒸发吸热”,“液化放热”,“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大家考虑过,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能量交换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相关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1、熔化热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 (2)为什么在熔化的过程中会吸热? (3)什么是熔化热?为什么不同晶体的熔化热不同? (4)非晶体有没有确定的熔化热?为什么?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熔化指的是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而凝固指的是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2)固态物质的分子受到周围其他分子的强大作用,被束缚在一定的位置,只能在这一位置附近振动。对固体加热,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一部分分子的能量足以摆脱其他分子的束缚,从而可以在其他分子之间移动,于是固体开始熔化。 (3)某种晶体熔化过程中所需的能量与其质量之比,称做这种晶体的熔化热。一定质量的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与凝固时放出的热量相等。不同的晶体有不同的结构,要破坏不同物质的结构,所需的能量也就不同。因此不同晶体的熔化热也不相同。 (4)非晶体液化过程中温度会不断改变,而不同温度下物质由固态变变为液态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所以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化热。 说明:一定质量的物质,熔化时吸收的热量与凝固时放出的热量相等。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表9.4-1,了解几种常见物质的熔化热。 2、汽化热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 (1)什么是汽化?什么是液化? (2)液体汽化时为什么会吸热? (3)什么是汽化热?汽化热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1)汽化指的是物质从液态变成汽态的过程,液化指的是物质从汽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第四章 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

第四章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 ***************************************************************************●知识联系框架 *************************************************************************** ●基础知识 1.新陈代谢:一系列化学反应,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1)同化作用:在自我更新过程中,生物体不断地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将它们 转变为自身的物质,并储存能量的过程。 2)异化作用:生物体不断地将自身的物质分解以释放能量,并将代谢终产物排 出体外的过程。 2.合成反应:由小分子形成大分子的化学反应,如单糖合成多糖、核苷酸合成 核酸等。 3.分解反应:糖原、淀粉、脂肪、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细胞在 利用这些物质前,先将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如淀粉和糖原分解为葡萄糖,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 4.酶: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生物大分子。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 RNA ,也称为生物催化剂。 1)酶的活性:酶的催化效率

2) 酶的特点: 专一性 和 高效性 。 专一性:酶分子有特定的 活性部位 ,该部位只有与其所催化的物质(底 物)在结构和形状上 完全契合 时才能起催化作用,每种酶只能催化 一种或一类物质的合成反应或分解反应。 i. 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3) 影响酶活的因素: 温度、pH 值、作用地点、辅助因子、酶活性抑制等。 4) 辅助因子:有些酶只有在与辅助因子结合时才显示活性,这些辅助因子有的是 金属离子 ,有的是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这些小分子有机化合物被称为 辅酶。 5. 腺苷三磷酸(ATP ): 直接 能源物质,A 表示腺苷 ,T 表示其数量为 三个 ,P 表 示磷酸基 ,结构简式可表示为 A-P ~P ~P ,其相邻的两个磷酸基之间的化学键非常活跃,水解时可释放约30.5kJ/mol 的能量,称为高能磷酸键 ,以用“~”表示。在生命活动过程中,ATP 的一个高能磷酸键断裂,释放出一个磷酸和能量后成为 腺苷二磷酸(ADP ) 。ATP 能携带和转运能量;在 有机物氧化分解或光合作用 的过程中,ADP 可获取能量,与磷酸结合形成ATP 。 6. 光合作用:叶绿体吸收并利用光能,将 CO 2和H 2O 合成 有机物并释放O 2,将光能 转换成化学能的过程。 1) 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 i. 1642年,赫尔蒙特实验:结论柳树获得的物质只是来源于水。 ii. 1771年,普里斯特利实验:结论 绿色植物可以“净化空气”。 iii. 1779年,英格豪斯实验:结论植物能“净化空气”的必要条件是光照。 iv. 1785年发现空气的组成之后,认为绿叶在光照下放出的O 2,吸收的是CO 2。 v. 1939年,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 vi. 20世纪40年代,卡尔文用14C 标记的 14CO 2供给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 探明了CO 2转化为有机物的途径,因此暗反应又称为 卡尔文循环 。 2) 叶绿体: i. 结构:由 双层膜包围,内含有 基质和几十个基粒。每个基粒由多个类囊 体 重叠而成,与光合作用有关的 各种色素分布在类囊体的膜上。 ii. 叶绿体中的色素:具有选择吸收光谱的特性。 ● 一类是叶绿素,包括叶绿素a (呈蓝绿色)和叶绿素b (呈黄绿色), 主要吸收红橙光和蓝紫光。叶绿素的含量通常是类胡萝卜素的4倍。 ● 另一类是类胡萝卜素,包括胡萝卜素(呈 橙黄色)和叶黄素(呈黄 色),主要吸收蓝紫光。 ● 色素都具有吸收、传递、转换光能的功能,部分叶绿素a 具有转换光 能(其它色素没有)的功能。 3) 光合作用的过程: 4) i. 总反应式: CO 2+2H 2O (CH 2O )+H 2O+O 2 ii. 能量的传递: ● 类囊体膜上的色素吸收的光能→传递至叶绿素a ,将其活化,释放出 高能电子 (e )+NADP +(氧化型辅酶II )+叶绿体基质中的质子(H +) 结合形成NADPH (还原型辅酶Ⅱ) 。 ● 失去电子的叶绿素a 具有强氧化性性,从类囊体内 H 2O 分子中夺取e , 促使H 2O 分解为e 和 H +,同时释放出O 2。 ● 类囊体中的H + 达到一定浓度,通过类囊体膜上的ATP 合成酶 光 叶绿体

(浙江)高考化学二轮复习 专题七 第5讲 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练习(含解析)

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物质水解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多肽 B.蔗糖水解的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 C.纤维素能水解成葡萄糖 D.油脂水解产物之一是甘油 解析:选A。A.蛋白质先水解成多肽,多肽再水解成最终产物氨基酸,故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各种氨基酸,A错误;B.蔗糖水解的产物是葡萄糖和果糖,B正确;C.纤维素属于多糖,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C正确;D.油脂是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形成的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在碱性条件下,完全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盐(肥皂)与甘油,D正确。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变质的油脂有难闻的特殊气味,是由于油脂发生了水解反应 B.高温或日常用的消毒剂可使禽流感病毒蛋白质变性 C.棉花、羊毛、木材和草类的主要成分都是纤维素 D.误食重金属盐引起人体中毒,可喝大量的食盐水解毒 解析:选B。油脂因发生氧化反应而变质,生成具有难闻的特殊气味的物质,A项错误;羊毛的成分是蛋白质,C项错误;误服重金属盐后,可以喝含大量蛋白质的牛奶解毒,D项错误。 3.(2019·台州高三选考模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盐析可提纯蛋白质并保持其生理活性 B.淀粉是热值最高的营养物质,在人体内直接水解生成葡萄糖 C.氨基酸在人体中构成新的蛋白质属于加聚反应 D.油脂的水解反应叫作皂化反应 解析:选A。蛋白质的盐析是可逆过程,发生盐析时蛋白质的活性不变,所以盐析可提纯蛋白质并保持其生理活性,A项正确;淀粉在人体内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先水解成麦芽糖,最终变成葡萄糖,B项错误;氨基酸在人体中构成新的蛋白质属于缩聚反应,C项错误;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叫作皂化反应,D项错误。 4.(2019·湖州选考模拟)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酒历久弥香与酯化反应有关 B.人民币一元硬币的材质是纯净物 C.聚酯纤维和光导纤维都是无机非金属材料 D.淀粉和纤维素在人体内水解的最终产物均为葡萄糖

生物专题复习:生命中的能量

“生命中的能量”专题复习一、“生命中的能量”整合知识要素分析 二、构建知识体系

三、重、难点知识解析 可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个体水平和系统水平展开,其基本方法是以解析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能量代谢、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等过程图解为主,深入地分析生命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利用和输出的过程,全面把握能量转换的方式,树立能量守恒的观点。 1、分子水平的能源物质:生物体内的各种有机物都可作为能源物质,但在能量代谢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又有所不同。⑴、重点分析:直接能源物质ATP的结构和功能;ATP 与ADP相互转化的生理意义;动、植物体内ATP生成的基本途径;ATP与磷酸肌酸的异同。 ⑵、结合实例辨别:能源物质、主要能源物质、直接能源物质、最终能源、储能物质、高能化合物。⑶、根据功能把握3类有机物在动物体内供能的先后顺序:糖类—脂肪—蛋白质。 2、细胞水平的能量变化: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蕴含着细胞水平的能量变化,二者构成了能量代谢的细胞学基础。以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的能量变化为例,利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整合图解分析如下: ⑴明确两个过程中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的具体过程。分别就光反应与暗反应、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进行比较,深刻理解有关的命题性知识,强化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过程中的能量变化。⑵深入领会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在细胞与生命活动,乃至生态系统维持等方面的重要地位。 3、个体水平的能量代谢:重点分析生物个体能量的来源、在体内的储存,以及释放和利用,领会能量代谢与物质代谢相伴随。⑴、辨别动、植物体能量的来源及其获得过程的区别与联系。⑵、明确生物体内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的具体过程,领会能量代谢与物质代谢相伴随。例如:有机物的氧化分解过程,必然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另一部分用于形成ATP。形成ATP的过程,也是能量转移的

高中生物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

高中生物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2019年3月21日 (考试总分:108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填空题(本题共计 2 小题,共计 8 分) 1、(4分)已知2H2O2===2H2O+O2↑,可以通过观察反应过程中O2的生成速度(即气泡从溶液中释放的速度)来判断H2O2分解反应的速度。请用所给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使其能同时验证过氧化氢酶具有催化作用和高效性。要求写出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回答问题。 实验材料与用具:适宜浓度的H2O2溶液,蒸馏水,3.5%FeCl3溶液,0.01%过氧化氢酶溶液,恒温水浴锅,试管。 (1)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结果预测及结论: 整个实验中,不同处理的试管中O2的释放速度从快到慢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仅将实验中的恒温水浴改为80℃,重做上述实验,O2释放的速度最快的是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2、(4分)下列列出的材料供任意选用,实验用具充足.且试剂浓度适宜,回答有关问题。 各溶液均新配制:淀粉酶溶液、肝脏研磨液、FeCl3溶液、淀粉溶液、蔗糖溶液、过氧化氢溶液、HCl、NaOH、热水、蒸馏水、冰块、碘液、斐林试剂 (1)生物体内酶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酶催化作用的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 (2)利用所供材料,__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通过实验验证“酶具有高效性”。 (3)研究淀粉酶的专一性,选用的反应物最好是____________________,应选用_____________(试剂)检测是否出现相应的颜色变化从而来获取实验结果。为了较长时间保存唾液淀粉酶,应选用温度为 _________(选填:“4℃”、“37℃”、“60℃”),pH为 ________(选填:“1.5”、“6.5”、“10.5”)的条件。 二、单选题(本题共计 20 小题,共计 100 分) 3、(5分)在做“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实验时,有人用血糖仪对稀释10倍后培养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进行定量分析,并用葡萄糖消耗量计算出呼吸速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实验属于对照实验,其中有氧组为实验组、无氧组为对照组 B.该实验也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检测C02的产生情况,以浊度为实验指标 C.随着时间变化装置中酵母菌种群的有氧呼吸速率、无氧呼吸速率都逐渐下降 D.每升培养液中酵母菌前15min的有氧呼吸速率为0.393mmol/min,无氧呼吸速率为0.213mmol/min 4、(5分)关于ATP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ATP分子水解去掉两个磷酸基团后变成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B.细胞内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都有ATP的形成 C.氧气参与的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会生成大量ATP D.细胞内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 5、(5分)下列有关ATP的叙述,不正确是 A.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B.ATP的合成一般与吸能反应相联系 C.ATP中的能量可来自光能和化学能,也可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 D.细胞以ATP为能量通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6、(5分)下列关于ATP—ADP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过程包括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 B.所有生物体内ADP转化成ATP所需的能量都来自细胞呼吸 C.这一过程无休止地在活细胞内进行 D.这一过程保证了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 7、(5分)下列关于ATP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能产生ATP的细胞不一定含有线粒体 B.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相联系,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 C.在叶绿体中,ADP的移动方向是由类囊体薄膜到叶绿体基质 D.ATP中的“A”与构成DNA、RNA的碱基“A”不是同一物质

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一、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一、各种元素相关知识归纳 化学元素能参与生物体物质的组成或能影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N就植物而言,N主要是以铵态氮(NH4+)和硝态氮(NO2-、NO3-)的形式被植物吸收的。N是叶绿素的成分,没有N植物就不能合成叶绿素。N是可重复利用元素,参与构成的重要物质有蛋白质、核酸、ATP、NADP+,缺N就会影响到植物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N在土壤中都是以各种离子的形式存在的,如NH4+、NO2-、NO3-等。无机态的N在土壤中是不能贮存的,很容易被雨水冲走,所以N是土壤中最容易缺少的矿质元素。N是一种容易造成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的一种化学元素;P参与构成的物质有核酸、A TP、NADP+等,植物体内缺P,会影响到DNA的复制和RNA的转录,从而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P还参与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中的能量传递过程,因为ATP和ADP中都含有磷酸。P对生物的生命活动是必需的,但P也是容易造成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的一种元素。在一般的淡水生态系统中,由于土壤施肥的原因,N的含量是相当丰富的,一旦大量的P进入水域,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就会出现“水华”现象,故现在提倡使用无磷洗衣粉。Fe2+是血红蛋白的成分;Fe在植物体内形成的化合物一般是稳定的、难溶于水的化合物,故Fe是一种不可以重复利用的矿质元素。Fe在植物体内的作用主要是作为某些酶的活化中心,如在合成叶绿素的过程中,有一种酶必须要用Fe离子作为它的活化中心,没有Fe就不能合成叶绿素而导致植物出现失绿症,但发病的部位与缺Mg是不同的,是嫩叶先失绿。I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原料;Mg是叶绿素的构成成分;B能促进花粉的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有利于受精作用;Zn有助于人体细胞的分裂繁殖,促进生长发育、大脑发育和性成熟。对植物而言,Zn是某些酶的组成成分,也是酶的活化中心。如催化合成吲哚乙酸的酶中含有Zn,没有Zn就不能合成吲哚乙酸。所以缺Zn引起苹果、桃等植物的小叶症和丛叶症,叶子变小,节间缩短;Na+是维持人体细胞外液的重要无机盐,缺乏时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并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发冷甚至昏迷等症状;K+在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上起决定性作用,还能维持心肌舒张,保持心肌正常的兴奋性,缺乏时心肌自动节律异常,导致心律失常;Ca是骨骼的主要成分,Ca2+对肌细胞兴奋性有重要影响,血钙过高兴奋性降低导致肌无力,血钙过低兴奋性高导致抽搐,Ca2+还能参与血液凝固,血液中缺少Ca2+血液不能正常凝固。 二、细胞亚显微结构中的相关知识点归纳 1.动、植物细胞一般均有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等。 高等动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中心体。 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是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特有的细胞器是液泡、叶绿体。 动、植物细胞都有但功能不同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 低等植物细胞具有的细胞器是中心体,低等动物细胞具有的细胞器是液泡。 能合成多糖的细胞器有叶绿体、高尔基体。 2.具有膜结构的是细胞膜、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等。具有双层膜结构的是核膜、线粒体、叶绿体;具有单层膜结构的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没有膜结构的是细胞壁、中心体、核糖体等。 3.能产生水的细胞结构有线粒体(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核糖体(脱水缩合)、叶绿体(暗反应)、细胞质基质(无氧呼吸)、细胞核(DNA复制)。 4.与蛋白质合成、加工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合成)、内质网(加工、运输)、高尔基体(加工、分泌)、线粒体(供能)。需说明的是,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装配机器,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主要合成某些专供运输到细胞外面的分泌蛋白,如消化酶、抗体等;而游离于细胞

高中化学:《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测试卷(含答案)

高中化学:《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测试卷(含答案) 一、单选题(共15小题) 1.化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误食重金属盐可立即喝鲜牛奶或鸡蛋清解毒 B.高温结构陶瓷及压电陶瓷都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 C.服用Al(OH)3胶囊可用来治疗胃酸过多,无任何副作用 D.高铁酸钾(K2FeO4)是新型高效多功能水处理剂,既能消毒杀菌又能净水 2.化学无处不在,运用化学知识判断下列与化学有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沟油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可用于制肥皂和加工食用油 B. SO2能漂白纸浆等,故可广泛用于食品的漂白 C.高空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低空过量臭氧是污染气体,对人体有害 D.为防止富脂食品氧化变质,常在包装袋中放入生石灰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室制氢气,为了加快反应速率,可向稀H2SO4中滴加少量Cu(NO3)2溶液 B.氨基酸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其晶体主要以内盐形式存在,调节溶液的pH可改变它的溶解度 C.在苯酚和乙醇性质比较实验中,将等物质的量的乙醇和苯酚置于试管中,再投入金属钠,从而可以比较出羟基氢的活泼性 D.抽滤完毕,直接用玻璃棒刮下布氏漏斗中滤纸上的固体 4.下面鉴别葡萄糖与果糖的方法正确的是() A.银镜反应 B.新制的氢氧化铜 C.氢氧化钙溶液 D.羧酸溶液 5.下列有机物既能在常温下溶于水,又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是() A.甲醇 B.甲酸乙酯 C.葡萄糖 D.苯酚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天然油脂的分子中含有酯基,属于酯类 B.煤经处理变为气体燃料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C. Al2O3可以与水反应得到其对应水化物Al(OH)3 D.可以用加热使蛋白质变性的方法分离提纯蛋白质 7.下列关于葡萄糖的性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葡萄糖具有醇羟基结构,能跟酸起酯化反应 B.葡萄糖的还原性能使溴水褪色 C.葡萄糖的还原性能被硝酸氧化 D.葡萄糖能水解生成乙醇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多肽、油脂、纤维素、淀粉、蔗糖和葡萄糖在一定条件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B.蛋白质是结构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蛋白质分子中都含有C,H,O,N四种元素 C.棉、麻、蚕丝、羊毛及合成纤维完全燃烧都只生成CO2和H2O D.根据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分散系可分为溶液、浊液和胶体,浊液的分散质粒子大小介于溶液与胶体之间 9.下列有关有机物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蛋白质可以与酸、碱或重金属盐反应 B.芳香烃都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C. CH3CH2OH与氢溴酸不能反应 D.石油的分馏可获得乙烯、丙烯等不饱和烃 10.有机物X、Y、M(M为乙酸)的转化关系为:淀粉→X→Y乙酸乙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X可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检验 B.由Y和M制取乙酸乙酯时可用饱和NaOH溶液来提纯 C.由Y生成乙酸乙酯的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D.可用碘的四氯化碳溶液检验淀粉是否水解完全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室从海带提取单质碘的方法是:取样→灼烧→溶解→过滤→萃取 B.用乙醇和浓硫酸制备乙烯时,可用水浴加热控制反应的温度

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专题五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一、内容分析: 1.课程标准 (1)认识油脂、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举例说明油脂、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2)能说出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查阅资料了解氨基酸、蛋白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认识人工合成多肽、蛋白质、核酸等的意义,体会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作用。 2.地位和功能 糖类、油脂、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有机物质,是人体需要的只要营养素,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本专题学习内容与人的生活、生命及社会活动息息相关,通过学习,能够提高科学素养,丰富生活常识,,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化学”“生命的化学”,欣赏化学魅力,热爱学习化学。 从知识内在联系看,是前四个专题有机物知识的延续和发展。 3.主要内容及呈现 此部分内容在必修2中均有涉及,在必修2中,糖类、油脂、蛋白质课程要求只是从组成和性质上认识。在选修5中由于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有机化学基础,对烃的衍生物中各种官能团的结构、性质和反应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对有机化学感兴趣的学生则要求从结构角度认识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性质。 光合作用是地球生命得以维持的最重要的化学反应,光合作用的直接产物葡萄糖、淀粉、纤维素等糖类是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来源。课标要求对糖类进一步从结构上认识其所具有的性质,及其在生命活动、食品加工、新能源开发中的重要意义。 油脂是人类主要食物之一,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油脂的组成和结构,掌握油脂的性质和应用。 蛋白质是生命基石,氨基酸是蛋白质水解产物。课标要求学生了解氨基酸的组成和结构,介绍手性分子的概念,拓展学生视野。对蛋白质的认识也上升到对其结构的初步研究。生命科学是21世纪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这部分知识是学习生命科学的基础,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科学的发展对生命科学的促进作用。 4.内容结构

人教高中化学选修5知识点总结: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物 课表要求 1.了解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2.了解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了解氨基酸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3.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4.了解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要点精讲 一、糖类 1.糖类的结构:分子中含有多个羟基、醛基的多羟基醛,以及水解后能生成多羟基醛的由C、H、O组成的有机物。糖类根据其能否水解以及水解产物的多少,可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 2.糖类的组成:糖类的通式为Cn(H2O)m,对此通式,要注意掌握以下两点:①该通式只能说明糖类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并不能反映糖类的结构;②少数属于糖类的物质不一定符合此通式,如鼠李糖的分子式为C6H12O5;反之,符合这一通式的有机物不一定属于糖类,如甲醛CH2O、乙酸C2H4O2等。 3.单糖——葡萄糖 (1)自然界中的存在:葡萄和其他带甜味的水果中,以及蜂蜜和人的血液里。 (2)结构:分子式为C6H12O6(与甲醛、乙酸、乙酸乙酯等的最简式相同,均为CH2O),其结构简式为:CH2OH-(CHOH)4-CHO,是一种多羟基醛。 (3)化学性质:兼有醇和醛的化学性质。 ①能发生银镜反应。 ②与新制的Cu(OH)2碱性悬浊液共热生成红色沉淀。 ③能被H2还原 ④酯化反应: (4)用途:①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物质,它在人体组织中进行氧化反应,放出热量,以供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②用于制镜业、糖果制造业;③用于医药工业。体弱多病和血糖过低的患者可通过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的方式来迅速补充营养。 4.二糖——蔗糖和麦芽糖 5.食品添加剂 6.多糖——淀粉和纤维素 (1)多糖:由许多个单糖分子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分子间脱水缩聚而成的高分子化

高考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009年高考化学试题分类汇编——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09全国卷Ⅱ11) 已知:2H 2(g )+ O 2(g)=2H 2O(l) ΔH= -571.6KJ · mol -1 CH 4(g )+ 2O 2(g)=CO 2(g)+2H 2O(l) ΔH= -890KJ · mol -1 现有H 2与CH 4的混合气体112L (标准状况),使其完全燃烧生成CO 2和H 2O(l),若实验测得反应放热3695KJ ,则原混合气体中H 2与CH 4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A .1∶1 B .1∶3 C .1∶4 D .2∶3 答案:B 解析: 设H 2、CH 4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 、ymol 。则x + y =5,571.6x/2 + 890y = 3695,解得x=1.25mol; y=3.75mol ,两者比为1:3,故选B 项。 2.(09天津卷6)已知:2CO(g)+O 2(g)=2CO 2(g) ΔH=-566 kJ/mol Na 2O 2(s)+CO 2(g)=Na 2CO 3(s)+ 21O (g)2 ΔH=-226 kJ/mol 根据以上热化学方程式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O 的燃烧热为283 kJ B.右图可表示由CO 生成CO 2的反应过程和能量关系 C.2Na 2O 2(s)+2CO 2(s)=2Na 2CO 3(s)+O 2(g) ΔH >-452 kJ/mol D.CO(g)与Na 2O 2(s)反应放出509 kJ 热量时,电子转移数为6.02×1023 答案:C 解析:A 项,燃烧热的单位出错,应为Kj/mol ,错;图中的量标明错误,应标为2molCO 和2molCO 2,故错。CO 2气体的能量大于固体的能量,故C 项中放出的能量应小于452KJ,而H 用负值表示时,则大于-452Kj/mol ,正 确;将下式乘以2,然后与上式相加,再除以2,即得CO 与Na 2O 2的反应热,所得热量为57KJ ,故D 项错。 3. (09四川卷9)25 ℃,101 k Pa 时,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中和热为57.3 kJ/mol ,辛烷的燃烧热为5518 kJ/mol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2H +(aq) +24SO -(aq)+2Ba +(aq)+2OH -(aq)=BaSO 4(s)+2H 2O(1);?H=-57.3 kJ/mol B.KOH(aq)+ 12H 2 SO 4(aq)= 12K 2SO 4(aq)+H 2O(I); ?H=-57.3kJ/mol C.C 8H 18(I)+ 252 O 2 (g)=8CO 2 (g)+ 9H 2O; ?H=-5518 kJ/mol D.2C 8H 18(g)+25O 2 (g)=16CO 2 (g)+18H 2O(1); ?H=-5518 kJ/mol 答案:B

第四章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第五节生物体内的物质转变和能量变化

第四章 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 第五节 生物体内的物质转变和能量变化 一、营养物质的消化与吸收 1.消化:动物或人的消化器官把食物(大分子)变成可以被机体吸收的养料(小分子)的过程。 消化 2.吸收:食物经消化后,其中的营养物质、水分、无机盐等透过消化道的粘膜进 典例1右图为小肠上皮细胞转运葡萄糖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葡萄糖进出小肠上皮细胞均为协助扩散 B. 葡萄糖进出小肠上皮细胞的过程均消耗 ATP C. 抑制细胞呼吸影响K +通过Na +-K +泵的转运 D. 能同时转运葡萄糖和 Na +的载体蛋白不具特异性 二、糖、蛋白质、脂质三大有机物代谢 1.三大营养物质的来源和去路 (1).糖代谢 消化吸收 氧化分解 水解 脱水缩合

从反应式上可以得出,经过转氨基作用,氨基酸的数量没有改变,但种类改变了,通过转氨基作用形成的氨基酸都是非必需氨基酸。 (2)脱氨基作用:是指将氨基酸中的氨基脱下来的过程。脱下来的氨基部分(血氨)经血液运输至肝脏内,经过一系列转变最终转化为尿素,通过肾脏排出体外。 3.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之间转换关系 (1)糖类和脂质之间的转化关系:糖类代谢中间产物可以转变为甘油和脂肪酸,两者结合生成脂肪,这种转变可以在人和动物体内大量进行,这就是人吃糖变胖的原理。但是脂肪只能少量转变为糖,甘油经过一系列的过程可以转变为糖,而脂肪酸几乎不能转变为糖,因此脂肪不能大量转变为糖,这就是肥胖以后很难减肥的原因。 A.糖类和蛋白质之间的转化:糖类代谢的中间产物能转变为非必需氨基酸,但是由于糖类分解时不能产生与必须氨基酸相对应的中间产物,因此糖类不能转变为必须氨基酸,这就是人体每天必须摄取一定量蛋白质的原因。蛋白质经过脱氨基作用,其中不含氮的部分可以转变为糖。 B.蛋白质和脂质之间的转换:氨基酸代谢过 程中的中间产物可以转变为脂肪,又可以转变 成脂肪酸,因此在人和动物体内蛋白质可以大 量合成脂肪。此外,有些氨基酸也可以转变成磷脂。但是脂肪几乎不能转变为氨基酸,甘油可以转变为丙酮酸,然后通过转氨基作用生成某些非必需氨基酸,脂肪酸却不能转变为氨基酸,因此脂肪酸不能转变为氨基酸。总之,任何动物不能利用脂质来合成蛋白质。 (4)三大营养物质之间转化的局限性:三大营养物质之间的转化是有条件的。例如,只有在糖类供应充足的情况下,糖类才有可能大量转化为脂肪。正常情况下,人和动物所需要的能量主要由糖类氧化分解供给的,只有当糖类代谢发生障碍的时候,才由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供给能量。当糖类和脂肪酸摄入量不足时,体内的蛋白质的分解就会增加,而当大量摄入糖类和脂肪酸时,体内蛋白质的分解

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第32讲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 基础考点梳理 最新考纲 1.了解油脂和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举例说明油脂和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2.了解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氨基酸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4.了解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自主复习 一、油脂 1.概念 油脂是甘油与高级脂肪酸脱水形成的酯。 常见的形成油脂的高级脂肪酸有:硬脂酸C17H35COOH、软脂酸C15H31COOH、油酸C17H33COOH。

3.分类 (1)按状态分????? 油:常温下呈液态脂肪:常温下呈固态 4.物理性质 (1)油脂一般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2)天然油脂都是混合物,没有恒定的沸点、熔点。含不饱和脂肪酸成分较多的甘油酯,常温下一般呈液态,含饱和脂肪酸成分较多的甘油酯,常温下一般呈固态。 5.化学性质 (1)油脂的氢化(油脂的硬化) 油酸甘油酯与H 2发生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水解反应 ①酸性条件下 如硬脂酸甘油酯的水解反应方程式为: ②碱性条件下——皂化反应 如硬脂酸甘油酯的水解反应方程式为: 其水解程度比酸性条件下水解程度大。 二、糖类

1.糖类的概念和分类 (1)概念:多羟基醛、多羟基酮和它们的脱水缩合物。 (2)分类 ①单糖:不能发生水解的糖。如葡萄糖、果糖、核糖等。 ②低聚糖:1 mol糖能水解生成2~ 10 mol单糖的糖,以二糖最为重要,常见的二糖有麦芽糖、乳糖和蔗糖等。 ③多糖:1 mol糖能水解生成很多摩尔单糖的糖。如淀粉、纤维素(它们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等。 2.葡萄糖与果糖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专题复习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回顾 【知识储备锦囊】 一.氧化还原反应概念 1.氧化还原反应:所含元素化合价 的反应;本质上是电子 的反应。 2.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1)氧化剂:所含元素化合价________的反应物,既_____电子的反应物; (2)还原剂:所含元素化合价________的反应物,既_____电子的反应物; (3)氧化产物:所含元素化合价______后生成的产物; (4)还原产物:所含元素化合价______后生成的产物。 总结规律: 3.判断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 ①标化合价 ②若有化合价升降,则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③反应式: 二.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1.氧化性、还原性与化合价的关系: 元素处于最高价态时,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态时,只有还原性...........; 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时.....,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 2.依据反应方程式比较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强制弱规律: (还原性强) 化合价降 得电子 还原反应(氧化性弱) 化合价降 得电子 表现氧化性 被还原 发生还原反应 氧化剂 还原产物 化合价升 失电子 表现还原性 被氧化 发生氧化反应 还原剂 氧化产物 记忆口诀: 氧化剂:降得还 还原剂:升失氧

则:氧化性: 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 还原剂>还原产物 如: Cl 2 + 2Fe 2+ = 2Cl — + 2Fe 3+ 则:氧化性: Cl 2 >Fe 3+ ;还原性:Fe 2+ >Cl — 注意: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只有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或还原性: 还原剂>还原产物)时,反应才能发生反应,即强氧化剂制取弱氧化剂,强还原剂制取弱还原剂规律........................。 3.依据一些规律判断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 ①金属活动性顺序 ②根据非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 一般来说,单质非金属性越强,越易得到电子,氧化性越强;其对应阴离子越难失电子,还原性越弱。 ③典型粒子氧化(或还原)性强弱: 氧化性:Br 2>Fe 3+ >I 2>S 还原性:S 2- >I ->Fe 2+>Br - 4.依据元素周期律及周期表中元素性质变化规律来判断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 同周期元素,从左至右,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氧化性逐渐 ,还原性逐渐 ; 同主族元素,从上至下,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氧化性逐渐 ,还原性逐渐 。 5.根据原电池的正负极来判断: 在原电池中,在负极..反应的物质还原性...一般比.作正极..物质的还原性强....。 三.氧化还原反应中常见规律: 1.电子守恒规律(价守恒): 化合价升高总数..=化合价降低总数..=得电子总数..=失电子总数..=电子转移总数.. 2.有升必有降,有失必有得规律 3.先后规律:还原性强的先被氧化,氧化性强的先被还原 4.归中规律:化合价都在同种元素升降时,较高价降低和较低价升高只能往中间价...靠拢。 四.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1、配平原则: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间得失电子总数(或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2、配平方法:一标、二找、三定、四平、五查 一标:标出各原子的化合价 二找:找出反应前后变化的化合价 三定:根据最小公倍数法,计算出“得失电子总数(或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四平:先配平化合价变化的原子个数,再配平其它原子 五查:检查反应前后各原子是否守恒 (还原性强) (还原性弱) 化合价降 得电子 还原反应(氧化性弱) 由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还原性逐渐减弱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t K + Ca 2+ Na + Mg 2+ Al 3+ Zn 2+ Fe 2+ Sn 2+ Pb 2+ (H +) Cu 2+ Hg 2+ Ag + pt + At 3+ 由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氧化性逐渐增强

4生命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换

1、新陈代谢(自我更新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区别,其完成通过 3、生物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是A TP,其中文名称是腺苷三磷酸,结构简式可表示为A—P~P~P,分子中含有2个高能磷酸。将其逐步水解,可依次得到ADP和AMP,后者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将其彻底水解,产物有1分子的腺嘌呤、1分子的核糖、3分子的磷酸基团。每摩尔ATP水解释放的能量约为30.5KJ/mol。合成ATP的能量由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有机物氧化分解提供。

5、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该细胞器由双层膜包围,内含基质和几十个基粒,后者由多个类囊体重叠而成,该结构是受光面积大大增加,与光合作用相关的色素就分布在类囊体的膜上。

固定CO2 + C5→2C3 ATP + H2O →ADP + Pi +能量 NADPH →NADP+ + H+ + 2e- C3 →C5 9、光合作用形成的糖,大部分从叶绿体运输至叶肉细胞变转变为蔗糖,并运输至植物体全身;另一部分以淀粉的形式贮存在叶绿体中;还有一部分参与合成氨基酸、蛋白质、脂质等物质。 10、光合作用的强度,又称光合速率,可以用一定量的植物在单位时间内进行光合作用释放 无光时,光合大多数绿色植物10-35℃时可正常进行 11、除绿色植物外,细菌也能进行光合作用。而亚硝酸细菌和硝酸细菌属于化能自养型生物。光能自养型与化能自养型相同点是均可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不同点是合成有机物时所需能量来源不同。 光强

化学反应及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反应及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掌握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理解氧化和 还原、氧化性和还原性、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概念。能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 数目,并能配平反应方程式。掌握离子方程式的概念,能正确书写及判断离子方程式。 掌握 离子共存的判断方法。 掌握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的微观实质。 掌握反应热的概念, 能正确书 写及判断热化学方程式,并进行反应热的有关计算。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总结的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培养学生对相近和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分析、 比较的能力,在对比中找出其本质区别和 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科学思想:通过化学方程式配平、离子方程式及热化学的书写,树立物质转化过程中 质量、得失电子、电荷等守恒的思想。 科学品质:培养学生认识事物应分析其本质的品质及对科学概念准确理解的品质和实 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比较和辨析、分类、分析和综合逻辑方法。 【重点、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离子共存,热化学方程式。 基础知识 、化学反应分类 「优令反应 枸种的变犹-分解反应 1 「養换反应 L 毘分幅反应 -一展鬣徙还匝反应 原电池 类型一 厂放热用应 电解袒 」不可逆反应 「离子反应一 L 离子秦加的亂北还原底应 L 分子反应 厂崗子互换反碰 化学反应 1-电化学反应

二、氧化还原反应 1概念: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 2、 特征:有化合价的变化(化合价 —— 基石) 3、 本质:电子的转移(电子的得失、共用电子对的偏移) 4、 基本概念: ※氧化还原对立统一关系 实质 判断 变化 物质 性质 产物 _____e ------ 化合价 ______ — 氧化 一 _______________ 剂 一 _________ 性 一 ___________ 产物 _____e- ——化合价 ______ ——还原——_____________ 剂—— ________ 性—— __________ 产物 ※概念串联------用双线桥法表示氧化还原方程式 化合价降低、被还原 氧化剂 + 还原剂=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 J 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5、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判断的一般方法 (1 )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判断: 单质的还原性 氧化还原非氧化还原 反应 权应 三、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 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厂非电解质:非金属氧化物、多数有机化合物 电解质 虽电解质:强 酸、强碱、多数盐 J =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 电离----电解质导电的前提(内因) 电离方程式 '-导电性的强弱:自由移动离子浓度的大小 2、离子反应指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包 括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大类。 2、离子方程式 定义: 意义:离子方程式不仅表示一定物质间的某个反应, 而且还表示所有同一一 类型的离子反应。同时它只表示发生在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6、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4、H 2SO 4、HNO 3'

物态变化中的能量转换同步测试

物态变化中的能量转换同步测试 【知识梳理】 1.熔化热 (1)熔化热:某种晶体熔化过程中所需的_______________之比,称做熔化热。 (2)不同晶体熔化热一般_______不同,非晶体_______________熔化热。 2.汽化热 (1)汽化热:某种液体汽化成同温度气体时所需______________之比,称做这种物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汽化热。 (2)汽化热与物质种类、温度和压强都_______关系。 3.进行物质吸放热的运算时,若无物态变化,只有温度改变,使用公式Q=Cm△t;若有物态变化,还须考虑运用熔化热或汽化热的相关知识进行运算。 【基础达标】 1、火箭在大气中飞行时,它的头部跟空气摩擦发热,温度可达几千摄氏度。在火箭上 涂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下熔化并且汽化,能起到防止烧坏火箭头作用,这是因为() A.熔化和汽化都放热B.熔化和汽化都吸热 C.熔化吸热,汽化放热D.熔化放热,汽化吸热 2、生活中常有“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说法。“扬汤止沸”是把锅里沸腾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烧的木柴,应用热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扬场止沸”和“釜底抽薪”都只能暂时止沸 B.“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能彻底止沸 C.“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釜底抽薪”能彻底止沸 D.“扬汤止沸”能彻底止沸,“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 3、在通常情况,已知液态氧的沸点是-183°C,液态氮的沸点是-196°C,液态氦的沸点是-268°C,利用液态空气提取这些气体,随温度升高而先后分离出来的次序是()A.氧、氦、氮B.氧、氮、氦 C.氦、氧、氮D.氦、氮、氧 4、深秋的早晨起床时可看到房间玻璃窗上有许多小水珠,这些水珠在() A.窗玻璃朝房内的一面 B.窗玻璃朝房外的一面 C.窗玻璃的里外两面 D.不能断定在哪一面 5、用飞机向云层喷洒干冰(固体的二氧化碳)是一种人工降雨的方法。以下列出几个 物态变化过程:a.干冰迅速吸热升华。b.干冰吸热熔化。c.云层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雨滴。d.云层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e.水蒸气以干冰为核心凝结成雨滴。f.小冰晶下落遇暖气流熔化雨滴。在这种人工降雨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为()A.a、c B.a、d、f C.b、c D.e 6、我国研制一种聚乙烯材料,可在15°C-40°C范围内熔化和凝固。把这种材料制成小 颗粒,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板,来调节室温,其道理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