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宜居城市建设实践及其启示

国外宜居城市建设实践及其启示
国外宜居城市建设实践及其启示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and Its Enlightenment of Livable City Abroad

姜煜华 甄峰 魏宗财

国外宜居城市建设实践及其启示

1 国外宜居城市研究概述

1.1 关于宜居城市的定义

宜居城市,即适宜居住的城市,这是一个极其概括而又内涵丰富的概念。在国外,不同的专家、学者对宜居城市的概念、标准和认识的看法不同,实践的侧重点也不同。

哈尔韦格(D.Hahlweg, 1997)认为:在宜居城市中,能够享有健康的生活,能够很方便到达要去的任何地方——不论是采取步行、骑车、公共交通或是自驾车的方式,宜居城市是一个全民共享的生活空间[1]。萨尔扎诺(E.Salzano, 1997)认为:宜居城市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枢纽:宜居城市尊重所有的历史遗迹(我们的根),同时它也尊重那些还未降临尘世的人们[2]。埃文斯(P.Evans, 2002)认为城市的“宜居性”概念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适宜居住是其中之一;宜居城市还应该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3]。伦纳德(Lennard.H. L. t, 1997)则提出了如下宜居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在宜居城市中,人们可以彼此自由地交流;健全的平等对话机制是很重要的;城市公共管理机构应该经常举行各种活动、庆典和公众集会;一个好的城市不应该为恐惧的气氛所主宰,不应该有歧视异族、认为他们低人一等或是天生邪恶的观念;一个好的城市能够提供合适的公共设施,以作为社会学习和成员社会化的场所,对于儿童和青年而言,这些场所是他们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城市应该是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有机体;城市中的居民应该彼此认同、彼此尊重;我们应该注重城市建设中的审美考虑、建筑美学和实体环境的深层次文化含义[4]。1.2 理论与实践进展

宜居城市建设实践较早出现于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它不是一种运动,而是城市发展水平进入高质量阶段的一种必然,是随同城市建设过程“生长出来”,被逐步认识并因此开始频繁使用的概念。如果回溯城市发展历史,有相当共通含义和比较完整的认识体系的概念应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该理论的出现正式吹响了改善城市质量、关注城市生活的号角。

《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首先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这种适合居住的城市观,两个宪章一致认为要争取获得城市生活的基本质量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摘要:城市宜居性是当前国际城市发展研究的一个热点,在国外已经拥有一批宜居性建设较好的城市,而在快速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中国仍处于理论与建设的摸索阶段。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本文选取了国外不同规模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宜居城市建设案例并对其实践经验进行了深入分析及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论文针对目前我国宜居性建设的不足,提出了几点对我国宜居城市建设的启示。Abstract: Livable city is a hotspot of research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rrent international cities. There has been a set of nice constructed livable cities abroad. However, in China, which is a fast urbanized and industrialized country, we are still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theory and construction. Through a large amount of references, this paper selects several representative livable cities in various scales abroad, and deeply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exercises.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talks about the defects of livable cities in our country, and proposes enlightenment for Chinese livable cities.

关键词:国外;宜居城市;建设案例 Keywords: Abroad; Livable City; Construction Case

作者:姜煜华,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硕

士研究生。carrie.008@https://www.360docs.net/doc/f113070469.html, 甄峰,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博士,教授

魏宗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助理规划师

使城市成为一个“宜人化”的生存空间。大卫·史密斯在其著作《宜居与城市规划》中,倡导宜居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明确其内涵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公共卫生和污染问题等层面上的宜居;二是舒适和生活环境美所带来的宜居;三是由历史建筑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宜居。1961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居住环境的基本理念,即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舒适性。1996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的联合国人类住区大会通过了《人居议程》,提出了为所有人提供合适的住房和实现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的两大目标。

除了学术界的研究之外,有关宜居城市的实践也逐步开展起来。2001年《巴黎城市化的地方规划》提出将城市生活质量作为巴黎规划和建设一个重要的内容,确保城市功能的多样性和居民的社会融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社会文化和环境。2003年的《大温哥华地区长期规划》将“宜居城市”作为一个重要的目标,并指出宜居城市是一个能够满足所有居民的生理、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求,同时有利于居民自身发展的城市系统。2004年2月发表的《伦敦规划》中,将“宜人的城市”作为一个核心内容加以论述,提出了建设宜人的城市、繁荣的城市、公平的城市、可达的城市和绿色的城市的发展目标。宜居城市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各城市发展的目标之一。

2 国外宜居城市建设案例解析

尽管宜居城市作为一个新的发展理念已经对国内城市的发展与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国内目前关于宜居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仍刚处于起步阶段。而在国外,不管城市规模的大与小,都有一批宜居性建设较好的城市,值得我们借鉴。

2.1 温哥华(Vancouver)[8-10]

2.1.1 城市发展背景概况

温哥华是加拿大西南的海滨城市,三面环山,一面傍海。气候终年温和湿润,环境宜人,以丰富的人文资源著称,是加拿大著名的旅游胜地,也是目前世界上最适宜人居的城市之一。2005年被英国经济学家信息部(EUI)授予“世界最适宜居住的城市”。

2.1.2 宜居城市建设的主要措施

人口的急剧增长曾给温哥华的城市发展带来结构上的转变,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城市地域的蔓延,迅速而又稳定地增加了汽车的使用,交通拥挤和空气污染连续增加等。对此,温哥华在城市发展建设中,遵循“精明增长”的理念,走发展紧凑型都市区之路。市政当局通过刺激中心城区的人口增长,促进就业岗位和住宅数量之间达到平衡,以减少对机动车交通的需求。这不仅有助于形成更加紧凑的城市形态,而且避免了低密度的城市扩散及其对城市周围富庶的佛斯河谷底的威胁。

具体而言,温哥华注重营造多中心、多级别的都市中心;运用“集中增长模式”,在划定范围内统一公共基础建设及其他城市服务;增加公共交通,鼓励人们改变出行方式,劝诫单独使用交通工具;减少土地消耗,防止低密度扩张,集约和“精明”地使用土地。为营造亲切宜人的城市氛围,温哥华城区的设计指导思想是通过贯穿整个地段类型多样的开敞空间体系将建成区分为若干独立规划的居住组团,合理布置低层和高层住宅,在保持人性化尺度的同时实现居住高密度。

对于高密度的中心城区,温哥华的城市设计注重规划、比例和色彩等。城市用地生态空间富裕,建筑物以花草树木作为屏障,控制商店店面宽度以适应行人的要求,加设遮蔽设施以避免天气变化的干扰。建筑的底层部分道路红线取齐,以加强街道上的城市气氛;所有的高层塔楼避免直接进入行人视觉范围,以提高街道的舒适宜人度并保证街道上阳光充足,令现代化的城市设计与自然风光相互辉映。

可以说温哥华是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下创造了宜居和充满活力的空间,市内交通便利,公共服务完备,景观优美且丰富多样,这些铸就了温哥华优质的城市生活品质,也树立了大城市打造宜居的典范。

2.2 新加坡(Singapore)[11-14]

2.2.1 城市发展背景概况

新加坡位于东南亚,是马来半岛最南端的热带城市岛国。国土面积为641.4平方公里,人口为320万,在这个蓬勃发展的城市是植物创造了凉爽遮荫的环境,弱化了钢筋混凝构架和玻璃幕墙僵硬的线条,增加了城市的色彩。政府和市民把花草种满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花园城市。

2.2.2 宜居城市建设的主要措施

新加坡发展最大的约束是土地资源,但城市的发展并未受其影响,其开发成功主要归因于有一个明确、清晰和强有力的政府控制体制。它依据坚实的政策环境,使专业规划者与企业很好地合作;它果断地执行了一些重大的政策和规划,才使新加坡有了今天的宜居环境。

新加坡最引人注目的是其良好的绿化环境,这是基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首先,规划部门精心编制了“绿色和蓝色规划”,这确保新加坡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同时仍拥有绿色和清洁的环境;其次,新加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提出不同的绿化美化目标;保证与城市变化的方向相一致;此外,政府出台了诸如《公园与树木法令》、《公园与树木保护法令》

姜煜华甄峰魏宗财

等一批法律法规,要求所有部门都必须承担绿化责任,对损坏绿化的行为实行严厉处罚。

在新加坡,政府充分发挥职能,实现“居者有其屋”。政府设有建屋发展局,专门解决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问题。新加坡的经济适用房称为组屋,政府对购买组屋人群的收入有一定限制。至于商品房,政府只根据政策批租土地。其次,为了让居民都能买得起房,新加坡政府推出一系列优惠措施:制定公积金制度;坚持组屋小户型、低房价原则;对居民购买组屋实行免税优惠措施等。另外为了保证居民的生活质量,建屋发展局在组屋的地址选择、样式设计及配套设施建设上都颇费心思。

此外,在交通建设方面,新加坡政府重视公共交通发展,制定和完善了城市交通总体规划,投入巨额资金,加快城市陆路交通网络的建设并且通过将快速轨道系统延伸到新城镇和居住区中心来获得一个整体有效的交通系统;在人才培养方面,新加坡面对新时期的机遇和挑战,把人才培养与引进放在了政府工作的重要地位,并通过如文体活动、娱乐活动、知识讲座、法制宣传、讨论会等社区教育来丰富民众业余生活,提高全体市民素质。

总之,新加坡政府完善的规划体制为宜居城市的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保障,并避免了城市发展中很多缺少控制的问题。管理机制能保证不同的规划和执行部门间的紧密合作,保证公众充分参与规划进程并及时提供反馈意见,从而获得一个可信而可行的规划。公私之间的紧密合作是成功开发中整合意见和资源的一条值得世人借鉴的途径。

2.3 西雅图(Seattle)[15-17]

2.3.1 城市发展背景概况

西雅图属纽约州,是美国太平洋西北海岸一个商业、文化和技术中心,也是美国的高科技产业中心之一。西雅图地区常年风景如画,并有着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近几十年来,多次被评为“美国最适合工作及居家的城市”。2.3.2 宜居城市建设的主要措施

西雅图在宜居城市建设方面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它率先提出并贯彻实施了“可持续发展的西雅图”模式,成为世界上众多城市效仿的对象。西雅图在规划的内容、编制程序和规划修订上均较全面地贯彻了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具有强烈的整体意识、区域意识和社区意识。

规划首先确立了弹性生长的规划框架,提出了独创新颖的规划模式——都市集合,制定了完善可行的规划策略,并建立了规划的法律和财政保障机制。其中,都市集合的用地模式,主要是将西雅图都市区按建设密度从大到小分为“都市中心集合”、“核心型都市集合”、“居住型都市集合”和“社区中心点”四大类,每类按照各自的特点分别进行规划,充分体现了控制增长、节约土地资源、降低能源消耗、高效利用基础设施、保护环境、鼓励公众参与、提倡社会公平、改进生活品质、加强社区意识,保护地方特色及整体规划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交通规划中,力求缩短通勤和购物距离,鼓励公交、小巴、自行车、步行等多种出行方式,并为其规划和设计完善的设施及环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节能、环保、高效、循环、多样以及区域性和社区性等综合特征。社区规划则遵循自上而下、协调合作、平衡利益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规划要素界定了规划的总体原则和框架,设计了专门的规划程序和格式,以保证每个不同的社区在规划上的同一性。

在整个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过程中,高质量、高效率,系统而程序化的公众参与是西雅图成为宜居城市的重要保障。在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开发等多方面,都能保证切实有效的公众参与,参与行动随具体项目进程分阶段分解到整个过程中。在参与过程中,制定了比较系统的规划操作程序,涉及内容根据具体项目的特点,由政府、专家和利益相关人共同协商制订,公众进行评判和监督。为保证公众参与的质量与效率,尽可能地量化程序中的各项指标,使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另外,减少各类资源消耗、维护资源环境也是西雅图建设宜居的一项重要举措,包括减少家庭及办

图2 新加坡:花园城市

资料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f113070469.html,/?uid-481-action-viewspace-itemid-3919图3 西雅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资料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f113070469.html,/luoluo10/album/ item/bb78fffcac3e7a94b901a0fb.html#IMG=bb78fffca c3e7a94b901a0fb

图1 温哥华:高密度下的宜居城市

资料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f113070469.html,/logs/4510288. html

公环境的资源消耗,降低城市对各项资源的使用,增加资源的再利用和循环利用等方面。

2.4 其他国外城市

2.4.1 中小城市的宜居性建设背景

现代城市的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创造城市文明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城市问题,而这样的城市问题往往出现在人口集聚增长的大城市及特大城市,在中小城市尚不突出。不仅如此,中小城市在宜居性建设上也更具有优势。首先大量的中小城市面积并不太大,但与山水自然保持密切的联系,具有较好的生态优势。其次,多数中小城市社会结构不复杂,流动人口不太多,相对来讲,社会较为安定,易加强管理和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第三,不少中小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具有地方性、民族性、多元化的特征,可以因地制宜地建设独具个性特色的城市。此外,中小城市的住房价格相对便宜,加上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比较和谐的社会关系,比大城市方便的交通条件和城乡之间的联系,更容易造成祥和、安全、健康、便捷的人居环境[20]。事实上,排在美国、德国等多个国家的宜居城市排行榜前列的几乎全都是小城市。

2.4.2 具体案例分析[21]

(1)美国

最受美国人青睐的小城多是高等教育中心。弗吉尼亚州的夏洛茨维尔市被《城市排名和等级》评为全美最适宜居住的地方,这里有著名的弗吉尼亚大学,还有雪兰多国家公园,风景十分秀丽。除了优越的自然环境,弗吉尼亚大学在高科技方面与企业的研究合作,还为该市带来了稳定的就业机会,使经济健康发展。

交通方便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也是美国人挑选宜居城市的重要条件。位于华盛顿的班布里奇岛,有好的学校,房屋价格合理,风景优美,且拥有大城市休闲娱乐的便利交通条件,人们每天搭乘渡轮就能到临近的大城市。纳珀维尔是独特的安静与平和、都市风光与小镇生活和谐共存的小城。沿着河边小道漫步,每个人都会随时驻足和旁人闲谈。在拥有这种闲适生活的同时,纳珀维尔拥有所有可能的购物设施、首映影院和各种档次参观的地方。

《金钱》杂志和CNN评出的“全美最宜居城市”是美国一个普通的小城市——新泽西州的莫里斯敦。洛克希德公司的雷达制造基地、一家大型IT公司和银行分行,为这里的居民提供了充足的就业机会。城中的学校教育水平较高,犯罪率低。每到节日,还有全市性的音乐、戏剧表演。高收入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吸引人们在此安家落户。

(2)德国

德国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和《焦点》杂志每年都推出“宜居城市排行榜”。该评选活动有30项标准,其中包括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的学校、安全的街道、充足的就业机会以及供人们自由进行艺术和休闲活动的空间等。评选结果表明,德国宜居城市的排行榜中,更多的是戈斯拉尔等小城市,即使排行榜中最大的城市慕尼黑和法兰克福,也不过上百万人口。

以戈斯拉尔为例,城市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美丽古朴的街道。由于紧邻高速公路,并有铁路线经过,交通非常便利。生活配套设施齐全,德国十大连锁超市都在这里开了购物中心。西门子、大众等大公司在此设有制造基地,一些服务性机构也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不仅如此,小城民风淳朴,禁止出售酒精饮品,但有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丰富的夜生活也不逊于大都市。近10年小城没有发生一起恶性刑事犯罪活动。残障人士或行动不便的老人,可以自驾残障车,方便地行驶在城市的每个角落。从其他国家来的移民,也能与原来的居民和谐共处,没有种族和肤色的区别。

(3)阿根廷

图4 夏洛茨维尔:高等教育中心

资料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f113070469.html,/view/picture/ p_2386.html 图5 戈斯拉尔:古朴美丽的

小城

资料来源:h t t p://s a n j i i.

https://www.360docs.net/doc/f113070469.html,/82450969.html

图6 巴利洛切:风光秀丽的小城

资料来源:h t t p://w w w.9w i n e t o u r.c o m/h t m/

lyzx/200712171447466862.html

姜煜华甄峰魏宗财

在阿根廷,宜居的标准就是人们能不能在这里健康、快乐、富裕地生活,愿不愿意在这里安下自己的家。目前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2005年全球“五大最适合退休人员居住的城市”之一的巴利洛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巴利洛切位于安第斯山脉东麓,风光秀丽,有雪山、森林和草甸,旅游业是其主要产业,每年吸引大约50万游客。旅游业及相关产业为当地创造了良好的就业环境。丰富的文化生活也是吸引人们居住的一个重要因素。巴利洛切的博物馆、剧院和电影院,按人均比例计算,在阿根廷处于较高水平。天气好的周末,当地的青少年和文艺团体,经常会在市政广场搞一些免费的演出活动。

在巴利洛切,一栋带1 000多平方米绿地、能看得见湖水的两层小楼,售价基本在10万到30万美元之间。这是一个中等收入家庭能接受的水平,因此城市生活成本较低,也增加了城市的生机与活力。

2.5 国外宜居性城市建设案例总结

从上述宜居城市的发展案例中,不难看出,优美的环境是公众对宜居最基本的要求,不论是像温哥华、新加坡一样的大都市,还是如同夏洛茨维尔、戈斯拉尔这般的小城镇,政府在如何创建优美宜人的居住环境上均下足了功夫。所以,几乎所有提出建设宜居城市口号的城市都会从生态建设入手。国外城市生态化建设已经相对成熟,但他们依然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其内容,美化其环境。

其次,宜居城市应具备完备的物质基础,包括城市公共设施、交通、住房、安全、减灾、就业、就医、福利等各个方面,这是宜居城市的硬件设施,也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必然阶段。国外的宜居城市建设充分考虑了各项硬件设施的便利性与人性化,如西雅图在交通规划中,鼓励多种交通出行方式,并为其规划和设计完善的设施及环境;温哥华在优化一些基础设施时充分考虑不同阶层、不同健康状况人群的便利性等。

宜居城市不仅需要良好的“硬环境”,更需要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软环境”。由于国外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相对完善,所以更重视对城市宜居的内涵建设,强调城市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如温哥华在对城市环境进行整治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营造亲切宜人的城市氛围,并通过具体的手段竭力为公众创造出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新加坡更加重视城市宜居性建设中“人”的因素,通过人才培养、引进以及社区教育不断提高市民自身素质。戈斯拉尔民风淳朴,文化设施丰富,夜生活也不逊于大都市,并且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群都能在这个城市舒适地生活。巴利洛切不仅拥有较高水平的文化基础设施,而且经常会有免费的演出活动在市政广场举行,丰富的文化生活吸引了不少外来居民。其实,这种亲和的人文氛围和人性化的空间尺度,包括社会秩序、道德风尚、教育程度、文化底蕴和娱乐功能等,才是宜居城市真正的精神体现。

3 对我国宜居城市建设的几点启示

结合目前国内城市自身特点,笔者将综合以上国外典型城市宜居性建设的实践经验,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基础设施等不同角度,谈几点对我国宜居城市建设的启示。

3.1 促进公众参与建设

公众参与制定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发展的重大决策对于城市的建设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能帮助管理者了解公众的实际需要和各种规划决定对他们的影响;能启发管理者去创新以满足民愿;能使规划重视人们对城市的多样化追求,增强城市的活力,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总之,公众参与是引导宜居城市建设的一种有效途径,国外典型城市建设的案例已经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在国内,可尝试借鉴国外一些城市在公众参与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如采用分期实施、跟踪反馈、定期评估和修编等方法增加公众在政策制定中的参与,以协调和平衡各方面之间的关系。

3.2 大力推动经济发展

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只有经济得到发展,才能解决城市贫困、环境污染、就业不足等一系列城市问题,才能为居民创造良好的人居硬环境,从而促进人居软环境的建设。不仅如此,宜居城市还要求城市具有强劲的经济发展潜力,以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从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持续地为居民营造一个良好人居环境。针对目前国内城市经济水平普遍较低的现状,可以利用灵活多样的政策引进更多的世界公司来此投资;充分挖掘本地资源,培养相关产业,努力打造城市特色;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并加强基础高新技术的研发,用高科技改变企业落后状况,为宜居城市建设的永续发展提供动力。

3.3 营造优美生态空间

优美宜人的生态环境是建设宜居城市最直观的标志和象征。纵观国外典型的宜居城市建设,不难发现,各城市对于生态城市的建设几乎都是认可的,而且他们在这方面的建设也已经相当成熟。而在国内,虽然一直很明确通过城市生态化建设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生活和生产空间,但是相比而言,生态环境的建设仍然相对滞后,还处于不断学习和借鉴阶段。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有效组织自然景观,精心设计绿化空间,营造宜人的城市氛围并建造多样的活动开场空间仍是目前国内众多城市宜居性建设努力的方向。

3.4 努力创造宜居之所

住房问题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也影响着社会的公平和稳定。宜居城市首先要解决居住问题,“居者有其屋”是宜居最基本的前提。而在这方面,新加坡成为公认的典范。由政府担当住房保障的主体,成立专业化的制度执行机构,按照多数居民购买力确定房价,并通过一系列优惠活动保障居民买房。此外,宜居城市还要具备居得起、居得好和居得久的基本要求和良好条件。建设不能忽略住区环境,应重点推进社区安全、绿化、健康、文化等方面的深化和细化。加强社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并兼顾弱势群体。同时,提高社区的文化氛围和居民素质,注重营造一个安静、清洁、具备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居住环境。

3.5 建立高效交通系统

出行便捷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基础,优先发展交通则是必然的选择。在国外,交通舒适、便捷是人们选择宜居城市的重要条件之一。而在国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汽车数量急剧上升,交通问题已成为影响城市效率、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和市民身体健康的突出问题。宜居城市的交通应该是友好的、高效的交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宜居城市应合理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充分完善交通管理系统,大力发展可供选择的公共交通。与此同时,以人为本,建设宜人的、完整的步行休闲网络,方便市民的休闲出行并通过对客货流的合理组织及城市功能用地的组织减少不必要的机动车交通。

3.6 加强城市安全建设

纵观中外城市发展史,安全保障一直是城市建设的首位需求。一个安全的城市不仅能够在环境和生态、经济和社会、文化、人身健康、资源供给、政府绩效以及其他和城市安全相关的未知方面保持一种动态稳定与平衡协调状态,并对自然灾害和社会与经济异常或突发事件具有良好抵御能力。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城市巨大的人口规模,复杂的利益关系,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使城市安全问题越来越为政府、社会、公众所关注。而目前国内的宜居城市建设对于安全性建设重视不够,也未形成完整的安全城市体系。部分城市即便对此采取了一定的行动,也还是处于起步阶段。一个安全的城市提供给市民的不仅是城市的公共安全保障,还包括城市生态环境安全、城市食品安全、城市社会安全、城市生产安全、城市经济安全、城市文化安全等方面。

3.7 保护城市文化特色

宜居城市不是“千城一面”的景观,每个宜居城市都会有自己的个性特点,而最能反映城市个性的则是这个城市的文化。独具个性特色的城市因其凝聚着地域文化的精华而具有强劲的竞争力,其发展才会有动力和后劲,才有可能朝着宜居城市的方向发展。而目前在国内,城市特色不明显也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大部分城市都难以逃脱“钢筋水泥森林”的城市印象。宜居城市的文化特色不是仅对传统文化的延续,也不是摈弃外来事物的自我崇拜。它应该是在维护城市文脉的基础上,兼容并蓄,融合现代文明而形成的一种特色文化环境。具体说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不仅包括有形的,还包括无形的文化遗产,从而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这是其一。其二,立足本土文化,实现同一场所不同时代特征、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审美追求的多元文化形式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Hahlweg D. The City as a Family[C]. // Lennard S H, S von Ungern-

Sternberg, H L Lennard, eds. Making Cities Livable. International Making Cities Livable Conferences. California, USA: Gondolier Press, 1997.

[2] Salzano E. Seven Aims for the Livable City[C] // Lennard S H, S von

Ungern-Sternberg, H L Lennard, eds. Making Cities Livable. International Making Cities Livable Conference. California, USA: Gondolier Press, 1997.

[3] Evans P, ed. Livable Cities & Urban Struggles for Livelihood and

Sustainability[M]. California, US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td, 2002.

[4] Lennard H L. Principles for the Livable City[C] // Lennard S H, S von

Ungern-Sternberg, H L Lennard, eds. Making Cities Livable. International Making Cities Livable Conference. California, USA: Gondolier Press, 1997.

[5] 埃比尼泽·霍华德. 明日的田园城市[M]. 北京: 商务印刷馆, 2002.

[6] 张文忠, 等.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北京)[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 2006.

[7] 任致远. 关于宜居城市的拙见[J]. 城市发展研究, 2005, 12(4): 33-36.

[8] 吴仁. 温哥华概况[J]. 城市建设与规划, 2005(4): 25-27.

[9] 和田喜彦. 温哥华市的城市规划[J]. 国外城市规划, 1995(3): 40-47.

[10] B.韦斯曼, 著. 温哥华太平洋协和区的建设成就[J]. 刘健, 编译. 中外

建筑, 2000(2): 6-8.

[11] 王飞.“花园城市”新加坡探秘[J]. 生态经济, 2006(1): 126-129.

[12] 毛大庆. 新加坡城市规划纵览: 建造一个宜居的热带城市[J]. 海外.

[13] 中央政策研究室社会研究局. 新加坡:“居者有其屋”[J]. 环球视野,

2007年5月: 64-65.

[14] 孙磊. 花园城市——新加坡[J]. 数字生活, 2002(3): 59-63.

[15] 郝之颖. 对宜居城市建设的思考——从国际宜居城市竞赛谈宜居城市

建设实践[J]. 国外城市规划, 2006(2).

[16] 梁江, 孙晖. 可持续发展规划的范例——西雅图市总体规划述评[J].

国外城市规划, 2000(4): 5-8.

[17] 沈红华. 美国西雅图城市管理扫描[J]. 城市管理, 2002(65): 37-38.

[18] 汤茂林, 谈静华, 吴先华. 世界巨型城市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J]. 国外

城市规划, 2006(1): 27-33.

[19] 王明浩, 李小羽, 刘玉娜, 高翠琳. 关于创建宜居中心城市的探讨[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12月, 21(4): 12-16. [20] 王明霞. 中小城市需专注于宜居城市建设[J]. 浙江经济, 2007年5月:

60.

[21] 国外宜居城市什么样[N]. 环球时报, 2005-9-26(19).

[22] 赵勇. 国内“宜居城市”概念研究综述[J]. 城市问题, 2007(10): 76-79.

国外宜居城市建设实践及其启示

逃离北上广深 中国十大最宜居二线城市

逃离北上广深中国十大最宜居二线城市 2013年10月29日 09:48 来源:中国企业家 分享到: 0人参与0条评论 三亚 三亚的城市发展,是一条超常规和超越式的发展之旅,这在中国的城市发展中非常少见。三亚的发展首先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其次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龙头,总投资达180亿元的海南东环铁路计划于2010年第三季度建成,到时三亚至海口只要几十分钟。经过几年快速的发展,三亚的房市已不再是纯粹意义的住宅房地产,而是具有特殊性的旅游房地产。三亚的商品房销售,岛外购房者占到90%,国外购房者占近3%。在三亚买房消暑避冬,也成为全国以至国外一些中高层消费者追求生活品质的象征。如今,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三亚正逐步成长为世界级的旅游休闲度假城市,成为愿意享受生活和放松心情的人士之选。

天津 对内陆人来说,能闻到海的味儿,能亲近水,又不至于日日领受海风过于热情的吹拂,正是适度。天津有点被天津话带沟里去了的意思,再加一枚狗不理包子,大家就都觉得它土。其实这座城市,正经说来是中国现代化第一城。北洋政府时期,台上的是北京,台后的是天津。私以为,这是天津最大的魅力。租界建筑外头的石头是硬的,里头的思想史、政治史、经济史更硬。故天津的宜居,首先宜的是对历史有那么点兴趣的人。 宁波 让甬城人最津津乐道的是:宁波2006年被公众评为“年度首选宜居城市”,2009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金奖”。与那些干涩、枯槁、笨拙的无水之城相比,宁波很幸运地拥有了穿过城市的流动之水。但它更以经济发达而闻名于世。2009年,宁波市GDP总量超过

了4200 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名列全国第四位。本是以港口而兴的宁波,目前正努力打造立体化的陆、海、空、水交通运输网络,城市的形象与品质也得到全方位提升。 成都 是天下的“盐”。是中国“第四城”。2009年成都荣获“低碳中国贡献城市”。它最新则拟定了建设世界现代化田园城市目标,分三步走:5至8年实现新三最,中西部第一;20年步入世界三级城市比肩休斯顿;30至50年跻身世界二级城市向巴黎看齐。成都的宜居不仅关乎居住问题,而且还在于有良好发展机遇。尽管经历了汶川大地震的考验,成都的楼市依然坚挺,外地人来蓉购房也创了新高。2007年—2009年一季度期间,在成都的购房者中,外地人占四成左右,约三成左右的外地购房者资产在100万元以上。 杭州

国外宜居城市建设经验

国外宜居城市建设的经验 人口的急剧增长曾给温哥华的城市发展带来结构上的转变,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城市地域的蔓延,迅速而又稳定地增加了汽车的使用,交通拥挤和空气污染连续增加等。对此,温哥华在城市发展建设中,遵循“精明增长”的理念,走发展紧凑型都市区之路。市政当局通过刺激中心城区的人口增长,促进就业岗位和住宅数量之间达到平衡以减少对机动车交通的需求。这不仅有助于形成更加紧凑的城市形态,而且避免了低密度的城市扩散及其对城市周围富庶的佛斯河谷底的威胁。 具体而言,温哥华注重营造多中心、多级别的都市中心;运用“集中增长模式”,在划定范围内统一公共基础建设及其他城市服务;增加公共交通,鼓励人们改变出行方式,劝诫单独使用交通工具;减少土地消耗,防止低密度扩张,集约和“精明”地使用土地。为营造亲切宜人的城市氛围,温哥华城区的设计指导思想是通过贯穿整个地段类型多样的开敞 空间体系将建成区分为若干独立规划的居住组团,合理布置低层和高层住宅,在保持人性化尺度的同时实现居住高密度。对于高密度的中心城区,温哥华的城市设计注重规划、比例和色彩等。城市用地生态空间富裕,建筑物以花草树木作为屏障,控制商店店面宽度以适应行人的要求,加设遮蔽设施以避免天气变化的干扰。建筑的底层部分道路红线取齐,以加强街道上的城市气氛;所有的高层塔楼避免直接进入行人视觉范围,以提高街道的舒适宜人度并保证街道上阳光充足,令现代化的城市设计与自然风光相互辉映。可以说温哥华是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下创造了宜居和充满活力的空间,市内交通便利,公共服务完备,景观优美且丰富多样,这些铸就了温哥华优质的城市生活品质,也树立了大城市打造宜居的典范。 新加坡发展最大的约束是土地资源,但城市的发展并未受其影响,其开发成功主要归因于有一个明确、清晰和强有力的政府控制体制。它依据坚实的政策环境,使专业规划者与企业很好地合作;它果断地执行了一些重大的政策和规划,才使新加坡有了今天的宜居环境。新加坡最引人注目的是其良好的绿化环境,这是基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首先,规划部门精心编制了“绿色和蓝色规划”,这确保新加坡在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同时仍拥有绿色和清洁的环境;其次,新加坡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提出不同的绿化美化目标;保证与城市变化的方向相一致;此外,政府出台了诸如《公园与树木法令》、《公园与树木保护法令》、等一批法律法规,要求所有部门都必须承担绿化责任,对损坏绿化的行为实行严厉处罚。 在新加坡,政府充分发挥职能,实现“居者有其屋”。政府设有建屋发展局,专门解决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问题。新加坡的经济适用房称为组屋,政府对购买组屋人群的收入有一定限制。至于商品房,政府只根据政策批租土地。其次,为了让居民都能买得起房,新加坡政府推出一系列优惠措施:制定公积金制度;坚持组屋小户型、低房价原则;对居民购买组屋实行免税优惠措施等。另外为了保证居民的生活质量,建屋发展局在组屋的地址选择、样式设计及配套设施建设上都颇费心思。 此外,在交通建设方面,新加坡政府重视公共交通发展,制定和完善了城市交通总体规划,投入巨额资金,加快城市陆路交通网络的建设并且通过将快速轨道系统延伸到新城镇和居住区中心来获得一个整体有效的交通系统;在人才培养方面,新加坡面对新时期的机遇和挑战,把人才培养与引进放在了政府工作的重要地位,并通过如文体活动、娱乐活动、知识讲座、法制宣传、讨论会等社区教育来丰富民众业余生活,提高全体市民素质。 总之,新加坡政府完善的规划体制为宜居城市的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保障,并避免了城市发展中很多缺少控制的问题。管理机制能保证不同的规划和执行部门间的紧密合作,保证公众充分参与规划进程并及时提供反馈意见,从而获得一个可信而可行的规划。公私之间的紧密合作是成功开发中整合意见和资源的一条值得世人借鉴的途径。 2.3.1城市发展背景概况 西雅图属纽约州,是美国太平洋西北海岸一个商业、文化和技术中心,也是美国的高科

关于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几点思考

对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认识和思考 白塔镇泮怀宇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总结国内外城市化经验和教训得出来的城市建设努力实现的最终目标,即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人类生存发展创造最方便、高效、环保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以下谈一些个人对仙居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认识和思考: 一、对生态宜居城市的几点认识 1、生态宜居城市提出的背景。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城市的“生态性”和“宜居性”产生了迫切的需要。1976年联合国首届人居大会提出“以持续发展的方式提供住房、基础设施和服务”;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和“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两个主题,倡导人人享有适当住房,确保人类住区更安全、更健康、更舒适、更公平、更持久,也更具效率的全球性目标。近几年,国内也提出了“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等城市发展新模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宜居城市”加以具体阐释。国内外学者关于生态宜居城市的理论探讨正悄然兴起。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100多个城市把“宜居城市”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 2、生态城市的内涵。生态的概念查阅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等,有关的定义或解释是:生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在2010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邹德慈对城市的生态城

市概念进行了解读。生态城市的概念存在了几十年,二十世纪工业文明以后,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城市而提出的生态城市。邹院士指出,首先生态城市的核心应当是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由三个主要的子系统组成,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态城市是三大系统协调而且良性运行的城市。生态城市应该是生态系统健康的、良性的城市。 3、宜居城市的内涵。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宜居城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宜居城市是一个全方位的概念,强调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各个方面都能协调发展,人们在此工作、生活和居住都感到满意,并愿意长期继续居住下去。狭义的宜居城市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适宜人们居住的城市。在实践中,有的城市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宜居城市建设的首要位置,突出园林绿化的作用。宜居城市又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含义。从宏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良好的城市大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人工建筑设施环境在内,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从中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规划设计合理、生活设施齐备、环境优美、和谐亲切的社区环境;从微观层面来看,宜居城市应该具备单体建筑内部良好的居室环境,包括居住面积适宜、房屋结构合理、卫生设施先进,以及良好的通风、采光、隔音等功效等。 因此生态城市和宜居城市从内涵上讲应该是相互交融互通的,生态的才是宜居的,或者说宜居的城市必然也是生态良好的城市。 二、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主要思路

国外城市规划的经验及借鉴

国外城市规划的经验及借鉴 世界上一些占领导地位的城市包括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悉尼等都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下面将这些城市在规划过程中对如何适应人口的变化、加速经济增长、促进环境保护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做出归纳总结。它们规划过程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有很多是值得我国大城市规划学习的,因此,在文章的最后论述了这些方法和经验对我国大城市的规划建设的借鉴意义。 伦敦人口现在是740多万,预计在2016年达到810万,国际移民不仅使得伦敦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而且也使得人口的年龄结构、种族结构、家庭结构等变化也非常大。纽约的人口在2000年3月大约是它历史上的最高记录800万,比1990年最近一次人口普查增长了9.4%。纽约的人种结构差异和种族差异对比整个美国的平均水平还大些,如人种结构混血人占27%、黑种人占25%,非混血的白种人仅占35%,这个指标低于整个美国平均水平69%,虽然亚洲人和其它非混血人现在所占的比例小但因为移民原因而增长很快。东京的人口预计在2010年(大约1226万)和2015年(大约1220万)达到顶峰之后会逐步下降,然而预计在2010年以后家庭数因为家庭变小而将会持平;到2015年65岁或以上的老年人口将陡增到283万,这个数目将是1995年的2倍,达到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新加坡自从独立来人口增加了一半,2000年人口总数达到400万,然而非正式定居的居民人数增长最快,从1990年的31.1万人增长到2000年的75.4万人。悉尼的人口总数预计在2011年至2016年某个时间会增长到450万,比1998年增长12.5%,同时平均每户大小也从1971年的3.1人降至1996年的2.7人,另外城市的中心城区的衰退仍然是悉尼的一个主要问题,中心城区人口的减少,而郊区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增长,在1996年占到45%。 伦敦经济增长较快,该城市的产业结构以金融贸易、旅游等第三产业为主,商业和金融服务部门和其它一些如高科技支撑的产业创造的就业占到全市三分之一,并且生产出40%的伦敦财富,这种高速增长趋势既使得伦敦中心区的办公闲置率几乎减半,同样也因为房租价格的上升导致商业成本的上升;零售业是伦敦的第二大部门,然而在80年代和90年代,地区商业中心、超市和零售仓库的发展是大量依靠城市的大规模交通发展起来的,导致了城市污染达到不可接受的地步,而且一些伦敦普通被市民排除在这些部门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和设施便利之外;旅游业也是伦敦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部门,英国最高级别的艺术品和文化产品的出口市场和许多商店和饭店都集中在此,伦敦有英国最集中的旅馆,但70%的旅馆床位都集中在伦敦的三个中心区,使中心区超负荷发展。纽约继续发

大伦敦城市规划解析

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解析作业 ————大伦敦城市规划解析 引言:本文以两个层面对大伦敦城市规划进行综合解析,并按照时间线索及理论线索两个线索对全文进行逻辑性的把握。 伦敦简介: 伦敦是世界著名都市、英国的首都,是英国金融、文化、艺术、教育的中心。她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是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她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教育生活,众多的世界著名大学、学院和其它教育机构。伦敦交通发达、地铁、火车、地面公共汽车连接成网,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 大伦敦包括伦敦城、内伦敦和外伦敦,共1580平方公里,共有33个区,其中伦敦城是核心区,面积只有1.6平方公里。 层面一:大伦敦规划属性解析 规划概况: 大伦敦环加放射线,城周用绿化环带围绕的城市发 展模式,以市中心为半径48km范围内,分四个同心圆 地区。规划核心的开发策略,是寻求一种整合的、多中 心的路径来实现其发展目标,因此它特别强调要为次区 域层面的开发活动提供持续的规划框架。大伦敦规划确 定次区域发展策略的地区包括:中心伦敦、北伦敦、西 伦敦、南伦敦、东伦敦和泰晤士河口门户地区。 1982年编制的大伦敦规划方案中,采取在外围建立 卫星城镇的方式,并且提出大城市人口有机疏散因该从 大城市地区的工业及人口分布的规划着手。这样建 立卫星城的思想开始和地区的区域规划联系在一起。 伦敦四同心圆规划示意图 思想来源: 早期的大伦敦地区的规划方案是公元1942~1944年由P.艾伯克龙比主持制订的。规划区面积为6731平方公里,内有各级地方行政机构共143个。规划区内的人口为650万(1938)。 大伦敦规划也汲取了E.霍华德和P.格迪斯等人的关于以城市周围地域作为城市规划考虑范围的思想,体现了格迪斯提出的城镇群(见城镇集聚区)的概念。 规划历程: 1937年,英政府为解决伦敦人口过于密集的问题,成立了"巴罗委员会"。该委员会于1 940年提出的"巴罗报告"指出:伦敦地区工业与人口不断聚集,是由于工业所引起的吸引作用,因而提出了疏散伦敦中心区工业和人口的建议。1942年由艾勃克龙比主持编制大伦敦规划,于1944年完成轮廓性的大伦敦规划和报告。其后又陆续制定了伦敦市和伦敦郡的规划。在大伦敦规划中体现了盖迪斯首先提出的"组合城市"概念,并且在制定规划过程中遵循了盖迪斯所概括的方法,即"调查-分析-规划方案"。当时被纳入大伦敦地区的面积为6731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

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2020中国科学院内容完整版 《报告》负责人、中科院地理所研究员张文忠介绍,他的研究团队选取了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全国40个城市,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宜居城市问卷调查,重点分析了中国宜居城市指数综合评价结果和分维度评价结果。 结果显示,中国城市宜居指数整体不高。40个代表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准的城市,城市宜居指数平均值仅为59.92分,中位数为59.83分,均低于60分的居民基本认可值,反映出中国和谐宜居城市建设道路还很漫长。 根据评价结果,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的五座城市为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和威海。其中,青岛市城市的综合宜居性评价,位居全国第一位;昆明具备舒适宜人的自然环境和特色的社会文化环境,位居第二位;三亚市以空气环境健康取胜,位居第三位;大连市在城市安全性和自然环境宜人性上表现突出,位居第四;威海市自然环境舒适性和宜人性优势明显,位居全国第五位。 同时,中国城市宜居指数评价最低的五座城市为南昌、太原、哈尔滨、广州和北京。其中,北京位居倒数第一位,离居民认可度尚有较大差距。此外,郑州、南宁、呼和浩特、拉萨和银川宜居指数也相对较低。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本次《报告》评价指标共包括城市安全性、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宜人性、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交通便捷性和环境健康性等6大维度和29个具体评价指标。 研究表明,居民评价得分的是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其次是自然环境舒适度;然后是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而城市安全性评价得分最低,为55.76分,其中交通安全短板制约最为明显;环境健康性评价得分次低,为58.23分,并以雾霾污染要素评价最低,仅为56.4 分;交通便捷性评价也相对较低,为58.59分,停车便利性和交通运行通畅性是居民不满意的症结所在。 “城市安全性、环境健康性和交通便捷性已成为当前制约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三大’短板。”不过,张文忠同时解释,“在29个具体评价指标上,尽管房价与宜居城市有直接关系,但我们特意回避了房价这一评价指标,这主要是为了避免评价结果被房地产商用来炒作。” 《报告》还指出,北京城市宜居指数之所以倒数第一,主要受制于环境健康性、交通便捷性和居民对自然环境的认可度三大维度瓶颈制约。其中,环境健康性维度成为北京宜居城市建设的短板。 宜居城市的构成要素 《GN中国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由包括生态环境健康指数、城市安全指数、生活便利指数、生活舒适指数、经济富裕指数、社会文明指数、城市美誉度指数在内的七项一级指标,四八项二级指标,七四项三级指标组成。总结一下城市宜居性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安全要素 安全是人的需求层次中除了基础生理需求之外的首选。目前城市的物质生活水平使绝大部分城市居民已无需过多地关注基础生理需要, 安全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 维护公共安全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发展的基础, 是居民安居乐业的必要条件和创造宜居环境的保证。因此, 宜居城市需要有完善的预防与应

借鉴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做法探讨

借鉴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做法探讨 作者:沈超来源:城市观察添加日期:11年01月16日 以可持续发展为本质特征的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依托现有城市,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现代科学与技术等手段逐步创建,在生态文明时代形成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居新模式,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接受与大力推崇。尽管各个城市发展条件不同,发展的具体目标和路径也不一致,但发展观却是相同的: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概念,而是要使人类的生存质量及自然和人文环境得到全面优化;发展也绝不仅仅是为了眼前利益,还要顾及人类的长久生存。生态城市的建设为当代城市保持良好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和社会和谐以及提供宜人居住条件开拓了一条新路。 一、生态城市的理论溯源与研究成果 城市是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建设发展的以人为核心的人工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主要场所。生态城市则是人类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长期探索过程中所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模式的一种理想形态。国外对生态城市的探索起源较早,1898年英国社会学家 E.Howard创建的“田园城市”学说,标志着近代生态城市思想的发端。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人与生物圈计划”,最早提出了生态城市这一概念。自那以后,健康城市、清洁城市、绿色城市等一系列旨在改善城市环境、解决城市生态问题的城市改造运动在西方兴起,促使生态城市概念不断丰富和完善。1984年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O.Yanistky认为,生态城市是指自然、技术、人文充分融合,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最大限度发挥,居民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以保证的一种人类聚居环境。1987年国际生态城市运动的创始人、美国生态学家理查德?雷吉斯特将建设生态城市的原则从最初的简单的包括土地开发、城市交通和强调物种多样性的自然特征,发展到涉及城市社会公平、法律、技术、经济、生活方式和公众的生态意识等多方面的丰富体系。根据理查德?雷吉斯的观点,生态城市应该是三维的、一体化的复合模式,而不是平面的、随意的。同生态系统一样,城市应该是紧凑的,是为人类而设计的,而不是为汽车设计的,而且在建设生态城市中,应该大幅度减少对自然的“边缘破坏”,从而防止城市蔓延,使城市回归自然。 在我国,对于生态城市的研究与实践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一些生态专家提出生态城市是应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而建设的社会、经济、自然可持续发展,居民满意,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并从社会生态文明度、经济生态高效度和自然生态和谐度三个方面提出了生态城市的建设指标。生态城市理论在我国城市发展建设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山水城市、绿色城市、园林城市等成为我国城市规划设计的常用术语,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用地结构得到重视。目前我国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生态城市是从全局和系统的角度应用生态学基本原理而建立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质循环良好、能量流动畅通的生态系统。

国外宜居城市建设实践及其启示

The Construction Practice and Its Enlightenment of Livable City Abroad 姜煜华 甄峰 魏宗财 国外宜居城市建设实践及其启示 1 国外宜居城市研究概述 1.1 关于宜居城市的定义 宜居城市,即适宜居住的城市,这是一个极其概括而又内涵丰富的概念。在国外,不同的专家、学者对宜居城市的概念、标准和认识的看法不同,实践的侧重点也不同。 哈尔韦格(D.Hahlweg, 1997)认为:在宜居城市中,能够享有健康的生活,能够很方便到达要去的任何地方——不论是采取步行、骑车、公共交通或是自驾车的方式,宜居城市是一个全民共享的生活空间[1]。萨尔扎诺(E.Salzano, 1997)认为:宜居城市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枢纽:宜居城市尊重所有的历史遗迹(我们的根),同时它也尊重那些还未降临尘世的人们[2]。埃文斯(P.Evans, 2002)认为城市的“宜居性”概念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适宜居住是其中之一;宜居城市还应该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3]。伦纳德(Lennard.H. L. t, 1997)则提出了如下宜居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在宜居城市中,人们可以彼此自由地交流;健全的平等对话机制是很重要的;城市公共管理机构应该经常举行各种活动、庆典和公众集会;一个好的城市不应该为恐惧的气氛所主宰,不应该有歧视异族、认为他们低人一等或是天生邪恶的观念;一个好的城市能够提供合适的公共设施,以作为社会学习和成员社会化的场所,对于儿童和青年而言,这些场所是他们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城市应该是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有机体;城市中的居民应该彼此认同、彼此尊重;我们应该注重城市建设中的审美考虑、建筑美学和实体环境的深层次文化含义[4]。1.2 理论与实践进展 宜居城市建设实践较早出现于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它不是一种运动,而是城市发展水平进入高质量阶段的一种必然,是随同城市建设过程“生长出来”,被逐步认识并因此开始频繁使用的概念。如果回溯城市发展历史,有相当共通含义和比较完整的认识体系的概念应是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该理论的出现正式吹响了改善城市质量、关注城市生活的号角。 《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宪章》首先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这种适合居住的城市观,两个宪章一致认为要争取获得城市生活的基本质量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 摘要:城市宜居性是当前国际城市发展研究的一个热点,在国外已经拥有一批宜居性建设较好的城市,而在快速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中国仍处于理论与建设的摸索阶段。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本文选取了国外不同规模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宜居城市建设案例并对其实践经验进行了深入分析及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论文针对目前我国宜居性建设的不足,提出了几点对我国宜居城市建设的启示。Abstract: Livable city is a hotspot of research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rrent international cities. There has been a set of nice constructed livable cities abroad. However, in China, which is a fast urbanized and industrialized country, we are still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theory and construction. Through a large amount of references, this paper selects several representative livable cities in various scales abroad, and deeply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exercises.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talks about the defects of livable cities in our country, and proposes enlightenment for Chinese livable cities. 关键词:国外;宜居城市;建设案例 Keywords: Abroad; Livable City; Construction Case 作者:姜煜华,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硕 士研究生。carrie.008@https://www.360docs.net/doc/f113070469.html, 甄峰,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博士,教授 魏宗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助理规划师

宜居生态城市规划

宜居生态城市规划 生态宜居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充分有效地运用了各种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得到充分的肯定,这样才有助于全人类的长期可持续化发展,维护好整个生态系统。本文对城市规划和生态宜居城市间的关系及规划进行阐述,以期指导。 一、城市规划与生态宜居城市间的关系 1生态宜居城市是城市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 生态宜居城市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生态宜居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一脉相承。生态宜居城市建设追求以人为本,符合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主流思想。生态宜居城市是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的新方向。城市建设由单纯的追求GDP高速增长向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协调发展转变。生态宜居城市规划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着眼于城市的长远发展,是城市建设理论和发展的正确方向。生态宜居城市能够有效地解决现代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协调人、经济和环境三者之间的矛盾,生态宜居城市理念将引导城市的稳健发展。 2城市规划是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手段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品质的重要因素。建筑密度、城市交通、绿地率控制、医疗、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布局均是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城市设施布局、城市细节设计和城市功能布局均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品质、交通通行和工作环境等,对生态环境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起到建设枢纽的作用。城市规划能够统筹各个部门、协调多方力量,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而共同努力,是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基本保证。城市规划对社会网络的形成和居民行为有着重要影响。规划便利、安全、景观宜人的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居民的户外运动。 二、生态宜居城市的规划原则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是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最直接的实践,是一项全局建设工程。将生态宜居作为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是城市规划建设能够满足居民健康生活和发展的需求。将以人为本作为生态宜居城市的规划原则的出发点,并结合当地相关政策导向确立了规划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原则。第一,以人为本和面向大众的原则。将提高城市居民的健康生活水平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生态宜居城市规划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第二人人参与和共建共享的原则。在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中应当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应当广泛地动员单位、家庭等全社会成员积极参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在人人参与规划建设的同时确保建设成果的共享。第三,坚持突出特色和夯实基础的原则。结合城市的地形地貌等自然环境因素和城市规划现状,探索具有城市特色的生态宜居城市规划项目,并且加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工作,从而逐步建成生态宜居城市。 三、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总体战略 生态宜居城市规划建设的目标是良好的生态环境构建和居民的健康生活。采取以项目建设为带动建设的策略,以影响生态环境改善的城市规划建设因素为切入点,制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总体控制的建设战略。首先,以项目建设带动生态宜居城市的整体发展。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应当将相关项目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出发点,细化生态宜居城市的规划内容和条目,从较为具体的建设项目出发,提高项目建设的针对性,促进生态宜居城市的整体发展。规划建设内容越具体、越细致就越能促进规划建设的发展。项目可以是以某项内容为单元的专项城市建设项目,或是以地域范围为单元的整体建设项目,项目建设是生态宜居城市规划建设的细胞,只有局部功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建设,城市整体规划建设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其次,将城市环境建设作为建设的切入点。日常生活环境和相关基础设施直接影响着居民的健康生活水平,以生态宜居城市的规划内容为依据,进行生态依据城市专向建设,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的环境,从而达到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目的。 四、生态宜居城市的规划 1区域绿地规划 改善区域绿地体系是区域绿地规划的首要任务,加大对区域绿地的控制力度,对区域绿

中国八大宜居幸福城市

中国八大宜居幸福城市 1、大连 大连历史悠久,早在6000年前,祖先就开发了大连,1899年开始称大连。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军对大连地区进行了侵扰。作为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主要战场,大连在近代史上曾遭受两次大的战争劫,沦为俄、日殖民地近半个世纪。 大连环境绝佳,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有“东北之窗”“北方明珠”“浪漫之都” 之称,是中国东北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最大的港口城市;先后获得国际花园城市、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荣誉。 2、威海 威海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较明显。与同纬度的内陆地区相比,具有雨水丰富、年温适中、气候温和的特点。威海市大陆度为54.1%,由于濒临黄海,受海洋的调节作用,表现出春冷、夏凉、秋暖、冬温,昼夜温差小、无霜期长、大风多和湿度大等海洋性气候特点。 1984年威海成为第一批中国沿海开放城市。1990年被评为中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 1996年被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2009年5月7日被评选为国家森林城市。2015年成为中韩自贸区先行示范城市。2016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2017年入选为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2018年1月入选首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3、昆明 昆明享“春城”之美誉,云南省省会,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门户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昆明开放而时尚,浓缩了云南的区位优势,从两千多年前的“南方丝绸之路”到开放的昆明一直是东亚大陆与中南半岛、南亚次大陆各国进行经济贸易往来及政治联系的陆路枢纽。“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使昆明成为中国主要的会展城市之一。 4、莱西 莱西位于胶东半岛中部,是国务院确定的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县市之一。莱西市地形总趋势是北高南低,北部为低山丘陵,中部为缓岗平原,南部为碟形洼地,境内气候为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比较明显,境内有胶东半岛第一大水库莱西湖,姜山湿地公园,连续举办过两届世界休闲体育大会。 2017年11月,莱西市获评“2017年度中国十大品质休闲县市”,“中国十佳两型中小城市”。 5、兰州 兰州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早在500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西汉设立县治,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隋初改置兰州总管府,始称兰州。西陇海兰新经济带支点,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 2017年10月,被授予国家园林城市。 6、西宁

国外生态城市成功经验及我国借鉴

国外生态城市成功经验及我国借鉴 一、国外生态城市建设成功经验 1明确而具体、现实的目标 如丹麦生态城市建设的阶段性环境目标是:试验区内水的消费量减少10%、电消费量减少10%、回收家庭垃圾减少城区垃圾生产、通过建立60个堆肥容器回收10%的有机垃圾制作堆肥、回收40%的建筑材料。这样的目标清晰明确,利于公众的理解和积极参与,也便于利用职能部门主动组织规划建设,保障了生态城市建设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2具体的项目 譬如,被誉为全球“生态城市”建设样板的美国加州伯克利,它的实践是建立在一系列具体的行动项目之上,如建设慢行车道、恢复废弃河道、沿街种植果树、建造利用太阳能的绿色居所、通过能源利用条例来改善能源利用结构、优化配置公交线路、提倡以步代车、推迟并尽力阻止快车道的建设、召开有关各方参加的城市建设会议,等等。这些项目在有些人看来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正是微不足道的行动使生态城市建设得以扎实有效地进行。 3广泛的群众参与 如哈利法克斯生态城创立了“社区驱动”的一切程序。“社区驱动”是开发由社区控制,社区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全过程都由社区居民参与,是一种社区自助性开发方式。社区开发的管理机构—管理组,是通过邀请个人和重要组织的代表加入而组建的。 又如德国生态城市Erlangen城在建设中,努力与市民一起进行规划,有意与一些行动小组,特别是与环境有关的小组合作,并使他们在一些具体项目中作为合作伙伴,同时又使他们保持自由,并可以抨击当局的某些决策。 4突出的重点领域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其问题指向性,它往往不试图在城市中全面铺开地进行生态城市建设,而是面向问题、抓住重点、逐步推进,针对城市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如交通拥挤、地面硬化、垃圾污染等问题,集中力量促使一两个问题的解决,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培养人才、教育公众、树立形象、凝聚人心,逐渐扩展到对其它问题的解决。比如巴西的库里蒂巴建设重点在于城市交通和垃圾资源化,日本有些城市的建设重点在于生态工业园和循环经济,而欧洲的一些城市则重点考虑生态社区,美国在建设生态城市的初期,主要是建造一些生态核心场地项目,即这些场地的建筑物均由节能、节水技术建造,后来逐步扩大到水的循环使用、雨水的保持、太阳能供热、城市工业使用再生能源等。 德国南部著名的生态城市弗莱堡,一开始就将生态城市建设重点放在硬化地面的透水改造、屋顶绿化、河道自然景观的恢复上。首先,对城市所有的硬化地面(公路除外)进行彻底拆除,代之以多种形式的透水地面(包括透水砖地、卵石地、孔型砖地、碎石地、有机质屑地等)。这一项改造,给弗莱堡的环境带来了多方面的改善。其次,弗莱堡城市的居民通过庭院自助绿化、墙面立体绿化、阳台绿化、屋顶绿化、让天然植被回归城市等方法,有效地帮助自己居住的这个太阳辐射强的城市减少了热岛效应,使其卫生状况、环境质量和居住舒适度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第三,弗莱堡城中的河道以模拟自然河床、保持河与岸的自然过渡结构、,而且维护费用少。 5完善的法律、政策和管理上的保障体系

关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思考

>> 城市发展 >> 城市建设 >> 内容阅读 关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思考 作者:李炜来源:网络搜集添加日期:07年12月26日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这样描述城市的功能:“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而居留于城市。”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城市的管理者往往更多地关注物质的极大丰富而忽略了城市的主体———人,或者只注重城市精英的生活质量,而忽略了占城市人口大多数的普通市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人居环境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城市正在向着它的本义回归。本文拟对扬州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作一点探讨。 一、扬州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理论思考 1、扬州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背景分析。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城市的“生态性”和“宜居性”产生了迫切的需要。1976年联合国首届人居大会提出“以持续发展的方式提供住房、基础设施和服务”;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和“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两个主题,倡导人人享有适当住房,确保人类住区更安全、更健康、更舒适、更公平、更持久,也更具效率的全球性目标。近几年,国内也提出了“山水城市”、“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等城市发展新模式,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宜居城市”加以具体阐释。国内外学者关于生态宜居城市的理论探讨正悄然兴起。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100多个城市把“宜居城市”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 从全球角度来看,城市经历了一个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进入后工业阶段后,城市的服务功能逐渐突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城市产业结构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成为主流社会意识,城市居住环境不断得到优化。 2、扬州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一般理论分析。 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宜居城市包括经济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丰富厚重、生活舒适便捷、景观优美怡人、公共秩序安全这六个方面的内涵。 宜居城市的判别标准如下:经济发展度,社会和谐度,文化丰厚度,生活舒适度,景观怡人度,公共安全度。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扬州就确立了跳出老城、建设新城的思路。2001年又提出建设“人文、生态、宜居”城市。这是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城市建设中最直观的反映和要求。2004年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2006年,又历史性地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在这些荣誉的背后,是扬州综合实力的增长,是扬州城市品位的提升,是扬州人民安居乐业的最好体现。 二、扬州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主要思路

国外城市规划院专业院校推荐

今天聊聊城市规划,大家都知道如今建筑专业的崛起,从而城市规划也成为不少艺术生的青睐。那么,国外有哪些城市规划院校呢?下面让我们看一下详情,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外城市规划院专业院校推荐 1.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英国) 申请难度:4.1;优势专业:建筑设计、城市规划;院校地址:英格兰剑桥郡 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坐落于英国剑桥,是一所世界著名的公立研究型大学,采用书院联邦制,与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帝国理工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同属“G5超级精英大学”。 剑桥大学是多个学术联盟的成员之一,亦为英国“金三角名校”及剑桥大学医疗伙伴联盟的一部分,并与产业聚集地硅沼的发展息息相关。学校共设八间文艺及科学博物馆,并有馆藏逾1500万册的图书馆系统及全球最古老的剑桥大学出版社。2017年,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公布2018年THE世界大学排名,剑桥大学排名世界第2。 从中世纪到现在的杰出建筑物当中,剑桥这座城市是一个完美的学习建筑专业的地方。在英国,教育水准和调研方法都是最出色的,在剑桥大学,建筑师和建筑领域中的学者都会为同学们进行授课。建筑专业是强调了文化与科学技术融合的一门学科。教学课程的核心部分就是在Studio中的设计实践(从一个大规模的城市到细节),同时辅以关于人文科学的讲座。 2.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英国) 申请难度:4.5;优势专业:建筑设计、纯艺术;院校地址:英国伦敦高尔街 伦敦大学学院拥有国家医学研究中心(NIMR),欧洲顶尖的太空探索实验室(MSSL),以及世界著名的盖茨比计算神经科学中心(GCNU)等诸多领先科研机构。其主校区邻近大英博物馆、大英图书馆、国王十字车站和摄政公园,坐落于伦敦市中心。

从区域规划的角度评析大伦敦地区的城市规划_secret

典型城市评析 ——伦敦

从区域规划的角度评析大伦敦地区的城市规划 摘要:从区域规划的角度,介绍了大伦敦地区及该地区发展过程中的历次城市规划;重点放在阿伯克隆比的大伦敦规划(1944):这一时期的规划背景(巴罗报告)、规划内容、及规划的作用和影响,并作出相关的分析和评价;从大伦敦的地区的规划发展中所得到的启示。 关键词:伦敦;大伦敦地区;大伦敦规划(早期、后期、现代三个阶段);巴罗报告;区域规划;伦敦都市圈 ●城市概述: 伦敦:现代的伦敦作为一个世界级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交通运输等方面的世界地位是极高的。首先,在经济方面,伦敦既是英国的经济中心也是世界的金融和贸易中心,同时又是世界最大的外汇市场、欧洲美元市场和国际保险中心。除了作为世界四大股票交易所之一的伦敦股票交易所外,伦敦还有众多的商品交易所,从事黄金、白银、有色金属、羊毛、橡胶、咖啡、可可、棉花、油料、木材、食糖、茶叶和古玩等贵重或大宗的世界性商品买卖。其次,政治文化方面,伦敦既是英国的政治中心,也是许多国际组织总部所在地,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众多的世界级历史文物、博物馆,著名新闻机构集中于此,这一切都决定了第三产业在伦敦的发展尤为突出。另外,伦敦还是世界最大的国际港口和航运市场之一,世界上所有的主要航运、造船和租船公司,都在这里设有代表机构。伦敦港是英国最大,也是仅次于鹿特丹、纽约、横滨和新加坡的世界著名港口之一。 大伦敦地区:随着伦敦城市聚集效应的影响逐渐扩大,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产生了“大伦敦”地区的概念。大伦敦包括伦敦城、内伦敦和外伦敦,共1580平方公里,共有33个区,其中伦敦城是核心区,面积只有1.6平方公里。 ●工业革命后伦敦及周边地区的发展情况 工业革命之后,城市的经济增长方式从传统的工商业向机器向大生产转型,直接带来了城市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英国工业和人口的增长都集中在英格兰南部和中部,尤其是在伦敦周围。当时全国只有伦敦及其附近地区以及英格兰中部的就业增长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就业率的高升,带来了伦敦人口的高涨和城市空间的扩张。据统计,1600

在运河文化传承中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思考_以天津市为例 (1)

在运河文化传承中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思考
——以天津市为例
张萌 史延冰 王欣然
摘要:以传承运河文化为切入点,着重阐述天津市将运河申遗保护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相结合、提升城市 宜居性、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方法。本文明确了传承运河文化是天津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契 机,进而论述了生态城市发展定位、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以及区县统筹协调发展与传承运河文化和运河保护 发展的关系,并从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重塑自然生态环境、营造人居环境体系、带动文化旅游发展、突 出地区发展重点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带动天津运河沿线地区生态宜居建设和协调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天津 生态城市 京杭大运河 文化传承 宜居建设
1 引言
天津市是国务院 1986 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天津在深入推进 城市建设的同时,注重城市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通过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加快生态宜 居城市的建设步伐。 从 200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修订出台,到 2008 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 名村保护条例》和《天津市文物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天津按照相关法规的要求编制了一 系列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古迹的保护规划,在挖掘城市历史、守护城市记忆方面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9 年,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 天津境内的大运河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着天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诸 多领域的庞大信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运河风貌、传承城市运河文化,不仅是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需要, 也是体现天津地域文化价值、 建设特色鲜明的生态宜居城市的迫 切要求。
2 天津运河文化的内涵与现实发展需求
天津境内的大运河北起武清区木厂闸, 南至静海县九宣闸, 以三岔河口为分界点分为北 运河和南运河两个区段,总长约 174 公里,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
75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