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教案 教学设计精选3篇

不求甚解教案 教学设计精选3篇
不求甚解教案 教学设计精选3篇

不求甚解教案教学设计精选3篇

不求甚解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学习文中论证方法的运用。

4、了解驳论方式。[由整理]

教学重点: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不求甚解”是我们在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学到的一句名言,这篇文章中作者以它为题意在要真正理解陶渊明的本义。那么,“不求甚解”真正的含义什么呢?我们一齐从这篇文章中寻求答案吧。

二、授新:

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1、作者针对什么说法进行论述?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2、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

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3、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

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4、“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好读书”讲的是一个人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不求甚解”则强调的是读书的谦虚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5、文中例举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事例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有什么关系?

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

、引用陆象山的话有什么用意?6

作为论据对“不求甚解”的含义进行论证。

7、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本文主要讨论了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的问题。主要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比较论证和道理论证。

8、本文在论证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有立有驳,驳立结合。

三、教师小结:

本文透过对“不求甚解”的含义的论述,告诉我们既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也要有谦虚的读书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掌握课文中的要点问题。

2、预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

教学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指导学生整理文章的结构提纲

教学重点: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重点: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教学难点:初步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介绍文体

、从平常人们对“不求甚解”的看法导入。1

2、题解:不求:不追求。甚解:比较深刻的理解。“不求甚解”是陶渊明的一句名言,作者以它为题意在要真正理解陶渊明的本义。

3、杂文是散文的一种,它题材多样,形式灵活,有很强的针对性。

二、作者介绍

三、检查字词掌握状况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逐段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①作者针对什么说法进行论述?

②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作者为什么要说的这样委婉?

五、问题讨论

①“不求甚解”最早是谁说的?那些持批评态度的人是完整地来理解这句话吗?

②“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③想一下子完全读懂所有的书容易吗?那么真正的会意容易吗?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

④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

六、小结

板书设计

不求甚解

马南村

作者:原名邓拓,笔名马南村,当代作家,著作有《燕山夜话》。

好读书――――不求甚解――――会意

①要虚心

不求甚解

②不要固执一点,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2、理清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课时所学资料。

二、问题讨论

1、列宁为什么要批评普列汉诺夫?这个事例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有什么关系?对马列主义著作我们就应抱什么态度?

2、这些著作我们读不懂的地方有很多,就要求我们不断努力学习,要怎样才能学得好?

3、诸葛亮是不是这样做的呢?这个事例与“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又有什么关系?

4、此处作者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为什么单单要选这两个例子呢?

5、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

6、引用陆象山的话有什么用意?

7、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三、学生自主整理结构提纲

四、拓展延伸。

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②“班门弄斧”辩③“滥竽充数”辩

五、作业1、复习:抄写字词。2、完成练习册。

板书设计:

结构提纲:

驳立

提出错误观点―引原文阐释关系―揭示正确含义―举例说明―引例子进一步说明

该怎样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

不求甚解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进行驳论的论述方法。

2、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难点:理解“不求甚解”和“会意”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当时我里明白“不求甚解”这个词了,《五柳先生传》我们早就在陶渊明的

们就对这个词加以了讨论,这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也对这个词加以了自己的见解,下面就让我们一齐来学习吧。

2、整体感知:

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勾画生字词。

①学生勾画中可能会涉及的字词有:阐明要诀咬文嚼字不求甚解狂妄自大因小失大豁然贯通开卷有益

②作者一开头就提出了一般人常常认为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对此,作者又是怎样看得呢?

明确:“盲目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就应虚心学习,完全不就应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在讲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时,提到如果作者先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然后加以论证,最终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从而更有力地证明正确的观点,我们称这种文章叫什么文章?

3、研读课文:

①作者是怎样驳斥那个“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错误观点的呢?也就是说,作者是怎样来论证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学生独立思考,再同座位讨论,明确: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来源;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之后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

课件:竖靶子→引来源→释新义→援例子→引语录→结上文

②你能否谈谈你从这种论证上学习到什么写作方法。

答案是多面的,如写作思路必须要清晰,要贴合人的思维过程;如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必须要举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文章更具说服力,权威性;再如论证必须要完整,语言表述必须要严密、准确。还有,论证时必须要明确而清晰地证明自己的见解或观点。

4、探究:

本文中作者对“不求甚解”四个字赋予了两层含义:虚心;不固执一点,不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你能对这两层含义谈谈你个人的见解或看法吗?再者,你也能够谈谈你个人对“不求甚解”这个词的理解。

课件:名人的读书观

几种常见的读书方法

、拓展训练:请同学们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为……的句式说5 一段话,学习运用驳论。可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口述新的立意。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竿充数”辩

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

①“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状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能够翻出新意;根据实际状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

②“班门弄斧”这个成语,能够从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

③“滥竿充数”这个成语,也能够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竿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6、作业:

①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②在拓展练习中找一个相关的词,仿照本篇课文,写一篇小作文。

25.洗澡时淋浴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人的体温是39 ℃度是℃D.80℃6.下列温度值最接℃,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液体的__热胀冷缩__。.摄氏温度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近实际的是A.120℃.让人感觉B.100.健℃晨,草叶上出现的晶莹剔透的露珠属于

固态变为液态康成年现象.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是气态变为液态精很快现象.擦在皮肤上的酒变干是液态变为气态C.90现象.初冬树上的霜是液态变为固态现象.下面是四位同

学用温度计测水温的实验操作过程,其中正确的是所示方)4.在测量水的温度时,甲、乙、丙三位同学按如图法读数,正确的是__乙接近.下列温度最23 ℃的是__,.人体的正常体

水的温温.北方冬季的平均人感觉气温.让温暖、舒适的房间温化。下度.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通常会发生变列现象中物态变化判断正确的是度是

__42__.初秋的早制成的.在使用该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10.物质通常有三种状态:__固态、液

__态和__气__态。在个标准大气压下5 ℃的酒精、氢气、铁三种物质中,有固定的体积和

形状的是__铁__,既没有固定的体积又没有固定的形状的此时的示数约为确的是21℃9.如图所示是实验室常用温度计,关于它的说法正是__.该温度计的示数为39 氢℃.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0.1 气℃.常用温度计是根据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__。11.把①糖、②醋、③白雾、④碗、⑤变化与的适宜水温是60 ℃第一节物态计测液温度.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盐水的凝固点是0 ℃.下面分别表示几位同学在练习用温度体的温度实验中的做法,正确的是勺

子)8.如图所示的温度计,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该温度计是根据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

制成以离开的.在使用该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可被测物⑥体读数.该温度计的量程是味精20℃~、100.该℃温度计--10℃14.科学家发明了一种世界上最小的温度计碳纳米管温度计。研究人员在长约10米,直径10米的碳纳米管中充入液态的金属镓,当温度升高时,管中的金属镓会膨胀,通过电子显微镜就可读出温度值。其测量范围为冷的冬天,河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若冰面上方气温是-正确的10℃,那么,下列说法中是18 ℃~.冰的上表面为-490 10℃,下表面是℃,且精℃.整个冰层的温度都是-确度高10,可用℃.整个冰层的温度都是于检查电子线℃路.冰层下

表面的温度是-.在寒2 某地某里的平__⑦⑧__⑦水蒸气、⑧二氧化碳、⑨干冰按物质的

状态进行分类:属于气态的是;属于液态的是__②③__;属于固态的是__①④⑤⑥⑨__。均填序号)12.气象学均气温是一日当中的时、时、14时、20时这四个时刻气温的平均值,若日这四个时刻的气温如图所示,则此地的最高气温是__5 ℃__,最低气温是-℃__,一天的温差为_7 ℃__,平均气温是__1.25 ℃。13)A.碳纳米管的体积在18 ℃~490 ℃之间随温度变化很小,可忽略不计.金属镓的熔点很低,沸点很高.金属镓的体积在18℃~490℃之间随温度变化很小,可忽略不计.金属镓的体积在18℃~490℃之间随温度变化比较均匀15如图所示,甲是体温计,乙是实验室用温度计,它们都是利用液体__热胀冷缩__的性质制成的。可用来测沸水温度的是__乙__;没有甩过的体温计的读数是38℃,用两支这样的体温计给两个病人测体温,如果病人的体温分别是37.℃和38.6℃,则这两支体温计的读错误的是否异常毛细血管的温度等许多方面。根据以上信息,你认为下列推测是数将分别是__38__℃和__38.6__℃。16.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1)这个温度计是根据__气体__的热胀冷缩来测量温度的。(2)将此装置放在室内,温度升高时液柱向__左__(选填左或右移动。(3)若放到冰水混合物中,液柱处的刻度应标__0__℃。(4)该温度计测量温度时__

.露、雾、冰.冬天晾在室外的湿衣服里的水会结.露、雾、白气成冰,但是冰霜、露、雾、冰、“白气”中,由液化而形成的是冻的湿衣服也.霜、雾、白气能晾干,.霜、露、白气源丰富过程伴随着水的物态变化过程.水循环按照固态→液态→气态的固定顺序循环进行.地球上的淡水大约占地球总水量的3%,淡水资.大量开采地下水,对环境不会造成损害,可以解决部分地区饮水问题的是循℃,把它放17受到大气压的影响.有一只刻度均匀,但实际测量不准确的温度计,把它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是4 ℃;在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是94 ℃。把它放在某种液体中时,示数是22 则该液体的实际温度是__20 ℃__,当把该温度计放入实际温度为℃40的温水中时,温度计的示数为___40 ℃__。第四节地球上的水.水是生命的乳汁、经济的命脉,是自然界奉献给人类的宝贵资源。下列关于地球上的水循环和水资源,认知正确.)A.水循环的选会__(填会或不会”

化现象.霜的形柜里的樟脑丸逐渐减壶口上方看到的白气是水蒸少是汽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气度下都.蒸发和沸腾在任何温.衣能发生河中的冰逐渐消融——汽.烧化.盛夏,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熔化.深秋,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水时在液化.严冬,堆起的雪人逐渐变小——升华列她们序号过程;④放入衣箱中的樟脑球变小的过程;③冬天室内的水蒸气在玻璃窗上形成“冰花”的出炉的钢水变成钢锭的过程。其中属于凝华的是__③__,属于吸热过程的是__①②__填写。5.有一天,雨、露、冰、雪四姐妹在一起争论自己的出生由来,谁也不认同谁。下的说法中,你认为正确的是.冰说)A.雨说:我是水汽化而来.露说:我是水蒸气凝华而来:我是水凝固而来.雪说:我是水升华而来6.对下列现象的成因解释正确的是7..早春,上的水了这是因为衣服上的冰升华成水蒸气__。.有下列物态变化:①洒在地慢慢变干的过程;②

中.积雪放热熔化成水归入大海11.英国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激光橡皮。在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__升华__填物态变化中的水吸热蒸发成水蒸气升腾至空名称为高温碳蒸气,字迹消失;经过特殊冷却装置,高温碳蒸气又直接__凝华__成碳粉。这样,废纸和碳粉重新得到了利现象,需要需要吸吸热.夏天会看到冰棒周围冒白气,是汽化现象,用,可热.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是液化现象,需要放外飘起热.寒冷的冬天室了雪花,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10.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有效地.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吸热液化成小节约水珠.冰山上的积雪只能先熔化,再蒸发成水蒸气升腾至是量成是凝华现象,放出热8.以下常见的物态变化实例中,放热的空中.江.春天,冰雪夏天,消融.积水干态变化涸.秋天,草木上出现了霜.冬天,冰冻的衣服变干9.下列有关物的判断,正确的是河湖海上的酒.擦在皮肤精很快变干,是升

华℃以下,晚气温如迅速降到中的浮尘上,形成了雾。冬天,夜时,水蒸气会__液化__成小水珠,附着在空气成水的过程中需要__吸__热。15.阳光照射下,海洋、陆地上的水会不断地__汽化成水蒸气;夜间气温降低蒸气会。逐渐变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凝华__成小冰粒,冰粒大而下落,下落过程中遇到暖气流就__熔化__成水滴,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均填物态变化名称)14.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其中蕴含的道理是:气温低的时候水凝华形成霜,雪熔化形__二氧化现实。技的发吸,升华区年平态变化面有小.资源并保护环境。12夏天,从冰箱中取出饮料瓶,可观察到瓶子表水珠,擦干后很快又形成,这个过程中发生的物是__液化__;南极地均气温是-,但这25℃,降水量很小里的空气却很湿润,这是由于冰发生了升华现象过程需要__吸热__选填热或放热。13.随着科展,过去呼风唤雨的神话已成为人工降雨的原理是用飞机在空中喷洒干冰固态碳,干冰在空气中迅速吸热__升华,使周围空气100℃。请你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说明小明的猜想是错误的原因:__热水温度低于碘的熔点,碘不可能熔化__。(3)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在试管中放入适量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干冰固态二氧化沸点是碳,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上有大量白雾。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__干冰升华吸热__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__水蒸气遇冷液化__形成的17.有霜的季到。为,因为中,小_(试管。察到试验中,内侧的__上会形成一层冰花,这是水蒸气凝华__而成的,这层冰花在你家窗户玻璃__内侧__(选填外侧或。16.某同学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观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1)此过程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升华填物态变化名称。(2)在上述实验明同学猜想:固态碘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验证猜想,他查询了一些小资料:碘的熔点是113.5℃;碘的沸点是水的184.4℃;你家窗户的玻璃)A.钢水浇铸成火车轮.化?倒在地上的水一会儿变干了把盛有酒精的瓶口盖严.给湿头发吹热风.下列哪一种现象属于液要陈述述猜想,请简理由第三节汽化和液.下列措施中,能使蒸发加快的是盖地膜)A.给播种后的农田覆.把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袋中.晶冰箱取(3)__:霜的请根是__凝华__。(2)据短文,对霜形成的条件提出猜想。猜想形成条件是__空气湿润__和气温在0 ℃以下__。某同学为验证上述猜想,做了如下实验:从出一些-钢杯子10℃的冰块,放在不锈里,一段时间后可看到在杯底出现一些白色的小冰即霜。你认为该实验能否验证上化名称冰晶形气霜情况为就被冻会出现燥时,才是真作物不说的遭物常被节,农作冻坏,这就是人们常到霜冻。实际上,农是因为霜而受冻的,℃以下的低气温正的凶手。当空气干即使温度降低到-20℃~-10℃,也不霜,但此时农作物早坏了,农民们称这种“黑霜”。

(1)是由__水蒸__直接变为小成的,对应的物态变化现象.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易拉罐过一会儿表面出现水珠,是液化现.春天,早晨经常出现大雾,是汽象.深秋,枯草上出现的霜正确的人体吸.( C )A.水中的温度比岸上的气温高人的皮肤产生的错觉.人身上的水分蒸发,要从热.风把身上的热量带走了.下列说法是,是凝( B 固现象很凉。上岸以下列说缭绕,.填“吸__现象,成是叶上出题图__”或“放吸热过程中沸点是化的图热过程图是对的灯泡露水凝.清晨,草的叶子上有结.用久了的钨丝比新时.如一定质量的水持续加中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像,由图像可知:水的__98__℃;水在沸腾,需要不断____选填“吸热热”,其温度保持不变。第题图.如图是草现的露珠,露珠的形__液化__形成的过程中需要放__(选”或“放”)热。张家界景区雨后云雾犹如仙境。关于雾,法中正确的是气液化形.雾是.雾水蒸气是山中冒出来的烟.雾是水蒸气凝固形成的.雾是水蒸成的6.人游泳后,风一吹感觉身上这是因为

的表面.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会不断升高11.取在液体的现象.压的降水的沸气”是时冒出的是实验说关于水10是汽化围冒“.气”是糕周围化时要,是因.吃雪糕熔化暑,是C 正确的”,下周围冒装纸时,剥开常吃雪夏天再吸热升是因时温度100无关点跟

不求甚解 优秀教学设计 教案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识记字词文常知识。 2.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 3.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从中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4.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5.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6.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识记积累字词文常知识。感知《谈读书》的内容;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尚。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 二、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朗读课文,体味文章的意蕴,感知文章的内涵。 怡情傅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狡黠伦理 味同嚼蜡滞碍睾阐证吹毛求疵 四、讨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要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开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五、探究课文内涵: 1.读书要有哪些好处呢? 明确:怡情、傅彩和长才。 2.读书与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经验不读书之不足,经验范书中所示,互相补充。 3.什么人才可读书用书?用书的智慧从何而来? 明确:明智之士(明察事理的人)。“全凭观察得之” 4.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的含义。说说比喻说理的好处。 明确:人要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就要读书明理,明智,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趋于完美。生动深刻,通俗易懂。 5.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另举一例。 明确:对比论证,正反全面,对比有力。 6.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②对不同的书,要不同的读。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7.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明确: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8.结合课文谈一谈你的读书感悟。 六、交流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趣闻和逸事: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见后补充)

《谈读书》《不求甚解》学案

15 .《短文两篇》学案 主备人:李隽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积累背诵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2、积累、感受、体验语言音韵美和形式美,学会读书。 3、掌握运用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 《谈读书》这篇随笔在写作方法上具备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避免望文生义片面理解。 2、探讨《不求甚解》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 【学法导引】 1、《谈读书》文中有不少文言词句,借助诵读,扫除文字障碍,并摘录文中的名言警句,学会运用。 2、《不求甚解》是一篇采用驳论手法的杂文,可以通过编列课文结构提纲的方法,体会作者在批驳中阐明自己观点的思路,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由于两篇短文思想内容上都是谈读书的,写法上一是立论,一是驳论,学习时,可以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辨明二者异同,以加深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导学】 1、作者简介: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以及《邓拓散文》《邓拓诗选》等。 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怡情()诘难()()滞碍()吹毛求疵() 狡黠()咀嚼()()死抠()豁然()迂腐() 3、解释词义: 味同嚼蜡:吹毛求疵: 寻章摘句:不求甚解: 咬文嚼字:豁然贯通: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优秀精品教案

学科:语文年级:九班级:姓名: 【课题】短文两篇 【文海拾贝】 腹有诗书气自华。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西汉·刘向)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德·歌德) 【教学目标】 1、学会并运用文中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点、难点、考点、易错点】 重点:学会并运用文中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难点: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考点:准确判断论证方法及作用 易错点:不能用规范性的语言答出论证方法及作用 【问题预设】 论证方法的判断及作用容易出现错误,答题考虑不全面。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课前三件事 旁边的垃圾,文具书籍整齐,课桌凳距离 【导入新课】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尙。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的先哲的高论----谈读书。 (过渡语)请同学们齐读教学目标(板书课题) (过渡语)下面请完成知识铺垫部分 【知识铺垫】 1、走近作者。 《谈读书》的作者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于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的体裁。 2、给下列粗体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藻()饰狡黠()狂wàng()自大 huò()然贯通傅cǎi()文cǎi() liàn()达提liàn()【操作步骤】学生自主学习-争抢演板—学生评改—点评—合作交流—问题展示-解答与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第13课《不求甚解》学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 13.《短文两篇》学案 第二课时 班级姓名小组评价 【学习目标】 1.了解驳论文的知识,把握文章内容。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和驳论的方法。 3.掌握好的读书方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指导 1.勾画相关资料,了解重要作者及驳论文知识。 2.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 (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 请同学们10分钟完自主成下列内容,6分钟进行自学检测并交流。 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当代作家、杂文家、历史学家、著名新闻工作者,福建闽侯人。主要著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等。 驳论文知识简介: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驳论文批驳的方式有两种: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直接批驳的具体方法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驳论文在驳倒错误的观点后,还要树立起自己的正面观点,这叫间接批驳。驳论文往往是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的。 (二)自学检测 1.填空。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 .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驳论文批驳的方式有两种: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直接批驳的具体方法有、、。 2.(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不求甚解教案不求甚解优秀教案内容

不求甚解教案不求甚解优秀教案内容 地区:湖北省 - 荆门市 - 钟祥市 学校:钟祥市第四中学 共1课时 不求甚解初中语文人教xx课标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要诀、不求甚解、咬文嚼字、开卷有益”等词的意思。2、熟读课文,知道作者是怎样水到渠成的确立自己的主张,达到反驳对方的目的。3、了解驳论文的特点,会写一般的小驳论文。 情感价值态度:学会根据不同的文章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本文怎样反驳对方的。 2重点难点 引导理解本文的反驳方法 3教学过程3.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不求甚解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谈读书》,谁能说说文中哪种读书方法你最喜欢?其实,我们读书没有固定的方法,不能一概来论哪种方法好哪种不好,有时得根据文章内容、个人习惯来论。就像我们平时说话,有时得留余地,否则,别人有会找出漏洞反驳我们。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当代作家马南村的《不求甚解》,看看作者是怎样反驳对方的不当说法。 活动2【讲授】不求甚解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本文是反驳哪种错误观点。 2、文中作者拿什么来反驳对方? 引导明确: 敌论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拿“读书”一事来反驳 (过渡)作者是怎样反驳对方的?现在,我们继续看课文 二、再读课文,明白作者怎样反驳 1、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 (1)课文说“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在文中划线。 (2)“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好吗?课文是怎么样论说的? (3)文章说的哪些读书方法类似于“不求甚解”? 2、小组代表自由回答,老师指点明白: 涛渊明读书“不求甚解”,一是表谦虚,二是告诉人们读书不要固执,不要咬文嚼字,只顾局部,不看整体。应该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课文为了反驳对方,列举了正反两个例子:“普列汉诺夫因为读书不能做到不求甚解,所以曲解了 * 著作。”“诸葛亮能够不求甚

《不求甚解》公开课导学案(九年级下册)

《不求甚解》学案2 九年级上册第16课《不求甚解》学案 学习目标 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把握文中所阐述的正确道理。 2.学习道理论证和正反论证方法。 3.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表达效果。 4.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资料链接 马南邨:(1912—1966)邓拓的笔名,福建闽侯人。1930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等职,全国解放后先后担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及《前线》杂志总编辑和北京市文教书记等职。1962年3月,以“马南邨”的笔名在《北京晚报》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一直写到同年9月2日。邓拓的杂文寓教于乐,针砭时弊,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二、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要诀( ) 停滞( ) 咬文嚼字( ) 滥加粗暴( ) 2.结合注释,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要诀: 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狂妄自大: 妙笔生花: 豁然贯通: 开卷有益: 3.作者一开头就提出了一般人常常认为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对此,作者又是怎样看得呢? 4.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在讲议论文的相关知识时,提到如果作者先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树靶子),然后加以论证,最终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从而更有力地表明正确的观点,我们称这种文章叫什么文章? 三、探究赏析 1.作者是怎么驳斥那个“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错误观点的呢?也就是说,作者是怎样来论证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2.本文主要讨论了什么问题?用了哪些论证方法?你能否谈谈你从这种论证上学习到什么写作方法。 3.什么是“不求甚解”?“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 4.你能否谈谈你从这种论证上学习到什么写作方法。(让学生学会写作的方法) 方法链接:答案是多面的,如写作思路一定要清晰,要符合人的思维过程;如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一定要举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让文章更具说服力,权威性;再如论证一定要完整,语言表述一定要严

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导语:本文中作者对“不求甚解”四个字赋予了两层含义:虚心;不固执一点,不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你能对这两层含义谈谈你个人的见解或看法吗?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 不求甚解公开课优秀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 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举例论证所用论据需具备典型、全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驳论文的论证结构及其内在逻辑 教学流程: 一、导 1、“不求甚解”的字面含义是什么?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种读书态度是否可取? 2、世人对于“不求甚解”的态度是怎样的?作者邓拓又对“不求甚解”发表了什么语出惊人的观点?正确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二、定 1、阅读课文,划出每段中最能反映该段中心观点的句

子。 (尤其注意从正面表观点的判断句) 2、本文属于何种实用文体?依据论证思路划分属于哪一小类 (驳论文) 3、驳论文是用文字和别人在思想上打仗。驳论分文“破”和“立”两个环节。前者是攻取别人的阵地,后者是牢牢守住已经占领的阵地。 本文哪些段落为“破”、哪些段落为“立”? (第一段到第四段为“破”第五到第六段为“立”) 三、破 1、世人眼中的“不求甚解”与“求甚解” 思考:(1)世人怎样理解“不求甚解”? (2)世人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如何? (3)世人用怎样的行动“求甚解”? 2、作者眼中的“不求甚解” 思考:(1)作者怎样理解“不求甚解”? (2)作者认为该怎样“不求甚解”? 3、作者是怎样反驳世人的理解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梳理第二、三段 (引经据典,正本清源,补全缺失要素,把握核心价值) 4、先破后立的议论思路有何益处?

22《五柳先生传》导学案第2课时

第二课时 组名:姓名:学习评价: 一、导入新课:以抽问作答的方式复习课文重点文言词汇和句意 二、合作探究★步骤一【整体把握】:请各小组长指导各组同学感情朗读课文,并做好展示准备 1、初步理解,请用课文语句作答(1)、“五柳先生”的字号来源于: (2)、“五柳先生”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是: (3)、“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 (4)、“五柳先生”的生活境况是: (5)、赞语中哪句话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 (6)、读“”,我们看到一个自别于名门望族、不慕荣利或淡泊宁静的五柳先生。(7)、读“”,我们看到一个恬淡自足的五柳先生。 (8)、读“”,我们看到一个在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或胸襟开阔,意存高远五柳(9)、读“”,我们看到一个率真放达的或开朗乐观的五柳先生。(10)、读“”,我们看到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11)、读“”,我们看到一个卓尔不群、不随世俗的五柳先生。 2、本文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写五柳先生的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 主要方面相关内容 籍贯姓字 思想性格 乐趣爱好 生活状况 人物形象 ★步骤二【重点把握】:请各小组长指导各组同学再次感情朗读课文,并做好展示准备 1、文章的结构模式有什么特点本文第1、2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两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2、第1段第一句话讲了什么 3、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风貌 4、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5.“嗜酒”说明了什么喝酒为什么要“期在必醉” 6、陶渊明通过写五柳先生的“醉”,反映了他自己怎样的内心世界 7.作者常写文章,目的是什么 8.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生活条件如此恶劣,作者为何还能“晏如也”这种精 神值得提倡吗 9、怎样理解“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的含义 10.何为“赞”赞语中的那一句话和“传”中的语句照应对作者的这种性格,该怎样看待 赞: “不戚戚于贫贱”照应;“不汲汲于富贵”照应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照应 11、“赞”与前文有何关系这种仿史传的写法有何好处 12、你认为五柳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作评价)

《不求甚解》课堂实录

不求甚解》课堂实录 师:上节课,我们听培根给我们讲了读书的作用,相信大家一定受益匪浅。读书,既有千般乐趣,又有万种读法。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一种全新的读书方法――不求甚解。 (板书:不求甚解)师:对这咱读书方法,你有没有什么疑问?如果有,尽管说出来。生:我不知道“不求甚解”是什么意思。 师:对别的同学提出的疑问,如果你就能解答,你随时可以站起来回答。 生1 :我觉得它意思是说读书不要求深入理解,我不懂的是不深入理解,又谈何读书呢! 生2 :我想知道这种说法是怎么来的? 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读――《不求甚解》。 师:现在,请带上疑问速读《不求甚解》。 (学生速读)〕 师:读完本文,对“不求甚解”这种说法你不没有还没弄明白的地方?有的话就请提出来,大家一定会帮你解答的。 生:我还是不懂,既然“不求甚解”,读书有什么益处?师:现在请大家结合课文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 的?生: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师:有补充意见或不同意见吗?生:我补充一点,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不认真,而是说读书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师:如果没有这两段的论述行不行?为什么?生:不行。如果没有这几段论述会让人误以为“不求甚解”就是读书可以不认真,不需要读懂。师:现在,我们再来一起阐述一下作者对“不求甚解”的理解。 (师生一起口头阐述)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读书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当然,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可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其结果仍然要读懂才行。 师:《谈读书》和《不求甚解》同是针对读书这一问题展开论述。它们之间有许多相同点,也有许多不同点。下面请大家采用小组全作学习的形式对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请结合具体例子加以说明。(小组合作进行比较阅读)师:大家愿意把自己的思想拿出来与别人交换吗?生:(齐)愿意! 师:那就开始吧。后面发言的同学不再重复前面已经陈述的观点,只要对其进行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 特别提醒:学会倾听,学会做笔记!生:这两篇文章有这样几点相同:(1)都是谈论跟读书相关的问题;(2)都运用了举例论证。例如:《谈读书》中“读史使人明智”以读史给人的好处为例论证了读书的好处。《不求甚解》以列宁批评普列 2 汉诺夫为例论证了读书要前后贯通,要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它们的不同点有??师:对不起,我打断一下,听得出来,你们这小组的理解比较透彻。可以给其也同学留点儿机会吗?(学生点头表示同意),好,谢谢!你请坐! 生:我们认为这两篇文章有这样几点不同:(1)《谈读书》主要围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篇一:《不求甚解》 教案 一、教学目的: 教学设想: 1.一事一议,多从生活实际中的感受选定题目,切中人们的思想状况。从探讨作者论证思路入手,学习课文注重说理,深入分析的写 作特点。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人新课:我们学习了鲁迅的《拿来主义》,学会了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今天我们再来学两篇短小精 悍的杂文,看看这两位当代作家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二)作者简介: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 福建省闽侯县人,是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幼年酷爱 文学艺术,1930年加入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在30年代就开始发表散文。1945年初在晋察冀边区主持编辑了 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建国后,曾经任《人民日报》总编辑。1958年秋,调任北京市委书记,主编理论刊物《前线》。60年代初以"马南村"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 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和与吴晗、廖沫沙合写的《三家村札记》。在"文革"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制造了所谓"三家村反党集团" 冤案,邓拓首当其冲,被诬为"三家村主将"而遭受残酷迫害,于 1966年5 月18日含冤去世。

在30年"笔走龙蛇"的生涯中,邓拓留下了大量散文瑰宝,以杂文的 成就最突出,仅代表作《燕山夜话》就发行数十万册。《燕山夜话》包括150多篇杂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知识丰富,不拘一格,做 到了于知识之中见思想,在议论之间藏情趣,熔百家典籍于一炉, 寓郑重严肃于愉悦,具有极强的战斗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被誉为 一部"小百科全书"。老舍先生读后,情不自禁地称赞作者是"大手笔 写小文章,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邓拓是一位对党的事业,对人民的利益至为关切的作家。本篇谈论 的是学习中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 方法的合理性,以及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但角度与众不同,教育 性极强,对于今天有志于为祖国富强而学习读书的人,特别是青年人,无疑是极好的治学修养的教科书。 (三)解题:"不求甚解",本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 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意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现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 含贬义。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证,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文章反弹瑟琶,新人耳目,在轻松愉快中使读者受到教育。就其根本思路来说,乃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就其立 意来说,是"不求甚解"的新解。 (四)1.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解释词语:

14.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导学案附答案

14.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教学目标】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第一课时《谈读书》 【资料链接】作者简介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怡.()情统筹.()藻.()饰狡黠.()诘.()难 要诀.()蒸馏.()劝诫.()滞.()碍吹毛求疵.() 咀嚼.()好.()读书味同嚼.()蜡 2.解释下列的词语。 ⑴狡黠⑵伦理 ⑶诘难⑷文采藻饰 ⑸傅彩⑹矫 ⑺学究⑻寻章摘句 ⑼滞碍⑽味同嚼蜡 ⑾要诀⑿吹毛求疵 3.合作探究、问题解决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朗读指导: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⑴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理清作者的思路,归纳总结) ⑵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用的是哪种议论方法? ⑶作者介绍哪些读书的方法?并谈一谈你的看法。 ⑷读书会有哪些功效呢?试举例说明。

不求甚解教学文档

九年语文问题导学单 1、阅读课文,能找出文章批驳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 2、知道本文的批驳方法。 二、导学提纲: (一)、请阅读下面的资料,记住驳论文的重点内容。 1、什么叫驳论文 驳论是指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错误的反动的见解和主张。 侧重于驳论的议论文是驳论文。 2、论证方法: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3、论证方式:即作者怎样表达自己的观点。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 立论:即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用论据来加以论证,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 驳论:假设一个错误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进行反驳,再提出自己正确的论点。 4、批驳的方法: ⑴直接批驳 ①驳论点:抓住敌论点中的错误进行批驳 例:《不求甚解》“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曲解了不求甚解的含义 ②驳论据:指出敌论中论据的虚伪、错误而证明其论点的荒谬性。 ③驳论证: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驳倒对方的论点,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论点不能从论据中推出。 例:他有每天晨跑的习惯,所以他是个学习刻苦的人。 ⑵间接批驳驳立结合 5、驳论文的一般模式 树靶子-----批靶子----摆观点 (二)、按要求读课文, 1、一读课文,要求: (1)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用阿拉伯数字); (2)读课文,在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下面划横线,通过课下注释或查工具书将读音 ..写在该词所在页面的注释处。 ..写在该字的附近;将词义 (3)把自己积累的字词抄写在下面空白处并记住(至少两遍)

2、再读课文,完成下面任务: (1)用黑色横线标出文章批驳的观点,试归纳出作者的观点。 (2)用黑色波浪线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3)用()标出运用举例论证之处,并在其旁标上“举例论证” 用< >标出运用道理论证之处,并在其旁标上“道理论证” 用【】标出运用道理论证之处,并在其旁标上“对比论证” 三、写出预习时的收获。 四、写出预习时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自己发现的问题。 五、多元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完整word版)不求甚解公开课教学

《不求甚解》公开课教案 实习教师:刘燕授课班级:九年级93班 教学目标: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提纲。 3、对驳论文有初步的了解,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1、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2、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提纲 教学难点:1、理清文章结构; 2、学写驳论文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故事导入:有一个老太太做寿,满堂儿孙、亲戚朋友都纷纷送礼、问候。但有位客人没有买礼物,觉得不好意思,就提议做一首诗来祝贺。众人都很高兴,客人便吟诵起来:“这个婆娘不是人!”大家听了很震惊,都斥责这个人胡言乱语。客人说:“别急,请听下一句——九天仙女下凡尘!”好!好!众人转过了神,夸赞起来。 客人又道:“儿孙个个都是贼!”这下老太太的儿孙可不干了,围过来要揍他。客人又说:“别忙——盗得仙桃庆寿辰!”儿孙一听又乐了。众人都赞扬这首诗做得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只看到第一句或者第三句就认为是在骂人,便会误解。只有四句一起看,才发现是赞美的诗歌。所以我们看问题不能一叶障目,不能只根据只言片语就妄加判断,要纵观全局。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不求甚解》就是批驳根据只言片语就妄加判断,忽视了整体的课文。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19页。 二、解题、作者介绍、文体知识 1、解题:不求:不追求。甚解:比较深刻的理解。(原指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 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2、作者介绍:马南邨,原名邓拓(邓子健)(1912—1966)笔名叫马南邨,福建闽侯 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治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 家。在十年动乱初期被“四人帮”迫害致死。 3、文体知识: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杂 文要求内容有很强的针对性,能针对某一事物和某一个人的某一观点有针对性地发 表自己的议论和意见。这篇文章作者就针对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提出了自己的观 点。 4、驳论文:是指先提出对方错误的观点,加以直接批驳(驳论点)。或者间接批驳(驳 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以便驳倒对方错 误的论点。 三、字音字词 1、字音 马南邨(cūn)王粲(càn)咬文嚼字(jiáo) 2、字义 (1)不求甚解:原指读书指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2)咬文嚼字: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运用驳论进行论述的方法。 2、正确理解马南邨版的“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 3、学习用批判的目光对待“一般人”的观点、主张。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明确其表达的中心观点。 教学难点:学习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如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等),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通过层层论证树立自我的观点的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工作中,常常听到有同学在呼喊,上帝啊,赐给我有效的读书方法吧。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同学们会思考,我们是不是该改变一些读书的方法了呢?如果你有这样的困惑或者期待,那么今天我们不妨一起来了解一种读书方法,看看是否能受到启发。出示题目。 二、了解大意,找出主要观点。 初读课文,(一生朗读,其他人寻找作者的观点。朗读之后先正音,再评价。)问:马南邨版的“不求甚解”其含义有几层?一遍不够第二遍、第三遍。 明确:(态度)读书要谦虚; (方法)读书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从反面讲:不要自负、不死抠字句,不因小失大。 补充:了解大意,文中还有一种说法——观其大略。用我们的术语来说就是——整体把握。面对这样一篇议论性的文字,我们首先要把握的是——论点。也就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主要观点。 板书:论点——读书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才能真正读懂。 牛刀小试:PPT 三张 1、信息社会,资讯发达。特别是网络,当你点击,链接像个无底洞,让你沉溺其中。你怎样“不求甚解”?(浏览) A、迅速扫视,撷取重要信息。 B、根据一定的目的和需要,有所取舍。 2、迁移:面对议论文,观其大略首先是把握论点。记叙文,观其大略首先是把握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说明文,观其大略首先是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3、如要真正读懂,你可以在小说中读到形象背后的社会生活和时代风貌。在散文中读到景与情、形与神的统一;在诗歌中融入那别样的意境。 三、反复阅读,理清论证思路 1、其想法跟一般人是否一致?回到开篇。明确文章的议论方式——驳论。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来确立自己的论点就是驳论。

不求甚解导学案教师版

《不求甚解》(共1课时) 制作人:王玉晓修改人:王玉晓 【学习目标】 1、简介作者。 2、学习本文反驳的方法——驳论点; 3、说出“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本文反驳的方法——驳论点; 2、说出“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学习方法】 【学习过程】 激情导入 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邨是怎样理解的。 自主学习 一、作者简介: 邓拓(1912—1966),笔名马南邦,福建闽侯人。当代作家,1966年在文革中迫害致死。重要作品为《燕山夜话》。《燕山夜话》是马南邦的杂文集。1961年作者《北京晚报》要求,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利用工作之余为《燕山夜话》撰写的152篇专稿,主要是知识性的杂文,内容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旗帜鲜明,议论风生,也能切中时弊;短小精炼,语言流畅。是利用杂文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有益尝试,颇受人民的欢迎和喜爱。 二、快速阅读《不求甚解》,并思考 (1)“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只求懂得大意,不求深入理解。 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2)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首先,作者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从反面否定,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佐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3)作者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1、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引证法。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例证法。以普列汉普诺夫为例,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须理解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人。 2、 学习《不求甚解》的写法,对下列成语进行辨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 口述新的立意。 见风使舵 班门弄斧 滥竽充数 (提示: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入手,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紧密联系实际,借题发挥,做到有感而发,有的放矢。“见风使舵’一词,多用于那些不讲原则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们赋予“风”以新的含义,喻指实际情况的变化或者规律,我们可以翻出新意: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掌握方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社会主义的航船向前发展。这样联系现实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吗?“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可以从故事入手,翻出“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新意。“滥竽充数”这个成语,也可以从故事人手,翻出“滥竽之所以能充数,在于欣赏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3、 找出文中所举的例子,并说说他们在文中的作用。 举列宁批评普罗汉诺夫曲解马克思著作证明读书要虚心;举诸葛亮读书要观其大略证明读书的方法要正确;举陆象山的语录证明读书未晓处且放过,不能因小失大。 试结合陶渊明、诸葛亮、陆象山三位古人的话来谈谈自己在读书中一些体会。(不少于200字) 合作探究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_615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篇一:《不求甚解》教案 一、教学目的: 教学设想: 1.一事一议,多从生活实际中的感受选定题目,切中人们的思想状况。从探讨作者论证思路入手,学习课文注重说理,深入分析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人新课:我们学习了鲁迅的《拿来主义》,学会了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今天我们再来学两篇短小精悍的杂文,看看这两位当代作家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二)作者简介: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是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幼年酷爱文学艺术,1930年加入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在30年代就开始发表散文。1945年初在晋察冀边区主持编辑了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建国后,曾经任《人民日报》总编辑。1958

年秋,调任北京市委书记,主编理论刊物《前线》。60年代初以"马南村"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和与吴晗、廖沫沙合写的《三家村札记》。在"文革"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制造了所谓"三家村反党集团"冤案,邓拓首当其冲,被诬为"三家村主将"而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 月18日含冤去世。 在30年"笔走龙蛇"的生涯中,邓拓留下了大量散文瑰宝,以杂文的成就最突出,仅代表作《燕山夜话》就发行数十万册。《燕山夜话》包括150多篇杂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知识丰富,不拘一格,做到了于知识之中见思想,在议论之间藏情趣,熔百家典籍于一炉,寓郑重严肃于愉悦,具有极强的战斗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被誉为一部"小百科全书"。老舍先生读后,情不自禁地称赞作者是"大手笔写小文章,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邓拓是一位对党的事业,对人民的利益至为关切的作家。本篇谈论的是学习中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以及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但角度与众不同,教育性极强,对于今天有志于为祖国富强而学习读书的人,特别是青年人,无疑是极好的治学修养的教科书。 (三)解题:"不求甚解",本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篇一:《不求甚解》 教案 一、教学目的: 教学设想: 1.一事一议,多从生活实际中的感受选定题目,切中人们的思想状况。从探讨作者论证思路入手,学习课文注重说理,深入分析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人新课:我们学习了鲁迅的《拿来主义》,学会了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今天我们再来学两篇短小精悍的杂文,看看这两位当代作家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二)作者简介: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又名邓云特,福建省闽侯县人,是当代著名的思想理论家和散文作家。幼年酷爱文学艺术,1930 年加入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在30 年代就开始发表散文。1945年初在晋察冀边区主持编辑了我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建国后,曾经任《人民日报》总编辑。1958年秋,调任北京市委书记,主编理论刊物《前线》。60 年代初以"马南村" 等笔名,创作了一批引人入胜,启人心智的杂文,其中最著名的是《燕山夜话》和与吴晗、廖沫沙合写的《三家村札记》。在" 文革" 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制造了所谓" 三家村反党集团" 冤案,邓拓首当其冲,被诬为" 三家村主将"而遭受残酷迫害,于1966年5 月18 日含冤去世。 在30年"笔走龙蛇"的生涯中,邓拓留下了大量散文瑰宝,以杂文的成就最突出,仅代表作《燕山夜话》就发行数十万册。《燕山夜话》包括150 多篇

杂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知识丰富,不拘一格,做到了于知识之中见思想,在议论之间藏情趣,熔百家典籍于一炉,寓郑重严肃于愉悦,具有极强的战斗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被誉为一部"小百科全书" 。老舍先生读后,情不自禁地称赞作者是"大手笔写小文章,别开生面,独具一格。" 邓拓是一位对党的事业,对人民的利益至为关切的作家。本篇谈论的是学习中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态度和方法的合理性,以及辩证地看问题的方法。但角度与众不同,教育性极强,对于今天有志于为祖国富强而学习读书的人,特别是青年人,无疑是极好的治学修养的教科书。 (三)解题:"不求甚解" ,本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 原意是读书只领会意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现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证,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文章反弹瑟琶,新人耳目,在轻松愉快中使读者受到教育。就其根本思路来说,乃是对"不求甚解" 的否定之否定。就其立意来说,是"不求甚解"的新解。 (四)1.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其余的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 ①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这位同学读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2.解释词语: 会意:会心咬文嚼字:指过分地斟酌字句。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死抠:kōu在字句上钻研或找错。豁然:一下子彻底晓悟;开阔;顿时通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不求甚解 教案

《不求甚解》教案 课型:新授 授课时数: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运用递进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 2、读书要虚心领会作者的意思,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 3、学习作者运用喻证、引证阐述观点以及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运用递进式安排论述层次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喻证、引证阐述观点以及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程序与教学内容: 导入: 作者简介: 马南邨,即邓拓,1912年出生于一旧知识分子家庭。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晋察冀新华分社社长等,解放后先后任《人民日报》社长,总编辑等职。邓拓毕生挥笔,热情讴歌党的事业所取得的每一个光辉胜利,对“左”“右”倾机会主义,特别是“左”倾机会主义思潮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斗争。1961年,邓拓应《北京晚报》的要求,遵照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双百方针,以提倡读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等为宗旨,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在此之后,他又与吴晗、廖沫沙合作,在《前线》杂志上开设了《三家村札记》的专栏。这些杂文旗帜鲜明,爱憎分明,切中时弊,妙趣横生,富有寓意,博得了广大

读者的欢迎和支持。当时全国许多报刊效仿这一做法,开设类似杂文专栏,为当时的文苑增添了生气。 新课: 理解原文出处: “不求甚解”一语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指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今多谓学习或工作态度的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不求甚解》一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正,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文章反弹琵琶,令人耳目一新,在轻松愉快中使读者受到教育,就其根本的思路来说,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就其立意来说,是“不求甚解”的新解。 学生阅读课文,理解结构安排: 第一部分(第1段),开宗明义,从“不求甚解”否定之否定入题。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于“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用“对任何问题”指出这种否定属于看问题绝对化,不作具体分析;用“一般”“常常有人”指出持这种观点的人为数不少,并非偶然。“其实也不尽然”表明对今人否定之否定,然而语气委婉。“不尽然”是不把话说死。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要正面表明自己观点,“虽然不值得提倡”,但是也不应“盲目的反对”。不必提倡的是什么样的“不求甚解”?什么叫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 短文两篇-不求甚解教学设计

《不求甚解》教案 教学目的:了解陶渊明提出的“不求甚解”的含义,认真体会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张。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正确理解“不求甚解”的含义;②理清本文的论证方式、论证思路,分析其驳论方法;③对比阅读,比较《谈读书》和《不求甚解》在内容、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方式和语言方面的异同。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明确本文的论证方式、内容,理清本文的思路,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对比阅读,把握《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短文在内容、论证思路、论证方法、论证方式和语言方面的异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培养正确的读书观。 学习重点 1、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明确本文的内容; 2、对比阅读,把握《谈读书》和《不求甚解》两篇短文的异同。 3、延伸拓展让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名人读书的名言和故事。 4、让学生结合两篇文章及自己的体会,用简练的文字自拟一条读书名言。 学习难点 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文重点谈了读书的益处,那么,我们该怎样读书呢?读书,有千般乐趣,有万种读法。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下面,我们看看马南邨是怎样理解的。

1、作者简介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邓子建、邓云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卜无忌等。福建福州人。1929年考入上海光华大学政法系。1931年转入上海法政学院经济系,从事中共地下活动。1961年在《北京晚报》副刊上,以马南邨笔名开辟“燕山夜话”杂文专栏。他的作品涉猎很广,杂文独树一帜,有针砭时弊的批判性,并且把知识、趣味融于一炉,具有学者杂文的独特魅力。 2、复习议论文知识点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 驳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是反动的见解或主张。常见的有三种方式:直接批驳论点;通过批驳论据来批驳对方的论点;通过批驳对方论证来批驳对方的论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小组合作研读课文)默读课文。思考: 1、本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式?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运用了驳论的论证方式。 批驳的观点是: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是: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2、“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 明确:“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只求大意,不深入理解。 “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3、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例论证、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第二段运用了道理论证。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有力地论证了陶渊明读书的本意是领会书中的要义,体会书中的乐趣,而不必在一字一句上过分下功夫。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第五段,运用了举例论证。举了普列汉诺夫的例子,从反面有力地论证读书一定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