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

最新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材料题(含答案)

一、八年级下册全册材料辨析综合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2017年我国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数量为3547个;科学研究R&D人员数量为46.22万人。2018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96779亿元,比上年增长1.8%,连续3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速。研发经费与GDP的比值为219%,比上年提高004个百分点,再创历史新高

材料三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的产值累计达到1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

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1)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发生了哪些变化

(2)据材料二,分析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上述变化(成就)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发展与国家强盛关系的认识。

【答案】(1)变化:国家统筹推进,重视科技发展;多领域取得突破和成就;体系完善,水平领先。

(2)原因:党和政府的重视;科研队伍壮大;经费投入增加;教育水平提升;科学家的努力;综合国力的提高等。

(3)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国家为科技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解析】

【分析】

【详解】

(1)据表中“中国科学院组建、制定实施《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科技研究和科技人才,统筹全局;据“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两弹一星’,杂交水稻等尖端科技成果”等可知我国在许多研究领域已取得重大突破和成就;据“……建成了完整的自然科学学科体系,整体水平已迈入世界先进行列”可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发展体系,总体居世界先进

水平行列。

(2)据材料“我国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数量为3547个”可归纳出国家重视、科学决策;根据“科学研究R&D人员数量为46.22万人”可归纳出科研队伍壮大;根据“2018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19677.9亿元”可归纳出经费投入增加、教育水平提升等。

(3)本题是开放型题目,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关于科技发展与国家强盛关系,首先要承认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国力走向强盛。另一方面,国家强盛需重视科技创新,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综合国力。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的发展。注意掌握相关的内容。

2.识读下图,回答问题。

(1)图1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在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哪条河流赴朝作战?

(2)图2、图3反映了两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壮烈牺牲的场景,你能写出他们的名字吗?

(3)请为上述图片拟定一个主题。

【答案】(1)鸭绿江

(2)黄继光、邱少云

(3)抗美援朝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图1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的带领下,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保家卫国。

(2)根据图2、图3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2 反映的是上甘岭战役时,黄继光舍身堵枪眼,掩护战友夺回阵地,为战争胜利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图3反映的是邱少云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邱少云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黄继光和邱少云都是我国著名的英雄。

(3)根据上述图片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的图片描述的是抗美援朝的内容,所以主题拟定为抗美援朝。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的图片信息,正确分析图片的内容,领会图片描述的事件是抗美援朝,结合抗美援朝的相关知识来解答问题,学习邱少云和黄继光的精神。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的“绿皮”内燃机车.像子弹头的“复兴号”标准动车组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前夕,旧中国只修筑了铁路2.1万多公里;到2017年底,中国铁路里程达到12.7万公里,高铁里程

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量的66.3%。以前,全国铁路平均时速不到40公里;如今,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高铁动车组越来越多,从北京到上海大约130公里的距离,最快只要4个多小时

材料三 2006年7月,青藏铁路的开通,标志着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结束,有人用了一个比喻:“青藏铁路就像有力的手臂,让中央拉紧西藏。”2006年西藏自治区政府的数据显示,全区生产总值达290.05亿元,同比增长13.4%,是10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青藏铁路拉动着西部跟上整个国家发展的步伐:

(1)据材料和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铁路交通有何巨大发展?

(2)据材料三,结合我国铁路交通的发展,概括青藏铁路通车带来的影响。

(3)综上所述,请你谈谈交通发展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答案】(1)动力能源发生变化,由石油转变为电力,节能环保,动力强劲;里程越来越远;时速越来越快。

(2)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改善了青藏两省区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加快了两省区的经济发展

(3)交通发展会促进社会的进步;缩短各地之间的时刻距离;促进经济的发展。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复兴号”标准动车组的出现和材料二“到2017年底,中国铁路里程达到12.7万公里,高铁里程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量的66.3%。如今,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高铁动车组越来越多,从北京到上海大约130公里的距离,最快只要4个多小时”可以归纳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铁路交通有的巨大发展有:动力能源发生变化,由石油转变为电力,节能环保,动力强劲;里程越来越远;时速越来越快。

(2)根据材料三的内容结合我国铁路交通的发展可知,青藏铁路通车结束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改善了青藏两省区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加快了两省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等等。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交通发展会促进社会的进步;缩短各地之间的时刻距离;促进各地区之间人员的流动来推动各地商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等等。

4.李明对书上的二幅图片(如图)感到十分不解:自己家种的水稻没有大人高、萝卜没有脸盆大,为什么图画上的水稻高耸入云、萝卜硕大赛驴?这究竟是不是真实的现象?

请你进行学习探究,回答问题。

(1)“水稻比天高”、“萝卜比驴大”的情况发生在什么历史时期?

(2)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什么现象?对经济建设造成什么影响?

(3)它给我们留下什么历史教训?

【答案】(1)大跃进时期(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2)浮夸风;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生态环境破坏,经济建设变成数据游戏,造成我国进入三年困难时期。(答对其中两点即可,言之有理适当给分)

(3)经济建设,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实事求是,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更不能弄虚作假,玩数字游戏。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水稻比天高”、“萝卜比驴大”的情况发生在大跃进时期。(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水稻比天高”、“萝卜比驴大”的情况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浮夸风现象盛行;大跃进运动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生态环境的破坏,经济建设变成数据游戏,造成我国进入了三年困难时期。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经济建设,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实事求是,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更不能弄虚作假,玩数字游戏等等。

5.交通·进步

材料一 1906年京汉铁路通车,在铁路沿线地区,过去成年男子多穿着长袍马褂,妇女穿宽肥衣裳,无论款式还是颜色均较单一。京汉铁路开通后,外地流行的服饰很快就传到沿线地区。各种西式衣帽开始受到青年男子的青睐。妇女衣着更是异彩纷呈,旗袍、长裙、连衣裙,花样繁多。由于铁路沿线形成了大量的商贸集散中心,便捷的铁路运输使输入本地的菜、蛋、肉、禽及各种时令水果数量和种类大为增加。京汉铁路改变了沿线人们外出步行为主,远距离依靠马车的习惯。人们逐渐被这种新式交通工具所吸引,时间缩短,乘坐火车的人数逐年增加。以车站为中心的城市与周边各县公路交通也日益发达,外出旅行的铁路和公路等道路条件更为方便。

——摘编自都震生《京汉铁路对直隶沿线的影响》(1)依据材料一,说出京汉铁路通车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全国有2万多公里铁路,大部分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地区。西北、西南只有1000多公里。仅占全国铁路的6%左右。铁路设备主要依靠进口,不但质量差,而且其类型杂乱。新中国建立后,先后在西北、西南地区建成宝成、青藏和北疆等十几条铁路干线,这两个地区的铁路营业里程上升到全国的24%以上。到2016年

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4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2.2万公里以上,居世界第一。各种类型的机车、车辆设备都实现了国产化,其质量、数量都不断上升。

——《中国铁路百年发展史》(2)依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铁路建设的成就。

材料三 2006年7月,青藏铁路的开通,标志着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结束。有人用了一个比喻:“青藏铁路就像有力的手臂,让中央拉紧西藏。"2006年西藏自治区政府的数据显示,全区生产总值达290.05亿元,同比增长13.4%,是10年来增幅最大的一年。青藏铁路拉动着西部跟上整个国家发展的步伐。

(3)依据材料三,说出青藏铁路通车带来的影响。

(4)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交通发展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答案】(1)沿线地区商业较之前繁荣;服饰从单一到丰富多彩;食品数量、种类增加;带动了沿线地区交通发展;人们出行方式发生变化,更为便利;沿线地区人们生活质量提升。

(2)铁路里程增加;铁路布局更加合理;铁路设备国产化;高速铁路技术领先世界。(3)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带动了西部的开发和发展;促进了西藏经济快速增长;填补了西藏铁路交通的空白。(任意三点即可,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

(4)缩短时空距离;方使人们的出行;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任意两点即可,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

【解析】

【详解】

(1)由材料一“在铁路沿线地区,过去成年男子多穿着长袍马褂,妇女穿宽肥衣裳,无论款式还是颜色均较单一。京汉铁路开通后,外地流行的服饰很快就传到沿线地区。”“由于铁路沿线形成了大量的商贸集散中心”“菜、蛋、肉、禽及各种时令水果数量和种类大为增加”“汉铁路改变了沿线人们外出步行为主,远距离依靠马车的习惯”“外出旅行的铁路和公路等道路条件更为方便。”可知,新中国铁路建设的成就是沿线地区商业较之前繁荣;服饰从单一到丰富多彩;食品数量、种类增加;带动了沿线地区交通发展;人们出行方式发生变化,更为便利;沿线地区人们生活质量提升。

(2)由材料二“先后在西北、西南地区建成宝成、青藏和北疆等十几条铁路干线,这两个地区的铁路营业里程上升到全国的24%以上。”“各种类型的机车、车辆设备都实现了国产化,其质量、数量都不断上升。”等等内容可知,新中国铁路建设的成就有铁路里程增加;铁路布局更加合理;铁路设备国产化;高速铁路技术领先世界。

(3)由材料三“2006年7月,青藏铁路的开通,标志着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结束”“青藏铁路就像有力的手臂,让中央拉紧西藏。”“青藏铁路拉动着西部跟上整个国家发展的步伐。”可知,青藏铁路通车带来的影响是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带动了西部的开发和发展;促进了西藏经济快速增长;填补了西藏铁路交通的空白。

(4)本题是开放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例如:缩短时空距离;方使人们的出行;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

6.材料一:

材料二:2018年4月2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英雄烈士保护法》。《英雄烈士保护法》规定:国家和人民永远尊崇、铭记英雄烈士为国家、人民和民族做出的牺牲和贡献,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受法律保护。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什么事件?图中士兵获得了什么样的赞誉?这个事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2)联系材料和所学历史知识,列举一位朝鲜战争中的英雄,并简介其事迹。

(3)日常生活中,为践行《英雄烈士保护法》,你打算如何做?(谈一点即可)

(4)近年来,朝鲜核问题再一次引起了东北亚局势的紧张,面对当前复杂的朝鲜半岛局势,你认为中国政府该如何应对?

【答案】(1)抗美援朝。最可爱的人。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2) 黄继光用身躯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掩护战友夺回阵地,自己壮烈牺牲。邱少云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严守潜伏纪律,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举出英雄,简介其事迹)

(3)学习宣传革命英烈事迹等。

(4)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原则反对各方任何激化矛盾的举动,劝和促谈,维护朝鲜半岛稳定,推动联合国在维护半岛和平上发挥积极作用等。(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

(1)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抗美援朝;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同朝鲜军民一起抗击美国侵略者.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被称之为最可爱的人;第三问依据所学可知,1953年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标志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2)依据所学可知,黄继光用身躯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掩护战友夺回阵地,自己壮烈牺牲。邱少云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和潜伏部队的安全,严守潜伏纪律,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

(3)开放性题目,学习宣传革命英烈事迹等。

(4)开放性题目,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坚持朝鲜半岛无核化原则反对各方任何激化矛盾的举动,劝和促谈,维护朝鲜半岛稳定,推动联合国在维护半岛和平上发挥积极作用等。

7.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幅农家对联写道:“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做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

材料二“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此翁淡泊于名利,专注于田畴,以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让人们远离饥饿。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当年”分田与什么运动直接有关?“今岁”分天又指党在农村采取了什么措施?

(2)从“当年”到“今岁”之间,党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指的是什么?

(3)材料二中的“此翁”指的是谁?他的科研成果“改变了世界”说明了什么真理?【答案】(1)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袁隆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建国后农业的变化发展。材料一对联中的“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做主人”指的是土地改革运动,“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指的是改革开放时期党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改革和改革开放之间,党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指的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材料二中的“此翁”指的是袁隆平,他的籼型杂交水稻,解决了世界人口的吃饭问题,让人们远离饥饿,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8.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自此我国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进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请回答: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讨论?

(2)该讨论有什么重要的影响?

(3)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了怎样的重大决策?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什么样的思想路线?

【答案】(1)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2)为实现历史性转折、开辟新时期的新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3)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事求是。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思想理论界针对“两个凡是”展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实现历史性转折、开辟新时期的新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 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三中全会冲破

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点睛】

解答第一问的关键是识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性质。解答第二问的关键是识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影响。解答第三问需要识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9.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中美关系是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上最重要的国家双边关系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0年11月4日,尼克松对纽约每日新闻发表谈话时说,我愿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

材料二:1971年5月15日,尼克松在电台广播《公告》时说:“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7亿5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正因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正常的关系敲开门户。”

材料三:漫画《21世纪的中美关系》

(1)材料一表明美国对中国持什么态度?

(2)材料二中尼克松所说的“采取主动”具体表现为哪一事件?这一事件对中美关系有何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21世纪中美关系具有怎样的特点?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中国应该如何开展外交活动?

【答案】(1)反对、敌视、遏制新中国。

(2)尼克松访华或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合作与竞争。

做法:①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②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③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④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

【解析】

【详解】

(1)据材料“我愿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四表明美国对中国持反对和敌视新中国态度。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两国对抗结束,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材料三左边的漫画反映了中美合作关系,右边漫画反映了竞争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事务;密切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时俱进,适时调整外交政策;超越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分歧,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或要坚持求同存异);对分歧与矛盾,要加强沟通、对话;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系是掌握中美关系的变化。

10.以史为鉴,回答问题。

加强民族团结,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材料一:见下图。

材料二: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自上台后,否认“九二共识”,不遗余力地鼓吹“两国论”及“一边一国论”,千方百计地阻挠和破坏两岸关系,为两岸“三通”设置重重障碍。

材料三:我们要坚持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坚决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图谋和行径,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持续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两岸同胞同根相系、同命相连,应携手共创共享全体中国人的美好未来。

——2019年3月5日,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1)材料一反映的分别是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这两件大事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的“九二共识”达成什么共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如何才能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答案】(1)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2)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3)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排除外国势力的干扰等。

【解析】

【详解】

(1)仔细观察材料一图片“香港回归了”“澳门今天回家了”分析可知,材料一反映的分别是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这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1997年7月1日零点,中英两国政府在

香港正式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香港澳门回归是第一次成功实践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两件大事能实现的原因是改革开放后,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2)依据所学可知,九二共识是用于概括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在1992年香港会谈中就“一个中国”问题及其内涵进行讨论所形成之认识见解的名词。其核心内容与精神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为了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排除外国势力的干扰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