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思想

孟子思想——政德修养的活水之源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政德,就是为政之德,是党员干部人格与品质、思想与行为的内在准则。自古以来,政德隆,民德昌;政德毁,民德降。孟子作为儒家“德治”思想的传承者,其优秀思想和传世精神不仅为当代党员干部的个人修养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也对党员干部的价值观、行为准则规范和思想境界的提高具有继承和借鉴作用。

一、孟子的“性善论”应成为党员干部善良正直、明辨是非的立身之本之源。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种情感是仁义礼智美好品德的萌芽,故称“四端”。对社会民众而言,人性本善,可以启迪人们向上的心智,激发向上的精神,不光要肯定它还要坚守它,并为之积极修为;对社会管理者而言,其意义尤为重要:首先要以善自修,处处做民众的表率;还要爱民、富民、教民,只有这样,社会才能稳定、和谐与发展。

现时期对党员干部而言,仁义礼智仍然可以借鉴并利用其作为道德范畴的“品牌”价值,赋予其适应时代要求的新鲜内涵。习近平对党员干部要求的“三严三实”其中就提到“要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细思量,所谓“心存敬畏”,也正是契合了孟子的“性善论”。做到自觉修身就要“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有效地抵制私心、贪心和野心,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严守道德底线,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二、孟子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应成为党员干部的政治追求之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孟子的“民本”思想至今散发出经久不衰的思想光辉。首先,“民贵君轻”思想突出了“民”的重要性,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权利。诸如:“民事不可缓也。”(《孟子·滕文公上》)、“救民于水火之中”(《孟子·滕文公下》)、“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其次,“民贵君轻”思想要求统治者进行自我道德约束。“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孟子·离娄上》)正是基于以上思想,孟子倡导统治者在治国之道上要施“仁政”。思想上要重民、爱民;军事上要避免战争,安民、救民;在经济上要“制民恒产”做到富民、利民,在“仁政”下,就会出现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太平”。(《孟子·离娄上》)因此孟子认为“仁政”是一种“德”,一种“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就是这个道理。

习总书记“三严三实”要求:“谋事要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

骛远,不脱离实际。”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具体来说,要做顺应民心之事,多干温暖民心的事。工作中要顺应和实现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群众利益无小事,有些看来关乎民生的琐碎小事,但常常却是群众切身利益的急事、难事,诚心诚意地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

三、孟子思想的“正气论”应成为党员干部高尚理想品质追求之源。宋代理学家程颢曾说孟子具有“岩岩泰山之气象”,赞颂孟子的气度和风范犹如泰山一般巍峨高大,令人景仰。孟子倡导的“正气论”是中国民族精神瑰宝中的闪光亮点,对塑造民族之魂功莫大焉,对于从政者更是必须具备的精神素养和品质追求。首先,孟子思想体现了社会担当意识。孟子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更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心。他提倡要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和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博大胸怀;还要具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大丈夫”品格和正气凛然的“浩然之气”。一个人只有具备这些正义之气,才能担当起治天下的大任来,才不负时代的期望。第二,孟子思想体现了信念坚定、勇于拼搏的进取精神。我们熟悉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还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已经成为千古名言,一直激励后人,为国家、民族的利益,而刻苦自励,奋发向上。

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的手中,如何担当起历史重任,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光芒四射的人格魅力、气贯长虹的浩然正气。习总书记说过:“在难题面前勇于开拓,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在风险面前敢担责任。”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勇于负责,敢于担当,面临复杂形势,面对艰巨任务,尤其要树立坚定信仰信念,增强忧患意识、使命意识、进取意识,坚持刚正不阿、公道正派的工作作风,坚守自己的道德底限,恪守党的纪律,坚决抵制各种歪风邪气,以良好的形象凝聚人心,以正义的力量鼓舞人气。

四、孟子思想的“义利观”应成为党员干部恪守廉洁操守道德规范之源。孟子思想体现了清正廉洁、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孟子重义轻利,“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孟子所说的“义”不仅指君子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即君臣之道、家庭伦理所倡导的行为规范和方法,更是把“义”看作一种理想的人格,升华到了关乎人生的高度。他为了义甚至可以舍弃生命“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孟子的义利观其实质就是在社会中倡导一种追求正义和真理、遵循道德规范、反对见利忘义的一种价值观,这种崇高的义利观的思想精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凝结和升华为诸如大公无私、无私无畏、廉洁奉公、刚正不阿等传统美德,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和鼓舞民族斗争的伟大精神力量。

对于新时期的党员干部而言,面对的利益关系更加纷繁复杂,党员干部应树立正确的义利标准,在社会大义与个人私利的矛盾面前,应当始终遵循义在利先

的理念;在群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面前,应当始终遵循舍利取义的理念,舍个人之小利,取人民之大义,这才是共产党员正确的义利观。

五、孟子的“学习观”应成为党员干部迎接挑战、增强执政能力之源。孟子认为人的一生要不断学习慢慢积累。他以流水作比喻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孟子·尽心上》)“科”是小坑,流水遇到小坑,不注满是不会继续流向前去的,学习也是这样,只能逐渐积累,而不可随便逾越。孟子还强调学习要善于思考,“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强调读了书不勤思考和运用是没有效果的,至于怎样思考?他提出了“由博返约”的原则:“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意思是通过多学,进行详尽地研究,融会贯通之后,反过来简要地阐明学问的精髓。他还难能可贵的提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对经典保持独立思考的精神,不盲目迷信书本和经验,“不唯书,不唯上”,看重实践,体现出圣贤人物的治学风范。当然还有学习不能“一曝十寒”、要“专心致志”等耳熟能详的成语自古以来对笃学修身的人们提出学习的标准。

我们正身处于改革攻坚期、发展关键期、矛盾凸显期,面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领导干部学习不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本领大小也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情。”所以党员干部要把学习作为加强政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将学习作为一种持续的自觉行为和精神追求,通过学习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新成效。

李白写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看月亮,必须得抬头看,不然你看见的月只是水中月,而思故乡,必须得低头,看着脚下的土地,土地连结深情,传递的思念感应才会自然。可见,李白对抬头和低头,有看似经典的认识,只是李白的脖颈不听使唤,该低头时却抬头,该抬头时却低头,搞得李白一辈子光碰头,有时被摔的鼻青脸肿的,但这时的李白爱喝酒,喝了酒就疯疯癫癫的,于是,李白就借着痛感籍着癫意把一肚子的酒吐出来,成就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

元萨都剌《北人冢上》诗:“低头下拜襟尽血,行路人情为惨切。”可见,古人从心里是不喜欢低头的,喜欢的是抬头。

记得我以前在学校操场里喜欢低头,体育老师说我是一个没有自信的学生,还说我是一个没有阳光心态的人。记得体育老师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瓜子之所以长的粒粒饱满,那是因为向日葵始终抬头向着太阳。”

记得我第一次去应聘工作,应聘的工作人员看我低着头,直接就叫我回去了。

那我就抬起头吧,进家门的时候,由于我抬起头,我的头一下子就被碰出了血来,搞得我在家里好几天就不想出门的。

我走下坡的时候,依然是抬起头,这样显得自己有自信,冷不防,我一连向下栽了好几个跟斗,摔的我头破血流的。

我的头招谁惹谁了?干嘛都跟我的头过不去呢?

我究竟是该抬头做人还是该低头做人呢?

有人说走下坡路就必须低头,言下之意就是人走背时运的时候要低着头,就像罪犯低着头接受审判一样。那当年毛泽东同志遭到王明等人的排挤时干嘛就不低头呢?那当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长征干嘛就不低头举起手来呢?那赵一曼和江姐被敌人抓去明知只有无尽的酷刑干嘛就不低头屈服呢?那当年的灾荒岁月里全中国人民饿的吃粗糠啃树皮干嘛就不低头消沉下去呢?那有人第九次高考依然名落孙山干嘛就不低头认命了呢?有人写文章写了一百篇写了一千零一夜依然是没有读者依然是没有一个读者看好时干嘛就不低头呢?李嘉诚当初做生意是做一次亏一次时干嘛就不低头呢?你、我、他经过了这么多的困苦折磨干嘛还要坚强的活下去呢?我们的人类和整个社会经常就处在风雨飘摇里干嘛还要坚定不移向前进呢?

人的一生,几乎有过半的时候是在走下坡路,低着头走下坡路确实是不摔跟斗,但低着头只能看见脚下的一方寸路,却看不见天上的太阳和高空的明月,特别是最容易忽视身边的风景。

有人说走上坡路低着头最好,言下之意就是人走好运的时候要低调要谦虚谨慎。确实低着头走上坡路由于身体前倾走起路来更有劲而且更能看清脚下的路,但太阳会照在低头者的脸上吗?天上的神仙们真的就喜欢这些整天低着头的人吗?你看,孙悟空低着头只能做弼马温,但孙悟空抬起头来就成了齐天大圣;你看,刘邦把头低着,低了48年,只能是个混混,但刘邦把头一

抬起来,三五年之后就开创了汉朝;你看,朱元璋低着头只能做乞丐,因为抬起头来是讨不到饭的,但朱元璋后来把头索性抬起来,结果就建立了明朝;当年美国有核武器,而中国没有,但毛泽东领导的中国人民就是不低头,中国人民就是要把头抬起来,抬起头的中国人民没有多久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核武器……

关于低头和抬头,各有各的哲学。

爱低头的人,看似是低调的人和谦虚谨慎的人,实则是只看着自己眼前的人,窃喜着眼前的平安和太阳慷慨的一点光辉。

爱抬头的人,看似昂扬向上心里充满了自信,实则是脸上洋溢着阳光脑后却是布满了阴暗,即是摔了跟斗手里依然抓着一抹明媚。

有人说该低头时就低头,该抬头时就抬头,那敢问,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才该低头或才该抬头呢?倘若天上真的掉下了冰炮,你抬头被砸着,你低头还是会被砸着,只不过抬头是冰炮砸在了脸上,低头是冰炮砸在了头顶而已。只有做缩头乌龟,冰炮才只能砸在护身的壳壳上。

有人信仰低头,这也不错,低头自有低头的妙处。自然,你的人生就是低头人生,所谓中庸哲学,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有人信仰抬头,这也很好,抬头自有抬头的灿烂。自然,你的人生就是抬头人生,所谓“生当作人杰,死也为鬼雄”大概是这个意思。

有人信仰一会儿低头一会儿抬头,这也是一个妙。一会儿低头一会儿抬头,脖颈得到了锻炼,因之肌肉和心理机能就更加的发达,展现给别人的是一会儿方型的一会儿圆型的,所谓圆滑,大概就是如此。

没有谁对谁错,也不存在谁高尚和谁卑微的问题,各有各的哲学,这就是多样的人和人的多样性。其实,不是人世太复杂,而是你只顾着自己的低头或抬头而不懂别人为什么会低头和抬头?

人的脑袋瓜不过三斤半,由于低头和抬头的缘故,造成有的人头成了“巨头”,而有的人头却成了“狗头”,还要来一点狗血喷头……唉,看来抬头与低头之间的学问确实太高深了,像我这样的孺子是搞不明白的,只能是舔一舔皮毛而已

写作时,只与写作为伴,就能听到内心的声音,飘忽的灵感也能捕捉,笔下就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字和思想。

就我为例,大学期间,常一个人钻在图书馆,早进晚出,看完一本书,常有感悟到笔尖,亦能有几篇散文杂评登报。毕业后,到西双版纳工作,与内心的对话少之又少,每日工作之余,与友聚餐、喝酒、烧烤,不到凌晨绝不不回家,回家即一头醉晕埋进被子,日复一日,丧失了与灵魂独处的时间,自然再无创作灵感。

写作的人,几乎都远离正常人生活,也不遵守惯常的生活秩序。安妮宝贝曾说,只有死去的繁华,能让我安静,所以,她常在黑暗中敲打键盘。太温馨的生活,亦会使写作者陷于温柔之乡,懒得思考,更懒得动笔,路遥在写《平凡的世界》时,因为忽略家,忽略妻女,造成与林达的婚姻不睦,这或许不能怨路遥,因为他是个真正的写作者,是写作对孤独的需要,离间了他们的感情。

张爱玲,荒原上的孤独者,以23岁的人生阅历对人性作出冷酷、深邃、老道的剖析,生逢苍凉时代的孤独,成就了她文坛奇女的地位。一代文学大师川端康成亦是孤独成就了他,出生不久,父母去世,7岁,祖母去世,10岁,姐姐去世,14岁,祖父去世,孤独是他500多篇小说永远的笔调,最终,他也选择在孤独中毁灭了自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在我少年时期,吃不饱、穿不暖,牵着一头牛或者羊,在四面看不到人的荒凉土地上孤独地生存。饥饿和孤独是我写作的源泉。

所以说,很多人不是写不出来东西,只是缺乏独处的机会,一旦自处,孤独,下笔,无需微言大义,只需直言生活,定会渐渐文思汹涌,像有神魔推动。这种深入骨髓的孤独,能让人打开灵感的黑匣子,在里面不能看到多少美好东西,却能自由的在一片完全属于自己内在精神空间翱翔,在孤独中煎熬自己、消耗自己的过程,亦生脱胎换骨升华自己的过程。孤独的写作,让文学变得更具魅力。

所以,从现在开始,告别与日同醉,除去浮华,静下心来,提起笔与自己谈心,与孤独相伴,这是个决绝的行动,但是伟大作品都来自于孤独的写作,出自于决绝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