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资源对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远程教育资源对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远程教育资源对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远程教育资源对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课题实施以来的研究心得

有幸参加了学校《远程教育资源对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课题的研究。自从参加此课题后,我们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和课题研究的有关理论,并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学习了教育发达地区的专家和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摆正自己教师的位置,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在不断学习的同时,也在不断实践,把学到的新观念,新理念带进课堂,使课题实施越来越好,学生学的越来越好。在教学中构建民主、和谐的,以学生为主体活动的教学结构,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合作地学习,探究地学习,使教学走上优化之路。

(一)师德方面

当今教育,师生之间的地位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学生已由传统传授方式下的被动受教者,转变为师生共建教学方式下主动学习的主体。与此相应的变革深入到教育观念与实践的各个方面,其中,对传统师德观进行实践性的反思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从当前来看,“以人为本”,教育应“以学生为本”,关注未成年人的人格健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正是新时代是的本质精神的集中体现。

“守住心灵的那一片宁静”是著名教育改革家魏老师挂在嘴边的话,他拓展学生内心的本能,唤起他们心底的真善美。教师始终要以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去看待学生的天性,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老师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为自尊和自信是积极向上的内部主要动力,唯有如此,才能点燃希望之灯,使之迸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火花。

一、不断自我认识、不断自我挑战、不断自我超越

要教会学生自学、自强的本领,那作为教师本身就应该不断自学、自强以及自我超越,要做好心灵工程的捍卫者,先要具备高品位的素质,要以“德”为本的政治素质,以“学”为本的业务素质,以“爱”为本的心理素质,以“悟”为本的机智素质以及以“美”为本的形象素质。“爱是教育之本”,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一种爱的奉献,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没有爱,就不存在真正教育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就不能获得教育的成功。尊重、理解是爱,宽容、信任是爱,民主、平等是爱,严格要求也是爱。爱是相互相成的,是一切的前提与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但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训斥、讽刺、挖苦、变相体罚和体罚现象。这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而且破坏了本书非常融洽的师生关系。比如,我们的魏老师对待学生的过错采取小错唱一首歌,中错做一件好事,大错写一份心理说明书的做法,是充满情和爱的高明之举。大凡教育成功的教师无一不是以爱为本,从爱出发的。

二、建立接纳、支持、宽容的课堂气氛

一个人在紧张的时候,做事能成吗?我们的教与学生的学也是一样,只有在一个被接纳、有支持和宽容的课堂里才能够让学生学到知识和人生道理,才能净化学生的心灵,如果学生在一个经常受到训斥、讽刺、挖苦、变相体罚和体罚的课堂里,学生会产生厌误、逃避的心理,使他们的心灵掀起波浪,那还会学好吗?而这种情绪往往像流感一样传播而执教者也不可避免的受到波及。给予学生一个愉快的学习环境,其实也是在给予我们执教者一个快乐的工作环境,这又何乐而不为呢?如魏老师在上“人生的境界”时,就能让我们听课者感受到课堂的快乐,更何况是学生与他自己呢?你说这能不学好吗?

三、加强自身的师德建设,守住学生心灵的一片净土

师德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高度责任感。要关怀、爱护、尊重、理解学生,尽管学生年龄小,但也要把学生看成是拥有独立人格的人。教师师德的高低、形象的好坏直接渗透于教育的全过程。师德所产生的效应也是难以估量的,学生往往“度德而师之”。假如一个教师的师德修养不高,不仅制约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容易造成师生心理上的疏远和行为上的排斥:“你的课讲得再好,我也不想学。”同样的“说教”便会在学生心目中贬值,甚至因为厌烦你这个人,而导致厌恶你所教的某一学科,这种现象是不乏其例的。德国教育家第多惠斯说:“正如没有人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用自己的好思想、好道德、好作风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赢得学生。如果说“学校无小事,处处皆教育”,那么,在教师方面就应该是“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这是教师所应具备的政治素质。

(二)数学素质方面

新课程中,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教学不仅是为了掌握知识的结论,更重要的是经历求知的过程。教学的目的不只是掌握现存的知识结论,其最重要的目的是将习得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也就是要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英国哲学家认为,人类大脑中的知识分为明确知识和意会知识。明确知识是指能言传的,可以用文字来表述的知识。意会知识是指不能言传的,不能系统表述的知识,意会知识是镶嵌于实践活动中的,是情境性和个体化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例如,无论你掌握了多么丰富的游泳的明确知识,但从来没有在水中折腾过,那么你永远也学不会游泳,因为你脑中缺乏游泳的意会知识,游泳是在游泳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的。这就要求数学教师放弃以前的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让学生获得一种与具体知识相对应的稳定的产生式,即一看到条件信息,相关的活动就会自动产生。所以新课程特别强调过程教学,让学生参与并体验。

所以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就要充分揭示思维过程。首先,充分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经历比较、抽象、概括、

分设、验证和分化等一系列的概念形成过程,从中学到研究问题和提出概念的思想方法。其次,要充分揭示结论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经历曲折的实验、比较、归纳、猜想和检验等一系列探索过程,不仅使学生了解结论的由来,强化对定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科学发现奠定基础。再次,充分揭示问题解决的思路探索过程;从数学教育的角度来说,某人对某一数学问题的解决是否属于创造性的,不在乎这一解决曾有别人提出过,而关键在于这一解决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解题者而言是否具有新颖性。教师要想使学生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就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将问题解决的思路探索过程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从中学会问题解决的思路探索方法。

(三)教学素质方面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都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理念的首位,强调从获取知识为数学教育的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对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数学的探索过程、数学的文化价值以及数学知识的特征有所认识;使学生在兴趣与动机、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在定量思维、空间观念、合情推理和演绎等方面有所发展;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的反思方面获得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正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

1、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意味着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学生身体、智慧、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社会适应性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每一门课程都提出了如下三个目标的有机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一个学生是否全面发展,不是看他(她)所有的学科成绩是否都优秀,而是要看他(她)的身心是否健康,身体、智慧、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社会适应能力是否得到了全面发展。因此,促进全面发展不再是所有学科优势互补共同完成的一个任务。

数学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与支持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

2、学生的自主性发展

自主性反映的是一个人在活动中的地位。一个具备了自主能力的人,能够合理的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的目标,能够作出正确的评价,在活动中能够自我调节、自我监控,在生活中能够自我教育。

教师在新数学课程实施之前应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几个原则: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

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3、不同学生的发展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既体现着发展的共同特征,又表现出在数学基础、数学思维及能力等方面巨大的个体差异。教师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做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重新认识数学教学的本质

简单认识:教师教,学生学。

苏联教育家斯卡特金认为:教学是一种传授社会经验的手段,通过教学传授的是社会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模式、图式、总的原则和标准。(这是一种侧重于传授内容的总体叙述)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教学是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或知识体系循序渐进的学习来提高学生正在学习中的理解、转换和迁移能力。(这是侧重于学生获得发展的叙述)

1983年激进的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冯。格拉色斯费尔德(V onGlasersfeld)指出:我们应该把知识与能力看作是个人建构自己经验的产物,教师的作用不再是讲授“事实”,而是帮助和知道学生在特定的领域中建构自己的经验。这种“建构”观点推动了现代教学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关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四)教育科研素质

教育科研是教育事业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师素质,振兴学校教育的有效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铺开,传统的经验型教师已不再适应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必须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实践证明,开展教育科研,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是提高教师综素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措施和重要保证

首先,订阅科研书刊,开阔视野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思想、新理论、新的思维方式更是日新月异。广大数学教师只有大量订阅教育科研书刊,

才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当前的教育科研动态,才能准确地了解该项研究的现状,获取大量信息,确保研究的价值。教育科研的基本过程,无论是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和课题的研究,还是文献的查阅与获得都必须保证这一点。所以,作为一线的教师,应该订阅各种教育科研书刊,把握时代的脉搏,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个人的片面性、局限性,拓展自己的视野。同时还要重视和加强学习,学习的内容包括: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学习教育理论,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教育史等:学习教育法律法规;学习各种教育教学报刊资料、图书资料:学习外地先进教改信息、教学经验等。

1、掌握研究方法,开展科研活动

很多教师对教育科研存在着片面的认识,有的人觉得它充满神秘,似乎高不可攀。出现这种认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掌握一些基本的和常用的研究方法。如经验总结法、观察法、问卷法、调查法、比较法、测量法、文献资料法等。掌握了这些基本方法,教师就掌握了有效的研究工具,在开展教研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提高研究能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就能提高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

2、提高理论水平,撰写科研论文

在强化了教育科研意识,明确了教育科研目标,掌握了教育科研方法,认真开展了研究活动之后,便会产生一定的研究结果。研究的结果,一般要以书面报告或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以便让更多的人知道和利用。教育科研论文的撰写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科研论文的撰写要符合论文的一般结构。论文的内容和内容的次序应反映整个研究结果的中心思想——基本的论点。与基本论点无关的东西不要写进去,整篇论文对问题的阐述是一个前后连贯的整体。概念要明确,判断要准确,推理要符合逻辑的要求,文字要力求简明、流畅,要用最简单的事例去说明最深刻的思想,从生动的事实中抽象出科学的结论。在引用别人的成果时,应尊重别人的劳动,凡是引用他人的材料、成果或重要言论时,在论文之后最好附上参考书目。

通过这一课题实践研究,我们的教育理论知识得到了丰富和提升,数学科研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素质,发展了学生能力。我们将继续进行"远程教育资源对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课题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