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点滴体会

浅析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点滴体会

作者:田正志

来源:《未来英才》2017年第10期

摘要:道德存在于生活中,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社会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品德课的思想内容怎样融入小学生的生活当中谈以下三个方面的体会:

关键词:沟通交流;感受生活;创设情境;自主学习

十几年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不断实践,探索研究。我认为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黄金时期。教学中,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在沟通交流中,让学生感受生活

教学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尊重学生是教育活动得以良好实施的重要前提,然而,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形:在楼梯口、操场上、教室旁,随时随地会见到系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向老师敬禮,说“老师好!”老师呢,有的点头致意,有的视若无睹,有的面无表情。留给学生的是一脸惊讶,满腹不解。也许有的教师认为向学生回礼完全没有必要;也或许是听惯了这样的问好声,不以为然。我们经常抱怨,低年级的学生比高年级的学生懂礼貌,小学生比中学生懂礼貌。这恰恰反映出一些为人师者内心深处并不曾将自己与学生的人格放在平等的地位。

品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在教学《我们共同去面对》一课中,借助图片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涛涛闷闷不高兴地坐在教室里,斌斌走过来问道:“为什么不开心啦?”涛涛愁眉苦脸地说:“今天,妈妈因为我打乒乓的事生气了,我就是喜欢打乒乓,这有什么错?”涛涛是该耍赖争吵,还是该和爸爸谈谈心呢?我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用自主选择座位的形式来回答。同意“耍赖争吵”的同学坐左边,同意“和爸爸谈谈心的”的同学坐右边,然后,两组学生互相讨论回答来帮涛涛出主意。在学生自由组合的两组互相讨论中,学生知道了当自己的意见与家人发生冲突时不应该蛮不讲理,耍赖争吵,该明白家人对自己的期望,在互相沟通交流中,理解对方。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让师生有更多的互动交流的机会,而且可以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用真情话语,拉近师生间情感交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