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研究

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研究
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研究

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研究

摘要:采用1996—2011年韩国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季度数据,运用计量回归模型来探究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信贷融资率和贷存率对产业结构升级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即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不容忽视。

关键字: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升级;金融体系;金融支持;金融相关率金融发展主要包括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的发展,表现为金融结构的改善和优化与金融规模总量的增长。产业结构升级是指在技术进步和比较优势的作用下,产业结构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变的过程或趋势。金融发展通过影响资金的流动方向,改变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的分配情况,从而作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Goldsmith(1969)构建了金融发展理论的基本体系,同时证明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向的促进关系[1]。此后,对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在目前我国调结构,促增长的关键时期,研究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结构如下:第一部分是文献综述;第二部分是韩国金融体系与产业结构的发展状况;第三部分是指标设计和模型说明;第四部分是实证分析及结论。

一、文献综述

较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产业结构变动效应只是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侧面予以反映。Rajan和Zingales(1998)分析了金融增长是否通过减少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而加快了经济增长,研究证明更需要外部融资的产业部门在拥有更加发达的金融市场的国家发展的更加迅速[2]。Choe和Moosa(1999)以韩国为例研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并证实金融发展总体上会导致经济增长,同时在这种关系中金融中介比资本市场更重要[3]。

随后的研究焦点逐渐转移到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关系之上。Wurgler (2000)对不同国家的制造业的投资及增加值进行分析,认为比起那些金融部门不发达的国家来说,拥有发达金融部门的国家会增加对成长性行业的投资而减少对衰退性行业的资金投入[4]。Cetorelli和Gambera(2001)的研究证明了银行业市场势力的集中加速了借贷关系的发展,对企业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银行集中度促进了那些更需要外部融资的产业部门的发展[5]。Carlin和Mayer(2003)研究了经合组织中发达国家的制度结构和这些国家27个行业的相对增长和投资之间的关系,证明了证券市场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成长,而银行为导向的金融结构则有利于传统产业的成长[6]。Binh et al.(2005)研究了一组包括26个来自经合组织的国家和26个不同产业的数据,发现拥有高研发支出、高操作风险和高资本密集度的产业比起以银行为基础的金融体系,在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系下发展更快[7]。Miwa和Ramseyer(2006)的研究表明良好的金融机构会引起工业的快速增长[8]。曾国平和王燕飞(2007)从实证角度证明了金融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动存在联系,并且进一步说明了金融发展作用于产业结构的内部调整效应[9]。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需要反思的若干问题 1、我国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目标过分强调比例关系的变化 理论界研究工业发达国家在不同工业化阶段所对应的产业各种比例关系(如钱纳里模式、库兹涅茨模式等所规定的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我国往往以此为基准来确定当前我国工业化阶段,确定三次产业之间是否存在偏差,并以“纠偏”作为结构调整的目标。当前我国一直强调要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就是以为当前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从而要进行“纠偏”。 追求单纯的数量比例关系变化往往其效果难以取得。这么多年来我国一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其纠偏效果并不明显,值得反思。实际上,单纯的数量上升并不能解决产业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三次)产业之间内在的协同发展往往比单纯的数量比例关系更为重要。也就是说,解决某些制约相关产业的“瓶颈”更为重要。 2、我国工业发展的定位目标没有确定 一是重化工业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定位没有确定。目前我国有两种观点,一是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要尽量利用国际贸易或走出去来获取重化工业产品,从而减少能耗和污染;二是我国无法绕过重化工业阶段,重化工业将为我国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支撑。尽管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但依靠国外市场来发展本国经济总是存在风险和难度。不能否认根据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工业化道路所总结出来的工业化规律。当然,重化工业阶段随着技术不断创新,应该说,重化工业的内容和工业发达国家工业化阶段存在差异。 二是制造业的国际产业分工定位目标尚未确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理论界一致认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加工厂”,要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转型,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实际上,一方面,我国产业发展需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基本出发点;但另一方面要解决产业高端化(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创造”)问题,需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是战略任务。这二者之间存在矛盾性。从而导致了我国产业政策的出台存在摇摆性或者矛盾性。 3、重视产业链升级融入国际产业链而忽视了本土产业链的建设

中国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116744934.html, 中国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持 作者:侯奕戎志强王斌 来源:《财经界·学术版》2016年第04期 摘要:近几年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转型时期产业结构升级是一项重要任务。而近几年金融业实现了突破性发展,我国金融发展通过影响资本和信贷市场来支持产业结构的升级,虽然有局限性,但是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支持作用。本文梳理了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的相关概念及金融影响产业结构的过程,在分析我国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持现状基础上,提出了有效发挥我国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持作用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金融发展产业结构结构升级 一、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的支持过程 金融发展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表现为金融总量的扩张、金融结构的优化和金融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系统中,各产业的比例关系以及相互间的各种联系,即指产业间的关系结构。 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的升级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具体变现在:随着金融发展的加快,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也会随之变化。一方面,金融发展以金融政策为手段,以影响资本和信贷市场为途径,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另一方面,金融发展在资源配置过程中,金融资源的供给与合作的进行也会影响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相应地,正如金融发展会支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样,产业结构的升级也会进一步促进金融发展。 二、中国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持现状 (一)信贷市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在现实经济中,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模式比较传统,而当前条件下的投融资模式已经受市场化影响而趋于完全市场化,这种信贷模式与投融资模式由于受到市场化体制的制约一直存在很大差距,这就使得信贷市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持作用存在一定局限性。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传统信贷模式仍是当今信贷模式的主流,并且近几年来,市场化经济体制不断改革,政府的相关政策也向这方面进行倾斜,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的低息贷款以及政府鼓励的自有资金直接投资等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信贷市场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支持作用。 (二)资本市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最新分析金融支持与产业政策

分析金融支持与产业政策 国内的相关研究较少,主要分析了技术进步、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关系,用数据证明了我国金融体系和产业发展之间确实存在着比较显著的相关性;制约战略性产业发展的视角提出要从深化体制改革、放宽民间金融资本投资途径提升战略性产业的融资能力和效率。从我国当前的研究发现,对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进行的相关研究不多,从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看,金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内在包含了三种实现方式,即支持产业选择、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其中,产业选择是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前提,而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初级目标,在实现了合理化的产业结构后,产业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的升级,即实现产业的高级化,以提高产业的附加值。 金融支持产业选择的内在作用 我国已经进入十二五的关键时期,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代表的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大力推进,通过研究金融支持战略性产业的路径和实现机理,有利于深刻认识并解决产业政策和金融体制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金融体系对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支持作用最主要的体现在它能够支持产业选择,特别是在进行产业规划和制定产业政策及其相关配套政策方面。根据金融支持的主体不同,我们将金融支持划分为政策性金融支持和市场性金融支持。 (一)政策性金融 (二)市场化金融 与政策性金融政策支持不同,市场化的金融政策是依据市场自主机制进行市场化的选择。在金融资源配置中,依照市场规则,资本收益率高的产业会获取更多

的资本。如果市场性金融选择机制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竞争,不能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进而可能导致市场化金融支持进行产业选择的失败。在现实操作中,市场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无形机制,具有一定的基础性作用。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市场性选择虽然对于资源配置有很大的优势,但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并不完全成熟,单一的市场化配置容易削弱金融支持的作用,导致部分处于幼稚期的潜力产业获得市场化金融支持的机会很小甚至不可能获得支持,因此,要发挥市场化金融的基础性作用,从而更加促进金融系统对产业选择的支持作用。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的途径 (一)金融支持产业结构合理化 (二)金融支持产业结构高级化 金融支持产业高级化是指金融资源通过初次配置能够实现产业的选择,通过二次配置则能够实现产业的合理化,通过这两次配置过程,金融支持产业高级化的路径就是在前两次配置的基础上进行三次优化配置,提升产业的技术效率进而实现产业高级化目标的实现。通常我们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内在包含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含义。当产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必然面临着提高效率的要求,使得产业的发展需要由资源推动过渡到创新驱动上去,这离不开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以实现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状态的转换。同时,金融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支持一般具有间接性,能够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通过产品创新、工艺流程创新到技术创新,能够改善产业的技术结构从而提高技术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实现高级化。另外,现代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科学技术,产业层面的产业结构升级更是需要技术创新活动,这就使得金融支持的地位更加凸显。 结语

浅析苏州近十年产业结构及发展意见

浅析苏州近十年产业结构及发展意见 摘要:苏州地区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繁荣增长点,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地区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趋势,其产业结构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优化升级,本文通过对近十年的苏州产业机构的变化以及苏州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自己的发展意见,让苏州更好更快的发展,在产业转移中获得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苏州近十年产业结构 正文: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苏州市利用优越的地理优势以及国家的优惠政策等一系列条件,迅速发展,其生产总值呈现急剧增长的态势。 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1.95亿元到2000年的1540.68亿元再到2009年的7740.20亿元,可以看出苏州的生产总值的发展状况。但与此同时,苏州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却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我们都知道,随着经济的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必然的,必须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个地区的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正是由于苏州市的产业结构中出现了一些与经济增长不相符合的现象,这些现象对苏州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在2010年两会期间,苏州市市长阎立明确表明产业结构调整是发展苏州经济的迫切任务。 我通过对苏州近十年(2000~2009)经济发展及产业机构的研究,得出一些对苏州产业结构调整的感想,为苏州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一、苏州市产业结构发展状况: 苏州地区历年产业结构以及百分比(如图)

年份 地区生产总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人均生产总值(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 1952 4.38 2.01 1.09 1.2912645.89% 24.89%29.45%1957 5.58 2.46 1.72 1.4114744.09%30.82%25.27%19627.15 2.97 2.4 1.7818041.54%33.57%24.90%196510.78 4.95 3.74 2.125445.92%34.69%19.48%197015.03 6.26 6.16 2.6232541.65%40.98%17.43%197523.328.1810.98 4.1547135.08%47.08%17.80%197625.158.5812.14 4.4350834.12%48.27%17.61%197727.427.8914.74 4.7955028.77%53.76%17.47%197831.958.9717.79 5.1863428.08%55.68%16.21%197935.279.5719.18 6.5269127.13%54.38%18.49%198040.6810.0323.85 6.878724.66%58.63%16.72%198143.769.7726.237.7683922.33%59.94%17.73%198247.6112.0427.627.9690225.29%58.01%16.72%198352.5311.9430.789.8198922.73%58.60%18.68%198468.0517.0339.2211.8 1 28025.03%57.63%17.34%198591.9118.0756.6717.17 1 71419.66%61.66%18.68%1986104.0621.7961.6420.63 1 93520.94%59.24%19.83%1987127.0224.1877.0825.76 2 33819.04%60.68%20.28%1988165.1329.52101.1734.44 3 00917.88%61.27%20.86%1989176.2929.73105.6640.91 3 18216.86%59.94%23.21%1990202.1435123.2443.9 3 61717.31%60.97%21.72%1991235.135.76147.2252.11 4 17815.21%62.62%22.17%1992359.6940.56230.7788.35 6 36011.28%64.16%24.56%1993525.9650.16336.06139.74 9 2589.54%63.89%26.57%1994720.968.46442.89209.55 12 6399.50%61.44%29.07%1995903.1180.37543.41279.33 15 7848.90%60.17%30.93%1996 1 002.1488.18567.96346 17 4748.80%56.67%34.53%1997 1 132.5988.16636.42408.01 19 7137.78%56.19%36.02%1998 1 250.0188.01701.95460.05 21 7337.04%56.16%36.80%1999 1 358.4388.14764.07506.22 23 592 6.49%56.25%37.27%2000 1 540.6890.96870.1579.62 26 692 5.90%56.47%37.62%2001 1 760.2891.41999.89668.98 30 384 5.19%56.80%38.00%2002 2 080.3791.72 1 211.52777.13 35 733 4.41%58.24%37.36%2003 2 801.5675.75 1 771.86953.95 47 693 2.70%63.25%34.05%2004 3 450.0077 2 268.001 105.00 57 992 2.23%65.74%32.03%2005 4 138.2191.71 2 681.541 364.9768 618 2.20%66.60%31.20%2006 4 900.63104.15 3 152.031 644.4580 116 1.95%65.39%32.66%2007 5 850.11115.18 3 632.032 102.9194 318 1.73%63.71%34.56%20087 078.09133.6 4 257.902 686.59112 872 1.62%62.01%36.36%20097 740.20142.82 4 547.123 050.26122 565 1.80% 58.80% 39.40% 注:2005年开始数据根据经济普查已作调整,下同。 历年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亿元

能源金融_研究进展及分析框架

第24卷第5期 2009年9 月T he Journal o f G angdong U n i vers ity o f F i nance Vo.l 24,N o .5Sep .2009 能源金融:研究进展及分析框架 何凌云 刘传哲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研究所,江苏徐州221116 摘 要:能源金融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对国内外能源金融与研究进展进行总 结分析后得出一个有关能源金融的研究框架,即能源金融研究应该从能源产业与金融产 业的关联机理、金融支持能源产业的路径、能源金融风险控制、能源金融政策等层面展 开,反映在实践中是要建立能源与金融的产业共生机制。 关键词:能源金融;能源金融风险;能源金融安全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1625(2009)05 0088 11 收稿日期:2009 06 28 基金项目:中国矿业大学 211工程 研究基地项目;中国矿业大学科技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08W 01)。 作者简介:何凌云(1982 ),女,甘肃陇西人,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能源金融、货币政策与管理;刘传哲(1964 ),男,江苏丰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 一、引言 能源和金融是经济发展中的两大核心问题。能源是经济运行的基本动力,金融则全面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研究将两者结合起来的 能源金融(Ene rgy F inance) 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能源金融一体化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的普遍现象,能源发展的资金需求也带来了能源金融的发展良机。能源市场与金融市场的相互融合,使得 能源 金融 生态成为深刻影响能源市场走向的关键变量(胡晓群,2008)[1]。2005年9月, 金融支持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高层论坛 在太原举行;2006年3月和2007年3月,欧洲货币能源论坛与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先后在北京举办了两届国际可再生能源融资论坛;2007年5月10日,以 能源金融创新与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 为主题的 能源金融论坛 举行,会上许多专家学者就中国能源金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2008年11月, 能源与金融世界论坛 在北京召开,旨在探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世界金融的新格局以及能源金融浪潮的兴起;2008年6月,世界上第一家专门为能源产业提供服务的投资银行FEB (第一能

浅谈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和趋势

浅谈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和趋势 摘要:产业结构转型是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用工成本不断提高、金融危机的冲击、环境污染的严重,原来的粗放型经济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经济转型势在必然。产业调整是经济转型的关键环节,它的好坏关系着下一轮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产业结构转型关系着千千万万个企业的生死和老百姓的就业形势。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和趋势在文中进行分析。 关键词:产业结构转型、服务业、市场、创新

正文:1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起点 ■我国产业结构应由原来的低收入国家水平向中等收入国家发展水平提升。 ■进一步的发展就是以城市为主导,促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走到了新的起点,这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在我国的GDP总量达到世界第二之后,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已由经济总量转向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也就是说,在这个新起点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需要由速度转向结构。去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将结束持续30多年的10%左右的高速增长期,转向8%左右的中高速增长期。增长速度减缓固然有外部市场的原因,但更多的是我们的主动调整。特别是,这个“调速”为调整产业结构、争取长期的稳定增长提供了机会。 过去人们特别重视企业竞争力,这是个需要通过改革和企业制度创新来解决的问题。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产业竞争力比企业竞争力更重要。就如波特所说的,竞争力以产业为度量单位。对企业来说,产业的机会与威胁决定了竞争环境的优劣。当然,就竞争环境来说,它既伴随着风险,又隐含着回报。在这里,我们不妨看看企业竞争力与产业竞争力的关注点和落脚点有何不同?企业的竞争战略目标是让公司在产业内部处于最佳位置。但对国家来说,国家的竞争力在于产业创新与升级的能力。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优势,最为重要的是发展同时代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产业,特别是对主导产业进行持续更新,最终要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民间金融发展分析论文

民间金融发展分析论文 一、民间金融的内涵界定 到底何谓民间金融,理解角度不同,对其内涵的概念表述也不同。姜旭朝认为:“民间金融就是为民间经济融通资金的所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资金运动。”这一界定主要是从资金服务对象角度考虑的。而美国经济学家吉利斯以是否纳入国家的金融监管体系为标准,把民间金融定义为:“未能纳入国家金融监管体系的非正规金融机构”。另外,还有学者从经营权角度对其进行界定,认为“民间金融是由民营金融机构提供的各种金融服务和与此相关的金融交易关系的总和”。可见,民间金融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从不同角度分析,自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是,上述对民间金融概念的表述都是将制度作为一个外生变量,即假设制度不变。事实上,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带有明显的转型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分析民间金融,制度因素是不能不考虑的,因为制度的变迁对民间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可以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民间金融进行界定:民间金融是指经济体制变迁过程中,经济主体(自然人或法人)在正规金融体制以外,进行的合理的资金融通活动,它的产生属于需求诱致型的金融制度安排。 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民间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有着很大的交叉,但却属于两个不尽相同的范畴。民间金融只是非正规金融的一种特殊形式,而非正规金融是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补充。相对于其他形式的非正规金融而言,民间金融带有更多的一般性,主要是金融管制的产物,是在主流金融体制之外而生的体制外金融形式。 2、我国民间金融的运行特征 近年来,我国的民间资本在农村经济、民营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民营经济的资金需求起到了巨大的支持作用。总体来看,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1发展速度快,融资规模逐年扩大。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主体的日益多元化和快速的发展,民间金融的融资规模逐年扩大。我国的民间金融主要发源地在农村,从1986年开始,农村的民间借贷规模己经超过了正规信贷规模,而且每年以19%的速度增长(何安耐,胡必亮。2008)。2005年末,央行的统计数据认

谈金融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docx

谈金融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一、财政金融政策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研究 (一)财政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首先,财政政策影响到产业结构升级。一方面税收政策会对企业产业结构升级造成影响。因为税收是国家为了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实现社会收入分配公平性的政策,可以有效控制调节我国国民的平均收入,进而会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变动。一方面是由于我国财政支出政策影响到产业结构升级。财政支出会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造成一定的影响,根据经济性质来分,财政支出既包含购买性也包含转移性。购买性就是政F来购买一些社会产品来实现较高的就业率和生产率,转移性就是政F无偿的将资金用于产业结构升级。这些都会对产业结构升级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金融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其次,金融政策对于产业结构升级也有非常大的影响,一方面金融政策有助于促进产业整合,拥有一个完善的金融体系能够为产业结构的升级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通过资金能够使得主导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完善的金融体系能够结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使得我国传统的产业不断地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来进行创新,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21世纪的发展和地位。 二、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第一、二产业,忽视第三产业目前我国的财政金融政策仍然非常重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忽视第三产业在新时代所发

挥的重要作用。合理的财政金融政策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动力,尽管这些年来我国在加强对第三产业的重视程度,但是就社会的发展需要而言,这些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我国对于第三产业的支持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使得产业结构升级受阻。 (二)资本市场不完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其次,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完善,影响到产业结构的调整。完善的资本市场对于产业结构升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尤其是一些机制不完善,导致产业结构在升级的过程中遇到了诸多的阻碍。不少的企业无法利用资本资金市场来合理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因而无法使得我国的产业结构顺利完成升级转型。 三、财政金融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对策 为了能够顺利地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财政金融政策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对策,第一是要完善财税赋税的政策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第二是要优化金融政策的工具,促进产业机构优化,第三要加快中部地区的服务业发展,促进第三产业的平衡发展。 (一)完善财政税赋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第一,完善财政赋税政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财政赋税对于我国当代的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国的政F部门需要积极的贯彻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进一步的推动落实增值税改革。增值税改革是我国构建经济新常态,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具体体现,通过增值税改革可以有效

行为金融学在中国的发展以 及展望

行为金融学在我国的发展以及展望 1、 引言 行为金融学是目前经济学领域较为前沿的新兴学科,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有效市场假设等,强调了投资者在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事实,并且这种非理性是一定程度上可预测的,行为金融学以人们的真实决策心理为出发点来分析其投资规律以及市场影响,能帮助人们更加清晰透彻的认识和理解金融市场。 中国在行为金融学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可喜的是目前中国学者也在逐步重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并在这一领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看法,本文旨在通过分析2007-2016这十年间中国在行为金融方面的研究成果,来对行为金融学在我国发展现状的有一个全面认识,并且对未来的情况提出展望。 2、 样本来源和研究方法 1. 样本来源 本文选择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文库,因为该文库入选的刊物是能反映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界各个学科中最新研究成果,且学术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编辑出版较为规范的学术刊物,有较强的我国在此方面研究水平的代表性。 过程中以篇名或关键词为“行为金融”作为检索项,查询范围从2007-2016这十年的相关文章,经过逐一排查后,选定208篇经济学领域的文章作为定性分析样本(不选取更早期文章是因为更早期的文章对于中国行为金融发展现状参考价值较小,故不收录。)经过检索以及查验排除经济学领域外的文章,共得到208篇相关文献该208篇相关文献即本文的定性分析样本。宏观上定量把握中国行为金融发展趋势采用从1998年引入行为金融开始到2016年的全部424条经济学类检索结果作为定量分析样本。 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是通过样本的统计研究,来分析目前我国行为金融的发展现状,包括我国行为金融研究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行为金融主要的研究方向以及研究热点,主要研究成果,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等。 3、 我国行为金融领域的发展趋势 从1998年引入开始到2016年期间,就行为金融文章发表数来看,行为金融方面的研究热门程度呈先上升下降趋势,虽然从1998年中国引入行为金融学开始,行为金融学相关研究逐年提升,但就2006年之后的数据来看,情况并不乐观,相关领域的研究呈现一种明显的逐年下滑趋势,虽然在2015年有一个小幅的提升,但在今年(虽然今年还未结束,但按照已发表的5篇计算,今年已过去5/6,所以预计为6篇)情况仍较为低迷,具体见下图表1: 1 由图可见中国学者目前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在2006年后开始出现逐渐下滑,也表明了这一领域目前在中国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以及更多此方面的研究分析 4、 研究内容统计分析 根据研究内容和方向,笔者对2007-2016十年间的208篇样本进行了逐一归类与整理,并进行了分类统计,由于其中部分文章有领域交叉,并且领域交叉文章,笔者将计入交叉领域双方,所以最终文章总数会大于208,具体统计结果如下表2: 表2 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总计 综述及评介775132312132 基本理论研究 5444231528 (个人行为/集体 行为/有效市场假 说等) 公司金融中的应 52314427230 用 证券市场的应用14179787143272 房地产市场的应 2114 用 商业银行的应用

中国民间借贷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分析.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1 民间借贷市场的概况 (1) 1.1民间借贷市场的概念及产生的背景 (1) 1.2民间借贷的主要形式 (2) 1.3民间借贷的制度优势 (2) 2 民间借贷市场的现状及发展 (2) 2.1农村非正式金融的需求 (2) 2.2 民间借贷市场的现状及问题 (3) 3民间借贷市场的规范和引导 (4) 3.1对民间借贷市场的正确引导 (4) 3.2 促进民间借贷市场发展的对策 (4) 3.3建立特色鲜明的监管制度 (5) 参考文献 (5)

中国民间借贷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分析 ***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 金融专业 200*级) 摘要:我国的民间金融由来已久,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民间金融市场逐渐的发展壮大。民间借贷作为民间金融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农村比较普遍,规模较大,且形式多样。因此,民间借贷市场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民间借贷市场本身所具有的缺陷又大大的限制了其自身的发展。所以对民间借贷市场的规范与引导以及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具有重大的意义,针对农村金融需求构成分析当前民间借贷市场的发展现状及问题,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促进民间借贷市场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利率管制;金融监管;制度优势;非正规金融 引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完善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农村金融逐渐成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是,目前农村金融体制与农村金融需求还不相适应,在农村正规金融体系缺位的情况下,民间借贷市场以其产权优势、信息优势、交易成本优势以及内生性优势,在农村金融市场占据了主要份额,因此民间借贷市场的发展及其局限性会对农村的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规范民间借贷市场,引导民间借贷市场的健康发展就具有重大的建设性意义。本文从民间借贷市场的概况出发,了解民间借贷市场产生的背景,以及当前主要的民间借贷形式。从民间借贷市场的特点及制度优势来研究民间借贷市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从农村金融需求的构成分析,以及当前民间借贷市场的现状及问题的探究,进一步了解民间借贷市场的现状及发展。从政府层面出发,采取一系列的对策为民间借贷市场营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环境,对民间借贷市场进行引导和规范,促进民间借贷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 民间借贷市场的概况 经历了50多年的改革、发展、探索,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在与“三农”经济发展的互动下,可把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分为正规金融体系和非正规金融体系两个部分。其中非正规金融体系在目前还占据着主要位置,常以多种民间融资形式构成,民间借贷作为民间金融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的发展对于农村经济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1民间借贷市场的概念及产生的背景 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他组织之间借贷。民间借贷融资是一种直接融资渠道,是民间资本的一种投资渠道。 需求诱致民间借贷市场的存在与发展,农村经济发展形成对农村金融的旺盛需求[1],20世纪80年代在农村实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农户替代集体成为独立的财产所有者或生产经营者,农民的生成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的金融需求旺盛,但是农村的正规金融体系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这为农村民间借贷市场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国家对金融的垄断控制是我国民间借贷产生的基本制度性原因。所有制形式多元化孕育出一批新的资金需求主体,是民间借贷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2]。从供给的角度来看,民间的资金供给

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

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进展明显。然而,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仍不合理,制约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特别是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成为我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的主要战略任务。金融通过储蓄与投资渠道,可以影响资金的流量结构,进而影响生产要素的分配结构,引致产业间资金存量结构变化,最终影响产业结构。不同的金融结构在提供金融服务时存在差异,金融结构优化调整可通过不同渠道提高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效率,从而加快现有经济各产业部门资本存量调整,进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因此,在我国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的背景下,加快推动金融业发展,调整优化金融结构,为产业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金融环境,也就显得尤为迫切。论文将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联系起来,从理论上分析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理,考察我国金融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在全国和区域两个层面研究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性,分析金融结构存在的问题与缺陷,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提出我国金融结构调整的思路。论文首先对金融结构作用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发现金融结构调整能够影响金融体系的各项功能,通过资本积累机制、技术进步机制和资源配置机制,进而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同时,构建了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关系的数理模型,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影响进行理论推导。 论文接下来从不同的视角,通过大量统计数据对我国金融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及升级路径进行分析。总的来看,我国的融资结构、金融机构结构和金融资源区域分布结构都呈现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变化。在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再次,从全国层面对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显示:融资结构、金融机构结构和金融资源区域分布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一定的影响,但在对非农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影响方面表现出差异,其中金融体系融资结构和银行业机构市场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然后,从区域层面分析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一方面,对三大地区的金融

金融支持下的产业结构升级

金融支持下的产业结构升级 当前,中国经济总体趋于平稳发展,但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速度减进等一系例问题逐渐凸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调整结构,促进和谐,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郭克莎认为我国产业结构存在偏差,主要表现在第二产业占比过大而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我国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决定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如何有效实施金融政策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支持作用,是我国目前金融经济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我国目前经济转型过程中面临的重要现实课题。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支持将发挥愈来愈重要的角色。金融支持是一个具有特殊含义的变量。一般意义上的金融支持表现为金融机构以低于市场价格出售金融资产或者让渡一部分利益。金融支持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可能成立,金融资产和政府资产在产权上具有同源性。这样政府才有可能把自己产权的收益让渡出去,同样,政府可以通过金融资产使用过程中的正外部性来补偿其让渡的利益。金融支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融机构贷款时支付利息.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政府为自主创新资金提供担保:政府出台鼓励金融机构向自主创新企业贷款的税收政策:政府为创新行为购买保险;政府直接划拨资金等。 因此在本质上,金融支持就是政府支持。而政府支持资金的来源是纳税人的税收。如果长期使用纳税人的钱去补贴私人企业.最终会导致社会分配中的不公,除非创新是为了大众利益的。而在知识产权备受关注的情况下,私人知识产权能够图发现,各项数据都具有显著的时间趋势特征,如为企业带来巨大利润,公共知识产权的价值又很难体现。因此,政府支持只能是短期行为.不可能是长期行为。如果金融支持是长期行为.产生的结果是要么是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要么是技术创新没有动力。 近年来,安徽省逐步改变其农业大省的状况,向经济强省,科技大省在逐步迈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和协同发展,“十二五”是安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而金融支持正是安徽加快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 2014年,安徽省金融业的增加值达1046.7亿元,比2013年增加了311.2()亿元,增长了13.6%,全年社会融资规模4262.2亿元,年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9817.7亿元,比上年增加3078.4亿元,增长11.5%,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2088.3亿元,比上年增加2999.:1亿元,增长15.7%。上市公司通过境内市场累计筹资190.1亿元,全省有上市公司8()家,上市公

金融学四大研究成果

一、前景理论 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金融学的四大研究成果,即前景理论(或视野理论)(Prospect Theory)、后悔理论(Regret Theory)、过度反应理论(Overreaction Theory)及过度自信理论(Over confidence Theory)。 前景理论概述 很多学者研究风险以及不确定性条件下的决策,提出的模型非常多,其中最常用的被接受的理性选择模型是Von Neumann和Morgenstern(1953)发展的财富预期效用理论。该理论提供了数学化的公理,是一个标准化的模型(解决了当人们面对风险选择时他们应该怎样行动的问题),应用起来比较方便。但是在最近的几十年,该理论遇到了很多问题,它不能解释众多的异象,它的几个基础性的公理被实验数据所违背,这些问题也刺激了其它的一些试图解释风险或者不确定性条件下个人行为的理论的发展。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就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一个。 前景理论认为人们通常不是从财富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从输赢的角度考虑,关心收益和损失的多少。 前景理论的产生 前景理论(PT)首先由国外学者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1979)(用KT代表两个作者)明确的提出,他们认为个人在风险情形下的选择所展示出的特性和VonNeumann—Morgenstem的效用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不相符的。 一是他们发现和确定性的结果相比个人会低估概率性结果,他们称之为确定性效应(Certainty Effect)。KT还指出确定性效应导致了当选择中包含确定性收益时的风险厌恶以及当选择中包含确定性损失的风险寻求。 二是他们还发现了孤立效应(Isolation Effect),即当个人面对在不同前景的选项中进行选择的问题时,他们会忽视所有前景所共有的部分。孤立效应会导致当一个前景的描述方法会改变个人决策者决策的变化。 三是KT发现了反射效应(Reflection Effect),当正负前景的前景绝对值相等时,在负前景之间的选择和在正前景之间的选择呈现镜像关系。为了补偿这些VMUT所不能解释的关于个人行为的特征,KT提出了新模型PT。 前景理论的基本内容[1]

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思考

**镇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思考 结合**镇现有产业的布局和结构,谈谈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出一些对策措施和建议。 一、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先说说什么是产业结构,理论上讲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内部的构成和相互关系。因为今天不是专业的学术讨论会,我就用最简单、最通俗的语言来描述,就是我们现在有那些产业,各自所占的比重如何?比如我们这里,农业上比较弱些,工业上主要有水泥、电解铝与铝的精深加工、碳素、石墨等,服务业上运输物流有一定基础等。这些构成了我们**镇产业结构的基本情况。 接下来就讲讲为啥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转型升级。 大家都知道,2008年爆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全世界都受到了冲击,在座的有搞企业的,可能感触比较深,好像突然一夜之间,自己的产品不好卖了,销售市场出问题了,企业被迫减产甚至停产;也有不是直接搞企业的,同样受到了冲击,比如,股票等突然大幅贬值了。在这场危机发生之初,有经济学家讲,因为我们河南的产业出口占的比重较小,危机可能对我省经济的影响较小,GDP甚至有可能再往前移移位次。现在看来,这种看法错了。事实上,这场危机对我省经济的负面影响比沿海省份还要大,危机过后经济的回升也落后于沿海省份。原因是啥?答案有二:一是经济的结构不忧;二是产业的竞争力不强。比如,之前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走靠拼资源、拼能耗来做大做强的路子。走到现在,突然发现,这条路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为继,紧接着是民生难以为继。在这里主要说说资源,以和我镇产业紧密相关的煤炭和铝矾土为例,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我省煤只剩几十年的开采时间,铝矾土只够开采17年。也就是说,到时候基本的资源都没有了,不及早调整、转型能行吗?既然找到问题了,怎么办呢?路子只有一条,那就是调结构,快转型。其实,最近几年,我国领导人从国家长远发展考虑,一直反复强调要走科学发展之路,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家有关

行为金融学发展研究_程昆

收稿日期:2004-02-24 作者简介:程 昆(1965-),男,管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和金融发展. 行为金融学发展研究 程 昆,潘朝顺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金融系,广东广州510642)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效市场假说在理论和实践上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行为金融学逐渐兴起。 文章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行为金融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阶段,分析了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 础,概括了行为金融学的主要模型并指出行为金融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有效市场假说;行为金融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F 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202(2004)02-0054-08 一、行为金融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行为金融学是在对有效市场假说(E MH )质疑的过程中产生的。EMH 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法国数学家巴契里耶(Louis Bachelier )1900年的博士论文《投机理论》[1]。在这篇论文中,Bachelier 认为股票的价格是无法预测的,在任何时候,股价上涨和下跌的概率都相等,当市场不再认同原有的价格时,价格会发生变化,但没有人知道市场何时会变,朝什么方向变化。Bachelier 认为在短期内,股价变动的幅度很小,长期内,变动的幅度会扩大,股价波动的幅度与时间区间长度的平方根成正比例关系,类似于随机过程中的布朗运动。Bachelier 的论文当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并一度遗失,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被萨缪尔森发现。1934年沃金(Holbrook working )发现商品期货价格变化是随机的[1],1953年肯德尔(Maurice Kendall )在《经济时间序列分析》中分析了期货和股票价格的变动,得到了和沃金一样的结论[1]。之后罗伯兹(Harry Roberts )、奥斯伯恩(Mosborne )等人发表文章,指出股价变化遵循随机游走规律,就像“醉汉走步一样”。沃金等人的实证发现具有革命性意义,但由于他们不是经济学家或金融学家,没有进一步探讨价格随机波动的原因,因此也没有引起经济学界和金融学界的注意。 1952年马克威茨(Harry .Markowitz )在《财务学杂志》上发表了《资产组合的选择》一文[1],提出了不确定性条件下理性投资者进行资产组合投资的理论和方法,奠定了投资理论发展的基石,开创了金融分析中“理性人”这一首要假设条件的先河。1958年莫迪利安尼和米勒(Modigliani .F and M .H .Miller )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资金成本、公司金融和投资理论》[1],提出了MM 定理,奠定了现代公司金融理论的基本框架。在这篇论文中,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在研究企业资本结构和企业价值关系的同时提出了“无套利”分析方法,开创了现代金融学方法论上的革命。至此,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基础———理性人和套利定价———开始定型。 遵循前人的研究方法,1965年法马(Eugene Fama )在《商业经济》中发表《股票市场价格行为》[2]一文,首次提出了有效市场理论。有效市场在文中被定义为“在一个有大量不断互相竞争,尽量提高利润的理性玩家的市场,每一个玩家在这里都尝试预测个别证券的未来市场价值,任何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第3卷) 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 RICULTURA 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No .22004(Vol .3)

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

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 第一,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主要实现了两个转折:第一个转折是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变为第二产业占优势比重,这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完成的。第二个转折是由第一产业比重高于第三产业。逐步转变为第三产业的比重高于第一产业,这是在80年代后期实现的。这两个转折的实现,使我国的产业结构由20世纪50年代的一、二、三产业排序,演变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后二、三、一排序。这一变化说明,我国的产业结构已由农业为主导产业转变为工业为主导产业,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工业化时代;而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第一产业则意味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的趋向。 第二,产业结构的变动与经济发展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性。经济发展是产业结构变革的动力源,而产业结构的变革又会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当产业结构处在以第一产业为主体产业时,经济发展是处于主要满足于人们生存需要阶段,即表现为农业社会的特征。当第二产业成为主体产业时,经济发展也就进入到主要提高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阶段,即表现为工业社会的特征。而一旦当第三产业成为主体产业时,那么,经济发展就进入了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和生活质量提高为特征的后工业社会。由此可以概括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均收入的增加,产业结构由农业占优势比重逐渐向工业、服务业占优势比重演进。 第三,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会因产业结构的变化而改变。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表现为这样的趋势: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日趋减弱,1978年以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10%—30%之间,1978年以后随着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的减少而不断下降,其贡献率均在10%以下。第二产业是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推动力。在绝大多数年份中,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达到50%—70%,这与我国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国家相连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随着其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的增加而增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现在已经大大超过第一产业,以后第三产业的高度发达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产业时,将取代第二产业为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推动力。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的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经济发展是由物质生产为主转向非物质生产为主的一般规律。 第四,现代经济的发展不仅来源于资源投入量的增加,而且取决于投入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合理的产业结构是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的基本前提,如果产业结构不合理,各产业发展的比例关系不协调,就会影响资源投入的效率,造成产业之间的“瓶颈”制约,使宏观经济运行失衡,整个经济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就失去了合理的产业结构条件。因此,适时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协调各产业之间的关系,实现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