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在固体上的吸附

气体在固体上的吸附
气体在固体上的吸附

气体在固体上的吸附

【摘要】据统计,世界上85%的化学制品要依靠催化反应制得,而催化与吸附关系密切,其中固体表面的吸附是多相催化的必经步骤,应用的最为广泛的是气固相的催化作用。笔者在本文中运用严谨的数学逻辑推理方法,论证中通过归纳、比较,指出吸附对于催化的重要意义,着力于BET公式的理论推导,同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上的证明与阐述,论述了气固相的吸附及其规律性。

气休在固体表面吸附的等温式通常可由动力学、热力学或统计力学等传统方法[1] 导出。但通常都只针对具体模型作推导, 而很少对方

法作较完整的论述。本文运用热力学方法, 在引人吸附相物质化学位表示式的基础上, 依据吸附平衡条件推导了各种典型的吸附等温式。

【关键词】催化;吸附;多分子层吸附;吸附热;吸附量;吸附表面;BET 公式。

吸附表面相模型

被吸附在固体表面的气体分子的动能小于固体表面吸附中心位阱时, 气体

分子在固体表面不能自由移动, 吸附呈定域形式。气体分子动能大于固体表面吸附中心位阱时, 气体分子在固体表面可以移动, 吸附呈离域形式[2]。1.单层定域吸附表面相模型具有N t个吸附中心的固体表面单层定域吸附了N t个气体分子, 且每个气体分子只占据一个吸附中心时, 吸附表面相由(Na

一N1)个空白中心和N l个结合在吸附中心上的吸附态分子的混合物构成, 混合物中粒子总数为N t。

2. 单层离域吸附表面相模型[3]具有Na 个吸附中心的固体表面单层离域吸附了N 1个气体分子而形成的吸附表面相由N 0个吸附中心和N : 个吸附态分子的混合物构成, 混合物中粒了总数为(N+ N 1 )。

3.多层吸附表面相模型 发生n 层吸附形成的吸附表面相是在发生了(n 一1) 层吸附而形成的表面上进一步发生单层吸附而得的吸附表面相. 当吸附中心在固体表面的分布是均匀的, 且被吸附了的分子之间无相互作用时, 空白中心与吸附态分子之间的混合是理想的。

吸附等温式

https://www.360docs.net/doc/f116846594.html,ngmuir 吸附等温式 根据Langmuir 假定[4],气体在固体表面发生单层定域吸附。吸附中心的分布是均匀的。被吸附了的气体分子间无相互作用. 由上述吸附表面相模型可得吸附表面相的GibbS 自由能

(1-1) 其中Ns —吸附中心总数; N 1—被吸附了的气体分子数; μs *

—纯态空白中心化学位;μ1* — 纯态的结合在吸附中心上吸附态气体分子化学位, 显然, μs *和μ1

*可是指定压力下纯态的化学位, 故只是温度的函数。 吸附态气体分子化学位μ1为:

1

1

11111

1ln

)(ln ln

)()(1

N N N KT N N KT N N N KT N G s s s s s s PN T s

-+-=+---=??=****μμμμμ (1-2)

设气体为理想的,则气体分子化学位μ为:θ

θμμp p KT g

g ln += (1-3)

其中P 是气体的分压。

吸附达到平衡时,应有μg =μ1。结合(1-2)和(1-3)得:

s

s s s s s N N

KT N N N N KT N N N N Ns G 11111ln ln

)()1(--++-=*

*μμ

P K N N N s ?=-1

1

(1-4)

其中 }/)](exp{[11KT p

K f g ο

οθθμμμ--=

? 显然,K 0只是温度的函数。

改写(1-4)式,并利用覆盖度θ=N 1/N,得Langmuir 吸附等温式

P

k P

k o o +=

1θ (1-5)

BET 公式的推导

大量事实表明,物理吸附多半是多分子层吸附。因此,在单分子吸附 理论基础上,.1938年Brunauer Emametl Teller 总结归纳出的多层分子吸 附理论,简称BET 公式。

多分子层吸附理论基本观点认为朗格缪尔的假设(1)、(2)是成立的。他们的改进之处是认为表面已吸附了一层分子之后,由于气体本身的范德华力再吸附分子形式第二层、第三层、??多层吸附层,且不一定要等到第一层吸附满了后再进行多层吸附。在各层之间存在着吸附和脱附的动态平衡[5]。现予以推导如下:

设So 、S 1、S 2?? S i ??分别为0、1、2?? i ??层分子的表面积,在平衡时都为定值;并且在S 0上的吸附速率等于以S 1上的脱附速率[6]。考虑到脱附是一个活化的过程,应包括玻曼因子e-E 1/RT 。 因此有: a 1S 0P=b 1S 1e

-E2/RT

(1)

式中P 为平衡压力,为第一层的吸附热,a 1、E 1 为比例常数。在平衡时E 1 必

有定值,故在平衡时吸附在第一层上的速率也必等于自第二层上挥发的速率,即: a 1S 1P=b 2S 2e

-E2/RT

(2)

E2是第二层的吸附热。 同理可得: a 3S 2P=b 3S 3e -E3/RT

a i S i P=

b 1S 1e

-Ei/RT

总的吸附表面S 为:

i i S S ∞

=∑=0

(3)

吸附气体的总积V 为:

i i iS V S V S V S V V ∞

=∑=??????+++=0030201032 (4)

式中V 0为1cm 2 表面上形成单分子层所需气体体积。(3)、(4)两式相除得:

i

i i

i m

S V S S sV V sV V ∞

=∞

=∑∑===000

0 ……(5) 假定从第二层开始,以上各层吸附和脱附的性质就象蒸气和液体的凝结与蒸发一样,即吸附热等于液化热。 E 2=E 3=E 4…E i =…=E 1 …(6) a 2=a 3=a 4…a i =…=a …(7) b 2=b 3=b 4…b i =…=b …(8) 式E 1中为被吸附气体的液化热。

显然,

g

l

b a b a b a b a i i ......443322====(一个常数)……(9) 若以y 为代表,以RT E i

PE b

a

/)(,以x 代表RT E i

PE g

p /)(,即得:

S 1=yS 0 S 2=xS 1

S 3=xS 2=X 2S 1=x 2yS 0

S i =x i-1S 1=yx i-1S0=Cx i S 0 ….(10) 式中RT E E e b g

a x y C /)(1

121)(-==

又以(3)式: (2100)

+++=∑=∞

=S S S S S i i

]......1[1

000

0i i i

i x C S S CX S S ∞

=∞=∑+=∑+= (11)

(1)

000

ix CS S iCx S V i i

i i i ∞

=∞=∞=∑=∑=∑= (12)

代入(5)式,得:

]

1[1

01

0∑∞

=∞

=+∑=i i i

i m

x C S ix CS V V

(13)

根据级数的公式,当|X|<1时,

x

x

x x i i i -=

+=∑∞

=1...1 …(14) 2

11

)1(x x

x dx d x ix i i i i

-==∑∑∞=∞

=…(15) 把(14)、(15)两式代入(13)式,得:

)

1)(1(Cx x x Cx

V V m +--=

(16) 若如在饱和蒸气压下吸附时,气体发生液化,表面的吸附量是无限的。这

样在P=P 0时,为了使 V> ∞,等式中的分母趋于零,即x=l ,就是:

l g p x RT

E ==//001 (17)

在小于饱和蒸汽压下吸附时,RT E pe x /1

=

由此可得:x=P/P 0 (18) 所以x 就是此压。

将(18)式代入(16)式得:

)]

/)(1(1)[(00P P c P P VmcP

V -+-=

(19)

这就是吸附层为无限的BET 吸附等温式(由于其中包含两个常数C 和V m 所以又称为BET 的二常数公式)。 P :吸附气体的平衡压力;

P 0:同温度下吸附气体的饱和蒸气压; V :被吸附气体的体积;

V m :单分子层饱和吸附时被吸附物的体积; C :常数(与吸附热有关)。

可见,当P 较小时(19)式可还原为朗格缪尔等温式。

若吸附不是发生在自由表面上而是在多孔性物质上,吸附只能有n 层,因此(19)式中的求和不是自0到∞,而是自0 到n ,则可得:

])1(1)1(1[11

1

++--+++--?=n n n m cx

x c nx x n x cx V V (20) 这即是BET 的三常数公式(三常数分别为Vm ,C 和n )。当n=1时,式(20)就简化为Langmuir 单分子层吸附方程式[7]。

【结果讨论】

1.上述等温式的导出表明, 采用吸附表面相模型不仅减去了对导出过程中

的附加限制, 能很方便地将吸附模型进行修正, 而且各常数项的物理意义明确. 能体现出经典热力学的特点. 导出的有限层BET吸附等很式与以前各种方法导出的有所不同, 可以用来作为BET公式在真实情况下的一种修正。

2.当吸附表面为多孔固休表面时, 常伴随发生毛细管凝聚现象, 从而使吸

附量迅速增加, 当吸附表面孔晾体积有限时, 在P未达到P0时, 表面已被吸附填满, 多层吸附受到抑制。

3.上述讨论表明, 由多层吸附理论导出的BET公式可以在一定的精度范围

内定量或半定量地表征气体在固体表面的吸附特性.但由于这种模型没有考虑固体表面的不均一性以及被吸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 从而使其计算值在低压下产生负偏差, 高压下产生正偏差, 这一点在应用时应给予充分注意

.

【参考文献】

(1)伏义路、许澎谦、邱联雄, 化学热力学与统计热力学墓础,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 9 84

(2)S.Cemy,in THE CHEMIcAL PHYSICS OF SOLID SURFACES AND HETEROGENEOUSCATALYSISV ol.2,D.A.King ,D.P.woodruff,eds.ELSEV1E R,Amueidam,1983

(3)肖衍繁. 物理化学[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7P333-341.

(4)上海师大等. 物理化学[M]. 北京4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5)N.P . 乔佩. 华工计算手册(M) (吴兆宏译)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9.P186-189

(6)范崇正. 物理化学--概念辨析. 解题方法[M].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9.P426-431

(7)傅献彩等, 《物理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43一948 ( 1990 )

表面化学小论文

姓 名: 张玉德

学 号: 200911104112

学 院: 理 学 院专 业 班 级: 应用化学091

_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 一、实验目的 (1)测定活性炭在醋酸水溶液中对醋酸的吸附作用,并由此计算活性炭的比表面; (2)验证弗罗因德利希(Freundlich )经验公式和兰格缪尔(Langmuir)吸附公式; (3)了解固-液界面的分子吸附。 二、实验原理 对于比表面很大的多孔性或高度分散的吸附剂,象活性炭和硅胶等,在溶液中有较强的吸附能力。由于吸附剂表面结构的不同,对不同的吸附质有着不同的相互作用,因而吸附剂能够从混合溶液中有选择地把某一种溶质吸附。根据这种吸附能力的选择性,在工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糖的脱色提纯等 吸附能力的大小常用吸附量Г表示之。Г通常指每克吸附剂吸附溶质的物质的量,在恒定温度下,吸附量与溶液中吸附质的平衡浓度有关,弗罗因德利希(Freundlich )从吸附量和平衡浓度的关系曲线,得出经验方程: n kc m x 1 ==Γ (1) 式中:x 为吸附溶质的物质的量,单位为mol ;m 为吸附剂的质量,单位为g ;c 为平衡浓度,单位为mol·L -1;k ,n 为经验常数,由温度、溶剂、吸附质及吸附剂的性质决定(n 一般在0.1-0.5之间)。 将(1)式取对数: lg Г = lg m x =n 1lg c +lg k (2) 以lg Г对lg c 作图可得一直线,从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可求得n 和k 。(1)式纯系经验方程式,只适用于浓度不太大和不太小的溶液。从表面上看,k 为c =1时的Г,但这时(1)式可能已不适用。一般吸附剂和吸附质改变时,n 改变不大,而k 值则变化很大。 兰格缪尔(Langmuir)根据大量实验事实,提出固体对气体的单分子层吸附理论,认为固体表面的吸附作用是单分子层吸附,即吸附剂一旦被吸附质占据之后,就不能再吸附。固体表面是均匀的,各处的吸附能力相同,吸附热不随覆盖程度而变,被吸附在固体表面上的分子,相互之间无作用力;吸附平衡是动态平衡,并由此导出下列吸附等温式,在平衡浓度为c 时的吸附量Г可用下式表示: ck ck +Γ=Γ∞1 (3) Г∞为饱和吸附量,即表面被吸附质铺满单分子层时的吸附量。k 是常数,也称吸附系数。

溶液吸附法测固体比表面积

实验五 溶液吸附法测固体比表面积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溶液吸附法测定固体比表面的优缺点。 2.掌握溶液吸附法测定固体比表面积的基本原理和测定方法。 3.用亚甲基蓝水溶液吸附法测定活性碳、硅藻土、碱性层析氧化铝比表面积。 二、实验原理: ① Langmuir 吸附定律: 在一定温度下以及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大多数固体对次甲基蓝的吸附是单分子层吸附,与固体对气体的吸附很相似,可用Langmuir 单分子层吸附模型来处理。 Langmuir 吸附理论的基本假定是: a) 固体表面是均匀的; b) 吸附是单分子层吸附; c) 被吸附在固体表面上的分子相互之间无作用力; d) 吸附剂一旦被吸附质覆盖就不能被再吸附; e) 吸附平衡时,吸附和脱附建立动态平衡; f) 吸附平衡前,吸附速率与空白表面成正比,解吸速率与覆盖度成正比。 根据以上假定,推导出吸附方程: 设固体表面的吸附位总数为N ,覆盖度为θ,溶液中吸附质的浓度为c ,根据上述假定,有 ?)c (kr= kN (1-为吸附速率常数) 吸附速率: 1 1吸? = rkN(k 为脱附速率常数) 脱附速率: -1 -1脱?? N = N (1-k )c 当达到吸附平衡时: r= r 即 k -11 脱吸Kc :由此可得 (1) 吸 θ? 1?Kc 吸式中K=k/k 称为吸附平衡常数,其值决定于吸附剂和吸附质的性质及温11-吸度,K 值越大,固体对吸附质吸附能力越强。若以q 表示浓度c 时的平衡吸附量,吸? =q/: q 以q 表示全部吸附位被占据时单分子层吸附量,即饱和吸附量,则?? q 代入式(1)得)(2 式中:K 为吸附作用的平衡常数,也称为吸附系数,与吸附质、吸附剂性质及温度有关,其值越大,则表示吸附能力越强;q 为平衡吸附量,1g 吸附剂达吸附平衡时,吸附的溶质的物质的量(mg/g );q 为饱和吸附量,1g 吸附剂的表面∞上盖满一层吸附质分子时所能吸附的最大量(mg/g );c 为达到吸附平衡时,溶 质在溶液本体中的平衡浓度。. ② 吸附剂对亚甲基蓝的吸附 溶液吸附法的吸附质一般用亚甲基蓝、苯酚、硬脂酸等,水溶性吸附质广泛应用于测定固体比表面积,由于在所有染料中亚甲基蓝具有最大的吸附倾向,故本实验选用亚甲基蓝作为吸附质,以活性碳、硅藻土、碱性层析氧化铝作为固体吸附剂。

固体表面的吸附

§12.8 固体表面的吸附 一、固体表面的特点 固体表面上的原子或分子与液体一样,受力也是不均匀的,所以固体表面也有表面张力和表面能。 固体表面的特点是: 1.固体表面分子(原子)移动困难,只能靠吸附来降低表面能。 2.固体表面是不均匀的 ,不同类型的原子的化学行为、吸附热、催化活性和表面态能级的分布都是不均匀的。 3.固体表面层的组成与体相内部组成不同。 二、吸附等温线 1、当气体或蒸气在固体表面被吸附时,固体称为吸附剂,被吸附的气体称为吸附质。 常用的吸附剂有:硅胶、分子筛、活性炭等。 为了测定固体的比表面,常用的吸附质有:氮气、水蒸气、苯或环己烷的蒸气等。 2、吸附量的表示 吸附量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 (1)单位质量的吸附剂所吸附气体的体积 (2)单位质量的吸附剂所吸附气体物质的量 3、吸附量与温度、压力的关系 对于一定的吸附剂与吸附质的系统,达到吸附平衡时,吸附量是温度和吸附质压力的函数,即: 通常固定一个变量,求出另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例如: (1)T =常数,q = f (p ),称为吸附等温式; (2)p =常数,q = f (T ),称为吸附等压式; (3)q =常数,p = f (T ),称为吸附等量式; 注:①这三种关系式中,吸附等温式最常用,从一组某类型的曲线可以得到其他两组曲线。 ②从吸附等温线可以反映出吸附剂的表面性质、孔分布以及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有关信息。 常见的吸附等温线有如下5种类型:(图中p /p s 称为比压,p s 是吸附质在该温度时的饱和蒸气压,p 为吸附质的压力)。 见教材P359图13.34 三、Langmuir 吸附等温式 Langmuir 吸附等温式描述了吸附量与被吸附蒸气压力之间的定量关系。他在推导该公式的过程引入了两个重要假设: (1) 吸附是单分子层的; (2) 固体表面是均匀的,被吸附分子之间无相互作用。 31 m g V q m -=?单位:1 mol g n q m -=?单位:(,)q f T p =1ap ap θ=+a d k a k =

试验十六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

实验十六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 一 实验目的 1. 测定活性炭在醋酸水溶液中对醋酸的吸附量; 2. 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吸附等温线及弗兰德列希方程的意义。 二 实验原理 1. 溶质在溶液中被吸附于固体表面是一种普遍现象,也是物质提纯的主要方法之一。活性炭是用途广泛的吸附剂,它不仅可以用于吸附气体物质,也可以在溶液中吸附溶质。 2. 吸附量通常以每克吸附剂吸附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吸附平衡的溶液中,吸附量与溶液浓度的关系,符合弗兰德列希经验方程: n c k m x q ?== (16-1) 式中 x - 吸附质物质的量(mol ); m - 吸附剂的质量(g ); q - 吸附量(mol·g -1c - 平衡时溶液的浓度(mol·dm ); -3k 、n - 常数,由温度、溶剂、吸附质及吸附剂的性质决定,一般由实验确定; ); 将式(16-1)取对数,则有: k c n m x lg lg lg += (16-2) 若以m x lg 对c lg 作图,可得一斜率为n ,截距为k lg 的直线,由直线可求得n 和k 的值。 式(16-1)中m x 可以通过吸附前后溶液浓度的变化及活性炭准确称量值求等得,即: V m c c m x ??=)(0 (16-3) 式中 V - 溶液的总体积(dm 3m - 活性炭的质量(g )。 ); 三 仪器和试剂 125cm 3锥形瓶8个;25 cm 3酸式、碱式测定管各1支; 5 cm 3、10 cm 3和25 cm 30.4mol·dm 移液管各1支;漏斗6只;振荡机一台。 -3HAc 标准溶液;0.1mol·dm -3四 实验步骤 NaOH 标准溶液;酚酞指示剂一瓶;活性炭(颗粒状或粉状)若干。 1.将0.4mol·dm -3HAc 标准溶液按下列比例稀释配制成50 cm 3 不同浓度的HAc 溶液并分别置于干燥洁净的锥形瓶中,编好号并盖好瓶塞,防止醋酸挥发。

干法干法法净化是冶金术语,基于气体物质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作用,指

干法-干法法净化是冶金术语,基于气体物质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作用,指 干法净化。法净化是冶金术语。基于气体物质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作用。 指吸附在固体表面层的分子。受热就会脱离固体表面。重新解吸回到气体中。 中文名,干法净化。类型,冶金术语。分类,技术。原理,低温氟化氢同氧化铝发生吸附反应。基于,气体物质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作用。特点,净化流程相对简单。 干法净化- 干法净化技术。人们很早就发现了在低温下氟化氢气体同氧化铝发生吸附反应的原理。 北美一些铝业公司首先在铝电解含氟烟气治理方面应用了干法净化技术。干法净化原理是基于气体物质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作用。当气体分子由于布朗运动接近固体表面时。受到固体表面层分子剩余价力的吸附。这些被吸附的分

子并非永久停留在固体表面。受热就会脱离固体表面。重新解吸回到气体中。 特点。净化流程相对简单。吸附剂是铝电解原料氧化铝。 捕集的氟可直接随同氧化铝一起回到电解生产中。干法净化系统的除氟效率可达18左右。净化回收工艺中不需要供水和蒸气。也不排出含氟废水。这样就避免了二次污染。可用于各种气候条件。特别是北方冬季。不存在保温防冻问题。干法净化更适于预焙电解槽的烟气。而对于自焙电解槽烟气。由于含有沥青挥发物。则要对吸附后的氧化铝进行焙烧处理或采取其他方法处理。 一种炉气干法净化方法。一种适用于电石炉的炉气干法净化方法。 它由对炉气进行初级冷却。粉尘过滤。二级冷却及焦油分离。粉尘焚烧等几个步骤组成。其特点在于它采用水冷式热管冷却器对炉气冷却。冷却方便可靠。采用二级水冷却使炉气中焦油分离。冷却水与炉气不接触。解决了二次水污

染问题。同时它采用流化床焚烧炉对粉尘进行焚烧。使粉尘氰化物含量大大下降。 炉气干法净化过程。采用水冷式热管冷却器对炉气进行初级冷却。 热管冷却器的热管加热部分处于高温炉气的流道中。而冷却部分处于一水槽中。干法调节水槽中的水温度或流量控制经过热管冷却器的炉气的温度。冷却水通过热管冷却器中的隔板与炉气不接触;采用按所说的热管冷却器冷却方式对炉气进行二级冷却及焦油分离。干法调节水槽中的水温度或流量使炉气温度降至不大于50℃。焦油冷凝析出沿着管壁流入下部的水封槽中;过滤出的粉尘采用流化床焚烧炉焚烧。 焚烧炉床层温度保持在750℃~850℃。 法净化是冶金术语,基于气体物质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作用,指吸附在固体表面层的分子,受热就会脱离固体表面,重新解吸回到气体中。

吸附原理 工艺应用

吸附原理及工艺应用 摘要 在科技名词里吸附的定义是物质在两相界面上浓集的现象。 当流体与多孔固体接触时, 流体中某一组分或多个组分在固体表面处产生积蓄, 此现象称为吸附。吸附也指物质(主要是固体物质)表面吸住周围介质(液体或气体)中的分子或离子现象。吸附属于一种传质过程,物质内部的分子和周围分子有互相吸引的引力,但物质表面的分子,其中相对物质外部的作用力没有充分发挥,所以液体或固体物质的表面可以吸附其他的液体或气体,尤其是表面面积很大的情况下,这种吸附力能产生很大的作用,所以工业上经常利用大面积的物质进行吸附,如活性炭、水膜等。随着新型吸附剂的开发及吸附分离工艺条件等方面的研究,吸附分离过程显示出节能、产品纯度高、可除去痕量物质、操作温度低等突出特点,使这一过程在化工、医药、食品、轻工、环保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上,常利用吸附和解吸作用来干燥某种气体或分离,提纯物质。吸附作用可以使反应物在吸附剂表面浓集,因而提高化学反应速度。同时由于吸附作用,反应物分子内部的化学键被减弱,从而降低了反应的活化能,使化学反应速度加快。 关键字:吸附吸附原理吸附工艺应用吸附剂活性炭吸附 一、吸附概念 吸附在广义地讲是指固体表面对气体或液体的吸着现象。固体称为吸附剂,被吸附的物质称为吸附质。根据吸附质与吸附剂表面分子间结合力的性质,可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物理吸附由吸附质与吸附剂分子间引力所引起,结合力较弱,吸附热比较小,容易脱附,如活性炭对气体的吸附。化学吸附则由吸附质与吸附剂间的化学键所引起,犹如化学反应,吸附常是不可逆的,吸附热通常较大,如气相催化加氢中镍催化剂对氢的吸附。在化工生产中,吸附专指用固体吸附剂处理流体混合物,将其中所含的一种或几种组分吸附在固体表面上,从而使混合物组分分离,是一种属于传质分离过程的单元操作,所涉及的主要是物理吸附。吸附分离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食品、轻工和环境保护等部门。 二、吸附原理

吸附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吸附技术原理与应用 结课报告 吸附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吸附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摘要吸附作用是一种界面现象,吸附技术的应用领域已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本文从吸附理论的发展历程出发,论述了研究吸附理论而得到的一些重要结论,重要的吸附模型的提出,适用条件及其适用范例,并描述了吸附理论的应用前景。关键词吸附作用发展历程重要结论吸附模型 引言 吸附作用是体相中某种或几种成分在界面上富集或贫化的一种最为基础的界面现象。吸附作用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直接应用。在石油化工、化学工业、气体工业和环境保护中,吸附是从气体和液体介质中除去杂质、污染物,使组分分离的一种方法。研究吸附作用有助于了解在界面上进行的各种物理化学过程的机理。这些过程包括物质的精制、脱色与染色、防湿与除臭、缓蚀与阻垢、润滑与摩擦、絮凝与聚集、除垢与洗涤等。作为最重要的工业助剂的表面活性剂应用原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就是此类两亲性物质在各种界面上得吸附;应用吸附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色谱技术是重要的现代分析手段;多相催化中反应物的吸附与产物的脱附是催化反应的基本步骤;基于胶体化学原理发展起来的纳米粒子大小、形状的控制和自组装与表面活性剂特性吸附有关;固体支持体上生物膜半膜和固定化酶的模拟等吸附作用的广泛应用赋予其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吸附作用是胶体与界面科学最为基础的组成部分,也是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1 吸附理论的发展历程 我国胶体与表面化学的主要奠基人傅鹰在他的胶体科学绪论中说[1]:“一种科学的历史是那门科学的最宝贵的一部分。科学只给我们知识,而历史却给我们智慧。”因而,了解吸附研究的发展概况既可以使我们对前辈的优秀的研究成果得以继承,又可以在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中少走弯路。 吸附作用在生活与生产活动中应用的历史起源已不可考。例如,在远古时期人们可能已经知道草木灰、木炭可除去空气中的异味和湿气,这种应用延续至今。公元前5世纪古医学创始人Hippocrates就知道用炭可除去腐败伤口的污秽气味。这些都是气体在固体表面吸附的早期应用。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上有36种颜色,这实际上织物对燃料吸附的应用。

TPD基本原理及流程图示

T P D基本原理及流程图示-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NH3/CO2-TPD:基本原理及流程图示 程序升温(Temperature Programmed)技术是多相催化领域常用的一种表征手段,主要包括程序升温还原/氧化(Temperature Programmed Reduction/Oxidation, TPR/TPO),程序升温脱附(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sorption, TPD)和程序升温表面反应(Temperature Programmed Surface Reaction,TPSR)。所采取的基本实验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氛围下,规律的改变环境温度,考察催化剂与各类探针分子的相互作用,从而得到所需要的信息。 将Temperature Programmed说成是程序变温实际更加妥当,然而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中,程序降温过程并不容易实现,有文献在电热炉上加装风扇,通过调节风扇的转速来实现程序降温。 下面简单说一下NH3/CO2-TPD: 1、TPD理论基础 NH3/CO2-TPD是实验室中简单表征催化剂酸碱性最常用最方便的方法。其理论基础在于“吸附热”三个字,就吸附而言,根据探针分子和催化剂(吸附剂)作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物理吸附中探针分子至于催化剂发生简单的物理作用,相互作用力较弱;而化学吸附顾名思义,指探针分子和催化剂之间发生化学作用,生成作用力较强的化学键。一般而言,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都是放热的过程,以探针分子和催化剂为体系考虑时,总的能量是降低,因此吸附的逆过程:脱附则是一个能量升高的过程,需要外部供给一定的能量才能够实现,在TPD的测试中,这种能量就是以热能的形式供给,即通过电热炉加热使已吸附了探针分子的催化剂发生脱附。 2、TPD实验方法 基于以上原理,TOD实验主要包括以下主要步骤:催化剂表面净化(这一点在以TCD为检测器的时候尤为重要)、一定条件下探针分子的吸附、程序升温脱附,同时记录探针分子脱附与温度变化的曲线。 具体而言,首先催化剂需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使用惰性气体吹扫来除去表面物理吸附的H2O、CO2等杂质分子,而后继续在惰性气体吹扫下使温度变化到所需要的吸附温度,然后通入含有探针分子的气体,使催化剂表面达到吸附饱和,再通入惰性气体将管路和催化剂表面参与的一些探针分子除去,待检测器中基线稳定后,开始升温,同时记录探针分子脱附的情况。 3、TPD实验装置 根据实验所需的步骤,TPD装置需要如下部分: 其实这类装置配置分为四部分:1、气源;2、混气;3、反应;4、检测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

实验报告 溶液吸附法测固体比表面积 一.实验目的 1. 用次甲基蓝水溶液吸附法测定颗粒活性炭的比表面积 2. 了解溶液吸附法测定比表面积的基本原理 二.实验原理 对于比表面积很大的多孔性或高度分散的吸附剂,像活性炭和硅胶等,在溶液中有较强的吸附能力。由于吸附剂表面结构的不同,对不同的吸附质有着不同的相互作用,因而,吸附剂能够从混合溶液中有选择地把某一种溶质吸附。这种吸附能力的选择性在工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糖的脱色提纯等。 吸附能力的大小常用吸附量Г表示。Г通常指每克吸附剂上吸附溶质的量。在恒定的温度下,吸附量和吸附质在溶液中的平衡浓度c 有关,弗朗特里希从吸附量和平衡浓度的关系曲线,得一经验方程 1 n x kc m Γ== ⑴ 式中:x 为吸附溶质的量,以mol 为单位;m 为吸附剂的质量,以g 为单位;c 为吸附平衡时溶液的浓度,以mo l ·dm -3 为单位;k 和n 都是经验常数,由温度、溶剂、吸附质的性质所决定(一般n>1)。将⑴式取对数,可得下式 1313 1 1lg lg lg n n n c k mol g n mol dm mol dm g ----Γ=+ ⑵ 因此根据方程以lg[Γ/(1 mol g -)]对[lgc/(3 mol dm -)]作图,可得一直线,由斜率和截 距可求得n 及k 。⑴式纯系经验方程式,只适用于浓度不太大和不太小的溶液。从表面上看,k 为c=13 mol dm -时的Г,但这时⑴式可能已不适用。一般吸附剂和吸附质改变时,n 改变不大而k 值变化很大。 朗格缪尔吸附方程式系基于吸附过程的理论考虑,认为吸附是单分子层吸附,即吸附剂一旦被吸附质占据之后,就不能再吸附;在吸附平衡时,吸附和脱附达成平衡。设∞Γ为饱和吸附量,即表面被吸附质铺满单分子层时的吸附量。在平衡浓度为c 时的吸附量Г由 式 1cK cK ∞ Γ=Γ+ ⑶ 表示。将⑶式重新整理,可得 11c c K ∞∞ =+ΓΓΓ ⑷

固体从溶液中的吸附实验报告

固体从溶液中的吸附实验报告 院(系) 生化系年级 10级专业化工姓名学号 课程名称物化实验实验日期 2012 年 11月 29 日实验地点 3栋指导老师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溶液吸附法测定固体比表面的原理与实验方法。 2?测定活性炭的比表面。 二、实验原理: 吸附能力的大小常用吸附量Γ表示之。Γ通常指每克吸附剂上吸附溶质的物 质的量。吸附量Γ的大小与吸附平衡时溶质的浓度C有关,常用的关联式有两个: (1)Freundlich经验公式: 式中,x 表示吸附溶质的物质的量(mol);m 表示吸附剂的质量(g);c 表示吸附 平衡时溶液的浓度(mol/L);k,n表示经验常数,由温度、溶剂、吸附质与吸附剂 的性质决定。 以lg Γ对lgc 作图可得一直线,由直线的斜率与截距可求得n 与k。 (2)Langmuir吸附方程: 式中,Γ∞表示饱与吸附量;C 表示吸附平衡时溶液的浓度;K 为常数、 用c/Γ对c作图得一直线,由此直线的斜率与截距可求得Γ∞,并进一步计算出吸 附剂的比表面积S S0(m2/g)=

三、实验准备: 1、仪器:电动振荡器、分析天平、碱式滴定管、带塞锥形瓶(5个)、移液管、锥形瓶 2:药品:活性炭;HAC(0、4mol·ml-3);NaOH (0、1mol·ml-3);酚酞指示剂。 四、实验步骤: 1、 2 五、注意事项 1、溶液的浓度配制要准确,活性炭颗粒要均匀并干燥

2、 醋酸就是一种有机弱酸,其离解常数Ka = 1、76×10-5 ,可用标准碱溶液直接滴定,化学计量点时反应产物就是NaAc ,就是一种强碱弱酸盐,其溶液pH 在8、7 左右,酚酞的颜色变化范围就是8-10,滴定终点时溶液的pH 正处于其内,因此采用酚酞做指示剂,而不用甲基橙与甲基红。直到加入半滴NaOH 标准溶液使试液呈现微红色,并保持半分钟内不褪色即为终点。 3.变红的溶液在空气中放置后,因吸收了空气中的CO2,又变为无色。 4、 以标定的NaOH 标准溶液在保存时若吸收了空气中的CO2,以它测定醋酸的浓度,用酚酞做为指示剂,则测定结果会偏高。为使测定结果准确,应尽量避免长时间将NaOH 溶液放置于空气中。 六、数据处理 1、已知 CNaOH=0、1040 mol/L 标准滴定醋酸:V HAC =10、00 ml c 0 V V C HAC NaoH NaoH * 消耗NaoH 的平均体积 37、10ml C 0=0、3858 mol/L

固体从溶液中的吸附实验报告

固体从溶液中的吸附实验报告 院(系)生化系年级 10级专业化工姓名学号 课程名称物化实验实验日期 2012 年 11月 29 日实验地点 3栋指导老师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溶液吸附法测定固体比表面的原理和实验方法。 2?测定活性炭的比表面。 二、实验原理: 吸附能力的大小常用吸附量Γ表示之。Γ通常指每克吸附剂上吸附溶质的物 质的量。吸附量Γ的大小与吸附平衡时溶质的浓度C有关,常用的关联式有两个: (1)Freundlich经验公式: 式中,x 表示吸附溶质的物质的量(mol);m 表示吸附剂的质量(g);c 表示吸附平衡时溶液的浓度(mol/L);k,n表示经验常数,由温度、溶剂、吸附质与吸附剂的性质决定。 以lg Γ对lgc 作图可得一直线,由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可求得n 和k。 (2)Langmuir吸附方程: 式中,Γ∞表示饱和吸附量;C 表示吸附平衡时溶液的浓度;K 为常数. 用c/Γ对c作图得一直线,由此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可求得Γ∞,并进一步计算出 吸附剂的比表面积S S0(m2/g)= 三、实验准备: 1.仪器:电动振荡器、分析天平、碱式滴定管、带塞锥形瓶(5个)、移液管、锥形瓶

2:药品:活性炭;HAC(0.4mol·ml-3);NaOH (0.1mol·ml-3);酚酞指示剂。 四、实验步骤: 1. 五、注意事项 1.溶液的浓度配制要准确,活性炭颗粒要均匀并干燥 2. 醋酸是一种有机弱酸,其离解常数Ka = 1.76×10-5,可用标准碱溶液直接滴定,化学计量点时反应产物是NaAc,是一种强碱弱酸盐,其溶液pH 在8.7 左右,酚酞的颜色变化范围是8-10,滴定终点时溶液的pH 正处于其内,因此采用酚酞做指示剂,而不用甲基橙和甲基红。直到加入半滴NaOH 标准溶液使试液呈现微红色,并

气体吸附分析技术知识讲解

目前,气体吸附分析技术作为多孔材料比表面和孔径分布分析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得到了广泛应用。物理吸附分析不仅应用于传统的催化领域,而且渗透到新能源材料、环境工程等诸多领域。 本专题分为基础篇,实验篇和应用篇,旨在以实用为目的,力求避免冗余和数学公式,按实验的思维顺序逐步理清物理吸附相关的疑难点。当然,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将会专门出专题文章进行介绍。 1. 什么是表面和表面积? 表面是固体与周围环境, 特别是液体和气体相互影响的部分;表面的大小即表面积。表面积可以通过颗粒分割(减小粒度)和生成孔隙而增加,也可以通过烧结、熔融和生长而减小。 2. 什么是比表面积? 为什么表面积如此重要? 比表面积英文为specific surface area,指的是单位质量物质所具有的总面积。分外表面积、内表面积两类。国际标准单位为㎡/g。表面积是固体与周围环境,特别是液体和气体相互作用的手段和途径。一般有下列三种作用:1) 固体-固体之间的作用:表现为自动粘结,流动性(流沙),压塑性等。2) 固体-液体之间的作用:表现为浸润,非浸润,吸附能力等。3) 固体-气体之间的作用:表现为吸附,催化能力等。 3. 什么是孔? 根据ISO15901 中的定义,不同的孔(微孔、介孔和大孔)可视作固体内的孔、通道或空腔,或者是形成床层、压制体以及团聚体的固体颗粒间的空间(如裂缝或空隙) 4. 什么是开孔和闭孔? 多孔固体中与外界连通的空腔和孔道称为开孔(open pore),包括交联孔、通孔和盲孔。这些孔道的表面积可以通过气体吸附法进行分析。除了可测定孔外,固体中可能还有一些孔,这些孔与外表面不相通,且流体不能渗入,因此不在气体吸附法或压汞法的测定范围内。不与外界连通的孔称为闭孔(close pore)。开孔与闭孔大多为在多孔固体材料制备过程中形成的,有时也可在后处理过程中形成,如高温烧结可使开孔变为闭孔。 5. 什么是孔隙度? 孔隙度是指深度大于宽度的表面特征,一般用孔径及其分布和总孔体积表征。 6. 什么是多孔材料? 多孔材料是一种由相互贯通或封闭的孔洞构成网络结构的材料,孔洞的边界或表面由支柱或平板构成。多孔材料可表现为细或粗的粉体、压制体、挤出体、片体或块体等形式。其表征通常包括孔径分布和总孔体积或孔隙度的测定。在某些场合,也需要考察其孔隙形状和流通性,并测定内表面和外表面面积。

TPD基本原理及流程图示

NH3/CO2-TPD:基本原理及流程图示 程序升温(Temperature Programmed)技术是多相催化领域常用的一种表征手段,主要包括程序升温还原/氧化(Temperature Programmed Reduction/Oxidation, TPR/TPO),程序升温脱附(Temperature Programmed Desorption, TPD)和程序升温表面反应(Temperature Programmed Surface Reaction,TPSR)。所采取的基本实验方法是指在一定的氛围下,规律的改变环境温度,考察催化剂与各类探针分子的相互作用,从而得到所需要的信息。 将Temperature Programmed说成是程序变温实际更加妥当,然而在实际的实验操作中,程序降温过程并不容易实现,有文献在电热炉上加装风扇,通过调节风扇的转速来实现程序降温。 下面简单说一下NH3/CO2-TPD: 1、TPD理论基础 NH3/CO2-TPD是实验室中简单表征催化剂酸碱性最常用最方便的方法。其理论基础在于“吸附热”三个字,就吸附而言,根据探针分子和催化剂(吸附剂)作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物理吸附中探针分子至于催化剂发生简单的物理作用,相互作用力较弱;而化学吸附顾名思义,指探针分子和催化剂之间发生化学作用,生成作用力较强的化学键。一般而言,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都是放热的过程,以探针分子和催化剂为体系考虑时,总的能量是降低,因此吸附的逆过程:脱附则是一个能量升高的过程,需要外部供给一定的能量才能够实现,在TPD的测试中,这种能量就是以热能的形式供给,即通过电热炉加热使已吸附了探针分子的催化剂发生脱附。 2、TPD实验方法 基于以上原理,TOD实验主要包括以下主要步骤:催化剂表面净化(这一点在以TCD为检测器的时候尤为重要)、一定条件下探针分子的吸附、程序升温脱附,同时记录探针分子脱附与温度变化的曲线。 具体而言,首先催化剂需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使用惰性气体吹扫来除去表面物理吸附的H2O、CO2等杂质分子,而后继续在惰性气体吹扫下使温度变化到所需要的吸附温度,然后通入含有探针分子的气体,使催化剂表面达到吸附饱和,再通入惰性气体将管路和催化剂表面参与的一些探针分子除去,待检测器中基线稳定后,开始升温,同时记录探针分子脱附的情况。 3、TPD实验装置 根据实验所需的步骤,TPD装置需要如下部分: 其实这类装置配置分为四部分:1、气源;2、混气;3、反应;4、检测

溶液吸附法测定固体比表面积

实验五溶液吸附法测定固体比表面积 一、实验目的 了解Langmuir吸附理论及溶液法测定比表面积的基本原理 二、实验原理 比表面积是粉末及多孔性物质的一个重要特性参数。它在催化、色谱、环保及纺织等生产和科研部门有着广泛的应用。 测定比表面积的方法有电子显微镜法、色谱法及BET法。常用BET法(又分静态法和动态法),但仪器及数据处理复杂是其缺点。而本法所用仪器简单,操作方便。 本实验采用亚甲蓝染料水溶液吸附法测定硅胶的比表面积,亚甲蓝具有很强的吸附倾向,可被大多数固体物质吸附,在一定条件下为单层吸附,该吸附具有Langmuir吸附特征。 根据Langmuir理论,当吸附达饱和时,吸附质(亚甲蓝)分子铺满整个吸附剂(硅胶)表面而不留下空位。此时,单位质量的吸附质分子所占的面积就等于被吸附的吸附质的分子数与每个分子在表面层所占面积的乘积。通常通过测定吸附质的重量而求得吸附质分子数。按下式计算吸附剂的比表面积S(m2/g): S=Γ∞N A A/ΓM 5-1 式中:M为吸附质分子量(亚甲蓝的分子量为373.88),N A为阿弗伽德罗常数 (6.0222 ×1023),Γ为吸附剂的质量(g),Γ∞为吸附达饱和时吸附质的质量(g),A为吸附质(亚甲蓝)分子吸附投影面积。 亚甲蓝易溶于水呈天蓝色,在空气中较稳定,不易受吸附剂酸碱性的影响。亚甲蓝水溶液在445nm和665nm处具有吸收峰,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吸附前后溶液吸收度值的变化,求出Γ∞。 由于亚甲蓝分子具有矩形结构,分子长16.0 ?,宽8.4 ?,最小的宽度为4.7 ?,如下图所示:它吸附于吸附剂上有三种取向,平面吸附投影面积为135 ?2,侧面吸附投影面积为75 ?2,端积吸附投影面积为39.5 ?2。因此,对于不同吸附剂或同种吸附剂的不同条件,吸附取向不同,投影面积也不同,测得的A也不同。所以实验时要严格控制实验条件的一致。通常用已知比表面积的样品,实验测得Γ∞和Γ,用上式反求A。 三、仪器和试剂 水浴振荡器亚甲蓝硅胶蒸馏水 四、实验操作 1.配制0.05mg/ml亚甲蓝标准液的配制 水为溶剂。 2.硅胶比表面积的测定 精密量0.05mg/ml亚甲蓝标准液15ml加入50ml具塞三角瓶中,共三份,然后准确称未知硅胶15mg加入,盖塞,在振荡器上振荡2小时,静置后取滤液稀释4倍,加水稀释至刻度。以蒸馏水为空白分别测定溶液的吸收度,按标准曲线计算溶液浓度。 3.亚甲蓝吸附投影面积的测定 除样品用已知比表面积的微粉硅胶,其余操作和步骤2一致。将已知比表面积S和测得的Γ和Γ∞代入式S=Γ∞N A A/ΓM,求得A值。 4.亚甲蓝标准曲线的绘制 用水稀释得到分别浓度为2.5μg/ml,5μg/ml,7.5μg/ml,10μg/ml,12.5μg/ml, 15μg/ml的溶液,以蒸馏水为空白分别测定溶液吸收度,以吸收度值对溶液浓度(μg/ml)进行直线拟合,得拟合直线方程。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

氢气吸附原理

第一章前言 本装置是采用变压吸附(简称PSA)法从富氢气流中回收或提纯氢气。改变操作条件可生产出不同纯度的氢气,氢气纯度最高可达99.999%以上。 本装置采用气相吸附工艺,因此,原料气不应含有任何液体或固体。 本说明中涉及到的压力均为表压,组成浓度为摩尔百分数,流量除专门标注外均为标准状态下的流量。 第二章工艺说明 本装置为四塔二次均压工艺流程,它的关键部分由四个吸附塔(以下简称A、B、C、D塔)和十八个气动角座阀和二只梭阀组成。另外在原料气输入管路上配置一个原料气缓冲罐(以下简称为E),在产品气输出管路上配置一个氢缓冲罐(以下简称F),使产品气能稳定地输出。 一、工作原理和过程实施 本装置采用变压吸附(PSA)分离气体的工艺,其原理是利用所采用的吸附剂对不同吸附质的选择性吸附和吸附剂对吸附质的吸附容量随压力变化而有差异的特性,在吸附剂选择吸附条件下,高压吸附除去原料中杂质组分,低压下脱附这些杂质而使吸附剂获得再生。整个操作过程是在环境温度下进行的。 吸附剂的再生是通过三个基本步骤来完成的: 1.吸附塔压力降至低压 首先是顺着吸附的方向进行降压(以下简称为顺向放压),接着是逆吸附的方向进行降压(以下简称为逆向放压)。顺向放压时,有一部分吸附剂仍处于吸附状态。逆向放压时,被吸附的部分杂质从吸附剂中解吸出来,并被排除出吸附

塔。 2.用产品气在低压下冲洗吸附剂,以清除尚残留于吸附剂中的杂质。 3.吸附塔升压到吸附压力,以准备再次分离原料气。 本装置采用四塔二次均压变压吸附过程,即每个吸附塔在一次循环中均需要经历吸附(A)、一次均压(1ED),顺向放压(PP),二次均压(2ED),逆向放压(D)、一次升压(2ER),二次升压(1ER),以及最终升压(FR)等九个步骤,四个吸附塔在执行程序的安排上相互错开,构成一个闭路循环,以保证原料连续输入和产品不断输出。 整个过程主要由十八只气动角座阀和二只梭阀来实现。 程控阀的功能说明如下:(见PSA-H2氢气提纯工艺流程图) 高选阀——A、B、C、D塔出料和二次均压高选阀 KV e,f——A、B塔产品输出,以C、D塔终充,对A、B塔均压,冲洗阀KV g,h——C、D塔产品输出,以A、B塔终充,对C、D塔均压,冲洗阀KV a,b,c,d——A、B、C、D塔进料阀 KV –e,-f——二次均压阀KVi,j,k,l—逆向放压,冲洗排放切换阀 KV m ——二均阀KV -m ——逆向排放阀 A、B、C、D——吸附塔E——原料气缓冲罐 F——氢缓冲罐 现以A塔为例对工作过程进行说明: 1.吸附(A) 原料气通过气动角座阀KV a进入A塔,A塔在工作压力下吸附流入原料

实验八十四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

实验八十四 固体在溶液中的吸附 一、实验目的 (1)测定活性炭在醋酸水溶液中对醋酸的吸附作用,并由此计算活性炭的比表面; (2)验证弗罗因德利希(Freundlich )经验公式和兰格缪尔(Langmuir)吸附公式; (3)了解固-液界面的分子吸附。 二、实验原理 对于比表面很大的多孔性或高度分散的吸附剂,象活性炭和硅胶等,在溶液中有较强的吸附能力。由于吸附剂表面结构的不同,对不同的吸附质有着不同的相互作用,因而吸附剂能够从混合溶液中有选择地把某一种溶质吸附。根据这种吸附能力的选择性,在工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糖的脱色提纯等 吸附能力的大小常用吸附量Г表示之。Г通常指每克吸附剂吸附溶质的物质的量,在恒定温度下,吸附量与溶液中吸附质的平衡浓度有关,弗罗因德利希(Freundlich )从吸附量和平衡浓度的关系曲线,得出经验方程: n kc m x 1 ==Γ (1) 式中:x 为吸附溶质的物质的量,单位为mol ;m 为吸附剂的质量,单位为g ;c 为平衡浓度,单位为mol·L -1;k ,n 为经验常数,由温度、溶剂、吸附质及吸附剂的性质决定(n 一般在0.1-0.5之间)。 将(1)式取对数: lg Г = lg m x =n 1 lg c +lg k (2) 以lg Г对lg c 作图可得一直线,从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可求得n 和k 。(1)式纯系经验方程式,只适用于浓度不太大和不太小的溶液。从表面上看,k 为c =1时的Г,但这时(1)式可能已不适用。一般吸附剂和吸附质改变时,n 改变不大,而k 值则变化很大。 兰格缪尔(Langmuir)根据大量实验事实,提出固体对气体的单分子层吸附理论,认为固体表面的吸附作用是单分子层吸附,即吸附剂一旦被吸附质占据之后,就不能再吸附。固体表面是均匀的,各处的吸附能力相同,吸附热不随覆盖程度而变,被吸附在固体表面上的分子,相互之间无作用力;吸附平衡是动态平衡,并由此导出下列吸附等温式,在平衡浓度为c 时的吸附量Г可用下式表示: ck ck +Γ=Γ∞1 (3) Г∞为饱和吸附量,即表面被吸附质铺满单分子层时的吸附量。k 是常数,也称吸附系数。

活性焦再生过程原理流程

活性焦再生过程原理流程 1.1工艺原理 活性焦脱硫是利用活性焦吸附烟气中的SO2,在烟道氧气、水蒸汽存在的条件下,氧化为硫酸而吸附在活性焦的孔隙内的烟气净化技术。 吸附SO2后的活性焦在加热的情况下,释放出浓度大于20%的SO2混合气体,活性焦恢复吸附性能,重新投入吸附塔循环使用。 活性焦再生过程中产生的高浓度SO2混合气体通过成熟的工艺技术可用于生产硫酸等含硫化工产品。 1.2工艺流程 烟气通过活性焦吸附脱硫装置被净化而排空。吸附SO2达到饱和的活性焦移动至解吸再生系统加热再生。再生中回收的高浓度SO2混合气体送入副产品转换设备。解吸过的活性焦经筛选后由脱硫剂输送系统送入吸附脱硫装置而再次进行吸附,活性焦得到循环利用,同时根据需要补充适量的新鲜活性焦。破损活性焦颗粒经输送系统进入锅炉燃烧,也可用于工业废水净化等。再生系统的加热方式可根据业主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蒸汽、电、热风炉等方式。脱硫塔和再生塔是整个系统工艺的核心。

1.3模块化设计 根据活性焦脱硫技术的特点,脱硫装置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使不同容量的锅炉脱硫时进行较为简单的模块组合,提高了工程效率。 2系统组成及布置 活性焦脱硫系统由活性焦吸附脱硫装置、解吸再生系统、脱硫剂输送系统和SO2气体加工系统组成。 活性焦脱硫系统安装于除尘器与烟囱之间。脱硫装置由吸附反应器、

再生反应器构成,根据实际情况以及业主要求可采用一体化布置或分体式布置。烟气从烟道进入脱硫装置净化以后,返回烟道排空。在装置进出口烟道和装置旁路烟道上设置了关闭挡板风门,通过控制挡板风门,可方便地投入或切除该装置。脱硫风机用于克服吸附反应器对烟气的阻力,整个脱硫装置与原有烟气并联布置,呈一个相对独立的脱硫岛。SO2气体加工处理根据情况可以相对独立布置。 3技术特点 ·环保性能优异的资源化干法脱硫技术,降低建设与运行费用; ·脱硫效率>95%,同时具有良好除尘效果(除尘效率>70%),并能同时脱除汞、二恶英、氮氧化物等有害物质,真正实现污染物的集成净化。 ·脱硫过程基本不消耗水,无废水、废渣、废气等产生。 ·资源回收、副产品便于综合利用; ·脱硫后烟气温度高,不需要增加烟气再热系统; ·模块化设计、满足各种规模工程组合要求; ·工况适应性强,能适应锅炉负荷和煤种的变化; ·活性焦的主要制造原料为煤,来源广泛,可循环利用。 4产品应用 活性焦脱硫技术适用范围广、烟气处理量大,对被处理尾气中的SO2浓度适应范围宽,可用于各种低、中、高硫的煤种的燃煤锅炉以及化工、

固体从溶液中的吸附实验报告

固体从溶液中的吸附实验报告院(系)生化系年级 10级专业化工姓名学号 课程名称物化实验实验日期 2012 年 11月 29 日实验地点3栋指导老师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溶液吸附法测定固体比表面的原理和实验方法。 2?测定活性炭的比表面。 二、实验原理: 吸附能力的大小常用吸附量Γ表示之。Γ通常指每克吸附剂上吸附溶质的物质的量。吸附量Γ的大小与吸附平衡时溶质的浓度C有关,常用的关联式有两个: (1)Freundlich经验公式: 式中,x 表示吸附溶质的物质的量(mol);m 表示吸附剂的质量(g);c 表示吸附平衡时溶液的浓度(mol/L);k,n表示经验常

数,由温度、溶剂、吸附质与吸附剂的性质决定。 以lg Γ对lgc 作图可得一直线,由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可求得n 和 k。 (2)Langmuir吸附方程: 式中,Γ∞表示饱和吸附量;C 表示吸附平衡时溶液的浓度;K 为 常数. 用c/Γ对c作图得一直线,由此直线的斜率和截距可求得Γ∞,并进 一步计算出吸附剂的比表面积S0 S0(m2/g)= 三、实验准备: 1.仪器:电动振荡器、分析天平、碱式滴定管、带塞锥形瓶(5个)、移液管、锥形瓶 2:药品:活性炭;HAC(0.4mol·ml-3);NaOH (0.1mol·ml-3);酚酞 指示剂。 四、实验步骤: 1. 分别放入1—5号洗净干燥的带塞锥形瓶中

五、注意事项 1.溶液的浓度配制要准确,活性炭颗粒要均匀并干燥 2. 醋酸是一种有机弱酸,其离解常数Ka = 1.76×10-5 ,可用标准碱溶液直接滴定,化学计量点时反应产物是NaAc ,是一种强碱弱酸盐,其溶液pH 在8.7 左右,酚酞的颜色变化范围是8-10,滴定

关于活性炭对有害气体的吸附原理及生产工艺流程

关于活性炭对有害气体的吸附原理及生产工艺流程 PF-E型有机废气活性炭吸附--催化燃烧脱附净化装置 一、简述 有机废气处理一般有催化燃烧法,活性炭吸附脱附法,直燃式等几种方法,当废气总浓度为1000g/m3以下,出口温度小于45℃,其性质属于低浓度废气。因此选择活性炭吸附——催化燃烧脱附较为合理。 本系列设备,系统设计完善,附属设备配套齐全,净化效率高,自动化程度高。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它广泛用于石油、化工、橡胶、涂装、印刷等行业中,苯类废气以及其它有机废气均能净化。它能有效地净化环境、消除污染、改善劳动操作条件,确保工人身体健康,并能解决二次污染。 系统采用PLC可编程控制器对设备进行控制。系统设置了自动、软手动、硬手动三种控制方法。在设备安全运行方面设置了催化室的超温报警、吸附床超温报警、风机故障、风机欠压报警、阀门故障报警等功能。另外,当脱附停止工作时,可以延时风机运行时间(延时时间可设定),保证设备安全、可靠运行。基本做到控制自动化,操作简单化。 二、流程: 说明:吸咐工作间断时,进行再生脱附。 三、原理 活性炭吸附的实质是利用活性炭吸附的特性把低浓度大风量废气中的有机溶剂吸附到活性炭中并浓缩,经活性炭吸附净化后的气体直接排空,其实质是一个吸附浓缩的过程。并没有把有机溶剂处理掉。是一个物理过程。催化燃烧脱附的实质是利用催化燃烧的热空气加热活性炭中被吸附的有机溶剂,使之达到溶剂的沸点,使有机溶剂从活性炭中脱附出来,并且把这高浓度的废气引入到催化燃烧反应器中。在~250℃的催化起燃温度下,通过催化剂的作用进行氧化反应转化为无害的水和二气化碳排入大气。是一个化学反应过程。并非明火的燃烧,且能彻底解决脱附时的二次污染。 活性炭吸附—催化燃烧脱附是把以上两者的优点有效地结合起来。即先利用活性炭进行吸附浓缩,当活性炭吸附达到饱和时,利用电加热启动催化燃烧设备,并利用热空气局部加热活性炭吸附床,当催化燃烧反应床加热到~250℃,活性炭吸附床局部达到60~110℃时,从吸附床解吸出来的高浓度废气就可以在催化反应床中进行氧化反应。反应后的高温气体经换热器的换热,换热后的气体一部分回用送入活性炭吸附床进行脱附,另一部分排入大气。脱附出来的废气经换热器换热后温度迅速提高了。这样能使催化燃烧装置及脱附达到小功率或无功率运行。 四、型号、技术参数 序号项目\型号 PF-E-500 PF-E1000 PF-E-1500 1 活性炭吸附净化装置处理风量 5000m3/h 10000m3/h 15000m3/h 外形尺寸 2500×1500×1850 3000×2500×2900 4200×3000×3600 装机功率 0.75kw 0.75kw 1.1kw 2 催化燃烧脱附净化装置处理风量 1000m3/h 2000m3/h 3000m3/h 外形尺寸 1050×800×1730 1450×800×1980 1650×1350×2430 装机功率 27kw 39kw 49.5kw 3 吸附风机型号 4-68No4.5A 4-68No6.3C 4-68No6.5C25 功率 7.5kw 11kw 15kw 4 脱附风机型号 Y6-30No4.8C Y6-30No6.5C y5-48No5C 功率 3kw 5.5kw 7.5kw 5 空气加热器型号 1350×800×750 1750×800×800 1950×1350×1000 功率 18kw 24kw 27kw 6 蜂窝体活性碳装量 2.1M3 3.1M3 4.2M3 7 蜂窝体催化剂装量 0.1M3 0.2M3 0.3M3 8 吸入浓度<1000mg/m3 9 吸入温度<45℃ 25℃最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