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十七年”散文

第4章:“十七年”散文
第4章:“十七年”散文

第四章“十七年”散文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十七年时期散文创作的具体发展;了解十七年散文创作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

散文三大家的创作及其比较。

【课时】:3学时

【教学内容】:

一.十七年散文的发展概况

(一)建国初到57年上半期——散文创作的繁荣

这一时期我国政治生活比较稳定,经济上比较繁荣,艺术上比较民主。一方面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发展,给作家提出了迫切的任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经过几年的深入生活,改造思想和写作实践,作家们方向更明确,生活更熟悉,技巧更精进,因此散文创作呈现出一个欣欣向荣的局面。

(1)对党和领袖和新时代的歌颂:臧克家:《毛主席向着黄河笑》、老舍:《我热爱新北京》(2)对当时展开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描述”:李若冰:《在柴达木盆地》、杨朔:《石油城》、柳青:《1955年在皇甫村》、秦朝阳《王永淮》、《老羊工》、李若冰《在柴达木盆地》。

(3)反映抗美援朝战争: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巴金:《生活在英雄中间》。

(4)抒情散文:杨朔:《香山红叶》、秦牧:《社稷坛抒情》、冰心:《小桔灯》、郭风:《叶笛》、叶圣陶:《游了三个湖》、碧野:《天山影物记》。

(5)出现了一些干预生活的作品: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

这一时期散文创作题材多样,群众创作呈现出空前活跃的局面,涌现出许多散文新人。

(二)1957年下半年至1959年——散文创作的裂变

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和1958年大跃进,散文创作受到一定影响。但同时,人民群众的冲天劲,昂扬斗志,也为散文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散文作品,特别是革命回忆录作品空前繁荣。

代表性的作品有:刘白羽:《从富拉尔基到齐齐哈尔》、《万炮震金门》,魏巍:《依依惜别的深情》,魏钢焰:《宝地·宝人·宝事》,巴金:《廖静秋同志》,李若冰:《祁连雪纷纷》,陈残云:《珠江岸边》,菡子:《黄山小记》,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等。

这时期的散文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还保持了题材、品种、风格的多样化,但也有着自身的明显的不足,与之前相比,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中,“干预生活”的作品和纪实性作品渐少,散文的抒情特征日益突出。

(三)1960—1966年散文创作的空前丰收时期

60年代前期,国民经济遇到暂时困难时期,然而,暂时的严重困难并没有动摇人民的信念和信仰,相反,人们的斗争意志愈加昂扬。这也成为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较为新颖的素材,“发扬革命传统,继续艰苦奋斗”散文创作的主旋律。同时,60年代初文艺政策的调整,也为散文创作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文学环境。这一时期,散文队伍扩大,题材广阔,品种丰富,风格多样,出现了空前的丰收局面。

代表性作品:刘白羽:《灯火》、《冬日草》、《平明小札》、《长江三日》、《樱花》,杨朔:《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秦牧:《土地》、《花城》,巴金:《从镰仓带回的照片》,冰心:《樱花赞》、《一只木屐》,吴伯箫:《歌声》、《记一辆纺车》,曹靖华:《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魏钢焰:《船夫曲》,方纪:《挥手之间》、林遐:《手册》、翦伯赞:《内蒙访古》,冯牧:《湖光山色之间》,于敏:《西湖即景》,李健君:《雨中登泰山》,袁鹰:《井岗翠竹》等。

这一时期,可以说既是散文创作的丰收期,又是散文作家的黄金期。建国以来,许多散文作家艺术风格是在这一时期臻于成熟。十七年“散文三大家”的重要作品也多出现在这一时期。

报告文学方面,无论在思想或艺术上,也都有较大突破,出现了一批影响深广的优秀作品。代表性的有:

穆青、冯健、周原:《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佟希文:《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魏钢焰:《红桃是怎么开的》,黄宗英:《小丫扛大旗》等。

二.“散文三大家”的创作

(一)杨朔:“拿散文当诗来写”

杨朔(1913-1968),山东蓬莱人,长期从事革命文艺工作。抗美援朝时赴朝鲜前线,著有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后致力于散文创作。代表作有:《荔枝蜜》、《雪浪花》、《香山红叶》、《茶花赋》、《海市》等。

1.杨朔散文创作的主要内容

(1)反映抗美援朝的作品:《鸭绿江南北》、《春在朝鲜》、《万古青春》等。

(2)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作品:《香山红叶》、《海市》、《荔枝蜜》、《茶花赋》、《雪浪花》等。

(3)反映国际题材的作品:《金字塔夜月》、《樱花雨》、《生命泉》、《赤道雪》等。

2.杨朔散文的特点

(1)人物美:杨朔的散文关注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善于从他们平凡的工作中,发现闪光的思想品质,给以动人的描绘。《雪浪花》中的老泰山、《荔枝蜜》中的养蜂人老梁、《茶花赋》中的花匠普之仁;《金字塔夜月》埃及守塔者都是典型代表。

(2)生活美:通过写人,显示生活的一个侧面,展现广阔的时代特色。同时,他还善于通过对生活中东鳞西爪的平凡事物的抒写烘托时代的特征。

(3)诗意美:杨朔追求散文的诗意美,“拿散文当诗来写”。他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提炼动人的诗意,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展现出时代的侧影。

(4)结构美:杨朔写散文总象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由于他的刻意追求,他的散文一般是情节隽永,但不复杂;篇幅简短,却境界幽远,引人入胜。布局精巧,别具生动,有曲径通幽之美。

(5)语言美:注意语言的音韵,善于锤炼精警之语。

3.杨朔散文的局限性

笔法单调:“动情——思索——意境;物——人——理”的结构方式;

诗意泛化:对诗性的片面理解,只在“身外大事”上做浅层次的审美关照;回避矛盾,过滤悲剧,在生活的“花丛”中“酿造甜蜜的诗意。”形成“散文新八股”。

(二)秦牧:“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炉”

秦牧:原名林觉夫,广东澄海人。以散文著称于文坛。《古战场春晓》、《土地》、《潮汐和船》、《花城》、《社稷坛抒情》等散文是他的代表作。

1.秦牧散文的特点:

(1)散文言近旨远,哲理性强。赞颂新中国、新生活,鞭笞丑恶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的一条

主线,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绝不枯燥。

(2)散文题材广泛、融知识性、思想性、抒情性于一体。谈古论今、旁证博引,显示出深厚的生活和知识根底。如《土地》。十七年间,秦牧提出了散文题材与表现形式多样化,散文知识化、艺术化等主张。

(3)“形散而神不散”,表达方式没有固定格式,潇洒自然,语言流畅讲究,文笔游走灵活,联想奇妙,思路开阔,感情自然流露。

(4)语言流丽酣畅、凝练生动,具有“林中漫步”和“灯下谈心”的行文风格。

(5)富有情趣性和幽默感。

2.秦牧散文创作的不足:

过于强调知识性,有些冗杂拖沓之感;强调哲理,表现出说教气。

(三)刘白羽:战士的散文

刘白羽(1916-):北京通州人。在散文、报告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都有所成就。出版的散文集有《红玛瑙集》、《秋窗偶记》、《冬日草》、《平明小札》等。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1.刘白羽散文的特点:

(1)散文的基调是歌颂光明、歌颂英雄的人民,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2)融情于景,借以抒写壮怀激烈的诗情,是刘白羽散文的基本特色。

(3)善于使用对照手法制造波澜,结构错落有致。

(4)雄浑豪放,是刘白羽散文的基本风格。

2.刘白羽散文的整体评价:

浪漫气质和革命战争生活经历构成了刘白羽散文审美品格的两个重要因素。刘白羽用崇高与辉煌建构起散文形象系统。其中蕴含的是乐观的、战斗的哲学,以及“激流勇进”的精神。但是在散文的抒情方面却显得缺乏节制,有时议论过满过露,这些都限制了他散文的整体成就。

【思考题】:

一.思考十七年时期“散文三大家”散文创作的成就与局限。

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1949—1966) (一)概述 一、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 1、建国前夕在北平召开 2、内容:成立了“文联”(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确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文艺工作的总方针,为 工农兵服务为总任务 3、意义:是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文艺队伍胜利会师的盛会。标志着在经历 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文艺工作即将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当代文学由此开端。 4、不足:对新形势和环境估计不足,简单照搬解放区的经验和做法,产生了简 单化的趋向;对毛泽东《讲话》作了教条式的理解;对国统区的文艺成就评价欠公正,造成两种文艺的裂痕。 二、50年代前中期,文艺领域一系列思想批判运动 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开始了政治过多干预文学的局面) 2、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俞平伯)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斗争 三、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1956年毛泽东提出 2、内容:不同的形式风格可以自由发展,不同的流派可以自由讨论 3、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目的,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 作和科研部门工作领域的表现 4、为文艺界解放思想、繁荣创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其影响下,一批敢 于揭露社会阴暗面或真实描写人性、人情的作品冲破“禁区”应运而生;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也摆脱教条,产生了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钟惦棐《电影的锣鼓》等有一定独立见解的文章。 四、第二次文代会 1、1953年在北京召开 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确定为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的最高准则

五、1958年,毛泽东提出“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六、小说创作流派 1、“山药蛋派” 以赵树理为代表,由马锋、西戎、孙谦、胡正、李束为等作家组成的山西作家创作群落。他们长期为农民文化所浸润,恪守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作品质朴无华、幽默活泼,极富山西农村的乡土气息。 2、“荷花淀派” 以孙犁为代表,包括刘绍棠、从维熙、林斤澜等作家。他们的小说善于以轻盈的散文笔调描摹时代风云,以简驭繁,白描传神,笔下常出现冀中平原和北方水乡的风景画、风情画。 七、十七年文学特点 1、题材:普遍重视重大题材。文学服务于政治,产生了一批图解政治概念的作品; 2、人物:塑造英雄人物,理想化、类型化; 3、风格:出现了一些独具风格的作家作品,但由于创作观念和方法的统一和一律,影响了作家个性的发挥和探索的可能性。 (二)十七年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 一、历史题材(以反映民主革命斗争的小说数量最多、成就最大) “三红一创”:《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 “保林青山”:《保卫延安》,《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山乡巨变》 1、解放战争 (1)长篇: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2)短篇:峻青《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百合花》 2、抗日战争和二三十年代革命斗争 (1)长篇:孙犁《风云初记》,知侠《铁道游击队》,冯志《敌后武工队》,冯德英《苦菜花》,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高云览《小城春秋》,杨沫《青春之歌》,欧阳山《三家巷》,梁斌《红旗谱》(中国农民革命运动的史诗) (2)短篇:孙犁《铁木前传》和《山地回忆》,王愿坚《七根火柴》和《党费》

2017有关团圆的抒情散文

2017有关团圆的抒情散文 新年团圆聚,亲人笑语浓,离别言语浅,为把愁来藏。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有关团圆的抒情散文,供大家欣赏。 2017有关团圆的抒情散文:家庭的团圆宴会 中国过春节这个传统,可以说只要是中国人都应该感到无比自豪,至少我本人是这样认为的。据证明,春节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也许最初它真正的意义并非现在如此,但春节的雏形以出现却毋庸置疑。 春节能在中国经历几千年延续到现在,堪称世界奇迹。当然,中国人民在继承的链条上绝对是功不可没的。同时,也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传统历史文化上的雄厚基础。西方虽也有圣诞节或情人节等等传统节日,我却觉得缺少一份醇厚。 说实在,过春节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春节就是一场跨时间较长的盛大的家庭团圆宴会。又如一首正在播放的循环渐进音乐,有柔婉也有高潮。 大年三十之前的几天,就是为团圆宴会的准备期!远在他乡的人无论在外多窘迫或是工作如何的繁忙,都像约定好了一样选择在这时暂时放下一切,买上一张车票往故乡驶去。 再到临近故乡的小集市上买上一些小年货,不在乎山珍海味,更不在乎是否是名牌,一切都在在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家门前变得举足轻重。站在家门前远远期盼迎接的父母亲更是刺激了我眼里的泪腺,尽管我们早已脱离了父母的怀抱,但在父母的眼里,我们永远是他们心尖上长不大的宝贝!再次重聚的欣喜,是温柔长调的开始。 大年三十是家里最忙碌的一天,从早晨到傍晚,年年如此,几千年的风俗吸引力,没有哪一个家庭表现出抱怨。这时候音乐也开始上扬,却也不是直接高调的现代DJ,而是在忙碌之中偏快些节奏的令人欣喜,也许是我本身对古韵的偏执。送香、洗家具、杀鸡、阉鱼、洗菜、切肉、调好料、贴对联等等。在这些准备里,我最喜欢的是贴对联,其实我喜欢的不是贴对联的本身,而是我喜欢对联的字体!对于柳体的娟秀,我更倾向与颜体的粗细得当,柔婉大气。当然,这仅仅只是个人偏好,其实两者各有千秋,也是不能一概而论。 等到一切食材都准备好后,全家人烧上一锅用柴火烧开的热水,轮流洗完“年澡”,整个就绪工作才能完成。“年澡”在我们这里也叫“去灾澡”,意思就是洗掉一年来一切不幸,祈祷下一年的平安,无灾祸。虽然洗的一身柴火味,却也有一番韵味。 接下来就是进入真正的家庭宴会主题曲。春节大年三十晚上的家庭正式大团圆来临了!音乐也进入更为融洽而温柔状态。一家人围着一张大圆桌坐下,大圆桌的中间还放了一炉木炭火锅,汤水正滚。家里虽也有电火锅,乡村人总觉得不够纯味,老式的火锅用了七八年也舍不得丢! 还好也就春节才让它见几天新世界,平日里就乖乖被封在纸箱的角落里。一家人和和睦睦的围着滚热气的老火锅吃团圆饭,期间还可以讲讲些趣事调节气氛,是最温馨,也是最慰人心的时刻!一切的生活烦恼都消失,只享受这一刻的全家团聚的幸福,明天或以后的打算只能在门外招手。 家庭的团聚,亲人的贴心,美妙而眷恋般的期待。也许百年之后我们依然期待春节的到来,就如期待能再次偶遇初恋。2017有关团圆的抒情散文:团圆饭 入夜,天空悬一弯上弦月。 这是这座自古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大都市进入龙年后的第一个月夜,浩渺,溟蒙。 过年的气氛似乎犹存。不远处,偶尔还有烟花升上夜空,绽放出斑斓璀璨的奇葩,旋即又化为陨落的光斑,融入苍茫的夜色。 也就弹指间啊,时光的匆匆脚步便迈入正月初七了!这不是在诠释斗转星移、日月如梭的含义吗?可我还沉浸在除夕团年饭的氛围之中,温着那份祥和与温暖的时光。就因为这,

十七年文学作品书目汇总

十七年文学作品书目汇总 1、《红日》吴强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2、《红岩》罗广斌、杨益言196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3、《红旗谱》梁斌195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4、《创业史》柳青196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5、《保卫延安》杜鹏程著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6、《林海雪原》曲波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7、《青春之歌》杨沫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8、《山乡巨变》周立波1958年作家出版社 9、《黎明的河边》俊青1956年新文艺出版社 10、《百合花》茹志鹃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1、《风云初记》孙犁195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2、《敌后武工队》冯志1958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13、《苦菜花》冯德英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4、《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5、《小城春秋》高云览1956年作家出版社 16、《三家巷》欧阳山195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17、《山地回忆》孙犁写成于1949年 18、《铁木前传》孙犁写成于1956年 19、《三千里江山》杨朔1953年人文出版社 20、《上甘岭》陆柱国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21、《六十年的变迁》李六如1957年作家出版社 22、《大波》李劼人1958年作家出版社 23、《李自成》(第一卷)姚雪垠196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24、《一架弹花机》马锋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25、《三年早知道》马锋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26、《登记》赵树理1953年工人出版社 27、《三里湾》赵树理1955年通俗文艺出版社出版 28、《不能走那条路》李凖1954年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 29、《农村散记》秦兆阳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30、《春种秋收》康濯1955年作家出版社 31、《宋老大进城》西戎 32、《新结识的伙伴》王汶石1959年文字改革出版社 33、《静静的产院》茹志鹃196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34、《艳阳天》浩然第一卷作家出版社1964年9月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3月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6年5月 35、《风雷》陈登科1964年中国青年出版社 36、《铁水奔流》周立波1955年作家出版社 37、《春天来到了鸭绿江》雷加1963年作家出版社 38、《百炼成钢》艾芜1959年作家出版社 39、《上海的早晨》周而复1958年5月版(第1部)、1962年12月版(第2部)作家出版社 40、《乘风破浪》草明1959年作家出版社

2017新年新气象的励志文章

2017新年新气象的励志文章 导语: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这辞旧迎新的日子里,小编整理了2017新年新气象的励志文章,欢迎欣赏。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我们送走了严冬,迎来了春天,又迎来了新的学期!对于上一年,我们充满无限的怀念与感激。 怀念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感激我们的父母、老师和同学。 对于新的一年,一个全新的起点,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种期盼:明天的我们要更精彩。 电光一闪,一年已然过去。 新年新气象我们又翻开了新的篇章。 昨日的失败与辉煌已经过去,关键是把握今天。 我们不需要灰心,因为雄鹰翱翔于天空,难免会伤折飞翼,骏马奔驰于大地难免失蹄折骨。 只有站在高处的人,才有资格跌下去,而跌下去时,你我依然有尊严,那足以让站着的人感到汗颜。 同学们,松弛的神经又该绷紧了,床头的闹钟又将激起清晨的奏鸣,久违了的灯下又该呈现我们的身影,我们很清楚,前方的路不可能平坦,只会更曲折,更艰险,随着学识的增加,竞争的压力也会日益增进,但我们决不会畏缩,每个人所受的外部压力是相等的,轻松与否是心态的不同而已,以平常心去面对,我们可以变得更强。 老师用毕生的心血、汗水和智慧浇灌了我们这一棵棵树苗;我们没

有理由,也不应该不茁壮成长。 尊敬的老师,请您们放心,在这一个新的学习阶段里,我们一定更加努力,倍加珍惜您们的辛劳和付出,我们定向您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在这里,我也想告诉高三的朋友们:你们是等待破茧的蛹,是准备接受6月洗礼的海燕,是将要地考场上实现诺曼底登陆的战士!已经等待了整整十一个春秋,今天同时是你们冲刺的时候了。 夸父追日,道渴而死;精卫填海,矢志不渝。 坚持到底,我们绝不放弃!新学期,新气象,今天,我们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新年新气象让我们在这新一轮朝阳升起的时刻,为了我们的理想共同努力!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这辞旧迎新的日子里,特向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全体教职员工,特向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全体同学,致以新年最亲切的慰问和最诚挚的祝福.岁月不居,天道酬勤.20xx年,是宏达学校极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学校紧紧围绕"为学生服务,让家长放心,创宏达品牌"这一中心,抓住"教学质量,学校安全"这两条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生命线,实施"教师发展","教育创新","示范学校创建"三大工程,逐步构建起富有宏达特色的德育网,特色教育网,教育科研网及家校联系网等四大网络.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积极投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质量再创新高,社会效益日渐显著,学校展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回忆过去,我们豪情满怀;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站在新的起点,我们每一个宏达人都要展现出我

1998-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散文阅读汇编(含答案和解析)

1998-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散文阅读 (1998年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7—30题。 报秋 宗璞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未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二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27.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1)作者为什么吃惊?(2分) 答:因为□□□□□□□□(不超过8个字) (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3分) 答:因为□□□□□□□□□□(不超过10个字) 28.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不超过12个字)

十七年前梦一场_高中散文

十七年前梦一场 十七年前梦一场 浙江省乐清中学丹霞文学社王泽斌 我看到我们活着的人们 都不过是 幻形和飘忽的阴影 ——索福克利斯 十七年前做了一场梦,梦里世事无常。我不知,何处是梦,何处是表象。 由于理性的迷误,一直到误解理性自己的迷误,常使我们束缚,无法挣脱。我无法相信主观意志有绝对自由,就像我无法相信我能从浮生一梦中走出来一样。在梦和真实之间,在幻象和实在客体之间是否有一可靠的区分标准?是否如康德所说“表象相互之间按因果律而有的关系”就能将人生和梦境中断开来?我不知,人生本是梦,还是我在梦中。 有部老电影叫《Fallen》,中文片名翻译就不告诉你了,免得你从梦里惊醒。电影里警察要铲除一个依靠人体而活的恶灵,将其骗到了无人之境,干掉它的肉身之后便无新的肉身可以依附。结局呢?我想你猜到了。警察干掉的最后一个肉身是自己,只求让恶灵彻底失去可寄居的宿主。但你没有猜到结尾。一只猫慢悠悠地经过垂死的恶灵身旁——恶灵再度拥有了鲜活的身体。 你是否知晓了我谈这部影片的缘由,我想没有。我并不以此佐证

自己的观点,就像我一开始便没有提出观点一样。我没有要讲警察的人生如一梦,正义与愚妄并存。我也没有要讲这世界颠倒黑白,大好人坏死鬼都可绝处逢生。我想讲的,仅仅是故事的荒诞与现实?我们需要一些东西,去证明我们生动明晰地活着,无论做梦与否。 若是人生一大梦,我还仅仅处在梦的开端。虽然我不明结束,但我也只能把这当做开端来看。大梦中有着一贯的、遵守根据律的联系,而在诸短梦间却并不如此。这之间有一座桥梁,供我们区别。然而这桥梁确实难寻,我们不可能在经历任何一事的那一瞬间去逐节追求其因果联系。哪怕事后仔细回想,也早已更替陈新,有所不同了。因此事实上我们无法借这座桥梁来考究梦与现实的联系,而是一种醒状态下的纯经验性标准。 印度教最根本的经典《吠陀》和《普兰纳》的经文中将真实世界叫做“摩耶之幕”,而这与真实世界之间本身便存在矛盾性,摩耶之幕即遮蔽真实世界的帷幕。但若是将其叙述的“除了用梦来比喻人们对真实世界的全部认识外,就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更频繁的比喻了”加在这摩耶之上,其间的矛盾也就自然消失了。梦究竟是否独立于现实存在?我想只有通过醒着来探究。但这本身就要单另于梦之外,非做梦之人所能办到。柏拉图也常说人们只在梦中生活,唯有哲人挣扎着觉醒过来。我尚未达到哲人的高度,只有借先贤之言加以论述。 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做了这样一个比喻,使我看后很想转借于你分享。他认为人生和梦都是同一本书的页子,依次连贯阅读叫做现实生活。我们也常不经意随便翻翻,没有秩序,也不

2005-2017年浙江省高考语文真题散文小说阅读一览表

2005-2017年浙江省高考语文真题散文小说阅读一览表 2005年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李汉荣 人,在人群里行走寻找他的道路,在人群里说话寻找他的回声,在人群里投资寻找他的利润,在人群里微笑寻找回 应的表情。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虽然,喧嚣膨 胀的人群有时是那么令人窒息,让人沉闷,但我们终不能一 转身彻底离开人群。 人群是欲望的集结,是欲望的洪流。一个人置身于人群里,他内心里涌动的不可能不是欲望,他不可能不思考他在 人群里的角色、位置、分量和份额。如果我们老老实实化验 自己的灵魂,会发现置身人群的时候,灵魂的透明度较低, 精神含量较低,而欲望的成分较高,征服的冲动较高。一颗 神性的灵魂,超越的灵魂,丰富而高远的灵魂,不大容易在 人群里挤压、发酵出来。在人群里能挤兑出聪明和狡猾,很 难提炼出真正的智慧。我们会发现,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 多的是小聪明,绝少大智慧。在人群之外,我们还需要一种 高度,一种空旷,一种庄静,去与天地对话,与万物对话, 与永恒对话。伟大的灵魂、伟大的精神创造就是这样产生的。 19.作者认为"生而为人,我们不可能拒绝人群"的原因是 。(不超过20个字)(2分) 【答案】人群是欲望的集结,而我们无法泯灭欲望。或:人总在人群里寻找道路、回声、利润、表情。 【解析】这是一道由果探因题,要寻找原因,可以从第一段文字中找,因为这句话是前文的一个总结。也可以从第二段文字中找,因为下一段是这一观点的展开论述。本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20.孔子、庄子、释迦牟尼、帕斯卡尔、李白、爱因斯坦在作者眼中是"似乎远离人群的人",你如何理解文中"似乎"一词的含义?文章列举这些人物有何作用?(6分) 【答案】“似乎”一词的含义:①他们行为上远离人群,思想上超越大众;②他们带着人群的全部困惑和痛苦走出人群,又将丰盛的精神礼物(“思想的星光’“亦可)带回给人类,因而实际上并未远离人群。 作用:①表明了伟大的灵魂和精神创造是如何产生的,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②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解析】20.本题考查考生对表达技巧运用理解的能力。做第一问,要注意“似乎”一词,“似乎”说明从表面上看是远离人群,而实际又并未远 1

2017年赞美医护人员的散文

2017年赞美医护人员的散文 高尚的情操,走进每一位患者总带着一份职业性的微笑,不求回报只求奉献成了她们心中的骄傲,歌颂护士的伟大。 下面是我们文秘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年赞美医护人员的散文,请大家参阅!(篇一)有一种关怀是无私的,还有一种爱是非常伟大的,有一种奉献是平凡的,当繁花盛开的春天,也许有人去赞美花的美丽、枝叶的挺拔,谁又会想到那一片片默默无闻的绿叶呢?如果把医院比做生命之树,护士就是那枝头上一片最小的绿叶,怀着对护士工作的一种深深地敬意,站在护士最神圣的节日面前我要赞美护士。 我赞美护士有着纯洁的心灵,高尚的情操,走进每一位患者总带着一份职业性的微笑,不求回报只求奉献成了她们心中的骄傲,黑夜的恐怖加上生物钟颠倒,超负荷的工作连着疲惫的心身,她们想着的还是患者的需要。 在情感的沼泽地面前,她们带给患者的是摆脱病魔的勇气和一份生存的基本需要,用心理学知识抚慰心灵空寂的患者轻松地进入梦乡,用医学知识为患者补充疾病康复的健康指导。 我赞美护士有着无私的爱,面对多重性格的患者,她们奉献的是海一样博大的情怀,面对刁难者纵使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她们对病人讲得也是医德和表率;我赞美护士能够在琐碎而又繁杂、艰辛而又辛苦的工作中正视平凡;我赞美护士能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一份女儿、母亲、妻子的重担,面对生命垂危需要救助的患者,她们只知道挺身而出,

面对身患绝症心理失常的患者,沟通与交流成了她们最拿手的绝招。 她们如春天的雨露能滋润患者久旱的心田;如夏日清爽的微风能带走患者心灵的烦躁;如秋夜的明月能照亮患者通往健康的心灵彼岸;如冬天的阳光能温暖患者一颗失常的心。 我赞美护士她们奉献的是丝丝温情,暖暖关爱,滴滴汗水,份份真情;她们奉献的是最宝贵的青春,换来的是千家万户的幸福还有健康拥有者的一份安祥;南丁格尔精神永不灭。 我赞美护士造福于人民,歌颂护士情洒病房爱洒人间。 (篇二)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优秀的医生,医生是一个崇高的职业,治病救人是医生的职责。 医生救人小到门诊,大到手术,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因此,他们总是那么专心致志,不敢有一丝疏忽大意,他们知道一个小错就能酿成大祸。 每当知道医生又救治好一个垂危病人,我的心里即羡慕有佩服,不由暗暗下定决心:长大了我也要当医生。 说来话长,我想当医生还有原因呢…,今年4.5月的时候,非典病魔肆掠北京城的时候,恐怖的气氛笼罩在北京上空,不断有疑似病历出现,弄得人心惶惶。 就在这时,白衣战士们不顾个人安危,日夜奋战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 在抗非典前线有这么一家医院----小汤山医院,发生了这么一场感

十七年散文

一、我国散文发展的历史轨迹 1、古典散文的轨迹和核心: 轨迹:哲学散文: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左传》《史记》《战国策》 文学散文:魏晋时的散文。 核心:文以载道(载道论)。 2、现代散文与古典散文的对立: “白话散文”取代“文言散文”;“人”走进散文激活散文的“心”。 现代散文的精神是“言志论”——言个人之志,显个性精神。 杂文取得散文的正宗地位,通讯、报告文学成了主流形态。 3、当代散文(17年)——泛化的抒情论:抒人民之情,扬时代精神。 类型:海阔天空论、诗意论、形散神不散论 二、十七年散文概述 (一)1949-1956年为第一阶段:通讯、报告得到了空前发展。 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巴金《生活在英雄们中间》、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刘白羽《朝鲜在战火中前进》; 二是迅速及时地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柳青《王家斌》、华山《童话的时代》、臧克家《毛主席向着黄河笑》,杨朔《石油城》。 缺陷:题材不够广泛,体裁过于单一,存在较多的概念化倾向。以歌颂为主,较少干预生活、沉潜生命人生的作品。 (二)1957-1966年,是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第二阶段:当代散文的活跃时期。 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题材更为广泛,思想较为深刻,艺术较为精湛,作品数量多,出现了风格日臻成熟的作家和艺术趋于圆熟的作品。杨朔《海市》,秦牧《花城》,刘白羽《红玛瑙集》,巴金《倾吐不尽的感情》,冰心《樱花赞》,吴伯箫《北极星》,碧野《情满青山》,方纪《挥手之间》,峻青《秋色赋》。 (三)60年代初期,出现了杂文短暂的繁荣。 《北京晚报》开辟以“燕山夜话”为题的杂文专栏,由邓拓主持,其后,《前线》杂志和《人民日报》先后开设了“三家村札记”(邓拓、吴晗、廖沫沙主持)和“长短录”专栏(夏衍、吴晗、廖沫沙、孟超、唐弢撰稿)。这些杂文针砭时弊、尖锐活泼、坚持真理、旗帜鲜明,敢于触及社会中的一些矛盾,与歌颂性的散文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邓拓《一个鸡蛋的家当》 小结:十七年时期的散文由于受到“左”的文艺理论和“左”的僵化观念的影响,作家基于统一的思想表现模式,限制了散文创作题材和体裁的多样化,主要体现为豪言壮语式的歌颂,缺少真情的抒写,整体艺术成就不高。 三、十七年散文的不足 视角背离与“模式化”。 视角背离,即散文家的视角与其所置身的现实之间背离。散文作者以虚幻的形式为自己建构了另一种非真的存在,对复杂多样的现实存在熟视无睹或压抑自己内心的真诚呼唤。最明显的是,60年代初,人民所要面对的现实是“大跃进”等盲目政治运动后的三年自然灾害,农村到处是惨不忍睹的苦难现实,而一些散文却仍对政治盲目讴歌,如杨朔的《茶花赋》、《海市》、一些散文不愿大唱颂歌但却选择了写逃离现实的山水游记、异国风光、历史追忆等,但这些作品仍未能摆脱颂歌的模式。如冰心的《樱花赞》宗璞的《西湖漫笔》.

当代文学·十七年短篇小说

第四章十七年短篇小说 第一节孙梨小说的中的战争与人 一、关于孙梨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小说家、散文家。孙梨小说以秀雅隽永、清新自然和散文化、诗化追求成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他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代表作,作品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 二、《荷花淀》分析 (一)战争时期的非战争、非冲突构思 小说以另一角度理解战争和把握了战争,即题材非战争化,非冲突化,追求人物和情节的淡化,构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二)诗化的纯美境界 ①景物的纯化②情节的淡化③情调的浪漫化 (三)人物形象的群像化特征 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的群像。这些妇女勤劳、朴实、善良,识大体、顾大局,是在特定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形象。

三、《山地回忆》分析 (一)散文化的叙事方式 小说采用倒叙的笔法,由故人相逢引起联想、回忆,进而引出根据地人民热爱和关心八路军的动人故事。 通过河边“争吵”、做袜子,贩枣、买织布机等生活片断,生动地表现了在抗日战争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建立起来的革命战士同人民群众之间的鱼水深情,为纯朴、热情的“山地女孩子”唱了一曲优美的赞歌。 (二)先抑后扬的人物塑造技巧 作品塑造了一个丰满、鲜活的人物形象“妞儿”,使其成为“山地女孩子的化身”。“妞儿”是个普通的农村女性,她一出场就责备“我”弄脏了河水,那挑衅的姿态,咄咄逼人的话语,显示出这一人物的开朗、爽快、泼辣的个性。通过“争吵”到“硝烟”散尽,她性格的另一面又逐渐显露出来。“不穿袜子,脚不冷吗?”异峰突起,“我给你做”尽显真诚。一个外表伶牙俐齿、大胆泼辣,而内心火热真诚、纯真鲜亮的山地女孩,已活脱脱地站在读者面前。 通过“贩枣”得利,“妞儿”却提出了买织布机的要求,又从一个侧面写出她勤劳、质朴的美德。 孙梨说:“《山地回忆》里的女孩子,是很多山地女孩子的化身。当然,我在写她们的时候,用的多是彩笔,热情地把她们推向阳光照射之下,春风吹拂之中。”(《〈山地回忆〉的回忆》)

现当代十七年文学 自己整理

第四章50至70年代文学(1949——1977) 第一节概述 1、十七年文学:1949——1966,以现实主义为主导,左倾思潮不断干扰 2、建国前夕,“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标志着 在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文艺工作即将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 3、50年代前、中期,三场思想批判运动: ①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政治过多干预文学); ②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对俞平伯的政治性围攻深入到岁胡适学术思想的前面批判), ③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斗争(批判胡风的三个方面:立场、态度、观点;胡风文艺理论: 主观战斗精神、精神奴役的创伤、处处有生活)。 4、1956.5.2,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1)扩大人民内部的民主和自由 (2)提倡独立思考,反对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 (3)推动创作自由、讨论自由、批判自由 受其影响,一批敢于揭露社会阴暗面或真实描写人性、人情的作品冲破“禁区”应运而生;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也摆脱教条,产生了秦兆阳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钟惦棐《电影的锣鼓》等有一定独立见解的文章。 5、1965年,《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文汇报》公开发表,拉开文化大革命序幕。 6、1953.9北京召开第二次文代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确定为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的最高准则,有积极影响,但导致十七年文学基本呈现出现实主义一元化格局,失却了创作思想、创作方法的多样性。 7、创作流派: ①“山药蛋派”:小说领域,以赵树理为代表,由马烽、西戎、孙谦、胡正、李束为等作家组成的山西作家创作群落,恪守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作品质朴无华,幽默活泼,极富山西农村的乡土气息; ②“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包括刘绍棠、从维熙、林斤澜等作家,他们的小说善于以轻盈的散文笔调描摹时代风云,以简驭繁,白描传神。 8、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不足: (1)因政治宣传、中心任务的制约被迫付出真实性缺失的代价了,一系列政治性批判运动之后,作家们被不能写劳动人民精神奴役的创伤、不能表现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束缚。(2)“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口号的功利目的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仍客观存在,受“大跃进”影响,这种创作方法带有浓重的理想化乃至空想化的倾向; (3)一些作品严重脱离现实,助长浮夸风和共产风,影响了现实主义的深化,逆向冲击了现实主义创作; (4)1962年之后,“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政治形势,更是造成了现实主义的之越走越窄的局面。 9、文革期间:文化专制主义、文化蒙昧主义——创作衰败萧条,除“革命样板戏”和一些属于“阴谋文艺”的作品。 革命样板戏:1967年5月,在江青主导下改编的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风》,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乐《沙家浜》这8个剧目冠以“革命样板戏”称号。“革命样板戏”以政治乌托邦的方式讲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现代民族国家创立的历史和巩固这一成果的现实。斗争哲学和道德理想是它的主要思想资源,它从理想化出发,设计情节和戏剧冲突,塑造高大完美的英雄形象,因为戏中没有家务事、儿女情,人物成了阶级的符号,“革命样板戏”被江青一伙据为己有作为政治资

50、60年代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运动和思潮。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进入当代文学会,1949.7.2 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成立“文联”。 十七年文学具有三次批判。 ①1951年对一部电影《武训传》,第一次大规模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文艺运动。 ②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③对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批判。“九叶诗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 1956.5.2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 50、60年代小说 北平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 一、历史题材:反映新中国解放战争长篇小说,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和杨益言《红岩》(江姐,许云风)。 ①反映抗日战争,20-30年代 长篇:杨沫《青春之歌》(爱情与革命者成长林道静),梁斌《红旗谱》,孙犁《风云初记》,短篇: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 ②反映抗美援朝50-60年代 长篇:杨朔《三千里江山》,陆柱国《上甘岭》 红色经典,三红一创青山保林。 二、现实题材: 周立波《山乡巨变》,柳青《创业史》, 赵树理《三里湾》(民族权利) 三、除此之外还有两类:①表现人情、人性还有人的内心,邓友梅《在悬崖上》,陆文夫《小巷深处》②敢于揭示现实的阴暗面,去暴露矛盾。(负面东西)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人物形象: 英雄人物:《红旗谱》朱老忠,旧农民新英雄形象。《林海雪原》杨子荣。《红岩》江姐,许云峰。《青春之歌》林道静。《创业史》梁生宝。 中间人物:1962.8邵荃麟批评家提出的概念。《红旗谱》严志和;《创业史》梁三老汉,盖三合院。赵树理创造的人物,“常有理”“小腿疼”“吃不饱”出了名的刺儿头。 《创业史》是一部探索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人物性格。 《红旗谱》红色经典小说中一部具有民族风格的农民革命斗争史诗。朱老忠基纳了农民英雄的传统意识。 《青春之歌》是将林道静爱情和革命上的成熟相结合。 短篇: 李准《李双双小传》;茹志鹃《百合花》“清新俊逸”

十七年散文与散文三大家

第四章十七年散文创作(3课时) (一)课程导入:散文有两个基本特点1:结构自由灵活,形散。2:真实。散文是最接近生活真实的文学样式,叙事实,写实物、实情仿佛是散文的传统,古代散文和现代散文都是如此。 (二)散文概念与散文创作的两种体式 1:概念:散文历史很悠久,概念也很复杂,在过去指除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现代散文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两个理解角度。狭义指“抒情性散文”,广义是除此之外,加上一些叙事性的散文。于是散文有了两种发展线索——抒情性散文和叙事性散文。 2:两种散文体式的发展状况 20年代主要是抒情性散文繁盛。因为五四的个性解放,和抒情散文的个性自我抒情契合,代表作品有周作人的美文、林语堂的小品文。30年代由于民族矛盾尖锐,叙事性、反映现实生活的散文繁盛。集中表现为以鲁迅为代表的杂文兴起。 建国后,由于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需要,和个性情感的表达受到贬抑。叙事性散文发展迅速,成为散文创作的主体,而抒情散文只是零星出现。 (1)叙事性散文在建国后,50年代初,主要是纪实性的通讯、报告、特写,从主题和题材上分为两大类,一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描绘,一是朝鲜战争。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叙事散文的突出创作表现为杂文的兴起和回忆录、史传文学的繁荣。 A:杂文。建国前,在国统区,杂文作为对敌斗争的一种方式,很受推崇,但在解放区,特别是建国后,面对人民内部矛盾,党的文艺政策却不允许和批判杂文写作。在百花文学时期和60年代初,党的两次文艺政策调整,杂文两度有限度的复兴。 B:回忆录、史传文学。这类创作是统治者的历史性叙述。如《红旗飘飘》 (2)抒情性散文的两次复兴。 抒情性散文也称为“艺术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所以更具艺术价值。由于建国后重视叙事对历史责任的承担,忽视个性抒情,因而,这类散文普遍受贬抑,只是在文艺政策松动时才出现。A:百花文学时期。56年作协明确将散文小品和特写分开,承认了抒情性散文存在的独立品格。56年文艺界的一个好现象是散文小品文多起来。B:60年代初,伴随着文艺的全面调整,散文创作更加成熟,表现为散文作家成为实体性概念,形成了许多散文作家;散文风格形成,由早期简单抒情转向注意提升作品艺术水准;作品数量多。 17年散文三大家(2课时) (一)课程导入:十七年文学时期散文领域形成了由杨朔、刘白羽、秦牧代表的三种散文创作模式,它们一方面推动了散文这意一体裁的发展,另一方面又限制了散文的发展。 杨朔 1:生平,山东蓬莱人,39年在华北根据地做随军记者,发表了反映抗日的《潼关之夜》。解放后,参加抗美援朝,54年后,专注于散文创作和文化外交。 2:代表作品,散文集57年《亚洲日出》,60年《海市》,61年《东风第一枝》64年《生命泉》 作品从内容上分为四类:(1):抗美援朝,《英雄时代》,《万古长青》。(2):祖国新貌,《海市》《茶花赋》。(3):写普通劳动者《雪浪花》,《荔枝蜜》(4):其他题材《印度情思》《樱花雨》。 3:散文特点。(诗体散文) (1)诗的意境与味道,也被称为“诗化散文”。具体表现在: A:挖掘生活的诗意,作家认为“我们时代的生活本身是美的,所以作品就是该给人美的享受。”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不满于写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而是注意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不平凡的诗意。茶花赋-祖国;海市、海市蜃楼-社会主义新渔村;香山红叶-乐观主义精神。 B:诗的意境。杨朔的散文喜欢托物言志,象征求譬的方法,将现实生活上升为诗的境界。不重写实,重意境营造。 C:诗一般清丽的语言,使散文语言象诗的语言一样富有张力、表现力强,有神韵。

浅谈十七年时期的杂文和艺术性散文

浅谈十七年时期的杂文和艺术性散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十七年时期的杂文和艺术性散文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浅谈,七年,时期,杂文,艺术性,散文,,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教育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浅谈十七年时期的杂文和艺术性散文 08041126凌晨 十七年文学,与文革时期文学一样,都处于一个畸形的状态,尽

管与文革文学相比,十七年文学显得略有空间发展,但还是被要求做“文艺的轻骑兵”,做时代政治忠实的“鼓手”和“号角”,坚持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观念。政治凌驾于文学性之上,成了当时文学发展最大的桎梏,政治运动造成了文学极大的盲从性,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作品被强行要求放进一个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中去,就造成了那个时期特定的文学风格,并不具备文学所应有的特性。 如果说十七年文学在文学史上还是有一定地位,做出了一定贡献的话,那么我认为,这些贡献与成就,大多数还是在小说创作方面的。《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等等作品都是非常优秀的,还涌现出巍巍、姚雪垠、周立波等优秀的作家。但是,在散文方面,我们却很少看到有流传于世的作品出现。而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下,在作家们对“反右”斗争扩大化心有余悸的情况下,报告文学在当时占了绝对的优势,更导致了杂文和艺术性散文发展的艰难。 一、艰难复苏的杂文 似乎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犀利和针砭时弊著称的杂文,要发展是不可能的,而是理所当然地遭遇了冷落。杂文如果无力对社会的阴暗面和丑恶事物进行揭露与批判,那就无所谓生命力可言。但是,这个时期的杂文,还是经历了两次短暂的复苏。 第一次复苏,是1956年在《人民日报》改版的倡导下,各地报刊纷纷效仿,重新重视散文的创作。这时,夏衍的《“废名论”存疑》,

第7章:十七年散文与报告文学

第七章 十七年散文和报告文学一、发展脉络 (一)第一个时期(49—56) 1、通讯报告 抗美援朝: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巴金《生活在英雄们中间》 刘白羽《朝鲜在战火中前进》 和平建设: 秦兆阳《王永淮》 华山《童话的时代》 2、散文与杂文 抒情 杨朔《香山红叶》 秦牧《社稷坛抒情》 杂文 马铁丁《思想杂谈》 巴人《况钟的笔》(1956) (二)第二个时期(57—66) 反右——大跃进——调整 1961年被称为“散文年” 1、抒情散文 吴伯箫《菜园小记》 碧野《天山景物记》 冰心《一只木屐》(《樱花赞》) 杨朔《雪浪花》 秦牧《土地》 刘白羽《长江三日》 2、报告文学 刘白羽《万炮震金门》 陈广生《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 穆青《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 黄宗英《小丫扛大旗》。 3、史传文学 革命回忆录和“三史”写作 《红旗飘飘》和《星火燎原》 陶承《我的一家》 罗广斌《在烈火中永生》。 4、杂文及小品文 《北京晚报》“燕山夜话”杂文专栏(马南邨)《前线》杂志“三家村札记”(吴南星)(邓拓、吴晗、廖沫沙) 《人民日报》“长短录”杂文专栏 (夏衍、吴晗、廖沫沙、孟超、唐弢) 邓拓杂文 A. 深刻的思想性;《事事关心》 B. 强烈的现实性;《说大话的故事》 C. 于知识中见思想,在议论中藏情趣,文学与史学交融。《一个鸡蛋的家当》 徐懋庸杂文 对“鲁迅式”杂文文体的继承和发展。 以杂文为消炎药和手术刀,具有现实的敏感性和批判性。 批判官僚主义、教条主义、特权思想。 《不要怕民主》 《宋士杰这个人》 曹靖华《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 黄秋耘《犬儒的刺》 二、审美追求 1、着眼于国家大事,反映生活面貌,追求“时代精神”。 2、“诗化”的艺术特征。 3、“形散神不散”的文体特色。 六十年代初期,萧云儒提出。 “形散”指运笔自如,清淡自然; “神不散”指中心明确,单纯和谐。 三、散文三大家 杨朔:诗人,含蓄隽永、阴柔婉约,情意绵绵。 秦牧:学者,广阔深邃、丰富渊博,妙趣横生。 刘白羽:战士,雄浑刚健、鲜明飘逸,气势磅礴。 (一)杨朔(1913—1968) 1、内容 国内题材:通过新旧对比写新生活,歌颂普通劳动者。《雪浪花》 国际题材:反对新老殖民主义,赞颂亚非人民。《埃及灯》《金字塔夜月》 2、艺术(诗意) (1)独特的艺术构思。 大处着眼,小处落墨,抓住一人一事,一景一物,洞隐烛幽,见微知著,寓大于小、寓远于近。 《雪浪花》《樱花雨》 (2)善于创造诗的意境。 比兴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创造出人、景、情相交融的艺术境界。 (3)精制的艺术结构。 采用曲径通幽的园林式结构,于云遮雾障中峰回路转,变化多端。 善用虚实、隐现、疏密、抑扬、张弛等艺术手法,文章缜密精巧,时有波澜。

浅谈十七年时期的杂文和艺术性散文

浅谈十七年时期的杂文和艺术性散文 08041126 凌晨 十七年文学,与文革时期文学一样,都处于一个畸形的状态,尽管与文革文学相比,十七年文学显得略有空间发展,但还是被要求做“文艺的轻骑兵”,做时代政治忠实的“鼓手”和“号角”,坚持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观念。政治凌驾于文学性之上,成了当时文学发展最大的桎梏,政治运动造成了文学极大的盲从性,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作品被强行要求放进一个形势认可的政治思想和流行的政治倾向中去,就造成了那个时期特定的文学风格,并不具备文学所应有的特性。 如果说十七年文学在文学史上还是有一定地位,做出了一定贡献的话,那么我认为,这些贡献与成就,大多数还是在小说创作方面的。《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等等作品都是非常优秀的,还涌现出巍巍、姚雪垠、周立波等优秀的作家。但是,在散文方面,我们却很少看到有流传于世的作品出现。而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下,在作家们对“反右”斗争扩大化心有余悸的情况下,报告文学在当时占了绝对的优势,更导致了杂文和艺术性散文发展的艰难。 一、艰难复苏的杂文 似乎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犀利和针砭时弊著称的杂文,要发展是不可能的,而是理所当然地遭遇了冷落。杂文如果无力对社会的阴暗面和丑恶事物进行揭露与批判,那就无所谓生命力可言。但是,这个时期的杂文,还是经历了两次短暂的复苏。 第一次复苏,是1956年在《人民日报》改版的倡导下,各地报刊纷纷效仿,重新重视散文的创作。这时,夏衍的《“废名论”存疑》,严秀的《九斤老太论》,叶圣陶的《老爷说的准没错》等作品成为名作;而徐懋庸和王任叔也作出了突出成绩。杂文的第二次复苏,是由《人民日报》副刊于1962年5月开辟“长短录”专栏而引起的。这一时期的杂文,以邓拓的《燕山夜话》为代表,针砭时弊,有的放矢地触及社会中一些现实问题与矛盾,结合了政治文化性质和鲜明的现实品格。

2010-2017年浙江省高考语文真题散文小说阅读学生版

2010年(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20分) 静流 弟弟迷恋音乐,不仅迷恋流行歌曲,也迷恋中国古典乐器。他常常在夜里吹奏笛子,声音清越,吹出月光、竹林、沙滩、仙鹤……升入高中以后,弟与另两个男孩一起组成了一个“红蜻蜓”歌唱组合。我喜欢那些在晚霞中飞舞的小精灵,弟也喜欢,我们都记得提放蜻蜓是几时最喜欢的游戏。红蜻蜓组合在春日夕阳中翻唱着一些小虎队的歌曲,唱得投入而动情,虽然只有我一个观众。弟说,他要考艺术院校。 这当然没有成功,父亲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严厉禁止。弟在那年高考中落榜了。为了实现愿望,弟又转向别的途径,准备去当文艺兵,这最后也没实现。弟心灰意冷,对音乐的追求就此止步。他常常迷茫地望向远方,——人生浩瀚,哪条才是他要走的路? 对于父亲的横加干涉,弟是心怀怨怼的。他整日整日地不回家,在外面游荡,抽烟,喝酒,看录像,甚至赌博。父亲对于弟的不成器是彻底失望的,竟日摆着一幅恨铁不成钢的表情,看也不看弟一眼。他们犹如宿敌,冷战,僵持,中间横亘着大片大片的沉默,黑夜般深不可测,没有光亮。 那些坚硬的、暗含敌意的、荒原一般的沉默,是什么时候开始消融,最后随风化为流水的,我不得而知。 我那时已在江南。弟有时写信,有时打电话,内容里渐渐多了关于父亲的信息。初涉尘世的弟弟被浮世的炎风吹刮后,终于体会到了现实巷闾烟火的不易。弟才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 相应的,在经历过我的一些波折后,父亲对弟也渐渐有了释然。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 柔软悄悄而来,来自两个血脉相连的男人,如静海深流。 在四处求人碰壁后,父亲拿出积蓄,为弟买了出租车。弟把自己安顿在皖北那个小城,结婚,生子,开始了平淡的人生。 尘埃随之落定。 一年的秋日,我自江南回去探亲,家人聚在一张饭桌上,吃着饭菜,说着闲话,屋外,秋阳融融。饭后父亲递一支烟给弟弟。弟弟点火,两人抽一口,突出,对望,烟圈上旋,被风吹着,袅袅散去。一切都在不言中,生活似乎在和解与体恤中,平静地向前流去,父亲展望着他含饴弄孙的晚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