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

组别:第一小组

成员:吴舒沁3130814001

彭婉蓉3130814003

薛文芳3130814005

徐浩阳3130814006

陈志辉3130814007

陈汉钊3130814008

赵伟楠3130814009

姚玮珩3130814011

赵政扬3130814015

33

积极心理学中感恩的研究罗伯特·埃蒙斯和查尔斯·M·谢尔顿

感恩的概念最近在流行文化中吸引了大家相当大的兴趣。流行书籍针对的目标是普通观众,关于这个话题,(Breathnach,1996;Hay,1996;Miller,1995;Ryan,1999;Steindl-Rast,1984;Turner,1998;VanKaam & Muto,1993)证明这永恒的概念有广泛的吸引力。根据类似的模式,这些受欢迎的书籍通常包括反思感恩的价值,连同策略培养一种感恩的态度。这些卷的基本信息是面向生活感恩的,是永不满足的渴望和生命的不幸的灵丹妙药。对生活的感激反应可以造就平和的心态、幸福、身体健康,和更深层次、更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

令人惊讶的是,公众迷恋的感激之情在科学心理学受到持续的关注却相对较少。虽然直觉是引人注目的,但是在流行书籍中有许多普遍声称关于感恩的生活方式的力量是投机的或以经验为主不可测试的。例如,在一本关于感激之情的流行书籍中,作者断言,“感恩是宇宙中最激情的变革性力量”(Breathnach,1996年,p . 1)。总之,感激的贡献对健康、幸福感和总体积极的功能仍然是投机的和没有严格的实验证明的。受欢迎的作品并不是单单来源于感恩的主题。古典作家关注的美好生活强调的是培养和表达对公民和社会的健康与活力的感谢。跨越文化和时间,经历和表达感谢之情已被视为基本的和人类人格与社会生活的理想层面。例如,在犹太人、基督教徒、穆斯林、佛教徒和印度教思想中,感恩被看作是一个最有价值的人类性情。ProPlancio认为,“感恩不仅是最好的美德,也是其他品质的父母。”Buddha表明感激是高尚人的核心方面。基督教的作家如Thomas a` Kempis,Thomas Aquinas 和克莱尔沃的Bernard of Clairvaux 详细说明了感恩的美德和忘恩负义的罪恶。的确,世界宗教和伦理作家之间的共识是人们有义务去感受和表达感激,感激是为了回应收到的好处。此外,在这些报价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推断出感激人们的反应也不仅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更广泛的社区。

为承认感恩的重要性,联合国大会宣布2000年为国际年的感恩节。尽管全世界人类经验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谢意(Streng,1989),但他们是代表性地感受感激之情,(即感激,感激),并且开发了语言和文化传统来表达这样的感激之情。例如,在日本文化传统中,表达道歉的“对不起”也

有用来表达感谢的感觉。感恩实际上可能是一个积极的,超越历史和文化时期的普遍特征。因此,在个人和社会环境中阐释感恩的本质及其功能可能有助于说明情感体验和表达方面的跨文化异同,并且,也因此促进心理学的任务,即识别人类优势的分类法(McCullough&Snyder,2000)。

感恩是一种生活的情感反应

感恩来自拉丁文gratia 意义恩典、恩赐或感谢。从这个拉丁语根所衍生出来的词语“要做与善良、慷慨、礼品、给予和接受,或想不劳而获美”(Pruyser,1976年,p.69)。作为一种心理状态,感恩是一种奇迹、感恩、感谢生活的感觉。它可以表示是对他人,以及对病房的客观(本质)或非人来源(神、动物)的看法。一些更加深化的报告说感激之情的经验可以以宗教为基础,伴随着对于宗教的虔诚,进一步完美的走向对世界的认可(古迪纳夫,1998年)。感谢夜光在许多世界的宗教传统中的根。在伟大的一神论宗教的世界,感激的概念渗透到文本,祈祷和教义。感谢宗教里面的上帝崇拜,因为它包括很多关于恩赐和怜悯的主题,这些都是督促信徒要形成关于感恩的品质。因此,感恩是宗教所寻求和引起及维持在信徒中最常见的情绪之一。因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感恩是精神和宗教经验的核心。Streng(1989)贴切地传达了感恩的精神品质:“在这态度的人认识到以神奇的方式,不完全由物理力量决定的更宽或超越的上下文的一部分而连接到彼此”(p.5)。埃蒙斯和克鲁普勒(2000)认为在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感激之情的是它们的神学基础。

除了其与宗教传统的关联,马斯洛(1970)研究了对生活的烦恼和感激的感觉也是自我实现的个人核心特征之一。根据马斯洛的理论,自我实现者对于生活中基本的敬畏、快乐、好奇,还有甚至是狂喜等这些旧的习惯经验已经转换成对生活的一遍又一遍的欣赏,对新鲜和天真的向往(p.136)。自我实现者运用这种能欣赏日常经验的能力,能够从生活事件中去获得快乐、灵感和能量。马斯洛认为按这种能力去体验对于在生命的终点,表达感激之情是情绪健康的基本保证,但这崇高和重要的主题研究甚少。(Lowry,1982)马斯洛认为,生命可以“大大被改进如果我们和自我实现的人一样生活”(p.137),并且根据他提出的一些具体经验技术加强感恩。(Hoffman,1996)可惜的是,当他研究人自我实现的条件时,他开始确信,人对上帝祈求幸福正是一个人的痛苦和苦难的主要原因。

除了作为一个本质上是一种奖励情形的优点,感谢还可能会导致其他积极的主观体验。Chesterton称,“感谢产生的大多数的纯粹快乐时刻已经被人们所熟知”(1924,114)。事实证明,感恩是一种令人愉快的状态,幸福、自豪和希望,与积极的情绪,包括满足相联系。在一个最近的盖洛普关于美国青少年和成年人的调查中,有超过90%的受访者表示,表达感激之情会使他们感到"非常高兴"或“有些幸福”。此外,埃蒙斯和克鲁普勒(2000)已经证实说明对感恩意识的注重会在生活中产生更多履行,有意义的和富有成效的事情。

虽然各种各样的生命经验会出现感恩情怀,感恩的原型源于个人取得积极成果,并取决于另一个人的行为。社会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1958年)提出了一个为人所熟知的观点,当人们得到好处时感觉到感激,认为是别人故意造成的结果。因此,Heiderian的观点认为收件人发出感激之情的感觉意向性的重点在于发件人的行为。在先前已经建立了对他的态度,以便有感激之情,两个元素是必需的。第一个是人际交往的背景下,排除朝向自己的感恩,感恩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第二,隐式的感激之情的经验是心理的收件人理论的从他或她中推断他人的善意的意图,从而产生出对一个人爱和尊敬的感觉。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合乎逻辑地推论,感恩的人可能更倾向于感到被爱与关心别人。从这个更广阔的角度看,感激之情从根本上是全情投入在其基础上的道德情感:为了知道礼物的成本,收件人必须认同提供了它的人的心理状态。恩人给解释由受援国自由地提供,以及随之而来承认这样的产品可能代价高昂到或招致苦难的恩人。这种理解适合地融合与一些对象的感激之情关系配方的,它被视为爱的能力的主要衍生物。(Klein,1957)克莱因很好地总结了这整个的讨论,她观察发现,感谢的基础是对于他人和自己的善良赏析。

情绪理论中的感恩

鉴于感恩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有许多卓越的心理学家专攻过有关情感的这方面的研究,但总体来说,都没有探索到它的精髓。“感恩”一词很少出现在情感词典里。感恩根本没有出现在情感手册索引里(Lewis和哈维兰-琼斯,2000),只有一次在范围较广的认知与情感的手册里(达格利什和电力,1999),而不是出现在人类情感的综合性百科全书里(莱文森,Ponzetti,约根森,1999)。大量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可以解释为什么关于它的地位很少被人注意。例如,Lazarus

和Lazarus(1994)在他早期的综合性专著以一定的篇幅讨论过这个概念,拉扎勒斯(1991)说,“我忽视了感恩——我有一些担忧,因为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是一个强烈的情绪

状态”(265页)。在de Rivera(1977)的有关情感的结构化理论中也忽视了感恩,但在稍后的章节(de Rivera,1984)他将感恩归结于80种常见的感情之一。另一个显示这个“情感矛盾”的情感理论家是Keith Oatley,不得不承认他在之后的工作中对感恩的研究贡献很大(Oatley 和詹金斯,1996)。在肯珀的情感社会交互理论中,将感恩放置于地位与权力的首要位置。

另一方面,测量学家更倾向于将感谢包含在他们的情感框架内。韦纳(1985)的归因模式强调对事件的评价归因是情绪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果归因的基本属性或维度,与对事件的评价相结合,影响感受情绪的方向和大小。有两组情绪:结果依赖与归因依赖。一般的幸福与不幸福的情感反应是依赖于结果,而次要的情绪反应,比如骄傲,愤怒,或感激则遵循特定的因果归因模式。在这个理论框架中,将事情归因于一个好的结果将引发感激之情。在最近的一项使用复杂的因果建模技术的研究中,研究者们支持Weiner的归因模型(overwalle et al.,1995)。

Ortony,克洛尔,和Collins(1988)提出了一个基于目标的评价模型,人们对一件事情的结果评价与他们长期追求的目标相关。表象系统包括目标,标准(包括“应该”)、态度(一种喜欢或不喜欢对象的气质)客观事件和随之而来的情绪反应之间进行调解。在他们的框架中,感恩是一种钦佩和喜悦的结合物:它包括了对别人值得称赞的行为的赞扬与为实现结果的喜悦。影响感恩的强度的变量为(a)判定为值得称赞的程度,(b)行为人的行动与其角色期望的偏离,和(c)对该事件的期望。该模型的主要贡献是,它指定的条件下,感恩是不可能发生的,并注意放于其他以情感为基础的理论框架框架可能未发现的细微差别。例如,感到感激可能反映了一个与事件无关的结果,如当在一次失败的寻找丢失的孩子的过程中有人帮助。

Lazarus 与Lazarus(1994)将感恩放置于移情类是因为同情取决于对他人的移情能力。每个情感都与一个独特的戏剧性情节相关,这定义对某人发生什么事和它对个体的幸福的意义(他也将这称为情感的“核心关系的主题”)。感恩的一个戏剧性的情节是对利他主义的礼物的赞赏。赠与与接受他人的礼物都涉及到移情作用,因为一个人必须要感觉到捐赠者的积极意图,而捐赠者必须感觉到接受人的需要。Lazarus 和Lazarus描述了“感恩的许多面孔”,(p. 118)这都表明,在人际交往中、个人对给予和接受理解影响他们的对感恩的体验。最近,Lazarus(1999)描述了几个在礼物交换过程中的细节,并注意到感恩可以由提供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动力塑造。在Lazarus的认知-动机理论、史米斯(1992)确定感恩的评价成分(a)一个与动机有关的结果(b)动机符合或满足个体(c)将努力归功于他人。在功能上,感恩激励人做出其他的亲社会行为。

感恩的价值:来自道德哲学的解释

相比于心理学把感恩视为一种情绪状态,道德哲学和神学倾向把感恩诠释为一种美德。无论是古典的希伯来,基督教,还是古希腊罗马的著作,都将感恩作为一个人品质的重要体现或是一种美德。美德在本质上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它意味着个人的性格优点,因此,一个有着高尚生活的人更有可能获得更高的成就以及更完满的人生。(Zagzebski,1996)美德被定义为“可以让人活得更好或更繁荣的性格特征。”(Hursthouse,1991,p. 224),以及“一种能够让人发挥出人性最高潜能的品质”。(Jeffries,1998, p. 153)对于托马斯,感恩被解释为仅次于正义的第二重要的美德。(Aquinas,1981)托马斯所宣扬的正义的概念以人们拥有合法的权利为基础,同时通过一些措施保障人与人之间基本的平等。感恩是一种激励利他的行为,根据阿奎那的说法,它需要感谢者与被感谢者共同产生适当的反应。

作为一种美德,感恩是一种持久的过程,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感恩代表着“一种对助人者和他给你的礼物的态度,决定好好使用它,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按人们的意愿使用它。”(Harned,1997,p. 175)一个心怀感恩的人承认别人的慷慨,也许感恩的核心要素是,对有意的善举有所回应,此外这个人也愿意感激别人,相反,把馈赠视作负担甚至是自己的义务可能使其对责任义务进行推卸甚至阻断感恩的可能性。另外,纯粹的感激与是否被给予馈赠是不相干的,一个人可以感激有帮助你的意图的人。

感恩有一个很有趣的方面常常被心理学家忽略,而通常被道德哲学领域的作家注意到。真正的感恩是在某种程度上感到负债感,是无法偿还的。鉴于这一现实,努力的试图回报是真正表达感激的一种方式。罗伯茨(1991)清醒的指出,用金钱是无法偿还牺牲式的付出的,但即便如此,的到礼物的接受者也应该对礼物予以承认并适当的表达感谢。感恩是一种责任(Berger,1975)和义务(Meilaender,1984)。诗密尔(1997)还写道,感恩是一种道德责任,我们额幸福感都深深依赖着我们所“欠”着别人的。比马斯洛还要早些时候,Schimmel曾写道:“感恩是一种在我们的文化中不被重视的美德。”

忘恩负义是一种恶习

忘恩负义就是不承认他人的善行,有史以来,忘恩负义的人从来都是受人谴责的。

提鲁瓦鲁瓦“犯下任何邪恶罪行的人都可以拯救,只有不懂得感恩的人世例外。”

Cicero:“人们讨厌对恩情健忘的人。”

Kant:“忘恩负义……是卑劣的本质。”

Seneca:“忘恩负义……是个讨厌的东西。”

回顾忘恩负义的经典观点,Amato (1982)宣布:“忘恩负义是一个公认的严重的罪行。”从上述情况看,对那些不肯正视和承认他人恩惠的人都会受到广大群众的鄙视,忘恩负义的人一般对他人的善行持有怨恨、敌意或冷漠的反应。在这方面,加布里埃尔(1998)将忘恩负义定义为一种无礼的表现,相当于墨守成规,找替罪羊,粗鲁,和其他具有破坏性的缺陷。因为感恩关系到个人的美德,将它与道德层面相连,人们可能会更加重视,具有培养一个人个人成长的意义。相反,忘恩负义不可避免的限制、约束和“萎缩”自我意识。从临床的角度来看,忘恩负义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性格缺陷,例如,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上看,Bergler(1945)描述了忘恩负义的精神病理学原理并推测其发生的意识和无意识的原因。(例如,质疑他们恩人的动机),在选择好案例后,Heilbrunn(1972)阐述了这类负面情绪的后遗症(如拒绝、抑郁、愤怒、焦虑和内疚)即在受到这些挫折后承认他们受到过帮助。

首先,忘恩负义的人最重要的特征是不同程度的自恋所造成的人格上的残疾,自恋的突出特点是过分的强调自我,显性或隐性的傲慢、虚荣、贪得无厌的渴求赞美,和在人际交往中的权利(Stone, 1998)。有自恋倾向的人错误地认为他们应该得到特权。伴随着他们自私的要求,他们开始夸张的强调自我的重要性,这使得他们期望得到特殊的照顾而不愿承担相应的责任。此外,档别人表现与他们期望不符时,他们会表现出惊讶和愤怒(“自恋的愤怒”)。而他们对权利的意识,会随着他们对他人的需求而不自觉的产生,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总之,如果这样的人有资格享受一切,那么他也不会对任何事物心存感激的。

根据临床观察,McWilliams和lependorf(1990,及Pruyser,1976)指出。自恋的人是无法体验和表达诚挚的感恩之情的,自恋的人的一个核心的问题是盲目的坚持自给自足,认为表达感激等于承认自身的幸福是依赖于他人的,因此是不独立的。鉴于这一事实,一些人认为表达感激是非常不愉快的,此外,自恋的人有着扭曲的优越感,他们不愿意回应助人者的慷慨和善良,他们草率的认为这些人企图拍他们的马屁。为了支持以上猜测,Farwell 和Wohlwend-Lloyd (1998)做了一个在实验室背景下的相互依赖游戏,自恋者对合作伙伴的喜欢与感激的程度与他们和伙伴所经历的多少呈负相关。

超越自我:感恩的人际关系

在本部分主要介绍感恩作为内部心理特征具有在社会功能和集体福利中的重要意义。在这方面,感恩可以被看作是一个重要的公民美德。将感恩作为一种道德情感假定为一个理论,McCullough,Kilpatrick,Emmons,和Larson(2001)假设通过体验感恩,可以使一个人激发亲社会行为,积极支持道德行为,抑制犯罪破坏人际行为。通过将感恩作为一种道德情感,他们并没有提出感恩本身的情感和表达是道德的,但感恩通常会导致和刺激道德行为,也就是说,是出于对另一个人的关注的行为。因为感恩在道德领域的专业功能,他们把它比作共情、同情、内疚和羞耻。像同情、同情、内疚和羞耻一样,感恩在道德生活的语法中有一个特殊的位置。当人有机会回应另一个人的困境时,移情与同情开始运转;人们没有满足道德标准或义务时,内疚和羞耻的开始运转;当人们承认他们是亲社会行为的接受者时典型的感恩开始运转。特别是,McCullough等人。假定,感恩有三个具体德育功能:作为一个道德的晴雨表(一个情感可以很敏感地读出一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特定类型的变化,另一个道德代理人提供能增强一个人幸福的好处);作为一种道德动机(激励感恩的人亲社会行为本身);当人们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在言语或行动,作为一个道德的增强剂,增加未来的慈善行动的可能性。McCullough等人。审查关于感恩的三个功能的实验证据得出道德的影响和结论,发现道德晴雨表和道德强化都有相当多的证据,但是对道德动机假设的真实性判断的研究不足。

在感恩-道德-情感理论线,有令人信服的论证,如果公民没有了感恩的经历和表情,社会凝聚力就会严重的四分五裂。社会学家Georg Simmel (1950)举例说,感恩被称作“人类道德的记忆”,如果每一个感恩行为突然被淘汰,那么社会将会被打破。

第一个有影响的关于感恩的理论治疗很可能起源于政治经济学家Adam Smith(1790 / 1976)的体积道德情操论这个更广泛的公共观点。受基督教作家和罗马斯多葛学派的深刻影响,Smith认为人的本性是通过智能化的设计为指导,甚至在道德领域,人类情感的个人提供道德判断和行为指导。在

这样的背景下,Smith提出了感恩是与怨恨情绪和情感等相提并论的重要社会情感。根据Smith的观点,感恩主要对捐助者的慈善行为有一种激励作用。对于这一点,Smith写到“感恩是最直接马上促使我们回报的情绪”。当一个捐助者为受益人带来了好运,受益人感恩会促使他找到答谢礼物的方式。受益人将继续感觉到对恩人的感激之情,直到受益人感受到自己给予别人的好处促进了他的幸福感是有帮助的才会停止。

Smith指出,社会上功利主义的理由或感恩的基础功能是纯粹的,但他显然认为,学会感恩更具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提供了促进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的情感资源。同样,Oatley 和Jenkins(1996)最近表示,“感恩是人类社会的普遍交往中的原型,或许是基于现代经济关系”。同样,Camenisch(1981)表示当个体在某些东方文化认为自己是祖先赐予无尽的祝福者,感激的前景甚至可以主宰整个文化生活。

从Smith, Simmel(1950)提出的争论上来看,感恩是一个认知情感的补充,用来维持一个人的互惠的义务。由于正式的社会结构如法律和社会契约是不足以规范和保障人类互动中的相互作用,人为了感恩而进行互动,并提醒他们需要回报。因此,利益交换中,感恩提示一人(受益人)被绑定到另一个(人)利益交换的过程中,从而使他们的利益互惠都成为受益人。

此外,Simmel扩大了社会学和心理学关于感恩远远超过单独的捐助者-受益人的性质。他十分相信的感恩连接着人们更广泛的社会网络、功能和关注。人们经常会对那些被证明对他们有益的人表示感谢(例如:艺术家、政治家或诗人)。因此,亲社会情感和态度相互交织在一个巨大的、环环相扣的社会网络。Simmel也扩大像感恩中“利益”的概念,包括无形商品的心理性质(例如:爱,支持,和灵感)。他还谈到了感恩的性质并指出,因为双方都必须进行道德上的互惠,并且还有债务上不舒服的感觉,有些人不愿意收到礼物或资源。感恩可能需要一些无法承受的礼物的来反馈(例如,生命的礼物),在这种情况下,Simmel认为,唯一可能的道德回应是一个永久的忠诚和义务。

干预:培养感恩

感恩是能够被培养的吗?就这一点来说,一个好的人生观,是不论在什么环境中内心都充满了感恩,而不是一个只被物质填满了的生活。对于以感恩为中心的干预方法,可能会存在很多的疑虑。一个沮丧的人真的能从学会感恩中收益吗?人真的能用感恩去减轻悲痛,提高他的幸福感吗?大家都知道,延长思考时间会加剧抑郁的心情(Nolen-Hoeksema,1998)。如果我们能重新去思考一个自己以前没有看到过的优点呢?这些对于沉浸在悲伤中的人来说或许会起到缓冲的作用。相似的,通过体验感恩,一个人或许就能够控制他的愤怒或者其他消极的个人情绪。让我们现在来讨论下嫉妒。在Klein早年经典著作中曾提出处于体验感恩状态下的人,是不受嫉妒和贪婪的消极冲动所困扰的。相反的,嫉妒是忘恩负义的起源。练习感恩作为一个精神法则(一个“感谢理论”),已经被证实能治愈那些极度的物质主义者,以及他所伴随而生的嫉妒、愤恨、沮丧、怨恨等负性情绪(Clapp,1988)。关于嫉妒的最核心的问题是没有察觉到其实上帝的祝福就一直在身边(Bonder,1997)。Schwarz曾写道:那些不懂得感恩的、嫉妒的、抱怨着的人是在伤害自己。他只关注那些他没有的东西,特别是那些他人有或者看似拥有的,这样下去他会将自己的世界毒害了。在至少两个提议培养技能的详细的计划中都考虑到了在个人生活中要培养一种更好的感恩意识。Miller(1995)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四步骤的认知—行为方法来学习感恩:1.识别不感恩的信念2.想出一个支持感恩的信念3.用感恩的信念来替代不感恩的信念4.将内在的感受转化为外在行动。利用这四个步骤,人可以更活得更知足。

Sleton(2000)将感恩拟定为四个组成日常道德清单的核心材料之一,人们可以利用他们去发展道德。据Sleton所说,发展一个健康的道德生活首先要包括自我意识,这是道德的组成。自我对话(我是一个有道德的人或者我是一个有良心的人)是通往道德成长的关键性的第一步。在他的理论中,道德主题的获取是第二步。通过一开始简短地拟定最后的两个步骤,我们将用一种迂回的方式来讨论感恩的好处。第三个步骤是个体一天生活的自我检测,第四个步骤是鼓励他们用道德的方式来处理事情,从一些小的、肉眼能观察到的行为改变开始,长久以往,我们就能看到一个人的道德变得成熟。自我检测的实施是一个真正的、有意义的方法,为我们来带了感恩的核心信念。假设一个人做了一整天的培养个人道德成长的清单,那么感恩和那些积极感受的体验就会与这相连在一起(例如,对他人谦卑和感同身受),他们会更真诚、坚决地去完成自己生活中的道德测验。就这一点而言,感恩可以被看成是一个缓冲装置来减轻尴尬、惭愧,或者其他可能会破坏诚信的负性情绪。

更多时候,尽管体验的大部分都是一个积极影响,但是对于感恩的感受仍能多次地在其中发挥自己的作用。那些适宜去

唤醒感恩情绪的事件、人或情景很容易被视作理所当然的,或者当一个人与自己的生活作斗争并想要逃脱那些负性情绪时可以作为一种逃离的方法。(例如生气,难堪,愤恨)。尽管如此,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认为,让人做出一个承诺去将精力倾注到发展一个个人模式,展望,或者一个个人人生的世界观当做一个“礼物”,或者自己本身就是被“祝福的”。的确,许多研究都证实了这个观点。例如,许多虔诚的事件,或者就像那些从事个人帮助的团体或组织一样(eg:匿名戒酒互助社)。总而言之,在日常生活中留出点时间去回想那些值得感恩的时刻,不管你个人认为他是世俗的或是平凡的事件,或者去衡量一个人的遭遇,这样能够使你的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研究关于每天生活中的感恩

如之前章节所描述的那样,故意设计的“关注感恩”是否会影响健康和幸福?很多学者对感恩给予幸福的性质有述评。Chesterton声称感恩是幸福的关键。最近进行的研究(根据Emmons & Crumpler,2000)提供了这些断言的实证检验。本科生们参加一个健康心理学研究,他们被要求完成一个维持十周的记录,需要记录情绪、身体症状、健康行为(运动、饮酒和阿司匹林的使用)以及主要的应对行为。针对每个人三十种不同的情绪状态的感受,记下身体症状的体验(头痛、流鼻涕、喉咙痛、等等)。在每一个星期里,有六项指标来评估,当他们遇到最严重的问题时趋近或回避的应对倾向。如果被试得到社会支持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他们需要对他们的支持者产生的感受做出八个形容词的评价(如感激,愤怒,尴尬,和理解)。每周的记录还包括了两个整体评价,一个是对过去一周的全部生活的评价,另一个是对下一周的期望和预期。

此外,三分之一的研究参与者被要求记录在过去一周五个主要事件或在过去一周中对他们影响最大的环境是什么,另外三分之一被要求记录下在过去一周发生的五个麻烦或轻微的压力事件,剩下三分之一被要求记录下在过去一周他们感恩或感谢的五件事。那么控制不同关注方向是否会对情绪和身体健康产生影响呢?结果显示三组之间的具有显著差异。相比麻烦压力事件组,感恩条件组的参与者对他们过去一周的全部生活更加满意,以及对下一周的期望和预期更加乐观。换句话说,关注幸福似乎对健康和期望同时产生影响。当我们关注身体有什么症状时,类似的症状就会出现。虽然中性变量相同,但感恩组显示出比麻烦压力事件组更少的身体不适感。小组间数据结果差别最大,也是最有趣的是:感恩组相比其他两个组来说,会投入更多的时间锻炼身体。尤其明显的是,他们花了4.38小时锻炼,而麻烦组只花了3.01小时。虽然实验结果需要重复验证,但结合身体症状差异的报告发现,感恩情绪和心理益处可能扩展到躯体领域。有点令人惊讶的是,我们没有发现的感恩之情会缓解个人的不良的情绪体验。事实上,感恩组的被试相比其他两个组更容易产生高水平的激动情绪(如易怒,紧张和生气)。感恩似乎不是对痛苦和逆境的选择性忽视的那种状态,但它可能影响成功以及消极情绪的产生。

最近,我们在日常研究中对心理健康与关注感恩进行了二一天的重复验证。在这项研究中,参与者在心理健康上保持一个高水平的感恩指数。他们更倾向于报告接受别人帮助的个人问题或者别人提供的情感支持,这暗示感恩可以归纳为一种亲社会动机。此外,感恩的个体差异得分与从事亲社会活动的频率呈正相关(志愿服务、家教、捐赠时间或资源等)。

感恩的多种情形

愤世嫉俗的人会觉得中等程度的感恩是很容易做到的,但如果连中等以下的感恩都没有呢?有一种令人惊讶的潜在的情况是在精神创伤后对感恩的表达。人们在不愉快的生活中保持感恩是多正常的一件事情,那么是什么覆盖了这样一个重要情形下感激体验的产生?像圣经中说的“任何情况下都要心怀感恩”说的好像是很真实,难道不是仅仅对于信教徒而言?在这种情况下考虑,如果对一个逆境中的人进行感恩测试,这将使他容光焕发。感恩的态度可能会使成长中的困难变成一种机遇,变得感激不只是因为这样子,更多的是来自于你处理问题的方式与技巧。面对灾难时分辨福祸的能力是人们的一个强项。实际上,感恩可能会要求一定程度上的对比和牺牲。感激之情就如同寒冬后的暖春一般,也像是戒斋日后的一顿美食,节制期后的亲密狂欢。对比的主要影响提现在心理健康与否(schwarz and strack 1999);他们会平均快速地影响着人们对感恩的感受。

还有,提醒着人们“变得感恩”或者是秉持感恩的态度也许是在承受特别的生活压力情形下的一种再正常不过的方式。在The Hiding Place,Corrie TenBoom(1970)中写到,她感激地给一个小跟班留了帐篷营地,因为他职守岗位。确实有一些经验研究是关于在不利情形下的感恩之情。Coffman(1996)指导并集中性地采访了弗罗里达南部曾经历过92年飓风的13位受创伤的居民。在指导了90分钟的采访后,Coffman 分析了抄本来鉴定人们所经历的本质,还有一些额外的被父

母频繁引用叙述的主题。父母们阐述道这是一种他们无法抗

拒的感觉,即便是飓风也吹不走的感激之情。尽管有五对由于破坏过于严重而不得不搬迁的家庭,但他们并没有失去他们所爱的一切。因为那一份失去对于他们来说是重要的,但选择了忘却它,他们经历过足以改变生活的灾难,但也体会到意义深远的感恩。

在他们对新生父母的研究中,Ventura和Boss(1983)也发现“提醒一下自己,感恩万事”被评为最有帮助的应对行为(在“处理好孩子事物”“身为父母”“相信你的同伴”之后)。“提醒自己要感恩”在许多人中开始变成惯用的应对策略,这将会潜在地帮助人们接受重要的生活事件。Affleck和Tennen(1996)两人表述到,提醒自己要感恩和“有利发现”“有利提醒”进程有相似之处。一种更为强烈的感激之情是生活中出现普遍的积极的反应之一,也主要关系到医学问题。

有两个其他的研究也有启迪性。Colby和Damon(1992)研究过他们所说的道德模范经常会因为有机会去服务那些不幸的人而难以抑制自己的感恩之心,引人注目的是有时候这些非凡的人牺牲自己服务他人时也会遇到忘恩负义这种情况。与忘恩负义的人早期答复形成对比,道德模范则答复地更加大爱无私并且同情他们。尽管通常觉得这些忘恩负义的人有轻蔑他人之意,但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帮助对于那些表面上不顾一切却身处困难中人来说,带个他们无偿的机会,也是一种有利的反馈。

在一个生活叙事的研究中,McAdams、Reynolds、Lewis 和Bowman(新闻)鉴定了人们用“一系列救赎”作为他们独特的叙述方式来讲述他们的生活故事,在一系列救赎中,有一种转变是从一个不愉悦的情形到一个积极向上的结尾。例如,酗酒的被节制,工作晋升失败,信心建立失败,尤其是出现在一系列救赎事件后的采访,都会变得感恩和感激。有一系列是不想怀孕或是痛苦生产却会因为怀孕而变得开心和幸福。另外一个是严重的摩托车受伤事件却是他感恩生活并重塑生活目标。可以从这些研究中得到重要的结论,我们认为,个体具有感恩并不是幼稚的乐观,也不是幻想遭受些不存在的痛苦,而是这些人有意识地选择被哪些困难性事件所控制,从中获益,而这些益处会融入他们的生活,成为一种隐形的礼物。比起不会感恩的人,感恩的人会有更多的心理机动性,是他们对生活卸下防御,敞开心扉。就如同John Calvin(1559\1984)所表达的“简言之,无论从哪看来,许多奇迹般的领悟告诉我们,我们几乎无法抗拒那些喷涌而来巨大的富足的恩惠,因为我们从来不会缺少赞美和感恩的理由”。发展问题:感恩的出现

基于本章的证据回溯,它呈现出的积极属性之一是父母会鼓励他们的子女表达自己感激的感觉。作为一种情感或者说是性格的性格学,感激之情不会自发的浮现在新生儿心中。回想一下,人获得的优点是美德,它们只有通过持续的专注和努力获得。可以肯定的是,我们不能对这些想法的创造性提出要求。儿童书籍的作者和育儿杂志的文章定期的鼓励培养孩子的感恩和感激之情以及为父母的教导提供策略。例如,Baumgartner-Tramer(1938)建议父母通过强调感恩的感觉和减少或者摧毁忘恩负义的行为来进行社区的创建和加强,而不是增加他们的礼貌和义务。作者认为后两个更有可能引起消极反应。

从发展的观点,心理学研究向我们呈现出孩子理解感激之情是需要好几年的一个过程。更具体的来说,感激之情似乎并不因为接受了好处而经常发生,直到童年中期。例如,研究发现一些六岁以下的孩子(21%)对给了他们糖的人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而大多数孩子到了十岁(80%)以上才会表达感激之情在相同的场景中。基于这些数据,出现了积极结果的责任归因即对于感激之情的经验和年龄在七到十岁的孩子一致的想法可能是渴望对于恩人做什么好的事情的关联。尽管相对较少人一直在进行儿童何时出现感恩的研究,但是在这方面编程、发展研究作为一个关键的优先级脱颖而出。只有持续研究才能承诺父母和教育工作者更有效的指导他们的孩子成为有责任感和懂得感恩的成年人。

结论

尽管社会学家已经逐渐认识到感激之情,但是它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随着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出现,现在是时候重新关注感恩,将感恩作为一种有价值的是人类力量的来源和促进家庭和社区文明蓬勃发展必要的元素主题经验。一个世界如果没有感激之情,那么它会变成一个无法忍受的世界,一个作家这样写道。于此同时,感激之情是私人的和公家的,就像个人和集体。它的效用延伸超过了社会公约。感恩通过封装生活本身作为礼物提供了生活的意义。在这样一个框架里面,感恩之情可以主宰一个人的整个人生前景,即使没有感恩之情的来源。

此外,在物质繁荣的背景下,通过维护一个感激的的焦点可以阻止一个人的幻灭。一个感激的焦点可以使一个人有

能力通过从这些有挑战性的交锋的结果中得到的新的被认可的力量面对和克服障碍。.

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感恩的社会学研究依然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借鉴古典智慧,将古典智慧与当代理论以及严格的方法相结合,未来的研究人员将增强我们对感恩这一永恒感念的欣赏能力和尊重程度。

浅谈积极心理学

结合《乱世佳人》浅谈积极心理学 合肥学院教育系09级应用心理学专业 王娟娟0911011056 摘要:为了对积极心理学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本文介绍了积极心理学的定义、背景、研究方法、研究主题、主要观点、运用领域、启示和意义、展望,并结合电影《乱世佳人》中的女主角斯嘉丽的形象具体描述了积极的情绪体验是什么样的,积极的人格特质包括哪些内容。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实证主义、情绪体验、个人特质、斯嘉丽。 前言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最早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积极心理学是相对于现代西方主流心理学倡导的“消极心理学”或“病态心理学”而提出来的,是对现代主义心理学的反思,它为我们揭示了与传统心理学完全不一样的心灵世界。 正文: 一、积极心理学概念 积极心理学英文为Positive Psychology,是由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正式开创的。 (一)定义 积极心理学具体指利用心理学目前比较完善的各种研究,来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力量和品质的一门科学。 (二)研究对象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三)它倡导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以此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力量和品质,从而促进个人顺

利的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 (四)诞生背景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此领域的研究,矛头直指向过去近一个世纪中占主导地位的消极心理学模式,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1、理论背景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渊源,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30 年代特曼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1]。在二战期间这种研究被迫中断,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又重新关注人类的积极层面,重视积极的心理活动。人本主义思潮对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后现代建构主义理论也对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关于“任何一种建构都必须通过人与社会(环境、他人)的互动才能实现”的观点,对积极心理学所强调的积极品质的形成离不开环境,以及把积极组织系统和积极关系的构建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研究方面都产生了影响。2、现实背景 心理学自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三种使命: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帮助普通人的生活更加丰富充实幸福;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但近一个世纪以来,心理学家的注意力集中于对消极心理学的研究,局限在对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消极取向的心理学成为了主导性模式[2]。目前,虽然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但人们孤独、焦虑、精神空虚等负面心理也层次不穷。这让心理学家们不得不反思传统心理学存在的问题,也开始认识到心理学应该注重对第二、三使命的完成,也即是对积极品质、人类的潜能等进行研究,于是积极心理学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诞生了。 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研究主题 (一)研究方法 一方面,积极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承继了西方现代主流心理学的实证主义方法论取向,其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实验法?量表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另一方面,虽然它以实证的研究方法为主,但也不拒绝非实证的研究方法。如:它学习和继承了质性研究的一些优势和长处,还采纳了人本主义现象学的方法等。积极心理学多样性的研究方法真得可谓做到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也有利于它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 (二)研究主题 1、主观层面上,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类积极的主观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思想及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思想及意义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对近一个世纪以来心理学中消极的研究范式的超越,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人本身所固有的积极因素,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主张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以帮助所有的人获得幸福为目标。。作为当代心理学的一种重要取向,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在于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改变了心理学的研究目标、促进了对心理健康的认识。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是完善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拓展和深化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发展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技术、促进积极心理学的应用。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意义;发展趋势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和产生背景 (一)积极心理学的概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的是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1997年Seligman就任APA(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主席一职时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随后,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二)积极心理学的产生背景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渊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断了,战争及战后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治愈战争创伤和治疗精神疾患,心理学对人的积极情绪的研究似乎被遗忘了。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一些心理学研究者开始探索和研究人的积极层面,大大地推动了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特别是马斯洛、罗杰斯等倡导的人本广义思潮,以及其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心理学家对于心理活动的积极一面的重视。为现代积极心理学的崛起奠

积极心理学课程心得体会(最新)

积极心理学课程就要结束了,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周时间,却让我学到了很多,这是一门教会我们学习生活的学科。在我以前接触的心理学知识中,都是一些关于负面事物的研究比如说,抑郁,心理变态,精神分裂等等。弄得我一直以为心理学就是和这些负面的东西打交道,所以我对心理学印象不大好。直到接触了这门课,它说的是人性中积极的东西,我一直认为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了解积极的事物远比关心那些消极事物有用,所以我对这门课很好奇。只有研究积极的东西,为我所用才有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如果我们心理出现问题,也只有学习那些积极的东西才有助于解决问题。 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积极的、建设性的心态,去认识世界、发现规律,进而去掌握规律来改造世界。积极心理学并不像传统心理学那样,强调病态、问题,而是在努力探索普通人在良好的环境下如何达到满意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以不同于以往的全新角度诠释了心理学的任务,催生教育的生命活力,告了心理学为人类谋取幸福时刻的来临。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研究。深入理解人的成长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充分发掘人的潜力、潜能,促进我们的心理发展,有积极的心理特征去面对生活。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似乎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的洞察他人的内心,但只有极少数人愿意以那种方式来观察自己。我们总是想知道是什么是他人动怒,但我们又不愿去分析是什么让我们自己坐立不安。我们不想让任何人,包括我们自己,看到我们实际的样子—深怕看到丑恶的自己。不幸的是,在这当中必定会遗失一些必需且有价值的东西,比如,以看待别人的客观眼光来视察我们自己。我们把一切都颠倒了,就像那些名言说的:反省自己,即使上帝不关注你;认了最应当审视的就是自身。要知道自我,是一种勇气;认识自我,是一种智慧;认识自我更是一种途径。 这门课程中老师教会我们要学会感恩,感谢身边的人,感谢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不论它是好是坏,我们都应该感谢,它让我们学到了更多懂得了更多。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生活给了我们酸甜苦辣,让我们活的更充实更有意义。不仅要有感恩,我们还需要宽恕。宽恕那些你一直耿耿于怀的人或事,这不但宽恕了别人,同时也是宽恕了自己,让自己不再那么计较,也让自己变得更轻松,这不是更好吗。 我们需要接纳自我,接受子己的不完美性。对于先天给予我们所无法改变的东西,我们需要学会接纳。比如说,我们的出生、我们的高度胖瘦、我们的性别、我们的爸爸妈妈等等,这是先天的,不管我们是否喜欢,但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对于这些我们需要学会坦然接纳。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喜欢和尊重自己,只有喜欢自己才会由衷地欣赏他人。这样你就拥有了自信和乐观的心态。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就是“乐观就是对生命的远方,充满了期待。”因为乐观,因为自信,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会保持前进的动力。

优课-积极心理学标准答案

2-4 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 1、具备生命意义的消极取向的人具有两种生存倾向:________和向外的社会倾向。(填空题) 我的答案: 第一空: 向内的消极倾向 2、心理学和宗教的差异之一在于,所有宗教都试图回答“生与死”的终极问题,尤其是“死”的归宿问题。心理学关注生死之间________的问题。(填空题) 我的答案: 第一空: “人如何更好活着” 3、意大利画家安格尔的代表作_______用裸体少女和泉水暗示着人类的生殖本能,是歌颂人类生殖本能的不朽之作。(填空题) 我的答案: 第一空: 《泉》 4、调查发现,世界上的长寿者都具备四个明显的特征:合理饮食、______、平和心态、生活环境。(填空题) 我的答案: 第一空: 科学运动 5、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阶段称为“自我同一性”阶段,此阶段是对生命意义困惑的最初阶段。(单选题) A、 幼儿园到小学 B、 小学到初中 C、 初中到高中 D、 高中到大学 我的答案:C

6、西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生命意义的积极取向称之为()。(单选题) A、 生的本能 B、 爱的本能 C、 性的本能 D、 建设的本能 我的答案:B 7、健康是指()。(单选题) A、 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B、 没有病痛。 C、 没有心理疾病。 D、 身心舒适。 我的答案:A 8、顺境时觉得生命美好;蹉跎时觉得生命多难,逆境时觉得生命枉然,这说明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受制于:()。(单选题) A、 人的认识发展进程 B、 人的追求目标 C、 人的现实社会境遇 D、 人的生命周期规律 我的答案:C 9、下列不属于生命意义的社会取向的是:()。(单选题) A、

浅谈“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的意义

浅谈“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的意义 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物理学【S】 2012042137 吴琼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积极心理学的学科特性,探究其对于大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爱情等各方面产生的影响。积极心理学可以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生活幸福感,有利于健康的心理机制的完成,增强自信,使自我参照体系不断完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幸福感 引言 积极心理学,它挑战了心理学界几百年来以研究心理疾病为主的思潮,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试图以新的理念、开放的姿态诠释与实践心理学。 在中小学,甚至高中阶段,学生基本上都和父母住在一起。不论学习,还是生活上都属于被动。在老师和家长的安排下,他们可以很好的无后顾之忧的,心只投入在学习上。而同学间的关系来的那么真切,男女同学间提倡和谐友情,但是抵制过于亲密的接触。然而,到了大学一切看似自由,无人管束的生活,却让很多同学没了方向。大学不仅在学业上变得更加复杂,而且大学如同小社会竞争和压力比以前更加大。在“学业、情感、生活、就业”四个方面与以前有巨大的差异。 大学生处在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他们有了完全自我发展和定义的空间,脱离了高中时期老师束缚式的管理模式,来到相对自由自主的大学生活,在心理和生理层面都会发生不小的变化,很多学生会产生不适应的消极心理。这一时期,大学生开始形成最后影响一生的世界观、价值观。这时积极心理学,则可以在他们身上产生很大影响。 一、可以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与行为的特有的一种统合模式,这种统合模式包含了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区别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家赛里格曼等人研究发现,有六种美德和二十四种积极人格特质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个体身上。六种美德是智慧、勇敢、仁慈、公正、律己、卓越,二十四种积极人格特质是创造力、好奇心、开明、好学、洞察力、诚实、英勇、坚持、热情、善良、爱心、善于交际、公平、领导才能、团队协作、宽容、谦虚、谨慎、自律、鉴赏、感恩、希望、幽默、虔诚。这些积极人格特质在不同年龄的人身上表现会有所侧重,但是这些积极人格特质对提高人们生活的满意度很有帮助。一个人培养和发展这些积极心理品质,然后拥有这些积极心理品质,不仅能够缓解自身的痛苦,提高生活满意度,而且能够成为一个真正把握幸福的人。赛里格曼等人的关于美德与积极人格特质的

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积极心理学课程就要结束了,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周时间,却让我学到了很多,这是一门教会我们学习生活的学科。在我以前接触的心理学知识中,都是一些关于负面事物的研究比如说,抑郁,心理变态,精神分裂等等。弄得我一直以为心理学就是和这些负面的东西打交道,所以我对心理学印象不大好。直到接触了这门课,它说的是人性中积极的东西,我一直认为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了解积极的事物远比关心那些消极事物有用,所以我对这门课很好奇。只有研究积极的东西,为我所用才有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如果我们心理出现问题,也只有学习那些积极的东西才有助于解决问题。 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积极的、建设性的心态,去认识世界、发现规律,进而去掌握规律来改造世界。积极心理学并不像传统心理学那样,强调病态、问题,而是在努力探索普通人在良好的环境下如何达到满意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以不同于以往的全新角度诠释了心理学的任务,催生教育的生命活力,告了心理学为人类谋取幸福时刻的来临。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研究。深入理解人的成长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充分发掘人的潜力、潜能,促进我们的心理发展,有积极的心理特征去面对生活。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似乎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的洞察他人的内心,但只有极少数人愿意以那种方式来观察自己。我们总是想知道是什么是他人动怒,但我们又不愿去分析是什么让我们自己坐立不安。我们不想让任何人,包括我们自己,看到我们实际的样子—深怕看到丑恶的自己。不幸的是,在这当中必定会遗失一些必需且有价值的东西,比如,以看待别人的客观眼光来视察我们自己。我们把一切都颠倒了,就像那些名言说的:反省自己,即使上帝不关注你;认了最应当审视的就是自身。要知道自我,是一种勇气;认识自我,是一种智慧;认识自我更是一种途径。 这门课程中老师教会我们要学会感恩,感谢身边的人,感谢发生在你身上的事,

浅谈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教育

浅谈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教育 周春芳 在一份关于家长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心理问题的征集问卷中,有位家长的问题是:孩子对各个课程没有兴趣和爱好,怎么办?从字面意思推测可能该家长的问题本质是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对学习各门功课没兴趣。对此我的回复是:(1)请家长先自己思考或者说弄清楚,您希望孩子具体表现出什么样子才觉得还可以。(2)为此您曾做过哪些努力来帮助孩子,其中哪些比较有效,哪些无效?(3)如何激发孩子的兴趣我认为较好的做法是增加孩子的积极体验,培养孩子的成就感、自信感,而不是每天就孩子的错误、不足进行纠正、批评和说教。并举了一个例子,希望那位家长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例子:美国的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往往只打勾,不打叉。如一个学生做了10道题,结果对了一道,错了9道,老师就在他的本子上打一个大大的勾,学生一看发下来的本子,一个大勾,很开心。第二天10题对了两题,老师打了两个大勾,学生一看,昨天一个勾,今天两个勾,更开心,学生就有一种成就感、自信感,慢慢地变得越来越勤奋,对学习就会产生兴趣。 上述回复中的第三条我是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提出来的。下面先谈谈什么是积极心理学及积极教育。积极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末的美国,它是当代心理学的一股重要力量,与传统心理学不同的是:积极心理学强调对心理生活中积极因素的研究,而不是把注意的重心放在消极、障碍、病态心理方面的探讨。而积极教育是指以学生的积极品质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通过增加学生的积极体验,以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为最终目标而开展实施的教育。积极教育把自己的重点放在促进积极上,而不是传统的纠正问题上。那么什么才是学生积极性的源泉呢?即如何才能推动学生积极地学习呢?下面我想从大家不陌生的发明大王爱迪生说起。爱迪生小时候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就被开除了,老师说他太笨了。但爱迪生的母亲坚信自己的孩子绝对不笨,她经常对爱迪生说:“你肯定要比别人聪明,这一点我是坚信不移的,所以你要坚持自己读书。”并且亲自辅导爱迪生的学习。在母亲的鼓励和教导下,爱迪生经过不懈的努力,成为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成功与她母亲的激发和鼓励是分不开的。激发和鼓励是指通过某些刺激使人发奋起来,主要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希望的目标前进。

关于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精选3篇)

关于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精选3篇) 关于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1 很荣幸能参加市心理健康教育协会举办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在今天的培训中,聆听了《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的主编陈虹的精彩演讲。近四个小时的学习,让我进一步理解了“积极心理”对学生的发展和学习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但是在课间、课后还听到一些老师的不同观点,因此本人也想就这一天的学习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陈虹主编的讲座让我们对《积极心理学》有了初步的认识,所谓积极心理学是对人类积极的正面的经历以及人的性格特征长处和福祉的科学研究。它也是对能给人、小组、和机构带来昌盛或使他们能够发挥最佳功能的环境、氛围和过程的学习。而把积极心理学应用到教育中,就是积极教育,所谓积极教育,其主体为了塑造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积极的心理体验,以充分发掘积极心理要素的心理活动。 那么在我们的教育中,我们曾经经历了怎么样的过程呢? 有些家长,在面对孩子犯的一点错误,就会横眉冷对,而且甚至会大打出手,棍棒出孝子,打骂才成人的思想曾经在许多家长的身上

体现。 对教师来说,严师出高徒,师道尊严也曾让许多老师把自己高高的摆学生之上。 随之以后出现的.,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理论让我们的教师把学生当朋友看待让我们的老师与学生站在了同一高度。 今天,新的教学理论让我们把学生托起,让学生占主体位置,教师作为主导,突出了学生的自我能力展示和自主学习的能效。 那么这些经历让我们怎么样面对今天的教学呢?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认为心理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作为学生,智力固然有着先天的优势,但这并不代表后天的成功,作为家长的培养,作为教师的指导这些后天的因素应该起到了决定作用。而积极教育则是把孩子的优点突出出来,让孩子更知道自己在哪方面有发展的优势。 2、作为家长、教师如何发现孩子的长处,如何搜寻孩子的闪光点,如何适时的表扬,让快乐的心态伴随孩子的成长,让他们在成功中享受欢乐,在欢乐中争取成功是我们必须要研究的课题。 3、中国文化,博大精神,而语言是表达情感的首要表达方式。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表情下,不同的语气下说出来,所表达的意思会大相径庭。因此,作为老师也罢、作为家长也罢,用恰当的语气、合适的表情真诚的表达你的赞赏,在对孩子的积极教育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品味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教学教材

品味塞利格曼的积极 心理学

品味马丁·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 摘要: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 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 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本文主要从塞利格曼的简介、理论与应用等方面分析了积极心理学。 关键词:塞利格曼,积极心理学,积极情绪,幸福,内在动机,沉浸体验 1.前言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浪潮,补充完善了仅仅研究心理缺陷和病态的理论阶段。在美国,塞利格曼教授为积极心理学奠定了基础,这个新的心理学分支主要关注与人的积极力量和幸福有关的科学研究。积极心理学时代的到来,不仅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2.个人概况

马丁·塞利格曼(1942-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和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发起人。1942 年8 月出生于美国纽约的奥尔巴尼。1964 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67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获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塞利格曼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同时也是该校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1998 年,塞利格曼以历史最高票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据海格布鲁姆等2002 年数据统计显示,塞利格曼是20 世纪百名杰出心理学家之一。2006 年,塞利格曼获得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这一奖项是为在心理学理论和应用领域做出杰出贡献,推动心理学理论和实践,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科学家而设立的最高荣誉奖。 3.研究方向与理论 3.1幸福 塞利格曼在2002年提出:理解并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和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在这里,幸福和幸福感既包括积极的情绪,如喜悦或安详,也包括积极的状态,如沉浸或欣慰。 3.1.1.积极情绪:塞利格曼将积极情绪划分成三类:与过去有关的幸福、与现在有关的幸福和与将来有关的幸福。与将来有关的幸福包括乐观、希望、自信、信仰和信任。 3.1.2.幸福的作用:塞利格曼认为,积极情绪为我们提供了创造更好的关系和显示更强生产力的机会。幸福的人们会高估他们的能力,对积极事件比对消极事件记得更多,但由于他们会运用一些重要策略,因此他们更擅长做生活的规划决策。

2019年积极心理学-模拟考试1答案

一、单选题(共30.00分) 1. A的上个月收入为5000元,这个月变为5500元;B的的上个月收入为10000元,这个月变为8000元。有人认为A的幸福感更高,他可能是从()的角度进行解释的。 A. 易得性启发式 B. 框架效应 C. 参照点效应 D. 再认启发式 满分:1.00 分 得分:1.00分 你的答案: C 正确答案: C 教师评语: -- 2. 《大学》是《礼记》的一篇,相传为()所作,为儒家经典。 A.

B. 曾参 C. 颜回 D. 仲由 满分:1.00 分 得分:1.00分 你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B 教师评语: -- 3. 佛教遁世观念在汉文化中相当普遍,原因很多,但当今这种观念的泛滥,与( )的著名与普及不无关系。 A. 《西游记》 B. 《红楼梦》 C. 《三国演义》

《水浒传》 满分:1.00 分 得分:1.00分 你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B 教师评语: -- 4. 在心理学中,描述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效率关系的是()。 A.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B. 韦伯定律 C. 首因效应 D. 马太效应 满分:1.00 分 得分:0分 你的答案: C 正确答案: A

教师评语: -- 5. ()是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 A. 社会幸福观 B. 心理幸福感 C. 主观幸福感 D. 道德幸福感 满分:1.00 分 得分:1.00分 你的答案: C 正确答案: C 教师评语: -- 6. 个体认为好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概率更高,而坏的事情发生在他人身上的概率更高,这种现象被称为()。 A. 风险的悲观偏差

浅谈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与发展

浅谈积极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 与发展 " 〔论文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继承发展 〔论文摘要〕20世纪末以来兴起的积极心理学,是一股重要的心理学力量,体现了当代心理学的最新进展。积极心理学对人持积极乐观的评价,注重研究人的各种美德、积极品质和积极能力,以积极心态解读人的心理现象,是对以病态心理为主要内容的研究范式的矫正,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继承。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关注大多数人的生活与发展,心理咨询变事后式咨询和治疗为事前发展式咨询和干预等,从而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积极心理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出现,对于心理学,尤其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所产生的影响又是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和超越。 正如积极心理学运动的旗手,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塞里格曼(MartinE·P·Seligman)所说的:“积极心理学并没有改变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但不同于以往心理学关注心理疾病和障碍的研究,而将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积极心理学提倡积极人性论,它既消解了传统主流心理学过于偏重问题的片面性,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

和使命,又兼容并蓄,吸取传统主流心理学在研究方法等方面的优势,对人本主义心理学有所创新和超越,成为当代心理学一股重要的影响和推动力量。 一、积极心理学成为当代心理学发展的最新思潮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于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 它一经提出便引起强烈反响,引起了普遍的兴趣和关注,逐渐推广深入,形成了一场世界性的积极心理学运动,在多个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为心理学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领域带来新的视野与启迪。 1.积极心理学给心理健康教育增加了新内涵,带来了新取向 传统心理学把研究重点放在人类各种心理问题的表现、原因及矫正方面,许多人认为心理健康的表现就是没有心理问题,消除心理问题就等于恢复了健康,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把关注重心放在了修复心理问题、预防心理危机上,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大多以心理问题为主题。其模式是先陈列出心理问题,然后举例提出克服问题的有效方法,再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只有出现了心理问题,才能得到关注和重视,导致人们除了知道应该怎样避免负面情绪外,基本上不知道如何增进自己的积极体验,使心理健康教育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发展性目标,偏离了提升心理素质的本源目标,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形成教育对象和教育者关系的

关于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关于积极心理学心得体会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候,各行各业对人才素质的 要求,除了十分强调思想品德、文化素质外,也越来越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积极心理学》是教人如何积极面对人生,如何获得幸福感与满足感,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 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源于学生的主体活动,积极心理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活动”。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针对中小学生年龄 小的特点,比较适合这一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关心自己的心理发展,成为自己的主人。 人们经常讲现在独生子女多了,逐步会在孩子中形成一种以“我”为中心的现象,有 些孩子不关心班级集体,自私自利。所以,培养孩子的团队协作习惯、学会与人相处,成 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 针对积极心理教育的特点,我上了一节《同学间的互助》的心理活动课。课上我设计 了一个活动:让孩子朦着眼睛在教室里走一圈,然后谈谈感受,孩子说:“很害怕,怕撞 到课桌上”。第二次,再请这位孩子朦着眼睛,然后请一位同学带着他走,再让他谈谈感受,孩子说“比起第一次不那么害怕了,因为同学搀着我的手,不会撞到东西”。为了调 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的心理体验更加深刻,积极心理教育可以把增 加积极的心理体验作为主要手段。我在实践中反复做几次同一种游戏,让更多的孩子来体验,这两次走路的不同感觉。最后同学得出同一种结论: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这样即使有困难也能比较快的克服,还可以少走弯路。这也就是团队协作的魅力,也 是我心理课要达到的目的。 这一堂课既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懂得了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又让学生懂得 了帮助、关心他人的美德。可以说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从事教学工作,让学生学习在生活中学会与人交往,与人交 流的方法与技巧;学习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耐挫力,自信心得到增强,这样也一定能培 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经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对学生来说,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础,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其立 足点是通过教育活动塑造学生,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总之,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感悟生活,用理性对待生活,这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 很荣幸能参加市心理健康教育协会举办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在今天的培训中,聆听 了《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的主编陈虹的精彩演讲。近四个小时的学习,让我进一步理解了

积极心理学心得感悟

积极心理学心得感悟 心正是没有任何的私心杂念,是仁厚耿直的美好凸现。心正不是伺机的铤而走险,而是真诚的虚怀若谷;心正不是狡猾的利诱相逼,而是坦荡的助人为乐;心正不是阴险的同流合污,而是透明的开诚布公,接下来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积极心理学心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积极心理学心得感悟1 非常有趣的心理学知识先前想不通的都想通了 炫耀源于内心的不自信 心理学上认为,“爱向别人炫”是一种内心需要被关注被肯定的表现,很可能是因为某种东西自己不常有,一旦拥有,希望藉以外界的羡慕来建立自信。不向别人晒自己的幸福会憋死你么?如果会,好问问为什么。记住:生活不是演戏,自己精彩就好! 心理学研究显示:男人一天平均说2000个词(远古时男人狩猎养成的习惯),女人一天要说7000个词(远古时女人采摘蔬果养成的习惯)。工作一天回家,老公的那2000个词在公司就用完了,回到家就想着休息休息;而老婆还有5000个词没说呢,回到家总要把一天的词说完才能睡吧!然后很多杯具就这样产生了! 据说,当你失眠的时候,你将会在别人的梦里出现。 关系越好的,往往是最爱损你的 和她们说话时,你总是能自动屏蔽那些不爱听的。你的毛病她们永远比你更清楚。碰到你以前喜欢过的人,她们总是特别激动地喊你快看快看。有了小秘密,总是第一个想跟她们分享。其实最关心你的,永远是那个最爱打击你的。 撒谎的孩子有出息 国外研究发现,50%三岁孩童会说谎,四岁会騙人的占90%,12岁的儿童几乎都会撒谎。孩子撒谎,其实是认知发展的标志。认知功能发展越健全的孩子,说谎技巧就越高明,因为他们有办法圆谎。孩子撒谎有可能是早慧的体现,这些人,成大以后更可能成为领袖人物。 睡不好会发胖 睡眠不足,容易发胖的。每天睡5~6小时的人,平均比每天睡7—8小时的人重6—8磅。当正常睡眠时间被剥夺时,身体会产生大量的抗压激素,以减缓新陈代谢的速度,同时第二天的食欲也会增强。如果早晨必须7点起床,前天晚上最好在11点左右睡。睡觉前可以泡个热水澡,或读本小说。 科学家发现食指长文科好无名指长数学好 英国巴斯大学量度过七十五名七岁小童的右手手指长度,发现“手指比例”无名指较长的小童,数学成绩较好。食指较长的小童,英文成绩较出色。同样计算方法亦可用在成年男女上,成年女性“手指比例”通常是一,即食指及无名指长度相等,成年男性则多是无名指较长。 管理心理学 一个值8000元的人,就别讨价还价只愿付他7500元。即使省下了500块,实际上却凉了他的心,一有更好的机会,人家拔脚就走。相反,痛痛快快付他10000元,他会拿出两倍的能耐为你卖命干。记住,宁可花两个人的钱去招一个好人,也不要用一个人的钱去招两个差人。 夫妻血型搭配 (1)平等型:A男-A女,O男-O女,AB男-AB女,B男-B女; (2)恩爱型:O男-A女,B男-O女,A男-AB女,AB男-B女; (3)管理型:A男-O女,O男-B女,AB男-A女,B男-AB女; (4)互补型:O男-AB女,AB男-O女,B男-A女,A男-B女。 现在都肿么了?没结婚的像结婚的一样同居,结婚的像没结婚的一样分居;动物像人一样穿衣服,人像动物一样露着肉;小孩像大人一样成熟,大人像小孩一样幻稚;女人像男人一样爷们,

积极心理学教案(1)

积 极 心 理 学 教 案 中国积极心理学项目中心庄展模

第一讲积极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1、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1)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积极心理学的定义: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本身潜力的科学,研究目的在于发掘使个人以及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 (2)积极心理学运动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 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愈来愈多的心理学家开始涉足此领域的研究,矛头直指向过去近一个世纪中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或消极)心理学模式,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2、积极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 (1)1998年1月,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召开的“艾库玛尔会议”是积极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 时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塞利格曼(Seligman)邀请了心理学家契克森米哈伊(Csikszentmihalyi)、福勒(Fowler)等人共商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方法和基本结构等问题,并指定了相应的负责人。 (2)2000年1月,塞利格曼(Seligman)和契克森米哈伊(Csikszentmihalyi)在世界著名的心理学杂志《美国心理学家》共同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标志着积极心理学的正式诞生。同一期的《美国心理学家》杂志还刊载了一个积极心理学的专辑,大多数是由一些最著名的心理学家撰写了积极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3)目前,积极心理学运动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一些有影响的著作相继出版,如塞利格曼的《真实的快乐》、卡尔《积极心理学:关于幸福和人类积极心理力量的科学》、利文的《佛教和瑜伽中的积极心理学》,斯奈德和洛佩兹的《积极心理学手册》等。 二、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1、积极心理学实现心理学的价值平衡 积极心理学既是对当代心理学研究价值的一种重新回归,也是对消极心理学倾向的一种反动。 2、积极心理学强调研究每个人的积极力量 积极心理学提倡用一种开放和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人,强调心理学要着力研究每一个普通人具有的积极力量(positive strength,从字面上看,就是指正向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和潜力)。人的积极力量包括与良好结果相联系的某些人格特质,如乐观主义、自我效能、自我弹压等,还包括人在正确的时间能正确地运用自己的各种资源和技能来实现自己的目标或解决所面临困难的能力。 积极心理学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研究积极力量: (1)在主观层面上,主张心理学要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主观体验。 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了满足、满意、骄傲、安宁、成就感等积极体验;对待现在方面,主要研究了高兴、幸福、福乐(flow)和身体愉悦等积极体验;对待将来方面,主要研究了

浅谈积极心理学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117463501.html, 浅谈积极心理学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作者:卢巧英 来源:《成长》2020年第03期 摘要: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的如今,心理学的使用在教学管理当中的比重逐渐上升,其中积极心理学为大部分人所接受与使用。本文通过对笔者如何赏识学生的闪光点,利用充满暗示的“真实的谎言”增加学生进步动力,实施角色互换帮助学生排解消极情绪,同时结合感恩教育提高学生幸福感等方面的阐述,诠释了如何在班级管理中运用好积极心理学,以便更好的挖掘学生潜能,使他们更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班级管理;运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 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而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这一主张与纲要的要求不谋而合,因此合理科学的运用积极心理学,可以更好地为班级管理提供更为有效的方式。 1 赏识学生闪光点,提升学生信心和认同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真挚的爱与热情的期望,可以使一个人获得新的生命和动力。积极心理学主张用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学生的发展,以此来激发他们内在的自信心与积极力量,培养他们优良的学习与成长品质。即主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认识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建立心理上的自信。在班级管理中,笔者会给每个学生建立起“成长记录袋”、“优点卡”等,通过一次次鼓励,不断促使学生进步。 小明是我们班来自于单亲家庭的一位后进生。刚开始的时候他经常撒谎,学习上也是马马虎虎,而他的家长又忙于工作,疏于对他的管理。笔者经过对他的观察,发现他撒谎的原因大多为假装自己拥有与同学一样的东西,以企图获得同学们的认可与尊重。于是,为了让小明改变撒谎的习惯,笔者经常会寻找他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对他进行夸奖。比如,有一次在班级的展览活动中,老师要求学生带一件很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展示给同学们,大家纷纷带来了旅游时买的纪念品,而小明则带了一个手工编织的蚱蜢。原来这是小明自己编织的,是他爸爸教给他的。于是笔者给他发了“优点卡”,并把“最有纪念意义物品”奖状颁给了他。从那以后,小明经常会在课间给同学们编各种各样的小玩意,也不再撒谎了,同学们也越来越认可他,他也变得自信,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积极心理学带给我们的启发,教育孩子并不是一味地呵斥和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而是要理解孩子的心,要能够发现并多与孩子交流其本身具有的积极力量,只有对孩子的积极力量进行有意识的鼓励和培养,学会赏识学生闪光点,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积极心理学简介

一、什么是积极心理学 积极一词源出于拉丁语positum,含有实际的和潜在的意义。在心理学中,是指每个人实际的和潜在的能力,积极心理学0(positive psycholo-gy)是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Martin E1 Seligman于1998年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倡议及定位的,是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于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6(American Psychologist)上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来的。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这股思潮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E.P.Seligman,美国心理学家,主要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曾获美国应用与预防心理学会的荣誉奖章,并由于他在精神病理学方面的研究而获得该学会的终身成就奖。 1、定义 狭义: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是用一种更加开放、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和理解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 广义:谢尔顿(KennonM.Sheldon)和劳拉·金(LauraKing)他们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

类走向幸福,其矛头直指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它是利用心理学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这个概念很快受到了中国的心理学家孟万金、崔丽娟、任俊等人的引用。对于sheldon和king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这一定义,其他的心理学家也有着自己的观点。先后给出了“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和美德的科学”和“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潜力和美德的科学”等不同译本。他们还将积极心理学定义为“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其概念也会得到更加全面,准确的诠释 中国大陆将其翻译为“积极心理学”,中国台湾翻译为“正向心理学”,中国香港翻译为“正面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 Seligman博士认为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内在资源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人类的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

关于积极心理学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关于积极心理学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导语: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研究。深入理解人的成长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充分发掘人的潜力、潜能,促进我们的心理发展,有积极的心理特征去面对生活。 关于积极心理学课程学习心得体会(1) 其实刚开始我并不是很想这门课,是因为室友很想上这门课,然后就拉着我陪她选这节课的。但当真正开始上课后感觉这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第一次上课我并没有认真听,记得第一节课老师让我们说为什么选这门课、以及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会让我们学到什么。偶尔听老师的几句话,感觉到确实有道理蕴藏其中,有些道理确实对我们会有很大的帮助。随着上课的次数的增加,我们懂得了更多关于身心健康的知识。拥有积极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对成长有着极大的重要性。这门课的学习让我更深刻的明白抱怨是没有用的,唯一的用处只会让这种消极的情绪蔓延、传播,而对于解决问题一点帮助都没有。身为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作为大学生是踏入社会的第一步,面对的问题也与以往有所不同。如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与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的人际交往的问题等等。通过这门课,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用积极的心态来应对问题即便无法解决问题,但至少我们能过的舒适点,拥有积极的心理。

其实这个学期的压力还是挺大的,要考四级、考会从、考国二。考试一个接一个,让人感觉很累。所以呢,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学习让我知道更多的方法去缓解压力以及如何以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各 种来临的考试。例如,每天早上起来照镜子时给自己一个微笑,笑着对自己说我可以的,这对一天都保持一种好的心态有很大的作用。在这一天中都给自己学习的动力。生活、学习都不会像自己想像的那么如意,偶尔还是会有难过、伤心的时候以及某一时刻会有一种特别不想学习的念头。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给自己放个小假,坐在宿舍看个电影什么的。要想全身心的放松自己,就必须痛痛快快的看电影,而不是一边看电影一边想着:哎呀,我的什么作业还没有完成。这样根本就达不到放松的效果。所以,该放松的时候就尽情的放松,该学习的时候就认认真真的学习,这样才能有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我也深深的记得这种方法,记得快考会从的时候,有一个周末 真的是不想复习了,感觉自己天天都是看这几本书真的好累。于是我就给自己放了假,那个周末都没有复习,在宿舍看电影,还有和朋友去逛街买东西,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好多。下周也有新心情,和学习的动力了。所以,每当我们感觉压抑或是特别不想做某件事的时候不要强迫自己去做,而是放松放松自己,以便接下来更好的学习。 所谓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积极的、乐观的心态,去认 识世界、发现世界的美,进而改造世界。积极心理学主张心人们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 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研究。深入理解人的成长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