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促动学生的有效学习

我们过去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多的是注重教师传递知识的艺术,往往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我们的课堂教学应有利于学生知识、水平、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而不是让学生为自己完成老师规定的教学任务服务,更不是教师教学中的道具。

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水平和学习需要,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不但要协助学生储备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掌握探求知识的方法,体验发现、发明直至创造的感受,调动学生探索研究未知领域的强烈愿望,提升学生分析问题、总结规律以及预见未来事物的水平。所以,我们要把教学活动的重点从教师传授知识转到学生有效学习。只有教师在每一节课中实施有效教学,学生的水平才能持续发展、提升。我们的教学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的有效学习呢?这是新课程改革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下面就对有效学习的再理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学习的现象,并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促动学生的有效学习。

一、有效学习的再理解。

有效学习的范围很广泛,我所指的“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是指在小学阶段,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规定时间内,能够合理使用教材,选择适切的学习内容,营造健康、和谐、安全、温馨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学习形式,组织学生实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为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发展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下面对“有效学习”的理解做进一步阐述:

1、学习的内容应该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合学习者此时此刻的知识、水平准备,是能够引起他们直接需要与强烈兴趣的内容,学习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内容是否恰当,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基础。

2、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是符合学生知识、水平、情感与价值观的生成发育过程。注重点应在学生的参与度上,放在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与自觉水准上。看有多少学生在多大水准上实现有效学习?看教师是否能随时因人因事而灵活调整既定安排,能否做到张弛有度、融严肃活泼于一体?

3、有效学习的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实际上活动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形式。我们的教学设计重要的不应是老师怎么讲解,而应是学生怎么活动。

4、有效学习,要有效益意识。要提倡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条件下实现学生发展,做到“低投入,高产出”,严禁加时、加课、拖堂现象。同时要注重是否引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意愿,能否启动更深入、更广泛的学习活动。

二、新课改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上出现的无效学习。

新课程的实施,确实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如何在课堂上全面地落实新课程所阐释的基本理念,很多教师还感到茫然和困惑,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为了“赶时髦、走形式”,造成课堂教学中很多无效的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活动本身是对的,但不但要看学生有没有动起来,还要看干什么?更要想为什么要动?是否有为合作而合作的倾向?所以,小组合作学习,不能作为完成既定的课堂教学目标的手段,更不能仅仅为了展示其教学思想先进的外衣,而应成为发展学生合作意识、合作素养的一种载体,一个过程,更应以课堂文化的形式体现于师生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过程之中。

现在,几乎所有的数学课堂上,我们都能够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仅仅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主要表现在: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忽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有些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流于形式,为讨论而讨论。有些不需要讨论的问题,也在组织讨论。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但只给不到一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

说上两三句话,就草草收场。

这种流于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无效的、被动的合作学习,根本达不到实际的教学效果。

2、过度强调教学情境的创设。

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面貌一新,教学情境的使用就是其中的一个亮点。创设教学情境,不但能够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但有时往往物极必反。作者在平时听课中发现,我们的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一上公开课就非得创设一个情境引入不可,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一时间,好多老师的计算课,不是从“买东西”引入,就是从“分东西”开始。刚开始,学生觉得很新鲜,可时间一长,学生们也就习以为常,情境也就失去了新异性,根本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特别是一些低年级的孩子,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

所以,过度强调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也是不利的。

3、课堂评价的偏差——“表扬”铺天盖地。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有的教师便无论学生表现如何,都一味给予表扬。

且看这堂三年级的数学课:老师问一个学生:“这个图形有几个角?”学生回答:“两个。”老师表扬道:“棒极了,说得太好了,大家为他鼓掌。”伴随着热烈的掌声,教室里响起“嗨、嗨、嗨,你真棒”的夸奖声……一堂课下来,学生的脸上被贴上好多金星。

我们部分教师认为:传统教育似乎总是一味地批评、指责、否定学生,使学生缺乏自信心。所以,这次课改提倡多鼓励学生。哪怕只有一点点成绩,我们也要表扬,只要有一点点进步,我们也要鼓励。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好”声一片,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一概以“好”、“很好”实行笼统地评价。一节课上处处都是“你真棒”之类的表扬话语,把表扬的方式变成一种表扬公式,这样的表扬鼓励究竟能有多大作用?这样做的结果很容易使学生形成模糊的概念,对学生的错误结论不加以纠正,模糊的概念不置可否,这实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欠缺。

4、追求课堂教学的“表面热闹”。

新课程改革使我们的课堂“活”起来了,但现实中我们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小手如林,“老师,我,老师,我……”的喊声不绝于耳。当老师指定学生回答时,下边还是喊声持续。对于学生下边的表现,老师全然不顾,仅仅陶醉于自己创造出的“活跃”的课堂气氛里。还有的教师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同于“满堂问”,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水准上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也就是说,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这样“热闹”的课堂教学是少有成效的。

我以为,不管课堂是热烈还是沉闷,我们的眼光都不但仅放在课堂的气氛上,作为数学课,我们的眼光应放在学生的思维上。一节课,学生热热闹闹,但却没有真正动过脑筋,这应该不算一节好课;反之,就算这个节课比较沉闷,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应有的发展,这也算一节好课,对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有效的。5、过度强调“探究学习”。

现在很多数学课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让人欣喜的现象:教师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实行探究学习。再看下去,不禁让人思考:这样的内容也值得探究?

有的老师上课该讲的不敢讲,本来老师一句话就能够点明的问题,非要跟学生“兜圈子”“捉迷藏”,去实行所谓的“探究学习”,似乎教师讲了以后,就会有“灌输”“填鸭”之嫌。

实际上,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有些东西能够探究,但有的东西是不能够探究的。提倡探究学习,并不是每节课都要来实行探究,每个知识都要实行探究,它并不排斥探究性学习以外的学习方式,它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来说的,但并不意味着从此就不要接受学习了。接受学习对知识的积累是重要的,只不过以前过度强调了接受,而对学生的探究精神不够重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也是值得提倡的。

当然,在新课改的实践中,课堂上出现无效学习的现象还很多,如: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来说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因从实际出发,科学地使用新课程的理念,使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实行有效学习的场所。

三、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学习的策略。

策略一:创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是支持他们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学习的积极情感与态度的表露。苏霍姆林斯基以前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所以,课堂上我们尽量要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当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时,他们才会积极地投人数学学习活动,探究数学内容的真谛,体验学习的乐趣。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主要来自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的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也能在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之后产生。

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理解”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位匆匆赶路的小朋友,不小心撞到一辆车的棱角上,又撞在了地上的石头尖上,师问:“这位小朋友撞到了什么地方,怎么会那么疼?”生:“撞在了角上”。师:“生活中又许很多多这样的角,今天我们和角来做朋友”。从而揭示课题,由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让学生感到问题来自自己身边,既熟悉又奇妙,产生了积极的心理倾向。这样的问题情境的教学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而是以看似平常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积极地探寻和解决问题,以此获得成功的体验。

策略二:组织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探究活动。

《课标》明确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是,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中,我们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主动探索相关内容,去发现相对应的数学规律或者结论。

所以,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教师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给学生以必要的支持、协助与指导,组织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过程中实实在在地体验数学内容、数学思想,发现数学的结论和方法。教师绝对不能完全“退居二线”,学生放任自流,使探索活动流于形式,成为点缀,致使绝大部分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例如:在最近有幸听到的钱金铎老师的《百以内加减法复习》课中有一教学片段,他巧妙地出示“大、小圆里的数有什么秘密?”这个情境,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和交流,在归类中深刻地感受和领悟百以内加法计算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这样的探究活动,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展开,让学生在探究、反思中有效地学习。

策略三:要有恰当的课堂教学活动形式。

要实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学习,还理应注重展开恰当有效的数学活动。数学活动需要通过学生的操作实验、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一定的形式来完成,恰当的活动形式有利于数学活动的展开,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

而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简单化地理解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课堂上的数学活动不十分有效,单纯地用“生活化”、“活动化”冲淡“数学味”,甚至把数学课上成活动课、游戏课;有时过度追求“观赏价值”,非常浅显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不必分组的安排小组学习,显而易见的结论要求学生实践、验证,对所学内容不加分析,似乎没有讨论就不是“探索”,不分小组就没有“合作”,没有实践、验证就不会“发现”……

数学活动要达到我们期望的良好效果,必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数学活动自身的特点,精心选择恰当有效的形式来组织和展开。

还是在钱金铎老师《百以内加减法复习》的课上,他就着眼于“百以内加减法”这个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特点,主要采用独立思考、相互议论、个人探究和对话交流等形式,使学生通过猜想、对话、倾听和互动,实现了数学活动的有效性,给我们以有益的借鉴。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必须注重全体学生,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真切地体验、感悟和理解数学,引发数学思考,有效地建构数学知识。这样的活动才是数学课堂所需要的有效活动,才能全面地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

策略四:让数学和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

若能将数学和儿童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数学才是活动的、富有生命的,才能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学数学,怎样用数学,从而萌发数学应用意识,进而真正喜爱数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要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逐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兴趣、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所谓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

如在教学一位数乘除法时,能够把简单的计算题设计成日常生活问题——“妈妈买了6条鱼,每条37元,一共花了多少钱?”。教学“长方形”周长时,帮木工师傅算一算做学校一个铝合金窗户需用多长的铝合金做框……这样,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又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深切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作用,培养促动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形成自觉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内驱动力。

策略五:适时适度的评价方式。

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对学生的评价能够引进“质的评价”的方法,记录学生的各种进步,反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我们一定要避免一节课上处处都是“你真棒”之类的表扬话语,把表扬的方式变成一种表扬公式,就会令人心中很是不安。久而久之,这样的评价是没多大作用的。因为一味表扬,正如一味惩罚一样并不可取。对学生来说,过多的夸奖并不会起到鼓励的作用,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但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

所以,作为我们教师们应尽量做到:在学生发言时,不作倾向性评价,但在总结时应作点评,面对学生不同的见解、不同的理解,教师要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准确的答案。我们所扮演的角色不应仅仅一味地“喊好”,而是要赏识学生,持续地唤醒、鼓舞、激励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协助他们理解自我,树立信心,尤其是在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时,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当然,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认真指出来,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这样的评价方式才是恰当有效的,能够促动学生的有效学习。策略六:从数学层面理解、掌握问题的本质。

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要有“数学味”,应该成为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努力引导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从数学层面上来体验、理解所学的内容,“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现在有一些课似乎是学生活动了、问题解决了,但学生的理解往往仍然停留在原有经验的层面上,缺乏数学层面的思考、理解和提升,制约了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让学生从数学层面上来理解问题的本质,形成新的理解,获得数学思想与方法,在数学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

总来说之,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使用各种策略,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爱学;要善于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主动性,使学生能学;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水平,使学生会学,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