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泉州市科技发展情况的汇报

关于泉州市科技发展情况的汇报

(初稿,未经领导审阅)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泉州市坚定不移地执行国家和福建省新时期科技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为动力,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加快实施重大科技项目为突破口,持续推动实施科技兴市、人才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工作取得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泉州市先后获得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六连冠”,所辖全部县(市)均跻身全国、全省科技进步先进县(市)行列,晋江市、惠安县还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县”;组织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泉州湾国家级星火技术产业带、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等五大国家级科技示范工程,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日趋完善,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科技工作率先走在了全省前列。

一、科技创先屡获殊荣,科技工作氛围浓厚。泉州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科技进步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县市科技工作会议精神,以落实县(市)党政主要领导科技进步责任制为核心,把参与全省科技进步考核,争创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作为强化地方党政主要领导科技意识,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一项主要措施,逐步形成了一套颇为完整的推动市县科技进步的工作体系,在基层搭建起全面落实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载体,实现了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六连冠”,为科技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围绕科技创先,科技工作被放在了各级党委、政府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市、县、

区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性高涨,把科技发展目标纳入了各自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初步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分管副职具体抓、班子成员合力抓、有关部门全力支持科技进步工作”的崭新局面。各级党政“一把手”对科技工作的态度也悄然发生了变化,逐步把科技工作由过去的辅助工作转变为主要工作来抓,从被动抓科技工作转变为主动抓科技工作,党政主要领导定期听取科技工作汇报,亲自研究和解决科技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已经成为了一项不成文的惯例。围绕科技创先,全市鼓励科技进步的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仅在近两年,泉州便先后制定出台了《泉州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泉州市杰出人才奖评选暂行办法》、《泉州市科学技术奖励暂行规定(修订稿)》、《泉州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留学人员来泉创业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泉州市委、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若干规定》、《中共泉州市委、泉州市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泉州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泉州市新农村建设科技促进行动方案》、《泉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泉州市新一轮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方案》等数十部促进科技进步的政策措施,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健全的、符合泉州实际的鼓励自主创新政策体系,为全面增强我市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围绕科技创先,基层科技部门自身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全市各县(市、区)均设有独立编制和独立机构的科技主管部门,成立了生产促进中心,并根据各地特色分别建设了科技综合服务大楼、生产力促进中心大楼或创业孵化基地,建立了一支独具特色的科技队伍,基层科技部门的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大为增强。

二、五大工程卓有成效,科技支撑坚强有力。

1.建设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建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突显,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企业正日益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目前,我市已先后培育了120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9

家国家级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和249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了20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87家行业技术研发中心。相继建设了泉州市高新技术产业走廊区、鲤城电子信息产业园、泉州软件园、台湾学者(泉州)创业园、永春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南安光电信息产业园以及德化、惠安2个省级民营科技园区,鲤城微波通信、德化陶瓷产业2个产业基地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2.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泉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示范凸显,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建设不断向县(市、区)延伸,带动了区域特色化产业与经济的发展。泉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孵化场地面积扩展到33,500m2,鲤城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泉港区石化孵化基地、石狮市海峡科技企业孵化基地、洛江五金科技孵化基地、惠安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县(市、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纷纷建成投入使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服务面积达

127,500m2,孵化重点包括电子、机电一体化、软件、微波通信、安防、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领域,共孵化培育了206家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创新型企业。此外,我市还积极探索公助民办的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建设新模式,形成了研究与开发、创业与服务、示范与创新三大孵化体系,构筑了泉州市孵化企业服务与技术交易平台,有力地拓展了产业发展空间,提升了新兴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的层次。

3.建设国家级星火产业带,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驱动力。我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等问题,集中力量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科技促进行动,积极创建国家级海峡西岸经济区星火产业带,县(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科技进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强大支撑作用日益显现。目前,泉州市已成为国家科技部批准实施的国家级海峡西岸经济区星火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①形成了区域特色,相继组织实施了永春芦柑、南安粮油食品深加工、安溪乌龙茶现代栽培制作引导工程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推动“一县一业”示范工程建设,有力增强了各县(市)农业持续发展的后劲。②形成了闽台特色。泉州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闽台(泉州)名优特农作物研发与繁育中心等一批促进泉台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的载体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农作物名优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力度不断加大,县(市)农产品附加值持续提升,农民的钱袋子也日渐鼓起来。③形成了服务特色。根据我市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建设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成立泉州市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中心,南安市、晋江市、石狮市、惠安县4个县(市)被评为省级农村科技信息化示范县(市)。组织开展星火培训专项行动,开设远程视频培训系统,建成了17个国家、省、市级星火培训学校,在培养大批新型知识农民,提升广大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和科技创业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建设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提升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2002年我市被国家科技部确认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通过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和装备、孵化培育信息化示范企业等一系列举措,制造业升级换代步伐明显加快,整体发

展水平迈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我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现与国际的同步接轨,与IBM公司、美国QAD公司等国际IT业界巨头合作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占地18亩,建筑面积达11,000m2的泉州市先进制造技术服务基地正式建成投入使用。目前全市100家规模较大的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中已经有99%的企业建立了独立网站,70%的企业建立了内部局域网或信息化管理制度,实现了内部信息资源共享,我市传统制造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了普遍提升。

5.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推动“泉州制造”向“泉州创造”转变。自2005年开展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工作以来,泉州市的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得到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工作水平不断提升。我市培育扶持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的优势企业,相继有2家企业被列入全国知识产权试点单位、10家企业被列入福建省专利工作试点单位、46家企事业单位被列为泉州市专利工作试点单位。全市知识产权数量和质量保持较快增长,截至2006年底,全市累计申请专利18294件,获得授权12604件,年专利申请和授权量连续8年位居全省前列。2007年,我市再次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列为新一轮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全市各相关职能部门正在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全力组织实施新一轮试点城市工作,力争能早日进入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行列。

三、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助推区域经济实现新跨越。

科技重大专项工作是泉州市科技局贯彻落实泉州市委、市政府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也是突出重点,集中有限资源,通过关键优势产业领域的重点突破带动区域经济整体实现新跨越的一项重要举措。以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我市各县(市、区)纷纷采取相应的鼓励措施,针对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中

的关键性、共性技术问题,对具有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进行应用开发,积极为企业提供成熟配套的工艺技术和装备,发挥重大科技项目示范、辐射和带动的作用,有效地提升了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支撑有力的产业集群,有力地提升了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实力。惠安科技局牵头组织实施的“石雕石材行业技术开发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大项目,根据传统石雕石材加工关键共性难题,采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探索现代光机电化、产品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在传统石雕石材行业生产中的应用,通过项目示范、引导,实施产品优化,提高加工技术水平,改善产业环境,加速石雕石材行业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达到产业做大做强的目的;泉州经济开发区实施的“电子信息产业群建设”项目,促进了开发区高新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已达20多家,高新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丰泽区机电一体化技术创新及产业化项目实施至今已有4个子项目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有3个子项目通过省市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4个子项目被列入了省级科技计划项目,解决了长期困扰丰泽区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的一批重大、关键性技术难题,带动了丰泽区机电一体化特色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

四、建设科技公共服务体系,有力支持创新创业创造。

科技公共服务体系是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也是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如果没有一个面向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而又高效便捷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作支撑,促进地方科技进步将无从谈起。几年来,我市一方面将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建设不断向县(市)基层延伸,不断健全完善全市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体系,最大程度地满足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对科技信息、专家咨询、创

业辅导等方面的需求。目前我市每个县(市)均有一家生产力促进中心,泉州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被国家科技部确认为国家级重点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石狮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南安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被福建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重点生产力促进中心”。另一方面,根据各县(市)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需求,对全市现有的各类科技资源,包括政府、科研机构、教学机构、企业等的资源进行优化和整合,不断扩大服务范围,形成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逐步改变企业独资与独自建设、管理、享用的原有模式,营造了开放、共享的研究试验环境。目前,我们已在全市每个县(市)至少建立了一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比较突出的包括了石狮市纺织服装ASP平台、德化县陶瓷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惠安县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晋江市制造业协作服务平台(CSP)、安溪县茶叶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南安市粮油深加工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泉港区石油化工专业孵化器、永春县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南安光伏产业基地等等。全市已初步建立了一个由市生产力促进中心ASP信息化平台统筹引领,各县(市、区)已建立的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互为补充、相互促进、资源共享的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有效满足了全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需求,促进了全社会科技资源与产业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优化了地区创新创业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泉州”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创新型城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阶段。市委十届三次全会根据党的十七大和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结合市第十次党代会部署和泉州实际,把“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列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把“在建设创新型城市方面先行探索”摆在“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先行先试”的首要位置,强调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建立健全

区域创新体系,大力实施品牌带动。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始终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按照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要求,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努力提升全市科技进步水平和科技支撑能力,强化科技进步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使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