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染色技术

特殊染色技术
特殊染色技术

(一)过碘酸-希夫氏染色(PAS染色)

PAS染色可以显示肾小球内的细胞增生、浸润和系膜基质等,并能很好的显示基底膜,是显示糖原和糖蛋白的基本染色。

1.需要试剂

2.具体染色步骤

(1)切片常规脱蜡入水。

(2)入1%过碘酸氧化10~15min,水洗。

(3)入schiff氏液染10~30min,水洗。

(4)苏木素染细胞核1~2min,水洗。

(5)入1%盐酸乙醇分化数秒,水洗。

(6)氨水返蓝数秒,水洗。

(7)流水冲洗,镜下观察细胞核成蓝色,基底膜染成粉红色。

(8)梯度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树胶封片。

3.染色结果

PAS阳性物质(多糖和糖原)呈红色,核呈蓝色。

4.注意事项

(1)组织切片的脱蜡步骤应彻底,否则组织无法着色。

(2)S chiff氏液染色的时间需严格控制。时间过长标本基底膜着色太深,时间过短标本基底膜着色淡。

(3)入1%盐酸乙醇分化时间要短,时间长容易使标本褪色。

(4)染色后的组织切片要将组织四周的污染物痕迹擦掉。(二)六胺银-马松染色(PAM-Masson染色)

PAM-Masson染色能更清晰显示基底膜、免疫复合物和胶原纤维,免疫复合物和胶原纤维,免疫复合物的定位更为准确。

1.需要试剂①1%过碘酸;②六胺银液;③苏木素染液;④氨水;

⑤Masson液;⑥1%亮绿液。

2.具体操作步骤

(1)切片常规脱蜡入水。

(2)入1%过碘酸氧化10~15min,水洗5min。

(3)入六银胺液72℃染30~50分钟,以显微镜下见基底膜呈黑色即可。

(4)加2%氯化金数滴于组织,5%硫代硫酸钠洗。

(5)苏木素染细胞核1~2min,1%盐酸乙醇分化,氨水返蓝。

(6)入Masson液约10min,1%醋酸洗。

(7)入1%亮绿5~8min,1%醋酸洗。

(8)梯度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树胶封片。

3.染色结果

基底膜及系膜基质黑色,免疫复合物红色。

3.注意事项

(1)组织切片的脱蜡步骤应彻底,否则组织无法着色。

(2)染色时间与室温和切片厚度有关,室温低、切片厚需染色时间长,反则需染色时间短。入六胺银液染色的时间

需严格控制。时间过长基底膜着色过深,时间过短基底

膜着色淡。

(3)2%氯化金分化时间要短,时间长容易使银染褪色。

(4)染色后的组织切片要将组织四周的污染物痕迹擦掉。(三)马松染色(Masson染色)

Masson染色能显示各部位的免疫复合物,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纤维化程度。

1.需要试剂①苏木素染液;②氨水;③Masson液;④1%亮绿液。

2.具体操作步骤

(1)石蜡常规脱蜡入水。

(2)媒染剂(10%重铬酸钾、10%三氯醋酸等量混合)染10~30min,水洗。

(3)苏木素染细胞核1~2min,水洗。

(4)入1%盐酸乙醇分化数秒,水洗,氨水返蓝数秒,水洗。

(5)入Masson液约10min,水洗,1%醋酸洗。

(6)入2.5%磷钨酸约30s,水洗,1%醋酸洗。

(7)入橘黄G约2min,水洗,1%醋酸洗。

(8)入1%亮绿5~8min,1%醋酸洗。

(9)入100%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树胶封片。

3.染色结果细胞核红色,胶原纤维绿色,免疫复合物红色。

4.注意事项

(1)组织切片的脱蜡步骤应彻底,否则组织无法着色。

(2)入Masson液染色时间需严格控制。时间过长着色过深,时间过短着色淡。

(3)入亮绿染色时间需要严格控制,时间长容易覆盖Masson液红色。

(4)染色后的组织切片要将组织四周的污染物擦掉。

(四)刚果红染色

在肾脏病理染色中,刚果红染色能够将dia淀粉样物质染成砖红色,是诊断淀粉样变肾病的常用染色方法之一。

1.需要试剂①高锰酸钾-硫酸液;②苏木素染液;③氨水;④碱性刚果红液。

2.具体染色步骤

(1)切片常规脱蜡入水。

(2)高锰酸钾-硫酸混合处理3min,水洗。

(3)5%草酸处理3min,水洗。

(4)苏木素染核2min,水洗,蓝化。

(5)碱性刚果红液染10~30min。

(6)入100%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树胶封片。

3.染色结果

细胞核染蓝色,淀粉样物质呈砖红色。

5.注意事项

(1)组织切片的脱蜡步骤应彻底,否则组织无法着色。

(2)碱性刚果红染色时间应镜下控制,染色液现配现用着色好。

(3)染色后的组织切片要将组织周围的污染物痕迹擦掉。

染色与渗透试验方法研究

SMT焊点的染色与渗透试验方法研究 罗道军 朱明 (中国赛宝实验室 广州 510610 luodj@https://www.360docs.net/doc/f11801875.html,) 摘 要 本文系统地分析和总结了染色与渗透试验方法在SMT焊点质量分析上的应用,以及其应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偏差,并给出了解决偏差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SMT焊点 染色与渗透 前 言 随着SMT技术与元器件高密封装技术的迅速发展,其焊点的质量与可靠性的检测试验技术也必须适应这种发展的需求,使用各种先进的检测试验仪器设备的新技术也层出不穷,但是价高与维护困难也使工业界大多数企业承担不起。染色与渗透检测技术应用于焊点特别是SMT组装的BGA等阵列式焊点的质量检测中已经有多年的历史,并证明十分有效。其优点是操作简单易行、成本低劣,几乎每个厂家都可以完成,另外获得的质量信息也丰富准确,有时获得的信息甚至比另外一种破坏性的分析方法-金相切片所获得的信息更加准确。不过这种测试方法是破坏性的,一旦进行了该试验,样品便要报废。尽管如此,染色与渗透试验方法在焊点质量检测评价方面的广泛使用是必然的趋势。 正是由于方法的简单,造成许多试验者没有仔细研究其细节,往往导致很多试验出现偏差,严重的可能得到错误的结果。本文将系统地研究分析染色与渗透试验的过程以及误差来源,并提出相应地改进建议。 1 染色与渗透试验的基本原理 将焊点置于红色墨水或染料中,让红墨水或染料渗入焊点的裂纹之中,干燥后将焊点强行分离,焊点一般会从薄弱的环节(裂纹处)开裂,因此可以通过检查开裂处的界面的染色面积与界面来判断裂纹的大小与深浅、以及裂纹的界面,从而获得焊点质量信息。通过染色与渗透试验可以获得焊点分离界面的信息与失效焊点分布的信息,这对焊点的质量评估以及失效原因分析非常有价值。 2 染色与渗透试验方法描述 2.1样品准备 首先小心将需要试验的样品从电路板组件(PCBA)上截取下来。如果PCBA不大,也可以将含有需要测试器件的整个PCBA一起进行试验,但是这样做的化,需要有足够大的装有红墨水的容器,同时也可能浪费更多的红墨水,假若红墨水价格较贵的化,成本就会增加。不过直接截取样品也需要特别的小心,可使用专门的工具,千万不能造成被试验样品的焊点

病理学技术—特殊染色最最全总结(均配图)

结缔组织染色法 1.1 Mallory三色染色法 蓝色:胶原和网状纤维淡蓝色:软骨、粘液、淀粉样变物质红色:神经胶原纤维、肌纤维、酸性颗粒橘红色:髓鞘、红细胞 图表A 1.1.Mallory染色,显示胶原纤维,A组排列规则

1.2. Masson三色染色法 绿色:胶原纤维 红色:肌纤维 橘红色:红细胞 图吕纤维肉瘤 Masson法:胶丿京纤维呈绿色,肌纤维呈红色,红细胞呈黄色。3. 3X 10 图表B 1.2 Mssson三色法 图表C 1.2.Masson三色染色胃癌组织中血管平滑肌

1.3.显示胶原、网状和弹性纤维的三联染色法 红色:胶原纤维 黑色:网状纤维 绿色:弹性纤维 淡黄色:肌肉、红细胞 图14 子宫组织 Weigert间苯二酚法*胶原纤维呈红色,血管壁弹力纤维呈蓝黑色,肌肉呈黄色° 3, 3X10 图表D 4.Weigert间苯二酚法

、胶原纤维染色法 2.2. Van Gieson (V.G)苦味酸-酸性品红法 鲜红色:胶原纤维 黄色:肌纤维、细胞质、红细胞 蓝褐色:胞核 图5 卵巢组织 Van Gieson苏木嘉法^胶原纤维呈红色円血簣壁肌层呈黄色,细胞核是照色。3. 3X 1CI 图表E 2?胶原纤维,Van Gieson(V.G.)苦味酸-酸性品红法 图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 :心肌梗塞后2个月,van Gieson染色,坏死心肌被染成红色的纤维组织所代替,黄色区域为残留的心肌纤维。

2.1天狼星红(Sirius red)苦味酸染色法(参照上图) 红色:胶原纤维 绿色:细胞核 黄色:其他天狼星红苦味酸染色法:(偏光显微镜)I型:强双折光性,呈黄色或红色纤维n型:弱双折光,呈多种色彩疏网状分布川型:弱双折光,呈绿色的细纤维w型:弱双折光的基膜,呈淡黄色

浅谈染整工艺设备的起源与发展

浅谈染整工艺设备的起源与发展 李茏轩申春华 (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济南,250200) 摘要:纺织染整技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变化和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染整设备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与改造,在这一过程中,染整设备的性能在不断提高,染整设备也由传统式染色方法正在向自动一体化迅速发展。 关键词:染整工艺设备;发展路程;发展趋势; O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yeing process equipment Li Long xuan , Shen Chun hua Jinan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 Shandong Jinan, 250200 Abstract:Textile dyeing and finishing technology in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with the changes in society and people's consumption level, dyeing and finishing equipment are constantly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the process, dyeing and finishing equipment performance continuously improvedyeing and finishing equipment from traditional dyeing methods is the automatic integration of rapid development. Keywords:Dyeing and Finishing Equipment ;Development of distance ;Development trends; 一染整工艺设备 所谓染整就是纺织工业中所说的印染,是对纺织材料进行化学处理的工艺过程,那么染整工艺设备就是对纺织材料进行化学处理的机械,染整设备是为了满足染整生产的技术和经济要求而设计,选用的,因此,染整设备决定了染整产品的质量,产量和加工成本。同时染整工艺设备包括前处理设备,染色设备,印花设备和后整理设备。 1.1前处理设备

各种染色技术总结

一、原理: 1、革兰氏染色原理: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较多且交联致密,故遇乙醇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出现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且交联度差,在遇脱色剂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仍呈无色,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2、芽孢染色法的原理: 芽孢又叫内生孢子(endosopre),是某些细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在菌体内形成的休眠体,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菌能否形成芽孢以及芽孢的形状、芽孢在芽孢囊内的位置、芽孢囊是否膨大等特征是鉴定细菌的依据之一。 芽孢染色法是利用细菌的芽孢和菌体对染料的亲和力不同的原理,用不同染料进行着色,使芽孢和菌体呈不同的颜色而便于区别。芽孢壁厚、透性低,着色、脱色均较困难,因此,当先用弱碱性染料,如孔雀绿(malachite green)或碱性品红(basic fuchsin)在加热条件下进行染色时,此染料不仅可进入菌体,而且也可进入芽孢,进入菌体的染料可经水洗脱色,而进入芽孢的染料则难以透出,若再用复染液(如番红液)或衬托溶液(如黑色素溶液)处理,则菌体和芽孢易于区分。 用着色力强的染色剂孔雀绿或石炭酸复红,在加热条件下染色,使染料不仅进入菌体也可进入芽孢内,进入菌体的染料经水洗后被脱色,而芽孢一经着色难以被水洗脱,当用对比度大的复染剂染色后,芽孢仍保留初染剂的颜色,而菌体和芽孢囊被染成复染剂的颜色,使芽孢和菌体更易于区分。 3、荚膜染色法的原理:荚膜是包围在细菌细胞外面的一层粘液性物质,其主要成分是多糖类,不易染色,故常用衬托染色法,即将菌体和背景着色,而把不着色且透明的荚膜衬托出来。荚膜很薄,易变形,因此,制片时一般不用热固定。由于荚膜与染料的亲和力弱、不易着色;而且可溶于水,易在用水冲洗时被除去。所以通常用衬托染色法(负染)染色,使菌体和背景着色,而荚膜不着色,

染整工艺与设施发展历程论文

染整工艺与设施发展历程论文 1.染整工艺与设备 所谓染整工艺就是纺织工业中所说的印染技术,是对纺织材料进行物理、化学处理的综合性科学技术,而染整设备就是对纺织材料进行物理、化学处理的机械,染整工艺与设备是为了满足染整生产的技术和经济要求而设计、选用的,因此,染整工艺技术与设备性能决定了染整产品的质量、产量和加工成本。染整工艺与设备的开发是实现印染工业技术进步的有力保障,是适应染整行业技术改造更新设备的需要。染整工艺与设备的研制开发可以大大加快染整工业技术装备国产化的进程,从而满足染整企业对新型染整工艺与设备的需求。 2.染整工艺与设备的发展历程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纺织工业就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其中之一。早在五千年前新石器时期,就出现了纺轮和腰机,但是在当时,并没有染色设备,当时人类并没有温暖、色泽鲜艳的衣服可穿,大多数人依赖大自然为生,于是他们便利用身边的植物作为染料,把自己的身体、脸染成各式各样的颜色,这可以说是染色技术的前奏。随着时间的发展,染色技术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当时,并没有完整的染色设备,实行的是家庭生产阶段,长期使用的是大锅、水缸和竹棒。当时染色方法有两种:一是织后染,如绢、罗纱、文绮等;二是先染纱线再织,如锦。随着染色工艺技术的提高和发展,我国古代染出的纺织品颜色也在不断丰富。有人曾对吐鲁番出土的唐代丝织物做过色谱分析,共有二十四种颜色[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纺织工业同其他工业一样有了迅速发展,染整工艺设备与纺织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

因而也就很快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纺织染整设备制造工业体系。以山东为例,当时山东印染行业进行了大量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以及新技术设备的引进和推广。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自行设计、制造了多台整套染整工艺设备,设计水平不断提高,设备性能不断改善,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我国纺织染整设备依赖进口的旧面貌,开创了纺织染整设备的新局面。1958年-1988年的30年间,山东省印染行业经过不断地创新与改造,主要生产专用设备已经基本配套齐全。1988年,全省安装有染整主要专业设备921台,其中连续轧染机41台,染缸395台,印花机52台(其中包括辊筒印花机32台,平网印花机9台,圆网印花机11台)。近十多年来,特别在把我国建设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形势下,通过引进和消化吸收,我国染整工艺与设备又有了迅速的发展,目前,染整工艺与设备正朝着高效、节能减排和环保的方向不断提高,可以预言,我国将以更高的水平,更好的质量和更快的速度制造出一系列更好的国产新型染整工艺设备。 3.染整工艺与设备的发展趋势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外染整新工艺、新设备的不断涌现,显示出全球染整设备行业蓬勃发展的势头。高效、节能减排、环保成为21世纪染整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如今新型染整工艺与设备正朝着高效、节能减排、环保等方面发展。 3.1高效 当前染整工艺与设备强调快速、高效的反应条件,通过优化工艺设备,缩短工艺设备流程,以达到减少生产成本,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从而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例如高效气体烧毛机。与其他普通烧毛机相比,高效气体烧毛机采用了新颖的火口,例如XH-Ⅲ-180Q[2]型喷射式火口,高能量的火焰可击穿空气及蒸汽缓冲层,并使灯芯绒的沟槽得到良好的烧灼,同时能防止烧毛斑,使涤纶织物表

传统壮锦染色工艺研究

传统壮锦染色工艺研究 摘要:壮族民间传统染色工艺是壮族人民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经过加工提取色素,在棉布上或棉线上进行浸染,这是壮族人民悠久的文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手工技术,也是壮族人民的智慧和结晶,为了使传统手工艺术能在现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保存下来,首先是完整的记录保留下天然植物和矿物的色素提取工艺和染色工艺。 关键词:取色立缸入染煮染蒸染 1.绪论 云南富宁地区的传统壮锦染色是当地壮族人民在生产实践活动过程中总结出的染色工艺,是壮族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壮族民间传统手工艺。现在,经济和科技不断进步发展,年轻人宁愿在街上买现成的衣服和漂亮的布料,也不想学习传统纺织和染色技术,而老一代艺人又不断逝去,传统技艺正在快速消失。 自古以来壮锦染色全是利用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或矿物等天然原料加工的染料染成的。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相比化工染料而言,天然染料无疑更环保、健康,传统染色工艺就越显宝贵和重要。现把云南富宁地区壮族传统的取色、染色工艺记录下来,希望能及时保存这珍贵的民间织锦染色经验。 云南富宁地区传统壮锦染色染料有:植物染料(染蓝色、黑色、黄色、红色)、矿物染料(朱砂、赭石)、动物染料(染黑),动物染料的取色和染色方法现已失传,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有植物染料和矿物染料。 2.植物原料取色与染色 2.1.蓝、黑色染料的取色和染色方法 2.1.1蓝、黑色原料 木蓝(图1) 木蓝(木兰)又叫槐蓝,一年生的豆科植物,长高1米左右,细根(一般有筷子粗细)、羽状复叶且细小而单薄,6、7月份开花,花是紫红色或紫色,花谢后接着长

出荚果线状圆柱形,该植物靠种子来繁殖后代,生长在较肥沃的地方,属于喜阳植物。木蓝无毒既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作药用。主要产地:广西。

五大染色新技术

五大染色新技术 生态染色 未来染色加工将建立在更加安全完善的生产加工链上进行,纤维材料、染料和化学品是环境友好的,对人体和环境不产生有害影响;生产加工是安全、生态的,不会破坏资源和污染环境;是高效和高度自动化的;产品是安全、有益健康和多功能的,以及整个生产链是受到严格监控的。为了建立清洁染色加工链,需要从原料、产品设计、加工和应用整个过程共同努力,建立一个清洁染色生产体系。 新纤维和新组织结构染色 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纤维,特别是多种纤维复合纺织材料会愈来愈多,纺织品的组织和结构会愈来愈复杂,要求的性能会愈来愈新,愈来愈多,它们的加工,包括染色会愈来愈复杂。目前国外的纺织布料纤维种类已达5-6种,将来我国的纺织产品所含纤维种类也会愈来愈多。与此相适应的染料和化学品种类也会增多。因此,染色工艺和染色方法也将会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对染色理论也会不断深入研究。 一些目前正在开发的染色新技术将逐步成熟和得到应用。例如高效短流程染色、电子束和紫外线等的射线固色、喷墨印染和电子成相印染等,更新的染色技术还将不断出现。 非水和节水染色 目前,水仍是染色不可缺少的介质,而且用水多,排放的污水也多。节水染色,包括各种小浴比、低带液率的染色会继续不断发展,此外就是循环用水,加工后的水溶液通过净化,使水得到重复利用。 开发非水染色将更加被重视,目前研究的超临界CO2流体染色,虽然希望它完全代替水作为染色介质是不现实的,但在一些特殊的染色体系有望应用。另一种非水染色介质,即离子液体也有可能开发作为一种染色介质,由于它无蒸汽压力,在常压下进行染色,染色设备简单,而且通过调节离子液体的疏水组成,可以作为多类染料的染色介质。我们试验证明,不仅直接、酸性、活性染料等离子染料有很好的溶解性和上染率,非离子染料,例如分散染

革兰氏染色技术的相关探讨研究

甘肃科技纵横2012年(第41卷)第1期 革兰氏染色技术的相关探讨研究 白菊萍 (高台县人民医院,甘肃高台734300) 摘要:目的:深入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机制及相关学说,分析各影响因素,完善并改进简化方法,积极开展辅助鉴别技术,以期达到最快的速度和最高的结果准确率。方法:对处于不同生长期的细菌分别进行传统的革兰氏染色,快速革兰氏染色,三步法革兰氏染色,比较分析各方法的优缺点及影响因素。结果:传统方法制片110张,成功85张,成功率77.3%,制片染色时间8分钟;快速法制片72张,成功58张,成功率80.6%,制片染色时间4min;三步法制片88张,成功80张,成功率90.9%,制片染色时间5min。结论:改良的三步法革兰氏染色技术容易掌握,制片成功率高,染色需要的时间短。 关键词:革兰氏染色;影响因素;辅助鉴别;方法改进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鉴别染色技术。它是1884年由丹麦细菌学家Christain Gram 建立的,而后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作了某些改进[1]。革兰氏染色法的基本步骤是:将干燥固定好的涂片先用初染剂结晶紫进行染色,再用碘液媒染,然后用乙醇(或丙酮)脱色,最后用复染剂(如复红)复染。经此方法染色后,细胞保留初染剂蓝紫色的细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如果细胞中初染剂被洗脱而使细菌染上复染剂的颜色(红色),为革兰氏阴性菌[2]。革兰氏染色鉴定反应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染色液的质量及脱色剂乙醇含量,染色的PH环境,脱色的时间,另外对数期生长细菌反应典型而衰老或死亡G+菌结果呈G-反应[3],染色可能出现革兰氏变性(阳性与阴性不规则出现),此种情况过于复杂影响因素太多,为了得到最高的准确率,必须对诸多影响因素加以分析,需要对该方法进行简化改进。 1革兰氏染色的影响因素 1.1培养菌的菌龄 革兰氏染色要求菌种被染色时处于对数增殖期,此时菌体的细胞壁的成分和结构最为典型,经革兰氏染液染色处理后,能典型正确地反映染色的结果,若菌体细胞未成熟或已老化,染色结果可能会出现完全相反的情况,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的产生。我们对不同培养时间的大肠埃希菌作了革兰氏染色试验分析。如表1。 表1不同培养时间大肠埃希菌的染色结果 我们对不同培养时间的肠球菌作了革兰氏染色试验分析如表2。 表2不同培养时间肠球菌的染色结果 由表1表2可见,培养时间对革兰氏染色结果影响巨大。其中,大肠埃希菌培养时间24h左右为宜,而肠球菌培养时间15h左右为宜。实验对比也从侧面反映出不同菌种对培养时间有不同的要求。 1.2涂片的厚度 涂片时,先在载玻片上滴加一滴生理盐水,再用灼烧过且冷却的接种环取少量培养基上的细菌与玻片上的盐水相混合,从中央逐步向外围涂开,厚度以肉眼稍觉浑浊即可。若涂片太厚,菌体在中央集中,影响观察效果。若涂片太薄,菌体过于稀少,观察时难以找到视野。用直径2mm的接种环培养24h的大肠埃希菌满环,半环,更少量,均匀涂片,直径12—15cm,革兰氏染色,实验结果如表3。 表3涂片厚度对染色结果的影响 表3结果表示,涂片菌膜过厚时,因大肠埃希菌密集成堆造成不易脱色或脱色不完全而常常呈G+反应;涂片薄而均匀能得到正确结果。 1.3媒染时间对染色结果的影响 对于G-菌而言,媒染时间过长容易造成假阳性。可能与媒染时间过长使结晶紫复合物和细胞结合过紧 染色制片编号12345678910菌种培养时间(小时)18202223242526283032革兰氏阴性表型数(%)708090100100100100100100100染色制片编号12345678910菌种培养时间(小时)9111314151617192124革兰氏阳性表型数(%)8085909510010090807060 涂片情况G-菌数涂片结果正确率(%) 满环1/250 半环2/370 更少量>95/100约100 医药卫生 125

生物染色技术

生物染色 一、为什么要对生物样品进行染色? 由于生物样品主要由碳、氢、氧、氮等清元素组成,这些元素对光线的折射率比较低,而且它们的原子序数较低,散射电子的能力也较弱,。因此,必须进行染色来增强样品反差。任何能够选择性地增加某些部位质量的物质,均可作为染色剂。 显微技术中主要是利用生物染色剂,使细胞或组织的某些成分或某些部位着上色,产生不同的折射率,因而提高反差,使这些部位能够看得清,易于与部位相区别。 电镜样品则用重金属盐类进行染色,是由原子序数较大的离子组成,具有较强的电子散射能力,如铀、铅、锇、钨等重金属盐类。经重金属化合物浸染后,不同的结构成分将吸附不同数量的重金属原子。结合重金属多的区域,具有较强的电子散射能力,在电镜下呈现致密的黑色;结合重金属少的区域,电子散射能力较弱,电镜观察时颜色较浅;没有结合重金属的区域,是电子透明区域。 二、生物染色剂 显微技术中所用的染色剂,又称生物染料,结构千变万化。 1.生物染色剂的结构 作为染色剂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具有颜色;二是要与被染组织间有亲和力。染料的颜色和它与组织间的亲和力是由染料本身的分子结构决定的,所以显微技术所用的染色剂不论结构怎样变化,都含有两类基本基团:①发色基团;②助色基团。产生颜色的发色基团和

与组织间产生亲和力的助色基团共同决定了染色剂的染色性质。 ①发色基团的作用是使染料产生颜色,因为它们能够吸收一定波长的光线。如: 硝基(-NO2)、偶氮基(-N=N-)、乙烯基(=C=C=)、羰基(=C=O)、亚硝基(-N=O)等形成了发色基团; 有的染料只有一个发色基团,但有的染料不只一个发色基团,它的颜色就比较深。 ②助色团的作用是使染料与组织产生亲和力,使染料能够牢固地结合在组织上。产生亲和力的原因是由于这些基团的存在,染料在溶液中能够电离,使染料带有正负电荷,因而能与组织中带有相反电荷的部分相结合。如: 酸性基团:羟基(-OH)、磺酸基(-SO3H)、羧基(-COOH)等 碱性基团:氨基(-NH2)、甲氨基(-NHCH3)、二甲氨基(-N(CH3)2)等 没有助色基团的有色物质不能算做染料。 如硝基是一种发色基团,当苯环中的3个氢原子被3个硝基取代后就成为三硝基苯的黄色化合物。三硝基苯不是染料,仅有一个发色基团,它不溶解于水,也不能电离,不能与酸或碱形成盐类。如果三硝基苯分子中,用羟基再置换一个氢原子,就成为三硝基苯酚,即苦味酸,它即是一种黄色染料,有电离作用,与强碱能形成盐,这里的羟基便是助色基团。

传统印染工艺与现代印染技术

摘要:随着现在机械化大发展,现代印染技术蓬勃发展,极大满足了人们对布料的需求。但是崇尚自然的生活理念在当下日益盛行,传统印染工艺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本文对传统印染工艺、现代印染技术进行分析,探究二者结合发展的意义,为当前的印染工艺的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印染工艺;传统印染工艺;现代印染技术 前言 在我国,传统印染工艺的发展源远流长,在发展的过程中汇聚了各朝各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具有较高的艺术、文化、实用价值。随着工业手段的发展及人们对印染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现代印染技术蓬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撼动着传统印染工艺在印染市场的地位。但是现代印染工艺同样也存在比不上传统印染工艺的地方,如何结合二者优势成为当前印染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1.传统印染工艺 1.1传统印染工艺的发展 印染是一种对布料进行加工的方式,包括染色、印花、洗水等工艺流程。印染技术始源于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用赤铁矿粉末将麻布染成红色的布料,颜色单一。商周时期设有专门的官职专门管理布料染色,染色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可染出多种颜色的布料。发展到汉代,印染工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不仅颜色种类更度,图案、样式也逐渐丰富起来。传统印染工艺在我国具有丰富、悠久的历史,其发源于民间手工艺人,结合了我国广大古代劳动人们的智慧。传统印染工艺对人工具有较大的依赖性,是一种产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同时也受到印染工具、材料、工艺等多方面的制约,因而在大范围应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在依靠人力的古代社会,传统印染工艺占据主导地位直至在近现代印染技术的冲击之下其主导地位才发生了转变。但是随着近年来人们对传统艺术的追溯、对自然的渴望,传统印染工艺又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2传统印染工艺的特点 与现代印染技术相比,传统印染工艺存在劳动强度大,颜色、样式单调等不利的因素,在现在市场中相对滞后。但是在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等方面也具有现代印染技术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传统印染是对传统文化、民族情感的传承。从传统印染产品的图样、工艺中能够感受到具有民族特色及小作坊特色。印染图案通常为荷花、牡丹、竹子及瑞兽等具有美好象征意义的图案,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同时图案以对称原则为主,凸显了传统印染产品的简洁、整齐。其次,传统印染工艺将植物纤维、植物的汁液、矿物质等作为生产的原材料,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传统印染的原材料取材于自然,具有清新、淳朴、自然特点,同时也是受到当下人们所喜爱的主要原因。最后,印染工艺的传承性。传统的印染工艺注重传承性,通常为小作坊工艺。由经验丰富的老工人传承给新工人,同时各个地域、各个作坊的工艺又有其不同点,由此具有不同时代、地域及个人特色。在研究文化传承、民族特色方面,传统印染工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2.现代印染技术 2.1现代印染技术的发展 随着近年来工业的发展,机械广泛用于纺织印染,现代印染技术蓬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布料的需求量,同时也冲击着传统印染工艺的地位。而我国自改革开放后,印染企业纷纷参与市场,为抢占市场份额,现代企业纷纷对印染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印染产品实现了批量生产、样式更多、颜色更多、质量更佳的产品价值。同时在印染材料、工具、工艺等方面也发生了转变,材料更多、工具更为精细,工艺更为简单,因而现在印染技术对于人力的依赖性降低,极大解放了劳动力。与传统印染产品相比,现代印染技术生产的

带你了解裘皮染色技术

染色令裘皮面貌一新 人工养殖的毛皮,色彩比较单一,但近来染色技术突飞猛进,单是平面染色就有普通的浴染、吊染、扎染、型染、石染、印花、漂金、漂白和喷脊等;立体染色有沿毛的长度方向的染色,如草上霜、一毛双色、一毛多色等;平面立体结合染色:仿青紫蓝类产品、双毛三毛剪花、蚀花、双色毛印花、毛尖;同色底色幻彩等;皮板的修饰:普通浴染、扎染、印花、磨花等。这些已经让昔日的皮草完全改变了色彩,一样的只是皮草特有的质感。 不同的染色方法对染料的要求不同,制作方法不同,技巧不一。这种千变万化的效果造就了产品的个性化时代。 平面染色 扎染、吊染对染料的要求来说,扎染和吊染的基本要求是图案要有层次感,同一色调要有深浅过度,如外层的颜色是深棕色,内层的颜色为浅棕色。不同色调即内外层色调要求不一,如外层的颜色是深棕色,内层有时要求是黄色,有时是红色,有时是蓝色。这两种情况对染料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同一色调时要求扎染、吊染所用的染料要有很好的配伍性,同步扩散性,要达到这种要求必须对染料进行选择,根据结构决定性质的原理,要选择同一结构、分子大小相差不大的一类染料,可以解决扎染时内层色调难以控制的难题。 立体染色 立体染色有草上霜染料的染色,工艺分染色、拔白、温度控制、时间控制等,因时、因地适当调整加工工艺能达到最好的加工效果。 一毛多色、平面立体结合 一毛多色、平面立体结合染色等处理方法。这些方法通过毛被表面修饰和言毛长度方向修饰产生平面立体的修饰效果,充分展示裘皮面料所特有的平、立面二重性的特点,效果真实自然,加工技术要求高,难度大,但也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毛皮染色技术的发展总体上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是时尚方面的要求,二是毛皮本身同其他面料相比所特有的平、立面两重性,二者将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裘皮染色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高。

阳极氧化染色技术浅谈

阳极氧化染色技术浅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家居装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有良好的性能,同时又要有亮丽的色彩。粉末喷涂方兴未艾,既有良好的性能,又有让人们满意的色彩。但是,厚厚的粉末遮住了金属应有的光泽而略显遗憾。阳{TodayHot}极氧化染料正好弥补了这点遗憾,既保持了金属光泽,又有极其艳丽的色彩,不仅可以用在家用电器、汽车、铭牌标识等,也是家居装饰的不错选择。本文主要针对硫酸阳极氧化染色,是作者在工作积累的一些经验,与大家一同探讨。 1 氧化染色原理 众所周知,阳极氧化膜是由大量垂直于金属表面的六边形晶胞组成,每个晶胞中心有一个膜孔,并具有极强的吸附力,当氧化过的铝制品浸入染料溶液中,染料分子通过扩散作用进入氧化膜的膜孔中,同时与氧化膜形成难以分离的共价键和离子键。这种键结合是可逆的,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解吸附作用。因此,染色之后,必须经过封孔处理,将染料固定在膜孔中,同进增加氧化膜的耐蚀、耐磨等性能。 2 阳极氧化工艺对染色的影响{HotTag} 在氧化染色整个流程中,因为氧化工艺原因造成染色不良是比较普遍的。氧化膜的膜厚和孔隙均匀一致是染色时获得均匀一致颜色的前提和基础,为获得均匀一致的氧化膜,保证足够的循环量,冷却量,保证良好的导电性是举足轻重的,此外就是氧化工艺的稳定性。 硫酸浓度,控制在180—200g/l。稍高的硫酸浓度可促进氧化膜的溶解反应加快,利于孔隙的扩张,更易于染色; 铝离子浓度,控制在5—15 g/l。铝离子小于5g/l,生成的氧化膜吸附能力降低,影响上色速度,铝离子大于15 g/l时,氧化膜的均匀性受到影响,容易出现不规则的膜层。 氧化温度,控制在20℃左右,氧化槽液的温度对染色的影响非常显著,过低的温度致使氧化膜的膜孔致密,染色速度显著减缓;温度过高,氧化膜蔬松,容易粉化,不利于染色的控制,氧化槽的温差变化应在2℃以内为宜。 电流密度,控制在120—180a/m2。电流密度过大,在膜厚一定的情况下,就要相应地缩短铝制品在槽中的电解时间,这样,氧化膜在溶液中的溶解减少,膜孔致密,染色时间加长。同时,膜层容易粉化。 膜厚,染色要求氧化膜厚度一般在10μm以上冲溶液。膜厚过低,染色容易出现不均匀现象,同时在要求染深色颜色(如黑色)时,因为膜厚不够,导致染料的沉积量有限,无法达到要求的颜色深度。 总而言之,阳极氧化作为染色的前工序,是染色的基础。阳极氧化的问题在染色之前,我们很难看到或者根本无法看到,一旦染上色之后,我们会清晰地看到诸如颜色不均匀的现象。而此时,生产工作者往往会把问题的原因归于染色的不正常,而忽略在氧化工艺上寻找原因。我在刚接触氧化染色时就常犯这些错误。 3 染色 3.1 染色前的水洗 阳极氧化之后,氧化膜的膜孔中残留有硫酸溶液,因此,染色之前必须将铝制品彻底清洗干净。避免给染色槽带人杂质离子,尤其是磷酸根离子、氟离子等,在染色槽之前设立纯水清洗,并且要对水质进行监控是十分必要的。 3.2 染色槽的配制 在染色所用的染料中,大多数是有机染料,有机染料容易发霉。为有效地防止槽液发霉,配制槽液前,可以用漂白粉,苯酚一类的药物将槽体消毒。配制槽液时,加人防霉剂可以有效地延长染色液的使用时间。槽液配好之后要存放数小时,才能投入使用,为保证ph值稳

染色工艺

染色理论概述: 把纤维浸入一定温度下的染料水溶液中,染料就从水相向纤维中移动,此时水中的染料量逐渐减少,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就达到平衡状态。水中减少的染料,就是向纤维上移动的染料。在任意时间取出纤维,即使绞拧,染料也仍留在纤维中,并不能简单地使染料完全脱离纤维,这种染料结合在纤维中的现象,就称为染色。若把海绵浸入染液中,染料溶液也能进入海绵内部,可是即使时间长,染料溶液的浓度也不变化,将海绵取出绞拧时,染料和水同时又从海绵内挤出来,所以说海绵并未被染色。 (一)染色基本过程按照现代的染色理论的观点,染料之所以能够上染纤维,并在纤维织物上具有一定牢度,是因为染料分子与纤维分子之间存在着各种引力的缘故,各类染料的染色原理和染色工艺,因染料和纤维各自的特性而有很大差别,不能一概而论,但就其染色过程而言,大致都可以分为三个基本阶段。 1.吸附当纤维投入染浴以后,染料先扩散到纤维表面,然后渐渐地由溶液转移到纤维表面,这个过程称为吸附。随着时间的推移,纤维上的染料浓度逐渐增加,而溶液中的染料浓度却逐渐减少,经过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状态。吸附的逆过程为解吸,在上染过程中吸附和解吸是同时存在的。 2.扩散吸附在纤维表面的染料向纤维内部扩散,直到纤维各部分的染料浓度趋向一致。由于吸附在纤维表面的染料浓度大于纤维内部的染料浓度,促使染料由纤维表面向纤维内部扩散。此时,染料的扩散破坏了最初建立的吸附平衡,溶液中的染料又会不断地吸附到纤维表面,吸附和解吸再次达到平衡。 3.固着是染料与纤维结合的过程,随染料和纤维不同,其结合方式也各不相同。 上述三个阶段在染色过程中往往是同时存在,不能截然分开。只是在染色的某一段时间某个过程占优势而已。 染料在纤维内的固着方式染料在纤维内固着,可认为是染料保持在纤维上的过程。不同的染料与不同的纤维,它们之间固着的原理也不同,一般来说,染料被固着在纤维上存在着两种类型。 1.纯粹化学性固色指染料与纤维发生化学反应,而使染料固着在纤维上。 例如:活性染料染纤维素纤维,彼此形成醚键结合。通式如下: DRX+Cell-OH → DR-0-Cell+HX DRX:活性染料分子 X:活性基团

特殊染色技术的应用

特殊染色技术的应用 现代病理学中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以及其它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日益广泛,但由于这些技术要求一定的实验条件以及所需的试剂价格较为昂贵,对于一部分病人以及某一些基层医院是比较难以接受的。而组织化学技术则具有无需复杂的实验条件以及较为昂贵的试剂操作又比较简单的优势,在临床病理学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比如,当细胞中出现色素,是黑色素还是含铁血黄素以及当组织中出现均一化学物质是否为淀粉类物质等,用组织化学技术区别起来很简单,所以组织化学技术,虽然已有几十年到几百年的历史,仍是一个很有实用价值的技术。 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很多,我们仅介绍几种常用的组织化学染色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一、胶原纤维的染色 凡是间叶组织细胞都可产生网织纤维,也可产生胶原纤维,纤维母细胞是产生胶原纤维的主要细胞。胶原纤维是结缔组织中的主要纤维,是结缔组织中起支持作用的重要部分,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坚固性,能抵抗一定的牵引力而不致撕裂。胶原纤维是原胶原互相错开1/4平行排列交联成胶原原纤维,胶原原纤维再聚合成较宽的结构。按胶原的化学成分可分为15种,间质中的胶原纤维主要由I、Ⅱ、Ⅲ型胶原组成,新鲜时呈白色,故又称为白纤维。在HE染色中呈均一的粉红色,与周围间质区分不是很清楚。染色后,便可明显区别开来,易于观察病变时胶原纤维的变化。 应用: (1)器官硬化性疾病的观察:如肝硬变、心肌瘢痕的观察,胶原染色更易于观察诊断。 (2)瘢痕与淀粉样物质鉴别:前者胶原纤维染色为阳性,后者为阴性。 (3)骨纤维异常增殖病与骨纤维化的鉴别:利用胶原纤维染色可较易观察前者胶原纤维紊乱,纵横交错,后者较规则。 二、网状纤维染色 网状纤维是非常细而短的纤维,大量堆积时则形成致密的网状,故有网状纤维之称。疏松组织中网状纤维比较少,它多分布在结缔组织与其它组织交界处,如在上皮组织与结缔组织交界处的基膜内,毛细血管周围以及造血器官,内分泌腺的腺细胞团索和外分泌腺的腺末房周围等处均有丰富的网状纤维。 网状纤维的变化,反映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不同过程,对疾病的诊断有极大意义。网状纤维的多少、粗细紧密、疏松或断裂,都是病理检验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可根据其存在和分布来鉴别癌与肉瘤。而在HE染色标本

黑色珍珠的染色工艺技术研究开题报告

黑色珍珠的染色工艺技术研究 无机非金属材料无材072(10072933)马丽君 摘要:本文为珍珠改色研究学士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介绍了论文工作的研究背景,参考综述,和实验设计路线以及安排。采用有机染料做染色剂来进行珍珠染色,通过材料组成的设计与温度制度等,研究珍珠染色工艺和染色机理。 关键词:珍珠,染色,化学染色,拉曼光谱 1 研究背景 珍珠是一种珍贵的有机宝石,其价值取决于珍珠的颜色、光泽、大小、圆度、和形状,其中颜色和光泽是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珠光明亮、光彩照人为上品,黑色、金色、玫瑰色等色泽艳丽的珍珠最受推崇。珍珠通常可分为天然珍珠和养殖珍珠,市场上最常见的是养殖珍珠。养殖珍珠颜色比较单一,以浅黄珠为主。而且由于受产地、水质、水温、光线和育珠时间等因素的影响,珍珠个体往往存在光泽、颜色差异,常常产生光暗、色差、黑斑、瑕疵等缺陷。所以,养殖场生产出来的原珠中90%以上都不能直接用来制作首饰或其它装饰品,而必须要进行加工处理,以改进其颜色和光泽达到宝石级商品的要求。 染色是一种重要的珍珠优化处理方法,本在相关领域的技术水平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并且对外封锁,每年用珍珠换得外汇达3亿多美元。相比之下,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晚、规模小、技术也相对落后,使得我国珍珠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质次价廉,没有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再则,国内外已有工艺生产出的染色珍珠还存在颜色稳定性差、易褪色,光泽易被侵蚀破坏等问题,染色珍珠在佩戴一定时间后会发生褪色,变得黯然无光。 显然,如果能通过对染色珍珠进行表面抗紫外和抗腐蚀处理,并最终获得高性能优质珍珠,将是目前解决染色所存在问题的关键。考虑到珍珠主要由角质蛋白及文石组成,表面改性处理必须防止角质蛋白遇高温发生变性,因而探索一种既具有良好的抗紫外性能,又具有较强的抗腐蚀性能和保持较好表面光泽度的珍珠表面处理工艺和方法,就有望在高性能染色珍珠这一研究领域取得突破。 因而,自主开发优质彩色珍珠制备技术迫在眉睫。 另外,因为黑色珍珠具有很高的价值,所以对那些颜色霉暗、难漂白的珍珠通过辐照处理变成较深的颜色或黑色,以增加其价值。 近两年来市场上黑珍珠逐渐走俏,与此同时其价格也相差悬殊,有几千上万元一颗的黑珍珠,也有十元一串的黑珍珠、不仅消费者疑惑,就是业者也感到市场紊乱。严格地讲,黑珍珠应分为天然(野生)黑珍珠、海水养殖黑珍珠、染色黑珍珠、辐照改色黑珍珠及涂膜的染色黑珍珠和仿黑珍珠,因而其价格的差异也就不足为奇了。

天然植物染料染色技术研究【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纺织工程 天然植物染料染色技术研究 1、选题的背景、意义 1.1 选题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和环境问题关注程度的加深,“清洁生产”、“绿色产品”、“生态纺织品”等概念也大举进入国际纺织品与服装贸易领域,各国对纺织品及服务在穿着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美国、欧盟等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严格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对纺织品不断设置新的“绿色壁垒”,禁用的纺织化学品特别是纺织染料和纺织助剂不断扩大,它们对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根据欧盟使团商务处的有关人士介绍,我国每年向欧盟出口的纺织品和服装的价值在100亿美元左右[1],因此今年欧盟不断扩大禁用的纺织化学品,使我国的纺织品服装行业受到很大的冲击。因而寻找绿色纺织染料是当务之急,天然染料是绿色染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太古时期以来,天然染料就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这些天然染料从天然资源中获取,无污染,很多还是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中草药,不但不会使皮肤产生过敏现象,还有益健康染得的色彩柔和。但自1856年Perkin发现苯胺紫以来,合成染料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天然染料,合成染料凭借着诸如良好的色牢度、色泽重演性和色彩绚丽等优点促进了世界纺织业的发展。但它在印染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部分化学染料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而且有些直接、碱性、偶氮、酸性和媒染合成染料属于禁用染料,它们具有致癌性或毒性,会引起皮肤病和过敏反应,还会使水中的鱼类和其它生命有机体受到损害,严重破坏生态平衡[2]。 从上述方面分析来看,存在于自然界的天然染料来代替部分合成染料是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首先它可以解决人们对合成染料资源短缺的担忧;其次可以更好的解决生态纺织品的染料来源的天然化问题而且对环境的损害程度很小。因为这些植物染料染色适合当前天然保健的消费时尚,植物染料许多是中草药,用这些染料染色的产品,对人身有医疗保健作用[3]。并且,用天然植物染料染色,没有污染环境的有害物质,有利于环境保护,节约了污水处理费。 1.2 研究现状

特殊染色技术的应用

特殊染色技术的应用 特殊染色技术的应用现代病理学中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电子显微镜技术以及其它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日益广泛,但由于这些技术要求一定的实验条件以及所需的试剂价格较为昂贵,对于一部分病人以及某一些基层医院是比较难以接受的。而组织化学技术则具有无需复杂的实验条件以及较为昂贵的试剂操作又比较简单的优势,在临床病理学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比如,当细胞中出现色素,是黑色素还是含铁血黄素以及当组织中出现均一化学物质是否为淀粉类物质等,用组织化学技术区别起来很简单,所以组织化学技术,虽然已有几年到几百年的历史,仍是一个很有实用价值的技术。 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很多,我们仅介绍几种常用的组织化学染色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一.胶原纤维的染色凡是间叶组织细胞都可产生网织纤维,也可产生胶原纤维,纤维母细胞是产生胶原纤维的主要细胞。胶原纤维是结缔组织中的主要纤维,是结缔组织中起支持作用的重要部分,具有一定的韧性和坚固性,能抵抗一定的牵引力而不致撕裂。胶原纤维是原胶原互相错开1/4平行排列交联成胶原原纤维,胶原原纤维再聚合成较宽的结构。按胶原的化学成分可分为15种,间质中的胶原纤维主要由I.Ⅱ.Ⅲ型胶原组成,新鲜时呈白色,故又称为白纤维。在HE染色中呈均一的粉红色,与周围间

质区分不是很清楚。染色后,便可明显区别开来,易于观察病变时胶原纤维的变化。 应用: (1)器官硬化性疾病的观察:如肝硬变.心肌瘢痕的观察,胶原染色更易于观察诊断。 (2)瘢痕与淀粉样物质鉴别:前者胶原纤维染色为阳性,后者为阴性。 (3)骨纤维异常增殖病与骨纤维化的鉴别:利用胶原纤维染色可较易观察前者胶原纤维紊乱,纵横交错,后者较规则。 二.网状纤维染色网状纤维是非常细而短的纤维,大量堆积时则形成致密的网状,故有网状纤维之称。疏松组织中网状纤维比较少,它多分布在结缔组织与其它组织交界处,如在上皮组织与结缔组织交界处的基膜内,毛细血管周围以及造血器官,内分泌腺的腺细胞团索和外分泌腺的腺末房周围等处均有丰富的网状纤维。 网状纤维的变化,反映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的不同过程,对疾病的诊断有极大意义。网状纤维的多少.粗细紧密.疏松或断裂,都是病理检验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可根据其存在和分布来鉴别癌与肉瘤。而在HE染色标本上,网状纤维不易显色。所以网状纤维的组织化学染色,在临床病理诊断上占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应用: (1)癌与肉瘤的鉴别:在网状纤维染色下可清楚显示出肉瘤每一个细胞周围有网状纤维围绕,或似为团状或巢状的瘤

羊毛染色技术的研究

羊毛染色技术的研究 摘要:羊毛染色存在温度高、耗能大、环境污染等缺点。文章主要从生态角度介绍了一些染色技术——低温等离子体、助剂增溶、超声波、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紫外线辐射、电化学、微胶囊、微波技术等在羊毛染色技术中的作用机理及应用。可改善羊毛纤维或染色体系的染色性能,提高羊毛的加工质量,减少染色污水的排放,实现无水或非水染色,节约能源,有利于环保。 关键词:羊毛染色技术助溶生态 羊毛是一种优良的天然蛋白质纤维, 以其丰满的手感, 优良的吸湿性、弹性、透气性、保暖性、舒适性以及独特的成衣效果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羊毛表面被有定向摩擦效应的鳞片层覆盖,呈疏水性质, 染液不易润湿, 阻碍了染料的吸附和扩散, 难以上染。特别是一些亲和力不高的染料, 残液中染料浓度含量高, 污水处理较难。 羊毛染色一般采用较高温度, 染色时间较长, 能耗高, 纤维损伤大, 尤其在羊毛等电点之外染色时, 羊毛纤维损伤更大, 手感粗糙, 色泽泛黄。此外,羊毛纤维疏水性外表皮层和致密的鳞片层的存在以及羊毛本身的差异性,极易造成羊毛的染色不匀及毛尖毛根的色差问题。目前较常用的羊毛低温染色方法有甲酸法、尿素法、溶剂助剂法、低温染色助剂法、生物酶处理法、前处理法等, 虽有一定成效, 但均有成本高、污染严重等弊端。 随着各个学科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日益广泛, 一些高新技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 用于羊毛纤维染色可以改善纤维或染色体系的染色性能, 提高羊毛的加工质量; 减少染整污水的排放, 实现无水或非水染色。现阶段可用于羊毛染色的染整技术主要有低温等离子体、超声波、助剂增溶、超临界CO2 流体、紫外线辐射、电化学、微胶囊、微波、微悬浮体染色等。 1.低温等离子体技术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技术以其清洁、快速和对羊毛损伤少而倍受关注。等离子体处理只作用于羊毛纤维表面极浅的一层( 30 ~ 50nm ), 从而使纤维原有的优点几乎不变。 低温等离子体处理羊毛,可改变羊毛表面的化学组分.在羊毛表面形成刻蚀效应,增加极性基团;使纺织品表面粗糙化,减少对光的表面反射,提高染色织物的表观深度和染色浓度;织物比表面积的增加,比表面积的增加有利于染料在纤维中的扩散,增加对染料的吸收;同时羊毛表面形成的刻蚀效应,破坏了鳞片层胱氨酸中二硫键,使其断裂形成磺基丙氨酸或氧化后形成硫代磺酸盐,提高了羊毛纤维表面的亲水性和极性,改善了润湿性,提高染料对纤维的亲和力;由于破坏鳞片层胱氨酸中二硫键.致使羊毛染色壁障被破坏,使染料分子容易进入纤维内部。染色时渗透性增强,容易吸附染料,因此初染温度降低,染色速率提高。另外,等离子体的物理破坏作用(表面刻蚀)使鳞片变软,染色时纤维容易润湿和溶胀,染料分子容易吸附在纤维表面,并扩散进人纤维内部.使上染速率明显提高,平衡上染时间大大缩短,同样对处理样颜色光泽起到增深作用。因此,低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