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趣味实验创设物理教学情境

利用趣味实验创设物理教学情境
利用趣味实验创设物理教学情境

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作为一名初中一线的物理教学工作者,在近几年的课程改革教学实践中,对新课改的理念有着深切的体会,其中感受最深的就是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课堂设计——情景创设,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做到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并通过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一.为什么要在初中物理复习课(综合试题)中创设情景 1.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学法的要素和思维是相同的,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要素:情景、问题、资料、方法、检验。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物理情景是物理教学中一个必要的要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达到“以乐促智、以事喻理”的目的,使教与学有机的结合。 2.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认为,学生的学习不仅要重视有意识的心理活动,而且要调动学生无意识心理活动的潜能,把有意认知和无意认知统一起来,使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又精神放松、轻松愉快的情况下进行学习,更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里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这一点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尤为强烈。因此,在教学中由教师创设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过程的教学情境,由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主体探究。这样突出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满足了学生探索、研究、发现的心里需求。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享受、体验成功,发现了自己的力量,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使学与教有效的结合。 3.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正确的教学方法通常起始于学生感兴趣或熟悉的问题和现象,而不是从那些超出了他们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知识范畴的抽象概念。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设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过程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自主经历某种有价值的学习活动(例如观察、实验、解释、分析、概括、交流等),并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规律形成的过程的体验,“用知识武装头脑”,从而使学生在物理课上形成很强的“主人翁” 意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这是每位物理教师的职责。 4.综合试题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要求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由此综合试题具有文字多(抽象),涉及的知识点多,与数学学科结合紧密,解题难度大。由于各方面能力要求高,因此在综合试题的复习课上呈现的状态是:教师卖劲的讲,学生费劲的听,课堂气氛沉闷,导致学生遇到综合试题时:拿到试题后读不懂题——情景无法再现;解题无从下手——规律、公式不知如何应用,没有解题技巧;盲目主观臆断——思维定式。 二.如何在初中物理复习课中创设情景----综合试题中情景再现 1.综合试题中情景再现的对策

初中物理教学情境的创设与思考

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实践与思考 阳朔县外语实验中学管德禧 物理教学情境是指在物理教学中,作用于学习主体,使之产生一定情感反应并激活物理情境思维的环境。物理教学情境的创设,不只是在课堂教学的开始,而是充满课堂教学的整个时空,只要有学习活动的进行,就有相应的教学情境。可以是现实场景或生活材料,也可以是科学问题或实践活动,也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各种方式适时创设有效的物理情境,就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注意力,使认知活动达到最优化,课堂效益达到最大化。本文通过《大气压强》的教学,谈谈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物理教学中,从上课开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新课的引入至关重要。考虑到初中学生好奇求新的心理特点,我通过演示新、奇、趣,甚至险的实验来引入新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为探索物理知识创设良好的情境。如在《大气压强》的教学中,先做了一个小实验:“同学们,老师手上有两支试管,一大一小。在大试管中装满水,小试管插入大试管中一点,若到置,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感到好笑,认为肯定是小试管掉下来。此时,老师做出一个接小试管的姿势,但结果是,水流出来的同时,小试管向上进入了大试管中。这一现象立即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和质疑:为什么水压在小试管上,小试管不会掉下反而上去呢?这一情境在教材内容和学习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也使学生认识到了原有观念的错误,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动摇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主动地调整、重组认知结构,使学生进人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当然,在情境的创设中,还可以用一些故事、图片、漫画、先进的多媒体等来引入新课。不管以什么方式引入,都要注意情境的趣味性、冲突性。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引入新课后,如果教师把学生当作“容器”,满堂“灌”,即使新课的引入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2、技能目标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经历“假设---实验验证”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能设计实验方案探究。 教具学具的准备 1、学生准备搜集各种能发声的物体。 2、教师准备课件、小鼓、音叉、水槽、烧杯、钢锯条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件礼物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认真听然后告诉大家你 听到了什么播放一段交响曲学生交流感受。在生活中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学生回忆生活中熟悉的声音。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

小学语文创设情境的方法

小学语文创设情境的方法 所谓教学情境就是教学活动中的情感氛围。“情”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之间的感情交流。“境”是教学环境,既指物理环境,如教室中的布置与陈设;也指教学双方的关系。情因境生,境为情设,情境统一和谐方为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是极为重要的,那么如何创设情境让语文教学渐入佳境呢? 一、巧设导语、创设情境。 成功地上好一节课跟很多因素有关,其中巧设导语是至关重要的。导语融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于一体,它像一座桥,架在理解课文内容与获得知识的必经之路上,这座桥架稳了,架宽了,学生就可以轻松愉快的到达彼岸。导语的设计有多种,可以利用语言、故事、歌曲、影片等方式进行。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经学过的知识出发,并结合所学课文内容导入,这样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2、利用名诗名句导入。 3、利用歌曲导入。 4、故事导入。 二、结合文本环境,创设生活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由于时间和地域的变化,文

本环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有着较大的差别。教学点与兴趣点往往不一致,文本与学生脱节,这时就需要教师创设优质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有真切的感受,以便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其求知的欲望。 四、结合文章旨意,创设冲突情境,让学生有感而发。 认知冲突的产生,能够迅速激活学生思维,进行积极思考。在教学中可以试着把对立的观点意见提出来争论,让学生在冲突中产生积极的思维,并提供表达感受的机会,进而使之得到人格的熏陶。在《最后一课》的教学结尾时,我对学生们说道:“有人认为小弗郎士的可贵在于在命运大转折的时刻终于明白了学习是与侵略者作斗争的武器。而有的人却认为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等到做了亡国奴的这一天才明白这些道理有什么用啊?”学生听了都深有感触,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这样的争论,学生对“爱国”这一概念有了新的认识。 五、创设障碍情境,引导学生循序渐进。 从心理学上讲,学生最大的学习动机就是成功动机。因此创设障碍情境,要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实践中只有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要达到的预期目标两方面把握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很好地达到预期的目标。 六、运用文本,创设角色情境,体味人物的形象美。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是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的愉快教学。教师应该熟悉情境教育的教学模式,熟练而恰当地运用各种情境创设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

物理教学如何创设有效地教学情境

物理教学如何创设有效地教学情境 物理新教材,呈现给学生和教师的是一幅幅生动的图片和有趣的资料,新教材根据《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维目标”的要求,强化了概念和规律的生成过程,同时根据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处于较低阶段的生理特点,又适当地淡化了概念和规律的严格体系,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和教师创造性的空间。但为何学生在经过一阶段的学习后,依然感到物理难学,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呢?通过调研发现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在平常的物理教学中,没有很好地利用物理学中的“有趣成份”去吸引学生。物理大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阶段,学生还不能从自己生存和发展需要的角度来要求自己,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努力在“兴趣”上做足文章。那么如何才能长久有效地维持学生学习物理的“趣味”呢?我认为创设物理教学情境尤为重要。 什么是教学情境?“教学情境”一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二是指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记忆、想象、注意、兴趣等各种心理活动积极作用的过程。所以情境教学法只有遵循各种心

理现象运作的规律来创设情境,才有可能激励、鼓舞学生,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来。那么如何围绕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呢?下面谈谈初中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几点尝试与体会。 一、创设富有吸引力的物理情境,引入新课 精心创设物理情境是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前提。新课的导入就是在学生与新授课间创设理想的诱发情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愿望,进入新课。一堂课如果导入精彩,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迅速进入课题思考,进入问题情境,这对该堂课的成功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这个环节上一定要多下功夫,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合适手段、创设精彩导入情境,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好必要的铺垫。 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教师提问、实验观察、相关物理知识或物理学史介绍、习题解答等。例如在讲《压力和压强》一节时,首先在多媒体上呈现一组画面,一名男士在白雪皑皑的雪地上滑雪的情景,从生活化的情景入手,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很平的雪地留下很深的划痕,并且滑雪者穿的滑雪板很宽的,为什么?让学生观察之后再思考原因,迅速激发了他们想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来解释这些现象的欲望。事实证明这样的情境导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认识问题的主动性与迫切性。

初中物理优秀教学案例--课堂电阻实验教学案例

初中物理课堂探究实验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传统的初中物理课堂实验多为接受式(再现式)实验,即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实验目的的确立,实验器材的选择,实验步骤的设计,实验数据的处理等都由教材和教师来决定,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虽然学生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但操作兴趣、研究和探究欲望却受到了压抑。而新课改下,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实验多为探究实验,亦即探索式(发现式)实验,笔者发现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探究实验的课堂教学将是物理新课程教学的亮点。为此,在《电阻》一节的课堂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案例过程:(第一课时介绍电阻,本节为第二课时) 一、设疑引入 师:(出示图片, 粗铜线 甲 创设情景) 细铜线 乙 细铜线 丙 导体电阻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提出问题,激励学生) 二、猜想与假设 生1:可能与导体的粗细有关 生2:可能与导体的材料有关 生3:可能与导体的长度有关 累死了 好难走啊… 跑得好舒 服…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 师:以前的实验多数是由老师来演示的,今天,老师想改变一下,你们想不想自己来亲身体验一下探究的过程? 生:想 师:好,我们一起先来看一下,要验证大家的猜想需要哪些器材(继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生:导线若干、电源、开关、电阻器(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所需器材,气氛非常活跃) 师:还需要什么器材? 生1:一根长导线,一根短导线 生2:一根粗导线,一根细导线 …… 师:如果一根是锰铜线长些,一根是镍络线短些,行吗? 生:不行,导线不同,长度不同,不好进行比较 师:那,我们该怎样验证它呢?(启发,引导) 生:(思考、回忆后)运用控制变量法(表扬:很好) 师:不错,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曾经讲过,当有多个变量时,我们就需要采用控制变量(实验中只有一个变量,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方法来研究问题。为了研究的方便,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位新伙伴——电阻示教板(出示电阻示教板,老师介绍,学生观察) 三、开动脑筋想办法,设计实验搞探究 师: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呢?接下来,请同学们选择一种(可以一个人,也可以两个人, 还可以多个人)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设计 四、根据设计的实验,进行实验 师:哪组愿意向大家介绍你们的验证方法?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小组动手实验,其余的仔细观察,并做

语文教学情境创设和情景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语文教学情境创设和情景教学模式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理论依据。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由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在教学中永远居于主导和中心地位,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的任务是接受知识,形成认知结构。《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知识”。那么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如今,学生的知识构建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建构获得的。而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好像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的课堂,于是逢课必是从情境引入,不考虑创设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本末倒置,导致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能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甚至干扰和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学生思维的发展。 因此,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旨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情境之中,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动机,引发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使我们的教

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面对丰富的新课程资源,更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从而搭建知识桥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学习者主动探受刺激、积极参与意义建构和积极思维的过程。这种教育思想体现了对学习主体学生的尊重,使教学活动成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建构适当的问题情境,注重现有教学内容的调整,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1、研究目标: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课程

、声音的特性 【提出问题】 1、我们所接触到的各种声音中,有的听起来很尖、很刺耳,而有的听起来却很粗、很浑厚。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实际就是指音调的高低。既然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那么又为什么会造成音调有高有低呢?音调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在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不同的物体能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相同物体也能发出响度不同的声音。那么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猜想或假设】 1、声音的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2、声音的响度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 【设计实验】 实验方案: 物体的振动有两个参数:振幅和频率。振幅是指物体在一次振动中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而频率是指物体一秒钟内振动的次数。所以音调的高低与响度的大小应该与这两个因素有关。 为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我们可以利用一把钢尺按在桌子边沿,使它一端悬空,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子边的长度来改变它振动的频率,并保证前后振动时振幅基本相同,观察声音的音调是否发生变化。 在研究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大小时,我们可以借助音叉来进行,通过改变音叉发出声音的响度,来观察音叉振幅的大小。但由于音叉的振幅较小,不便观察,我们可以利用乒乓球来放大其振幅。 所需器材:课桌、钢尺(或锯条)、铁架台、乒乓球(或泡沫小球)、细线、音叉【进行实验】实验步骤: (一)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1、如图1-1那样,将一把钢尺(或锯条)紧紧按在桌子面上,使钢尺的一端伸出桌子边沿。用手拨动钢尺,听钢尺振动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振动频率)。 2、使钢尺伸出桌子边沿的长度增加或减小,再次拨动钢尺,且保持钢尺振动的幅度与上面的相同,观察钢尺振动的快慢,同时注意听声音的音调变化。 3、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表1中。 表1 (二)决定响度大小的因素 1、如图1-2所示,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或泡沫小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2、改变音叉发声的响度,再将发声的音叉快速轻触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再根据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来推断音叉振幅的变化。 3、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于表2中。 表2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发表时间:2019-08-22T15:24:55.943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8月16期作者:黄和掌 [导读] 本文针对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问题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提供一些思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黄和掌(广西隆安县隆安中学物理组广西隆安 532700) 摘要:新课程改革以来,情境教学备受人们的关注,一线教师也在不断地探索、尝试着将情境教学运用到课堂中。本文针对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问题进行了分析与阐述,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提供一些思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物理;教学;情境创设学 中图分类号:G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8-127-01 一、高中物理情境教学的意义 物理情境教学的主要目的是:①通过学生对物理情境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分析,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②通过引导学生对所观察到的物理情境提出相关的问题,以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力;③通过启发学生解决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尤其是那些开放型的问题,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通过引导和激励让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培养学生物理应用的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中生的思维和认识总体来说倾向于直观性和形象化,充分利用直观性和形象化的方法进行物理的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学习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情境)下进行的。只有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相关知识、经验及表象的重组,从而使学生自觉地利用已掌握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当前所学习到的新知识,达到对新知识的建构。因此,创设物理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恰当的物理情境的创设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合适物理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在提高思维能力的同时,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 二、物理情境实施的原则 (1)围绕特定的物理知识点,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物理情境创设应该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有利于学生掌握有关的物理知识和物理思想方法,有助于理解物理知识的本质。 (2)情境创设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物理思维的发展特点。物理情境的创设应该与学生的物理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应该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3)情境创设要具有科学性、探究性、发展性和趣味性。也就是说所创情境的内容、结构与表述要科学。情境材料或活动应该富有探究性,利于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活动:在内容与问题的信息量上应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广泛的思考。 (4)情境创设要尽可能地真实,贴近学生的实际。物理情境的创设应该尽量源于学生的生活,不要脱离学生的实际。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不容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并且在解释物理情境的相关知识上花费的时间过多。 (5)情境创设要激发认知冲突。创设物理情境应该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需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从而导致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产生问题意识。 (6)情境创设要注重教学的实效。创设物理情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切忌哗众取宠,不讲实效。 三、创设物理情境的方法 1.通过师生互动游戏创设物理情境 结合教材内容创设游戏或模拟游戏情境,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游戏创设的情境保证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寓教于乐、寓乐于教。 2.通过讲故事创设物理情境 通过给学生讲一些生动的寓言故事或名人故事等,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物理课本中《物体的运动》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刻舟求剑》的故事:有一次,有一个楚国人坐船过江,船走到江心时一不小心,他失手将心爱的宝剑掉进了水里。本来好心的船夫愿意帮着他捞剑,可是这个楚国人却不慌不忙,用一把小刀将掉剑的位置刻在船身上,并且说:“不用了,等到船靠岸以后再从这里捞吧!”船靠岸后,他才让船夫从他刻了记号的地方下水,替他打捞宝剑。于是学生的大脑中便会产生一系列问题:他能捞到剑吗?(肯定不能),他为什么捞不到宝剑呢?(学生带着疑问,然后教师便可引入物体运动的概念了。) 3.通过实验创设物理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高中生对于生动形象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实验,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的这一优势以及学生对实验非常感兴趣的心理,精心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验,并且在演示过程中激发学生提出物理问题。通过物理实验可以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更加有吸引力,更加能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利用物理实验来创设情境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 4.通过多媒体创设物理情境 物理学科所研究的对象大多是微观的、细小的;或者是宏观的、庞大的。对于这些微观或很庞大的抽象物的理现象和规律,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的支持,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的知识建构提供大量丰富、生动形象的信息。根据教学设计的要求,经过图形动画文字、声音影像等处理,以一种逼真模拟的方式,将静态变为动态,对微观或者宏观庞大的物理过程进行模拟,创设情境,启迪学生思维,实现新一层次知识的自我建构。 5.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创设物理情境 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利用学生平时经常会见到一些现象来创设物理情境。利用这些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 小结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位身处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应该不懈追求的目标。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推进,教师已经由新课程理念的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 the report on the work of various departments, supervise and inspect the management and project implementation and results of implementing financial plans of the company, effective corrective measures to ensure the achievement of business objectives for the year; 1.4 the objective fixed: according to market trends and emerging issues within the company, called special topics in business management strategy session on ... 2.6 compensation and benefits management: policy formulation, improve the pay and benefits system and develop payroll and staff benefits in a timely manner; 2.7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through rational design methods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bjective and fair assessment of the work of the staff, to improve their employees ' work, and continuous upgrading of the working methods and quality; 2.8 employees career planning: according to the reali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any and its needs, identification of occupational needs,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design for its development goals, according to implement communication with staff to modify employee development goals; 2.9 archives: archives of the statistics of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to ensure human 一、声音的特性 【提出问题】 1、我们所接触到的各种声音中~有的听起来很尖、很刺耳~而有的听起来却 很粗、很浑厚。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实际就是指音调的高低。既然声音都是由物

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发表时间:2011-11-07T15:01:42.900Z 来源:《学习方法报·理化教研周刊》2011年第8期供稿作者:赵艳平 [导读] 用生动的故事引入新课,使学生精力高度集中,情绪高昂,例如,讲“重核裂变”时,介绍我国科学家邓稼先研制两弹的故事。 陕西省榆林市第八中学赵艳平 适当的教学情境设计可以使一堂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要求:如何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才能更有效的提起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记忆呢?结合物理学科特点,以及我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总结了以下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一、以灵活多变的引课方式创设教学情境 课前十几分钟,学生情绪高昂,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根据授课内容,选择适当的引课方式,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利用历史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用生动的故事引入新课,使学生精力高度集中,情绪高昂,例如,讲“重核裂变”时,介绍我国科学家邓稼先研制两弹的故事。学生听后兴趣盎然,产生了探求“为什么”的欲望,点燃了求知的火花。又如,在进行“阿基米德原理”这一内容教学之前,可以先介绍阿基米德本人的生平事迹,再以故事形式介绍阿基米德在洗澡过程中忽得灵感,领悟并最后研究得到这一原理的本质。通过丰富多彩的历史背景,使教学更具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内容的记忆也更深刻。 2. 利用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将学生带入求知的情景中。例如,讲“透镜”时提问:近视眼配戴的镜片和远视眼配戴的镜片有什么区别?患近视或远视的病人配戴相应的眼镜后为什么能提高视力?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聚精会神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又如,“既然浮力大小跟物体质量有关,为什么小小的石块放入水中会下沉,而万吨巨轮却能安全在海面上航行呢”?从而使学生能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教师再适时展开对比性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加以说明解释,这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要远比未作任何提问、直接进行实验的效果要好得多。 3. 利用改错创设教学情境 在习题课引入时,抓住物理学习中妨碍学习概念形成和规律运用的常错问题,编制改错题并由此促使学生顿悟,激起学习兴趣。例如,学生对温度、热量、内能的认识有以下错觉:认为“热的物体热量多,物体质量越大热量越多,内能越大的物体热量越多……影响了正确概念的形成。通过辨别改错,让学生激烈辩论,从而弄清原因,理解透彻。学生的疑难得到解决,对后面的学习就充满信心。 4. 利用演示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以感知为基础的,对不同的物理教学过程都可以设计一些新颖的演示实验。例如,在研究“玻——马定律”中,先演示U形管两边带颜色的水等高后,提升或下降U形管自由端,两边便不再等高。这样的引入增加了听课的乐趣,学生急于知道其中的奥妙,引起了学习的浓厚兴趣,课堂自然就生动活泼。 二、教师以课堂教学艺术创设教学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在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1. 利用生动风趣创设教学情境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语言应体现出机智和俏皮。课前,教师要进行自我心里调整,这样在课堂上才会有声有色,才能带着愉快的心情传授知识,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事实表明,教师风趣的语言艺术,能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从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即产生所谓“爱屋及乌”效应。教学生动风趣,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例如,在讲“重力势能”时,可向学生说,当天花板上有一根鸡毛向你头顶上落下时,你将怎样?学生肯定会说:“这有什么可怕的”。如再问,若你头顶上的电风扇落下呢?学生肯定会下意识地手盖头顶说:“那还不赶快跑”。从而说明物体的重力势能与质量有关。 2. 利用课堂形式多样化创设教学情境 实验课可奖励提前完成实验的学生再选做一个或几个实验,鼓励学生动手和观察。对有些教学内容的讲解可由封闭式课堂变为开放式课堂。新授课不局限一种授课模式,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教具、挂图,鼓励学生动手、讨论、争辩、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敢于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对于习题课,可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剖析思路,类比归纳,总结规律。课堂具有浓厚的民主气氛,可消除学生对物理的畏难情绪,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利用丰富的情感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授课时的语言、声调、动作要富有感染力。准确的措词、生动的语言、形容的描绘、柔和的声调、富有表现力的动作表情有机融为一体,使学生在40分钟内不仅学到物理知识,还有一种美的享受。 教学一方面是进行认知性学习,另一方面是情感的交流,两者结合得好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由最初的兴趣,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考。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神情显露及时调控,通过眼神、表情、语言、手势等,对每个学生都赏识和鼓励,使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信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因材施教,善待学生,从学生内心激发热爱物理课和物理教师的情感,形成巨大的“向师力”,让这种学习兴趣转变为自觉学习,自我发展的行动。 4. 利用创造成功创设教学情境 每个人都有一种自我实现,获取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成功时,情绪高昂、兴趣倍增;多次努力仍然失败时,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积极性。其实,中学生感到学物理难并不都是学生的智力问题,相比之下,非智力因素影响更大。因此,给学生创造一个成功的机会,是提高学生学习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设置教学的层次与梯度,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取得学习的成功,使他们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例如,在设置课堂提问的内容与对象时,可根据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以免有些学生答不出产生自卑感。在每单元授课完后,要认真进行单元归类复习,精心设计测试题,对于较难的题目可进行一些暗示,对差生甚至不惜“漏题”,使他们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很大的比重,创设情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生活体验、质疑问难、背景介绍、作品形象、体裁特点、多媒体等方法来创设情境,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及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情境创设兴趣措施 语文教学是中学教学的重点,语文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必须以人为本,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人为本”关键在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走入文本,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走入文本,众说纷纭。创设情境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一、情境教学的概念 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在情境中共鸣,潜意识地进入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的理解教学内容。它具有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为核心,以学生活动为途径等鲜明的特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人格有着独特的作用。 二、情境创设的措施

根据教学需要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始,它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效率。一个精彩的开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拉近教师、学生和文本的距离,从而让他们兴趣盎然地进入学习状态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好奇、求知的情感。那么怎样才能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关键在于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善于创设各种情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创设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情境有以下几个途径: 1.通过学生生活体验创设情境 认知心理学中的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经验构成一种认知的预结构,教师应该把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在课堂导入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课文内容进行比较沟通,可以水到渠成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入课文中,激发他们探究未知领域的兴趣。 2.通过学生质疑问难创设情境 一般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理解不了,或个别同学的突然发现,这些都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及时地创设一些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浅谈如何创设物理教学情境

浅谈如何创设物理教学情境 摘要:“教学情境”一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二是指运用具体生动的 场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物理 教学情境是激发、维持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物理教学;教学情境;创设 物理新教材,呈现给学生和教师的是一幅幅生动的图片和一系列有趣的 资料,新教材根据《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三维目标”的要求,强化了概念和 规律的生成过程,同时根据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尚处于较低级阶段的生理特点,又适 当地淡化了概念和规律的严格体系,给了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和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空间。但为何学生在经过一阶段的学习后,依然感到物理难学,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呢?通过调研,我发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在平常的物理教学中,没有很好地利 用物理学中的“有趣成份”去吸引学生。物理大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 的老师。”在初中阶段,学生还不能从自己生存和发展需要的角度来要求自己,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努力在“兴趣”上做足文章。那么如何才能长久地、有效地维持学 生学习物理的“趣味”呢?我认为创设物理教学情境尤为重要。 什么是教学情境?“教学情境”一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二 是指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 方法。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学情境中的“境”指教学环境,“情”是指老师和学生的心情、感情。有位名师说:“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 意思是盐只有溶入汤中,才能被人们吸收,知识也只有融入轻松愉快的环境中, 才会吸引人情趣盎然地去学习。所以教学情境的本质就是一种优良的教学环境, 这种环境包括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师的肢体语言、教室内的设施设备、多媒体的 运用等等。这种环境的创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对 知识的理解与迁移。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记忆、想象、注意、兴趣等各种心理活动积极作用 的过程。所以情境教学法只有遵循各种心理现象运作的规律来创设情境,才有可 能激励、鼓舞学生,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来。那么如何围绕中学 生的心理特点来创设有效教学情境呢?下面谈谈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情境创设的 几点尝试与体会。 一、创设富有吸引力的物理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是思考的起点,精心创设物理情境是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 重要前提。在物理学习中,只有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其思维才会更加活跃、深刻,才会更富有创造性。新课的导入就是在学习者与新 的学习课题之间创设理想的诱发情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与愿望,自然地进入新课。一堂课如果导入精彩,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 的求知欲望,迅速进入课题思考,进入问题情境中,这对该堂课的成功起着关键 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这个环节上一定要多下功夫,根据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手 段创设精彩的导入情境,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好必要的铺垫。 新课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教师提问、实验观察、相关物理知识或物 理学史介绍、习题解答等。例如在讲《行星的运动》这节内容的时候,笔者从地 心说与日心说之争讲起,从火烧布鲁诺到第谷连续20年对行星位置的观测记录,

初中物理实验方法及案例说明

初中物理实验方法及案例说明

中学物理实验常用方法 一、观察法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总结和思索得来的。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实验,如长度、时间、温度、质量、密度、力、电流、电压等物理量的测量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培养实验技能。大部分均利用的是观察法。 观察是学习物理最基本的方法,是科学归纳的必要条件, 学生对学习活动 的外部表现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记录, 能够为物理概念的形成、物理知识的理解、物理规律的探究提供信息和依据。常用观察方法有: 1.观察重点, 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如做气体膨胀对外做功的实验时,学生只听到“嘭”的一声, 看到瓶塞跳得很高, 对真正需要看的现象———塑料瓶口出现的酒精烟雾却视而不见, 这就需要教师及时交待, 提醒学生, 然后再进行分析。 2.前后对比观察, 抓住因果关系。如学习密度一节时, 我首先让学生区分铜块、铁块、铝块、石块、酒精、水等物体, 通过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软硬来辨认。然后出示用纸包住的相同体积的铜块、铁块、铝块, 怎样区分它们?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 它们的质量不同, 因而得出相同体积的物体质量不同, 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从而引入密度概念。 3.正、反对比观察, 深化认识。在指导学生观察时, 多采用一些正反对比的方法, 可以加深学生理解知识, 拓宽思路。如探究声音的产生, 即无声又有声;探究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时, 即增大气压, 沸点升高, 减小气压, 沸点降低。 二、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指一个物理量与多个物理量有关, 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 分别加以研究, 最后再综合解决。利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有利于扭转“重结论、轻过程”的倾向,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使学生学会学习。如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的电阻都有关系, 研究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时, 控制导体的电阻不变, 改变导体两端电压, 看导体中电流的变化, 通过学生实验, 得出欧姆定律I=U/R。另外,研究导体的电阻大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液体压强的大小、浮力大小、动能和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摘要: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乐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6B-0063-01 教师要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任务驱动学习,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指导学生体验和感悟学习内容。如果语文教师独具匠心地根据授课内容设计入情、入境、入眼、入心的情境,就能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在知识的殿堂自由飞翔。创设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乐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积极作用。笔者认为,语文教师精研教学环节,因时,因地,因人,创设不同情境语文教学会事半功倍。 一、创设语言情境,交汇情感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课伊始,要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进入教师的教学情境,需要教师抓住导入环节,利用引人入胜的语言情境,用教师的情感描述感染学生,用深情吸引学生。例如教学《怀念母亲》一课,重点

在于使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作者的情感相互激荡产生共鸣。于是,笔者设计了一段深情的导语:“假如,假如有一天母亲离开了我们,再也不能喊你的乳名叫你起床,为你准备早餐。假如,假如你又遭遇了一些挫折,痛苦的你该向谁倾诉,在谁的怀抱里求得安慰?这世上,比天大的爱,叫母爱,这一路,最悲痛的事,是母亲的永远离开。生我养我的是母亲,还有脚下的这方故土,当我们长大,或许会漂洋过海离开祖国,离开扎根于此的故土,那是怎样的一种似浮萍般的孤寂缠绕心头,那无依无靠的灵魂终日游游荡荡无可皈依。是的,正是因为今天要学习季羡林的文学作品《怀念母亲》,勾起了我想到有一天离开母亲的酸楚和无法想象的悲痛,由不得说出了自己对母亲的不舍,和藏在心中这化不开的情结。”发自肺腑的开场白,令学生们一个个凝神屏气,因为对母亲的深深之爱,学生的心弦瞬间被拨动,拉近了与作者的心灵距离,这一巧妙的语言情境强有力地推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创设多媒体情境,激发情感 目前,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现代教育,成为课堂教学一种主要手段。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制作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的动感画面让学生情随境转,学习兴趣大增,乐趣无限,成为教学的助推器和学生求知欲望的催化剂。诗歌《欢庆》一课,色彩明快,激情饱满,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通过多媒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