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设置

高校课程设置
高校课程设置

高校课程设置

教育界公认的大学产生于中世纪的欧洲,最初是由老师和学生行会组建而成的,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学者的,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教学活动。当时的课程内容很单一,主要设有神学、文学、法学、医学四科,为贵族培养牧师、医生、律师等,大学进行的是一种职业教育。在黑暗的中世纪,神权高于一切、控制一切,因而大学成为神权的附庸。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了反动、愚昧的神权统治,大学里的人文主义教育兴起,它主张追求纯“文学”、历史、诗歌和艺术。主要开设了语言文学、诗歌、演讲术、历史学和拉丁文学等。18世纪60年代的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以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高等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各国开始了对大学的价值取向的思考。大学的本科教育是培养通才还是专才?是以普通教育(通识教育)以中心,还是以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为中心?不同的价值取向决定着高校的课程内容设置的倾向性。怎样的课程设置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怎样的人才培养才能使学生更适应社会的发展?各国都是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地完善高校的课程设置。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几个国家的名牌大学的课程是如何设置,对我国又有哪些启示。

美国大学课程设置——以哈佛大学为例

哈佛大学作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它的课程改革一直受到各国的关注。1869年,哈佛校长艾略特大力倡导选修课,推行专才教育;1909年,哈佛新校长劳威尔采用集中课程和分配课程,以求在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寻求一种平衡。1945年,哈佛校长科南特发表“红皮书”,宣称学生必须进行普通教育。1987年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提出用“公共基础课计划”替代哈佛大学长期实行的“普通教育大纲”。1986年哈佛大学校长博克的《高等教育》一书问世,强调普通教育的重要性——“本科生应该通过主修一个学科获得大量深入的知识,并且通过注意几个不同学科的学习获得大量广博的知识。”

哈佛课程设置1

哈佛本科生现行课程包括三个部分:专业课、选修课和核心课程。按规定,学生在所选的32门课中,专业课为16门,选修课8门,核心课程8门2。三类课程的整合,为每个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充分体现个性特征、适应当今社会发展打造了一个可供调节的知识平台。

专业课是学生在所选专业内要求学习的课程,包括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及最新发展趋势,可供选择的知识范围很广,要求帮助学生培养分析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选修课可选修哈佛本校开设的课程,也可选修哈佛所在的波士顿地区与哈佛建立有合作关系的大学里所有课程,包括辅修科目。选修课帮助学生学习他们想学的学科,发展自己的爱好、兴趣和特长。

核心课程是哈佛大学独具特色的课型。现行核心课程分为7类学科领域:外国文化,历史1周海涛.大学课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0

2郝平、程建芳.创新与挑战—世界名校鉴[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25—126

研究,文学和艺术,道德理性,自然科学,社会分析,数量分析。每类学科都包含若干相关课程。外国文化课通过介绍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学习美国以外的人类文明,让学生了解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怎样观察世界,为他们在看待本土文化时提供一种较广阔的视野,现设26门课。历史研究课通过研究历史使学生获得历史知识,包括对历史事实、历史事件及其过程的学习,学会用历史的眼光认识世界,现设31门课。文学和艺术课包括三部分内容:文学作品(15门) 、视听艺术(19门) 、文化背景(17门) ,目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绪,以及对文学艺术作品的批判性理解能力。道德理性课主要是对于道德的选择和价值观方面进行的思辩,培养对道德问题的判断能力和探索理性选择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正义、义务、个人责任、忠诚和勇气等观念,设有11门课。自然科学课通过介绍有关科学方面的重大理论和发现,包括介绍被发现的科学原理和规律,如何被发现,特别是科学发现过程中观察和实验的重要作用,从而加强学生对科学的总体理解,在增长科学知识和获得能力的同时,逐步形成对待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的科学态度。社会分析课主要是通过对社会科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加深对现代社会中人类行为的理解,开设有13门课。数量分析课主要用来发展学生对于数量分析的技巧,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些知识和技能是十分重要的。全美人文科学中心前主席C·弗兰克曾指出,核心课程教育能使你“对生活有多纬度的理解,你不会对事件仅仅做出被动的反映,也不会仅仅只从个人的角度去关心它们,至少你可以把自己的命运看作是人类环境和人类命运的反映。”1

专业课、选修课和核心课程三类课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核心课程为学生奠定一个广博的基础,为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系列共同的课程,使他们能较为全面地了解人类知识;选修课为学生在专业课和核心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兴趣, 更广泛地接触新的领域;核心课和选修课同时为学生选择专业提供指导;专业课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学生选修课的范围。

在哈佛文理两所学院为本科生开设的2500多门普通教育课程中,人文科学占40% ,社会科学占31% ,自然科学占19% ,其余为跨学科、专业预备科、工程学方面的课程。170多年来,哈佛大学课程体系从“选修制”到“核心课程制”,经历了一个“肯定- 否定- 再肯定”的动态发展过程,并始终坚持改革与创新,使之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从而形成了框架基本稳定、变中求新、动态发展的哈佛风格的课程体系。

日本大学课程设置——以名古屋大学为例

进入90年代,特别是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出现的创新经济发展日本高等教育,开始了战后第三次重要改革。此次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大学办学的个性化、综合化和国际化,建立一个适应新世纪社会变化、注重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体现终身教育思潮的高等教育体系。日本文部省就大学课程设置等内容,提出改革1956年颁布的《大学设置基准》,规范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大学本科实行“二·二分段制”2。按规定,大学课程包括专业教育课程、普1哈佛校长坦言挑战[N].中国教育报.1998.5.4

2周海涛.大学课程研究[M].北京:中四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51-62

通教育课程(即一般教养课程) 、外语课程和保健体育课程四大类。其中普通教育课程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个部分。所有新生入学后首先接受两年普通教育课程、外语课程和保健体育课程,修满规定的学分(36学分以上) ,后再到各自的学部(即系科) ,学习两年专业课程,最终完成大学四年的本科教育。日本大学这种课程模式被称为“二·二分段制”模式。按照规定,日本大学本科毕业至少要修满124学分,其中普通教育课程36学分,外语课程8学分,保健体育课程4学分,专业课程76学分。名古屋大学规定为140学分。就“二·二分段制”而言,日本大学重视普通教育课程教学,注重它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思考力、分析力和表达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然而,在四年的学习中,由于普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教育截然分开,造成二者脱节,不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整体的了解和学习,同时,部分普通课程与高中学习内容重复,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991年文部省对《大学设置基准》中有关课程设置条目加以修改,提出了新的课程设置原则,即“编排大学课程时,在考虑传授各个专业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必须适当注意培养学生广泛的修养、综合的判断能力和丰富的人性”。1994年日本名古屋大学实行了出台了新的课程设置“四年一贯制”。“四年一贯制”课程体系包括四个部分:专业类课程、主题课程、开放课程、语言文化综合课程。

专业类课程分为专业课、相关专业课、专业基础课A、专业基础课B 和研讨课五种。根据全校课程计划,前三种课由各学部按学科负责开设;后两种课属公共课。学校“四年一贯制教学计划委员会”及其所属各专门委员会负责统筹全校的公共课。通过专业课程学习,使学生适应当今世界技术革新和高度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培养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

主题课程是全校公共课程,分为基本主题课和综合课两种。基本主题课包含三个主题:世界与日本;科学与信息;健康与体育。各主题之下可设有若干分支主题,并围绕分支主题开设一系列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学生适应日本社会国际化、信息化、高龄化的发展趋势,使其掌握与现代日本社会的上述三大基本问题相关的知识,淡化文理科的界限,让学生了解当今人类社会许多重要问题。

综合课程为二至四年级学生开设,主要特点是“综合”。这种“综合”是全方位的,不仅将课程内容综合,任课教师也从跨学科的角度合理配备。名古屋大学所有学部和研究所都参与综合课程的教学工作。综合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踏入社会生活后,能审慎地对待技术、经济和文化的变革和多样性的问题,在现代环境中更有信心地工作。

开放课程是各学部开设的专业课程,也容许其他学部学生选修,为的是满足所有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多样性的需求。

日本大学新的“四年一贯制”课程体系是对应新时代挑战进行改革的产物,它将对培养全面发展的、国际性、创新型人才发挥重要作用。经过一个时期教学实践“四年一贯制”课程已经显示出其优越。名古屋大学在评估新课程体系时指出,综合课程和开放课程最能体现

综合大学的特点和优势,对于实现现代大学的教育目标大有作为。日本产学恳谈会认为,培养富有创造性和主体性的人才是日本的当务之急,学校教育应该为大力培养创造性人才做贡献。而这样的人才应具有高尚的伦理性、综合性跨学科教养,研究的问题应该与现实社会、人类社会密切相关,具备问题意识和哲学思想,具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四年一贯制”课程体系为培养创造性人才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法国大学课程设置——以巴黎理工学校为例1

理工学校创办初期,其宗旨是“为炮兵、军工、公路桥梁、民用建筑、采矿、造船、地形测量等部门,以及为自由从事需要数理知识的职业培养人才。”为此,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该校的教学特色是重理论,重数学,并以出色的教学和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每一种学科都会对其他学科做出贡献。数学曾经被视为科技领域最重要的语言,但在现代科学领域,它已不再是惟一的语言。学校要求学生先学物理和力学,并以此为基础学习数学。数学要充当为其他学科服务的“公仆”,成为与其他学科合作的伙伴,教学中注重的是多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课程体系的变化反映了理工学校在“继承、革新和协调”三者间不断探索的办学特色。

理工学校校长让·诺瓦克在北大百年校庆举办的“世界名校校长论坛”发表讲演时指出:“理工学校一向以培养胸怀开阔的、可以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应付复杂世界的人才为自豪。因此,我们希望给我们的学生一个广阔的科学文化视野,以便他们能进行对比。我们非常强调这些能力,因为非研究人员只专一门,而不敢尝试自己专业以外的领域是很危险的。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的教学大纲中除密集的综合科学课程外,还要保持人文科学和体育的原因。”诺瓦克先生这番话清楚地阐明了理工学校今日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观。长期以来,该校以培养工程技术人员为主要目标。但是,近二三十年来,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迅速提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急剧变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使得法国人越来越深刻认识到,专业人员的培养单靠知识积累已经远远不够,大学必须通过多科性(或多面性) 综合培养,使他们不仅能适应企业对技术和经济的需要,熟练地解决本专业的技术问题,同时还要依据市场的变化,顺利地从一个技术领域转到另一个技术领域,并且有能力解决传统上由社会学家和伦理学家解决的相关问题。另一方面,毕业生职业领域也发生较大的变化,从事传统的技术和制造行业里就业人员出现多向分流,越来越多的则是转向信息、管理、财政、商业、新材料、科研等新兴行业。因此,无论是以往的“数学领先”,还是“物理领先”,都不再能满足科技发展和职业变化对人才的要求。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学校必须使学生构建起新的知识结构,在教学培养方面进行革新和协调。正如教科文组织在《政策性文件》中指出的那样:在当今经济与技术不断提出各种任务,以及社会和文化发展不断提出新要求的迅速变革的世界中,高等教育面临多种挑战,职业界要求大学提高学生的智力和素质,使他们适应技术、经济和文化的变革和多样性的发展趋势。

1邢克超,李兴业.法国教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56

具有培养能应付迅速变化的复杂世界的人才的理工学校,以其特有的“常新”的特质,依照今天的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来塑造理工学校今天的新貌。科学与文化融合的多面性综合培养成为理工学校新的教育方式,并由此改变以往那种技术与社会、科学与文化之间的传统的对立,把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教育同与对他们的经济、社会和世界文化新秩序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的教育同步进行。具体而言,多面性培养包括四个部分:科学基础理论教育、应用技术科学教育、“非技术”教育、实践性教育。

科学理论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主要学习共同基础课,包括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量子论、统计物理) 、经济学等。扎实掌握基本理论,不仅能解决高水平的问题,还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工程科学技术。要使学生懂得“一切技术都是从科学基础导出的”。

应用技术科学教育与科学理论教育相辅相成,采取“工读交替”的方法,将校内教育与实际部门实习结合,让学生以不同身分多次到实际部门实习,通过实践性教学对学生加强工程训练,开展应用研究,了解企业的运行过程,促进学生工程素质(企业家态度、适应能力等)的养成。

“非技术”教育以往被称为“非科学性学科”教育,主要学习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它们越来越成为专业人员培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应该看到,现代工程已经不单是技术问题,它的最终解决往往广泛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等多种领域,甚至影响到人类生存。另一方面,对文化而言,要想使现代文化得到最优美的表达,也需要把它置于现代智力的背景下,否则也会毫无意义。“非技术”教育课程通常采用各种研讨班形式,如普通文化研讨班,内容涉及文学、哲学、经济、电影学、历史等。为学习外语开设的文化研讨班,主题选有英国文化、德国文化、美国文化、中国文化等,让学生不使用母语而直接接触不同背景民族的多样性文化。理工学校的这类课程与哈佛的外国文化课,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是非常相似的。

三所大学课程设置的共同特点

1.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无论是哈佛的核心课程,还是名古屋大学“四年一贯制”,或是理工学校的科学与文化交融多科性综合培养,其指导思想,是要求学生既要学习专业知识,又要学习较广泛的基础知识,强调培养作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2.注重课程设置的综合化。课程设置综合化是三校现行课程体系中一个突出的共同特点,即改变以往一般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分类设置课程的传统做法“, 以一种跨学科的方式组织各门学科而不是按照一个等级结构来组织各门学科”,这样有利于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充分体现诸学科内部的相关性及完整性,从而使学生避免那种对所有“孤立的学科的总和意味着什么都模糊不清”的状况,减少由于知识被人为的划分所造成的知识割裂与世界整体性之间的矛盾,帮助学生对应现代社会中日趋综合化的各种问题。

3.注重课程设置的知识有效性。所谓知识的有效性就是知识的有用性,即知识的价值。在知识激增(知识爆炸) 的今天,最有价值或最有用的知识就是那些迁移价值最大的知识,如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技能。课程设置的有效性,按照哈佛的观点,核心课程的价值就在

于“帮助学生了解在那些哈佛大学教师们认为对于本科教学不可或缺的领域里人类处理知识的主要方式,向学生显示现成的知识和探索知识的形式、所需要的不同的分析手段,这些手段的使用方式,以及它们的价值”,而不是仅仅让学生了解人类现成的知识宝库。特别是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分析知识的方法,批判地看待事物,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成为终身的独立性学习者。因此,那些关于“事实”的知识,罗列历史事件和描述性的知识,只能属于迁移价值最小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是不会被列入核心课程的。在哈佛的课程设置中,很少出现“概论”之类的课程,原因就在于此。相反,那些能够反映参与历史事件人们的思想状况、并对他们看待现时事物具有借鉴意义的知识,即具有较高迁移价值的知识才会被列入课程体系。其他两校课程设置的变化,同样可以看出在课程设置中对于知识有效性方面的选择。

4.注重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主要体现在,无论是课程的类型、选课的方式,还是教师授课的形式,都给学生留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同一类别课程为学生提供多种课程,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需要或爱好的课程。巴黎理工学校认为,随着学生选择自由的扩大,也就是他们独立地做出多科综合的责任在增大,要把学习的责任逐阶段地交给学生自己,最后达到使他们能有充分的选择自由,即获得为自己行动负责的自由。

5.强调课程设置的国际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化进程加快和新思路的大量涌现,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明显加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 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指出:“高等教育结构拥有利用国际化来填补‘知识空白’和丰富各国人民及各种文化之间对话的很大优势”,报告还将“国际合作”首次被列为大学基本职能之一。面对当今世界的国际化潮流,三校在构建各自的课程体系中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本国以外的人类文明,为他们了解不同文化传统的人们如何观察当今社会、处理世界事务、正确对待本土文化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国际视野。课程内容的国际化,反映了当今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与美、法、日的课程设置相比,我国的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高等学校课程设置中普遍呈现各种类型的“拼盘”,即“拼盘式”课程模式。其主要课程类型一般分为三大块:普通教育课程、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每类课程当中也设有必修课和选修课,有的学校还设置了专业核心课。不过,这种核心课过于“专”,与哈佛核心课程有实质的不同。就总体而言,我国大学现行课程设置的基本状况是“拼装多,整合少”。要看到,哈佛等三校课程体系并非是几大类学科简单的拼装,而且每类学科里的课程也不是单纯传统课程的叠加。他们所主张的是课程设置应体现社会发展和科学世界的整体性,以及学科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关性;同时,每类学科中课程的开设也要体现时代性,体现学科自身的发展、前沿及探索性1。

1李兴业.美日法三国名牌大学本科生课程体系改革及启示[J].2002.1

我国的课程设置还是带有较浓厚的“专才教育”色彩1。具体表现为:第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本科教育课程设置的核心理念;第二、课程设置突出了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本位思想,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要内容的必修课程所占比例达到70%左右;第三、过分强调专业化,相对淡化人文学科知识素养的提高。第四、本科教育课程设置虽借鉴哈佛课程设置的方式——学生进校之后,大一大二不分专业,先学专业基础课,大三再分专业教育,但是这种基础课程设置,除了“两课”、公共外语等课程之外,其他基础课程都只是具体的系、院的专业基础课,在大三分专业时,一般也只能在本院系之内选择专业,较少有跨院系选专业和课程的。

课程设置具有专一性。国外的三所大学都力图为学生提供一种广泛的综合课程体系,以便在多学科的知识综合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因此,其课程设置关注的焦点是:“学生智力和思辨能力的发展,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数学运算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第二语言以及道德思辨与谈判技巧等;多元化的探索和获取知识途径与模式的建立;社会、公民和全球性(跨文化)知识的开发;个人知识体系与价值观的形成;学习的集中与整合,建立跨学科课程,为学生的生活和职业选择创造更多的机会之门,相比之下,中国大学的课程体系则比较“专一”,课程设置重视专业知识的全面性,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综合性和广泛性比较欠缺,专业课程以外的广域课程比较单调,这种“专才教育”的课程设置理念深深地烙上了我国几千年来“术业有专攻”的思想痕迹。

结论

中国的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很多都是效仿其它国家,先是效仿前苏联培养“专才”,后学美国哈佛培养“通才”,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历史还很短,适当的借鉴是必要的,而如照搬的痕迹过重,就会出现很多问题,毕竟每个国家的文化历史背景不同,经济实力不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我国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多样性,创新性不足;选修课设置的基础性不够;学生选择课程的盲目性,应付性等。谁来决定高校的课程改革,如何对我国的高校课程进行改革,都是值得我们来讨论的问题。

1乔连全,殷小平.中美大学校长纵论通识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06(1)

珠宝鉴赏课后习题答案上海高校课程中心

珠宝鉴赏课后习题答案上海高校课程中心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1 【单选题】(1分)何为红宝石 A.红色的刚玉宝石 B.红色的宝石 C.红色的单晶宝石 D.红色的南非宝石 正确答案是:A 2 【单选题】(1分)“亚历山大石”是指 C A.变色的石榴石 B.变色的刚玉宝石 C.变色的金绿宝石 D.变色的碧玺 3 【单选题】(1分)宝玉石必须具备的条件 C A美丽、耐磨、稀少 B.美丽、耐腐蚀、开采困难 C.美丽、耐久、稀少D.美丽、耐久、开采困难 4 【单选题】(1分)不属于有机宝石的是 C A.珍珠 B.琥珀 C.欧泊 D.珊瑚 5 【单选题】(1分)商业上“紫牙乌”宝石是指 C A.尖晶石 B.石榴石 C.刚玉 D.碧玺 1 【单选题】(1分)钻石的4C质量评价包括 A

A.颜色、净度、切工、质量 B.颜色、净度、切磨比例、重量 C.色彩净度切工重量 D.颜色、瑕疵、切磨比例、质量 2 【单选题】(1分)钻石的净度分为 A 、VVS、VS、SI、P 、SSV、SV、SI、P 、VSV、VS、SI、P 、VVS、VS、IS、P 3 【单选题】(1分)蓝色天然钻石 B A.含有B元素不导电 B.含有B元素导电 C.含有N元素不导电 D.含有N元素导电。 4 【单选题】(1分)浅黄色钻石是由于 B A.含有微量H元素 B.含有微量N元素 C.含有微量B元素 D.含有微量C元素。 1 【单选题】(1分)优质祖母绿的产地是 B A.巴西 B.哥伦比亚 C.赞比亚 D.坦桑尼亚 2 【单选题】(1分)祖母绿和海蓝宝石是:B A.相同颜色不同矿物 B不同颜色相同矿物 C.相同颜色相同矿物 D.不同颜色不同矿物 3

课程设置及实施计划方案

旺中心学校课程设置及实施方案 (试行)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华人民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精神,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旺中心学校课程。课程设置体现了先进的全面素质教育思想,符合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遵循了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

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二)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三至九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一至九年级设艺术课,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德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设置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提供各门课程课时的弹性比例和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四、课程设置

高校自身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高校自身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从教育部2021年确定9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以来,我国各类高校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创业教育,取得了部分成果。2021年,教育部召开了全国“推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视频会议,并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标志着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将进入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的全面推进阶段。 一、高校创业教育的产生背景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而产生,体现出显著的外力推动型发展特点。 1.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迫切需要创业型人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外延式发展,主要依靠出口拉动、外资拉动。随着改革不断深入,经验告诉我们,经济的深入发展,必须走出一条内涵式的内循环发展道路,以创业活动为内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为了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迫切需要创业型人才。 要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自主创新人才不足,这需要我们用新的目标、新的视野、新的理念、新的举措来办好高等教育,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人才。 2.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迫切需要创业型人才 虽然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已开展了近10年,但是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5%。在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一般占20%-30%。并且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也比较低,5年内仅有5%能够生存下去。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创业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的应试教育是以分数和升学率作为最主要的评价标准,其核心是“学术化”的知识传授模式。这种模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治课课程设置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治课课程设置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治课课程的设置 根据《教育部关于调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治课课程设置的通知》(教考试函〔2006〕2号,以下简称2号文)文件精神,从2008年10月开始,调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治课课程设置,有关规定如下: 一、调整后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治课统称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课。 二、根据2号文件要求,从2008年10月开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不再安排现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概论”、“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5门公共政治课课程的考试。只按全国考办的考试时间安排表安排“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 三、2008年7月前(含2008年7月)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考生,已取得高等教育自学

考试现行的公共政治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概论”、“法律基础与思想道德修养”、“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一门合格成绩的,其成绩继续有效。2008年7月后尚未取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科、本科(基础科段)或本科(独立本科段、本科段)专业全部公共政治课课程合格成绩的考生,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考试的规定详见附件二。 四、2008年6月申请办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的考生,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治课调整前的考试计划执行。从2008年12月开始,申请办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的考生,已取得本专业2门以上现行公共政治课课程合格成绩的,可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治课调整前的考试计划执行,否则,一律按调整后的有关规定执行。 附件: 一、教育部关于调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政治课课程设置的通知

《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 导纲要(试行) 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以下简称高职高专)体育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不可替代性。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高职高专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53号)文件精神,特制定本纲要。 本纲要是国家对高职高专院校在体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高职高专院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和对体育课程建设与评价的主要依据。一、课程性质 第一条体育课程是高职高专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达到增强体质(体能)、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促进体育素养与健全人格养成,提高职业准备水平为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高职高专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二条体育课程是寓体育知识技能学习掌握与运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教育、职业综合素质养成教育于体育学习活动之中的教育过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目标 第三条基本目标 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至少熟练掌握一项体育运动的基本技战术;全面发展体能素质;养成自觉参与锻炼的行为习惯,提高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形成健康的

心理品质、良好的人格特征、积极的竞争意识以及团队合作态度。 第四条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是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基础上,针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及高职高专的专业特性制定的。 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处方,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知识素养、体育运动技能水平和体育观赏能力,形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与提高终身体育的能力。 结合今后从事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利用体育的手段,掌握发展职业体能的方法,了解常见职业性疾病的成因与预防与体育康复的方法,促进良好职业综合素养的形成。 三、课程设置与结构 第五条各普通高职高专院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列入课表的必修课教学时数不得少于108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评奖评优的必要条件之一。 第六条学校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打破原有的院(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各校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项目数应不少于8个;学生接受同一项目的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学年。 第七条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应根据学生体育兴趣、专业(群)人才培养实际需求开设体育选修课。对部分因病、因伤、肢体残疾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要学习目标的体育课程。 第八条要强化学生顶岗实习期间体育锻炼工作的管理,保证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落实。 第九条应努力将公共体育课教学与专业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索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索 摘要: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目标体系、内容体系、保障体系三个方面构成。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的本质是一种素质教育,其基本内涵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创业教育课程既是创业教育的形式,也是创业教育的平台和依托。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如何构建一套适合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并依托这个载体对大学生实施有效的创业教育,是当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我国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发展从时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高校自主探索阶段。从1997年~2002年4月,许多高校都做了有益的自发性探索。如1999年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在全国高校产生了广泛影响。第二阶段是创业教育试点阶段。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等九所创业试点院校,这些院校分别通过各自不同的方式对创业教育的开展进行了实践性探索。第三阶段是课程教学实施阶段。高校在试点探索的基础上,开设选修课,出版相关教材,如“创业学”、“创业管理概论”等。我国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过程中,形成了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以学生整体能力、素质提高为重点的创业教育”,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侧重点的创业教育”和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式创业教育”三种比较典型 的创业教育模式。但总体而言,创业教育仍处在摸索阶段。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构建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高校对开展创业教育认识不足 一方面是各高校对创业教育在新时期的战略意义缺乏明确认识;另一方面缺乏创业教育科学的指导思想,对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不系统、不深入,在开展教 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阻碍了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开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及实施方案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进度表 专业资料

专业资料

思想政治理论课行课学院安排 专业资料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实施细则 一、课实践 (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践 项目名称:社会现实问题调查 1、组织方式和实践类型:实践教学以学生个体为研究主体,实践教学的类型为社会调查。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容,开展社会现实问题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 2、教师职责:(1)结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容,提出调查的具体要求;(2)指导学生拟定专业资料

调查计划、撰写调研报告,评定学生团队及个人的成绩;(3)形成指导教学过程中的书面材料;(4)完成对该项实践教学成绩的评定。 3、教学学时:8学时。 4、成绩评定:实践教学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调研报告评定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 项目名称:经典著作阅读 1、组织方式和实践类型:实践教学以学生个体为研究主体,实践教学类型为经典著作阅读。学生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理论教学容,阅读一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通过学习思考撰写读书笔记。 2、教师职责:(1)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重点,提出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拟订学习进程安排和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2)完成对实践教学成绩的评价。 3、教学学时:8学时。 4、成绩评定:实践教学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实践教学研究报告评定。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 项目名称:中国近现代重要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述评 1、组织方式和实践类型:实践教学以学生个体为研究主体。学生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理论教学容,选择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专业资料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

[提要]建立适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立足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探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的内涵,并结合素质模型框架设计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力图为高校有效地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提供思路和范例。 关键词:素质模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高校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我国高校教育中已形成广泛共识,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新方向的切入口。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的创业教育可追溯到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的国内首届创业计划大赛,随后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形成了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创新创业教育中,课程建设亦是一个核心问题,但是,高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尚未形成系统的创业课程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尚未融合。高校没有把创

业能力培养看成是主流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没有将创业教育融合到整个教学体系中,使创业教育与学科教学、与专业教育脱节。其次,创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学科化、体系化尚未形成。大部分学校开设了相关的创业课程,但仅仅是孤立的课程,与其他课程不衔接。当前,各高校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系列教材和教学目标,创业教学内容因学校、教师等因素有很大差异。许多高校的创业教育教材只是把经济管理、财务会计、法律法规等学科与创办企业的相关理论和创业案例进行简单堆砌。基于此,高校有必要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模式。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模型构建 素质模型(又称胜任力模型)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目前已成为管理界和心理学界研究的前沿问题,随着素质模型理论研究的日益成熟,其他行业和领域也纷纷引入。根据素质洋葱模型,笔者构建出了以创新创业人格特质为中心的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维素质模型框架。(图1)在图1中,创新创业人格特质处于内核位置,对其他显性素质具有动力、定向、支持、强化作用。创新创业人格是一个人的创新创业素质中的调节系统。创新创业人格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整体,主要包括意志力、创新、坚韧、责任心、冒险和挫折承受力等。这些特征是相互联系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人的行动进行调节和控制。创新创业认知和态度参与并决定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具有导向作用,最终决定能否给我们带来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创新成果。创新创业知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大纲

《纲要》自2002年新学年开始先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施行,以取得经验。2003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所有普通高校中施行。各地、各校在施行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告我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已经施行《纲要》的学校即不再施行教体〔1992〕11号文件。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批准发布实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精神,在总结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本纲要。 本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 第一条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二条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目标 第三条基本目标 基本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分为五个领域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大学体育课程

课程教学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课程性质: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课程任务:使学生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及运动技能,增强体能;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1、通过体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质、健康与体育的关系,为体育锻炼提供有效的指导; 2、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3、发展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增强体质; 4、了解各项规则与裁判法,提高欣赏高水平比赛的能力; 5、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团结协作、敢于竞争的优良品质。 教学要求: 1、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实效的原则。以学生的需求、气候情况、场地器材为基本出发点,力求课设置的新颖性,多样性,注重实效,实事求是; 2、教师要以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线,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安排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把体能的发展与知识技术技能有机结合起来; 4、教师必须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避免伤害事故。 三、教学内容 (一)体育基础理论

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30学分) 一、课程性质 《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是全校毕业学生的一门任选课。 二、教学目的 通过实施系统的就业指导教学训练,使学生了解就业形势,熟悉就业政策,提高就业竞争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了 解社会和职业状况,认识自我个性特点,激发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了解就业素质要求,熟悉职业规范, 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就业与创业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提高就业竞争力及创业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教学与训练相结合,以讲座为主的方式进行,主要采取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训练、小组讨论、师生 互动、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要求 1、结合需求,全程指导。从新生一入学到毕业,根据市场需求,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需要,分阶段循序渐进地 组织、渗透和强化就业指导,突出就业指导的教育和服务的功能。 2、加强就业形势和政策的宣传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针对当前学生就业中面临的各种问题,结合学 生自身特点,介绍就业形势,讲解就业政策,指导学生树立竞争就业和自主创业观念,掌握就业政策,学会依法维护劳 动权益。 3、充分运用现代化训练技术和手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就业指导教学与训练,动员学生全身心地参与。 4、强化整体教学训练效果。注重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的结合,保障训练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加强课堂训练和课 外指导的结合,保证就业指导的训练时间;注意团体指导与个体指导有机结合,强调有针对性地个别指导。 5、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训练和指导。在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内容开展就业指导教学训练的同时,要结合实际,探 索新的就业指导形式和方法。 五、课程设置与安排 本课程采用模块式教学训练方法,各模块具有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同时也具有相对独立性。根据各模块的特点,由学院领导、职能部门、不同专业教师主讲。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1

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1-2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3-6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第七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学科:两种内涵,一种是指学术的分类(广义)。另一种是教学科目的简称(狭义)。 ●专业:指专门职业(广义)。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专业,即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 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 ●专业的(狭义讲)三层涵义: 1、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或教学形式。 2、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的。 3、与社会职业分工相适应的。 ●课程(斯宾塞——最早提出使用课程这一概念): (狭义)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广义)学校教育中对实现教育目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与经验、活动(即:隐性课程)。 ●课程的分类: 1、按侧重点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2、按分科型或综合型分为课程和核心课程。 3、按层次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 4、按选课形式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5、按课时多少分为大、中、小、微型课程。 6、按内容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7、按计划和目的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学科、专业与课程的关系:学科知识是专业的内核,是课程的来源;专业是社会分工、 学科知识和课程授受三位一体的组织形态;课程是学科划分和专业差异的表现形式。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 ●专业的形成: 1、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 2、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 3、缘起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 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 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 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 4、专业范围覆盖面较宽广; 5、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 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我国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教训: 1、教育既为经济的发展服务,同时教育的发展又应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特别是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2、“条块分割”的体制导致专业发展的盲目性,造成了某些的重复建设; 3、偏重数量发展,导致质量下降。 ●课程编制的工作包括:确定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编写 教科书。 ●教学计划:由专业培养目标、学习年限(学分总计)、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和学时(学 分)的分学期分配。 ●学分制教学计划:由普通教育、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三大板块构成。 ●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其编写原则(或要求):1、明确的目的性;2、前 沿性;3、思想性;4、启迪性;5、教学适用性。 ●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 量的重要保障。 ●大学教材的基本特点: 1、不仅要为教师服务,同时要为学生服务,便于他们独立钻研; 2、不但要反映科学知识与结论,还要反映知识获得的过程;

2018 课程设置与实施方案

2018年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绥滨县第一小学 2018年2月27日

2018年第一小学课程设置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推后全省中小学生早晨到校时间的通知》。 《通知》指出,决定从3月1日新学期开学起,全省小学生、初中生早晨到校时间不得早于8∶00,高中生早晨到校时间不得早于7∶30。 一、合理安排上下午课时 在执行国家规定的小学周课时一二年级30个标准课时、三至六年级35个标准课时,各地各小学要按照《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科学论证,大胆创新,合理安排上下午课时及课时教学时间。在保证国家规定的教学时间总量的同时,每课时教学时间40分钟或35分钟。也可长短结合。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应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

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逐渐增加。 (二)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设置综合课程和校本课程。1-6年增加了社团和经典诵读,3-6年级设置了法制、国防、禁毒和预防艾滋病。以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社会性逐步发展,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多种艺术,提高审美情趣。 (三)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制定课程标准,以保证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并划定课时比例,提供地方、学校、学生对课程选择的可能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学校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颁布的课程计划,根据《鹤岗市教育局关于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的指导意见》,制订本方案: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构建

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构建 当前,我国正大力加强高校创业教育,其中,以自然学科为基础、着重分析自然科学和生产应用领域的理工类高校因在创业教育中注重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同时也存在着“竞赛风”严重、商科与理工科融合较为不易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进行深入研究,在了解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原因,构建一套可行的实施方案。 一、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及思考 (一)理工科高校教育的本质 理工科高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两栖人才”——具有学术探究能力的研究型人才以及具有技术应用能力的就业型人才,注重专业技能的提升和专业知识的应用,从专业知识的输入和应用、创新能力的输出两方面综合考虑制定培养模式。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创业教育旨在培养高校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品质,由专门设立的机构组织和在校老师共同开展,通过联合教学等模式,将学生的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使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创业技能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 (三)理工科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问题,自主创业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就业的必然趋势,对促进社会经济的改革,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随着经济、科技全球化,中华民族要在世界競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做“人才强国”,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第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国家现如今更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理工科高校学生专注于专业知识与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有着较强的探索创新精神,硬实力较强;但其组织社交、口头表达和沟通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欠缺,软实力较弱。而创业教育不仅涵盖了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的知识,更注重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弥补理工科学生这方面的不足。 二、南京市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本研究通过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四所南京市理工科高校(河海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创业教育的现状进行了

高等学校专业设置汇总表

附件1: _________年度高等学校专业设置汇总表主管部门:(盖章)填表时期:年月日 序号学校名称(全 称) 专业 代码 专业名称(全称) 修业 年限 学位 授予 门类 师范 专业 标识 所在院、系 名称 专业设置 评议委员 会意见 主管 部门 意见 备注 注:⒈师范专业须在“师范专业标识”栏中注明。师范性质的专业标注“S”,师范兼非师范性质的专业标注“J”。 ⒉撤销专业、调整专业、须教育部审批专业请在备注栏中注明。 ⒊若申请增设《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可授两种(或以上)学位的专业,须选择一种填入学位授予门类栏中。 1 / 16

2 / 16

附件2: 高等学校增设专业申请表(试行) 学校名称(盖章): 学校主管部门: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所属学科门类及专业类: 学位授予门类: 修业年限: 申请时间: 专业负责人: 联系电话: 教育部制

目录 1.高等学校增设专业申请表 2.学校基本情况表 3.申请增设专业的理由和基础 4.申请增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5.专业主要带头人简介 6.教师基本情况表 7.主要课程开设情况一览表 8.办学条件情况表 9.学校近三年新增专业及本年度拟增设专业情况表⒑申请增设目录外专业的论证报告 ⒒医学类、中医学类、公安类专业相关部门意见

填表说明 1.申请表限用A4纸张打印填报并装订成册(各专业应分别装订成册,须教育部审批专业需报材料一式两份)。 2.若为新的目录外专业(无专业代码者),请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按专业的学科属性填写建议代码。 3.在学校办学基本类型、已有专业学科门类项目栏中,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对应的方框中画√。 4. 所有表格均可另加页。 5.本表内容应真实、准确。

体育课程设置

大坡坪学校落实体育课程设置和课时 安排的评价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精神,确保学生在校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我校严格执行和落实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并且做了大量的夯实工作,现对这一工作的展开情况做如下总结: 一、端正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加强学校体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方面,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增长知识、培养品德的同时,锻炼和发展身体的各项素质和能力,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把减负提质工作落到实处。 二、确定活动主题 我运动、我健康、我阳光 三、确定实施对象 全体学生 四、保证活动时间 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时间由早操、课间操、眼保健操、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等活动时间组成。具体安排如下:

1、早操:组织学生在每天早上起床后,开展15至20分钟的早操活动; 2、大课间:在每天上午第二、第三节课之间安排25分钟的课间操,即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 3、体育课:每周3节体育课; 4、课外体育活动:放学后组织不少于30分钟的课外体育活动。 5、眼保健操:在每天上午第三节和第四节课之间和下午第二节课和第三节课之间,一天组织学生做好两次眼保健操。 五、活动内容的落实 每天1小时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是组织广大青少年学生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去,通过身体练习的方式,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强健体魄。其活动内容应结合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各学校实际进行,做到既有规定项目,又有各校特色,同时,所开展的各种运动项目应达到一定的运动密度和强度,真正起到运动效果的作用。具体内容如下: 1、早操的活动得到切实保障:广播体操或自编操、集体跑操等,以集体跑操为主; 2、大课间活动内容丰富:开展第一、二套中学生系列 广播体操、分班级开展特色体育活动。 3、明确体育课内容:按照小学体育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4、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围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开展“锻炼身体、达标争优”活动。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篮球、排球、乒乓球、足球、踢

在线精品课程建设方案详细

... 《网络营销》 在线开放性精品课程项目建设方案 商贸管理学院 二 0 一七年十二月 目录 一、课程建设思路与目标 (1) (一)建设思路 (1) 1. 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1)

2.课程建设的现实条件 (1) (二)建设目标 (1) 1.课程建设的特色 (1) 2.建设目标 (2) 二、课程建设的内容 (4) (一)建设内容与进度 (4) (二)教学主要内容 (5) (三)建设具体措施 (5) 四、建设预期效果、验收要点 (9) (一)预期目标 (9) (二)验收要点 (9) 五、经费使用说明 (11) (一)建设资金总预算 (12) (二)建设资金使用明细 (12) 六、保障措施 (13) (一)组织保障 (13) (二)资金保障 (13) (三)制度保障 (13)

在线开放性精品课程项目建设方案---《网络营销》 一、课程建设思路与目标 (一)建设思路 1.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近年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和学习平台 在世界范围迅速兴起,拓展了教学时空,增强了教学吸引力,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正在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模式 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发生变革,给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线精品开放课是适应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 手段,面向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优质课程资源。 2.课程建设的现实条件 《网络营销》课程已于 2017 年开始进行了教学资源库建设,经过积累,目 前已有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建设在线精品课程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保证。 (二)建设目标 1.课程建设的特色 《网络营销》课程是基于项目实践过程,结合市场、行业需求而开发的课程, 在上海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 本课程主要依托校内教师、学生评价,同时结合校外专家评价,目前的评价效果较好。 (1)校外专家、行业专家评价●教师的职称结构合理、师资力量强,教材建设体现了工学结合,把实际工 作融入教学过程中。有完善的教学试验基地,毕业学生素质好,综合能力强,工 作适应性强。

课程设置及实施方案图文稿

课程设置及实施方案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韩旺中心学校课程设置及实施方案 (试行)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实施纲要(试行)》精神,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课程体系,设置韩旺中心学校课程。课程设置体现了先进的全面素质教育思想,符合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遵循了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课程设置的原则 (一)均衡设置课程 根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并可按照地方、学校实际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调整,保证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义务教育阶段九年一贯整体设置课

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渐增加。 (二)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注重学生经验,加强学科渗透。各门课程都应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 设置综合课程。一至二年级设品德与生活课,三至六年级设品德与社会课,旨在适应儿童生活范围逐步从家庭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三至九年级设科学课,旨在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一至九年级设艺术课,旨在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德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三)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国家通过设置供选择的分科或综合课程,提供各门课程课时的弹性比例和地方、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空间,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学生的适应性,鼓励各地发挥创造性,办出有特色的学校。 在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农村普通中学试行“绿色证书”教育,形成有农村特点的学校课程结构。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四、课程设置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表

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初探

高校创业教育模式初探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依赖于创业活动。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提出: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创业教育的发展不仅关乎到国民经济,更关系到就业压力的缓解,下面笔者针对目前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方面的情况做一探讨。 一、创业教育的基本概念 创业教育最早起源于美国。1970年美国设置了第一个创业教育课程,1980年百森商学院、南加州大学和贝勒大学创办了第一批本科创业教育。我国在1989年开始提出创业教育的理念,强调实现以关心所有人为基础的社会公正目标,强调通过教育培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人才和劳动者。 高校里的创业教育从广义上理解,旨在培养具备开创性的个体,通过系列课程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其具备独立的工作能力、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以及基本的社交、技术和管理能力。对于大众而言,是要培养一

种首创精神和开拓意识。从狭义上来说,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能力,使得一小部分学生开展创业行动,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基本才能和现有技术以入股、寻求合伙人、筹集资金等方式创立新的经济实体,不仅解决了自己就业的问题,也带动了其他同学就业,为社会创造了新的劳动岗位。 创业教育带来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但与此同时,由于一些现实原因,我国的高校创业教育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首先,从观念上来说,一些学生对创业教育的态度不够重视,甚至有部分老师不理解创业教育课程的重要性,教学手段和教育模式需要及时更新;其次,创业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对传统的教育理念提出了挑战,其学科的特殊性要求创业师资需要具备传统课堂教学的理论,以及创业管理的实战。因此,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要做好克服困难的准备。 二、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任务 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一毕业就创业,困难重重,无论是专业技能还是商业运作,以及社会资本积累,都不占优势。创业教育课程的推广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不仅灌输给学生基本的金融、市场、人事、法律法规知识,还培养学生踏实务实的作风、提高组织协调的能力、增强为人处事的技巧等。毫无疑问,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当代大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