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融合中的翻译活动

文化融合中的翻译活动
文化融合中的翻译活动

文化为单位的翻译

——文化融合中的翻译活动

“文化融合中的翻译活动与文化孤立的翻译形式和形态是不一样的。”全球化的趋势正由浅入深地进行,从经济层面向思维、文化层面渗透。文化的交流无时不刻,翻译作为交流的途径和方式也无处不在,俨然已成为生活状态。时代在发展,翻译活动也需发展变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文化积淀的语言是不存在的,也不可能存在,这就是为什么所谓的世界语仅仅停留在语言学家伟大的构想之中,而不能流行起来的原因。翻译活动作为两种语言之间的语际转换,必定涉及到文化问题,或者从某种程度来讲,翻译活动很多时候就是两种文化之间的转译。文化作为翻译单位的提出具有深远的意义。

与传统翻译理论相比,把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体现出了时代的要求。传统翻译学认为词语、句子、篇章是翻译的基本单位,其中各派各有争论。实质上,他们都是从翻译的达意目的出发,是一种纯粹语言学的观点,不论所持何种看法,或词语、或句子、或篇章,不过大同小异,这是翻译技术层面上的争论,在更高的层面上,他们的观点都是趋同的,即都认为翻译的基本单位是意义,也就是说他们以为翻译就是把一个词语、一句话、一篇文章说清楚。但我们观察到这样一个事实,很多时候,一个意义内涵可以有多种表达的形式,如何在这多种形式中做取舍,语言学层面的理论研究似乎并不能说明问题。这种取舍的确定需要一个更高的标准,那便是文化。文化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就是要把原文本放到其原来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翻译,以原文化对原文本进行考察,了解其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尽量保留文本中原来所包含的文化意蕴,用目的语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目的语只是作为意义的载体而存在。这种文化角度考虑,体现的是在跨文化交际之中,对他国文化主体性的承认,对他国文化的尊重,确定了两种文化交流中的平等地位。

每一种语言都存在大量的成语、惯用语、典故、俚语、俗语、谚语格言、歇后语、客套话等具有文化特征的语言,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特征和背景,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反映了一个民族从古至今独特的人文状况。这种文化的翻译通常要求很大程度上的直译。

在英译汉的翻译过程中,先前的译者对这些文化翻译往往采取意译的策略。其舍弃直译而采取意译的考虑大概来自两方面的忧虑。第一,怕直译成分太多读者不能接受。其二,怕直译产生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语言而破坏了中文的纯洁性。就第一方面,有时候这种担忧并不必要,反而意译的翻译策略可能成为了解异域文化的阻碍。比如在翻译“Can the leopard change his spot? 针对这个谚语,有两种比较通行的译法。“狗改不了吃屎”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是一庄一谐,一口头,一书面的差别,但都采取了意译的方式,但如果翻成“豹子能改得了它身上的花斑吗?”也不失为一种好的译法。起先汉语读者必定会不太习惯,但是经过一番琢磨之后,便必能领悟其中的比喻意译,并且以一种新的文字形象的表达给人以新鲜感。其次“为了语言的纯洁性”这个理由而完全意译就更加无从谈起了,语言本身就在不断地发展与变化,语言的发展过程就是不同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过程,只有这样语言才能保持其生机与活力,每种语言从一开始就是多元混合的产物,所以语言并没有纯洁不纯洁。

若我们来看看《红楼梦》中译英的翻译,其中的道理似乎就会更加清晰了。我们选取Hawkes和杨宪益夫妇翻译的《红楼梦》进行对比,可见其中的端倪。为人熟知的一个例子就是对“红”字的翻译,Hawkes将其翻译为“green”因为“green boy”在英文中具有浪荡子的意义,而“怡红院”翻译成“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怡红院也就变成“怡绿院”了。这种完全意义的翻译方法将中文中“红”字所包含的文化内涵都一笔勾销,其后果就是中国古典小说不像发生在中国,倒像是发生在英国宫廷的一个贵族爱情故事了,全变了味。我想当译本完全和于目的语,而没有一点异质文化的感觉的时候,不管再流畅清楚的译本也难称其为好译本了。而杨宪益夫妇的策略就是以中国文化作为归宿,尽量保持原来的文化内

涵,大力向外国介绍中国文化。比如在翻译“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的时候,将其翻成“Truly, ‘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 and the 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 night.’”这种直译的方法保留了原文的具体的比喻意义,而Hawkes则将其翻译为“I know ‘the weather and human life are both unpredictable.’”其中删减了“风云”这个意象,此时汉语的形象特征在这种翻译策略之下就被过滤掉了。

但有时很大程度的直译会产生使读者对象难以理解的情况,我想这个时候可以有两个应对的方案。一者可以适当结合意义,融入意译的翻译;其二,或者可以考虑加注释。比如,还是具杨宪益夫妇的《红楼梦》英译为例,在翻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时候,将英文原有的谚语“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 ”进行改写,译成“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这样就保存了汉文化中的宗教色彩,Hawkes直接翻成英文谚语,这样就潜意识里便将佛教当成了基督教。另外一处便是对《红楼梦》第一回中“更有一种风月笔墨”这句的翻译,杨宪益夫妇将其译成“Even worse are those writers of the breeze-and-moonlight school”,我以为如果不加以解释外国人肯定对“the breeze-and-moonlight”感到迷惑,因为他们不知道“高唐云雨”的典故,所以若加一个注释的话,理解就容易多了,同时读者会对中国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如果这种悬殊的差异一旦形成文化的高度开放,文化的差异任然存在,但是趋同性和互相理解会大大增强,而翻译的直译程度也会提高。”我们身处的就是这样一个“文化高度开放”的时代里,文化的多样性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多种文化如何和谐共存一同发展,我想也不外乎“求同存异”四个字,所以我认为对文化的翻译首先能直译的应该直接,直译起来有别扭的,就应该始终记住文化是翻译的一个基本单位,要尽力在语言流畅的基础上保证文化的异质的东西。就像中国文化“红”的内涵已经普遍被西方观念所接受一样,随着平等交流的进行,其他的一些文化要素也同样会被慢慢认可。

10102710127

蔡伦

跨文化交际与翻译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ranslati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mainly refers to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native speakers and non-native speakers, as well as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people who differ in any aspect of language or culture background. Due to the differences in surroundings, societies and religions of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each language community results in its own code of language, social culture, customs and practices and so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situations when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 backgrounds interact. Aside from language, IC focuses on social attributes, thought patterns and the cultures of different groups of people. IC also involves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t cultures, languages and customs of people from other countries. There are three formats of IC: 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 (when source and receiver are different races), 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 (situation in which the parties are of the same race but of different ethnic origins) and intra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between members of the same culture including racial, ethnic and other co-cultures). The term translation itself has several meanings: it can refer to the general subject field, the product (the text that has been translated) or the process (the act of producing the translation, otherwise known as translating).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between two different written languages involves the translator changing an original written text (the source text) in the original verbal language (the source language) into a written text (the target text) in a different verbal language (the target language). This type corresponds to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and is one of the three Roman Jakobson in his seminal paper. Jakobson’s categories are: 1.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or “rewording”– an interpretation of verbal signs by means of other signs of the same language; 2.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or “translation proper”–an interpretation of verbal signs by means of some other language; 3. 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or “transmutation”– an interpretation of verbal signs by means of signs of non-verbal sign systems.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would occur when we rephrase an expression or text in the same language to explain or clarify something we might have said or written. 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would occur if a written text were translated, for example, into music, film or painting. It is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which is the traditional, although by no means exclusive, focus of translation studies. It is easily seen that the three form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three types of translation are partly corresponding to each other, especially 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 and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which both attach attention on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native and non-native, and where different culture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play more important role. To conduct effectiv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e has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ifferent nations and then to look for them and pay attention to in every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ituation. By doing this, the high-context communicators can learn to use and respond words, emotions, postures differently, and low-context communicators can learn to

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的原因与规避

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的原因与规避 不同文化的交际者在交往过程中往往倾向于将母语文化模式套用到目标语文化中,结果必然会对交际产生一定的影响,以下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文化负迁移的,供大家阅读查看。 着名的翻译家金圣华在论及翻译的作用时曾打了个比方:“翻译就像一座桥,桥两旁 气候悬殊,风光迥异。两端之间,原隔着险峻的山谷,湍急的溪流。两旁的人,各忙各的,世代相传,分别发展出一套不同的习俗风尚以及语言文化来。有一天,这不同文化习俗的人,忽然想要跟对岸打个招呼怎么办?要渡过峡谷,不得不架起一座桥……”(金圣华:1997)这座桥便成为了跨语言、跨文化之桥。文化交流是翻译发生的本源,翻译是文化交流的产物,翻译从本质上讲就是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翻译以文化沟通为第一要务,而文化的障碍往往却是译者面对的头号劲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翻译中,避免或减少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文化的负迁移 不同文化的交际者在交往过程中往往倾向于将母语文化模式套用到目标语文化中,结果必然会对交际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现象就是“文化迁移”。心理学中,若一种学习对另 一种学习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就叫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而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 扰或抑制作用就叫负迁移(negativetransfe)r(邵瑞珍:1997)。同样如果母语文化在跨文化 交际翻译中被目标语吸收并成为其组成部分,则这种迁移被视为文化的正迁移。相反,由于带有母语文化特征的言语没有被目标语语言读者所理解和接受,造成了文化误读,就会出现文化的负迁移。根据戴炜栋教授对文化迁移的分类,我们也可以把文化负迁移分为两种,即表层文化负迁移和深层文化负迁移。 1.表层文化负迁移。表层文化负迁移包括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负迁移,如语言形式 的文化负迁移和言语行为交际模式的文化负迁移。首先,语言形式的文化负迁移主要体现在词汇的误读、误译。 例如:笔者的学生在翻译练习中将句子“ThenhewasofftoColumbiaBusinessSchool,wherehefoundhisRosettaStsoneofinvesting”译为“后来他进了哥伦比亚商学院,在那里找到了他投资的罗塞塔石碑”。很显然译者直译了原 文是由于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造成的,RosttaStone是一块刻有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诏 书的石碑,被译作罗塞塔石碑,由于这块石碑刻有三种不同语言版本,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的意义与结构。

汉英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CHINAENGLISH

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 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No 2,2002 汉英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C HINA ENGLISH 金惠康 (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外语系,广东广州 510665) 摘 要:本文讨论什么是中国英语及其在汉英跨文化交际翻译中的功能。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汉英翻译;中国英语 中图分类号:H 315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803(2002)02-0072-07 一、什么是中国英语 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不同于中式英语(Chinglish),它既不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所产生的 过渡语 ,也不是因英语不够表达而胡编乱造的英语。本文倡导的宗旨就是要使用规范英语来描述中华文化和社会,尽量避免中式英语。目前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使用和拓展中国英语。 1 从广义上来说,中国英语产生于国际英语对中华文明和华夏社会的描述,也源于中国人长期用英语对自己与世界描述,它是国际英语的拓展与延伸。中国英语以国际规范英语为共核,把中国独有的文化、语言、事物、意念和传统等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等手段传入国际(英语)社会,同时也融入许多具有中国文化内涵和汉语言特色的表达方式。如别有风味的词汇、短语、句式、认知方式、修辞手段、行文风格和章法结构。因而,中国英语具有国际规范英语的共性,又具有汉文化的内涵和汉语言的一些个性特色。毫无疑问,中国英语是长期东西方跨文化交流的产物。从狭义的角度来说,中国英语指的就是:在描述(翻译)华夏文明、中国社会及汉语言中所拓展了的那部分英语。 有人说在汉译英中使用中国英语是不得已而为之,其实这句话也要从另一面理解为 非得如此不可 。社会发展与变革必然引起语言的变化发展并给语言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和新的表达方式,这是很值得深入研究和总结的。 中国英语的规范主要是来自现代中国官方媒体的英语文本典范和国际现代英文媒体的主流内涵;也来自汉英双语娴熟者描写华夏文明和中国社会的英文文本和由中国人用英语创作的文学作品等。这里使用 中国英语 这个词语(概念)来描述和记录国际英语在描述中华文明和社会、中国人民和政府用英语表达自己对世界事务的理解、看法和立场时,英语所发生的变化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凡是有中国文化内涵和汉语表达特色的、并能为国际英语读者所普遍理解和接受的英文(文本)都可称之为中国英语。 2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中国本土的社会文化环境造成了中国英语的中国特色,即本土化(nativization 或是indigenization)。社会语言学中的本土概念的实质是主张文化和语言的相对价值、尊重个性,并以此来促进不同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彼此的适应与沟通。 72 收稿日期:2001-11-05 作者简介:金惠康(1950~),男,湖南邵东人,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研究与应用语言学。

(完整版)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翻译1-10单元

1 Translation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们由于彼此所处地域、意识形态、容貌服饰和行为举止上存在的差异,而长久无法互相理解、无法和睦相处。在这种情况下,跨文化交际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得以形成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所遭受的许多挫折,既是个人的,又是全球性的;人类历史进程总是充满了个人间的直接冲突和民族间的误解——从骂骂咧咧到孤立主义直至到武装冲突,大大小小争端不绝。 很显然,文化间以及亚文化间的交往比以前多了,这迫切要求我们共同努力,去理解有着不同信仰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并与之和睦相处。通过加深认识和理解,我们能够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不同的人们和平共处;这不但有益于我们周遭环境的安定,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定性因素。 2 Translation 文化有时候被称为我们的心智程序,我们“头脑的软件”。但是,我们可以进一步引申这个用电脑所做的类比,把文化看作是支持运行的操作环境。文化就像电脑使用的DOS或者Unix或者“视窗”(Windows)等操作系统一样,使我们能在各种各样的实际应用中处理信息。用“视窗”这个比喻来描述文化似乎也很有吸引力。文化就是我们心灵的视窗,透过它我们审视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社会中不同个体的视窗是不大一样的,但都有着一些重要的共同特征。 文化就好像是鱼畅游于其中的水一般,人们想当然地把文化看成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而很少去研究它。文化存在于我们所呼吸的空气之中,文化对于我们了解我们自身之为何物是必不可少的,就正如生命离不开空气一样。文化是特定群体的共有财产,而不单是个体的特征。社会按照文化设定的程序运作,这种程序来自于相似的生活体验以及对这种生活体验之含义的相似阐释。 如果文化是一种心智程序,那么它也是现实的心灵地图。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开始,文化就告诉我们应该看重什么、偏好什么、规避什么和做些什么,文化还告诉我们事物应该是什么样。文化为我们提供超越个体经验可能的理想典范,帮助我们决定应该优先考虑的人或事。文化为我们建立起行为准则,并视遵守这些准则的行为为正当、合法。 3 Translation 43

翻译中的文化迁移

第9卷 第6期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9 No16 2009年11月Journa l of Hebe i Polytechn i c Un i 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 on)Nov12009 文章编号:167322804(2009)0620157203 翻译中的文化迁移 张晶晶1,王治江2 (11河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唐山063009;21河北理工大学外事处,河北唐山063009) 关键词:翻译;文化;文化迁移 摘 要:以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迁移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分析翻译过程中文化迁移现象的形式及影响,目的 是通过分析研究翻译与文化迁移的内在关系,对翻译所涉及的文化迁移现象做初步的探讨,为翻译过程中处 理文化迁移现象及认识翻译对文化的影响提供新的思路。 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志码:A 一 文化迁移概述 从本质上说,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这是翻译的基本性质。翻译涉及两种语言文化,因而在翻译研究与实践中,就会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迁移的影响。翻译是一种具有鲜明文化特性的交际现象,译者将源语中的信息翻译成目的语时,也会要用到他所掌握的语言文化的先有知识(p ri or knowledge)(M atlin,1989);译者出于认识或需要的考虑,总会利用一种文化的先有知识(如源语文化知识)对所译篇章做出一些选择性的摄取或处理(王克非,1997:5),使之转换成另一种文化背景下(即目的语文化)的信息内容;同样,译者在理解原作时也难免要使用目的语中的文化因素。“因此,我们不妨借用心理学中的’迁移’,将翻译中的文化迁移现象定义为:由于翻译活动而造成的‘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影响’。”(林艳华,曹赛先,2003:103) 本论文中所研究的“文化迁移”既包括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迁移过程,也包括译文中所呈现出的文化迁移现象以及由此造成的影响方面的文化迁移结果。具体体现在翻译过程,译本本身和翻译后果几个方面,简而言之就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影响或干扰。 二 文化迁移的形式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体系,翻译也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的动态过程,因而依据不同的标准,翻译中文化迁移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按迁移的方向分,有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按迁移对文化的影响程度分,有表层迁移和深层迁移;按迁移涉及的文化层面分,有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按迁移所产生的效果分,有正迁移和负迁移。 1 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迁移是有方向性的,在翻译这一复杂的过程中,源语文化、目的语文化与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处理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将源语文化对目的语文化的干扰或影响以及翻译过程中源语文化对翻译的制约和限制作用视为顺向迁移(f or ward transfer),如将“面包车”翻译成“bread car”,而在英文中对应的翻译应该是“m inibus”,译者在翻译时很显然是受到了源语文化的影响;反之,目的语文化对源语文化的影响以及目的语文化对翻译的制约和限制作用称为逆向迁移(back ward transfer)。电影《阿甘正传》里有这样的翻译:I’m taking$24,562147(我带来两万四千五百六十二块四毛七分),“毛”的翻译就是受目的语文化(汉语文化)的影响,翻译中出现了逆向文化迁移的现象。 顺向文化迁移和逆向文化迁移会在翻译过程中呈现出积极或者消极作用,影响或干扰译者的思维。在处理相同的文化因素时,能使译者更深刻地理解并翻译原作;但在处理具有差异性的文化因素时极容易将原有母语文化概念移植到译作中,出现文化误读,误译,影响文化交流。在两种文化的相互影响方面,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则促进文化交流与沟通或者是造成文化冲击。 2 表层迁移和深层迁移 翻译过程中由于译者的主观文化因素及纳入译者思考范围的文化因素对翻译作品造成的影响具有相对性及不稳定性。因此,我们只能将之视为表层文化迁移(surface trans2 fer)。在翻译过程中一些中式英语的出现就是表层文化迁移的结果。而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影响则是长期的、客观的。关于人们如何接纳不同的文化,J?Bennet和M?Bennet (1991:78)曾将这一过程分为六个阶段:①Denial(否定),②Defense(防备),③M ini m izati on(低估),④Accep tance(接纳),⑤Adap tati on(适应),⑥I ntegrati on(融合)。在阶段①,一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认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别的文化,他们一切都以自己的文化为中心;在阶段②,他们能感觉到人 收稿日期:2009203213

翻译中的文化观

姓名:方守义学号:201420270 班级:外应一班On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Methods Abstract: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a culture. It contains rich cultural information. Therefore translation is not merely to convert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and it is also a communication activity which involves converting one type of culture into another. Cultural factors begin to gai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of translators. we find that cultural differences pose major barriers in translating. A thing which is self-evident in one culture has to be painstakingly explained in another. The most serious mistakes in translating and interpreting are usually not the result of verbal inadequacy, but of wrong cultural assumptions. Hardly can any text be successfully translated without appropriately dealing with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ource and target cultures. Therefore in this paper I inten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s reflected in translation, then to put forward some translation methods(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dealing with them. Key words: cultural differences; 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 1. Cultural Differences 1.1 Different Geography Geographical culture refers to the culture formed by the area, natural condition and circumstances the country lies in. In ancient Greece, the long winding seashore along the islands, which led to Asia Minor. Relations among the people were not so strictly classified. The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features in each country have also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language expressions. Different nations use different expressions and words for the same phenomena and objects. It is because the different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and features in each country reflect different life experiences. 1.2 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The Chinese people are known to the world by their intuitive, whole and dialectical way of thinking. The westerners have had a frame in their heads before speaking or writing, while the Chinese people usually express their ideas free from any fetters. 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affect the accuracy of translation. The English stress formal logic, and the English syntactic structures emphasize hypostasis .While the Chinese do not stress formal logic as much as the English do, Chinese syntactic structures emphasize parataxis, which causes great difficulty in Chinese-English

跨文化交际翻译作业

跨文化交际翻译作业10级中文系对外汉语 张妍 20101040022030

原文: If movie trailers supposed to cause a reaction, the preview for “United 93”more than succeeds .Featuring no famous actors, it begins with image of a beautiful morning and passengers boarding an airplane .It take you a minute to realize what the movie’s even about .That’s when a plane hits the World Trade Center .The effect is visceral .When the trailer played before “Inside Man”last week at a Hollywood theater, audience member began calling out, “Too soon !” In New York City , the response was even more dramatic .The Loews theater in Manhattan took the rare step of pulling the trailer from its screens after several complaints . 译文: 如果电影预告片能够引起一种反应,那么《93号航班》的试映不仅仅是成功了。(trailer译为预告片,suppose to译为应该做,能够做,cause译为引起,preview译为试映.n. more than 译为不仅仅.而且第一句为虚拟语气)这部电影没有著名的演员出演,他只是开始于在一个美丽的早晨乘客登机的画面。(feature译为由…主演,featuring no famous actors为状语从句,我译时将其主语译出来了,而面主语用“它”来代替了.登记用“board an airplane”)你只需要花费一分钟就会明白这部电影实际上讲的是什么(这句话有一个句型:it takes sb. Some

翻译与文化迁移_曹合建

翻译与文 化迁移 曹合建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外语学院,上海 201600) [摘 要]翻译对文化的迁移作用有多种表现形式。本文从不同角度讨论了顺向迁移、逆向迁移;表层迁移、深层迁移;横向迁移、纵向迁移、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等基本形式,并探讨了造成这些迁移的原因。 [关键词]翻译;文化;迁移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1763(2005)06 0083 05 Translation and Cultural Transfer CAO He jian (School of Fo reig n L anguage ,Shanghai Inst itute of F or eign T rade,Shang hai 201600,China) Abstract:T here are various kinds of transfer ex erted on culture by translation.T his paper classifies and discusses the follo w ing different forms fro m different ang les:fo rw ard transfer and backw ard transfer;surface transfer and deep transfer;horizontal transfer and ver tical transfer;positive transfer,neg ativ e transfer and zero transfer.Causes of transfer are also pro bed. Key words:translation;culture;transfer Dahl [1]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表层文化,中层文化和内层文化。表层文化指人类的各种产品,又称物质文化,包括语言、建筑、服饰、艺术品等最直观的内容;中层文化指社会规范与价值观,具体包括人际关系、体制规范、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内层文化指社会群体的基本判断,即观念文化,包括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传统文化、社会心理、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等。此外,Even Zohar [2] 亦提出文化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多元系统。上述文化研究的多维思考对探讨文化的本质与特征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对深入了解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提供了启示。而本文借用心理学中的 迁移 理论来分析和解释翻译在文化系统中的作用,无疑将加深对翻译与文化迁移规律的认识。 一 翻译中的文化迁移 迁移(transfer)一词频繁出现于物理学、心理学等 领域,但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涵义与表述方式。在心理学领域,这一概念的应用尤为广泛。人们通常将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但后继学习也可能对先前学习的结果产生某种影响。迁移是双向的、相互的。所以,迁移的概念被扩大为 一种学习对 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 [3](P 218-235) 翻译是一种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人类交际行为。译者将源语中的信息翻译成目的语信息时,也会要用到他所掌握的语言文化的先有知识(prior know ledg e);[4](P 232)译者出于认识或需要的考虑,总会利用一种文化的先有知识(如源语文化知识)对所译做出一些选择性的摄取或处理,使之转换成另一种文化背景下(即目的语文化)的信息内容;同样,译者在理解原作时,也难免要使用目的语中的文化 因素。因此,我们不妨借用心理学中的 迁移 概念,将翻译中的文化迁移现象定义为:由于翻译活动而形成的 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影响 。 [收稿日期]2005-01-28 [作者简介]曹合建(1956 ),男,湖南长沙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外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文体学. 第19卷 第6期2005年11月湖 南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H unan U niversit y(So cial Sciences)Vo l.19,N o.6N o v.2005

跨文化交际翻译

题名/责任者/语种:跨文化交际翻译/金惠康著/中文 出版发行/载体形态: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 /402页;20厘米ISBN/装订形式/定 价: ISBN:7-5001-1010-3/23.00元 索书号:H315.9/8050 丛编: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 附注:“十五”国家重点图书 附件: 文摘或提要:本书以实例描写为主,配以适量的理论指导与分析,收集了近二十年来大陆、港、台、澳及海外华人的精彩汉英翻译例证,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规范的汉英对译系统。 跨文化交际翻译 作者:金惠康 书摘 a sea oI people/flames/blood/flags/flowers/happy faces如海般的/如潮一样的人群;火海;血海;旗海;花海;无数幸福的面孔 an ocean of trouble/time/space/cheering 无穷的麻烦;无休止的时间;浩瀚的宇宙;欢乐的海洋 a scene of great rejoicing一片欢腾 a chorus of protest/praise一片抗议之声/赞扬之声 a trove of Chinese porcelain一批中国磁器 a grove of coco(a)nut/hamboo一战挪椿}镌椿 a blaze of lights一片灯火

a mountain of debts/rubbish/money/dirty clothes 债台高筑/gr圾如山;家财万贯;一大堆脏衣服 a mass of images/facts/figures/data大量的图像/事实/数据等 a rain/storm of tears/ashes/arrows/bullets嚎啕大哭;尘土蒙蒙;一阵箭雨,一阵弹雨 a storm of applause/criticism/cheering 一阵暴雨般的掌声;激烈的批评;狂热的欢呼 a gale oflaughter/excitement阵阵欢笑;一阵激动 a flood of tears/words/light/terror 泪如潮涌;滔滔言辞;一片光明;一片恐惧 a store oflearnlng/experience知识渊博;经验丰富 a wealth of experience/data/troubles/good/goods 经验丰富;丰富数据;问题多多;大有好处;商品丰富 a sudeit offood/drug dosage 过量的食品;过量的药品 a succession of defeat接二连三的挫败 a world of goods/food/pleasure/meaning/to do s b a world of good/harm a forest of hllls/nags/chimneys/hands 这些表量的手法也可用复数,像10ts of,tho。。。。d。。f一样.如seas。f,mountains。f,st。r es。f,swamls。f,thunders。f。sh。wers of,in showers,in stores,in numbers。 a(great)number of books许多的书 numbers of peoples许多的民族 a quantity of energy大量的能量 quantities of oxidize大量的氧化酶 an amount of material大量的材料 small amount of water少量的水 l he。mount of energy possessed by a given quantity of radiation depends strictly on it s frequency.一定量的辐射所掘有的能量完全基于其频率。 The total amount of radiation辐射的总量 What’S the size?尺码多少?

文化差异和跨文化翻译的策略(1)

文化差异和跨文化翻译的策略 作者:韩晴立, Han Qing-li 作者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江阴,214400 刊名: 科技致富向导 英文刊名:KEJI ZHIFU XIANGDAO 年,卷(期):2010,(21)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6条) 1.陈安定.英汉比较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98. 2.包慧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 3. 3.金惠康.跨文化焦急翻译续篇[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 4. 4.张野.英语成语典故[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6. 5.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6.李军,韩晓玲.常用英语习语翻译与应用[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丘秀英.QIU Xiu-ying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其处理方法与技巧-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2)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中包含着许多文化差异信息,因此,翻译既是语言的翻译,也是文化的翻译.跨文化翻译过程中处理文化差异的方法主要有直译、套译、意译等. 2.期刊论文卓素玲.ZHUO Suling跨文化翻译中的错位归因-台州学院学报2008,30(1) 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位现象.究其原因:有由客观因素造成的,包括语言异质特征、思维模式差异和文化差异;有由主观因素引起的,涉及译者的民族优越感、先验知识、翻译能力、文化意识、翻译目的及社会影响力等. 3.学位论文杨琪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与翻译策略——《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比较2005 这篇论文是关于文化传递。现代的翻译理论家大多认为翻译不仅是语言的传递,也是文化的传递。而且文化的传递也已经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翻译也被界定为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翻译过程中,文化差异会影响语言和文化的传递。文化因素是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文化因素,确切的说应该是蕴含文化因素的词语或短语,是可以翻译传递或移植的。在翻译过程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可以采取两种策略:异化和归化。这一分类将通过分析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具有文化因素的词或短语的翻译来进行佐证。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异化法在文化词语的翻译上具有优势。异化有助于文化的传递。文化差异是不会被轻易消除的,而它的存在还会导致文化空白的产生。不过,随着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对于文化因素所造成的文化空白的补偿方法也将会不断完善,最终将会以最简练的语言并最大限度的补偿这些文化空白。 4.期刊论文荣桂艳关于日汉跨文化翻译的差异性研究-语文学刊2009(6) 翻译不是单纯的文字转换,它涉及到两种语言负载的文化,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通过分析,作者指出跨文化翻译应在文化习俗、联想差异、历史文化内涵几个方面认识到差异性的存在,并提出了一系列翻译的具体方法,增强跨文化意识,消除交际障碍. 5.期刊论文张华卓试谈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解决-科技资讯2008(16)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国际商务活动的日益频繁,越来越显示出对多元文化理解的必要性和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重要性.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贸易和对外交往将日益频繁,各种类型,各种层次涉及跨文化翻译的外贸、外经、外交谈判也越来越显示出社会,政治, 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6.期刊论文王尧论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现代商贸工业2010,22(9) 随着我国加入WTO以来,对外交往和国际贸易越来越频繁,不管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跨外翻译日益重要.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存在文化差异,就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述,并提出几点解决文化差异问题的对策. 7.期刊论文杨蓓.陈荣华从英译《红楼梦》看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成功(教育版)2008(11) 在汉译英过程中,一些对源出语读者来说显而易见的文化内容,对于译入语读者来说却很难理解,非常容易造成翻译中的文化缺失.本文通过对杨宪益和霍克斯所译<红楼梦>的比较分析,讨论译者在翻译时采用的方法,衡量这些方法的得失.力求从多个角度探讨译者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汉英翻译可能造成的影响. 8.期刊论文李雪莹英汉习语的跨文化翻译-南昌高专学报2010,25(1) 文化差异是翻译的主要障碍.本文在对英汉习语所反映的地域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等方面差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英汉习语文化翻译的两种策略和具体方法,以期为习语翻译提供一种学习和思考方法. 9.期刊论文杨国强从跨文化翻译视角解读英译本《聊斋志异选》-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3)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翻译及研究,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聊斋志异>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书中有很多东西反映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对英语民族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所以把<聊斋志异>中的文化信息准确而又完整地传递出来,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开展中西交流,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对英译本<聊斋志异选>的分析,探讨了书中体现的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及译者的处理方法,指出在跨文化翻译中译者应该利用多种策略,以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 10.学位论文南俊军跨文化翻译当中归化与异化的合理应用2008 本文主要论述了作为翻译策略的归化和异化在翻泽中的选择的问题。归化翻译是指以目的语为归宿的翻译方法,即运用目的语文化易于接受的表达法,使译文更通俗易懂,更适合于目的语读者。异化翻译是指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方法,即尽力再现原文的色彩以便更好地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国情调

新编跨文化交际英语教程(许力生) 课后翻译

1.纵观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各民族与文化由于彼此所处地域、意识形态、容貌服饰和行为举止上存在的差异,而长久无法互相理解,无法和睦相处。在这种情况下,跨文化交际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得以形成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所遭受的许多挫折,既是个人的,又是全球性的;人类历史进程总是充满了个人间的直接冲突和民族间的误解--从骂骂咧咧到孤立主义甚至到武装冲突,大大小小争端不绝。很显然,文化间以及亚文化间的交往日益增多,这迫切要求我们共同努力,去理解与我们有着天壤之别信仰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并与之和睦相处。通过加深认识和理解,我们能够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不同的人们和平共处;这不但有益于我们周遭环境的安定,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定性因素。 2.文化有时候被称为我们的心智程序,也即我们“头脑的软件”。但是,我们可以进一步引申这个用电脑所做的类比,把文化看作是支持软件运行的操作环境。文化就像电脑使用的DOS或者Unix或者“视窗”(Windows)等操作系统一样,使我们能在各种各样的实际应用中处理信息。用“视窗”这个比喻来描述文化似乎也很有吸引力。文化就是我们心灵的视窗,透过它我们可以审视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社会中不同个体的视窗是大不一样的,但都有着一些重要的共同特征。文化就好像是鱼畅游于其中的水一般,人们想当然地把文化看成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很少去研究它。文化存在于我们所呼吸的空气之中,文化对我们了解自我是必不可少的,就正如生命离不开空气一样。文化是特定群体的共有财产,而不单是个体的特征。社会按照文化设定的程序来运作,这种程序来自于相似的生活体验以及对这种生活体验之涵义的相似性阐释。如果文化是一种心智程序,那么它也是现实的心灵地图。从我们很小的时候开始,文化就告诉我们应该看重什么、偏好什么、规避什么以及做些什么。文化还告诉我们事物应该是什么样的。文化为我们提供超越个体经验的理想典范,帮助我们决定应该优先考虑什么。文化为我们建立起行为准则,并解释为什么符合这些准则的行为正当、合法。 3.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一套独特的价值观,但在每一文化里,总有弥漫于整个文化之中的普遍的价值观。这些被称作文化价值观文化价值观通常是规范性的,它使文化的成员知道什么是好的和坏的、什么是正确的和错误的、什么是真的和假的、什么是积极的和消极的,等等。文化价值规定了什么是值得为之献身的,什么是值得维护的,什么会危及人们及其社会制度,什么是学习的恰当内容,什么是可讽刺嘲笑的,什么是形成群体团结的途径。文化价值观也指明了文化中的什么行为是举足轻重的,哪些是应当尽力避免的。价值观是人们在做出抉择和解决争端时作为依据的一种习得的规则体系。 跨文化交际的参与者所具有的价值观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价值观产生出决定何为正当或不正当社会行为的标准。换言之,价值观有助于人们决定他们的行为方式,以符合他们的价值系统所期望的行为准则。由于文化价值系统之间存在差异,我们可以预见,在相似的情境中,跨文化交际的参与者会表现出并期待着不同的行为。 4. 我们说语言总是模糊的,指的是我们所说所写的东西总不能完全表达我们的意图。我们通过说话和写作所传达的意思不仅仅由词语和句子本身决定,听众和读者的理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换言之,是交际双方共同创造了语言所表达的意思。语言的模糊性是与生俱来的。为了沟通,我们必须自己推断出对方的意思,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在理解别人说话时,我们必须推测这些话的意思。这些推测主要基于以下两个来源:(1)他们所使用的语言;(2)我们的世界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