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六章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六章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六章

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

第一节中学生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体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潜力以及积极的社会功能。

我国教育工作者从四个方面描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1)对自己有信心。了解自己,作正确自我评价。

(2)对学校生活有兴趣。

(3)喜欢与人交往,有较好的人际关系。

(4)良好心理适应能力。环境适应、挫折容忍力。

在理解把握心理健康标准应该考虑几点:

第一,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良好适应外部环境两方面。

第二,心理健康概念具有相对性。心理健康有高低层次之分。高层次(积极的):不仅没有心理疾病,而且能充分发挥个人

潜能。

第三,心理健康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

第四,取决于社会评价。

二、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抑郁症: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表现:四方面

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乐趣;

消极认识倾向,低自尊、无能感,消极看事物,责难自己,对未来不抱希望;

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

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

中学生抑郁症辅导:

首先,要注意给其以情感支持和鼓励。

其次,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变自贬性的思维方式和不适当的成败归因模式。

最后,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服用抗抑郁药物缓解症状。

(二)焦虑症

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这是将焦虑作为一种独立的神经症来看的。

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共同特征:焦虑学生中常见焦虑反应:考试焦虑。

表现:心情极度紧张;注意不集中,知觉、思维问题等。

焦虑症状产生原因:升学压力、家长过高期望、学生个人等

方法: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

(三)强迫症

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日本的森田疗法:

强调当事人力图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出现的专注和预期,对强迫症状起维持和增强作用。因此,为了矫治强迫症状,应放弃对强迫观念作无用控制的意图,而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

“暴露与阻止反应”疗法:

例如,让有强迫性洗涤行为的人接触他们害怕的“脏东西”,同时坚决阻止他们想要洗涤的冲动,不允许洗涤。

(四)恐怖症

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与场景的非理性恐惧。

恐怖症分三种:

单纯恐怖症(即对一件具体的东西、动作或情境的恐惧)

广场恐怖症(即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荡荡的街道)

社交恐怖症

中学生中社交恐怖症较多见,包括与异性交往的恐惧。

社交恐怖症表现:害怕在社交场合讲话;双手发抖、脸红、声音发颤、口吃;因不敢抬头,不敢正视对方眼睛。

方法:系统脱敏法。

第一,父母坚决友善要求孩子回到学校,习惯学校生活。

第二,改善班级人际关系,营造自由、宽松学习氛围。

第三,适当减轻学习压力,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五)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

人格障碍类型:

依赖型人格障碍者、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

人格障碍适用成人;

18 岁以下青少年类似行为表现称人格缺陷、品行障碍或社会偏差行为。

矫正:班杜拉社会学习原理为有人格障碍的人提供良好行为的范例。奖励他们对良好行为模仿,将社会规范与外部价值纳入自我结构中。

(六)性偏差

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如过度手淫、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不属于性心理障碍。(七)进食障碍:包括厌食、贪食和异食癖等,其中神经性厌食是一种由于节食不当而引起的严重体重失常。

神经性厌食症矫正:行为疗法、认知疗法。

(八)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包括失眠、过度思睡、睡行症、夜惊、梦魇等。通常矫正:肌肉松驰法来治疗失眠。

(九)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是指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造成身心损害的一种现象。中学生网络成瘾原因:两方面

主观:

自身特点:活泼、热情、容易激动,不善于控制感情,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成人感,独立意识;

网络提供展示自己空间:中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强,对新事物好奇,网络吸引力。

客观:网络特点的平等性、隐匿性;中考、高考的压力;

第二节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一、心理辅导概述

心理辅导概念:

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人际关系中,

学校辅导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

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

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

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

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作出良好适应。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第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第二,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第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第四,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第五,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第六,小组辅导。

在学校开展心理辅导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学校心理辅导的功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教师要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来看待学生,

(三)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尊重学生人格与尊严,尊重个人价值,

(四)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

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作为辅导活动主体作用。(五)个别化对待原则

(六)整体性发展原则:系统观、整体观。

二、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一)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及自我控制法等。

1.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

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2.代币奖励法:

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塑料币。

3.行为塑造法:

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行为。4.自我控制法:

是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

(二)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1.全身松弛法

全身松弛法,或称全身松弛训练,是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对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愤。

全身松弛训练法由雅各布松在20 世纪20 年代首创。

2.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的含义:系统脱敏的含义:系统脱敏的含义:系统脱敏的含义: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系统脱敏法由沃尔朴首创。

3.肯定性训练

也叫自信训练、果敢训练,目的是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表达自己真实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权益也尊重别人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

自我肯定行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请求他人为自己做某事,以满足自己合理的需要;

第二,拒绝他人无理要求而又不伤害对方;

第三,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

(三)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

1.理性—情绪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于20 世纪50 年代创立的。

理性—情绪疗法适用于各种神经症和某些行为障碍病人。

四个阶段:心理诊断阶段、领悟阶段、修通阶段、再教育阶段。台湾吴丽娟在此基础上编拟了“理性情绪教育课程”,该课程首先让学生分辨理性观念与非理性观念,然后试图驳斥非理性观念。

2.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

认知疗法的基本观点: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认知有关。

认知疗法技术: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

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认知疗法着眼点在患者非功能性认知问题,试图通过改变患者对己、对人或对事看法与态度改变所呈现的心理问题。

3.来访者中心疗法

又称求助者中心疗法、患者中心疗法,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于20 世纪40 年代。

来访者中心疗法要点:

第一,人都有能力发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并加以改进。

第二,人都有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两个自我,人在交往中获得的肯定越多,自我冲突就越少,人格发展也越正常。

第三,这一疗法强调建立具有治疗作用的咨询关系,以真诚、尊重和理解作为其基本条件。

第四,在操作技巧上,这一疗法反对操纵或支配来访者。

来访者中心疗法的治疗过程为:

(1)求助;

(2)咨询师向来访者说明咨询或治疗的情况;

(3)鼓励来访者情感的自由表现;

(4)咨询师要能够接受、认识、澄清对方的消极情感;

(5)来访者成长的萌动;

(6)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积极感情要加以接受和认识;

(7)来访者开始接受真实的自我;

(8)帮助来访者澄清可能的决定及应采取的行动;

(9)疗效的产生;

(10)进一步扩大疗效;

(11)来访者的全面成长;

(12)治疗结束。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一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1)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l20分钟,满分为l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出自于( )。 A.《学记》 B.《论语》 C.《中庸》 D.《大学》 2.教育的发展受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等因素制约,但是教育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对社会政治经济的能动作用,这表明教育具有( )。 A.永恒性 B.历史继承性 C.时代性 D.相对独立性 3.( )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 A.精神文化 B.物质文化 C.制度文化 D.道德文化 4.我国的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在每个过程中都会形成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这种做法符合了人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5.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研究假设,探讨教育因果关系.揭示教育工作规律的研究方法是( )。 A.调查法 B.问卷法 C.历史法 D.实验法 6.我国初中阶段开设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属于( )。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校本课程 7.新课改规定,教材管理实行( )。 A.国编制 B.国审制 C.校编制 D.校审制 8.王老师在讲《硝酸》这一课时,按以下步骤进行了教学:一、首先引导学生写出相关反应方程式;二、讨论6.72L气体为何物;三、让学生试着分析溶液pH=0说明什么;四、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守恒法求解。最后,学生迅速简捷地给出答案。王老师运用了( )教学原则。 A.量力性 B.直观性 C.启发性 D.因材施教

2019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及答案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 2019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 (科目代码:30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撰写于我国战国末期,被认为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A)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中庸》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下列哪一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B)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体活动 3.近年来我国对农村中小学的布局结构进行了调整。这主要反映了下列哪一因素对教育的影响(C) A.政治制度 B.经济制度 C.人口变化 D.文化传统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我国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是(B)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社会生活服务 B.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C.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服务,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D.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的发展服务 5.我国唐代中央官学设有“六学二馆”,其入学条件中明文规定不同级别官员的子孙进入不同的学校。这主要体现了我国封建社会教育制度的哪一特征(B) A.继承性 B.等级性 C.历史性 D.民族性 6.我国古代教育内容中的“六艺”、欧洲古代教育内容中的“七艺”和工业革命以后出现的物理、化学等课程属于(A)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年我国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试行)》明确规定,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实行(C) A.国家一级管理 B.国家、地方二级管理 C.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D.国家、地方、学校、教研室四级管理 8.近代教育史上曾出现过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论争,其根本分歧是(D)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四章 英语学科知识(练习答案)知识讲解

第四章英语学科知识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不是信息技术在英语学科中的主要运用形式。 A.采用学生朗读形式教学 B.扩大和紧密英语学习共同体 C.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的英语学习 D.创设英语学习环境 2.下列关于1978年至2000年的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情况,叙述错误的是()。A.小学英语列入正式课程,部分学校实施随意 B.小学英语仓促铺开,经历大起大落 C.小学英语改为选修,又一次大规模发展 D.小学英语迅速发展,教学质量逐步提升 3.在英语课堂上,学生出现口语表达错误时,教师应()。 A.予以忽略,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B.即刻纠正,并帮助学生明白错误所在 C.耐心等学生讲完后再予以纠正 D.在能沟通达意的情况下,不必凡错必纠 4.《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小学毕业生的英语词汇要求是()。 A.学习800~900个单词和7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 B.学习有关本级话题范围的700~800个单词和6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 C.学习有关本级话题范围的600~700个单词和50个左右的习惯用语 D.词汇不作硬性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

5.在进行英语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考虑()。 A.各层次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差异 B.设计有效的活动形式 C.按英语课程标准选取教学重点 D.如何讲清楚教材中的各项语言要点 6.创设小学英语教学情境时要考虑贴近学生生活,形式新颖,简而易行。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应能()。 A.宣传英语民族文化 B.反映所学材料的社会环境 C.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材料的内容 D.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有所获 7.小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应是()。 A.培养学生自学英语的能力 B.组织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 C.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口语能力 D.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和兴趣 8.在一个英语学习分化比较大的班级中,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A.适当放低要求以鼓励差生 B.满足优生需要,对其他学生适当放低要求 C.按全班多数学生的接受水平选取部分材料,其他部分则在以后适当进行补充D.关注优生和差生的需求,采用多种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得 9.小学英语课程总目标的组成部分是()。 ①语言技能②语言知识③情感态度④学习策略⑤文化意识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二章

第二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流派与课程开发 一、什么是课程 我国“课程”一词见于唐朝 课程分广义和狭义 广义: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安排。 狭义:特指某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 我们研究的是广义的“课程”: 包括应学科目的总和、课内外活动、各学科设置、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安排 二、现代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 1.学科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 即结构主义课程论.主张:学科中心,按知识体系编制课程。是学校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 2.活动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是杜威。经验中心。学生社会活动研制课程、组织教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学生的发展。 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社会中心课程论又称作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三、课程开发 制约三大因素:儿童、社会、学科特征 1.儿童:直接因素(学生身心发展阶段。学生个体差异的制约。) 2.社会:决定性作用(社会的效用、社会责任感、家长与社会的压力) 3.学科特征:重要因素(确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吸收新的科学成就) 第二节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一、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 组织方式不同划分 1.分科课程 又称科目课程,最古老、使用最广。

“六艺”、“七艺”。 夸美纽斯“泛智课程”、赫尔巴特“六种兴趣”设置的课程,斯宾塞功利主义原则课程,都属于分科课程。 特征: 科学安排每门学科知识体系,易于知识连接,知识完整性、连续性和严密性。有利于教师的教学 2.综合课程:又称统整课程 相关课程:又称“联络课程”,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联系,但又维持独立状态。 融合课程:“合科课程”,相关学科合并一个新学科。 广域课程: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 3.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 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来组织的教学课程。 特征:过程的实践性; 活动的自主性; 内容的开放性; 形式的多样性。 重心由教师转向了学生。 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关系:相互补充而非相互替代 二、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以课程管理制度分 1.必修课程 定义:同一年级学生必学的公共课程,保证所有学生基本学历还可分为国定、地方、校定必修课程。 主导价值:在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共性。 根本特征:强制性, 优势:实现教育任务的主要途径;养成学生未来社会公民基本素养;便于课程实施、管理、评价;体现了国家共同基本要求。 不足:过分注重共性,忽视个性,容易出现社会本位倾向,忽视个体发展。 2.选修课程 学生根据自己的人生规划和个人兴趣,自主选择的课程。 主导价值: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发展个性。

016学年下半学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1)

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全 真模拟试卷及答案(1)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l20分钟,满分为l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出自于( )。 A.《学记》 B.《论语》 C.《中庸》 D.《大学》 2.教育的发展受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等因素制约,但是教育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对社会政治经济的能动作用,这表明教育具有( )。 A.永恒性 B.历史继承性 C.时代性 D.相对独立性 3.( )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 A.精神文化 B.物质文化 C.制度文化 D.道德文化 4.我国的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在每个过程中都会形成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这种做法符合了人身心发展的( )。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5.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研究假设,探讨教育因果关系.揭示教育工作规律的研究方法是( )。 A.调查法 B.问卷法 C.历史法 D.实验法 6.我国初中阶段开设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属于( )。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校本课程 7.新课改规定,教材管理实行( )。 A.国编制 B.国审制 C.校编制 D.校审制 8.王老师在讲《硝酸》这一课时,按以下步骤进行了教学:一、首先引导学生写出相关反应方程式;二、讨论6.72L气体为何物;三、让学生试着分析溶液pH=0说明什么;四、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守恒法求解。最后,学生迅速简捷地给出答案。王老师运用了( )教学原则。 A.量力性 B.直观性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简答题汇总

第四章 1.简述如何在教学中应用注意的规律。(二级) (1)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①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②注意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③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①要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②要合理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③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保持学习活动。 口诀:无意(无意注意)有意(有意注意)相转换(相互转换) 2.简述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注意力。(一级) (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口诀:斗争(注意分散作斗争)兴趣成习惯,保持状态扬优点 3.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一级)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

口诀:人(任务)才(材料)请(情绪)发(方法)誓(时间) 4.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一级) (1)问题情境。 (2)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 (3)已有的知识经验——迁移。 (4)原型启发。 (5)情绪与动机。 除了上述因素,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口诀:稳(问题情境)定(心理定势)工(功能固着)作,千(迁移)元(原型启发)请(情) 5.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二级)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口诀:思(思考)恋(练习)良(数量与质量)方(方法) 绪)不动(动机)你 6.简述创造性的培养(一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3

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3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考试是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手段,但若教师仅凭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就可能会导致学生产生“书呆子型”成就中心的偏向。这说明教育具有() A.正向显性功能 B.负向显性功能 D.负向隐性功能 C.正向隐性功能 答案:D 2.德国首都柏林的得月园内矗立着孔子的大理石像,其基座上刻着德文翻译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下句子中与该句同出于《论语》的是()。 A.“不愤不启,不性不发” B.“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C.“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答案:A 3.西方教育史上,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在各方面都堪称完美的雄辨家,并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的教育著作是() A.《理想国》 B.《论演说家的教育》 D.《普通教育学》 C.《大教学论》 答案:B 4.在教育史上,强调“教育为完美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D.杜威 C.斯宾塞 答案:C 5.在资本主义国家培养的是资本主义统治的维护者,在社会主义国家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一定社会培养具有什么政治方向、思想观念的人,是由()决定的。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C.文化 D.人口 答案:B 6.华生提出,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祖先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各种类型的人。这种观点反映的身心发展动力理论是()。 A.原发论 B.内发论 C.外铄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答案:C

7.通常,学校的学风、班风、校风、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对学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促进或干扰教学目标的实现。这主要体现了()的作用。 A.显性课程 B.隐性课程 C.分科课程 D.综合课程 答案:B 8.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淡化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D.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理念 答案:A 9.牛顿曾说过:“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这句话应用到教学中,体现了教学过程哪条基本规律?()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B.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C.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D.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答案:A 10.历史李老师需要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吸收足够多的历史知识以应对突如其来的考试,他最适合采用()来实施教学。 A.讲授法 B.讨论法 C.问答法 D.读书指导法 答案:A 11.语文老师在课上想测试班上学生写作能力的水平,却让学生做一套阅读题的试卷,说明该测验()较低。 A.信度 B.效度 C.难度 D.区分度 答案:B 12.墙壁上贴着一幅幅具有教育意义的宣传画或有关学习、理想的名言,橱窗里陈设着有教育意义的图片。这种方法是()。 A.榜样示范法 B.说服教育法 D.实际锻炼法 C.陶冶教育法 答案:C 13.红红帮老师打扫实验室时不小心打碎了二支玻璃试管;明明偷偷溜进实验室玩,打碎了一支玻璃试管:岚岚认为,明明做得比红红更好,因为明明只打碎一支玻璃试管。依据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岚岚日前处于道德发展阶段中的()。

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第二章

第二章中学课程 一.简述活动中心课程论的观点。(二级) p59 1.以学科的逻辑体系为中心 2.主张分科教学 二.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观点。(二级) p59 1.课程应该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 2.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化 3.课程要考虑到儿童的需要与兴趣 三.简述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二级) p60 学生、社会及学科特征是制约学校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会影响课程开发。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有影响 3.学科(知识)特征会影响课程的编制 学生在社会上学知识 四.简述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一级) p64 (一) 课程计划 概念: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构成:培养目标、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与学周安,作用: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二)课程标准 概念: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 构成: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 作用: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 (三)教材(依据课程标准编制) 概念: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视听材料 作用: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教科书编写的基本原则与要求:科学性和思想性(首要原则) 五.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一级) p65 六.简述教材设计的一般原则。(二级) p66 1.方向性原则 2.完整性原则 3.适切性原则 七.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二级) p71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两独一发 八.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二级)p71

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最早的专科学校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的()。 A.弦琴学校 B.鸿都门学 C.国子监 D.航海学校 2.在教育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教冇具有服务于社会与服务于个人闲暇生活的思想家是)。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徳 C.苏格拉底 D.昆体良 3.“砖能做什么”属于()发散思维。 A.用途扩散 B.结构扩散 C.方法扩散 D.形态扩散 4.由于看到鸟的飞翔而发明了飞机,这类创造活动的心理影响机制是()。 A.功能因素 B.定势 C.原型启发 D.负迁移 5.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A.学校的物质文化

B?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 C.学校的精神和观念文化 D.学生亚文化 6.下列表述中有错误的是()。 A.智商决定学习成绩 B.性格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 C.认知方式是习得的 D.不同个体间智力有质与量的差异 7.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不能决左他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的()才能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A.学习积极性 B.学习自觉性 C.要花多少时间 D.智力水平 8.()是使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的重要条件。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材 D.课程表 9.马斯洛将人的基本需要归之为缺失需要与成长需要两大类。下列不属于缺失需要的是()。 A.安全需要 B.归属需要 C.尊重需要 D.审美需要

10.迁移的形式训练说认为,学科学习的意义在于()。 A.具体内容 B.学习过程 C.概括 D.获得策略知识 1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12.提出“泛智”教冇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13.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 A.经济收入 B.良好的公共关系 C.学校绩效 D.政治影响 14.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髙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重点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及参考答案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儿童身心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 )。 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求同存异 【解析】B 。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因材施教 2.“庶”与“富”是“教”的先决条件。首次提出这一教育观点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解析】A。孔子提出了“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他认为“庶”与“富”是前提,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 3.法国文学家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第一时间给他的小学老师写了一封信表示感谢。这反映了教师劳动具有( )。 A.复杂性 B.延续性 C.创造性 D.示范性 【解析】B。教师劳动的延续性是指教师的教学不只局限在学生的上学时期,还会影响到学生毕业以后。 4.在小学生品德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学校 B.少年宫 C.同学 D.社会 【解析】A。学校教育在小学生品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5.下列属于学校教育制度内容的是()。 A.修业年限 B.教学大纲 C.课程标准 D.课程设罝 【解析】A。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6.小学生的手指不小心被教师的门夹伤,教师首先应采取的措施是给学生( )。 A.揉搓受伤手指 B.吃止痛消炎药 C.冷敷受伤手指 D.热敷受伤手指 【解析】C。手指受伤应先冷敷,因为热敷会引起受伤组织细胞受热膨胀挤压周围的细胞,也会加速血液流动渗出。24小时之后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7.教育研究主体通过对有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为背后的意义、思想或理念的研究方法是( )。

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练习题

1.我国的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着作是( )。 A.商务印书馆编的《教育学》 B.凯洛夫的《教育学》 C.杨贤江《新教育大纲》 D.钱亦石的《现代教育原理》 【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着作。 2.着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及代表作是( )。 A.布鲁纳《教育过程》 B.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C.赞克夫《教学与发展》 D.凯洛夫《教育学》 【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其代表作分别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3.教育史上“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是( )。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夸美纽斯 D.洛克 【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杜威是现代教育的代言人,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作品。 4.标志着规范教育学建立的是( )。 A.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B.卢梭《爱弥儿》 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D.凯洛夫《教育学》 【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二 一、单项选择题 1.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是( )。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课程目标 D.教科书 【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课程计划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 2.中学阶段的课程应符合( )。 A.强制性、普及性和统一性 B.科学性、选择性和统一性 C.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D.科学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根据《纲要》规定,初中课程与小学课程整体设置,因而它应该符合国家对义务教育课程的要求,即符合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3.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 A.内容改革 B.方法改革

2018年下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小学)

2018年下半年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一)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及主要教育思想。 1孟子:“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 2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育,启发教育的来历) 3《学记》:专谈教育,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开而弗达则思(启发原则) 4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大学精神就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 5杨贤江:中国第一个马克思教育家《新教育大纲》中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6世界上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问题的人是克鲁普斯卡娅 7赫尔巴特:主张把教育学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8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教育心理学》 9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 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泛智教育),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经验中心” 10杜威: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三个中心:“儿童中心”“ 活动中心”“ 《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11布鲁纳:发现式教学,提出学科结构理论 12赞科夫:《教学与发展》,三大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 13根舍因:范例教学模式(对数学教育影响很大) 课程现代化的三大代表:布鲁纳、赞科夫、根舍因 (二)教育 教育的涵义 1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等素质发展的活动就 是教育 2狭义的教育:学校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2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因素,是承担教的职责、施加教育影响的人。特点目的性和专业性。 3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影响的人。 特点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动性。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传授的知识、思想观念等内容。特点目的性和价值性、发展 性、形态的多样性。 4三要素的关系:在三要素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起源

2016新大纲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第四章重点知识整理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 1、感觉的特性:指的是感觉的相互作用引起感受性变化的现象有两种形式一时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后像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补偿和联觉 2、知觉的特性:包括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 常性 3、艾宾浩斯绘制了遗忘曲线 注意的品质:注意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遗忘的原因: (l)干扰说:遗忘是先前的学习和后来的学习相互干扰,以致造成抑制效应的结果。干扰的形式有两种: ①前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在识记之前所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后学习的材料发生的干扰作用。②倒摄抑制: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所发生的干扰作用。一般来说,干扰作用的大小与先后两种材料的相似程度、时间间隔以及所学材料的巩固程度有关。研究发现:中等相似程度的两种学习材料干扰最大,先后学习的材料间隔时间越长干扰越小,学习的材料巩固程度越高产生的干扰也就越小。 (2)衰退说:这一理论用“用进废退”的观点来解释遗忘,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遗忘的规律: ①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渐趋平稳; ②大多数遗忘发生在学习后一小时之内; ③重新学习要比第一次学习容易。 记忆规律存在教学中的应用: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理解 (4)运用组块法学西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二、有效地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做到分散于集中相结合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1、孔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克己复礼、诲人不倦;四书五经、六艺 2、孟子:(亚圣)最早使用“教育”一词;人性本善:非良知良能;人人平等:人皆可以为尧舜;道德自觉:强调内省 3、荀子:人性本恶;化性起伪;教人向善 4、道家:道法自然;弃圣绝智;弃仁绝义;回归自然;复归本性 5、陶行知,被毛泽东称为“人民教育家”,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オ学校和社会大学。主要内容有:1、“生活即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与生活相互联系。2、“社会即学校” 3、“教学做合一”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 西方教育名家名作: 毕达哥拉斯:《金言》(古希腊) 柏拉图:《理想国》、《美诺篇》(古希腊) 亚里斯多德:《政治学》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古罗马) 培根:英国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鼻祖”贡献:首次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出; 夸美细斯:捷克教育家贡献:《大教学论》,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洛克:英国哲学家贡献:《教育漫话》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法国思想家、社会活动家,《爱弥儿》反封建的理性革命声音在教育领域的表达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词源: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说明:我国最早将“教”和“育”连用的是孟子。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夸美纽斯说:教育是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斯宾塞:教育是为完美的成人生活做准备。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 二、教育的定义: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三、教育的含义:1、教育是活动。(思想、观念)2、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动物的本能活动) 3、教育是影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自学活动) 4、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人的活动。(生产活动、娱乐活动) 5、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意识的向善的精神影响活动一培养人。(影响的积极与消极) 6、教育是使人不断向上、不断超越的积极的精神活动。(与管理、治疗与咨询的区别)教育是一种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方式使人不断向上的活动8、教育发生在学校中并以教与学为外在表现形式 广义的教育:教育是一种④有目的、有意识地⑤培养③(影响)人的②社会实践①活动。 狭义的教育一一学校教育 教育的起源与基本形态: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1、学校教育: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 现代教育的特征:现代教育的公共性(大众性) 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的含义: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服务的 现代教育公平性的含义:现代教育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育机会均等。 结论:公共性即大众性,现代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 现代教育的科学性含义: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以来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 现代教育的国际性含义: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要面向世界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维持一定数量有利于教育发展,教育可有效调控人口增长(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社会结构就业结枸地域结构 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重要手段(2)教育改变人口质量,提高

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4

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卷4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著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主张全面和谐教育思想的是() A.布卢姆 B.赞科夫 C.瓦·根舍因 D.苏霍姆林斯基 答案:D 2.“既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又追求教育的自由化”体现的教育特点是() A.教育全民化 B.教育终身化 C.教育多元化 D.教育民主化 答案:D 3.影响教育发展规模、速度以及教育结构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政治经济制度 B.社会生产力 C.社会文化 D.人口质量 答案:B 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强调的是()对人身心发展的作用。 A.环境 B.遗传 C.学校教育 D.个人主观能动性 答案:D 5.我国教育史上首次纳入师范教育并实施的学制是() A.“癸卯学制” B.“壬子癸丑学制” C.“壬寅学制” D.“六三三学制” 答案:A 6.某国采用的学制中没有像英国皇室那样的特权阶层,而是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由此可以判断,该国采用的学制是()。 A.单轨制 B.双轨制 D.六三三学制 C.分支型学制 答案:A 7.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曾说:“我十分明确地把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当作国家国民学校的教育目标,并且是国民教育的根本目标。”这体现的是教育目的的() A.生活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个人本位论

D.教育无目的论 答案:B 8.为了改变传统课程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现象,新课程注重联系学生经验和生活实际,提倡和追求不同学科间的彼此关系,这体现的新课程结构特征是()。 A.均衡性 B.选择性 C.独立性 D.综合性 答案:D 9.在生物课上,老师讲解了多肉的繁殖方法,要求学生回家后都自己尝试一下,养出属于自己的多肉植物。这种方法属于() A.实践活动法 B.实习作业法 C.实验法 D.欣赏教学法 答案:B 10.()试图将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的优点结合起来,既能集体上课,又有一定的研究讨论,还能够进行独立钻研。 A.特朗普制 B.道尔顿制 C.分组教学制 D.个别教学制 答案:A 11.新学期一开始,某校就安排高一新生进行统一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分层教学。根据教学评价功能不同的分类,这属于()。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 答案:A 12.玲玲和小强是同桌,小强上课讲话被老师发现并且受到了批评,回家后玲玲对父母说:“小强上课讲话被老师批评了,所以上课讲话是不对的。”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可知,玲玲应该处于()。 A.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 B.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C.寻求认可定向阶段 D.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 答案:A 13.小强原来认为空气没有重量,经老师实验演示,他认识到自己错了,改变了自己的观点。小强的这一认识变化过程属于() A.同化 B.顺应 C.组织 D.平衡

2018上小学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

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真题及答案 【】 (来源于网络) 一、单项选择题 1、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要坚持统一要求,又要注意() A.学生自主 B.教师主导 C.教学相关 D.因材施教 正确答案:D.因材施教 2、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城乡、区域和校际的均衡发展,这体现义务教育具有() A.公共性 B.民主性 C.免费性 D.强制性 正确答案:A.公共性 3、人的身心发展是由低级到高级、连续的、不可逆的过程。这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整体性

C.顺序性 D.差异性 正确答案:C.顺序性 4、小学德育基本途径是() A.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B.少先队活动 C.品德课和各科教学 D.班主任工作 正确答案:C.品德课和各科教学 5、班主任李老师常常与学生协育处理各项班级事务,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话互动交流,敢于质疑,这种班级管理方式属于() A.专制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对抗型 正确答案:B.民主型 6、作为青年教师,除了自我学习以外,也应该通过集体备课,同事研讨教研组活动,分享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这突出体现教师专业能力是() A.沟通与合作能力 B.激励与评价能力 C.教育教学设计能力

D.组织与实践能力 正确答案:A.沟通与合作能力 7、如果学生被蜜蜂蜇伤,教师应在第一时间向伤口涂抹() A.肥皂水 B.蒸馏水 C.食用醋 D.稀盐酸 正确答案:A.肥皂水 8、悦耳美妙的轻音乐能使人产生春风拂面之感。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A.直觉 B.错觉 C.幻觉 D.联觉 正确答案:D.联觉 9、小英想当班干部为同学服务,又怕当不好被同学嘲笑。这种心理现象属于() A.双趋冲突 B.双避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正确答案:C.趋避冲突 10、为了记住学过的生字词,小蓉反复抄写了很多遍。她在学习中运用的是()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教学第四章 教学原则

第四章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含义 1、定义: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是人们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教学原则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之中,它的正确和灵活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2、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区别 教学规律是教与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制造它;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些教学的基本准则,它反映教学规律。只有对教学规律不断发现和掌握,才能使人们所制定的教学原则不断发展和完善。 二、我国中学教学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1、定义:直观性原则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2、分类: (1)实物直观。它是指通过各种实物进行的.包括观察各种实物、标本、实验、教学性参观等 (2)模象直观。它是指通过各种实物的模拟形象而进行的.包括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带等 (3)言语直观。它是通过教师对学生作形象化的语言描述而起到直观的作用 3、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值得注意的是,直观是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直观教学通过提供给学生直接经验或利用学生已有经验,目的在于克服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过程中的困难,帮助他们掌握原本生疏难解的理论知识。因此,直观教学是一种教学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为了直观而直观,一般在学生对教学内容比较生疏或理解遇到困难时才需要教师运用直观,过多的直观不仅会浪费教学时间,分散学生的注意,而且也会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 (3)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言语直观可以摆脱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所需设备和条件的限制,但它必须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4、代表人物 (1)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直观性教学原则——夸美纽斯曾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应尽可能地把事物本身或事物的代替物(模型、图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看看、摸摸、听听、闻闻。”(2)乌申斯基“一般来说,儿童是依靠形式、颜色、声音和感觉进行思维的。” (3)荀子“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 (二)启发性原则 1、定义: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启发的首要问题(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3、代表人物 (1)孔子——不愤不启,不徘不发(2)《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君子之教,喻也”(3)苏格拉底——“产婆术’(4)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三)巩固性原则 1、定义: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2、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强调理解记忆,并不否定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一些知识作机械记忆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3、代表人物:①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②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 (四)循序渐进原则 1、定义: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第一和第二章)

第一章教育基础 近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答:公立教育崛起、教育世俗化、依法执教、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20世纪后期教育的发展特点 答:教育的终身化、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答: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答: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答: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文化制约着教育的价值取向(2)文化制约着教育的目的确定(3)文化制约着教育内容的选择(4)文化制约着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的影响作用(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教育具有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教育目的的主要内容及精神实质2014上 答:主要内容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精神实质: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强调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目的的确立和依据2014下 答: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2016下 答:双规制度,以英国为代表,一轨是学术教育,为特权子女所占有,一轨

(完整版)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模拟试题(一)

教师角色态度动态发展的关键因素是()。 A.学生的表现、要求和反馈 B.领导批评 C.家长意见 D.社会舆论 正确答案:A 解析: [解析]教师角色态度动态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学生的表现,要求和反馈。 2、 当代教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是()。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管理模式 正确答案:A 解析: [解析]当代教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认知模式 3、 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 A.埃拉斯莫斯 B.夸美纽斯 C.洛克 D.卢梭 正确答案:A 解析: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4、 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 A.杜威 B.华虚朋 C.伯克赫斯特 D.克伯屈 正确答案:D 解析: [解析]克伯屈首先提出设计教学法。 5、 社会学派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A.卢梭 B.凯兴斯坦纳 C.涂尔干 D.沛西能 正确答案:C 解析: [解析]社会学派教育目的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涂尔干。

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 A.洛克 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杜威 正确答案B,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斯宾塞。 7、 ()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B.同化性 C.重组性 D.具体 8、 ()内驱力将学业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 A.学习 B.认知 C.自我提高 D.附属 正确答案:C 解析: [解析]自我提高内驱力不直接指向知识和任务本身,而看重学业成就。 9、 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A.弗洛伊德 B.威尔逊 C.格塞尔 D.皮亚杰 正确答案:C 解析: [解析]格塞尔认为,人的所有能力都受成长规律的制约,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11、 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维果茨基 B.布鲁纳 C.加涅 D.桑代克 正确答案:A 解析: [解析]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即最近发展区。 12、 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且把教育看作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的观点是()。 A.神话起源说 B.心理起源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